(空大書香園地)
簡答題40% 問答題60%
【美學研究體系】
美學:1.意義:字義
定義
2.方法:描述法
個人觀默法
質問法
3.對象:美的本體論:美作為存有的樣式
美與其他審美觀念的對比:美與醜
美與崇高
美與真
自然美與藝術美
古典美與浪漫美
審美學言:美感經驗的意義
審美的心理要素及其作用
有關審美經驗的學說
藝術哲學:藝術的意義
藝術的目的與功能
藝術創作
藝術批評
各類藝術的審美特質
4.歷史發展:(附表六)
5.美學的當代課題:主體
客體
主客關係
美學歷史的發展圖例(附表六):
歷史
時期
|
古希臘羅馬時期
|
中世紀
|
文藝復興與
啟蒙運動
|
德國古典美學
|
19世紀至
20世紀
|
|||||
藝術
|
製作某物象所需的技巧
|
偏重七藝
|
納入詩歌,排除手工藝和科學活動
|
強調追求崇高
|
從傳統轉變到前衛
|
|||||
美
|
一切美好的事物
|
強調由視覺所把握的形相與色彩
|
一種能喚起心靈和感覺,並使心神恍惚的能力
|
從古典的趣味轉變浪漫的趣味
|
在於主客關係中
|
|||||
模仿
|
宗教活動的表現
自然事物的臨模
理想概念的模仿
|
模仿不可見的世界
真理的模仿
模仿自然
|
藝術只模仿美妙的實在
|
藝術的任務是模仿真理
|
藝術品與原創者的意念之間的相符合
|
|||||
代表人物
|
柏拉圖
|
亞里斯多德
|
奧古
斯丁
|
多瑪斯
|
布瓦洛
|
休謨
|
包姆加登
|
康德
|
黑格爾
|
克羅采…等
|
主要理論
|
***
美藝藝
、術術
善作活
是品動
最是服
高模膺
的仿於
觀的道
念模德
,仿原兩。則
者
可
互
換
|
**
美藝
是術
令模
人仿
愉事
悅物
的理
善想
|
*
美
是
整
一
或
和
諧
|
*
美
是
完
整
、
和
諧
、
鮮
明
|
**
新推
古崇
典理
主性
義。
|
*
美
、
醜
在
於
快
感
和
痛
感
|
*
美
是
感
性
認
識
的
完
善
|
*
從
審
美
判
斷
分
析
審
美
範
疇
|
*
美
是
理
念
的
感
性
顯
現
|
*
直
覺
即
表
現
,
即
藝
術
|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
第
02 講 - 美學的起源及其意義
美學的起源及其意義
美學與藝術不同之處
1.美學係以個人天賦已具有的鑑賞本能從這個作為基礎所衍生的討論。
2.藝術:涉及製造程序
美學:需要理性能力整理出的學術理論
3.藝術:強調著在感性上的表現
美學:感性+理性
*需綜合思考精神活動中理性、意志、情感三者的互動
*思考藝術與倫理道德之間的協調
美學與哲學的關係
美學的字義
1735年德國哲學家包姆加登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美學的稱號」
沃爾夫的哲學體系:
人類能力:高級→可用概念表達
低級→感覺能力→無法用概念表達
包姆加登:「美學的目的是單就它本身來說的感性知識的完善」
第一章 第二節
第
03 講 - 美學做為一門學問的基礎P10
美學:研究的需要
*在哲學研究中的地位美學的研究方法美學的研究對象美學和其他學問的關係
→反對美學具有單獨成立作為一科專門研究價值的反對意見。
反對意見1:
認為美學沒有單獨成立的必要
心理學:「美」在主體的有意識活動中的經驗存在
社會學:「美」在人際各階層的功能
藝術史:「美」在人類創作活動中的分類的工作
建立「美」之存在基礎的哲學探討,是按照哲學的形上學的理論為依據。
反對意見2:
審美活動藝術鑑賞活動是一種生機活潑的感性之旅。
概念知識除了以感性能力來鑑賞,也可以經由理性能力的分析、比較、綜合、反省等認識審美經驗中的通性,使之成立的條件,以及評價的參考。P11
反對意見3:
藝術活動:獨一無二的個別事物。
美 學:普遍的共相
透過美學的研究,把握一切審美活動和藝術創作活動的共同特性,建立一套解說藝術活動普遍現象的理論體系。
二、美學在哲學研究中的地位:
哲學:
*藉著人類理性自然的光照,探究一切事物的第一因或最高原理的科學。
特性:好奇
第一因(第一原理)
批判性
哲學:方法學→邏輯
知識論
方法論
形上學→一般形上學
→特殊形上學→自然哲學
→哲學人類學
→自然神學
價值學→美學
→倫理學
三、美學的研究方法,研究美學參考的三種方法:
描述法、個人默觀法、質問法P14
描述法:根據感覺經驗作為基礎,探索意識內容,並加以澄清,加以描述。
美學研究中,描述法希望獲得的效果:
