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全民國防概論 小雪球整理2006-08-28




第一篇全民國防首部曲--認識全民國防


空大書香園地

第一章緒論篇--探討與實踐全民國防的理論結構

第一節全民國防為古今中外探討國家安全之根本

1.西方兵學家克勞塞維茲的戰爭理論中,強調政治是目的,是首要的,而戰爭只是達成某個特定政治目標的手段。
2.全民國防一詞正式出現於官方文件應為民國81年國防報告書中前國防部長陳履安在序言指出的內涵:「現代國防為全民國防,需要獲得全體國民的支持,才能發揮整體的力量,達到保障國家安全的目的」。
3.政府在9422依據立法頒行《全民國防教育法》;並將自9522起全國施行。
4.我國「全民國防」已明確定義為:以軍民一體、寓兵於民的形式,不分前後方、平時戰時,將有形武力、民間可用資源與精神意志融合為一的總體國防力量。
5.國防基本上可分成「軍事防衛」與「非軍事防衛」兩大類。
「軍事防衛」--是由軍隊所從事防衛國家的各種工作,一般又分成「消極防衛」及「積極軍事行動」。
軍隊所從事的消極防衛—是指對敵人從事戰鬥之外的準備工作
「非軍事防衛」--係指「民間所有參與軍事準備、防衛和重建的活動」。
而我國《國防法》第三條所稱的全民防衛,也就是學者研究所稱的非軍事防衛。
6.政府現階段「加強全民國防」的工作,
首要包含對軍事防衛所需要的國防整備與建軍備戰工作。
其次為,以憲政建設為基礎,堅定國家認同。
7.全民國防指的範疇係包含運用全國人力、物力、財力及其他各種力量,整合及槓桿運作,藉以保障國家安全的理念,其要旨在本諸民力原則,將軍事力量加上全體國民為基的精神、人力、物質、經濟、財力、交通、醫療等各項全民國防資源準備,藉國家法令策定各種動員準備,再依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各項實施計畫,推動並落實全民國防的準備事項。
8.全民國防主要立基於下列四軸:
建立全民生死與共的憂患意識

建構支持全民國防的法令規章
其根本法源為891月政府頒行的《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

發展全民參與的軍民與軍文關係
軍文關係--為利國防施政順利推展,國防軍事戰略制定前需藉由各種會議、視導或專案報告方式向府院、各部會做平行與垂直的軍文間協調和合作。故所謂軍文關係就是指軍人與文官(公務員)互動的關係,良好的軍文關係將有助於國防事務的執行。
完備全民防衛的安全體系
以全民為基的安全體系,可區分兩個方面來說:
國防軍力經營
全民參與的共識與機制的經營

第二節社會多元發展趨勢已使國家安全更加依賴全民國防
1.國力一直是國際關係學者,尤其是現實主義者在分析外交政策、世界和平的一種途徑,也是國家安全的基本要件。

2.多元發展高科技化,實施西方民主制度的臺灣社會,為確保國家安全,從建立全民國防共識到實踐全民國防的作法等面向探討全民國防的事務,包含有8個範籌:
以立法機制達成全民認識國防
以政府機制達成全民支持國防
以機制推動全民落實國防
確立推動全民國防的法源依據
具體推動全民國防教育
強化全民資源應用及完備相關機制
強化社會心防,並以國家認同依歸
整合國家有無形資源,建立自主國防產業

第三節探討與實踐全民國防應具系統化的知識結構

1.全民國防係以憲政為基礎,堅定國家認同;以軍事建設為核心,全民共同參與;以經濟建設為後盾,厚植國防潛力;以心理建設為動力,凝聚衛國意志。
2.軍事防衛指的是有關軍隊從事防衛國家的各種工作,一般最基本的思維是嚇阻敵人,使其不敢發動戰爭。
3.全民防衛簡稱民防,可泛指所有的非軍事活動。民防是用來減少因敵人攻擊對平民所造成的損害、處理因敵人攻擊所產生的任何緊急狀況,以及有效緊急維護遭敵人損害設施的所有措施。
4.心理防衛的目的是在提高民心士氣,在戰時增加軍民對敵人同仇敵愾的心理。
5.公有民營—GOCO,即政府擁有合約商經營模式。

第二章趨勢篇--各國全民國防發展沿革與趨勢
第一節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發展趨勢


1.    國家利益代表國家存在所需的諸多條件,國家為發展而追求的利益則是「國家目標」,至於為達成國家目標而衡量整體國力並據以制訂的實踐方針,則稱為「國家政策」。
2.    從民國80年代起國防部所發行的國防報告書中,已可看出我國國家安全理念較趨向於「綜合性安全」。
3.    林碧炤指出「臺灣的綜合安全最優先事項就是國防力量的充實」。

第二節兩岸特殊情勢與國防安全趨勢
1.21世紀國家安全意涵,係以全民國防為核心。
2.廣義的民防—包括所有的非軍事活動,非軍事防衛的起源和戰爭一樣歷史悠久。
3.心理戰就是戰爭中心理因素的經營和運用。
4.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陣營的長期核武威攝,可視為戰略性威攝,而戰爭中的兩軍在戰場上對峙,則屬於戰術威攝。此種心理戰法,在近代戰爭作為中以美國最為擅長。
5.現代化心理威攝戰的目標並非一般平民,而是指向具有決策權力的重要官員。

第三節各國全民國防的發展與趨勢
1.    各國全民國防的發展與趨勢
以全民國防嚇阻外敵為世界主流趨勢
精兵主義及徵募兵併行趨勢
全民國防教育普及趨勢
軍事事務革命(RMA)發展趨勢
2.    建置有效嚇阻力量的戰略構想,並非狹義的僅指建置反制的攻擊武器。
3.    未來全民國防的趨勢將是以建置能夠先期有效嚇阻敵人不當企圖的全民國防統合力量為經,及能適時執行必要防衛手段的有效聯合軍事行動力量為緯。
4.    精兵主義及徵募兵併行制度,目前世界有58個國家實行這種制度。
5.    德國著名哲學家斐希特,其哲學中特重視民族意識。
6.    1995年美軍所提出「軍事事務革命」(RMA)的概念,乃徹底成為各國建軍的重要方向。
7.    美國學者認為軍事事務革命的發展重點係將戰術、社會、政治、組織或科技方面,整合為遂行戰爭的新構想。
8.    RMA是資訊社會的重要產物,也只能發生在相對穩定的經濟與科技發展時期,而戰爭的需求是軍事事務革命的原動力。
9.    我們不能忽視建置全民國防力量的核心,即國民的心理防衛。
10.結合21世紀的國際環境與兩岸情勢,我國推動全民國防核心力量的發展,必須奠定於下列五項趨勢:
以透明化的國防事務,爭取全民的瞭解、關懷、監督、支持及參與。
以全民化的憂患意識,建立國人的心防,藉支持政府政策及信賴國軍的防衛能力,來無懼敵人的各式威攝。
以效率化的動員機制,建立全國資源整合的效益以及危機處理的效能。
以國防與民生合一的國家發展政策,建立平戰時有效結合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及軍事力量運作機制。
推動軍事事務革新(RMA),以現代化的精兵勁旅支持國家安全的永續經營。

