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100下 家族企業管理 瑋瑋整理轉貼

100  家族企業管理  講次提要與評量題答



空大書香園地

http://tw.myblog.yahoo.com/hikaru-goodfriend/article?mid=30290




第 01 講 - 家族企業管理的系統觀點

(一) 瞭解家族企業管理。

(二) 家族課題。

(三) 經營課題。

二、 講次內容:

(一) 由於家族企業的經營與發展,一般企業管理教科書的理論運作差異頗大,因此不論是家族企業的老闆或是家族企業的員工,都有必要針對家族企業的管理模式作瞭解,才能在工作上游刃有餘,發展上運籌帷幄。透過對家族企業管理各種重要元素的瞭解,逐步建構完整的邏輯概念,進而發揮有效的執行能力,達成經營成長的目的。

(二) 家族課題是指經營者在家族的經營技巧、與職員的關係、事業的繼承、內部感情、人事、財務的糾紛等等。

(三) 經營課題則是經營業績、公司制度、策略、目標、利潤分享等正規公司經營的議題。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家族企業的員工不必瞭解家族企業的管理模式,只要老闆瞭解亦能發揮有效的執行能力,達成經營成長的目的。 1.是 2.否 [正確答案]



二、單選題

1.經營者在家族的經營技巧、與職員的關係、事業的繼承、內部感情、人事、財務的糾紛,指的是何種課題?

1.(A)家族課題 [正確答案] 2.(B)家庭課題3.(C)企業課題 4.(D)經營課題



三、問答題

1.3.何謂經營課題?

答:經營業績、公司制度、策略、目標、利潤分享等正規公司經營的議題。

陳世晉老師提供



第 02 講 - 這個世界不能沒有家族企業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的發展。

(二) 近代家族企業的特點。

(三) 家族企業在不景氣年代屹立不搖的原因。

二、 講次內容:

(一) 家族企業的發展大約可以分成三階段,分別為

(1)古典家族階段、(2)近代家族企業階段與(3)現代家族企業階段。

(二) 家族企業的特點:

1. 產權集中:家族因為管理權的外放,因此必須透過控股掌握公司,所以會產權集中在家族手中。

2. 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因為資本取得困難,所以家族必須讓出股份或進行金融舉債的方式取得資本。

3. 擴張與購併:為產生超額利潤,壟斷成了最重要的手段,這也導致很多行業都出現了家族壟斷企業。

(三) 家族企業在不景氣年代屹立不搖的原因:

1. 有強烈的責任感。

2. 員工十分忠誠。





【評量題目解答】

第 02 講 - 這個世界不能沒有家族企業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決策迅速是家族企業在不景氣年代屹立不搖的原因之一。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單選題

1.何者非家族企業發展三階段?

1.(A)古典家族 2.(B)近代家族 3.(C)現代家族 4.(D)古代家族 [正確答案]



三、問答題

1.近代家族企業有何特點?

答:產權集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擴張與購併





第 03 講 - 企業主與企業家

一、 講次大綱:

(一) 以工作角度來看運作方式。

(二) 公司的經營目標設定模式。

(三) 家族企業經營上的第一個困難問題。

二、 講次內容:

(一) 企業主講究的運作方式是以獨立奮鬥為主,自己獨來獨往,用很敏銳、高超的表現出獨行獨斷的型態。專業的企業管理人員的話,講究的是團隊的工作。

(二) 傑出的企業主不斷地評估如何運用個人優點,以及手上既有的資源,彈性地設立符合當時整體情況的最佳目標,而且對於一路上出現的問題能夠有創意地回應。成功的企業高階主管則是預設一個目標,之後努力地想辦法達成。擁有企管碩士學位的人,還有資深的專業投資者,比較可能展現出這種特質。

(三) 家族企業經營上的第一個困難問題,也就是創始人自己的問題,這種問題有賴英明的創始人在創業後,逐步導入制度化管理方式才能讓企業茁壯起來。



【評量題目解答】

第 03 講 - 企業主與企業家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企業主講究的運作方式是團隊的工作。

1.是 2.否 [正確答案]



二、單選題

1.家族企業經營上的第一個困難問題是來自?

1.(A)創業資金來源 2.(B)創始人自己 [正確答案] 3.(C)員工 4.(D)家族成員



三、問答題

1.在公司的經營目標設定模式上,企業主與企業家有何不同?

答:傑出的企業主會不斷地評估如何運用個人優點,以及手上既有的資源,彈性地設立符合當時整體情況的最佳目標,而且對於一路上出現的問題能夠有創意地回應。成功的企業高階主管則是預設一個目標,之後努力地想辦法達成。擁有企管碩士學位的人,還有資深的專業投資者,比較可能展現出這種特質。



第 04 講 - 有長久安康的家族企業嗎?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經營的利弊分析。

(二) 產權理論。

(三) 交易成本理論。

二、 講次內容:

(一) 利的部分可以分成四部分,分別是家族企業的成員具有奉獻精神、家族信譽會提高公司榮譽、經營者與股東合而為一、企業的繼承有連續性。

(二) 科斯提出的產權理論說明了這個問題,如果一個具備明確性、專有性、可轉讓性與可操作性的產權關係,就可以讓大家安心的付出各種心力去維護他,在家族企業中,企業所有者又是經營者,經營權與所有權合而為一,企業的產權很清楚的歸家族所有,也就是說,家族企業的產權是私有的。

(三) 交易成本理論的解釋,經濟系統的運行是通過各種「交易活動」來得以維系的,而為了使「交易活動」能夠有效地進行,交易雙方就要建立各種契約關係。為了確保契約的建立和實施,就必然要發生一系列活動,產生一系列的成本。



【評量題目解答】

第 04 講 - 有長久安康的家族企業嗎?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家族信譽不會提高公司的信譽。

1.是 2.否 [正確答案]



二、單選題

1.何種理論說明,如果一個具備明確性、專有性、可轉讓性與可操作性的產權關係,就可以讓大家安心的付出各種心力去維護他。

1.(A)交易成本理論 2.(B)產權理論 [正確答案] 3.(C)信任理論 4.(D)組織理論



三、問答題

1.家族企業經營有利點可分成那四部分?

答:家族企業的成員具有奉獻精神、家族信譽會提高公司榮譽、經營者與股東合而為一、企業的繼承有連續性。



第 05 講 - 家族企業的重要成功因素

一、 講次大綱:

(一) 長壽家族企業的成功因素。

(二) 管家精神

(三) 大家族的緊密團隊

二、 講次內容:

(一) 長壽企業的四個C,

這四個C分別是連貫性(continuity)、共同體(community)、連結(connection)、指揮(command)。

(二) 管家精神,鼓勵管理著的長期學徒精神並長期任職。在他們想法中並不存在短期策略和每季的收益。

(三) 大家族的緊密團隊,他們會顯示出很強的價值傾向,並且把員工凝結在重要事情的周圍。

(四) 優秀的家族企業領導人常會以快速獨創的方式,對獨立活動進行判斷與執行決策,並且會藉此調整和更新公司。它們往往和掌權的高層團隊一起工作,而成員能開誠布公的進行溝通與制訂決策。領導人會充分運用所有權和經營權合一的優勢,快速建立制度並落實,對不聽話的家族成員做出嚴懲,讓所有人知道一致的原則在哪裡,也讓制度和變革能夠順利推動。



【評量題目解答】

第 05 講 - 家族企業的重要成功因素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長壽的家族企業努力保證企業的健康和連貫性,培養細心的、凌駕於資源之上的「管家精神」。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單選題

1.「一群人向前衝,不在乎任何成本」,類似何種概念。

1.(A)連慣性 [正確答案] 2.(B)共同體 3.(C)連結 4.(D)指揮



三、問答題

1.長壽家族企業的成功因素?

答:長壽家族企業的成功因素又稱為長壽企業的四個C,這四個C分別是連貫性(continuity)、共同體(community)、連結(connection)、指揮(command)。



第 06 講 - 家族企業產業環境與競爭策略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產業環境分析工具。

(二) 家族企業競爭策略的內涵。

二、 講次內容:

(一) 家族企業產業環境分析工具,包括:五力分析與SWOT分析。五力分析係針對產業內現存廠商的競爭力量、產業內所有廠商的購買者、供應商、替代品以及潛在加入者的競爭力量,進行其影響產業環境競爭程度的分析。SWOT分析則針對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進行分析。

(二) 家族企業競爭策略的內涵,可以Porter一般性策略、Hill and Jones競爭策略對照與競爭優勢四要素、Aaker可持續競爭優勢特徵,以下加以說明。



【評量題目解答】

第 06 講 - 家族企業產業環境與競爭策略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家族企業的產業環境非常單純而穩定,不受國際因素影響。

1.是 2.否 [正確答案]



2.家族企業不需要擬定競爭策略。

1.是 2.否 [正確答案]

二、單選題

1.Porter一般性策略,不包括?

1.(A)低成本領導策略 2.(B)差異化策略 3.(C)集中化策略 4.(D)搶得先機策略 [正確答案]



三、問答題

1.家族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要產生競爭優勢,必須具備哪些要素?

答:家族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要產生競爭優勢,必須下列具備四項要素:

(1)效率(2)品質(3)創新(4)顧客回應



第 07 講 - 家族企業競爭優勢之建置與維持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競爭優勢的建置。

(二) 家族企業競爭優勢的維持。

二、 講次內容:

(一) 家族企業競爭優勢的建置原則,包括:

1.家族企業特別需要遵守『法、理、情』原則。

2.家族企業應先認清本身的策略目標,以及策略目標變動時應有的配套措施。

3.家族企業對顧客應投資於整合專屬性而非資產專屬性。

4.家族企業需重視專業和績效,而非一味遵守終身雇用之原則。

5.家族企業需有符合策略目標之績效評估系統。

(二) 家族企業競爭優勢的維持建議,包括:

1.因應不同企業發展階段,家族企業應有不同的運作模式。

2.在進行專屬性投資時必須多方風險評估,切勿貪圖急功近利。

3.專注本業,建立持續領先的各種優勢。



【評量題目解答】

第 07 講 - 家族企業競爭優勢之建置與維持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家族企業的重要幹部是家族核心成員,不需要遵守『法、理、情』原則。

1.是 2.否 [正確答案]



2.家族企業的員工大多有親戚關係,應該適用終身雇用之原則。

1.是 2.否 [正確答案]



3.家族企業因為較為保守,在不同企業發展階段,可以運用相同的運作模式。

1.是 2.否 [正確答案]



二、問答題

1.家族企業因應競爭對手威脅,可建立之競爭優勢隔絕機制為何?

答:家族企業因應競爭對手威脅,可建立之競爭優勢隔絕機制如下:

(1)確認狀況(隔絕機制的型態:隱藏傑出的績效)

(2)誘因狀況(隔絕機制的型態:阻絕及先發制人)

(3)診斷狀況(隔絕機制的型態:因果模糊性與可模仿的不確定性)

(4)資源取得狀況(隔絕機制的型態:讓競爭優勢建立在不可移動或難以複製的資源及能力上)



第 08 講 - 家族企業的領導方法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領導者需要注意事項。

(二) 情感聯絡人

(三) 「搗蛋」的角色

(四) 高階管理團隊的好處。

二、 講次內容:

(一) 家族企業領導者最需要注意的幾件事,分別是本身的實力、情感聯絡人、原始股東的感受以及權威的認同。

(二) 情感聯絡人不是指領導者,而是在領導者身邊最能幫領導者聯絡感情和牽動主要成員意向的人。

(三) 要讓公司成員認同領導,通常要讓員工參與決策,事實上這要執行很困難,因為每個領導或多或少都會有不喜歡的成員,這些成員對領導而言就是一種「搗蛋」的角色。

(四) 採用高階管理團隊的好處分別為可以找到更專業的人處理專業事物、可以讓家族領導者專心思考家族企業的發展、可以在接班人尚未成熟時公司正常發展三點。



【評量題目解答】

第 08 講 - 家族企業的領導方法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情感聯絡人不是指領導者,而是在領導者身邊最能幫領導者聯絡感情和牽動主要成員意向的人。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單選題

1.以下何者非採用高階管理團隊的好處

1.(A)找到更專業的人處理專業事物

2.(B)可以讓家族領導者專心思考家族企業的發展

3.(C)可以在接班人尚未成熟時讓公司正常發展 [正確答案]

4.(D)高階管理團與領導者不容易理念不合



三、問答題

1.家族企業領導者需要注意事項?

答:家族企業領導者最需要注意的幾件事,分別是本身的實力、情感聯絡人、原始股東的感受以及權威的認同



第 09 講 - 家族企業領導者面臨的挑戰

一、 講次大綱:

(一) 領導者的正直程度。

(二) 內部阻力。

(三) 面對內部矛盾的角色能採取的作法。

二、 講次內容:

(一) 其實領導者的正直程度,關於於企業的興衰成敗,正直程度的高低,在胸襟與眼光、內部擁戴、外部評價、獲利方式家族聲望這五個部分都會對領導的能力和企業的行為有所影響。

(二) 家族企業的變革有三個主要的阻力,依據發生時間順序為由於成員對改革不夠知情或眼界狹隘造成、關鍵利害人因為預期改革後,他的地盤或需求無法滿足所造成、家族內部矛盾造成的情感對立。

(三) 第一個是「公正對待」,也就是對這個人所有的要求,都要用一致的公平標準對應,在一致的公平標準下對待他,有助於在未來產生真正衝突時,避免被他以「弱者的眼淚」爭取到同情票!第二個是適當的削弱他的影響力,亦即逐步清除他可影響的人或事。



【評量題目解答】

第 09 講 - 家族企業領導者面臨的挑戰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公正對待」為面對內部矛盾的角色時能採取的作法之一。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單選題

1.何者非內部阻力?

1.(A)成員對改革不夠知情或眼界狹隘造成

2.(B)削弱成員的影響力 [正確答案]

3.(C)地盤或需求無法滿足所造成

4.(D)家族內部矛盾造成的情感對立。

三、問答題

1.試述和領導者的正直程度高低在哪些部分將會影響領導的能力和企業的行為?

答:領導者的正直程度的高低,在胸襟與眼光、內部擁戴、外部評價、獲利方式家族聲望這五個部分都會對領導的能力和企業的行為有所影響。



第 10 講 - 家族企業財務管理之重要性與投資分析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財務管理之重要性。

(二) 家族企業財務管理之投資分析。

二、 講次內容:

(一) 家族企業財務管理之重要性,在於協調各部門的管理活動,並對家族企業的價值與競爭優勢的創造,有著不可抹殺的重要性。

(二) 家族企業財務管理之投資分析,包括:1.還本期法。2. 平均會計報酬率法。3. 淨現值法。4.內部報酬率法



【評量題目解答】

第 10 講 - 家族企業財務管理之重要性與投資分析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家族企業價值等於負債的市值與股東權益的市值之總和。

1.是 [正確答案] 2.否

2.家族企業一個好的投資決策,必須能在未來的效益期間帶來足夠的現金流量以創造企業的價值。

1.是 [正確答案] 2.否

3.一個較為完善的家族企業投資決策計劃,其分析絕不是只利用一種評估方法來決定。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問答題

1.資本預算是家族企業的一種資金運用計劃,其包括哪些功能?

答:家族企業的資本預算功能,包括:

(1)評估各項資本支出方案所需金額

(2)協調各項支出

(3)建立投資計畫之優先順序

(4)控制各項支出

(5)釐訂各項資本支出之財務計畫

(6)過去決策之追蹤與分析



第 11 講 - 家族企業國內外資金管理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營運資金的型態。

(二) 家族企業的資金管理。

二、 講次內容:

(一) 家族企業營運資金的型態,包括:1.經常性或永久性的營運資金。2.季節性的營運資金。3.特別營運資金。

(二) 家族企業的資金管理,包括「流動資金管理」與「長期資金規劃」。



【評量題目解答】

第 11 講 - 家族企業國內外資金管理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家族企業流動資金管理是指如何針對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間作一有效的協調控制,以避免發生資金週轉不靈的情況。

1.是 [正確答案] 2.否

2.一個家族企業發生資金週轉不靈,即表示其獲利能力的表現不佳。

1.是 2.否 [正確答案]

3.政治風險係指地主國利用政治問題或一些法規制度影響投資環境,進而降低了家族企業的投資價值。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問答題

1.家族企業在選擇以何種方式取得資金時,應考慮的因素有哪些?

答:家族企業在選擇以何種方式取得資金時,應考慮的因素,包括融資的:

(1)成本(2)彈性(3)時機(4)企業融資能力(5)其他因素



第 12 講 - 家族企業面臨的組織環境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面臨的組織環境。

(二) 家族企業組織內在結構和外在環境的配合。

二、 講次內容:

(一) 家族企業面臨的組織環境,可分成十個部份,包括:產業、原料、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市場、科技技術、經濟條件、政府、社會文化、國際等等。

(二) 家族企業組織內在結構和外在環境,必須有正確的配合,包括:1.職位與部門的配合。2.緩衝與邊界的建立。3.區隔與整合。4.有機的與機械的管理流程。5.制度的模仿。6.計劃與預測。



【評量題目解答】

第 12 講 - 家族企業面臨的組織環境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在社會文化部份,環境保護和動物保育運動的成長,影響很多家族企業的經營活動。

1.是 [正確答案] 2.否

2.今日環境對大部分的家族企業而言,變得更不安定,亦即需求與供給的因子,對家族企業而言很難去預測。 1.是 [正確答案] 2.否

3.當外在環境複雜且快速地變化時,家族企業部門便必須高度地專業化,以便處理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問答題

1.依照家族企業評估環境不確定性架構,可將環境分為哪些型態?

答:依照家族企業評估環境不確定性架構,可將環境分為:

(1) 簡單且安定的環境

(2) 安定而複雜的環境

(3) 簡單且不安定的環境

(4) 複雜且不安定的環境



第 13 講 - 家族企業組織特徵、生命週期與結構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的組織特徵。

(二) 家族企業的生命週期。

(三) 家族企業的組織結構。

二、 講次內容:

(一) 家族企業的發展分為純家族型、雙元分離型、雙元連結型以及純企業型四個階段,並可由雙元系統結構與極端共存現象來說明家族企業獨特的組織特徵。

(二) 家族企業的生命週期,包括:1.創業階段。2.協力階段。3.形式化階段。4.苦心經營階段。

(三) 家族企業在進行整體組織結構設計時,必須考量的因素,包括:1.工作活動的需要。2.報告關係。3.部門劃分。



【評量題目解答】

第 13 講 - 家族企業組織特徵、生命週期與結構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家族企業是由家族和企業兩組織互動所造成的獨特企業體。

1.是 [正確答案] 2.否

2.隨著家族企業業務漸增,組織規模日益擴大,家族企業會傾向於尋求專業人士的輔助。

1.是 [正確答案] 2.否

3.家族企業在面對環境、目標、技術、規模等因素,皆會造成企業對不同資訊處理的需求。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問答題

1.家族企業進行垂直及水平資訊連結的內容包括哪些?

答:家族企業進行垂直及水平資訊連結的內容,包括:

(1) 垂直資訊連結

A. 請示與交付B. 規則與程序C. 增加職位層級D. 垂直資訊系統

(2) 水平資訊連結

A. 資訊系統B. 直接溝通C. 任務小組D. 專任整合者E. 工作團隊





第 14 講 - 家族企業組織結構設計與道德塑造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的組織設計。

(二) 家族企業的道德塑造。

二、 講次內容:

(一) 家族企業的組織設計,依部門劃分,包括功能別、事業部別、地區別、混合別。

(二) 家族企業的道德塑造,必須透過領導者的價值領導、正規的架構與系統,來予以傳達與發展價值觀



【評量題目解答】

第 14 講 - 家族企業組織結構設計與道德塑造 評量題目解答

一、單選題

1.功能別的家族企業組織設計,其優點包括:

1.A.讓功能部門中具有經濟規模

2.B.能夠深入發展技術

3.C.能使組織達成功能的目標

4.D.以上皆是 [正確答案]



2.混合型的家族企業組織設計,其缺點包括:

1.A.具有潛在的行政費過度負荷

2.B.造成事業部與總公司部門間的衝突

3.C.以上皆是 [正確答案]

4.D.以上皆非



3.矩陣式結構的家族企業組織設計,其優點不包括:

1.A.適合複雜的決策與時常改變的不穩定環境

2.B.具有經濟規模 [正確答案]

3.C.提供功能與產品技術發展的機會

4.D.最適合中等規模及有多種產品



二、問答題

1.家族企業領導者用來塑造道德價值觀的工具是正規的組織架構與系統,其內涵為何?

答: 家族企業正規的組織架構與系統,其內涵為:

(1) 正規的架構(2) 揭發弊端的功能(3) 道德規範(4) 訓練課程

李培銘老師提供





第 15 講 - 家族企業產品、價格策略與經營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的產品定位。

(二) 家族企業的價格策略。

二、 講次內容:

(一) 為使家族企業進行產品定位時,能夠順利達成銷售目標,產品定位應注意事項,包括:1. 正確理解產品定位與產品差異化的關係,讓產品差異化與產品定位結合。2. 正確處理產品定位與整合行銷傳播的關係,讓產品定位與品牌推廣結合。

(二) 家族企業的價格策略,包括:區域訂價策略、消費群體訂價策略、時間訂價策略、心理訂價策略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家族企業產品定位的重點在於展示其競爭優勢,透過行銷策略將競爭優勢傳達給消費者。

1.是 [正確答案] 2.否

2.家族企業所執行產品策略必須要能與品牌產生一致性的聯結關係,才能持續維繫消費者對產品的忠誠度。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單選題

1.家族企業產品可運用的四種心理訂價策略,包括:

1.A.尾數訂價策略 2.B.習慣訂價策略 3.C.聲望訂價策略 4.D.以上皆是 [正確答案]



第 16 講 - 家族企業通路、推廣策略與經營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的通路策略。

(二) 家族企業的推廣策略。

二、 講次內容:

(一) 家族企業的通路策略,包括:

1.運用企業本身銷售人員直接將產品進行銷售。2. 經由通路廠商(中間商)進行銷售。3.利用企業之配銷系統進行銷售。

(二) 家族企業推廣策略,包括;

1.使用廣告。2.銷售促進。3.人員推銷。4.公共關係與報導。5.直接行銷。6.網路行銷等六種工具,來協助企業產品銷售、形象提升、利潤增加。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家族企業需要確認候選通路廠商在顧客、其他製造商、同業間的名聲是否良好。

1.是 [正確答案] 2.否

2.當顧客要求購物地點應儘量方便時,家族企業對於市場涵蓋策略應該選擇獨家式配銷。

1.是 2.否 [正確答案]



二、單選題

1.家族企業發展推廣組合時,所應考慮的因素,包括:

1.A.產品市場類型 2.B.推與拉的策略 3.C.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 4.D.以上皆是 [正確答案]



三、問答題

1.家族企業通路管理要全球化似乎不可能,其原因為何?

答:家族企業通路管理要全球化不可能的原因,包括:

(1) 全球市場消費者存在異質性

(2) 總體經濟情況、法律、環境差異

(3) 全球化利益的經濟限制

(4) 各市場通路合作夥伴行為的差



第 17 講 - 企業組織中的資訊管理

講次摘要    

壹、 講次大綱:

一、企業組織中資訊管理的基本概念

二、資訊管理的定義



貳、重點提示:

一、 資訊管理的重要性:資訊科技與資訊系統(簡稱IT/IS)的投資對於組織的重要性:1.由於IT的進步,對企業的影響與日俱增,企業投資在IT的金額也愈來愈大,使得IT/IS是企業組織最重要的資本支出。2.IT/IS已是一切企業的經營基礎,就如同水力、電力一樣,成為企業的基本設施。3.IT/IS已是提升企業生產力的重要工具。4.藉由IT/IS創造優秀的產品與服務創新的能力,來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5.網路經濟體系的形成與無窮的潛在商機,加深IT/IS投資的重要性。



二、 資訊管理的演進過程:資訊管理的發展可以分為古代、近代、現代等三個時期,而現代資訊管理又可以再分為三個階段,即

第一階段 1940年代中期~1970年代中期,是傳統資訊管理向現代資訊管理的轉型時期、

第二階段 197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是現代資訊管理的發展時期、

第三階段即1990年中期至今,是網路經濟時代的來臨與電子化(E化)時期。每個階段要注意其各階段的重點及特色。



三、 資訊管理從功能、對象、目標與效用等四個角度來剖析:

1. 功能:從「組織功能」的角度來看,資訊管理就是探討組織中「資訊資源」的管理問題,而資訊資源則包括「資訊科技」與「支援與使用資訊科技的專業人員」。

2. 對象:從對象的角度來剖析資訊管理,則資訊管理就是「管理企業中的資訊」。廣義的資訊指資訊的階層,即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

3. 目標:從目的的角度來看,資訊管理主要在「探討企業引入資訊科技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分析其原因,並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而資訊管理學則是「企業引用資訊技術時,促使原組織能夠適應資訊技術,並蛻變成新組織的一門知識」。

4. 效用:從效用的角度剖析資訊管理,則著重於資訊科技能,所帶給組織的商業價值。



四、 資訊管理的定義:資訊管理或MIS,許多學者提出各種不同的定義、目的與架構。目前大致有兩種不同角度的觀點,一是「管理」觀點,指「對組織資訊資源從事各種管理活動的總稱」。一是「系統」的觀點,起因於電腦應用在管理方面的新領域,直到1968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管理學院成立「MIS」博士學程,自此開啟「MIS」的新學門。而「MIS」一詞,被廣泛接受的定義是由該學域的開山祖師達威士教授( Gordon Davis)所提出的定義,即「一種人機整合系統。它可以提供資訊以支援組織的日常作業、管理及決策活動。此系統使用到電腦硬體與軟體、人工作業程序、企業問題模式以及資料庫等科技」。此即描述一個極為廣泛的電腦化系統的類型,屬於MIS狹義的內涵。另一方面,「MIS」一詞,也被用來泛指在一般組織中,採用這樣一種電腦化系統時,所牽涉到的所有技術及管理層面的課題。此包含:系統規劃、開發、整合、導入、資訊安全、策略性意涵等等。此即為MIS「廣義」的內涵,亦代表整個新的學域。



【評量題目解答】

一、單選題

1.會影響決策結果的資料,稱為:

1.(A)資料 2.(B)資訊 [正確答案] 3.(C)知識 4.(D)智慧



2.資訊科技有重大發展的階段,例如個人電腦的普及、資料庫技術的成熟、與Internet技術的發展,是在哪一個資訊管理的發展階段:

1.(A)近代

2.(B)1940年代中期~1970年代中期

3.(C)197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 [正確答案]

4.(D)1990年中期至今



3.以下何者非「資訊資源」:

1.(A)科技資產 2.(B)人員資產 3.(C)關係資產 4.(D)財務資產 [正確答案]



4.以下何者非現代資訊管理發展中第三階段的重點

1.(A)全球連結的「網路化」

2.(B)電腦系統「小型化(Downsizing)」 [正確答案]

3.(C)企業經營的「電子化」

4.(D)服務的「行動化」



二、問答題

1.何謂資訊管理?何謂管理資訊系統(MIS)?有何異同。

答案:

a.「MIS」一詞,被廣泛接受的定義是由該學域的開山祖師達威士教授( Gordon Davis)所提出的定義,即「一種人機整合系統。它可以提供資訊以支援組織的日常作業、管理及決策活動。此系統使用到電腦硬體與軟體、人工作業程序、企業問題模式以及資料庫等科技」。是以「資訊系統」為主。

b.「資訊管理」:指的是「對組織資訊資源從事各種管理活動的總稱」。是以「管理」為主。

c. 狹義而言,「資訊管理」以「管理」為主;「MIS」以「系統」為主。廣義而言,「資訊管理」與「MIS」是相同的。

楊豐松老師提供



第 18 講 - 企業資訊管理的資訊科技與經營管理控制

講次摘要    

壹、 講次大綱:

一、企業組織中資訊管理的相關資訊科技

二、資訊科技基礎設施(ITI)的六大平台與發展趨勢

三、企業資訊系統的種類

四、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貳、重點提示:

一、 所謂ITI是指「由許多不同的資訊科技資源的組合,用來支援組織各種不同應用系統(簡稱AP)開發的一個分享平台」。ITI的組成分子可分為六大平台,即網路平台、硬體平台、作業系統(OS)平台、Internet/Web平台、資料管理平台、企業系統平台,各有不同的支援功能。而ITI的演進則可分為五大階段,即1959年開始的主機時代、1981年開始的PC時代、1983年的主從式(即Client/Server時代)、1992年開始的企業網際網路運算時代、以及2010年開始至今的雲端運算時代。同學要注意的是每個平台在每個階段的重點及特色,尤其是2000年至今的各平台發展趨勢。



【評量題目解答】

一、單選題

1.利用雲端運算的使用者可透過Internet來彈性的取得自己所需要的應用軟體,稱為:

1.(A)SaaS [正確答案] 2.(B)IaaS 3.(C)PaaS 4.(D)DaaS



2.在網路上提供、擁有、管理一個資訊系統平台環境,使用者可以在平台上方便的開發、安裝、組合與執行各種應用資訊系統,稱為:

1.(A)SaaS 2.(B)IaaS 3.(C)PaaS [正確答案] 4.(D)DaaS



二、問答題

1.ITI包含哪六大平台?

答案:網路平台、硬體平台、作業系統(OS)平台、Internet/Web平台、資料管理平台、企業系統平台。



三、填空題

1.企業資訊系統以支援組織層級來區分,由下而上依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策略規劃等三個層級。

答案:作業控制、管理控制。

2.企業的八大交易循環,包含(1)_________、(2)採購及付款循環、(3)________、(4)薪工循環、(5)融資循環、(6)固定資產循環、(7)_________、以及(8)研發循環等。每一個循環都必須符合內部控制之要求與規定。

答案:銷售及收款循環、生產循環、投資循環





第 19 講 - 現代家族企業電子化的首部曲-ERP

講次摘要   

壹、 講次大綱:

一、企業資源規劃(ERP)的基本概念與定義

二、ERP的演進過程與功能模組

三、現代家族企業導入ERP的策略性思考方向



貳、重點提示:

一、 電子化企業是現代企業的主要經營方式,而電子化企業的實施過程,則稱為企業電子化或產業電子化(簡稱E化)。關鍵性的電子化企業資訊系統,主要有:企業資源規劃(ERP)、供應鏈管理(SCM) 、顧客關係管理(CRM)及電子商務(EC)。實施過程通常由內而外;首先將企業內的資源整合電子化(即ERP),再跟上下游之間的供應鏈關係電子化的是SCM,而跟顧客關係電子化的是CRM。彼此之間則透過EC貫穿企業內外部的交易夥伴,達到無間隙的整合。家族企業的電子化過程亦為如此。



二、 ERP的定義:美國生產與存貨控制協會,簡稱APICS對ERP的定義是「企業資訊規劃系統是一套財務會計導向的資訊系統,主要的功能是有效的整合與規劃企業為了滿足客戶訂單所需的各項資源,進而擴大整體的營運績效、並降低成本」。另外,Davenport認為「企業資訊規劃系統是一種用於企業資訊整合的技術,核心是一個簡單的資料庫,資料庫彙整了企業內各商業活動、企業流程的資料,利用網際網路依功能、部門、全世界各地區加以連結,達到資料分享,支援應用模組使用,進而符合企業策略、組織特性以及公司文化,以求得最佳利益」。本質上,企業資源規劃系統是一個線上交易處理系統,具有即時性、整合性、資訊分享、流程合理化等特性,能夠即時反應整體企業資源的使用狀況,使得企業管理者能夠做最佳的調配,而產生最大的效益。ERP與傳統的MRP II有四個不同點,即關聯式資料庫、第四代語言、開放性系統平台,以及主從式架構。



三、 ERP的演進過程: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即1960到1970年代的MRP,80年代的MRP II,90年代的ERP,2000年以後的EERP。重點在於每個階段的時代背景與特性。補充說明,Gartner Group在2002年末提出即時企業(Real Time Enterprise,簡稱RTE),定義為「能夠通過使用最新資訊,在關鍵商務流程中消除管理和實施中的延遲,從而提高競爭力的企業」。因此將2002年至今稱之為第五階段,也就是即時企業階段。



四、 ERP系統所包含的主要功能,大同小異。可以從價值鏈模式與MRP的演進過程來說明:

1. 價值鏈觀點:ERP系統主要包含六大核心模組:「物料與庫存管理」、「生產與製造管理」、「銷售與訂單管理」、「財務會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行政管理」等模組,前三項屬於價值鏈中的主要活動,而後三項則屬於支援活動。

2. 演進過程觀點:ERP是由MRP及MRP II所演進而來,因此ERP的功能,包含「物料需求規劃(MRP)功能」、「製造資源規劃(MRP II)功能」、「ERP功能」等三部分。在此特別強調,ERP系統並不是將傳統的MRP、MRP II、會計系統、人事管理系統、與行銷管理系統等獨立功能的MIS整合包裝成一個套裝軟體就成為ERP,而是必須將企業各功能,重新整合設計,共用相同的資料庫,達到無接縫的整合,才稱為整合性的ERP系統。



五、 現代家族企業導入ERP的策略性思考方向:主要重點包含設定願景目標、成本效益、ERP系統與支援廠商的選擇、ERP導入方式的選擇、企業流程再造還是客製化ERP系統等。其中ERP系統與支援廠商的選擇,是實務上導入及建置ERP的重要決策。而此決策的一般順序為,第1.先決定ERP系統的取得來源,例如自行開發、委外(Outsourcing)、或是購買現成的ERP套裝軟體。2.若非自行開發,則進一步決定支援廠商,包含委外開發廠商、顧問公司、ERP軟體廠商等。第3最後再決定選擇哪一種ERP系統。就ERP系統的取得來源,主要決策是決定要自行開發、採購現有套裝軟體、還是委外,而委外包含ASP與現在流行的雲端服務。



【評量題目解答】

一、單選題

1.現代化家族企業電子化的首部曲為:

1.(A)SCM 2.(B)ERP [正確答案] 3.(C)CRM 4.(D)EC



2.企業大部分屬於製造業,此時人工充沛、成本低廉、產品類型簡單、生產型態主要追求規模經濟的大量生產,此階段為:

1.(A)ERP 2.(B)ERP II 3.(C)MRP [正確答案] 4.(D)MRP II



3.以下何者非價值鏈中主要活動的ERP功能:

1.(A)物料與庫存管理

2.(B)生產與製造管理

3.(C)銷售與訂單管理

4.(D)財務會計管理 [正確答案]



二、填空題

1.MRP常遇到五大困擾:即生產的前置時間彈性過大,導致需求計畫面臨許多調整、客製化的BOM與替代件對MRP的衝擊、___________、MRP需求計畫來源追朔性的挑戰、以及________________等困擾。

答案:多樣少量的短期訂單、庫存帳務即時性及正確性不佳



三、問答題

1.現代化家族企業要選擇企業流程再造(BPR)、還是客製化ERP系統?

