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97上輔導原理與實務→多位學長學姐共同整理完成

97上輔導原理與實務
多位學長學姐共同整理完成
(空大書香園地)

sally.yu 自己的重點整理

輔導 諮商 心理治療
服務對象 一般正常人 一般正常人或
心理適應須調整者 心理失常者
精神病患
特性 發展性及預防性 發展性或解決問題 補救性,重新復健性
重視時機 重視現在及未來 重視現在與未來 過去之歷史與影響
助人內涵 強調資料的提供
認知與環境因素 強調諮商關係以
意識內容為主 強調助人者之權威性與 專家專業性偏重潛意識過程內容之分析

服務場合 學校或社團教會 學生輔導中心
在或專業輔導機構 醫院精神科或 專業精神科
需要時間 短期 短期但密集 長期甚可長達一年以上
目標 自我成長 自我了解,接納, 人格重健人格統整
助人技術層次 一般性 中度 深度診斷與治療社會適應,
心理平衡
專業人員 學校輔導員 諮商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
復健醫師治療

輔導、諮商 、心理治療的比較
輔導意義:輔導是一種教育的歷程,在輔導歷程中受過專業訓專練之輔導人員,運用其專業
知能協助當事人了解自己,認識世界根據自身條件建立其有利於自己與社會之生活目標並
使之在教育職業及人際關係各方面之發展上能充分展現其性向,從而獲得最佳之生活適應.
輔導的特性:1.成長性2.覺察性3.個別差異性4.發展性5.方向性:6.情境安排適切性
7.需求之合理及契合性8.機會改變性9.教育性
輔導的特質:
1.是一種專業
2.是一種專業協助知過程
3.是一種專業助人關係

輔導的功能:1.了解2.成長3.抉擇4.情緒支持5.問題澄清6.提供諮詢及資料提供
7.問題解決8.轉介功能9.輔導之預防10.團隊合作

輔導的目的:依接受輔導時段不同可分
1.即時目的:幫助當事人對其挫折困境情緒之接納支持及問題之克服或解決
2.終極目的協助當事人經由自我探索自我接納進而自我導引自我改變以致自我實現
輔導的目的歸納為1.行為改變2.心理健康3.問題解決4.能將輔導中學習到之方法應用到生活中5.了解自己並接納衝突之自我6.加強自我之功能7.認清自己之資源及潛力並善加運用8.因應及掌握週遭之環境

自由聯想 讓當事人在毫無拘束的情境下道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
自由選擇權 在個別獲團體諮商關係中當事人有選擇參與或拒絕參與諮商師所安排的技術
演練或活動退出或結束諮商的權利不得予以強制出

移情 在分析治療的過程中當事人將以往對他人的情感衝突以扭曲現實的形式轉移到諮商
員身上
輔導的內容:
1.以輔導的對象分類:1.問題青少年2.中.老年人3.殘障者4.女性5離婚者.適婚者
6.各生涯發展階段7.失業者8.外境生涯轉換
2.以輔導方式:1.個別輔導2.團體輔導
3.服務性質:1衡鑑服務2.資訊服務3.諮商服務4諮詢服務5定向服務6安置服務
7延續服務8研究服務
4.依輔導內涵分類:1生活輔導2教育輔導3.職業輔導
5.依輔導問題:1.一般人際關係2.兩性問題3.婚姻.家庭及親子關係4.自我探索及了解
5.生涯規劃及發展6.學習問題7.健康及生理發展問題8.經濟困難9.心理適應10.其他
6.依輔導機構:1.學校輔導系統2. 社會輔導系統3. 其他
輔導理論的基本概念
1心理分析學派:佛洛伊德所創立,認為人類行為基本上受制於心理能量與早年經驗的影響,
潛意識裡的動機與衝突是當下行為的核心驅力,人格發展是否健全取決於性心理發展是否
能妥當整合,重要技術包括自由聯想、夢的解析、抗拒分析移情/反移情分析、闡釋


2個人中心學派:代表人物羅傑斯,強調由諮商員提供一個支持、溫暖、包容、接納的投契
關係,當事人在安全的人際環境中不受威脅地面對自己的缺點開放自我使現實與自我概念
達成協調一致,免除不必要的焦慮促成自我成長,基本觀點:人性論、人格理論、不適應行
為、諮商目標、諮商技術、成長歷程
諮商員的態度 1.真誠2.無條件的積極關懷3.同理心
人格理論:
1.個體 個人的整體
2.現象場: 個人經驗的所有內外在世界
3.自我: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

個人中心學派的優點
1.不斷成長
2.樂觀積極
3.方法單純
4.成效顯著
5.人際和諧

3認知行為學派:結合認知和行為要素探討並協助當事人改善問題行為,包括艾利斯的理性
情緒理論、貝克的錯誤思考理論和麥奇邦的負向內言理論

貝克的錯誤思考理論
1.個人中心想法:個體把客觀外在現象用自己的想法來解釋
2. 極端化的想法:個體將事情依對立的二分法作強制而不合理的區分形成扭曲現實及情緒困擾的後果
3.遵循規則的想法:逕循僵化或偏頗的規則而產生頑固的認知形式認知行為學派問題處理的步驟
艾利斯
1.對不合理信念的駁斥
2.認知性的家庭作業
3.當事人對自己不合理信念的面質
4.讀書治療
5.採用新的正向自我陳述

貝克:
1.教導認識錯誤的思考
2.認識事件與情緒的關聯
3.去個人中心想法
4.獲取可靠的結論
5.改變規則

麥其邦 自我教導訓練將潛發出來的負向內言加以對抗,
其對抗內言應
1.直接和原有的負向內言對立
2.是可信的事實
3有足夠的對抗內言
4.由當事攘人自行設計
5.應簡潔明瞭
6.肯定進取而有力

問題行為導因  諮商目標
理性情緒理論  不合理的信念 擺脫有害的意念 
錯誤思考理論 錯誤的思考 協助當事人克服認知上的盲點模糊的 知覺自我欺騙及不正確的判斷以改變其認知中對現實的直接扭曲或不合邏輯的思考方式
負向內言理論 內在認知事件  經由自我教導訓練將潛發出來的負向內言加以對抗然後設計出可以引導積極行為的正向內言

