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大書香園地)
1講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二、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三、社會心理學的三個特性
四、社會心理學是理論與應用並重的科學
五、社會心理學的範疇
三、社會心理學的三個特性
四、社會心理學是理論與應用並重的科學
五、社會心理學的範疇
貳、內容說明
二、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對個人行為如何受到社會刺激的影響進行科學研究的一門科學,介乎社會與個人間的人際層次研究取向,以個人當時所處社會情境,及週遭的人際關係來解釋行為,理論與應用兩者相互為用。
對個人行為如何受到社會刺激的影響進行科學研究的一門科學,介乎社會與個人間的人際層次研究取向,以個人當時所處社會情境,及週遭的人際關係來解釋行為,理論與應用兩者相互為用。
三、社會心理學的三個特性:
1.一門科學
2.以個人為研究分析的單位
3.研究社會刺激對個人的影響
1.一門科學
2.以個人為研究分析的單位
3.研究社會刺激對個人的影響
四、社會心理學是理論與應用並重的科學
理論→了解現象、提出解釋
應用→提出具體解決之道
理論→了解現象、提出解釋
應用→提出具體解決之道
五、社會心理學的範疇
範疇
|
研究課題
|
個人歷程
|
人際知覺、態度的形成與改變、自我、社會認知、歸因
|
人際互動
|
喜歡與愛情、人際吸引、攻擊行為、助人行為、社會影響
|
團體歷程
|
角色與地位、領導、團體溝通、組織文化、從眾、歧視與刻板印象
|
2講 如何解釋社會行為?-社會心理學的理論 壹、課程綱要
一、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二、科學研究的目的
一、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二、科學研究的目的
一、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理論名稱
|
主要觀點
|
本能觀點理論
佛洛依德
|
1.心理分析理論
2.著重人的本質與潛意識,強調人的生死本能會透過潛意識的歷程表現於外在行為上,如生之本能、死之本能
|
學習觀點理論
|
1.社會行為透過學習行為獲得,一個人的情緒、態度、行為都是過去學習的結果(你是你學習的結果)
2.個體學習社會行為的途徑為古典制約、操作制約與觀察學習
3.態度的形成與改變、偏見或暴力行為
4.社會交換理論(社會行為的經濟理論),以人與人間交換的利益與成本來分析彼此之間的社會互動,議題包括人際吸引、公平性、利他與利社會行為、合作與競爭、協商與談判等
|
角色觀點理論
|
1.將一個人對自我的呈現比喻成戲劇表演,從角色、社會脈絡、角色期待中,依循社會規範,扮演合適的角色行為;亦即特定角色產生特定的社會行為
2.一個人可能扮演一種以上的角色,產生角色間衝突、角色內衝突
3.鏡中自我:人們是以他人對自己的知覺與反應來知覺自己(別人像一面鏡子反映給我們)
4.性別期待成為男性和女性合宜行為的準則
|
認知觀點理論
|
1.人是有機體,主動的訊息處理者,即使相同的刺激或情境,亦會產生不同的反應,S-黑盒子-R
2.完形心理學: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形象與背景、接近法則、相似法則等)。
3.場地論:個人所覺知道的社會環境對行為的影響。
4.以「基模」概念探討人的內在心理歷程;對某些對象或概念形成一套有組織、有結構的知識。
5.歸因研究:對社會行為的原因尋求解釋。
6.刻板印象:個人對團體成員典型特質所抱持的信念。
|
動機觀點理論
|
維持一致性、追求正向自我、追求正確等基本動機會影響人類社會行為
2.認知失調理論:一個人的認知、態度和行為之間產生不一致,他會試圖改變以維持之間的一致性;平衡理論:人們對不同人事物的好惡力求保持平衡狀態
3.追求正向自我(正向錯覺):一個人為了讓自己覺得自己是不錯的人,而跨大自己實際的狀況,特別是遭遇挫敗時
4.追求正確:個人對自己能力正確的評估與了解,以有效預測和控制自己的行為
|
二、科學研究的目的
描述
|
|
觀察現象
|
∣
|
|
|
|
|
|
解釋
|
|
對現象提出可能的解釋
|
∣
|
|
|
|
|
|
預測
|
|
對現象提出可能的解釋
|
∣
|
|
|
|
|
|
控制
|
|
達到行為控制的目的
|
3講 如何瞭解社會行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實驗室實驗法(做最多的)
二、實地實驗法
三、自然實驗法
四、實地研究觀察法
五、檔案文件研究法/ 文件研究法
六 模擬研究法/角色扮演
