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971→風險管理→92年前學長姐整理

97暑風險管理

前人辛苦整理資料

第一章 風險理論與風險管理全貌

※風險理論‚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為客觀實體派的風險理論﹔二為主觀建構派的風險理論。

※客觀實體派

實證論(positivism)是客觀實體派論點的基礎。簡言之‚實證論是假設萬物皆獨立於心靈世界之外‚研究上強調價值中立。在實證論基礎下‚此派主張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它是可以預測的。

※客觀機率(objective probability) 係指某一事件於特定期間內‚隨機實驗下‚出現機會的高低‚換言之‚即是某一事件於特定期間內‚發生的頻率。

※發生的事件涉及的金錢價值謂之幅度(severity) 。其與發生的頻率之積即謂該事件的預期值。這個概念是客觀實體派中‚評估風險的代表單位‚又謂【風險數理值】。可用簡單符號‚表示此概念﹕即:R=MP‚R=風險‚M=幅度‚P=客觀頻率。

※主觀機率(subjective probability)係指對某一事件‚於特定期間內‚發生頻率或出現機會‚主觀信念的強度而言。

※主觀建構派

主觀建構派是主觀風險的觀點與風險建構觀點的併稱。主觀風險的觀點以心理學為主並仍保留實證論的思維。風險建構理論探討人們思考風險的方法與過程。

※【危險因素】或謂【風暴的來臨】或謂【災源】‚係指導致災難或風暴的所有因素而言。可分為:實質危險因素/物質危險因素與人的危險因素。例如‚路況、車況、房屋建材、人的年齡、天候等‚均是屬於實質危險因素/物質危險因素。文化社會價值觀、人的心理情緒、操守品德等‚均是人的危險因素。

※損失是指金錢財富無法預料的減少‚它亦含括人們心中期盼的落差。可以細分為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

※危險事故即損失發生的直接與外在原因。危險因素是為損失發生的間接與內在原因。

※風險的類別

1.依暴露體的性質分﹕1實質資產的風險2財務資產的風險3責任暴露風險4人力資產風險。

※實質資產的風險係指不動產或非財務性動產(如商譽 著作)可能遭受的風險。

※財務資產的風險係指財務性資產(如債券 股票 期貨等) 可能遭受的風險。

※責任暴露風險係指因法律上的侵權或違約‚導致第三者蒙受損失的風險。

※人力資產風險係指人們因傷病死亡‚導致經濟財務不安定的風險。

2.依可能的結果分﹕1純風險(pure risk)2投機風險(speculative risk) 。

※純風險謂只有受損可能的風險。如輻射外溢、拒吸二手煙、飆車、信用風險。

※投機風險謂可能獲利或受損的風險。如債券、股票、期貨等。

※危害性風險(hazard risk)是純風險的特質。蓋因‚對安全與健康有危害的因子‚只出現受損的可能。

※財務性風險(financial risk)則大部分是投機風險的特質。蓋因‚大部分財務性風險主要是源自市場中‚商品價格、利率或匯率波動損益的市場風險。它有獲利的可能‚也有受損的可能。但有部分財務性風險仍屬純風險‚例如信用風險。

3.依風險效應可否抵銷分﹕1系統風險(systematic risk)2非系統風險(non-systematic risk) 。

※風險效應無法被抵銷的風險謂系統風險/不可分散的風險。

※風險效應能被抵銷的風險謂非系統風險/可分散的風險。

4.依人們行為意願為歸類基礎分﹕1自願性風險2非自願性風險。

※風險管理的涵義

廣義的風險管理係指為了建構風險與回應風險‚所採用的各類監控方法與過程的統稱。狹義的風險管理係指經濟個體如何整合有限資源‚透過風險的辨識與評估‚使損失對個體的不利衝擊降至最低的管理過程。

※現代風險管理有四項特徵1它是整合性的管理方法與過程2它是全方位的3管理哲學的不同,風險的解讀也不同4對任何決策位階均適用。

※依據誰負責風險管理決策‚風險管理可大體歸納為兩大類別1私有部門風險管理2公有部門風險管理。

※依據管理什麼‚風險管理可大體歸納為兩大類1危害性或實質性風險管理2財務性風險管理。前者管理的對象為起因於資產的實質毀損或人員傷亡等的風險。後者管理的對象為起因於市場價格波動引發的風險。

※依據如何管理‚風險管理可分為1【賽跑型】風險管理2【拔河型】風險管理。

※風險客觀實體派就是主張【賽跑型】風險管理。它是預先確立明確的目標‚整合所有的資源完成奪標。在這個思維下‚採用的管理方法可比方成【小海魚】法。

※風險的主觀建構派則主張【拔河型】風險管理。它是不預先確立明確的目標‚而是追求競合下的平衡。建構一套相生相剋的體系機制‚強化抵抗威脅的能力。此思維下‚採用的管理方法可比方成【大鯊魚】法。

※技術導向型風險管理是著重實體安全技術的管理。

※財務導向型風險管理著重風險對財務的衝擊與分析。

※人文導向型風險管理著重人們風險的認知‚態度與行為的分析‚以有效的風險溝通(risk communication)完成風險管理的目的。

※實證論思維下‚風險管理過程可劃分為風險辨識、風險評估、選擇管理工具與績效評估四階段。如下圖

風險辨識

選擇管理工具

風險評估識

績效評估

風險溝通

管理工具分為1風險控制2風險理財3風險溝通

第二章企業價值與風險管理



※【企業價值】係指公司未來預期效益,風險調整後的資本化價值而言。

※企業要管理風險的理由:1因風險引發的交易成本2為了滿足法令要求,保障員工安全與利益以及完成社會責任。

※風險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環,風險管理的目標,自然需配合企業目標。一般而言,風險管理是以降低風險,增進企業價值為目標。

※風險管理實施前後對企業的影響

企業價值分配

風險管理實施前

風險管理實施後

風險管理實施後財務困境發生之可能性降低至陰影部分

※ 效用理論、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理論

效用理論(utility theory)可用來解釋人們在風險情況下的決策行為。凹型效用曲線表示個人有風險迴避傾向,直線的效用線表個人是風險中立者,凸型效用曲線表示個人喜歡冒險。(如下圖所示)

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係指企業可透過適當的風險集合契約達成降低風險的效應。

資本市場理論(capital market theory)可說明證券組合的【效率前緣】與決定各類財務風險避險工具的價格。它有助於企業價值的評價與企業風險管理決策。

※闡述風險管理的效益與成本

風險管理的效益來自預期現金流量的改善以及投資失誤的避免。預期現金流量的改善,主要來自稅捐的節省與風險管理成本的效能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管理風險自有其代價是為風險管理成本,成本的效能,自然是效益之一。

風險管理成本包括兩大項:一為有形成本;二為無形成本。有形成本係指管理風險所花費的經濟資源而言。無形成本主要指風險管理人員對不確定存在的憂心。

風險管理的【有形成本】是為風險成本。它包括四項:1為保險費,此項包括企業所有與保險計劃相關的保險費。2為其他替代性風險理財計劃的成本或未獲保險賠款的損失3為損害防阻設備支出4為風險管理部門支出。

效率前緣:是指在固定風險下,使預期報酬最大的投資組合。


財富值

綠色代表喜冒風險者

※風險態度曲線

紅色代表風險迴避者

藍色代表風險中立者

【企業風險管理例圖】電視第二講重要範例

※長榮集團特別風險管理機制與決策流程



風險管理會議

財務風險管理評估

1.成本風險管理

2.業務風險管理

3.利潤風險管理

環境風險管理評估

1.政治社會風險

2.經濟產業風險

3.環境工安風險

4.基礎建設風險

5.法律風險

決策

品質控制

損害防阻

風險轉嫁制

機制啟動時機:


1.有新的投資案時

2.推出新產品及新服務時

3.與他人合夥業務時

4.競爭者有重大動向時

5.任何危機產生後

6.風險理賠磋商時

※企業所面臨的風險

企業風險

可保風險

(純風險)

競爭風險

人才風險

政治風險

法律風險

通路風險

資訊風險

形象風險

第三章企業風險管理行政與風險辨識



※企業管理風險需於內部建構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與部門。實證論思維下,風險管理採用階段論,它的過程劃分為風險辨識、風險評估、選擇管理工具與績效評估等四個階段。

※宣示公司管理風險基本政策的文書謂之【風險管理政策說明書】。

※風險管理人員草擬政策說明書時,應考慮的四大要素:1公司經營大環境2所屬產業的競爭狀況3企業內部因素4企業所在地保險市場與資本外匯市場的狀況。

※辨識風險點工作有三:1檢視經營業務的範圍與項目2檢視製造過程或管理過程的純熟度3檢視人員訓練與相關資源是否充足。辨識風險需持續且有制度有系統,需持續是因要減少未可知風險(unknown risk),有制度有系統才可能使工作持續。因此持續與有制度有系統是風險辨識的工作特質。

※辨識風險主要的方法,包括1政策分析法2制式表格法3風險列舉法--財務分析法、流程圖分析法4實際檢視法等。

※政策分析法(policy analysis)係指針對政府形成的政策,分析辨識可能的風險來源是為政策分析法。如貨幣政策、財經政策、經貿政策與國際金融政策的分析等,均有助於辨識政治、經濟與財務風險。

※保險業或相關學會通常會設計標準的表格供企業使用,此稱為制式表格法。如風險分析調查表、保單檢視表、資產暴露分析表等。

※財務分析法(financial statement method)與流程圖分析法(flow-chart method)併稱風險列舉法。【風險列舉法】係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根據企業財務報表與其他資料以及產品製程,辨識可能的風險(又稱為邏輯分析法)。

