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青少年心理與輔導 hoy學長整理

青少年心理與輔導 hoy學長整理




空大書香園地






第七章

※當代家庭的主要類型有那些:

一、傳統家庭:即過去社會三代同堂的傳統家庭。

二、隔代家庭:夫妻需要外出工作,將子女送回老家交祖父母照顧。

三、核心家庭:工業社會中最普遍的一種小家庭,由父母及一、兩位自己孩子共同生活。(95年)

四、雙生涯家庭:亦稱為雙薪家庭,夫妻二人各有自己的工作。

五、單親家庭:夫妻雙方已離異或一方已過世,而由其中一方帶著小孩單獨生活的家庭。

六、重組家庭:夫妻雙方各自都離過婚,彼此再結婚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且其家庭成員往往都包括夫妻二人過去各自與前配偶所生小孩。(96年)

七、自願不生育家庭:只由夫妻二人共同生活所組成的家庭,通常他們在婚前或結婚時就己商量好,結婚之後不要生小孩也不要養小孩。

八、同性戀家庭:指由二位相同性別者因相愛而共同生活所組成的家庭。

九、單身家庭:指經濟獨立的成年人,自已一個人單獨居住,或由幾位單身者一同居住生活的家庭。



※家庭的功能

一、生殖:一個社會要能持續存在;在必需能夠替補死亡的成員。

二、保護:與其他動物不同,人類的嬰兒需要更漫長時間的照顧與經濟支持。

三、社會化:父母及其他親屬負責監督家中小孩的行為,並且傳遞所處文化的語言、規範、以及價值觀。

四、規範性行為:不論是那一時期或那種文化價值觀,家庭都會為合宜的性行作出清楚的定義。

五、情感交流:理想中的家庭,是能夠提供家人温暖而親密的關係,並且讓家人感受到安全與滿足。

六、賦予社會地位:我們總是從家庭背景、以及父母和親屬所屬的社會地位,來繼承屬於這個家庭的社會位階。



※不利青少年發展的家庭問題有那些?(95年)

一、依附不良

1.安全依附型

2.不安全依附型

(1)迴避型

(2)矛盾型

二、界域侵犯

三、代溝與溝通不良

四、家庭暴力與虐待

五、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

六、藥物濫用與少女懷孕







※界域侵犯:

所謂界域是指家中成員、上下世代、或小系統之間的生理、心理空間。

界域侵犯的因有五:

(一)不知正常關係的內涵

(二)對受虐行為的偏頗責任感,認為自已罪有應得。

(三)對施虐者的愚忠,加以保護。

(四)無能力避免別人的侵害

(五)怕失去與加害者之間的關係。



※代溝:

由於社會快速變遷,親子兩代間在思想與價值觀上所存在的明顯差距,稱之為代溝。

代溝的問題類型有三:

1.低度反應的溝通

即溝通者未能掌握訊息,無法激發家庭成員負起責任。

2.品質不良的溝通

即互動雙方未能充分反映自己真正的情緒,從而使自已產矛盾、主題扭曲、言行突然改變,使用未完成語句等。

3.不一致或矛盾的溝通

指家庭成員常傳送複雜而矛盾的訊息,且常含有邈視或諷刺的面部表情或姿勢。



※不一致的管教類型有那些:

1.視父母心情而定的管教

2.父母標準異於一般家庭的管教

3.前後態度不一致的管教

4.父母執行方式不一致的管教。



※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因素有那些?(95年)

一、學校效能學校文化

二、教育結構與課程結構

三、教室氣侯

四、學校與父母之互動

五、同學同儕

六、人與環境之適配性



※學校文化:係學校的價值體系,它對學校及學生行為都具有重要影響及指導作用。



※社區:係指在某些邊界線、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的一切社會關係。



※觀察學習:指人們可經由觀察他人的行動而學習新的行為,包括有利社會行為或偏差行為,都可能在社區中透過觀察學習的機制得到。(96年)









※社區對青少年的影響發展因素有那些?(96年)

