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下→Snow學長整理期中重點
期末考考試重點整理
94下青霞妹妹 2006-06-10 自製生科兒保期末重點整理
(空大書香園地)
第一章
1、發展的意義P.4-P.5
● 葛塞爾(Gesell,1952)認為發展是一種有順序的、前後連貫方式漸進的改變。P.4
● 郝洛克(Hurlock, 1968)認為發展是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內在的生狀況發生改變,心理狀況也受到刺激而產生共鳴,使個體能夠應付未來新環境的刺激。P.4
● Anderson(1960)亦強調:發展不僅是個體大小或比例的改變,也不只是身高的增加,或能力的增強,發展是統合個體許多構造與功能的複雜過程。P.4
● 朱智賢(1989)認為發展系一種持續的系列變化,尤指有機體在整個生命期的持續變化,這種變化既可是由於遺傳因素,也可局限於出生到青春期這一段時間。P.4
● 張春興(1991)將發展分為廣義與狹義。P.5~6
廣義:係指出生到死亡的這段期間,在個體遺傳的限度內,其身心狀況因年齡與學得經驗的增加所產生的順序性改變的歷程;
狹義:由出生到青年期(或到成年期)的一段時間。
*綜合各家,發展的意義可歸納為:P.5
(1).發展的起點為個體受孕開始,而(狹義)的終點到青年期為止;(廣義)的終點則是到死亡為止。
(2).發展為個體的改變,其改變程是有順序的、前後連貫的、漸進的、持續的。
(3).發展的內容應抱含生理和心理的改變。
(4).發展的改變與遺傳、環境、學習、成熟有關。
(5).發展不單是量的變化,也是質的變化。
(6).發展的方向是由簡單到複雜,由分化到統整。
2、兒童的分期P.5-P.7
◎ 張春興建(1992)在<現代心理學>一書中,將兒童期分為:
(1). 產前期:從受孕到出生
(2).嬰兒期:指出生到兩歲
(3).前兒童期:2~6歲
(4).後兒童期:6~13歲
◎ 艾力克遜(Erikson, 1963)的心理社會性階將兒童分為四期:
(1). 嬰兒期:指出生到1歲
(2).學步期:指2~3歲
(3).幼兒期:指3~6歲
(4).兒童期:指6~12歲
◎Newman and Newman 依據艾力克遜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將兒童期分為:
(1). 胚胎期:自受精到誕生
(2). 嬰兒期:從出生到兩歲
(3). 學步期:指2~4歲
(4). 幼兒期:指4~6歲
(5). 學齡兒童期:指6~12歲
◎青少年之發展特殊性可分為:
(1).青少年前期:10~18歲
(2).青少年後期:18~24歲止
◎兒童期分期:
(1).胚胎期:又可稱產前期,自受精到出生前為止,約266天,此發展階段可以分為三個三月期之分期,又可稱受精卵期,胚胎期及胎兒期,以優生保健最為重要。
(2).嬰兒期:自出生至兩週為新生兒,2週~2歲為嬰兒期,是發展快及最重要的發展階段,生命中第一年,體重可成長至出生時的3倍。2歲時,運動、語言、概念形成的基礎已具備。此時期的發展與保育、營養衛生保健、疾病預及給予依戀及信任是必需的。
(3).學步期:又稱嬰幼兒期。2歲~4歲左右。此階段發展與保育,預防意外產生、營養衛生保健、親情與教育的提供是必需的。
(4).幼兒期:從4~6歲,此階段的幼兒已受到複雜社會所影響。台灣4~5歲左右托育率約有80%;5~6歲的幼兒則有96%在托育機構。此期的發展與保育在安全、營養、衛生及生活自理能的培養是相當重要。
(5).兒童期:從6~12歲,又稱學齡兒童期或兒童後期。此時期對日後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相當重要。
而此時的發展與保育的需要上,教育及培養技能是最為優先要務。
(6).青少年前期:從生理的突然衝刺到生殖系統成熟。出現第二性徵,歷經思春期的變化,約10~18歲。
此階段的發展與保育注重,性教育及獨立生活的培養及在同儕互動中產生正向之自我評價。
3、成熟理論P.11-P.12
主張人類之發展過程主要是由遺傳所決定。人類之行為主要受內在機制,以有系統之方式,且不受環境影響的悄況下指導著發展的進行,進而影響個體組織的改變※兒童發展之父:George Stanley Hall(亦是心理學之父)<1844~1924>論點:P.12
(1).兒童行為主要正受其基因組合之影響
(2).深信人類每一個體所經歷的發展過程卻類似於個體發展的順序,即是「個重複種族演化的過程」(研究反映於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
(3).兒童行為從進化的原始層面脫離出來,透過成熟,帶來兒童的行為及自然的活動。
▲ Arnold Gesell (1890~1961 George Stanley Hall的學生):P.13 Gesell發展理論強調成熟在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他與G..S.Hall不同之處在其不支持發展的進化論,相信兒童發展是取決於遺傳,並且人類發展之能力又整率是因人而異,故在兒童保育要尊重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的個人特質。
▲ 成熟理論在兒童發展領域深深影響兒童托育。成熟學派之哲學觀點與Rousseau之浪漫主義相符,支持「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觀點
▲ 配合兒童目前的能力提供學習經驗,較符合兒童發展與人性(本)的教育理念,同時也是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EYC所倡導的「適齡發展實務」的重要依據。
▲ 兒童保育之教師(保育員)要以兒童的「需求與興趣」來設計教學計畫,課程要配合兒童發展,並以遊戲為主要的教學設計原則。
4、行為理論(學習論)P.14-P.19
是一種學習理論,一直被當做是發展理論。提出瞭解是由經驗而引起的相對持久的行為變化的轉機。
▲此學派認為除了生理上的成熟之外,個體的發展絕大部分是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學習理論的論理有四:
(1).古典制約:P.14
由Ivan Pavlov(1927/1960)所創立,又稱巴卜洛夫制約。此原則探究了反應是由一種刺轉移到另一種刺激的控制方法,運用唾液之反射作用作為反應系統。
●古典制約說明人一生中出現的大量聯想學習。當一個特殊信號與某個表象、情緒反應或物體相互匹配後,該信號便獲得了新的意義。
(2).操作制約:P.15
Edward L. Thorndike(1874~1949)j採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學習,嘗試由聯結刺激與反應的過程來解釋學習,又稱操作制約學習,強調學習中的重複的作用和行為的結果。
●制約過程的一組定律:效果率、練習率、準備率
●Thorndike之效果率為增強概念及操作制約概念之先驅,亦是B.F.Skiner之行為主義取向之基礎
▲史金納對學習心理學與發展理論的貢獻在於其巧妙地將學習理論應用到教育、個人適應及社會問題上。
▲史金納認為兒童表現出來的大部分行為,都是透過工具制約學習歷程所建立的。
●增強與處罰正是行為建立或解除的關鍵,增強被用於建立好的行為塑化,而處罰被用於移除不好的行為聯結。
●增強物有兩種,分為正增強與負增強
●處罰:是個體透過某種嫌惡事件來抑制某種行為的出現。 Ps:課本p16~17圖表要看
(3).社會學習:P.17
a.Bandura 利用實驗室研究方法,進行兒童對楷模示範對兒童學習的影響結果表現兒童喜歡模仿攻擊、利他、助人和吝嗇的榜樣。
b.學習是由觀察別人和模仿別人的行為而學習。 c.強調榜樣的作用,也就是身教的影響。
●行為動作之模仿學習的四種過程:P.17
1.透過注意
2.取得訊息的記憶
3.行為產生
4.增強
(4).認知行為主義:P.17~18
Edward Tolman(1948)提出個體之認知地圖,作為刺激與反應聯結中的學習中介反應的概念,此概念的解釋個體在學習環境中的內部心理表徵。
◎六種認知因素:P.18
1.認知能力
2.自我編碼
3.期望
4.價值
5.目標與計畫
6.自我控制策略
◎四種學習過程:P.18
1.古典制約:當兩個事件在非常接近的時間內一起出現時,它們就學習得了相同的意義並產生相同的反應
2.操作制約:隨意控制的反應既可公加強,也可以消除,這取決於和它們相聯繫的結果。
3.社會學習:新的反應可以透過對榜樣的觀察和模仿而習得。
4.認知行為主義:除了新的反應以外,學習者還要學習得了關於情境的心理表徵,它包括對獎賞和懲罰的期望,適當的反應出現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期望。
5、心理動力論P.19-P.22
(1).心理分析論:P.19
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理論集中於個人之情緒與社會生活的人格發展,他更劊立性心理發展。
◎第一個假定:人有兩種基本的心理動機:性慾、攻擊-認為人的自一行為都源自體之性慾和攻擊衝動的表現。
◎第二個假定:人具有一種叫做潛意識的精神領域。
◎佛洛依德認為活動個人之意讓和潛意識需要心理量,稱為原慾,其集中於性慾或攻擊衝動的滿足,個體基本 的行為是追求快樂,避免失敗與痛苦,故心理能量激發兩種行為本能生的本能、死之本能。
※人格結構分為三種成份:本我、自我、超我。P.20
※本我:1.本能和衝動的源泉
2.唯樂原則
※自我:1.個人同環境有關的所有心理機能
2.負責協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
3.現實原則
※ 超我:一個人心中的道德格言:良心,以及個人成為道德高尚者的潛在自我理想 4.道德完美原則
●兒童透過認同與父母與社會互動,在愛、親情和教養的驅使下,兒童積極地模仿他們重要他人,並將社會準則內化,成為他們日後的價值體系及理想的志向。
(2).心理社會發展論:P.21
艾力克遜主張個體在其一生的發展乃透過與社會環境互動所造成,成長是經由一連串的階段進化而成的。
