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96上兒科護理學

96上兒科護理學




https://lhl.nou.edu.tw/~research/study_forum/list.php?b_area=189

文子2004-10-04 20:05:45
標題 第一章~第12章重點整理
第一章:總論
一、今日的兒科護理學不僅用於照護生病的兒童,也包含所有健康兒童的生長、
發育、疾病預防以及促進兒童身心健康之研究。
二、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
1、免於受歧視。
2、自由並有尊嚴的發展身心。
3、擁有一個名字與國籍。
4、有適當的營養、住所、娛樂及醫藥服務。
5、如有殘障,可接受特殊的治療。
6、感受到被愛、被了解以及物質上的安全感。
7、接受教育並發展他或她的能力。
8、於災難中第一個受到保護。
三、兒科護理的目標:
1、以兒童及其家庭為中心之整體性,個別化的照護。
2、促進健康,疾病的預防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少?#92;能性的殘缺。
3、協助兒童恢復健康。
4、協助兒童作適當的照護與調適
四、我國醫療保健體系:
1、預防保健體系:服務、早期診斷、特殊保護、急診。
2、疾病醫療體系:衛生所、一般診所、二級地區醫院、三級醫學中心。
3、特殊照護體系:復健、家庭照護、慢性病照護、安老院、安終院照護。
五、預防保健:
1、發展與成長。 2、預防注射。
六、疾病照護:
1、住院兒童的護理。
2、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氣喘。
3、心臟血管系統疾病。
4、消化系統疾病,包括膽道閉鎖。
5、內分泌系統,包括糖尿病。
6、泌尿系統,如尿道感染。
7、神經肌肉骨骼系統。
8、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傳染病、腸病毒。
9、惡性腫瘤。
10、其他。
11、與兒科護理相關的技術。
七、潛在的隱憂:
1、兒童人數的減少。 2、家庭少子化。 3、國際通婚。
八、國民保健計劃三大策略:
1、健康促進。 2、健康維護。 3、預防保健服務。
九、兒科護理人員的角色與?#92;能:
1、家庭維護與照顧。 2、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 3、衛生教育。
4、支持與諮商。 5、健康恢復。 6、協調合作。 7、倫理抉擇。
8、研究。 9、保健計劃。
十、兒科護理行為可分為:
1、預防性行為 2、養育性行為 3、創造性行為


留言者 文子
留言時間 2004-10-04 20:08:23
標題 :第二章重點整理
留言內容
第二章:兒童生長與發展
一、發展的涵義:
1、生長:是「量」的增加,是身體大小的增加,是細胞合成新蛋白質的結果,
可逐步看到量的改變。
2、發展:是「量」的增加和「質」的改善,是身體結構或?#92;能的漸進式改變或
分化,人的技巧與能力漸趨複雜與精鍊,而更有完成事情的能力。
3、成熟:是指個體達到完全或最佳發展的過程,當成熟時,個體能適應其生活
情境及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4、分化:指人類個體在發展期間的改變,是由單純、籠統狀況,至特定、複雜形成稱之。
二、人類行為四大基本領域:
1、生理領域 2、認知領域 3、情感領域 4、社會領域
三、人類發展階段之分期:
1、胎兒期 2、新生兒期 3、嬰兒期 4、幼兒期 5、學齡前期
6、學齡期 7、青少年期 8、青年期 9、中年期 10、老年期
四、發展常遵循可預知的模式:
1、從頭到尾的發展 2、從近端到遠端的發展 3、從整體到特殊的的發展
五、影響人類發展的因素:
1、遺傳:
2、環境:(1)胎兒時期的環境因素 (2)出生後環境因素
六、發展週期及生長型態:
1、發展週期:(1)迅速生長期 (2)生長緩慢期
(3)第二迅速生長期 (4)第二生長緩慢期
2、生長型態:(1)淋巴型 (2)神經型 (3)整體型 (4)生殖型
七、胎兒期的發展分期:
1、受精卵期 2、胚胎期 3、胎兒期
八、重要發展理論:
1、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理論」 2、皮亞傑的「認知理論」3、行為理論
九、語言的意義:
語言是指傳達思想、情感或在他人身上喚起反應的任何方法,其範圍包括:
啼哭、手勢、顏面部表情、態度、呼喊、感嘆、有音節含字義的說話和書寫繪畫等。
十、語言發展的分期:
1、準備期 2、單字句期 3、多字句期 4、文法期 5、複句期
十一、情緒的意義:
情緒是個體受到某種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機動狀態,此種狀態雖為個體自我意識所經驗,但不為其所控制,因之對個體行為具有干擾或促動作用,並導致其生理上與行為上的變化。
十二、兒童主要苦惱情緒:
1、憤怒 2、厭惡 3、恐懼 4、嫉妒
十三、心理分析理論人格的結構:
1、本我 2、自我 3、超我
十四、性心理發展階段分期:
1、口腔期:從出生至1歲。 2、肛門期:1~3歲。 3、性蕾期:3~6歲。
4、潛伏期:6~12歲。 5、兩性期:12歲以後。
十五、與兒童期有關的人格發展階段:
1、嬰兒期:信任與不信任。 2、幼兒期:自主與羞怯和懷疑。
3、學齡前期:主動進取與罪惡感。 4、學齡期:勤勉與自卑。
5、青春期:認同與角色混淆。
十六、貝萊嬰兒發展全量表:
1、心理量表 2動作量表 3嬰兒行為記錄表
十七、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CCDI)七各主要項目:
1、粗動作 2、精細動作 3、溝通表達 4、概念理解
5、環境理解 6、人際社會行為 7、身邊處理
十八、氣質評估項目:
1、活動量 2、規律性 3、 注意力分散度 4、堅持度 5、趨避性
6、適應度 7、情緒本質 8、反應閥 9、反應強度
十九、氣質發展常用量表:
1、嬰兒氣質評估問卷 2、幼兒氣質量表
3、兒童氣質量表 4、學齡兒童氣質量表


留言者 文子
留言時間 2004-10-04 20:11:05
標題 第三章重點整理
留言內容
第三章:兒童保健
一、嬰兒期脯育分為互相重疊的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為「母乳、嬰兒配方奶當主食」,正常新生兒,如果母體健康,奶源充足,則予以母乳餵食,將是最佳營養來源。
2、第二階段:為「米糊麥糊、菜泥果泥」。
3、第三階段:為「五榖蔬果、肉魚豆蛋」。
二、預防接種的定義:
預防接種是指利用免疫原理,給予抗原以刺激人體產生較長久的免疫力,以防止疾病的發生或使病情減輕。
三、各種預防接種疫苗之接種時間與禁忌(一):

項目 卡介苗 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DPT 小兒麻痺口服疫苗 B型肝炎疫苗
接種時間 出生24小時以後,體重在2500公克以上。早產兒在出生半年後。 1、出生滿2個月以後。2、國小一年級再追加破傷風、減量白喉疫苗(Td)1劑 1、18歲以下沒有任何禁忌之兒童。2、同DPT之時間。 1、共需接種3劑分別在出生後1週、5週及6個月接種。2、早產兒在出生1個月後。
禁忌 1、體重不足2.5公斤者。2、結核病或結核病家庭。3、皮膚病,例如:嚴重濕疹。4、發燒。5、無免疫球蛋白者 1、痙鑾病史。2、腦受傷或腦?#92;能障礙。3、前次接種後發燒。4、嚴重感冒合併喉嚨炎。5、6歲以上。6、正使用腎上腺皮質素或抗癌藥物者7、嚴重或中度疾病者。 1、嚴重腹瀉或腸胃障礙。2、感冒發燒。3、懷孕。4、對鏈鰴素等抗生素過敏者。5、免疫障礙者。6、正使用腎上腺皮質素或抗癌藥物者 1、出生體重少於2000公克。2、出生48小時後,機能活力不正常者。3、先天畸形。4、呼吸、心臟、肝機能不正常、昏迷、抽筋。
四、事故傷害的預防:
1、增進兒童照護品質。 2、注意兒童天生特質。
3、加強環境安全之外在因素。
五、學校衛生保健服務範圍:
1、學生健康檢查。 2、體適能訓練。 3、視力保健。
4、牙齒保健。 5、生長遲緩學生篩檢及轉介。 6、學生體重控制。
7、健康教育、行為教育及環境教育 8、傳染疾病之發現、治療與控制。
9、學校環境衛生及安全措施。
六、網咖對青少年的偏差行為:
1、看色情網站。 2、玩援助交際的活動。 3、玩賭博遊戲。
4、買搖頭丸等興奮劑。 5、參與幫派活動。
七、青少年上網成癮的特性:
1、獨立感及自我掌控感。 2、自尊建立。 3、挑戰性。 4、離家感。
5、好奇心。 6、孤立感、無聊感。 7、虛擬幻境。