專業倫理守則的功能:
1.保護當事人
2.提供專業人員的引導
3.保證專業人員的自主性
4.增加此一專業的威信
5.增加當事人對此一專業的信心
6.詳細說明專業人員之適切行為

訂定所依據的道德原則
1.善意的2.無害的3.正值的4.尊重人的自主性5.合乎法律規範
諮商倫理守則特別強調:
1.責任
2.契約
3.可信賴
4.保密

美國諮商協會的倫理準則與美國心理協會的倫理守則互相呼應包括:明確界定諮商關係,重視
保密及個人隱私權,強調專業責任規範評量與解釋測驗結果的行為,清楚說明在教學訓
練督導研究及出版情境要注意的界限和原則,建構解決倫理爭議的原則
中國輔導協會諮商專業倫理守則的核心精神為重視當事人的福祉,尊重當事人的權利,重視
咨商師必須有足夠的專業知能、保密、知後同意、維護當事人最佳利益、避免雙重關係

常見的倫理困境問題:
1.諮商輔導人對誰負責
2.諮商師是否有權積極說服與挑戰當事人
3.雙重關係的存在
4.與當事人的性關係

我國助人專業人員所遭遇到的倫理困境包括保密、雙重關係、預警責任與舉發、專業資
格、對同僚不合倫理行為之處理、角色與責任衝突、知後同意權、未成年者的權利、
技術運用的恰當性、價值影響、測驗、團體、研究、教學訓練與督導、運用廣告及媒體

解決倫理兩難困境的步驟
1.了解問題2.衡量不同選擇3.作出決定4.將決策付諸行動5.評估結果6.分享學習與經驗
輔導組織的原則:
1.應配合學校的實際需要2.應配合學校的整體教育計畫3.應以共同瞭解為前提4.應力求單
純5.強調全體教師的責任與合作6.應設輔導室7.延攬專門人才8.強調與校外機構的聯繫


有效的輔導人員特質
1.了解他人:包括開放性、敏感性、同理心、客觀性
2.人我交往:包括真誠性、不專斷、積極關注、溝通技巧
3.了解自己:包括安全感、信任感
諮商服務 協助當事人解決問題

提高諮商員專業認同的方法:
1.發展出自己的理論取向和諮商工作的哲學觀
2.以權人的成長的和發展的觀點看待各案
3.以建構論觀點和個案協同界定問題性質和形成處理方案
4.以環境脈絡觀點分別了解當事人和諮商員雙方的家庭系統和文化背景對諮商工作的影響
5.了解心理教育模式及其他預防模式的效能
6.擁有處理個案由常態到異常的知識與技能
7.使用短期、解決焦點、能力本位、主動和指導取向的諮商模式
個案研究的意義: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

個案研究的目的:
1.了解當事人身心發展的狀態2.了解當事人的人格特徵3.探討當事人的行為問題及相關因
素4.探討與解決問題有關的資訊作為輔導個案的依據,提出符合當事人狀況與需要的輔導
策略,有效協助當事人改變適應欠佳的行為,增進生活適應

個案研究的實施步驟
1.確認當事人的行為問題2.資料蒐集3.問題評估4.實施輔導

個案研究資料蒐集的方法:1.測驗法2.觀察法3..訪談法4問卷法5.文件收集

實施觀察法的原則:1.須有明確的目標2.同一時間觀察對象宜聚焦
3.注意取樣的洽當性4.紀錄宜客觀5.紀錄方法明確簡要6.資料解釋應周延

個人基本資料1.本人概況2.家庭概況3.學習狀況4.自傳5自我認識.6生活感想7.畢業後計畫

訪談的進行應注意:1.做好事前準備2.建立信任關係3.掌握訪談方向4.營造良好的氣氛
5.紀錄訪談內容

個案資料蒐集的原則1.完整性2.客觀性3.有效性4.持續性

個案資料的管理員則1.實用性2.保密性3.安全性

個別諮商的意義:諮商輔導人員與當事人一對一語文互動的專業助人關係,經由諮商輔導人
以專業態度或方法與當事人建立良好的助人專業關係,以協助當事人生活適應、解決問
題、人格的積極成長與發展

個別諮商的基本理念:
1.諮商輔導人員對當事人的看法
2.諮商行為的基本假設
3.基本諮商態度真誠 尊重 接納 溫暖 體諒
4.諮商談話時應有的了解

個別諮商的目的:以適當的方法,協助當事人改變其行為,以使其能身心健康,社會環境適
應良好,積極發展潛能,生活更滿意

個別諮商的目標:
1. 能學習到的方法或行為用到日常生活
2. 能了解並接納衝突中的自我
3. 能祛除特殊的身心症狀
4. 能加強自我的功能]
5. 能認清自己內在潛力與資源
6. 能掌握周遭環境
7. 能化解內在負向或衝突的思想與情感

諮商關係的特性:
1.意義性
2. 重視感情性
3.統整機會性
4. 尊重意願性
5.當事人之求助需求性
6.互動影響性
7.結構性
8. 共同合作性
9. 人性
10.改變性

1.未完成事件:,是指過去沒有妥適處理的情緒,會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在心中形成一種干
擾。人如有「未完成事件」,可能會受其干擾而無法活在當下。有人多年以後都受某件事的
影響而不自知,受這個「驅力」的驅使去做很多事,例如:有人會一生都不自覺的在追求
什麼,或覺得欠缺什麼等……。處理「未完成事件」的方法是「重新體驗」(或稱「再經驗」)
2.內言:是指一個人的內在認知或內在思考。內言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或情緒反應。
3.生活風格:每個人追求卓越及如何處理自卑的方式不同,而形成每個人獨特的生活風格。

諮商技巧:
1.使用諮商技術前的準備:專注及諮商談話情境的安排及基本諮商行為
2.建立關係的基本技術: 同理心
3.引導的技術:接納,反應,發問的技巧
4.澄清的技術:反應情緒的澄清,摘要,簡述語意內容的澄清
5.支持或鼓勵的技術
6.問題解決的技術:問題解決,角色扮演,行為改變,家庭作業
7.結束的技巧
8.專業保密的態度

輔導情境的安排(S.O.L.E.R)
S:雙方座位安排90度角 O:態度是開放的自然的
L:微向前傾,兩手微握 E:眼神溫暖,專注當事人 R:放鬆心情

同理心: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立場著想,如同當事人的感受,但並不跟當事人一樣陷於其中
的情緒(同情),也不以自己的邏輯(推理)去想像.而是一種深入,感同身受的了
解,並以對方可以瞭解的表達方式讓當事人知道你是真正了解他.

