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管理哲學通論 小雪球2006-08-28重點整理




空大書香園地

上篇 引論

第一章   什麼是管理哲學

對管理哲學的基本認識
.意義:1.管理是修已安人的歷程。
    2.哲學是一種反省的思索。
3.管理哲學是對管理根本問題的看法和想法。
.特質:1.深入的。
2.全面的。
3.層次的。
4.透澈的。
.功能:1.求根源。
2.探本體。
3.立原理。
.目的:1.設定目標或目的。
2.從代案中抉擇定案。
3.善用管理科學。

.管理是修已安人的歷程,哲學則是對人類一般經驗作反省的活動。管理哲學就是對管理內外環境或團體關係所秉持的看法、態度或立場。

.從修已到安人的歷程中,有一些必要的活動,歸納起來,主要為:
1.以計畫為依歸
2.以組織為工具
3.以領導為中心
4.以控制為根本
5.以訓練為起點

.管理哲學是經營管理的觀念導向,提供有效的思想系統,以解決經營管理上的特定問題。

.管理可以分成兩個層次:
1.是管理哲學:設定目的;並評估判斷這些代案是否合用,並就其中抉擇一種最為合用的,當做定案。
2.為管理科學:依據所訂目的,尋找可行的代替性方案。

.管理科學提供若干可行代案,管理哲學則經過價值的判斷,從這些代案當中,選出定案。

1   管理是修已安人的歷程
.管理是結合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運用人際技巧和科學技術,來逹成組織的目標。
.從修已到安人的歷程中,有一些必要的活動,歸納起來,主要為:
1.以計畫為依歸
2.以組織為工具
3.以領導為中心
4.以控制為根本
5.以訓練為起點

2   哲學對一般經驗做反省
.哲學就是對人類一般經驗做反省的活動。對人類一般經驗做反省的思索,以人類一般經驗為研究對象,進行全盤性、深入性的反省,透過理性思考和想像,建立對宇宙人生的整體看法,便叫做哲學。

.將哲學分門別類,大致可以分成下面三大門類:
1.形上學:包括「本體論」和「宇宙論」。
2.知識論
3.價值論:至少包括下列各學科:道德哲學或倫理學。
社會哲學
宗教哲學
藝術哲學
歷史哲學
管理哲學

3   管理哲學反省管理經驗
.管理哲學是事業的經營管理的觀念導向,它提供有效的思想系統,以解決經營管上的特定問題。

4   管理哲學善用管理科學
.有效的管理,必須逹成合理的決策,也就是「在幾種可行的途徑或可取的手段中,抉擇其最能逹到目的的一種方案」。這些可行的途徑或可取的手段,彼此互為代替,所以通稱為代案,表示可以互相代替的方案。所選擇最能達到目的的那一種方案,便稱為定案,也就是已經決定了的方案。其中達到何種目的,屬於價值判斷問題,至於採用那一種手段或途徑,則是事實判斷問題。
.西蒙認為決策包括四個主要階段:
1.找出決策的理由
2.尋找可能的措施
3.在各種措施中做一選擇
4.加以評估

.這四個主要階段,實際上可以分成兩個層次:
1.是管理哲學層次:包括確定所要達到的目的以及評估其是否最能達到此種目的?
2.則屬於管理科學層次:包括找出幾種可行的途徑或可取的手段,以及抉擇其中打算採用的那一種方案。

.代案:也就是具有代替性的方案。
.定案:必須經過價值的判斷,所以屬於管理哲學的層次。
.管理哲學的目的,在解除管理者對於管理問題的困惑。

第二章   管理哲學與管理實務有什麼關係
. 管理哲學和管理實務的關係
1.現象:同樣的管理理論,在不同組織中,所表現的狀況,所獲得的效果不一樣。
從管理實務的角度來看,管理的差異性大於共同性。
具有理論素養的管理者在實務上的表現未必令人滿意。
2.關係:管理哲學是管理實務的基礎。
先有管理實務,然後歸納出管理理論。
管理哲學是基礎,上面先築起管理理論,再蓋上管理實務。
3.期望:管理者從自己在管理實務的表現中,反省自己選擇管理理論的能力。
    然後提高自己的層次,檢討自己的管理哲學。
      力求下一次抉擇時,不再度犯錯。

1   管理是一種實務
.有效的管理:就是為求達成組織目標,所實際做出的有關資源的組合與活動。
.管理學者不得不重視共同性,而管理者則應偏重差異性。
.做為一位管理者,主要的任務,即在設法為組織成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使成員樂於工作,表現出無比的活力,從事於有益於組織目標的實務。
.會議太多,便是理論太多而實務太少的徵兆。
.惟有在管理實務中自我成長,才是管理真正修已以安人的深層功能。
.管理最好以人為中心。既然以人為中心,就應該重視大家的參與,由認同而接受,卻不是單純的接受命令。

2   實務有正也有誤
3   基礎應該要穩固
.企業文化的主要功能,即在建立組織成員對道德判斷的標準,使其縮短差距,獲得共識,以便在每天不斷的管理實務中,能夠以正確的價值觀念去面對所有的事務,做到本企業共同認為妥當的地步。

4   以管理哲學為本
.淑世觀:既不絕對悲觀,也不絕對樂觀。
.具有明確清楚的安人管理哲學,才能夠在管理實務中,處處表現得恰如其分,而且恰到好處。
.偏道的意思,可以說是「特別偏重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
.偏道的結果很容易造成絕對主義,以致嚴重地排他。

第三章   為什麼要研究管理哲學?
研究管理哲學的目的與方法
.知行合一:把管理哲學當做眼睛來認清方向。
將管理科學當做雙腳來加速進行。
.三種選擇:是非難明的理性主義。
是非分明的感情主義。
是非不明的利害主義。
.兩大目的:清理觀念。
指導行為。
.最高智慧:以不變應萬變。
合理持經達變。
.常用方法:辯證法。
分析法。
綜合法。
體會法。

.管理哲學,大致可以分成是非難明的理性主義、是非分明的感情主義、以及是非不明的利害主義。
.研究管理哲學的目的有二:
1.是清理觀念,探討管理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2.是指導行為
.透過辯證法、分析法、綜合法和體會法的合理運用,增進自己的管理功效。