八、各種預防接種疫苗之接種時間與禁忌(二):
項目 麻疹疫苗 德國麻疹疫苗 腮腺炎疫苗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MMR) 日本腦炎疫苗
接種時間 1、出生後15個月以後。2、流行期間於9個月大即可注射,於15個月再追加一針。 1、出生12個月以後。2、若與麻疹疫苗合併,則於15個月注射。 出生15個月以後至12歲之任何時間。 出生滿15個月即可接種。 1、出生滿15個月開始注射。2、每年3~5月接種。3、初免疫共2劑,間隔2週,1年後追加。
禁忌 1、對蛋白過敏者。2、住家附近流行麻疹。3、發燒。4、感冒合併喉嚨炎。5、懷孕。6、正使用腎上腺皮質素或抗癌藥物者。 1、對蛋白過敏者。2、住家附近流行德國麻疹。3、發燒。4、皮膚有疹子。5、懷孕。6、免疫力不全。7、正使用腎上腺皮質素或抗癌藥物者。 1、發燒。2、感冒合併喉嚨炎。3、懷孕。4、青春期。5、免疫力不全。 1、發疹子、皮膚病。2、懷孕。3、患有嚴重疾病者,但一般的感冒不在此限。4、先天性心臟病。5、免疫不全者,包括使用腎上腺皮質素或抗癌藥物者。 1、過敏體質。2、痙攣體質。3、腦部受傷。4、發燒。5、懷孕。
九、青少年飆車行為的成因:
1、個人因素:
(1)身心發展不平衡。 (2)自我中心主義。 (3)轉移作用。
(4)從眾心理。 (5)缺乏正當休閒活動。 (6)欠缺法律常識。
2、家庭因素:
(1)管教不當。 (2)家庭氣氛不和諧。
3、學校因素:
(1)升學主義的影響。 (2)輔導工作成效不佳。
(3)學生次級文化的影響。
4、社會因素:
(1)媒體的渲染。 (2)商業道德的不張。 (3)英雄主義的盛行。
十、青少年飆車行為的解決之道:
1、個人方面:
(1)協助青少年身心平衡發展。 (2)增進社會認知能力。
(3)培養正當的興趣。
2、家庭方面:
(1)重視親職教育。 (2)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3、學校方面:
(1)五育均衡發展。 (2)善用學生次級文化。 (3)增加輔導諮商管道。
(4)加強法制教育。 (5)拓展學校與家庭溝通橋樑。
4、社會方面:
(1)加強取締,嚴格執法。 (2)商業道德伸張。 (3)淨化傳播媒體。
(4)增設青少年休閒娛樂場所,落實休閒輔導教育。
(5)重整社會環境,消除社區不利環境。


留言者 文子
留言時間 2004-10-04 20:12:38
標題 第四章重點整理
留言內容
第四章:與兒童溝通之技巧
一、基本的溝通原則:
1、尊重兒童。 2、耐心傾聽。 3、誠實可靠。 4、設立限制。
5、撫摸。 6、重視隱私權。 7、運用沉默 8、瞭解意義及澄清。
二、兒童語言的特性:
1、兒童的語言能力差。 2、兒童對抽象事物的瞭解能力差。
3、兒童具有豐富的想像力。 4、兒童的語言是以我為中心。
5、兒童對問題的回答模糊不清。 6、兒童以猜測來意會模糊的問題。
三、與兒童說話的對談技巧:
1、定位策略。 2、引發策略。 3、提示策略。 4、持續策略。
5、終結策略。
四、與兒童間接溝通的技巧:
1、第三者技巧。 2、句子完成技巧。 3、說故事。 4、相互說故事。
5、書籍療法。
五、兒童圖畫發展分期:
1、塗鴉期。 2、前圖式期。 3、圖式期。 4、寫實前期。
5、寫實期。
六、兒童遊戲的?#92;能:
遊戲對個體發展深具影響,可促進兒童的「生理發展」、「認知發展」、「語言
發展」及「心理社會發展」。
七、兒童遊戲發展步驟:
1、單獨遊戲。 2、旁觀者遊戲。 3、平行遊戲。 4、雙人遊戲。
5、聯合遊戲。 6、合作遊戲。
八、「治療性遊戲」具有的?#92;能:
1、解除壓力。 2、表達情感。 3、表現創意與興趣的途徑。
4、完成治療目標的方法。 5、減輕焦慮。 6、在陌生的環境中提供安全感。
九、治療性遊戲的分類:
1、情緒宣洩性遊戲。 2、指導性遊戲。 3、生理健康促進性遊戲。
十、遊戲治療對住院兒童可以:
1、提供娛樂及鬆弛身心。 2、幫助孩童在陌生環境中更有安全感。
3、減輕孩子想家的情緒。 4、是一種解除壓力及表達情感的方法。
5、瞭解治療的目的及方法,並能接受治療或護理。


留言者 文子
留言時間 2004-10-04 20:14:21
標題 第五章重點整理
留言內容
第五章:住院兒童及其家庭護理
一、針對住院、治療所造成的分離,羅勃特森提到幼兒會呈現的反應:
1、第一階段為「抗議期」。 2、第二階段為「憂鬱期」。
3、第三階段為「重新建立關係期」。
二、住院兒童的護理:
1、將家屬納入護理過程中。 2、預防或減少分離。
3、減少控制感的喪失。 4、減少身體的損傷和疼痛。
5、減少住院的影響。
三、侵入性治療的衝擊:
侵入性治療,對個體具有威脅性、挑戰性或破壞性,可影響個人的平衡狀態。
四、身體心像:
身體心像是一種三度空間的立體心像,也就是說不只是一種感覺或想像的感官層面,應該也包括心理及社會方面的心智影像和概念。
五、身體界面:
一個人想像他的身體具有一個界面,這個界面將他的身體由環境中分開來。身體界面具有基本的?#92;能,例如:維持安全感、防止外來的侵入。侵入性的治療,例如:換藥、打針、灌腸、傷口沖洗等,會使身體界面受侵犯。
六、皮亞傑認為兒童對疾病概念的發展階段:
1、運思前期:2~7歲:(1)現象論 (2)傳染來的
2、具體運思期:7~12歲:(1)接觸而傳染 (2)內在化
3、形式運思期:12~15歲:(1)生理的 (2)生理心理的
七、影響家庭調適的因素:
1、家庭以外的支持系統。 2、家庭婚姻關係。
3、對疾病的理解。 4、宗教的信念。
5、應付機轉。
八、慢性疾病兒童之護理措施:
1、護理慢性疾病病童之原則:
(1)基於孩子的認知、情感及社會發展程度,給予護理。
(2)治療及檢查過程中,應儘可能讓其感到舒適,並維持其活動度,給予病童及家屬有更多的自主權。
(3)儘可能減少孩子與家人分離。
(4)在檢查前,給予小孩和家人應有的準備,以增加過程的順利,以及減少傷害。
(5)在任何時間及任何情況下,都應維持小孩的尊嚴。
(6)鼓勵小孩及家人,參與全盤的醫療照護計劃。
2、提供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
(1)評估家庭的調適程度。
(2)提供診斷上的支持。
3、協助家庭成長:
4、加強對現實的調適:
九、瀕死兒童和其家庭合適的護理措施:
1、滿足病童身體、情緒等方面之需求。
2、給家屬的支持。
3、臨終病童的護理。