答案:

導入ERP最常引起的爭議是要企業流程再造還是客製化ERP系統,然而兩者都各有優缺點。實務上大部分並非完全BPR或完全客製化,須視企業本身的狀況與導入策略而定,但通常不建議同時進行BPR與ERP系統導入,若ERP系統導入過程需調整企業流程,應只是小部分的調整,使其符合軟體需求,而非大規模的組織調整。反之亦然。





第 20 講 - ERP的導入流程與相關議題

講次摘要     

壹、 講次大綱:

一、ERP系統的導入過程與步驟

二、ERP系統導入的相關議題



貳、重點提示:

一、 一般導入ERP的流程與步驟:包括專案準備、企業藍圖規劃、系統建置、系統上線規劃、系統上線,以及過程中貫穿整個系統導入各個階段的變革管理與專案控制。而在專案開始之前,另有初始評估階段與系統上線之後的持續改善階段。

1. 初步評估:主要針對企業未來發展策略,評估是否須導入ERP系統,並估計預期成效。

2. 專案準備:主要重點為進行高階主管訪談、專案規劃、建立專案組織、安裝開發與測試環境、專案小組人員教育訓練、與評估資訊科技(IT)需求。

3. 企業藍圖規畫:主要是針對未來企業的組織與流程和未來系統的流程進行互相對應與確認的工作。

4. 系統建置:系統建置階段的主要目的是根據第二階段所確定的未來企業組織及作業流程,進行系統設計與開發,並建立系統。包含參數設定、建立授權架構、測試、轉檔準備、建置可運作環境等。

5. 系統上線規劃:主要任務是完成將系統交給第一線的使用者的準備工作,也就是預先規劃如何從測試環境轉移到上線環境,包括研擬系統上線計劃、功能與資料的移轉、安裝一般使用者作業環境等。

6. 系統上線:為系統導入的最後階段此階段的工作,包含選擇適當的系統轉換方式(例如平行運作或立即轉換)、依上線規劃輸入資料、並核對資料正確性、協助使用者熟悉系統等。到此即完成ERP的導入過程。然而系統成功上線後,企業的流程還是會因經營環境的變化而需要改變,因此系統設定與程式還是需要跟著因應,此即為後續改善階段。

7. 專案管理控制:將ERP導入視為一個專案,透過專案管理的方式進行管控,以確保預算、時程與品質,符合預期的目標。

8. 變革管理:在整個專案導入的過程當中,使用者可能因組織、工作流程及資訊系統的轉變而產生不安,甚至是抗拒,因此如何讓使用者從知道,到接受,到願意改變,則是變革管理的重要課題,也管理者必須面對與解決的問題。



二、 國內ERP系統導入程序,以鼎新ERP系統為例。主要分為五大階段:第一階段稱為專案計畫階段,包含了解客戶狀況與專案進度擬定。第二階段則是教育訓練階段,包含各系統教育訓練,以及各項基本資料的蒐集,例如客戶資料、廠商資料、品號資料等。第三階段為作業流程擬定階段,包含作業流程分析與上線前系統調整。第四階段則是正式上線階段,包含基本資料及期初餘額結算與輸入,以及輸入異動資料。最後第五個階段,則是上線後檢討與效益分析,以及結案。



三、 企業導入ERP的效益:除課本所介紹之效益外。從實務上協助企業導入ERP的經驗中,可再歸納以下幾點效益:1.ERP的導入是企業進行企業流程再造(BPR)的最佳時機。2.利用ERP來執行企業的內部控制,降低營運管理的風險。3.利用e化改善作業流程,提升作業流程的行政效率。4.利用資訊科技快速處理大量資料的功能,降低人力負荷與人為錯誤率。5.透過資訊的整合,提供各種管理及查核報表,協助主管管理與改善。6.資訊分享與整合,將資訊提升知識再創新的競爭優勢。



四、 ERP衡量指標:實務上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類:即E化程度、營業管理面的衡量指標、資材管理面的衡量指標、製造生產方面的指標、財務方面指標。



五、 導入ERP的困難與挑戰:ERP過高的總擁有成本、ERP造成組織強大的衝擊與抗拒、ERP妨礙組織的策略優勢、ERP需要組織內部原有資訊科技與資訊系統(簡稱IT/IS)的有效支援。



【評量題目解答】

單選題

1.「安裝開發與測試環境」,屬於一般導入ERP流程的哪一階段?

1.(A)系統建置 2.(B)系統上線規劃 3.(C)專案準備 [正確答案] 4.(D)企業藍圖規劃



2.導入ERP最重要的關鍵成功因素:

1.(A)信任 2.(B)預算 3.(C)高階主管的支持 [正確答案] 4.(D)人力



3.下列何者為貫穿整個ERP導入各階段:

1.(A)專案準備 2.(B)後續改善 3.(C)系統建置 4.(D)專案管控 [正確答案]



4.對資料進行管控與存取設限,確保資料的可靠與安全,以達到內部控制之原則,即

1.(A)執行系統測試 2.(B)建立授權架構 [正確答案] 3.(C)設定系統參數 4.(D)專案規劃



5.顧客需求到訂單確認時間,是屬於哪一類的ERP衡量指標?

1.(A)製造生產方面的指標 2.(B)資材管理面的衡量指標

3.(C)營業管理面的衡量指標 [正確答案] 4.(D)E化程度





第 21 講 - 現代家族企業的電子商務經營模式

講次摘要     

壹、 講次大綱:

一、電子商務的基本概念與演進

二、電子商務經營模式的分類

貳、重點提示:

一、 電子商務(EC)的定義:EC的定義眾說紛紜,普遍接受的觀點,應從1990年代中期以Internet與網站來從事商業交易活動開始。Kalakota在1996時對EC的定義,這算是最早對於EC有深入著墨並著書的學者,可以稱他為EC的開山始祖,他對EC的定義是「是一種現代商業行為,是利用今日的電腦網路將資訊、產品及服務的購買與銷售活動結合在一起,藉此滿足組織、商店與消費者的需求,進而改善產品與服務的品質,提昇服務提供的速度,並達成降低成本的目的」。Laudon 在2004對EC的定義是「利用網際網路與網頁來處理交易活動,其焦點在於藉由數位科技來促進組織與個人之間的商業上的交易」。



二、 EC演進過程:以網際網路的電子商務(即Internet-EC)為分界點,在此之前從1970年代開始至1990年代,可分為五個階段;之後從1996年開始至今,可分為三個階段,其中又以2000年的「網路泡沫化」為主要轉捩點。共分為八個階段,即1970年代、1980年代、1980年代中期、1980年代晚期、1990年代前半時期等,以上為Internet-EC之前的五個階段。之後則分為1996~2000年、2000~2005年、與2005至今。每一階段必須了解其背景、EC的形式與使用的資訊科技。



三、 EC的特性:無所不在性、全球性、標準性、豐富性、.互動性、資訊密集性、可以大量個人化與客製化等特性與優點。





四、 EC經營模式的分類:主要有三種分類方式,即以經營模式來分、以交易對象來分,以及以虛實的經營方式來分:

1. 以經營模式來分:可分為入口網站模式(Online Portals)、線上內容提供者(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ICP)、線上零售商、.線上仲介商(Online Broker)、線上市場創造者、線上社群提供者(Online Community Provider, OCP)。以上六種為目前EC最主要的經營模式。中小型的家族企業可從中選擇適合的經營模式進入EC的領域。

2. 以交易對象來分:EC由於交易雙方的對象不同,可分為以下五種類型。即企業對顧客(Business To Customer, 簡稱B2C),此種EC又稱消費性電子商務是EC中最常見的銷售模式、企業對企業(Business To Business,簡稱B2B)、顧客對顧客(Customer To Customer,簡稱C2C)、顧客對企業(Customer To Business,簡稱C2B)、點對點(Point To Point, 簡稱P2P)等五種。

3. 以虛實的經營方式來分:也就是EC的經營方式是純粹在網路上經營,還是有實體的公司,依此可分為以下三種形式,即.純線上經營者(Pure Play/Virtual)、實體經營者(Pure Physical)、虛實合一者(Virtual Physical/Click and Mortar)。而虛實合一的經營方式,又可依產品(Product)、流程(Process)與物流(Agent)三個構面依其為實體或數位化,而將商務活動分成八個區塊。其中若產品、處理流程、物流均為數位化,則稱為「純電子商務」。由EC的發展過程可知,經網路泡沫化之後,已由純粹的.com公司,趨向虛實合一的方式經營,因其同時整合虛實的各項優點,已成為目前最主要的經營模式。



五、 EC的效益:採用EC的效益,對於中小型的家族企業,最大的效益是能夠「以小搏大」,透過有限的資源,展現無限的商機,在網路上與大型企業平起平坐,而不受到進入障礙的影響。另外,直接互動、直接聯繫客戶、線上銷售服務、掌握客戶資訊,也是EC的強項。還有就是降低成本,尤其是廣告費用,使得中小企業能夠擴大其行銷管道,增加銷售機會。另外EC的效益還包括增加效率、縮短交易流程、搜集情報容易、24小時開放、拓展市場、全球行銷、直接開發目標市場、以及免費的資源,可查詢全球貿易相關資源、降低資訊不對稱性等效益。



【評量題目解答】

單選題

1.經網路泡沫化之後,目前EC最主要的經營模式。

1.(A)純線上經營者 2.(B)實體經營者 3.(C)虛實合一者 [正確答案] 4.(D)以上皆非



2.採用EC,對於中小型的家族企業,最大的效益是

1.(A)增加效率 2.(B)降低成本 3.(C)以小搏大 [正確答案] 4.(D)線上銷售服務



3.一個企業為了獲利、成長與存活,其所設計的一組市場定位、產品提供、資源配置與財務結構的架構藍圖,稱為

1.(A)電子商務 2.(B)經營模式 [正確答案] 3.(C)經營策略 4.(D)市場規劃



4.廠商透過對消費者的興趣、偏好、及消費者行為等資訊的蒐集與分析,而能動態、即時地傳送適合的行銷資訊給各個消費者,稱為

1.(A)個人化 [正確答案]





第 22 講 - 家族企業建置電子商務的策略與議題

講次摘要     

壹、 講次大綱:

一、家族企業建置電子商務的策略

二、EC的挑戰與發展趨勢



貳、重點提示:

一、 家族企業建置電子商務的策略,可從以下三大方向來思考:

1. 從EC到EB的發展趨勢來思考:有兩條路徑提供選擇,即

a. B2C的電子商務:從簡單的電子商店(例如網站門市與電子化型錄)、發展到提供顧客個人化購物經驗的互動式行銷,進而成為供應顧客多樣化購物經驗的整合型網路商店。當顧客決定所需的服務或產品後,藉由線上顧客支援系統功能,B2C電子商務也適時提供自助式銷售的服務,最後建置全方位B2C的入口網站,而形成EB的一部分。

b. B2B的電子商務:則從顧客自動服務開始,到自動化採購,發展到提供企業外部網路與交易夥伴連結的客製化服務階段,最後建置跨產業的企業客戶B2B的入口網站,而形成EB的一部分。



2. 從EC的經營模式與應用功能來思考:對家族企業而言,也就是要建置何種的EC應用與企業功能。

a. B2C:即企業透過網站直接與最終消費者進行產品服務的商業行為。家族企業在經營EC時,可從(1)EC的主要行銷策略、(2)提升消費者上網採購的策略、(3)提升消費者信任的策略、(4)EC組織結構的設計策略等,四個方面來思考經營策略的相關議題。

b. B2B:是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的企業對企業的所有商業行為,採用的策略可從兩方面著手:(1)是電子交易市集:建立連結買賣方的交易平台,提供買賣仲介、新的交易市場及自動化交易方式,以提升買賣效率。(2)是建立電子化基礎建設:亦即扮演支撐整個B2B電子商務的角色,包含運籌配送管理、通路管理、競標機制、內容管理、系統整合等。



3. 從EC建置實務來思考:即家族企業從EC技術的角度來思考,包含主機的選擇、網路寬頻的選擇、EC網站軟體規劃與建置、付款機制等。



二、 EC的挑戰與發展趨勢:現代化家族企業建置EC主要面臨的挑戰有(1)如何尋找一個成功的EC經營策略。(2)如何管理經營模式的變革,例如作業流程的衝突、企業文化的衝突、通路的衝突等。(3)EC上安全、隱私權與信任的問題。(4)EC未來發展的趨勢,包含:a.兩個新的典範轉移趨勢,也就是Web 2.0的風潮、和行動科技與商務,是目前至未來的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b.原有的經營模式的轉變趨勢:例如虛實合一的經營架構、純線上經營模式的擴張、以及購併式的成長。c.EC平台建構的趨勢:則包含雲端運算時代來臨、混搭式的應用服務整合。這些則是新建EC架構者,必然要考慮的趨勢。



【評量題目解答】

一、單選題

1.如何管理EC的直接銷售模式與傳統的實體通路或合作的通路商所產生的衝突,稱為:

1.(A)文化衝突 2.(B)銷售衝突 3.(C)通路衝突 [正確答案] 4.(D)作業衝突



2.EC的安全性技術,目前最普遍的做法是:

1.(A)SET 2.(B)SSL [正確答案] 3.(C)指紋辨識 4.(D)語音辨識



3.EC行銷中,類似傳統行銷中的口碑或口耳相傳的方式,稱為

1.(A)標題式行銷 2.(B)病毒式行銷 [正確答案] 3.(C)關鍵字行銷 4.(D)置入性行銷



4.利用網頁各種不同的設計與撰寫技巧,將自己的網站列入搜尋結果的最前面的行銷方式,稱為

1.(A)標題式行銷 2.(B)病毒式行銷 3.(C)搜尋引擎最佳化行銷 [正確答案]

4.(D)置入性行銷



二、問答題

1.如何提升消費者上網採購的策略?



答案:

包含以下四個思考構面:

1.產品認知:包含產品及服務的價格、品質、多樣性選擇、運送速度、量身訂製等。

2.購物體驗:包含費力的程度、有趣的程度、習慣的形容性等。

3.顧客服務:可靠性、理賠退貨保證性、網站外觀性、即時反應力、與顧客為尊的同理性等。

4.消費風險:消費風險與安全感,仍然為EC的最大障礙,因此EC在設計的策略上應注意及降低以下風險:經濟風險即降低消費者對「金錢損失」方面的風險與擔心。績效風險(Performance Risk)即降低消費者買到功能或績效「未如預期」的產品。個人風險(Personal Risk)即降低消費者因為此次的採購行為,而對個人所產生的傷害或損失,如信用卡被盜刷等。隱私風險(Privacy Risk)即降低消費者因上網而洩漏隱私的風險。





第 23 講 - 現代家族企業的顧客關係管理

講次摘要    

壹、 講次大綱:

一、顧客關係管理的基本概念與定義

二、顧客關係管理的流程

三、顧客關係管理的資訊科技



貳、重點提示:

一、 CRM的定義:所謂顧客關係(CR),Kotler認為指的是「企業與其顧客透過在經濟、技術、資訊及人際上的結合,建立長期、互相滿意、互相信任、彼此有高度承諾的合夥關係,而良好的顧客關係可由顧客滿意度、顧客維繫率、顧客流失率、顧客忠誠度及顧客的淨值上表現出來」。而Kalakota & Robinson認為CRM是「企業以團隊合作之方式,讓全公司所有部門與員工一起努力,達到滿足顧客需求之一套整合銷售、行銷、與售後服務之策略。企業據此結合流程與科技整合,在產品與服務上力求改進,致力於創造新價值與建立顧客忠誠關係」。綜而言之,CRM是「企業為贏取新顧客、鞏固原有顧客,以及增進顧客利潤貢獻度,而透過資訊科技整合企業之企劃、行銷、銷售與顧客服務等策略,提供顧客量身訂作的服務,以提升顧客忠誠度與企業利潤貢獻度的策略或概念」。



二、 CRM的流程:CRM是一種反覆循環的過程,它不斷將新的、即時的顧客資訊轉化為顧客關係。從建立顧客知識開始到顧客互動管道,乃至於協助企業建立深具利潤的長期顧客關係,都是顧客關係管理的範疇。由此Swift提出CRM流程模式,包含知識發掘(Knowledge Discovery)、市場規劃(Market Planning)、顧客互動(Customer Interaction)、分析與修正(Analysis and Refinement)等四個循環過程。此循環運作模式強調組織管理團隊的學習及有效地轉化策略、流程、互動、績效衡量、知識和溝通到實際的顧客關係管理行動中。



三、 CRM所使用的資訊科技:大致分為三大類:

1. 操作型CRM(Operational CRM):亦稱為前台(端)CRM系統,即運用企業流程的整合與資訊科技,協助企業增進其與顧客接觸各項作業的效率,包括銷售(例如銷售規劃、銷售分析、銷售執行、客戶帳戶管理、客源管理、訂單管理)、行銷(例如行銷規劃、行銷分析、行銷執行、行銷活動、通路促銷)與服務(例如客服規劃、客服分析、客服中心管理、客戶滿意度、退貨處理、現場服務支援)三大功能作業流程的自動化。

2. 分析型CRM(Analytical CRM):亦稱為後台(端)CRM系統,即藉由資料倉儲、線上即時分析(OLAP)與資料探勘等工具,對顧客輪廓(Profile)(即顧客的整合性資訊,如人口統計資訊、消費心理特性、消費需求、消費行為等)的蒐集、整理、儲存與分析,以支援企業行銷、銷售與顧客服務等決策。

3. 協同型CRM(Collaborative CRM):透過一些功能組件與流程的設計,促進顧客和企業組織之間協調的互動,包括語音技術、電腦電話整合系統(Computer Telephony Integration, CTI)、Call Center、企業入口網站、E-Mail、網路視訊、智慧型代理人(Intelligent Agent, AI)及面對面的接觸等。



四、 CRM的近利與導入:一般實務上,由於CRM與企業的目標、流程、以及顧客資料等,緊密結合在一起,所以每一個企業的CRM系統也會有所不同,不像ERP有標準化的套裝軟體。因此,企業在導入CRM不僅是資訊科技層面的問題,更應對組織運作流程與組織成員進行深入思考,將現有流程自動化與電子化,透過CRM資訊科技的應用,配合組織流程、文化與人員的全面檢視,進行企業流程再造,如此才能增加CRM系統投資效益,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為顧客創造最大附加價值。因此,CRM不是只是安裝CRM系統而已,而是與ERP一樣,須依個別企業狀況作調整與整合。導入策略可分為七大關鍵步驟。



五、 4C的CRM觀念模式:4C模式主要是在強調「顧客導向」與4P所強調的「產品導向」兩者有「主客易位」的觀念大改變。4C即顧客價值、成本、便利性與溝通。指導CRM的四大目標,為1.提高產品對顧客所產生的「價值」。2.降低顧客時間、心力與貨幣「成本」。3.讓顧客在整個採購的生命週期內都感到非常「方便」。4.要與顧客時常雙向的「互動與溝通」,以促進彼此的瞭解。



【評量題目解答】

一、單選題

1.分析顧客資訊、來確認市場中是否有商機,以及提供顧客相關資訊做出最佳決策,屬於CRM流程中的哪一個過程?

1.(A)知識發掘 [正確答案] 2.(B)市場規劃 3.(C)客戶互動 4.(D)分析與修正



2.運用企業流程的整合與資訊科技,協助企業增進其與顧客接觸各項作業的效率,稱為

1.(A)操作型CRM [正確答案] 2.(B)分析型CRM 3.(C)協同型CRM 4.(D)接觸型CRM



3.藉由資料倉儲、線上即時分析(OLAP)與資料探勘等工具,對顧客輪廓(Profile)的蒐集、整理、儲存與分析,以支援企業行銷、銷售與顧客服務等決策,稱為

1.(A)操作型CRM 2.(B)分析型CRM [正確答案] 3.(C)協同型CRM 4.(D)接觸型CRM



二、填空題

1.CRM導入策略的七大關鍵步驟:_________、建構CRM願景、訂定CRM策略、展開CRM/BPR、___________、運用CRM資訊、利用CRM的知識管理形成完整的執行週期。

答案:分析CRM環境、建置CRM系統



2._________是透過一些功能組件與流程的設計,促進顧客和企業組織之間協調的互動,包括語音技術、電腦電話整合系統等。

答案:協同型CRM



第 24 講 - 現代家族企業的資訊系統開發管理

講次摘要     

壹、 講次大綱:

一、家族企業資訊系統開發的策略與過程

二、軟體開發的專案管理



貳、重點提示:

一、 家族企業資訊系統開發的策略:家族企業資訊系統開發過程,大致與一般資訊系統開發一樣,只是受限於規模較小、資源有限,以至於開發的方法與步驟,會有些許差異。由於現代化企業朝向電子化整合性系統,難以像以往「一人資訊部門」就可以完成。因此採用委外方式,會是普遍的趨勢。但並不是委外之後,企業就不需要有資訊部門或不需要資訊管理,一些基本的資訊管理與資訊人員,還是必要的。關於電子化企業相關資訊系統,例如ERP其導入策略、過程與步驟,可參考前幾個講次說明,原則上這些系統的導入都有顧問公司或軟體供應商,所提供「標準化」導入方法及步驟。由於資訊系統開發的過程,有許多路徑可以選擇,如圖11-2,包含自製、租用、購買套裝系統、或委外等。在此主要介紹一般資訊系統開發的主要過程,以及每個步驟相關的任務,不管是自行開發或委外,一些基本該做的活動與功能,還是必須要有。



二、 一般資訊系統的開發過程(SDLC):

1. 系統規劃:此階段由資訊科技部門收到正式請求開始,此請求被稱為系統申請(Systems Request) ,描述的是資訊系統或企業流程中的問題或想做的改變。此階段的目的是執行初步調查,以釐清企業機會或問題的本質與範圍。初步調查中的主要部分是可行性研究。

2. 系統分析:此階段的目的是建立新系統的邏輯模型。第一個步驟是需求塑模(Requirements Modeling),其中必須調查企業作業流程,並記錄新系統必須執行的工作。需求塑模一般所使用的方法與技術有面談、問卷調查、文件審閱、觀察及抽樣。然後,利用這些方法,發現事實,將所得的結果,建立企業模型、資料與流程模型、以及物件模型。系統分析階段的產出是系統需求文件( System Requirements Document)。此文件描述管理者及使用者的需求、成本與效益,並考慮各種系統開發策略,各種開發策略的特性、優缺點,請同學參考表11-1的比較說明。

3. 系統設計:主要目的是產生一份能滿足新系統所有已確認的需求的藍圖。在此階段中,需要設計使用者介面及工作流程。除此之外,也必須設計內部與外部的管控機制。在系統設計階段,還需要決定應用系統的架構,包含軟體、硬體、網路規格等、這些主要是告訴程式設計師,如何將邏輯設計轉換為程式模組及程式碼。此階段的結果會產出系統設計規格( Systems Design Specification )書。

4. 系統實作:此階段主要是實際建置新的系統。不論開發人員採用結構化分析、物件導向或其他開發方法,它的程序都是一樣的:先撰寫程式(無論是自行開發、購買、委外或租賃)、測試、建立文件、最後則是安裝系統。若系統是買來的套裝軟體,分析師就可以執行必要的修改及設定。此一階段的目標是提供一套功能完整,且文件齊備的資訊系統。最後的準備工作包括:將資料轉入新系統檔案、使用者培訓,並實際移轉到新系統。

5. 系統運行、支援與安全性:系統開發到此階段已算完成。接著則進入系統正式運作的階段,資訊人員則開始維護、強化及保護系統,並對使用者提供支援的服務。



三、 軟體專案管理:軟體專案管理是運用管理的原則與方法,使軟體開發專案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專案的目標不外乎在預定的時間、預算及配合的資源下,達成系統的功能與品質。為達成此目標,專案管理者必須掌握專案成功的要素,同時也要洞察足以阻礙專案順利進行的變動與風險。然而軟體專案的特性有別於傳統專案,需求規格無法明確訂定和品質沒有明確認定標準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軟體開發高度依賴人員的溝通,團隊合作的士氣和績效息息相關,加上人員流動頻繁以及政治因素的涉入,更增加軟體專案的管理困難度。軟體專案管理的範疇,也就是軟體專案管理所包含的範圍,主要包含管理主題、作業流程、以及開發程序等三個構面。



第 24 講 - 現代家族企業的資訊系統開發管理 評量題目解答

一、單選題

1.以下何者,不適於目前中小型家族企業的資訊系統開發方法及策略

1.(A)套裝軟體 2.(B)自行開發 [正確答案] 3.(C)ASP或WSP 4.(D)租賃



2.可行性研究為傳統SDLC中的哪一個階段進行:

1.(A)系統規劃 [正確答案] 2.(B)系統分析 3.(C)系統設計 4.(D)系統實作



3.軟體專案進行中管理者所關心的議題。包括成本管理、時程管理、品質管理等,屬於軟體專案管理範疇中的

1.(A)「開發程序」構面 2.(B)「作業流程」構面 3.(C)「管理主題」構面 [正確答案]



二、填空題

1.實務上軟體專案的成功觀點,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成功的專案必須符合成本效益、_________________、專案的成敗應考量長期利益。

答案:成功的專案必須滿足合約的要求並符合需求規格、軟體專案的成敗由顧客滿意度來決定



2.系統開發的生命週期(SDLC),主要為_________、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作、______________。

答案:系統規劃、系統運行、支援與安全性





第 25 講 - 家族企業資訊部門管理與資訊系統管控

講次摘要     

壹、 講次大綱:

一、家族企業資訊部門的營運管理

二、資訊系統的內部控制與稽核



貳、重點提示:

一、 一般家族企業對於資訊部門,所應具備相關的日常營運管理,包含資訊部門營運管理策略性思考、資訊科技的規劃、日常作業管理、容量的管理與資訊人員的管理。說明如下:

1. 資訊部門營運管理的策略考量:主要有(1)資訊科技架構。(2)系統設計與操作。(3)考慮外部服務來源之壓力與挑戰。(4)資訊服務供應來源之決策權。

2. 資訊科技的規劃:資訊科技規劃也是資訊部門重要經營管理決策之一。因此資訊部門應對新興資訊科技之機會與問題作持續性的調查。資訊科技規劃之範圍以及所需投入的努力,需視家族企業的性質和資訊科技所處之發展階段而定。而資訊科技規劃的目的,在以最低之成本與最有效之方式取得資訊科技,並需針對提升品質淘汰舊科技訂定優先順序,須注意資訊科技設備創新的速度非常快,很容易過時。另外資訊科技之規劃,還應包括持續評估使用者能力、現有技術之使用、目前技術是否適當,以及新資訊技術之發展計劃等。

3. 日常作業管理:所謂電腦中心營運管理,或稱電腦中心作業管理,是負責硬體與軟體設備的每日作業,而使生產性(或交易性)的應用系統可以完成其既定目標與工作。電腦中心主要有以下七大功能:電腦操作(Computer Operations)管理、通訊網路控制管理、資料準備、生產工作流程控制、媒體管理、文件管理、電腦績效之監控等。

4. 容量管理:需對資訊技術有較深入了解的人方能勝任。可藉由診斷工具協助分析與管理,例如整合性網管工具、硬體監控器、監控軟體等可幫助診斷系統之問題。不過這些工具僅為工具,還是需要系統分析師去解讀資訊,才能真正發揮功能。最後,應考慮是否擁有備援容量,以及是否有足夠的空間放置機器設備。容量規劃之各項問題,是非常複雜之課題,不但需作技術上之考量,更需要行政管理上的諸多考慮。

5. 資訊人員管理:中小型家族企業,資訊人員不多,一個人可能要身兼數職,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工作繁雜、責任繁重、外在的機會繁多,因此如何留住優秀的資訊專業人才,是家族企業資訊人員管理的首要任務。





二、 資訊系統的內部控制:可區分為一般控制與應用控制。

1. 一般控制:主要有(1)操作控制。(2)系統開發及文件控制。(3)硬體及系統軟體控制。(4)存取控制。(5)資料與程序之控制。

2. 資訊的應用控制:主要有(1)輸入控制。在於確保只有正確、有效的資料,才能進入系統作進一步的處理。(2)處理控制。在於合理保證按照特定應用系統的要求進行相關的處理,以確保資料處理及相關資料更新的正確與完整。(3)輸出控制。確保系統的輸出具有適當的控管,避免資料不當使用或外洩。





三、 資訊系統稽核:內部稽核是組織內部一種獨立的評估功能,檢查及評估組織的制度與各項活動,而對組織提供服務。而資訊系統稽核在於覆核資訊系統的一般控制與應用控制措施,以評估其是否符合內部控制政策與程序,並確認其維護資產的有效性。主要目標為保衛資訊系統資產、維護資料安全與完整性、系統有效性、系統效率性。稽核對象包含資訊部門稽核與營運單位稽核。資訊系統稽核的程序包含三個步驟:(1)稽核計劃,主要工作在於分析查核發現資訊系統可能發生的風險,並瞭解這些風險是否足以藉由現行的內部控制機制達到預防之功能。(2)控制測試,目標在於確定資訊系統的內部控制程序是否有效被遵循。(3)驗證測試,主要在於驗證資訊系統資料之正確性及安全性。目前資訊系統稽核可運用稽核軟體(Audit Software)工具輔助進行。



【評量題目解答】

一、單選題

1. 內部控制成功與否,決定於執行者是否遵循相關的控制程序及規定。因此,良好的組織方案與適當的權責區分,是屬於:

1.(A)系統開發與文件控制 2.(B)操作控制 [正確答案] 3.(C)存取控制

4.(D)資料與程序之控制控制



2.在於合理保證按照特定應用系統的要求進行相關的處理,以確保資料處理及相關資料更新的正確與完整,是屬於:

1.(A)操作控制 2.(B)輸出控制 3.(C)處理控制 [正確答案] 4.(D)輸入控制



3.一種覆核資訊系統的一般控制與應用控制的措施,以評估其是否符合內部控制政策與程序,並確認其維護資產的有效性。主要目標在於保衛資訊系統資產、維護資料安全與完整性、系統有效性、系統效率性。稱為

1.(A)資訊系統稽核 [正確答案] 2.(B)內部控制 3.(C)存取控制 4.(D)輸入控制



二、填空題

1.電腦中心主要有以下七大功能:___________、通訊網路控制管理、資料準備、____________、媒體管理、文件管理、電腦績效之監控等。

答案:電腦操作(Computer Operations)管理、生產工作流程控制



2.一般家族企業對於資訊部門,所應具備相關的日常營運管理,主要包含資訊部門營運管理策略性思考、____________、日常作業管理、容量的管理與____________。

答案:資訊科技的規劃、資訊人員的管理





第 26 講 - 家族企業的理性與感性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產生衝突

(二) 解決衝突。

二、 講次內容:

(一) 衝突的產生也往往來自於道義這兩個字。給家族成員「不一樣」,一般員工會很寒心,忠誠度會快速降低,如果給家族成員「一樣」,以後在董事會其他的家族成員就會給老闆來點「不一樣」了,這不止是矛盾,而且直接產生衝突。

(二) 解決衝突:

1. 有沒有兩全的方案?