七、調查法/問卷法:優點:1.能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大量的資料 2.能事先了解受訪者的態度與看法。限制:1.問卷設計不易,必須防範填答者因社會期望而產生誤差 2.測量的結果只是受試者的態度,而非實際的表現 3.無法驗證因果關係
貳、內容說明
一、實驗室實驗法(做最多的)
二、實地實驗法
三、自然實驗法
四、實地研究觀察法
五、檔案文件研究法/ 文件研究法
六 模擬研究法/角色扮演
七、調查法/問卷法:優點:1.能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大量的資料 2.能事先了解受訪者的態度與看法。限制:1.問卷設計不易,必須防範填答者因社會期望而產生誤差 2.測量的結果只是受試者的態度,而非實際的表現 3.無法驗證因果關係
貳、內容說明
名稱
|
說明
|
優缺點
|
實驗室實驗法
|
研究者在實驗室中進行研究,藉由操弄獨變項(IV)進而觀察依變項(DV)的改變,並嚴謹精確控制第三變項
第三變項(third variables)之控制多採隨機分派及配對分組方式
|
控制嚴謹具較高內在效度,可以推論IV與DV間的因果關係
具方便性
外在效度較低,無法推論實際生活情境
|
實地實驗法
|
研究者將實驗情境轉移到實際生活情境
|
保留了實驗法的優點,可推論因果關係
研究結果容易推論實際生活情境,解決外在效度不夠高
受試者反應真實自然,避免偏差反應
變項操弄、第三變項控制與隨機分派原則,影響內在效度
|
自然實驗法
|
獨變項操弄並非研究者所為,係自然發生,獨變項與依變項有明顯先後次序,能相當程度推論因果關係
|
研究環境在實際生活環境之中,具較高外在效度
可進一步探討無法在實驗室進行之主題或變項
限制:無法事先獲知事件何時會發生
對於第三變項之控制無法達到周詳縝密的程度
|
實地研究觀察法
|
研究者親自進入受試者的日常生活,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觀察;分為參與式與非參與式觀察
參與式觀察可能產生霍桑效應
|
有助於提昇研究結果之外在效度
資料豐富,研究價值高
研究控制低,無法進一步推論變項間的因果關係
道德議題,可能侵犯隱私權
|
檔案文件研究法
|
運用現有資料或檔案文件進行的研究方法,包括日記、自傳、創作品、手稿、政府公報、統計資料、歷史檔案、出版品、學術刊物、媒體報導等,例如挫折導致攻擊研究、團體迷失概念
|
便利性高、花費低
可進行縱貫性研究
避免受試者刻意反應偏差
部分取代實驗室研究法
限制:資料偏差或缺失無法補救
資料取得受限
時代背景不同可能產生錯誤解讀
|
模擬研究法
|
將真實世界中的事物加以模擬後呈現在研究情境中,觀察受試者在此情境角色下的行為
|
可探討無法在真實世界實際進行的行為與課題
模擬過程與受試者本身涉入程度有相當關係
|
4講
八九不離十 - 基模的種類、功能與影響的因素
壹、課程綱要
一、社會認知
二、基模的種類
三、基模的功
四、影響採取基模處理的因素
五、提高做出正確決定的動機情況
一、社會認知
二、基模的種類
三、基模的功
四、影響採取基模處理的因素
五、提高做出正確決定的動機情況
貳、內容說明
一、社會認知
1. 探討基模及社會推論的研究
2. 歸因:探討人們如何了解自己與他人行為的原因
3. 人際知覺:研究人們如何將他人的特質組合成整體的印象
一、社會認知
1. 探討基模及社會推論的研究
2. 歸因:探討人們如何了解自己與他人行為的原因
3. 人際知覺:研究人們如何將他人的特質組合成整體的印象
二、基模的種類
一種認知結構,一套有組織、有結構的認知現象,是個人基於過去經驗而形成對某些人事物的知識,存在於記憶中有組織的訊息。
基模的內容可以是任何事物─某一類型人的看法、自我概念、某種態度、對某團體的刻板印象、對某些儀式化事件的知覺等。
一種認知結構,一套有組織、有結構的認知現象,是個人基於過去經驗而形成對某些人事物的知識,存在於記憶中有組織的訊息。
基模的內容可以是任何事物─某一類型人的看法、自我概念、某種態度、對某團體的刻板印象、對某些儀式化事件的知覺等。
|
三、基模的功能
1.提供訊息處理的架構
2.有助模糊訊息的解釋
3.有助於回憶
四、影響採取基模處理的因素
1.時間壓力→使用基模處理
2.正確決定(極重要)→使用資料處理
五、提高做出正確決定的動機情況
1.依存性:當甲所獲結果會受乙影響時。
2. 辯解責任:當個人須向他人解釋自己的決定是正確時。
1.提供訊息處理的架構
2.有助模糊訊息的解釋
3.有助於回憶
四、影響採取基模處理的因素
1.時間壓力→使用基模處理
2.正確決定(極重要)→使用資料處理
五、提高做出正確決定的動機情況
1.依存性:當甲所獲結果會受乙影響時。
2. 辯解責任:當個人須向他人解釋自己的決定是正確時。
*基模使我們加速處理速度,簡化對事件的了解。但有時過度簡化會有錯誤。
5講
自我預言的實現-基模對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的影響
壹、課程綱要
一、何謂基模? 二、影響使用哪些基模的因素 三、基模對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的影響
貳、內容說明
一、何謂基模?