留言者 文子
留言時間 2004-10-04 20:16:03
標題 第六章重點整理
留言內容
一、兒童呼吸系統的身體評估包括:
1、呼吸性質。 2、呼吸音。 3、膚色。 4、疼痛。
5、感染徵象。 6、痰液。 7、咳嗽。 4、實驗室檢查。
二、照護罹患呼吸道疾患病童及其家屬的護理目標:
1、改善病童的呼吸症狀。
2、避免產生合併症。
3、協助家屬克服照護壓力。
三、照護罹患呼吸道疾患病童的護理措施:
1、促進痰液排出。 2、氧氣治療。 3、降低體溫。 4、避免感染源散播。 5、補充營養。 6、增進舒適。 7、提供家屬支持及照護訊息。
四、兒童常見的呼吸道急症:
1、急性中耳炎(簡稱AOM)。 2、急性細支氣管炎。
3、氣喘。 4、肺炎。
五、溼氣治療:
「溼氣」能緩解呼吸道黏膜發炎所造成的不適,同時細小顆粒的水蒸氣,能進入細支氣管水化痰液,有利痰液引流。噴霧治療就是其中的一種。
六、急性中耳炎的病因、治療及護理措施:
1、病因:
大部分是由肺炎雙球菌、鏈球菌及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所造成。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的併發症。
2、治療及護理措施:
(1)抗生素治療。 (2)改善疼痛及發燒。 (3)睡向患側。
(4)保持耳道清潔。 (5)半坐臥式餵奶。
七、急性細支氣管炎的病因、治療及護理措施:
1、病因:
50%以上的致病因是呼吸道融合病毒、其次是腺病毒或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所造成。
2、治療及護理措施:
(1)補充足夠的體液及電解質。
(2)確保足夠的休息。
(3)提供溼化氧氣或噴霧治療,以改善低血氧情形,避免呼吸道水分喪失。
(4)抬高病童的頭部、胸部,以利換氣。
(5)提供「胸腔物理治療」及必要的「氧氣吸入」。
八、氣喘的病因、治療及護理措施:
1、病因:
氣喘是多因子交互影響而產生,包括傾向因子、引發因子、及促成因子。
2、治療及護理措施:
(1)環境控制。 (2)藥物治療。 (3)指導病童及家屬評估「嚴重度」。
(4)運動指導。 (5)校園照顧。 (6)急性發作時的處理。
九、肺炎的病因及護理措施:
1、病因:
可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其它。
2、護理措施:
(1)監測生命徵象。 (2)協助病童獲得充分的休息。
(3)補充足夠的水份及電解質。 (4)提供易消化的食物。
(5)體溫維持正常,退燒護理。 (6)予以「胸腔物理治療」。
(7)確保病童獲得足夠的氧氣。


留言者 文子
留言時間 2004-10-04 20:17:21
標題 第七章重點整理
留言內容
第七章:兒童罹患心臟血管疾病之護理
一、常見的八種先天性心臟病:
1、開放性動脈導管。 2、心室中膈缺損。 3、心房中膈缺損。
4、主動脈狹窄。 5、主動脈瓣狹窄。 6、法洛式四重畸形。
7、大血管轉位。 8、動脈幹。
二、兒童罹患先天性心臟病之護理目標:
1、促進及維持心肺?#92;能。
2、降低「代償性紅血球增多症」的影響(易形成血栓)。
3、獲得「心導管檢查」及「手術」前後的護理。
4、獲得適當的資訊及心理支持。
三、兒童罹患先天性心臟病之護理措施:
1、密切監測心肺窘迫的徵象。
2、觀察病童對活動的耐受力。
3、維持適當的心肺?#92;能。
4、監測體液和電解質平衡。
四、兒童罹患風濕性心臟病之病因:
「風濕性心臟病」是罹患「風濕熱」而伴隨發生的「後天性心臟病」。「風濕熱」的病源是來自於「A群β溶血性鏈球菌」的特殊免疫反應,主要感染「肺部」、「心臟」及「關節」。
五、風濕熱主要臨床表徵:
1、心臟炎。 2、多發性關節炎。 3、舞蹈症。 4、皮下結節。 5、皮疹。
六、兒童罹患風濕性心臟病之護理重點:
1、監測病童的心臟血管狀態。
2、鼓勵適當的臥床休息。
3、協助長期「類固醇」、「抗生素」或「水楊酸」的使用。
4、減輕身體不適。
5、減輕病人及家屬焦慮不安。
6、必要時提供「心導管檢查」及「心臟手術」前後之護理。


留言者 文子
留言時間 2004-10-04 20:18:43
標題 第八章重點整理
留言內容
第八章:兒童罹患消化系統疾病之護理
一、兒童消化系統的?#92;能特性:
1、腸道吸收力低。
2、免疫力較低。
3、腸道對蛋白質的通透能力高。
4、肝?#92;能較差。
5、消化道的活動及分泌?#92;能。
二、寄生蟲傳染的途徑:
1、飲用污染的水或污物。
2、吃入含有寄生蟲的食物。
3、被會吸血之蚊蟲咬叮,例如:瘧疾。
4、接觸被寄生蟲感染的家禽、家畜或野生動物。
5、自己本身被寄生蟲感染。
三、胃腸炎的病因:
引起胃腸炎的病因,除了「病毒」、「細菌」外,還有「阿米巴原蟲」。通常「志賀氏桿菌」會造成腹部痙攣。飲食製作或用具的不潔,或是照顧者衛生習慣不良,均可能成為胃腸炎的導因。
四、引起腹瀉的原因:
1、腸道的感染:細菌或病毒的感染。
2、腸道本身的炎症: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壞死性結腸炎。
3、飲食方面:對食物或牛奶過敏、乳糖耐受不良、食物中毒、飲食不當。
4、藥物方面:抗生素長期服用,會抑制腸內正常菌落的生長,而使病菌繁殖。
5、身體其它部位的感染:例如:肺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6、情緒因素:例如:緊張、興奮或憂慮。
五、脫水的定義:
凡「液體輸出量」大於「液體輸入量」,即有脫水現象。
六、嘔吐常見的原因:
1、嬰兒噴門刮約肌較鬆弛:易發生食物反流現象。
2、餵食技術不正確:讓嬰兒吸入太多空氣,未正確拍氣。
3、疾病因素:腸道先天異常、顱內壓增高、急性傳染病等。
4、食物中毒。
七、兒童罹患胃腸炎之護理目標及措施:
1、維持體液與電解質的平衡。
2、提供合宜的營養。
3、維持臀部及四肢皮膚之完整性。
4、滿足發展上的需要。
5、預防病原體傳播。
八、腸病毒的特性:
腸病毒群,是由一群性質相似的「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組成,由於它們感染人體時,主要會在腸道內繁殖,因此而命名。
九、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1、高危險群:3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
2、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
3、加強個人衛生:正確且勤加洗手,以預防自身感染,以及避免藉由接觸傳染給嬰幼兒。
4、注意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
5、避免接觸受感染者: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
6、如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請儘速就醫。
7、家中有病患時應特別注意衛生。
十、兒童罹患先天性肥大性幽門狹窄之護理目標及措施:
1、維持體液與電解質的平衡。
2、預防或減少嘔吐的產生。
3、密切的觀察嬰兒的情況。
4、盡量使嬰兒舒適。
5、給父母支持。

留言者 文子
留言時間 2004-12-03 13:28:16
標題 第九章~第十二章評量
留言內容
第九章:兒童血液系統之評估
一、列舉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之主要?#92;能?p227~p228
1、紅血球:紅血球內的「血紅素(或稱血色素;hemoglobin,簡稱Hb)」,能攜帶氧氣及二氧化碳,輸送氧至身體各組織,也將二氧化碳輸送至肺臟呼出體外。
2、白血球:白血球含有「綑胞核」,主要?#92;能是利用吞噬作用或產生抗體,以對抗入侵的微生物。白血球的壽命極短僅有幾天,在感染時只能活幾小時。
3、血小板:血小板呈圓盤形不具綑胞核,可造成凝血反應而防止血液的流失。