真的只有雙方堅持的要求才能解決問題嗎?沒有更好的方案嗎?

2. 你的行事標準為何?

符合一致的行事標準

3. 如果立場顛倒,你會怎樣?

這是最重要的問題,也就是換個立場讓對方想想怎麼辦,這樣的做法會讓堅持的雙方快速軟化立場,進而找到共通的方案。

4. 你有沒有真的盡到你的義務?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衝突的產生往往來自於道義這兩個字。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單選題

1.解決衝突最重要的是

1.(A)有沒有兩全的方案? 2.(B)你的行事標準為何?

3.(C)如果立場顛倒,你會怎樣? [正確答案]

4.(D)你有沒有真的盡到你的義務?



三、問答題

1.解決衝突時應思考的問題?

答: (1) 有沒有兩全的方案? (2) 你的行事標準為何?

(3) 如果立場顛倒,你會怎樣? (4) 你有沒有真的盡到你的義務?



第 27 講 - 觀念的分歧與共識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降低衝突的影響

(二) 建立共識。

(三) 壓制行為

二、 講次內容:

(一) 降低影響,這裡有兩種作法可以提供參考,第一種是禁止衝突發生時拉幫結派,第二種是在辦公室裡解決問題,不把問題帶回家!

(二) 建立共識:

1. 一致的價值觀、使命觀和基本政策的看法

2. 對工作崗位的職責有書面文件,對領導責任的規定清楚、明確

3. 對日常工作表現定期進行評估

4. 能透過制度性的安排,保證小股東和不參與經營的家族成員的意見能得到關注!

(三) 「壓制行為」,隱藏在背後的問題沒有抒解,衝突沒發生只是因為還沒有人引爆而已。一個真正有效的策略模式,應該首先保證就相關的事實和假設達成共識,然後再推動各方共同確定一個討論的方向。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壓制行為」係隱藏在背後的問題得以抒解。

1.是 2.否 [正確答案]



二、單選題

1.何者非建立共識行為

1.(A)一致的價值觀、使命觀

2.(B)能透過制度性的安排,保證小股東和不參與經營的家族成員的意見能得到關注

3.(C)對工作崗位的職責清楚、明確

4.(D)日常工作表現不定期進行評估。 [正確答案]



三、問答題

1.降低衝突影響的作法有哪些?

答:第一種是禁止衝突發生時拉幫結派,第二種是在辦公室裡解決問題,不把問題帶回家!





第 28 講 - 衝突的發生與解決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預防衝突產生的弊端。

(二) 衝突沿生的問題。

二、 講次內容:

(一) 預防衝突產生的弊端,那就建立「合夥協議」或是「婚前協議」這一類的協議書,衝突解決的方式以及分家時的作法都明文載入,這樣的做法有助於往後碰到問題時,會先想到這份協議,在想想這份協議會對自己帶來什麼影響,在決定怎樣處理糾紛。

(二) 產生衝突時,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造成企業無法成長,這些問題包含了浪費時間蒐集攻防資料、浪費時間在拉幫結派、浪費時間在思考選邊站的問題、浪費時間在揣摩對方說話的背後含意、浪費時間在開會與浪費資源。

(三) 針對各種衝突的問題,提供了許多應變的方案與處理的方法,其目的在於解決衝突帶來的不良影響,能夠有效解決衝突的家族企業,才能夠有辦法從頭到尾攜手合作,讓資源與精力全部集中在最重要的目標上,這樣家族企業自然會順利成長。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針對各種衝突的問題,提供了許多應變的方案與處理的方法,其目的在於解決衝突帶來的不良影響。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一、單選題

1.在婚姻中,如果要預防衝突產生的弊端,可建立

1.(A)婚前協議 [正確答案] 2.(B)婚後協議 3.(C)結婚契約 4.(D)合夥契約



三、問答題

1.產生衝突時,會產生什麼的問題?

答:這些問題包含了浪費時間蒐集攻防資料、浪費時間在拉幫結派、浪費時間在思考選邊站的問題、浪費時間在揣摩對方說話的背後含意、浪費時間在開會與浪費資源。





第 29 講 - 家族企業的人才與資本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擴大規模的方法。

(二) 傳統家族企業問題。

(三) 家族企業上市後如何更強大。

二、 講次內容:

(一) 擴大規模的方法,可以分為靠外部成長或是內部自行成長兩種途徑。外部成長就是透過合併或合作經營的方式,而內部成長就是經由市場開發或產品創新來擴大規模。

(二) 傳統家族企業多元性不足、專業性不足、受到傳統家族感情的制約三個問題。

(三) 家族企業在上市之後,如果想做得更大更強,最明智的辦法是應該切實轉變觀念、淡化家族制,真正地從家族或家長制管理的模式中走出來,走向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合理的經營管理機制,同時廣招人才,不斷創新。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擴大規模的方法,可以分為靠外部成長或是內部自行成長兩種途徑。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單選題

1.何者非傳統家族企業問題

1.(A)多元性不足 2.(B)專業性不足 3.(C)受到傳統家族感情的制約 4.(D)資金不足 [正確答案]



三、問答題

1.家族企業上市後如何更強大?

答:家族企業在上市之後,如果想做得更大更強,最明智的辦法是應該切實轉變觀念、淡化家族制,真正地從家族或家長制管理的模式中走出來,走向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合理的經營管理機制,同時廣招人才,不斷創新。





第 30 講 - 家族企業的制度與文化傳承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有效發揮創新效率。

(二) 中小企業和家族企業的優勢。

(三) 企業家精神。

二、 講次內容:

(一) 應該注意到幾個因素才能有效發揮創新效率,這幾個因素包含了控制、責任、有效授權、容忍失敗、變革與彈性。

(二) 中小企業和家族企業就要發揮他們的優勢,就是能具備變革能力和彈性能力,這樣才能有效發揮優勢。

(三) 企業家精神的內容包括:強烈的事業進取精神、敢於承擔風險、善於解決問題、具有充沛的精力、充滿自信、善於處理個人感情糾葛、永不滿足、非常善於實現創新、引進新的組合等等。

(四) 所有成功經驗都或多或少依賴企業家精神,也就是其創新精神。關鍵在於如何把這種創新持久保持下去,以促進家族企業的長期發展。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所有成功經驗都或多或少依賴資本家精神。

1.是 2.否 [正確答案]



二、單選題

1.有效發揮創新效率要注意的因素有: 甲、責任 乙、控制 丙、無效授權 丁、變革與彈性

1.(A)甲乙 2.(B)甲乙丙 3.(C)甲乙丁 [正確答案] 4.(D)甲乙丙丁



三、問答題

1.企業家精神的內容有那些?

答:企業家精神的內容包括:強烈的事業進取精神、敢於承擔風險、善於解決問題、具有充沛的精力、充滿自信、善於處理個人感情糾葛、永不滿足、非常善於實現創新、引進新的組合等等。





第 31 講 - 家族企業接班與選任模式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的接班制度。

(二) 家族企業接班人的選任作業。

二、 講次內容:

(一) 家族企業要建立穩固健全的接班人制度,必須具備下列七大要素,包括:1. 企業策略。2. 支持者與參與。3. 人才辨識系統。4. 發展經驗與職務之間的連結。5. 評估者。6. 追蹤系統。7. 成功的評量標準。

(二) 家族企業接班人的選任作業共有八個階段,包括;1. 人力資源部發出接班人選任辦理公文。2. 進行候選人提名和資格審核,使用資訊系統輔助篩選。3. 提供評核主管關於候選人的審核資料,使用資訊系統輔助。4. 等候評核主管選任候選人結果。5. 收回資料並向上呈報。6. 由主管進行接班人管理才能評鑑。7. 為接班人發展計劃訂定訓練課程與提供受訓機會。8. 檢核修正接班人發展計劃。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家族企業年輕第二代接班人進入企業進行接班時,最重要的就是取得合法性。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單選題

1.家族企業接班人管理為何重新引起大家的注意,其原因包括

1.A.領導能力是稀少且珍貴的資源

2.B.領導者不再終生服務同一家公司

3.C.給未來的領導者適當的挑戰是很重要的

4.D.以上皆是 [正確答案]



2.家族企業運用家族傳接的接班人模式,其缺點不包括:

1.A.候選人員範圍較小

2.B.興趣與能力不盡然相稱

3.C.家族成員之間衝突紛爭

4.D.有包袱壓力 [正確答案]



三、問答題

1.對家族企業來說,繼承人在接班之後必須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答:對家族企業來說,繼承人在接班之後必須注意的事項,包括:

(1) 家族企業內的員工與經理人

(2) 家族企業的組織氣候與企業文化

(3) 家族企業的生命週期

李培銘老師提供





第 32 講 - 家族企業接班人培育與教育訓練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接班人的培育模式。

(二) 家族企業接班人的教育訓練。

二、 講次內容:

(一) 家族企業接班人的培育模式,包括:1. 家族傳接(~35歲,歷程10年)。2. 內部選拔(依職級加年資,3~5年)。3. 外部拔擢(至少1~3年)。

(二) 家族企業接班人教育訓練的程序, 為5W1H,包括:1. 誰來負責或是聘請誰來教(who)。2. 教誰、什麼單位有哪些人(whom)。3.教什麼內容(what)。4.如何教(how)。5.何時或多久時間(when)。6.場地(where)等六個程序。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家族企業接班培育是一個接班人社會化的過程。

1.是 [正確答案] 2.否



2.家族企業接班人計劃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一部份。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單選題

1.家族企業接班人培育之歷程,包括:

1.A.培育之目標選擇期

2.B.培育之障礙期

3.C.教育程度之培育方式期

4.D.以上皆是 [正確答案]



三、問答題

1.家族企業接班人訓練的方式有哪些?

答:家族企業接班人訓練的方式,包括:

(1) 工作上的訓練 (2) 工作外的訓練 (3) 自我啟發

李培銘老師提供



第 33 講 - 權力怎樣移轉?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接班產生的阻力。

(二) 交棒的順序。

(三) 一退到底與顧問式。

(四) 「交接後續品保」

二、 講次內容:

(一) 這些阻力經過整理,可以分為企業領導人、企業元老、接班競爭者與姻親、信任程度與外部觀感幾種。

(二) 交棒的順序可以這樣分類考慮,分為召開傳承計畫會議、決定領導者退出型式、建立穩定的組織架構、決定交接後續品保模式、企業家族成員調整這幾個步驟。

(三) 所謂的一退到底是指不在公司內部擔任任何管理職務,只當公司的董事;而顧問式則是由老領導和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顧問團體。

(四) 所謂的「交接後續品保」的意思,是指交接之後,交棒者應該對接棒者短期間進行怎樣的協助,這些協助有可能是撒手不管,也有可能是分工合作、背後操作或是顧問協助等等。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關係資源的建立和人脈的維護很大程度取決於個人的人格魅力。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單選題

1.接班產生的阻力有 甲、企業領導人 乙、企業元老 丙、姻親 丁、外部觀感

1.(A)甲乙 2.(B)甲乙丙 3.(C)甲乙丁 4.(D)甲乙丙丁 [正確答案]

三、問答題

1.一退到底與顧問式有何不同?

答:所謂的一退到底是指不在公司內部擔任任何管理職務,只當公司的董事;而顧問式則是由老領導和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顧問團體。

陳世晉老師提供





第 34 講 - 制度與永續經營?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制度具體的作法。

(二) 組建新的領導團隊。

(三) 企業文化的再造。

二、 講次內容:

(一) 具體的作法包含了培養個人權威、再造團隊、文化認同、企業精神的延續、專業經理人的任用,相信通過這些作法,好的家族企業制度將得以制訂並順暢運行。

(二) 它可以避免因元老級人員的突然缺位而引發的企業動蕩。對於新一代領導人來說,可以為企業帶來新的氣息,同時也有利於新領導人權威的樹立和管理思想及政策的貫徹實施。

(三) 缺少企業締造者的企業文化就像是失去了靈魂,新的領導者很難在原先的企業文化基礎上建功立業,因此必須進行企業文化的再造。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延用舊有的領導團隊可以避免因元老級人員的突然缺位而引發的企業動蕩。

1.是 2.否 [正確答案]



二、單選題

1.家族企業制度具體的作法有 甲、培養企業權威 乙、再造團隊 丙、文化認同 丁、企業精神的延續

1.(A)甲乙丙 2.(B)乙丙丁 [正確答案] 3.(C)甲乙丁 4.(D)甲乙丙丁



三、問答題

1.為何要企業文化再造?

答:缺少企業締造者的企業文化就像是失去了靈魂,新的領導者很難在原先的企業文化基礎上建功立業,因此必須進行企業文化的再造。

陳世晉老師提供





第 35 講 - 家族企業的成長理論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古典經濟學的企業成長理論。

(二) 新古典學派的最佳規模經濟理論。

(三) 熊彼得的企業成長論。

(四) 管理學的成長理論。

(五) 歐美國家家族企業的經營型態發展形態。

二、 講次內容:

(一) 古典經濟學成長理論:透過企業規模經濟達成企業成長。

(二) 新古典理論中的企業成長就是企業調整產量達到最佳規模水準、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的過程。

(三) 熊彼得認為企業的成長是一個創造性毀滅的過程。

(四) 管理學的成長理論類似,靠目標、制度等方式逐步前進,所以也代表了一種典型。

(五) 歐美國家家族企業的經營型態發展分為三種形態:一是家族控股的企業,二是家族經營管理的企業,三是家族傳承經營管理權的企業。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熊彼得認為企業家不是發明家,而是決定如何配置資源以便發明利用的人,也就是“發現生產要素新組合的人”。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單選題

1.何種理論認為企業的成長是一個創造性毀滅的過程。

1.(A)熊彼得的企業成長論 [正確答案]

2.(B)古典經濟學成長理論

3.(C)管理學的成長理論

4.(D)古典經濟學的企業成長理論



三、問答題

1.歐美國家家族企業的經營型態發展有哪些形態?

答:一是家族控股的企業,二是家族經營管理的企業,三是家族傳承經營管理權的企業。

陳世晉老師提供





第 36 講 - 他國家族企業的成長模式

講次摘要     

一、 講次大綱:

(一) 家族企業要轉化成專業化管理的切入時期。

(二) 他國家族企業的專業化發展概念。

二、 講次內容:

(一) 家族企業要轉化成專業化管理,會從三個時期切入,一個是創業企業家管理模式因績效遞減,向專業化管理模式轉型,一個是管理權跨代移轉後,向專業化管理模式轉型,一個是資本向社會公開發行後,向專業化管理模式轉型。

(二) 正確的家族企業觀念。

(三) 管理權與控制權的安排。

(四) 正式的管理規章與工作契約。

(五) 家族成員培養計劃。

(六) 結合專業化管理。

(七) 完善激勵制度。

(八) 重視企業文化。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家族企業要嚴格規定家族成員進入企業高層的限制條件,以保證家族成員的“高級化”。

1.是 [正確答案] 2.否



二、單選題

1.家族企業應建立合理的薪酬體系和公平的績效評估制度係指哪一項概念

1.(A)結合專業化管理

2.(B)完善激勵制度 [正確答案]

3.(C)重視企業文化

4.(D)正確的家族企業觀念



三、問答題

1.家族企業要轉化成專業化管理,會從那三個時期切入?

答:一個是創業企業家管理模式因績效遞減,向專業化管理模式轉型,一個是管理權跨代移轉後,向專業化管理模式轉型,一個是資本向社會公開發行後,向專業化管理模式轉型。

陳世晉老師提供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100下 家庭支持服務 月娥整理

家庭支持服務-1-15章重點


(空大書香園地)




※ 家庭的服務源自於早期的家庭訪視,最早是芮治孟1917然就提出家庭是了解個別家庭成員困擾的關鍵要素,休斯看到個人是家庭的一部分,強調拜訪一個以上的家庭成員,而休曼提出和兩個以上的家庭成員一起會談的方法並看到家庭處遇的重要。1960年代,一般系統及家庭系統理論注入社會工作後,使得家庭處遇更具體。

※ 在國內,「家庭處遇」最早出現在2003年5月發布的「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四十三條法條,強調提出主管機關對受虐者及目睹家庭暴力的兒童及少年,應提出兒童及少年家庭處遇計畫。

※ 在助人專業中,最早以家庭為服務對象者可以說是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大師芮治孟認為人是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所以處理個人問題時,特別強調其生活的環境,尤其是「家庭」,當時所謂的個案,即是指家庭。

※ 芮治孟在她的『社會診斷』一書中提出家庭是問題預估的要素,在實務工作中有許多方面都從家庭取向作開始。她指出了解家庭生活的重要性,是了解個別家庭成員困擾的關鍵。強調家庭歷史在提供個人的服務中的重要性。

※ 休斯在所著『什麼是家庭取向的個案工作』中介紹了「家庭動力」在社會科學的發展,強調了解個案上所佔的重要地位。她所定義的家庭取向個案工作是:了解家庭的社會、心理及情緒上的需求,再針對家庭中個別成員進行直接與間接治療。

※ 「家庭是一個心理分析的單位」,即是視家庭為一個單位,個人是單位中的個別部分。

※ 休斯支持家庭的干預,他認為角色理論和小團體理論對改變家庭團體的行為是重要的,他是最早看到需要了解家庭結構和把家庭當為一個社會系統的學者之一。

※ 公柏格指出對於人類的問題和壓力若單只從個人的心理層面來了解是很有限的,應該包括社會和家庭這較大的整體,不應選擇家庭和個人心理的概念來了解,尋求這兩者間的交互關係。

※ 休曼提出兩個或兩個以上家庭成員一起會談的方法,他稱這是聯合會談。

※ 柯猶應用小團體理論來幫助家庭,她也比喻在家庭組織和權力與權威的分配如同團體結構和動力。她比喻團體過程中的次團體像家庭中的次系統,為達到他們組織的目標,每一個人都有特定的角色和責任。

※ 柯蓮認為家庭互動型態的改變會產生個人和家庭或與家庭以外的人的互動方式改變。

※ 心理衛生運動與心理分析學派的影響,促使社會工作的焦點走向個人。

※ 系統理論的發展,提供一系統整合架構,將社會工作的個人-家庭-情境予以整合,服務工作得以走出另一新的天地。

※ 梅爾利用系統概念把家庭當為多數系統中的次系統。

※ 家庭處遇最近的狀況是,社會工作者協助家庭不是單只關心一個人在做什麼,而是必須思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家人的互動和他們彼此的影響。

※ 家庭所獨具的「安全性提供」及「基本社會化場所」的地位及功能更為明顯且不可取代。

※ 近年來臺灣地區兒童保護工作的推展已強調與家庭支持服務相結合,著重讓兒童留在主要受照顧的環境,而輔以支持性服務,即為美國所發展的家庭維繫服務。此所進行的家庭處遇服務即為所謂家庭重整服務。

※ 美國在1974年通過「兒童虐待防制法與處遇法案」。1980年通過「收養協助及兒童福利法案」,根據該法案必須提供四種服務方案:緊急反應方案、家庭維繫方案、家庭重整方案及永久安置方案,其中以家庭處遇為基礎的是家庭維繫及家庭重整方案是最主要的服務模式。1993年8月美國國會又制定了「家庭保有及家庭支持法案」。1974年華盛頓州發展了一個預防寄養安置服務的方案,稱為「家庭建構模式」,強調提供家庭短期、有限制性、危機介入的服務,此方案主要特色是每位家庭維繫工作者只接兩件案家,二十四小時與案家接觸,每週提供二十小時的具體服務及諮商,稱「密集性家庭維繫服務」。

※ 以家庭為基礎的家庭維繫服務模式,強調對家庭長期的介入,目標在改善家庭。提升雙親和兒童的功能,是一種強調提供家庭支持性的協助,預防兒童被安置於家庭外,維繫家庭的完整性。主要的理念是立基於兒童應成長於原生家庭為宜。家庭維繫服務的目標是賦予家庭更多的能量與資源,減輕家庭照顧兒童和青少年的壓力,透過一個安全、溫暖的家庭環境,使兒童健全的發展與成長,介入的觀點是採用家庭優勢觀點而非病態面。

※ 家庭維繫服務主要以危機家庭為主。服務時間是四至六週的短期處遇,主要服務內容是個人內在問題的處理,如幫助案主改變她們的情緒、認知、行為等,亦處理人際互動問題如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親職技巧等,當然也運用社會資源。

※ 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或家庭固有的功能即經濟功能、情感的功能和子女社會化功能。

※ 對多元家的支持,應該跳脫過去以家庭個別成員為對象的概念,改採對家庭整體的支持,支持多元家庭適應社會變遷,提供解決家庭問題的資源,包括增進性別平等、支持家庭照顧能力、分擔家庭照顧責任、保障家庭經濟安全、預防並協助家庭解決家庭成員的問題,同時,社會也必須加強對於現代多元家庭的包容力。

※ 臺灣最早提供家庭支持服務的機構,是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 1973年,台灣地區通過「兒童福利法」可說是最早的社會福利法案。

※ 「兒童福利法」於1993年修正有關兒童受虐及受疏忽的保護條文,如通報、安置保護、監護權轉移等多有所規範,可說是制度化回應兒童保護工作的開始。1998年頒訂的「家庭暴力防治法」亦擴及受虐兒的保護。199年兒童局正式成立,是台灣地區第一個中央兒童福利專責機關,下設保護重建組專責受虐及受疏忽兒童之保護工作。2001年「113婦幼保護專線」成立。2002年內政部兒童局開始訂定「受虐兒童家庭維繫服務實施計畫」法令。2003年立法院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根據該法第43條規定,對受虐及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之處遇必須以家庭為核心,主管機關應提出兒童及少年的家庭處遇計畫。2004年底內政部有鑑於臺灣兒童與少年保護案件中有多數施虐者為兒童少年的父母,而訂頒「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畫」。

※家庭支持服務工作:以家庭為對象所從事的服務工作,自然會對家庭中各個家庭成員的需求和問題提供幫助,就以為是在從事家庭服務工作,認為個人的問題解決了,家庭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親職化兒童:一個親職化的孩子會變得過分早熟和世故,並且缺乏屬於他這年齡階段應有的活潑和適當的活動,因較少參與同輩團體的活動而被同輩團體疏遠。

※一個家庭社會服務工作者對案家的協助應包括下列四種方面的問題:家人關係的問題-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婆媳關係等衝突家庭成員虧損所產生的問題-如單親家庭或家人住院、受刑、接受養護所產生的家庭問題家庭成員有社會適應的困難問題缺乏社會資源或與其他社會制度有關的問題。

※(97副問)何謂家庭重整服務?如何落實於具體層面?(家庭重整的意涵與服務特點):家庭重整服務是有計畫的協助家外安置的兒童能重返原生家庭,獲得長遠且安全的生活的服務過程。重整服務是針對受虐情況較嚴重,需要保護安置的兒童。以六十至九十天的服務期程提供協助,並協助家庭成員增權,解決他們的問題,以移除阻礙兒童返家之各種障礙,發展協助家庭成員關係的建立與互動。

※多元家庭類型及問題:單親家庭:乃因喪偶、離婚或未婚生子而形成。主要的困擾來自四方面,及情緒困擾、子女教養問題、經濟困擾和角色負荷過重等問題。隔代家庭:由祖父母擔起教養孫子女的任務。兒童在隔代教養的家庭中,情緒上易感到失落、拒絕、憤怒與害怕,故較難與祖父母建立良好的關係。跨國婚姻家庭:中外聯姻,跨國婚姻組成的家庭正面臨社會、文化適應與下一代的教育問題。組合(繼親)家庭:與前次婚姻中至少一方的繼子女共組家庭。繼親家庭的成員彼此間因為缺乏共同的成長與生活經驗,往往會有一段難以適應的情形發生。

※家庭處遇服務之執行現況:依據2003年修正通過的「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43條規定被列為兒少保護個案者,主管機關應提出兒童及少年家庭處遇計畫,而此項計畫得包括家庭功能評估、親職教育、心理輔導、精神治療、戒癮治療或其他與維護兒童及少年或其他家庭正常功能有關之扶助及福利服務方案。

※家庭處遇服務執行的困境:在編制人員方面,人力的年輕化,處遇經驗有限是兒少保護家庭服務工作一直存在的事實,再加上各縣市主管機關的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執行者,對家庭處遇的內涵不一,執行策略也各行其事,有不同的想法和作法。又兒童及少年的保護工作是一個跨專業跨機構的專業服務,需要結合社政單位、警政單位、教育單位、衛生單位、民政單位和司法單位等,形成一團隊工作共同來推動,但是各專業領域對兒童保護觀念仍有不一致,處遇不當的情形。

第二章 家庭服務相關理論

※ 生態學強調人與環境的關係包括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

※ 社會環境:社會組織和結構:這些組織被政治、經濟、文化因素所影響,直接間接造成家庭的壓力源。社會網絡:亦是社會環境的一環,是由家族、同學、朋友、鄰居、同事和相識的人所構成,他們是提供對抗生活壓力的緩衝力量。社會的人際關係網絡是一種支持性的資源。文化價值和信念:社區的規範、文化價值、信仰體系對家庭也是一種社會環境,也會對家庭造成影響。

※ 家庭本身就是一個互動、相互依賴的系統。每個家庭都是個獨特的系統,有其獨特的生物、文化、社會力量的影響,有自己確認的角色型態、行為和溝通、感情活動和抵抗外界的模式、價值與大社區的關係,更有一套特殊的家庭規則、權力架構、互動型態及問題解決的模式。家庭系統藉由次系統來執行功能。個人就是家庭中的次系統,丈夫與妻子或母親與孩子的兩人組織也是次系統。界限的性質能允許次系統中的成員能在不受不當干擾之下執行其功能,但是又能允許成員之間及成員與外界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家庭內界限的清楚是評估家庭功能的一個有效變項。家庭的次系統分為:1.夫妻次系統;2.親子次系統;3.手足次系統。

※ 兩個不同性別的成年人基於建立一個家庭的共同目標而生活在一起,此時就形成「夫妻次系統」。互補和相互順應的能力是執行夫妻次系統任務所具備的主要技巧,夫妻之間必須建立可以隨時支持彼此的模式,互補的模式、相互的歸屬感、相互依賴、避風港、保護者。如果夫妻次系統的界限呈現不適當的僵化性質,整個家庭系統可能會因他們的孤立而感到壓力。相反的,如果配偶保持鬆散的界限,其他的次系統可能易侵犯到他們的次系統功能。

※ 親子系統必須能適應加諸於社會化任務中的新動力,具備養育、引導及控制的能力。親子系統中以父權為主的模式已漸式微,彈性有理性的權威型逐漸取代之。孩子很小的時候以「哺育」的功能為主;漸漸轉為「管教」和「指導」的功能較顯著。

※ 手足次系統是孩子學習與同儕建立關係的第一個社會性實驗場所,孩子從中學習到彼此支持、被孤立、代人受罪以及相互學習。透過兄弟姊妹的相處,學習如何妥協、合作與競爭。學習如何交朋友及結盟,受辱時如何保全面子以及自己的技巧,如何獲得他人的認可。他們會互相爭取不同的有利地位,而這些在孩提時代與手足相處時所爭取的各種地位對於個人未來的生命過程有很大的意義。獨生子女常很早就適應了成人世界,選得早熟,但同時他們和同輩相處之間,不管是自主能力或分享、合作及競爭力都容易出現困難。

※ 家庭是一個規則管理體系,成員之間是有組織的,以重複的形式彼此來往。家庭規則是一種規範,用以定義人與人間的遠近、控制家庭如何分配資源,並決定家庭的權力部分。

※ 家庭規則可區分:1.明文規定;2.習慣形成;曖昧不明;4.透過語言或非語言(生存規則:生存法則是在幼年時,一個孩子發展出一套面對生存壓力的方式,幫助自己在不利的條件下得到利益。人生態度外在環境自我印象毒性教條)

※ 家庭規則理反映出父母對生命的信念和價值觀,也決定了他們用什麼方式來教養子女。

※ 家庭關係中的三角關係的概念是由三人組成單位的一種關係。所謂三角關係,大家都知道包括三個人如父母和一個孩子,或二個人和一個問題。三角的概念,最常應用在描述由三人所組成的單位的關係。在家庭的三角關係中,有三種不同的動力可能發生兒童受虐,第一種是父母間有敵意,小孩成為代罪羔羊,父母並不互相直接攻擊對方,怕破壞彼此的關係。第二種是夫妻有一方對子女的愛與關心影響到對另一方的關注。第三種對孩子的虐待是對配偶的批評的一種反應。

※ 家庭生命週期此一觀念著重於家庭發展的階段性過程,當家庭經歷形成、發展、擴大到衰弱等階段,每一個新階段都會帶來新的發展工作,家庭成員在不同階段的過程中有不同的互動方式,使家庭關係隨之產生變化。

※ 中產階級的美國家庭的生命週期分為二個時期,一為擴張期;另一為收縮期,再將此二時期分為八個階段,以最大子女作這八階段的劃分,第一階段是處於剛結婚,尚無小孩的「新婚期」;第二階段是第一個孩子出生至2.5歲的「養育幼兒家庭期」,約兩年半的時間;第三階段是屬「混亂期」,從第一個孩子2.5歲至6歲的學齡前子女家庭;第四階段是第一個孩子6到13歲的「學齡子女家庭期」;第五階段是第一個孩子13到20歲的「青少年子女家庭期」;第六階段是俗稱「發射中心期」,為孩子陸續離開家庭;第七階段屬「中年危機期」,由家庭空巢期到退休,期間為10到15年左右;第八階段由退休到夫婦兩人都死亡,期間為10到15年左右。各階段需要執行的任務及可能產生的壓力源:1.婚姻調整期;2.養育學齡前子女期;3.養育學齡兒童期;4.養育青少年子女期;5.子女準備離家期;6.空巢期(又稱第二次蜜月期);7.孤寂期(當一方配偶死亡,家庭就進入孤寂期)。

※ 溝通的類型:1.討好型;2.責備型;3.電腦型;4.打岔型;5.一致型。

※ 負面溝通的型式:1.責難;2.心不在焉;3.理智化。

※ 角色是指一個人在真實生活裡所擔任的職位、身分和地位。

※ 角色行為可以說是透過與他人互動中學習而來。

※ 家庭中各成員的角色都有角色間的互補性和相關性。在傳統觀念中,丈夫、父親是擔任工具性的角色,是生技維持者,是主外的。妻子、母親的角色是情感性的角色,是謀求家庭成員的精神安定及子女人格的形成,是主內的家事育兒的角色。

※ ABC-X模式,即一個(A)事件是否會變成高壓力或危機是受到家庭擁有的資源(B)和家庭對事件的認知(C)所影響。壓力源事件可以說是破壞家庭現況的一個事件,是一個具有改變潛力的事件,壓力的程度不是只由事件來決定,而是需要由家庭對事件的認知來決定,又壓力源事件發生時,家庭的因應資源如何也影響家庭壓力的程度。