※生產過程或管理流程的流程分析也是可採行的方法。屬於生產製造內部的流程是為內部流程,屬於行銷運送的流程是為外部流程。(如下圖)

內部流程

著者文稿

排版校正

印刷裝訂文稿

打包出貨稿


供應商甲

供應商乙

內銷XX

外銷XX

內部流程

行銷外部流程

※實地檢視法即透過實地勘查了解風險來源的實情。

第四章企業經營風險評估(一)---風險分析

※【風險評估】區分為風險分析、風險估計與評價三部分。風險分析是為風險特質的分析,它包括各類型損失原因的了解與計算損失金額基礎的評定。

※實質資產與風險分析

除有價值證券等財務資產外,所有有形與無形的財產均謂【實質資產】(physical asset)。這些資產可能面臨危害性風險與財務性風險。

※損失型態

實質資產的損失,主要有兩個分類:第一是依損失原因分,損失型態可分為火災損失、爆炸損失、颱風損失、竊盜損失、地震損失與洪水損失等。第二是依原因是否為直接或間接分,損失型態可分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係指直接由危險事故導致的損失;【間接損失】則由直接損失衍生而來。損失原因間有可能互為獨立,有可能是連續原因,也有可能是同時發生。

※損失評價方法---直接損失

計算實質資產直接損失的理論基礎有:原始成本基礎、帳面價值基礎、市價基礎、收益資本基礎、重置成本基礎與重置成本扣除實際折舊基礎。

※【重置成本】等同市價。意謂原有財產喪失時,重新購買的支出。重新購買指購買規格條件與原有財產大致相同的財產而言。

※舉例說明實際現金價值基礎下的計算方式:

【例題1】

一部TV,購價為$40,000。用了幾年,僅值$20,000並遭或焚毀。同樣規格全新TV,公平市價為$60,000。那麼,該TV的實際現金價值的計算方式為:$60,000-[$60,000×($40,000-$20,000)÷$40,000]=$30,000。

【例題2】

假設某財產原始成本$20,000。耐用年限10年,無殘值。使用6年後,遭火災全部毀損。損失發生時,累計折舊帳戶餘額為$12,000。公平市價為$60,000。如考慮稅法的要求,則該財產的實際現金價值是:

$60,000-[$60,000×6/(6+1)]=$60,000-$32,400=$27,600。

如不考慮稅法的要求,該財產的實際現金價值是:

$60,000-($60,000×6/10)=24,000。

※損失評價方法---間接損失

間接損失(或稱從屬損失)包括營運收入的減少和額外費用的增加。營運收入的減少包括:1營業中斷損失2連帶營業中斷損失3成品利潤損失4應收帳款減少的損失。額外費用增加,主要包括:1租賃價值損失2額外費用損失3租權利益損失。

※【營業中斷損失】(loss of business interruption)是指公司因自有財產遭受直接損失,導致無法繼續營業,在未回復正常營業前,所蒙受的損失。其計算需考慮:1營運正常下,賺取的淨利潤2繼續費用3營業中斷期間。

※【連帶營業中斷損失】(loss of contingent business interruption)係指公司營業中斷,不是自有財產毀損導致,而是供應商或客戶因素,導致公司連帶暫停營業的損失。此種計算方式與營業中斷雷同。

※【租賃價值】:係指自用房屋所有人,房屋遭受毀損時,在回復期間,不得不另行租屋營業,此時,另行負擔的租金,謂為租賃價值。

※【租權利益】:係指承租人基於租賃契約,對某建物享有使用權。此種對建築物的使用權,可能因營業情況良好及各種因素的配合,導致該建築物的租賃價值增高,且超出原有租金,超出的部分,謂為租權利益。

※【模式風險】:係指與財務定價模式相關的風險。

※財務資產面臨的主要風險,可細分為三:1市場風險2信用風險3流動性風險。

【市場風險】主要有來自市場狀況的改變所致。股市、匯市或債市波動,容易影響財務資產價值;【信用風險】主要指公司與客戶間或公司與金融機構間,交易的一方違約所引發的風險;【流動性風險】指公司持有的財務資產,無法在合理的價位迅速賣出或轉移時面臨的風險。

※何謂替代責任?無過失保險?懲罰性賠償?

本人因他人過失,需負的侵權責任是為【替代責任】。如汽車所有人有可能對駕駛人的過失行為負責。

【無過失保險】:係指汽車駕駛人對於車禍的損失,可直接向自己的保險人求償,而在求償過程中,無須證明何人的過失所引起,故稱為無過失保險。

【懲罰性賠償】:係指對加害人(被告)的故意或基於道義應予以譴責時,為使此種侵權行為不再發生而實施的制裁金。此種金額的計算與被害人(原告)蒙受的損失金額無關。

※公司本身持有的人員風險有哪些?

1員工一般傷病死亡的風險。

2重要人員的傷病死亡的風險。

3員工群體的意外風險。

4面臨顧客,因傷病死亡所致的信用損失的風險。

5當公司經營失敗時,需清算債務,其商譽將因資產的變賣而喪失價值,此時,員工可能受影響而有不利於公司的行為。

6來自股東的傷病死亡。

※未履行某項義務而發生的後果謂為【責任】。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是為【侵權行為】。此種行為所致的法律責任,簡稱【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的成立要件包括:1須自己的行為2必須行為不合法3須行為出於故意或過失4須行為已導致他人蒙受損害5行為與損害間,須有因果關係6須行為人有責任能力。

※全殘與分殘:全殘即為全部或永久工作能力喪失。分殘是指暫時工作能力喪失。此兩者皆是傷病導致的工作能力喪失。

第五章企業經營風險評估(二)---風險估計與評價



※將風險分析資訊,依損失發生的可能性與可能產生的幅度,予以數據化的統計過程是為【風險估計】。對估計結果的判斷是為【風險評價】。

※損失資料庫至少應包括下列資訊:

1風險暴露體的特性及其數目。

2每件損失發生的日期及結束理賠的日期。

3造成損失的危險事故。

4每件損失的金額。

5每件損失所涉及的風險暴露數。

資料庫越早設立,資訊越多,越有利於風險估計。然而,對剛成立的新公司而言,在自我的資料庫建立完整前,藉用同業資料或銀行保險資料或官方資料,再輔以風險管理人員的經驗判定估計風險是較可行的替代方法。

※風險估計的面向

【損失頻率】(loss frequency)和【損失幅度】(loss severity)是估計風險的重要兩個面向。兩者的機率分配決定了風險總損失分配。當兩者風險的損失幅度相同時,前者扮演了重要角色;後者則常是影響風險嚴重度的重要因子。

※損失頻率面向

事件樹分析(event tree analysis)與失誤樹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是重要的損失頻率估計技術。估計損失頻率,不外想知道損失次數的機率分配,此時要考慮三項因素:1風險暴露數2損失的型態3危險事故。

依損失發生的可能性歸類將風險劃分為五類:

1極少發生(rare):損失發生的可性,約每100年或每300年以上,發生一次者。

2可能但未曾發生(unlikely):損失發生的可能性,約每30年,發生一次者。

3發生次數(moderate):損失發生的可能性,約每10年,發生一次者。

4經常發生:損失發生的可性,約每3年,發生一次者。

5幾乎可確定會發生(Almost certain):損失每年不只發生一次。

※損失幅度面向

故障型式及其影響分析與嚴重度分析(critical analysis)等是估計損失幅度技術。估計危害性風險損失幅度,常見的尺規有:【可達的最大損失】(MPL)、【可能產生的最大損失】、【年度預期損失】(AEDL)、【正常損失預期值】(NLE)、【可能最大損失】(PML)、【最大可預期損失】(MFL)、【最大可能損失】(MPL)、【年度最大可能總損失】(MPY)。

就發生機率言,NLE>PML>MFL>MPL,就損失金額言,MPL>MFL>PML>NLE。

※MPL:觀察單一風險暴露體,在公司存續期間,每一事件發生下,可達的最大損失;觀察單一風險暴露體,在每一事件發生下,可能產生的最大損失。

※年度預期損失(AEDL):係指客觀條件不變下,長期觀察結果的平均損失是為事件發生次數和每次事件發生損失金額的相乘積。

※正常損失預期值(NLE):係指建築物在最佳防護系統下,一次火災發生的最大損失稱為NLE。

※可能最大損失(PML):係指建築物雖有良好的自有防護系統和外在的公共消防系統,但在火災發生時,部分防護設備失靈或部分外在消防設施供水不足,以致無法發揮預期功能下的最大損失。

※最大可預期損失(MFL):係指建物本身的自有防護系統,在火災發生時,無法發揮預期功能而使火災蔓延至防火牆,或直至燃燒盡淨,或直至公共消防隊至現場為止的最大損失。

※最大可能損失(MPL):係指建物本身自有的防護系統和外在公共消防設施,均無法正常操作而沒有發揮預期功能下的最大損失。

※年度最大可能總損失(MPY):係指在一特定年度中,單一風險單位或多數風險單位,可能遭受的最大總損失而言。

※依損失幅度大小,風險可分為五類:1最嚴重2很嚴重3中等4不嚴重5可不在乎。

※危害性風險的估計過程

一般性危害性風險的估計,MPY值是常用的尺規,估計MPY值,基本上如能建構三種機率分配,即可滿足要求。第一,是關於每年損失次數的機率分配;亦即損失頻率分配。第二,是關於每年損失金額大小的機率分配;亦即損失幅度分配。第三,風險總損失分配。詳見表5-2, 5-3。