二、試扼要說明給予「口服鐵劑」與「肌肉注射鐵劑」之原則或技術?p237
1、缺鐵性貧血能以「口服鐵劑治療」而達到療效。依醫囑每天每公斤體重6毫克的「硫酸亞鐵」一天3次且在兩?#92;之間給藥,最好同時喝含維他命C高的果汁,可幫助鐵的吸收。
2、肌肉注射鐵劑,需在抽取鐵劑後,更換新針頭,排氣時在空針內保留少量的空氣,注射時選擇臀部肌肉,採「Z型注射法」,注入鐵劑後停個5秒鐘,再拔出針頭且勿揉注射部位,以防鐵劑擴散至皮下組織使皮膚著色。

三、對於罹患「鐮狀綑胞性貧血」與「血友病」的病童家屬,需提供的遺傳諮詢及居家照護的指導(或護理措施)有那些?p242 p251~p252
1、「鐮狀綑胞性貧血」病童的護理原則:
(1)教導病童及家屬預防鐮狀細胞形成
(2)執行「鐮狀細胞危機」的護理處置
(3)協助病童及家屬面對此遺傳且有潛在致命性的疾病。
2、「鐮狀綑胞性貧血」的護理措施,如下所列:
(1)依醫囑輸血:注意輸血安全與輸血反應,通常輸入紅血球可增加「血紅素」5克/100公撮,「血比容」增高30%。輸血措施常在手術前10-14天給予,以減少「血紅素S」,並減少因手術或麻醉導致的危機。
(2)「鐮狀細胞危機」的治療:是減除症狀,並給予支持性護理。通常需由靜脈輸液以補充水分,必須給予安全、舒適的環境,例如:嬰兒椅,若有約束至少45-90分鐘需放鬆一次。對於嬰幼兒的吸允需要不可忽視,給予安撫奶嘴,如果有吸手指的習慣,盡可能給予自由吸允。
(3)減輕疼痛。
(4)預防感染。
(5)教導家屬有關病童的居家照護:
a、多攝取水份:使父母了解病童必須每天每公斤體重約100-125c.c.的水份攝取,運動過後或天熱需增加水分的攝取。
b、維護病童身體的健康:評估其生長發育,接受常規的預防注射,補充營養,接受視力、聽力檢查及遺傳諮詢的指導。
c、適度的活動:因病童易貧血,需避免「費體力的活動」。
d、生長發育較遲:應讓父母認知病童的生長較一般孩子慢,甚至看起來比自己弟妹還小個幾歲。
e、智力發展:「鐮狀綑胞性貧血」病童的智力並不受疾病的影響,只是因生病中斷上學,因此可請家教補習。
f、教導與訓練:需使父母銘記,對於病童仍需管教規炬。
g、死亡問題:應告知父母,約有50%的病童能活至成年。
h、膽結石:約25%「鐮狀綑胞性貧血」病童會形成「膽結石」。
i、病童的股骨頸的無菌性壞死:可能是造成沒有特殊症狀,而逐漸矢去髖骨的主因。
j、血尿:任何血尿應立刻就醫。
3、血友病的護理措施:
(1)預防出血的保護措施:病童必須警覺在拔牙、受傷或手術後可能會流血。若出生就發現嬰兒有出血傾向,男嬰應避免作「包皮環切術」;嬰兒的指甲應剪短以防抓破皮膚;尿布的固定別針應注意安全;玩具的選擇應考慮安全的原則,用軟牙刷防牙齦出血;食物採軟食避免堅硬,以防刺破口腔黏膜。玩遊戲活動,避免易碰撞的運動,以免損傷使血流入關節。
(2)控制流血:由靜脈給予補充的「凝血因子」,輸任何「凝血因子」必須儘可能輸完以避免浪費。
(3)提供健康指導幫助與支持病童及其家屬:由?饈e病是由遺傳所致,?#92;多家屬對病童的罹病感到有種罪惡感,需教導與幫助家屬,使其了解血友病病童能養育成獨立且正常的生長發育,使疾病的影響減少到最小,也必須讓家屬記得病童損傷及意外難免是曾發生的,以減少其罪惡感或自責心理。
教導血友病病童的家屬,認識判斷出血的徵象與症狀,鼻出血、自發性血尿及凝血因子的處理程序,尤其是易引起自發性出血的血友病病童及其家屬,需知道常規的補充凝血因子是預防的根本,保持血漿中適當的凝血因子含量,使病童生活正常化。
雖然病童發生肝臟異常、血尿、腎病及高血壓的機率高,若妥善的照顧與支持血友病病童能長久存活。
(4)鼓勵維持身體的健康:
a、接受常規之預防注射(注射前提醒公共衛生護士注射勿太深),注射部位勿用力揉,當以彈性繃帶包紮5分鐘,以防肌肉出血。冰敷可預防皮膚損傷,一般止痛、抗生素等藥,盡可能以口服或直腸給藥。
b、維持牙齒口腔之清潔,每天至少兩次,讓病童及早開始學習清潔牙齒;2歲時應開始看牙醫,並且每半年檢查一次,可避免因牙齒問題而被拔牙。
(5)提供一個安全而正常的環境。
(6)促進健康發展。
(7)與家屬溝通,提供遺傳諮詢。

四、「重?派]型地中海型貧血」病童長期輸血應注意的事項為何?p245
輸血實施前後及當時應注意之事項:
1、輸血量之估計:
a、體重不滿25公斤之病童:每公斤體重給予全血2Oc.c.或紅血球濃厚液15c,c.。
b、體重超過25公斤之病童:可輸入全血5OOcc.或紅血球濃厚液400cc,但仍以病況而定。
c、不足月的新生兒:輸全血或紅血球濃厚液,則每公斤體重以lOcc.為限。
2、輸血前確實檢核,捐血者與受血病童之血型、姓名、年齡、冷藏日期及密封情形。
3、冷藏血液應用「調溫器」將血溫溫熱至攝氏30-34∘C。
4、輸血開始最初20分鐘內,密切注意觀察評估是否有不良反應。
5、輸血前後均需用「生理食鹽水」做靜脈輸注,不可用其他溶液。
6、避免將藥物注入盛血瓶(袋)中。
7、若使用微小滴的過濾器,應根據指示24小時更換一次。

五、請概述「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童的治療方案?p254~p256
ALL的治療都依據「分群治療」的原則來設計,即根據預後因子,例如:病人發病時的年齡、白血球數目、中樞神經是否被侵犯、細胞標記、染色體等的檢查,將ALL的治療分為「極高危險群」、「高危險群」、「標準危險群」等
三個治療計畫。將病人分群?A給予輕重適度的治療,以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後遺症,同時保有良好的治療成續。
在臺灣,「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曾」集合「臺灣兒童癌症研究群」一同研擬ALL的治療方案,根據治療強度和目標不同,分成下列5個部份:
1、引導期:
目標是以適當強度的化學治療來達到「完全緩解(骨髓內白血病細胞少於5%)」,「長春花值物鹼」和「培尼皮質醇」為基本藥物,一般引導期大約需要4~6星期,95%的病人會達到「完全緩解」。
2、鞏固期:
鞏固治療是治療成?#92;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在「完全緩解」後繼續高劑量的化學治療,進一步摧毀殘餘的白血病細胞,以求鞏固「完全緩解」狀態。此期常使用高劑量的「減沙除癌」和「補利血素」,同時有預防中樞神經系統被侵犯的作用。
3、再引導期:
以類似引導期的藥物(但劑量較輕)再次治療,此時以「力克爽」取代「培尼皮質醇」,可增加類固醇作用到腦部的量,減少中樞神經白血病。再引導期的效果,被研究證明可提高治癒率。
4、維持期或繼續療法:
進入維持期時,治療就變得比較輕鬆,小朋友也多半不用再住院,可開始上學。
5、中樞神經預防療法:
兒童經「完全緩解」後,有兩個部位易復發:一為「中樞神經系統」,一為「睪丸」,所以治療時都要把「中樞神經預防療法」考慮進去。其實白血病在診斷時,腦膜多多少少已有白血病細胞侵犯,所以對所有急性白血病病人都須給予「中樞神經預防療法」,且越早越好。採取「中樞神經預防療法」使中樞神經白血病復發率不超過5%。
若病童不幸於骨髓或骨髓外復發,均須重新開始再次「引導期」化學治療,若能完全緩解,最好接受「人類淋巴球抗原(HLA)」配對符合之「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異體骨髓移值)。
ALL治療的原則是早點給予強的治療,經「引導期」完全緩解後,接著「鞏固期」和「再引導期」治療等,在治療的初期,就儘量把白血病細胞消滅至最少量。最新的趨勢是儘量減少放射線治療,這是由於化學治療更有效,減少了對放射線治療的依賴。
目前為止,「臺灣兒童癌症研究群」之治療計畫,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5年無事故存活率」治療成續為63%,單獨就「標準危險群」的治療成績則為80-85%,「高危險群」為60%,「極高危險群」則不到30%。將來的展望是希望能減少因感染而死亡的情形,減少復發的機會,來提高疾病的治癒率,並減少後遺症,提昇生活品質。

