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98下企劃與研究開發 第1章 ~ 第14章

企劃與研究開發 第1章 ~ 第14章 飛仔提供


空大書香園地


第一章 企劃與研究開發的意義與重要性

企劃的構面可分為哪些:1.層次 2.範圍 3.時間 及4.重複性。



企業策略的三個層次:

ㄧ為 總體策略,探討多角化企業中,各事業單位之間應如何分配資源、如何創造競爭優勢,以及如何配合原有集團體質與策略需要。

二為 事業策略,探討單一產業經營的企業中,求生存與發展的方法。

三為 功能策略,包括企業功能別中的生產、行銷、財務、人力資源與研究開發等策略。



請分別從組織管理的層次、範圍、及時間長短來區分企劃的種類?

(一) 依層次區分:

1.策略性的企劃 2.功能性的企劃 3.執行性的企劃

(二) 依範圍區分:

1.整體性目標的企劃 2.部門性目標的企劃 3.專案性目標的企劃

(三) 依時間長短:

1.長期性的企劃 2.中期性的企劃 3.短期性的企劃



研究開發的意義。

研究開發包括了研究與開發,研究可區分為基本研究與應用研究,基本研究都由政府的研究單位來執行,應用研究則在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執行,開發的工作則在大部分的企業來執行。



企劃的特性有哪六點。

(1)基本性:企劃為管理活動之首,誤判企劃縱使努力執行最後成果終將失敗。

(2)理性的進行:活動過程中必須以理性來進行,不能依據個人之偏好進行判斷,避免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3)邏輯性的程序:企劃程序是有其邏輯性,各項事件必須依ㄧ定的順序來進行。

(4)時間的規範:訂定各項工作的階段性完成時間,才能使企劃案在時限內完成。

(5)執行性:企劃案必須能實際的執行,且可以順利執行完成,才是一個有意義的企劃案。

(6)成效性:企劃是必須在執行完成後與預期目標間有相當程度的成效性,才有意義。



企業為何要重視研究開發?

1. 企業面臨到動盪的外在環境

2. 科技日新月異產品生命週期明顯縮短

3. 產業內競爭激烈,競爭優勢隨時會消失

4. 顧客的多樣性需求隨時在變化

5. 企業有成長的壓力



管理功能中的「企劃」與企業功能的「研究開發」之間的關連性如何?

企劃與研究開發雖分屬管理功能與企業功能,但共同點是「未來性的工作」,也是企業永續發展的一項不可或缺之工作。

第二章 企業的長期發展(一)

企業追求成長的 路徑方式 有那三項。

(1)密集成長、(2)整合成長、(3)多角化成長 等。



新事業成長的方式有那些,各有何特點。

企業追求成長的方式可經由

(1)內部成長,靠企業自己本身的資金人才力量來設立。

(2)外部成長,由合資或企業購併的方式,借助於外力。



新事業成立的模式有那四種?

(1) 先有多餘的資金,再去尋找資金投資的方向機會。

(2) 有多餘人才,去找尋新事業的方向機會。

(3) 先有了某項產品的技術,再去找尋產品的市場。

(4) 先有了市場,掌握了客戶,循著客戶的特定需求,再去製造滿足客戶的產品。



何謂企業合併與收購(簡稱M&A)?合併方式 有那兩種?而 購併方式 優缺點為何?

M為「合併」,指兩家以上的公司,依合併契約,歸併為一家公司,或另立ㄧ家新的公司。

A為「收購或購買」,指A公司收購B公司50%以上的股權,而選上過半數的董事,取得董事長席位,並取得經營權稱之。

企業合併的方式有兩種: 1. 吸收合併(A+B→A)、 2. 設立合併(A+B→C)。

購併方式的優缺點:1. 優點 為可爭取時效。 2. 缺點 為有文化上的差異。



產業內的競爭者是否ㄧ定對公司利害相衝突?競爭者有無其他好處?

產業內的競爭者,不必然是與本公司利害相衝突。

競爭者對本公司有四點益處:

(1) 競爭者可吸收產業的需求波動。

(2) 競爭者可提供給客戶差異化及低成本的比較基準。

(3) 競爭者可增加產業向上游供應商、工會、政府的談判力。

(4) 競爭者可以共同開發市場,創造市場的需求。



依聯盟對象 在產業中的地位 來區分策略聯盟有那些種型態?

(1) 垂直整合型:與上游材料供應商合作,或與下游行銷通路合作稱之。

(2) 水平整合型:與同業競爭者合作稱之。

(3) 相關多角化聯盟型:與產業中生產互補品或替代品的廠商進行合作稱之。

(4) 系絡聯盟型:與產業的外圍環境機構進行合作時稱之。



依聯盟的 價值活動 來區分策略聯盟有那些種型態?

(1) 行銷上的合作:ㄧ家公司專責生產,另ㄧ家公司專責銷售的合作。

(2) 生產上的合作:可分為 ⑴委託製造代工、⑵委託設計代工、⑶共同生產 等的合作。

(3) 研發上的合作:共同分攤研發進行過程中所需的人力、資訊與經費的合作。

第三章 企業的長期發展(二)

企業成長策略中的 整合成長 有那幾種類型?

1. 向後整合:公司爲增加對其 供應 系統的控制權或所有權所進行的整合。

2. 向前整合:公司爲增加對其 配銷 系統的控制權或所有權所進行的整合。

3. 水平整合:公司爲增加對其 同業間 之控制權或所有權所進行的整合。

上述三種整合成長中,向前整合與向後整合 合稱為垂直整合。



企業進行垂直整合的動機原因為何?

(1) 爲降低交易成本

(2) 爲降低調配、洩漏與扭曲三種風險

1. 調配風險:供應商可能降低對企業供貨之優先性或既有客戶可能轉移向競爭者購貨的風險。

2. 洩漏風險:企業的技術、know-how被競爭者模仿或不慎洩漏所帶來之風險。

3. 扭曲風險:企業的產品屬性被第三者刻意地扭曲、忽視、傷害所帶來的風險。

(3) 爲確保企業之策略資源取得,取得控制上之競爭優勢



影響垂直整合的因素為何:

1. 產業特性 與垂直整合程度有關

2. 產品生命週期 與垂直整合程度有關

3. 公司的策略 與垂直整合程度有關



垂直整合有何優缺點?

優點有四點:

1.降低交易成本 2.減少搬運與運輸成本 3.獲取上下游產業的技術 4.增加行銷上的競爭優勢

缺點有三點:

1.增加內部成本 2.增加了退出障礙 3.降低從上下游廠商獲取情報的機會



一般企業決策者,對垂直整合容易產生的幻覺為何。

1. 誤以為「自製」總比「外銷」便宜。

2. 誤以為一個廠商如在其本業上擁有強大地位,便可整合進入其上下游事業,延伸到上下游市場。



企業進行多角化的動機原因為何?

1. 為追求企業的成長,擴張企業的事業範圍版圖。

2. 為處理企業閒置多餘的資產。

3. 為降低事業經營的風險。

4. 提高營運的綜效。



多角化的類型有那些。

(1) 集中式多角化:公司以現有相關技術開發,進入另ㄧ個新的目標市場。

(2) 水平式多角化:用現有無關的技術開發,服務現有舊的目標市場客戶。

(3) 複合式多角化:用現有無關的技術開發,進入另ㄧ個新的目標市場,以新產品向新顧客群服務。



企業進行國際化的動機原因為何?

1. 產業國際化、自由化之潮流趨勢。

2. 產業生命週期及國際分工的趨勢。

3. 國內市場有限,不得不向外延伸至國際市場。



第四章 對外合作與合資

零和遊戲:合作後所產生的收益等於雙方出資總額,當ㄧ方所獲利益大於投資額,另ㄧ方必有損失。

雙贏策略:合作雙方皆能由合作中獲得大於投資額的利益。

五大資源(T/M/M/M/M)為何:分別為指 技術、市場、管理、人才、資金。

品質敏感產品:指客戶在乎該產品的「品質」甚於其「價格」,稱之。



新投資或合資各具有何特性?

新投資的特性為:(1) 風險性相對較高 (2) 投資循環週期較長。

合資的特性為: (1) 合資的可控制性降低 (2) 資源彼此的互補與分散。



企業會進行對外合作與合資的動機原因為何?

1. 由於資源的有限性。

2. 可產生相對優劣的整合。

3. 可藉此進入高科技產業的墊腳石。

4. 可進入「高度進入障礙」的產業。

5. 合資者的動機有財務性投資與策略性投資。



一份典型的技術授權合約書,應規範那些項目?(任選五 ~ 六點)

⒈界定技術 ⒉授權權利範圍 ⒊授權區域 ⒋專利權 ⒌商標的使用 ⒍技術輔導 ⒎合作年限 ⒏技術報酬金的支付 ⒐違約條款 ⒑保密承諾 ⒒適用法律與仲裁條款 ⒓不可抗力條款



母公司控制新合資公司的途徑有那四種合約。

⑴何約合資 ⑵技術授權合約 ⑶代理合約 ⑷委託管理合約



技術授權者將技術授權出去的 目的 或 原因 有:

⒈只專注於技術研發工作 ⒉技術已老舊落伍 ⒊不是核心技術



技術被授權者買進技術的 目的 或 原因 有:

⒈本身無此項技術 ⒉縮短研發時間 ⒊改良本身已有之技術



技術互補合作適用於雙方皆有技術的情況,其合作方式有:共同開發、委託研究。

技術授權的技術定價方法有:

研究資源法:以授權者研發此項技術所花費的資源法來訂定其價格。

市場估價法:以被授權者取得此項技術所能獲得之利益來訂定其價格。



第五章 企業購併

請說明 購併 的意義。

在商業活動中「購併」是指「合併」及「收購」兩種活動。英文簡稱為「M&A」,在我國 企業購併法 對「購併」(「併購」)之定義為「指公司之合併、收購及分割」之意。在商業活動中「合併」及「收購」常混合成同一個涵意。「購併」與「併購」兩者之意義是相同的。



購併之分類(合併與收購有何差異)?

(一)合併:即兩家公司合併成為一家公司之義。

(1)存續合併或吸收合併,二家以上公司合併,只ㄧ家公司存續,其餘皆消滅。

(2)創新合併或新設合併,參與合併之公司皆消滅,新設一家公司。

(二)收購:指一家公司收購他家公司之股份或資產。

(1)股份收購或股份轉換,收購公司 收購 被收購公司 之 股份。

(2)資產收購,收購公司 收購 被收購公司 之 全部資產或部分資產。



購併共有四種型態請分別說明之。

(1) 水平式合併:從事相同產業的公司彼此進行的合併,為擴大經營規模的合併。

(2) 垂直式合併:指同一產業中,上下游公司之間的合併。製造工廠合併了原料工廠是向前整合之垂直合併。製造工廠合併了銷售公司是為向後整合之垂直合併。

(3) 同源式合併:在同一產業中,業務不完全相同,且無業務往來的公司之合併。

(4) 複合式合併:不同產業而且業務亦不往來的公司之合併。



合理的購併動機及不合理的購併動機各有哪些內容。

合理的購併動機:

(1) 綜效效益:是在合併後能增加公司的價值。

(2) 稅賦效益:公司合併後依稅法規定可以盈虧互抵節省高金額的營業稅,或依其他法令享有租稅的獎勵。

(3) 獨占效益:減少競爭者,提高市場佔有率。

(4) 上市效益:購併他公司之後,短期間內便達到上市或上櫃的標準。

不合理的購併動機:

(1) 多角化效益:購併其他不同產業之公司以行多角化經營,雖經營風險降低了,但同時減少了公司的獲利。

(2) 成長效益:購併他公司使公司營業額快數成長,但是資本額同時增加,若公司獲利無法等比成長,股東報酬就不會增加。

(3) 提高每股盈餘:購併只為提高每股盈餘的效益,該效益是短暫的不利長期發展。

(4) 鞏固管理權:經營不佳的公司快速購併另一家公司是要使先欲購併之公司失掉購併的意願,該經理人雖保住個人地位,但對該公司的股東是不利的。



企業進行「水平式合併」的優點與缺點為何?

優點:1.擴大生產上的規模。 2.取得生產上的關鍵技術。 3.取得生產設備。 4.擴充行銷通路,提升市佔率。 5.提高市場競爭力。

缺點:1.違反托拉斯行為中之獨占行為相關法令。 2.客戶的流失問題。



第六章 管理制度之企劃與建立

剛性制度:凡是公司的任何辦法,皆以書面條文化規定之,而且規定的非常嚴謹詳細,沒有彈性的餘地,稱之。多為部隊政府行政機關的官僚式組織適用。

彈性制度:凡是公司任何辦法,皆沒有正式的書面條文化及文字的規定,而是靠大家的公認價值規範與決策者的直覺判斷之。多為律師、會計師等專業技術人員的組織適用。

制度的光譜帶:制度的類別由極右端的「剛性制度」至極左端的「彈性制度」間所形成,稱之。



公司內由那個單位來建立各種制度?

由企劃部、總經理室、企管室等單位來設計公司的制度。通常愈上階層的策略性計劃,愈屬於「彈性制度」;愈下階層的作業性計劃,愈屬於「剛性制度」。



一般的公司內,會有那些制度?(各類制度裡,各擇一說明)

(一) 生產類制度:1.生產人員績效獎金計算辦法 2.生產排程管理辦法 3.生產設備機器操作使用辦法 4.設備保養維修規定 5.不良品退回品重製規定 6.工廠參觀管理辦法

(二) 行銷類制度:1.業務人員銷售獎金辦法 2.特殊價格核准權限 3.贈品、樣品管理辦法 4.銷售區域管理及越區銷售處罰規定 5.訂單處理流程

(三) 人事類制度:1.職稱、職級、薪級、薪等對照表 2.員工考核升遷辦法 3.員工請假休假辦法 4.員工宿舍管理辦法 5.員工工作守則

(四) 研發類制度:1.研發技術人員專案成功鼓勵辦法 2.新產品開發作業流程 3.研發儀器設備使用及管理辦法 4.研發技術人員在職進修辦法 5.研發人員彈性上班規定

(五) 財務類制度:1.公司印鑑、銀行印鑑保管辦法 2.零用金管理辦法 3.財產保管及盤點辦法 4.會計結帳作業流程 5.員工認股作業辦法



制度的企劃人員要具備那些條件?

1. 有豐富的專業管理知識。

2. 瞭解現場實務運作流程狀況,找出可能問題癥結所在。

3. 有全盤性、整合性、邏輯性的思考系統架構。

4. 有豐富的想像力,能預想模擬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境。

5. 喜歡用大腦創造、思考,來解決問題。

6. 有成熟的人際能力。

7. 企劃者要有能讓現場人員信任與依賴的感覺。













第七章 企業的再造與轉型

完整的企業再造轉型,應涵蓋那四個層面?

分別為 策略面、結構面、程序面、行為面等等。



企業再造轉型有何特性?

1.思維模式的改變 2.典範式的改變 3.企業再造與「Kaizen(改善)」有別 4.合作重於分工 5.再創一個「企業生命週期」

PS:「Kaizen」單字意指,源自日本式的管理,強調每日在經營上的日漸改善。



企業實施再造轉型失敗的主要原因為何?

1. 缺乏高階管理人員的支援與授權。

2. 操之過急,期望不夠實際。

3. 把企業變革當作是「組織減肥、裁員、秋後算帳」。

4. 員工對改造變革的抗拒。



如何實施企業的再造與轉型,其過程機制為何?

1. 重新規劃:此為蛻變的第一步,訴諸的是企業的「頭腦」,調整企業對自我的看法與要求。

2. 重建組織結構:即組織重組,針對企業的「軀體」,使企業體的表現有競爭的實力。

3. 重振活力:指透過企業的「軀體和環境」之間的聯繫,激發企業體的成長。

4. 重啟新生:注重企業體的「精神」,在企業中個人的身上,注入新的技能與使命,共同追求新生。



何謂 李溫的「變革程序三步驟」模式。

1. 解凍:就是要破除,對於一個已經習慣於某種作業方式的組織,長久以來已形成的一股「慣性」。

2. 變革:經由「解凍」改變了員工的態度後,緊接著是採取一系列的變革行動,重新塑造組織的企業文化等等。

3. 再凍結:經由「變革」後,組織已從舊的狀態,轉變為新的狀態,為使新的狀態能穩定持久,必須進行「再凍結」的動作。



在推行組織變革時,採用內部或外來的變革推動者各有其優缺點,怎樣是最好的方法?

由外來的專家提供一些超然客觀的意見,同時,利用外來顧問給組織注入一股產生變革的動量,至於後續的實質運作,仍宜由組織內部的專業企劃幕僚人員執行之。











企劃與研究開發 問答題100% (第8章 ~ 第14章)

第八章 組織變革管理

何謂組織變革?組織變革的原因有那些。㊣

組織爲了因應變遷的經濟環境,進行組織變革以維持組織的競爭力。

原因有:1.員工素質的改變 2.科技技術的改變 3.社會環境的改變 4.全員經濟的衝擊 5.競爭形態的改變 6.政府法令的改變 7.國際形勢的改變



如何進行計畫性變革。㊣

須先確定變革的目標後再進行計畫性變革,進行方式為:

1.如何開始變革 2.以何種方式進行變革 3.變革的步調 4.變革過程的控制



引起組織進行非計畫性變革的因素有那些?㊣

1.勞動市場人力的變化 2.消費者意識的改變 3.政府法令 4.國內及國際性的競爭



對組織變革的抗拒有那二大因素(分個人㊣與組織),請說明之。(各部份請任選二小項說明)

(一) 個人的抗拒,包含:1.習慣 2.經濟的不確定性 3.安全性 4.對未知的害怕 5.不認同變革 6.對社會關係的威脅

(二) 組織的抗拒,包含:1.結構慣性 2.團體慣性 3.威脅到目前的權力平衡 4.威脅到目前的資源分配 5.變革範圍的限制



克服對變革的抗拒共有那幾項?㊣

1.教育與溝通 2.員工參與變革計畫 3.付給建設性行為者報酬 4.給予員工協助 5.強制執行 6.建立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組織的特點是何?

成員將舊式的思考方式、作業標準程序等先置於一旁,以創新的想法和他人相互的溝通、分享,成員們對組織有共同的願景,並會努力去完成。



如何建立學習型組織?

1、 建立策略

2、 重新設計組織結構

3、 重新朔造組織文化



何謂組織發展?請例舉四種組織發展的技術。

以系統性的計畫進行變革,改革組織系統及個人行為,而提高了組織效益及員工福祉,稱之。

常用的技術有:⑴回饋調查 ⑵目標管理 ⑶建立團隊 ⑷程序諮詢 等。



何謂「工作再設計」?有那些方式。

即是重新調整組織成員的工作內容。

其方式有:1.工作輪調 2.工作擴大化 3.工作豐富化 等方式。



第九章 新市場之研究開發

「市場發展策略」有那三種基本形式。

1.新通路策略 2.新地理策略 3.新區隔策略



新通路策略的影響因素。㊣

1.產品特性 2.通路型態特性 3.競爭特性 4.企業特性



新區隔策略的影響因素。

1. 評估該新興區隔市場的吸引力。

2. 決定企業在新市場的競爭策略。



第十章 新產品創意來源與管理

請說明新產品類型 六大類中的 任二類。㊣

1. 世界性的創新產品:一個全新市場的新產品。

2. 新產品線:對市場而言非新產品,但對公司而言是全新的產品線。

3. 現有產品線的延伸:補充現有產品線的新產品。

4. 現有產品線的修正改良:提供改進性能或取代現有產品線的新產品。

5. 產品重新定位:將現有的產品導入至新市場或新市場區隔。

6. 降低成本的新產品:提供性能相同但成本較低的新產品。



產品生命週期的四個階段。㊣

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請說明「提案制度」。㊣

是多數企業會建立的一種制度,讓居第一線的組織成員就身邊之事務發揮創意,提出改善提案來獲致提高品質、降低成本、改善工作場所安全˙˙˙等等的改善效果。



欲成功推動提案制度,有那些關鍵。

1. 革除「不見」、「不聞」、「不言」三不

2. 教導激發創意提案之技術使組織成員更具創造力

3. 建立激勵制度



腦力激盪術會議在進行時,必須遵守那四項原則。㊣

1.禁止批評 2.歡迎自由聯想 3.鼓勵大量的構想 4.鼓勵合併及改善構想



「創意篩選」的 目的 為何?

儘早確認及捨棄不好的創意。



第十一章 技術移轉與管理

何謂「技術移轉」?㊣

某一組織或體系將所開發的創新技術或產品移轉給另一組織或體系使用的過程。

影響 技術移轉績效 之因素為何?

歸納為:1.環境因素 2.技術提供者特性 3.移轉技術特性 4.技術接受者特性 5.技術管理方式



技術移轉管理模式,蘇德提出那三種模式。㊣

1. 階段主導模式:每個部門之功能與任務皆明確劃分。

2. 程序主導模式:整個過程循序進行,人員與技術皆以漸進方式進行。

3. 任務主導模式:以團隊來執行工作,毎個工作人員皆相當具有機動性全心參與。



何謂「研發聯盟」?

二家以上廠商,基於研發出共通的產品或技術的共同目標,依據共同協議,在特定期間內,從事共同技術研發的聯盟活動。



「研發聯盟」的 目的 為何?

從成功管理研發聯盟,以致成功將技術移轉回組織。



何謂「最適技術」?