※ 家庭壓力來自下列三方面的壓力:1.過度性或發展性危機、2.外在傷害或情境性危機、3.天然災害。

※ 家庭資源就是家庭所擁有的資產,可以用來面對壓力,而不是面臨壓力時採取消極性或非功能性的對應方式,例如以飲酒,或以暴力對待家人。所謂家庭的資源是指家庭成員的一些強處與優勢和調適能力是最主要的基礎。四種類別的資源可以說是家庭資產,影響家庭發生改變時的調適能力:1.家庭的整合與凝聚力、2.家庭的適應力、3.溝通能力、4.外在系統的連結。

※ 家庭的凝聚力是一種個人和家庭需求和目標的平衡概念。凝聚力是一種情緒的結合,相互的含括,排除非家庭的成員,一方面分享時間、地方、朋友和利益,而另一方面是彼此獨立和互補的感覺。家庭生命週期愈早期,連結力愈強,到了青少年期就很明顯的產生距離和分離。

※ 適應力也可以說是一種作決定的彈性,而非固執不通、鑽牛角尖。

※ 家庭對壓力事件的定義或對事件的評估即所謂認知狀況,決定他們如何因應。通常影響家庭對壓力事件的認知有三個因素:1.界線模糊:界線模糊不清就是不清楚誰在家庭系統內,誰在系統外。高度界線模糊的情況有兩種,一為一個家庭成員是不在家庭系統中,但家人在心理上認為他還存在,如離婚的家庭若有一配偶不承認離婚,或小孩一直受離開的父或母的影響時,此家庭要重組是有困難的。另一種是家庭成員在生理上是在家庭中,但心理上或感情上不屬於這個家庭系統,如家中的父親因藥物或酒癮而造成慢性疾病,雖然身體在家,但心思不在家中,小孩會有高度壓力的感覺。2.否認:例如子女不願接受父母得了阿茲海默症,認為他只是失能而已。在短暫時間內,否認是一個處理壓力的機轉,但長期而言是否害得。最容易受傷的家庭是否認任何改變的家庭,這樣的家庭系統是僵化易碎的。3.家庭的價值取向:家庭的信念系統和價值觀取向,會影響家庭對壓力事件的認知和如何因應、處理問題,宿命論者相信任何事件皆是注定的,且不可避免的是家庭無法控制的,就是努力也無法改變事實,只有接受事件的發生。



第三章 家庭服務

※ 「家庭」的概念有時是透過論述而來。助人專業工作需要理解,「家庭」是個人的經驗「載體」。「家庭」做為一個大雜燴式的「載體」,自然有其「有機式」的反應,往往不是靠「人」能夠掌控、管理與經營的。「家庭」是個體經驗的載體,而社會文化就是「家庭」的載體。

※ 「脈絡主義」是另一種認識現象的方法,而較能深入的理解人文活動與社會生活。這種與傳統強調線性因果的實證主義迴異的立場,是「系統理論」中重要的「認識論」。

※ 對「家庭系統理論」而言,改變的發生是來自有機體自身的動力過程,而非由外來力量所能掌握與控制的。家庭透過「循環性」的複雜動力,成員緊密地共構在一起,系統內部的次系統之間也協同性的朝向穩定結構的目的發展,使其自成為一完整的有機性組織。

※ 生活中許多現象改變皆屬於第一序的變化。家庭做為有機體的結構中所進行的有序變化,是「同質異形」的變化,也是「殊途同歸」變化,這樣的改變是為了維持有機體的完整性與穩定性的內在目的。此種有序的運動,也經常會遭受到結構變遷的挑戰,而發生「脫序現象」。

※ 家庭動力的第一序改變是:趨向平衡狀態,而朝向有序、均衡與穩定的狀態,形成了「變與不變」的相互依存結構(例如:同質異形、殊途同歸、有序與脫序平衡等)。而家庭動力的第二序改變則是:朝向遠離平衡狀態發展,雖然會有「混亂」的現象,但是亦是更複雜的、不可逆的、高隨機性的動能,而隱存了另一層次之「敘」的可能性,因此理解第二序改變的首要關鍵是助人工作者的「視框改變」。「視框改變」涉及到的不只是認識方法的改變,而更是助人工作者對自身意識形態的改變。

※ 「第一序」是看到趨向平衡、穩定的家庭、如何在複雜的動能中保持均衡,並且將各種的變數複製回歸於不變的整體結構。從「第一序」的視野中,會更成熟的看待「改變」,而尊重家庭有機體自身的目的。也會更成熟的看待「問題」,而體會「問題」對有機體的功能。從「第二序」的視野,助人工作者開始理解失序的家庭在混亂中如何找到生命的出口,而提昇生命的意境。助人工作者於「第二序」的狀態中,開始反思自己是整體系統的一部分,共同建構了「問題」,因而解放了「助人者/被助者」的主客二元的認識論。「家庭系統理論」是幫助助人工作者更深入理解家庭動力的認識論,而非急欲改變案主世界的方法與技巧而已。

※ 「家庭服務」有關的實務方法在型態上起碼包括:1.家庭訪視;2.婚姻協談;3.親子溝通;4.家庭會談(家庭諮商、家族治療);5.任務中心服務;6.家庭議題倡導。

※ 除了不同的服務型態,影響了服務流程的差異。首先是改善目標的差異,分為:1.問題處理與解決;2.處遇與治療;3.輔導與教育;4.增權與倡導。

※ 改善目標會影響服務流程外,服務對象的來源也是重要因素:1.自願尋求服務;2.自願且付費接受服務;3.非自願接受服務;4.無意願接受服務。

※ 助人專業工作者可把握下列原則與方法,協助案家:1.草擬服務計畫;2.與家庭建立關係;3.搜集家庭系統與動力資料(助人工作者需透過與家庭成員所建立的工作關係,而搜集與家庭動力相關的資料:家庭基本結構家庭生態家庭關係家庭發展大事記);4.界定問題;5.確立目標;6.引導過程;7.服務評估(家庭服務的評估工作的重點:過程評估協同評估以家庭利益為中心)

※ 家庭服務的會談方法:1.傾聽;2.提問(往內問:藉由提問協同家庭成員探究其彼此的心理狀態,包括:行動、感官、想法、感受、期望。往外問:藉由提問協同家庭成員探究處境中的複雜人際動力,包括:互動、模式、結構)。

第四章 家庭溝通

※ 家庭系統是一個「有機體」,家庭作為「有機體」而自有其層次性、有序性、動態性,並且家庭內部與外在環境之間呈開放性的有機關聯,因此訊息(或能量)輸入與輸出的交換過程是產生量的增減與質的變化。所以「有機體」的互動不只是機械式刺激-反應,外在訊息(或能量)輸入,必定會在內部中形成動態性的質量變化,再反應於外部環境。

※ 所謂分化在系統理論中所指涉的為「功能的分配」意即成員之間各自擁有的功能,差異性逐漸拉大而更具區辨性與自主性。「體制化」可以是以垂直性階級做為有機體內部控制的機制,例如:家族組織中祖孫三代之間階級化的樹狀結構。體制化也可以透過訊息與能量等資源掌握來達到內部控制的效果。過度的分化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衝突與疏離,而危及整體穩定性,但是過度的體制性又使有機體的黏結度增高,危及各成員的自主性與機動性,而造成有機體的僵化,有損因應變遷的功能。因此「有機體」的運動是朝向兩極辨證性的動力發展,在漸近體制化中產生分化性的動能,也在漸近分異化中引發趨向體制化的動能。

※ 「界限」是有機體維持自身完整與平衡發展的功能現象。界線清晰的家庭關係在溝通時,彼此比較容易區辨自己的需要不是家人需要,自己的感受也不是家人的感受,而將自我與親密的他者有所區分。

※ 有機體在安定與變動的辨證狀態中,持續生存與發展的機制有三:1.平衡(在平衡的機制下保持穩定的婚姻關係,可能使雙方皆得到滿意,也可能雙方皆不滿意,或是一方相對的滿意,但是無論如何,當有一方想改變,就會威脅到另一方的安定,而產生抗阻的動能,以維繫有機體的穩定性需求);2.均衡;3.穩定。

※ 家庭中的所發生的問題,皆是在成員與成員之間的關係中形成的,在複雜的關係狀態中,問題的因與果之間是循環性、動力性、遞推式的關係,而非線性的因果關係。絕不是那個單獨的「因」促成了某種「果」。

※ 親子兩代之間,對某種生活事件缺乏共同性的經驗做為基礎,因此「溝通」常常成為權力與控制的用途。如「該寫功課了!」就是一個例子。然而有一種指令會產生的雙重的語義,並且彼此矛盾,使得收受者無論回應兩者任一個指令,就與另一指令相衝突,這樣的溝通稱之為雙重束縛。溝通不只是訊息的交換,也是一種權力的展現。權力也是一種能量的運動與交換,所以家長藉著「溝通」,而進行「管理權力」,子女同樣的也可藉著「溝通」,展現「抵抗權力」的權力。控制與反制,在溝通過程中完成了權力的流動,雖然表面上問題沒有有效的解決,但是對有機體而言,權力這樣的能量,已在進行流動,打破了原有的系統平衡,但不久又會恢復平衡。

※ 行動與反動:「你來我往」的重複性的互動。

※ 家庭舞蹈:在家庭中經常會有重複性出現的互動,使雙方或多方產生彼此刺激與牽制的效果,因此只要A方案產生a行動,B方就會反應出b反動,像是「共謀」般形塑出某種穩定的模式,而使家庭成員們皆制約般的自動化地反射出既定行為。家庭系統理論用「家庭舞蹈」隱喻性的描述家庭成員之間所共構的關係互動模式,如同舞蹈般,樂曲一放,舞者就踩著熟悉的舞步與舞伴相擁,共同的展演舞姿。

※ 互補性相抑:如,先生很節儉捨不得花錢,太太相對之下經常藉著不同的名目享受消費的樂趣;太太越花錢,先生就越省錢。「互補性相抑」可能構成一種共生性的結構。

※ 對稱性高漲:雙方(或多方)朝著相同方向行動,而彼此相互加強了趨向性的意圖與動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是一種「對稱性高漲」。「對稱性高漲」經常會在關係中膨脹了行動目標的價值與意義,而使雙方(或多方)消耗更多的動能去追求特定目標或爭取特定價值。如同炒作地價。

※ 反饋:溝通的動力是朝向複雜性的迴路式狀態。「迴路」引用於「系統理論」中的協同理論,有機體將過去的表現(輸出)重新成為修正組織的條件(輸入),而成為一種穩定性的控制。溝通中的「迴路」具有「反饋作用」,有機體以「反饋作用」做為接收與釋放訊息(或能量)而自我引導地達到組織的目的性,「反饋作用」不只是單純的如收音機般的接收與播放,還包括了將收到的訊息(或能量)進行調適,以達到有機體的適應。而降低了有機體與環境之間差異性磨擦,此種功能稱之為「正反饋」。反之有機體排除導致改變的新訊息(或能量)而維持既有的平衡點,以達到組織的固定狀態,此種功能稱之為「負回饋」。如:急欲改變唸書習慣以因應升學考試的某中學生,家人冷嘲熱諷的,導致又回覆到先前的熟悉氣忿中。家庭中每個成員都在進行「迴路」式的能動,而將過去經驗輸入當下的情境中,產生穩定組織不改變的「負回饋」作用。

※ 溝通與壓力:家族大師V.Satir認為人類的溝通不只是傳遞訊息,更是應對壓力的模式。溝通不只是雙方此時此地的交流,也是過去歷史的再現,更是自我生存姿態的展現。習於用指責的方式來表達意見的人,內心可能有極欲他人理解與認同的歷史經驗,而展現了理直氣壯的生存姿態。

※ 溝通不只是行為,不只是訊息與意見的交換,更是能量的流動與變化,而涉及到有機體內部與外部的穩定性與發展性。因此溝通對個體的影響是有反饋性的條件,是有機性的反應,而不是機械式的反應。

第五章 家庭危機管理

※ 青少年生活面臨的三大主要壓力依序來自學校生活、未來前途及家庭生活等困擾。青少年生活壓力排行六大問題依序為:學校生活、未來前途、家庭生活、人際交友、異性交往、休閒娛樂等困擾。可歸納出困擾青少年的十大問題,包括家庭問題、人際關係、兩性問題、性問題、自我認同、偏差行為、情緒教育、兩性平權、生涯規劃、生命教育等,值得父母與師長及相關機構專業人員的重視。

※ 「危機」是指一個挫折和失序的暫時狀態,當一個人面對某一種問題情境時,無法用慣有的方法來因應解決問題,則其危機便產生了。危機可分成兩大種類:1.發展性危機:又稱過渡性危機,是指與一個人生命歷程發展過程中,或成熟所伴隨而來產生的危機,是較普遍與常見的危機,例如轉學、轉職、突然生重病等問題所產生的危機。2.意外性危機:指無法預料或預期產生的危機狀態,可分三種情況危機:(外在傷害性危機情境性危機天然災害性危機)。

※ 所謂「家庭危機管理」的意義,即是指因應家庭所遭遇的危機,依據家庭的發展及其成員的能力,共同學習有計劃的解決策略,並檢視家庭資源,始能盡快恢復既有的平衡,過著家庭圓滿幸福的生活。

※ 家庭所遭遇的危機一般可以歸納為以經濟(工作)、健康和婚姻等方面為主之壓力、緊張關係、衝突等問題。

※ 強調個體壓力來自三種壓力取向:1.刺激取向:刺激包括內在事件與外在事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威脅時,常以「攻擊」或「逃離現場」二種形式因應。2.反應取向:強調個人對內外環境(壓力源)的刺激所作的某種反應,可能生理的(如呼吸急促)或心理的(如喜怒無常)或兩者兼顧的反應。3.互動取向:互動取向注意個體與環境的關聯,認為壓力是個體面對環境刺激,經過主觀的認知歷程,產生心理威脅與生理激動的現象。此觀點係統整了「刺激」與「反應」二個取向觀點,強調知覺的重要性。所以,當壓力出現時的反應結果取決於個體對客觀事件的知覺與判斷。

※ 系統觀點:係以家庭系統觀點來看家庭的衝突,無論任何形式的家庭衝突都存在著四種面向,而其係著眼於家庭結構中的「個別成員次級系統」、「個別成員間次級系統」及「家庭與外界互動所構成的外部系統」等三個次級系統。1.個人內在人際衝突:即內心同時存在二種衝突,而產生了自我的矛盾與衝突現象。2.個人與人際間的衝突:即與某一人或多人之間所產生的衝突狀態,造成家庭關係的緊張。3.團體內衝突:即一般所稱的次級系統間的「三角關係」,由小團體(次級系統)間的衝突所導致的,例如母子結盟攻擊父親,或父母結盟與孩子間相抗衡的衝突。4.團體間衝突:與家庭以外的團體或機構之間所產生的不合作之衝突狀態。

※ 優勢觀點:強調發揮家庭成員的優勢,以成為家庭的優勢,進而評估家庭需求與強化支持系統,使家庭有能力面對及處理危機事件,而回復過去平衡與應有的功能狀態。「優勢觀點」的作為,是強化家庭功能,而不只是問題的解決而已,以創造機會讓家庭自主性的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出因應家庭危機應有的管理策略。主要概念有三:1.了解個別家庭成員的優勢:擁有的內隱或外顯的優勢資源,以利危機處理時可加以運用。2.評估家庭的需求:強調家庭成員有責任與能力解決家庭危機。3.建構家庭的優勢:找出達成改變解決危機方法的各種清單,以強化現有支持系統,化阻力為助力,滿足家庭需要,找到家庭未來維持與生活方式,完成家庭計畫目標。

※ 「家庭危機管理策略」重要策略之一,可將資源分為「個人性資源」、「家庭內部系統資源」與「家庭外部系統社會資源」等三種。1.個人性資源:指家庭成員中每一個人個別所擁有的資源,主要強調生理與心理發展成熟度、社會技巧等人際間關係良窳程度。2.家庭內部系統資源:成員間互動方式與情感維繫等資源。3.家庭外部系統社會資源:指鄰里親友與職場網絡、福利服務等支持系統。

※ 社會個案工作模式理論:1930年代美國所倡導屬人文主義學派,強調「意願」心理學,即內在潛能,在提倡全面性服務觀念,加強機構間聯繫與配合,促成助者與求助者間結構關係。具有三大特徵:1.運用與案主的關係和過程,以釋放其內在求成長力量。2.統籌各機構發揮功能,充分協助案主。3.開放性目標,處遇效果視案主意願與共商情況。

※ 1930年代所倡導,以「人在情境」為中心概念,強調「個別化處遇」原則,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被視為同等重要。「危機理論與調適方法」其方法如下:1.支持維護法。2.疏導法。3.進行對話。4.直接勸導。

※ 問題解決學派的個案工作:強調人的一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常在不斷的學習「自我功能」強化與解決問題。主要重點是「4PS」概念:即強調求助者、問題、社福機構、問題解決過程等。

※ 行為修正學派的個案工作主要特點為:1.僅限於可觀察到的行為反應為服務焦點,避免主觀推論。2.注意行為的基本類型,分自主性(操作性)與非自主性(反應性)二種技術。所謂「自主性行為技術」,即是增強、消弱、分別加強、反應養成及處罰等技術;「修正非自主性行為技術」,是系統消減敏感法(如鬆弛或肯定對抗焦慮)、轉換敏感法(對所喜愛之物作厭惡聯想)、洪水法等技術。

※ 家庭管理技能至少含五個層面:1.評估需求與能力。2.決策。3.安排時間。4.設定目標。5.與其他社會機構建立聯繫。

※ 謝秀芬指出的家庭危機種類:1.過渡性或發展性危機。2.外在傷害或情境性危機。3.天然災害危機。

※ 何名娟指出的家庭危機種類:1.自我改變危機:如擔任地下情報工作人員等。2.愛情的危機:如同性戀者、政治性聯姻等。3.經濟的危機:因工作所造成的人際互動或婚姻關係困境所產生的危機。4.階段的危機:家庭發展週期所產生的危機。5.意外的危機。

※ 馮燕指出的家庭危機:1.保護與照顧功能危機:因親職角色衝突與壓力、單親失功能、親職角色偏差、家庭暴力與依賴成員照顧等所產生。2.經濟功能。3.社會化與教育功能。4.家人情感功能。5.其他:如家人因飛機失事等事件所產生的危機。

※ 所謂「高危機、高風險」家庭:1.家庭成員關係紊亂或家庭衝突。2.家中兒少主要照顧者從事特種行業或患精神病、酒藥癮等,並未就醫或未持續就醫。3.家中成員曾有自殺傾向或自殺記錄者。4.因貧困、單親、隔代教養或其他不利因素,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5.非自願性失業或重複失業者。6.負擔家計者死亡、出走、重病、入獄服刑等,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

※ 「弱勢家庭」產生的危機不外乎經濟、職業技能訓練、創意貸款或理財、醫療照顧服務、就學輔導、人身保護與法律扶助等七種危機種類。無論從家庭的週期、家庭的功能、政府社會福利服務政策措施或是家庭保護兒童的觀點,將家庭可能遭遇的危機,歸納「婚姻」、「健康」、「經濟」、「家庭教育」等四方面的問題。

※ 家庭面對壓力與危機的處理方式應把握八種原則:1.視危機為轉機;2.坦然與家庭成員分享內在感覺;3.尋求資源的協助;4.預防發展的危機應有靜態與動態興趣的培養;5.培養確實有效的處理能力;6.支持體系的擴展與建立;7.家庭成員平常即學習建立一同面對問題的團隊默契;8.培養危機發生時的深度心靈交流能力等原則。

※ 壓力危機的意涵:壓力係在強制性的情境下從事某種活動時,個體身心所產生的一種複雜而又緊張的感受。壓力的基本模式:是「壓力源」、「認知評估」,「壓力反應」三個變項。1.壓力源:個體產生壓力的刺激,包括自然環境的壓力源、社會環境的壓力源、個人生理、心理因素、生活的改變、日常瑣事六種。2.認知評估:個體接受外在刺激時,刺激內容經由大腦判斷評估,做為回應的準備,影響大腦判斷的因素包括生理狀況、人格特質、舊經驗、抱負與動機、性別、年齡等。3.壓力反應:個體接受外在壓力刺激時,可能會在生理、心理與行為等三方面產生變化。

※ 面對壓力危機的因應策略:1.情緒導向的因應策略。2.問題導向的因應策略。3.因應策略的資源。4.生理策略。

※ 對兒童或少年家庭成員,家人可以學習以下策略,引導其安然走過傷痛。1.了解兒童或少年對家庭成員死亡的認知。2.對於家庭成員死亡所產生的壓力是一種正常的反應。3.協助兒童或少年正向的抒發情緒。4.相信兒童或少年具有復原的潛力。

※ 壓力管理應有的策略與方向:1.了解危機事件的認知。2.危機事件所產生的壓力。3.了解家庭慣於因應壓力的策略。4.提昇家庭凝聚力。5.提昇家庭復原力等。

※ 以發生兒童虐待危機之家庭的服務處遇為例,可從三個面向提供服務,以終止兒童虐待的風險危機:1.滿足兒童或少年的發展需求。2.提升父母親職能力。3.避免家庭環境孤立。

※ 「優勢觀點」與「SWOT分析」因應管理策略探討如下:1.從「優勢觀點」探討其應有的因應策略:了解個別家庭成員的優勢評估家庭的需求建構家庭的優勢。2.從「SWOT分析」探討其應有的因應策略:S:檢視與善用彼此的優點,共同面對改變外遇所帶來的家庭衝擊,以解除婚姻危機W:檢視與善用彼此的缺(弱)點,共同面對增強改變外遇所帶來的家庭衝擊的解決問題能力,以化解婚姻危機O:檢視與善用可以改變外遇所帶來的家庭衝擊的關鍵時機,以解除婚姻危機T:檢視與善用彼此的可面對改變外遇所帶來的家庭衝擊的利器,以激發第三者的良知良能與良心,了解自己的行為會擔上破壞者的不名譽罪行,是一種社會道德與法律所不容的「自找苦吃」、「咎由自取」的行徑。

※ 協助高危機高關懷家庭處理解決面臨的「經濟、職業技能訓練、創業貸款或理財、醫療照顧服務、就學輔導(中輟)、人身保護(自殺)與法律扶助」等七種危機種類。服務流程如下:1.自行求助:透過「1597專線電話」。2.通報轉介。3.審核評估。4.介入服務。5.定期追蹤。6.教育宣導。

※ 即透過腦力激盪及平衡單(7W-Who、When、Where、What、How、Why、For Whom)的檢討計畫,明列出與了解自己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過程之阻力、助力及其他可運用資源。

※ 當家庭發生危機時,除應該協助家庭成員培養7Q(IQ、EQ、AQ、CQ、MQ、SQ、LQ)有效的自我管控能力外,更應該協助家庭適當的引進家庭的外在資源,使家庭能夠自然與正式社會支持系統合作,以提昇家庭參與的動機與意願。

第六章 親職教育

※ 廣義親職教育是指藉由教育與學習方式,培育所有(包括現在與未來)父母成為健全父母,協助其了解子女身心發展需求,輔導子女不適應行為,與子女建立正向親子關係,成功扮演有效能的父母親角色,善盡父母職責。狹義親職教育是指針對某些不健全父母而實施,幫助其改進教養方式,成為健全有效能父母。

※ 現代親職教育對象應該包括父母、師生、祖父母、準夫妻與準父母等五種對象。

※ 父母親執照主要課題內涵五項結構:1.做好父母角色的基本認識。2.學習教養專門知能與技巧。3.增進良好親子關係。4.學習夫妻相處之道。5.與機構聯繫方式。

※ 親職教育的特性:親職教育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且非正規的教育力量,始於家庭,而與社會連結。

※ 各國親職教育相關課程設計與推動,均採以父母自願性參與為主,其特性:1.「教育起源」層面:是親子間「愛心的回饋」。2.「教育目的」:「論理性陶冶活動」。3.「教育過程」:「社會性溝通活動」。4.「教育方法」:「民主性輔導活動」。5.「教育範疇」:「多元化教育」。6.「教育的實踐」:是「雙向非單項、精神非物質、民主非權威、主動非被動」的活動推展。

※ 我國有制度化推展親職教育活動始於教育部1968年「推行家庭教育辦法」,1971年又推動「父母教育」;1982年起積極推動各項「親職教育活動」,及「國民中小學推展親職教育(社區家庭教育)實施要點」等措施,直到2003年立法公布實施「家庭教育法」。

※ 親職教育宣導措施政策:1.採取優生政策。2.加強婚前健康檢查。3.加強婚姻指導。

※ 少年事件處理法:84條:受保護處分或刑之宣告,少年法院得裁定命其接受8小時以上50小時以下之親職教育輔導。

※ 歐美親職教育的發展起源於工業革命後兒少教育家的推動,具備了個別性、自發性、專業性等性質,父母有關親職教育的知能來源大都是來自於電視、書本、雜誌等三種管道為主。

※ 「父母效能訓練」模式:高登,基本概念:促進父母有效相處和處理問題的方法,解決親子問題。理論基礎:採用羅傑斯之人際溝通理論與問題解決技術。

※ 溝通分析模式親職教育:又稱交流分析,為美國精神病醫師柏尼提倡。基本概念:以基本需求、心理地位、人格結構、溝通型態、心理遊戲、生活腳本等方法,解決親子問題。理論基礎:了解人類行為和情緒的工具,是人際關係的重要理論,以人際互動觀點討論人格發展與心理疾病。四種心理地位/生活態度:1.我好-你好(採正向觀點);2.我好-你不好(不信任他人);3.我不好-你好(認為自己無能,渴望他人憐憫);4.我不好-你不好(處於極端失望、疏離與無助情境)。人格結構:係由三種「自我狀態」(PAC)所組成:1.P:即「父母自我狀態」。2.A:即「成人自我狀態」。3.C:即「兒少自我狀態」。

※ 行為學派模式親職教育:基本概念:即行為改變技術,運用學習理論矯正不良適應行為的方法。理論基礎:巴夫洛夫、史金納、班都拉。實施方式:以教導式訓練為主。常用之技術:1.強化新行為。2.建立新行為。3.維持新行為。4.消除不良行為。5.隔離。

※ 反應式親子溝通模式親職教育:基本概念:吉諾特提倡,針對不稱職父母缺點、特質,提供學習與子女相處、尊重孩子的方法。實施方式:以群眾為對象之預防性親職教育。

※ 阿德勒心理學模式親職教育:基本概念:1.人是社會性的生物體。2.個體行為的自主、自我創造性及目的性。理論基礎:個體心理學,包括「生活型態、社會興趣、重視幼教、追求目標本性」等。主要內容:1.運用鼓勵方式,減少評價性稱讚。2.民主的溝通與社會興趣的培養。3.培養「負責任」勇氣。4.運用紀律訓練與自我控制,及邏輯後果與自然後果等技術,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 葛雷塞現實治療模式親職教育:基本概念:健全父母才能教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理論基礎:以「共融關係方案」為親職教育課程,採取控制、心理需求與行為關係等概念設計。主要內容:以研討會、小團體與個案諮商等方式實施。

※ 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之親職教育:基本概念:基於「家庭系統觀」,以治療的對象是整個家庭關係(系統),包括家庭系統、規則、溝通型態等概念。理論基礎:一般將家族治療區分為四大主流:精神分析取向、溝通或策略取向、結構取向、行為取向。主要內容:採研討會、結構式團體等方式實施。

※ 有效親職系統訓練(STEP):家庭會議的方式與運作。

※ 隔代教養家庭親職教育概況及子女發展相關議題:祖父母方面:1.扮演「父母代理」角色,具備:社會期望自我期許正規型趣味尋找型父母代理型經驗傳遞型疏遠型監護權型日間照顧型同住型等類型角色功能。2.表現較寬容的孫子女教養行為。3.面臨許多困境:無監護權,無法取得政府資助不能不帶的無奈與沮喪照顧的不確定感疼孫與教孫的兩難矛盾無酬或象徵的貼補兩代間教養方式的矛盾與衝突。被扶養者(孫子女)方面:1.易產生複雜及負面情緒;2.依附行為的改變;3.影響學校適應與學業成就;4.易有挫折與非行行為。

※ 親職教育活動是以家長為對象。

※ 所謂評鑑係指非批判性的蒐集資料,以發現教學與學習狀況的一種衡鑑方法。而評量係指對所蒐集資料加以判斷,以發現教育效果的一種方法。因此,評鑑與評量的四種要素為:1.有用性;2.務實性;3.歸屬性;4.正確性。

※ 親職教育評鑑的主要項目(指標):1.父母與家庭效果評鑑。2.機構與工作人員效果評鑑。3.受處遇兒少行為與成就評鑑。4.活動方式。5.參加人數。6.上課時數。7.課程結構。

※ 親職教育未來發展方向:1.運用科學化的程序辦理親職教育。2.加強活動的豐富性、多元性與實用性。3.廣增義工以支援活動人手不足。4.加強宣導,以吸引更多人(尤其是父親或男性)前往參與。5.建立網路、資源共享。6.與社區家庭教育相結合。7.培養使用者付費的觀念。8.父母參與學校教學與活動需立法予以推動。9.親職教育專業團體會日漸增多。10.增加對親職教育推動之個人與團體、單位的獎勵與獎助。

第七章 個案管理

※ 「個案管理」就是一個服務整合的工作方法,透過一個連續性的助人過程來增強案主善用其周遭資源的能力,並協調整合相關的資源網絡以發揮其社會支持的能量,非常符合「個人在情境中」的社會工作實務核心架構。

※ 個案管理的實務模式因著介入重點不同可以分為案主網絡和服務系統兩個取向,前者強調協調工作是由案主本身的資源網絡中進行,後者則指的是透過倡導和結盟的方法進行經費分配和服務協調。

※ 美國社會工作辭典定義「個案管理」主要在案主需求與社區資源之間築橋,基於案主的需要將相關的資源串連在一起,也在直接服務和社區資源、行政機構之間建立關連,是「界線築橋高手」。

※ 個案管理模式是一種循序性的助人過程。

※ 綜合說,個案管理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同時面對多重問題或失利程度嚴重的案主群,他們會同時需要多位助人者或社區資源的介入,而個案管理師就是在案主和其所需的相關資源之間工作的人,這位專業人員依循一套協調和倡導的助人過程和方法,一方面建構案主的資源網絡,另一方面增強案主運用資源網絡的能力。

※ 個案管理師的角色功能:1.諮商員角色。2.協調者角色。3.倡導者的角色。

※ 個案管理師的角色架構可分成五個層次:1.行政管理者。2.實務督導者。3.個案工作人員。4.社會服務人員。5.助理工作人員或志願服務人員。

※ 個案管理角色功能的發揮,有賴資源環境的條件,例如資源的多寡和服務整合的程度。1.配給角色:個案管理師的工作在有效的分配稀少的資源給最需要的案主。2.行銷角色:當資源環境和服務輸送的整合情況皆相當好時,個案管理師的工作在決定和規劃滿足案主需要的最佳服務方案。3.仲介角色:工作在調節仲介不同服務提供者或機構,發展一個最適合案主需要的服務方案。4.發展角色:個案管理師的工作可以說是腹背受敵,必須一方面開發倡導案主所需的服務,另一方面又必須有效的協調稀少的服務資源,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 系統中心主張個案管理的對象是社區中的弱勢族群,目的在於實現案主能夠正常的生活在社區中,增進其個人自我照顧的能力,個案管理師的介入方法大致有兩大重點,一是直接與案主工作,培養他們起碼的生存技巧和提供情緒性支持以增進其自信心;二是進行社區環境的介入,從單純的協助案主與社區資源連線,到協助她們發展所需的心資源、協助協調案主所在的資源網絡,最後倡導友善的系統與政策改革。

※ 案主多半是弱勢族群,只會被動的適應來自各方面的資源,個案管理師大約要扮演兩個重要角色,一是促進、一是使能。個案管理的功能牽涉到一系列具體的助人活動,包括:評量個人應付環境挑戰的能力、評量個人的家人和親友的照顧意願、評量正式照顧體系的資源狀況、啟動個人應付環境挑戰的能力發揮等。