1.讓每一個美學上的命題都可以得到在藝術作品、或審美鑑賞經驗的實證
2.再次肯定美學上的命題不是虛無空洞的,並使美學上的觀念或命題都能是清楚明白的
個人默觀法:一切的科學知識或哲學知識
1.普遍而客觀的知識
2.個人的領悟
質問法:
四、美學的研究對象三個領域:P18
1.美的本體論:
2.審美學
3.藝術哲學
美的本體論:把「美」視為存有的超越特徵之一
審美學:以主體的感性能力為主
藝術哲學:
1.「藝術」的存在境界
2.如何分辨藝術本身和藝術品
3.藝術家的特質:「藝術的創作」「藝術的鑑賞」
1.藝術與美的事物的關係
①.藝術品不一定表現美的特質
②.藝術作品的評價不僅限於美與醜,也包含其他的評價。
③.並非所有美的事物都是藝術作品。
2.審美對於藝術和美的關係
①藝術品的價值不是獨立自存的
美是在於鑑賞力的主體跟價值的客體相遇時產生
②具有審美價值的對象不一定是美的
③具有審美價值的對象不一定是藝術品,也可能是自然物或日常生活當中的實用之物。
五、美學與其他學問的關係P21
美學的研究涉及藝術與道德間的關係。
「為人生而藝術」
「為藝術而藝術」
第一章 第三節西洋美學的歷史發展
第
04 講 - 古希臘羅馬時期
美學史是美學理論的彙整,也隱含著美學觀念的發展線索
西洋美學史的歷史發展的思想分期:
一、古希臘羅馬時期P22
二、中世紀時期
三、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時期P36
四、德國古典美學時期P42
五、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P46
西洋美學史思想的三個共同基本觀念:
「藝術」「美」「模仿」
一、古希臘羅馬時期P22 代表人物:
1.蘇格拉底
2.柏拉圖
3.亞理斯多德
4.希臘化時期
5.柏羅丁
「藝術」
「美」
「模仿」:模仿的理論在西方世界是歷來勢力最大影響最深遠支持者最多的一種美學理論。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第一個階段:先蘇格拉底至蘇格拉底的美學。
美學三大代表性理論:
1.畢達哥拉斯學派
2.辯士學派
3.蘇格拉底
1.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學說,是從數學的理論出發的哲學思想。
①從數的理論上面出發,認為美在於度量、比例、秩序、和諧。
②審美的經驗製造出來的效果就是一種淨化,以淨化理論來說明審美經驗或是美感經驗上面的效果。
2.辯士學派的學說對於「美」提出「主觀主義」的學說。
在有關於美感經驗的效果上,辯士學派提出一種幻覺說。
3.蘇格拉底對於「美」的學說,是以功用為出發點,在有關美感經驗理論上,抱持的是一種「模仿說」
柏拉圖的美學:P24
柏拉圖在知識理論形上學及美學觀念裡面都保持著一致性的理論
柏拉圖美的觀念之特性
①美不限於感覺的對象
②美是一種客觀的屬性
③美的標準是一種天生的美感
④並非所有被我們喜愛的事物都是真正屬於美的
歷史上我們所了解的最早的一種藝術審查的主張來自柏拉圖
超經驗的抽象對象也在美的觀念範圍之內:
①理想之美優越於現實事物之美
②現實事物之美的程度取決於它和理想之美的差距。
柏拉圖基本上認為藝術是一種模仿:
理型事物→現實事物→藝術作品
柏拉圖的美學理論:P26
非常強調藝術對於真理與道德的關係
①認為優良藝術的標準就是正確性和符合道德的利益。
②認為荷馬是詩人中的詩人悲劇作家中的龍頭。
第
05 講 - 古希臘羅馬時期到中世紀時期P26
亞理斯多德的美學主張之特性:P27
①從動態的觀點來解說藝術
②強調藝術中理智的因素
③藝術是由藝術家的心靈導向藝術作品的過程
④藝術與自然相對立
亞理斯多德的哲學著作:詩學P26
亞理斯多德為藝術定下的標準是一個消極性的排除:P29
⑴就其提材來看是不可能的
⑵違反理性的
⑶有害的
⑷矛盾的
⑸違反藝術規則的
希臘化時期的美學主要學派:P29
⑴伊比鳩魯學派的美學(魯克雷修斯)
主張一種快樂主義的生活態度,在美學要求美就等於是快感。
①犬儒學派P30
②經驗主義(德謨克利圖斯)
⑵懷疑主義的美學(塞克斯都斯恩.比利古斯)
懷疑美的研究質疑美學是否能夠成為一門學科的可能性
⑶斯多亞學派的美學(辛尼加)
主張道德的自我節制或是苦行在美學主張必需附庸於品德的修養之下真正的美就是道德的美
⑷折衷主義的美學(西塞祿)
包含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及斯多亞學派,以西賽錄為主要的代表,其所謂的美包含度量、比例,