●心理動力論強調人際需要與內在需要在塑造人的人格發展中的重要性。需透過核心過程,適應成長。
●佛洛依德強調個人的性和攻擊衝動的滿足。
●艾力克遜強調個人與社會互動中的人生發展。
P22圖表要看哦
6、認知理論P.23-P.27
▲認知是經驗的組和解釋意義的過程。
▲建構理論:主張個體是由處理其所經驗中所獲得的資訊,而創造出自己的知識。其乃是針對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兩者間對立之處而提出的一種辯證式的解決之道
▲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論點:皆是探索個體是如何知悉世異萬物的方法。
▲理性主義:視理性(心智)為知識的來源
▲經驗主義:視經驗為知識的來源
●建構主義自一九六○年代後開始影響美國兒童發展和教育領域,以皮亞傑、維高斯基、布魯納為代表人物。
☆皮亞傑:是認知發展建構理論的先驅。主張兒童的思考系統是透過一連串階段發展而來,而且這些發展階段在各種文化中適用於所有兒童。
☆皮亞傑發展理論三個重要概念:P.23~24
(1)..基模:(a).乃是思考世間萬物之要素的整合方式。
(b).基模是透過心理調節過程而形成的,隨個體成長與環境的各個層面的反覆相互作 用而發展,人終其一生皆不斷地產生並改變基模。
(2).適應:是兒童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要求的傾向。
▲皮亞傑擴充演化論之適概念,提出「適應導致邏輯思維能力的改變」
▲適應是一個兩方面的過程,也是基模的連續性與改變。此過程是透過同化及順應
▲同化:是依據已有基模解釋新經驗,也是個體與外在互動造成過去基模的改變,同化有助於認識的連續性。
▲順應:是為說明物體或事件顯露出新的行為或改變原有基模,換言之,就是個體改變原有的基模以為了調適新的環境要求。個體之同化與順應之過程造成適應的歷程,也造成個體的心理平衡的改變。
▲平衡:是在個人與外界之間,以及個人所具有的各個認知元素之鼎,求取心理平衡的一種傾向
(3).發展階段:認識是一種積極過程,一種構造意義的手段,而不是瞭解人們知道哪些特定內容。
▲認知發展基本階段理論分為四階段:P.25
(1).感覺動作期
(2).前運思期
(3).具體運思期
(4).形式運思期。
☆維高斯基:認為人同時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發展-自然發展和文化發展來獲得知識。
●自然發展:是個體機體成熟的結果。
●文化發展:是與個體之語言和推理能有關。
※文化發展三階段:
階段一:思考是無組織的堆積。在此階段,兒童是依據隨機的感覺將事物分類。
階段二:(a).利用複合方式思考,兒童不僅依據用主觀印象,同時也是依據物体之間的聯結,物体可在兒童心中產生連結。
(b).兒童脫離自我中心思考,轉向客觀性的思考
(c).在複合思考中,物体是透過具体性和真實性來進行思維操作,而非屬於抽象和邏輯的思考
階段三:兒童可從概念思考,也發展了綜合與分析能力,已具有抽象和邏輯思能力
☆布魯納:提出三個認知過程:p.26
(1).行動模式:是最早的認知階段,個體透過動作與操作來表達訊息。約在0~2歲嬰兒期。
(2).圖像模式:2~4歲幼兒期,藉由一些知覺意像來表達一個行為,如視、聽、觸覺或動態美學。
(3).符號模式:在5歲之後,語言擴增,幫助表達,協助操作,語言成為兒童思考與行動的工具。
7、生態環境論P.27-P.28
視兒童整個人為其週圍的環境系統所影響,由Urie Bronfenbrenner所倡導,認為人類發展的多重生態環境是瞭解活生生的、成長中的個體如何與環境產生互動關係。
●Urie Bronfenbrenner將環境依與人的空間和社會距離,分別連環圖層的四種系統:
(1)微視:個人被罝於核心,受其個人的元生能力及生物基因影響,以及日後受環境互動中所形成個人的經驗及認知,稱之為微視系統。如照顧者、保姆與個人互動最直接頻繁,影響最直接也最大。
(2)中間:各微視系統之間的互動關係,兒童最早的發展即是透過微視系統所組成之居間系統的接觸而達成社會化,進而瞭解最早的周遭環境。如家庭、同儕、學校。
(3)外部:指社會情境直接影響其中間系統的運作,間接影響兒童發展。如父母工作情境,學校行政體系。
(4)鉅視:是直接受到各個社會文化的意識型態和制度模式所影響,如社會文化,社會意識型態和價值觀。
●Bronfenbrenner 理論,人類發展最重要的本質是透過與環境互動增加個體之適應社會之能力。
●年小的兒童因個人之成熟性不夠,受微視系統影響最大,隨著年齡成長,微視系統擴大,可從家庭、托育的機構、學校、社區或宗教組織,甚至擴大個人生活圈與同儕接觸及多媒體之影響。
●兒童工作者在解釋兒童行為時,必須先瞭解兒童身處情境中的知覺,才能對兒童的行為有所體認。
8、兒童發展與保育之研究方法P.32-P.36
●兒童發展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兒童發展連續性以及對於變化模式加以描述和解釋。
●幼兒保育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幼兒發展上的順序和預期的模式
●兒童發展保育最常見的一個變項→年齡
◎研究年齡變化之研究設計有四種:P33~36
(1).回溯研究:使用回溯研究的研究者常會要求受試者回憶並描述他們早期的經驗
(2).橫斷研究:是在一個固定的時間由觀察數組不同年齡的兒童
(3).縱貫研究:指在不同時期的反覆觀察。 優點:在於使我們能對一組個體的發展歷程作追蹤式重複,並從中瞭解個體是隨著年齡的成長而產生身心行為的變化。
(4).族群輻合研究:也稱為連續研究,乃是將上列橫斷和縱貫兩種設計方法合為一種的研究方法。
▲參與者的各組受試者,叫做同族群,這些受試樣本是經抽樣過程選定的。
▲使用族群輻合研究,可以瞭解年齡成長的改變,還可以瞭解社會和歷史的因素造成的差異。
●社會行為研究的方法:p.36
(1).計質研究:指對非數據的觀察面談或書面資料的分析
(2).計量研究:指對蒐集資料(預測量化)的數據加以測量分析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觀察法、實驗法、調查與測驗法、個案法、訪談法。
●(一)觀察法:觀察研究乃是基於研究者處於客觀的立場,客觀地觀察兒童在家庭或學校中的行為來加以記錄與分析。
●(二)實驗法:主要是讓研究人員可以驗證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因果關係。
◇此過程在探討實驗者對自變項的操控,並觀察依變項的變化
●(三)調查與測驗法:主要目的是探索其表面意義所隱含的事實,或描述變項在特定群體的分佈。
●(四)個案研案:是對個人、家庭或社會群體作更深入的描述。
目的:在描述特定的人或群體的行為,通常用於描述個體經歷或考察與理論預見不一致的現象。
▲隨機抽樣→一個特定的母群體,利用大家被抽取的機率是一樣的
●(五)訪談法:主要是以與個案者面對面的談話為依據。
第二章
9、生命的起始---受精作用P.46-P. 47
*受精:是指來自男性的精細胞和來自女性的卵細胞的結合,形成一個新的單細胞的過程,此單細胞稱為受精卵,結合地點主要發生在女性的輸卵管。P.46
*子宮外孕:精子與卵子受精後,脫離正常著床路線。(如仍留在輸卵管或跑到腹腔。)P.46
*子宮外孕的機率約佔所有懷孕的1%,其中95%的子宮外孕的位置都在輸卵管。曾有子宮外孕者,再次發生的機會增加7~13倍。P.46
*一個新生女嬰的卵巢內約有數十萬個未成熟的卵子,外有一層卵囊包覆。P.46~47
*健康女性在第一次月經來到最後一次月經結束,共約可排出400個卵子。P.47
*一個成熟的卵子細胞大約只有一的“。”的1/4大小,卻是人體內最大的細胞。P.47
*少女發育成熟後,體內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荷爾蒙,促使每循環約28天就會排卵一次。亦指兩個卵巢中會有一個成熟的卵囊破裂並排出卵子,若該卵子遇到精子,則會產生受精。P.47
*精子呈蝌蚪狀,全長1/600英吋,是人體最小細胞之一。靠著螺旋狀的纖維質伸縮及尾部的擺來行動,是由成熟男性的睪丸製造。P.47
*男人一次射精排出量約2~5CC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標準,精液每西西約有6千萬精蟲:若精液濃度低於每西西2千萬隻,則稱之為精子稀少。P.47
*精子藉由頂體一起分泌酵素,溶解卵子外的面的保護層,僅有一隻精子能穿透且讓卵子受精。P.47
*射精算起,精子讓卵子受精的能力約可維持2~3天,三天後精子活力喪常無法穿透卵外層。P.47
*卵子的生命從卵囊釋放後僅有約24小時。P.47
*危險期:排卵期的前三天至後一天。 *安全期:扣除危險期之外的日子。P.47
*試管嬰兒:是一種體外受精的精密技術,將取自母體的成熟卵子,與來自男方的精子在試管內受精,當受精卵生長至8個細胞群的大小時,再將胚胎移植入子宮內成長。P.47~48
10、子宮內的新生命---多胞胎生育P. 48-P. 51
*受精卵通常會在2~3天內,由輸卵管朝著子宮的方向移動,且不斷的進行有絲分裂,經過6~7天後,受精卵便從1個細胞進化為200個胞胚的細胞群。
*在生命形成的第1週裡,受精卵一面分裂成長為胚胎,浮游約3日,隨後分泌一種化學物質將子宮表面溶化,然後深入子宮內部固定,稱為著床,也就是妊娠的開始。
*懷孕的第9個月,母體藉由胎盤將氧氣、養分給胎兒,而胎兒也經胎盤排泄代謝廢棄物。
*懷孕過程中,有時發生流產現象,通常是因胎盤功能失調,或是胎兒發育異常導致,通常在妊娠前3個月。
●多胞胎生育
*當受精卵意外的分成數塊,繼而形成更多的胚胎,或是卵巢排出一個以上的卵,且各受精於不同精子,就形成所謂的多胞胎。P.49~50
*同卵雙生:是由於受精卵在早期分裂時分離為二,進而發育成2個胚胎,各自有自己的臍帶,
共用一個胎盤和羊膜囊。P.50
*異卵雙生:乃婦女在極短時間內一次排出2個卵,且都各自受精成2個受精卵並同時著床,各自擁有自己的臍帶、胎盤和羊膜囊。P.50
*雙胞胎通常有家族性的傾向,這種多重排卵的特性,母系父系均有遺傳可能。P.51
*重複排卵:一卵多胎的情形較為罕見。多胞胎常出現於第三胎或第三胎之後,或年紀較長的婦女。P.51
11、遺傳缺陷---隱性遺傳、顯性遺傳、性連遺傳P. 57- P. 59