第三章借鏡篇--各國推動全民國防與執行現況
第一節從各國不同國情探討其推動全民國防的背景因素
1.    美國政府根據《全民國防教育法》此項法令推動的作為有三大重點:
增加國防教育預算金額
增加中小學科學教育重點
進行課程改革及培養學生創造力
2.    新加坡係以總體國防為全民國防的核心;以色列則採全民皆兵,以全國資源為國防力量基礎。
3.    基於國家安全需要及人口組成特色,以色列的全民皆兵兵役動員制度,係考量族群語言等複雜因素所產生。
4.    新加坡國防體制係由三軍統帥的總統授權國防部長統一指揮三軍,軍政及軍令統由國防部長負責。
5.    英國就其軍隊動員的相關法規來看,係以《後備軍法案》《武裝部隊法案》為最主要的法源依據。其後備軍人召集時機僅為「國家具有危機」時。

第二節各國依據國家情勢需求所推動的全民國防作為
1.我國全民國防政策作為與外國比較,較為接近者包含新加坡、以色列以及瑞士等國的國防理念。
2.新加坡所提出總體國防理念,乃以心理防衛(簡稱心防)、社會防衛、經濟防衛、民眾防衛(簡稱民防)及軍事防衛五大範籌構成。
3.軍事防衛指建構一支足以嚇阻侵略的軍隊。
4.社會防衛指的是族群間和諧的生活與工作。
5.民防則是提供整個社區的安全與基本需求。
6.新加坡國防部認為總體防衛須由「心防」來支持其他「社會、經濟、民防及軍事」等四大防衛。
7.法國全民國防作為的特色在於將具體的國防軍事教育,依地區配置,把國防軍事單位與一般非軍事體制結合為一體來施行國防軍事教育。
8.德國推動全民國防作為的特色,在於設置政治教育發展中心。
9.國際間落實全民國防成功的典範另有瑞士、以色列等國,兩國均以有限面積領土及少量常備軍隊,建立不可小覻的國防戰力。
10.中共國防教育的特色是,政府部門從基層官員起,都須接受國防教育課程,此點與西方國家多僅要求高階文官接受國防及戰略教育的作法不同。

第三節我國借鏡各國全民國防的參考作為
1.中共可能採取「損小、效高,快打、速決」策略,對臺遂行「首戰即決戰」的外科手術式戰爭。
2.中共在政治上以「三戰」及「反分裂法」對我形成社會心理威脅,在外交經濟上以「國際邊緣化」孤立臺灣,在軍事上以「信息化高技術」及「不對稱」作戰威攝臺灣。
3.我國借鏡自各國全民國防作為的要點,可綜合如下:
強化心理防衛,落實全民國防教育,建立國家共識及生命共同體的社會防衛
國防建設與經濟發展合一,發揮經濟防衛所需戰力資源並促進國防產業發展
擷取各國動員制度優點,健全國家動員體制,完備社會防衛
依臺澎海島防衛特殊國情,以量適質精常備部隊健全軍事防衛力量
4.後備戰力是國家整體持續戰力的根源,其組成含軍隊動員與軍需動員兩頪。

☆第四章背景篇--國防體制變革與全民國防意涵

民國89115,立法院才三讀修正通過國防二法《國防法》與《國防部組織法》,民國9131正式施行,國防二法彰顯了全民國防的理念。

第一節當前我國防體制變革概況
1.國防二法《國防法》與《國防部組織法》,民國9131,國防二法正式施行。
2.我國國防體制在「國防二法」下所進行的變革大致有以下數項:
貫徹軍隊國家化理念
落實文人領軍
確立軍政軍令一元化國防體制
調整國防組織結構
3.文人負的是國防政策的責任,而不是軍事責任。
4.在部長的職權中,將原來控制軍隊的主要力量由軍人領導的參謀本部,全數移到文人領導的國防部軍政部門內。
5.《國防部組織法》第十五條規定:「國防部文職人員之任用,不得少於編制員額的三分之一」
6.國防二法的實施達成了軍政軍令一元化。
7.基於專業分工考量,區分為軍政、軍備、軍令三大體系。
軍政體系負責掌理國防政策之建議、軍事戰略規劃等事項
軍備體系負責掌理軍備整備等事項
軍令體系負責軍令事項並指揮軍隊
8.國防組織變革的另一個重點是裁減部隊員額,優質化兵力結構,並以「精簡化」、「實戰化」為二大目標。

第二節全民國防的時代意涵
1.全民國防的「全」是指全方位。
2.全民國防的「民」是指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所有民眾。
3.全民國防的「國」是指國家安全的維護。
4.全民國防的「防」是指保衛我們的領土、主權、生命和財產。
5.全民國防就是運用國家的整體資源,結合有形與無形的力量,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憑藉。
6.政權維繫也是「綜合性安全」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三節我國全民國防立法與實施概況
1.就法制層面來看:《國防法》係國防建設發展的母法,《國防部組織法》為依據《國防法》所制定之子法。
2.國防二法立法和修法的主要意涵有下列數點:
確立國防體制和統帥權
調整組織架構、確立專業分工
落實全民國防理念
建立全民防衛的國防武力
國防事務接受國會全面監督
3.全民國防力量的建置,必須具備四項基礎:
以透明化的國防事務,爭取全民的瞭解、關懷、監督、支持及參與。
以全民化的憂患意識,建立國人的心防,藉支持政府政策及信賴國軍的防衛能力,來無懼敵人的各式威攝。
以效率化的動員機制,建立全國資源整合的效益以及危機處理的效能。
以國防與民生合一的國家發展政策,建立平戰時有效結合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及軍事力量運作機制。
4.行政院平時得指定相關主管機關規定物資儲備存量。
5.在全民國防的理念之下,國防部為獲得全民認同與支持,必須充分尊重民眾「知」的權利,國防事務的透明化乃至為重要。
6.我國推動全民國防的意義就在於:以憲政建設為基礎,以國家認同與軍事建設為核心;以經濟建設為後盾;以心理建設為動力。