基模是社會認知的基本元素,這種心理結構會影響一個人如何知覺、解釋與記憶相關的訊息,當然也會影響其日後的行為。
二、影響使用哪些基模的因素一、何謂基模?
基模是社會認知的基本元素,這種心理結構會影響一個人如何知覺、解釋與記憶相關的訊息,當然也會影響其日後的行為。
1.突顯性,能突顯於背景之上而成為圖形的刺激,特別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例如「身高」基模、「政黨」基模等。
2.可觸接性,某種想法或基模容易被激發起來的程度,剛剛想到或常常想到的基模,其可觸接性都很高;例如看待大學教授與足球教練的基模、不同身分背景可能產生不同的創意邏輯等。
3.初始性,人與人互動時,一開始傳遞的訊息往往會成為激發相關基模的線索,影響個人對後續訊息的解釋;例如人際交流的介紹,身分背景可能會影響你對此人的第一印象或表情,剛出獄的朋友、台大的學生等。
4.角色基模可以產生比較多、比較獨特的聯結,提供的訊息會比較清楚、豐富,社會分類比特質分類可以產生更多的人名,速度也較快,因此人在回憶時,比較容易想到在某個情境中擔任某個角色的個人。
三、基模對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的影響
對知覺的影響 個人基模會影響他對人事物的知覺,尤其訊息模糊不清或時間不夠時,例如種族基模(黑人白人)、同性戀基模(娘娘腔)、女權運動基模(沒有吸引人的外表)、社會運動基模等。 |
|
對記憶的影響 人的記憶傾向與基模一致,研究發現與自我基模一致的形容詞更易記得;若有足夠時間與動機,會仔細思考與基模不一致的訊息,並試圖放入既有基模,有助記憶,例如化妝品櫃檯的男性應徵者、老菸槍。 |
‖ 基 模 ‖
|
對人際行為的影響
知覺者本身:證實性的假設考驗,受到先前假設的影響,提取或選取與預期一致的訊息,以證實假設
對他人行為:自我應驗的預言,基模藉由互動過程,使心中預期變成真實
|
基模是一個過濾器,會將與之不一致的訊息過濾掉,而使人只注意到與基模一致的訊息。
6講 千金難買早知道-社會推論中的心理捷徑與思考錯誤
壹、課程綱要
一、社會推論的過程 二、社會推論歷程中的心理捷徑
貳、內容說明
一、社會推論的過程
1.蒐集訊息
|
↓
|
2.決定使用哪些訊息形成判斷
|
↓
|
3.整合所選訊息做成判斷
|
二、社會推論歷程中的心理捷徑
四種常用的策略法
1. 可得性策略法
2. 代表性策略法
3. 定錨性策略法
4. 模擬性策略法
(一) 可得性策略法
估計狀況或事件發生的次數或機率,估計的基模是心理想到某個連結或例子容易的程度或速度;例如購買公益彩卷的機率、擔任成功主播的機率等;個人也會高估其他人 與自己意見或行為一致的傾向,例如空難事件發生購買飛航保險者大增,土石流因媒體報導使得購買山坡地房價下跌等;也因此我們會選擇與我們相似的人做朋友(物以類聚)
;錯誤的同意性效果,個人高估其他人與自己意見或行為一致性的傾向,例如支持建核四的人總是相信民意在他們這一邊。
四種常用的策略法
1. 可得性策略法
2. 代表性策略法
3. 定錨性策略法
4. 模擬性策略法
(一) 可得性策略法
估計狀況或事件發生的次數或機率,估計的基模是心理想到某個連結或例子容易的程度或速度;例如購買公益彩卷的機率、擔任成功主播的機率等;個人也會高估其他人 與自己意見或行為一致的傾向,例如空難事件發生購買飛航保險者大增,土石流因媒體報導使得購買山坡地房價下跌等;也因此我們會選擇與我們相似的人做朋友(物以類聚)
;錯誤的同意性效果,個人高估其他人與自己意見或行為一致性的傾向,例如支持建核四的人總是相信民意在他們這一邊。
「錯誤同意性效果」的發生
1. 動機性的原因:希望自己正確
2.認知性的原因:記憶的差異
相似的例子(物以類聚)
1. 動機性的原因:希望自己正確
2.認知性的原因:記憶的差異
相似的例子(物以類聚)
(二) 代表性策略法