(一)楷模與增強

楷模即學習觀察::指人們可經由觀察他人的行動而學習新的行為,包括有利社會行為或偏差行為,都可能在社區中透過觀察學習的機制得到。

增強:指當一個自發行為之後若是得到酬賞或獎勵,那麼該一行為在未來重複發生的機率就會得到強化。

(二)從眾與順從

從眾:在沒有直接要求遵從團體時,對知覺到團體壓力所做出的順從,它是由於受到別人實際或想像存在的影響而導致個人行為的改變。

順從:指個人/青少年為了自身利益或為了避免因不順從而受到團體的處罰,而屈服於團體的意見,表現出符合他人要求的行為,即所謂「口服心不服」。

(三)社區社會階層(96年)

指在一個社會之中,根據一個人的權力、財富、名望等因素,所形成的高低不同的社會等級狀態。

(四)社區次文化

青少年在不利社區中成長,不良社區次文化,使青少年難以對抗大環境的惡劣影響。

























































第八章青少年之生涯發展

※生涯:係個體整體生活形態連續發展的成長歷程,它不僅包括個人一生從事的工作及其擔任的職務、角色之總稱,也包括其他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95年)



※生涯之特性:

1.連續發展性:即生涯發展涵蓋人之一生整體生活及生命之連續發展。

2.察覺性:生涯發展由不斷的探索包括自我探索、學習了解他人追尋知己、敏察於時、空及環境變化因素、對自己生涯目標之抉擇及確立。

3.角色扮演的獨特性:由生活之重事件及人生不同階段之重要劇場中如家庭、學校、工作的世界及社會,學習角色之扮演及凸顯於當下階段之重要角色之抉擇,每個都是其生 命中之主角,也因而有其獨特性。

4.生涯發展之探索性:每個人於其人生不同階段有其不同之及展任務,也因其發展之獨性,因此每一階段皆可能重新整自已的生涯徑路,重新探索並確定或修正自己生涯之及發展目標。

5.終生教育性:生涯發展中因時代資訊之增加及自我生涯技能之需要皆須不斷學習,由幼年至老年皆然,因此具有終生教育之特性。

6.生涯敬業性:如何學習為自己之生涯或生命負責是一輩子學習任務,而這不僅侷限於一般工作或職業之敬業態度,擴及婚姻、及個人對生命之態度。



※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因素:(96年)

一、性別:

二、社經地位背景:

三、相關重要他人之因素:

四、經驗:



※試述青少年生涯發展之任務為何?(95年)

1.覺察有需要「結晶化」

2.能善用資源

3.能覺察其生涯計畫必須考慮的有關因素

4.能覺察影響其生涯目標可能之意外事件

5.能分辨及分析自己之興趣及價值觀

6.能覺察現在與未來之關係

7.能覺察並歸納出自己生涯上之偏好

8.確定自已之喜好

9.能掌握對自己生涯偏好之資訊。

10.能為自己喜好之生涯做生涯計畫。

11.能智慧的生涯抉擇。















※試述生涯成熟向度

1.生涯(職業)選擇取向:即個體對職業之關心程度。

2.資訊與計劃:即個體對生涯(職業)資訊之掌握程度,即對生涯計劃程度。

3.生涯(職業)偏好之一致性:即個體對生涯(職業)喜好之一致程度。

4.個人特質之結晶化:即個體形成個人自我概念之進行程度。

5.生涯(職業)獨立程度:表示個人對生涯工作選擇之獨立程度。

6.生涯(職業)偏好之智慧:表示個體之特質與其生涯(職業)選擇間尋求適配能力的程度



※試訹青少年之生涯成熟之特徵

1.能獲得足夠之生涯及教育之資訊,並藉此有系統的探索工作世界。

2.學習到有效的生涯抉擇或做決定技巧。

3.能覺察到自已喜歡之生活方式。

4.發展正向的、清楚的且合於實際之自我意象。

5.能歸納出一個試探性的生涯計劃及目標,而此目標與自我意象及偏好之生活形態是適配的。



※試述青少年生涯發展特性?