1   管理者要有自己的管理哲學
.管理者做決策時,一方面要明白原則,用來指示方向;一方面也要知道法則,用以確定方法。

2   管理哲學決定管理科學案例
3   不但知其然並且知所以然
.管理哲學具有兩大使命:
1.是「清理觀念」:管理的現象,看起來有計畫、組織、決策、領導、監督、協調、溝通、激勵,以及參與等等。
2.是指導行為
.黃建中教授指出:「行動」的含義比較廣泛,而「行為」的含義比較狹窄。
1.行動含有「運動」、「動作」及其交互影響的意思。
2.行為僅指具有意識的動作。
.黃建中教授把運動分成兩種:
1.為無目的的機械運動
2.為有目的的生機運動,又稱為動作。而動作又分成兩種:
為無覺動作。
為有覺動作。有覺動作,才叫做行動。行動也可以分成二種:
無意行動。
有意行動。有意的行動稱為行為。
.行為是有目的的運動、有覺的運動、有意的行動。
.物體位置方向的變更,叫做運動。
.無生物為外力所左右,產生被動的方法變更,屬於無目的的機械運動。
.生物受刺激而有所反應,產生有目的的生機運動。

.植物的動作有機而無覺,屬於無覺動作;動物的階段愈高,大腦的重量愈增,其構造也愈複雜,產生有覺動作,稱為行動。由無意的行動逐漸演變為有意的行動,便是行為。
.人類的行為,包含生物進化中所產生的運動、動作和行動。

.由於人為萬物之靈,具有善惡價值的判斷能力,所以人類行為又分為有關善惡價值的「倫理行為」與無關善惡價值的「非倫理行為」,亦即「非道德行為」。而倫理行為則包括善的行為,稱為「道德行為」;與惡的行為,叫做「不道德行為」。

4   有所變有所不變地持經達變
.常用方法:
1.辯證法:不論個人獨白或兩人以上的對話,只要是來回往復的思惟或論辯,都稱為辯證。
2.分析法:把整體分割為其組合的部分,叫做分析。分析法的主要功能,在辨同別異,剖析疑義,以求達到最高的準確性和明晰性。
3.綜合法:把原來分別存在的部分拼合在一起,叫做綜合。
4.體會法:以身體力行來證明理論的妥當性,遠比在思惟上分析綜合,要確切的多。

.辯證、分析、綜合都以知識的活動為主,體會則包含情意的成份,所以並無一定的規律。

第四章   如何實踐管理哲學?
實踐管理哲學的要旨:
.反省管理態度:1.採取某種管理措施:
2.反省這種管理態度。
3.尋找背後支持原因。
4.一層一層追問下去。
5.獲得管理哲學根源。

.力求多元中道:1.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2.不必評斷孰優孰劣。
3.面對多元存在事實。
4.審慎因應實際需要。
5.務求合理從容中道。

.謹慎趨吉避凶:1.明辨吉凶善惡利害。
2.管理應該趨吉避凶。
3.注意吉吝悔凶互動。

.企求永續經營:1.一開始就設定目標。
2.務求立於不敗之地。
3.從無到有生生不息。

.管理者反省自身的管理態度,是實踐管理哲學的第一步。
.權變理論的觀點,實際上就是多元中道的主張。
.管理者為求生生不息,永續經營,必須一開始就設定目標,要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種慎始的態度,其實就是一種哲學修養,而不是一種管理技術。立於不敗之地,是一種經營理念;如何立於不敗之地,才是一種管理技術。

1   首先應該反省自己的管理態度
.管理哲學的實踐,乃是研究管理哲學的主要目的。
.科學的主要精神,在必須能夠驗證。
.什麼叫做理?理就是敬的意思。敬人者人恆敬之,也就是理會別人,才能夠得到別人的理會。人與人互相理會,基礎在互相尊重,彼此顧慮對方的面子。

2  最好認清管理哲學無所謂好壞
.以領導的型態為例,專斷式的領導把一切決策權力集中在首長的手中,一人萬能而眾人無能,首長可以自動自發,其他的人,則必須被動服從。民主式的領導重視領導者與部屬之間的相互尊重與信賴,但是組織成員的道德修養與行事能力,各有差異。

.放任式的領導一切聽其自然,採取自行摸索的方式,似乎也任由各人自生自滅。

.高級知識份子,自以民主式領導為宜;敎育程度低,則以專斷式為宜。

.上下之間的關係良好,溝通順暢時,宜採民主式。主管權力強而有效時,可採專斷式。

.軍事機構重服從、講求指揮統一,可採專斷式。學術機構重自由討論與獨立研究,以民主式為宜。行政機構專斷多於民主;敎育機構民主多於專斷。至於企業組織,大多專斷甚於民主,若干高水準公益組織,採於任式亦無不可。

.管理哲學無所謂好壞,管理者最好要有定見而沒有成見。

3   用來趨吉避凶而不是見利忘害
.趨吉避凶,應該從道理來推論,不應該憑感情來論斷。而見利忘害,則是難以擺脫的感情因素,很可能在管理者理性退隱時,做出不妥的抉擇,而害及群體。

.曹敏先生提出吉悔相依論,可以做為管理者有效趨吉避凶的良策,其要點有:
1.經營管理永遠無法逃避禍患橫逆的衝擊,也就是必然具有風險性。
2.易經提出吉、吝、凶、悔的變動必然律,指出一般人處於吉境,大多追求感官慾望的滿足,容易造成小過失,這時候口頭宣稱要補過,心中卻仍然不知警覺,常常文之以口,形成自飾其過的吝。
3.要打破這種必然性,最好的辦法,便是身處吉境的時候,要經常提醒自己。

4   有原則而且有把握地實施管理
.慎始的態度,其實就是一種哲學修養。立於不敗之地,是一種經營理念;如何立於不敗之地,才是一種管理技術。
.不認輸是一種原則,只要不死不認輸,便是合理的需求。
第五章   本書的架構為何?
本書的架構:
.觀:1.管理哲學以管理經驗為反省的對象。
2.確定若干堅定的管理觀念。
3.任何問題必然依據自己的管理觀念來解決。
4.不但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
5.確定自己的管理態度由自己的觀念所衍生。

.為:1.組織內共識影響成員的管理態度。
2.因而產生不同傾向的管理行為。
3.管理態度會成為習慣性的反應。
4.主流和非主流份子,彼此互動。
5.非主流可能向主流挑戰,也可能放棄。