個人會評估某人與某一團體成員的特性相似的比例,相似度愈高,則愈會判斷此人屬於該團體;個人也會忽略基本訊息而過度重視鮮明顯眼但不一定有關的訊息(基本率謬誤)。
個人會評估某人與某一團體成員的特性相似的比例,相似度愈高,則愈會判斷此人屬於該團體;個人也會忽略基本訊息而過度重視鮮明顯眼但不一定有關的訊息(基本率謬誤)。
(三) 定錨策略法
由於社會情境訊息的模糊不清,個人會尋找一個參照點(定錨)為起點,再以此為依據做上下調整;「自己」或個人經驗往往也會被用來作為估計的參照點(錯誤的同意性效果)。
由於社會情境訊息的模糊不清,個人會尋找一個參照點(定錨)為起點,再以此為依據做上下調整;「自己」或個人經驗往往也會被用來作為估計的參照點(錯誤的同意性效果)。
(四) 模擬性策略法
「與事實相反的思考」是人們對於過去已發生的事,在心中模擬想像其他可能的情況,留下「如果…就好了 」的感嘆,一念之間的悲劇、一字之差的遺憾、一步之差的結果都較易產生「與事實相反的思考」。
「與事實相反的思考」是人們對於過去已發生的事,在心中模擬想像其他可能的情況,留下「如果…就好了 」的感嘆,一念之間的悲劇、一字之差的遺憾、一步之差的結果都較易產生「與事實相反的思考」。
壹、課程綱要
一、印象形成 二、整體印象
貳、內容說明 一、印象形成
1. 外表特徵
種族(膚色)、性別、長相、穿著、身高、體重、講話語調等
2. 行為表現
人們會從行為推論到特質(例如笑容可掬vs.冷若冰霜),特質具概括性,可進行許多推論(例如重敲販賣機、隨手摘花、檢拾垃圾等個人特質推論),屬於個人對人格的假設,造成「月暈效果」(隱含的人格理論)
3. 類別特徵
歸類─形成=印象,我們常用「刻板印象」(對一個團體固定、僵化的看法)判斷一個人,例如種族、性別、職業、美醜胖瘦等,簡單有效率,但也易出錯。
4. 突顯特徵(物體知覺原則:鮮豔、吵雜、移動或新奇、極端)
不論外表、行為或類別特徵,只要是特別突顯最會形成印象
原因:會吸引較多的注意、具較大影響力、會得到極端的評價與增加印象的一致性
1. 印象形成是一種相當機械化的過程;
2. 印象形成過程由感覺或評估所支配,而非由思考或認知所支配; 3. 印象形成受到個人信念、刻板印象、隱含的個人理論、正向偏誤等所影響。
二、整體印象
(一) 形成整體印象的訊息組合模式
1. 加成或累加模式:將他人具有特質的主觀評價整合累加獲得整體印象。 2. 平均模式:將各項特質的主觀評價加以平均獲得某人的整體印象。 3. 加權平均模式:根據所有特質經過不同比重的加權平均值。
(二) 整體印象的內涵:整體印象首重一般性評價─好、壞、喜歡不喜歡,所有其他特質的評定都落在此向度上,這種傾向於一致性的效果稱之為月暈效果。例如以貌取人,外表吸引力的月暈效果即是。
|
8講 都是他們的錯!-歸因歷程與運作
壹、課程綱要
一、歸因理論的解釋
二、歸因理論的發展歷史
三、歸因理論(Kelley)舉例
二、歸因理論的發展歷史
三、歸因理論(Kelley)舉例
貳、內容說明
一、歸因理論的解釋
歸因:對行為推論原因的過程
歸因理論乃在解釋:
1.
他人歸因:人們為什麼做他們所做的行為
2.
自我歸因:我為什麼做我所做的行為
二、歸因理論的發展歷史:
二、歸因理論的發展歷史:
自然心理學
|
相對推論說
|
1958 Heider
|
1965 Jones & Davies
|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必有原因,包括外在歸因與內在歸因
內在歸因:個人本身的內在特質,例如能力、努力外在歸因:工作難度、運氣 個人對週遭環境的適當認識 個人對周圍環境的有效控制 |
人類在甚麼情況下較有信心做內在歸因。
其時機包括:
1. 當行為不符合角色要求;
2. 不符合社會期望;
3. 不符合預期行為;
4. 當行為者有選擇權時。
|
歸因理論
|
自我知覺理論
|
Kelley
|
1972 Bem
|
人們根據共變邏輯歸因他人行為