※風險評價

對實際風險的評價結果是為【認知風險】(perceived risk)。認知風險主導人們的風險態度與行為。【風險評價】(risk evaluation)是指人們對風險的來源與風險估計值,決定其重要性與價值的一種判斷過程,包括對風險的認知以及認知風險與認知效益間的關聯。

※何謂風險認知?說明影響風險認知的因子。

人們對風險相關事務訊息留意、詮釋與記憶的過程統稱風險認知(risk perception)

風險認知有五種理論:

1知識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們的科技知識水平是解釋風險認知差異的最佳途徑

2個性理論:每個人個性的差異與風險認知差異間是相關的。因此,以個性差異,解釋風險認知差異是最佳途徑。

3經濟理論:此理論認為風險認知與經濟生活水平及科技產生的效益有關。

4政治理論:個人參與的政黨與社會運動團體,對科技政策的看法與人們的風險認知有關。

5文化理論:人們社會的生活方式,亦即文化型態是影響風險認知的最重要要素

※風險的判斷

【定程式思考推理】與【捷思式思考推理】是思考推理的兩種方式。前者依一定的邏輯思考與推理程序。可分為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遵循的是程序法則,歸納推理遵循的是機率法則。後者,是靠個人的經驗累積思考與推理,它是一種經驗判斷。此種經驗判斷,對解決問題,有時相當有效,有時失誤極大。

※影響風險認知的因子

影響風險認知的因子,可歸納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風險活動的特質。第二類為認知者本身的特性,媒體與社會文化政治生態。

【風險的巨大程度】與【熟知度】是兩個最基本的風險特質,影響人們的風險判斷與認知。其他影響認知的風險特質有:1從事風險活動是否出於自願2災難後果是否立即且明顯3人們對風險能否掌控4風險是新的仰或是舊的5災難後果是否傷及下一代與風險活動可能產生的效益。

※風險認知圖

○核能發電

○糖精

○太陽能發電器

風險不熟知度(因素二)

○除草劑

武器

○水力發電

○ ○日光浴

風險熟知度

○核子武器

風險非巨大度

風險巨大度(因素一)

○海洛英

○抽煙

○滑雪

○騎摩托車武器

○腳踏車

※風險矩陣圖(risk matrix)

損失幅度

髓失頻率
最嚴重
很嚴重
中等
不嚴重
可不在乎

5
4
3
2
1

幾乎可確定會發生 5
10
9
8
7
6

經常發生 4
9
8
7
6
5

發生次數 3
8
7
6
5
4

可能發生未曾發生 2
7
6
5
4
3

極少發生 1
6
5
4
3
2


2~4分為低度風險;5~7分為中度風險;8~10 為高度風險。

第六章企業經營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的意義、性質與類別

風險控制係指為了降低損失頻率,縮小損失幅度所採取的任何措施是為【風險控制】(risk control)。

風險控制的性質有三:

1風險控制措施能直接改變風險暴露體的損失特性。

2風險控制措施的效應,因經濟體不同而異。

3任何風險控制措施,均有其專屬功能。

風險控制的種類可分為五種分別是:

1風險規避(avoidance)。例如不建核能廠可免除可能的風險。

2損失預防(loss prevention)。例如大樓建物在施工前,考慮耐震與防震的問題

3損失抑制(loss reduction)。為防止火災,廠內禁菸。

4風險區隔(segregation)。例如將某倉庫的貨物分存於兩地以降低風險暴露面與機會等。

5風險轉嫁—控制型(risk transfer-control type)。例如保險

※ 風險規避:

或稱【避險】,係指為了免除風險的威脅,採取企圖使損失發生機率等於0的措施而言。它通常採取兩種方式:1根本不從事可能產生某特定風險的活動2中途放棄可能產生某特定風險活動。

※ 損失抑制與預防:

損失控制是風險控制中最重要的措施。

損失控制類別的劃分有三:1依目的分:損失控制可分為損失預防和損失抑制。前者,以降低損失頻率為目的;後者,以縮小損失幅度為目的。2依風險控制理論分:風險控制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骨牌理論和能量釋放理論。【骨牌理論】主張採取改變人們行為的方法控制損失。【能量釋放理論】則主張採取工程物理法3依損失控制措施實施的時間分:損失控制分為損失發生前的控制、損失發生時的控制與損失發生後的控制。損失發生前的控制即為損失預防。損失發生時和損失發生後的控制是損失抑制。

※風險隔離與組合

【風險隔離】就是分散風險。風險隔離的目的是,企圖降低經濟個體,對特定事物或人的依賴程度。它可衍生成分離和儲備。分離係將某事物或作業程序,在考慮成本與效益後,區分成好幾個部分。分離的效益在於風險得以分散,降低風險的暴露面與機會。儲備係指備用財產或備用人力或重要文件檔案的複製或備用計劃的準備而言。

※分離、儲備和損失抑制的不同:

1抑制特別強調縮小損失幅度;分離和儲備則否。

2分離可能增加損失頻率,但儲備對損失頻率毫無影響。分離雖將風險暴露面縮小,但數目增加,發生損失的次數可能增加。

3儲備不影響損失頻率,但能縮小損失幅度。因此,損失預期值,可能降低。

4分離對損失頻率和幅度均有影響,因此,分離是否會降低損失預期值,端賴分離對頻率和幅度影響程度而定。

※集合許多風險暴露體,達成平均風險,預測損失目的的風險控制措施謂為【風險組合】。

※風險轉嫁

風險轉嫁的途徑:1透過保險契約轉嫁出去2透過非保險契約轉嫁出去。

※風險控制理論

損失的發生,有其遠因和近因,遠因可謂危險因素,近因可謂危險事故。存在危險因素,危險事故就有可能發生,進而導致損失。因此,危險因素、危險事故及損失間,具有關聯性。

(一)骨牌理論

這個理論主張,意外事故的發生,與人因有關係。意外事故的發生,依其因果,由五張骨牌構成。這五張骨牌分別是:

第一張骨牌:先天遺傳個性與社會環境(ancestr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第二張骨牌:個人的失誤(the fault of a person)。

第三張骨牌:危險的動作或機械上的缺陷(unsafe act and/or mechanical hazard)。

第四張骨牌:意外事故本身(accident itself)。

第五張骨牌:傷害(injury)。

骨牌理論特別強調三項重點:1每個意外事故,始於先天遺傳的個性及不良的社會環境,終於傷害。2移走前面四張骨牌的任何一張,均可防止傷害的發生3移走第三張骨牌【危險的動作】是預防傷害產生的最佳方法。

(二)能量釋放理論

該理論主張意外事故發生的基本原因為能量失去控制。而主張採取十種控制風險的措施:1防止能量的集中2防止能量的釋放3調整能量釋放的速度和空間的分配4降低能量集中的數量5以不同的時空,區隔能量的釋放6在能量與實物間設置障礙物7對會受到能量釋放衝擊的物體,調整其接觸面和修改基本結構8加強物體的結構品質9快速偵測並評估毀損,以反制其擴散或持續發生10實施長期救護行動,以降低毀損程度。

※何謂可靠度?與風險控制有何關聯?

所謂【可靠度】(Reliability)係指組成系統的軟硬體要素,在既定環境與特定期間內,達成預定既有功能的機率而言。軟體要素係指人與管理制度,硬體要素係指機械設備。涉及前者的是為【人】的可靠度;涉及後者的是為【機械】的可靠度。整體系統的可靠度即為兩者的乘積。在工業安全領域,可靠度與安全息息相關,但兩者實質作業內容不同。例如【複聯分析】屬可靠度的作業範疇;【危害分析】為安全作業範疇。風險控制屬安全作業的範疇,它是在縮小損失,減少損失的發生。機械故障率高,代表損失發生的可能性也高,因此,可靠度與風險控制關係密切。(如下圖)

※風險控制包含哪些成本與效益?

風險控制成本有兩類,即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

【直接成本】包括:資本支出與收益支出。

【資本支出】包括:1安全設備的購置2安全設備改良成本。

【收益支出】包括:1安全設備的保養維護費2安全人員的薪資3安全訓練講習費。

【間接成本】係指必須花費的機會成本或其他間接的花費。

風險控制的效益有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

【直接效益】包括:1保險費因損失控制加強,得以節省的支出。2來自政府的優惠與可以抵免的賦稅。

【間接收益】包括:1未來平均損失的減少2追溯費率(Retrospective Rating)帶來的當期保費節省數3勞資關係,生產力與公司形象的改善。間接收益項目中,有些容易量化,有些量化困難。

人的可靠度Rh
0
1
0
1
【例圖:機械可靠度與人的可靠度的關係】

例如,人的可靠度為0.7,機械可靠度為0.8,則系統的可靠度為0.56。

第七章企業經營風險理財(一)--保險

※風險理財的意義、性質與類別

風險理財(Risk Financing)是彌補損失的資金,如何籌集與如何使用的一種財務管理方式。具體言之,它係指在損失發生前,對資金來源的規劃,在損失發生時或發生後,對資金用途的引導和控制。

它的性質有以下三點:

1風險理財雖與財務管理相同,追求公司價值極大化。但風險管理重點是在損失的彌補,自與財務管理的重點有別。

2風險理財決策以適切化(optimization)替代所謂的最大化(maximization)。

3風險理財重風險因子(risk factor)對現金流量的影響。

以損失的資金來源區分,風險理財基本上有兩類:一為風險承擔(risk retention)