六、「腦瘤」病童的治療為何?p258
腦瘤的治療,多數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等,說明如下:
1、開刀治療:多數的腦瘤,最好的治療是採開刀切除,有的腦瘤開刀後,不再做其他治療。而手術的刀法,是依腦瘤的部位及種類而定。
2、放射線治療:這方法是當開刀無法將腫瘤完全切除時所採用的治療方法,放射線治療也可以使用於減輕疼痛及改善減弱的視力,醫師不會使用高劑量放射線治療,因為這容易造成腦的損傷。
3、化學治療:利用化學藥物通過「腦血液屏障」,將癌細胞破壞或使其生長變慢。
4、其他:「類固醇」通常被使用來控制腦瘤引起的「腦水腫」,「類固醇」藥物包括:「的確當」、「培尼皮質醇」。「類固醇」藥物常於開刀前、開刀後及放射線治療時使用,使用時間並不長,有時為減低症狀會長期使用,若長期使用須仔細觀察,因為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

七、「威姆氏腫瘤」病童的治療方式是什麼?p259
威姆氏腫瘤主要的治療方式是結合:(1)外科手術切除(2)化學治療(3)放射線治療。
目前大多數之第一、二期威姆氏腫瘤,不須併用放射線治療。目前由於威姆氏腫瘤,治癒率不斷增加,以第一、二期疾病而言,其「長期無復發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對這些孩童而言,癌症已等於痊癒了。第三期、第四期亦可達80%以上之治癒率。於成果的改善,目前治療研究的方向,主要著重於縮短療程及減輕治療之副作用。

八、護理人員應如何幫助病童及其家屬面對癌症所帶來的衝擊?p260~p262
由於癌症兒童需長期接受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甚至骨髓移值,護理人員需協助病童及父母親了解治療可能引發的副作用,學習如何預防或克服副作用,進而完成治療療程。治療可能引發的副作用包括:
1、骨髓?#92;能抑制:由於化學藥物及放射線,會造成骨髓?#92;能抑制,造血?#92;能受影響,導致「血小板低下而易出血」、「貧血」、「白血球低下」而易受感染。
2、飲食攝取不均衡:「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童,治療期間曾服用「類固醇」,引發病童食慾大增,甚至進食過量。其他化學治療中的病童,則可能因藥物引起的噁心、嘔吐副作用,造成病童沒有食慾或味覺改變,影響營養的攝取。
3、嗯心、嘔吐:不同的化學藥物,會引起嚴重到輕微程度不等的噁心、嘔吐,這些不舒服的感覺,不僅影響病童營養的攝取,也是病童對化學治療心生恐懼的主要原因。
4、皮膚黏膜受損:因治療造成黏膜新陳代謝降低,或藥物本身引起黏膜破壞增加;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病童的皮膚、口腔黏膜、腸胃道黏膜容易破損,此會讓病童感到疼痛,影響病童的進食,同時也是造成感染的來源。
5、疲倦:貧血(因癌症的生理病理及癌症的治療反應)、營養不良、休息及睡眠型態改變(因疼痛、治療,造成不適、焦慮…),都有可能造成治療中的病童疲倦。
6、其他:例如:排便障礙、心肺?#92;能障礙、神經系統障礙等。
針對以上各種問題,護理人員應小心評估病童的狀況,提供以下適切的護理措施:
1、觀察骨髓抑制之合併症:密切監測血球的變化,對出血傾向或貧血的病童,需依醫囑給予輸血治療。
2、預防骨髓抑制之合併症:採「保護隔離」措施,預防感染;提醒並注意病童安全,預防受傷。
3、維持黏膜完整性:加強病童衛生習慣,經常清潔皮膚、口腔、陰部、肛門。
4、預防噁心、嘔吐:利用「止吐藥物」治療病童噁心、嘔吐,同時可採取「指壓按摩」、「分散注意力」等技巧,減緩噁心、嘔吐的不適。
5、維持適當之營善攝取:鼓勵均衡飲食及少量多?#92;。對於進食量少的病童,「高熱量的食物」、「奶製品」是不錯的選擇。
6、評估及觀察化學藥物之副作用:醫護人員應熟知各種藥物曾引起的不同副作用,進而及早做預防或處理。7、促進舒適:利用遊戲、傾聽等方式,與病童建立良好的治療性關係,進而幫助病童減輕身體、心理的不適。
除了了解癌症病童的病情對家屬所造成的衝擊,還必須給予父母以下的協助:
1、提供有關病童疾病狀況及治療計劃的相關資訊。
2、指導及支持父母親學習照顧病童的相關知識。
3、評估父母親的心理狀況與需求,與父母親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係。
4、提供父母親可利用的社會資源,例如: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喜願協會、髓緣之友、各地方的社曾工作服務部門等。
5、協助父母及病童正常化的生活。


留言者 文子
留言時間 2004-12-03 13:36:25
標題 第十章:兒童神經系統疾病之護理
留言內容
第十章:兒童神經系統疾病之護理
一、試述兒童神經系統之解剖生理?p269~p270
神經系統是由「中樞神經系統CNS」及「周邊神經系統PNS」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及「脊髓」,周邊神經系統」是指除腦及脊髓以外的神經纖維。
「腦」區分為:1、大腦(包含大腦半球、基底核),2、.間腦(包含視丘、下視丘),3、腦幹(包含中腦、橋腦及延髓),4、小腦。「周邊神經系統」含有:
1、12對腦神經:I、嗅神經、Ⅱ、視神經、Ⅲ、動眼神經、Ⅳ、滑車神經、V、三叉神經、Ⅵ、外旋神經、Ⅶ、顏面神經、Ⅷ、聽神經、Ⅸ、舌咽神經、X、迷走神經、XI、副神經、XII、舌下神經。
2、31對脊神經:8對頸神經、12對胸神經、5對腰神經、5對薦神經、l對尾神經。
「腦脊髓液CSF」由腦室中的「脈絡叢」所分泌,供應神經系統的營養,腦組織懸浮在「腦脊髓液」中,可以減輕腦對脊柱的重量力,若腦受到外力的震動撞擊時,「腦脊髓液」還可以吸收分散外力,以保護腦部。 「腦脊髓液」顏色澄清透明,有正常的製造量及循流吸收路徑,若異常時(例如:水腦),則有製造量過多或循流吸收受阻的現象出現。
「腦脊髓液」其循流路徑由「脈絡叢」產生,經「第三腦室」、「第四腦室」至「蜘蛛膜下腔」,再由「腦部及脊髓蜘蛛膜絨毛」吸收至「靜脈竇」上少量由「脊柱的淋巴組織」所吸收。