憑一次的觀察推論行為原因,包括折扣原則或擴大原則
根據多次觀察結果推論行為原因:根據區辨性、同意度與一致性等共變訊息來做判斷
|
人們根據行為與行為發生的情境來推論行為發生的原因,有如旁觀者,例如撞到頭,很痛,所以哭;喜歡一個人,則會去接近他。
Tact:因適當刺激存在,導致此種行為
Mand:因想得到某些東西而做的行為
|
三、歸因理論(Kelley)舉例:
區辨性
|
高
|
低
|
-
|
同意度
|
高
|
低
|
-
|
一致性
|
高
|
高
|
低
|
歸因
|
刺激
|
當事人
|
情境
|
第 09 講 - 偶爾犯錯也無妨!-知覺的正確與偏誤
壹、課程綱要 一、歸因偏誤的原因 二、歸因偏誤
貳、內容說明 一、歸因偏誤的原因
二、歸因偏誤
(一) 高估個人而低估情境因素:人們過度相信行為者的個人特質是行為發生的原因,而忽略了情境與其他因素,屬於基本的歸因謬誤,突顯行為吞沒了個人視野;「控制的錯覺」,人們往往相信自己擁有的控制能力大於自己真正擁有的能力,例如玩骰子、選彩卷號碼;「公正的世界」,好人有好報。
(二) 行為者與觀察者的不同歸因:觀察者與行為者的分歧歸因,人們往往會將觀察到的他人行為過度歸因於行為者,如果自己是行為者,則會有不一樣的判斷。換言之,觀察者與行為者對事情的注意焦點不同,行為者傾向將自己行為歸因於情境因素,在環境中尋找行為的原因,觀察者傾向將行為歸因於行為者的特質因素;其次,訊息的重要性不同,觀察者會注意行為者,以預測他的行為,行為者注意的是環境與別人的反應;最後,觀察者無法得知行為者的 過去經驗與當時的心理內在狀況。
(三)
錯誤的同意性效果:人們會高估自己行為的典型性(高估別人和我們的一致性),即自己意見或行為與他人相同的程度,大於它真正相同的程度;包括錯誤的同意度或錯誤的獨特性都會影響人們的歸因。錯誤同意度發生的原因:(1) 選擇性曝光;(2) 只注意自己突顯的意見和行為;(3) 他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4) 動機性因素;錯誤的獨特性意指人們會高估自己的獨特性,認為能力或特長是自己特有的。
(四)
自利的歸因偏差:歸因的時候,做對自己最有利的判斷,以保護自己的動機,成功時自我顯揚,行為與結果具共變關係,願承擔責任;失敗時自我防衛,行為與結果不具共變性,不願承擔責任。
歸因有相當的正確性,並影響以後的行為;因此歸因在個人輔導、治療、教育、行銷學方面具相當的應用價值;「歸因的再訓練」具有實質的意義,在個人方面,將自己的不幸歸於意外或運氣不好,有助於正向自我概念的維持;在人際互動時,多將成功歸給他人,多看別人的貢獻,使自己成為助人者,讓別人更喜歡你。
|
第 10 講 - 盡在不言中!-非語言溝通管道(一)
壹、課程綱要
一、非語言溝通行為的重要功能
二、常見的非語言行為溝通管道及非語言行為意涵 貳、內容說明 一、非語言溝通行為的重要功能
(一) 加強語言訊息
(二) 補充語言訊息 (三) 取代語言訊息 (四) 調整語言溝通的進行 二、常見的非語言行為溝通管道 及非語言行為意涵
|
第 11 講 - 你可以再靠近一點!-非語言溝通管道(二)
壹、課程綱要
非語言溝通的管道:
1.目光接觸或注視。
2.臉部表情。
3.肢體語言。
|
|
4.觸摸行為。
5.空間距離。
6.聲音線索。
7.衣著打扮。
|
一、常見的非語言行為溝通管道及非語言行為意涵(續)
二、非語言行為的基本解讀向度
三、非語言溝通能力的差異
二、非語言行為的基本解讀向度
三、非語言溝通能力的差異
貳、內容說明
一、常見的非語言行為溝通管道及非語言行為意涵(續)
空間距離
|
1.
親密距離50公分,夫妻、情侶、好朋友,聞到體味,易有肢體碰觸,摟抱對方,方便講悄悄話
2.
個人距離50~125公分,朋友,偶而拍拍肩膀表示讚許或欣賞
3.
社交距離125~350公分,與個人感情溝通無關的互動情境,長官與部屬,同事與同事間,動作拘謹,不會有肢體接觸
4.