另一為風險轉嫁(risk transfer)。前者如自我保險等。後者如保險等。

就損失前後區分,風險理財可分為:【損失前理財】與【損失後理財】。

※【風險承擔】:係指彌補損失的資金,源自於經濟個體內部者。反之,如源自於經濟個體外部者,謂為【風險轉嫁】。

※保險的意義與理論基礎

所謂【保險】係指集合多數同類風險,分擔損失的一種制度。保險也指契約雙方當事人約定,一方交付保費於他方,他方承諾特定事故發生時,承擔保險責任的一種法律契約。

保險的兩種基本功能:1透過組合,降低風險2損失的分擔。同時,購買保險,是把不確定且大的損失,轉化為確定且小的保費支出。

保險的營運奠基於三個理論基礎:

第一是【大數法則】(law of large number)。

第二是【風險的同質性】(homogeneity of risk)。

第三是【損失的分攤】(sharing of loss)。

大數法則使保險發揮降低風險的功效,也提供保險招攬的理論基礎。

風險同質性的要求使保險核保及費率精算上,更趨公平合理化。

分攤損失,不僅使保險充分發揮互助功能,也使費率公平、合理、充份的精算目標得以完成,間接促使保險理賠迅速確實。

※試驗次數愈增加,預期結果愈接近實際結果是大數法則所發揮的效應。將其運用在保險經營上,可以如是說,當風險單位數愈增加,則預期損失會愈接近實際損失。

※所謂風險的同質性,係指各個風險單位間,遭受來自特定危險事故的損失頻率和幅度,大體相近之意。

※損失的分攤,係指少數人蒙受損失,透過保險制度由多數人共同分擔。這是保險存在的價值。

※可保風險的要件為何?

滿足保險條件和範圍的風險,謂之【可保風險】(insurable risk)。

損失的可測性是保險制度運作的先決條件,是故,可保風險(要件)最好是:

1純風險。

2純風險導致的損失可被預測。

3純風險導致的損失幅度,不要過大亦不能過小。

4具備同質性的風險單位,需夠多但僅有少量可能受損。

5純風險導致的損失需是意外且明確的。

※闡述保險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成本

(一)保險的社會價值包括:

1可促成資源的合理分配

保險制度可降低不穩定程度,整個社會資源,能有合理分配的基礎。

2可促進公平合理的競爭

保險可使大小規模不同的企業,在同一風險水平上,從事公平合理的競爭。

3有助於生產與社會的穩定

保險有把不確定,轉化為穩定的能力,有助於生產與社會的穩定。

4可提供信用基礎

個人信用或企業信用,均可因保險而增強。企業可增強資金融通能力。

5可以解決部分社會問題

如:社會保險與失業保險等。

6可提供長期資本

經濟成長有賴長期資金,保險的長期業務,可符合需求。

(二)保險的社會成本包括:

1保險的營業費用成本

2道德及心理危險因素所引發的成本。
第八章企業經營風險理財(二)--替代性風險理財



※替代性風險理財的意義、種類及性質

替代性風險理財(ARF:Alternative Risk Financing)是相對於傳統保險理財而言。換言之,它是除了保險之外的所有危害性風險理財機制。一般而言,保險市場較為硬性時,替代性風險理財較易成長;在軟性保險市場中,替代性風險理財,可能萎縮。

替代性風險理財的性質:

1風險承擔(Risk Retention)。

2風險轉嫁(Risk Transfer)。

3兩者的混合型態。

※風險管理中,所指的風險承擔是指主動計劃性的承擔。依理財的方式分,主要的風險承擔有下列四類:

1自我保險基金(self insurance fund)。

2專屬保險(captive insurance)。

3有限風險計劃(finite risk plan)。

4其他風險承擔,主要包括當期費用法、未提存準備基金方式、借款、出售有價證券、發行公司債、運用庫存現金與增資等。

※當期費用法:

此法係將損失,列計當期費用,而以當期收益,吸納損失的一種方式,故又稱為隨收隨付方式。

※未提存準備基金方式:

此一方式,並非提存特定現金或其他資產,來吸納所承擔的損失。它僅是在會計帳上予以顯示。

※何以要承擔風險?利弊如何?

承擔風險的理由:

1可省卻附加保費。

2現有保險市場無法提供所需的保險。

3風險程度遠超過保險人願意承擔的額度時。

4為了因應保險人的規定與要求。

5風險無從辨識時,只好承擔可能的風險。

風險承擔的好處:

1可省卻許多費用。

2有助於損失控制效能的提升。

3理賠處理更具彈性。

承擔風險的負面效應:

1可能無法享受賦稅的優惠。

2高度舉債將影響經營安全。

3承擔過高反而有反效果。

4承擔成本波動較保險成本波動劇烈

5可能喪失購買保險產生的相關利益

※公司內部事先有計劃的提存基金,承擔可能的風險,此基金謂為【自我保險基金】(簡稱自保基金)。

※ 自保基金與保險的不同是:

1保險可組合許多風險暴露體;自保基金是公司內部的特種基金,規模大的公司集團,風險組合效應才會明顯。

2保險在特定期間內,隨時可應付損失的資金需求;自保基金,在累積足額前,有無法應付之虞。

3保險在一定條件下,才可請求退還部分款項;自保基金是為公司所有,無退還的問題。

※非保險的轉嫁—理財型:

轉嫁者將風險可能導致的財務損失負擔,轉嫁給非保險人的方式是為非保險轉嫁—理財型。較常見的例如,服務保證書等是。

※風險承擔團體與保險購買團體產生的背景

美國在1970與1980年代時,責任保險市場出現了兩次保險危機。尤其在產品責任、專業責任、自治體責任、環境污染責任等市場。

所謂【責任保險危機】,係指責任保險買不到或條件嚴苛或企業負擔不起。具體言之,即;

1保險供給出問題,所以企業買不到想要的保險。

2買得到保險,但賠償限額極為有限,承保條件極為嚴苛,此屬適當性問題。

3買到保險,但保險費負擔能力有問題。

這些現象,最後,促成影響責任保險與替代性風險理財市場,極為深遠的責任風險承擔法案。該法案允許兩個特殊團體成立:一為【風險承擔團體】(RRGS)另一為【保險購買團體】(PGS)。兩個團體均被允許,免除某些法令的要求。

※風險承擔團體極類似相互保險或團體專屬保險,該團體可提供責任保險業務予其成員。它也可提供再保險給其他團體。保險購買團體與風險承擔團體,均由遭受類似風險的團體所組成。設立保險購買團體者,可藉團體交涉的力量,獲取優惠的保險費率與條件,這包括風險承擔團體提供的保險。風險承擔團體是特許的公司組織,但保險購買團體不必要是公司組織。

※有限風險計劃(Finite Risk Plan):【有限風險計劃】或稱【財務保險】,性質上,它是傳統保險與自我保險的混合。換言之,它是風險轉嫁與承擔的混合。它主要透過長期的時間,分散風險。有限風險計劃的保費,除依個別理賠經驗決定外,計劃期滿前,剩餘的保費將退還給保戶。

※追溯費率計劃(Retrospective Rating Plan):【追溯費率計劃】是依照保險期間,投保人的實際損失經驗,決定當期費率的一種方式。

※補償餘額計劃:【補償餘額計劃】是由被保公司支付標準保費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扣除相關必要的費用後,將餘額存入被保公司指定的銀行帳戶,同時簽發追溯費率保險單予被保公司。

※各類替代性風險理財的位階光譜

風險轉嫁

風險承擔

非保險轉嫁---理財型---

保險購買團體------------

追溯費率計劃------------

開放式專屬保險---------

風險承擔團體------------

有限風險計劃------------

純專屬保險---------------

自我保險基金------------

各類損失後理財---------

完全轉嫁

完全轉嫁

轉嫁與承擔混合

轉嫁與承擔混合

轉嫁與承擔混合

轉嫁與承擔混合

完全承擔

完全承擔

完全承擔


第九章企業經營風險理財(三)--專屬保險

※專屬保險的意義與產生的動機:

【專屬保險】(Captive Insurance)係指為了承保母公司的風險,由一母公司設立的保險公司而言。

設立專屬保險機制的主要理由(產生動機):是因為傳統保險功效的不彰與為了滿足企業經營目標上的各類需求。

一家保險公司是否為母公司專屬,不是只依據所有權關係來判斷,也要依據業務比例。(來自母公司業務比例至少50%)

※專屬保險可作以下分類:

第一、依業務範圍分,專屬保險可分為:

1純專屬保險與2開放式專屬保險。前者,全部業務均來自母公司。後者,至少50%的業務來自母公司。換言之,開放式的專屬保險來自一般社會大眾的業務,最多不能超過50%。此種來自社會大眾的業務稱之為【非相關業務】。純專屬保險是風險承擔的性質,開放式專屬保險則是風險承擔與轉嫁的混合。

第二、依贊助者分,專屬保險可分為:

1純專屬保險2組合專屬保險3團體專屬保險4風險承擔或保險購買團體專屬保險5租借式專屬保險。

第三、依規模大小分,專屬保險可分為:

1空殼(或紙上)的專屬保險2小規模專屬保險3規模完整的專屬保險。

第四、依所有人的多寡分,專屬保險可分為:

1單一母公司專屬保險2多重母公司專屬保險。

第五、依角色功能分,專屬保險可分為:

1以直接簽單為主的專屬保險2以再保為主的專屬保險。

第六、以所在國境內外分,專屬保險可分為:

1與母公司同一國境的境內專屬保險2與母公司不同國境的境外專屬保險。

※對不想成立或無法成立專屬保險機制的公司或團體而言,透過專屬保險公司優先股合約的安排,也可享有來自專屬保險機制帶來的好處。這種的方式,謂之【租借式專屬保險】。

※【空殼】的專屬保險可以是,只為了避稅或資金調度方便而設,並不真正為了管理風險。它可以委由律師或會計師事務所或其他管理顧問公司負責,母公司並不派員經營管理。

※小規模與規模完整的專屬保險是真正為了管理風險,其差異只在母公司企圖心的強度與專屬保險公司發展階段的不同。

該保險公司業務百分之百來自母公司

※純專屬保險

母公司

保險公司(專屬於母公司)

※專屬保險面對未來賦稅與風險基礎資本制度(RBC)的威脅,慎選專屬保險的類型式設立前,要仔細思考的課題。

※設立專屬保險公司考慮的因素:

企業欲設立專屬保險公司考慮的因素包括:

1設立的適切性。2註冊地的評估。3評估各型再保險計劃的優劣。

適切性分析主要評估設立專屬保險機制對母公司現金流量的影響以及專屬保險公司設立後的現金流量分析。

專屬保險公司要在哪裡註冊是另一重要考慮要點。通常,首先需考量的是註冊地的基礎設施。包括1電信與電腦網路設施2國際機場設施3交通、電力與水力等基礎設施。其次要考慮的是註冊地的風險管理與金融保險服務品質,專業技能的水準高低與人才的多寡。最後要考慮註冊地對專屬保險監理的規定與賦稅規定。

※專屬保險公司從設立開始至具完整規模期間,可藉重專屬管理人的服務。

【專屬管理人】可以是獨立的顧問公司、保險經紀公司、也可以是個別的專家。它扮演的主要角色有:1從事設立專屬保險公司前的適切性分析與設立的申請2設立專屬保險公司後,專屬管理人可從事保險承保業務3從事理賠服務管理、資金的運用與投資、財務會計與報表的編製與確保符合註冊地保險監理的要求等。

※影響專屬保險未來發展的因素:

縱然專屬保險有來自稅務機關與保險監理機關的雙重威脅,專屬保險機制對企業管理上仍具有吸引力,可預見的未來,仍有持續發展的潛力,考其原因有下列幾點:

1企業全球化、國際化是目前潮流,購併風潮仍持續不斷。基於全球策略管理與風險管理的需要,專屬保險不會因保險市場的硬性或軟性變動太大。

2企業民營化也是全球的潮流,民營化後,企業價值極大的追求更形強烈,如此,對專屬保險機制的需求,不致於降低太多。

3風險管理的創新工具陸續出現,例如巨災選擇權、有限風險計劃等。這些創新工具可與專屬保險搭配使用,因而使得企業在管理風險上,更有彈性。是故,對專屬保險的需求,不見得會減少。

第十章企業經營風險溝通

※風險溝通的意義、目標與理由

廣義言,風險溝通泛指所有風險資訊在來源與去處間流通的過程。狹義的風險溝通專指健康或環境風險資訊,在利害關係團體間,有目的的一種資訊流通過程。

風險溝通的理由有四:

1為能使人們實際掌握風險。

2基於人權道德的考量,人們有權利獲知風險相關資訊,主宰自我。

3風險流通,有助於克服人們心理上的恐懼威脅。

4為了保障員工與社會大眾的健康與安全,風險溝通,有助於履行其責任義務。

風險溝通的目標有:

1改變人們對風險的態度與行為。

2降低風險水平。

3重大危機來臨前,緊急應變的準備。

4鼓勵社會大眾參與風險決策。

5履行法律付予人們知的權利。

6教導人們瞭解風險,進而掌控風險。

※風險溝通的類型有四:1單向溝通(又稱資訊流程模式)2雙向溝通(又稱為訊息轉換模式)3溝通過程模式4視風險溝通是政治過程。

※風險對比(Risk Comparison)是重要的風險溝通工具。預期生命損失是常見的風險對比基礎,它以壽命減短的天數為表現方式。其他風險對比的基礎可採拯救一條人命花多少成本等為基礎。

※除法律基礎外,影響風險溝通成效的因子包括:1傳播媒體2緊急警告與風險教育3固有的知識與信念4信賴程度5時機

※風險溝通成功的要件:

風險溝通策略要能有效,至少三個條件要具備:

1風險事實資訊的準備與顯示必須謹慎。

2風險溝通上應盡可能與利害關係人產生對話。

3風險評估與管理的規劃,要能取得利害關係人的信賴。

※風險溝通策略制定的原則:

1意圖與目標,要特定且明確。

2風險數據的引用要謹慎,數據的顯示,最好通俗易懂。

3溝通前,專家對風險相關問題要有共識。溝通時,說法要一致。

4對方的焦慮要能與其分憂且溝通時,要強調與對方利害相關的所在處。

※風險溝通充滿困難,這些困難主要來自各類矛盾性與挑戰。前者如,風險資訊取得與風險資訊提供機構間的矛盾。後者如,如何使風險專家們體認到,影響風險評估背後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幾乎所有的困難與挑戰均環繞在一個主題上,那就是如何打破專家們與社會公眾風險認知的心向作用。


第十一章企業風險管理決策

※風險管理最重要的核心工作是針對不同的風險及不同的風險程度整合搭配不同的工具,使其對財務現金流量發揮最適切的效果,進而增進企業價值。

※所謂企業(或公司)價值(MVF:Market Value of Firm)係指企業未來預期收益,調整風險後的資本化價值。

※風險管理財務決策類型:

風險管理財務決策分為兩種:一為【投資決策】;另一為【理財決策】。前者,著重資金的有效應用。投資計劃的淨現值高於0,為通常的決策標準。後者,著重於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取得資金。最低的平均加權資金成本為通常的決策標準。

投資決策可分為:1風險控制設備投資決策2損失發生後的再投資決策。前者,如監視系統的投資決策等。此種投資決策又稱為【即時性】投資決策。後者,係指損失發生後,為了恢復損失前的情況,是否將資金用在喪失資源的重置上。此種投資決策又稱【偶發性】投資決策。

※風險控制設備的投資決策:

傳統資本預算決策方法,適合風險控制設備的投資決策。資本預算內部報酬率法(IRR)計算公式【每年稅後淨現金流量 /(1+內部報酬率)的加總=原始投資額】。此外,還本期限法、淨現值法也是常見的方法。

淨現值計算公式是【每年稅後淨現金流量 /(1+折現率)的加總-原始投資】而得。淨現值>0,表示值得投資。

※再投資決策:

損失後是否再投資,需考量營業中斷期間的長短、財產的殘餘價值與處理成本。【托賓值】是再投資決策時可參考的值。它是企業價值與資產重置價值的比例。托賓值如高於或等於1,損失後,可進行再投資,否則應放棄。

※做保險購買決策時三項基本考慮因子:

1保險費率。依費率結構項目分別考慮。(純保費與附加保費)決定買或不買保險

2企業的風險承受力。(企業自我承擔風險的能力有多強,以及自我承擔的花費需多大)。

3機會成本。

※休斯頓的保險檢測模式

(1) 購買保險的機會成本 I=P(1+r)t

p=保費;I=保險;r=投資報酬率;t=期間數

(2) 不買保險的機會成本 R=[L+S+X](1+r)t-X(1+i)t

R=承擔風險;L=平均損失;S=行政費用

X=因承擔風險提列的基金

i=利率;r=投資報酬率;t=期間數

(3) 如I>R則承擔風險;如I<R則購買保險

※風險承擔水平的經驗法則:

決定風險承擔水平可參考的經驗法則有:1運用資本法2盈餘/收益法3股東權益法4銷貨額法5每股收益法6公司資產負債表法。

※自負額的種類:

風險管理中常用的自負額有四種:1固定式自負額2起賠式自負額3消失式自負額4累積式自負額。

1固定式自負額(Straight deductible):

此種自負額以每次損失為基礎。又稱為每次損失自負額。

2起賠式自負額(Franchise deductible):

以損失佔標的物實值的百分比表示。起賠意即損失低於自負的百分比,一律不予賠償;反之,如超過自負的百分比,則如數賠償。

3消失式自負額(Disappearing deductible ):

此種自負額是固定式自付額和起賠式自負額混合的變種。自負額會隨損失金額的增加而消失,故稱消失式自負額。此種自負額,除了有類似固定式自負額,金額的設定外,還有所謂【消失點】金額的訂定。

4累積式自負額:

此一自負額,乃在一特定期間內,每次損失金額,均由累積自負額中扣除。當累積自負額用盡時,始由保險人賠償的一種自負額。如一次損失金額就已超過累積自負額,除餘額由保險人賠償外,往後的損失亦由保險人負責。

※自負額的決定有:經濟分析法、模式計算法、經驗判斷法與統計分析法。

※損失金額基礎法是以損失的金額為決策數據,它可分為四種:1大中取小法2小中取小法3損失期望值最小化4後悔期望值最小化。

※所謂【後悔期望值】係指該選的方案並沒有選時,已選方案與該選方案間,期望值/金額的差異。

※危害性風險與財務性風險管理組合決策的必要性:

危害性風險管理與財務性風險管理分別作決策,就企業整體風險管理而言,並非恰當的作法。蓋因,企業整體風險水平不但無從知道也無法降低。例如:油價波動可能與油污染責任訴訟風險有關,油價波動是為財務性風險,油污染責任是屬危害性風險,僅考慮油價波動的財務性風險管理不考慮其與油污染責任風險的互動,顯然所做的決策不盡恰當。兩者透過適當的避險比例與投保比例的組合,則可產生適切的決策。是故,危害性風險與財務性風險管理有組合的必要。