(1).隱性遺傳所傳遞的缺陷:p.57
▲人類大多數不正常的基因以隱性為多,隱性遺傳疾病的症狀通常在幼兒期出現。
▲主要發生在東歐猶太人的Tay-Sachs疾病(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萎縮的疾病),和PKU苯丙酮尿症(一種中樞神經系統中毒的疾病)半乳糖血症狀(一種代謝異常症),先天性青光眼和白化病等。p.57
▲常見的隱性基因:如鐮狀細胞貧血症,在非洲國家常見。因為帶有單套鐮狀細胞貧血症基因的帶原者不會感染瘧疾,因為,雙套的鐮狀細胞貧血症患者才會在非洲盛行。p.57
(2).顯性遺傳所傳遞的缺陷:
▲正常基因通常為顯性,但也有例外。因某種異常特質是由顯性基因所攜帶,如軟骨發育 障礙症、
杭丁頓舞蹈症和侏儒症。p.57~58
◎顯性意味著突變的基因能「強勢控制」正常基因。
(3).性連續遺傳所傳遞的缺陷:
●性連遺傳:透過性染色体傳遞基因的缺陷。(與性染色体有關的基因缺陷傳遞)p.59
▲色盲與血友病,是由隱性基因所傳遞的X性連隱性遺傳p.59
▲血友病又稱「貴族的疾病」,因為它常見於近親通婚的歐洲皇族成員(如維多利亞女王家族),因深具戲劇性,因為對其研究較為廣泛。p.59
▲Y性染色體上沒有可以與X 性染色體對抗的顯性特質,當男性的X 染色體上帶有缺陷基因時,其基因症狀可以全部顯現,意即性連續隱性特質幾乎都只出現在男孩身上,而且是由母親方面傳遞此異常基因。p.59
▲一個出現缺陷的得症父親並不會傳遞此種基因給兒子,因為他只給了兒子Y染色體,但卻會將此基因傳給女兒,使之成為帶原者,如果她的母親也是帶原者,此女兒有50%的機會表現出此種疾病。
12、染色體異常P.60-P.62
(1)體染色體異常
▲唐氏症是最常見的體染色體異常病症,又稱「三染色體症」早期被稱為蒙古痴呆症,但是有種族歧視意味。→1956年提歐與拉文發現在人類第二十一對染色體上多了一條極短的染色體所致,故造成唐氏症。
▼20%以上唐氏症在出生前便會流產或死亡。30%能存活到出生。p.60
▼1/800是唐氏症出現比率。每800名新生就有一位唐氏症兒童。p.60
▼1/1000因國內優生保健的重視,國內唐氏症兒童出生率有下降的趨勢。p.60
●母親年齡是影響唐氏症最大的因素。35歲以上孕婦的機率約為1/300。p.60
●有80%的唐氏兒母親是在34歲以下,是唐氏症的高危險群。p.61
●年逾55歲的父親,生到唐氏症小孩的機率是母親年齡的相對機率加上20~30%。
●近親聯姻,使唐氏兒發生率上升4倍。 ●目前唐氏症患者的壽命已可延長至40~50歲以上。p.61
(2).性染色體異常
●有些極罕見的染色體異常是由於缺少或多出一個性染色體所致。p.60
▲如:克氏症候群,是由XX卵與Y精子結合成XXY幼時為正常男性,發育期開始出現不正常現象,睪丸不健全,無法生育。
▲如:童氏症候群,是無X 染色體的卵與X精子結合成XO,幼時為正常女性,發育期開始出現異常性徵,沒有月經,無法生育。
▲最引人爭議的性染色體異常,則是基因型為XXY「超男性」異常,此型態多見於男性,早期研究發現因暴力行為入獄的男性發生率較高,被認定為犯罪行為的基因型態。p.60
▲表2-1各種遺傳缺陷疾病P.62
I、基因異常
A、體染色體顯性基因
(1).侏儒症:異常的骨骼發育,尤其是在胳膊和腿上,造成較短的身材,較短的四肢, 正常發育的軀幹,大小正常的頭部和有些過於突出的額。
(2).杭廷頓氏舞蹈症:迅速的、突發的、不隨易的運動。
▲肌肉協調和心理機能退化。其症狀通常到35~50歲以後才出現。起源於第4染色體上的基因缺陷。
(3).瑪凡灣症候群:過長的指趾,胸、脊畸型,心臟不正常,肌腱,韌帶,關節莢膜弱而無力。
B、體染色體隱性基因
(1).白化症:毛髮,皮膚,眼睛缺乏黑色素。▲通常伴隨有視覺問題和得皮膚癌的傾向。
(2).包囊纖維化:某些腺體不能正常地發揮機能。▲第7對染色體上少了氨基對,通常只能活到30歲
(3).鐮型血球貧血症:紅血球畸形減少了氧氣攜帶量,引起疲勞,頭痛,用力時呼吸短促,膚色蒼白,黃疸,疼痛,損害腎、肺、腸和腦。
(4).泰依-薩克症:缺乏一種特定的酶,導致有害化學物質在腦的集結,致使30歲內便會死亡
C、X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
(1).色盲:眼睛視網膜上一種(或)多種錐體細胞中缺乏光敏色素,與錐體細胞本身異常或數量太少。
▲兩種常見的類型是對可見光中中波(綠)和長波(紅)的部份的光波分辦力下降。
(2).血友病:缺乏血蛋白,因子VIII,降低了血液凝結的效率。
▲疾病的嚴重程度差別很大,流血期大多始於幼兒期。
(3).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進行性肌肉纖維退化。
▲兒童期營養不良的最常見型式,生命早期肌肉衰弱能力,幾乎活不過10歲,受影響的男性中,有30%還是低能兒。
II.染色體異常
A、體染色體異常
▲ 唐氏症候群:通常在第二十一對染色體中有三個而不兩個染色體。
▲ 多餘的染色體會導致軀體和智力的異常。IQ分布在30~80之間。
13、 遺傳和環境對人類的交互影響
先天遺傳的影響
◎遺傳缺陷引起心智遲鈍,優越的後天環境也於事無補。
◎遺傳缺陷或疾病(如耳聾或是慢性疾病)干擾了正常生活,導致發展上的遲緩。
◎具有社會意味的遺傳因素(如膚色、性別、身體、結構)影響環境,並限制了個人發展的機會。
◎較低的社會階段、教育程度和情緒剝奪妨礙了智力的發展。
◎出生時的損傷,或父母的傷害,造成生理上的問題,以致干擾了正常受教育的機會,並延宕了發展。
◎雖具正常,健康的遺傳天賦,卻因出生時的傷害,或父母給予傷害太大,因而造成心智遲緩。
後天環境的影響
第三章
14、胎兒的發展階段(胎種期、胚胎期、胎兒期)及其發展特徵P.82~86
*胎兒的發展乃依據既定的基因藍圖而進行,由一個單細胞變成含有億萬個特殊細胞的複雜個體。
*出生前的發展階段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胎種期:受精至2週左右 p.82
*受精後的36小時內,受精卵由輸卵管進入子宮,並分裂增殖為胞胚。
*胞胚的某些部分會發展成胎盤、臍帶、和羊膜腔,形成胎兒生命支持及保護系統。
*胎盤與胎芽間由臍帶相連,輸送氧氣和養分給胎兒,並排出胎兒體內廢物的管道。
*胎盤其它功能:
1. 幫助對抗內在的感染,使胎兒能對種種疾病免疫。
2. 製造荷爾蒙,促使母體乳房有哺乳的準備,在生產過程中促發子宮收縮。
*胞胚的另一部分會形成胚囊,嬰兒便是由這些細胞群所發展出來。分為三層:
1. 外胚層:發展成皮膚、指甲、毛髮、牙齒、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包括大腦合脊髓。
2. 中胚層:分化四皮膚內層、肌肉、骨骼、排泄和循環系統。
3. 內胚層:發展成消化系統、肝臟、胰臟、唾液和呼吸系統。
(二)胚胎期:3至8週 p.83
*當胞胚細胞群完全著床子宮內時,便稱為胚胎。
*胚胎期約從授精後第3週開始,又稱「器官形成期」。是器官發展的關鍵期,中樞神經系統已開始分化,有了腦和脊髓的最初型態,心臟亦具雛型,消化系統與腎臟等結構也開始形成。
*胚胎發育的進行是依照「從頭到尾」與「感應」等原則進行,亦即頭部先發育,後是身體的中、後段,已生長的組織會刺激鄰近組織開始發育。在發育過程中,如果受到不適當的刺激,會影響器官組織生長。
*懷孕的第2個月(5~8週),開始發展主要的身體系統,此時胚胎生長與發展快速,最容易為環境的因素所傷害,幾乎所有發展上的缺陷如缺唇、肢體不全、盲、聾,都發生於懷孕的頭3個月中。
*最嚴重的情況是無法繼續存活而自發性流產。約有3 / 4的流產發生在懷孕的頭3個月中。
(三)胎兒期:
第3個月 ( 8~11週)
*胎兒手指、腳趾及肌肉均開始發育,眼精開始形成,肝臟、心臟、胃及腸等重要器官可清楚看到。
*胎兒已開始在母體內活動,但媽媽未能明顯感覺到胎動。
*第10週以後,過超音波檢查能聽到胎心音,性別尚未能準確分辨。
●第4個月 (12~15週)
*手、腳、心臟、腦及其他主要器官已長成,胎兒性別能透過超音波檢查準確分辨,母親亦開始感覺到胎動,胎兒能做出許多特殊的反射行為如觸及嘴唇會吸吮、眼臉被碰出時會眨動、手掌被觸及時半握拳等,直至出生時仍會存在幾個月。
*母體可看出腹部隆起,懷孕反應症動漸趨減輕,並恢復食慾,不可食過量,體重增加以1週500公克為宜。
*透超音波準確預測懷孕周數,並檢驗是否為多胞胎,及胎兒主要器官如頭、四肢發育是否正常。
●第5個月 (16~19週)
*約重250~300g,身長約20~32cm,開始顯現個人特性,有特定的睡、醒形態。汗腺和皮脂開始分泌,眉毛與睫毛開始生長,頭部有細毛,全身並有胎毛覆蓋,有胎脂保護以保持皮膚的柔軟,呼吸系統未發展完全,此時出生的胎兒無法存活。
●第6個月 (20~23週)
*此期成長速度稍緩,由於母親的肌張力增強,故能明顯感到胎動。用耳可聽到胎兒,能夠從肚皮看見胎兒活動,皮膚下開始聚集脂肪,呈暗紅色,大腦發展發達,能夠控制身體各機能。牙齒形成,耳道發展完成。
*因呼吸器官不成熟,生存機會極小。
●第7個月 ( 24~27週 )
*反射形態已完全發展,腦部能控制呼吸、體溫及吞嚥。
*有些準媽媽出現「妊娠紋」,乃因荷爾蒙轉變導致皮膚色素沉著所致,是正常現象,不用擔心。
*此時期如果發生早產情形,在加強醫護照顧的條件下,有相當樂觀的存活機會。
●第8個月 (28~31週)
*成長速率比居住空間的增加來得快,它的動作常受到限制,胎兒位置和姿勢(胎位)漸固定下來,大多數胎兒的頭部會轉向下,臀部及雙腳朝上,此稱為「頭位」,反之則稱為「臀位」。
*肺泡尚不能進行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但維持生存所需的皮下脂肪已開始積聚,以適應宮外溫度變化,增加在母體的存活機會。
*神經細胞開始工作,能對聲音有充分的反應,會因驚嚇拳打腳踢,也會因母親聲音或心跳聲得到安慰。
●第9個月至出生(32~38週)
*大約在出生一周,胎兒停止成長,平均體重約3100克,身長約45~50公分。
*胎兒活動會因胎水比率減少而變少,活動速率保持,器官運作更有效率,心跳速率增加以排除更多廢物。
*胎兒開始降至骨盤位置,準媽媽有胸部和腹部壓力減少的輕鬆感,但子宮壓著膀胱會導致母親頻尿。
*從受孕到出生,胎兒約在子宮中約待了266天,若從最後一月經算起,則有280天。