.倫:1.管理態度或行為影響人倫關係。
2.人倫關係和人群關係不一樣。
3.主要差異在尋求合理的不平等。
4.將工作倫理融入人群關係之中。
5.達成安人的管理目標。

.得:1.人倫關係影響管理效果。
2.管理效果增強或改變管理觀念。
3.觀為倫得構成管理的另一種循環。
4.管理效果的評核必須分階段進行。
5.最好能事前控制以確保管理效果。

.哲學和科學不同,不但知其然,而且還應該知其所以然。
.人倫關係是否良好?可以從管理效果來檢驗。本書的架構,便是把管理哲學具體化的管理觀念,藉由管理態度或行為的表現,來建立良好的人倫關係,並且善用在實務上,以產生預期的管理效果。
.觀:管理觀念。
.為:管理態度或行為。
.倫:人倫關係。
.得:管理效果。(四者構成管理的另一種循環)

1   整理自己的管理觀念
.管理哲學和管理科學最大的差異,在前者對管理的研究,不能僅限於表面,必須一層一層深入,追根究底。
.哲學和科學不同,就在凡事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不但知其然,而且還應該知其所以然。
.管理態度或行為,其實就是管理哲學的具體表現。合理的管理態度或行為,才足以證明自己所擁有的管理觀念,切合實際的要求,而不是空口說白話。
.人群關係最好和倫理相配合,成為人倫關係,也就是具有倫理觀念的人群關係。人倫關係否良好,可以從管理效果評量出來。
.本書架構,便是把管理哲學具體化的管理觀念,藉由管理態度的表現來建立良好的人倫關係,並且善用在實際工作上,以產生預期的管理效果。

2   表現適當的管理態度
.一般系統理論:基本意義,即指「一個由部分所結合或構成的整體」。
.美國管理學家狄德說過:「管理是以有限的智力與資源,來追求人類生活的完美與幸福。
.態度的意義:態度可以說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引起個人某種意見的先前傾向。
.管理態度具有認知性、行為性以及情感性三種成分。

3   建立良好的人倫關係
.麥格葛里提出理論X、理論Y的人性說。
.人倫關係和人際或人群關係最主要的差異,在前者重視「合理的不平等」,而後者卻主張平等。
.合理的不平等,其實是關係產生影響的主要動力。
.倫的意思,應該是「人群的條理次序」。
.將工作倫理融入人群關係之中,成為人倫關係,至少可以達成下述六大目標:
.確實加強工作倫理。
.建立正常的同甘苦、共患難、榮譽分享、責任分擔、共存共榮、互利互助的共同體。
.促進組織成員的互助行為,以「老有所養、幼有所長,壯有所用」來取代「個人生存重於一切」的觀點,而樂於互助合作。
.把「人與人」和「人與物」的關係做合理的劃分,分別採用倫理和科學的不同方法,以求合宜。
.增強倫常意識,彼此對待而不對立,相偶而不相背。
.把倫常和管理結合起來,使組織成員時時不忘倫理,處處將倫理融合在實際管理運作的歷程中,達到修已安人的目標。

4   反省並改善管理效果
.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標,如今管理的效果是績效提高、利潤增加、成本降低,可惜員工不安。我們兩相比較,不難評定這樣的管理效果,相當不好。
.管理效果以「得」來代表,人倫關係用「倫」來表示,管理態度以「為」來代表,而管理觀念則用「觀」來表示,那麼「觀-為-倫-得」便成為一個管理的循環。由管理觀念衍生管理態度,因管理態度而造成人倫關係,由人倫關係產生管理效果。最後比較管理效果和管理觀念的差距,差距愈小,就表示效果愈好。
.管理效果的評核,最好不要採取「算總帳」的方式。
.要達成這種評核的效果,應該運用「控制」的過程:
.制定標準;
.衡量階段性的成果;
.將衡量所得的成果與原先制定的標準相比較,找出其差距;
.設法校正偏差,以確保成果合乎原定標準。
.管理控制以事前控制為優先。

第六章   基本的理念有哪些?
基本的管理理念
.德本才末:1.人員的品德和才能都很重要。
.但是品德修養應該是根本要求。
.通過品德修養的檢驗標準。
.才來評比才能的高低。

.慎始善終:1.凡事一開始就應該小心謹慎。
.用心把計畫做好,即為慎始。
.但是慎始不一定善終。
.必須在執行過程中隨機應變。
.相關的領導溝通激勵也要妥為配合。

.趨吉避凶:1.以趨吉避凶代替趨利避害。
.把道義和成敗結合在一起。
.追求合乎道義要求的利。
.捨棄邪利、暴利、私利和近利。
.才能把自己提升到吉凶的層次。

.自作自受:1.人的一生終究要為自己的作為負責。
.人生是自我修治的過程。
.依修、齊、治、平的階段來進行。
.把立業看成修齊治平的手段。
.經濟必須為文化教育而服務。

.德本才末是以品德修養為基本要求。
.人才可分為:.有德有才
.有德無才
.無德無才
.無德有才等四種等級。

.同樣有德,當然以有才為優先。同樣無德,不得已只好以無才為優先。
.慎始指一開始就應該小心謹慎,把計畫做好。

1   德本才末
.以德本才末的觀念,做為選人、用人、留人、育人的基本原則。
.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學、法律、宗教。
.科學的精神,在遵從。而科學的活動,非常重視明晰的定義,法則的遵從,以及證據的確立。這也就是法律的精神。
.科學的目的在求真,而西方宗教也以真理為追尋的對象。
.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學、法律、宗教。這三大支柱,影響到西方的管理,同樣重視制度的訂定、數據的計算,以及真理的追尋。
.中華文化則擁有兩大基石,一為道德,一為藝術。藝術的精神,和科學藉著抽象的符號,利用分析和實證的方法,從而對事物做理智的了解,目的在尋求真理不同。
.有德有才為第一級人才;有德無才為第二級人才;無德的人,以無才為優先。
.德本才末的管理理念,其實也是有情的表現。