同理心的步驟1. 積極的專注2.傾聽3.共鳴4.回饋

初層次同理心:對當事人明顯表達的意思及感覺做一個基本的了解與溝通,適合於輔導開始階段.

高層次同理心:協助當事人從自己的觀念及思想中探索及澄清自己的問題

引導的方法:接納、反應、發問

澄清的技術:
1.情緒的澄清-反映即輔導員針對當事人的情緒如同照鏡子一般反映當事人情緒不多也不少
反映的重點:反映當事人的情緒層面,內容正確即可
2.內容的澄清-摘要當事人的敘述及簡述語意的回答具體化的引導澄清當事人的說話內容


支持或鼓勵的技術:
1.當事人有下列情況應予鼓勵:
1想要改善現況的動機
2提出可行方法
3具體行動且能改善問題
4求助行為本身
5對當事人有利行為.鼓勵的話

2.當事人有下列情況應予支持:情緒不穩定時,遇到挫折,猶豫不決時

問題解決的技術:
1.問題解決法的步驟:
1.確定問題
2.決定處理的先後順序
3.建立當事人同意具體可行的目標
4.分析達成目標之阻力及助力
5.想出有關策略及方法
6.選擇達成目標的有效方法

2.角色扮演
1.協助當事人澄清、自我了解
2.協助當事人澄清、了解他人
3.為未來可能發生的行為預演練習

3.行為改變:
1.增強:個體產生行為之後若得到愉快,滿足的效果,則該項行出現的頻率將增加.可分
為正增強(給予正性的增強物)、負增強(除去負性增強物)
2. 消除:個體行為後未獲得任何增強物,其行為出現之頻率將逐漸減少
3. 類化:個體習得某一特定刺激的反應,可能於接受另一類似刺激時也有相同反應

4.行為塑造:配合增強原則,培養新行為:
步驟:
1.詳定起點行為
2.確定終點行為
3.選擇適當的增強物
4.採用漸進方式養成行為
5.評量及分析行為改變的情形

5. 家庭作業:基本原則:
1基於當事人的需要及意願
2內容宜具體,簡要,易懂,當事人可行
3.下次輔導時須檢,分析.做修正.

問題解決諮商模式
1.協助前階段
2.澄清及探討問題
3.自我了解及設定目標
4.計畫及實施行動計劃
5.結束關係階段

諮商發展性步驟
1.投入諮商
2.澄清問題
3.自我了解
4.設定目標
5..探討問題解決途徑
6.設計實施步驟
7.採取行動
8.諮商終結

團體的條件:
1.團體成員的特定性
2.團體目標的共識性
3.團體獨特性
4.團體規範性

團體輔導的意義:泛指凡運用團體理論或團體過程於合格的團體專業人員帶領下達成團體之
任務朝向團體目標以達成個人及團體之目標之工作

團體的分類性質:
1.正式團體與非正式團體水平 垂直 混合
2.開放團體封閉團體
3.同質團體異質團體
4.結構團體非結構團體,
5.志願團體非志願團體
6.時間集中及分散團體

團體的功能
1.教育性之功能
2.預防性之功能
3治療.性之功能
4.發展性之功能

團體的特性:
1.同理心
2頭腦多
3客觀性
4示範性
5練習多
6歸屬感
7變環境
8經濟性

團體輔導常用的技術
1.開時之技術
2.繞圈子輪流發言之技術
3.增進溝通之技術
4.角色扮演之技術
5引發對立情緒表達之技術
6.摘要解釋之技術
7.討論今後發展之技術
8.處理抗拒之技術
9.處理情感轉移之技術
10處理反移情之技術
11回饋之技術
12增強之技術
13示範之技術
14有效使用結構練習之技術..

團體諮商的過程
1.準備
2.開始
3.轉換
4.工作
5.結束
6.追蹤及考核

個人的生活風格一旦形成,就不易改變,並將持續影響其知覺經驗及行為方式。

4.預警責任:諮商員在遇有當事人行為對自己或第三者有嚴重危險時,為保護當事人及其他
人免於傷害,應向其監護人或第三者預先提出警示。

5.原則性倫理:是指用理性、客觀、普遍、公正的原則來對倫理事件進行分析,思考「如何
做才不會違反專業倫理?」。

6.衡鑑服務:藉由各種客觀與專業評估的方法收集有關學生個人家庭友伴及輔導相關的資料以
協助當事人增進對其自我覺察之輔導服務

7.諮商同意權 當事人有接受或拒絕諮商的權利

試述同理心的四個層次。
1.代表諮商輔導人的回答與當事 人之敘述不相關或傷害
2.僅包括部分情感
3.外在情感的全部
4.外在情感的全部及內部情緒

教育輔導:應用於教育方面協助學生於教育之適應急發展皆屬於教育輔導

團體輔導中「角色扮演」的意義:
利用角色扮演於團體中演練成員過去縣在或未來可能面對之情境再由成員互相回饋修正重
新演練直到問題之解決



Falcon 最新期末考重點整理(精簡版)

第八章 諮詢
一、「諮詢」指的是間接的服務,有別於「諮商」的直接服務。直接服務是由諮詢員與學生直接接觸,間接服務是指來尋求諮詢者可以是教師、家長、學校行政人員、校長、學校機構等,藉由諮詢發展出更適合處理與引導的方法與策略。

三、諮詢的角色:
1、心理的精神評估角色
2、診斷的角色
3、評量者的角色
4、問題解決者的角色。

四、4種常見的諮詢模式:
1、現實治療諮詢模式
2、行為諮詢模式
3、家庭諮商及諮詢模式
4、學校諮詢模式。

五、有效諮詢員的勝任標準:
1、知識領域
2、技能領域
3、態度領域。


第九章 測驗在輔導上的應用
一、測驗所要測量的心理特質包括認知、情意及技能。
二、測驗的類別:
1、認知測驗與情意測驗
2、文字測驗與非文字測驗
3、個人測驗與團體測驗
4、選擇反應測驗與結構反應測驗
5、客觀測驗與非客觀測驗
6、常模參照測驗與標準參照測驗。