☆第五章識敵篇--國家安全威脅與全民國防的意涵

所謂「全民國防」從字面上來解釋,就是全國百姓一起來捍衛我們的國土,維護國家安全,免受侵略。總括來說,全民國防就是運用國家整體資源,結合有形和無形的力量,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憑藉。

第一節中共對臺威脅
1.    外交方面:一個中國
2.    政治方面: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3.    經濟方面:三通
4.    文化統戰方面:藉廣邀我學者、臺商及各界人士赴大陸參訪,並擴大兩岸學術與文化交流等,擴大文化認同,期達以民逼官,以民促統的目的
5.    社會統戰方面:藉緩和言詞爭取臺灣民心,企圖瓦解我心防。

第二節中共對臺的軍事威脅能力
1.    中共對臺動用軍事手段發生威脅效果方面,其目標是區分為不對稱作戰能力與傳統作戰能力兩方面。
2.    不對稱作戰能力包括太空作戰使用的「戰略微型衛星」。
3.    根據我國國防部的分析,共軍的傳統作戰能力可分為:
空中打擊
空降作戰
水面打擊
水下打擊
登陸作戰
o聯合作戰
p防空作戰
4.    中共軍事能力發展趨勢後,認為未來值得注意的項目包括:
核武部隊
快反部隊
太空部隊

第三節當前中共威脅的戰略手段-三戰的結合運用
1.中共對臺現階段主要是以非武力的「三戰」為主。所謂三戰,是指「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
2.輿論戰—是指政府和軍隊宣傳機構控制、操縱、策劃與運用各種輿論工具,掌握新聞輿論,充分利用媒體平台及各種現代傳播科技,進行壓制敵人,爭取民眾支持戰爭的任務。輿論戰的重點是掌握新聞輿論。
3.心理戰是指以多種手段從精神上瓦解敵人,在敵人內部製造恐慌、動搖和混亂的戰爭方式,主要對象在敵人心理與士氣。換言之,心理戰就是一種以軍事實力為基礎,運用心理學或是傳播學的原理,使用不同的傳播媒介為平台,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攻擊敵人心理防線,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4.共軍三戰所提出的心理戰,比較偏重美軍在美伊戰中的各項作為。
5.法律戰是指依據國內法、國際法和國際慣例,透過各種方式所進行爭取爭取優勢的法律戰爭。
6.法律戰的特點在於必須和軍事手段交互為用。
7.運用法律戰可以在戰爭過程中,因為合法性而確保戰略指導的正確;因為正義性可以強化作戰指揮對於戰術和軍事目標的選擇。
8.法律戰是爭取軍隊士氣與國際社會支持。
9.「三戰」所能發揮的整合性功能主要在戰爭面的爭取:
可以表明戰爭的正義性質
可以藉此宣示軍事實力和動武決心
可以發生宣傳的效用

第四節抵禦中共威脅-全民國防
1.所謂「全民國防」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國防」,二是「全民」。
2.「國防」是指為了確保國家生存所從事的「戰爭準備」,「全民」是指從事戰爭準備的一種方式。
3.民防是國防的基礎。
4.軍民動員能力是國防的檢驗。所謂動員就是「將某一個團體或組織的人力與物資在戰爭之前準備齊全」之意。而理想的動員應該劃分為三個階段:
戰前動員
戰時動員
戰後動員

5.國家落實動員制度的基本要件有三:
動員計畫力求完善
戰時指揮權的統一
常態性的實施演習
6.全民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成敗的關鍵。
7.全民國防教育是由「軍事教育」與「國防教育」組成,國防教育才是「全民國防教育的核心」,成功的「國防教育」則是「動員」與「民防」的保障。
8.國防教育的內涵可以劃分為「國防一般知識」、「軍事基礎技能」、「愛國抗敵意志」等三個部分。
9.國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國民對於國防事務由非自願性轉化與昇華為「半自願」或「全自願」的性質。而要達成這項目的,實施全民國防的重要手段有二:
鞏固心防、精神動員:心防是打擊共軍「三戰」的前提,精神動員是全民動員的基礎。
全民軍訓:軍訓教育是確保國防知識與軍事技能傳遞與普及的平台。

☆第六章知已篇--國家戰略環境威脅與國家安全戰略
第一節安全的概念介紹
1.何謂「國家安全」?國家安全概指軍事經營與國土防護。


第二節後冷戰時期國家安全威脅的發展趨勢
1.後冷戰時期國家安全呈現以下的面貌:
安全邊界擴大化
安全主體多元化
安全要素綜合化
安全手段複合化
安全問題國際化
安全關係多邊化

2.    所謂安全邊界,是指國家對其分佈於主權範圍外的利益的可控制和保護的範圍。
3.    在傳統的安全觀念中,維護安全的軍事手段一直是處於首要的地位。

第三節中華民國國家戰略環境評估
1.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所面臨之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國際社會、中共、國內本身。
2.    俄羅斯與中共聯手反制美國勢力滲入中亞將是未來亞太地緣政治之主軸。而與地緣戰略相關的深層因素是能源佈局。
3.    東亞一向是美國的勢力範圍所在,但是中共的經濟實力目前正配合「和平崛起」的口號直接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美國的回應手段仍以穩定為優先。
4.    東北亞的朝鮮半島向來是大國之間關係盤根錯節之所在,也是美國、日本、中共、俄羅斯四強利益交會處。
5.    美國堅持的北韓政策目標有四:
嚴密防止北韓政權繼續發展核武
維持與南韓和日本的聯盟
強化美國主導的亞洲安全秩序
繼續執行推動民主和人權的承諾