2   慎始善終
.慎始的意思,是一開始就小心謹慎,不可大意。
.計劃與計畫不同。計劃,是思慮、判斷、下定決心、做出決定的活動歷程,結果記錄下來,便成為計畫。
.張金鑑教授指出:計劃的意義,就是一個管理系統經由有關人員的集體思慮、判斷及計算,預先擬訂在未來的一定時間內所要逹成的目的及所應採用的程序和方法,以為執行的依據,期使社會及管理系統均能由此得到合理的利益。
.計畫的性質:1.適應社會的需要
.提出可行的方案
.獲取合理的利益
.設身未來的情勢
.計畫是管理的開端,把計畫做好,便是慎始。
.慎始不一定就能夠善終,因為:
.計畫人員的主觀限制
.多人意見的拼湊妥協
.實際的民主參與不足
.怠惰苟安心理的作祟
.資料的不足與不確實
.資料的評估失之偏高

.現代寡頭制:大權掌握在少數高層人員的手中,卻口口聲聲全員經營,要大家共同負起責任。
.慎始善終,是所有事務的共同目標,也是管理者必具的信念。

3   趨吉避凶

.在人的結構中,有物質、生命、意識、精神四個層面。
.在求生的層次,我們大概只能夠趨利避害,一切以利害來衡量。
.管理功能,若是始終擺在利潤、績效的層次,就是趨利避害的表現。
.管理必須和人文相結合,才能夠在駕御物質世界。
.趨吉避凶,應該以安常守正為勝算,也就是以自然合理為正常。
.完全講求得失,和一般人所追求的利害並無不同。

4   自作自受
.管理者常常要求權責分明,而且權責合一。
.不了了之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一種是眼睜睜地不了了之,我們稱之為「死不瞑目」;另一種則是閉著眼睛地不了了之,我們稱之為「心安理得」。
.惟有用心修治自己,稱為修身。修己安人,便是一方面修治自己,一方面兼顧安人。
.大學的安人行為,只列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企業管理剛開始的時候,吸收原有的修、齊、治、平的道理。
.修、齊、治、平的一貫大道,主要精神在尊重人的生命。
.天道指自然的規律。
.經濟優先,實際上是人類社會向下沉淪的主要原因。
.我們必須在立業的過程中,做好修、齊、治、平的工作,才是真正的企業管理。
.在修身方面,惟有在職場中修治自己,確保修身的持續進展,企業經營才有價值。員工教育訓練,不應該完全以提高生產力,激發競爭心為主旨。最好能夠通過藝術、道德、宗教等文化活動,把充實精神、提高智慧放在第一位,而將物質生活放在第二位。
.在齊家方面,應該兼顧員工的家庭生活,促使其家庭和樂而教養有成。事實上,立業的主要目的,在養家。但是養家的主要目的,則是齊家。家齊才能確保立業的正當性與有效性。
.在治國方面,必須以富國為目的,並維持社會儉樸的風俗,避免經濟犯罪行為,堅持正當途徑,配合政府的政府,並進一步捐獻所得,以補國富。

下篇  本論
第七章   如何對待政府?
前置綱要  對於政府的認知與態度:
.認知:1.國家由人民、領土和政府所組成。
.政府是國家所設置的機構。
.政府的組成要素,為法律、官吏與政務。
.態度:1.利害主義:主張以利害關係來衡量。
有利的政策大力配合。
有害的措施極力抵制、抗爭。
必要時可以出走。
有利害卻缺乏關懷。
     2.感情主義:主張以感情來配合。
重視本土意識。
愛國愛族出於人性。。
多方體諒政府的苦心。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

.理性主義:凡事以合理為訴求。
包容利害和感情。
以多元中道取代單元偏道。
吉凶作為趨避標準。
力求趨吉避凶。

.國家由武力所造成,其組成要素為:領土、人民與政府。
.政府是國家所設置的機構,主要功能在表現國家意志,執行國家意志以及處理國家事務。其組成要素為:法律、官吏及政務。
.經營管理者對待政府的態度,通常有利害主義、感情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不同。
.利害主義重視政府的措施,是不是合乎組織或個人的需求?
.感情主義認為國與國之間的界限,相當清楚。
.理性主義則包含利害與感情,調整到合理的程度。

.利害主義和感情主義,都是單元偏道的主張。理性主義應該包容多元,拿捏到中道的地步。以多元中道取代單元偏道,應該是經營管理者必須堅持的理念。

1   對於政府的認知
.孫中山先生認為國家是由武力造成的,而民族則是由自然力所造成的。國家的組成要素,為領土、人民與政府。
.國家的演進,可以分成下列四個階段:
.神權國家:國家的大事,即為祭祀、祈禱與卜筮。
.君權國家:大家所重視的,是組織、指揮和戰鬥。
.民權國家: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翁,政府只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官吏也成為人民的公樸。
.世界國家:地球村逐漸形成,世界國家的大同之治,相信不久即能實現。

.政府是國家所設置的機構,主要功能在表現國家意志,執行國家意志以及處理國家事務。換句話說,國家為了完成使命,達成任務,所設置的工作機關,便稱為政府。其組成要素有三:
.法律:現代民主政治,主權者是人民。
.官吏:政府推行國家事務或處理公務所需要的工作人員,便是官吏或公務人員。
.政務:政府所推行的國務和公務,合起來稱為政務。

.國家是人類依政治手段亦即霸道的手段,所造成的一切關係的總稱;而社會則為人類依經濟手段亦即王道所造一切關係的總稱。

2   利害主義的態度
.黑格爾認為社會中的個人是「需要的整體,以及個人嗜好和生理需求的混合」。
.政府扮演的功能,在於提升個別性,使其成為普遍性,然而並不能因此而否定個別性。
.在現實行動中,正義表示由個別利益邁向普遍化的價值,而效率則指對於利益的理性安排與滿足。這種現代化的義利之辨,適合於任何現代化的國家。
.政府的功能,在謀求國家的利益,因為這就代表了全體人民的利益。
.現代化國家的最大財富,應該是培養出更多受過良好教育訓練,而又努力奉獻的國民。
.一個國家的繁榮富裕,決定在能不能透過人民來創造價值?所以國家的利益,必須以人民的利益來衡量。現代的利害主義,應該站在人民的利害立場,凡是對人民有利的,政府就要去做;有害的,那就不能做。
.無政府主義,早在希臘就已出現。無政府主義事實上是個人主義的過份擴張,認為個人的自由應該擴大到最大的限度,人類要求生存在一個自由自願的經濟組織,而不是一個強制性的國家組織。因為無政府主義者把政府看成壓迫與榨取的工具,而非增進人民幸福的機關。