15、胎兒階段的保育工作P.95-P.97
*重點包括「保健」與「教育」兩個部分,在保健工作方面,主要在於控制影響胎兒發展的環境因素,透過婚前健康檢查、優生諮商與產前定期健康檢查,避免威脅到母體與胎兒的安全。
* 胎兒階段的保育工作,除了母親的營養維護與定期檢查外,胎教的有效性與必性變成了近代熱門議題。
* 胎兒階段的保育工作:
(一) 胎教:意指零歲以前的教育模式,通常不是大腦教育,而是一種荷爾蒙教育。包括:
(1) 子宮對話:與胎兒五官的感覺有直接關係,子宮對話屬於聲音刺激,腹中胎兒可以接受到節奏感明顯的脈動,當這些脈動符合了人體腦神經形成的脈搏頻率時,就會間接刺激腦神經發育,有助於大腦發展。
(2) 情緒胎教:是利用母親體內的快樂荷爾蒙腦內的分泌,讓胎兒得到快樂荷爾蒙,以幫助成長發育。當準媽媽聽一些悅耳的音樂,或跟腹中胎兒開心對話時,腦內非便會從準媽媽的腦部開始分泌,之後到達全身,透過臍帶輸送到胎兒身上,藉由臍帶血管的放鬆過程中,提供給胎兒更多、更好的養分和氧氣。
(3) 觸覺溝通:胎兒在母體內已有感官能力,母親可藉由撫摸肚皮,給予胎兒觸覺上的刺激,讓胎兒感覺到媽媽手部的溫暖。以愉快的心情輕揉的手勢由下至上,或打圈撫摸肚皮,能令胎兒感到舒服及安全感。
(二) 胎兒規劃:即是在為諸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過敏症及乳癌等慢性病病因,作子宮內尋根的工作。
*胚胎期(妊娠0~8週)的主要發展任務是進行細胞分化,所以稱為「致畸型作用期」,意即子宮遭受致畸物侵襲時,容易導致流產、胎兒畸形、先天異常等現象。之後進入胎兒期,此期細胞成長速度最快,又稱為「胎兒規劃期」。
*胎兒規劃假說:是在子宮內發育的敏感期時,避免干擾因素限制兒童對環境適應性的可塑性,
造成適應不良及產生疾病或是異常的傾向。這些轉機包括:改變基因訊息、
器官細胞數不足、細胞株選擇性成長、釋放荷爾蒙、改變荷爾蒙受器敏感度等。
16、生產的方式P.99-P.103
(一) 剖腹生產:剖腹產出的新生兒通常肺部有較多的粘液,新生兒發生肺炎、感染、氣促等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比例,比足月自然生產的新生兒多10倍。其過敏和氣喘嚴重度也比自然產的孩子來的高。
母親方面,感染危險性較高、恢復期較長,以及手術帶來生理及心理的衝擊。
(二) 藥物輔助生產無痛分娩:一般而言,在生產的第一產程裡用一些止痛方法(如吸入笑氣止痛法),
而第二產程和第三產程用止痛和麻醉藥品較適合(如硬膜外止痛法)。
17、新生兒評估P.108-P.112
亞培格量表:Apgar score是美國一位麻醉科醫師,在1952年提出,它能讓我們在胎兒出生的前幾分鐘內,有效評詁胎兒整體的狀況。從5個客觀的項目來評分:「心跳速率」、「呼吸」、「肌肉張力」、「外觀膚色」、「面部刺激反應」從0~2分,10分為滿分。如果加起來7~10分為正常,4~6分需要某些處置,3分以下則須馬上進行急救。測量的時間是在出生後的1分鐘和5分鐘。
項目 0分 1分 2分
心跳速率 無 少於100/分 多於100/分
呼吸 無 慢而不規則,哭聲弱 良好,哭聲宏亮
肌肉張力 軟弱無力 四肢微彎曲 自主活動
外觀膚色 發青或蒼白 軀體粉紅,四肢發青 全身成粉紅色
面部刺激反應 無反應 皺眉 咳嗽、噴嚏
18、嬰兒猝死症P.113-P.115
定義:一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
可能原因:趴睡、門窗緊閉空氣不流通、環境溫度過高。
第四章
19、生理性體重減輕P.130
新生兒出生後3~4天會出現體重較出生時減輕5~10%的情況,這是正常的現象,稱為生理性體重減輕。
原因:(1) 胎便與尿液的排出
(2) 水分皮膚與肺部代謝
(3) 新生兒吞嚥反射尚未發展完全,攝食量有限
(4) 母親的奶水分泌尚未充足。
20、第一迅速生長期P.133
嬰兒期是人一生中身體發展變化最大的時期。第一迅速生長期便是嬰兒時期,人體主要生理系統都在嬰兒期發展趨於成熟,以適應外在環境。
21、生長曲線圖P.135-P.136
*為了要瞭解兒童的發展情形與大多數的兒童做比較,可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兒童樣本數百人或千人,測量其身高、體重、頭圍等資料,以各年齡的平均值劃成曲線,這就叫發育標準。將各年齡的平均數劃成的曲線稱為標準發育曲線。
*曲線圖是相同性別及相同年齡小孩,生長程度的比較,一般而言,位於第10~90百分位兩線之間,都算標準,若在第90百分位以上,可能是過重或肥胖,若在第10百分位以下,可能是過輕或瘦弱,需注意。
定期在生長曲線圖上畫出小孩的生長曲線,是追蹤生長狀況的重要方法。
22、髓鞘化P.143、P.146
*兒童期時,腦部與神經系統會髓鞘化而發展,其心智運作過程的能力、速度及效率也會增加,記憶力呈穩定增加的情況。其中,反應速度加快也是一種效率提高的表現,這項進步部分有賴於腦部發展所促成,但有部分則要歸功於孩子運用認知策略的技巧變得熟練,使他們能夠解決較難的問題。
* 體重的增加,主要是源於肌肉骨骼的生長,因此大小肌肉配合神經系統的發展,而促進粗動作與精細動作發展。
*
23、兒童期末及青少年期性生理發展的順序P.144-P.145
進入青春期前,男女生多半有第二性徵的出現,大約8歲後,腦下垂體開始釋放性腺刺激素至血液中。
年齡 女生 男生
8~9 宮開始發育,骨盆開始變寬,
臀部開始變圓,皮脂腺分泌增加
10~11 乳房、乳頭開始發育,出現陰毛 睪丸及陰莖開始增長
12 乳暈、乳頭突出、生殖器變大 喉結開始增大
13 陰道分泌物從鹼性變成酸性,
乳頭色素沉著,乳房增大。 出現陰毛,睪丸、陰莖增大
14 月經初潮,腋毛生長 聲音變粗,乳房發脹
15 骨盆明顯的變化 陰囊色素增加,腋毛生長,
開始長鬍鬚睪丸增長完成,出現遺精。
16~18 月經規則,骨后閉合,停止長高。 陰毛呈男子型
19~22 骨后閉合,停止長高。
24、身體發展的保育原則P.145-P.146
(1).腦部保育:出生到學齡前期是神經元的軸突逐漸完成神經髓鞘化,大腦皮質的神經元迅速產生連結,使各項功能逐漸成熟的時期。提供均衡的營養,豐富的刺激,及可探索的環境,都有利於能力的獲得。
(2).骨骼和肌肉系統:體重及身高增加,可當成健康評估的重要指標,兒童骨化的進行速度受賀爾蒙的調節,如果能在出生後及早發現給予補充及追蹤,可讓大腦和身體正常發育。幼兒期因控制小肌肉的神經細胞未完全髓鞘化,小肌肉功能也尚未發育成熟,所以此階段不宜過度強調精細動作。
(3).牙齒:幼兒在2~3歲時,可開始學習刷牙,因乳牙較矮胖,清洗以左右水平方式橫刷即可。6歲左右恆牙陸續長出時,可嘗試教導幼兒改用小圓圈式的刷牙法。此期幼兒無法自己徹底將牙刷乾淨,因此照」顧者須仔細的再幫幼兒刷一次。
(4).視力的保育:0~6歲期間神經發展的可塑性很強,大約6歲時會發展成熟,若能在6歲之前及早篩檢出斜視、弱視、近遠視等眼疾,早期矯正治療,成功機率較大。視神經的正常發展有助幼兒動作、
社會心理層次等的發展,若缺乏將阻礙好奇心以及其與外界互動的發展,易造成自我中心、
孤獨的人格特質。
(5).消化及其他器官的保育:
肺:由於容量小,呼吸急促,敏感度高,加上對疾病抵抗力弱,容易患呼吸道系統疾病,因此應避免到空氣污濁的地方。
心臟:體積較小、心跳快、血壓弱,應避免做過久、過分激烈的活動。
胃:容量小,腸胃乳動慢、消化能力又弱,應提供營養均衡,容易下嚥的食物,採定時少量多餐的原則,給予足夠的時間沒壓力的情形下用餐,營養以蛋白質、鈣、磷為多。4~5個月的嬰幼兒,可開始添加副食品,以一次添加一種為原則,還要注意是否有過敏體質,若發現有此現象,可向醫護人員諮詢。
第五章
25、動作發展的原則P.156-P.158
*人類生命初期,動作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也是生命初期發展最重要的項目之ㄧ。動作發展大致遵循一個可預知的模式及一定的時間順序,其原則為:
(一) 一般發展原則:動作發展是以肌肉骨骼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健全發展為根基。前半年,神經系統之大腦是以身體之基本知覺(視、聽、觸覺等)以及上半身功能(手臂、上軀幹等)為主,主掌下半身功能(腿、腳部)的大腦須至2歲後才能發展成熟。
定律為:
1. 頭尾定律:發展先從上部動作再到下部動作。最先出現眼和嘴的動作,然後才是手的動作,上肢的動作又早於下肢的動作(如:抬頭→俯撐→翻身→坐→爬→站立→行走)也就是離頭部最近的動作先發展,靠足部的動作後發展。
2. 近遠定律:由中心至邊緣的發展,先從頭部和軀幹的動作開始,再發展雙臂及腿部的動作,最後是手的精細動作。
3. 層次組合定律:以低層次、簡單的、分化較不精細的動作先出現;較高難度之動作或較精細動作是低層的單一動作反覆練習,並加以組合而成。
(二)葛塞爾的動作技能發展原則 p.157
(1). 個別化的成熟原則:每一個體具有與生俱來的本能與潛能,發展出特定的動作型態,以及成為一個具組知識性與統整性的個體。
(2). 發展方向原則:發展是按照『頭尾定律』及『近遠定律』的方向為原則。
(3). 相互交織原則:動作發展在不成熟與成熟的發展歷程之間是以螺旋交織的方式呈現。如:精細動作的發展(粗動作不斷分化→統整→再分化→特殊化→再統整)後而形成。
(4). 自我調節變動原則:發展會因應個別身體時鐘與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調整個體發展的步調。
(5). 功能不對稱原則:從出生開始,由動作發展即可發現功能不對稱的現象。如:新生兒頸部反射。
(三)動作發展的特徵 p.158
(1).透過成熟與學習:生理的成熟是學習的根本條件,而適當的學習則可促進個體生理的成熟與縮短成熟時間,因此兩者相輔相成可助於動作技能的發展。
(2).遵循發展基本原則:依循中心到邊緣、由頭至尾以及由整體到特殊的發展順序。
(3).具有個別差異:兒童的性別、身體的成熟度、智力、學習機會、生活環境的差異等因素,對同年齡兒童在動作發展上具有顯著的個別差異。在評估兒童的發展概況時,需參考常模的發展年齡範圍而非依據某一發展年齡。
26、新生兒的動作發展---反射動作P.159-P.160
反射動作:新生兒的動作多無特定意義且不受意識控制。