二、試述兒童神經系統疾病之評估?p270~p272
(一)健康史:
神經系統疾病的兒童,應收集下列五項資料:
1、懷孕史:以往是否有早產、流產、死產或先天畸形等。
2、產前病史:懷孕前後的用藥、內分泌或代謝疾病。
3、家族遺傳史。
4、生產史:產兆、產程、胎兒是否窘迫、臍帶脫垂。
5、疾病史:疾病發生的過程症狀及徵象、部位、持續時間、醫療處置等。
(二)身心狀況:
1、意識程度評估:意識程度的評估,主要是觀察病童對環境刺激的反應,最常的是「格拉斯歌氏昏迷量表;簡稱GCS」」,此量表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包括:「睜眼反應」、「最佳語言反應」和「最佳運動反應」。
2、生命徵象評估:血壓、體溫、脈搏、呼吸的變化。
3、眼睛評估:測量撞孔的大小及對光反應。
4、皮膚評估:病童皮膚是否有受傷、瘀紫、咬傷等。
5、特殊測試:洋娃娃頸轉動法(檢查腦幹?#92;能是否完整)、熱測試或眼前庭反射(測驗聽神經前庭枝、腦幹?#92;能是否完好)、眼底鏡檢查、運動?#92;能、姿勢、反射動作。
(三)診斷性檢查:
腰椎穿刺、腦電波、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造影、顱骨X光攝影、大腦血管攝影。

三、試述兒童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因、發生率、分類及臨床表徵?p272~p274
(一)癩癇:
1、病因病理:
(1)腦部病變(為最常見的病因)
a、產傷:創傷、缺氧、周產期黃疸、出生前胎兒感染。
b、感染性疾病:腦炎、腦膜炎、腦膿瘍或高燒。
c、腦循環障:蜘蛛膜下腔出血、顱內出血。
d、腦創傷:硬腦膜上血腫、蜘蛛膜下血腫、腦內血腫、腦部外傷。
e、腫瘤的轉移:腦腫瘤或惡性腫瘤轉移至腦部。
(2)生化改變:
a、低血糖。
b、低血鈣。
c、腦部營養缺矢。
(3)自發性:無法找出致病因者,歸為此類。
2、發生率:
癩癇罹患率,在美國每1千人約有3~7人,國人則每1千人約有4~10人
3、分類及臨床表徵:
(1)局部性發作:在相同大腦半球的一個或多個區域的一群神經元,不正常放電所導致,依發作當時意識是否喪失,分為:
a 、單純型局部性發作:發作時間很短(少於l分鐘),其臨床表徵乃因腦部不正常放電的部位而定:
(a)顳葉放電:發作前曾有幻聽及眩暈;
(b)頂葉放電:有針刺感或麻木感;
(c)枕葉放電:視覺受影響。
最常見的是運動方面受影響。且有自主神經的症狀,例如:嘔吐、臉色蒼白或潮紅、流汗、暈眩,毛髮豎立、撞孔擴大、心搏過速、失禁等。
b、複雜型局部性發作:大多於「顳葉」產生不正常的放電,其症狀表現為常出現較高級且複雜之大腦?#92;能障礙,例如:記憶、思考、情緒等障礙。
(a)發作前:有先兆,例如:感官改變,強烈恐懼及焦慮、暈眩等。
(b)發作時:病童可能會出現意識改變的情況,並有不自主之怪異行為,例如:搖?#92;身體、拍手、走、跑、踢、大笑、哭泣、砸舌聲、咀嚼、作嘔、流口水等,且會出現自主神經症狀。
(c)意識清醒後:病童會覺得疲倦而睡著,對發作時的一切行為都沒有記憶。
(2)全身性發作:因整個大腦都有不正常的放電,或由局部而傳至整個腦部,發作時病童的意識通常曾喪失。此類發作分為下列4種:
a、強直一陣攣性發作(又稱癱癇大發作):可分為下列5個階段:
(a)屈曲期:病童曾在短暫的時間內(約5秒)立即喪失意識,此時病童眼球上吊、嘴巴張開、四肢屈曲、肌肉僵硬。
(b)伸展期:約持續10-30秒,先是頸部、背部肌肉伸直,千頷牙齒緊閉,舌頭可能會被咬住,胸腹肌肉持續用力而僵硬,最後可能導致呼吸暫停。
(c)顫抖期::約5-10秒,四肢輕微顫抖,再傳向靠近軀幹之近端部位。
(d)陣攣期:約持續30-50秒,肌肉反覆性、快速地呈規律性收縮及放鬆。曾有呼吸暫停的情形而造成發紺;口腔及鼻腔內會積聚分泌物,致使呼吸聲變大,故要注意「維持呼吸道通暢」;「膀恍括約肌」可能鬆弛而導致「尿失禁」。
(e)發作後期:意識仍昏迷尚未清醒,但肌肉呈現放鬆狀態,呼吸恢復正常,臉色蒼白,曾逐漸清醒或因疲倦而昏睡。
b、失神性發作(又稱癩癇小發作):發作時間約5-10秒,不會超過30秒。
(a)發作時:會短暫喪失意識、肌肉張力無改變或稍微改變,其行為改變很少,不容易被旁人察覺到。突然變得茫然、失去知覺、姿勢保持不動、不常跌倒、臉部常有細微動作,例如:眼瞼及臉部抽動。
(b)發作後:會繼續原來的活動,好像沒有發生過任何事一樣。
c、肌肉陣攣性發作:一塊或一群肌肉,突然短促的收縮約5秒,一天可能發作好幾次,不會有意識喪失。
d、無張力性發作(點頭發作):肌肉張力和意識都突然的喪失,常使病童頭部垂下而跌倒,軟弱地躺著,且失去反應能力約數秒~數分鐘。若發作時間較久,病童會較嗜睡。

四、試述兒童神經系統疾病的醫療及護理?p275~p276
(一)醫療措施:
1、抗癩癇藥物:可降低腦部不正常之電位傳導,在適當治療下,約50%病童可獲得控制。開始時,只給一種藥,再逐漸增加劑量。給藥時,監測血中藥物濃度,以免中毒。不可突然停藥,避免增加發作之次數及程度。
2、採「酮原性飲食(或稱「生酮性飲食」)」療法:提供生酮性的食物,刺激酮體生成,因酮體具有鎮靜效果及提高顱癇發作之閾值。此療法是限制水份、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食物之攝取,並且80%之熱量需由脂肪提供。此療法對「顱癇大發作」及「肌肉陣攣性發作」有效。
3、維生素E:有些兒童以標準之顱癇治療,加上服用維生素E,可以降低發作之次數。
4、外科手術:藥物治療無法控制症狀,可考慮「胼胝體前段切開」、「顳葉切除」或其他局部病灶切除,例如:腫瘤或血塊所引發之顱癇,則應手術治療該腫瘤或血塊。
(二)護理照護:
1、評估並記錄病童的生命徵象。
2、維持呼吸道通暢:在床旁準備口?臚H工氣道、抽吸設備及氧氣,以備病童顱癇發作時可用。
3、評估病童的意識程度,觀察並記錄發作的前兆、形式、部位、持續時間、頻率。
4、顱癇發作時及發作後,應留在病童身旁觀察,將病童的頭轉向一側,讓其口腔中的分泌物流出、防止舌頭堵住呼吸道,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另外,可利用包紗布之壓古板置於病童舌頭處壓住舌頭,以防舌頭後滑而阻礙呼吸道,但若病童牙關緊閉,則不可強行將嘴打開。發作剛發生或剛結束時,不宜給予病童進食,待病童有吞嚥反射時,再給予進食。
5、教導病童及家屬,認識顱癇發作之先兆、持續時間、部位、頻率、意識程度及特徵等,以供診斷及治療。
6、提供居家照顧衛教:衛教顱癇發作之處理與記錄,服用抗顱癇藥物之名稱、劑量、服用方法、時間、作用、副作用、中毒症狀、汪意事項及停藥方式(需強調不可因症狀好轉而自行停藥)。
7、提供安全之居家環境:移除尖銳物品,睡臥有護墊的低矮床鋪,移除過多的枕頭、不必要的厚重棉被及絨布玩偶,避免發作時悶住病童造成窒息,拉起床欄杆避免發作時摔落床下。不穿過緊的衣服,要放鬆衣領及胸口,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發生;顱癇發作時避免不當的約束,以免造成肌肉扭傷或骨折。沐浴及上廁所時不要鎖門,以便癩癇發作時能緊急處理。
8、無須特別限制病童的活動,維持其日常之生活型態,應避免病童之壓力過大或情緒過於激動。