三、測驗的功能:
1、篩選功能
2、分類與安置功能
3、輔導與諮商功能
4、診斷與評鑑功能。

四、測驗應具備的要件:
1、信度
2、效度
3、常模
4、一致的程序
5、可使用性。

五、輔導上常用的測驗:
1、智力測驗
2、性向測驗
3、成就測驗
4、人格測驗。

六、施測原則:
1、兼顧團體與個人
2、針對需求
3、選擇適宜
4、讓受測者知悉結果
5、應由專業人員施測。


第十章 生活輔導
一、生活輔導的意義:就是協助個體運用本身及環境中的天生條件及資源,充分發展自我,與環
境維持良好的互動。

二、生活輔導實施原則有:
1、以全體學生為對象
2、要協助學生有效的學習
3、要全體教師共同合作
4、需要有計劃有系統的課程
5、實施重視激勵的過程
6、重視未來發展性
7、重視發展階段的特徵與需求
8、要以專業知識作基礎
9、要重視持續性之實施
10、要重視個別差異
11、重視言教、身教、境教的配合
12、重視學校、家庭、社區之配合。

三、生活輔導實施方法有:
1、課程設計
2、團體輔導
3、個別輔導。

四、生活輔導的內容:
1、身體健康輔導
2、情緒健康輔導
3、社會健康輔導
4、心理健康輔導
5、心靈健康輔導
6、日常生活輔導
7、學校生活輔導。

五、生活輔導之缺失:
1、過於注重活動的形式,忽略輔導的精神
2、未能將知識轉化為行動
3、忽略發展性輔導
4、未能發揮團隊合作功能
5、未能重視言教、身教、境教的配合。


第十一章 教育輔導
一、教育輔導的意義:
(1)廣義的意義:即是透過輔導這個專業技能,來達到教育的目的。
(2)狹義的意義:利用輔導的專業技能來協助個人了解受教育的意義,認知學習的原理及方法,並規劃學習或教育生涯。

二、教育輔導的項目:
1.協助個人了解學習的真正涵義
2.協助個人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與習慣
3.協助個人培養有效的學習方法
4.協助個人充實學習的內涵
5.協助個人規劃學習生涯
6.協助落實教學評量。

三、教育輔導的功能:
1.使學生發揮學習潛能,以增進學業成就
2.使教師因材施教,以落實教學效果
3.使學校擬訂教育計畫,以因應「教」與「學」的需求
4.使家長了解子女,以建立正確的教養態度
5.使社會人士了解社會教育,以實踐終身教育的理念。

四、教育輔導的種類:
1.依輔導內涵分:
(1)始業輔導
(2)學習輔導
(3)升學輔導。

2.依輔導對象分:
(1)一般學生輔導
(2)學習困擾學生輔導
(3)智能不足學生輔導
(4)資賦優異學生輔導
(5)社會人士輔導。

◎智能不足學生的教育輔導原則:
a.精簡教材的內容
b.細分學習的步驟
c.促進學習的信心
d.加強生活的指導
e.發掘特殊的才能。

3.教育目標來分:
(1)認知領域輔導
(2)情意領域輔導
(3)技能領域輔導。

五、實施教育輔導可遵循的共通原則:
1.認識學校教育的目的。
2.因應個別的差異。

◎個別差異:係指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因受遺傳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使不同個體之間在身心特徵上所顯示的彼此各不相同的現象。

※實施教育輔導,可將個體的個別差異歸納成三方面:
(1)能力方面
(2)人格方面
(3)社會背景方面。

3.引起動機並培養興趣,興趣在學習中有下列作用:
(1)引發積極而持續的學習活動。
(2)導引學習的方向與目標。
(3)增加學習效果與價值。
(4)形成個人的專長與嗜好。

4.發展有效的學習方法。
◎有效的學習方法如下:
(1)擬訂讀書計畫
(2)熟識學習策略

◎韋恩斯坦與梅耶將學習策略分為五種:
a.複誦策略
b.精緻化策略
c.組織策略
d.理解監督策略
e.情意策略。

(3) 養成PORST讀書法:預習(Preview)、問題(Question)、閱讀(Read)、自我複述(Self-recitation)及檢查(Test)。

5.了解升學的真諦。

六、教育輔導的方法:
1.團體輔導
2.個別輔導
3.媒體輔導
4.家庭訪問。


第十二章 生涯輔導
一.影響生涯發展之因素:
1.時代需求,社會進步
2.人道主義及人本心理影響生涯諮商觀念
3.科學的影響
4.職業心理學研究之發展
5.政府之立法及行政措施。

二.史川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主要由三種旋律相互激盪交織而成:
1.工作、職業或事業
2情感、婚姻與家庭
3.自我的發展成長。

三.所謂工作係指個人為追求某一目標所作之有系統的活動,此目標可能是個人長久以來視為生活重心的目的,也可能是他人之期望,或為完成一項任務。

四.生涯︰整體而言,包括個人一生所從事的工作,以及其擔任的職務,角色之總稱,也包括其他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

五.生涯的意義︰C連續發展性A察覺性R角色扮演的獨特性E探索性E終生教育性R尊重性以及責任性。

六.生涯輔導計劃:.
a.自我了解
b工作世界及其他有關的影響因素
c休閒時間與活動對個人生活的影響
d生涯計劃中必須考慮的各種因素.
f在工作與休閒中達成自我實現必須具備的條件。
.
◎ 生涯輔導理論之舒伯的三大分類:
1.配對理性論
2.發展性理論
3.決策性理論。

◎ 生涯輔導理論之克埃提思之二大分類:
1.心理學取向
2.非心理學取向。

◎ 生涯輔導理論之功能:
1. 有助於生涯問題的全面認識與了解
2.有助於各種生涯輔導方法的適當使用
3.有助於對生涯輔導發展趨勢的了解
4.生涯輔導理論之發展有助於生涯輔導的專業化。

◎ 生涯輔導理論之四股主流:
(一)特質因素論
(二) 生涯發展理論
(三)行為學派的生涯諮商
(四)心理學理論。

◎生涯輔導之發展趨勢:
1.生涯輔導對象之擴展
2.深入了解不同生涯輔導對象之生涯需求
3.建立生涯輔導服務之資訊提供方式
4.確立生涯輔導實務之工作內容
5.發展生涯輔導模式。