6.    北亞地區地緣位置最突出的國家是蒙古,對美國而言,具有包圍中共的重大意義。
7.    美國「先制攻擊」戰略,已成為其國防安全戰略上的指導原則。
8.    中共對我威脅概分為外交孤立與軍事恐嚇兩個方面。
9.    未來中共一旦對臺採取軍事行動,其可能選項包括:
軍事威攝
非接觸作戰
封鎖作戰
高強度打擊

第四節中華民國的國家安全戰略的方向
1.    所謂中華民國的國家安全,具體而言是保障下列國家的整體利益為主:
在憲法的規範下,維護國家統一之一切權益
確保領土完整與主權行使
保障不受外力侵擾之生存權利
持續經濟繁榮與社會安定
2.    為保障國家安全利益,國家安全戰略擬定的方向可以概述如下:
擴大外交戰場
A應以安全戰略作為推動外交關係的主導
B將臺灣安全問題凸顯為亞太及國際共同關切問題,而非中國內政問題
C南向政策應與南海政策相輔相成,不能各分離
積極建軍備戰
處理兩岸關係
A在兩岸關係方面,應以「信心建立措施」作為「和平協定」的基礎。
B以「國防報告書」等形式增加軍事透明度。
C未來雙方合作事項可以包括:
a共同開發資源蘊藏,尤其是在東海、南海區域與外國有主權爭議地區,兩岸應有利益交集。
b兩岸合作打擊犯罪,包括刑事罪犯緝捕與遣返作業,尊重雙方刑事管轄權。
c加強臺海航運安全維護及急難救助。
d兩岸共同致力臺海海洋生態保護及污染防治。
規劃國力發展

第二篇全民國防二部曲--建設國防力量
第七章戰略篇--我國國防威脅與國防戰略規劃

1.    當前我國周邊戰略環境最大的變化是美國負責戰略的人士開始警惕到中共崛起後是否將構成對美國在亞太地區霸權之挑戰,於是為了要因應中共崛起,提出了「三項支柱、兩個箭頭、一個突破」的戰略構想。
2.    我國必須承認美國的軍事角色攸關臺海安全,並提升戰略素養,具備與美軍進行戰略對話的充分能力,進而主導美國對我軍售內容與項目。其次,武器過度依賴外購的風險不宜輕忽,國防自主終將是我無可迴避的議題。

第一節我國國防事務與周邊安全威脅
1.    美國為了要因應中共崛起,提出了「三項支柱、兩個箭頭、一個突破」的戰略構想。
「三個支柱」--是指美國強化本土防衛,調整核武戰略以及採用先制攻擊的戰略準則。
「兩個箭頭」--是持續推動與日本與澳洲之間的關係,並以軍事力量深入東南亞的恐怖主義及基地。
「一個突破」--是進駐關島,落實國防轉型,強調以軍事技術建構美國的東亞勢力,讓美軍的作戰方式,朝向以資訊為基礎、彈性、網路、高科技、去中心化、聯合作戰與全球部署的方式。

2.    布希政府正在發展一種「4×4」的戰略同盟關係,所謂「4×4」的戰略同盟關係是指四個大國-美國、英國、日本、印度。
3.    布希政府近年來的國際戰略,確實是圍繞著這種四國聯盟的框架來佈局的。

第二節從中共崛起與東亞情勢解讀我國國防威脅
1.    經濟牌在後冷戰階段是非常有效的。
2.    日本所追求的國家利益是日本的本土安全、日本的主體性與日本的國家正常化。所謂日本本土安全就是北韓的核武威脅與中國軍事力量的崛起,日本認為對於這些潛在的威脅應有主動的防衛能力;所謂日本的主體性是日本不應該像過去對中國患者有嚴重的恐中症,要有自己獨立的外交政策、獨立的軍事及經濟政策;所謂日本國家正常化是日本不應該一直存活在二次大戰的陰影當中,應該要勇敢追求一個與其經濟地位相互匹配的政治地位。

第三節我國因應安全威脅的國防戰略規劃
1.    在國防法下,負責我國國防戰略之機制包括總統、行政院、國家安全會議、國防部等四個層級,其中國防部是由戰略規劃司主其事。
2.    總統統帥權主要指兩種權力:
行政決策權
人事任命權
3.    在全民國防方面,行政院是在動員方面指導國防部推動全民國防的貫徹執行。
4.    國防部是國防戰略機制當中扮演承上啟下的樞紐角色,並與外交部、陸委會等單位進行協調,共同參與決策機制。

☆第八章政策篇--我國國防政策.國防體制與兵役制度

第一節名詞界定與相關概念
1.    民國9131頒布完成立法後的《國防法》與《國防部組織法》,才正式施行比照西方民主國家的國防體制,確定為由「文人領軍」的「軍政軍令一元」體制。
2.    「國防」是一個國家防禦外來敵人攻擊的簡稱,是國家為了保衛領土完整、人民安全、主權獨立,所採取的一種戰爭準備。
3.    「國防政策」則是指一個國家為應付外來威脅所採取的計畫與行動方案,更是落實國防安全的行動指針。
4.    國防政策的制定通常必須至少經過以下相關因素的考量,才能確保政策更加周延:
國家所面對的環境變化
政策推動的依據
政策推動的限制-例如影響我國最重要的外力因素是美國與中共的外交關係。
5.    國防體制是為建立並運用總體國力,達成國家安全防衛,爭取國家目標,所採取之國防組織體系與運作制度。
6.    國防體制是一個國家為確保國家安全,建立與發揚整體國家實力,從決策計畫到執行過程,一種以武力為中心的機關編組,必須展現出組織綜合運用的形式。
7.    國防體制是軍事制度之高級組織和形式,能夠影響各種軍事制度的形成與建立。
8.    兵役制度則是一個國家有關公民參與軍隊或武裝組織、承擔軍事任務或接受訓練的一項組織事務。所以兵役制度是國防人力規劃的基礎。
9.    國防政策、國防體制與兵役制度是一國達成國防安全目標的三大結構因素。

第二節中華民國的國防政策
1.    我國的國家利益具體而言包括:
確保國家生存與發展
維護百姓安全與福址
保障自由民主與人權
2.    我國的國家安全目標
維護國家主權完整
保障國家永續發展
預防臺海軍事衝突
協助區域安全穩定
3.    目前我國國防政策是以:
預防戰爭
國土防衛
反恐制變  為基本目標。
4.    為達預防戰爭此一目的,必須採取「接觸」與「嚇阻」相輔相成的雙重戰略。
5.    在接觸戰場方面,國軍支持政府推動「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透過建立安全對話與交流的多元管道,逐步建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促進臺海安全穩定化,以達成預防戰爭之目的。目前國軍的主要做法包括:
建立安全對話與交流
建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