特點:刺激和反應都比較單純而固定,同一刺激常引起同一反應,為遺傳傾向。早期反射動作的存在,是評估嬰兒健康狀態和發展過程的重要指標。
人類嬰兒的一些反射
反射 誘發刺激 反應
1.促進適應生存的反射
吸吮反射 嘴唇或舌頭上的壓力 由嘴唇或舌頭運動產生的吸吮
瞳孔反射 微弱或明亮的光線 瞳孔的擴張與收縮
尋覓反射 輕輕觸摸面頰 頭部向觸摸方向轉動
驚嚇反射 大聲的噪音 類似於摩洛反射,
肘部彎曲且手指握緊。
游泳反射 新生兒俯伏於水中 手臂和腿的運動
2.與相關物種的能力相聯繫的反射
爬行反射 腳蹬地面 手臂和腿牽拉、頭部抬起,
腿不由自主地彎曲
屈肌反射 腳底上的壓力 腿不由自主地彎曲
抓握反射 手指或手掌上的壓力 手指緊握
摩洛反射 嬰兒仰臥,
頭部抬起→快速放下 手臂伸展,頭向下落,
手指張開,手臂在胸前交叉
彈跳反射 嬰兒直立並微微前傾 手臂前伸且腿向上縮
踏步反射 嬰兒由腋下被舉起,
脫離平坦的地面 規律性的踏步運動
3.與相關物種的能力相聯繫的反射
腹壁反射 觸覺刺激 腹部肌肉不自覺地收縮
4.機能不詳的反射
跟腱反射 敲擊跟腱 排肌收縮且腳向下彎曲
巴賓斯基反射 輕柔地敲擊腳底 腳趾散張並伸展
僵直性頸反射 嬰兒仰臥,頭轉向一邊 與頭部面對方向一致的一側手臂和腿伸展,
而另一側手臂和腿則彎曲
27、輔導幼兒動作發展的注意事項P.164-P.165
(一) 正確地示範:在訓練孩子前,可先做正確示範,讓孩子有概念。
(二) 提供機會:藉由實際操作,來幫助幼兒對身體界限和空間關係等概念的瞭解,讓孩子獨立學習也有助於自信心的建立。
(三) 配合身體發展的成熟度:學習與成熟是相輔相成的,應根據兒童發展的程序給予適合的訓練、適當的環境,已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用讚許的態度代替責備:不可用成人的角度衡量幼兒的表現,不過分嚴苛或以批評的語氣指責,應給予正向的鼓勵及讚美來增加其學習樂趣。
(五) 用耐心取代熱心:在指導幼兒動作技能時,過於熱心,時常加以干涉,容易減少幼兒的學習興趣及動機,甚至導致其放棄學習該動作。
28、影響兒童動作發展的因素P.168-P.169
(1).遺傳因素:兒童動作發展有其規律性及固定常模現象;另外男女先天不同的生心理特質及性別之體能差異,這都與遺傳基因有關。
(2).環境因素:
a.先天環境:母親的身心狀況、營養、年齡及藥物的服用之先天環境品質,會影響出生後嬰兒動作的發展。
b.後天環境:就發展常模而言不及先天環境。提供嬰幼兒自由隨意的動作發展機會、後天環境的社會化過程也是影響動作技能的發展因素、父母過於保護兒童,阻礙其技能之發展。
(3).成熟:神經、肌肉骨骼、知覺系統之生理成熟是動作發展的基礎,身體處於就序狀態學習各項動作技能,而各項動作技能之簡易程度不同,所以學習的關鍵期也有差異。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4).學習:幼兒的自我效能和高度學習動機,與學習過程中獲取的正增強作用,都是促進學習成效的有利條件。
29、動作發展的保育原則P.169-P.170
(1).配合發展原則及個別差異:動作技能訓練需配合嬰幼兒之個別差異與成熟程度。
(2).提供幼兒學習的機會:學習以練習為主,重複的練習可以使動作技能純熟,增加成就感。
(3).提供寓教於樂的環境及活動設計:從遊戲中訓練幼兒的動作技能發展;擅用週遭環境資源與空間,配合適當道具或玩具,創造有利兒童動作發展的環境。
(4).提供正確的示範與指導:成人應遵守安全守則,並教導及提供幼兒正確的動作技能示範與指導。
(5).家長應有的正確態度:成人輔導幼兒動作技巧時的錯誤觀念:
a.剝奪幼兒之學習機會:父母應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培養其獨立的能力,從工作中獲得均衡發展。
b.過度保護:保護幼兒避免意外事件是照顧者的責任,但過度限制或阻止其動作能力表現,則會阻礙發展也會影響生存能力的訓練。
c.抱持著時間到了就會的心態:家長認為只要年齡成熟即具備該能力,忽略訓練及學習對動作技能之影響。
d.過度注重智能發展:許多家長只是極力加強幼兒智力之訓練,忽視動作技能發展的重要性。
(6).多給予鼓勵,以耐心取代熱心:照顧者應以耐心取代熱心勿過度干涉,並且多用鼓勵來代替責罵,才能激發幼兒的自信心和學習動機。
第六章
30、智力的涵義(概念上的定義、操作上的定義)P.178-P.180
(一) 概念上的定義:對智力做抽象或概括性的描述
1. 智力是學習的能力:指兒童快速學習各種事物的能力,將兒童與同儕比較,在學習相同材料時,時間短、效果佳;在學習範圍來說,有能力學習較多方面的材料。
2. 智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兒童面對問題、挫折時,是否勇於面對、解決、並圓滿解決問題的能力。
智力高的兒童:a有信心勇於面對問題;
b有較多方法解決問題;
c圓滿解決的機會較大。
3. 智力是適應環境的能力:指兒童在面對新情境時,能很快融入新環境的能力。
分為兩個層面:a比同儕更快融入新環境;
b融入後適應情況比同儕好。
4. 智力是判斷的能力:面對問題時,智力高的孩子,判斷時間較快,準確度也較高。
5. 智力是抽象思考的能力:指兒童在面對抽象概念的運作時有較好的表現能力,例如推理能力強的兒童較能舉一反三,並做學習遷移。
(二) 操作上的定義:兒童的智力可以透過操作(弄)而具體表現出來。
1. 智力測驗所測出來的能力:透過標準化智力測驗,若兒童反應多也正確,則智力較高。
2. 表現在學業上的成果:智力與學業成就相關的研究報告指出,智力的高低會在學業成績上顯現出來。
31、智力理論P.180-P.184
(一) 二因素論:英國學者斯皮門提出。人類的智能有2個因素:p.180
1. 普通因素:指生為人普遍應具備處理日常生活事務的能力。
2. 特殊因素:單一能力,有些兒童在單一能力上表現優異,但在其他方面則表現平平。
(二) 多因素論:美國學者桑代克提出,認為智力是由社會、機械、抽象智力組成。社會智力高則有較佳的人際互動;機械智力高則較能了解和應用工具及機械的能力;抽象智力高在空間關係推理、思考等能力上有較好的表現。Pp180~181
(三) 基本心能論:美國心理學家賽斯通提出,將智力分為7種能力:p.181
1. 語文理解:在閱讀課文書報或考試之題目有好的領悟力。
2. 語句流暢:造句、造詞、作文、重組等方面的能力。
3. 數字運算:數學中的加、減、乘、除計算能力。
4. 空間關係:在三度空間(如長、寬、高)方面的領悟力。
5. 記憶:在面對不規則的數字符號、文字時能快速記得。
6. 知覺速度:能迅速辨別事物異同的能力。
7. 一般推理:指具備歸納推理能力。
(四)智力結構論:基爾福提出,主張智力是思考的表現,其整各心理活動分為三層面:p.182
1.思考運作包括:評價、聚斂思考、擴散思考、短期記憶、長期記憶、認知。
2.思考內容層面包括:視覺、聽覺、符號、語意、行為。
3.思考結果層面包括:單位、類別、關係、系統、轉換、應用。
上述思考模式,可引發思考刺激,屬自變項,運作為中介變項,結果為依變項。*1988擴充為180種不同的能力。
(五) 多元智能論:加納提出,認為人需要8種多元智力來因應社會需求:p.183
1. 邏輯-數學智能:有效的運用數字與推理能力。
2. 語言智能:有效運用口語或書寫文字能力。
3. 音樂智能:享受音樂節奏、演出、作曲能力。
4. 空間智能:對視覺環境的體認能力。
5. 肢體-運作智能:在運動、表演藝術施展能力。
6. 自知能力:了解自己內在感受、夢想與觀念,並能自省、自制能力。
7. 人際智能:能覺察並區分他人的心情、感情、動機、意向的認知能力,及以此認知為根據而作適當反應能力。
8. 自然觀察智能:能辨識環境與事物間的差異、關懷及照顧動植物的能力,了解自然現象與生活中關係的能力。*每位兒童都具有這8種智能,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這8種智能也有協同作用,可善用其強勢智能來影響弱勢智能。
32、智力發展的過程(智力發展的起點與終點、智力發展的速度、智力商數、智商的分佈、智商的穩定性)P.184-P.186
(一) 起點與終點:就廣義發展而言,智力發展的起點由胎兒期,精子與卵子結合後即開始發展,嬰兒時期腦部發育非常快速,到了青年期時則逐漸趨緩,中年期、老年期時多數能力逐漸退化(以流體智力而言)。
(二) 發展的速度:遵循「先快後慢」的原則,以精神分析論觀點來看,早期介入很重要,在生理層面適時給予營養有助於腦部正常發育。以行為論觀點看,心理層面主要是教育、刺激的介入有助於潛在能力的發揮。
(三) 智力商數:對普通智能的測量,可以從實足年齡來計算心理年齡,智商(IQ)=心理年齡(MA)/實足年齡(CA)×100;心理年齡高於實足年齡者,表示IQ高於一般兒童,IQ剛好再100者表示資質普通,心理年齡低於實足年齡則表示IQ低於一般兒童。
(四) 智商分布:特質趨中的人數較多,在兩個極端的人數較少,研究結果呈現常態分配情形。
(五) 智商的穩定性:實務上,在做智力測驗時,生理或心理因素、情境因素(如測驗場所)等干擾,都可能影響測驗的準確度;另外測驗的方式或器材也會影響結果,造成智商的穩定性受到考驗。
(六) 智商的差異性:測量結果顯示,男、女生在總智商的統計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內部分測驗題目上有差異。
男生對機械、空間關係、數字能力、推理能力表現佳,女生在語文、文書處理速度與確度、
記憶、社會能力上表現較佳。
33、智力測驗在兒童發展與保育上的運用P.191-P.192
(1). 甄選資賦優異兒童:甄選資優兒童時均採用智力測驗為其中一項工具。
(2). 鑑定智能障礙兒童:鑑定是否為智能障礙兒,再依輕重程度考量編入的班級。
(3). 鑑定學習障礙兒童:特殊教育領域中,認定學習障礙兒童必須是智力正常或以上,且附帶有學習障礙者。
(4). 篩檢發展遲緩兒:能篩檢出幼兒的「認知或心理」等方面的發展,是否比同年齡之幼兒有顯著遲緩。
(5). 教育診斷:智力測驗均非單一的測驗,其含有多種分測驗,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優劣勢之能力做一教學上的診斷,來進行教學上的輔導。
(6). 生涯輔導:以兒童的智力去預測未來的求學發展,有一定的準確度。因此,可提供家長、老師為兒童做生涯輔導的參考。