美在於功用和目的而且美是理想的存在。
柏羅丁的「流出說」
柏羅丁的美學觀點特色:P31~ P32
1.美不在於物質在於物質,所分享從神流出來的理型。
2.物體的美表現在於它的整一性上面,神就是美的根源。
3.美的感受是不能離開心靈的
4.美有等級之分,感官接觸的物體之美是最低級的
5.有一種先於一切涵蓋一切的美,就是真善合一。
二、中世紀的美學發展P32
中世紀的美學引發了文化史上面絢麗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思想發展。
中世紀的美學有一種很特的觀念:
「七藝」主要包括了七門學科,文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天文、音樂。
中世紀的美的觀念內容:
一、廣義:美、善合一,是美感經驗的內容。
狹義:由視覺所把握的形相與色彩。
中世紀重要的思想家奧古斯丁的美學,給美所下的定義包含兩個重要的因素,「整一」、「和諧」。
奧古斯丁的美學思想:P34
1.討論醜的問題
2.論惡只是一種消極的、善的缺乏;
3.醜卻有一種積極的特性
多瑪斯的美學,多瑪斯的形上學思想,主要是傳承了亞理斯多德的哲學思想,也是從感覺經驗做出發點。
多瑪斯的美學觀點指出美是通過感官來接受的,強調美善是一致又有所分別。
多瑪斯認為只有視覺跟聽覺是審美的感官,多瑪斯認為美的三個因素是:完整和諧、鮮明。
第6講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P36
三、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
西元十四世紀中葉~十九世紀初葉
文藝復興的結果產生了近代的民主國家,促成宗教改革運動,及自然科學的發展。
啟蒙運動:「照亮」
文藝復興運動與啟蒙運動
時期的美學發展,繼承古老的觀念內容,把手工藝和科學活動排除在外,同時納入了詩歌這一個部門。
文藝復興運動與啟蒙運動
時期的藝術範疇包含技巧、作用和人工產品所共同構成的整體。
美的觀念:
文藝復興運動:客觀主義
啟蒙運動:主觀主義致力於美感現象的心理基礎。
模仿觀念:
文藝復興時代堅持「藝術模仿自然」。
這時期代表人物:
1.布瓦洛-新古典主義-法國
2.休謨-英國經驗主義集大成者-英國
3.包姆加登-給予近代美學獨立專屬學科命名的第一人-德國
布瓦洛的美學理論:
1.強調理性
2.強調自然人性
3.提出三一律
4.崇尚古代
5.要求詩人融合藝術趣味與真、善
6.強調古典主義的風格;質樸、高尚、和諧。
休謨的美學理論:
在美學的理論上強調對於感覺經驗的重視,認為「快感與痛感就是美與醜的本質」
休謨解釋美的本質的方式:
1.效用說
2.同情說
休謨強調審美趣味的相對性,審美趣味有普遍的標準,必需經過一段鍛鍊或者是訓練的過程,才能夠去發現。
包姆加登的美學:
包姆加登繼承德國的理性主義的脈絡。
萊布尼茲:混亂的認識
沃爾夫:美在於完善
認為美學所研究的對象就是「憑感官認識到的完善」。
被認為第一位創造了「美學」這一個名詞的人。
第
07 講 - 德國古典美學P42
德國古典主義時期的美學思想特色
1.藝術
德國古典主義時期的藝術觀念,強調是藝術是用來表現創造的形式。
2.美
德國古典主義時期美的觀念:
審美趣味的轉變
古典→浪漫
法則→自由
滿足→激情
浪漫的趣味、自由的趣味、激情的美,是相通的,所強調的是屬於感性上的,不受拘限的。
德國古典主義時期,美的觀念最具代表性的理論:黑格爾指出美就是絕對觀念的感性顯現。
3.模仿
德國古典主義時期模仿的觀念:同意藝術的任務之一就是模仿真理或表現真理。
黑格爾:「藝術之使命乃在揭發真理」。
康德的知識理論→先驗哲學
經驗主義+理性主義
感性知覺 理性能力
康德:審美能力
審美判斷的內容:情感
康德在美的分析是從一種判斷的邏輯結構的四個向度上談審美判斷:質、量、關係、方式。
美的特點:不涉及利害計較、欲念和概念。
康德美的分析強調的重點是:審美是不屬於一種利益交換與道德行為、知識沒有直接的關係。
康德讓審美判斷有一個獨立的空間,跟利害計較、慾念、知識概念有所不同的獨特領域。
康德指出審美判斷雖然源自每個人的主觀能力但所謂的「共同感覺力」,會有相同的感性能力的趨勢,而要求有彼此能溝通契合的審美標準。
崇 高 優 美
道 德 優 雅
道 德 快 樂
意志性 理想性
無 窮 確定而有限
康德對崇高區分