第十三章 社會資源之運用與轉介
一.社會資源之定義︰
1.對當事人而言:係對於當事人有助益的人、事、地、物。
2.對輔導員而言︰輔導員須了解與輔導工作有關的社會資源,並妥為協助當事人善加運用以協助其解決問題。
3.對輔導機構而言︰凡是可以提供輔導機構為推動輔導工作有關的協助皆屬之。

二.社會資源分為
1.校內資源
2.校外資源。

三.照會︰係指輔導人員於輔導當事人的過程中,發現當事人的問題和需求必須向機構內其他輔導單位請教或共同輔導所採取的聯絡協調工作。

四.轉介的意義︰負責性、尊重性、周延性、補足性、合作性、問題性、合法性。

◎照會與轉介的流程︰輔導開係的建立、診斷、聯絡、填寫照會轉介單寄發或轉介單位、安排、追蹤。


第十四章 輔導工作之評鑑
一.評鑑的意義:
(一)評鑑即評量
(二)評鑑為專業的判斷
(三)評鑑是「評定特定目標與實際表現成果之符合程度的技術或過程」
(四)輔導評鑑是搜集與確定資料以協助決策人員從事有效的決定過程。

二.輔導評鑑的目標:
(1)衡量輔導工作的績效.
(2)檢討輔導工具與方法的效用,以謀改進的方法.
(3)驗證輔導工作中,若干基本假定的正誤.
(4)提供評量結果,增強輔導人員的信心,以促進輔導工作的健全發展.
(5)提供資料協助社會大眾了解輔導工作的實況與成效,以建立良好關係爭取社會合作的基礎.。

◎輔導評鑑之原則:
1.目標之周延及明確性
2.效標之有效性
3.評鑑標準之符合性
4.輔導機構及輔導人員之合作性
5.輔導評鑑必須是有計劃性的實施
6.具有回饋性及追蹤性
7.具有應用性
8.積極鼓勵性。

◎ 輔導評鑑計劃之標準:
一.輔導評鑑之外在標準:
1.諮商輔導人員與當事人之比率
2.諮商輔導人員的素質
3.維持適用的資料與紀錄
4.輔導有關資訊的提供及使用情形
5.輔導人員之自我評鑑情形
6.是否善用各種輔導衡鑑資料
7.輔導計劃是否具完整性可行性及發展性
8.輔導設備是否充足及適宜
9.輔導經費之應用是否足夠及使用合宜。

二.輔導評鑑之內在標準(非形式化的條件):
1.是否符合當事人的需要
2.維持功能的平衡
3.具有明確的輔導目標
4.輔導計劃之均衡性
5.輔導組織的穩定性
6.輔導工作方式的因應是否彈性化
7.輔導人員之專業倫理及合作
8.善用社會資源
9.機構內意見溝通管道是否良好
10.對於過程與結果的關心。

◎輔導工作評鑑之三種評鑑方式:
1.調查法
2.實驗法
3.績效制度。

◎其他評鑑方式:
1.自我評鑑
2.機構間互評
3.輔導主管單位之評鑑
4.績效制度之評鑑方式。



小盞 期末考重點整理--14章

●第八章
◎諮詢的意義:指的是一種間接的服務,通常指學校輔導人員對學生之重要他人(如:學生老師、學生家長)所提供的一種助人的方式,目的在幫助第三者(學生)解決問題及發揮功能。

◎諮詢服務的基本形式:
1、直接服務:由諮詢員與學生直接接觸,進而提供適當的處遇。
2、間接服務:尋求諮詢者可以包括教師、家長等,藉由諮詢員所 提供的資訊,發展更適合處理與引導學生的方法與策略,學生間接從諮詢服務中受益。

◎諮詢的角色與功能
1、心理的精神評估的角色:限於孩子太小而無法測量時和教師的討論。
2、診斷的角色:舉行會議擬定策略決定是否要做心理測驗。
3、評量者的角色:舉行會議、以腦力激盪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做心理測驗、給予評量的結果回饋,提供介入策略。
4、問題解決者的角色: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所有活動均被視為不同目的的諮詢。

◎諮詢的歷程:
1、契約建立前階段:強調諮詢員與尋求者初步接觸的情形。
2、契約建立:以任務釐清及建立關係為主要內容。
3、資料收集:收集足以達成目標的各項資料。
4、資料分析:重點工作包括:用何種方式分析所收集到的資料,及如何轉化分析後的資料作為尋求諮詢者做決策時參考的訊息。
5、呈現:將所得的訊息與尋求諮詢者溝通即進行討論,引導思考資料的意義,投入諮詢的歷程,並做自己的決定。
6、行動計畫:共同討論具體的行動計畫,包括:行動步驟、行動者、行動時機、預定目標、相關情境等。
7、評量:評估在諮詢歷程中,目標、方法合適否。
8、結束:不僅在訊息交換過程的結束,更重要的是尋求諮詢者能 接受停止諮詢的情況下結束諮詢歷程。