第七章
34、認知的涵義P.203-P.205
漢福曼:認知是一種心理活動,包括知識的習得、儲存、提取和知識的應用。
醞世頌:認知是泛指注意、知覺、理解、記憶、思考、語文、解決問題、智力、創造力等心智活動。
黃志成、王淑芬:認知是指人類如何「獲取知識的歷程」,亦即「從無知到懂事的歷程」。
歸納如下:認知:即是兒童透過各種心理活動,獲得、應用知識的歷程。
心理活動至少包括:p.203~205
1. 注意:兒童對於內外在刺激(如聲音、影象、胃部不舒服等)加以留心、留意的現象。
2. 想像:是一種由聯想引發的心靈創造活動,聯想需藉助於舊經驗、舊觀念。
3. 辨認:媽媽常與嬰兒接觸,漸漸能辨認媽媽的臉孔,即使隔著牆壁也能辨認媽媽的聲音。
4. 推理:或可說是一種舉一反三、學習遷移或類化的表現。
5. 判斷:判斷能力的形成,讓兒童的思考能更進一步。
6. 記憶:可以減輕人類學習的負擔,人有記憶能力,所以學習過的材料,只要經過「提取」就可應用了。
7. 知覺:是指個體接受外界訊息後,對這些訊息的分析、解釋與認知的心理歷程。
8. 理解:係指對事理的內涵及變化知曉的歷程。
*認知發展:指兒童如何從簡單的思想逐漸複雜化,經過分化過程,對內、外事物做更深入的領悟,而更有客觀、系統化的認知之歷程。P.205
*後設認知:在認知上超過「知其然」的程度,進而達到「知其所以然」的地步。換言之:指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能夠掌握、控制、支配、監督、評鑑、分析、籌畫的高一層認知,或指個人駕馭既有的知識的一種高一層知識。P.205
35、皮亞傑的認知功能觀(適應、同化、組織)P.205-P.207
一、適應:當個人的舊認知與現實環境不能配合時,自然產生失衡動態,由失衡平衡是人類求知的動機。這種「學習動機」我們稱之為「適應」。P.205
*適應:指兒童為有效處理來自外界的新訊息和新經驗,創造出新認知架構的過程。P.205
*兩種途徑:
1. 調適:兒童改變舊認知架構,以處理新事務或新情境的過程。是修改舊認知架構。
2. 同化:兒童將新經驗或概念納入既有的認知架構。是個人從經驗中吸取知識與技能的現象。
*「調適」是為了「平衡」,所以需要「改變。「同化」是把知識(認知)領域擴充。
二、組織:是將事物系統地組合,使成為完整的知識。
* 組織傾向:皮亞傑認為人類天賦有將事物或把支離破碎的東西,予以系統組合成嚴密的整體。稱為組織傾向。這些被組的新行為,我們稱之為「基模」。p.206
* 基模:就是兒童為求了解或認知事物的性質所產生的一種基本行為模式。p.206
* 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行為基模,嬰兒最主要的基模是抓握基模和吸吮基模。P.207
* 兒童最原始的基模大多屬於生理性的,如抓握基模和吸吮基模,心理性基模常靠後天慢慢的學習如擁抱。
95下「兒童發展與保育」
期末考考試重點整理
94下青霞妹妹 2006-06-10 自製生科兒保期末重點整理
考試範圍:第七章第三節至第十四章(教科書P.207~P.473),以及電視教學節目第17講至第34講。
特別叮嚀:
一、閱讀本課程時除需了解影響兒童各層面發展的因素及保育原則外,更要有發展順序(發展的前後順序不可顛倒)的概念,例如:皮亞傑認知發展中每階段兒童行為的發展特徵及其內涵、語言發展的階段順序、賽門的友誼發展五階段、皮亞傑的道德發展三階段、柯柏格的道德三期六階段論、兒童遊戲的發展順序、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順序等等。
二誠如上次期中考的叮嚀,這次期末考仍請持續善加利用網路COD(隨選課程)中「講次重點整理」與「自我評量」的功能,以便考前加強練習或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果。
第七章 認知發展
l 皮亞傑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名稱、內涵、學習特質與學習內容。P.207~P.213&P.217
一、感覺動作期 在這時期口的吸吮和手的抓取是幼兒用以探索世界的主要動作
二、準備運思期 故稱為直覺運思期,此期幼兒開始運用語言、圖形或符號代表他們經驗的事 物,具萬物有靈觀,所以當他們玩玩具時,會對玩具講話。這個時期又可分為下面兩階段:
(一)運思前期:約在2~4歲間,其特徵為:
1.自我中心
2.直接推理
3.符號功能
4.集中注意
5.缺乏保留概念
(二)直覺期:約在4~7歲間,期特徵為:
1.以直覺來認識外在事物關係
2.無法進行推理
3.有分類概念
4.有數量概念
三、具體運思期 又稱具體操作期,約7~11歲。此期兒童已能以具體的經驗或具體物作邏輯思考,故又稱為具體智慧期。此期兒童具有下列之特徵:
1.保留概念
2.具備可逆性概念
3.邏輯分類概念。
四、形式運思期 此期兒童思考能力漸趨成熟,能運用概念的、抽象的,純屬形式邏輯方式去推理,他們的運思不再受具體經驗或實現世界的限制,思考內容可以抽象地超越時間、空間和地點。此兒童具有下列特徵:
1.具演繹推理能力
2.能想像情境中各種可能性
3.先假設後驗證。
l 維高斯基的鷹架理論內涵。P.213~P.214
◎認為「發展促成學習」,強調「學習引導發展」。
◎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之所以各有差異,反映的就是兒童的文化經驗與社會經驗的不同。
◎提出「最佳發展區間」,指真實發展層次與潛力發展層次間的距離,此距離必須由有經驗者 加以引導、啟發與教導才能達較高層次的發展階段。應避免直接或間接告訴兒童他們必須知道什麼,而是扮演搭鷹架的角色,提供兒童建構知識的經驗。
l 訊息處理論的四個歷程。P.214~P.215
訊息處理的流程:
◎訊息的出現→注意訊息→貯存訊息→檢索訊息→輸出訊息
l 影響認知發展的因素。P.215~P.216
1.年齡
2.智力
3.成熟
4.經驗
5.社經地位
6.文化差異
l 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的輔導方法。P.218
1. 了解兒童正處於哪一認知發展階段
2. 了解兒童身心成熟狀態
3. 增進兒童生活內容
4. 跨文化刺激
第八章 創造力發展
l 創造力的涵義與特質。P.228~P.229
一、創造力的涵義:
▲創造力是人類心智能力之一,屬於高層次散性思考歷程,非無中生有,需以智識經為基礎。
▲基爾福認為創造力強的兒童具有的四個特質:
1. 流暢性:指兒童的思路流利暢達,源源不斷,能產生多量見解和方案的能力(如問題的反應量很多)。
2. 變通性:指兒童能改換做事、思考方式和不受習慣限制的能力(隨機應變、另謀出路)。
3. 獨創性:指兒童能產生新獨特的見解或方案的能力。
4. 精進性:指兒童能使事物或方案更臻完美的能力。
l 創造力的理論基礎(行為學派觀點、人本學派觀點、創造的三P理論)。P.230~P.232
創造力的理論基礎 代表學者 內 容
一、行為學派觀點 史金納
▲創造四是刺激S—反應R的因果關係。
▲人類無需自才能創造,只要避免環境中惡劣的因素即可
陶倫斯 ▲主張創造力可被客觀的觀察及測量。
▲創造力是基於外在動機、外在情境、訓練技巧,及客觀的評量、
▲創造思考測驗包括語言和圖形的形式。
▲史、陶二氏均主張如果環境因素配合,則創造行為得以產生。
二、人本學派觀點 馬斯洛 ▲創造力是一種潛能,去滿足每一層次的需求,就可以引發創造力。
三、創造的三P理論 莫內 ▲創造的三個P:創造者、創造歷程、創造結果。
▲創造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驗證期。
▲創造結果:表現的創造、發明創造、創作的創造、應變的創造。
l 具創造力兒童的特質。P.232~P.234
1. 萬物有靈論
2. 戲劇性的遊戲
3. 建構性的遊戲
4. 假想的玩伴
5. 白日夢
6.說話誇張
7說故事
8.由不同角度探討問題
9.建設性的破壞
l 啟發兒童創造力的原則。P.236~P.238
1假設兒童有多種能力、
2.鼓勵兒童多方面思考、
3.允許鼓勵兒童創新的表現、
4.指導兒童多用感官去觀察、
5.培養兒童客觀的思想與看法、
6.鼓勵兒童幻想、
7.鼓勵兒童突限制,不墨守成規、
8.採民主教育方式、
9.評量內容減少記憶性試題、
10.讓兒童均有表現機會、
11.不主觀、不批評,肯定每位兒童的作品、
12.尊重接納兒童不同的想法、意見、
13.教材的彈性與革新、
14.學生作業方式改良,富多樣性、啟發性、挑戰性、新奇性,因材施教的作業方式、
15.開放教育、
16.提供多元化的人類經驗。
第九章 語言發展
l 語言的功能(社會語言、自言自語)P.252~P.253
(一)、社會語言:以讓他人聽懂為目的,社會語言的溝通必須藉由問答往返或意見交換的雙向形式來達成,包含批評、嘲笑、命令、請求或威脅、詢問和回答等方式。幼兒溝通的能力和在同儕中受歡迎程度有關,人緣佳的孩子較能維繫溝通管道的暢通。
(二)、自言自語:如無意義的哼哼哈哈、反覆語、牙牙學語、碎碎念、喃喃自語、內化的獨白,幾乎存在任何年齡的人類身上。隨著年齡的增長,使用私語的頻率呈現倒U字形的型態,高峰出現在學齡前幼兒期,會逐漸降低是因為獨語逐漸內化為一種內在語言,或變成較不為人所知的喃喃自語。最聰明的孩子自言自語出現的最早。
l 語言的構成(語音、語意、語法、語用)P.253~P.256
一、語音 ▲人類最早的語言→哭
▲回聲期:嘗試模仿有意義的語言—8個月大。
▲嬰兒使用聲音玩耍的高峰~發展真正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12個月大。
▲語調—語音的組型(正確地將語法、語意表達出來)
二、語意 ▲語意是指詞彙、文字的意義,語意的理解是幼兒正確使用語言的基礎。通常最學會字詞以名詞居多,動詞較後出現。
▲命名爆炸期:1.5~2歲之間,在短短數週內可能暴增至約400個字語;語言成就和認知發有密切關係,語言學習常伴隨生活經驗而來。
三、語法 ▲語法指的是語言的結構,與句子中詞彙順序之安排、組織關。語法的發展始於對詞彙的排列。
▲幼兒早期的語法階段具有的發展上特徵:
1.簡化,省略部分語句,讓說的話足以表達其意、
2.過度類化,一成不變的套用語法規則,不因狀況不同而調整、
3.主、受詞倒置,因模仿學習之故,受詞主格無法因時制宜互調對換。