留言者 文子
留言時間 2004-12-03 13:47:45
標題 第十一章:兒童罹患傳染疾病之護理
留言內容
第十一章:兒童罹患傳染疾病之護理
一、請說明傳染病的定義,並列舉3個以上傳染病的關鍵名詞並加以解釋?p291
1、傳染病的定義:
「傳染病」是指特定的「病原體」或其毒性產物,直接或間接地經由「傳染窩」或「病媒」傳染給「宿主」的疾病。
2、有關「傳染病」的關鍵名詞,介紹如下:
(1)流行性:在一定地區內、同時間內有大批人受到疾病的感染。
(2)地方性:在特定的人群或地區所固有的疾病。
(3)大流行:廣泛傳播、流行遍及全球的疾病。
(4)病原體:能夠引起感染或傳染病的細菌或病毒等微生物。
(5)傳染窩:病原體能夠居住、繁殖或賴以維生的環境。
(6)宿主:在自然情況下,供給病原體營養或寄生的場所、人或動物。
(7)感染源:病原體藉以快速傳播至宿主的人或物。
(8)帶原者:人或動物無臨床症狀地帶有病原體,且可能為潛在的感染源。
(9)傳播途徑:病原體由傳染窩,傳至易受感染人類宿主的機轉,包括::接觸傳播、媒介物、空氣傳播等。

二、請說明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有那些?並加以舉例解釋之。
p291~p292
1、接觸傳播:
(1)直接性接觸:藉由直接接觸的方式,例如:觸、咬、吻或性交。
(2)間接性接觸:指和感染源或污染的物質接觸,例如:受污染的床單、衣服、器械等。
(3)飛沫接觸:飛沫接觸距離不超過100公分(3呎),當「易受感染宿主」和「已感染患者」對談時,由於「已感染患者」咳嗽、打噴嚏、說話、唱歌、吐痰,致使其飛沫接觸至「易受感染宿主」的眼結膜、鼻子、口腔。
2、媒介物:
經由「已遭受病菌污染物品」傳播疾病,例如:
(1)食物:譬如「沙門氏桿菌」是經由「污染食物」傳播。
(2)藥物:譬如「注射液」受污染,則會造成「菌血症」。
(3)血液:譬如「血清性肝炎」、「後天性免疫不全症(愛滋病)」,是經由血液傳播。
3、空氣傳播:
主要是藉由空氣中,沾有感染物質的塵粒來散播。
4、病媒的傳播:
病媒的傳播,在某些熱帶國家是需要考慮,例如:蚊子傳播瘧顳疾。

三、請列舉一項常見的兒童「病毒感染」問題,解釋其疾病臨床症狀及護理措施? p293~p296
1、麻疹的臨床症狀:
(1)前驅期或卡他期:
前驅期通常持續3~5天,有發燒、無力、咳嗽、結膜炎及鼻炎,在發疹第4天時達高峰。
特有的「柯氏斑」在前驅期的末期,發疹前24~48小時出現,且曾在72小時內佈滿整個口腔黏膜。
(2)發疹期:
在「柯氏斑」出現24~48小時後,發疹期開始於耳朵後面出現發紅的「斑丘疹」,然後很快的散佈至面、頸、手臂及軀幹上部。病況的嚴重性,決定於皮疹侵犯的範圍、強度及匯合的情況,通常二處發疹區間的皮膚仍為正常(意即在疹子之間,會有正常皮膚隔著)。全身症狀及咳嗽,在皮疹到最高峰後慢慢的消失。皮疹至第3天擴及下肢,然後根據發作的先後逐漸消失。
(3)復原期:
發疹消失後,在皮膚上遺下「染色」區域或色素增加,且可能有似米糠狀的小脫屑。此期最易發生「併發症」,麻疹的「併發症」有「肺炎」及「腦炎」等。
2、護理措施:
沒有「併發症」的麻疹病例,不需特殊治療,其護理措施如下所列:
(1)實行「呼吸道隔離」,並適時通報有關單位:
a、在「傳染期」內,應施行「呼吸道隔離」。
b、麻疹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務必提醒負責醫師填寫「傳染病報告單」,並於24小時內報告有關單位。
(2)提供病童支持性的照護方法:
a、「前驅期」內鼓勵病童臥床休息,提供安靜、光線適度的環境,避免強光的照射。
b、病童發燒時,必須給予適當處理,以減輕不適。
c、避免讓病童揉眼睛,眼睛若分泌物多,可用「生理食鹽水」或1~2%的「硼酸水」予以清洗乾淨,而且要常檢視有無「角膜潰瘍」的情形發生。
d、利用濕冷蒸氣減輕病童「鼻炎」的不適;鼻翼附近的皮膚,可塗擦「凡士林油」予以保護。
e、保持病童皮膚清潔,可給予溫水浴、穿寬鬆的衣服,以減低皮膚癢所帶來的不適。
f、鼓勵病童進食「流質或軟質飲食」,發燒時應鼓勵多喝水,或以靜脈輸液補充水份。

四、請列舉一項常見的兒童「綑菌感染」問題,解釋其疾病臨床症狀及護理措施? p308~p309
1、鏈球菌感染的臨床症狀:
(1)具一典型的三徵:
「發燒」、「喉嚨痛」及「嘔吐」,是「A群β溶血性鏈球菌」典型表徵。突然發作,且脈搏不依溫度的比例增加。
(2)猩紅熱的皮疹變化:
在三徵出現12~72小時後發生,瀰散的微小丘疹,呈亮紅色,壓迫時會消失。先由「頸」、「腋下」及「鼠蹊」開始,在身體受壓迫及溫暖的部分最嚴重,末期才在「肢體及「軀幹」出現,皮疹的四周蒼白,少見於面部或鼻子,在3~7天後消失。出疹後會脫屑,在腋下、指頭、鼠蹊及指甲的基底最明顯,與皮疹的嚴重度成正比。
(3)猩紅熱的舌頭變化:
頭2天內,舌頭表面呈灰白色,舌乳頭十分明顯(白色草莓狀舌)。至第3或第4天時,灰白色覆?#92;物脫落,遺留下呈現牛肉紅而乳頭腫大的舌頭 (「覆盆子狀舌」或「紅色草莓狀舌」)。
2、鏈球菌感染的護理措施:
(1)隔離病童,並適當地通報(猩紅熱是「第三類法定傳染病」)。
(2)接觸過病童的人需仔細檢查(特別是喉嚨),以確定是否有任何症狀,同時也需做喉嚨培養及適當治療。
(3)予以退燒處置,補充流質或軟質食物等。

五、請列舉一項常見的兒童「腦膜炎」問題,解釋其臨床特性(症狀)及護理措施? p315~p317
1、細菌性腦膜炎的臨床特性:
具「腦膜炎病徵」的病童,常不易被區分是何種腦膜炎;年齡越輕,其腦膜炎的症狀及病徵越不專一。最初的症狀通常是發燒(但高達20%的病例沒有發燒)、噁心、嘔吐、不安或易受刺激等。
頸僵硬、呈陽性的「克爾尼格氏徵象」及「布魯辛斯基氏徵象」、抽畜、角弓反張及反應過深等,常是末期發現。
2、腦膜炎病童之護理措施:
(1)協助病童進行「腰椎穿刺」等檢查,以獲得正確的診斷。
(2)必要時,對病童須採取「呼吸道隔離」措施;以及集中護理工作、戴口罩、進出病室隨手關門;務必常洗手。
(3)日常生活的護理,包括:注意病童的呼吸道照顧、皮膚完整性、安全及藥物副作用等。
(4)觀察及預防合併症的發生。
(5)病童若「顱內壓升高(或稱顱內壓增高;IICP)」時要小心護理,其護理原則如下所列:
a、保持呼吸道暢通。
b、使病童處於「過度換氣」的狀態。
c、若病童IICP程度較嚴重,應儘量避免任何可能加劇病童IICP的護理措施。
d、可將病童床頭抬高30~40度,促進靜脈回流。
e、飲食方面,包括::應供給足夠的熱量,水份則應限制於原來末生病時之攝取量的75%。
f、環境,包?A:給予病童隱蔽、安靜的病房,避免打擾。
(6)當病童活動量逐漸恢復,可藉「遊戲」來觀察評估其病況的進展。
(7)給予家屬心理支持及教導家屬有關照顧病童的方法。
(8)確實記錄病童的病況,並隨時與其負責醫師保持聯繫,達到良好的溝通、合作。
(9)病童若被診斷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或「結核性腦膜炎(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患者,務必提醒負責醫師填寫「傳染病報告單」,並通知有關單位,以預防疾病之傳染及擴散。