◎諮詢的模式:
1、現實治療諮詢模式
(1)階段一
目的是要協助父母或老師和兒童建立一個比較良好的關係
〈步驟一〉列出並停止已經用過且無效的方法。
〈步驟二〉列出一些可打破慣有互動形式的方法。
〈步驟三〉列出你可以做、應該做且對兒童有幫助的是。
(2)階段二
主要是在教父母、老師運用現實治療的步驟在兒童身上
〈步驟四〉直接表達你的看法
〈步驟五〉使用現實治療理論的探問句型,強調先前彼此同 意的規則的遵守情形
〈步驟六〉與兒童訂立契約
(3)階段三
適用於兒童的問題是較為棘手的,主要處理策略是「孤立」
〈步驟七〉在教室內使用「隔離技巧」
〈步驟八〉是將隔離的地點設置在教是外,待兒童做到契約中該做的事,才讓他回到團體。
〈步驟九〉當校內隔離措施不見成效時,可以考慮讓家長把兒童帶回,允許他第二天回到學校。
〈步驟十〉帶領兒童參觀少年觀護所。
2、行為諮詢模式
○行為諮詢者不直接和當事人接觸,而是透過尋求諮詢者以達兩個目的:
(1)減少當事人的問題行為次數。
(2)持續需求諮詢者的行為,以改變當事人的行為。
○行為諮詢包括五個步驟:
(1)觀察:諮詢員在自然情境和晤談中了解先前事件和後果關係。
(2)功能分析:分析、諮詢、當事人彼此行為互為因果關係的部分。
(3)訂定目標:尋求諮詢者能先改變自身的行為,當事人的行為亦可望隨之改變。
(4)行為介入:
※行為諮詢者可以使用:
1、正增強
2、刺激控制
3、示範
4、角色扮演
(5) 撤出:當尋求諮詢者能處理當事人的問題之後,諮詢員即可撤出。
3、家庭諮商及諮商模式:
(1)建立諮商的基調
(2)描述在校的問題
(3)手足關係和教養方式
(4)描述在家的問題
(5)重新界定問題
(6)提出學校方面的建議
(7)提出家庭方面的建議
(8)結束及定期追蹤
4、學校諮商模式:
(1)教師諮商方面:
※教師諮商的目的
a、加大邊緣學生的成就
b、發展正向的師生關係
c、協助學習困擾學生的父母
d、提升學生的自尊
e、創造更溫暖的學校氣氛
f、壓力及工作負荷過重的管理
g、協助單親家庭更有效的溝通
h、增進親師之間問題解決的合作關係及能力
(2)家長諮詢方面:
※家長會議的步驟:
a、最初的接觸
b、知覺檢核
c、訊息傳送
d、接受檢核
e、家庭動力評量
f、教育策略運用
g、總結、驗證、澄清
h、追蹤
(3)諮詢與行政關係:
a、澄清對諮詢員與教師工作中的諮詢角色
b、指出諮詢員對學校問題的責任
◎諮詢效能的提升
1、有效諮詢員的勝任標準
(1)知識領域
(2)技能領域
a、溝通技能
b、教導及說服技能
c、諮商技巧
d、建立良好關係之技能
e、群體工作能力
f、處遇能力
g、調查能力
h、分析診斷能力
I、彈性
J、問題解決能力
(3)態度領域
a、專業的態度
b、成熟度
c、特質
d、人本之人性觀
2、諮詢的訓練內涵
(1)背景能力
(2)了解問題以及問題脈絡的能力
(3)表達與溝通的能力
(4)短期介入的能力
(5)預防與發展性介入的能力
(6)諮詢專業倫理的養成
(7)諮詢實務訓練與督導

●第九章
◎測驗:即指心理測驗。*在標準化的情境下,測量個人心理特質的工具*。

◎測驗的類別:
1、認知測驗與情意測驗
2、文字測驗與非文字測驗
3、個人測驗與團體測驗
4、選擇反應測驗與結構反應測驗
5、客觀測驗與非客觀測驗
6、常模參照測驗與標準參照測驗

◎測驗的功能:
1、篩選功能
2、分類與安置功能
3、輔導與諮商功能
4、診斷與評鑑功能

◎測驗應具備的要件:
1、信度:是指測驗的可靠性,亦即指測驗分數的穩定性與測驗內容的一致性。
2、效度:指測驗的正確性,亦即指測驗能夠測量到它所預測量之特質的程度。
3、常模:是指某特定團體在某一測驗上之得分的平均數。
4、一致的程序:包括失策步驟、計分方法及解釋結果的一致性。
5、可使用性:包括施測時間及施測費用的經濟性。
◎輔導上常用的測驗:
1、智力測驗
2、性向測驗
※輔導人員使用性向測驗的目的:
a、確認人們的潛在能力
b、激勵特殊各案的特殊或潛在能力的發展
c、提供資料以協助人們做教育及生涯決定
d、預測人們可能的教育或職業成就
e、組合具有相類似性向的人,俾利特殊輔導或教育訓練之進行與實施
3、成就測驗
※成就測驗可提供的量數:
a、學習數量
b、學習速率
c、與他人或與自己的學習比較
d、各學科之長處與短處
e、未來學習預測
4、人格測驗
◎實施測驗應遵循的原則:
1、兼顧團體施測與個別施測
2、針對需求實施測驗
3、選擇適宜的測驗
4、讓受試者知悉測驗結果
5、應由專業人員實施測驗

●第十章
◎生活輔導的意義:就是協助個體運用本身及環境中的天生條件及資源,充分發展自我,與環境維持良好的互動,過充實、愉悅而有意義的生活
◎生活輔導的目標:
1、協助學生自我了解、自我接納、進而自我發展
2、協助學生認識自身所處的環境,善用環境資源,促進自我成長與發展
3、協助學生與環境維持積極正向的互動,與他人相互尊重與關懷,有良好的群性發展
4、協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身心健全發展
5、協助學生發展價值判斷的能力,建立個人的信念系統,過充實、愉悅、有意義的生活

◎生活輔導的內容:
1、身體健康輔導:採取有效的行為來促進身體的健康
2、情緒健康輔導:情緒健康是只能夠充分感覺和表達自己情緒,能給予和接受愛,實踐生活目標,發展心理的忍耐力
3、社會健康輔導:社會健康是指有效的表現符合角色期待的行為,表達對他人的尊重,隸屬於某一社會群體的隸屬感,有效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4、心理健康輔導:心理健康包推論的過程、分析、評價、求知慾、幽默、警覺性、創造力、邏輯能力、記憶力等
5、心靈健康輔導:心靈健康是指個人內在的一致感;個人生命的意義感;同理他人、為他人付出的無私感;建立個人的宇宙觀
6、日常生活輔導:是指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及生活經營的能力
7、家庭生活輔導:是指培養學生實踐基本生活的能力,學習與家人互動的技巧,增進家人關係
8、學校生活輔導:是指引導學生認識學校,適應學校生活

◎生活輔導的缺失:
1、對輔導對象了解不足,未能以學生的心理需求及發展特徵為基礎
2、生活輔導的計畫不夠周延,缺乏整體性
3、過於注重認知層面,忽略了情意和行為層面
4、忽略環境因素
5、忽略延續輔導,也忽略輔導的銜接功能
6、相關人員角色功能沒有發揮