從內來看,指的是以企業之技術能力水準可以消化吸收之技術。

從外來看,指的是在當前環境下週邊產業,可以配合的技術。



第十二章 內部產品發展管理

同步工程的必要性共有四個因素,那四個。㊣

1. 縮短產品開發週期時間的必要

2. 彈性之地位日益重要

3. 易製造性的要求

4. 設計 / 製造資訊技術進步



如何進行「品質機能展開」,請說明之。㊣

是利用稱為「品質房屋」的矩陣為分析工具,其中矩陣的左側為消費者的要求或所要的規格,而矩陣的上方則為產品特性與功能,分析消費者要求與產品特性關係後,給予適當的分數,進而可由各種產品特性的得分看出其重要性的高低。



達成設計易製化的設計原則有那些。

1.零件極少化 2.使用標準零件 3.採用模組化之設計 4.避免生產線重新換線 5.考慮機器產能之潛在問題 6.消除或簡化調整的過程 7.使裝配的方向最少 8.避免分散的零件 9.使不必要的處理降到最少



第十三章 產品上市與管理

產品測試 分為那二大項。㊣

1.功能測試 2.消費者測試





一般常用的消費者測試方法為何?㊣

1.單一產品測試 2.不告知品牌測試 3.多種配方測試



請說明市場試銷缺點中的二項。㊣

1. 對某些產業而言,如汽車、家電產品,市場試銷等於是全面上市,並不合適。

2. 通常費時6 ~ 12個月,不但延後上市時間,甚至讓競爭廠商得以趁機迎頭趕上。

3. 市場試銷可能受到競爭品牌的蓄意干擾而影響測試結果。



試銷與否,必須先評估那些因素。

1. 公司必須對產品失敗之成本、風險利潤、成功的機率做個比較。若失敗之成本與風險皆低,則無需試銷即可上市。

2. 若全面上市與試銷所需之生產技術和投資大致相同,則公司就有充分理由直接將產品推出。

3. 競爭者模仿類似商品所需要的時間短,則測試徒然給於競爭者跟進的機會。

4. 其它與新產品試銷有關的負面影響,都必須在決定試銷前審慎考慮。



進行產品測試及市場試銷活動時,必須注意下列那些事項。

1. 品牌與心理效應

2. 測試樣本代表性

3. 謹慎估計銷售變數



請說明上市策略四個關鍵決策中的二個決策。㊣

1. 上市時機:決定新產品上市時機是頗值得深思熟慮的。

2. 地理區位:新產品是在單一地方上市或全國全面性推出,都是重要的關鍵決策。

3. 目標市場:不同的目標客戶群會產生不同的行銷資源效益。

4. 行銷組合:公司必須發展一套上市計劃,以便將產品引入市場。



新產品開發專案的 成功因素 及 失敗因素,請各說明三項。㊣

成功因素:

1. 產品品質很好

2. 產品提供獨特的利益

3. 銷售通路的支持

失敗因素:

1. 市場分析不當或錯誤

2. 產品本身的缺陷

3. 成本估計錯誤

4. 配銷通路不良



第十四章 智慧財產權管理

我國將專利分為那三種。㊣

1.發明(期限20年) 2.新型(期限12年) 3.新式樣(期限10年)



請列出著作權的四個要件。㊣

1. 須具有原創性

2. 須具有客觀之表達形式

3. 須為人類精神上之創作

4. 須非不得為著作權標的之著作



營業秘密 的 要件為何?

1. 非一般涉及該類資訊之人所知者

2. 因其秘密性而具有實際或潛在之經濟價值者

3. 所有人已採取合理之保密措施者

換言之,只要具備秘密性、價值性及已採取合理之保密措施等三大要件,即屬營業秘密。



請說明智慧財產權的 特徵,說明其中四項的意義?㊣

1. 兼具人格權之特徵:不僅保護財產方面的權利,也提供創作發明人在人格權方面的保護。

2. 不具有形物體:雖然智慧之創作與發明多數會與有體物相結合,但並不一定附著於有形物體上。

3. 分散性:除法律上限制必須經授權始得利用外,實際上無法被專有獨占。

4. 屬地性:不因其所在法域不同而影響其權益。

5. 國際化:同一智慧創作與發明在各國享有相同標準之保護。



智慧財產權的 價值階層 共有五種,請說明其中四種的意義?㊣

1. 防禦性層級:防止競爭者使用此項智慧財產。

2. 成本控制性層級:在於如何降低申請及維護智慧財產組合的成本費用。

3. 利潤中心層級:希望智慧財產能為公司帶來商業利益。

4. 整合性層級:為公司市場定位及各種戰術性、戰略性的策略規劃。

5. 遠景性層級:融合公司長期規劃,尋找公司未來智慧財產的發展方向。



智慧財產權 的四項重要 管理任務。

1. 智慧財產權稽核

2. 專利資訊的蒐集

3. 專利權的維護

4. 其他公司控訴本公司之專利權時之應對



「未公開資訊」的定義為何?

1. 具有秘密性質,非一般處理同類資料之業者所知悉或易於取得者

2. 因其祕密性具有商業價值

3. 經資料合法持有人以合理步驟保持其祕密性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94上親職教育

親職教育

http://tw.myblog.yahoo.com/hikaru-goodfriend/article?mid=28092&prev=6883&next=28090



(空大書香園地)




1-10章的重點整理

elisa-lin 2004-10-25期中重點整理

rita girl 2005-01-12期末重點整理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什麼是親職教育

一. 親職教育的意義:

1. 目的:有系統的協助父母認識自己、了解兒女的發展與球,增進為人父母的知識與技巧,進而改善親子關係。簡言之是使父母成為一個有效能父母的終身學習

2. 方式:自由參加

3. 對象:父母、祖父母、學校老師、大學生、未成為父母的成年人



二. 親職教育的種類有三種

1. 一般性親職教育

2. 親職訓練

3. 親職諮商(或治療)



三. 親職教育的目的

1. 加強做好為人父母之準備-預防親職關係惡化的作用

2. 增進父母自我體驗與認同-強化父母本身對自我的認識,是成為有效能父母的第一步

3. 協助父母教養子女,促進子女正向發展-透過較鬱的過程使父母以適當的上教養子女,使子女或得最好加的照顧與充分的發展

4. 增進親執政項關係,促進家庭和諧-了解仲子女,增進雙向溝通互動的機會



四. 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1. 對子女:兒童早期發展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發展信任的關係,作為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

2. 對父母而言:父母扮演文化傳遞者的角色,在兒童濡化的過程中,父母促使兒童成為文化人

3. 對家庭而言:生態系統理論說明兒童與環境的關係,親職教育影響不僅是父母,還包括縱向面向(親子,祖孫)及橫向面向(父母手足)更加和諧

4. 對學校而言:兒童在校與在家表現差距大,學校會同家長辦理親職教育,了解彼此雙方之理念

5. 對社會而言:預防青少年問題,家庭教育法第14條-婚前要有四小時的婚前家庭教育課程



第二節 現今家庭的變化-台灣現況

一. 現今家庭的變化-台灣現況有五點

1. 家庭結構的改變

2. 父母角色的改變

3. 教育功能的轉移

4. 家庭的外控因素加

5. 家庭形態多元化



二. 家庭結構的改變有哪些

1. 人口成長率下降,自然增加率增加

2. 出生下降,人口老化

3. 獨生子女手足少

4. 91年65歲老人佔9%



三. 父母角色的改變有

1. 母親:男主外女主內改變-

(1)平權因素

(2)經濟因素-雙薪家庭──>保育幼兒機構產生

(3)家事分工

2. 父親:參與家事及育兒工作-選擇性的參與



四. 教育功能的轉移

1. 雙薪家庭增加-養育及教育委託他人

2. 認同幼兒階段的教育重要-因為手足少,期待子女在家庭外的團體學習社會互動與培養各種能力

3. 托育型態多元化

4. 3歲以前:父母、親戚長輩、保姆、外勞

5. 3-6歲:托兒所或幼稚園



五. 家庭的外控因素增加

1. 雙薪忙錄補習才藝學習-沒有時間

2. 媒體與網路:看電視為家庭主要的休閒活動;網路使兒童青少年提早接觸成人世界的色情與暴利,流連網咖



六. 家庭型態多元化

1. 核心家庭、折衷家庭、大家庭─>單親家庭、繼親家庭、隔代家庭、同居家庭

2. 單親家庭、暨親家庭、隔代家庭的原因:父母婚姻失敗

3. 單親:婚姻不協調、喪偶

4. 繼親:一方先是單親後再婚形成

5. 隔代:父母無法執行親職角色

6. 同居:年輕新一代多



第二章父母教養與兒童及青少年發展

第一節 父母角色與教養行為

一. 父親與母親角色的獨特性

1. 父親:工具性角色

(1)經濟供應者

(2)為子女規劃生涯

2. 母親:情感性功能

(1)日常生活的照顧

(2)教育



二. 共親職的概念-

1. 父親與母親如何共同來教養孩子

2. 共親職愈多,孩子問題愈少

3. 內向性問題:衝突情境或做決定時的無力感

4. 外向性問題:產生情緒及衝動控制不良的行為



三. 父母的教養行為分為兩大象度

1. 支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接受。包括接受度與反應

2. 控制:父母意圖將孩子的行為導向父母的所認同的方向之行為,需考慮拿捏

3. 學者波姆林將教養分三大類型

(1)民主式:雙向溝通與關懷接納最為學者肯定。民主說明

(2)權威式:與民主式配合孩子接受度高

(3)放縱式:與權威共同實施會發生教養行為不一致的危險





第二節 父母教養與學齡前的兒童之發展

一. 身體動發展-協調/戶外遊戲

二. 認知發展-運思準備期。手的思維/直覺式回答-童言童語

三. 語言發展-命名爆炸/過度類話/過度縮小

四. 社會情緒發展-信任感與獨立自主能力/氣質(九個向度)與環境的是配性

五. 學齡前期父母的教養重點

1.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2. 社會情緒發展-氣質與環境的配合,建立對人與環境的信任感



第三節父母教養與學齡期兒童的發展

一. 身體動作的發展-

1. 身高體重發展無差異,但個別差異多

2. 養成定時吃三餐的習慣,少吃甜食

3. 動作發展表現在與同伴的遊戲及成熟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 認知發展

1. 具體運思期6-8歲

2. 比教的概念較清楚,而非絕對的概念

3. 孩子懂事說得出道理



三. 語言發展

1. 辭彙的概念複雜

2. 閱讀非常重要,提高語言能力



四. 社會發展

1. 進入勤奮對自卑的時期

2. 面子壓力-來自父母及師長的期望(華人世界)

3. 主要壓力-同學與同儕的比較

4. 子我概念影響社會行為

5. 手足少故同學的互動與社會的適應發展有關



五. 父母教養重點

1. 注意日常生活的運動,睡眠,飲食,此階段是健康較好的階段

2. 脫離自我中心的限制,考慮別人,意見不合時彼此討論很重要

3. 邀請同學來家裡,促進友誼,與社會情緒發展有關



第四節 父母教養與青少年期之發展

一. 生理的變化

1. 生理同儕差異大:男生早熟適應好因為要求強壯形象女生尷尬位

2. 動作發展男女兩性差異更大,

3. 體適能發展好的運動健康及學習都較優



二. 學業壓力與多元智慧

1. 學校課業是青少年最大的壓力來源

2. 多元智慧(6種)包含有語言/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肢體活動/人際智慧



三. 社會發展

1. 青少年急於探索我是誰?所以會嘗試許多未曾做過的事

2. 同儕和兩性關係

(1)男性發展共同活動

(2)女姓情感性的溝通

(3)知心朋友最常做的是聊天

3. 網路交友-網友可能是重要的精神支柱



四. 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教養

1. 青少年與父母相處減少,父母是壓力來源但也是最信任的對象,意味並非排斥父母乃是需要自己的隱私與獨處時間的需求

2. 生活起居已瘦為前提,均衡飲食的重要

3. 了解青少年的語言及文化

4. 學習讓青少年獨立自主的需求



第三章 父母親職能力的培養

第一節父母之親職能力

一. 父母效能訓練的重點-高登提出

1. 對孩子表達接受,以使孩子吐露心聲-以肢體語言靜靜傾聽,鼓勵孩子表達/以語言表達接受的訊息,鼓勵孩子多說

2. 積極主動傾聽-父母以自己的話表達出來,不加自己的意見,關懷而不批評,是幫助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3. 我---訊息-運用我訊息表達父母的情緒與需求,展現對孩子的同理心,使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適當否

4. 雙贏策略,沒有輸家-又稱第三方法,是不涉及權利共同討論問題,提出彼此可以接受的方法,步驟為

(1)認清界定衝突

(2)尋找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

(3)評估這些方法的可行性

(4)親子共同決定問題的最家解決方法

(5)實際解決問題

(6)追蹤評估實行後的的效果



二. 反映式親子溝通-愛孩子卻不知道如何尊重孩子.吉諾特提出的的教育論點如下

1. 尊重孩子,善用技巧

2. 重視孩子的情緒-父母理性反映孩子的情緒,教導孩子接受並表達情緒

3. 注意孩子話語的潛在意義-聽出絃外之音,應用同理式溝通技巧

4. 減少自我挫敗的互動方式-父母慶時會說出不信任,貶低,威脅/侮辱孩子的話,以傷害的孩子的自尊,使孩子自暴自棄

5. 稱讚與批判的原則-

(1)稱讚,針對孩子的努力與成就稱讚,而不是對其品格讚美

(2)批評不對品格加以批評,針對事情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指出必須要做的事情該如何去



三. 有效親職訓練系統-簡稱STEP,是融合了部分父母效能的訓練與反映式溝通的重點與技巧,期訓練要點有

1. 生活型態

2. 鼓勵

3. 自然邏輯的後果

4. 了解孩子不適當行為的目的

5. 家庭會議



四. 溝通分析在親職教育上的應用,簡稱TA

1. 撫慰的基本需求

2. 四種心理地位/生活型態-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

3. 人格結構-兒童/父母/成人

4. 溝通型態-互補溝通/交叉溝通/曖昧溝通



五. 行為改變技術的原則與方法

1. 積極增強或獎賞

2. 消極強與逞罰

3. 隔離



成為有效能的父母應具備的親職能力有

1.父母效能訓練

2.反映式親子溝通

3.有效親職系統訓練

4.溝通分析法

5.行為改變技術



第二節 親職能力如何培養-親職教育實施方式

一. 國內常見的親職教育方式有

1. 書面與電子通訊

2. 家庭訪問

3. 親職講座

4. 家長參予(學校,教學)

5. 親子活動

6. 父母成長活動





期中考申論題答題要領

1.先說明定義

2.闡述課本論點,建議同學利用一點時間相關部份整理表格可幫助記憶

3.依2的說明延伸闡述自己的觀點.(上述是面授老師提醒大家的答題方式)

以下四至五章的重點,詳細內容請大家再參看課本,第五章我沒太多時間在整理細節,請一定要再看課本.祝大家都順利過關一起加油啦

第四章 家庭學校與社區

第一節 家庭、學校與社區的互動系統

一. 生態系統分為四種分別式,以小孩子的發展為例述說之

1. 小系統:孩子參與其中。托兒所、學校、家庭、保姆

2. 中系統:指小系統的合作關係。如媽媽與保姆、家庭與學校

3. 外系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環境互動。如父母工作環境對孩子的間接影響、法律、社會媒體。

此系統與性統不同的是其中一個環境不包含孩子

4. 大系統:指社會文化、價值觀、信念等



第二節 家庭、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的歷史演變

考申論題這節不會出

第三節親師合作關係的建立

一. 親師合作的功能與重要性

1. 使教師易於因材施教-了解孩子個性生活習慣及才藝

2. 增進親師之間的了解

3. 提升班級經營的效果-理念家長認同便支持

4. 使學校與家庭共負教導之責-彼此溝通教育理念達成教養共識

5. 協助教學-邀請家長參與

6. 家長的成長-家長參與發現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二. 親師角色定位

1. 教師:是孩子學習的引導者、輔導者、經營者

2. 家長:合作者、參與者、支持者



三. 親師合作的形式

1. 實質參與;低層次-出席家長會/高層次-加入家長會組織,參與學校決策

2. 心理支持:釐清錯誤督促孩子學習



四. 從老師的角度出發,親師合作形式有

1. 教養的協助-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家長教養上的困難

2. 溝通-老師要主動出擊不管父母是否主動

3. 親子共學-老師設計親子共學的活動



五. 親師額做的障礙

1. 師長在溝通上無法付出太多時間與精力

2. 片面認為孩子的問題是家長未盡到責任與家長聯繫無濟於事

3. 維持權威,學校的事老師處理就好

4. 家長的舊有經驗不好不願意跟學校聯繫

5. 家長認為老師是專家,怯於表達自己的意見

6. 孩子犯錯,家長自覺內咎,不好意思與學校聯絡

7. 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教育



第四節 社區資源的應用

一. 學校社區化的目標

1. 學校教育對象的擴充

2. 學校教育角色的改變-學校應轉變為一個社區學習中心的角色



二. 推動社區有教室的方案的目的

1. 從社區教育者轉變為社區的學習者-社區專長人士變為學校老師

2. 從校園空間轉變為社會情境-學習內容由書本貼近生活



三. 社區中的資源

1. 人的資源-鄰居

2. 設施資源-不是不用而是不知道有此資源

3. 活動資源-參予社區活動認識鄰居/跳蚤市場是社區資源交換的最佳活動/社區文化的建立/社區資源的搜尋,運用科技網際網路/資源應用由家長與學校共同推動





第五章 單親家庭的親職教育

第一節 單親家庭的發展與特徵

一. 單親家庭的發展趨勢

二. 單親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有五方面

1. 心理及情緒的影響

2. 自我概念及人格的影響

3. 親子關係的影響

4. 學習成就的影響

5. 社會參與的影響





一. 單親家庭對子女心理及情緒的影響

1. 破碎家庭的代名詞

2. 失落經驗

3. 喪失親子向互動機會及依附關係

4. 經歷否定憤怒談判沮喪等心路歷程



二. 自我概念及人格的影響

1. 刻版印象而有排斥眼光

2. 單親家長及子女承受更多的壓力如同學閒言閒語八卦經濟親子溝通

3. 子女缺乏自信自卑退縮孤僻羞恥焦慮依賴等行為

4. 單親家庭型態如離婚分居傷亡.亡故-傾向高度害羞/分離-發洩與攻擊行為



三. 單親親子關係的影響

1. 不同時其性別社經地位影響結果不同

2. 與子女互動少

3. 單親兼負雙角色-情感及工具

4. 子女照顧家長有超齡情形

5. 單親事件轉換家庭型態有無形的壓力

6. 年紀輕工時長工作兩份壓力大/低學歷低收入子女又少面臨較多的角色負荷及生活壓力

7. 女性>男性(吃力)/喪偶>離異(照顧的困擾)離異>喪偶(未來成為單親)



親子關係上常出現有

*管教子女過嚴

*非系統的教養方式

*青少年犯罪多

*子女較易早婚與不幸福



四. 學習成就的影響

1. 受經濟剝奪影響-女性單親子女的成就較低

2. 承襲上一代的社經地位的不利

3. 學習成就的影響.因環境的不利降低/緩和了爭執學習成就好

五. 社會參與的影響

1. 生活上更獨立,對同學與學校的活動的參與中尋求心理支持更多

2. 更依賴父母,減少社交

3. 尋求對象:功課問題-老師/受到委屈-父母.原因親近性即可親性





第二節 單親家庭與父母親職困境

一. 單家庭功能的改變

1. 經濟條件的改變

2. 人際關係的改變

3. 社會支持的改變

4. 子女教養的改變



二. 常見單親家庭子女教養的問題

1. 撫養監護以及探視權之爭

2. 父母角色的缺位

3. 親子間的心理及情緒困擾

4. 社會偏差負面刻板印象的面對



三. 單親父母的迷失

1. 受害者文化

2. 敵意的生活劇本

3. 羞怯於請求協助

4. 害怕感情生活再度使自己受傷



第三節 單親家庭子女教養與輔導

一. 撫養、監護以及探視權的妥當協商應有以下的態度

1. 理性,以子女的利益為最大考量

2. 撫養、監護以及探視權是雙方的責任和義務

3. 讓子女了解父母一方離去的原因,澄清。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4. 不再互相傷害、攻訐,醜化對方,影響親子關係

5. 父母雖離婚仍愛她,不遺棄她

6. 共同面對及協助子女適應

7. 不視子女為

8. 妥善處理夫家或妻家家庭成員對單親事件的態度,減少不當的介入



二. 設法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尋求財務支持,可尋求以下途徑

1. 依據關法令

2. 爭取就業輔導、職業技能訓練、創業低利率之機會,設法進修

3. 掌握政府、民間團體所提供的各項社會福利措施

4. 維持與親長、親戚及友人之關係,以獲急難時之幫助

5. 工作心態樂觀積極進取,勿自怨自艾



三. 與子女共同合作家庭管理工作之基本原則為

1. 讓子女體認是家庭醫份子。是共同責任非幫父母

2. 開家庭會議,討論家庭管理工作的分配

3. 對子女的表現不科求完美,多讚美少批評

4. 家長不可忘記自己的責任放太多超出能力的工作給子女

5. 面對子女的牢騷或抱怨,與以傾聽並同理說明



四. 單親家長的在情緒管理上應注意的

1. 避免遷怒

2. 避免自卑

3. 避免自我封閉

4. 避免自責



五. 多注意單親子女的心理狀態與行為發展

1. 心理狀態:有無沮喪、孤單、哀傷、逃避、高度敏感等

2. 行為:晚歸、逃學、宴佳、拒絕溝通、沉迷某些事物

3. 長期低學習動機與成就、低挫折容忍行為等



六. 配合學校做好單親子女的輔導工作

1. 保持勤快迅速的溝通

2. 盡可能維持子女穩定如常的學校生活

3. 讓老師理解自己的處境、壓力及需要協助的事項

4. 不要將家庭婚姻紛爭事件帶到學校

5. 勇於尋求校方協助



七. 學校及社會發展單親家庭支持服務方案

1. 社區照顧及支持網路

2. 預防性的單親家庭外展服務

3. 整合性的單親家庭及子女服務措施

4. 社會偏見之消弭及落實社福措施



第六章 繼親家庭與隔代教養

一、繼親家庭對父母親職教育職能及子女發展的影響(列舉8項)

1.親子關係顯得較疏遠,且有較多的衝突及情緒。

2.繼子女感受到比較多的拒絕、差別待遇和較少的滿意。

3.原親子關係多不穩定,手足關係亦藏著競爭關係。

4.繼父母與子女間的界限如無法突破,建立歸屬認同感,會影響親職教育的進行。

5.繼親家庭成員關係產生裂痕,其彌補修復難度比原親家庭高。

6.繼子女不受繼親家庭約束,將重心向外移,易產生負面的學習行為。

7.繼親家長管教態度及家庭氣氛,因教育程度而有所差異,與子女偏差行為有顯著的關聯性。

8.傳統社會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導致繼子女的自尊心低落。



二、繼親家庭教養子女的輔導原則

1.設法有好的開始

生親在共組繼親家庭前,應先以適當的方式告知子女,儘可能安排子女與繼親有適當且愉悅的接觸經驗。



2.要有等待的耐心以及包容的雅量

繼父母與繼子女間的相互接納是需要一段時間掙扎與適應的。



3.儘可能的釐清問題

父母與子女間要有共識,相互體諒溝通,共同釐清角色界限及責任義務,以維護家庭氣氛。



4.避免以強制的手段逼迫孩子認同繼父母



5.避免不真誠的反向行為

避免自己去喜歡或無條件的討好繼子女,以符合配偶和社會的期待。



6.公平合理的對待所有的子女

7.妥當的處理手足間的衝突



應把握原則有:

(1) 生親與繼親應合作共同處理子女間的衝突。

(2) 平時應努力預防減少可能引發子女間衝突的情境。

(3) 避免完美繼親家庭不切實際期望,透過坦誠溝通,使子女能瞭解彼此的感受立場。

(4) 父母應敏銳察覺子女間情感狀態及異樣的情緒反應,及早因應處理。

(5) 多藉由家庭會議及活動,凝聚對家庭的認同與歸屬感。



8.與生親適當界限的維持

繼父母應在合理、合情的範圍內,建立三方互動的模式與明確的分際。



9.輔導與紓解繼子女的對抗行為

繼父母應避免和繼子女正面衝突或以壓制的方式反擊,應以理性寬容的態度,尋求更具彈性的解決策略,必要時可尋求諮商團體或機構協助。



三、隔代教養子女的輔導原則

1. 父母應儘可能與祖輩互動,減少隔代教養子女適應問題。

2. 除非必要,不要給予過於特殊的待遇。

3. 教師應協助隔代教養的孩子克服心理上的壓力。

4. 校方應與家庭(長)保持密切連繫。

5. 撫養者應勇於表達需求,爭取必要之協助與資源。



第七章 需要特殊照顧養育兒童之親職教育

一、所謂「需要特殊照顧養育兒童」所具備的條件為何?有何特徵及特色?目前國內對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安置型態為何?