留言者 文子
留言時間 2004-12-03 13:52:41
標題 第十二章:兒童罹患內分泌系統疾病之護理
留言內容
第十二章:兒童罹患內分泌系統疾病之護理
一、請比較「腦下垂體機能不足」與「先天性甲狀腺?#92;能低下」病童的身高特徵?p324 p326
1、「腦下垂體機能不足」的身高特徵:身體矮小,但比例正常。
2、「先天性甲狀腺?#92;能低下」病童的身高特徵:身體矮小,軀幹比腿長。

二、請說出早期發現「先天性甲狀腺?#92;能低下」的方式?p326
1、早期症狀(新生兒/嬰兒期):
(1)胎便延遲。
(2)延長生理性黃疸期。
(3)餵食困難。
(4)活力差。
(5)臍疝氣。
(6)低體溫。
(7)心跳慢。
2、診斷:
(1)新生兒篩檢:新生兒進食48小時後,由腳底抽取血液檢體,血中「甲狀腺荷爾蒙」含量很低,但「甲狀腺刺激荷爾蒙TSH很高。
(2)掃描甲狀腺的位置有無變化。
(3)X光攝影:檢查骨頭的成熟度。

三、請說出如何護理「先天性甲狀腺?#92;能低下」的病童?p327
1、確保每位新生兒皆已接受「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以早期發現「先天性甲狀腺?#92;能低下」。
2、早期發現「先天性甲狀腺?#92;能低下」的臨床表徵,並做合宜的轉介。
3、提供父母及病童有關疾病及治療的訊息,強調規則服藥的重要性。
4、提供情緒支持。
5、預防肥胖:依身體代謝情況,採取「低熱量飲食」。
6、預防便祕:採取高纖維飲食,攝入足量水份。
7、?{識藥物過量,需就醫的症狀:包括:脈搏加速、體重減輕、嘔吐、腹瀉、體溫過高、煩躁不安等症狀。
8、定期評估兒童生長發育的速度及教育上的成就。
9、對永久性智能不足的孩子,協助其父母重新建立對孩子的期望,刺激孩子的潛能發揮。

四、請說出「庫欣氏症候群」病童的臨床表徵?p328
1、四肢瘦弱、軀幹肥胖。
2、腹部下垂、紫色腹紋。
3、肩胛骨上方及頸背部,出現脂肪墊。
4、月亮臉,臉部充血。
5、身體多處瘀瘢。
6、傷口癒台不佳。
7、生長遲滯、骨質疏鬆。
8、毛髮增生。
9、易感染。

五、讀說出「糖尿病」病童的臨床表徵?p330
1、多喝、多尿、尿床。
2、注意力不集中、疲倦、頭痛。
3、多吃、體重減輕。
4、視力模糊。
5、挫折耐受力低。
6、高血糖、尿中有酮體。
7、糖尿病性酮酸中毒。
「疲倦」及「尿床」往往是父母最先注意到的不尋常症狀。

六、請說出「糖尿病」病童的五大治療要點?p331~p332
糖尿病無法治癒,但可藉飲食、運動、藥物、長期血糖監控及自我監測,達到良好控制的目的。
1、飲食控制:飲食控制是?#92;多家長及孩子感到困難的問題之一。飲食調配的原則,必需能配合胰島素的作用,預防高血糖、低血糖合併症的發生,同時需顧及兒童生長發育的需要。
2、運動控制:運動有助於體內組織對胰島素的反應,降低胰島素的需要量,降低血糖。規律、符合年齡層需求的運動,有助於正常的生長發育,並改善精神壓力。因此,鼓勵病童參與計劃性的運動,是相當重要的。
3、胰島素注射治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患童,需採「胰島素注射治療」。胰島素的種類、汪射量、注射時間,必需能符台兒童的24小時的活動所需,並且合於其生活型態。因此胰島素的常規注射,一般選擇混合中效及短效胰島素使用;注射次數,則依病童實際狀況而定,目前一般多採早、晚二次皮下注射。
4、長期血糖監控:「糖化血紅素」的檢測,可反映出過去6~8星期的血糖控制情形,並提供長期血糖控制情形的訊息。「糖化血紅素」一年可測4次,其結果用以追蹤病童血糖控制情形。「糖化血紅素」小於6~8%表示控制良好;在8~10%表示控制尚可;大於10%表示控制不良。
5、自我監測血糖:「居家監測血糖值」,有利於自我調整胰島素及糖尿病的控制,以維持血糖在正常範圍內,「居家監測血糖值」也是重要的治療項目之一
每日於「早?#92;前」及「睡前」,使用「血糖測定儀」了解血糖的變化,必要時,例如:運動、生病期間、或自覺出現血糖異常的情況,皆可隨時自我測量血糖並記錄,做為居家調整藥物或就醫的依據。

七、請比較「高血糖」和「低血糖」?p334
1、高血糖的原因:胰島素注射不足、活動量不足、飲食過量、感染、藥物。
高血糖的症狀:臉色潮紅、皮膚乾熱、煩渴、呼吸有水果、芳香、噁心、腹痛、虛弱、意識模糊。
高血糖的尿中有酮體。
高血糖的血糖:大於250毫克/100公撮
2、低血糖的原因:胰島素注射過量、活動量過多、飲食不足。
低血糖的症狀:臉色蒼白、皮膚濕冷、視力模糊、飢餓感、情緒不穩。
低血糖的尿中沒有酮體。
低血糖的血糖:小於60毫克/100公撮

八、請說明「胰島素注射治療」的注意要項?p332
胰島素注射治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患童,需採「胰島素注射治療」。
胰島素的種類、注射量、注射時間,必需能符台兒童的24小時的活動所需,並且合於其生活型態。因此胰島素的常規注射,一般選擇混合中效及短效胰島素使用;注射次數,則依病童實際狀況而定,目前一般多採早、晚二次皮下注射。
為預防長期注射造成組織傷害,每次需輪流更換注射部位;注射區域包括:
上臂、腹部、臀部、大腿,各注射區域的吸收速率,由快而慢依序是:腹部 →上臂→臀部→大腿。為避免各區域吸收速率不同的影響,建議每次注射同 一區域,但不同點(兩點相距25公分),持續2~3週才更換下一區域。

九、請列出「糖尿病」病童的護理措施?p333~p334
1、對家屬及病童加強糖尿病的訊息,包括:原因、治療方法、最新治療趨勢。
2、指導特殊狀況的處理,例如:感冒時,血糖及尿酮體的監測和處置。
3、示範並提供飲食代換及烹調技巧。
4、提供成?#92;個案經驗分享。
5、指導高血糖、低血糖的判斷。
6、「高血糖」及「酮酸中毒」時,必須立刻每「4~6小時」做血糖、尿糖、尿酮體的測量,追加注射「短效胰島素」,並盡量「補充水份」。
7、「低血糖」時,則補充含糖飲料或方糖,當意識模糊或消失時,則注射「昇糖素,並送醫。
8、協助病童正確的調適壓力,傾聽他們的感受,給予適當的支持。
9、鼓勵參與社交活動,轉介支持性團體。
10、提供家屬心理支持,協助了解兒童的發展,必要時扮演親子溝通的橋樑。
11、提供學校相關的訊息,協助老師及同學認識糖尿病。
12、預防感染及合併症的產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