數學 力學
量 力量
黑格爾美學
絕對精神的顯現
藝術、宗教、哲學
黑格爾對於美的定義
*表現型式~感性(主觀)
*內容~理性(客觀)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1.理性與感性的統一
2.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3.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黑格爾藝術哲學的另一個特性:要從絕對精神的辨證歷程來看。
回歸絕對精神的最後階段的辨證歷程
藝術 宗教 哲學
正題 反題 合題
黑格爾的美學特色指出了藝術美超越自然美的主張。
康德認為真實的存在均是精神,觀念的一個投射,自然事務的形成符合了精神的形式,所以它是美的
黑格爾認為:由於自然美的缺陷,藝術美才有必要。
藝術是心靈自為地把理念顯現於感性形象顯出心靈的自由與無限。
第
08 講 -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西洋美學P46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藝術觀念從傳統轉變到前衛。對於傳統的藝術觀念反其道而行。
後現代主義時期:所有的藝術都是前衛的。
美的觀念在二十世紀初期,是將美完全當作心理學的現象,認為美是對象對於主體的「關係」。
屬性與關係:
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引申到了對美的詮釋上。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模仿觀念。
藝術的真理觀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美學理論涵蓋的理論類型。
克羅采的美學理論以直覺說為其基本的立場P48
克羅采的美學基本原則:
一、直覺就是抒情的表現
二、直覺就是藝術
三直覺與藝術的統一,還包含創造與欣賞的統一。
四、直覺即表現的定義,包含著美即成功的表現。
表現的 成功 失敗
效果 快感 痛苦
價值 美 醜
五、直覺即表現的定義還肯定語言就是藝術,而語言學也就是美學。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其他美學理論
1.立普斯的移情說:
審美的移情作用三個特徵
一、審美的對象不是對象的存在或實體。
二、審美的主體不是日常的實用的自我。審美的自我是非關實用性的。
三、就主體與對象的關係來說,不是一般知覺中對象主體心中產生一個印象或觀念的那種對立的關係,審美的活動不是一種知識性的活動。
2.托爾斯泰的傳達論:
托爾斯泰提倡為人生而藝術的講法,相反於貝爾「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想。
3.貝爾的形式主義認為所謂的美,就是要去發現有意義的形式。
貝爾的形式主義關心的只是一種形式,而不去關心它的內容,強調所謂「為藝術而藝術」。
4.卡西勒與朗格的符號論,
強調藝術作為一種符號;藝術品就是人類情感的符號,藝術創作的過程就是在製造這種符號。
5.安海姆的完形學派的美學:是從完形心理學出發。
完形學派的美學理論,就是要去找出形式的在的組織或是內在的結構。
6.杜威的經驗美學認為藝術就是經驗:經驗就是生物學方面的相互作用動作以及經歷。
7.海德格的存在主義美學認藝術的本質就是產生真理。
海德格說明:
一切藝術作為使真理到來的東西,本質上是「詩」這裡所謂的詩,是對存在的真理的展示。
第
09 講 - 美學的當代課題與其意義P53
看現代美學發展的三個角度:
(一)主體
(二)客體
(三)主客關係
從主體方面來看美學,最主要的是關於主體的感性能力以及它的創造能力。
主體能力 哲學部門 研究對象
理性 邏輯 思辨觀念
意志 倫理學 人性行為
感性 美學 製作成品
生理機能 人類學 生命及物質
從客體方面來看美學,
當代藝術家克羅采認為真正的藝術是存在藝術家心中的觀念,物質性的藝術品祇是對這觀念性的藝術品的一種記錄或模擬
過去,藝術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完成許多非藝術性的目的,而當代藝術已經可為自己的藝術性目的去表現藝術,甚至毫無形式限制。
一個沒有任何形式與內容的活動是否還可以稱之為藝術呢?