3   感情主義的態度
.利害主義使得人與人之間,只有利害而缺乏關懷。
.孔子主張德治,便是用情來感化。
.順應自己的民族性,發展出一套符合本地特殊風土人情的經營管理模式,實際上也是感情主義的一種方式。

4   理性主義的態度
.宇宙萬象構成的要素或本體只有一個,稱為單元。
.利害主義以利害為單元,感情主義以感情為單元,勢必形成偏道。
.理性主義提出「凡事以合理為訴求」的主張。認為利害主義發展得正常時,必須用正常的方法去獲取利益或財富,惟「勤儉致富」是求。
.許多思想家在實踐生活上,也標榜理性生活,一方面做為反宗教、反啟示的思想,一方面則以為理性生活表示自己的行為客觀,並非情緒的反射。
.我們所主張的理性主義,應該包含利害和感情在內,形成多元的主體,承認人本來就具有理性、利害和感情的因素,管理者最好在這三者之間求取平衡,表現出合理的態度。
.以吉凶來衡量利害,用吉凶來節制感情,應該是理性主義的要領。

第八章   如何對待社區?
對於社區的認知與態度
.認知:1.社區是鄰里守望相助的現代化。
.社區是地方民眾共同生活的地方。
.社區由民眾自動自發結合而成。
.社區要共同塑造社區文化。

.態度:1.利害主義:1憑著個人利害主義
2表現出不同的態度
3有利於個人的盡量參與
4有害於自己的極力規避
5往往因私利而害及公益
.感情主義:1大家對社區都有感情
2但是各人的感受並不一樣
3派系的興衰交替
4影響到相關人士的感情
5常常感情用事
.理性主義:1理性主義對社區也有感情
2只是調節到公大於私的地步
3首先要由衷感謝祖先的成就
4堅定決心要發揚光大
5把社區和學校結合起來
6共同推動必要的社區活動
.社區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現代化,最好由民眾自動自發,自主地塑造出堅實的社區意識,組成社區發展協會,分別從公共設施、生產福利、精神倫理三方面積極建設,在活動中培養共同感情。

.具體的作法,最好是把學校和社區結合起來,一方面學校社區化,一方面則社區學校化。透過親師合作、義工制度、鄉土教育、成人教育等方式,力求共享社區資源,以促使社區自助,盡量減少政府的干預。

.感情主義的社區意識,主要來自隸屬感。

.理性主義一方面以社區的利害來取代個人的利害,一方面則設法調節個人的感情,不因私害公,並且藉由社區與學校的密切結合,採取工作夥伴模式的工作流程,共同塑造社區文化,為提升社區生活品質而努力。

1   對於社區的認知
.社區,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聯合國的積極倡導下,被視為改善民眾生活、解決社會問題、有計畫的引導社會變遷、促進民生基層建設的有效途徑。
.「社區發展協會」為社區內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的組織,定位為人民團體,以公共設施建設、生產福利建設、精神倫理建設為三大主要工作項目。
.學校加強與社區結合,認真辦理社區教育,促成健全社區活動,已經成為當前學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社區發展應該是一種教育的過程,透過各種社區活動,來改變居民的觀念,使其認識自己的問題,進而利用資源,組織民眾,共同來解決問題。
.學校是社區整合的一部分,既配合社區的目標,也反映社區居民的需要。社區發展目標有賴於學校參與計畫和服務,學校教育也有賴於社區的支持和合作。
.大家在觀念上,必須把學校視為社區的公共財。具體的作法,一般說來,有下列六個重點:
1.推動親師合作
2.推動義工制度
3.推展鄉土教育
4.推展成人教育
5.共享社會資源
6.促使社區自助

2   利害主義的態度
.利害主義依據個人或機構、團體的利害關係,對社區採取下述幾種反應,乃是意料中事:
1.憑著自己的利害觀點,配合政府的決策,參與或經辦若干對自己有利的社區活動。
2.由於政黨在政治上的競爭,社區已經成為競選時兵家必爭之地。
3.政府雖然有意把社區製造出來,卻由於社區專業人員及活動經費,一般都相當缺乏,不得已讓社區中熱心的人士獨自嘗試、摸索。
4.利用學校在社區中的重要地位,卻苦於經費不足,常常要依賴學生家長會支持和援助,因此要爭取家長會長的位置。
5.透過與政府相關部門的關係,爭取經費補助,辦理社區學院或相關教育訓練。
6.設立與社區發展相關的機構,假借發展社區的名義,實際上從事對私人有利的行業,以謀取個人的利益。

.社區發展受到利害主義的影響,可以說十分嚴重:
1.由於對社區發展不能自動自發,卻居於利害的考量,處處要求政府補助,事事立於被動地位。
2.政府為了提高民眾的興趣,經常採用競賽的方式。
3.偏重物質建設,也是利害主義的具體表現。
4.參與服務的人士,由於訓練與教育不足,以致主持人常依個人利害關係,為所欲為而未必為所應為,使社區活動有所偏差,甚至於變質。
5.居於利害關係,社政、教育、衛生、農牧、建設、兵役、財政等單位,各有所思,各行其是。
6.政黨有目的地利用社區組織,某些有心人士也利用政黨來發表自己的意見,甚至攻擊他人而引發社區民眾的對立。

3   感情主義的態度
.感情主義的社區意識,主要來自隸屬感。
.感情的具體反應,對中國人來說,就是大家所重視的「面子」。
.如何在不傷害大家感情的情況下,促使社區正常發展?下面列舉三大原則,藉供參考:
1.推動社區教育,促使民眾對社區的發展,具有正確的認識。
2.聘請專業人員來推動社區事務,一方面要重視社區民眾對社區的感情,一方面則必須在感情上取得各方人士的信任。
3.調節個人的感情,不因私害公。