公開距離350~700公分,互動相當正式,如演講、課堂互動,雙方關係正式而疏遠
性別差異:女性(友 善、不具威脅性、易與他人相處)與他人的人際距離小於男性與男性間(領域不容侵犯)的距離
文化差異:拉丁美洲人、南歐人(義大利、巴西等)互動時的人際距離較非
接觸文化(亞洲人)接近許多 |
聲音線索
|
語氣、說話速度傳達出不同的意義
音量大小、頻率、語調、音質、語氣的停頓等均稱為聲音線索
傳達訊息多樣化,包括說話的內容(語調、音量、音調、快慢)與說話者的個人訊息(情緒狀態、背景資料、個性)
透漏對方對我們的態度和感受(友善或敵意)、文化背景與年齡、身體狀況等
|
衣著打扮
|
美貌具有各種正向的特質,樂於親近
內在自我風格的忠實展現,有著鮮明的個人色彩
影響他人對工作能力判斷的第一印象
|
二、非語言行為的基本解讀向度
向度
|
說
明
|
接近程度
|
代表喜歡與具有正向感受的程度,如頻繁的目光接觸、觸摸對方、與對方距離較近、身軀傾向對方等代表有好感,希望親近對方
|
喚起程度
|
對事情感受的強烈程度,如頻繁的注視、多變化的語調、聲音的線索、生動的臉部表情,較大幅度與較頻繁的動作代表在意進行的事情及互動的對方
|
優勢程度
|
互動雙方的相對權力關係,例如老闆或長官主動的碰觸、放鬆的互動交談姿勢等
|
三、非語言溝通能力的差異
類 別
|
解讀能力
|
表達能力
|
|
自我監控
(一個人能時時間控自己的行為,以配合情境或他人期待的傾向)
|
高
|
強,能體會對方情緒
|
能調節自己的表達行為
|
低
|
弱,無法完全體會對方情緒
|
調節自己表達行為的能力較差
|
|
性別
(社會角色差異)
|
男生
|
較差
|
較差
|
女生
|
人際互動敏感度較佳,情緒表達坦白清楚
|
透過不同管道傳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
社會角色理論強調:性別差異是因為兩性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所致。
第 12 講 - 狼來了!狼來了!-欺騙的偵測
壹、
課程綱要
非語言的欺騙線索 例:《王牌大騙子》電影
一、欺騙的偵測 二、增進非語言溝通的品質
貳、內容說明
一、欺騙的偵測 (一)觀察不同的非語言溝通管道所傳達的訊息,以有效分辨是否在說謊 1.語言內容最容易控制,最不易出錯;2.非語言溝通管道中,臉部表情最容易做假,不易偵測,最不可信;
相較於臉部表情,肢體語言或聲音線索更能幫助我們偵測欺騙,例如不自覺的肢體語言、摸頭、摸臉、摸衣服、扯衣服、腳打拍子、手動來動去、交疊雙腿又放下等等;聲音線索例如結巴、不知所云等等。
(二)尋找欺騙的線索
二、增進非語言溝通的品質
|
第 13 講 - 「緣」來就是你-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壹、課程綱要
影響人際吸引力的重要因素【緣分】 【包括個人的個性特質、時空距離、對方所具有的特性、彼此之間的配合狀況等等】
貳、內容說明
一、個人所感受到的親和與需求程度
二、時空的接近性
三、能力
四、外貌的吸引力
五、相似性
六、需求的互補
七、回應他人對我們的喜歡
|
第 14 講 - 眾裡尋他千百度-愛情的種種面貌
壹、課程綱要 兩性親密關係的建立
貳、內容說明
一、愛情的本質 (Rubin,1973; Davis,1985)
法拉第(Fareday):『難道我的理智分析不出這種力量的主要成分?難道我就註定要謙卑地向這種感覺低頭?啊!是愛情。我決定冷靜,以智慧判斷,用意志力控制。結果,明天,它依然如拖將的野馬,盲目地在草地奔馳!阿!是愛情。』
二、愛情的型態
|
第 15 講 - 你的詩和我的夢-親密關係的維持
壹、課程綱 兩性親密關係的建立
貳、內容說明
三、兩性親密關係中常見的問題
三、兩性親密關係中常見的問題
|
溝通不良
|
|
|
↑
← → |
|||
壓煩感產生
|
不相似
|
||
|
|
1.溝通不良
關係增進的歸因模式
苦惱持續的歸因模式
2.厭煩感的產生與不相似姓
親密關係的終止
|
教科書補充 (一)可能的因應方式
積極
破壞性
建設性
消極
(二)分手後的反應
1. 主動提出分手的一方,較有罪惡感,但較不沮喪、較快樂、較快恢復正常生活作息;
2. 被動接受分手的一方,較悲傷、孤獨、憤怒,男性痛苦感更強,反應更為強烈,甚至想要以暴力懲罰對方;
3. 兩人原本親密關係與相互依賴性愈高,衝擊愈大,愈感悲傷痛苦,難以平復。
(三)回復日常生活
1. 社會支持網絡,包括家人朋友的關心、支持與鼓勵;
2. 分擔壓力痛苦,重建生活秩序;
3. 女性優於男性。
第 16 講 - 表態!表什麼態?-態度的定義、功能與測量
壹、課程綱要 態度與態度改變
貳、內容說明
一、態度定義、功能、測量
|
第 17 講 - 你在騙我嗎?-態度理論與態度改變
壹、課程綱要 態度與態度改變
貳、內容說明
一、態度定義、功能、測量
態度形成
|
認知系統:個體會理性估計事物的特性可以產生的獎賞與處罰,近而形成態度,例如選購家具、汽車等。
|
|
情感:基於情緒或價值判斷產生的態度,非基於客觀理性的評估,例如談戀愛、政治選舉時的投票行為等。來源有二:
1. 個體的價值觀念:例如人權價值觀、生命價值觀等