※ 生態系統觀點,個案管理的重點有二:一是整合案主所需的各種服務,並發展或建立一個資源網絡;一是增強案主使用資源的知識,並強化案主個人取得資源及運用資源網絡的能力。

※ 「個案管理」的工作重心並不在治療或消除案主的問題,而是在增強案主運用資源的能力,協助案主找出所需解決的問題和需求,評量案主潛在或現有的正式和非正式資源,找出和克服案主運用這些資源或協助的障礙,再根據此發展出一個具體可行的行動計畫。

※ 社會資源的類型:內在資源:1.個人的能力;2.家人的支持。外在資源:1.非正式資源:又稱自然的資源網絡,例如親友、鄰居、鄰里長、善心人士或志工等。此種資源的特色在於其接觸密集、關係久遠、多為情感和應急性的支持,但也有其負向的特質。2.社會團體資源:又稱半正式資源,指的是資源的提供是基於案主的會員身分,例如教會團體、家長團體、聯誼會、自助團體、民間互助會、同鄉會團體、娛樂團體等。此種資源本身有其特定目的,但附帶提供會員一些服務。3.正式資源:機構、組織、專業人員所提供的協助,通常有一制度性的規定和政策,必須經過特定的資格審查方可得到所需的資源,一般又分為公部門與私部門兩類。

※ 社會資源連線的障礙:1.外在障礙的類型:指的是一些非案主所能控制的環境障礙,影響了案主有效使用所需的資源。(資源有限制、無法連結資源、資源已經耗盡、缺乏次要資源)2.內在障礙的類型:(悲觀論:產生沮喪、疏離、無力感的情緒反應。批判論:表現批判、指責、攻擊、防衛、找碴等。宿命論:結論自己生活混亂、身不由己、訴諸外在歸因。嘲諷論:產生孤立寂寞、憤世嫉俗的情緒反應,行為表現失控、孤立、否認、疏離、冷漠等)。一個人所以會有內在的障礙,主要在於害怕改變、對新生活感到有冒險意味、或覺得現況不夠糟到需要改變、或預期抱怨可帶來他人之同情。個案管理師想要增強個人內在的資源可採取的策略:澄清個人的內在障礙與資源。動員個人內在的有效資源。發展一系列成功經驗的機會。發展積極應對的新思考。3.恆久失功能障礙的類型:潛存於案主本身的限制而無法與助人者做有效的溝通,而影響資源應用的執行效果。

※ 個案管理的目的即在協助案主獲取所需的資源,甚至進一步的擴增案主的資源網絡。外在資源的特定個案管理技術大致有四類策略:連結、協商、倡導和協調。

※ 協商資源:借用法律界經常使用的原則性談判技術,建議個案管理師採用四項談判原則:1.對事不對人原則。2.找尋共同利益點。3.創造替代方案。4.分享相關客觀準備。

※ 倡導:指的是倡導者使用強而有力的影響或壓力活動迫使目標對象接受倡導的訴求。

※ 協調:個案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其目的在努力將與案主有關的助人網絡中所有的成員或機構連結起來,網絡成員的連結形式不是跨組織、跨機構,就是跨專業人員,協調合作一起為案主的需要目標而前進,就像是交響樂團在指揮的協調下合力演奏好「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樂曲」一樣。

※ 合作的機制設計可經由下列的活動來啟動:1.經由經費配置的安排:如聯合勸募協會提供社區中的兒童福利機構進行督導訓練而得以促使小型兒童福利機構人員取得合適的督導。2.經由行政手續的安排:如兒童福利機構的個案服務資訊系統的建立,可以與婦女機構聯合資訊服務網絡連線而取得更好的個案管理服務。3.經由共同研究的安排:如家庭服務中心的聯合評估研究計畫,讓台北市所有的家庭服務中心聯合起來訂定相似的服務流程,而降低不同服務方案提供家庭個管服務的差異。4.經由合署上班的安排:如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家庭暴力防治中心邀請跨組織、跨機構、跨專業人員的共同進駐,透過中心的聯繫會報定期討論彼此的合作機制。5.經由參加相同計畫安排:如脫貧方案結合了濟貧機構、住宅機構、金融機構等一起為了協助低收入戶脫貧而努力。6.經由案主程序的安排:透過「個案研討會」來協調各機構。

※ 在進行個案研討會的準備工作,個案管理師應就下列的議題進行事先的協調,以促進未來個案研討會的順利進行,議題如:1.案主參加與否。2.參加成員組成。3.會議目的的事先溝通。4.會議通知的事先寄發。5.保密原則的提醒。

※ 實務人員仍經常面對下列四組相互衝突的倫理議題:1.自主性/干預性:個案管理師透過鼓勵案主參與自己照顧計畫的訂定,隨時知會案主有關的資訊與徵求同意,充分討論案主所做的決定之優缺點。2.忠誠機構/中成案主:最好的解決之道是個案管理師應積極參與機構有關資源分配或開案指標的政策制定或規劃,也可以呼籲機構成立一個服務審查小組,隨時針對服務提供的案例進行監控,訂定合理的資源分配原則。3.案主保密/資源分享:解決之道在於「告知」案主未來可能釋放的案主資料之內容種類與接觸或閱讀的人員,但在家庭成員間的資訊分享則必須視必要性與討論結果而決定釋放的程度。4.分配的公平正義/不正義:解決之道在於發展一套最佳資源分配的準則,開發非正式的照顧資源,運用成果評估技術管控資源的浪費。



家庭支持服務-期末

第八章 早療家支持服務

「早期療育」─包含早期預防、發現和診斷、早期治療、復健和教育。

第一節 早期療育服務之對象、需求與定義

一、早療之服務對象

早療服務的主要對象─發展遲緩兒童。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第 6 條,發展遲緩兒童,指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並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評估確認,發給證明之兒童。經評估為發展遲緩兒童,每年至少應再評估一次。

服務對象的年齡建議為0~6歲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兒童。

二、早療家庭之需求

發展遲緩兒童常面臨的問題:對發展遲緩事實之抗拒、雙親照顧人力不足、父母雙方心理壓力調適問題、早期療育服務資源之缺乏、家長不知道該如何尋找及運用相關早期療育資源、家庭支持系統不足、因為孩子療育延伸出之經濟與學習相關教養知能之需求等。

國內自早期療育的施行後,發展遲緩幼兒之家長親職教育的需求調查中,以「資訊需求」佔最高之百分比有95%,排名第一、而後依序為「專業需求」有88%,「經濟需求」,「精神需求」。

三、早療服務之定義

國內外早療的定義,有以下幾點:

1.預防觀點來說─「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減緩日後產生任何併發症或是減緩其遲緩的現象。

2.教育觀點來說─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6歲以前的智力、認知、語言是有迅速發展的潛力,透過早療能提昇其能力。

3.專業整合觀點來說─是需要多方專業團隊參與早療計畫。

4.家庭在早療計畫中的角色─遲緩兒在家庭中能獲得良好的發展,而家庭也是最自然最適合的成長環境。

第二節 早期療育與家庭

家庭是人類發展最先接觸也最為重要的場域,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對發展遲緩兒童的態度、對早期療育服務的看法以及家庭具有的社經地位等條件,都會直接間接影響到早期療育的效果。

早療的介入,至少能夠促進孩童「語言表達」、「語言理解」和「精細動作」等發展能力,對其家庭成員也能增加自信心,進一步促進「家庭之組織性」、「父母參與程度」、「父母接受性」和「父母反應性」的改善,提昇家庭教養環境品質。

第三節 台灣早療政策與福利服務

一、台灣早療政策之發展

早療服務最早在1992年被提出。

二、早療服務之模式

國內早療服務的特色,以學齡前的發展遲緩兒童與家庭為對象,並採取預防性的觀點、專業團隊的方式提供服務,掌握六歲以前兒童發展的黃金期,將家庭視為處置重點,重視案主與案家的個別化服務。

早療服務型能依場域可劃分為3種方式:

「以中心為主」方式─由兒童與家長定期前往提供早療服務的中心、社福機構、醫院等單位受訓練與教育。

「以家庭為主」方式─由受過訓練的護士、治療師、諮商員等專業人,員定期前往發展遲緩兒童的家庭訪視。

「混合式」方式─指早療服務的提供場域同時包含中心與家庭為主。

三、台灣早療服務之困境

(一)通報問題:

1.經費與人力不足,個案量沈重

2.通報率低落,比身心障礙兒童還低

3.專業團隊各領域人員專業認知不同

4.社會大眾對早療的概念不清楚

5.尚未訂定未通報罰則,雖有法源保護,不像兒童虐待的通報屬「責任通報制」,影響通報意願。

6.資源分配不均

7.資源難以共享,早療應屬跨領域服務,有社會福利、衛生以及教育,但目前仍未能整合。

(二)轉介問題

目前我國早療服務輸送流程的運作來看,許多並不是經由通報而進入早療系統。

(三)聯合評估問題

1.聯合評估資源分配不均 2.聯合評估中心與轉介中心合作模式尚未建立

(四)早療服務問題

1.資源分配不均 2.家長的資訊及專業的支援需要加強 3.政策配套不完整

第四節 台灣早期療育之未來展望

以個案管理角度切入,有四個優勢:

(一)尊重家庭的個別差異性

(二)注意家長內在支持需求

(三)加入涯安排的轉銜計畫規劃

(四)整合不同專業團隊成員

就早療之家庭支持方案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建立發展專責遲緩兒童的養護機構

(二)設置發展專責遲緩兒童養護機構

(三)加強醫療專業、社政機構與發展遲緩兒童家庭之聯繫網絡

(四)特殊教育機構設置及師資的培育

(五)加強發展遲緩兒童父母親諮詣詢管道與專業知識教育

「無接縫轉銜」─將轉銜的定義擴大為零至二十一歲身心障礙者,藉由相關課程、服務地點、服務內容、機構間的協調合作、家庭與身心障礙者需求統整,提供身心障礙者進行生命週期轉"900;的教育與服務。無接縫轉銜服務,區分為:早療階段的轉銜、中學階段的轉銜、離校後的轉銜三個部份。





第九章 身心障礙者家庭支持服務

第一節 我國身心障礙者的人口特質

  身心障礙者致殘的因素中,以後天疾病的因素最高占(43.3%)、其次為先天身心障礙占(16.3%)。

  致殘因素依序為:交通事故、老年退化、其他事故傷害。0歲至18歲兒童和青少年身心障礙者中,近7成皆先天出生就有身心障礙情形。

目前身心障礙仍維持現行的十六類,1.視覺障礙2.聽覺機能障礙3.平衡機能障礙4.聲音機能或語言機能障礙5.肢體障礙6.智能障礙7.重要器官失去功能8.顏面損傷9.植物人10.失智症11.自閉症12.其他13.多重障礙14.慢性精神患者15.頑性(難治型)癲癇症者16.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認定,因罕見疾病而致身心功能障礙者。

我國身心障礙者中,以肢體障者占(39.48%)、聽覺機能障礙占(10.66%)、重要器官失去功能占(10.22)。

各障礙類別人口數:自閉症(16.52%)、失智症(15.89%)、重要器官失去功能(7.93)

按年齡:0-6歲以多重障礙最多,6-12歲以智能障礙最多,12-18歲以智能障礙最多,隨著年齡增長,智能障礙遞減,肢體障礙增加。

身心障礙者的居住地點以家宅最多,不分年齡組群高達九成,並以主幹家庭或核心家庭為主。

身心障礙者未滿18歲,不分年齡組群居住於機構的理由,以「可接受更好的教育或照顧」的比例最高。

身心障礙者在自我照顧能力方面,有40.35%無法獨立自我照顧。

第二節 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的需求

  以家庭支持的觀點,又特別關注有未成年身心障礙子女的家庭,以及有未成年子女的身心障礙父母親的需求與支持,有其介入的策略:

 在微視層面,這些母親和家庭所面臨的風險:

1.無法獲得有關懷孕與身心障礙的完整資訊。

2.無法獲得另一半或其他人士適當的支持。

3.為了照顧子女而耗盡心力。

4.無法參與一些和子女互動的活動。

5.無法與其他家庭成員順暢地溝通。

 實際可行的介入策略:

1.協助其了解相關資訊

2.協助加入身心障礙母親網,分享資訊、專業和互助。

3.協助其發展有效親職技巧。

4.同時考量兒童和母親需求的情況下,協助其尋求兒童替代策略。

2006年的身心障礙生活需求調查中,結果顯示,身心障礙者認為政府應先辦理生活福利措施:最重要的是提高生活補助費、其次是身心障礙者的老年安養。經濟補助常是身心障礙者主觀上認為最重要的福利項目。

對父母而言,外部資源的支持可以舒緩其教養身心障礙子女的壓力,並提供身心障礙兒童與少年健全的成長環境。

社會上普遍還是認為,智能障礙的父母不具有提供子女正常的生理、情感與社會面發展所需要的協助。事實上,父母是智能障礙的家庭的子女,出現發展遲緩的比例,是比一般家庭為高。

家裡有身心障礙成員,對家庭有許多負面影響:家有視覺或聽覺障礙的,對子女的教養、婚姻相處、精神負擔、經濟壓力。家有成年智障者有家庭互動、經濟處境、父母工作。有器官障礙則居家生活和子女照顧。有成年肢障者的有家庭適應、家事處理、子女養等問題。

第三節 身心障家庭支持服務

一、身心障礙者家庭支持的概念

家庭支援特別強調以「整個家庭」為支援的重心的綜合服務措施中,不但提供「發展遲緩」或「高危險群」嬰幼兒所需要的個別化醫療、復健、教育、或社會福利,更主動的提供其家庭所需要的各種支援措施,使這些家庭有能力處理家裡可能因為有障礙兒童所引起的適應或養育問題。

身心障礙者家庭所提供的家庭支持服務,也適用一般家庭支持服務的原則:p240-241

1.服務是以家庭整體為對象

2.確認、強化、並尊重家庭能力

3.家庭是其內部成員、其他家庭、方案與社區的資源



二、我國身心障礙者家庭支持服務

家庭支持服務的內容,有托嬰、日間照顧、兒童早期教育、特殊兒童的服務、親職教育、家長支持團體等等。家庭政策被認為是-「直接並清楚標示,為家庭制定的政策」,因為不論有意或無意的,此些政策都將對家庭造成直接/間接的影響與身心障礙者家庭支持相關有幾項

1.提供家庭積極性服務,減少兒童、少年家外安置機會,進而達成家庭養育照護功能的提升。

2.規劃長期照護制度,支持有需求長期照顧的老人、身心障礙者、罕見疾病病患之家庭,減輕其照顧負擔。

3.提供社區支持有精神病患者之家庭,以減輕其照顧負擔。

4.培養本國籍到宅照顧人力,減低家庭對外籍照顧人力的依賴。

(一)身心障礙者家庭的經濟支持

有生活補助─協助改善身心障礙者家庭的經濟生活現況,並促進自力更生。

社會保險保險費補助─對家庭有經濟困難者給予補助。

財產信託制度─於其直系親屬或扶養者老邁時,仍受到應有照顧及保障。

  (二)身心障礙者家庭的生活照顧

 1.社區照顧

  依原「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第41條規定,居家服務各法定項目為:一、復健服務。二、心理諮詢。三、日間照顧。四、臨時及短期照顧。五、餐飲服務。六、交通服務。七、休閒服務。八、親職教育。九、資訊提供。一○、轉介服務。一一、其他相關之社區服務。

 2.居家服務、日間照顧

  有居家照顧、家務助理、友善訪視、電話問安、送餐到家、居家環境改善、其他相關之居家服務,主要是以老人和身心障礙者為對象。

 3.養護照顧

  政府提供托育養護機構補助、慢性精神病患養護照顧以及身心障礙者托育養護補助等。

 4.規劃推展多元社區服務實驗計畫(略)

身心障礙者的家庭支持有經濟、照顧、教育等各方面,都能適用這樣的理念,關照其對家庭的影響和幫助。





第十章 貧窮家庭支持服務

第一節 貧窮的概念與社會救助的發展

一、貧窮的意義與界定

貧窮是一個社會問題,不僅影響個人的生存與發展,也可能能導致犯罪行為的產生,而危害社會秩序。

貧窮概念:

(一)絕對貧窮

指「所得或消費在某個客觀的絕對標準之下」。基本上是認為可以透過一個客觀甚至科學化的程序和指標,來訂出一個最低生活需要的水準,凡是所擁有的資源低於言個標準者,表示其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是為絕對貧窮。

(二)相對貧窮

這是考量整體社會的所得或消費水準而訂定的貧窮標準。英國學者Townsend提出相對剝奪概念,他認為剝奪是相對於整體社會而言,個人或家庭處於相對劣勢的情況。

我國在2008年1月16日修訂「社會救助法」,所謂的低收在入戶,是指「經申請戶籍所在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核認定,符合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合家人口,每人每月在最低生活費以下,且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直直轄市主管機關公告之當年度一定金額者」。其中「最低生活費」就是所謂的貧窮線。

二、社會救助的內涵與政策轉變

(一)社會救助的內涵

社會救助是協助貧窮家庭的最後一道防線,用以補充社會保險體系給付的不足,也扮演社會安全網的功能,社會救助給付的給予,是基於資產調查,而非基於公民身分,因此,社會救助制度常被視為殘補式的福利制度。

(二)歐美社會救助政策的轉變

所謂新貧,是指1980年代之後所出現的新型態的貧窮人口,此一階不僅貧窮人口大幅增加,貧窮人口的組成特徵也有不同之樣貌,例如:女性單親家庭、遊民及低薪工作的窮人等。

第二節 貧窮家庭面臨之問題與需求

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低收入戶平均戶量低、單人和單親比例高、未婚或沒有配偶者比率高,這表示低收入戶家庭內的互助資源較為缺乏,更需要外部資源的支持與協助。

兒童的貧窮通常並非來自於兒童本身的經濟匱乏,其實和家長能力的高低、家庭資源的多寡有關,這也直接反映家戶戶的經濟活動力。

第三節 國內外對貧窮家庭所提供之支持與服務

一、生活扶助

(一)國內的救助措施

根據社會救助法的規定,生活扶助以現金給付為原則。主要的服務措施有:

1.家庭生活扶助

包括「家庭生活補助」及「兒童生活補助費」

2.就學生活扶助

對象為低收入戶中有年滿十八歲以上未滿二十五歲,並就讀高中職以上學校者。

3.其他生活津貼

另有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和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

目前較大的民間福利機構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會」的服務最大宗,對象是未滿十八歲以下之兒童及少年,服務內涵主要為認養扶助、獎助學金與急難救助金,最終目的是布望協助兒童及少年改善家庭經濟環境,並使其能持續升學。

(二)國外的救助措施實例(略)

二、醫療補助

(一)國內的醫療服務措施

目前低收入者加入全民健保,其保險費由政府全額補助。對於低收入戶之傷、病患者及患嚴重傷、病,所需醫療費用非其本人或扶養義務人所能負擔者,亦予以補助。

(二)國外的醫療服務實例(略)

三、教育補助

(一)國內的支持與服務措施

為避免子女完成義務教育後中斷受教育的機會,提供兒童與少年就學相關補助,有學雜費減免補助、就學生活扶助。

(二)國外的教育支持措施(略)

四、住宅服務

(一)國內的支持與服務措施

政府為解決貧窮家庭的主宅需求,有其相關政策,有低收入戶房租補助、房屋修繕補助及社會住宅等,以提供生活和居住品質。

(二)國外住宅協助服務措施(略)

第四節 我國對近貧家庭的支持與服務(略)

第五節 結語

我國對於貧窮家庭,提供生活、醫療、教育、與住宅等方面的支持服務。這些協助能讓貧窮家庭在自身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仍能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第十一章 單親家庭支持服務

第一節 單親家庭之定義與趨勢

單親家庭之定義是:由單一公親或母親與至少一位依賴子女(未滿18歲)所組成的家庭。

第二節 台灣單親家庭之生活處境與需求

一、身心負荷

由傳統夫妻共組的主流家庭形象下,單親家庭容易被標籤「偏差」、「破碎」或「不正常」的家庭,使單親父母飽受道德譴責壓力,而有自卑、焦慮和沮喪的負面情緒。伴隨心理壓力而來的身體健康問題,也是單親父母的隱憂。

二、人際與社會網絡疏離

三、親職角色與照顧需求

四、就業、經濟與貧窮

第三節 單親家長之性別差異

一、單親父親家庭

(一)家務工作方面:單親爸爸仍以經濟角色為主,也多傾向訓練孩子參與家務工作。

(二)親子關係方面:和子女間的關係多半慢慢發展成類似師生或彼此互惠的形式。

(三)性別角色及性別意識方面:傳統祖母擔任家務,強男性養家的觀念,而在核心家庭中,單親父親必須實際操作家務,因而對性別角色及性別意識產生反省與軟化。

(四)經濟方面:礙於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使經濟弱勢的單親爸爸備感壓力,進而限制其求助行為。

二、男女單親家長之異同

男女單親家長在面對單親事件的態度、反應、處理方式、及其所遭遇的困境和需求有明顯的差異。

(一)男女單親在家庭結構之異同

相同處在「經濟所得」,皆以個人所得為主。

相異處在「單親原因」「居住型態」,男性因離婚而變單親,女性則因喪偶或未婚。

(二)單親對家長的影響之性別異同

相同處在均擔心自己或子女的未來,其次是工作或經濟壓力。

相異處在女性會因受家庭照顧而難以投入勞動市場,男性則因身體上的不可抗因素。

(三)男女單親對子女的影響之異同

相同處在

相異處在

(四)男女單親對福利需求之異同

較無相同處,但對福利措施了解以男性比較多,母親對法律服務、教育補助與緊急生活扶助、職業訓的期待較高。

第四節 單親家庭政策與福利服務措施

  單親家長並沒有另一半可乆共同分擔,這也就是謂的「角色過度負荷」。

我國和單親家庭相關的法源有:「社會救助法」「特殊境遇婦女家庭扶助條例」「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性別工作平等法」。

單親家庭接受的福利服務以現金補助較多,次為醫療補助、食物補助與平民借住。

台閩地區辦理單親家庭福利服務的困難:

(一)經濟扶助(二)就業輔導(三)居家安排(四)諮商輔導(五)子女教養





第十二章 婚姻暴力家庭支持服務

目前各縣市通報婚姻暴力顯示,仍以身體虐待居多,若以「權力與控制」模式觀之,精神虐待理應多於身體虐待,也就是凡有身體虐待者必有精神虐待,但有精神虐待未必有身體虐待。

第一節 婚姻暴力的定義、類型與迷思

一、婚姻暴力的定義

1.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

2.家庭暴力罪:指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而成立其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

3.騷擾:指任何打擾、警告、嘲弄或辱罵他人之言語、動作或製造使人心生畏怖情境之行為。

4.跟蹤:指任何以人員、車輛、工具、設備或其他方法持續性監視、跟追之行為。

二、婚姻暴力涵蓋對象

1.配偶或前配偶。

2.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者。

3.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

4.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

三、婚姻暴力循環

(一)身體暴力

就理論上的概念而言﹐身體暴力大致包括了任何鞭﹑打﹑毆﹑踢﹑捶﹑掐﹑咬﹑燒﹑撞﹑推﹑抓﹑甩﹑扯﹑揪等動作攻擊﹐或任何使用器具﹑刀槍攻擊方式﹐基本上都屬於身體暴力﹐也幾乎都被認定是家暴罪之行為﹐只是嚴重性的高低之分而已。

(二)精神虐待

1.言詞攻擊─辱罵詛咒、詆毀貶抑、諷刺…

2.心理或情緒待─不屑表情、瞪眼、跟蹤、忽略…

(三)財物破壞

破壞配偶心愛的東西、破壞原有的環境

(四)經濟控制

  限制工作或工作收入、控制金錢使用…

(五)性虐待﹕

性騷擾、強制猥褻、因而染上性病或愛滋

四、婚姻暴力循理

五、婚姻暴力迷思

迷思 事實

只有低收入家庭、教育程度低的人,才會發生家庭暴力,而且家庭暴力不會常發生,即使發生也是馬上就和好了,不會變得更嚴重。 錯!家庭暴力存在於各種經濟、教育、種族、宗教背景的家庭中,並且家庭暴力並不是偶發行為,會隨著時間而越演越烈,傷害的程度也隨著時間成正比。

家庭暴力的發生,多半是受暴者向施暴者挑釁,導致施暴者忍無可忍而動手打人,不是受暴者故意的,更不是施暴者願意選擇的。 錯!事實上,家庭暴力的本質是權力與控制,施暴者通常認為自己比家中其他的人更有權力,因此可以決定用任何形式(包括暴力)處理及控制行為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人,也因為如此,他/她的上司(比施暴者權力更大的人)向他/她挑釁,他/她就不敢對上司施暴,以免對自己不利,可見施暴者的暴力行為是經過選擇的,甚至是有意識的行為。

家庭暴力很少發生,即使偶爾發生也不會惡化。 錯!有太多的家庭暴力因為社會對被害人的不支持,而使被害人沒有勇氣公開,因此實際發生的案件數,遠大於報案的數字。曾有專家學者估計,婚姻暴力的發生比例可能在17.8W64;35%之間,這些數字還不包括兒童虐待與老人虐待的數字。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暴力行為往往是得寸進尺,越演越烈的。

夫妻吵架「床頭吵,床尾和」,大事自然會化小,小事也會變成沒事,何必插手。 錯!家庭暴力往往是循環式的發生,不但不會自動終止,更會越演越烈,需要專業人員的介入,和長期的努力才能改善。

家庭暴力的最好方法是在完整的家庭中解決,而不是家人分離兩地。 錯!家庭暴力問題往往呈現一個糾結混亂的家庭關係,一段時間的分開,可使置身暴力家庭的人不再掉入舊有的行為模式,而能真正看清問題的根源,並以一種新的認知和有效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忍耐可以改善一個施暴者的暴力行為。 錯!暴力行為不會因為消極的忍耐就好轉,必須了解暴力的本質,雙方都做好自我管理、學習新的行為模式,才能真正改變。

暴力是為了渲洩情緒,應該是可以被接受的。 錯!學習一種有助於情緒壓力的抒解,又不會傷害他人的方法才是治本之道。

第二節 婚姻暴力之風險、影響與成因

一、婚姻暴力之風險分析

(一)來自施暴者風險分析

  1.遭受肢體傷害 2.精上的損害 3.牽連子女 4.財務風險 5.對家庭和朋友的影響

6.失去關係 7.逮捕及法律狀態

(二)因現實生活所引發風險分析

1.財務限制 2.居住區域 3.身體健康問題 4.心理健康問題

5.社會系統不當的回應 6.立基於種族、族群、性別與性取向的歧視

二、婚姻暴力的影響

兒童目睹家暴的當下反應:

  1.驚恐的情緒反應,不知所措:如在旁哭泣、不知如何是好

2.出面干涉,試圖以各種方式介入父母衝突

3.生理或心理上脫離現場,如假裝熟睡

4.假裝沒事,靜觀其變或出現身心退化現象,如尿床

 兒童目睹家暴的行為反應:

  1.看臉色來分辨施暴者的人情,並做出不同的反應

2.躲避、討好、順從施暴者

3.與施暴者疏遠、偏向受暴者

    :

三、婚姻暴力的成因

  暴力循環、低社經地位、經常衝突的家庭、父權家庭(性別不平等)、酗酒或藥物濫用的家庭、親職知識與功能不足的家庭、缺乏社會支援系統、社會及結構壓力、 社會孤立、低自我概念、心理病態、低成就感、低自控能力、世代間暴力傳承等。

(一)個人層面

  -人和特質的缺陷,自我的情緒控制能力不足、心性不成熟、欠缺自信心、過度抑鬱、有高度不安全感、或有其它精神障礙的人。

  -社會技巧低劣,溝通技巧不良、抗壓能力薄弱和人際關係有障礙的人。

  -梁患不良惡習,例如濫用藥或酗酒成癮。

  -面臨生活的困境,由於失業或經濟困乏。

(二)家庭層面

  -原生家庭的教養不當,暴力管教是對下一代的不良示範。

  -原生家庭的結構缺陷,在父母離異或單親家庭中成長的人,因為缺乏親情的關愛,容易形成偏差的觀念。

  -原生家庭的病理因素,在一個溝通失序與衝突不斷的家庭中成長,因為沒有社會從上一代學習正確的互動模式,欠缺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能力,容易傾向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三)社會文化層面

  -傳統社會中,往往認同一家之主可以擁有較多的權力,即便有時會用暴力來處理家庭中的問題,   甚至用暴力來維持他自己的權威,都是可被接受的。這樣的價值觀當然會助長家庭暴力的形成。

  -媒體對家庭暴力的報導不當,許多不眾傳播媒體的從業人員,本身受到父權思想的影響,或是為了商業利益與收視率,在節內容或報導中,往往傳輸給大眾錯誤的觀念,或是只重過程,缺乏深入探討, 形成家庭暴力的負面教材。

第三節 婚姻暴力防治沿革與工作內涵(略)

  「家庭暴力防治法」中華民國87年6月24日公布,使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有家暴防治法與民法保護令的國家。

第四節 婚姻暴力家庭支持服務之未來展望

(一)推動初級預防的教育訓練與宣導,建構以社區為核心的福利平台,強化社區民眾對婚姻暴力防治的參與行動

(二)推動被害人安全網介入救援二級預防

(三)發展更有深度與廣度的個案管理三級預防的矯治虛遇

(四)組織社會工作相關人員團體

(五)培植民間團體,連結其他專業領域,建立服務網絡溝通平台與策略聯盟組織



第十三章 新移民家庭支持服務

第一節 跨國婚姻與新移民家庭之形成背景(略)

第二節 台灣新移民家庭之現況(略)

第三節 台灣新移民家庭之需求

一、語言不通與社會互動困難   二、文化差異   三、經濟與就業需求

四、性別平等與婚姻暴力     五、新台灣之子教養困境

六、公民身分與福利資格     

第四節 新移民家庭支持服務方案

重點工作一:生活適應輔導

(一)生活適應輔導班

(二)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適應輔導相關諮詢窗口

(三)輔導取得駕駛執照,提供行的便利

(四)與各國政付合作,建立入國前輔導機制

重點工作二:醫療優生保健

(一)輔導加入全民健康保險,提供醫療保障

(二)補助低收入戶之外籍與大陸配偶產前遺傳診斷及結紮經費

(三)實施外籍配偶入境前健康檢查

重點工作三:保障就業權益

(一)修正就業服務法,放寬工作許可

(二)提供就業諮詢服務

(三)辦理就業推介與媒合

重點工作四:提昇教育文化

(一)辦理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

(二)宣導並鼓勵新移民就讀國中小補校以取得正式學歷

(三)落實家庭教育法,辦理家庭教育活動

重點工作五:協助子女教養

(一)提供嬰幼兒健康保障

(二)加強語言及社會文化學習

(三)定期辦理新台灣之子教育方式研討會

(四)結合民間團體,辦理弱勢兒童外展服務及親職教育研習

重點工作六:人身安全保護

(一)編印人身安全宣導手冊

(二)設置外籍配偶保護諮詢專線,建立單一通報窗口

重點工作七:健全法令制度

重點工作八:落實觀念宣導

(一)加強宣導族群平等與相互尊重觀念

(二)整合規劃多元文化教材



第十四章 兒虐家庭支持服務

第一節 兒少虐待的概念與定義

  目前台灣的實務界與學術界對兒童虐待類型主要也是分成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疏忽等四大類型。

一、身體虐待

  當兒童遭受身體暴力虐待,在兒童身上常留下一些臨床上可檢驗的傷害,甚至死亡;例如:瘀血、傷痕、燒燙傷、裂傷、骨折、腦出血、腹部內傷等。

二、精神(心理)虐待

  父母、養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有意識、故意對兒童的情緒傷害,像是對待孩子用拒絕、恐嚇、忽略、怪罪等態度,去孤立小孩、打垮小孩自尊心,導致其身體發育不良、情緒或行為障礙,或因長期處於婚姻暴力下的目睹兒童,導致其心理遭受嚴重的創傷。