1.所謂特殊兒童,指包括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的族群。

2.特徵或特色:身心障礙兒童,她們會有生理或心理的顯著障礙,資賦優異兒童則指在各項領域中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



3.主要類型包括:

(1) 特殊學校:啟智學校、啟明學校等。

(2) 自足式特殊班:附設於普通學校的特殊班級,可分為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兩大類。

(3) 資源班:資源教室方案-指一部份時間的支援性特殊教育設施,此課程通常用在普通教育的一般課程中,當學生有學業或行為上需要特殊協助時,教師可以提供滿足其需要的教學資源,如啟聰資源班、資優資源班等。

(4) 巡迴輔導:指將特殊學生安置於普通班中,因其障礙程度未影響適應行為發展,但學習活動需要輔導協助者,經由專業巡迴教師機動性巡迴,直接對學生教育,並對教師及家長提供諮詢服務。

(5) 在家教育

(6) 教養機構

(7) 床邊教學



二、試說明早期療育的意義,其步驟為何?

早期療育是針對6歲以前具有發展遲緩或可能發展遲緩的兒童,提供早期的醫療、教育等服務措施。這是為了讓發展或可能發展遲緩之兒童能盡早克服發展障礙的現象,趕上一般孩子的發展或滅少日後生活產生障礙的機會,所提供之整體性服務,早期療育服務有:醫療復健協助、特殊教育訓練等。



步驟有:

1. 發現個案:利用孕婦產前檢查發現個案。

2. 通報:向戶籍地衛生機關通報。

3. 轉介:轉介適當的醫療、教育資源及褔利機構。

4. 評鑑:將個案送至醫療單位作適當的評鑑,以利未來療育服務及追蹤。

5. 療育服務:依個案所需療育服務內容,轉送至相關醫療、教育機構。

6. 追蹤與結案:按時追蹤個案療育情形及教育進度,作適當的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

如就業轉銜服務。(轉銜:指一種生涯上的銜接,為了讓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離開學校後,能儘快適應未來的學校或社會所做的一項服務工作)。



三、當您面對一位家中有需要特殊照顧養育兒童的家長,所須給予的親職教育為何?

1. 要幫助家長消除罪惡感。

2. 家長應注意兒童正常發展情形,孩子有特殊情況時,應盡速至適當機構診斷。

3. 家長要瞭解早期療育知識,以促進兒童發展。

4. 要協助患有疾病的兒童之自我調適。

5. 接受病童的狀況,滿足其正常的發展需求。

6. 協助家庭成員管理自己的情緒。

7. 家長要積極參與醫療計畫、個別教育計畫、特殊教育計畫等

8. 父母應多參加各種團體所舉辦的活動、展覽或名勝古蹟等,讓孩子多吸收知識,學習人際互動。

9. 建議父母能參與組織父母團體,如氣喘兒童協會。如此可在教育、醫療、社會補助等的爭取上,發揮團結就是力量的效果。



第八章 跨國婚姻家庭之親職教育

一、跨國婚姻家庭的問題為何?(列舉10項)

1. 語言與文字的隔閡:語言文化的隔閡易造成外籍新娘與家人無法有效溝通與社會的距離。

2. 女性「委屈下嫁」不適宜的配偶:許多外籍新娘各項條件高於台灣的先生,會覺得委曲。

3. 名為娶妻,亦似為買妻:屬於婚姻利益的交換,互取所需的婚姻。

4. 必須承受過度「負面刻板印象」:多數台灣人民認為外籍新娘嫁來台灣是別有目的。

5. 被拐騙:許多外籍新娘是受到不肖的婚姻仲介或人蛇集團拐騙所致。

6. 集身來台,寡友鮮朋:許多外籍新娘的夫家不願她們外出及金錢自主。言語不通,心事無人傾訴。

7. 不被信任及歧視:被認為是落後國家人民,受到家族或鄰居的防衛與排斥。

8. 心理適應的障礙:因語言、社會文化等全然不同,身心難以適應。

9. 沒有家庭計畫的家庭:外籍新娘面臨重男輕女觀念的生育壓力,易造成過早或持續懷孕的情形,忽略是否有撫養及教養的能力。

10. 子女的健康狀況:根懅統計,外籍孕婦面臨的問題比本土孕婦多,所生的寶寶發展遲緩的機率約為本土寶寶的4~6倍。



二、外籍新娘所面臨的親職教育有哪些?應如何加強親職教育職能?

1.語言文化的問題:

外籍母親的語言文字表達困難,很難有效與家人及教師溝通,子女缺乏語言模仿認同,發展較易遲緩。因此應盡速學習當地語言、文字,進而深入台灣文化,當克服了語言文字的隔閡後,就可以適度的參與子女的教育及輔導其成長。



2.外籍配偶的情緒適應問題:

因傳宗接代的壓力,有時還面臨成為繼親家庭,外籍母親情緒管理及身心適應問題多,容易有疏忽或者不當管教的情形發生。因此應與生先討論生育及教養計畫,相互支持來面對子女及家庭成員,有效溝通,適當的澄清問題及釋放壓力。



3.子女教育及養育理念的問題:

外籍新娘大多很年輕就結婚,缺乏子女教養經驗及親職知能,夫妻年齡差距較大者,對於子女管教式及觀念衝突亦多。因此應加強自身親職教育職能的學習,協調有關子女管教觀念與角色行為,多與學校及教師聯繫合作,解決子女課業學習的問題。



4.家庭經濟問題:

根據調查,許多外籍新娘的家庭經濟狀況並不理想,生活壓力大,無法給予子女教育或文化刺激,易造成子女學習困難、情緒障礙等種種問題。因此可多利用學校、社區、社會服務機構或志工人員所提供之服務,來協助親職教育的問題。



第九章 托育服務現況與問題

一、試述托育服務形成原因及功能,若以兒童年齡為區分,台灣托育現況問題為何?

近年來,台灣的家庭對學前及課後托育的需求逐漸增加,主要原因與台灣現今家庭的變化,如子女減少、父母角色的轉變、婦女就業增加使家務重新分工、教育功能的轉移等有關。托育服務的主要功能是籍由外界提供父母在照顧子女方面的協助。

兒童托育以年齡區分有6歲前為學齡前托育,6歲後為課後托育(安親班)。



學齡前托育:

1. 家庭保母托育

優點:從幼兒發展的角度看,它最像原生家庭的環境,提供嬰幼兒穩定的情感依靠;服務內容及時間較有彈性。

缺點:選擇保母的過程沒有品質的保證;托育的過程中,嬰幼兒常被成人忽略其特質,常有3歲前就換了幾個保母。



2. 長輩/親戚照顧

優點:將子女委託長輩照顧是讓家長較放心方式,也較經濟。

缺點:家中長輩容易過於寵愛孫子女;兩代之間因為教養觀念或衛生習慣等不同,易產生衝突。



3. 托嬰中心/托兒所/幼稚園

優點:若選擇公立的托育費用較合理,品質較受控管;選擇私立的收托時間較長,較有彈性。

缺點:無法個別化照顧;公立的設置比例比私立的低,私立的收費較高。



課後托育(安親班):

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可分為四大部分:1.生活照顧。2.作業寫作。3.才藝教學。4.團康體能活動。

優點:公立的課後托育若由國小辦理,其收費較低、可充分利用學校設備、學童也可在熟悉的環境中活動;若是校外私立的安親班,服務上較符合家長的需求。



缺點:公立的課後托育對學校運作及空間使用易造成困擾與不便、無法完全配合家長需求、老師及職員參與意願低;私立安親班的收費較高、安全設施與保育人員仍有待加強。



二、父母在托育子女時應該注意什麼?

1.保母托育之注意事項:

(1) 除了慎選保母外還要考慮孩子的特質、個性與發展狀況。

(2) 與孩子保持密切的關係,加強親子間的信任。



2.長輩/親戚照顧之注意事項:

(1) 先與長輩溝通,盡可能要求一致性的教養觀念。

(2) 勸導長輩勿過度溺愛孫子女,要求配合培養幼兒學習生活自理能力。



3.幼兒園所階段之注意事項:

(1)父母在此時期應盡可能聽取老師的建議,配合維持幼兒在園所建立的習慣與能力。

(2)適時的給予子女鼓勵與肯定。



4.課後托育之注意事項:

(1) 尊重孩子的意見,彼此應該多多溝通,較不至於造成子女過大的學習與情緒壓力。

(2) 家長須清楚課後托育是協助父母照顧學齡的子女,合理的期待,多給與孩子關懷與陪伴。



5.外傭托育之注意事項:

(1) 多利用空閒時間親自做些照顧與保育的工作,增加親子對話與分享,有助孩子語言的發展。

(2) 明確規定外傭協助幼兒的範圍,給予適當教養能力,避免過度剝奪幼兒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

(3) 給予外傭「人」的尊重,也應提醒及適當要求孩子尊重照顧他的外傭。



第十章 常見的親職教育問題

一、親子溝通常見的類型和問題

(一) 薩堤爾的溝通分類有五類:

1.屈從討好型:取悅對方,以對方的意見為主,常出現屈從、壓抑自我感受等溝通語言。

2.挑剔責備型:批評對方,獨裁專斷的權威態度,常表現出不滿意、壓抑對方感受等溝通語言。

3.過度理性型:過於自恃理性、客觀、冷靜缺乏同理心,常表現出愛說教等溝通語言。

4.言不及義型:自顧自的闡述自己的感受,無法掌握溝通的重點,常出現脫離主題等溝通語言。

5.符合一致型:對於彼此的心理及情緒,能夠有較為一致的感受,出現較多正面肯定的溝通語言。

(二) 史岱的親子溝通金字塔論:

1.談天式的親子溝通:不受時間、空間以及話題的限制,是父母最容易及最常應用的親子溝通。

2.談心式的親子溝通:是建立在談天的基礎上,談心式溝通具有心理上的宣洩或情緒淨化的作用。 3.資訊提供式的親子溝通:即親子交換意見,分享經驗或提供資料。

4.說服式的親子溝通:父母想要說服子女接受其意見和觀點等,必須先學習用心傾聽,循序漸進的做好談天式、談心式及資訊提供式的親子溝通才能達成。



(三) 家庭中常見的不良溝通有六種:

1.陷入是非對錯之辯。形成意氣之爭,彼此傷害。

2.錯誤的傳遞信息。

3.雙重訊息。口語和非口語的訊息不一致。

4.虛偽的溝通。不涉及真正的想法與感受。

5.雙重束縛的溝通。訊息同時含有兩個互相矛盾的指令、常令人左右兩難。

6.間接溝通。以曖昧、暗示、第三者傳話等方式發送訊息。



(四) 不良溝通可能產生的問題:

1.防衛:親子間不願心事彼此分享,會有沉默、欲言又止等溝通語言。

2.攻擊:親子間溝通充滿挑剔、爭執等溝通語言。

3.支配:父母會以權威者心態及語氣,命令、說教等溝通語言。

4.疏離:親子間溝通過程冷淡,不喜歡被詢問,常有應付、事不關己等溝通語言。。

5.遷就:為避免親子間磨擦衝突,表現出討好、妥協現象,常有壓抑,逃避等溝通語言。

6.抱怨:對於現況不滿但缺乏解決問題的討論和策略,常出現怨天尤人、自艾自憐等溝通語言。



二、親子溝通應注意的原則與技巧

在溝通原則上:

1. 要營造親子溝通的機會與品質

父母可多利用運動、旅遊、家族聚會等機會,進行親子間談天或談心,以彌補忙碌生活中親子溝通的不足。



2. 要傾聽,學做好聽眾

聽比說多、有善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尊重接納、不妄加評斷的態度、鼓勵子女暢所欲言、耐心真誠的反映回饋等。



在溝通技巧上:

1. 培養「同理心」的能力

指父母能將心比心,體會子女的心理、情緒及認知狀態的能力,也稱為擬情式的體會。

2. 適當運用「我的訊息」

對子女表達自己的感受及關心,並且表達信任子女會尊重父母的內心感受。例如:「你的訊息-小明,你怎麼又欺負妹妹了」。「我的訊息-妹妹被你欺負,哭的好傷心,我感到好難過」。

3. 選用正面語詞,語意力求精確

正面的語詞帶給子女被尊重、肯定的感受,同時令人愉悅,自然可以減少衝突的可能。語意力求精確的重點是精確瞭解子女所說的意思及精確的表達自己要表達的意思。

4. 注意肢體語言及非語的溝通線索

父母要注意及善用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聲音及其他非語言的溝通線索,均有助於溝通的進行。



三、良好親子情緒管理需具備之能力有哪些?當父母生氣時,有何做法可參考?

情緒行為是受個人心理、經驗背景、人格特質、人際互動、教育訓練及環境文化的因素影響。



良好親子情緒管理能力

1. 情緒狀態的覺知能力:父母要有自我省察的能力,才能做出適當的評估及反應。

2. 情緒狀態的解釋能力:父母要有同理心的能力,不同評估和解釋結果會影響可能採取的行為反應。

3. 情緒狀態的表達能力:父母要有溝通的能力,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才能讓對方做出正確的評估和解釋。

4. 情緒狀態的行為能力:父母要有情緒智慧的能力,因應子女的情緒狀態做出明智的反應行為及處理策略,進而協助子女培養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當父母生氣時,做法有:

1. 深呼吸、轉移注意或暫時離開現場。

2. 數顏色法。

3. 改變時間架構:想想幾年後我會如何看待這件事。

4. 不要沉溺在回想氣憤的情境。

5. 建立正面積極的態度。



四、家庭壓力的因應與處理原則為何?

1.正確的偵測及評估家庭壓力。

有兩種技巧:(1)先進行心理社會評估。

(2)注意家庭發展週期可能出現的問題,迅速掌握實際處境,運用生物的心理社會(生理、心理、人際關係等)模式來處理家庭壓力。

2.以積極合作的態度共同面對家庭壓力。

家庭成員要有同舟共濟的體認,避免彼此抱怨指責,共同合作討論解決問題的策略,尋求有助於解決壓力事件的社會資源及支持。



3.加強家庭成員處理衝突及壓力事件的能力。

以「衝突轉換」及「衝突中性」的觀點來面對及處理家庭壓力事件,使家庭成員勇於面對衝突,而非逃避。父母須學習

(1)自省能力。

(2)探索能力。

(3)溝通能力。

(4)解決能力。

4.以系統整合的觀點處理家庭壓力及親職教育的問題。

父母除了要加強親職職能,更要重視家庭功能及婚姻的經營。將子女教養及親職教育實施,從整合的家庭系統來進行,協助成員共同建立穩定的運作狀態,從而讓家庭系統獲得「增能」,以因應家庭壓力的衝擊。



以上個人的重點整理,供同學們參考,一起加油吧!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96下 老莊與人生 elcjo4qu/6 期中考重點整理

96下 老莊與人生


(空大書香園地)

elcjo4qu/6 2008-04-17 期中考重點整理


老莊與人生


陳德和老師17-36講課程整理及評量

http://hikaruchu.blogspot.com/2008/06/blog-post_21.html






一、「經典」的意義:

(一)「經」是經常、恒常之意。

(二)「典」是典籍,指珍貴的書本或著作。

(三)凡是記載著永恒的道理的那些珍貴的著作就通通叫做「經典」。

二、「經典」必須符合的幾個條件:

(一)經典的名稱應該普遍被熟悉,而非少數的專家學者所獨知

(二)經典的內容應該具有一般性,而非僅針對某個特定的對象或階級來發言

(三)經典的文字應該具有平實性,不需要太多的修飾技巧和造作。

(四)經典的敘述應該具有開放性,不會將文字所要承載的意義限制在字句的表象上。

(五)經典的道理應該具有啟發性。

三、老子莊子的思想充分具有經典的意義:

(一)不管那行那業,大家對它們的存在並不陌生。

(二)老子莊子是一視同仁地向所有世人公開他們的道理。

(三)老子莊子的著作並沒有刻意營造的痕跡。

(四)老子莊子常常提醒我們義在言外的道理。

(五)老子莊子當然允許大家對他們的思想一再地去閱讀,歷代以來留下那麼多的注本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四、「經典理論」與「經典智慧」:

(一)「經典理論」

1.對經典做出專家式、半封閉式的詮釋結果者。

2.偏知識性者。

3.從經典意義的豐富性與多元性來說,有其不可忽視的價值和貢獻。

(二)「經典智慧」

1.將經典的道理用較能引起共鳴的方式向一般大眾和盤托出者。

2.在大家所共有的生活世界中,經由經典的啟發,再透過人與自己、人與他者、人與天地的對揚,所點點滴滴累積出來的實踐心得。

五、生活世界中的實踐心得,與德行生命的開啟:

(一)「自然物」、「社會人」與「人文心」。

(二)「生物性化」和「世俗性化」。

(三)「人文心」的挺立。

六、「主體性」:

(一)每一個人都具有的理性心靈或自覺的能力。

(二)「人文心」比起「自然物」和「社會人」在價值上有它的優先性。

一、「人間醫王與清涼藥劑」的概念:

(一)對個人或個人所接觸的情境而言,都有正面的、積極的意義和價值的。

(二)可真切而有效的發現老莊思想最吸引人、最令人肯定、也最令人感動的地方。

二、同樣是老子莊子講的話,後代的人讀起來,意見落差大,評價也兩極化:

(一)跳離當時的情境而單獨來看的話,情況就會不一樣了。

(二)老莊思想的出發點,乃是發現人間有病,立志要為人間治病解病。

三、《道德經‧第七十一章》,「聖人不病」:

(一)人間的症狀和病因就是「不知知」。「不知知」是將不可執的心知強當做標準,並一味地去捍衛它、鞏固它,且不惜為此而與世人相對立。

(二)解藥是「知不知」。「知不知」是說「充分體會人當不可陷溺於心知定執之中」。

*一、老莊思想:

(一)「人間醫王」:形容老子莊子。

(二)「清涼藥劑」:對老莊思想做比喻。

(三)老子莊子講的每一句話其實都是對病人說的,都是為病人好的。

(四)老莊思想所要克制的心火,是指內心不斷的思索分別、計較盤算,並努力的要維護這些思索分別、計較盤算的利潤,因而招惹出來的種種麻煩。

二、老莊思想之做為清熱解讀的藥劑:

(一)生命的有限性以及生活的複雜性。

(二)安身立命的理想證成。

(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三、「歸根復命」與老莊思想

(一)「歸」就是回來,「復」就是恢復。

(二)對症下藥,找回原來的健康。

*一、「老子思想」:

在老子自己的著作中,或所留下來的談話記錄中,所表現出來的對於種種事情的一致性看法和系統性意見。

二、「莊子思想」:

假如莊子的《南華經》是莊子的代表作的話,那麼《南華經》所特別承載的,就是莊子的主要思想。

三、「老莊思想」:

(一)從莊子思想的立場來闡述老子思想的意義。

(二)「以莊解老」所開發出來的思想。

四、「道家思想」:

(一)範圍更大,可以包括老子思想、包括莊子思想,還有黃老以及道教等等。

(二)與儒家、佛教並列的道家傳統。

*一、「道家」一詞在歷史中的出現:

(一)在先秦時期,並無「道家」之名

(二)到了西漢初期,才開始被正式提出來的。

(三)在漢代的時候「道家」這個名詞已經很流行

二、漢朝時候的人所講的「道家」:

(一)道家思想為一高明的政治原理和領導哲學

(二)「君人南面之術」。

(三)「秦漢新道家」



?三、「漢代黃老道家」:

(一)「黃老」之意

(二)這個名詞非常周延、恰當之原因。

四、道家是多元而豐富的。

*一、影響深遠的老子思想

就中國思想史的發展來看,道家思想影響華人心靈既深且廣,其中老子思想永遠具有決定性和導引性。例如,漢朝的「黃老」思想、魏晉時代的道家玄學,道教的文獻匯集-中亦有許多關於老子思想的詮釋和著述,道教甚至將老子神格化,成為三清之首。《莊子》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或雜篇十一篇,更是一再出現關於老子言行的敘述。黃老、老莊、道教等道家思想,都不能與老子思想之間完全切割,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指出:歷史中各種類型的道家,都是以各自的詮釋觀點和取向來詮釋老子思想。所以,老子在道家思想與傳統中,無疑是位開啟性的中心人物,對於其人其書的理解,應是研究道家思想時最優先的工作。

二、歷史的視域

在當代西方哲學中的詮釋學裏,有一專有名詞-「歷史的視域」,意思是說各種根據文本而做出的解釋,都有它歷史的價值,都有它們居於自己的條件而得到的特殊洞見,但也因為這些條件而受到一定的限制。凡是歷史上所出現過的不同型態的道家,以詮釋學的角度來看,皆為詮釋老子其人其書這個文本而開啟的「歷史視域」。

三、「孔前老後」之論證

(一)《道德經》應晚於孔子:《道德經》中一再出現對儒家的批判,以為儒家一直強調聖智仁義、孝悌忠信,卻出現許多反效果,必須受到反省和批判。所以《道德經》應是儒家思想廣為流通後才出現。

(二)《道德經》不比墨子早:《道德經》中提及:「不尚賢」、「絕巧棄利」、「其鬼不傷人」等,此為批判墨子主張的說法,其年代應在墨子年代之後,推論《道德經》年代應在春秋時代以後。

老子思想是儒墨兩家的監督者、批判者、反省者,他的年代應在春秋、戰國之間,其思想成熟應在戰國初期,《道德經》的開始成書也大約是在這一段時期。

四、《道德經》成書年代與作者年代之論證:

先秦典籍皆出於後世弟子的追述記錄,以致作者年代和成書年代間常有一段落差,然而《道德經》卻是例外。老子原是史官,位居政治權力之中,有其可利用的行政資源和專業上的充分方便,又因為《道德經》本非記事體或散文寫作,又僅僅五千言而已,儘管老子未必親自著書立論,司馬遷說的「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也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其成書的年代應離他過世時間不遠。

一、「老莊思想」之定義

「老莊思想」即是「以莊解老的思想」,從莊子的立場所理解、所詮釋、所解讀出來的老子思想,由此可知莊子及其思想的存在事實以及重要性。



?二、《莊子》內七篇之要義

(一)〈逍遙遊〉:莊子對生命人格的最理想期待是,大家應將自我中心主義和自我本位主義完全化解,讓自己擁有廣大的精神空間,方能從容不迫又和樂自得的悠遊於天地之間,此即是「逍遙遊」。

(二)〈齊物論〉:以開闊的胸襟和通達的器識尊重一切不同的存在,包括不同的事物、意見、立場等,並承認一切的存在都具有平等的地位而值得我們公平對待,所謂「廣大的精神空間」就是不去做我與非我之計較的度量,這就是「齊物論」。

(三)〈養生主〉:生命人格的理想實踐,都必須從自我的覺醒做起,從每一個人能夠真實的看待自我做起,所以自我的涵養又是我們從事於生命人格的實踐時,首先要去關心留意的,這就是「養生主」。

(四)〈人間世〉:生命人格的理想實踐或是真實自我的涵養,都必須在當下的生活情境中接受挑戰、礪鍊,無一不是要去面對人際之間的種種糾葛、牽扯、拘絆,並試圖突破此等種種之糾葛、牽扯和拘絆者,所以,莊子必須講「人間世」不可。

(五)〈德充符〉:一個人最後真的能夠完全通過現實人世間的嚴格考驗的話,那就可以充分證明自己德行人格的豐實飽滿和真實偉大,是之謂「德充符」。

(六)〈大宗師〉:一個德行人格豐實飽滿和真實偉大的聖人,他成就的典型當然可以做天下人的模範,他成功的經驗更可以做天下人的榜樣,這就是「大宗師」。

(七)〈應帝王〉:一個德行人格豐實飽滿和真實偉大的聖人,他應該可以運用他的智慧與境界,輔助當時的帝王以有效實現政治的最高目的,甚至可以基於他的智慧境界而被天下百姓所擁戴,並終於成為一個最好的國家統治者,這就是「應帝王」。

?三、莊子思想之特徵

(一)莊子的學問離不開老子思想的範圍,但它的特徵卻不像是一套君人南面之術,莊子思想應該屬於淡泊名利、快活人間的生活哲學。

(二)莊子的思想是一種以生命的關懷為本色、以智慧成長為訴求的人生哲理,所以,莊子思想方能成為繼老子思想之後,最受肯定的道家思想。

?四、莊子思想與黃老思想之比較

莊子思想或黃老思想,都屬於道家傳統中的一分子。

(一)黃老學說是以國家領導需要為基調,屬於政治化的老學;莊子思想則是人生智慧的展露,屬於生活化或境界化的老學。

(二)黃老思想是從政治事功的需求談政治,莊子思想是從人生修養的層次談政治。

(三)黃老以北方的齊國為基地,莊學則興起於南方的楚地,所以從地域來區分,亦可以將二者說成齊地老學和楚地老學。

(四)歐美西方研究漢學的人士,則把黃老思想和莊子思想分別稱為:「工具型的道家」和「沉思的道家」。

五、莊子對老子的理想統治者之解讀

從莊子思想看,老子的學問是以「無」做號召,在政治、在生活都一樣。《道德經》中老子是把理想的統治者稱之為聖人,並提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在天下,歙歙然為天下渾其心。」(《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莊子認為,老子是在諄諄告誡時下的君王應以此為標準,必須在主觀上首先無掉(解消掉)自己的有執、有欲、有為、有作,一切要以百姓的需要為需要,以百姓的目的為目的;君王苟能如此,則以其無執、無欲、無為、無作的道心德性,將有如百谷王般的絕大包容,讓天地回諸天地,使物物如其所如,是即「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換言之,惟有通過君王的無為,才能給出百姓的無不為。

*一、「生命的學問」之意涵與主要課題

生命的學問即是足以讓我們安穩而有意義的過生活、快樂且能充實過日子的一套學問。真正之生命的學問,它一定非常在乎人格的成長、智慧的增進和德行的提昇,其勢必探究的三大課題為實踐的依據、實踐的工夫和實踐的目的。

二、生命之有限與無限

人之所以可敬與可貴,就在於人之對於大道的嚮往、不朽的追求。人每每不願自囿於其有限性而亟待有以突破之,於是常可勇猛精進地展露其志業願力以求能證會普世的真理並創造出不朽的意義,最後且因之使得自己果真成為「身體」雖有時而盡、「德行」則無遠弗屆的理想存有,這就意味著我們人的一生不將只是由生到死的自然現象罷了,更重要的是它同時亦為體道、證道和弘道的活水流長。

我們亦願將這種生命之「雖有限而可無限」或「即有限以證無限」的辨證發展,稱之為:生命之「向死」與「向道」的二重奏。

三、德行之定義

儒家或道家是重視德行的,莫不以聖人為生命人格的最高典範。

(一)緊密的德行定義:是指人在倫理關係上的恰當表現和在為人處世上的忠實修養,只有儒家的聖人才可以完全符合這樣的要求。

(二)寬鬆的德行定義:是指「人在生活世界的認真參與及真切實踐中,所獲取的人生體驗和意志情操」,儒家的聖人和道家的聖人,甚至包括:佛教中的佛菩薩、阿羅漢,還有基督教中的先知、使徒在內,也都可以稱為聖人,因為他們同樣都有偉大的德行。在教科書裏,「德行」一詞即採此義。

四、成就德行之不同層面

德行是指「人在生活世界的認真參與及真切實踐中,所獲取的人生體驗和意志情操」,根據這個解釋,我們認為科學家以其百折不撓的意志,做他研究探索的背後動力,所以有偉大的發明與成就;藝術家以其高人一等的人生體驗和人格情操,從事作品的創造。大家都不能不以意志情操所代表的德行做為他們工作表現的支撐力量,我們能接受這些都是屬於人之對於大道的嚮往、人之對於不朽的追求,都是成就了德行。

五、「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法是具有豐富的人生啟示,也是充滿著意義的創造空間,不只是將它說明白、講清楚,就可交差了事,否則是將佛法圈死在文字的表象上,完全喪失豐富的人生啟示和無限的意義創造,如此一來,儘管能將佛法說得天花亂墜,說得楚楚動人,終究不是佛法的本來面貌。講「老莊思想與生命教育」時,情況亦相同,吾人不能只是將老莊思想的道理說一說、辯一辯,就算交差了事,更重要的是要去身體力行,要去印證感應,不僅立志要做老莊思想的知之者,還必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做一個好之者和樂之者。

?*一、生命主體

或簡稱為「主體性」,即是生命實踐的主觀依據,通常指的是「能使自己願意、主動而認真地投入於具體生活世界中的內在原因或主觀原因」,這個「內在的或主觀的原因」其實就是:真實的、清醒的、願意努力的讓自己變得更美好、更偉大、更神聖的那個「自我」。

(一)「主」:具有自發性、主動性且為我的生命所原有,能直接關係到我們是否表現出富有意義的人生,亦即它將決定我們能不能從實然的、價值中立的生物性存在之際,另外再開顯出應然的、合目的性的人格境地。

(二)「內在」:內在就是原本就存在我的生命之內,而不是我們從生命之外求來或得來的。

二、「應然」與「實然」

(一)「應然」:是說應該要如此,對事物所做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

(二)「實然」:是說事實是如此,對事物做了實然性的描述,實然的描述乃是忠於反應事實的一種客觀的描述。

老莊思想是在提醒著我們,如何正確的走完人生的大道的話,如何讓我們的一生充滿著意義和價值的話,它應是站在「應然」的立場而向我們發言的。

三、價值中立

無關於或不牽涉到是非、善惡、好壞、美醜、良莠、貴賤、尊卑等價值判斷或選擇。實然的描述全在於事實的真象,且它保持中立而不在描述完事實之後再對此事實做出應不應該的鑑別。當我們想要恰如其分的得到關於某種事物的知識時,就必須採用這種實然的、價值中立的態度去觀察和看待這個事物。

四、老莊思想的生命主體之特徵

(一)以用為體:老莊思想的生命主體是沒有實體性意義的「體」,它的「體」即是它的「用」,「用」指的是對一切的操控、把持、僵化、黏滯所進行的消解和化除,

(二)不主之主、非體之體:一般所謂的生命主體應有它所固有的意識和堅持的本質,老莊思想最害怕的,就是固定意識的堅持所將帶來的本位立場和人為造作,所以其以無為體、才講無我,老莊 之生命主體即是《道德經》的「上德不德」的「德」,不主之主和非體之體。老莊思想無法對生命主體給出一個固定式、本質式的答案,它唯一可以拿來回應的,就是化解、敞開和寬容等,就是「無」、「虛」,就是不德之「德」,然而這些純粹都是遮撥的用法,老莊思想的生命主體最恰當的形容,應該還是不主之主和非體之體。

五、老莊與儒家的生命主體之比較

(一)儒家的生命主體有它所固有的意識和堅持的本質,儒家是以仁義內在的良心善性做為人的生命主體,其主張的生命主體就是「道德主體」。

(二)老莊思想的生命主體就是開放性或包容性的主體,是虛、是空,不能被固定化,其最害怕的,就是固定意識的堅持所將帶來的本位立場和人為造作,所以其以無為體、才講無我,老莊之生命主體即是《道德經》的「上德不德」的「德」,不主之主和非體之體。

*一、老莊思想的實踐工夫

工夫義的「無」是無掉、化掉、去掉的意思,也就是一種心思澄淨、心靈昇華、心神放空的德行智慧,開釋心靈、容納他者以與天地萬物共生共長共存共榮。老莊思想這種「無」的實踐工夫,直接體現出來的就是謙卑處下、守柔不爭的人生修養。

?二、老子「守柔不爭」的實踐工夫

老子思想中的「柔」或「弱」,是指身段上的柔、意識上的寬容和欲望上的淡薄。「守柔」是指永遠保持生命的彈性,不在立場上與別人相對抗,這是一種無私無我無欲無執的人生修養,老莊認為這種修養是最重要、也最能實現人生的最後目的。

老子比喻這種人生修養如流水一般,水的個性是十分貼切於道的,吾人必須以水做為生活實踐的榜樣,唯有不強作主張、不與人爭,才能實現人際間的太平和諧,也才能受到別人的充分肯定。

老子認為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如何懂得超克追逐的欲望,讓自己從人為造作的執著中完全地解脫與釋放,最後發現自己生命的清明自在及其樸素美好。



三、莊子的實踐工夫

(一)「無待」:「無待」就是「無執於所待」,也就是「雖有待而可無待」,因「無待」所以能夠「無限」。莊子認為能夠達到生命之最高境界的人,其所投入於生活世界的,全然就是「無」的工夫,而這些工夫包括無己、無功和無名,統括起來講,就是無待。當吾人能夠掏空自己的立場和意見,完全以天地萬物的標準為標準時,那麼即使處在瞬息萬變、變動不居的人世間,也能夠永遠那麼從容、那麼自在。

(二)「忘」:即是將所有的得失計較通通置之度外,不落兩端、不起偏見,這包括能夠忘毀譽、忘是非、忘生死、忘人我、忘古今、忘功過,其實就是「無」的實踐。莊子認為只有忘我、喪我才能救回真正的自己,也同時救活了別人,讓彼此回復原來應有的和諧。莊子之忘的最高境界,倒是連忘的本身和忘的目的也都忘了;就人間經驗來說,就是因為能兩忘,所以才能「兩行」,意即:解除二元對立的堅持,讓所有的區別都歸於平平。

莊子的「忘」是一種看得清世俗、了然於世間之解構的智慧。莊子忘的哲學,乃意在勘破我執,隨化應物,以塑造人間的和諧。莊子更認為,這種人生思想也就是老子「以無為本」的人生思想。

*一、老莊思想的實踐工夫

工夫義的「無」是無掉、化掉、去掉的意思,也就是一種心思澄淨、心靈昇華、心神放空的德行智慧,開釋心靈、容納他者以與天地萬物共生共長共存共榮。老莊思想這種「無」的實踐工夫,直接體現出來的就是謙卑處下、守柔不爭的人生修養。

?二、老子「守柔不爭」的實踐工夫

老子思想中的「柔」或「弱」,是指身段上的柔、意識上的寬容和欲望上的淡薄。「守柔」是指永遠保持生命的彈性,不在立場上與別人相對抗,這是一種無私無我無欲無執的人生修養,老莊認為這種修養是最重要、也最能實現人生的最後目的。

老子比喻這種人生修養如流水一般,水的個性是十分貼切於道的,吾人必須以水做為生活實踐的榜樣,唯有不強作主張、不與人爭,才能實現人際間的太平和諧,也才能受到別人的充分肯定。

老子認為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如何懂得超克追逐的欲望,讓自己從人為造作的執著中完全地解脫與釋放,最後發現自己生命的清明自在及其樸素美好。

三、莊子的實踐工夫

(一)「無待」:「無待」就是「無執於所待」,也就是「雖有待而可無待」,因「無待」所以能夠「無限」。莊子認為能夠達到生命之最高境界的人,其所投入於生活世界的,全然就是「無」的工夫,而這些工夫包括無己、無功和無名,統括起來講,就是無待。當吾人能夠掏空自己的立場和意見,完全以天地萬物的標準為標準時,那麼即使處在瞬息萬變、變動不居的人世間,也能夠永遠那麼從容、那麼自在。

(二)「忘」:即是將所有的得失計較通通置之度外,不落兩端、不起偏見,這包括能夠忘毀譽、忘是非、忘生死、忘人我、忘古今、忘功過,其實就是「無」的實踐。莊子認為只有忘我、喪我才能救回真正的自己,也同時救活了別人,讓彼此回復原來應有的和諧。莊子之忘的最高境界,倒是連忘的本身和忘的目的也都忘了;就人間經驗來說,就是因為能兩忘,所以才能「兩行」,意即:解除二元對立的堅持,讓所有的區別都歸於平平。

莊子的「忘」是一種看得清世俗、了然於世間之解構的智慧。莊子忘的哲學,乃意在勘破我執,隨化應物,以塑造人間的和諧。莊子更認為,這種人生思想也就是老子「以無為本」的人生思想。

*一、老莊思想的生命境界

老莊思想是一套關於德行教育和人格教養的學問,像這種從德行人格的成就所彰顯出來的人生,是非常具有意義的人生,亦可說是吾人所體現出來的生命境界,而當它的意義充分到達極致時,我們可稱之為「終極的境界」。

老莊思想的生命境界就是「無」的境界。就老莊思想而言,所謂生命實踐的終極境界,無非就是以無執的心靈,經蕩相遣執、融通淘汰的作用,最後所達到的完全淨空、完全純粹的目的。此完全目的既是人格典範的證立,又是生命存在意義的徹底彰顯。

二、無為的老子

老子之以「無」為典要,就發生的歷程來看,老子所期待的有意義的人生,以及生命的終極境界,原都是對著統治者而說的,其心目中的聖人,特別是指統治者而言。老子認為統治者治國之務是懂得先行無掉(解消掉)自己的有執、有欲、有為、有作;想要成為天下人所期待的理想的統治者,只不過是放下虛矯的身段,時時尊重百姓、重視百姓,一切以百姓的需要為需要,以百姓的目的為目的,如是而已;通過君王的自覺而願意將所有的可能和機會都全部釋放出來的話,不但將使百姓的生活變得欣欣向榮、多采多姿,統治者自己也同時可以獲得安穩與自在。統治者只要不妄加干預地提供一個自由開闊的環境,百姓們自然就能夠自適自足並維持著互生、共生的秩序,因此國家也就可以獲得長治久安。

三、逍遙的莊子

莊子的宣示對象是天下蒼生,他將老子「無」的智慧徹底發揮並試圖內化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他所言之「聖人」如同「至人」、「神人」一樣,純粹為最高人格的象徵,都是我們所應努力實現的人格境界,這種境界在現實上的成就,就是開放我的心靈、放大我們的世界和解放我們的精神,亦即莊子所謂的「逍遙」。

從字面上分解的看,「逍」等於「解消」的「消」,「遙」則是「遠」,合而言之即是:「消除障礙、以達曠遠。」莊子於是拿此來說明一個無待、無執、無造作、無阻隔之豁達人生的暢通,並以之為物我共榮、天清地寧的充分保證。

莊子如是的思想亦可名之為「放下的智慧」,他一再叮嚀我們,必須完全放鬆自我、解放心靈,千萬不再競逐於紅塵的聲華,不再迷戀於世俗的功過,唯獨這樣才有辦法重新找回人生本有的自在,也才能夠有效開啟生命的美好

、整全性的存在思維:

將所有可能的一切,通通放在心上,並在我們的一生當中常相左右。且將自己、生存的空間、生活的時代、所扶持的親友、所遇到的對象、所承擔的事務、所期待的理想,以及所敬畏的神明等 等,都當成是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用真心誠意的去看待這些存在,並且藉自由我的關懷和修養,讓這些存在變得有意義。

二、老莊思想的「淑世」情懷:

讓我們經歷的這個生活世界,能夠變得更好、更美滿,且具有淑世情懷的人,定是對於世界中和世界外的一切,心存希望,並努力要求能夠一天天的趨向於完好和美善。

三、唐君毅先生根據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分別有六種不同的意義依序是:虛理之道、形上道體、道相之道、同德之道、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事物及心境人格狀態之道。

一、解構性的批判思維:

這是老莊思想對於天地人我的普遍性關懷時,所特別呈現出來的立場和主張。老子在提出的「不仁」進行疏解時我們可以明白所謂「不仁」其實就是在瓦解或顛覆我們對於仁慈、仁愛或仁義的執著,也就是在反省和批判那些誤將仁慈、仁愛或仁義當成口號跟教條的不合理態度,由此可見老子是相當具有解構和批判的反省力的。將「不仁」解釋為「不執著於仁慈、仁愛或仁義」,老子亦必將完全承認,唯有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如此的不起執著,才可以救活自己、救活儒家、也救活了儒家所念念在意的仁慈、仁愛或仁義。佛教《維摩詰經》有一句話說:「去病而不去法。」老莊思想應該就是這種態度。

?二、「正言若反」的詭辭為用

老莊思想特別是以「正言若反」的逆向思考方式來進行他的解構行動,表現出批判性反省,然而我們對這種類似反動意識的最正確形容,應該是治療或消融,而不是否定或取消。乍看老子莊子的文獻時,他們好像處處在跟我們所習以為常的價值觀和生活觀相做對,但老子莊子書中縱然多的是反動式或顛覆式的言論出現,這些看起來像是反動和顛覆的文字,其實真正的作用乃是解構、批判、反省和治療,它最終的目的則是為了成全、包容和肯定天地人我的一切存在,這亦即是「正言若反」的詭辭為用。

三、老子被稱為「人間醫王」的特徵

老莊思想它不像儒家那樣,以道德主體的自覺與開發做為它的專長,但它依然可以具有真心實意的淑世理想,老莊思想的淑世關懷並不在於人道、人倫、人文的建構,而是在對一切已經被建構完成的人道、人倫、人文,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習俗、規範或信念等等,進行解蔽與疏通的作用,所謂的解蔽與疏通,就像之前比喻過的「活血通脈」,血終於活了、脈也通了,就能健康的生存下去。