四、語用
▲語用全稱為語言實用,指在社會互動中,有效且適當地使用語言溝通的經驗及規則,即社會語言。
▲有效的溝通必須同時包括「聽(接收)」、「說(表達)」,指社會語言。
l 語言習得理論(先天論、學習論、認知論、感官論)P.257~P.259
1.先天論 ▲主張語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
▲先天論者認為一個發展正常的孩子,天生就擁有學習語言的本能,只有環境刺激與引導得當,便能習得語言。
▲Eisas提出「語言習得器」,認為人類具有這種類似電腦程式的語言獲取器,讓幼兒能分析母語,並抽取其中的文法規則,以造出未曾被說過的新句子。
2.學習論 ▲行為學派認為人類學習語言的方式,和學習其它事物一樣,都是透過「增強」作用與「模仿」行為而來。
3.認知論 依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語言能力與認知發展有密切關係;語言是智力的產物,認知能力是語言表達的基礎。
4.感官論 ▲分「語言接收」、「語言表達」兩個歷程,以平行擴散、同時啟動的方式進行。
▲嬰幼兒的言語組織是跨感官的,言語訊號是透過視覺、聽覺刺激連接起來的。
l 語言發展的分期(發聲期、語言準備期、語言發展期、語言成熟期)P.260~P.262
一、發聲期 出生~6月 ▲初期聲音較單一,如咕咕聲、啼哭,直到控制發聲,形成自發、重覆的牙語。
二、語言準備期 7月~12月 ▲語言準備期:當幼兒從雛形語言到說出一個有意義的詞彙之前。
▲此期開始透過感官對語言進行初步的理解,並透過肢體動作和他人進行溝通交流;此後期大致能理解的詞語約有200個左右,名詞、動詞各占一半。
三、語言發展期 1歲~2歲 ▲開始說出有意義話語,並能進行聽與說的社會互動語言
▲「單詞句(如娃娃)」、「雙詞句(如)」、「電報句」
四、語言成熟期 2.5~5歲 ▲句子意義、語調開始分化,開始學習應用代名詞。
▲正值幼兒認知發展萌芽階段—為好問期。
▲反問句用法大量湧現,到4歲,大量使用「原因問句」,疑問句在兒童的語言與思維發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幼兒能提早學習第二語言,會有較敏銳的區辦力,較易習得適當的語調,學習雙語的兒童會比只會母語的兒童提早領悟到如何運用不同語調表達同一意義的語意。
l 語言發展的輔導與保育P.265~P.268
1. 注意嬰幼兒聽力反應,加強聽力訓練:
*70%~90%的幼兒感冒常因感冒併發中耳炎,是造成兒童聽力損失最常見的原因。
2. 正確的語音示範:
*成人對幼兒說話宜用完整而有條理的短句、優美的語音、較慢的速度,讓幼兒易於接納,學習效果也較佳。
3. 引發學習興趣,回應幼兒的問題:
*設法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語言的動機,並耐心傾聽幼兒的發問;做好語言輔導,愛心、耐性是最關鍵的課題。
4. 營造閱讀環境,培養幼兒閱讀的興趣:
*輔導幼兒語言最有效的工具便是利用故事圖畫書(繪本),選擇適合幼兒閱讀的書畫,邊看邊讀,若能利用情境教學則效果更佳。
5. 掌握雙語學習黃金期,為合格師資把關:
*由於三歲幼兒已有學習及運用兩個語言系統的能力,因此幼兒在齡前開始學習雙語,較易學習正確的發音及適當的語調。
6. 重視「全語言」的整體性習,同時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
*全語言教育理論立於語言學習是整體性學習的觀點,提倡開放式的語言教學,方式包括:教師示範、師生共同參與討論、練習或角色扮演,以及表演或成果分享等四個主要步驟。
l 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P.268~P.269
第十章 情緒發展
l 情緒的意義及在幼兒發展扮演的角色P.280~P.281
▲早期心理學家相信嬰兒只有一種情緒 — 一種尚未分化的亢奮狀態—苦惱(喜、憤怒、害怕三種結合)。
▲情緒根源於意識來呈現、情緒是個體主觀感受,學者論者(情緒是個人被制約的結果)、生態論者(情緒如同動物般提供個人生存及幸福感)。
▲遺傳和環境對情緒發展的交互作用—有個與生俱來的時鐘,設定人類情緒的出現時刻,當腦部成熟之際,各種情緒隨之顯現。
▲10個月大嬰兒的腦右前葉在正面情緒時較活躍,負面情緒時則左前葉較活躍→一出生就存在。
▲環境的影響—被虐待的嬰兒會比其他嬰兒早幾月表現出害怕,他們可能已經從不愉快的驗中學到了這種情緒(害怕)。
l 0~3歲嬰兒期的情緒分化P.285、P.287~P.288
情緒的分化 ▲情緒的分化遵循有規則的模式:
愉快←→高興、擔憂←→恐懼、氣惱←→憤怒
▲最早的微笑出現於快速眼動(不規則睡)期
▲Peter Wolff—7種喚醒狀態,每一種都以獨特的呼吸、肌肉緊張度、運動活動及警覺性模式作為特點。
▲視覺警醒往往會促進社會性交往。 ▲嬰兒能探索且區分他人的面部表情(恐懼、憤怒、愉快、悲傷、驚奇),以視覺和聽覺訊息來進行辦別的。
▲某些情景下,嬰兒使用他人的情緒反應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嬰兒常常把自己的母親作為一種社會參照。
▲情緒—支配作用是雙向式的,互動的;情緒表情成為信任的建構條件。
▲嬰兒期情緒發展的三向量:
1.新的情緒產生,並在強度向量上分化、2.隨著認知的成熟,兒童有區別地解釋種種事件、3.兒童發出調節自身情緒的策略。
2.情緒的解釋 ▲有些情緒從此一年齡到彼一年齡之中是相當穩定的(如憤怒)
▲解釋重要事件的意義提供之關鍵→對情緒面部表情的觀察
3.情緒的調節 ▲發展策略,應付強烈情緒,照顧者可以幫助孩子解釋引起緊張的原因或指出減緩痛苦的方法。
▲照顧者對情緒調節問題作法因文化而異;透過移情,兒童由於看到別人如何地悲傷和恐懼而減少對他人憤怒。
▲嬰兒自出生後,漸漸萌發滿足、興趣與苦惱,情緒反應是分散的,大部份是個體對感覺刺激感內在心理歷程的生理反應。
▲6個月大→反應分化成為真實的情緒(歡樂、驚奇、悲傷、厭惡→生氣與恐懼)
▲1歲半→發展自我察覺意識,開始有自我意識的情緒。3、4歲後,自我察覺意識、社會價值規範→發展自我評價之情緒(自尊、羞恥、罪惡感),可評價自己的想法、計劃、慾望及行為是否合乎社會的期望。
l 兒童情緒的輔導與治療P.300~P.301
1. 個別的心理治療:心理分析、理情治療
2.家族治療:以整個家庭成員為對象,指出那些是健康、那些是破壞或抑制的互動型態。
3.行為治療:採用增強或處罰之學理論原則來進行特定的行為改變以消除不好的行為。其目的只是改變行為。
4.藥物治療:以藥物改變兒童的行為是種急進方式,且有副作用,最好藥物治療要配合其它的治療方式一併進行。
5.遊戲治療:利用遊戲讓兒童表達及揭露感覺、想法、經驗及行為,選擇遊戲素材,讓兒童在安全關係下,發洩情感。
第十一章 兒童遊戲發展
遊戲的重要性P.313
l 遊戲的五個基本特徵P.315~P.316
▲典型的遊戲要素(五個特徵):
1.內在動機、
2.自由選擇、
3.歡欣心情,好玩的,
4.不重於言傳、
5.主動參與。
l 遊戲的功能P.319
▲遊戲的三種特殊功能:
1. 從遊戲中學習到生活的原和規律,培養未來面對生活的反應力、
2. 個體在社會規範及文限制中,盡量發揮自我、
3.在遊戲中可擺脫真實生活中所不被允許的行為與情節,來淨化或發洩由社會文化種種限制所造成的不滿與沮喪。
l 遊戲理論(傳統&現代遊戲理論)P.322~P.329
◎遊戲古典理論
理論 倡導者 遊戲目的
1 能量過剩論 Schiller/Spencer 消耗過剩的精力
2 休養、鬆弛論 Lazarus/Patrick 回復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
3 重演論 Hall/Gulick 原始本能(源於達爾文—物競天擇)
4 本能—演練論 Groos/McDougall 為日後成人生活所需準備
◎現代遊戲理論
理論 學者 遊戲在兒童發展的角色 要 點
心理分析論 佛洛伊德S.Freud 調節受挫經驗 *認為遊戲可平撫兒童受創情緒,受唯樂原則管制
艾力克遜Erikson 接觸內在的自我,發展自我能力 *遊戲是一種自我功能,自我觀、微視觀、鉅視觀
認知論 皮亞傑Piaget 熟練並鞏固所學的技巧;由區別意義與實物來提增加想像思考 *遊戲的發生乃是個體在環境中處一不平衡的狀態,同化作用大於調適作用。
維高斯基Vygotsky *認為遊戲可直接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強調在遊戲中,幼兒能實現真實生活中所不能實現的慾望,遊戲代表想像發展的開始;由文化脈絡了解兒童的遊戲發展
*自然線(2歲前受影響)、社會-歷史線。
*似發展區:能力相當的同儕、大人引導。
Bruner/Sutton-Smith布魯納 在思考及行為上產生變通能力 *遊戲方法及過程 > 結果
*遊戲增加兒童行為的自由度及助長其變通能力。
警覺理論 Berlyne’s 增加刺激使個體保持最佳警覺程度
系統理論 Bateson 提昇了解各層面意義的溝通能力 *強調遊戲的溝通系統,兒童遊戲的互動過程中,需維持著「這是遊戲」的溝通訊息。
l 遊戲行為的定義P.328~P.329
▲遊戲行為定義有:1.轉借行為、無固定模式、2.遊戲出自內在動機、3.遊戲自由選擇、4.遊戲重過程、富彈性、5.遊戲具有正向情感、6.遊戲是主動參與且是動態的、7.遊戲著重自我,旨在創造刺激。
l Smilansky的四種遊戲類型P.330~P.331
(一) 功能性遊戲-0-2歲
(二) 建構遊戲-2歲起
(三) 戲劇性遊戲-2-7歲
(四) 規則遊戲-7-11歲
l Parten的社會性遊戲分類P.334~P.335
(一) 無所事事行為(約2歲以前)
(二) 旁觀行為(約2歲以前)
(三) 單獨遊戲(約2-2.5歲)
(四) 平行遊戲(約2.5-3.5歲)
(五) 協同遊戲(約3.5-4.5歲)
(六) 合作遊戲(約約4.5歲後)
l 成人介入兒童遊戲的角色扮演P.338
▲當成人的角色扮演—如何介入孩子的遊戲?
1. 與孩子建立融洽與互相依戀關係
2. 增加遊戲的專注力與持續力
3. 提昇遊戲的品質
4. 增加同儕的互動品質
5. 創造孩子的「最佳發展區」—扮演鷹架角色
l 成人介入兒童遊戲的時機P.339
▲成人宜介入兒童遊戲的時機為何?