◎學校實施生活輔導的現況改進方向:
1、學校實施生活輔導內容,過於注重活動形式,忽略輔導的精神
2、學校實施生活輔導工作,未能將知識轉化為行動
3、學校實施生活輔導工作,忽略發展性輔導
4、學校實施生活輔導工作,未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5、學校實施生活輔導工作,未能重視言教、身教及境教的配合

◎生活輔導的實施原則:
1、以全體學生為對象
2、協助學生有效的學習
3、需要全體教師共同合作
4、需要有計畫有系統的課程
5、重視激勵的過程
6、重視未來發展性
7、重視發展階段的特徵與需求
8、以專業知識做基礎
9、重視其持續性與延續性
10、重視個別差異
11、重視言教、身教、境教的配合
12、重視學校、家庭、社區之間的配合

◎生活輔導的實施方法:
1、課程設計
(1)生活輔導的課程需要有計畫、有組織的設計
(2)生活輔導的課程要包含認知、情意、技能各向度
(3)生活輔導的課程重視體驗反思與實踐的循環歷程
※課程設計要:
a、提供多元的探索活動
b、在體驗中發現意義
c、促進反思與實踐
※課程設計可從兩方面進行:
a、與現行課程相結合
b、安排特定的課程
2、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的策略有:
a、問題討論
b、價值澄清
c、訊息提供
d、角色扮演
e、團體競賽
f、辯論活動
g、參觀活動
h、專題演講
i、主題座談
j、主題週活動
3、個別輔導
(1)資料提供
(2)函件輔導或電話輔導
(3)心理測驗
(4)心理諮商
(5)個案研究


飛行

第十二章 生涯輔導 P305
一‧試比較工作、職業、生涯之意義? P309
A:工作是指個人為追求某一目標所做的有系統的活動,而職業是為使工作之目標得以順利完成任務,通常須賦予個人某種職位以使其扮演某些角色。
生涯的意義隨時代的不同而略有轉變,基本上生涯與「工作」及「職業」概念有所差異,整體而言生涯是包括一個人一生所從事的工作,以及其擔任的職務、角色之總稱,也包括其他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

二‧試述生涯輔導的意義? P311
A:生涯輔導是指一套有系統的輔導計劃,在輔導人員協助下,引導個人探索、統整並運用知識、經驗及價值評鑑結果。』其意義有:1.自我了解 2.工作世界及其他有關的影響因素(如工作者的態度與訓練)3.休閒時間與活動對個人生活的影響與重要性 4.生涯計劃中必須考慮各種因素 5.在工作與休閒中達成自我實現必須具備的條件。
生涯輔導的主題:1.決策技巧的培養2.自我觀念的發展3.個人價值觀的澄清4.自由選擇的機會
5.個別差異的重視6.適應變遷的彈性。

三‧生涯輔導對象為何?其生涯需求有何異同? P325
A:生涯輔導的對象:過去生涯輔導工作,大多以一般青少年或成年人所面臨的問題為主,但近年來由於社會變遷、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使輔導對象層面更加擴大。
生涯輔導的對象:如:(1.生涯教育向下紮根如各級學校及青少年。2.大學生延畢及研究生日益增多之工作輔導。3.中年人之轉業及生涯轉換之生涯輔導。4.老年人之生涯輔導。5.女性之生涯輔導。6.不同婚齡的已婚者、離婚者、適婚者之婚姻生涯輔導。7.身心障礙者之生涯輔導。8.予學校與社會教育體系中,加入生涯教育之課程。)
其生涯需求有何異同:其青少年與婦女的生涯需求項目較多,而生涯需求中之工作適應過程、生涯決策、生涯規劃、環境探索等為較多的輔導對象感到需要。(如環境探索、工作適應過程、生涯決策、生涯規劃、工作世界探索、自我探索、就業安置等)。

四‧如何建立生涯輔導服務資訊之提供方式?
A:1.生涯資訊如書面資料之印製2.生涯視聽媒體之使用3.個別生涯輔導4.生涯模擬方式5.生涯體驗
6.生涯教育課程之提供7.生涯電腦資訊系統之建立

五‧試述如何發展我國之生涯輔導模式?
A:教育部訓委會之六年輔導工作計畫及目前各級學校輔導工作已漸將生涯輔導等列為重點工作,社會輔導機構及各地區教師研習中心都有加強有關生涯輔導專業訓練。
P328生涯輔導模式:1.組織上:成立生涯發展或前程規劃中心,或予學校原有之十席就業輔導試、輔導中心功能予以統整等。2.確立生涯輔導目標3.生涯輔導措施

六‧試述生涯輔導實務之工作內容?
A:1.職業方向之探索:協助來談者探索自我、了解自我為起點,進而發展當事人之職業認同,以助其探索職業方向。2.職業世界之認識:發展如何提供並協助來談者對於職業世界之了解。3.求職問題之輔導:發展包含面談應對技巧、個人履歷自傳撰寫之模式要領得訓練模式4.職業決定技巧:發展科學化之職業決策過程及以電腦化職業資料系統為輔導工具。
其主要之職業決定過程可分為:1.考慮個人其主觀因素,排除不感興趣之職業群。2.在所剩之職業群中排出其所認為可以接受之選擇。3.列出重要之考慮因素,根據這些因素加權分析。
生涯輔導理論:有其強調的重心,有以一生的發展力成為其探討的重心,如發展論;有的是以特有的因素加以發展,如特質因素、社會因素、需求因素、心理分析等加以考量而形成不同的論理。P313

生涯輔導理論之舒伯的三大分類: P313
1.配對理性論:以人和事的配對為重點。分為:(1)差異取向,著重性向和人格特質。(2)情境取向著重社會經濟結構,個人在社會情境中的地位或社會過程。(3)現象取向,強調自我觀念和諧一致。
2.發展性理論:以生活階段為重心,有些理論強調認同與分化,有些理論著重個人對人、物、己的知覺架構,有的事綜合角色、生活空間與發展的概念,或以徑路、迴轉模式加以探究。
3.決策性理論:其目的在探討配對或發展之所以發生的現象,主要著重於生涯決策的歷程與型態之探討,亦有綜合及社會情境者。
生涯輔導理論之克埃提思之二大分類: P313-P314`
1.心理學取向:認為職業選擇受環境的影響為間接作用,主要取決於個人之特質及個人決定因素之影響。包含特質論、心理論、發展論及決策論等。