2. 個體的制約學習:
(1) 古典制約─個體喜歡或厭惡的事物,與另一個只有中性感受的事物配對出現,個體會對中性事物產生與原先喜歡或厭惡事物相類似的經驗,例如廣告影片中,美女俊男或歡樂時光中,搭配各種產品呈現,可口可樂廣告、黑松汽水廣告。
(2) 工具制約─個體對某事物做出反應得到獎賞或懲罰,因而學習到對該事物的反應偏好,例如孩子與成績差者一同遊玩,孩子的態度會受到父母讚許或不讚許的影響。
觀察學習─看到別人的行為受到獎懲,而感同身受,學到某些行為反應是被容許或不被容許,例如行人看到警察取締違規穿越馬路,而不敢隨意跨越分隔島。
|
||
行為:人們會根據自己所做的行為推論自己所持有的態度。
經由行為改變個人態度的兩個條件:(1)人們在原有態度立場模糊不清,(2)或缺乏可以解釋自己行為的理由時。
|
||
自我知覺理論
人們在不清楚自己對某事物的態度時,會反觀自己對該事物的行為,並經由自己的行為知覺自己的態度。
|
認知失調理論
當個體行為與他已有態度相矛盾,自身會處在一個認知失調狀態,它可以選擇修改自己原有的態度,或否認自己做過的行為。
|
二、態度改變的理論
學習新訊息的步驟
學習新訊息的步驟
注
意 |
→
|
理
解 |
→
|
接
受 |
→
|
記
憶 |
(一) 說服的學習傳播模式
訊息來源:說服者本身信用度
專業性、可信任度、吸引或喜歡程度、訊息涉入度(利害關係)、睡眠效果(5天vs.九週)【折扣線索假設】
|
═
|
訊息
數量與品質(陪審團員)、單面訊息或雙面訊息(教育程度高低)、恐懼訴求(中度恐懼效果最高,抽煙致癌、2000年總統大選)
|
║
說服
║
|
||
接受者(target)
如同市場行銷之定位,教育程度、智力、自尊心【自尊與智力有正相關】【自尊與訊息理解接收有正相關,與順從負相關】、認知需求都會產生影響
|
═
|
訊息表達管道
平面媒體(理性雙面論證)
電子媒體(簡短摘要的說服訊息)
|
1. 高自尊的人因為看重 自我,不易服從他人,低自尊者較易順服他人。
2. 認知需求:個體在思考與認知活動上的習慣水準,高認知需求者習慣用心思考,因此說服論證愈強、愈具體,效果愈好;論證品質對低認知需求不造成任何影響;低認知需求者易受接近效果的影響,高認知需求者易受初始效果的影響。
|
第 18 講 - 你言行一致嗎?-行為與態度的關係
壹、課程綱要 態度與態度改變
貳、內容說明
(二)經由行為改變態度
三、拒絕改變態度
(自發性的對抗說服訊息)
四、態度與行為的一致性
|
第 19 講 - 看見你的苦!-助人動機及助人者特性
壹、課程綱要
助人行為(又稱為利社會行為:泛指一般對他人有利或以他人利益為主要目的的行為)
|
第 20 講 - 助人千萬難?-影響助人的情境因素
|
第 21 講 - 誰知我的愁?-助人方式及受助者的反應
|
第 22 講 - 追求死亡的本能-攻擊行為的理論
|
第 23 講 - 本能還是環境?-引發攻擊行為的因素
|
第 24 講 - 暴力遠離我!-攻擊的控制與預防
壹、課程綱要 攻擊行為
一、家庭暴力
二、性侵害暴力與其影響因素【妨害性自主(強姦)】
三、控制與預防攻擊
懲罰的四個條件:
|
第 25 講 - 跟著「潮流」走-談從眾行為
壹、課程綱要 社會影響
一、從眾
|
第 26 講 - 引君來入甕-談順從與服從
壹、課程綱要 社會影響
|
社會影響四種形式:從眾、順從、對權威的服從、合作或競爭的人際策略。
|
二、順從
腳在門檻裡策略:得寸進尺,首先先提出一個較小、較不易被對方拒絕的要求,對方答應後再接著提出一個較大、較困難的要求。
以退為進策略:首先提出大而讓人為難的要求,拒絕後隨即提出較小的要求,獲得同意的可能性會提高;第二個要求才是真正目的。
變化球策略:先讓對方低估所需付出的代價,俟對方動心後,再揭露真正的代價,對方會因為動心或承諾,難以放棄,因而付出較高代價;關鍵在於心理上的承諾感。
還有更多策略:先公開部分,再一一追加對對方有利的條件,逐漸增加誘因,以接受要求。感覺對方在讓步與修正,自己應該妥協;其次原先參考點有了改變,愈來愈划算。
三、服從權威
情境因素:受害者與我們距離的遠近,會影響我們對權威的服從與否;距離受害者愈遠,
愈看不到受害者掙扎時,愈容易服從權威的命令傷害對方。例:打仗
心理因素:1. 承諾感 2. 實驗者的權威形象 3.代理人心態,執行權威的命令
第 27 講 - 只計個人利?-合作與競爭的互動策略
壹、課程綱要 社會影響
社會影響四種形式:從眾、順從、對權威的服從、合作或競爭的人際策略。
四、合作或競爭的互動策略
(一)、常見的合作或競爭策略
1. 囚犯困境遊戲
兩難困境,就兩人共同利益而言,應採合作策略,但就個人利益而言,競爭策略無法創造兩人最大利益,但卻可以保障個人處境不至於比對方更慘,在兩人競爭的情況下,造成雙輸局面。一般人在面對利益衝突時,太注重個人利益,寧可以競爭策略與他人互動,甚至不惜造成雙輸局面,也不願以共同利益為考量,採行合作的互動策略,以獲取雙贏的可能。【請參閱教科書圖9-3、圖9-4,pp.299~300】
2. 社會困境
當一群人面臨資源有限的利益衝突情境時,會掙扎於競爭與合作策略之間,並彼此相互影響。競爭的行為可以獲得立即的個人利益,合作的行為無法使眼前的個人利益增加,在他人使用競爭策略的影響下,傾向以競爭的方式回應,例如環保議題。
3.