1.國中學生方面:

(1)同儕間的影響大逐漸大於家庭的影響力。

(2)由於歸屬感的需求較易有從眾心理的影響。

(3)希望擺脫父母之約束追求獨立。

(4)性別角色態度發展受到同性別角色之學習較多。

2.高中(職)學生方面

(1)重視升學考試或準備就業。

(2)重視人際關係之學習包括與師長、朋友及異性之人際溝通。

(3)了解並體會積極自我觀念對自己的影響。

(4)決定技巧之學習。

(6)職業興趣之探索及職能力之培養。



※試述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問題?(96年)(95年)

1.不知自已之興趣、價值觀。因此缺乏生涯之目標。

2.有興趣卻缺乏能力,因此易於遭受挫折。

3.缺乏社會經驗,對於外在之工作世界認識不清楚,易於受騙。

4.缺乏謀職之能力,因此不易找到適合之工作。

5.急於踏入社會,未能妥善作好生涯規劃準備。

6.缺乏挫折忍受力

7.易於受到同儕之影響,而未能正確判斷適合自己之生涯目標。

8.人際關係或社交技巧之缺乏,與長官或同事之人際關係適應不良。

9.學非所用,而未能全力投入工作。

10.中輟學業,使得學業中斷又未能專心投入工作生涯。

11.介於服兵役前之尷尬期,就業只能找暫時性之工作。

12.易受社會黑金之誘惑,而踏入歧途。

13.家庭不健全,缺乏適當之家庭支持,而產生生涯之困惑。

14.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訂定之生涯目標不切實際。

※試述青少年生涯輔導之目標:

1.生涯探索:

2.生涯準備:

3.生涯決定之技巧:

4.工作世界之探索:

5.了解自已之嗜好及休閒活動之安排,並嘗試去了解這些內容與未來職業發展之關係。



※試述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具體方式:

一、加強國中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二、高中(職)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三、對於未在學之青少年之輔導。



































































第九章 青少年與同儕

※同儕:指年齡層相同或相近的同伴、友伴、同學、或朋友。

※同儕團體:通常指年齡相當之友伴,因互動所形成之團體。



※同儕團具有下列特質:

1.年齡相近,價值與需求一致。

2.處境相似,情誼密切,有助於團結在一起。

3.成員平等,沒有居於絕對優越地位者。

4.互動自由,沒有長輩。



※試述青少年同儕團體之重要為何?

一、青少年情緒支持的重要資源。

二、同儕交住為青少年生活的重心。

三、同儕學習為青少年學習重要管道。

四、青少年同儕關係人格發展重要關鍵。

五、提供青少年社會化之經驗及學習。

六、同儕接納及分擔父母關懷功能。

七、青少年同儕對青少年之偏差行為影響甚大。

八、父母及老師亦可學習當青少年之同儕。



※試述青少年團體結構為何?

一、團體疆域(95年)

又可分為群體及小團體二種,小團體一般約五、六人之死黨或密友,群體是由數個小團體組成之大團體。

二、團體角色

有所謂領導者、核心者,或跟隨者、被孤立者、觀察者、超級巨星、明星、攀援者等。



※試述網路同儕的特性為何?(95年)

1.相對之開放性。

2.自主性高。

3.網路社群性多元性。

4.虛擬性群性。

5.因應科技性變動高。

6.自由溝通性。

7.安全性。



※虛擬社群:它是一種電腦網路所衍生出來的社會群聚現象,由相同嗜好取向的網路成使用者編織而成。(96年)











※試述青少年網路同儕之正向影響(或正向功能)?

1.情感支持:被接受、有歸屬感。可磨練增進其社交經驗與社交能力。

2.行為楷模:被接受於團體中的青少年在互動中有更多機會觀察學習同儕有效的社交行為,因而改善自己的社交能力。

3.正向學習:同儕互動中,同儕直接明確對青少年的行為做出反應,可在此過程中逐漸修正自已的行為。

4.同儕互學:透過觀犘互動等方法,學習同儕正向社會行為。

5.增廣見聞:由網路之互動切磋新知,擴展眼界。

6.資訊交換:於網路互動中交換資訊,增進資訊之多元性及豐富性。

7.除去現實生活中的限制:網路使人們能夠除去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限制,嘗試一個改變過的,完全不同的自已。



※試述青少年網路同儕之負向影響(或負向功能)?