從主客關係可以分為4個部份:
1.從藝術家與創作對象的關係來看主、客之間關係:一個藝術家之創作觀念和作品對此觀念的表現程度,會影響我們對此作品是否為一成功的作品的判斷。例如,一個畫師表現技法不良,畫虎不成反類犬,這樣的例子顯示創作者對於所欲表現的對象的把握能力有問題。就如心境與技巧的熟稔度有很大的關連。
2.從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的關係來看主、客之間關係:藝術家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可能和藝術作品的內涵完全畫上等號。一個在現實生活充滿悽苦環境的藝術家仍然可以創作出令人感到充滿快樂氣氛的作品,反之亦然。一個藝術家不必然在性格上或人品上如同作品所表現的,但是他必定要了解他所要表現的作品內容所呈現的境界為何。同時,完成的作品就如同一個被生下的小孩,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受他的生身父母的宰割,同理一件作品也有它的獨立的生命可以接受觀賞者的創造性詮釋,而不必要得到原作者的認可。
3.從觀賞者與藝術品的關係來看主、客之間關係:可以發現藝術品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存在價值,就是作為溝通藝術家與觀賞者之間的媒介。藝術品提供觀賞者一個觀看的立足點,使觀賞者可以看到藝術家所看到的世界。從而使藝術家的心靈和觀賞者的心靈得以溝通。
4.從觀賞者與審美對象之間的經驗來看主、客之間關係:可以發現一個物體不管它是自然物,或是人造物亦或是藝術品。我們經由什麼方式來對它進行審美的觀照?一個對象如何能吸引主體的注意力?美在客體或是美在主體?或是美在主體對客體的凝神觀照之中?這個論點自股以來都有人來支持這些主張。但現代研究顯示,對於這個問題的立場,越來越多人相信必須同時考量主、客之間的協調關係,審美經驗的問題才能得到妥善的解決。許多藝術心理學的研究結果更加支持這樣的論調。
第 10 講 - 美學做為存有的樣式(上) P66
本體論:對於存有的一般特性、規律、以及各個存有之間的關係存有的目的等等問題還探討,也把他稱之為「一般形上學」或「形上學」。
『存有』的意義:任何、過去、現在、未來、有形、無形、物質的、精神的、具體的抽象的種種東西都是存在的
研究方法:描述法、個人默觀法、質問法P14
意識
實體
→→有意識的實體
真實的意識
自我的反省或是自我的肯定,必須是要透過對客觀物體的認識活動來加以呈現。
沒有被意識的存有是無意義的
沒有客觀的存有則意識是空洞的
存有的超越特性:
傳統的形上學強調存有包括一、真、善,或者也包括美
一:存有本身的統一性
真:存有的客觀性
善:凡是存有的,都是善的
柏拉圖的理型論:認為真與善是合一的
中世紀哲學家多瑪斯主張,美的特徵包含:完整、合諧、光輝。
一 、真 、善
第 11講 - 美學做為存有的樣式(下) P69
美:和諧→秩序→比例→度量→數目
中世紀美的客觀論支持者聖奧古斯丁、聖多瑪斯
認同美是存在於被觀賞對象與觀賞主體之間的一種關係是物體對於心靈的關係是一種客觀的屬性被人以主觀的方式知覺到。
中世紀代表人物董斯哥德認為美的性質是物體一切屬性的結合,強調物體內在關係的協調。
奧古斯丁、聖多瑪斯:美在物體與心靈的一種關係
董斯哥德:美是物體之內關的協調。
客觀論在文藝復興時代的代表人物:
雅博迪和費啟諾,認為美是存在於事物的本性裡面,美是內在於事物當中的,強調美是能喚起心靈與感覺,使心靈恍惚的一種能力
巴洛克時期(十七世紀時期),開始出現主觀論與客觀論的論戰。
建築美學的論戰:
客觀論的代表人物:布隆德與布里梭。
布隆德認為建築有它客觀的美獨立於時間以及各種條件,跟自然美有相同的基礎,而且是在一種正當的比例裡面,同時滿足了心靈與感官的需要。
十八世紀開始,客觀主義漸漸衰落,主觀主義逐漸獲得擁護。
希臘時期主觀論的支持者主要是辯士學派的學者:普羅達哥拉斯、果奇亞斯等。