三、性虐待

  被認為是最嚴重的虐待行為,兒童的父母、或養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對兒童的性侵害,包括愛撫、性交、強暴,或讓孩子長期暴露於色情環境之下等行為。被性虐待的兒童通常會因為施虐者的恐嚇或控制而保持沉默,其他成人需要仔細觀察才能發覺到孩子的受虐情況。

四、疏忽照顧

  指兒童的父母、養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沒有提供兒童基本生活所需,導致兒童的發展遲緩,或因此影響其生命健康與安全。由此可知,疏忽的範圍很廣,從食衣住行到學習、醫療與正當行為之疏忽到遺棄兒童。

第二節 家庭病理與兒童虐待(略)

第三節 兒童虐待成因理論

一、生態系統論

  強調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亦指兒童本身、兒童的家庭與學校、兒童家庭所在的社區,擁有的社會福利體系不良,使家庭得不到適當的協助與資源;所處的社會文化價值與意識形態等缺乏兒童人權的概念,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都可能會導致兒童虐待行為的產生。

二、社會生物學理論

三、個人病理觀點

  強調個人所表現出的某些特質行為,像是人格不成熟、自我中心、具衝動性人格等特質,具有這些特質者較容易成為施虐者。精神病理學者認為情緒困擾、人格異常、神經病症、精神症狀,等病徵是造成施虐行為的原因。

四、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模式〈social learning model〉:施虐的父母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社會技巧的學習,以致他們會有社會適應不良的現象,缺乏建立正向的社會資源系統,他們也沒有辦法扮演適當的親職角色,而養育子女的方式與觀念也通常是錯誤的,只能用體罰來管教兒童,而忽略兒童的其他發展需求。

五、社會情境/壓力因應理論

  壓力與挫折是造成虐待的重要因素,像是婚姻失調、失業、社會孤立等都是壓力、挫折的主要來源,而這樣的壓力、挫折加上其他因素,例如錯誤的價值觀、親職觀念等,便會使得個人心理錯亂、控制力降低、神經失調,進而產生兒童虐待行為。

第四節 我國兒童保護之理念、政策原則與趨勢

 兒童及少年保護行動所應立基的基本信念與價值

(一)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獲得足夠的照顧與管教,並免於虐待、疏忽與剝削的恐懼。

(二)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一個安全而永久的家庭。

(三)家長是其子女主要的照顧者與資源提供者。

(四)不論家庭的類型,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有其獨特的價值、品行與尊嚴。

(五)最適合孩子成長的處所是能夠提供孩子終生安全與幸福關係的家庭。

(六)大部分的家長其實都是有誠意、也有意願扮演良好的親職角色。

(七)遭遇困難的家長若經過協助,大部分都可以扮演良好的親職角色,社會因此有責任提供家長所需的服務,來幫助他們達到改變的目的。

(八)如果家長沒有能力、沒有意願克盡其親職義務,為了孩子最佳利益,社會有權利與義務直接介入家庭以保護孩子的安全福祉。

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的服務目標

(一)確保遭受虐待,疏忽或處於可能虐待或受疏忽危機情境下之兒童及少年獲得安全且持續性的照顧。

(二)提供一個以兒童及少年福祉為中心,家庭場域為焦點,重視文化敏感度之全方位服務。

(三)協助個案家庭獲得必要的支持性資源,以減緩兒童及少年受虐或受疏忽程度,或者協助家外安置的兒童及少年返家。

(四)結合兒童及少年保護服務相關資源與網絡,提供多面向服務。

(五)檢討評量現行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之相關政策、程序、技巧與知識脈絡,增進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的最佳決策。

(六)建構適切且周延的轉介服務系統,結合政府與民間社區資源提供持續性,以家庭為基地的服務。

第五節、第六節(略)



第十五章 犯罪少年之家庭支持服務

第一節 少年犯罪定義、概念及現況

  家庭是對抗偏差行為的前線,因此家庭對於青少年的偏差行反社會行為的影響相當深遠。

  家庭對青少年的支持程度、支持品質之良窳,將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性格與行為。

第二節 少年犯罪之家庭問題與需求

  少年犯罪主要類型,以逃學、逃家為最大宗。

  暴力犯罪少年的整合型本土實證研究如下:

1. 父母親因離婚、分居、行方不明…

2. 父母親之婚姻和諧度與滿意度均較差…

3. 父母親職業聲望較低、收入水準較差…

4. 母親有固定工作與從事家庭管理之比例均較低…

5. 父母親管教態度嚴重分歧比例較高…

6. 父或母親已死亡…

7. 家庭成員有犯罪、不良習性、偏差行比例較高…

第三節 犯罪少年家庭支持服務之內涵

落實少年犯罪之防治工作:

1. 透過親職教育改善父母效能與角色扮演能力,提昇家人溝通與家庭功能,增進少年與家人關係

2. 規劃與實施家庭處遇計畫,建構少年一個氣氛良好、溫馨快樂的家庭。

3. 提昇家庭管教與家庭功能,減少家庭內暴虐管教事件及家庭病理現象。

4. 減少少年對人偏差行為之模仿與學習。

5. 正視維護少年家庭健全結構與強化婚姻諮商機制的重要性。

6. 維持少年家庭適當的經濟生活。

第四節 少年犯罪防治之理念、政策原則與趨勢(略)

第五節 犯罪少年家庭支持系統與支持服務

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由少年輔導委員會綜理協調,予以妥善輔導:

一、受刑事、保護處分或經社會秩序維護法處罰執行完畢而在失學、失業或失養中者。

二、經少年法院(庭)裁定不付審理,諭知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對該少年嚴加管教或由少年調查官予以告誡者。

三、其他認有輔導必要者。

前項規定之少年,得由有關機關或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有監護權人送請輔導之。

  家庭支持服務應該特別留意去著力或達成的目標:

1. 全面實施家庭教育、性別教育、親職教育與婚姻諮商,建立處理機制,改善家庭互動,使兒童與青少年可健全成長。

2. 加強對中低社會經濟水準的民眾提供職業訓練,提倡金錢管理概念。

3. 鼓勵與獎勵父母親儘量親自養育孩子,減少隔代教養的弊病。

4. 對廢弛親職責任的父母,嚴厲處罰此類父母,並施予親職再教育。

5. 公母親與家庭成員的行與處世方,對青少年影響最大,我們應倡導每個人從自身行為做起,減少青少年的模仿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96下家庭概論 1章-19章重點整理 水靈 提供

家庭概論 1章-19章重點整理 水靈 提供


 (空大書香園地)


 

 

第一章

一.西方基督教的家庭起源

1.夫妻本為一體

2.婚姻與家庭是神美好的計畫

3.神才是一家之主

4.夫妻關係應先於其他家人關係

5.男女互為伴侶.直到一方死亡

6.男女平等同是神所珍愛

二.家庭的定義

1.人類學的~家庭是一群親屬親密的住在起.其成員交配.生育並養育子孫.成長且相保護

2.社會學的~家庭是以婚姻及婚姻棄約為基礎的一種社會安排.它包含三種特性:

a.夫妻與子女住在一起.

b.承擔為人父母的權利和義務.

c.夫妻在經濟上負有互相扶持的責任

3.本書之義~家庭是一些人經由血緣.婚姻或其他關係.居住在一起.分享共同的利益和目標

三.家庭的功能

1.經濟的功能~家庭就像綜合農場和工廠.家中所需軍可自給自足.全家都從事生產.現代家庭仍 是經濟的基本單位

2.保護的功能~家庭的主要功能是保護家中成員免受外人侵害.同時家庭成員生病.受傷.失業或老邁時.家庭更是他們避難的堡壘.現代家庭保護功能雖不若過去.對幼小子女的保護照顧與支持.仍是非常重要的

3.娛樂的功能~在農業社會休閒以家庭為中心.現代家庭娛樂型態改變.但對下一代娛樂價值觀之影響主要還是家庭.休閒生活安排得好.更可促進家人關係的親密和諧.

4.宗教的功能~西方家庭和教會有密切的關係.宗教信仰曾是道德教育的根據.在中國家庭中祭祀祖先是家庭一項重要的功能.宗教功能雖不甚明顯.但對子女的人生觀影響很大.

5.教育的功能~家庭過去是教育子女的主要場所.現代教育雖然幾乎都已來自家庭以外的範圍.但對子女價值觀.信仰和處事態度等影響.家庭仍是教育的中心.對一個人影響最長遠.

6.生育的功能~每個社會都以家庭為生兒育女的地方.

7.情愛的功能~家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滿足每個成員的情感和愛的需要.尤其夫妻間的情愛是家庭生活的基石.孩子的安全感的最主要來源是知道父母相愛.



第二章

一.家庭的分類~社會學家以五種標準來分

1.世系~父系家庭.母系家庭.父母雙方等重家庭.雙系家庭

2.居住方式~隨父居.隨母居.隨舅居.兩可居.新居制.分別居

3.婚姻形式~一夫一妻制.多妻制.多夫制

4.家庭形式~核心家庭.主幹家庭.擴展家庭

5.主要人倫關係~以父子倫為主軸.以夫妻倫為主軸.以母子倫為主軸.以兄弟倫為主軸

二.中國家族主義的特質

1.強烈的一體感

2.嗣續繁衍

3.恪遵祖訓

4.家庭財物公有

5.重視家庭榮譽

三.中國傳統家庭的特點

1.複式家庭2.建立在男系制度或父傳子的制度上.3.重男輕女4.對兒子的期望特別高5.財產共有

(我國家庭以父子倫為主.含四個特性~延續性.包容性.全威性.非性的)





第一章 家庭的意義與功能



1 王玉波認為,古代家庭起源歸結為兩種見解:﹝1﹞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家庭。

﹝2﹞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才產生家庭。

2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因此人類有群居的現象。因為有生物生殖本能,所以男女有性別的分工。

3 由中國的傳說神話中推論,古人的婚姻家庭型態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1﹞血緣群婚 ﹝2﹞知母不知父

4 我國「家庭」一詞是到南北朝時才出現。而「家」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就能見到。

5 聖經中對家庭的基本信念:﹝1﹞夫妻本為一體 ﹝2﹞婚姻與家庭是上帝美好的計畫

﹝3﹞上帝是一家之主 ﹝4﹞夫妻關係應先於其他家人關係

﹝5﹞男女互為伴侶,直到一方死亡 ﹝6﹞男女平等,同是上帝所珍愛

6 基督教對家庭的思想是從「上帝創造人設立家庭」為主軸,拉出夫妻、親子、家人關係。而非基督教的想法,乃是以「代代相傳,維繫家庭」拉出遠近親疏的人際關係。

7 家庭是指由「婚姻」、「血緣」或「收養」而行成的親屬間的共同生活組織。

8人類學對家庭的概念:家庭是一個親子所構成的生育社群。親子是指家的結構,生育是指家的功能。

9 美國社會學家給家庭下的定義:家庭是以「婚姻」及「婚姻契約」為基礎的一種社會安排。它包括三種特性:﹝1﹞夫妻與子女住在一起 ﹝2﹞承擔為人父母的權利和義務 ﹝3﹞夫妻在經濟上負有互相扶養的責任

10 我國民法上稱「家」者,以永久共同目的而同居的親屬團體稱之。

11 Cohen指出,中國的家涉及三個面向:﹝1﹞家產 ﹝2﹞經濟體 ﹝3﹞群體

12 戴蒂分析家庭概念的內容包括:﹝1﹞家庭成員 ﹝2﹞家庭功能 ﹝3﹞居住情形 三部分

13在家庭成員中,變遷的關鍵在於「婚姻關係」和「有無子女」。

14無子女的家庭成員中,這種夫妻俗稱為「頂客族」,其又分為「永久無子女」和「延緩生育」兩種。

15 居住情形因現今的時代改變更為多變,例如:﹝1﹞未婚子女離家 ﹝2﹞老人獨居 ﹝3﹞兩地夫妻

16 家庭的功能:﹝1﹞經濟的功能 ﹝2﹞保護的功能 ﹝3﹞娛樂的功能 ﹝4﹞宗教的功能

﹝5﹞教育的功能 ﹝6﹞生育的功能 ﹝7﹞情愛的功能

17Burgess and Locke將家庭的功能分為:﹝1﹞固有的功能:指情愛、生殖和養育子女的功能

﹝2﹞歷史的功能:指經濟、保護、教育、娛樂和宗教的功能

18 傳統中國家庭的首要功能為「養育子女」。尤其是生育男孩子,其目的是傳宗接代。

19 家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滿足每個成員的「情感」和「愛」的需要。

20欲測量家庭功能的指標:﹝1﹞家人間的溝通方式:坦承直接 ﹝2﹞家庭規則得運作:富有彈性

﹝3﹞家人間的關係:界線較清楚 ﹝4﹞家庭氣氛:較有歡笑、幽默而樂觀

﹝5﹞整個家和外界的關係:較易接受、相信新事物、新意見、新鄰居

﹝6﹞自我價值感:每個人覺得自己內心充滿溫情



第二章 家庭的類型



1 社會學家以五種標準做為家庭的分類:﹝1﹞世系 ﹝2﹞居住方式 ﹝3﹞婚姻形式

﹝4﹞家庭形式 ﹝5﹞主要人倫關係

*「世系」是指「家名」、「香火傳遞」、「財產繼承」的方式。

*以「世系」為標準的家庭分類:1.父系家庭 2.母系家庭 3.父母雙方等重家庭 4.雙系家庭

「居住方式」是指一對男女結婚後,其居住之情形。

* 以「居住方式」為標準的家庭分類:1.隨父居 2.隨母居 3.隨舅居 4.兩可居 5.新居制 6.分別居

*以「婚姻形式」為標準的家庭分類:﹝1﹞一夫一妻制 ﹝2﹞多妻制 ﹝3﹞多夫制

* 以「家庭形式」為標準的家庭分類:﹝1﹞核心家庭:即小家庭 ﹝2﹞主幹家庭:即折衷家庭

﹝3﹞擴展家庭:即大家庭

*以「主要人倫關係」為標準的家庭分類:﹝1﹞以父子倫為主軸:中國 ﹝2﹞以夫妻倫為主軸:歐美

﹝3﹞以母子倫為主軸:印度 ﹝4﹞以兄弟倫為主軸:東非、中非

*中國家族主義的特質:1.強烈的一體感 2.嗣續繁衍 3.恪遵祖訓 4.家庭財務公有 5.重視家庭榮譽

* 中國傳統家庭的特點:﹝1﹞複式家庭 ﹝2﹞建立在男系制度,或父傳子的制度上

﹝3﹞重男輕女 ﹝4﹞對兒子的期望特別高 ﹝5﹞財產共有

* 我國的家庭是以父子倫為主軸,這種家庭有四種特性:1延續性 2包容性 3權威性 4非性的

*王以燕針對台灣地區家庭結構變遷過程,將台灣光復後分為幾個時期:

﹝1﹞ 經濟重建期﹝1945~1952年﹞

﹝2﹞ 工業發韌期﹝1953~1964年﹞

﹝3﹞ 工業成長期﹝1965~1980年﹞

﹝4﹞ 工業轉型期﹝1980~1990年﹞

*在經濟重建期﹝1945~1952年﹞家庭結構變遷的主要情形:

﹝1﹞ 每戶人口成下降趨勢,出生率則上升。

﹝2﹞ 家庭型態以核心家庭居多。

﹝3﹞ 對婚姻的安排強調家族主義。

﹝4﹞ 早婚。

﹝5﹞ 強調家族主義。

﹝6﹞ 家庭結構屬父系制。

﹝7﹞ 勞務遵循男主外,女主內的原則。

﹝8﹞ 因男女地位懸殊,夫妻關係感情淡漠。

﹝9﹞ 親子關係不親密。

*在工業發韌期﹝1953~1964年﹞家庭結構變遷的主要情形:

﹝1﹞ 實證性研究缺乏。

﹝2﹞ 因家庭經濟條件,考慮限制子女生育的個數。

﹝3﹞ 家庭計畫有較多具建設性的推展。

﹝4﹞ 勞力密集工業吸引婦女從事家庭外工作。

﹝5﹞ 男尊女卑仍是典型的夫妻關係。

﹝6﹞ 成年子女受新式教育,在親子關係中份量增加。

* 在工業成長期﹝1965~1980年﹞家庭結構變遷的主要情形:

﹝1﹞ 核心家庭比例最高。

﹝2﹞ 教育普及、組織核心家戶、婦女參與勞動皆促使人口粗出生率即平均戶量降低。

﹝3﹞ 1964年全面家庭計畫,子女生育數下降。

﹝4﹞ 未成年婚前懷孕情形增加。

﹝5﹞ 結婚年齡下降。

﹝6﹞ 家庭生計由丈夫負責,但妻子在婚前或婚後生育前工作的情形相當普遍。子女賺錢的年齡延後。

﹝7﹞ 家人地位趨於平權。

﹝8﹞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使孝道再受重視。

﹝9﹞ 對子女教養方式與農業社會不同。

﹝10﹞ 父母與子女間的衝突情形越來越嚴重。

*在工業轉型期﹝1980~1990年﹞家庭結構變遷的主要情形:

﹝1﹞ 核心家庭相當普遍。

﹝2﹞ 家庭人口加速減少。

﹝3﹞ 婚姻年齡延後。

﹝4﹞ 夫妻共同外出工作已為趨勢。

﹝5﹞ 婦女及家庭中晚輩地位提高。

﹝6﹞ 婦女因外出工作,故傾向要求丈夫分擔家務。

﹝7﹞ 價值觀改變,子女教養越來越複雜而困難。

﹝8﹞ 照顧老人成為家庭所難以負擔的問題。

﹝9﹞ 離婚所造成的單親家庭、再婚所造成的重組家庭增多。

* 當前社會的家庭型態:﹝1﹞核心家庭(小家庭) ﹝2﹞折衷家庭(主幹家庭) ﹝3﹞擴展家庭(大家庭) ﹝4﹞單親家庭 ﹝5﹞繼親家庭 ﹝6﹞隔代家庭 ﹝7﹞收養 / 寄養家庭 ﹝8﹞單身 / 同居家庭

* 隔代教養的正面影響:﹝1﹞祖父母協助照顧孫子女,減輕父母負擔。 ﹝2﹞建立新的兩代或三代關係,促進家庭和諧。﹝3﹞祖父母有較多的時間陪伴小孩,較多的互動,給孩子較多的安全感。

*隔代教養的負面影響:﹝1﹞老人體力較差。 ﹝2﹞語言溝通有障礙。 ﹝3﹞價值觀差異大、產生代溝。

﹝4﹞管教態度與技巧差異,導致管教不當。 ﹝5﹞祖父母文化刺激較弱,無法提供完善的學習環境。

﹝6﹞欠缺有效的支援網路。

* 寄養家庭的任務:﹝1﹞工具性任務 ﹝2﹞情感性任務 ﹝3﹞管教的任務

* 收 / 寄養家庭的挑戰

﹝1﹞ 若孩子與養父母 / 寄養父母個性不合,容易將溝通不良歸咎於非親生關係,使得自然現象成為問題。

﹝2﹞ 媒體或文藝作品塑造養父母的形象經常是醜化的,過度強調生育之情,忽視養育之恩,使養子女對生父母產生依賴的幻想。﹝3﹞ 旁人對養父母持有雙重標準,使養父母不亦以平常心對待孩子。

* 單身家庭增加的原因:﹝1﹞婚姻態度的改變 ﹝2﹞女權運動的興起 ﹝3﹞先有事業再成家的觀念興起

﹝4﹞個人獨立性增加 ﹝5﹞個人主義興起 ﹝6﹞性觀念改變



第三章 文化與家庭生活



*宗族社會的家庭有兩個特點:﹝1﹞小家庭尚未完全獨立,對宗族的依附,隨條件變化而逐漸鬆動。

﹝2﹞小家庭從宗族共同體游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經濟和社會單位。

* 中國古代家長的權利:﹝1﹞掌握子女的生存權 ﹝2﹞掌握子女的教育權、擇業權

﹝3﹞掌握子女的交遊權 ﹝4﹞掌握子女的主婚權 ﹝5﹞對家中財物的支配權

﹝6﹞有鬻妻賣子的權利 ﹝7﹞擁有對子女的懲罰權



* 中國古代家長的義務:﹝1﹞是家中的供應者 ﹝2﹞有使子孫成材的責任

﹝3﹞有位子女完婚的義務 ﹝4﹞有保護子女及全體家庭成員的義務



* 中國古代家庭的宗法等級:﹝1﹞尊卑主要是根據輩分 ﹝2﹞長幼主要指同輩之間按年齡區分的等級關係

﹝3﹞親疏關係主要是指血緣關係的遠近 ﹝4﹞貴賤強調等級關係主要存在於富貴人家



* 基督教﹝聖經﹞對婚姻的觀點:﹝1﹞婚姻是上帝所設計的,婚姻關係比父母、子女關係更重要。

﹝2﹞婚姻是永久的,直到其中一人死亡。 ﹝3﹞夫妻同是承受神的恩典,在選擇伴侶時要靠禱告和關切。

﹝4﹞男人應該只有一個妻子。 ﹝5﹞丈夫和父親是一家之主。 ﹝6﹞婚外性關係是上帝所不喜悅的。

﹝7﹞婚姻不是有意義的人生所必須的。

* 基督教﹝聖經﹞對親子關係的觀點:

﹝1﹞ 正常而健康的親子關係,應能反映出一部分上帝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2﹞ 父母對兒女的權威源自於創造家庭制度的上帝。

﹝3﹞ 上帝把教訓兒女的責任託付給父母。

﹝4﹞ 父母自己也當順福在神的權威之下。

﹝5﹞ 當父母失職,不尊重上帝教訓時,則失去上帝給父母教導兒女的權威。

﹝6﹞ 兒女要孝敬父母,從順父母的權威中學習順服神的權威。

﹝7﹞ 兒女是上帝暫時託付給父母管教的,並不屬於父母。

﹝8﹞ 父母和兒女之間彼此的溝通模式、互動關係,都必須以聖經教訓為原則。

﹝9﹞ 最後的審判、評價在於上帝。

﹝10﹞ 親子之間最崇高的特性是無條件的愛與親密的合一。

【現代化】是指:一個社會對於其制度、觀念,以及實際運用的新陳代謝過程。現代化是一種無止境的過程,現代化的重點不在保留或揚棄傳統。

*與家庭相關的現代化標準:﹝1﹞社會工業化 ﹝2﹞人口高度集中形成集中化﹝3﹞社會分殊化

﹝4﹞參與多元化 ﹝5﹞社會制度化 ﹝6﹞心理與行為的多元

* 現代化家庭的特點:﹝1﹞「家和萬事興」是千古不變的治家良箴 ﹝2﹞培養成員對家庭的認同感

﹝3﹞應使家庭成員獲得成長與充分發展的機會 ﹝4﹞以「慈」「孝」為親子倫理的基礎

﹝5互敬、互愛和互相尊重的夫妻倫理 ﹝6安排家庭成員共處的時間 ﹝7推廣三代互相支援的家庭模式



第四章 家庭研究

* 家庭研究最常被提起的相關學科:「經濟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

* 以「經濟學」為觀點的家庭研究重要假設:

﹝1﹞ 認為人類所需要的資源,如金錢、住所、衣物、食物等都是有限的。

﹝2﹞ 認為人類在做任何選擇時,都是建立在快樂的動機基礎之上。經濟學認為人類在做決策或選擇時會追求最大利益或利潤並減少成本及損失。

﹝3﹞ 認為人類是理性的,人們在做抉擇時是建立在清楚及邏輯的思考之上,而非感情及衝動的反應。

* 以「人類學」為觀點的家庭研究包括:

﹝1﹞ 家庭生活、親族關係、社會組織等皆是研究方向。

﹝2﹞ 建構了所謂「家庭」的觀念。

﹝3﹞ 從尊重及客觀的角度來了解不同文化社會的「家庭意義」。

*「心理學」強調「個人」;「社會學」強調「群體」。

*家庭研究關心的議題;

﹝1﹞ 女性就業影響的關注:﹝a﹞ 女性就業對夫妻婚姻狀況之影響

﹝b﹞ 女性就業對權力結構之影響

﹝c﹞ 女性就業對子女之影響

﹝2﹞ 家庭結構改變的新焦點

﹝a﹞ 婚姻瓦解與離婚後的影響

﹝b﹞ 再婚及再婚家庭的課題

﹝c﹞ 單親家庭的影響

﹝d﹞ 同居及同性戀家庭的情形

﹝3﹞ 老人問題的突顯

﹝a﹞ 老年人與家人關係

﹝b﹞ 老年人所面對的壓力問題

﹝c﹞ 老年人的休閒

* 社會對女性就業情形重視的原因:﹝1﹞女性平均教育年數增加

﹝2﹞已婚女性就業人數提高 ﹝3﹞以女性為首的家庭增加



第五章 家庭發展理論

【個人發展】是指:自出生到死亡的一生期間,在遺傳的限度內,個體身心狀況因年齡與經驗的增加,所產生的有順序性改變之歷程。

* 個人發展的主要概念:﹝1心理學關注的是個體的發展 ﹝2發展包括了身心及心理的變化

﹝3影響發展的因素有;遺傳、年齡及學習經驗 ﹝4發展是終其一生的歷程,並且是具有順序性、不可逆的

*家庭發展理論的起源:﹝1﹞鄉村社會學、人口學及經濟學者的研究 ﹝2﹞人類發展的相關研究

﹝3﹞社會學中「生命全程」的研究 ﹝4﹞生活壓力及危機的相關研究

* 家庭發展理論的主要概念:1家庭「發展」與「改變」2.位置、規範與角色 3發展任務 4轉變

*【發展】是指:經歷社會文化所規範的一連串事件之過程。

*【個人發展任務】是指:在個人生命中的特殊階段,會有順序性的出現一些問題、困難,導致個人行為的改變。

*家庭發展任務概念的重點:

﹝1﹞ 任務的出現除與個體生理成熟有關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文化對於個人行為或改變的預期。

﹝2﹞ 「任務」一詞凸顯了對於改變,個人或家庭所必須的回應行動。

*「轉變」,指的是「急遽改變的時期」。「穩定的時期」則稱為「階段」。

*家庭轉變包括:﹝1﹞事件 ﹝2﹞階段 ﹝3﹞時間 等三個元素

* Rodges將家庭生活分為三個面向,以幫助我們對家庭生命週期的認識:﹝1﹞社會─制度面向

﹝2﹞團體─互動面向 ﹝3﹞個體─心理面向

91 家庭生命週期的階段劃分主要以「親職」為主軸。

91 家庭生命週期八階段:﹝1﹞新婚階段:剛結婚,尚無子女 ﹝2﹞家有嬰幼兒階段:第一個子女出生 ~~ 兩歲半 ﹝3﹞家有學齡前兒童階段:第一個子女兩歲半 ~~ 六歲 ﹝4﹞家有學齡兒童階段:第一個子女六歲 ~~ 十二歲 ﹝5﹞家有青少年階段:第一個子女十二歲 ~~ 二十歲 ﹝6﹞子女離家階段:子女陸續離家 ﹝7﹞中年父母階段:由子女均離家(空巢)~~ 退休 ﹝8﹞老年家庭階段:由退休 ~~ 夫婦兩人死亡



表5-1 家庭生命週期中各階段的發展任務



主要時期 階 段 家 人 角 色 家 庭 發 展 任 務

建立期 新婚階段 妻夫 1.建立相互滿足的婚姻關係2.建立維持家庭運行的規則3.融入因婚姻所建立的親屬關係4.準備為人父母5.懷孕的調適

擴張期 家有嬰幼兒階段 妻─母夫─父女兒─姊、妹兒子─兄、弟 1.調適、助長嬰兒發展2.建立父母與嬰兒共同舒適生活的家

家有學齡前兒童階段 妻─母夫─父女兒─姊、妹兒子─兄、弟 1.適應學齡前兒童的特殊需要、興趣,以促進其生長2.為人父母者,調適體力耗盡及缺乏隱私的景況

家有學齡兒童階段 妻─母夫─父女兒─姊、妹兒子─兄、弟 1.準備生育第二個子女2.建立家庭與學校的互動關係3.促進子女的學業成就4.參與子女有關的社區活動

家有青少年階段 妻─母夫─父女兒─姊、妹兒子─兄、弟 1.隨著青少年的成熟及獨立,調整親子關係,在「自由」與「責任」中取得平衡2.在為人父母後期,建立自己的興趣及生涯

收縮期 子女離家階段 妻─母夫─父女兒─姊、妹兒子─兄、弟 1.適當地協助年輕人投入就學、工作與婚姻2.維持家庭成為家庭成員的重要支持來源

中年父母階段 妻─母─祖母夫─父─祖父 1.婚姻關係的再調適2.調整及適應父母與成年子女的待間關係3.適應為人祖父母的角色4.增加對社區及休閒等活動的參與

老年家庭階段 妻─母─祖母夫─父─祖父 1.適應老化2.適應退休3.適應喪偶及獨居



92 Duvall所提出的「家庭生命週期階段與發展任務」的主要缺失:

﹝1﹞ 以核心家庭代表,忽略了其他多元型態的家庭。

﹝2﹞ 將家庭中男、女的角色以「男主外、女主內」劃分,侷限於傳統家庭性別角色的劃分。

﹝3﹞ 家庭發展階段的劃分,僅以「親職」角色為主軸,未將個人工作、生涯發展納入考量。

﹝4﹞ 就中國家庭而言,所謂家人不僅僅只是直系親屬之父母子女,其他親屬關係亦十分重要,因此家中互動的角色更為複雜。

﹝5﹞ 對家庭發展歷程的描述,以「階段」劃分之,家庭被假設為是發展路徑及速率一致的。

94 家庭發展理論對家族治療工作的影響:﹝1﹞發展任務為壓力來源

﹝2﹞「功能不健全」的家庭 ﹝3﹞家庭為一互賴的系統





第六章 家庭的建立

101表6-1 結婚的理由﹝藍采風,1996﹞

正 面 的 理 由 負 面 的 理 由

1. 相伴 1. 婚前懷孕

2. 愛與親密關係 2. 與夫母對抗的藉口

3. 互相支持 3. 期望離家、獨立

4. 性關係的伴侶 4. 替代曾經失去的關係

5. 分享經驗 5. 家庭及其他壓力

6. 獲得經濟安全

102表6-1 決定結婚的理由﹝Goodman,1993﹞

社 會 認 可 的 理 由 較 不 為 社 會 認 可 的 理 由

1. 愛 1. 改善經濟

2. 相伴 2. 反叛夫母

3. 時機成熟 3. 失戀的反彈

4. 結婚是該做的是 4. 婚前懷孕

5. 性活動的合法化

6. 生育子女合法化

102 結婚的好處﹝依據台灣地區調查前五名﹞:1可以有人扶持、依靠 2有生活的重心及努力目標

﹝3﹞多一個人照顧家庭 ﹝4﹞傳宗接代 ﹝5﹞多一個人幫忙賺錢

103 面對家庭與工作角色的矛盾與衝突,已婚婦女的因應予詮釋,主要的模式:

﹝1﹞ 以家庭為重,放棄工作,並且甘之如飴。

﹝2﹞ 以家庭為重,放棄工作,但覺得十分無奈。

﹝3﹞ 以工作為重,家庭角色為輔,但深覺罪惡感。

﹝4﹞ 以工作為重,家庭角色為輔,因有足夠的資源,可支持家庭角色。

﹝5﹞ 工作與家庭兼顧,因有特殊的工作環境、條件支持。

﹝6﹞ 夫妻共同分擔家務及維持經濟的角色。

105 什麼是「婚姻調適」?