老子就是像這樣的一種態度,而以人類精神治療師的身分去表現出他對人類、對世間的關愛。這即是它做為「人間醫王」的一大特徵。

四、老子所謂的「聖人」

他所謂的聖人,乃是「歙歙然為天下渾其心」(〈第四十九章〉)者,聖人不但是「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第十三章〉),並且更為能夠「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第五十四章〉),聖人並無意讓自己成為寡頭占有的存在,更不願凌駕於天地萬物之上而獨顯其大。

依老子之義,聖人之為人格的最高典範乃是他能完滿無缺地體道證德者,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二十二章〉),都是聖人的德行之一,且若天道的本務原是提供天地萬物的存在保證,其功德又乃「無為而無不為」,則聖人亦應然如是,換句話說,聖人所以為聖人,就在從他的無為而同時即無不為中,完成了自己的德行,也實現了他對天地萬物的責任。

五、牟宗三先生肯定老莊思想的價值與貢獻

牟宗三先生嘗以「作用的保存」形容老莊思想的價值與貢獻,並將它的「反」與「無」定義為蕩相遣執、融通淘汰的功夫和作用,且肯定認為老莊思想即是以此工夫作用所開啟的心境而絕對包容地去欣賞、成全天地萬物的自由與自在。

??六、「正言若反」和「後現代主義」思潮之「去本質化」、「去中心化」、「去標準化」等核心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莊思想「正言若反」的除蔽、解放作用,對照於目前「後現代主義」思潮之「去本質化」、「去中心化」,、「去標準化」等核心的概念,二者亦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無乃顯示老莊思想及其智慧的確具足了當代性的永恒性格。老莊思想的「正言若反」固然是在反對教條化、獨斷化的不利傾向並藉此保住事物的正當性,此即同時透露著「反中心主義」或「反標準主義」的解構意圖,對於華人社會長期以來所常見之假儒家道德之名而行專制威權之實的負面現象,老莊思想將特能展開其對治性的批判,並終可使得人間人性人倫因而有了疏通致遠的契機,這就民族文化的多元發展而言,或是就全球化觀念行動的健康形成來說,都具有暢達活化的重要貢獻。

一、自然無為的人道關懷:

所謂「自然無為的人道關懷」,無非就是以「自然」和「無為」的主張做為生命實踐的智慧,並以此主張和智慧為根據而努力於自利利人的行動,最後終於達到安頓身心和救濟蒼生的理想境地。

老子在《道德經》裏頭為「自然」和「無為」先後賦予了專門的意義之後,「自然」和「無為」立刻成了道家思想中的核心觀念,也成了理解道家思想的重要課題,更成了體會道家義理的無上法門。

二、老子《道德經》書中的「自然」

在老子《道德經》裏面它前後共出現過五次之多。「自然」一詞如果純就字面上來看,不外乎:「自己而然」、「自本已然」或「固有所然」等等意思,更白話的講,「自然」的意思就是「本來或原來已經就是這個樣子了」。有「自然」就跟著會有「不自然」,相對於前面所講:「自然指的是原來或本來的樣子」,那麼「不自然」當然指的是「不再擁有原來或本來的樣子」,可見「不自然」這一個語詞另外寓含著「失去自己」或「使自己不再擁有原來的自己」等等意思。我們認為老子為什麼要提倡「自然」,主要是因為老子發現當時的人都已經「不自然」了,換句話說,當時的人已經「不再擁有原來或本來的自己」了,既然當時很多人都是這樣的迷失自己、這樣的拋棄自己,老子於心不忍,所以提出「自然」這個主張來向天下蒼生做呼籲,而老子心目中的「自然」,當然也就有了「自我的重新找回」這麼一個充滿著人性關懷的誠懇告白。

依據老子的觀察,生命原本就是素樸美好的,用時下流行的廣告語來說,老子的主張是:「自然就是美。」然而老子卻又發現,我們往往會疏忽自己的美好,並且千方百計的想要去改變自己,包括用了許多外在的東西,像名利財勢權位等等來裝飾自己、打扮自己,結果到頭來反而使自己不見了。老子為了扭轉這種人世間的大無明,所以特別強調「自然」的重要性。

三、《莊子》內七篇中「自然」

在《莊子》內七篇中「自然」總共出現兩次,一次是〈德充符〉中的:「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另一次是〈應帝王〉中的:「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德充符〉中的「自然」乃是就人的生命涵養以立義,重點是在奉勸世人回到生命的素樸以求自在,千萬不可將生命浪擲在無畏的追逐與奔競中;〈應帝王〉則特就國君的治國態度而說,強調有國者唯無心無欲、不去干預宰制百姓的生活,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莊子這兩處講的「自然」背景雖然不一樣,但反對人為造作的態度卻是一的,換句話說,莊子所訴求的無非是桎梏的解放與束縛的去除,若說它們之間還有區別的話,我們只能指出〈德充符〉中的自然乃就主觀上個人自己不當成為情緒欲望或權位名利的奴隸而說,至於〈應帝王〉講的自然則是著眼於社會生活情境的開放,為人民皆當有充分的自由空間而請命者。

莊子的理念顯然就在遮撥一切人為的意計造作,以突顯一無適無莫、灑脫自在的意境與生活,並以此灑脫自在之身心如如為理想的實現和真實的存在。灑脫自在之身心如如依老莊思想的見解,其實就是本然面目的完整呈現,此乃謂之「自然」、同時即是「無待」、也就是「自由」。惟此「自然無待」或「自由自得」若既是價值的證成同時也是存在的真實,正足以證明它亦就是道或道的境界。老子固曾說:「道法自然」,一般的解釋亦大致同意老子的意思本是「道即自然」,如今莊子是以「自由」來理解「自然」,並賦予了它存在原理和價值原理的雙重地位。

四、老莊所講的「無為」

老子莊子所講的「無為」絕對不是「沒有行動」或「不肯作為」等等這些膚淺的意思,老子莊子所講的「無為」自然另有它的精義和深義;「無為」從修行的工夫上說就是「無掉有為」,也就是「無掉生命的過度包裝和打扮」。

老莊思想中的「無為」固然可以單從工夫說,但工夫的實踐本在證成德行的目的,所以如果將工夫和目的連著一起說的話,「無為」又可以理解為「無心而為」。當然「無心而為」的「無心」絕不是「不在意」、「漫不經心」等意思,更不可能誤認成「沒有良心」或「意識不清醒」。「無心」應該是說:沒有情緒障礙、沒有意見作祟、沒有成心固執,總之就是能夠敞開自己的心胸而因應隨順於天地萬物之間。由此可見「無心」在道家生命的學問中應該是「無我」或「無執」才對。蓋依老莊思想來看,一個人如果能夠徹底化掉自我之執著的話,那麼他勢必可以悠遊自在於人間且所遇皆宜,像這種成就是「無心而為」的具體寫照,亦即是老子「無為」的真諦。

五、「無為」與「自然」的道理相貫通

我們將「無為」的意義做「無掉有為」,也就是「無掉生命的過度包裝和打扮」的這種詮釋,已然是把「無為」當成一種能夠自我反省而富有智慧的合理行動,此等見解比之於粗淺地將「無為」說成「沒有行動」或「不肯作為」,不但更能發揮老莊思想的正面價值及其精采,而且在字義訓詁等文獻學的要求上也更站得住腳。「自然」和「無為」本來就是一個道理兩種形容,當老子反對「有為」時,他所講的「有為」其實是「不自然」的意思。老子為了扭轉這種人世間的大無明,所以特別強調『自然』的重要性。老子「反對有為,主張無為」的道理,根據我們的這種詮釋,就能夠有效的將「無為」與「自然」的道理貫通起來。

?*一、儒家的「內聖外王」

提到「內聖外王」這一個名詞,大家通常是儒家,尤其會聯想到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裏面所講的三綱領和八條目。儒家固然素有「聖王」之說,例如孟子曾曰:「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孟子‧滕文公下》);儒家亦明白對聖、王分別做出解釋,並且以為唯有能夠充分實現聖潔及王道的雙重理想者,才是人間最偉大的成就,亦為人格的最高典範,譬如荀子即嘗云:「聖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

?二、「內聖外王」的第一義是指「內聖」即「外王」

從《莊子‧天下》來看,莊子所講的「內聖外王」,它最主要的意思應該是「內聖」的本身其實就同時實現了「外王」。本來從字義上來看,「內聖」是指操守德行上的充實完美,「外王」則是事業功績上的輝煌騰達,兩者之間一內一外、一主一客各有所屬,而不可以混淆的。

依據莊子的分析,由於天下之人每每根據自己的觀察思辨來發展各自的學說,並且人人莫不貴己賤彼、各執一端,是以彼此之間無法相互溝通交流,無法相互肯定認可,無法相互形成歷史視域的融合,就在這種人為造作之片面獨斷的封限下,整全的大道亦遭到強行地割裂而殘缺不齊。莊子因此猛然警覺到了本位主義的可怕,於是大聲疾呼融通淘汰、虛欲去執的重要性;莊子試圖通過這種修養工夫的普遍推廣和落實,將人們從成心的壓迫與我執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其目的則在使得人與我、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地、人與天之間的種種虛構隔閡,悉能一一撤除,從而重新找回生命原有的天真本德,並恢復人間該有的價值理序。換句話說,莊子的淑世理想,是鼓勵人們都能破除主觀意念上的種種執泥,讓宇宙萬有在相互尊重、彼此包容之下,皆可如其所如的呈現各自的本然價值,最後卒能形成總體性的存在,圓現天地人我的自然和諧。

莊子「內聖外王」的安命理想,的確充分透露出「內聖」的本身同時即是實現了「外王」的明顯訊息,而如此之「內聖即外王」,我們又可以稱它為「無心以成化」;蓋「內聖」猶如「無心」,「外王」則是「成化」。更仔細地講,「無心」是指虛壹而靜的心靈狀態,也就是無偏、無頗、無黨、無私、無執、無我、無功、無名、無規定、無預設、無意識堅持、無得失計較的人格修養,亦即是以「無」為宗的智慧體認;若以此修養去面對天地萬物則必可順應一切、包容一切、尊重一切、成全一切而與一切共生共榮、共存共發,是之謂「命物之化」,是之謂「成化」。

莊子「內聖外王」思想的第一個義諦,不外乎是「內聖即外王」,它是以去執去礙、無為無執做為個人修行的不二法門,也將此法門當成天下太平的唯一出路。此亦即是說,莊子「內聖即外王」的理想,其實是通過無執的道心以消融物我的隔閡封限,並在物我皆然的共榮之中,撥雲見日、天清地寧,以圓現宇宙間自然和諧之大美。

莊子「內聖即外王」的思想並不能被當做政治學或政治哲學看,它應該還是人生哲學,還是生命的學問;但它絕非遺世獨立、懸絕人際的自保之學,而是充滿淑世之理想與浪漫之色采的實踐智慧。

?三、「內聖外王」的第二義是指「內聖開外王」

「內聖」可以有效的通向「外王」;或者更可以說:「內聖」乃是「外王」的保證。像這種「內聖外王」的意思,應該是在老子的書裏頭最明顯被提出來的,至於莊子則是在〈應帝王〉裏保留了老子的這個見解。

〈應帝王〉一開始關於有虞氏和泰氏的形容比較,就清楚點出統治者惟有以無心為「內聖」才可以有效實現最大的「外王」事業,至於所畏罪大的外王事業,則不外乎是天地萬物皆得其所安、如其所立。〈應帝王〉說:「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莊子在〈應帝王〉的這段話先是對有虞氏的有限成就做出形容。有虞氏就是舜帝,他是儒家的聖王,他能以仁義之心行仁義之政,因此可以得到人民的愛戴,惟舜帝終究沒有跳脫人類本位主義的窠臼,因此,儘管他的統治原則完全合乎人性,其澤惠與效用卻無法照顧到其他萬物的存在。

以莊子的標準來看,儒家有物我之別,所以才會為德不卒。相對於有虞氏的只能滿足於人類的需要,莊子認為泰氏的政治成就則無疑尤勝一著,因為泰氏所可能的照顧範圍更加無遠弗屆,至於其主要的差別,全在於泰氏並沒有任何本位主義的色彩,包括人類中心主義在內。又文中的「其臥徐徐,其覺于于」是在形容泰氏治理天下時的從容與自在;「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則是說明他完全排除物我的對立分別計較,一切都能因應隨順而如其所如;「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義更豐富,既指泰氏已然充分成無為無執的開放心靈,又強調泰氏如此的修養並非捐棄人道而入於他者,反而是不落兩邊的往來自在。

通過這段話中有虞氏和泰氏的對比,看到了儒家道家兩種不同的政治理念,以及它們對於「內聖通外王」的不同觀點。莊子以為儒家一切都以仁義道德為標準這將是一種窄化,從政治的影響範圍來說更是如此,所以他主張化掉分別心,化掉一切的本位主義,認為如此地「無所定執」才是生命的原有風貌,才是主體的天真自如,也唯有統治者如此地擁有自己的「內聖」,才能開明地面對天地萬物而通向於「外王」之路。





留言者 elcjo4qu/6

留言時間 2008-04-17 11:03:35

標題 Re:ㄧ點點重點



.1「自然物」、「社會人」和「人文心」三者為何?

生命的原始存在可視為一種「自然物」,而人的可貴之處是終究能夠突破原始的盲昧,藉由理智的能力去開拓生活的環境,並且從競爭與合作的過程當中,為自己找尋最得意的存在,使得我們完全擺脫「自然物」的尷尬而提昇到「社會人」的狀態;然而,我們亦不會僅僅滿足做一個「社會人」而已,因為我們還有一顆樂意與人為善、願意成人之美的理性心靈,靠著它,我們不但可以將個人的利害得失置之度外,更能夠豁達大度地替人類寫歷史,為世間留文明,基於這個意思,於是我們在在強調,生命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人文心」的充分證成才對。如果從人類生命的縱貫面或高度來看的話,「自然物」、「社會人」和「人文心」乃分別代表著我們精神發展的三個層次,同時也意味著生命向上發展的明顯軌跡。



2.試說明「自然物」、「社會人」和「人文心」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自然物」、「社會人」和「人文心」,是我們生命所不可或缺的三個面向:其中「自然物」指的是我們的身體組織、生物本能,以及與生俱來的種種心理情緒和生理欲望等等;「社會人」則是我們在人與人交往的現實生活中,所選擇投入的身分和努力扮演的角色;「人文心」則是讓我們能夠創造價值、實現理想、塑造人格、並且足以為人類歷史締造輝煌成就的內心主宰。

我們都希望自己活得很健康,也希望自己活得很安穩,更進一步,我們還希望自己活得很自在,活得很有意義,活得天寬地闊,甚至是活得天長地久般地永恒和不朽。總之,我們都會期待自己生命的自然層面、社會層面和精神層面都有妥善的安頓和適當的成全,這種共同的期待就是「生命的身心靈統一」。



3.如何實現「生命的身心靈統一」?

「生命的身心靈統一」的期待是需要我們深度地自覺和努力地付出才有辦法去實現的。一講到深度地自覺,「人文心」的重要性顯然就不言而可喻了,至於再講到努力地付出,則「自然物」和「社會人」亦同樣表現出它們的必要性,因為所謂努力地付出其實就是要我們「身體力行」,換句話說,這時候是需要「自然物」的承載才能具體地執行我們的自覺和真切地落實我們的理想,至於執行的場域無非是在當下的人間社會和具體的生活世界,當此之際,「社會人」的身分又是我們所不得不選擇者。因此,我們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所謂追求生命的身心靈統一,原來是必須依賴著我們生命身心靈的共同配合、一道完成的。



4.「深度地自覺」和「努力地付出」兩者之間,到底那一個優先?

從時間的順序來看,兩者並沒有絕對的先後關係。呼應著「自然物」、「社會人」和「人文心」而言,彼此之間也一樣是沒有絕對的先後可言,因為我們絕對相信,當人類的生命降臨在這個世間之時,生命的這三個因素或面向應該是同時具存而一起被視為天賦的能力者。

從價值的順序來看,則是先有「深度地自覺」,然後才能有效發動「努力地付出」,換句話說,「人文心」應該在價值上優先於「社會人」和「自然物」才對。「人文心」永遠要去催化「自然物」、提昇「社會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命的純粹、完成身心靈的統一;人生儘管充滿挑戰,並且時時受制於「自然物」的物化和「社會人」的俗化,不免常有怠惰不前、陷溺沉淪的危機,但只要一念醒覺、幡然來歸,終究可以撥雲霧而見青天,讓自己迎向無限的光明。



1.何謂「經典」?「經典」必須符合哪些條件?

「經典」的「經」是經常、恒常的意思,「典」是典籍,「典」這個字的形狀,很像是一本簡冊放在案頭上,它的意思是指珍貴的書本或著作,將「經」和「典」這兩個字合起來講,凡是記載著永恒的道理的那些珍貴的著作就通通叫做「經典」。

從實質的意義說,我們覺得「經典」必須符合下列幾個條件:第一個條件,經典的名稱應該普遍被熟悉,它絕非少數的專家學者所獨知。第二個條件,經典的內容應該具有一般性,它不僅僅針對某個特定的對象或階級來發言。第三個條件,經典的文字應該具有平實性,它不需要太多的修飾技巧和造作。第四個條件,經典的敘述應該具有開放性,它不會將文字所要承載的意義限制在字句的表象上。最後一個條件,經典的道理應該具有啟發性,它不會給出標準的解釋,反而期待任何一個閱讀者,都能夠創造性的為它重新做詮釋。



2.「經典理論」與「經典智慧」的差別為何?

凡是那些對經典做出專家式、半封閉式的詮釋結果者,我們稱它為「經典理論」並認為它是偏知識性者;而能將經典的道理用較能引起共鳴的方式向一般大眾和盤托出者,我們就稱之為「經典智慧」。「經典智慧」其實就是在大家所共有的生活世界中,經由經典的啟發,再透過人與自己、人與他者、人與天地的對揚,所點點滴滴累積出來的實踐心得。至於那些專業式的研究成果,從經典意義的豐富性與多元性來說,也有它們不可忽視的價值和貢獻,然而,我們還是覺得經典的道理原本應該平易近人並能發人深省。



3.為什麼一講到生活世界中的實踐心得,就會與我們德行生命的開啟產生直接的關聯呢?

我們一直在講的「具體的生活世界」,就是我們最現實、最直接不過的活動場域,用莊子書中的名詞來形容,就是「人間世」。在這裏,每一個人都免不了是個「自然物」,每一個人也都要做「社會人」,只是每一個人也都有他的「人文心」,惟問題也出現在這裏,就因為是「自然物」,所以常常就使自己面臨著等同於一般動物、植物的「生物性化」的危機,又由於是「社會人」,因此每每使自己面臨著得失利害的爭奪,以致產生「世俗性化」的危機,像這種「生物性化」和「世俗性化」,乃是生命的怠惰不前和沉淪陷溺。然而我們人的生命中另外還有一個能夠獨立自主、深度省覺的創闢能源,那就是「人文心」,依據這個無限的理性和心靈,我們可以迎接挑戰,破除魔障,使我們尊嚴地昂首天際,悠遊人間,最終並受後人景仰。因此生活世界中的實踐,也就是成就我們德行人格的直接保證。



4.何謂「主體性」?為何有人用「中心主義」、「本質主義」等帶負面性的名詞來批評它?

簡單地講「主體性」就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理性心靈或自覺的能力,因為它比起「自然物」和「社會人」在價值上都有它的優先性,所以我們說它是我們生命的主體性,有時還直接稱呼為「生命主體」。不過「主體性」一詞畢竟來自西方哲學,在西方哲人的論述中,主體原本是相對於屬性而言,屬性即隸屬於或從屬於主體的各各質性,就此而言,主體就有代表一切屬性、統括一切屬性的主導地位及中心地位,相對之下,各各的屬性都成了服從者、和邊陲者而已,換句話說,從存在的地位而言,主體絕對優於各各屬性,「本質主義」和「中心主義」的批評即由此得來。然而,我們說「人文心」的優先性乃是價值意義而不是存在意義,所以儘管我們用「主體性」或「生命主體」來形容它,卻不必同意「中心主義」和「本質主義」等等這種負面的批評。



1.為何以「人間醫王與清涼藥劑」來定調老莊思想?

設定主題是「人間醫王與清涼藥劑」,意思是在強調,老莊思想的性質就像是一帖處方,它主要的療效,是用來對治火氣旺盛、焦躁過甚以致引發身體的種種不適,例如:失眠、牙疼、偏頭痛、情緒緊張、容易生氣、常常覺得失望沮喪等等,而提出這一道治病良方的老子和莊子,當然可以叫做是「人間醫王」。我們這麼去形容老子莊子本人以及他們的思想,很明顯是個象徵或比喻,這種象徵或比喻其實在佛教的經典裏也曾經使用過,例如佛教最早的文獻,也就是所謂的《阿含經》,裏面即曾經記載著,對於釋迦牟尼佛總共有10種尊稱,像是如來、應供、世間解、天人師等等,而其中也有人尊稱他為「調御大夫」。



2.為什麼我們能夠將老子莊子稱之為「人間醫王」?我們又憑什麼說,老莊思想乃屬於消熱解毒的清涼劑?