1.虛假性:由於虛擬及隱密,有些網路同儕可能於網路中誇大或虛假,影響真誠之人際互動。

2.犯罪性:藉由網路進行欺騙行為包括金錢或網友性侵害。

3.假性人格:即使於虛擬溝通中,如果一項行為或語言不斷重複表達,是否可能愈說愈像真的,形成另一種假性人格,或網路人格,影響其真實之生活適應。

4.負向學習:於網路互動中,同儕學習到負向之行為,如網路髒話。

5.不實傳播:藉由網路傳播不實謠言,或貼上不當之相片,傷害他人。

6.網路自殺:近年藉由網路之相互聯絡或支持,相約自殺,由日本傳至國內。

7.相對人際關係窄化:

8.網路上癮:

9.生理影響:



※試述青少年網路同儕團體之特徵?(96年)

一、地位之平等性

二、心理之自由性

三、接觸之密集性

四、充分之互動性

五、關係之密切性

六、相互接納及認可之體諒性

七、團體之從眾性。



※試述青少年網路同儕團體(輔導)之功能?(96年)(95年)

一、分擔諮商輔導工作

二、被同儕接納度高

三、減少建立輔導關係時間

四、提升輔導效果。

五、同儕輔導員亦可得到自助助人效果

六、彌補專業輔導人員之不足。







※試述青少年網路同儕輔導推動的四個要素?

即人、事、時、地、物

一、人的因素

1.同儕輔導推動工作者之熱誠、專業能力、經驗、方法。

2.機構主管之支持。

3.同儕輔導員之特質。

4.受同儕輔導當事人之特質與意願。

二、事的因素

1.同儕輔導員之召募、訓練與篩選。

2.計劃之週延性及推動之相關配套措施。

3.專業督導之必要性。

4.效果評估與檢討。

三、時的因素

青少年同儕輔導需考慮青少年發展因素,配合其發展階段之任務,進行時亦需考慮青少年參與團體輔導時間之適切性。

四、地的因素

青少年同儕輔導之環境,需考慮其特性,例如不限於戶內,安全之考量,活動之空間及隱私性。

五、物的因素

同儕輔導亦可使用輔助教具。



※試述青少年網路同儕輔導推動的原則? (實施原則)

一、了解需求

要了解受輔者之需求並訂定具體的輔導目標

二、確定方式

確定同儕輔導進行的方式、時間、地點與具體流程及內容。

三、善用資源

確定可運用的人力與財物或物質資源

四、把握動機與志願性

招募同儕輔導員訓練過程必須讓其了解其角色及所要達成之目標。

五、提供訓練與督導

同儕輔導原因其輔導與任務需求,必須接受一定訓練與督導。

六、效果評估

同儕輔導之效果必須是可評量的,需有客觀之評量標準及方法。









第十章 青少年與社會文化

※文化變遷移有那四種論點?

一、文化變遷乃演進的自然結果

二、文化變遷乃傳播的影響所致

三、文化變遷乃異化的結果所致

四、文化變遷乃批判與反省的結果。



※青少年次級文化的內涵(96年)(95年)

一、成人主流文化的認同疏離與反抗

二、常遭成人刻板印象的誤解

三、正負面功能兼蓄

四、形成及影響的因素複雜



※青少年對成人主流文化出現認同的疏離與反抗,原因有三:(96年)

1.成功的不同定義

2.權威的不同態度

3.兩性關係不同看待



※青少年次級文化的四項基本特徵?

一、崇尚流行

二、從事消遣性及娛樂性休閒活動

三、和同儕團體有密切關係

四、存在性別間的差異。



※青少年次級文化行為表徵的若干特色:(95年)

1.喜歡去熱鬧的地方

2.喜歡輕鬆無拘束的感覺

3.喜歡有個性和時尚感的商品

4.喜歡各式各樣的休閒活動。

5.也有不少的煩惱。



※代溝:源於世代間文化變遷移的差異,導致兩代親子形成隔閡與失調的現象。(96年)



※青少年的次級文化:屬於青少年社群所獨特具有的生活型態、行為規範及價值觀念,稱之。(95年)



















第十一章 青少年問題面面觀

※試述影響青少年問題發生的原因?(96年)