﹝1﹞ 靜態觀點:夫妻雙方在婚姻中,應達到一個目標、狀態。

﹝2﹞ 動態觀點:夫妻雙方相互改變態度及行為,以達到彼此對婚姻的期望。

104 新婚階段婚姻的發展任務及分類﹝Goodman,1993﹞

分 類 發 展 任 務

夫妻雙方關係的調適 1. 建立婚姻與家庭角色

2. 提供配偶情感支持

3. 調適彼此的性格

4. 協商性別角色

5. 性生活的調適

家庭生活的調適 6. 發展溝通技巧

7. 管家庭收支等財務

8. 建立親屬關係

社會參與 9. 協調家庭與工作

10.參與社區活動

106 婚姻調適的歷程:﹝1﹞問題的來源

﹝a﹞與原生家庭成員的適應

﹝b﹞夫妻間的適應

﹝c﹞家庭工作的協調

﹝2﹞影響婚姻適應的背景脈絡

﹝a﹞ 父系家庭制度

﹝b﹞ 文化傳統對性別及夫妻角色的期待

﹝c﹞ 原生家庭的差異

﹝3﹞婚姻調適的模式

108 影響婚姻調適的因素:﹝1﹞夫、妻的個人特質

﹝a﹞年齡

﹝b﹞教育程度

﹝c﹞性別角色態度

﹝2﹞婚前因素

﹝a﹞ 家庭背景

﹝b﹞ 交往過程

﹝c﹞ 擇偶方式

﹝d﹞ 婚姻的承諾

﹝e﹞ 婚姻的期待

﹝3﹞婚後因素

﹝a﹞ 結婚年數

﹝b﹞ 居住安排

﹝c﹞ 社會支持

﹝d﹞ 經濟支援

﹝e﹞ 溝通

婚姻調適的指標:﹝1﹞一致:對重要的事情,態度一致。 ﹝2﹞滿足:對婚姻關係感到滿足。

﹝3﹞凝聚:彼此相依、不覺得孤寂。 ﹝4﹞情感表達:相互表示愛意、關心與信任。

﹝5﹞性:對夫妻間性關係,感到滿足。



111 家庭資源的分類

家庭資源

環境資源 家人資源

社會資源 自然資源 物力資源 人力資源

人際關係 設施與服務 制度 有形 無形 物質 金錢 精力 時間 態度 能力

111 家庭資源管理的程序﹝Goldsmith﹞圖6-2

步驟 1 步驟 2 步驟 3 步驟 4 步驟 5

確認家庭的問題、需求及目標 釐清價值 確認資源 做決策、計畫、實施 評量目標的達成 回饋﹝溝通﹞



112 家庭生命階段的理財目標﹝陳忠慶﹞表6-4

優先序階段 1 2 3 4

家庭建立期 購置住宅 節稅規劃 急用款規劃 退休規劃

家庭擴展期 教育規劃 負債控制 退休規劃 遺族生活規劃

家庭收縮期 退休規劃 遺產安排 資產管理 節稅規劃

112 家庭財務資源管理的具體方法:﹝1檢查 ﹝2診斷 ﹝3處方 ﹝a 開源節流 ﹝b投資 ﹝4觀察

113 時間運用情形:﹝1﹞必要時間:指個人生活所必須要的時間,如:吃飯、睡覺等。

﹝2﹞約束時間:指個人因身分不同,而在生活中所需花費的時間,如工作、上學。

﹝3﹞自由時間:指個人生活中除去必要時間、約束時間之外,可以自由支配運用的時間,如休息、娛樂等。



114 家庭分工的類型

家務分擔比重 經濟活動

夫妻分擔 妻子負擔

夫妻分擔 3 互惠平等(13%) 4 夫兼內外(7%)

妻子負擔 2 妻兼內外(30%) 1 夫外妻內(50%)

115 對休閒時間的認知:

丈夫認為休閒是「生活的動力」,是工作再出發所不可或缺的原動力。

妻子則認為休閒是為了「增進家人(親子)關係」

115 對休閒時間的內涵:

丈夫傾向動態為主,而妻子則以靜態為主。

115 對休閒時間的時間運用:

丈夫多利用下班時間,妻子則多利用午休時間。

115 雙薪家庭的休閒生活,丈夫多以工作為第一考量,妻子仍以家庭為主。

115 影響決定生育子女、為人父母的主要因素:﹝1﹞社會期盼

﹝Goldsmith﹞ ﹝2﹞個人因素 ﹝3﹞經濟因素 ﹝4﹞婚姻關係影響



第七章 家庭擴展期

122 家庭擴展期的重點:﹝1﹞初為人父母的調適 ﹝2﹞子女的教養 ﹝3﹞子女間手足關係

124 母親對親職壓力的因應策略:﹝1﹞重新建構家庭(與丈夫溝通、重新安排角色等)

﹝Wright﹞ ﹝2﹞時間管理 ﹝3﹞以正向的看法面對 ﹝4﹞尋求社會支持

124 為人父母之道:﹝1﹞夫妻攜手共同育兒 ﹝2﹞尋求代間協助

125 影響因「為人父母」此一事件而對婚姻關係的影響:﹝1﹞性別 ﹝2﹞年齡、結婚年數

﹝3﹞個人原生家庭的經驗 ﹝4﹞嬰兒的特質

126 為人父母之教育目標類型:﹝1﹞出人頭地型 ﹝2﹞尊重寬容型 ﹝3﹞傳統道德型 ﹝4﹞人格發展型

﹝5﹞能力成就型 ﹝6﹞安身立命型 ﹝7﹞社會責任型 ﹝8﹞意識形態型 ﹝9﹞社會評價型

126 針對母親研究之教養目標類型:﹝1﹞基本人格道德培養 ﹝2﹞人際關係 ﹝3﹞成就競爭 ﹝4﹞平安順從 ﹝5﹞獨立自主 ﹝6﹞適性發展

126 整體來說,父母的教養目標:﹝1﹞期望子女有良好品格 ﹝2﹞期望子女有良好的社會發展 ﹝3﹞期望子女能適性的、快樂的成長

127【教養方式】是指:父母透過直接或間接的親子互動,表達父母內在的情感、認知及價值觀念,以及表現在訓練、教育及養護子女的一連串行為方式。

127教養方式的分類(以「控制」的程度分類):﹝1﹞權威專制型 ﹝2﹞權威開明型 ﹝3﹞容忍型

128 母親之教養行為:﹝1﹞以母親為主體的單向取向 ﹝2﹞以孩子為主體的單向取向 ﹝3﹞母親孩子的雙向取向

129 「資源缺乏」是父母在教養學齡前子女的困擾來源:﹝1﹞沒有足夠的時間

﹝2﹞精神與體力負荷太重 ﹝3﹞經濟負擔太重

129 子女進入學齡階段,父母教養的首要工作是「協助子女適應學校生活」。

131 手足間互動行為的特質:﹝1﹞正反互動特質並存 ﹝2﹞兼具互補及互惠關係 ﹝3﹞隨發展階段改變

132 學齡前、學齡階段兒童的手足關係經常是正向、具支持性的互動,較少對立、衝突。

青少年階段因重視自主權,手足間互動的時間相對變少。

成年後手足關係成為重要的支持來源。

132 影響手足關係的因素:﹝1﹞性別 ﹝2﹞手足性別 ﹝3﹞排行 ﹝4﹞年齡差距



第八章 家庭的收縮



139 常見對老人不正確觀念:﹝1﹞老人是病弱的 ﹝2﹞老人是依賴的 ﹝3﹞老人是同質的 ﹝4﹞老人是退化的 ﹝5﹞老人是孤寂的

141 成功老化的要訣:﹝1﹞老本 ﹝2﹞老伴 ﹝3﹞老友

142 喪偶的老年女性多於男性。

143 不同家庭的生命週期,婚姻滿意程度通常成U字型的趨勢。

已婚老人的生活滿意指數高於其他婚姻狀況﹝單身、寡居、離婚、分居﹞之老人。

143 退休的意義:﹝1﹞是指個體不再從事全職工作。 ﹝2﹞個體重新界定生活的意義,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3﹞退休是一個歷程,個體必須加以面對與調適。

143 從不同角度來看退休對婚姻關係的影響:﹝1﹞退休的時間 ﹝2﹞性別差異 ﹝3﹞婚姻品質

145 老年期的性生活有兩個特徵:﹝1﹞性的表達並不侷限於性交,愛撫等親密、溫馨感受亦是性的表達方式。 ﹝2﹞老年期的性生活模式,可由中年期所建立的模式來推測。

145 「代間關係」是老年期家人關係之核心。

145 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之代間關係包括:﹝1﹞情感 ﹝2﹞互動 ﹝3﹞相互協助

145「代間情感」具有的元素:﹝1﹞親密 ﹝2﹞了解 ﹝3﹞信任 ﹝4﹞公平 ﹝5﹞尊重

146「代間情感」的類別﹝林如萍,1998﹞

種類 來源 事例

依附之情 成年子女表現的依附行為 常打電話聯絡;返回探望

照料之情 對生活起居的體貼、照顧 買食物、衣服;照顧生活

期望之情 期望倚靠終老 同住、在身邊;老病望他照料

147 年老母親和成年子女情感愈佳互動愈頻繁,主要是以依附情感為出發。但對父親之互動則與情感無關,期肇因於責任性動機。

148 影響婆媳關係的關鍵:﹝1﹞經濟結構改變所形成的家庭結構,提早分化及資源控制權的改變

﹝2﹞年輕世代的遷移 ﹝3﹞媳婦教育程度的提升 ﹝4﹞勞動參與 ﹝5﹞經濟獨立

149 由媳婦的觀點看婆媳關係的困擾:﹝1﹞干預 ﹝2﹞不公平 ﹝3﹞侵犯隱私 ﹝4﹞凡事要求主導 ﹝5﹞婆家與娘家的牽扯

151 影響祖孫關係的因素:﹝1﹞個人因素 ﹝2﹞家庭因素 ﹝3﹞文化因素



第九章 家庭決策與家事分工



157 權力的定義:

﹝1﹞從自由與限制的角度來看

當個人擁有的自由愈大,受他人限制愈小時,權力則較大。

﹝2﹞從個體在社會的關係來看

權力大者往往可拒絕他人的意願,而依自己的看法執行。所以說,權力是權炳及影響二要素的結合。

157 Rogers早在1970年即對權力有三點重要的觀點說明:

﹝1﹞ 權力是影響他人的能力 ~不只是執行的能力,即使沒有任何行為,權力低者仍會受到影響。

﹝2﹞ 權力必須建立在相關的社會系統及位置上 ~權力需建構在互動的情形下。

﹝3﹞ 資源是一個人是否擁有權力的重要條件 ~資源包括金錢、個人特質、情境因素、相對財產等。

159 家庭決策的類型:

﹝1﹞ 丈夫主控型:傳統父系家庭的主要權力結構。

﹝2﹞ 妻子主控型:經濟獨立,是提高女性在家中權力的主因。

﹝3﹞ 平權或共同權型:在做決策時,通常由夫妻雙方共同商討而定之。

﹝4﹞ 自主權型:在做決策時,並不需詢問對方的意見或得到對方的認同。

160 影響權力與家庭決策的來源

﹝1﹞ 法律的來源:部分權力是法律的規定。

﹝2﹞ 文化的規範:種族間的差異,社會階層文化上的差別。

﹝3﹞ 性別的規範:受傳統角色影響。

﹝4﹞ 經濟的資源:相對資源愈多,決策權愈大。

﹝5﹞ 教育及知識:雖屬個人資源,但對家中決策仍有影響。

﹝6﹞ 個人特質的差異:有自信的人通常會影響他人。

﹝7﹞ 溝通的能力:權力想者亦可靠溝通來改變決策。

﹝8﹞ 情感因素:被愛愈多者擁有愈大的權力。

﹝9﹞ 生理的力量:某些家庭身體的暴力及迫害也是權力的一種來源。

﹝10﹞ 環境情況:環境資源愈小,權力愈小,家庭決策地位也愈低。

﹝11﹞ 孩子:孩子可能加重父母親的依靠,也可能提高母親在家中的地位。

164 家事工作的定義:

﹝1﹞ 家事( housework )在美語中亦可稱為家庭勞動力( domesticlabor )。

﹝2﹞ 家事包含著對家人的「愛」及「關懷」,不同於一般的工作強調「付出」與「回饋」的關係。

﹝3﹞ 從家務「範圍」來界定:「與家有關」的事務都是家務工作。

﹝4﹞ 從家務「項目」來界定:一般分為四類﹝a﹞烹調工作﹝b﹞家庭清潔﹝c﹞子女教養﹝d﹞家庭經濟。

﹝5﹞ 從家務相關「人物」來界定:主要由「人」的角度出發,包含家人間的互動、休閒。

﹝6﹞ 從家務「執行」來界定:從「執行行為」來界定,強調家裡每天要處理或要做的,才是家事。

167 影響家事分工的理論﹝因素﹞:

﹝1﹞時間可利用論:新經濟家庭學原理,探討如何使家事及外出工作的時間做最有經濟效益的安排。

﹝2﹞意識形態論:象徵符號互動論,說明家事分工主要受到社會化的影響。

﹝3﹞資源論:交換論,將家事工作視為一種可交換的物資,用以維持家庭人際的平衡關係。

167 家事分工階層性模型(唐仙梅):

﹝1﹞第一層﹝結構性因素﹞:包括工作情形、家庭生命週期指標、種族、階層。

﹝2﹞第二層﹝理念性因素﹞:「性別角色態度」、「主觀的公平感受」是影響家務分工的重要因素。

﹝3﹞第三層﹝權力及協商性因素﹞:「資源的多少」是重要影響因素。

170 家務分工對夫妻關係、家庭幸福、夫妻衝突、婚姻滿意度都有影響。



第九章 家庭決策與家庭分工

 

§1 權力與家庭決策

1、權力的定義:

(1)從自由與限制的角度來定義:個人擁有自由愈大、受他人限制愈小,權力愈大。

(2)從個體在社會關係中執行自己意願的能力來定義:權力大者作決策時可拒絕他人的意願、而依自己的看法來執行。

(3)從權柄及影響來定義:(a)權力是影響他人的能力;(2)權力必須建立在相關的社會系統及位置上;(c)資源是一個人是否擁有權力的重要條件。

2、家庭決策的類型:有下四類(常以誰具較大「家庭決策力」來決定誰具較大「家庭權力」)

(1)丈夫主控型:父系家庭的權力結構,其成立基礎來自於丈夫為家中經濟主要供給者之觀念。

(2)妻子主控型:母系家庭的權力結構,其擴展成因在於女性教育程度提高、經濟收入增加、以女性為主的單親家庭的增加等。

(3)平權型或共同權型:家中夫妻具有相等的決策權,家庭決策多由夫妻共同協商後決定。

(4)自主權型:家中決策上夫妻立於絕對自主式的平權,作決策不需徵求另方的意見或認同、而各行其是。

※ 平權型(共同權型)與自主權型的家庭決策之意義為何?其間之區別何在?(★)

3、影響權力與家庭決策力的來源:

(1)法律的來源 (2)文化的規範 (3)性別的規範 (4)經濟的資源 (5)教育及知識

(6)個人特質的差異 (7)溝通的能力 (8)情感的因素 (9)生理的力量 (10)環境情況

(11)孩子

§2 家事分工

1、家事分工的定義

(1)家事:家庭勞動力,但無確切是定義範圍。

(2)家事的領域:從家務工作的「範圍」界定來說明。

(3)家務工作的項目:烹調工作、家庭清潔、子女養育、家庭經濟等。

(4)家事相關的人物:從「人」的角度出發定義之。

(5)家事執行的行為:家裡每日所要「處理」、所要「做」的事情。

2、家務工作的特質

→多變、非持續性,例行性、必須性、難以分類的,時間上富彈性、乏味無趣的,愛的表達。

→唐先梅:例行性、彈性、重複性、繁瑣性、性別區分性、階段性、可替代性、愛的表達。

3、影響家務分工的因素

(1)第一層級:結構性因素(包括工作情形、家庭生命週期指標、種族及階層等)。

(2)第二層級:理念性因素(性別角色態度)。

(3)第三層級:權力及協商性因素(資源論觀點:擁有較多資源者、具較大權力、藉優勢使配偶在家事工作上參與較多)。

4、家務分工與夫妻關係

(1)丈夫分攤家事可增加婚姻的幸福及家庭的滿意度。

(2)家務事的參與(尤其分工的和諧與否)會影響夫妻婚姻關係。

(3)家務分工必須透過平權及公平觀,互動互助方式為之。

*名詞解釋:

1.權力(★) 2.家庭決策(★) 3.意識型態論(★) 4.資源論 5.家事分工 6.公平理論(★)

 

 

第十章 工作與家庭生活

 

§1 工作與家庭角色的關係與變遷

1、工作與家庭角色的改變:

(1)勞動市場的改變

(2)女性就業及教育程度的提高

(3)家庭結構的改變

(4)生活水準的提高。

2、工作與家庭角色的互動關係

(1)工作角色(從「傳統觀念」及「性別角色期望」分析)

(2)家庭角色(從傳統以女性為主的角色過渡到男女共同參與的多重角色觀念)

(3)工作與家庭角色的互動(從性別的工作角色、家庭角色的交互關係來分析)

 

§2 工作與家庭多重角色的壓力

1、多重角色理論:

(1)耗竭理論(Scarcity Theory):每個人在時間及體力上的有限性、每個社會組織卻要求個人在時間及體力上的全力付出,往往無法滿足所有角色的要求、因而來自角色之壓力隨即產生。(個人的角色愈多,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愈容易超負擔的被需求、也易容易形成不同角色任務間的衝突,進而造成個人心理及生理上更多的壓力)。

*耗竭理論的缺憾:過分強調個人對角色的供給面,而忽略了個人對角色的需求面。

(2)增強理論(Enhancement Theory):多重角色並不會增加個人的壓力,相反地,隨著角色扮演的增加,個人可獲得的利益與資源也愈多,在角色的轉移上也更容易。

*增強理論的缺憾:過分強調多重角色的彈性,而忽略了個體本身的限制等。

2、影響角色衝突與壓力的重要因素:

(1)家庭因素:家有幼兒階段是工作與家庭角色之間衝突最大時期;已婚職業婦女在面臨工作與家庭角色衝突時尤需來自丈夫的支持。

(2)工作因素:工作的層級、時間長短、時間固定與否、是否全職工作、工作有無彈性。

(3)社會因素:指社會可利用資源(社會機構、社會服務)的接近性、取得性、利用性的難易而言。

 

§3 工作對家庭的影響

1、對夫妻關係的影響:

(A)丈夫外出就業對妻子有利,而丈夫失業對自己及家庭有負面的影響。

(B)妻子外出就業對先生感情滿意度有負面效果,職業婦女的先生接受較多抱怨與不滿、較易 產生衝突。

(C)職業婦女對工作太投入、花太多時間,較易對夫妻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2、對子女的影響:一般家庭照顧子女的方式,部外乎下列三種

(A)母親取向方式(母親辭退工作成為全值得照顧者)。

(B)父母親取向方式(父母親工作時間錯開而共同負擔照顧子女之責)。

(C)市場取向方式(將子女的扥育交由機構來代理)。

3、對老人照顧的影響:由於老人照顧充滿不確定性並需要大量金錢,使得家庭成員深具壓力(尤其對於負責照顧老人長輩的職業婦女而言,壓力尤重)。

 

§4 因應工作與家庭角色壓力的方法

1、在家庭方面的策略:(A)建立一個平衡的角色優先次序、並做一些類似「角色循環」的策略性妥協。(B)給自我及夫妻的「我們」留些共同時間。(C)尋求家庭外(親友、保母、社會機構)的協助。

2、在工作方面的策略:與工作機構、公司協商,採取:(A)彈性工作時間,(B)彈性工作地點,(C)工作的分攤,(D)留職停薪,(E)夫妻間的互相調適與協助。

*名詞解釋:

1.工作角色 2.角色壓力(★) 3.家庭角色 4.耗竭理論(★★) 5.增強理論(★★) 6.角色循環(★★) 7.角色衝突





第十章 工作與家庭生活



177 影響工作與家庭角色改變的因素:﹝1﹞勞動市場改變 ﹝2﹞女性就業率及教育程度的提高

﹝3﹞家庭結構的改變 ﹝4﹞生活水準提高

179 工作與家庭角色互動的關係:

﹝1﹞工作角色:傳統工作角色屬於男性,主要的功能是家庭經濟的來源。

﹝2﹞家庭角色:傳統工作角色多以女性為主,但多重角色已為人們接受。

﹝3﹞工作與家庭角色的互動:子女數、子女年齡、家務工作的分擔、夫妻關係、工時長短、職業類別等,都會互相影響。所以,角色影響是跨性別的。

182 最常被用來說明工作與家庭多重角色壓力的理論有:

﹝1﹞耗竭理論:假設每個人在時間和體力上是有限性的,而每個社會組織卻又要求個人在時間與體力上的全力付出。所以,個人角色愈多,個人時間和經歷則愈容易超負擔的被需求,也愈容易形成不同角色任務間的衝突,盡而造成個人心理及生理上的壓力。

﹝2﹞增強理論:強調個人在多重角色的關係時,其所帶來的收穫及個人時間精力的彈性特質。增強理論不認為多重角色將增加個人壓力,相反的,隨著角色的增加,個人可獲得的利益與資源也愈多,再角色的轉移上也更容易。

184 影響角色衝突與壓力的因素:

﹝1﹞家庭因素:家中有幼兒階段是衝突最大的時期,家庭支持系統也是影響原因,尤以丈夫支持最重要。

﹝2﹞工作因素:職業層次和階級、工作時間長短、工作時間固定與否、工作彈性狀況、是否全職都有影響。

﹝3﹞社會因素:利用可利用的資源減少壓力。

186 工作對家庭的影響:

﹝1﹞對夫妻關係的影響

﹝a﹞丈夫就業是對妻子有利的,失業則對對個人及家庭有負面影響。

﹝b﹞妻子就業造成丈夫對家事工作負擔的負面感受。

﹝c﹞工作環境及工作情形,也會對婚姻關係造成影響。

﹝2﹞對子女的影響

﹝a﹞母親取向方式:母親成為全職的照顧者。

﹝b﹞父母親取向方式:父母雙方共同照顧。

﹝c﹞市場取向方式:將子女拖育。

﹝3﹞對老人照顧的影響

190 因應工作與家庭角色壓力之方式

﹝1﹞在家庭方面的策略

﹝a﹞將「角色循環」的觀念應用在夫妻規劃事業及家庭時,應將兩者角色需求的最高點劃分開來。

﹝b﹞給「自我」及夫妻的「我們」留一點時間。

﹝2﹞在工作方面的策略

﹝a﹞彈性工作時間

﹝b﹞彈性工作地點

﹝c﹞工作的分擔

﹝d﹞留職停薪





92學年度上學期「家庭概論」期中考重點整理

1. 家庭的定義~家庭是一些人經由血緣.婚姻或其他關係.居住在一起.分享共同的利益和目標



2. 家庭的功能~

1.經濟的功能~家庭就像綜合農場和工廠.家中所需軍可自給自足.全家都從事生產.現代家庭仍 是經濟的基本單位

2.保護的功能~家庭的主要功能是保護家中成員免受外人侵害.同時家庭成員生病.受傷.失業或老邁時.家庭更是他們避難的堡壘.現代家庭保護功能雖不若過去.對幼小子女的保護照顧與支持.仍是非常重要的

3.娛樂的功能~在農業社會休閒以家庭為中心.現代家庭娛樂型態改變.但對下一代娛樂價值觀之影響主要還是家庭.休閒生活安排得好.更可促進家人關係的親密和諧.

4.宗教的功能~西方家庭和教會有密切的關係.宗教信仰曾是道德教育的根據.在中國家庭中祭祀祖先是家庭一項重要的功能.宗教功能雖不甚明顯.但對子女的人生觀影響很大.

5.教育的功能~家庭過去是教育子女的主要場所.現代教育雖然幾乎都已來自家庭以外的範圍.但對子女價值觀.信仰和處事態度等影響.家庭仍是教育的中心.對一個人影響最長遠.

6.生育的功能~每個社會都以家庭為生兒育女的地方.

7.情愛的功能~家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滿足每個成員的情感和愛的需要.尤其夫妻間的情愛是家庭生活的基石.孩子的安全感的最主要來源是知道父母相愛

*家庭的功能:﹝1﹞經濟的功能 ﹝2﹞保護的功能 ﹝3﹞娛樂的功能 ﹝4﹞宗教的功能

﹝5﹞教育的功能 ﹝6﹞生育的功能 ﹝7﹞情愛的功能

3. 家庭的類型~

社會學家以五種標準做為家庭的分類:

﹝1﹞世系~ 1.父系家庭 2.母系家庭 3.父母雙方等重家庭 4.雙系家庭

﹝2﹞居住方式~1.隨父居 2.隨母居 3.隨舅居 4.兩可居 5.新居制 6.分別居

﹝3﹞婚姻形式 ~﹝1﹞一夫一妻制 ﹝2﹞多妻制 ﹝3﹞多夫制

﹝4﹞家庭形式 ~:1.核心家庭:即小家庭 2.主幹家庭:即折衷家庭 3.擴展家庭:即大家庭

﹝5﹞主要人倫關係 ~:1.以父子倫為主軸:中國 2.以夫妻倫為主軸:歐美 3.以母子倫為主軸:印度

4.以兄弟倫為主軸:東非、中非



4. 傳統中國家庭的特點~

1.複式家庭2.建立在男系制度或父傳子的制度上.3.重男輕女4.對兒子的期望特別高5.財產共有

(我國家庭以父子倫為主.含四個特性~延續性.包容性.權威性.非性的)



5. 當前社會的家庭型態,如單親家庭、繼親家庭、隔代家庭、收養/寄養家庭等

* 當前社會的家庭型態:﹝1﹞核心家庭(小家庭) ﹝2﹞折衷家庭(主幹家庭) ﹝3﹞擴展家庭(大家庭)

﹝4﹞單親家庭 ﹝5﹞繼親家庭 ﹝6﹞隔代家庭 ﹝7﹞收養 / 寄養家庭 ﹝8﹞單身 / 同居家庭



6. 現代化家庭的輪廓

現代化家庭的特點:

﹝1﹞「家和萬事興」是千古不變的治家良箴

﹝2﹞培養成員對家庭的認同感

﹝3﹞應使家庭成員獲得成長與充分發展的機會

﹝4﹞以「慈」「孝」為親子倫理的基礎

﹝5 互敬、互愛和互相尊重的夫妻倫理

﹝6 安排家庭成員共處的時間

﹝7 推廣三代互相支援的家庭模式



7. 經濟學觀點的家庭研究~

* 以「經濟學」為觀點的家庭研究重要假設:

﹝1﹞ 認為人類所需要的資源,如金錢、住所、衣物、食物等都是有限的。

﹝2﹞ 認為人類在做任何選擇時,都是建立在快樂的動機基礎之上。經濟學認為人類在做決策或選擇時會追求最大利益或利潤並減少成本及損失。

﹝3﹞ 認為人類是理性的,人們在做抉擇時是建立在清楚及邏輯的思考之上,而非感情及衝動的反應。



8. 人類學觀點的家庭研究~

* 以「人類學」為觀點的家庭研究包括:

﹝1﹞ 家庭生活、親族關係、社會組織等皆是研究方向。

﹝2﹞ 建構了所謂「家庭」的觀念。

﹝3﹞ 從尊重及客觀的角度來了解不同文化社會的「家庭意義」。



9. 心理學觀點的家庭研究~*「心理學」強調「個人」;



10. 社會學觀點的家庭研究~「社會學」強調「群體」。



11. 家庭研究關心的議題

﹝1﹞ 女性就業影響的關注

  a. 女性就業對夫妻婚姻狀況之影響

  b .女性就業對權力結構之影響

  c. 女性就業對子女之影響

﹝2﹞ 家庭結構改變的新焦點

﹝a.婚姻瓦解與離婚後的影響

﹝b. 再婚及再婚家庭的課題

﹝c. 單親家庭的影響

﹝d. 同居及同性戀家庭的情形

﹝3﹞ 老人問題的突顯

﹝a. 老年人與家人關係

﹝b. 老年人所面對的壓力問題

﹝c. 老年人的休閒



12. 家庭發展理論的主要概念~

1.家庭「發展」與「改變」*【發展】是指:經歷社會文化所規範的一連串事件之過程。

2.位置、規範與角色~規範及行為準則

3.發展任務~*【個人發展任務】是指:在個人生命中的特殊階段,會有順序性的出現一些問題、困難,導致個人行為的改變。 *家庭發展任務概念的重點:

﹝1﹞ 任務的出現除與個體生理成熟有關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文化對於個人行為或改變的預期。

﹝2﹞ 「任務」一詞凸顯了對於改變,個人或家庭所必須的回應行動。

4.轉變 ~「轉變」,指的是「急遽改變的時期」。「穩定的時期」則稱為「階段」。

*家庭轉變包括:﹝1﹞事件 ﹝2﹞階段 ﹝3﹞時間 等三個元素



13. 家庭生命週期的特點與爭議~

特點~提供了一個概念架構.用以描述家庭自形成到終結之發展歷程.

爭議~是否存在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家庭發展模式.有許多不同看法.亦有人提出一些修正的觀點.



14. 家庭生命週期的階段與分期

主要時期-- 階 段

*建立期-- 新婚階段

*擴張期--

• 家有嬰幼兒階段

• 家有學齡前兒童階段

• 家有學齡兒童階段

• 家有青少年階段

*收縮期--- 子女離家階段

• 中年父母階段

• 老年家庭階段



15. 婚姻調適的定義

﹝1﹞ 靜態觀點:夫妻雙方在婚姻中,應達到一個目標、狀態。

﹝2﹞ 動態觀點:夫妻雙方相互改變態度及行為,以達到彼此對婚姻的期望。



16. 婚姻調適的歷程

﹝1﹞問題的來源 ﹝a﹞與原生家庭成員的適應 ﹝b﹞夫妻間的適應 ﹝c﹞家庭工作的協調

﹝2﹞影響婚姻適應的背景脈絡 a 父系家庭制度 b 文化傳統對性別及夫妻角色的期待 c 原生家庭的差異

﹝3﹞婚姻調適的模式



17. 影響婚姻調適的因素

﹝1﹞夫、妻的個人特質 ﹝a﹞年齡 ﹝b﹞教育程度 ﹝c﹞性別角色態度

﹝2﹞婚前因素 ﹝a 家庭背景 ﹝b 交往過程 ﹝c 擇偶方式 ﹝d 婚姻的承諾 ﹝e 婚姻的期待

﹝3﹞婚後因素 ﹝a 結婚年數 ﹝b 居住安排 ﹝c社會支持 ﹝d 經濟支援 ﹝e 溝通



18. 婚姻調適的指標

﹝1﹞一致:對重要的事情,態度一致。 ﹝2﹞滿足:對婚姻關係感到滿足。

﹝3﹞凝聚:彼此相依、不覺得孤寂。 ﹝4﹞情感表達:相互表示愛意、關心與信任。

﹝5﹞性:對夫妻間性關係,感到滿足。



19. 家庭財物資源管理及家庭資源管理的程序

• 家庭財物資源管理~依家庭資源管理的概念.將金錢視為一項家庭資源.其具體方法為以下步驟~

1.檢查 2.診斷 3.處方 a. 開源節流 b.投資 4.觀察

• 家庭資源管理的程序~1.確認家庭的問題、需求及目標 2. 釐清價值.決定期望達成需求的程度

3. 確認可應用的資源 4.做決策、擬定計畫、實施計畫 5. 評量目標的達成



20. 親職壓力的因應策略

﹝1﹞重新建構家庭(與丈夫溝通、重新安排角色等)

﹝2﹞時間管理 ﹝3﹞以正向的看法面對 ﹝4﹞尋求社會支持



21. 家庭擴展期之父母教養行為

【教養方式】是指:父母透過直接或間接的親子互動,表達父母內在的情感、認知及價值觀念,以及表現在訓練、教育及養護子女的一連串行為方式。

教養方式的分類(以「控制」的程度分類):﹝1﹞權威專制型 ﹝2﹞權威開明型 ﹝3﹞容忍型

教養行為:1.以母親為主體的單向取向 2.以孩子為主體的單向取向 3母親孩子的雙向取向



22. 家庭擴展期之子女間的手足關係

1.學齡前、學齡階段兒童的手足關係經常是正向、具支持性的互動,較少對立、衝突。

2.青少年階段因重視自主權,手足間互動的時間相對變少。

3.成年後手足關係成為重要的支持來源。

23. 影響手足關係的因素

影響手足關係的因素:﹝1﹞性別 ﹝2﹞手足性別 ﹝3﹞排行 ﹝4﹞年齡差距



24. 成功老化的要訣﹝1﹞老本 ﹝2﹞老伴 ﹝3﹞老友



25. 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之代間關係﹝1﹞情感 ﹝2﹞互動 ﹝3﹞相互協助



26. 婆媳關係的調適

由媳婦的觀點看婆媳關係的困擾:﹝1﹞干預 ﹝2﹞不公平 ﹝3﹞侵犯隱私 ﹝4﹞凡事要求主導

﹝5﹞婆家與娘家的牽扯 ~~故與公婆的關係是服侍與服從.以文化規範中父系之價值觀來說服自己或採抽離的策略.與夫家保持若干距離.