6.    有關「嚇阻」的相關作為包括:
建構基本防衛能力
A提升臺灣自我防衛能力
B強化科技建軍
發展防禦性反制武力
A提供縱深打擊與反擊與反制能力
B力求選擇性攻擊與主張慎戰觀念
C發揮資訊電子戰優勢

7.    國軍基於國土防衛要求,國防戰略思維重點於「戰力」與「部署」,其主要作法為:
整建三軍聯合戰力
推動國軍兵力轉型
8.    國防政策所樹立的國防目標必須達到以下的標準:
完善危機應變機制及能力
提升國軍反恐制變專業能量

9.    我國國防二法於9131正式施行。

第三節我國國防人力規劃與兵役制度
1.    兵役制度的種類基本上分為義務兵役制(也就是徵兵制)以及志願兵役制(募兵制)。
2.    國軍兵力目標與人力結構是依照「常備部隊以募兵為主、後備部隊以徵兵為主」之方向規劃。
3.    我國兵役制度是由內政部役政署負責。
4.    我國兵役制度的重要規定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義務
5.    男子年滿18歲之翌年11日起役,至屆滿40歲之年1231日除役時止,稱為「役齡男子」,簡稱「役男」。

☆第九章兵力篇--我國軍事戰略與三軍兵力結構
第一節軍事戰略的通則
1.    何謂軍事戰略?軍事戰略是指在所有一切的環境下,我們應用軍事武力或軍事武力所產生的威脅,來達到國家安全的一種藝術手法或科學技術。
2.    軍事戰略應該考量的要件包括:
判定假想敵
擬定戰略構想
制定戰爭原則與作戰準則
(戰爭原則是指指揮官戰場上調兵遣將時,一般性的原理與邏輯)
(如果國家是工廠,作戰準則就是工廠失火時的危機處理應變手冊)
設立國防制度
(兵力組織與國防制度是良好軍事戰略的基礎)
確立兵力組織架構
劃定作戰區
精進軍事教育
戰爭爆發後的變化
3.    所謂的「精兵主義」是指優越的人員素質、精良的武器裝備、健全的軍事組織制度與動員體系、以及嚴肅的軍紀。

第二節我國的軍事戰略
1.    所謂「有效嚇阻」是建立具備嚇阻效果的反制及防禦戰力,並部署可以有效瓦解或遲滯敵人攻勢的兵力,使敵在理性的戰鬥損益評估下,放棄採取任何軍事行動的企圖。
2.    所謂「防衛固守」是指一旦對中共來襲嚇阻失效,敵軍對我國發動軍事入侵時,則以全民總體防衛力量及三軍聯合戰力,堅決實施國土防衛,以達成拒敵、退敵與殲敵的目標。
3.    「防衛作戰指導」主要內容包括:
資電優勢、戰場覺知
有效反制、滯敵攻勢
戰力保存、戰略持久
聯合截擊、國土防衛
4.    國軍的建軍規劃
國防科技規劃方面強調科技先導
資電戰力規劃方面的規劃強調資電的相對優勢
戰力整合規劃方面強調聯合截擊的效果
總體戰力規劃方面強調國土防衛
後勤體系規劃方面強調供應完備
準則戰法方面強調準則之再精進
戰力規劃方面強調戰訓整備
在政戰戰力規劃方面強調作戰意志
5.    以心理戰與謀略戰克制共軍對我非武力「三戰」-「法律戰」、「輿論戰」、「心理戰」之攻擊。

第三節我國三軍兵力結構
1.    展望未來,陸軍將根據軍事戰略規劃,以建立「數位化、立體化、機械化」之現代化陸軍為目標。
2.    海軍是國際化與科學化的軍種。
3.    空軍是尖端科技的軍種。
4.    軍事戰略是國家戰略最重要的一環。

☆第十章動員篇--全民國防與平戰時人物力後備動員

第一節我國後備動員體制發展沿革及現況
1.    「動員」旨在快速增加國防人力與物力資源來支援軍事作戰。
2.    我國總動員制度的法源基礎為《國家總動員法》
在民國80年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後,政府有感於國家總動員法已不符時代所需,乃將該法停止適用,而另行制定符合國情與現今環境之《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
3.    動員任務包含兩階段:
動員準備階段,主要為結合施政作為
動員實施階段,主要作為在統合運用全民力量,支援軍事作戰及緊急危難,並維持公務機關緊急應變及國民基本生活需要。
4.    「全民國防」係屬國防基本理念。

第二節世界各國後備動員制度研析
1.    美國後備動員作法研析
美國政府及全體國民皆體認國防建設與經濟發展平衡的重要性,故為維持其全球超強地位及海外軍力投射能力,乃採取結合兵役及動員的三合一制度,且全國民眾均給予極大支持。
美國是實施「平時募兵、戰時徵兵制」的國家。
2.    英國後備動員作法研析
英國以海島國家格局,其人力動員可分為軍隊動員及民防動員。
英國的民防體制主要是由地方當局執行,其民防力量主要是由警察部隊、消防隊、民防軍、民防團組織而成。
3.    以色列後備動員作法研析,以色列全民國防作為的最大特色為多元動員機制,特殊要點如下:
高效的全民心理防衛精神動員
以機制及演訓圓熟全民總動員效率
4.    中共後備動員作為特色
全民防衛動員採「平時積蓄式」方式
實施義務役制度為主體的義務與志願併行制度
以中央結合地方上以黨領政模式整合解放軍、武警、預備部隊及民兵,構成完整的全民防衛的人力動員。
5.    動員制度影響國防與民生。

第三節我國以全民國防理念推動後備動員應考量的作法
1.    後備動員既是一種使國家由平時體制轉變為戰時體制,以處置非常事件的機制,因此類作為高度影響人民的權利與義務,故必然受到各種因素制約。
2.    動員機制雖可參考其他國家的優良法制和經驗,但它絕不是一種可自他國移殖的制度。而要從各項有關因素中,探討適合我國情需要的方案,此必須考量的因素計有八項:
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
國際情勢與假想敵國
軍事威脅與戰爭型態
地理環境與疆域大小
經濟結構與資源獲得
科技水準與武器發展
政治條件與社會民情(經濟與心理力是動員成敗的兩大支柱)
兵役制度與兵力目標(動員是以兵役制度為基礎)