(一)個人因素

1.個人生理因素:如遺傳基因影響智力或其他生理發展遲滯、過快、匱乏或對生理不利因素,或先天犯罪傾向或後天腦部受傷或其他意外因素引起之生理傷害。

2.個人心理因素:如人格發展不利因素包括幼年重大創傷經驗或變故。

(二)家庭因素

1.夫妻失和影響子女人格發展

2.破碎家庭,如離婚、遺棄、死亡影響子女失怙。

3.父母不良習性,如吸毒、酗酒或從事不正當營業。

4.家庭經濟貧窮以至影響對子女照顧。

5.父母管教態度偏頗,如偏心、溺愛、過嚴過鬆或不管。

(三)學校因素

1.師生關係不適應引發學習抗拒。

2.學校課程缺乏彈性。

3.教師管教態度不當,獎懲方法不當。

4.教師情緒不穩,引發師生衝突。

5.班級人際關係不良,或遭到同儕排斥。

6.學習成績低落引發排斥學習興趣

7.學校功課壓力過大引發拒學或懼學

8.同學暴力或威脅而懼學

9.同學間兩性人際關係因擾如單戀、失戀或三角關係。

(四)社會關係

1.社會經濟衰退引發家庭經濟困境,父母忙於工作未能妥善管教子女甚至失學。

2.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如一味追求流行影響學業。

3.被不良組織或幫派吸收影響學業。

4.社會媒體之不當刺激及示範,影響其行為學習。

(五)發展因素

1.青少年生理發展遲滯。

2.青少年心理發展任務之未能達成。



※吞世代:有小大人之稱,由於他們提前了解接觸了更多事物,在他們思想就是要活在當下,自然也就是缺乏彈性。



※台灣青少年犯罪概況?(95年)

一、多量化:指青少年犯罪者,少年犯罪人口率都有增加的趨勢。

二、暴力化:指少年暴力犯罪者的數量、少年暴力犯罪人口率都有增加的趨勢。

三、一般化:指少年犯罪者的家庭經濟狀況為小康與中產以上者有增加的趨勢。

四、女性少年犯增加:指女性少年犯罪者的數量、女性少年犯罪者占少年犯罪之比率都有增加的趨勢。

五、少年竊盜犯仍居首位:指少年竊盜犯罪嫌疑者的數量、所佔比率都有增加的趨勢。





※試述我國青少年面對的十大難題為何?(95年)

一、大環境壓力引發問題

二、家庭之困境問題

三、兩性交往及性侵害問題

四、教育問題

五、多元社會價值觀分歧之適應問題。

六、少年犯罪校園暴力之威脅

七、國家認同之迷惑。

八、藥物濫用、網路上癮,電玩上癮之氾濫及影響

九、心理適應、精神疾病問題。

十、生涯問題。



※試述青少年的支持系統(支持網路)有那些?

1.自我支持系統:指少年自我概念及處理情緒壓力的方式

2.家庭支持系統:指父母管教、家庭氣氛、家人關係及角色負荷程度。

3.社會支持系統:

(1)經濟:指急難時,親戚、朋友、同學、老師、福利機構提供之金錢、物質方面的協助。

(2)情緒:指快樂、痛苦時,親戚、朋友、同學、老師、福利機構提供之精神支持。

(3)服務:指需協助時,親戚、朋友、同學、老師、福利機構提供服務的程度。



※試述如何建立青少年輔導網路系統?

(1)教育系統(含各級學校與教育行政機構)。

(2)主要之社會整合系統:含

1.社會支援系統,如家庭、親屬朋友

2.社區資源網路,如農會、工會、同業工會、宗教組統系統及其他社區資源。

3.危機處理系統:包括醫療網路及社會輔導網路,張老師、生命線、少輔會。



※反社會行為:係指違反社會規範之行為。(95年)



※非社會行為:即其行為有異於常態,或有心理或社會偏差之行為傾向。



























第十二章 青少年輔導策略

※青少年:定義為15~24歲的人口族群。



※試述聯合國青少年政策,應達成的目的為何?

一、減少青少年無防禦能力。

二、增加青少年的支持系統

三、協助青少年發展人類與社會認同

四、幫助青少年有穩家的生涯開展



※試述歐盟的青少年政策為何?