4   理性主義的態度
.理性主義十分了解社區發展,必須與學校做密切的結合。
.這種社區和學校彼此將對方視為共同工作夥伴的方式,在實際行動上,可依照下述工作流程,逐步付諸實施:
1. 確認社區與學校共同關注的問題。
2.由社區發展協會、學校有關處室、學校家長會等溝通意見。
3.結合社區與學校人員設計三類方案:社區實施方案、學校實施方案、以及兩者共同實施的方案。
4.方案實施時,彼此隨時聯繫、溝通意見、相互配合、共用資源。
.社區與學校結合,主要在塑造社區文化。
.為建立社區文化,提升社區生活品質而努力。大家可以從幾項工作著手,共同努力:
1.組織社區合作社
2.建立社區學院
3.成立社區守望相助、防制犯罪的組織
4.成立社區環保綠化組織
5.成立社區老人自助團體
6.設立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站

第九章   如何對待政團?
對於政團的認知與態度
.認知:1.政團是一部分國民依志願或自由意志的結合。
2.政團要有政綱與政策並共同求其實現。
3.政團要以正當活動與必要手段爭取民意支持。
4.政團要有同志、政綱、紀律與費用四大要素。
.態度:1.利害主義:憑藉個人利害關係。
決定是否加入或支持某一政團。
公開支持具有優勢的政團。
被政府指名即表示支持政策。
隨著利害關係的改變而轉變態度。
2.感情主義:依個人的好惡。
支持某些主張或某些政團領導人。
必須自我約束在政府容忍範圍內。
以免遭受政府的取締或拘留。
盡量以組織的好惡代替個人的好惡。
3.理性主義:歸納出十大共同法則。
合理衡量利害關係與情感傾向。
從選賢與能著手。
監督政團用心實踐政見。
合理因應各級民意代表的關說。

.政團是國家之內,一部分志同道合的人士,希望透過集體的努力與奮鬥,達到控制政府,實現某種政治主張的組織。其主要構成要素,為同志、政綱、紀律與費用。
.政團中組織最嚴密,政治作用最顯著的,稱為政黨。其主要功能,在組織與再教育選民、提名候選人並支持其當選、溝通人民與政府的關係、以相互監督制衡來促進民主政治負責有效、爭取執政控制政府。
.純粹以利害關係相結合的政團,即為利益團體或壓力團體,透過進行宣傳、協助競爭、草擬法案、進行遊說、請願活動、遊行、罷工等方式,向政府行政及立法部門施展壓力,以爭取成員的利益。
.利害主義對政團的態度,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利害關係。
.理性主義秉持合理承擔社會責任、實施有效管理、訂定明確社會目標、表現優良組織形象、擴大對社會良性影響、提供誠實榜樣、預先宣示未來變革、善用有限資源、促進社區正常發展、以及發揚本土文化等十大原則。

1   對於政團的認知
.政團是國家之內,一部分人士,要求以集體的努力與奮鬥,來爭取民眾控制政府,藉以實現其共同的政治主張,依志願結合成功的一種有組織、有紀律的政治團體。一般說來,具有下述六大特性:
1.只是一部分國民的結合
2.必須依志願或自由意志而結合
3.最好是志同道合的結合
4.要有具體政綱、政策,並且共同求其實現
5.有組織、有紀律的政治團體
6.以正當活動與必要手段來爭取民意的支持
.全體國民的政治結合,稱為國家。其中一部分國民的政治結合,叫做政團。
.政團的構成,有四大要素:
1.同志:政團是人的結合,而且是少數志同道合的人士的結合,所以彼此互稱為同志。
2.政綱:政團依據理想政治主張,適應時代環境的需要,對現實的政治問題所標示的解決綱領及努力要點,即為政綱。
3.紀律:政團為求組織穩固,行動一致,必然需要嚴格的紀律,做為行動的約束規範。
4.費用:政團為推行政務達成目標,當然需要充裕的資金或經費以維持其開支。
.政團中組織最為嚴密,政治作用最顯著的,即為政黨。其主要功能為:
1.組織與再教育選民
2.提名候選人並支持其當選
3.溝通人民與政府的關係
4.以相互監督制衡來促進民主政治負責有效:民主政治有效落實的條件之一,在必須有在野黨的存在。
5.爭取執政控制政府:政黨的主要功能在控制政府,因此在透過選舉取得政權後,必須設法控制政府的運作,以實踐其政綱。一般說來,有三種途徑:
(1)透過政府領導階層的領導權制定政府政策。
(2)利用黨在民意機構中的組織,動員黨藉議員,並爭取非黨籍議員,支持政府的政策法案,使其完成立法程序。
(3)監督政府執行政策。

.純粹以利害關係相結合的政團,稱為「利益團體」或壓力團體。運用向政府行政及立法部門施展壓力的方式,做為爭取成員利益的主要手段。其活動方式,主要有七種:
1.進行宣傳
2.協助競選
3.草擬法案
4.進行遊說:「遊說」是利益團體運用最多的一種活動方式。
5.請願活動
6.遊行活動
7.罷工活動

2   利害主義的態度
.政團可以分成兩大類:政黨和壓力團體。
.政黨的首要目標,在取得政權或參與行使。
.壓力團體只想影響當權者,對其施加壓力,來實現預期的利益。
.對政團而言,最重要的條件是:聲望和財富。聲望代表影響力,財富則提供各種活動的費用。
.站在利害主義的立場,我們對政團的態度,大致可以從水平面與垂直面兩方面,
採取不同的反應:
1.水平面的爭奪:包括個人對個人、團體對團體、階級對階級,目的在奪取權力、影響權力或分享權力。
2.垂直面的爭奪:發生在當權的政府與反抗政府的百姓、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或社會的全體成員與整套強制機構之間。

.利害主義的看法,有三個要點:
1.如果優劣的形勢十分明顯,當然全力支持優勢的一方。甚至公開呼籲,給予全力支持。
2.若是優劣的情勢不明,或是勢均力敵,最好各方面都加以支持。不公開表態,私底下則見甲說支持甲,見乙即支持乙,避免支持錯了,遭受秋後算帳。
3.假若所有政團的主張,都對自己有害無利,那就乾脆自己出來另組政團,或者以更多財富支持現有政團改變其原先的主張,轉而採用我們的要求。

.利害主義對垂直的爭奪,也有三個要點:
1.能夠不被捲入這種鬥爭,盡量躲得遠遠地,不表示意見,也不支持任何一方。
2.萬一被政府指名表態,當然支持政府,但求適可而止,以免被反對的一方視為鬥爭的對象而遭受傷害。
3.如果非加入不可,那就必須全力以赴,祈求置之死地而後生。既然明朗化,自然非盡力不可。