提出「人間醫王與清涼藥劑」這個概念,主要目的是要吾人明白,研讀「老莊與人生」這樣的課程,不管對自己個人或者個人所接觸的情境而言,都有它非常正面的、非常積極的意義和價值的,特別是關於人的心靈成長、生命教育等等方面,更是如此。

我們不能不承認,自古以來有不少的人對於老莊思想存在著一種刻板印象,那就是消極頹廢,萎靡不振,甚至更有人批評老莊思想完全是一種負面的教材,因為它將使得人們甘於卑微而不思長進,它甚至帶有著強烈之反文明、反社會的明顯傾向。其實以上對老莊思想的負面批評,通通不然。藉由「人間醫王與清涼藥劑」這個概念的提出,我們將可以真切而有效的發現,老莊思想最吸引人、最令人肯定、也最令人感動的地方。



3.同樣是老子莊子講的話,為何後代的人讀起來,意見會落差那麼大?評價也會這麼兩極化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一些生活上的經驗和例子,試著來做回答。

例如:不忍心孩子過度用功傷了身體,於是告訴他:「放下書本出去走一走、透透氣,才是最重要的。」這很像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章》說的:「絕學無憂。」又例如:不希望病人的身體被累垮,於是警告他:「工作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再搞下去,就會弄得更糟哦!你千萬不能再回去公司工作。」這又很像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四章》說的:「無執故無失,無為故無敗。」這兩句話在當時的那個情境中,顯然都是充滿同情和善意的,而且也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然而,如果跳離當時的情境而單獨來看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這兩句話好像在告訴人家,讀書和工作通通可以放棄,不必去管它。總之,就是同樣的這兩句話,當離開了原來的情境之後,就從正面成為負面,由積極變消極,好話也成為不好的話了。

不管老子或莊子,其實都是有感於時代的動亂以及生民的塗炭,所以誠懇的提出他們的救世救民的思想,老子莊子相對於其他的家派而言,是特別著眼在時代精神的病痛、生命心靈的病痛,而刻意扮演著醫療者的角色,來為時代把脈,為人心把脈,換句話說,老莊思想的出發點,乃是發現人間有病,所以他們立志要為人間治病解病,凡能夠掌握到這個要點,那麼對於老子莊子書中的話,才能夠得到相應的理解。



4.在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一章》中,「聖人不病」的意思為何?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這章告訴我們,所謂聖人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他只是不像一般人那樣渾身是病,如此罷了。不過老子認為,聖人並不是天生異質而能百毒不侵,而是聖人既知道病因和症狀,又知道對症下藥。人間的症狀和病因是什麼,就是「不知知」,那解藥會是什麼?「知不知」就是了。「知不知」是說「充分體會人當不可陷溺於心知定執之中」,果真如是,即為生命上上之策,亦為生民上上之人;至於「不知知」則反是,它是將不可執的心知強當做標準,並一味地去捍衛它、鞏固它,且不惜為此而與世人相對立,例如意識型態的堅持及其所連帶產生的對立,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當然這種堅持和對立,從老子莊子看來,就是人間最大的無奈與災難。



1.老莊思想對人類的貢獻為何?

我們以「人間醫王」來形容老子莊子,並且用「清涼藥劑」對老莊思想做比喻。老子莊子原來都是看到人間有病,因此他們講的每一句話其實都是對病人說的,都是為病人好的。我們所以將老莊思想比喻成「清涼藥劑」,是因為老莊思想正是要幫助天下人,解決心火過旺以致產生許多精神失調、心緒失寧、行為失序的問題,它是比較偏重在人格修養的層面來說。具體的講,老莊思想所要克制的心火,是指內心不斷的思索分別、計較盤算,並努力的要維護這些思索分別、計較盤算的利潤,因而招惹出來的種種麻煩。



2.老莊思想所要對治的心火過旺的疾病,是不是有一天會不再出現於人類的社會中?

關於這個假設性的情況,我們覺得除非是人間變成天堂否則並不可能發生。因為人類之所以永遠無法避免病痛的折磨,就是由於生命的有限性以及生活的複雜性的緣故,當然,如果人類僅僅屬於自然物和社會人的身分的話,那麼人類即使在生病、即使活得不健康,也未必真能了解自己的危險,好在人類還有一顆既知有病、並求無病的超越心靈存在,所以人類能夠警覺到有限性的無奈及其威脅,並努力加以克服突破以避免墮落沉淪,最後終於可以讓自己的身心得到安頓,使自己的生命人格得到最高的成就,這就是安身立命的理想證成。



3.老莊思想之做為清熱解讀的藥劑,會不會被新時代的藥劑所取代呢?

如果臨床證明其有效的話,那麼即使再古老的處方還是會被肯定和重視,相對而言,如果沒有效,再怎麼新奇也難逃被淘汰的命運,當然有效沒效只有患者親自服用之後才能知道,而且有效無效也不能只是從少數的個案和特例來判定,要有足夠的取材、可信的樣本和充分的數據,但問題是,老莊思想原本就不屬於社會科學,有效無效好像也無從認定,然而大家改變一個角度來想想看,老子莊子的著作以及他們的思想,已經在華人的社會流傳了一兩千年,華人以外的地區也有頗多的景仰者,它們之屬於經典性的智慧,可說早己得到充分的認同,而凡是能夠成為經典,就一定有它相當的普遍性和永恆性,就此而言,老莊思想的實際有效性以及它百分之百的存在價值,是無需懷疑的。當然我們仍然要強調,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老莊思想對大家而言是不是真的具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最後還是要靠大家去親近它、實踐它,才能最後做決定。



4.何謂「歸根復命」

「歸」本來的意思就是回來,所以才說回歸,「復」就是恢復,人生難免有病,有病就必須趕快去診察治療,對症下藥,希望快點找回原來的健康,老莊思想講「歸根復命」就像這個意思,老莊思想的特色,其實不是在進補強身,而是在重新找回身體原來就有的健康。

.「道家」這一個專有名詞在歷史中的出現情形為何?

依據古老且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典籍記載,像是西漢時代司馬遷的《史記》,劉向的《七略》,還有東漢時代班固的《漢書》,證明在漢代的時候「道家」這個名詞已經很流行,相對的,在漢代以前的作品中,或是記載著漢代以前之事跡的作品中,並沒有找到「道家」這個名詞的使用記載,因此可斷定,在先秦時期,並無「道家」之名。「無道家之名」並不等於「無道家之實」,我們只是在強調,現在我們所常提到的「道家」,它的某些觀念和著作,雖然早在漢代以前就已經出現、存在,但是用「道家」這個名字來稱呼這個存在,卻是在戰國以後才有的情形,而且通過可靠的文獻加以檢索考察可以充分證明,是到了西漢初期,它才開始被正式提出來的。



2.漢朝時候的人所講的「道家」為何?

關於漢朝時候的人所講的道家和道家思想,我們大體是根據司馬談所寫的〈論六家要旨〉來瞭解。司馬談一開始就認為,天下學問都是為了政治的目的或天下的長治久安而提出的,歷來的學問,像是陰陽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莫不如此,而道家當然更不例外。接著司馬談又告訴我們,這六個家派當中,以「道家」的主張最為可取,主要的理由是:道家思想它能夠教導我們凝聚心思、集中意志,如果服膺道家的思想,我們在動靜進退之間就能無所不宜亦不為所限,道家思想其實就是最能夠滿足天地萬物之需要和保障天地萬物之存在者。道家思想之做為一種高明的政治原理和領導哲學,是因為它能善於吸收陰陽家、儒家、墨家、法家和名家的種種優點,並使它們能在最適宜的時機、最必要的時候來發揮最有用的效果。



3.何謂「秦漢新道家」?

當道家思想被解釋、形容為一種高明的政治原理和領導哲學時,道家思想其實已經不再普遍屬於任何人,包括庶民百姓等等的生活修養、生命感動的學問,無疑的在司馬談筆下道家思想已然成為國家領導者所專享的一套政治管理學,用當時的術語來說,就是「君人南面之術」,這顯然跟我們現在對於道家思想的一般認知和普遍印象,有著相當大的出入,於是有些人因為向來認為道家思想一定就是普遍屬於任何人,包括庶民百姓在內之生活修養、生命感動的學問,所以當他們看到漢代的道家是以政治管理學的面貌呈現時,當下就判定這是完全不符合原始道家精神的一種新的轉向,並稱呼這種改頭換面後的道家為「秦漢新道家」。



4.何謂「漢代黃老道家」?

「黃老」這個詞指的是什麼?簡單的說:「黃老」一詞,就是以黃帝的事功為理想,拿老子的思想做依據,兩者搭配得來的,這個詞在司馬遷的《史記》裏面,就常出現。「漢代黃老道家」這個名詞非常周延、恰當,因為第一,它不必用到「新」這個字,以此避免了原有與後續、本色與他變之間的區隔和對立。第二,它清楚反應這是漢朝時代對道家的一種解釋方式。第三,它更明白告訴人家,如此的道家乃是從政治管理學的角度思考得來的。第四,它可以容忍不同的時代,包括漢代之前和漢代之後,都有不同型態的道家的出現和存在。



1.請就中國思想史的發展來看,論述老子思想之深遠影響。

就中國思想史的發展來看,道家思想影響華人心靈既深且廣,其中老子思想永遠具有決定性和導引性。例如,漢朝的「黃老」思想、魏晉時代的道家玄學,道教的文獻匯集-中亦有許多關於老子思想的詮釋和著述,道教甚至將老子神格化,成為三清之首。《莊子》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或雜篇十一篇,更是一再出現關於老子言行的敘述。黃老、老莊、道教等道家思想,都不能與老子思想之間完全切割。



2.何謂「歷史的視域」?請以道家思想為例。

在當代西方哲學中的詮釋學裏,有一專有名詞-「歷史的視域」,意思是說各種根據文本而做出的解釋,都有它歷史的價值,都有它們居於自己的條件而得到的特殊洞見,但也因為這些條件而受到一定的限制。凡是歷史上所出現過的不同型態的道家,以詮釋學的角度來看,皆為詮釋老子其人其書這個文本而開啟的「歷史視域」。



3.請提出「孔前老後」之有效論點。

(一)《道德經》應晚於孔子:《道德經》中一再出現對儒家的批判,以為儒家一直強調聖智仁義、孝悌忠信,卻出現許多反效果,必須受到反省和批判。所以《道德經》應是儒家思想廣為流通後才出現。

(二)《道德經》不比墨子早:《道德經》中提及:「不尚賢」、「絕巧棄利」、「其鬼不傷人」等,此為批判墨子主張的說法,其年代應在墨子年代之後,推論《道德經》年代應在春秋時代以後。

老子思想是儒墨兩家的監督者、批判者、反省者,他的年代應在春秋、戰國之間,其思想成熟應在戰國初期,《道德經》的開始成書也大約是在這一段時期。



4.《道德經》成書年代與作者年代之間有無一段落差?試論述之。

先秦典籍皆出於後世弟子的追述記錄,以致作者年代和成書年代間常有一段落差,然而《道德經》卻是例外。老子原是史官,位居政治權力之中,有其可利用的行政資源和專業上的充分方便,又因為《道德經》本非記事體或散文寫作,又僅僅五千言而已,儘管老子未必親自著書立論,司馬遷說的「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也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其成書的年代應離他過世時間不遠。

1.《莊子》內七篇為何?並請簡述內七篇之要義。

(一)〈逍遙遊〉:莊子對生命人格的最理想期待是,大家應將自我中心主義和自我本位主義完全化解,讓自己擁有廣大的精神空間,方能從容不迫又和樂自得的悠遊於天地之間,此即是「逍遙遊」。

(二)〈齊物論〉:以開闊的胸襟和通達的器識尊重一切不同的存在,包括不同的事物、意見、立場等,並承認一切的存在都具有平等的地位而值得我們公平對待,所謂「廣大的精神空間」就是不去做我與非我之計較的度量,這就是「齊物論」。

(三)〈養生主〉:生命人格的理想實踐,都必須從自我的覺醒做起,從每一個人能夠真實的看待自我做起,所以自我的涵養又是我們從事於生命人格的實踐時,首先要去關心留意的,這就是「養生主」。

(四)〈人間世〉:生命人格的理想實踐或是真實自我的涵養,都必須在當下的生活情境中接受挑戰、礪鍊,無一不是要去面對人際之間的種種糾葛、牽扯、拘絆,並試圖突破此等種種之糾葛、牽扯和拘絆者,所以,莊子必須講「人間世」不可。

(五)〈德充符〉:一個人最後真的能夠完全通過現實人世間的嚴格考驗的話,那就可以充分證明自己德行人格的豐實飽滿和真實偉大,是之謂「德充符」。

(六)〈大宗師〉:一個德行人格豐實飽滿和真實偉大的聖人,他成就的典型當然可以做天下人的模範,他成功的經驗更可以做天下人的榜樣,這就是「大宗師」。

(七)〈應帝王〉:一個德行人格豐實飽滿和真實偉大的聖人,他應該可以運用他的智慧與境界,輔助當時的帝王以有效實現政治的最高目的,甚至可以基於他的智慧境界而被天下百姓所擁戴,並終於成為一個最好的國家統治者,這就是「應帝王」。



2.莊子思想有何特徵?

(一)莊子的學問離不開老子思想的範圍,但它的特徵卻不像是一套君人南面之術,莊子思想應該屬於淡泊名利、快活人間的生活哲學。

(二)莊子的思想是一種以生命的關懷為本色、以智慧成長為訴求的人生哲理,所以,莊子思想方能成為繼老子思想之後,最受肯定的道家思想。



3.試比較莊子思想與黃老思想之差異。

莊子思想或黃老思想,都屬於道家傳統中的一分子。

(一)黃老學說是以國家領導需要為基調,屬於政治化的老學;莊子思想則是人生智慧的展露,屬於生活化或境界化的老學。

(二)黃老思想是從政治事功的需求談政治,莊子思想是從人生修養的層次談政治。

(三)黃老以北方的齊國為基地,莊學則興起於南方的楚地,所以從地域來區分,亦可以將二者說 成齊地老學和楚地老學。

(四)歐美西方研究漢學的人士,則把黃老思想和莊子思想分別稱為:「工具型的道家」和「沉思的道家」。



4.莊子如何解讀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統治者?試敘述之。

從莊子思想看,老子的學問是以「無」做號召,在政治、在生活都一樣。《道德經》中老子是把理想的統治者稱之為聖人,並提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在天下,歙歙然為天下渾其心。」(《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莊子認為,老子是在諄諄告誡時下的君王應以此為標準,必須在主觀上首先無掉(解消掉)自己的有執、有欲、有為、有作,一切要以百姓的需要為需要,以百姓的目的為目的。

君王苟能如此,則以其無執、無欲、無為、無作的道心德性,將有如百谷王般的絕大包容,讓天地回諸天地,使物物如其所如,是即「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換言之,惟有通過君王的無為,才能給出百姓的無不為。

1.試述「生命的學問」之意涵與主要課題?

生命的學問即是足以讓我們安穩而有意義的過生活、快樂且能充實過日子的一套學問。真正之生命的學問,它一定非常在乎人格的成長、智慧的增進和德行的提昇,其勢必探究的三大課題為實踐的依據、實踐的工夫和實踐的目的。



2.何謂生命之「雖有限而可無限」?

人之所以可敬與可貴,就在於人之對於大道的嚮往、不朽的追求。人每每不願自囿於其有限性而亟待有以突破之,於是常可勇猛精進地展露其志業願力以求能證會普世的真理並創造出不朽的意義,最後且因之使得自己果真成為「身體」雖有時而盡、「德行」則無遠弗屆的理想存有,這就意味著我們人的一生不將只是由生到死的自然現象罷了,更重要的是它同時亦為體道、證道和弘道的活水流長。

我們亦願將這種生命之「雖有限而可無限」或「即有限以證無限」的辨證發展,稱之為:生命之「向死」與「向道」的二重奏。



3.試論述德行之定義。

儒家或道家是重視德行的,莫不以聖人為生命人格的最高典範。

(一)緊密的德行定義:是指人在倫理關係上的恰當表現和在為人處世上的忠實修養,只有儒家的聖人才可以完全符合這樣的要求。

(二)寬鬆的德行定義:是指「人在生活世界的認真參與及真切實踐中,所獲取的人生體驗和意志情操」,儒家的聖人和道家的聖人,甚至包括:佛教中的佛菩薩、阿羅漢,還有基督教中的先知、使徒在內,也都可以稱為聖人,因為他們同樣都有偉大的德行。在教科書裏,「德行」一詞即採此義。



4.《金剛經》中提及:「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請您寫下個人見解。

佛法是具有豐富的人生啟示,也是充滿著意義的創造空間,不只是將它說明白、講清楚,就可交差了事,否則是將佛法圈死在文字的表象上,完全喪失豐富的人生啟示和無限的意義創造,如此一來,儘管能將佛法說得天花亂墜,說得楚楚動人,終究不是佛法的本來面貌。講「老莊思想與生命教育」時,情況亦相同,吾人不能只是將老莊思想的道理說一說、辯一辯,就算交差了事,更重要的是要去身體力行,要去印證感應,不僅立志要做老莊思想的知之者,還必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做一個好之者和樂之者。



1.何謂「生命主體」?

或簡稱為「主體性」,即是生命實踐的主觀依據,通常指的是「能使自己願意、主動而認真地投入於具體生活世界中的內在原因或主觀原因」,這個「內在的或主觀的原因」其實就是:真實的、清醒的、願意努力的讓自己變得更美好、更偉大、更神聖的那個「自我」。

(一)「主」:具有自發性、主動性且為我的生命所原有,能直接關係到我們是否表現出富有意義的人生,亦即它將決定我們能不能從實然的、價值中立的生物性存在之際,另外再開顯出應然的、合目的性的人格境地。

(二)「內在」:內在就是原本就存在我的生命之內,而不是我們從生命之外求來或得來的。



2.如何區分「應然」與「實然」?

(一)「應然」:是說應該要如此,對事物所做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

(二)「實然」:是說事實是如此,對事物做了實然性的描述,實然的描述乃是忠於反應事實的一種客觀的描述。

老莊思想是在提醒著我們,如何正確的走完人生的大道的話,如何讓我們的一生充滿著意義和價值的話,它應是站在「應然」的立場而向我們發言的。



3.試論述老莊思想的生命主體之特徵。

(一)以用為體:老莊思想的生命主體是沒有實體性意義的「體」,它的「體」即是它的「用」,「用」指的是對一切的操控、把持、僵化、黏滯所進行的消解和化除,

(二)不主之主、非體之體:一般所謂的生命主體應有它所固有的意識和堅持的本質,老莊思想最害怕的,就是固定意識的堅持所將帶來的本位立場和人為造作,所以其以無為體、才講無我,老莊之生命主體即是《道德經》的「上德不德」的「德」,不主之主和非體之體。老莊思想無法對生命主體給出一個固定式、本質式的答案,它唯一可以拿來回應的,就是化解、敞開和寬容等,就是「無」、「虛」,就是不德之「德」,然而這些純粹都是遮撥的用法,老莊思想的生命主體最恰當的形容,應該還是不主之主和非體之體。



4.老莊與儒家的生命主體有何差異?

(一)儒家的生命主體有它所固有的意識和堅持的本質,儒家是以仁義內在的良心善性做為人的生命主體,其主張的生命主體就是「道德主體」。

(二)老莊思想的生命主體就是開放性或包容性的主體,是虛、是空,不能被固定化,其最害怕的,就是固定意識的堅持所將帶來的本位立場和人為造作,所以其以無為體、才講無我,老莊之生命主體即是《道德經》的「上德不德」的「德」,不主之主和非體之體。

1.試闡述老莊思想中「無」的實踐意涵。

工夫義的「無」是無掉、化掉、去掉的意思,也就是一種心思澄淨、心靈昇華、心神放空的德行智慧,開釋心靈、容納他者以與天地萬物共生共長共存共榮。老莊思想這種「無」的實踐工夫,直接體現出來的就是謙卑處下、守柔不爭的人生修養。



2.試論述老子「守柔不爭」的實踐工夫。

老子思想中的「柔」或「弱」,是指身段上的柔、意識上的寬容和欲望上的淡薄。「守柔」是指永遠保持生命的彈性,不在立場上與別人相對抗,這是一種無私無我無欲無執的人生修養,老莊認為這種修養是最重要、也最能實現人生的最後目的。

老子比喻這種人生修養如流水一般,水的個性是十分貼切於道的,吾人必須以水做為生活實踐的榜樣,唯有不強作主張、不與人爭,才能實現人際間的太平和諧,也才能受到別人的充分肯定。

老子認為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如何懂得超克追逐的欲望,讓自己從人為造作的執著中完全地解脫與釋放,最後發現自己生命的清明自在及其樸素美好。



3.莊子之「無待」為何?

「無待」就是「無執於所待」,也就是「雖有待而可無待」,因「無待」所以能夠「無限」。莊子認為能夠達到生命之最高境界的人,其所投入於生活世界的,全然就是「無」的工夫,而這些工夫包括無己、無功和無名,統括起來講,就是無待。當吾人能夠掏空自己的立場和意見,完全以天地萬物的標準為標準時,那麼即使處在瞬息萬變、變動不居的人世間,也能夠永遠那麼從容、那麼自在。



4.試闡述莊子「忘」的工夫?

即是將所有的得失計較通通置之度外,不落兩端、不起偏見,這包括能夠忘毀譽、忘是非、忘生死、忘人我、忘古今、忘功過,其實就是「無」的實踐。莊子認為只有忘我、喪我才能救回真正的自己,也同時救活了別人,讓彼此回復原來應有的和諧。莊子之忘的最高境界,倒是連忘的本身和忘的目的也都忘了;就人間經驗來說,就是因為能兩忘,所以才能「兩行」,意即:解除二元對立的堅持,讓所有的區別都歸於平平。

莊子的「忘」是一種看得清世俗、了然於世間之解構的智慧。莊子忘的哲學,乃意在勘破我執,隨化應物,以塑造人間的和諧。莊子更認為,這種人生思想也就是老子「以無為本」的人生思想。



1.何謂「終極的境界」?