第十一章軍備篇--我國武器獲得沿革與軍備制度發展

第一節我國軍備獲得沿革與國家安全環境影響
1.    國際間軍備系統轉移的經濟因素考量乃逐漸凌駕政治因素,成為左右後冷戰時期國際武器貿易的主因。
2.    在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減少對美國的軍事依賴畢竟有其必要,因此我國一方面致力於分散武器來源,另一方面則以發展自主的國防工業為最終目標。
3.    臺灣的軍備採購受國際戰略環境影響甚鉅。
4.    影響我國軍備發展的近代歷史沿革,可以歸納為下列三階段觀察:
政府遷臺的「中美協防」時期(1950年至1978年)
「中美協防」終止,臺灣軍備自立初期(1979年至1989年)
軍備多元發展時期(1990年代迄今)
5.    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在軍備力量的建置與維持上,政府將須持續推動多源與自主策略。
6.    臺灣居於連繫太平洋與印度洋海上交通的主導地位,東向西可控制大陸沿海,南北間可控制日本與菲律賓,具有此一地區絕對優勢的戰略地位。
7.    美國對我國的供售向來是牽動美、中、臺三邊關係的敏感神精。

第二節我國以作戰能力需求為基的軍備獲得組織與運作機制
1.    依據國防二法第22條,國防的軍備發展須與民間產業結合考量,並以厚植國防力量於民間為目標。
2.    有關我國軍備組織規劃的理念及願景,是以協助國人瞭解軍備體系運作下的目標。
依法設立、整體規劃
事權統合、專業分工
發展科技、國防自主
軍文通用、提昇專業

3.    正因為國防科技具有特殊價值,因此,國防科技的發展常可以無限上綱,甚至可作為強權發展的手段,達到國家政治與外交目的,
4.      政軍經(P-M-E)手段的運作,是國際間發展國防科技與軍備產業的共知。
5.      催動國家軍備產業發展的動因,國防科技能力固為重要一環,但卻非絕對關鍵因素。

第三節外國軍備發展經驗與我國軍備發展的未來做法
1.      臺灣四面環海,中共如欲奪取臺灣,其先決條件是必需掌握海空優勢,繼而實施登陸作戰,而島嶼攻防中,由海上、空中補給不易,且臺灣可供大部隊登陸地點有限,另中共登陸作戰能力亦有待增進,故現階段中共對臺灣的作戰模式,必需先採取資電作戰,破壞我指管通情系統,再擊潰海、空軍戰力,奪取海、空優,並配合導彈攻擊摧毀重要設施、機場、港口等為其第一波攻擊手段。

2.      臺海作戰首重資電優勢,其次為制空、制海及地面防衛作戰。


☆第十二章產業篇--全民國防與公民營國防產業發展

第一節我國國防產業發展的沿革
1.    以建軍目標而言,武器外購採取整批交易模式的結果,雖可使戰力快速提升,惟其部分裝備非急迫需求,乃造成過度投資:
不僅使採購初期成本大幅增加,系統維護的壽期成本也居高不下
大量外購所造成長期的預算排擠效應,使得武器研發與自製能力也受到排擠
外購武器的服役壽期間,還必須擔心在關鍵時刻遭到武器禁運,造成後勤補給的困難,使國防發展及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影響。
臺灣的軍備外購經常面臨中共打壓或封鎖,造成有錢買不到武器的困境
2.    我國國防軍備的相關產業存有下列困難問題:
國內先進武器系統之研製能力不足,自製優先政策難以落實
軍品需求經濟規模有限,影響民間參與投資意願
國軍現有國防科技發展研製之軍工人力疏處不易,影響釋商扶植民間產業之成效
產官學協調整合功能不彰,整體資源效益難以有效發揮
法規未臻完備,資訊嚴重不足
市場規模小、業界參與意願低
人才交流、保密機制等均待建立
國防軍備研究專題過於零散,未能整合,不易切合國防前瞻與基礎研究需求及效益

3.    國防產業的發展必須同時具備國防科技發展與民間產業兩項基礎
4.    軍備產業的發展與國防科技能力間的關係,首在確定國防能力需求,再從軍備產業上配套發展。其相關的配套因素須考量:
建立國防科技工業資訊平台
人才培育與運用
整合國防產業體系
提升武器裝備系統之國內研製及維修能量
拓展武器裝備系統市場

5.    我國現階段的國防科技發展均以支持建軍規劃為目標
近程目標:以突破關鍵技術,提升科技水準為主
中程目標:以完成系統合,提高自製率
遠程目標:以結合國防與民間科技能量,提升研發與產製規模能力為目標

第二節我國國防軍備發展方向及各國運作模式借鏡
1.    我國發展國防軍備目標,約為下列重點:
提升武器裝備系統之國內研製及維修能量
拓展武器裝備系統市場
整合國防產業體系
人才培育與運用
建立國防科技工業資訊平台

2.    想要有效支援軍備發展至於未來推動軍備產業的發展方向,政府應可朝四個面向思考:
政策面-發展「軍民通用技術」、實踐「軍民合作」
策略面-採「聚焦策略」
制度面
執行面
3.    南非政府以成立公司模式經營自主性國防產業;韓國比較著重傳統國防工業;瑞典,國家資源以優質人力為主;以色列,國防產業的發展係採國際市場導向。

第三節以全民國防觀點探討我國國防產業的發展策略
1.    推動國防軍備產業,其重要措施須包含科技研發、人才培養與產業推動等三個構面。
2.    我國發展軍備產業,必須建構在全民國防觀念下,成為以民力為基的軍備產業。
3.    全民國防精神的軍備產業發展,可從下列作為體現:
國防部根據國防法積極推動委託民間參與國防軍備產業
我國國防軍備產業發展的相關配套已趨周延,目前此等良好的契機包含:
A國家發展與產業政策目標已明確提供產業發展契機
B未來十年係國防科技與軍備產業發展契機
C國防部相關組織的機制,政策與實際作為上已奠定軍民合作基礎
D工業合作運作機制法規制頒與計畫作為已臻完備
E推動中科院必要的轉型已具最佳契機
我國軍備產業的國際發展策略
A以建立國際產業目標,發展國防資電通產業
(以臺灣而言,國防屬性的資電通信產業應是我國國防產業邁向國際發展的最佳選項)
B結合中科院與民間產業,推動臺灣版SAIC國際化國防產業公司的發展