2.非心理學取向:認為職業選擇受環境中某些制度的影響,個人的特質與其選擇並無直接與間接的關連。包括偶然說、經濟論、文化及社會論。
試述生涯輔導理論之功能?
A:1.有助於生涯問題的全面認識與了解2. 有助於各種生涯輔導方法的適當使用3. 有助於對生涯輔導發展趨勢的了解4.生涯輔導理論之發展有助於生涯輔導的專業化(:統合現有之釋、解釋已有的事實、預測未來的事實、導引研究的方向)

生涯輔導理論之四股主流:
(一)特質因素論:代表人物是伯森斯(為生涯諮商之開創者)強調個體、職業及兩者之關係,十分重視測驗及職業資料的提供。
(二) 生涯發展理論:代表人物是舒伯、金茲伯,以發展觀點及人格理論為基礎,認為生涯決定是一種發展過程,涵蓋自兒童晚期至成年早期甚至到中年之生涯發展。
(三)行為學派的生涯諮商:強調區分生涯決定過程與生涯決定內容而且深受學習理論的影響,重視生涯輔導的過程甚於內容。
(四)心理學理論之運用及後代短期心理治療之擴展,強調來談者之自我力量,認為來談者是解決其本身問專家,生涯諮商輔導人員為催化解決來談者問題之專家,強調來談者之參與與責任,生涯諮商輔導人員亦應積極參與。

社會模式或偶然說:認為出生十個人所屬的家庭、種族與社會階段等因素影響教育及職業機會,甚至個人對教育、職業的抱負、職業的選擇目標、及所能獲得的機會亦受其左右,在其先決條件侷限下,著固定的方向與層次發展。P322
經濟論:主要探討經濟發展的狀況、人力資源的運用、勞動市場之供需平衡、就業機會多寡、職業收入等因素對個人職業選擇的影響。(認為經濟因素對個人職業選擇影響甚大,因此必須對各種經濟狀況深加了解)P323
需要論:認為選擇職業的關鍵在於個人心理需求的探討,強調家庭環境及父母管教方式對個人需求、職業選擇的影響。P323
精神分析心理動力論:著重個人動機、需要等心理動力之研究,強調早年人格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對職業選擇與適應的影響作用。
行為學派之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人之天賦及特殊能力、後天的環境及特殊事件、個人的學習經驗、任務取向之技巧為影響個人做決定之四個主要因素。其理論重點在強調對個人過去經驗的解釋。

決策論:以決策的概念解釋個人生涯發展的歷程與抉擇。涵蓋有:(1).規範性模式:指提供模仿學習模式。(2).描述性模式:指描述實際做決定行為。P323
職業類型論:以賀爾蘭為代表,認為職業選擇是個人人格特質的延伸,由選擇職業過程,可以反應其人個特質。P324依其人格特質分為六大類:實用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事務型。

人格特質混影響其職業興趣類型及與職業的適配程度會影響個人對工作的滿意、成就、適應、穩定等。
職業選擇理論:其理論三大目的:1.協助個人了解其基本需求並尋求適當之途徑滿足其需求。2.協助個人由背景、經驗、體能、心理差異等觀點來了解整個工作世界。3.解釋父母態度與個人職業選擇行為之間的關係。
生涯彩虹圖:以縱向來看可以了解個人由各種生活活動中不斷探索自我並計畫未來職業之方向;由橫向來看個人在生活劇場扮演之角色與其所投注之情感及時間有關。



十四章 輔導工作之評鑑

一. 評鑑的意義
(一)評鑑即評量
(二)評鑑為專業的判斷
(三)評鑑是「評定特定目標與實際表現成果之符合程度的技術或過程」
(四)輔導評鑑是搜集與確定資料以協助決策人員從事有效的決定過程

二.輔導評鑑的目標
(1)衡量輔導工作的績效.
(2)檢討輔導工具與方法的效用,以謀改進的方法.
(3)驗證輔導工作中,若干基本假定的正誤.
(4)提供評量結果,增強輔導人員的信心,以促進輔導工作的健全發展.
(5)提供資料協助社會大眾了解輔導工作的實況與成效,以建立良好關係爭取社會合作的基礎.

輔導評鑑具有下列價值及功能:
一. 證明輔導工作效能的功能
二. 促進輔導工作不斷改進與發展的功能
三. 協助輔導人員客觀自我省思的機會,擴大輔導效果避免違反輔導之專業倫理.
四. 輔導評鑑之結果有宣導的功能.
五. 增進輔導機構與輔導人員溝通的功能.
六. 提高輔導人員參與機構政策做決定的程度.
七. 具有釐清輔導責任的功能.
八. 對於改進輔導計劃的企圖提,供合理的嘗試之功能

輔導工作評鑑之困難
一.輔導工作本質方面
二.輔導人員之因素
三.輔導評之本質方面

輔導評鑑之原則
1.目標之周延及明確性
2.效標之有效性
3.評鑑標準之符合性
4.輔導機構及輔導人員之合作性
5.輔導評鑑必須是有計劃性的實施
6.具有回饋性及追蹤性
7.具有應用性
8.積極鼓勵性

輔導評鑑計劃之標準
一.輔導評鑑之外在標準
1.諮商輔導人員與當事人之比率
2.諮商輔導人員的素質
3.維持適用的資料與紀錄
4.輔導有關資訊的提供及使用情形
5.輔導人員之自我評鑑情形
6.是否善用各種輔導衡鑑資料
7.輔導計劃是否具完整性可行性及發展性
8.輔導設備是否充足及適宜
9.輔導經費之應用是否足夠及使用合宜
二.輔導評鑑之內在標準(非形式化的條件)
1.是否符合當事人的需要
2.維持功能的平衡
3.具有明確的輔導目標
4.輔導計劃之均衡性
5.輔導組織的穩定性
6.輔導工作方式的因應是否彈性化
7.輔導人員之專業倫理及合作
8.善用社會資源
9.機構內意見溝通管道是否良好
10.對於過程與結果的關心

輔導工作評鑑之方式

三種評鑑方式
1.調查法
2.實驗法

其他評鑑方式
1.自我評鑑
2.機構間互評
3.輔導主管單位之評鑑
4.績效制度之評鑑方式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