.壓力團體的領袖,一般稱為意見領袖。利害主義面對這些意見領袖,大多採取下述的態度,以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情勢:
1.盡量保持適度的連繫,以便在公司重大節慶活動時,能夠邀請相關意見領袖前來參觀、訪問,以凸顯公司的實力,獲得各界的重視。
2.盡量不批評或指責社會領袖,以免引起支持者的反感或抗爭。
3.社會領袖發表的言論中,盡量引用其對自己有利的部分,避開有害的部分,甚至於不惜斷章取義。

.利害主義以利己為人性的普遍原則。

3   感情主義的態度
.張金鑑教授指出「非正式組織乃是正式組織中若干人員由於生活的接觸、感情的交流、情趣的相近、某些因素的一致、未經由人為設計而產生的交互行為與共同意識,並由此進而形成自然的人群關係」。
.民心是什麼?其實就是今日常說的民意。
.應盡量以組織的立場,來和政團打交道,譬如:
1.每當選舉時,暗中盡量發揮影響力,使組織喜歡的人士,能夠順利當選。
2.遇到民意代表有婚喪喜慶時,要親自或指派代表參加,以維持良好的感情關係。
3.當民意代表有所請託時,在情面上要給予重視,但是不能因感情作用而破壞制度。

4   理性主義的態度
.理性主義首先把政府、社區和政團,歸納成對外管理的主要對象。若是細分起來,至少包括顧客、各級政府、民意代表、新聞媒體、社會領袖以及一般民眾。
.對外的管理態度,一般來說,應該掌握十大共同法則,那就是:
1.合理承擔社會責任
2.實施有效的管理
3.訂定明確的社會目標
4.表現優良的組織形象
5.擴大對社會的良性影響
6.提供誠實的榜樣
7.預先宣示未來的變革
8.善用有限的資源
9.促進社區正常發展
10.發揚本土文化。

.依據理性主義的對外管理法則,對政團最好採取下述態度:
1.盡量與各政黨保持適當關係,非不得已,不公開表示支持某一特定政團,以免受到不必要的牽累。
2.把個人與組織分開,盡量以個人身分與政團互動,而不以組織名義表示意見,以便必要時自我調適。
3.選舉時暗中盡力發揮影響力,務求真正選賢與能,使正直、清廉的合適人士順利當選,並督促其用心實踐其政見,做為下一次選舉時主要的評量依據。
4.各級民意代表既然以「為民喉舌」為職責,不可能不代表民眾前來查詢相關事宜,此時應該以坦誠態度,自動提供資料,使其有所了解。
5.合理因應民意代表的關心或關說,在不違法也不破壞制度的大前提下,做個順水人情,才算合情合理。
6.對民意代表有違法理或不合情理的要求,必須堅定加以婉拒,使其知難而退,以免後患無窮。

.合理地衡量利害關係,合理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其實就是合理主義的正當態度。

第十章   如何對待股東?
對於股東的認知與態度:
.認知:1.股東和員工同樣是內部管理的主要對象。
2.股東是企業的投資者。
3.股東最關心公司的財務和業務。
4.股東的願望,應該盡量予以滿足。
.態度:1.利害主義:以出錢大方而意見很少為上選。
在蜜月階段全力支持經營者。
由利害關係而結合成派系。
對有異見的逐一加以併吞。
必要時要求重新組合。
2.感情主義:以情投意合為主要訴求。
全力支持感情深厚的股東。
處處維護這些股東的面子。
凡事講求由情入理。
形成派系引起內鬥。
3. 理性主義:不排斥利害主義和感情主義。
在兩者之中尋求合理平衡點。
不論情況如何盡力求取合理。
以平常心對待派系的存在。
慎選股東並且合理對待。

.股東和員工是內部管理的主要對象,除此之外,還有供應廠商和銷售者,也應該同時列入考慮。
.股東是企業的投資者,最關心公司的財務和業務。
.利害主義對股東的態度,從募集資金開始,便以出錢大方而意見很少為主要訴求,彼此都以利害來衡量。
.感情主義對股東的態度,主要為情投意合。

1   對於股東的認知
.對內管理態度的共同法則,至少有:
1.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2.採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3.以忠誠的股務來提高組織的信譽。
4.用和平的以讓代爭來取代激烈的競爭。
5.維持彼此的安寧來增進大家的幸福。
6.以適宜的行動來表達個人的好意。
7.透過合理的溝通達成有效的領導。
8.善盡每一個人最低限度的義務。
9.以民主參與的原則,依集體的意見來做決策。
10.支持壯士斷腕的果斷作風。
上述十項,可以歸納成「誠信和平」四字。

.中國人常用的「情、理、法」,其實便是管理人性化的最佳結構,法表示制度化,理即為合理化,表示制度必須合理。但是合理的制度,仍舊應該以情為先,由情入理,才合乎人性。
.公司對於股東,通常採取下述策略,以滿足股東的實際需求:
1.定期提出簡明而扼要的財務和業務報告,主動寄發給股東,以供參考及查詢。
2.配合紀念節日,或者擇期舉辦產品展示,招待股東參觀,使其親自了解公司實況,判斷企業經營得失。
3.遇有重大成就或事故,臨時以專案方式,向股東提出報告,共享成功的喜悅,也分擔挫折及困難的憂慮。透過適當的溝通,使股東與員工同甘共苦。
4.設置「股息平衡準備金」,以調節盈虛。
5.按時發放股息,如確有困難時,提早向股東說明,並徵得股東同意,發行短期債券,以權充股息。
6.健全組織,加強管理,以確保公司的正常營運與發展,使股東的權益受到最好的保障。
7.公司以「安股東」為決策主要考慮因素之一,凡是股東能安的,才列入考慮,否則必須充分溝通,以削減其疑慮。
8.股東的願望,應該盡量設法予以滿足。
9.加強對股東的服務,使其產生一家人的感覺,因而以一家人的態度來對待公司的員工,甚至擴大到供應廠商與銷售者。
10.保留盈餘以供擴充或轉投資時、公司有重大改變事宜時,都應該徵詢股東的同意,以免引起懷疑或誤解,影響彼此的互信互賴。