※保險自負額

承擔與轉嫁組合的型態有多種,保險自負額是其中之一。大體上,承擔與轉嫁的混合型態有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為保險不足法。亦即不足額保險契約。此種契約,損失發生時,財產實際現金價值高於投保金額。因此,企業蒙受的損失部分由保險公司負責,部分由企業負責。第二種類型是為自負額保險法。損失先由企業承擔一部分,至於承擔多少,則依自負額種類而定。其餘損失,始由保險人負責。第三種是超額保險法。損失底層由自我保險負責,高層由保險人負責。

第十二章企業財務性風險管理

※財務性風險的定義與種類

所謂企業的【財務性風險】,是指因相關市場,例如原料市場、成品市場、外匯市場、利率市場或股票市場等的波動,所可能造成的損失。

公司的財務風險可分為幾大類:實體商品價格的風險、外匯風險、利率風險、股市風險、信用風險、應收帳款無法完全回收的風險等。

※財務風險管理的上策,是將風險以【風險分散】的方式消弭於無形。如果有些風險無法藉由風險分散的方法消去,或是針對風險分散後的剩餘風險,公司應定時衡量其風險的大小。風險衡量以【風險值】為代表。如果衡量後公司認定無法或不值得承受這樣的風險,便得找適當的金融工具,將適量的風險轉移出去,一般稱之為【避險】。

※風險分散

資產組合的標準差會隨著資產種類的增加而降低。換言之,種類多的資產組合,其標準差平均來說會比較低。投資組合內的資產種類越多,投資組合的標準差平均來說就越低,由此可見資產組合的風險,有一部分是可以藉由增加組合中的資產種類而被消去的。

※風險為什麼可以被分散掉?什麼樣的情況下,風險比較可以被分散?

投資組合內的資產種類越多,投資組合的標準差平均來說就越低。意即資產組合的風險,有一部分是可以藉由增加組合中的資產種類而被消去。風險之所以可以部分被消去,主要是因為各資產的價值或投資報酬率之間不完全相關。所謂【不完全相關】是指這項資產的價值或投資報酬率的高低,跟另外一項資產的價值或投資報酬率不會全然有關聯,不會說這項資產增值的時候,另一項也一定增值。正因為資產的風險不全然相關,有時候這項資產賺錢,另一項可能剛好貶值,賺賠可以互補。(如下圖所示)

※【風險值】是指在未來某段期間內,某個信心水準(confidence level)下,資產或負債價值的最大變化量。用以衡量風險,其優點是:1機率分配的估計2概念簡單3涵蓋範圍廣4結果以金額表示容易明白。

※計算VaR的方法有三:1共變異法2歷史資料模擬法3蒙地卡羅模擬法。

※共變異法基本運算過程如下:

1求出資產或投資組合的市場價值(也就是俗稱的部位(Position))。

2估計影響其市場價值風險因子(Risk factor)的波動程度(以標準差來衡量)。

3選定適當的期間與信心水準,並依常態分配與各時期間的獨立性假設,將單位時期的標準差轉換相對應期間與信心水準的波動度。

4把求出的波動度與部位相乘,便可求出風險值。

※可用以避險的工具,多是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遠期契約、期貨、選擇權等。

※ 遠期契約(Forward Contracts):

顧名思義,便是在今天先定好未來某個時間點某商品的交易價格,一旦定好了這個契約,雙方當事人就不受此商品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了。利用遠期契約來避險,雖可消除風險,缺點是:1不容易找到願意訂訂契約的另一方2有相當的信用風險。

※期貨(Futures contracts):簡言之,就是在正式的交易所中,依交易所規定的規則與標準來交易的遠期契約。

※期貨與遠期契約的同異與優缺點:

1遠期契約與期貨有不同的現金流量形式。遠期契約在契約訂立時,或契約訂立後但到期以前,都不會有現金流量的發生,只有在契約到期時才會有現金流量的出現;期貨則是透過市場【結算】的機制,每天都可能因為現貨價格的波動而有現金的流動。

2遠期契約可量身訂做,可完全配合公司的需求;期貨因為標準化的關係,不見得在質、量或交割時間上能完全切合公司的個別情形,因此不見得能把風險完全弭平,可能會遺留一些風險,稱之為基差風險。

3遠期契約的交易成本尤其是尋找成本,比一般期貨要高。

※選擇權(Options):選擇權顧名思義,是由選擇權的擁有者(買方)來決定交易發生與否。更明確地說,選擇權其實也像期貨,事先定好在未來某個時點(到期日)或那個時點以前,以某價格(執行價格)交易某個商品(標的資產),但與期貨不同的是,擁有者可以決定是不是真的要交易。選擇權的優點是,付出一些費用后,公司有賺無賠,可以所訂最低的利潤水準,但還可能賺更多。

※歐式選擇權:只能在到期日當天執行權利的選擇權稱之。

※美式選擇權:可以在到期日以前任何時候執行權利的選擇權稱之。

※選擇權可分買權(Call)及賣權(Put)。以美式選擇權來說,買權賦予選擇權的擁有者在到期日以前任何時候以執行價格購買標的資產的權利;而賣權則是給予賣權的擁有者到期日以前隨時以執行價格賣出標的資產的權利。

※同時賣買權和賣權,同時賺取買權和賣權的價值,這種組合叫做賣出跨式策略

※一般管理公司的財務管理,可以採用【風險分散】、【風險監督】以及【避險】等三大方式。

※在公司投注心力進行風險管理,尤其是避險以前,應該要先想清楚,到底是公司來做風險管理比較划算,還是由股東透過金融市場個別操作比較划算。對股權分散的上市上櫃公司來說,很可能由股東來做成本比較低,比較有效率。

投資數目對投資組合風險的影響

第十三章索賠管理與危機管理

※索賠管理(Claim Management)的範圍有三:

1企業組織行為的失誤,導致他人遭受損失,因而應負的法律賠償責任。

2企業將各類財務損失轉嫁他人,當企業蒙受損失時的索賠活動。

3企業自我承擔風險,當企業蒙受損失時的理賠處理。

※索賠處理的過程與步驟:

任何損失的基本處理過程,包括以下基本步驟:

1損失真相的調查與賠償責任的確定。

2所有涉及損失的相關單位和人員,對損失金額的評估。

3各相關單位和人員間,對損失賠償金額和支付時間的磋商。

4透過法律和其他程序解決爭議。

5賠償金額的支付。

6執行績效的評估。

※理算組織團體

一般而言,損失理算人(loss adjusters)可分為四種:1保險人的理算職員2獨立理算師3損失理算局4公共理算師。

※理賠成本控制的方法

1預付賠款(Advance Payment)。

2代位求償的行使(Subrogation)。

3復健計劃管理(Rehabilitation management)。

4特殊架構給付(structured settlements)。

※危機管理:危機管理就是針對危機事件的一種管理過程。

危機發展的四個階段:1潛伏期(警告期)2爆發期3後遺症期4解決期。上述每個階段並不一定有時間先後之分。

危機管理過程的五個步驟:1辨識危機2危機小組的成立3資源的調查4危機處理計劃的制定5危機處理的演練與執行。一般危機管理計劃要點包括:1指揮系統和權責的制定2對外發言人的設置3危機處理中心的所在地4救災計劃5送醫計劃6受害人家屬之通知程序7災後重建要點。

※危機管理的意義及其成本效益

危機管理可規範為經濟個體如何利用有限資源,透過危機的辨識分析及評估而使危機轉化為轉機的一種管理過程。

危機管理成本有些易確認有些不易確認。易確認的成本包括:處理危機所需的交通費、暫宿費、設備耗損、處理危機時員工可能遭致的傷害與危機訓練成本等。不易確認的成本包括:員工於危機期間,工作無效率的成本。危機管理效益包括:可快速使毀損財產復原,可消除可能的浪費,維修人員可能反而更熟悉如何改善維修效率,可改善公共關係,可能獲得保險優惠,有助於經驗的獲得等。

第十四章企業風險管理績效評估

※風險管理績效評估的必要性與目的。

評估(Monitoring)風險管理績效的必要性有二:

第一,為了瞭解過去決策的結果,是否與預期的目標一致。

第二,為了調整過去的決策,適應新的變動環境。

評估(Monitoring)風險管理的目的有二:

第一,為了控制績效(Control performance)。

第二,為能適應未來的變局(Adapt to Change)。

※三種激勵的理論:1需求論2兩項因素論3條件反應論。

※風險管理人員在制定激勵措施時,應考慮兩種因素:1要考慮個人個性上的差異2考慮個人個性會隨時間而改變。

※舉例說明何謂行動標準與結果標準?

為了控制績效,必須建立評估的標準。風險管理的評估標準有二:一為行動標準。例如:每週檢查一次飲水機,每月定期召開品質會議等。另一為結果標準。例如:員工可遭殘廢的機會應由10%降為5%,火災損失金額今年應縮小為30萬等。

※行動標準與結果標準是重要的評估標準。良好的評估標準應具備下列幾點特性:1客觀性2彈性3經濟效益性4能顯示異常性5能引導改善行動。

※風險成本分攤的目的何在?良好的分攤標準應具備哪些要件?