一、青少年事務運作原則與機制

二、變化中青少年生涯轉換與因應。

三、青少年自主與自立兼顧。

四、非正式教育系統服務的提供

五、注重青少年的參與

六、青少年就業政策的擬訂

七、種族排除與仇外之杜絕

八、青少年計畫之策畫及執行。



※試述我國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網領之分析

一、重視青少年是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需要國家重視與關懷。

二、肯定青少年適切發展,才能確保國家社會的長遠發展。

三、確定青少年之良好發展,為社會改善之契機。



※青少年政策白皮書之政策主軸

1.投資青少年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

2.投資青少年參與,催生積極公民社會

3.投資青少年健康,營週優質生活:

4.投資青少年保護,強化社會和諧



※我國青少年政策之省思

一、跳脫投資,無條件之關懷

二、加強「同儕輔導」及「自我成長」教育

三、多元文化教育之加強

四、境養優質成年人終身學習

五、青少年資源網之建構

六、全方位青少年之關懷尤其弱勢青少年

七、社會公眾人物之身教。

八、媒體之自律及公正性



※偏差行為:個人行為顯著地偏離常態,並且妨礙其生活適應者。







※試述青少年偏差行形成之因素(95年)

1.學校因素

2.家庭因素

3.社會因素

4.個人特質之因素















































































第十三章 青少年輔導方法與校園危機處理

※青少年次文化的特徵:

1.是一種社會變遷的新產物

2.是一種橫斷性的次文化

3.是同齡同質之次文化、行為取向易受同儕認同影響

4.為一種寄生於主流文化之次級文化不能獨立。



※青少年次文化之重要內涵

1.獨特之價值與規範。

2.特殊之暗語

3.易大眾傳播之影響

4.注重流行風尚

5.重視同儕歸屬

6.特定身分標準,不同於社會之標準

7.同儕支持;

8.滿足特殊需求。



※試述「新人類」之社會意識

1.「新人類」似乎較缺乏對別人的信任,尤其女性「新人類」尤然。

2.「新人類」對所謂異己或異端並沒有展現出特別的包容度;對「性關係」並沒有特別的開放。

3.「新人類」對臺灣貧富不均此社會問題之嚴重程度有相當的敏感,社會福利之不滿也特別深刻。

4.「新人類」嚮往之社會福利,傾向於強調政府之福利角色,以及對平等權、工作權和安養權之保障。



※試述一般性策略之青少年輔導方法。

一、關係建立

二、認知

三、制約學習

四、模仿

五、環境改變

六、自制

七、教育

八、支持

九、其他少年輔導相關事宜



※自我傷害的定義:

當一個人有意的想對自己的身體做出傷害的行為時,而此企圖以行為表現時,稱之











※試述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的分類:

1.自殺:以自己的意願與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

2.企圖自殺:以自己的意煩與手段企圖,嘗試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並不成功。

3.自我傷害:以任何方式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沒有清楚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意識。

4.攻擊行為:有意的傷害他人身心侹康,甚至危及生命的行為。

5.憂鬱反應:情緒上感覺失落沮喪、傷心、悲淒、思想上出現「沒有失望」,「我有罪惡」的想法、行為上表現「突然異乎尋常的行為」、「濫用酒精或藥物」、「攻擊他人」等行為。



※試述青少年產生「自我傷害」行為可能的原因?

1.身體健康因素:如久病不癒

2.心理的重大喪失:如失去心愛的寵物或特具意義的物品、失去重要親人、要好朋友的爭吵或分手等。

3.學業或工作上的失敗:如考試成績的重大退歩、參與某些競賽的失敗。

4.自我成長的危機與困擾:如青少年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缺乏信心。

5.同儕團體的排斥、或同儕團體的不當次文化。





※試述青少年與兒童「自我傷害」(自殺)之警訊?

1.語言上的線索:表現出想死的念頭,可能由言語中表示,也可能在作文、週記、信件中顯現。

2.行為上的線索:

(1)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

(2)出現與上課或學習方面行為上之問題

(3)放棄人擁有的財務

     (4)突然增加酒精或藥物的濫用。

3.環境上的線索:

(1)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

(2)家庭發生重大事故。如搬家、財務困難。

(3)顯現對環境的不良適應。並因而失去信心。

4.併發性的線索:

(1)社交行為的退縮

(2)顯現出憂鬱的徵兆

(3)情緒不穩定。

(4)睡眠、飲食規則變的紊亂、失眠、顯得疲乏、身體有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