2   利害主義的態度
.利害主義對股東的看法,大致分成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為籌募資金階段
2.第二階段為共渡蜜月階段
3.第三階段是內鬥逐漸加劇期

.股東的心態,通常分為三種:
1.拉攏主持人,和主持人結成派系,最好成為核心人物。
2.和主持人講條件,接受就支持,不接受便反叛。
3.以反對者自居,和主持人公然唱反調。

3   感情主義的態度
.公司對股東,也可能感情用事。譬如:
1.相處較為融洽的股東,經常自動提供各種情報,以滿足不同的需要。
2.遇有人員出缺,立即和感情較為深厚的股東連繫。
3.公司有任何策略上的改變,都會提前和感情深厚的股東商量,聽取其意見,並協助其規避或減少風險。
4.主持人高興起來,對股東特別好。
5.厶司固然有典章制度,但是感情深厚的股東偶有不遵守規定的事情,則以怎麼會這樣甚至這樣好像也不錯,而不予糾正。
6.對於感情深厚的股東,凡事以情為先,處處顧慮面子問題,不敢輕易提及法令規定,避免傷害感情。
7.不懷疑感情濃厚的股東。
8.容許並接納感情濃厚的股東採取以讓代爭的策略。
9.股東之間有不同的意見,公司並非一視同仁地予以接納,也不是客觀地就事論事,接受合理的建議。
10.對某些股東,採取民主參與的原則。

4   理性主義的態度
.要徹底改變這種不良現象,最有效的辦法,便是主持人必須慎始,一開始就十分謹慎。也就是不應該對利害主義或感情主義抱持成見,認為講求利害或者感情都是有害的態度。

第十一章   如何對待員工?

前置綱要:對於員工的認知與態度
.認知:
1.員工是企業的骨幹。
2.員工是組織中最基本的要素。
3.安員工可以提高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
4.員工滿意度主要來自經營者的真誠關懷。

.態度:1.利害主義:對員工抱持有利關心、有害厭棄的態度。
只盼望員工全心投入公司想要做的事。
對於不需要的員工經常翻臉無情。
有利的建議接受,相對的配套刪除。
利於已的優先進用和升遷。
2.感情主義:對員工抱持愛之欲其生的態度。
反過來便是惡之欲其死,十分可怕。
感情深厚的,什麼都可以商量。
交情不夠的,凡事公事公辦。
感情淹沒理智,容易感情用事。
3.理性主義:對員工抱持相對而有限的理性。
並不能排除利害和感情。
不但包容利害和感情到合理程度。
而且有超越性的道義行為。
把公司的道發揚到合宜的地步。
摘要
.員工所關心的,莫過於正大的經營目標、良好的工作環境、合理的薪資報酬、公正的升遷管道、和諧的工作氣氛、適當的工作保障、暢通的溝通型態、適切的關懷與認同、可靠的退休制度,以及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1   對於員工的認知
.對於員工的認知:
1.管理的目的:安人為第一層次,穩定、進步為第二層,而通常所說的安全、使命、利潤、績效並列為第三層次。員工是組織中最基本的要素。
2.經營的事業必須合法,有益於公眾。
3.最好採用樹狀的組織精神。
4.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都應該提供員工良好的工作環境。
5.顧客滿意度固然非常重要,而顧客對公司的意度,實際上來自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而員工滿意度的主要根源,來自經營者的真誠關懷。

.人性化管理的要旨,在於主管必須具有極大的誠意,放手並且支持、輔助部屬盡量去發揮。

2   利害主義的態度
.利害主義的態度:
1.員工的建議,公司往往只截取對公司有利的部分,卻將相關的配套措施,割捨不用,因為這些相關的配套,必須花費若干金錢,顯然對公司有害。
2.指派工作給員工時,對員工非常重視,希望員工好好把這些工作完成,因而表現出十分關心員工的態度。一旦工作完成,便翻臉不認人,一點也不認帳。
3.公司想要做的事情,極力鼓吹,希望員工全心投入。
4.公司需要某種特殊技能的員工,會給予特別的待遇。
5.在建議案件的處理方面,凡是對公司有利的意見,悉依增加公司的收益為計算標準,對提案的員工給予一定比例的奬賞,至於對員工福利或其他並無直接利益的意見,則不是無動於衷,便是盡量延後處理。
6.升遷方面,按理說應該以既有能力勝任新職,又有良好的品德修養,足以領導同仁者優先。
7.同樣在奬懲方面,也是以利害來衡量。
8.在進用人員時,以對自己有利的,為優先進用的對象。
9.在辭退人員方面,緊急時什麼條件都接受,時過境遷,覺得利用價值已經消失,便千方百計,要逼其離職。
10.員工的私人事務,與經營者的利害無關時,以公私分明為由,不予置評。

3   感情主義的態度
.感情主義的態度:
1.從進用員工開始,就以個人的交情為取捨的標準。
2.在分配工作方面,感情好的少分派一些,否則多指定一些。
3.有升遷機會時,想盡辦法,遍尋理由,也要把關係夠、交情深厚的人員推上去。
4.員工的建議,要看是什麼樣的人提出的?感情深厚的,欣然接納,並且加以讚揚。一般人提出同樣的建議,便以不夠成熟,難以執行為由,不予考慮。
5.個人想要做的事情,希望這些感情深厚的同仁積極響應,表示支持。
6.對於感情深厚的同仁,採取通家好的做法。
7.在奬懲方面,也以感情來衡量。
8.在推薦人員方面,由感情深厚的同仁來推薦,便認為可靠而優先進用或升遷。

4   理性主義的態度
.理性有:
1.相對理性
2.有限理性
3.絕對理性
.理性主義的態度:
1.進用員工時,訂定所需要的人才規格。
2.晉升員工的時候,先以品德修養為基準,將合乎升遷資格的人員,提請人事評議委員會,就其平日的品德表現進行初審。
3.在建議案件的處理方面,凡是品德修養良好的人員,其利害關係的判斷,大多站在公的立場。
4.公司需要某種特殊才能的人員,暫時無法了解其品德修養如何?最好先以臨時、專案、特殊的形式,待一段期間了解其品德修養後,再正式加以聘用。
5.在奬懲方面,難免會有利害的考量,以及感情的影響。
6.在辭退人員方面,秉持好聚好散的原則,君子絕交,不出惡言。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