婆婆的觀點~1.婆媳角色的改變及婆婆地位不如從前.在父系社會居住.經濟從夫從子之規範下.漸漸接受當今家庭關係由父子軸轉變為夫妻軸.



27. 影響祖孫關係的因素:﹝1﹞個人因素 ~性別.年齡﹝2﹞家庭因素~父母親的婚姻狀況

﹝3﹞文化因素~東西方在家庭組成及文化規範極大的差異.西方代間居住這比例甚微.



28. 家庭決策的類型

﹝1﹞ 丈夫主控型:傳統父系家庭的主要權力結構。

﹝2﹞ 妻子主控型:經濟獨立,是提高女性在家中權力的主因。

﹝3﹞ 平權或共同權型:在做決策時,通常由夫妻雙方共同商討而定之。

﹝4﹞ 自主權型:在做決策時,並不需詢問對方的意見或得到對方的認同。



29. 影響權力與家庭決策力的來源

﹝1﹞ 法律的來源:部分權力是法律的規定。

﹝2﹞ 文化的規範:種族間的差異,社會階層文化上的差別。

﹝3﹞ 性別的規範:受傳統角色影響。

﹝4﹞ 經濟的資源:相對資源愈多,決策權愈大。

﹝5﹞ 教育及知識:雖屬個人資源,但對家中決策仍有影響。

﹝6﹞ 個人特質的差異:有自信的人通常會影響他人。

﹝7﹞ 溝通的能力:權力想者亦可靠溝通來改變決策。

﹝8﹞ 情感因素:被愛愈多者擁有愈大的權力。

﹝9﹞ 生理的力量:某些家庭身體的暴力及迫害也是權力的一種來源。

﹝10﹞ 環境情況:環境資源愈小,權力愈小,家庭決策地位也愈低。

﹝11﹞ 孩子:孩子可能加重父母親的依靠,也可能提高母親在家中的地位。



30. 影響家務分工的因素

影響家事分工的理論﹝因素﹞:

﹝1﹞時間可利用論:新經濟家庭學原理,探討如何使家事及外出工作的時間做最有經濟效益的安排。

﹝2﹞意識形態論:象徵符號互動論,說明家事分工主要受到社會化的影響。

﹝3﹞資源論:交換論,將家事工作視為一種可交換的物資,用以維持家庭人際的平衡關係。



31. 耗竭理論的基本假設、主要概念及缺憾

耗竭理論:假設每個人在時間和體力上是有限性的,而每個社會組織卻又要求個人在時間與體力上的全力付出。所以,個人角色愈多,個人時間和經歷則愈容易超負擔的被需求,也愈容易形成不同角色任務間的衝突,盡而造成個人心理及生理上的壓力。



32. 增強理論的基本假設、主要概念及缺憾

增強理論:強調個人在多重角色的關係時,其所帶來的收穫及個人時間精力的彈性特質。增強理論不認為多重角色將增加個人壓力,相反的,隨著角色的增加,個人可獲得的利益與資源也愈多,再角色的轉移上也更容易。



33. 影響角色衝突與壓力之重要因素

﹝1﹞家庭因素:家中有幼兒階段是衝突最大的時期,家庭支持系統也是影響原因,尤以丈夫支持最重要。

﹝2﹞工作因素:職業層次和階級、工作時間長短、工作時間固定與否、工作彈性狀況、是否全職都有影響。

﹝3﹞社會因素:利用可利用的資源減少壓力。



34. 因應工作與家庭角色壓力之方式

﹝1﹞在家庭方面的策略

a.將「角色循環」的觀念應用在夫妻規劃事業及家庭時,應將兩者角色需求的最高點劃分開來。

b.給「自我」及夫妻的「我們」留一點時間。

﹝2﹞在工作方面的策略

a.彈性工作時間 b.彈性工作地點 c.工作的分擔 d.留職停薪



家庭概論ch10-ch19-1期末考重點!



第十章 工作與家庭生活

※工作與家庭角色的互動關係(p.179-p.182)

由於家庭中成員是互動的,在感情、看法、及態度上皆會相互影響,因此角色間的影響是跨性別的。因此如何安排時間與體力以使工作與家庭角色的需求皆能滿意,似乎是現代許多雙薪家庭所追求與努力的方向。

1. 工作角色:傳統工作角色屬於男性,主要的功能是家庭經濟的來源。

2. 家庭角色:傳統工作角色多以女性為主,但多重角色已為人們接受。

3. 工作與家庭角色的互動:子女數、子女年齡、家務工作的分擔、夫妻關係、工時長短、職業類別等,都會互相影響。所以,角色影響是跨性別的。

*p.181圖10-1工作與家庭角色系統

※工作與家庭多重角色的壓力(p.182-p.185)

多重角色的理論(p.182-p.184)

最常被用來說明多重角色的理論有二:一為耗竭理論二為增強理論。

﹝1﹞耗竭理論:

假設每個人在時間和體力上是有限性的,而每個社會組織卻又要求個人在時間與體力上的全力付出。所以,個人角色愈多,個人時間和經歷則愈容易超負擔的被需求,也愈容易形成不同角色任務間的衝突,盡而造成個人心理及生理上的壓力。

﹝2﹞增強理論:

強調個人在多重角色的關係時,其所帶來的收穫及個人時間精力的彈性特質。增強理論不認為多重角色將增加個人壓力,相反的,隨著角色的增加,個人可獲得的利益與資源也愈多,再角色的轉移上也更容易。

影響角色衝突與壓力之重要因素:(p.184-p.185)

1. 家庭因素方面

家中有幼兒階段是衝突最大的時期,家庭支持系統也是影響原因,尤以丈夫支持最重要。家庭支持度是另一影響得要因,多數研究皆顯示,即使妻子是全職的就業者,丈夫參與家事的情形,仍是相當有限的。因此在面對工作與家庭角色衝突時,妻子似乎承受了更多來自多重角色的壓力。

2. 工作因素

職業層次和階級、工作時間長短、工作時間固定與否、工作彈性狀況、是否全職都有影響。

3. 社會因素:主要是指社會可利用的資源而言。

※工作對家庭的影響(p.186-p.189)

(一) 工作對夫妻關係的影響(p.186-p.187)

丈夫的角色認定及想法是影響其對妻子就業感受的重要因素。

﹝a﹞丈夫就業是對妻子有利的,失業則對對個人及家庭有負面影響。

﹝b﹞妻子就業造成丈夫對家事工作負擔的負面感受。

﹝c﹞工作環境及工作情形,也會對婚姻關係造成影響。

(二) 工作對子女的影響(p.187-p.188)

對於有就業母親的孩子而言,不論是兒子或女兒皆有較平權的性別角色態度,且也較獨立自主。因為照顧品質似乎比由誰來照顧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所以孩子的教育與照顧應由父母雙方共同配合完成。

多數家庭在因應子女照顧上不外乎採用三種方式:

1. 母親取向方式:母親成為全職的照顧者。

2. 父母親取向方式:父母雙方共同照顧。

3. 市場取向方式:將子女拖育。

(三) 工作對老人照顧的影響(p.189):對年老者的照顧多半是突然發生,且對未來的預測有時是相當困難。研究指出許多職業婦女仍扮演著很重要的照顧者角色。

※因應工作與家庭角色壓力之方式(p.190-p.192)

(一) 在家庭方面的策略(p.190)

角色循環法:共同協商;自我時間法:屬於自己的時間;社會資源協助法:家庭外的協助;降低家事標準法:家務工作的要求適度降低。

(二) 在工作方面的策略(p.191):

彈性工作時間、彈性工作地點、工作的分擔制、留職停薪。



第十一章 教育與家庭生活

◎家庭教育的涵意:p197~198

1.是指父母在家庭裡對其子女所施之教導。

2.家庭教育是一種人格教育、生活教育、終身教育。

3.是一種正式教育:包括在學校、教會或其他福利組織的課程,強調家人關係,目的是要達到父母與子女、子女之間、父母之間更好的關係。強調家人關係,不只是親子關係,也含括婚姻關係。

4.是一種非正式的學習:在家庭中進行,學習家庭生活的適當知識和技能。屬於家事的學習,偏重日常生活的經驗。

5.家庭教育是強調家人彼此的互動關係,亦即父母和子女是互相教育的、互相學習的。

◎生態系統理論:此理論說明個體發展的生態環境,強調個人發展來自個體與環境的互動,其互動模式不只介於同一層環境中,而是多層環境系統中的交互作用。每個系統直接或間接與其他系統互動,且複雜地影響個人發展。

◎生態系統結構圖:P.199圖11-1

1.核心:小系統(個體):家庭、學校、鄰居/教會。

2.中間系統:學校與家庭、家庭與家庭(鄰居)、家庭與教會或其他同儕團體。

3.外系統:地區企業、大眾傳播、工作場所、教育當局、地方政府。

4.大系統:信仰及價值觀。

◎全人教育p202:全人教育的理念近年來受到重視,全人的發展必需顧及生理、智力、情緒、社會和靈命五個面向,強調人要活得好,需要內在與外在和諧的交流。鼓勵個人主動積極的建立生活,追求成長的經驗。

◎家庭生活教育p203:即是為了家庭的保健而形成的一種教育計畫,也是增進個人及家庭幸福的教育運動。

◎美國家庭生活教育的發展在20世紀初能開始蓬勃發展,主要原因有:p203

1.科學研究增多,如兒童發展、健康教育、家庭管理教育、性教育等知識大量增加。2.刊物的發行。3.學會開始運作。

◎近代關於家庭生活教育的研究有兩個領域影響很大:1.女性主義的學者 2.研究家庭強度和彈性。p203

◎美國全國家人關係學會提出家庭生活教育的七個主題和三個程序:p204

1.三個程序:(1)溝通 (2)作決策 (3)解決問題。

2.七個主題:(1)人類發展與性(2)人際關係(3)家庭互動(4)家庭資源管理(5).親職教育(6)倫理學(7)家庭和社會。

◎美國教育學會指出8個家庭生活教育使命:p204

1.發展知識和技能,以增進個人和家庭幸福。

2.為家庭、社區和就業單位培育負責的公民和領袖。

3.經營管理個人、家庭和工作的知識和技能。

4.具備家庭、社區和工作環境問題的批判思考能力。

5. 具備生活、工作和生涯發展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6.幫助個人變成為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和消費者。

7.面對變遷及調適的能力。

8.欣賞人類價值,承擔自己的行為與成就的責任。

◎「工作與家庭生活課程」包括六個核心科目:1.個人發展 2.營養與健康 3.家庭教育 4.家人關係 5.資源管理 6.生涯規劃。P205

◎推廣家庭生活教育的原則:p205

1.家庭生活教育是很花時間的,沒有捷徑。

2.每個家庭都須知道自己的實力和長處,並知道如何發揮善用。

3.不必有完美家庭、理想家庭、模範家庭的迷思。

4.根據結構系統方法的角度,家庭所面臨的問題不一定是性格或互動過程造成的。

5.切實了解並符合當代家庭生活的現況,而非以懷舊或浪漫的心情看待家庭。

6.課程須針對特定的家庭類型或情況。

7.課程須更多的實證和理論基礎。

8.要幫助家庭適應變遷中的社會,瞭解自己的價值觀及所影響的生活層面,掌控選擇和決定的關鍵,避免隨波逐流。

9.家庭生活教育課程要避免偏見、成見、種族優越。

10.教育不是萬能的,家庭生活教育者需能判斷那些是可以教育介入的,那些需要其他方面的努力。

◎家庭需要加強的教育重點包括:1.性教育須提早落實 2.兒童性虐待的預防與治療課程須增加 3.家庭中的人際關係的教育須增加 4.了解家庭角色的健康行為 5.支持非傳統家庭 6.照顧老人。p207



◎學習型家庭:是透過家庭成員的相互學習,共同創造新知識,並透過知識的運用和轉化,進而能維持家庭整體的生命力及適應能力,亦即促進家庭的成長與發展。P209

◎根據Senge的觀點,學習型組織的基本特徵是:p208

1.系統性的問題解決 2.嘗試新的取向或方法 3.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 4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 5.組織上下能快速而有效的轉換知識。

◎Senge提出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核心要素(五項修練):P209

1自我超越:精益求精,止於至善。

2改善心智模式:以開放的態度,時時反觀自己。

3建立共同願景:建構共同的願望、理想或遠景,而為共同的目標努力。

4團隊學習:是發展團對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

5系統思考:擺脫思考上的屏障,由看片段到看整體。

◎健康家庭:是指品質較高的家庭,包括家庭關係的有效運作,家庭資源的有效運用,以達成個人及家庭潛能的充分發展,並使家庭有能力有效的處理壓力與危機。P210

◎健康家庭的特質:p210

1.有效溝通 2.情感的滿足與開放 3.家庭成員間相互了解、接納,甚至支持與讚賞 4.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家中活動 5.提供家庭成員成長的機會 6.強調有效、積極解決家庭危機與衝突 7.強烈的家庭結合感 8.精神上的幸福

9.家庭組織有結構,但不固著 10.滋養家庭成員的需要 11.要求每個人都負責任 12.有家風、有傳統 13.有共同目標 14.要給子女難忘的童年15.家庭成員適應家庭的變化16.親職訓練。



第十二章 休閒與家庭生活

◎傳統休閒理論可分為五類主要看法(休閒的意義):p217

1.古典休閒論:休閒即為一種存在的狀態及事實,休閒的目的就是休閒本身,而不像工作其目的並非工作,而可能是金錢的需求,成就感的滿足等。

2.社會階層的休閒論:將休閒視為社會階層的象徵符號,許多休閒活動都會因不同社會階層加以區隔或劃分。

3.休閒的遊憩活動觀:主要視休閒即遊憩的活動。

4.休閒的自由時間觀:主要是從工作的角度界定休閒,認為休閒是工作之餘的時間,是自己可控制的時間,不受制於他人。

5.綜合性的理論觀:同時由社會階層、自由時間、遊憩活動等觀點來說明休閒的定義。

◎黃迺毓將休閒的定義分:p218

1.主觀定義:強調的是休閒的主觀狀態,認為休閒的特質是知覺的自由和自我的決定。

2.客觀定義:認為休閒是一種自由的時間或活動。

◎唐先梅對休閒的定義:p218

1.休閒就是放鬆 2.休閒就是休息 3.休閒是與工作不相關的 4.休閒是自由的 5.休閒是一種愉快的經驗 6.休閒是生活的動力 7.休閒是增加家人的互動。

◎黃迺毓將家庭休閒活動分六類:1.家庭團體活動 2.學習活動 3.文化活動 4.大自然的活動 5.體力活動 6.特別活動。p220

◎唐先梅將家庭休閒活動內容分為六類:(1).互外體育遊憩性活動.(2).知識藝文性活動 (3).家人活動(4).社交能力活動 (5).視聽消遣活動 (6).其他活動。p220

◎休閒互動情形的類型:1.個人的休閒活動 2.平行的休閒活動 3.共同的休閒活動。P223

◎平行的休閒活動:雖與配偶或其他家人一起進行,但互動的情形較少,如看電視。P223

◎共同的休閒活動:需要高度家人的互動,如玩橋牌、下棋。。P223

5.影響休閒的因素:p223

(1)個人層面:身心狀況、經驗、性別。

(2)家庭層面:家庭建立期、家庭擴展期、家庭收縮期。

(3)社會經濟層面:工作方面、環境方面、經濟方面。

◎影響休閒的因素有那些?影響您個人休閒最重要的是那一項因素?為什麼?p224

表12-1 影響休閒的因素

層面 Wade 唐先梅

個人層面 個人身心狀況、經驗、性別 健康的情形、個人的興趣、個人的進修、性別

家庭層面 家庭生命週期 子女數、子女年齡、子女的課業

社會層面 工作、環境、經濟 工作的情形、交通的狀況、經濟的考量



◎二性在面對休閒與家庭生活之差異:p230

1.對女性而言家庭與休閒具競爭關係 2.對男性而言家庭與休閒具合作關係。



第十三章 居住環境與家庭

◎家庭系統包括:夫妻、親子、手足三個次系統。P235

◎個人對居住環境的需求大致歸納為:1私密性 2個人空間 3領域行為 4擁擠感與密度。

1.私密性:控制自我與他人或群體間的互動,並得到他人對此權力的認同。P238

◎私密性空間的取得對個人行為的正面功能:1.情緒調整 2.自我檢討 3.自我重建 4.自我證明 5.自我滿足。

2.個人空間:是一種無形的空間,一直伴隨個人動作改變而改變,有如氣泡般,隨著動作不同,行狀亦會改變。

3.領域行為:分三類:(1).以「保衛行為」為界定物 (2).以「建立空間」為界定物 (3).以「專屬空間或事物」為其界定物。P240

◎領域的五個不同層次:1.個人領域 2.初級領域 3.次級領域 4.公共領域 5.互動領域。P240

4.擁擠感和密度:密度(物理學)多偏向於認定為客觀的測量(主要指每單位空間的人數或動物數),擁擠(心理學)則偏向於主觀的感受(對空間大小感受的主觀反應)。P241

◎擁擠感和密度之關係的四種理論(P.241):

1.刺激過度模型:是指外界輸入的訊息,超過個體能力所能處理的狀況。

2.密度-強度理論:主要在探討密度高低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密度高不見得會引起人類行為上的負面效果,除非達到某一段點,否則密度高只會加強對原情境的反應。

3.行為束縛模型:強調當人們行為受到約束或無法行使時將產生擁擠感受。

4.生態區位模型:認為人在環境中,必須達到一定的人數才會發生擁擠的作用與感受。

◎擁擠感的影響因素:(P.242)

1.空間變項 2.時間變項 3.人際關係變項 4.心理變項 5.個人特質變項。

◎家的建構要素:(P.243)

1.家是秩序感的建立過程:包括了時間、空間、權力,及身體秩序感的建立。

2.家是需建立認同感:人與人以及住所之間的認同感。

3.家是經過一些儀式活動的建立:更清楚家的空間建立,讓親朋好友了解這是屬於某個人的專屬空間。

4.家是可區分於外出的行為:於行為及衣著等可以不同於出門在外的正式及束縛。

◎家的客觀空間與家人關係:1.色彩 2.音響與燈光 3.家具。p244

◎家的主觀感受與家人關係:P245

1.私密性:私密性愈佳的家庭,其家人關係傾向於較高滿意度。

2.擁擠感:擁擠感對夫妻關係、家人關係有負面的影響。

◎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所遭遇的困境:1.法令執行問題 2.組織問題 3.環境覺醒教育。p248

◎個人及家庭如何受到這些社區環境的影響呢?p248

1.住宅型式 2.住宅間距離 3.遊戲環境 4.社區附近環境的狀況。



第十四章 管理與家庭生活

◎有效的管理對自我的幫助?p255

1.可以增加對自己和環境因素的了解 2.可以善用資源 3.可以作明智的決策 4.可以有機會達成目標 5.可以獲得所希望達到的生活品質。

◎生活品質:指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是人對自己「做什麼」和「如何生活」的滿意程度。P256

◎那些因素會影響人的幸福感?1.健康 2.經濟狀況 3.居住環境 4.休閒活動 5.家人和朋友。p256

◎「家庭管理」:是指有效的管理一切的家事,包括清理、做飯等等。P257

◎家庭管理的內涵精神:p257

1.家庭管理的意義:家庭管理是指有效率的管理一切的家事,在觀念上,它強調以心力減輕勞力,是一門需要運用到許多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學問。

2.互動的觀念:管理首先要能知道自己在整個環境中與其他人、事、物的互動。不同的管理方式是為了因應這些互動關係,事情本身的狀況及其他環境的因素。管理的成效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管理之後是否對目標的達成更有效率,家人更加滿意等來定義。

3.價值觀、目標和標準:家庭管理最重要就是在互動過程中,評估環境中各種因素之後,做成最佳決策以求達成最好的結果,做決策之前需建立清楚的個人價值觀,以建立目標和標準,使執行能有效率達到管理的目的。

4.多元家庭的需求不同:家庭管理,重心在家庭,然而變遷中的家庭對管理者來說,除了因應變動的環境,並要經常面臨前所未有的狀況,需要用心去觀察、探討、思索並尋找有創意的解決方法,過去單純的管理方式已不敷使用。

◎家庭管理的要素:(P.261)

1.家庭決策:(1)評估 (2)確立目標 (3)管理。

2.家庭管理的程序:(1)計畫 (2)實施 (3)評估。



◎資源管理應考慮五個因素:p263

1.了解個人所擁有的全部資源,包括財物、時間、精力、知識、技術、態度、才華等。

2.訂定個人目標與需求的優先順序,依輕重緩急分配資源。

3.考慮機會成本的因素。

4.資源分配與使用的限制。

5.發展資源分配與使用的計劃。

◎家庭資源的使用與管理,針對四項資源:溝通、時間、精力、金錢與財物。P263

◎家庭資源的使用與管理:

1.溝通資源的使用:雙向溝通、單向溝通、口語溝通、非口語溝通。P264

2.時間資源的管理:學習有效的使用有限的資源是管理的必學功課,一份好的時間計畫表是實際的、有彈性的、容易遵行的。P265

3.精力資源的管理:影響精力資源的因素有很多,個人因素包括體質、心理動機、身體健康、休息或睡眠狀況、飲食狀況等。P265

4.金錢與財物管理:金錢不是萬能但是金錢卻是在管理家庭時最具體的資源。

◎那些因素會消耗過度精力?p264

1.身體的損傷 2.身體的疲勞 3.精神的疲勞 4.厭倦、挫折感和壓力。

◎工作簡化的影響因素:1.環境因素 2.身體結構因素。P266

◎所得有不同的來源和類別:p267

1.金錢所得:工作所得、投資所得、財產所得、臨時所得。

2.生產所得:家事生產所得、持久性物品所得。

3.隱藏所得:精神所得、社區所得、工作福利所得。



第十五章 托育

◎托育的內涵:p275

1.兒童人身安全的保護 2.身體與生理需求 3.心理與情緒需求的支持 4.生活的教育與學習。

◎「托育服務」:是指由兒童父母委托,在一天中父母不在的時候,給予兒童適當安置與照顧的服務,提供的方式有保母照顧、家庭式托兒、托兒所、幼稚園。P276

◎托育服務的對策:p276~278

1.三歲前之嬰幼兒照顧措施:p276

(1).給薪的親自照顧假 (2)提供現金福利給居家照顧幼兒的父母 (3)擴增兒童托育措施。

2.三歲到義務教育前的兒童照顧:(1)學前教育模式 (2)社會福利模式 (3)雙元模式。P277

3.學齡兒童之照顧服務:(1)延長留校時間 (2)機構及企業經營方案。p278



◎嬰幼兒機構托育的優缺點(P.279)

1.機構式育嬰不一定對母親和嬰幼兒之間的依附性不利,重要的是育嬰中心是否提供一個豐富的環境,並懂得遊戲的意義和技巧,有足夠的保育人員和嬰幼兒玩。

2機構式育嬰也有可能促進嬰幼兒的智力發展。

3在育嬰中心長大的孩子較不與大人合作,攻擊性和自衛性較強,且比較調皮。



◎影響孩子對托育機構適應的因素:P280

1.孩子的態度:(1)健康情況 (2)年齡 (3)孩子的氣質。

2.父母的態度:(1)父母不能親自托育的因素 (2)對照顧者的信任。

3.照顧者的特質:(1)需要是溫暖的、具備專業知識、成熟的、關懷的成人 (2)人數控制 (3)工作人員的穩定性。

◎台灣地區的托育展望:p281

(一).台灣地區的托幼規畫:托兒供需嚴重失調.需要朝向多元化的發展模式,提供家庭彈性的選擇。包括:1.親自照顧方案 2.替代照顧方案。P281

◎針對先進國家兒童照顧的制度性和實務性分析,提出規劃建議(台灣地區的托幼規畫):p282

1.訂定全國托育政策。

2.積極擴充托育服務之可用性和可及性。

3.致力於提升托育服務的人員素質和服務品質。

4.訂定家庭支持取向的社會政策。

(二).回應幼兒發展的需求:1.對政府 2.對企業 3.對父母。P284



第十六章 兒童及青少年

◎兒童及青少年問題:界定為6~18歲,小學~高中階段者。(P.294~299)

1.中途輟學:受到個人、家庭、學校、同儕因素影響。

2.藥物濫用:(1)抽煙、喝酒 (2)藥物濫用。受到個人、家庭、同儕因素影響。

3.犯罪問題:受到家庭、學校、社會因素影響。

4.雛妓問題:家庭功能的殘缺、緊張的家庭氣氛、疏離的家人關係、同儕友伴的感染媒介、個人不當的金錢價值觀、崇尚虛華的物質慾望、受虐經驗造成身體尊嚴的損毀、社會偏差的應酬文化與色情氾濫。P299

◎「葯物濫用」:蓄意地使用某種物質,並非為達成該物質的原有目的,且使用的方式足以損害個人的健康或功能。P296

◎「少年犯罪」:指年滿十二歲以上至十八歲未之人而觸犯刑事法令者而言。P297

◎社會福利具有:1.支持 2.補充 3.替代三個功能。p300

◎兒童與青少年保護網絡:(兒童與青少年福利服務建構)p300圖16-1

1.支持性服務:目的在協助家庭和個人運用其自身的力量,來面對所遭遇的危機、困難,以避免不幸事件發生。

2.補充性服務:目的在透過補助的提供,維護家庭功能之運行。

3.替代性服務:指暫時或永久取代不完整家庭功能,最終目的在為兒童、青少年安排最適合成長、發展的環境。

◎以家庭為基礎的兒童與青少年福利服務策略,有兩個重點:p301

1.如何提供有效的方案,協助家庭發揮功能。2.如何將此方案落實在具有高危險因子的家庭中。

◎具體之服務策略原則及服務內容:p301

1.服務策略的原則:(1)在家庭中提供服務 (2)全方位服務 (3)密集、短期的服務。

2.服務內容:以家庭社會化功能的發揮為主軸,具體的策略如:(1)親職教育 (2)家庭、婚姻諮商 (3)建構社區互助體系 (4)推動外展家庭教育網絡。



第十七章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的迷思:p307

1.家庭暴力十分罕見 2.將家庭暴力視為心智異常或精神病患才會有的行為 3.家庭暴力只出現在社會階層較低的家庭中 4.受虐者本身便喜歡被虐待 5.暴力和愛無法並存於家庭中。

◎「兒童虐待」定義:十八歲以下的兒童受到其照顧者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性虐待或是疏忽行為,因而使得兒童的健康或福利受到傷害、威脅。P308

◎暴力定義:「暴力是一種故意或是企圖傷害另一個人身體的行為」。P308

◎暴力行為三元素:1.憤怒的情緒 2.意圖傷害的動機 3.傷害的行為。P308

◎家庭暴力的類型(型態):1.身體攻擊 2.性攻擊 3.情緒攻擊 4.不能滿足基本需求。P309表17-1

◎家庭暴力的成因:P309~310

1.個人因素:將暴力歸因於「個人病理」。

2.家庭因素:人們成長於暴力相向的家庭時,的確可能在成年期變的暴力。

3.社會結構因素:是由巨觀的角度切入,主張形成家庭暴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規範、

社會價值中,經由父權思想及父權家庭結構,型塑「男對女施暴」或「父對子施暴」的文化接納觀。鼓勵、寬恕暴力文化及習得暴力的「正當」使用範疇。

4.生態理論觀點:視為個人、家庭、社會等各個系統環環相扣所導致的持續情境。。

◎家庭暴力的處遇:(P.311)

1.個別處遇模式:(理論基礎、介入假設、介入內容)P.312

2.社會處遇模式(理論基礎、介入假設、介入內容)P.313

◎婚姻暴力:對配偶或前配偶、現有或曾經有事實上之夫妻關係者,實施身體上或精神上不法侵害行為。P314

◎使受暴婦女繼續留在受暴環境中的主因為:1經濟弱勢 2文化規範的不利 3法律制度的兩性不平等。p315

◎使受暴婦女離開受暴環境中的原因為:p315

1不堪一再受到虐待2對婚姻感到絕望3在經濟上有獨立的條件4觀念的改變5有庇護、支持的資源。

◎兒童虐待區分成四類:1.身體虐待 2.精神虐待 3.性虐待 4.疏忽。P315

◎兒童保護:1.通報 2.調查 3.保護干預。P317

◎老人虐待:1.身體之虐待 2.性行為之虐待 3.情緒或心理的虐待 4.疏忽 5.財務或物質之剝削 6.自我虐待及疏忽。P318

◎老人虐待之成因:1.照顧者壓力 2.暴力方式循環 3.施虐者個人特質 4.老人身心創傷、過度依賴。P319

◎受虐老人保護工作,主要有兩大模式:p319

1.保護服務:緊急安置、送醫救治、提供法律監護。

2.保護性服務:預防老人受虐之措施與服務。



第十八章 高齡化社會與家庭

◎「人口轉型」:由農業社會的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經醫藥衛生進步、營養改善,轉變為工業化社會的低出生率與低死亡率,此一人口現象即稱為「人口轉型」。P325

◎影響老人居住安排的因素:p327

1人口可用性:即老年人是否有可與之同住的成年子女。

2經濟可行性:老年人的經濟能力左右了其對居住型態的選擇。

3規範的期望:即受到社會文化規範的影響,老年人對居住安排的期望。



◎高齡化社會家庭所面臨的議題:p328

1.家庭變遷對代間關係的影響

(1)家庭結構:豆莢式家庭結構。

(2)家庭人口組成

(3)代間的地理接近性

◎「豆莢式家庭結構」:以垂直觀點來看家庭,庭中世代數增加,但各代人數下降。P328

◎「代間孝道責任」:個體對協助父母以維持其福祉的意識、觀念,其強調保護、照顧老年父母的責任和意願,孝道責任規範指引出成年子女適當的行為,包括:與父母同住、家務協助、互動往來及提供情感、財務支持等。P330

2.代間孝道責任規範的變遷:(1)孝道責任規範的意涵 (2)代間孝道責任期待之差異。P330

3.老人的照顧問題:(1)主要照顧者 (2)照顧工作的意涵與本質 (3)照顧者的感受。P331~332

◎照顧者的負荷與壓力與正向感受有那些?p333

1.照顧者的負荷與壓力:(1)身體的負擔 (2)經濟負擔 (3)就業限制 (4)社會關係與休閒活動受限。

2.照顧者的正向感受:情感與親密程度。

◎對於老人福利的提供,國內的社會福利學者主張,政府應做到:1供給者 2支援者 3規範者 4協調者。P334

◎台灣地區老人的需求:1.健康照顧2.經濟安全3.居住安養4.休閒、娛樂、教育5.再就業等社會參與。P334

◎政府應優先提供之老人福利前三項:1提供老人急性照護服務 2建立老年國民年金制度 3提供老人居家醫療照護服務。P334

◎「在家(地)老化」:多數老人均偏好留在原有家庭及社區的居住安排。P335

◎老人福利的現況與展望;「殘補式」福利政策,「補救已發生的問題」。P335



第十九章 資訊與家庭

◎資訊科技時代:p.341

面對資訊時代的社會,個人與家庭都應該重新面對與調整自己的步伐,以適應衝擊。

◎資訊科技產品已從公領域擴展到私領域。

◎資訊社會的產生P.342

◎資訊社會的發展情況:

一.資訊科技與公領域的關係:資訊科技最主要是應用在公領域發展上,也就是各種產業上的應用。

二.資訊科技與私領域的關係:媒體資訊影響了我們的婚姻態度、子女教養觀念及家庭結構,同時有更多單親的親子關係、同性婚姻,以及家人間的關係都受到媒體的影響,且進一步的影響家庭過去許多常態的習慣。



◎資訊媒體發展快速,更易取得,更可能取代過去傳統家庭功能;在教養子女,價值觀傳遞,家人互動,消費行為,家人健康,家庭管理,家庭休閒及家庭學習皆產生直接及間接的替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