普羅達哥拉斯:人人萬物的尺度也是美的尺度,強調美就是耳目的快樂。
格而齊亞:美是一種幻覺,藝術的效果就是建立在幻覺之上。
文藝復興時期:贊成主觀論的學者,代表人物不魯諾,強調美的多元性、分歧性以及相對性
巴洛克時期主觀論的代表人物:
裴諾主張美是由於文文的成規,觀念的聯想、心靈的習慣以及歷史的條件等等,使我們習慣某些比例,而喜歡它們。
啟蒙運動時期(十八世紀之後),主觀主義的理論開始佔上風,重點集中在主張美的判斷是缺乏普遍性的。
康德調和美的「客觀論」與「主觀論」
邏輯判斷→概念→(客觀)P73
鑑賞判斷→感覺→(主觀)
鑑賞判斷表現出某種一致的趨勢,康德稱之為「共通感」。
雙重特性
1.雙重經驗:
2.雙重的明顯性:
美的客體的基礎→審美的主體
審美判斷
第
12 講 - 美與醜P74
美的範疇
*美與醜
*美與崇真
*美與真
*自然美與藝術美
*古典美與浪漫美
美:外貌的醜陋
:內在涵養的美感
超越感覺主義的美感主張
醜在藝術表現上的地位:
一、「醜」跟「美」矛盾對立醜不可能是藝術的表現內涵。
克羅采主張
「美就是成功的表現」
「醜就是不成功的表現」
二、「醜」跟「美」反對對立可以在美學討論或藝術表現範圍之內。
成 功→美、藝術、有價值
不成功→醜、非藝術、非價值、無表現
醜是藝術表現裡的一種元素
惡不是和善同等的價值,惡只是善的缺乏,
「善」是積極的有,「惡」是消極地有的缺乏。
「美」是積極的有
「醜」只是消極地有的缺乏
醜可以成為藝術表現的積極藝術
第
13 講 - 美與崇高
亞里斯多德『詩學』:
美的事物必須要能一眼掌握到整體
一狹義的美:Grace:清秀幽美
二、Sublime:最上品的~崇高
源自希臘修辭學者朗吉努思的《論崇高》P78
康德《論秀美與崇高的感覺》把崇高分為:
一、數學的崇高
二、力學的崇高
面對-對象之情緒
主觀的目的性(想像力)
認識心能 慾望心能
數學的崇高 力學的崇高
數學的崇高:
是對於量的數學估計為無限大的意識,是依照主觀的決定
力學的崇高:
面對自然的潛力所發生的一種感覺。
秀美所產生的理論
一、筋力的節省
二、產生歡愛的感覺
柏格森提出兼採這兩種理論的學說:
物理的同情→精神的同情
第
14 講 - 美與真P79
亞里斯多德『論解釋』
藝術、詩:是要表現一種普遍的共相
詩要表現的就是共相的經驗或觀念
藝術並不是作為認識事物的圖解的工具。
美→超越屬性→一、真、善、美互通
邏輯真理:解析性的、概念式的。
詩的真理:透貴藝術的表現提出一個意象,幫助我們把握到某一類事物的一個完整的共相。
真理其實沒有特定的形式它可能是一個超越的存有。
科學語言是分析性的表現真理,
藝術語言是綜合性的表現真理,它的目標都是在追求對共相的了解。
黑格爾:藝術之使命乃在揭發真理。
從存有的超越特性上來看,真跟美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
不同派別的看法
1.一個對象它必須是真的,才可以引發快感才能產生美感。
2.一個對象、一個存在因為它不真實所以才產生美,它才能引發快感引發美感。
模仿說在柏拉圖的理論體系中。是必須要真跟美都是一致的。
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裡,一個美的事物它只要能夠表現它的共相,不一定是逼近現實世界當中的事物,也可以稱之為美。
第 15 講 - 自然美與藝術美P81
天地底下並沒有一種絕對的審美趣味的標準。
道家思想並不推崇藝術美具有絕對價值
宋朝郭熙在《林泉高致》裡的《山川訓》,談到各種繪畫都必需要以符合自然的法則作為最高的典範。
自然物的美能被體驗出來或者被感受到,是因為包含了被想像力或聯想力所發覺的理型或是意象。
第 16 講 - 古典美與浪漫美
古典:classicus
古典特質的描繪:
*德國學者溫克爾曼「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宏偉」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古典之美就在於精神和身體之間的均衡」
西方古典主義的最佳寫照:「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宏偉」
「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
六朝謝赫提出所謂的「六法」
六法是在中國人物畫的表現上被視為是人物畫的標準。
古典美與浪漫美之比較:浪漫主義乃是古典主義的反面,因為它致力追求的,既非形式之美,當然也不講求比例之美與各部份間和諧的安排。
浪漫之美乃是激情之美、熱情之美、想像之美;詩意、抒情之美;不合定型與法則之精神,無定型之美。
古典主義的價值範疇,主要是在於美;
浪漫主義的價值範疇,主要不是在於美;而是再於偉大深刻宏偉高貴與豐富的靈感
浪漫主義Romance
古典 浪漫
理性 感性
中庸 激情
規範 突破侷限
格律 毫無定型
莊子:『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研日出』
莊子:中國古典浪漫主義者的代表之一
楚辭→屈原:離騷、九歌
繪畫方面
黃休復曾提出逸、神、妙、能、四格來作為品評畫作的四種等級。
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雲林說:「作畫,不過寫胸中逸氣耳。」
明末高僧石濤說:「論畫者如論禪相似,『貴不存知解』。」
第 17 講 - 回顧與前瞻
第17講是老師複習從第2講到第16講之課程內容:
每個講次之內容
第2講:
1.美學與藝術的不同
2.美學作為一門哲學研究的意義
3.美學的字義、定義、學術上的價值
第3講:
美學作為一門學問的基礎:
1.反對美學之研究價值的態度
2.美學在哲學研究中的地位
*哲學和美學的共同交集
*美學在整體哲學研究中的關係
3.美學的研究方法
描述法個人默觀法質問法
4.美學的研究領域
*美的本體論
*審美學
*藝術哲學
第4講~第8講:
介紹西洋美學的歷史發展
*古希臘羅東時期
*中世紀時期
*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
*德國古典美學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美學
*藝術、美、模仿這3個觀念的歷史變遷,透過這3個觀念來幫助學習各個時期的美學發展
第9講:
美學的當代課題及其意義
*主體
*客體
*主客體
第10講~第11講:
*美作為一種存有的樣式,從形上學出發。
*美如何在主體的意識裡被發現
*形上學裡關於存有的超越屬性
*從價值的體系來分析「美」
第12講~第16講:
*美相關的範疇:
*「美與醜」
*「美與崇高」
*「美與真」
*「自然美與藝術美」
*「古典美與浪漫美」
美學分成美的本體論、審美學、藝術哲學,是否有主要與次要的區分?
美的價值源自於美的本體論
審美的主體:審美學是主要的研究
在藝術的創作上結合主體的審美感受,美之為美,美的價值。
美的本體論、審美學、藝術哲學三者都是互相支援的,同等重要的,彼此不可互相重疊與取代的。
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藝術觀念,是否能以實用性、技巧性密切相關?
柏拉圖的藝術觀念是從模仿出發的。
亞理斯多德的藝術觀念也是源自於模仿的學說。
亞理斯多德強調的模仿是在理論上的可能,而不是事實上的實在。
柏拉圖所理解到的藝術,比較涉及實用性跟技巧性。
至於實用性,柏拉圖認為藝術跟道德教化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亞理斯多德的藝術觀念比較能夠脫離實用性跟技巧性密切聯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