4.    國防產業因敏感度較高,不宜以純經濟角度處理問題,其營運特色包含必須運用政治手段的過程
5.    所謂工業合作額度,有下列幾名詞:
承諾額度:國外工合外商依據協議書承諾執行工合之額度。
預核額度:國外工合外商經委員會通過預核之個案計畫額度總和,不扣除實核之額度。
實核額度:國外工合外商經委員會通過實核之個案計畫額度總和。

6.    國有民營(GOCO)的意涵為:旨在將民間可以營運的軍備事務,如維修能量等,採合作模式交由民間產業經營。

☆第十三章科技篇--全民國防與國防科技發展及運用
第一節國家安全與國防科技存有密切關係
1.    歷史告訴我們,國防事務的前瞻性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2.    國防科技前瞻的盲思,是國防及國家安全的禍首。
3.    美國與臺灣軍事學者所研判中共可能犯臺模式中,係採取以「損小、效高、快打速決」遂行「首戰即決戰」的對臺攻擊戰略,並將能產生極大的政、軍效益,對我國家安全產生極大的威脅。
4.    我國現行建軍及備戰思維均採威脅導向,即為達有效反制敵人將加之於我的軍事安全威脅,研製或獲得適切軍備武器內容、戰術戰法運用等,以達防衛及反制目的。
5.    國軍現階段以全民國防為基礎,支持「預防戰爭、國土防衛及反恐制變」的國防目標,國防安全的戰略構想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目前則以「科技先導、資電優勢、聯合截擊、國土防衛」為建軍指導。

第二節我國國家科技與國防科技的政策與執行機制
1.    我國推動科技發展工作的責任分屬政府各單位。
2.    軍備發展目標,其策略主軸所呈現者,乃是「兩用科技→產業發展→國防軍品產製外銷→建立國防自主產業」的系統運用邏輯。惟在「科技、產業、外銷及自主國防」間,各種公司部門並不具備可以主動及相互支援與整合的功效。而國推會即在政府部門以及民間產學研與國防科技研發相關的組織體系中,扮演此引導「軍」與「民」合作的角色,並協助開創軍與民的兩利與共贏。

第三節美國與中共國防科技發展機制借鏡
1.    美國DARPA(國防先進研究研究計畫署)機制的基本策略概念,乃以符合戰場作戰能力需求為基。
2.    美國將科學與技術視為國家的戰略能量科技。
3.    科技是難以用軍民界線區隔的,國防科技用於民則為民生科技,若用於國防上則為國防科技。
4.    中共用其「以黨領軍,以軍故政」的領導模式,在國防科技發展的機制,享有無限上綱的主導及資源,我們自不可小覻其持續快速的發展及影響。

第四節以全民國防觀點探討我國未來的國防科技發展
1.我國國防科技特性各方面的科學技術,將來都必須朝向以網路化作戰趨勢來發展。
2.現階段國防科技發展以支持建軍構想,加速武器裝備更新,發展資訊電子戰、防禦性反制武器、制空、制海、地面防衛作戰武器系統為重點。
3.為推動結合民間產業迎向未來國家經濟目標的國防科技發展;我國應推動以下的策略作為:

長程展望:A以政策工具導引軍民科技能量整合
B以軍民合作厚植國防高科技工業
近程目標:A以集中事權負責國防科技發展
B透過產管學研普查建立國防關鍵技術項目
C籌設我國「國防科技先進研究機制」
D培訓國防科技人才

第三篇全民國防三部曲--實踐全民國防
第十四章教育篇--全民國防教育體系與具體作法
1.國防是攸關百姓生存的最重要關鍵,教育是人民認識國防重要性的不二途徑。
2.民國9422,《全民國防教育法》經總統正式公布後,正式成為我國推動全民國防教育的法源。
3.「全民國防教育」範圍包括「學校教育」、「政府機關(構)在職教育」、「社會教育」、「國防文物保護、宣導及教育」四大類。

第一節我國政府規劃之全民國防教育體系
1.    以教育體系建立全民的國防共識,是保障國家安全與國民生存發展的不二法門。
2.    民國94111,立法院通過《全民國防教育法》,同年22日,經總統正式公布後,正式成為我國推動全民國防教育的法源依據。此法自9521正式實施。
3.    「沒有心防即沒有國防」,心理防衛、民防動員與軍事防衛,既是構成現代國防的三大支柱,也是檢驗一個國家是否落實全民國防的標準。
4.    國防文物保護及宣導教育方面,大眾傳播媒體是最佳運用管道。
5.    我們推動全民國防教育的目的,是以強固國家防衛意識為核心,而不是以戰爭為前提。
6.    愛國家就從支持國防事務做起。

第二節我國軍訓教育轉型為國防通識教育之作法
1.    陳啟天力主在學校實施軍事教育,並列舉四大理由:
軍事教育可以養成健全體格
軍事教育可以養成整齊習慣
軍事教育可以養成尚武精神
軍事教育可以養成自衛能力

2.    在軍訓教育轉型為國防通識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為了順應「軍職人員文職化」的我國國防體制的改革大方向,另一方面也為了讓國防通識教育回歸於教育本質,未來的軍訓教官,將以階段性、漸進性的方式,朝向「軍轉文」的國防通識教師方向發展,角色亦被定位為教育者,受教師法等相關法規的管理、約束與保障。

第三節落實全民國防教育的具體作法
1.    要把全民國防理念根植於每個國民心中,也必須有具體有效的方法,政府相關部門落實全民國防教育的重點大致如下:
宣導國防理念,凝聚防衛意識
鞏固全民心防,強化無形戰力
各方通力合作,推動國防教育
落實全民演訓,有效強化國防
順應時代潮流,運用先進科技
2.    美國是當今世界的唯一超強,也是全球最早認識到國防事務應由全民參與的國家。
3.    美國在1958年通過了《全民國防教育法》,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制定全民國防教育法的國家。
4.    心防是國家安全的基石。
5.    《全民國防教育法》的公佈實施,是我國落實全民國防教育的重大里程碑。