X理論:X論者認為人是被動的,偷懶的,很難接受新事務的。是故,此種主管容易產生壓制或威權的領導風格。

分攤風險成本的目的有四:

第一,提昇風險控制績效。

第二,求取風險承受與風險分攤間的平衡。

第三,提供管理人員風險成本的相關資訊。

第四,幫助風險承擔的規劃與執行。

Y理論:Y論者認為人是主動的、積極創新的、且願接受新的事務的挑戰的。是故,此種主管,容易產生人性化管理和民主式的領導風格。

良好的風險成本分攤制度應具備簡明易懂,並能免除捏造,兩項基本特質外,尚應符合下列三種條件:

第一,要能激勵損失的降低。

第二,要具公平性。

第三,要能便於編製風險成本預算書。

※分攤風險成本的新方法

由李佛雷與馬基昂共同發展出的一套新的風險成本分攤方法。

首先明確規範,什麼是【良好的損失經驗】,什麼是【不好的損失經驗】。

所謂良好的損失經驗,是下列兩項因素之差,是否為正或負,來決定的。如果是正數,則為良好的損失經驗。反之,負數即為不好的損失經驗。這兩項因素是:第一,各單位部門實際損失佔全部損失的百分比,以【% Loss】表示之。第二,各單位部門損失暴露單位數佔全部損失暴露數的百分比,以【% Base】表示之。

兩項因素之差以符號表示如下:DIFF=% Base-% Loss

如 DIFF大於0,則為良好的損失經驗。如小於0,則為不好的損失經驗。

第十五章企業管理專題

※跨國公司主要指多國籍企業。企業經營之目的在求生產資源最佳的國際分配時,則該企業就成為多國籍企業。

※跨國公司可能面臨的風險有哪些?

跨國公司面對的主要風險包括:不同社會文化的認知風險、政治風險、總體經濟風險與科技風險等。其中,政治風險通常係指任何可能降低企業價值的政府作為而言。它是源自地主國政府不當的干預作為。它可歸納為五大類別:第一類是財產被充公、沒收或國有化。第二類是地主國政府對國際交易合約的違反。第三類是地主國政府對外國公司的歧視規定。第四類是地主國政府干預外匯自由。第五類是戰爭。總體經濟風險則包括利率風險、通貨風險與國家風險。

※符合保險標的所在國保險法和其監理規定的業務是為【認可保險】。反之,不符合保險標的所在國保險法和其監理規定的業務是為【不被認可保險】業務。

※專案可能的不確定來源有哪些?

專案計劃可能遭受的不確定性有六大來源:

1該專案至終極結束時,所涉及的利害關係人是誰?

2利害關係人的動機目的何在?

3利害關係人興趣什麼?

4如何管理該專案?

5進行該專案可用的資源哪裡來?

6專案何時開始與何時完成?

這些不確定性,如果對專案績效產生顯著性的衝擊,即謂為【專案風險】。

※ 購併(M&A)專案風險主要有六大類:

1來自地理位置的風險。

2來自產品的風險。

3與被購併對象公司員工有關的風險。

4來自被購併對象公司董事與高階主管法律訴訟的風險。

5來自購併價金的財務風險。

6來自智慧財產權無法順利移轉的風險。

※購併風險如何管理?

購併風險管理分兩大類說明:第一大類是針對對象公司保險的稽核;第二大類是資產負債的防護。

針對對象公司保險的稽核,第一步是收集資料。包括對象公司相關的保險計劃、賠案記錄文件等。第二步是進行訂性與定量分析評估。訂性評估包括:已發生的賠案紀錄與同行的比較;定量評估包括:過去賠案的定量分析與未來賠案的預測等。第三步是評估對象公司目前的危害性風險管理制度。這包括:目前保險保障的充分性、投保公司目前與未來的清償能力等等。評估後,有不適切的保險與替代性風險理財計劃時,均應調整風險與保險管理政策與計劃。

購併雙方公司的資產與負債的防護均是極其重要,對進行購併公司而言,購併價金資產的防護與財務風險管理有關。此種風險可採取遠期外匯市場與外匯選擇權來避險。另一方面,就對象公司危害性風險與其它資產的防護,具體項目與措施包括:第一,智慧財產權的移轉。第二,退休金債務防護。第三,環境污染責任的防護。第四,與被購併對象公司員工有關風險的防護。

※員工福利的意義

所謂員工福利是指間接和遞延性補償計劃。該計劃包括八個員工福利項目:

1人壽與意外傷害保險(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Coverage)。

※滿意法則

賽門的[滿意法則]係指人們在做實際決策時,是以滿意度最高的方案為準。

2醫療費用給付(Medical Expense Benefits)。

3工作能力喪失收入給付(Disability Income Benefits)。

4退休計劃(Retirement Programs)。

5股權計劃(Stock Plans)。

6財產及責任保險(Property and Liability Insurance Coverage)。

7失業計劃(Unemployment Plans)。

8其它給付計劃(Other Benefit Plans)。

※主要的環境污染風險管理方法有哪些?

主要的環境污染風險控制包括:污染防治、危害性廢棄物的清理、環境地理位置的評估、環境稽核系統與緊急應變計劃等策略。

※風險證券化

風險證券化(Securitization)是結合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共同分散風險的概念。此乃因傳統保險市場與再保市場無法完全分散巨災風險所致。

※財務再保險與傳統再保險有何不同?

限定再保險(Finite Reinsurance)即財務再保險(Financial Reinsurance)。此種新興的再保險與傳統再保險,基本不同處在於:傳統再保險是【轉嫁承保風險】;財務再保險是主要是【轉嫁利率】、【信用】與【匯率】等的財務性風險。

※所有關聯到組織環境與工作以及會影響人們健康與安全的個人行為特質稱為【人因】(Human factor)。

※風險行為係指人們在風險情況下的決策行為而言。

※在風險情況下,人們應該如何下決策是為【規範決策法】。

※【聖彼得堡矛盾】係指人們願意花多少錢參與丟擲一枚硬幣直至人們猜對為止的遊戲。如依預期價值極大的決策法則來解釋,則人們願意付出的錢最後是無限大的,這種現象不儘合理。

※解釋人們在風險情況下,實際的決策行為是為【敘述決策法】。

※何謂前景理論?特質為何?

【前景理論】說明人們的實際決策是受到人們的價值函數、決策權重函數與人們對問題如何構思所影響。其中,價值函數包括三項特質:1價值係指人們心中期望的變異值。2人們心中期望的變異影響決策3人們獲取金錢價值的敏感度低於喪失同一金錢價值的敏感度。

第十六章個人與家庭風險管理

※個人與家庭可能面臨那些風險?

企業風險分類中,對個人與家庭風險管理上較為實用的分類,主要有兩類:第一類,依暴露體的性質分,風險可分為實體資產的風險、財務資產的風險、責任暴露風險與人身風險。第二類,依可能的結果分,一為投機性風險(財務性風險多屬此類);另一類則是純風險(危害性風險屬此類)。

進一步,將個人與家庭可能遭受的風險具體細分為七類:第一,就是利率與匯率波動的風險。第二,汽車房屋等財產,可能遭受的實質毀損的風險。第三,個人與家庭成員死亡的風險。第四,個人與家庭成員傷病的風險。第五,個人責任風險。第六,個人與家計主事者因傷病導致的收入中斷與醫療費用增加的風險。第七,退休資金的準備問題。

※【責任暴露風險】係指個人或家庭可能因法律上的侵權或違約,導致第三者蒙受損失的風險。

※個人與家庭財務規劃的目標,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完成管理風險的目標。

第二,完成個人財富的極大化。

第三,完成退休規劃的目標。

※傳統壽險與非傳統壽險性質的比較

比較項目
傳統壽險
非傳統壽險

風險轉嫁
利差、死差與費差風險由保險公司承擔
利差風險被保人承受死差與費差風險通常有保證

保險金額
固定
隨投資績效變動

交付保險費
定期
彈性

商品基本類型
定期、終身、養老、年金壽險
變額壽險與年金

會計處理
一般帳戶
分離帳戶

稅負
保險給付免稅
投資收入要繳稅


※個人如何規劃退休後的經濟生活

個人為退休後生活做經濟來源的準備,基本上要考量退休後,資金的需求與資金的來源。資金需求首需考慮生活費用總額。生活費用總額以【所得替代率】為計算基礎,將收入扣除所得稅、工作費用與儲蓄的餘額除以收入而得。其次,考量必要的醫療費用與旅遊費用。另一方面,就要考慮退休後的資金來源。壽險的生存給付、社會保險老年給付、年金保險給付、銀行存款與可立即變現的資產以及其他收入均是資金的來源。

第十七章風險管理與稅務

※避稅:係指鑽法律漏洞以規避稅負,其行為不為道德所容,雖然不違法,政府必須以修法方式防杜之。

※節稅:係指合法之避稅。

※逃稅:係指違反法律規定而逃漏稅捐者,查獲時除予以補稅外另加行政罰及刑事罰。

※核課其間:為政府確定納稅義務人納稅義務之權。

※追徵時效:為政府對已確定之納稅義務要求其履行之權。

※個人綜所稅原則上採屬地主義及收入實現,也就是說在我國國境內之個人均應依法納稅,至於這些人於國外之所得原則不必併入申報。

※至於營利事業所得稅則採屬人主義,也就是以營利事業為主體,其擁有之國內外所得計稅時可以適度扣除其於國外已繳之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原則係採權責(應計)基礎制。

※我國目前有哪些企業稅?

(一)國稅:關稅、營所稅、貨物稅、證交稅、期交稅、營業稅。

(二)地方稅:印花稅、使用牌照稅、娛樂稅。

(三)促進產業升級條例

※企業防範稅務風險之道:1良好之財稅規劃2建立適宜之內部控制3建立財務警訊。

※我國目前有哪些個人稅?