1. 幼兒經常獨自遊蕩、做白日夢或只是旁觀,不遊戲也不與別人互動時。
2. 遊戲中的幼兒不能與他人合作時。
3. 不能專注而持續的進行遊戲,經常轉換活動時。
4. 引導幼兒進行比較高層次的社會戲劇與建構遊戲時。
5. 幼兒邀請教師共同遊戲時。
第十二章 社會發展
l 友伴關係的發展P.361~P.362
1.嬰幼兒期:14~18個月後(開始發展一些平行遊戲或有協同或合作行為產生)
2.學齡兒童期:國小(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國中(共享的態度及相似的外表)、高中(重視共享的態度)
l 賽門(Selman)的友誼發展五階段P.369
階段 行為描述 例子
0階段:暫時性的玩伴(3-7歲) 兒童常是自我中心及不能以別人觀點來看實情,此時友誼尚未分化,她們常考量他們需要,大部分幼兒認為朋友是與他們一樣 ˙小明住在我家隔壁˙小華有金剛怪獸
1階段:單向的協助(約4-9歲) 友誼是單向的,好朋友需要是聽別人要他做什麼 小明不再是我的好朋友,因為我要他跟我玩。而小華是我的好朋友,因為我向他借玩具時,他總是答應借給我
2階段:雙向的公平性的合作(約6-12歲) 施與受是公平的,但是常限於個人之自我利益而不是雙方之共同利益 小明與我是好朋友,我們常對方作事情。好朋友只會陪你玩,而不會與別人玩
3階段:親密、共同分享的相互關係(約9-15歲) 在此階段,個體視朋友是其生活中一部分,朋友之間是互有要求及獨佔的,友誼不僅是為他或與他一起做事情,是需要聯繫、有系統及相互承諾的關係 需要花時間去交朋友,當他發現他會有其他朋友時,感覺是不舒服
4階段:自主的相互依賴(12歲以後) 在這階段中,兒童為了彼此依賴及自主相互尊重對方的需求 好朋友是需要有其真正的承諾,必須要支持,信任對方的
l 依附理論(Bowlby理論&Ainsworth理論)P.370~P.372
◎Bowl by的依附階段
階段 年齡 行 為
1 出生至2—3月 隨意微笑、讓任何人擁抱
2 2—3月至6—7月 選擇互動,對所喜愛的人微笑
3 6—7月至1歲 依附主要照顧者,此人不在時會哭,試圖跟隨;對陌生人懷著戒心
4 1歲至2歲 具完整記憶力,知道照顧者雖不在眼前也不會消失;開始與他人交往。
▲ Bowl by理論:強調生理或基因是促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主要因素;父母似乎知道嬰兒喜歡什麼且能做出正確的回應,這些行為是來自本能的驅動。嬰兒最喜愛的是人的臉,嬰兒一出生便能夠辨識母的聲音,新生兒也能夠模仿他人臉部的表情。
▲Ainsworth理論:她認為嬰兒會將主要照顧者視為基地,需要探索環境的時候離開,需要安慰和安全感的時候返回。
▲Ainsworth的三種依附模式:
1. 安全型依附:以母親為安全的基地探索遊戲室。
2. 焦慮型依附:
3. 迴避型依附:不太在乎母親的離開,在中產階級的嬰兒中,65%是屬安全型依附的。
▲造成依附失敗的危險因素:管教態度、母親的憂鬱、子女太多分散母親注意力、環境的壓力(貧窮)。
▲無定向依附:嬰兒會表現出不清楚、不確定、或是矛盾的依附關係,這類嬰兒通常是來自有問題的家庭。
l 造成依附失敗的危險因素P.372~P.374
▲造成依附失敗的危險因素:管教態度、母親的憂鬱、子女太多分散母親注意力、環境的壓力(貧窮)。
l 社會行為模式P.374~P.375
▲社會行為模式:
1. 合作行為:兒童愈有機會與別人一齊玩遊戲,愈能學習合作。
2. 競爭行為:要教導兒童嬴與輸的心理感受,要能體會別的孩子輸之心情。
3. 社會贊同:能了解自我概念的雛形,冀望獲得重要他人的讚許。
4. 觀點取替:能站在別人立場觀點來看待事物—同理心。
5. 利社會行為:包括分享、同理、助人、安慰別人與別人共事。
6. 依戀行為:出現在嬰兒期由父母從小發展出安全保壘及黏人的溫暖情感。
l 非社會行為模式P.375~P.376
▲非社會行為模式:
1. 攻擊:意圖傷害別人或玩物之行為,最常表現此種行為是因挫折。
2. 愛耍脾氣:造成的原因是挫折、模仿而來、身體的不適、個人形成行為習慣。
3. 自我中心:常以自我觀點來看待事物,強調所有權。
4. 反抗:2歲之後常見行為,發生在威脅到其自主行為或受他人壓迫,所呈現的抗拒行為。
5. 霸凌行為:可發展至青少年,造成結果可能是(具攻擊、欺凌他人、缺乏正向社會技巧、受害者缺乏自我肯定的行為。)
6. 偏見:大約出現在兩歲,外表與舉止與眾不同的孩子,常受到一些歧視對待,因而可能造成他們的情緒困擾或反社會行為。
▲社會行為的輔導重環境之身教影響及平時的良好的生活教育。
第十三章 道德發展
l 道德發展理論(心理分析論、社會學習論、認知發展論)P.398~P.409
▲道德發展理論
代表人物 理論 主要概念 發展階段
1.心理分析論 Freud 精神分析論 *心理分析論強調價值觀的內化。
*認為道德意識是兒童對父母強不認同的產物。
*良心的發展可以幫助兒童在父母不在跟前時也能按照道德規範來行,抵制外界的誘惑。
*自我懲罰與內疚是兒童道德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道德發展由「外制」而「內化」的過程。
*正確的道德判斷期—超我。 本我(快樂原則)、自我(現實原則)、超我(後天學習,有監察功能)
2.社會學習論 Bandera 學習論 *道德判斷是一種社會學習,可透過模仿榜樣或觀察模式而獲得。
*社會學習主張兒童的行為有許多是透過對榜樣的觀察與模仿而得的,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如「見賢思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社會學習論的四個概念:
1.賞罰控制(運用刺激反應聯結的原理,以情境來控制個人的行為)、
2.楷模學習(以具體且容易觀察的行為為主)、
3.利社會行為(指對他人、對社會有利的社會行為,透過觀察和模仿有益的榜樣,兒童能有效學會利社會的行為)、
4.抗拒誘惑(兒童透過觀察得知楷模行為的獎懲,可間接地影響兒童抵制誘惑的能力—如公開表與公開懲罰)
*自我強化是指兒童已建立自己內部的行為標準。
3.道德認知發展論 Piaget 認 知 論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的展現,端視對事物的是非所做下的判斷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三階段:
1.無律階段:出生~4歲,處於前運思時期,思考方式以自我為中心,人我之間未分化,缺乏服從規則的意識。
2.他律階段:5~8歲,完全以他人的價值標準來評定,認為服從規則的就是「好孩子」。他律期的孩子將懲罰視為天意、報應,對判斷行為的對錯,只著重行為的後果而忽視行為的動機。
3.自律階段:8~12歲,認知發展進入「形式運思期」,意識規則是由人們相互間的協調而創作,基於「互重」與「公平」的原則。道德判斷不盲目了,開始考慮當事人背後的動機。兒童對行的判斷建立在行的意圖和行為的後果上。此時的兒童只注意行為所帶來的結果,並不考慮行為背後的動機。表示兒童自己具有主觀價值來支配道判斷。正確的道德判斷期—自律。
l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三階段P.401~P.403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三階段:
1.無律階段:出生~4歲,處於前運思時期,思考方式以自我為中心,人我之間未分化,缺乏服從規則的意識。
2.他律階段:5~8歲,完全以他人的價值標準來評定,認為服從規則的就是「好孩子」。他律期的孩子將懲罰視為天意、報應,對判斷行為的對錯,只著重行為的後果而忽視行為的動機。
3.自律階段:8~12歲,認知發展進入「形式運思期」,意識規則是由人們相互間的協調而創作,基於「互重」與「公平」的原則。道德判斷不盲目了,開始考慮當事人背後的動機。兒童對行的判斷建立在行的意圖和行為的後果上。此時的兒童只注意行為所帶來的結果,並不考慮行為背後的動機。表示兒童自己具有主觀價值來支配道判斷。正確的道德判斷期—自律。
l 柯爾堡的道德認知理論P.404~P.408
▲柯爾堡偏重「道德觀念」或「道德判斷」的發展。他認為道德的發展有固定的順序。
l 兒童道德行為發展的輔導P.411~P.412
(一) 家庭-
(二) 學校-
(三) 教師-
(四) 社會-
第十四章 人格發展
l 人格的意義與特性P.422~P.423
l 賽門的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五階段P.420~P.427
▲兒童自我概念階段:自我中心期→主觀期→自省期→旁觀者期→能了解自我知覺的限度
(一) 第0階段:自我中心期(3~6歲)
*兒童已知道自己與別人是不同的個體
(二) 第一階段:主觀期(5~9歲)
*兒童已知覺到當自己與別人處於不同的情境之下或是雙方可獲得資訊不同時,自己與別人可能會做出不同的行或有不同的想法。
(三) 第二階段:自省期(7~12歲)
兒童已知覺到即使自己與別人是處於相同的情境之下,自己與別人還是會做出不同的行為或有不同的想法。
(四) 第三階段:旁觀者期(10~15歲)
兒童可同時考量與區辨自己與對方的內在想法與外顯活動,知道對方與他同樣有這樣的能力,以第三者的立場來審視互動中雙方內在想法與外顯活動。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大差距,通常是成熟與社會適應的一個訊號。
(五) 第四階段:能了解自我知覺的限度(12歲~成人)
兒童已進入青春期,個體將社會上的各種角色與想法加以統整,作為社會互動的參考準則,這種能力可以幫助青少年在社會互動中採納對方的角色與想法。
l 性別認同與發展P.434~P.435
(一) 性別標誌使用-學步期-2歲
(二) 性別是穩定的-4歲左右
(三) 性別是恆定的-5-7歲
(四) 性別具有生殖器官的基礎-7歲以上
l 性別認同發展理論P.436~P.437
(一) 心理分析理論
(二) 社會學習理論
(三) 性別認同發展認理論
(四) 性別基模理論
l 氣質的九個向度P.444~P.447
▲嬰兒行為氣質定義的九個向度:活動量(高、中、低活動度)、規律性(穩定度)、趨避性及適應度(接受、拒絕)、情緒本質(正向、負向)、注意力分散度及注意力長度(專注程度)、堅持度(強或弱)、反應閾(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察言觀色的能力)、反應強度(激烈、溫和)。
l 嬰兒氣質的三大類型(Thomas and Chess, 1977)P.447
▲嬰兒氣質向度的分類:安樂型、慢吞吞型、養育困難型。
l Leiberman的玩性五種構念P.450&P.329
▲「玩性」是一個由這些特點所界定出來的人格向度,玩性與發散思考分數、心理年齡、實際年齡有相關。
▲Leiberman的玩性五種構概念
特徵 表現
1.表現歡樂 笑聲、表現快樂和享受
2.幽默感 欣賞喜劇事件,對有趣情況、輕微的嘲弄有所察覺
3.身體自發性 充滿活力,全部或部分身體的協調
4.認知自發性 想像、創造及思考的彈性
5.社會自發性 與別人相處和進出團體的能力。
本次期末考範圍,教科書內容高達300頁之多,同學加油!一步一腳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即使這次沒有時間仔細研讀,但將來有需要時,還是可以翻閱教科書內容自修,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順利成長。最後預祝各位考試順利,暑假快樂!
生活科學系 李淑娟老師 提供 2006.06.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