老莊思想是一套關於德行教育和人格教養的學問,像這種從德行人格的成就所彰顯出來的人生,是非常具有意義的人生,使我們的一生不再只是逐步走向死亡的無奈而已,亦可說是吾人所體現出來的生命境界,而當它的意義充分到達極致時,我們可稱之為「終極的境界」,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話來形容,「終極的境界」亦即是一百分的人生。



2.「老莊思想的生命境界就是『無』的境界」,試論述之。

老莊思想的生命境界就是「無」的境界。就老莊思想而言,所謂生命實踐的終極境界,無非就是以無執的心靈,經蕩相遣執、融通淘汰的作用,最後所達到的完全淨空、完全純粹的目的。此完全目的既是人格典範的證立,又是生命存在意義的徹底彰顯。



3.老子心目中理想的統治者為何?

老子之以「無」為典要,其心目中的聖人,特別是指統治者而言。老子認為統治者治國之務是懂得先行無掉(解消掉)自己的有執、有欲、有為、有作;想要成為天下人所期待的理想的統治者,只不過是放下虛矯的身段,時時尊重百姓、重視百姓,一切以百姓的需要為需要,以百姓的目的為目的,如是而已;通過君王的自覺而願意將所有的可能和機會都全部釋放出來的話,不但將使百姓的生活變得欣欣向榮、多采多姿,統治者自己也同時可以獲得安穩與自在。統治者只要不妄加干預地提供一個自由開闊的環境,百姓們自然就能夠自適自足並維持著互生、共生的秩序,因此國家也就可以獲得長治久安。



4.試闡釋莊子的「逍遙」意涵。

從字面上分解的看,「逍」等於「解消」的「消」,「遙」則是「遠」,合而言之即是:「消除障礙、以達曠遠。」這種境界在現實上的成就,就是開放我的心靈、放大我們的世界和解放我們的精神。莊子於是拿此來說明一個無待、無執、無造作、無阻隔之豁達人生的暢通,並以之為物我共榮、天清地寧的充分保證。

莊子如是的思想亦可名之為「放下的智慧」,他一再叮嚀我們,必須完全放鬆自我、解放心靈,千萬不再競逐於紅塵的聲華,不再迷戀於世俗的功過,唯獨這樣才有辦法重新找回人生本有的自在,也才能夠有效開啟生命的美好。



1.請說明「整全性的存在思維」的意涵?

簡單的講,就是將所有可能一切的一切,通通放在心上,通通確實的在我們的一生當中與我們常相左右;如果再仔細一點具體的去說它,則是:不論是我自己,還有我所生存的空間,我所生活的時代,我所扶持的親友、我所遇到的對象、我所承擔的事務、我所期待的理想,以及我所敬畏的神明等等,我都能把它們當成是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因此我要真心誠意的去看待這些存在,並且藉由我的關懷和修養,讓這些存在對我而言,果真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2.老子的《道德經》裏面,「道」這個字至少出現過75次之多,具有怎樣的意義?

最能夠反映著老莊思想中的整全性存在思維這一個概念,應該就是老莊思想中的「道」。《道德經》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字,「道」這個字竟然是這麼高頻率的出現,一方面當然意味著老子對於「道」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表示出「道」這個概念其實是一言難盡的。「道」對於道家來講,絕對是一個不可被取代的最優先的概念,所以就選擇了用「道」做根據,說明老莊思想的「整全性存在思維」。



3.請簡述唐君毅先生根據老子《道德經》中「道」字的使用情形,將老子思想的「道」歸納出哪六種不同的意義?

(一)虛理之道:道指通貫萬物之普通,必然的律則或根本原理。道

(二)形上道體:是一形而上存在之實體或實理者,就是具有絕對性、永恆性、超越性、普遍性、決定性、基礎性、真實性、無限性、終極性的存在者。它也是形上學(meta-physics)所積極討論的目標。

(三)道相之道:道相即是道體,由第二義延伸出來。形上道體是超越、絕對而無限,不是語言文字所能窮盡的。

(四)同德之道:老子之言德,或就人性之得道者說,或就道之反物而生物、畜物、順物等處說,此皆為連道與人物之關係而說者。老子《道德經》中所出現的德概念,有些是專就「道」所賦予天地萬物者來說,這個時候的「德」就是本質、天性、本性或是性質的意思。老子直接就以「德」來代表「道」、直接就以「德」來說明「道」,像這一種偏向於從超越的道體來形容的「德」,它就是「道」,反過來講,「道」也是這種德,所以說是「同德之道」。

(五)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為人欲求具有同於道之玄德,而求有德時,其修德積德之方,及其他生活上自處處人之術,政治軍事上之治國用兵之道。

(六)事物及心境人格狀態之道:一種事物狀態或一種人之心境或人格狀態。



4.在《道德經》裏面,老子曾經先後用了哪些字或詞,來描述他對於形上道體的觀察和體會?

老子曾經先後用了-母、始、沖、虛、玄、妙、無、有、精、微、小、大、逝、遠、反、樸,以及:惚兮恍兮、寂兮寥兮、不可道、不可名等等的語詞文字,來描述他對於形上道體的觀察和體會。



1.試分別「解構性的批判思維」和「整全性的存在思維」的意涵?

「解構性的批判思維」所要談的是,老莊思想對於天地人我的普遍性關懷時,所特別呈現出來的立場和主張。老子在提出的「不仁」進行疏解時我們可以明白所謂「不仁」其實就是在瓦解或顛覆我們對於仁慈、仁愛或仁義的執著,也就是在反省和批判那些誤將仁慈、仁愛或仁義當成口號跟教條的不合理態度,由此可見老子是相當具有解構和批判的反省力的。

「整全性的存在思維」簡單的講,就是將所有可能一切的一切,通通放在心上,通通確實的在我們的一生當中與我們常相左右;如果再仔細一點具體的去說它,則是:不論是我自己,還有我所生存的空間,我所生活的時代,我所扶持的親友、我所遇到的對象、我所承擔的事務、我所期待的理想,以及我所敬畏的神明等等,我都能把它們當成是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因此我要真心誠意的去看待這些存在,並且藉由我的關懷和修養,讓這些存在對我而言,都是有意義的。



2.試說明「正言若反」的詭辭為用的意義?

老莊思想特別是以「正言若反」的逆向思考方式來進行他的解構行動,表現出批判性反省,然而我們對這種類似反動意識的最正確形容,應該是治療或消融,而不是否定或取消。乍看老子莊子的文獻時,他們好像處處在跟我們所習以為常的價值觀和生活觀相做對,但老子莊子書中縱然多的是反動式或顛覆式的言論出現,這些看起來像是反動和顛覆的文字,其實真正的作用乃是解構、批判、反省和治療,它最終的目的則是為了成全、包容和肯定天地人我的一切存在,這亦即是「正言若反」的詭辭為用。



3.老子被稱為「人間醫王」的特徵?

老莊思想它不像儒家那樣,以道德主體的自覺與開發做為它的專長,但它依然可以具有真心實意的淑世理想,老莊思想的淑世關懷並不在於人道、人倫、人文的建構,而是在對一切已經被建構完成的人道、人倫、人文,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習俗、規範或信念等等,進行解蔽與疏通的作用,所謂的解蔽與疏通,就像之前比喻過的「活血通脈」,血終於活了、脈也通了,就能健康的生存下去。老子就是像這樣的一種態度,而以人類精神治療師的身分去表現出他對人類、對世間的關愛。這即是它做為「人間醫王」的一大特徵。



4.為何說「正言若反」和「後現代主義」思潮之「去本質化」、「去中心化」、「去標準化」等核心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所代表的意義為何?

老莊思想「正言若反」的除蔽、解放作用,對照於目前「後現代主義」思潮之「去本質化」、「去中心化」,、「去標準化」等核心的概念,二者亦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無乃顯示老莊思想及其智慧的確具足了當代性的永恒性格。老莊思想的「正言若反」固然是在反對教條化、獨斷化的不利傾向並藉此保住事物的正當性,此即同時透露著「反中心主義」或「反標準主義」的解構意圖,對於華人社會長期以來所常見之假儒家道德之名而行專制威權之實的負面現象,老莊思想將特能展開其對治性的批判,並終可使得人間人性人倫因而有了疏通致遠的契機,這就民族文化的多元發展而言,或是就全球化觀念行動的健康形成來說,都具有暢達活化的重要貢獻。



1.「自然無為的人道關懷」的意義為何?

所謂「自然無為的人道關懷」,無非就是以「自然」和「無為」的主張做為生命實踐的智慧,並以此主張和智慧為根據而努力於自利利人的行動,最後終於達到安頓身心和救濟蒼生的理想境地。老子在《道德經》裏頭為「自然」和「無為」先後賦予了專門的意義之後,「自然」和「無為」立刻成了道家思想中的核心觀念,也成了理解道家思想的重要課題,更成了體會道家義理的無上法門。



2.老子《道德經》書中的「自然」是有何意義?

老子《道德經》裏面它前後共出現過五次之多。「自然」一詞純就字面上來看,不外乎:「自己而然」、「自本已然」或「固有所然」等等意思,更白話的講,「自然」的意思就是「本來或原來已經就是這個樣子了」。有「自然」就跟著會有「不自然」,相對於前面所講:「自然指的是原來或本來的樣子」,那麼「不自然」當然指的是「不再擁有原來或本來的樣子」,可見「不自然」這一個語詞另外寓含著「失去自己」或「使自己不再擁有原來的自己」等等意思。我們認為老子為什麼要提倡「自然」,主要是因為老子發現當時的人都已經「不自然」了,換句話說,當時的人已經「不再擁有原來或本來的自己」了,既然當時很多人都是這樣的迷失自己、這樣的拋棄自己,老子於心不忍,所以提出「自然」這個主張來向天下蒼生做呼籲,而老子心目中的「自然」,當然也就有了「自我的重新找回」這麼一個充滿著人性關懷的誠懇告白。



3.《莊子》內七篇中「自然」其意義為何?

在《莊子》內七篇中「自然」總共出現兩次,一次是〈德充符〉中的:「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另一次是〈應帝王〉中的:「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德充符〉中的「自然」乃是就人的生命涵養以立義,重點是在奉勸世人回到生命的素樸以求自在,千萬不可將生命浪擲在無畏的追逐與奔競中;〈應帝王〉則特就國君的治國態度而說,強調有國者唯無心無欲、不去干預宰制百姓的生活,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莊子這兩處講的「自然」背景雖然不一樣,但反對人為造作的態度卻是一的,換句話說,莊子所訴求的無非是桎梏的解放與束縛的去除,若說它們之間還有區別的話,我們只能指出〈德充符〉中的自然乃就主觀上個人自己不當成為情緒欲望或權位名利的奴隸而說,至於〈應帝王〉講的自然則是著眼於社會生活情境的開放,為人民皆當有充分的自由空間而請命者。

莊子的理念顯然就在遮撥一切人為的意計造作,以突顯一無適無莫、灑脫自在的意境與生活,並以此灑脫自在之身心如如為理想的實現和真實的存在。灑脫自在之身心如如依老莊思想的見解,其實就是本然面目的完整呈現,此乃謂之「自然」、同時即是「無待」、也就是「自由」。惟此「自然無待」或「自由自得」若既是價值的證成同時也是存在的真實,正足以證明它亦就是道或道的境界。



4.請說明「無為」與「自然」的道理為何相貫通?

我們將「無為」的意義做「無掉有為」,也就是「無掉生命的過度包裝和打扮」的這種詮釋,已然是把「無為」當成一種能夠自我反省而富有智慧的合理行動,此等見解比之於粗淺地將「無為」說成「沒有行動」或「不肯作為」,不但更能發揮老莊思想的正面價值及其精采,而且在字義訓詁等文獻學的要求上也更站得住腳。「自然」和「無為」本來就是一個道理兩種形容,當老子反對「有為」時,他所講的「有為」其實是「不自然」的意思。老子為了扭轉這種人世間的大無明,所以特別強調『自然』的重要性。老子「反對有為,主張無為」的道理,根據我們的這種詮釋,就能夠有效的將「無為」與「自然」的道理貫通起來。



1.儒家的「內聖外王」其意義為何?

提到「內聖外王」這一個名詞,大家通常是儒家,尤其會聯想到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裏面所講的三綱領和八條目。儒家固然素有「聖王」之說,例如孟子曾曰:「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孟子‧滕文公下》);儒家亦明白對聖、王分別做出解釋,並且以為唯有能夠充分實現聖潔及王道的雙重理想者,才是人間最偉大的成就,亦為人格的最高典範,譬如荀子即嘗云:「聖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



2.試說明「內聖即外王」的意涵?

莊子「內聖外王」思想的第一個義諦,不外乎是「內聖即外王」,它是以去執去礙、無為無執做為個人修行的不二法門,也將此法門當成天下太平的唯一出路。此亦即是說,莊子「內聖即外王」的理想,其實是通過無執的道心以消融物我的隔閡封限,並在物我皆然的共榮之中,撥雲見日、天清地寧,以圓現宇宙間自然和諧之大美。

莊子「內聖外王」的安命理想,的確充分透露出「內聖」的本身同時即是實現了「外王」的明顯訊息,而如此之「內聖即外王」,我們又可以稱它為「無心以成化」;蓋「內聖」猶如「無心」,「外王」則是「成化」。更仔細地講,「無心」是指虛壹而靜的心靈狀態,也就是無偏、無頗、無黨、無私、無執、無我、無功、無名、無規定、無預設、無意識堅持、無得失計較的人格修養,亦即是以「無」為宗的智慧體認;若以此修養去面對天地萬物則必可順應一切、包容一切、尊重一切、成全一切而與一切共生共榮、共存共發,是之謂「命物之化」,是之謂「成化」。

莊子「內聖即外王」的思想並不能被當做政治學或政治哲學看,它應該還是人生哲學,還是生命的學問;但它絕非遺世獨立、懸絕人際的自保之學,而是充滿淑世之理想與浪漫之色采的實踐智慧。



3.試說明「內聖開外王」的意涵?

「內聖」可以有效的通向「外王」;更可以說:「內聖」乃是「外王」的保證。像這種「內聖外王」的意思,在老子的書裏頭最明顯被提出來的,至於莊子則是在〈應帝王〉裏保留了老子的這個見解。

〈應帝王〉一開始關於有虞氏和泰氏的形容比較,就清楚點出統治者惟有以無心為「內聖」才可以有效實現最大的「外王」事業,至於所謂最大的外王事業,則不外乎是天地萬物皆得其所安、如其所立。〈應帝王〉說:「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莊子在〈應帝王〉的這段話先是對有虞氏的有限成就做出形容。以莊子的標準來看,儒家有物我之別,所以才會為德不卒。相對於有虞氏的只能滿足於人類的需要,莊子認為泰氏的政治成就則無疑尤勝一著,因為泰氏所可能的照顧範圍更加無遠弗屆,至於其主要的差別,全在於泰氏並沒有任何本位主義的色彩,包括人類中心主義在內。又文中的「其臥徐徐,其覺于于」是在形容泰氏治理天下時的從容與自在;「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則是說明他完全排除物我的對立分別計較,一切都能因應隨順而如其所如;「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義更豐富,既指泰氏已然充分成無為無執的開放心靈,又強調泰氏如此的修養並非捐棄人道而入於他者,反而是不落兩邊的往來自在。

通過這段話中有虞氏和泰氏的對比,看到了儒家道家兩種不同的政治理念,以及它們對於「內聖通外王」的不同觀點。莊子以為儒家一切都以仁義道德為標準這將是一種窄化,從政治的影響範圍來說更是如此,所以他主張化掉分別心,化掉一切的本位主義,認為如此地「無所定執」才是生命的原有風貌,才是主體的天真自如,也唯有統治者如此地擁有自己的「內聖」,才能開明地面對天地萬物而通向於「外王」之路。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97暑 管理與生活 ipmp1975


(空大書香園地)




解釋名詞30%、簡答40%、問答30

第一章 管理的學派與中國式管理
第一節 管理理論的現況
管理是什麼?
一、程序建立
二、人際互動的活動
三、資料收集與分析的活動
經由這些活動的執行與整合,就可以產生很大的效果:
(1) 用來幫忙進行分工與協調,讓事情可以執行得更為順利。
(2) 激勵組織中的人,讓他們可以在高度激勵的心理狀況下完成任務。
(3) 建立各種相關制度,讓這些制度可以發揮正面的效果,提升組織的生產力。
(4) 擘畫未來,讓組織可以預先準備好面對未來的挑戰。

第二節 管理學派的發展
一、古典管理理論
二、行為學派
三、決策管理理論
四、現代的管理理論 (1)一般性系統理論 (2)權變觀點
五、管理的迷思
(1)管理是科學,但也是藝術 (2)管理不是追逐流行風潮 (3)管理不應背離組織存在的目的

第三節 中國式管理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1)差距格局的社會關係
(2)泛道德主義
(3)修己以安人的人際關係
(4)崇拜威權
二、法家的管理思想

第四節 管理理論的運用
一、管理在企業組織上的應用
管理活動簡化為五個主要程序:計畫、組織、用人、領導、控制。
二、管理在生活上的應用
(1)界定核心活動
(2)建立管理矩陣
(3)將管理矩陣的內容明確化與具體化

第二章 環境的意涵與環境管理
第一節 環境對組織及個人的重要意涵
一、環境是抽象的,也是主觀認知下的產物
二、環境是動態的,而且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
三、環境越來越複雜,互動關係也日益密切
四、環境的層次性
()直接影響或間接影響
()衝擊程度的層次區別

第二節 環境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因應策略
二、預應策略
三、順應策略
四、積極塑造策略

第三節 個人的環境管理
一、「合適」的人與環境關係哲學
二、建立符合環境特性的能力
()敏銳且健康的環境知覺模式
()蓄積多樣的能力與知識
()建立個人的環境因應彈性
三、環境事件分類管理技巧

第三章 規畫
第一節 規劃的本質與目的
一、為什麼要規劃?
規劃就是指事先預作的決定;這些決定是為使你成設定的目標。
二、規劃有什麼好處?
管理學家杜拉克認為:規劃可以幫助管理者發現潛在的威脅與機會,至少可降低長期風險。

第二節 規劃的類型與程序
一、規劃的類型
描述性計畫:生涯規劃,是以文字描述所欲成之目標及成方法。
圖表計畫:財務詞彙寫成的計劃稱為預算,以圖表顯示所欲成之目標與成之方法的計劃。
二、規劃的程序
設定目標分析情況列出各種可能替代方案評估各種方案選擇並執行計畫
三、計畫層級
()涉及整個企業的計畫與目標
()下屬單位的衍生計畫與目標,衍生計畫都是以成整個企業的計畫與目標為努力方向。

第三節 目標的設定與目標管理
一、目標層級
二、如何設定目標
三、目標的類型:杜拉克認認為有八大領域應設定目標
()市場地位 ()創新 ()生產力 ()實體與財務資源
()獲利力 ()管理績效與發展 ()員工的表現與態度 ()公共責任

另也有規劃專家提出十八個應設定目標的領域,包括:

市場滲透 未來人力專長 收益/銷售量 員工發展 新產品/
新服務部門 新市場/
拓展市場之發展
方案/
專案管理 科技 研究與發展 顧客關係/
顧客滿意 成本控制/
管理 品質控制/保證
生產力 流程改善 生產能力與產能 跨功能整合 供應商發展/
關係 單位架構(組織重整)
四、如何定具激勵性目標
()有具體成果的目標
()有可衡量且可量化的目標
()具挑戰性但不好高騖遠的目標
()鼓勵參與
()有明確的時間表
()有傳給所有相關成員
五、目標如何陳述?
衡量領域(如何銷售)、指標(如銷售收益)、標準(如每月10000)三者的差異。
六、目標管理
此技巧除了有助於整體目標的設定外,也可協助所屬單位及員工目標的設定,與目標成過程中執行與結果的管控及回饋。
MBO一詞通常指的是組織整體的目標設定網,且以適用於管理性或專業性員工為多。優點之一是,如果執行得好,MBO將使管理者能在部屬參與下設定出更具體且易衡量之目標。MBO通常包括以下五項步驟:()設定組織整體目標
()設定部門目標
()討論部門目標
()設定個人目標
()定期檢討與回饋

第四節 規劃工作的執行與規劃能力的培養
五、什麼是好的企劃書?
()企劃書的基本構成要素:5W2H1E,共8基本要素
What(什麼)-企劃的目的、內容。
Who()-企劃相關人員。
Where(何處)-企劃實施場所。
When(何時)-企劃的時間。
Why(為什麼)-企劃緣由。
How(如何)-企劃的方法和執行。
How much(多少)-企劃預算。
Effect(效果)-預測企劃結果、效果。
六、企劃能力的培養
()企劃力構成要素
(1)觀察感知力 (2)問題分析力 (3)資料蒐集力 (4)判斷決策力 (5)動腦創意力
(6)資源整合力 (7)企劃撰寫力 (8)提案溝通力 (9)執行管理力
()規劃能力的培養:郭泰提到14種規劃能力的方法
要天天動腦 恢復豐富想像力 角色扮演法 相似類推法 逆向思考法 化繁為簡法 改變觀點法
連接聯想法 焦點法 類舉法 潛意識思考法 腦力激盪法 卡片分類法 評估構想法
郭泰亦建議規劃人應採取如下的生活態度:
打破習慣 觀察敏銳 日日閱讀 喜愛旅遊
隨手筆記 蒐集資料 四處討論 自我鬆弛

第四章 策略規劃和生涯規劃
第一節 為什麼要有策略規劃

第二節 策略管理及策略規劃
一、策略管理:程序包括五大步驟:
()定義事業、發展願景及使命
()將使命及願景轉換為策略目標
()制度一套可以成目標的策略
()實施策略
()評估績效、檢討狀況及修正
(1)集中 (2)垂直整合 (3)多角化 (4)維持策略
(5)投資減縮策略 (6)策略聯盟和合資 (7)虛擬企業
二、策略規劃
()策略種類
1. 總體層級策略
2. 競爭策略 (1)成本領導 (2)差異化 (3)聚焦
3. 功能性策略
內部潛在優勢
●市場領導權
●強勢的研發
●高品質產品
●成本優勢
●專利 內部潛在劣勢
●存資過多
●產能過剩
●管理人員流動率高
●市場形象不佳
●管理洞察力缺乏
外部潛在機會
●國外新市場
●貿易障礙降低
●衰退
●多角化
●景氣復甦 外部潛在威脅
●市場飽和
●被接受威脅
●外國低價競爭
●市場成長緩慢
●政府管制增加
()五力分析
1. 潛在競爭者的威脅
2. 現存同業之間的競
3. 替代品的威脅
4. 購買者的議價力
5. 供應商的議價力