卡車載貨遊戲
互動的一方或雙方具有某種控制權時,擁有控制優勢的一方不再甘於合作,並採威脅競爭的影響策略,進而引起對方報復,造成雙輸局面。【請參閱教科書圖9-5,p.303】
(二)、影響競爭或合作策略的因素
1.
個別差異
競爭者努力追求個人最大利益;合作者在意最大共同利益,尋求雙贏策略;個人主義在意個人最大利益。端是社會價值觀而定。
2.
性別差異
女性:在乎人際因素,不在意個人得失,傾向使用合作策略。
男性:評估合作策略可以獲致的較大個人利益。
3.
文化差異
西方:個人主義,每個人都應獨立,爭取個人利益,在再人際互動上出現較多競爭行為。
東方:非裔或亞裔等集體主義文化,有較強合作傾向,在與外人互動時傾向採競爭策略。
4.
溝通與信任
雙方充分溝通、討論,建立信任機制,可以提昇合作行為;具體承諾可以形成約束力。
5.
回應性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個人的互動策略常會受到對方的影響,負向的回應性強過於正向回應性,製造一個敵人比結交一個朋友容易。
第 28 講 - 一團還是一隊-團體的基本概念
壹、課程綱要 團體
貳、內容說明
一、團體的基本概念
(一)、 團體的定義與特性
(一)、 團體的定義與特性
1. 定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經由社會互動而相互影響,強調互動的重要性。
2. 特性:
(1) 藉由語文與非語文溝通、互動
(2) 逐漸形成內部獨特的結構
(3) 有一個共同努力的目標,產生「團體感」
(4) 成員間動態互賴的關係隨團體階段而改變
(二)、 團團體的形成
(三)、 團體的結構 (四)、 團體的溝通
( )問題解決效率
1.在統合訊息時,輪型→Y型、鏈型→圈型(中心化程度)
2.問題困難度,簡單問題以中心化程度較有效。
( )成員滿意程度
中心化的溝通型態中,居於中央位置的人獲得較多訊息,了解全盤狀況,較覺得滿足;離開中心愈遠的人愈不滿足。
( )領導的產生
無論個人特質如何,處於可以控制溝通的位置上,較易成為領導者;領導者出現以輪型(中間位置)→圈型→Y型、鏈型
( )階級體系中的溝通
溝通方式與團體內金字塔型權力結構密切相關,訊息傳遞可分平行溝通、上行溝通(由上而下→指示、評價、督導、施壓),下行溝通(由下而上→事實資料、績效報告、請示或要求指導)
|
第 29 講 - 一隻豬養不肥?-他人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壹、課程綱要 團體
二、他人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
第 30 講 - 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互動團體的工作表現
壹、課程綱要 團體
三、互動團體的工作表現
(一)、工作類型
(一)、工作類型
工作類型
|
加成性工作
|
不連續性工作
|
連續性工作
|
團體工作績效決定於成員工作表現的總和,人多好辦事
|
團體的工作效率決定於表現最佳的人,例如最正確答案、最佳解決方法等益智競賽,截長補短、集思廣益
|
團體的工作效率決定於表現最差的人,依照能力強弱分配工作,以減少個人因素,妨害團體績效
|
(二)、社會閒散
(三)、團體決定
|
第 31 講 -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領導者的權力基礎與來源
|
第 32 講 - 大丈夫當如是也!-領導者的形成
|
|||||||||||||||||||||||||||||||||||||||||||||||||||||||||||||||||||||||||||||||||||||||||||||||||||||||||||||||||||||||||||||||||||||||||||||||||||||||||||||
|
第 33 講 - 德威慈並用-華人領導的特色
|
第 34 講 - 男女有別?-性別差異的形成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