(一)國稅:綜所稅、遺贈稅。(二)地方稅:房屋稅、地價稅、契稅、印花稅。

※個人綜所稅的稅務風險與節稅策略

個人綜所稅結算申報容易犯的錯誤(稅務風險)包括:1夫妻分開申報或分居單獨分別申報,未載明配偶姓名及ID2漏報受扶養親屬所得3子女未滿20歲有所得,卻單獨申報辦理4浮報扶養子女稅額或列報死亡親屬的扶養親屬稅額5獨資資本或合夥組織合夥人漏報各該事業的營利事業所得或應分配的盈餘6因未取得扣、免繳憑單而短漏報薪資、利息、股利等所得7申報時填報所得額按扣繳憑單[所得淨額]填報,造成短漏報情形8在申報列舉扣除自用住宅購屋借款利息時,經常疏忽未扣除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9將失竊損失誤以災害損失列舉扣除10房屋出租故意簽訂不實租約漏報所得11有的小規模營利事業支付員工薪資、房屋租金等,誤以為免扣繳,致未依規定辦理扣繳申報。

個人綜所稅申報及節稅策略:

策略1:善用受撫養親屬,增加免稅額度

多一個受撫養親屬就可以多7萬4,000元或11萬1,000元免稅額,只要年紀未滿20歲與年滿60歲,無謀生能力的親屬均可申報。

策略2:平時保存相關憑證

若採列舉扣除額的申報,平時就要養成收集收據的習慣,例如醫生診斷書、看病

收據與保險費收據等。可以列舉扣除的項目包括醫藥生育費、保險費、房貸利息

、災害損失與捐贈等,其中,醫藥費與災害損失可以核實扣除,其餘則有上限金

額,如保險費每人只能扣除2萬4,000元。

策略3:善加利用免稅薪資所得

所得中的伙食津貼(1,800元以內)、加班費、稿費,以及非以現金支付的交通津

貼、租屋津貼等皆為免稅,所以如果薪資所得中包含這些項目,不妨請公司會計

將各項目分開列出,每月領到的薪水不變,但報稅時的所得總額可以減少,相對

地就能節稅。

策略4:買房子辦貸款可以節稅

房貸利息可以享有30萬元扣除額,有房貸者若採列舉扣除額就可省下相當可觀的稅負,但房貸利息要先扣抵儲蓄特別扣除額之後(就是利息扣除額),餘額才能申報房貸利息扣除。

策略5:賣房子不論賺賠都可抵稅

買房子可節稅,賣房子也可以節稅,而且不論賺賠都能享扣抵優惠。如果是賠

錢,可以扣抵「財產交易損失」,將買賣契約書、各項稅費與規費收據、收付

款記錄證明等文件附上。至於賺錢者,如果在賣出房子兩年內再買房子,就可

享「重購自用住宅扣抵稅額」,附上買賣契約及所有權狀,申報扣抵之前已繳

的財產交易所得。

策略6:去年結婚、離婚者可選擇分開申報

在去年結婚或離婚者,可以選擇夫妻分開或合併申報,通常分開申報會比合併

申報划算,別忘了善用這項優惠。

策略7:房東可以申報整修、裝潢費

今年開始實施房租扣除額,相對來說,房東要申報租金收入,不能夠逃漏稅,但房東要節稅還是有辦法。如果去年出租的房子有整修,只要附上裝潢或整修收據,就可以抵減租金收入,或者直接以43%扣抵。另外,出租房子時收取的押金,因為將來要歸還房客,只要出具押金證明,就可以不將這部分列入租金收入

策略8:房客可以申報房租扣除額

今年的報稅新規定,租屋族一年可以享12萬元的「房屋租金支出扣除額」,需要

檢附的證明文件包括租賃契約、付款證明與設籍或切結書。不過,房租扣除與房

貸扣除只能擇一申報,納稅義務人得自行衡量何者較節稅。

策略9:天災損失、捐贈可以抵稅

曾遭受天災損失者,如果當初有向稅捐機關申報勘查,並取得證明,就可以申報天災損失,但如果其中已經領取保險理賠或災害救濟金,必須先將這部分扣除。

策略10:選擇可節稅的投資工具

平時進行理財投資時,可以選擇免稅或稅率優惠的投資工具,靈活運用,就可以

節省稅負。例如海外基金、公債、郵局活儲100萬元以內、銀行存款利息27萬元以內等都可免稅。

第十八章政府機構與社會風險管理

※說明政府何以要監控風險?以及政府機構風險管理的特徵。

政府機構監控風險的理由,可歸納如后:1因風險具有外部性2任由市場自由運作,政府不監控,總體社會安全的水平可能不足。3許多風險是源自於公共財4來自輿論的壓力。

政府機構風險管理的特徵:1政府機構從事風險管理是謀取人民的最大社會福祉2政府機構風險管理專業組織的發展歷史稍晚3政府機構風險管理的績效,絕對要以民眾對它的信任為前提4政府機構風險管理的決策考量常須涉及社會公平正義的倫理價值問題。

※法律監控上對風險的要求,大體上,可分為三類:1重效益與成本的平衡2僅重科技技術上安全的要求3僅重人體健康安全的要求。

※監控總體社會風險的相關機制有:政府機構與相關法令規定、國會、司法機關以及科學法庭。

※影響風險可接受性的因子:

1決策者本身對風險的了解程度

2決策者對風險的判斷

3決策者對風險資訊與提供風險資訊者的信任度

4各類限制與法令規章

5決策者本身的成見

6風險本身的特質

7資金來源的籌集/運用與可用的資金有多少

8決策者的政治信仰與政黨政治生態

9風險決策的急迫性與需求性

10時間因子

※社會風險決策方法可歸類為三種:1專業判斷法2歷史紀錄法3傳統分析法。

※何謂成本效益分析法?有何缺失?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奠基於成本效益理論。此法有幾個特質,例如,方案的成本效益需量化與成本效益值需以現值表達。再如,成本效益不能重複計算,移轉性支出不被計入,不考慮方案的外部性因子等。依此法計算每一方案效益與成本差異的現值,以現值最高者為最佳方案。

此法有兩個缺失:1總體社會風險決策議題不是單純量化可解決的2執行上,困難重重。

※功利主義:持此種主張者認為政府監控風險產生的效益高過成本時,政府監控風險能獲得人民支持,故監控有理。

※自由主義:持此主張者認為政府監控風險,只要有可能損及某位人民的權益,那麼政府監控風險的任何做法,對總體社會而言,均是錯誤的。換言之,由人民自行決定其風險行為,政府不應透過政策的制定進行干預。

1. 風險評價:指人們對風險的來源與風險估計值決定其重要性與價值的一種判斷過程。

2. 風險轉嫁:彌補損失資金源自於經濟個體外部者。

3. 自我保險基金:公司內部事先有計劃的提存基金承擔可能的風險。

4. 後悔期望值:指該選的方案並沒有選,已選的方案與該選的方案間期望值的差異

5. 風險值:指未來某段時間內,某個信心水準下資產或負債價值的最大變化量

6. 風險管理政策說明書:宣示公司管理風險基本政策的文書。

7 風險組合:指集合許多風險暴露體,達成平均風險,預測損失目的風險控制措施。

8 專屬保險:指為承保母公司的風險,由一母公司設立的保險公司而言。

9 聖彼得堡矛盾:指人們願意花多少錢參與丟擲一枚硬幣直至人們猜對為止的的遊戲,如依預期價值極

大的決策法則來解釋,則人們願意付出的錢最後是無限大的,這種現象不儘合理。

10.所得替代率:是以一定期間收入為基礎,將收入扣除所得稅、工作費用與儲蓄的餘額除以收入而得。

11.風險建構理論:探討人們思考風險的方法與過程。

12.客觀機率:即是指某一事件於特定期間內發生的頻率。

13.主觀機率:係指對某一事件於特定期間內發生頻率或出現機會主觀信念的強度而言。

14.危險因素:係指導致災難或風暴的所有因素而言。

15.系統風險/不可分散的風險:風險效應無法被抵銷的風險。

16非系統風險/可分散的風險:風險效應能被抵銷的風險。

17.企業價值:係指公司本來預期效益,風險調整後的資本化價值而言。

18.風險認知:人們對風險相關事務訊息留意、詮釋與記憶的過程。

19.風險控制:係指為了降低損失頻率,縮小損失幅度所採取的任何措施。

20.風險隔離:就是分散風險。

21可靠度:係指組成系統軟硬體要素,在既定環境與特定期間內,達成預定既有功能的機率而言。

22.風險理財:係指在損失發生前,對資金來源的規劃,在損失發生時或發生後,對資金用途的引導

和控制。

23.風險承擔:係指彌補損失資金源自於經濟個體內部者。

24.可保風險:滿足保險條件和範圍的風險。

25.責任保險危機:係指責任保險買不到或條件嚴苛或企業負擔不起。

26.風險溝通:係指所有風險資訊在來源與去處間流通的過程。

27.風險對比:是重要的風險溝通工具。

28.認可保險:符合保險標的所在國保險法和其監理規定的業務。

29.不被認可保險:不符合保險標的所在國保險法和其監理規定的業務。

30.專案風險:這些不確定性,如果對專案績效產生顯著性的衝擊。

31.風險證券化:是結合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共同分散風險的概念。

32.風險行為:係指人們在風險情況下的決策行為而言。

33.規範決策法:在風險情況下,人們應該如何下決策。

34.敘述決策法:解釋人們在風險情況下,實際的決策行為。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