☆第十五章社會篇--國防事務全民化與社會參與意涵
第一節國防事務全民化的時代意涵
1.    所謂「國防理念」,包含了國防意識和國防精神,它是指社會大眾對於國家防衛問題所抱持的思想觀念。

第二節社會參與國防事務的重要意義
1.    「輿論」是社會上值得注意且由相當數量的人,對一個特定問題表示的個人意見、態度和信念的匯集。

第三節社會參與國防事務的具體作法
1.    國民外交是社會參與國防事務的另一個重要管道,所謂「伐交」,是運用外交力量聯合友邦。在現代社會中,就是指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
2.    外交是國防最有力的支撐,社會參與民間外交,也正是參與國防事務。

第十六章文化會篇--全民國防與國防文物保護社會教育意涵
第一節歷史、鄉土、文化與全民國防
1.    柔性國防力量,也就是我們通稱的「文化」。
2.    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區別於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基本特質和身分象徵,是在一定的地域內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共同傳統。
3.    國家安全固然取決於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但文化認同卻是物質力量所無法替代的「柔性國力」。
4.    文化認同就是以柔克剛的軍隊,也就是最堅固的國防力量。
5.    臺灣深受海洋文化影響,最大的文化特色在於恢弘的開展性和寬廣的接受性。
6.    全民國防是「全民參與」、「總體防衛」的國防。

第二節國防文物保護的社會教育意涵
1.    我國《全民國防教育法》第五條規定:全民國防教育以經常方式實施為原則。

第三節我國國防文物保護的現況作法
1.    臺灣城殘蹟(安平古堡殘蹟),是臺灣地區最古老的城堡。
2.    台南地區現存的另一座重要國防文物是被人們習稱「億載金城」的二鯤身砲臺。在歷史意義上。它不但是牡丹社事件以後,清廷在臺灣所建造的第一座砲臺,也是沈葆楨治理臺灣並加強海防的第一件具體防禦工事。
3.    和二鯤身砲臺具有同樣重要意義的砲臺是以「海門天險」著稱的基隆二沙灣砲臺。
4.    這兩處砲和砲墩,英國隻納布達號進攻雞籠時發揮了功效,讓英國人佔領臺灣的企圖不能得逞。
-f-,�]fm �� �O� �明體'>交情不夠的,凡事公事公辦。

感情淹沒理智,容易感情用事。
3.理性主義:對員工抱持相對而有限的理性。
並不能排除利害和感情。
不但包容利害和感情到合理程度。
而且有超越性的道義行為。
把公司的道發揚到合宜的地步。
摘要
.員工所關心的,莫過於正大的經營目標、良好的工作環境、合理的薪資報酬、公正的升遷管道、和諧的工作氣氛、適當的工作保障、暢通的溝通型態、適切的關懷與認同、可靠的退休制度,以及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1   對於員工的認知
.對於員工的認知:
1.管理的目的:安人為第一層次,穩定、進步為第二層,而通常所說的安全、使命、利潤、績效並列為第三層次。員工是組織中最基本的要素。
2.經營的事業必須合法,有益於公眾。
3.最好採用樹狀的組織精神。
4.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都應該提供員工良好的工作環境。
5.顧客滿意度固然非常重要,而顧客對公司的意度,實際上來自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而員工滿意度的主要根源,來自經營者的真誠關懷。

.人性化管理的要旨,在於主管必須具有極大的誠意,放手並且支持、輔助部屬盡量去發揮。

2   利害主義的態度
.利害主義的態度:
1.員工的建議,公司往往只截取對公司有利的部分,卻將相關的配套措施,割捨不用,因為這些相關的配套,必須花費若干金錢,顯然對公司有害。
2.指派工作給員工時,對員工非常重視,希望員工好好把這些工作完成,因而表現出十分關心員工的態度。一旦工作完成,便翻臉不認人,一點也不認帳。
3.公司想要做的事情,極力鼓吹,希望員工全心投入。
4.公司需要某種特殊技能的員工,會給予特別的待遇。
5.在建議案件的處理方面,凡是對公司有利的意見,悉依增加公司的收益為計算標準,對提案的員工給予一定比例的奬賞,至於對員工福利或其他並無直接利益的意見,則不是無動於衷,便是盡量延後處理。
6.升遷方面,按理說應該以既有能力勝任新職,又有良好的品德修養,足以領導同仁者優先。
7.同樣在奬懲方面,也是以利害來衡量。
8.在進用人員時,以對自己有利的,為優先進用的對象。
9.在辭退人員方面,緊急時什麼條件都接受,時過境遷,覺得利用價值已經消失,便千方百計,要逼其離職。
10.員工的私人事務,與經營者的利害無關時,以公私分明為由,不予置評。

3   感情主義的態度
.感情主義的態度:
1.從進用員工開始,就以個人的交情為取捨的標準。
2.在分配工作方面,感情好的少分派一些,否則多指定一些。
3.有升遷機會時,想盡辦法,遍尋理由,也要把關係夠、交情深厚的人員推上去。
4.員工的建議,要看是什麼樣的人提出的?感情深厚的,欣然接納,並且加以讚揚。一般人提出同樣的建議,便以不夠成熟,難以執行為由,不予考慮。
5.個人想要做的事情,希望這些感情深厚的同仁積極響應,表示支持。
6.對於感情深厚的同仁,採取通家好的做法。
7.在奬懲方面,也以感情來衡量。
8.在推薦人員方面,由感情深厚的同仁來推薦,便認為可靠而優先進用或升遷。

4   理性主義的態度
.理性有:
1.相對理性
2.有限理性
3.絕對理性
.理性主義的態度:
1.進用員工時,訂定所需要的人才規格。
2.晉升員工的時候,先以品德修養為基準,將合乎升遷資格的人員,提請人事評議委員會,就其平日的品德表現進行初審。
3.在建議案件的處理方面,凡是品德修養良好的人員,其利害關係的判斷,大多站在公的立場。
4.公司需要某種特殊才能的人員,暫時無法了解其品德修養如何?最好先以臨時、專案、特殊的形式,待一段期間了解其品德修養後,再正式加以聘用。
5.在奬懲方面,難免會有利害的考量,以及感情的影響。
6.在辭退人員方面,秉持好聚好散的原則,君子絕交,不出惡言。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