第三節 策略規劃工具的選擇
一、當未來較能預測
()SWOT分析 範例
()環境掃描
()標竿學習
()組合分析
1. BCG矩陣
2. 奇異事業矩陣
二、面對高度動態的環境

第四節 策略規劃過程中的重點
一、策略性配合 三、培養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二、策略的目的在延伸與強化核心能力 四、策略的成功關鍵在人

第五節 生涯規劃
一、如何做生涯規劃:應涵蓋四大項:
(1)我能夠做什麼 (2)我可以做什麼
(3)我想要做什麼 (4)我應該做什麼
規劃一個成功的生涯,通常應遵循以下五個步驟:
(1)瞭解自己發揮所長 (2)慎選掌握機會 (3)訂立短、中、長期目標
(4)有效率、有效能的工作 (5)適度適時調整生涯規劃
二、生涯規劃成功的要件
(1)有健康的身體 (2)應有貫徹執行的毅力與決心 (3)有改變不良習性與嗜好的決心
(4)有良好的人際 (5)要能接納建言,適時調整自己 (6)善用社會資源
第五章 組織的功能與應用
第一節 組織的定義
組織乃管理功能之一,其意義為將組織任務及職權予以適當之分組及協調,以成組織目標。
二、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
()正式組織
()非正式組織
為在組織中互動程度高的成員,自然發展成為一種群體關係。

第二節 組織結構的設計
一、功能基礎的部門化
二、作業流程基礎的部門化
三、產出導向基礎的部門化
()產品基礎的部門化
()顧客基礎的部門化
()地區基礎的部門化
四、混合式的部門化
五、矩陣組織與專案組織
()矩陣式組織的優點和缺點
優:
缺:1. 縱向及向部門主管的權不清
2. 部門內的部屬容易造成困擾
3. 提高管理成本
4. 太多不必要的會議
()專案組織的優缺點
優:1. 集合需要的專業人才
2. 集中全力,完成任務
3. 任務目標明確
4. 具有彈性
缺:1. 容易和組織的正式部門發生衝突
2. 須有管理最高當局的支持,否則不易成功
3. 專案組織的完成成果不易持續發展

第三節 組織結構的型態
一、控制幅度:主管人員控制幅度的影因素如下:
1. 個人因素 :(1)主管個人權力特質 (2)主管的能力 (3)部屬的能力
2. 工作性質
3. 地理因素
1. 分工原則
2. 權則原則
3. 指揮統一原則
4. 集權原則
5. 層級節制原則
4. 溝通的因素
二、組織結構的型態
()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在古典組織理論中,組織結構的原則為
()扁平式的組織結構

第四節 直線部門與幕僚部門
一、直線和幕僚
二、直線職權和幕僚職權
第五節 機械式組織和有機式組織
機械式組織和有機式組織比較表
性質 機械式組織 有機式組織
環境特性 穩定、變動小 快速變化
組織任務目標 固定 依環境改變任務目標
組織結構 固定、高塔式組織結構 富有彈性、扁平化組織結構
組織成員 固定 依任務目標調整
指揮系統 指揮統一明確 富有彈性
協調形式 依組織層級 委員會、專案小組
第六章 用人與領導
第一節 領導者的權力與特質
一、領導者的影響力與權力來源:影響力來源有五項:
()法定的權力 ()奬酬的權力 ()強制的權力
()專家的權力 ()參考的權力
二、領導者的特質:()領導者的風範 ()領導者的才能 ()領導者的溝通技巧

第二節 領導的理論與型態
一、領導的型態可分為三種:()獨裁式領導 ()放任式領導 ()民主式領導
二、情境領導
三、費德勒的情境理論

第三節 用人的作業流程
一、確定職務任務目標及工作內容
二、訂定用人標準:1. 專業知識 2. 技術能力 3. 經驗要求 4. 體能要求
三、依用人需求甄選人員:招募甄選作業流程圖:
招募公告應徵者申請篩選應徵者甄試初審合格者甄試合格者通知就職
(1)媒體通路 (2)公司內部徵才 (3)校園徵才、就業博 (4)公私立就業介紹機構
甄試方式:(1)筆試 (2)實地操作 (3)面試 (4)智力、性向測驗
甄試評估:(1)專業技能、知識(2)溝通表能力(3)問題反應
(4)應徵者的個性及個人因素(5)應徵者的體能
四、任用人員 ()職前訓練 ()試用

第四節 用人的風格
一、用人風格構成因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主管表示對部屬的完全信任。
()選才的類型 1. 關係型 (1)親戚類
(2)家臣、長工類
(3)子弟兵-派系類
(4)同鄉類
(5)同學校友類
2. 才幹型
3. 操守型
4. 才德兼備型
5. 主管偏好型
6. 身世背景型
()信任 1. 信任類型 (1)威嚇型
(2)能力型
(3)感情型
2. 主管被信任因素 (1)自信心
(2)管理能力或專業能力
(3)信守承諾
(4)命令明確
(5)公平公正
(6)體恤部屬
3. 部屬被信任因素 (1)正直
(2)才能
(3)承諾
(4)忠誠
(5)開放
()用人風格 1. 權威型
2. 企業家型
3. 專業經理人型
4. 放任型
第七章 激勵與影響力的運用
第一節 激勵的基本原理
一、激勵的意涵
()激勵為什麼重要?
()激勵的本質
激勵的過程:未滿足需求緊張行動趨力採取行動需求滿足緊張降低
成功的激勵,至少應符合以下三個要素:
1.具有吸引力的需求 2.可以激起足夠的行動趨力 3. 所激起的行動可以成目標
二、激勵理論
自我實現需求
社會需求
尊重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
()X理論與Y理論
()赫茲伯格二因子理論
()麥克里南三需求理論
()目標設定理論與增強理論
()公平理論
()期望理論:激勵的成效主要受到以下三項變數的影響:
1. 努力與績效的關聯性
2. 績效與報酬關聯性
3. 報酬的吸引力

第二節 激勵理論的運用
一、成功運用激勵理論的原則
()瞭解需求
()行為與需求的聯結
()其他注意事項
1. 承認個人之間有差異存在
2. 建立可以成的目標
3. 建立公平的評核系統
4. 金錢仍是重要的激勵工具
二、激勵理論在企業組織的應用
()目標管理
()員工投入方案 成功發揮影響力
()彈性福利制
()變動薪資
()技能基礎薪資

第三節 影響力的運用
一、影響力的本質
二、影響力的基礎
三、影響力的運用策略 成功運用影響力的要件
影響力來源 可能的運用策略
職權 1.奬懲權的運用
2.指揮、命令、強制權的運用
關係 參考權(說好話、推薦)
情報 資訊權
知識 專家權
資源 脅迫、利誘
人格特質或聲望 魅力領導
影響力來源與運用策略的對稱關係
四、影響力的維持與轉移
()影響力的維持 ()權力的轉移
1. 擴充自己的資源
2. 強化自己資源的重要性
3. 壟斷資源,避免他人獲得相關資源
4. 與他人建立策略聯盟
第八章 溝通與形象管理
第一節 溝通的基本原理
一、溝通的重要
二、溝通的定義與溝通模式
()訊息接收與發送者
()編碼與解碼
()訊息與管道
()雜訊
()溝通雙方的契合情形
()溝通系絡環境: 1. 物理環境 2. 社會與心理條件環境 3. 時機與場合

第二節 如何建立有效的人際溝通
一、訊息及管道清楚明確
()訊息清楚明確
()管道的選擇
()確保溝通訊息明確的原則
原 則 說 明
1. 避免極端 使用兩極化的言詞
2. 避免刻意的歸類 故意將人、事刻意歸為某一特定類別
3. 避免刻意忽略 刻意忽略某些有意義的訊息
4. 避免過度推論 未根據事實陳述,而使用了太多的推測
5. 避免武斷 不要經常使用總是、一定、不可能等字句
6. 避免靜態論述 論述一成不變,未考慮環境的變化
7. 避免無差異 針對不同的對象,應該有不同的詞彙
二、避免外在因素的干擾
()建立良性的互動



This page looks plain and unstyled because you're using a non-standard compliant browser. To see it in its best form, please upgrade to a browser that supports web standards. It's free and painless.
管理與生活網路評量第一章到第九章
第一章
41、以下何者是成功管理者應該具備的條件?1.專業的論述與見解2.建立程序與制度的執行力3.良好的人際網路4.以上皆是。
42、哪些因素會造成管理成效不如預期?1.人的非理性因素2.大環境的突發性變化3.專業研判只能抓住方向,無法確定發生時間4.以上皆是。
13、以下關於策略觀點的敘述何者為真?1.策略觀點重視未來2.策略管理觀點重視環境的回應3.策略管理觀點重視歷史事件的分析4.策略管理觀點強調效益分析。
44、以下關於日本式的管理風格陳述何者不正確?1.人際關係導向2.以人際關係為組織認同的基礎3.無為的領導者4.重視短期績效。
25、以下關於法家的領導哲學何者為真?1.重視領導者的道德修養2.以法、術、勢來強化領導基礎3.強調無為而治4.近似於現代的魅力領導風格。
26、以下關於儒家的管理陳述何者不正確?1.近似於魅力領導理論2.以嚴密監督下屬為手段3.強調領導者本身的道德修養4.以人格特質為權力基礎。
17、何者是中國式管理的特色?1.以人為本2.重視規劃程序3.強調建立組織結構與程序4.以科學模式來解決問題。

第二章
41、企業為了降低環境的衝擊可以採取哪些措施?1.建立緩衝部門或機制2.組織結構扁平化3.員工授權4.以上皆是。
32、從物競天擇觀點,我們可以得到哪些關於應付環境變化的啟示?1.人定勝天2.以擊敗對手為目的3.每個人都應該建立自己的生存利基4.以上皆是。
33、以下哪些手段不屬於企業積極定義環境的作為?1.遊說政府訂定有利於自己的法案2.以廣告改變消費者的購買習慣3.追隨市場領導者的定價策略4.執行企業形象管理。
44、個人如何採取較積極的作為來改變環境?1.設法增加自己的資源2.和別人合作形成社會網路3.增進自己的知識與技能4.以上皆是。
25、以下關於企業策略的敘述不正確?1.策略是關於組織未來的定位規劃2.策略制定後可以隨時改變3.策略建立在對未來環境的預測4.策略優勢一旦建立就不容易被超越。
16、哪些關於環境的敘述不正確?1.每個人對於環境的認知與解讀差異不大2.環境具有複雜性不容易完全掌握3.環境的變化速度越來越快4.環境事件可以直接或間接影像我們。

第三章
A1、就計畫的陳述而言,下列哪項最不適當的?A.我暑假要環島一周。B.我本週五要去高雄。C.我明年要考研究所。D.我下週末中午請各位吃飯。
A2、就個人生涯計畫特性而言,生涯計畫是應屬於個人的?A.策略性計畫。B. 戰術性計畫。C.功能性計畫。D.作業性計畫。。
C3、規劃有很多好處,下列哪項是錯誤的?A. 規劃可以讓人有充分的時間蒐集資料。B.規劃讓人對未來方向與目標有較明確的概念。C.規劃可以讓你對別人吹牛、畫大餅。D.規劃可以幫助你發現潛在的威脅與機會,至少可降低長期風險。
D4、就如何設定激勵性目標而言,下列哪項是錯誤的?A.目標要具體B.目標要可衡量且可量化C.目標要具有挑戰性D.目標要瘋狂,越難越好。
B5、要落實目標管理,下列哪一項是錯誤的?A.要有合理、可行的目標B.遇困難就要檢討修正目標C.要定期追蹤D.目標達成時要有獎懲。
B6、企劃書的構成都必須要有所謂的5W2H1E,其中E指的是?A.效率(efficiencyB.效果(effectC.努力(effortD.簡易(easiness)。
D7、有關衡量員工士氣的指標,下列哪項是錯誤的?A.曠職B.意外發生率C.離職率D.電話費。

第四章
A1、就策略管理與策略規劃的關係而言,下列哪項最適當的?A.策略管理包括策略規劃B.策略規劃包括策略管理C.策略管理與策略規劃無關D.策略管理與策略規劃同義。
C2、就總體層級策略種類而言,下列哪項是錯誤的?A.多角化策略B.垂直整合策略C.成本領導D.集中策略。
D3、汽車業競爭非常激烈,Mercedes-BenzBMW採取什麼競爭策略?A.成本領導B.差異化C.聚焦D.成本+差異化。
D4、談競爭策略時常提到五力分析,下列哪項不屬於五力之一?A.供應商B.替代品C.現存同業D.政府。
D5SWOT是很重要的策略規劃工具,下列哪項是錯誤的?A.S-指長處B.W-指弱點C.O-指機會D.T-指技術。
C6BCG矩陣將企業內事業分為四類,下列哪項是錯誤的?A.明星(stars
):通常需要大量資金,但其資金通常從來自營運及利潤B.問題兒童(question m
arks
):必須從其他事業取得資金,以提升市場佔有率C.金牛(cash cows):企業通常會被出售以供明星或問題兒童事業使用D.落水狗(dogs):企業通常會被出售以換取現金,供明星會問題兒童事業使用。
D7、生涯規劃有其步驟,最重要的是?A.了解環境B.了解趨勢C.了解機會D.了解自己。

第五章
D1、下列哪個不是公司內的非正式組織?A.社團B.球友會C.互助會D.新產品開發小組。
A2、最常用的部門規劃基礎是?A.功能別B.產品別C.流程別D.客戶別。
C3、有關於作業流程的部門劃分基礎,下列哪項是錯誤的?A.紡織廠依紡織布染整成衣劃分部門B.可使各部門的工作內容簡單化C.戶政事務所的單一窗口作業D.汽車製造的裝備生產線。
B4、下列有關專案組織的敘述,哪項是錯誤的?A.是一個臨時性的任務編組B.處理例行性的業務C.有一定的存續時間D.是一種跨功能部門別的組織。
B5、有關控制幅度的敘述,下列哪項是錯的?A.主管權力慾望越強,控制幅度越大B.部屬能力越弱,控制幅度越大C.部門工作性質變化不大,控制幅度越大D.部屬所在的地理區域越分散,控制幅度越小。
A6、有關控制幅度的敘述,下列哪項是錯的?A.部屬的工作越需要溝通,控制幅度越大B.溝通科技與效率越進步,控制幅度越大C. 主管能力越強,控制幅度越大D. 部門工作複雜度越高,控制幅度越小。
D7、有關直線與幕僚,下列哪項是錯的?A.直線主管可以指揮部屬B.幕僚人員只能做建議與顧問C.直線部門的業務與組織的任務有直接關係D.IC設計公司,財務部門是直線部門。
C8、有關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描述,下列哪項是錯的?A.是官僚式組織B.依照古典組織理論原則設計的C.適用於專業會計師事務所D.衙門式組織。
D9、有關扁平式的組織結構描述,下列哪項是錯的?A.主管的控制幅度較廣B.適用於專業律師事務所C.組織的層級較少D.組織內較集權。
A10、有關有機式的組織結構描述,下列哪項是錯的?A.適用於穩定環境的產業B.是一種有彈性的扁平化組織C.組織的成員可以隨時調整D.協調方式透過專案小組或委員會。
討論題
1
、請檢視你所服務的公司(或機構),是屬於哪一種組織結構型態?功能式?產品式?或哪一種?目前的組織結構型態是運作順利?有需要做組織結構的變革與調整嗎?為什麼?
2
、請檢視你所服務的公司(或機構),有那些非正式組織?這些非正式組織對組織正式組織影響的利弊為何?
3
、請分析你個人的特質,比較適合當直線主管或幕僚?為什麼?
4
、你所住的社區(或公寓),如何組成一個「管理委員會」或「住戶自救會」,以發揮組織的功能?本章那些理論可以應用上?

第六章
C1、你認為下列有關領導的敘述,哪項是錯的?A.領導是一個過程B.領導是一種影響力C.領導是天生的D.領導者具有某些特質。
B2、領導者的權力,來自於部屬因為懼怕擔心受到上級的懲罰,此為領導者哪種影響力來源:A.獎酬權B.強制權C.專家權D.參考權。
D3、領導者的權力,來自於部屬對於領導者的認同度,從領導者個人魅力所產生出來的權力,此為:A.獎酬權B.強制權C.專家權D.參考權。
A4、根據統計,哪個星座做的人當老闆最多:A.金牛座B.天蠍座C.牡羊座D.巨蟹座。
C5、領導者讓部屬參與決策,決策透過各種可能的溝通管道,是屬於哪一種領導型態:A.獨裁式B.放任式C.民主式D.權變式。
B6、哪一個不是費德勒領導的三種情境因素:A.領導者與成員關係B.領導者的情緒C.任務結構D.領導者的地位。
B7、用人作業流程的第一步驟是:A.訂定用人標準B.確定職務任務目標與工作內容C.任用人員D.依照用人需求甄選人員。
D8、下列哪一項不應訂在用人標準的項目:A.專業知識B.技術能力C.體能要求D.宗教信仰。
C9、領導者在選才時,要求部屬即要能勝任工作,操守也要好,是屬於哪一種選才類型:A.主管偏好型B.關係型C.才德兼備型D.操守型。
C10、領導者與部屬雙方的信任建立在感情互信的基礎上,雙方可以相互了解對方的行事意圖、方法,甚至可以在人際往來中代表對方,是屬於哪一種信任類型:A.威嚇型B.能力型C.感情型D.放任型。
討論題:
1
、領導者要具備哪些特質?哪些才能?你是否適合擔任領導者?
2
、請以一個實際案例(或以你服務的公司老闆為例),他領導的權力來源是否都具有教科書上所講的五種權力來源?他的領導型態是哪一種?若你是個領導者,你會用哪一種領導型態?
3
、如果你是個領導者,如何識人?用人?管理人?
4
、選才的類型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公民營企業機構在選才時,是用哪些類型?

第七章
11、以下何者屬於內容取向的激勵理論?1.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2.公平理論3.目標設定理論4.增強理論。
12、以下何者不屬於程式取向的激勵理論?1.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2.公平理論3.目標設定理論4.增強理論。
23、關於赫茲伯格二因子理論的敘述何者正確?1.分為激勵與衛生因子兩類2. 欠缺衛生因子會導致不滿足3.欠缺激勵因子會導致不滿足4.何者是衛生因子,何者是激勵因子,每個人都不太一樣。
44、根據期望理論,人的行為動機與何者有關?1.行為達成目標的可能性2.達成目標與獲得獎勵的關聯3.獎勵的吸引力大小4.以上皆是。
25、告訴你的小孩,「如果乖乖聽話,星期天就可以不用做家事」,符合何種增強策略?1.正面增強2.負面增強3.懲罰4.消滅。
36、針對不同員工給予不同的福利組合,這種做法符合何種激勵理論的主張?1.公平理論2.增強理論3.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4.目標設定理論。

47、影響力的大小取決於?1.依賴關係的重要性2.依賴關係的不可替代性3.依賴關係的稀少性4.以上皆是。
48、以下何者較不可能成為影響力的基礎?1.與高級主管的關係良好2.具有專業能力3.在公司中身居要職4.聽命行事。

第八章
21、以下何者屬於組織溝通中的水平溝通手段?1.命令2.跨部門會報3.書面報告4.口頭報告。
32、以下何者不是人際溝通的特徵?1.多為雙向溝通方式2.傳達個人的感受或立場3.最常以書面的方式進行4.有助於建立與他人的人際關係。
33、溝通者哪些特徵會影響溝通成效?1.溝通者開放、同理心的人格特質2.溝通者的溝通技巧3.溝通者的權力大小4.溝通者運用語言或文字的能力。
14、關於形象管理的敘述何者較不正確?1.形象管理利己卻不利人2.形象管理是一種單向溝通3.形象管理是一種自我呈現4.形象管理要有嚴謹的分析與執行步驟。
45、以下何種作為不屬於企業形象管理的視覺識別?1.設計公司的商標2.規定員工穿著制服3.建立公司的標語口號4.推動全面品管活動。

第九章
D1、有關控制的認知,下列哪項是錯誤的?A.控制與是否信任員工沒有關係B.控制是組織管理中「必要之惡」C.控制有其正面功能D.組織根本不需要控制 。
B2、有關組織中控制的功能,下列哪項是錯誤的?A.可用於預防危機的發生B.可以緊迫盯人,讓人順從C.用於考核員工的績效D.穩定產出或服務品質。
A3、對企業管理而言,「找對的人」是屬於?A.前饋控制B.同步控制C.事後控制D關卡控制.
D4、傳統控制中有所謂診斷型控制系統,下列哪項不屬於診斷型控制?A.預算B.財務比率C.利潤中心D.編制員工守則。
D5、傳統控制會有負面反應,下列哪項是錯誤?A.就個人自利行為而言,員工只會重視那些「受評量」的事情或目標,不會理會公司的重大目標B.管理階層為了彰顯自己的績效表現,常會玩一些不會帶來經濟效益的花招C.因為控制的需要,很多事情的核決流程會變得複雜又漫長,而變成「為控制而控制」D.主管不太會把壓力下轉的。
D6、運用承諾可提升員工的自我控制,下列哪項不屬於運用承諾提升員工的自我控制方法?A.以價值觀來任用人(value-based hiringB.薪酬股勵與利潤分享C.確保組織為公正性D.用關係作為加薪、晉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