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5日 星期四

94暑 新世紀國家安全與國防思維1-6章評量重點

94暑 新世紀國家安全與國防思維1-6章評量重點


留言者 isao 2005-08-28
標題
嘔心瀝血拼出1-6章!先分享給各位同學
其他章節再趕工,如有錯誤請指教


問答題100%

第一章
※評量
※為什麼東北亞地區的情勢發展會成為台海安全的重要因素?
東北亞地區情勢發展成為台海安全的重要因素,原因有二
第一、美國的東北亞地區的政策是美國在亞太地區戰略調整的指針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目標如下:
l.確保美國在該地區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利益,同時避兔其他霸權的興起並挑戰美國的權威
2.維持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促進區域合作與民主化。
第二、東北亞安全情勢將直接衝擊日本的軍事發展動向
日本的安全政策方針正在改變當中。日本政府的考量自然與東北亞情勢情展有關
1.日本有越來越多的政客挑戰非戰憲法,呼籲建造核子武器
2.主張自衛隊積極大幅增加建立反飛彈系統的預算
3.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日本參議院通過了「反恐怖特別措施法(簡稱派兵法)」,允許戰時派遣自衛隊赴海外擔任支援美軍後勤的任務,為日本執行海外軍事任務尋得法源的基礎。
4.2003年6月,日本參議院又通過了擴張軍力的「有事法制」,使日本從非戰憲法的束縛中解套,規定-日本未來於戰爭時,可採取的軍事行動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目標為何?美國如何落實這些戰略目標?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目標如下:
l.確保美國在該地區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利益,同時避兔其他霸權的興起並挑戰美國的權威
2.維持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促進區域合作與民主化。
※而為達成上述目標,美國在亞太地區戰略發展的主軸則是:
l.營造並維持一個全面性、透明的區域安全環境
2.防止任何敵對的霸權興起
3.預防美國在政治、經濟或軍事上在亞太地區聯繫的管道受到破壞或是限制
4功目強與這個地區現有盟邦與友邦的政治、經濟與軍事關係
5.協助區域內所有國家降低任何因全球化或跨國威脅所帶來的負面衝擊
6.促進和平方式解決區域疆界或資源爭端
7.紓解各國軍事競爭,特別是網路、彈道飛彈與核子武器競爭
8.建立防止大規模殺傷力武器的機制
9.瓦解或先期反制恐怖分子等非國家行為者發動災難性攻擊。

※日本政府如何利用國際情勢發展,突破「非戰憲法」之限制?
1.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日本參議院通過了「反恐怖特別措施法(簡稱派兵法)」,允許戰時派遣自衛隊赴海外擔任支援美軍後勤的任務,為日本執行海外軍事任務尋得法源的基礎。
2.2003年6月,日本參議院又通過了擴張軍力的「有事法制」,使日本從?D戰憲法的束縛中解套,規定-日本未來於戰爭時,可採取的軍事行動;一旦日本在遭遇攻擊時能立即還擊。

4.試述東南亞各國對美國反恐戰爭的態度?
東南亞國家由於地理(島嶼眾多及幅員廣闊)、政治(社會貧窮、政府維護全境治安之能力不足)及宗教(伊斯蘭教為多數)因素,長久以來就是恐怖主義的溫床。
1.美國所主導的反恐戰爭在本區域得到的配合似乎是口惠而實不至。
這是因為美國雖然聲稱反恐戰爭不是針對伊斯蘭教而來,「戰略先制打擊」與「改變政權」才是這場全面鬥爭行動的一環,但是仍不能有效說服回教人口占多數的印尼、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南部。
2.東南亞地區許多國家固然驚懼於紐約、華盛頓特區與巴里島的恐怖攻擊事件,但是卻不一定會與美國人一樣,對極端主義感同身受。
3. 東南亞地區內許多國家似乎也不認同美國有關「因應恐怖威脅,所以可以採行先制打擊與政權轉變」等行動,礙於認同程度有限,美國在本區域推動反恐戰爭窒礙仍多。
4.美國與東南亞國協國家的安全立場並非一致,美國的全球戰略藍圖中,東南亞戰略目前看來仍是不明確的。

5.印度「東向政策」的具體作為有哪些?
度在廿一世紀的國際戰略新局勢中,也開始將注意力投向東亞地區。1999年後,印度的「東向政策」在反恐暨安全的考量下,從純貿易的角度開始染上軍事色彩
1.目前印度與日本已經建立軍事對話管道
2.與新加坡簽訂了安全協定
3.與美國在麻六甲海峽進行海軍聯合演習等
這些發展相對於冷戰時期的「不結盟」路線,都是國際政治觀察人士難以想像的變化,說明印度在亞太地區戰略思維正值變化。

※新世紀國際戰略環境有哪些特色?
1.世界局勢已經由兩極對峙轉為「—超多強」
所謂「一超」是指超強強權,也就是美國。所謂「多強」’泛指英、法、俄等傅統軍事大國,以及正在崛起中的中共、德國、日本與印度等國家。
2.國際間出現多邊合作與競爭的型態
新世紀期間許多國家因勢利導的手段之一是採取多邊合作型態獲取經貿利益。這?O因為國際關係當中永遠存在著現實利益的考量,但是現實利益的資源有限,在各國脫離美、蘇強權的庇蔭下,特別是反共」或「反資本主義」等意識形態的簇擁下,任何一個國家都發現難以單獨處理國際事務,而且當威脅呈現跨國性質時,多邊合作成為重要的處理方式。
3.區域自主性增強導致區域經濟組織與貝集體安全體系復甦
由於國際社會趨於複雜化,各區域經濟體系正悄然成形,使得區域多強結合體漸漸取代由美國主導的全球性組織(例如聯合國與世界貿易組織)。
4.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勢力消長
全球化的議題包括生態、金融、經濟、恐怖主義活動、毒品、水資源、能源、核生化武器擴散、人口移動等,將可能主導廿一世紀的國際戰略論壇。而這些議題已經不再是傳統軍事安全的思考模式所能因應,跨國性威脅的特色使得威脅所及不再是國家間的疆界所能阻擋,所以各國在全球化的壓力下必須謀求政治合作。
5.五度戰略空間與地緣戰略包圍的思維
資訊科技的發展迸發出五度空間的戰略思維,突破了十九世紀以來傳統的陸權與海權的地緣戰略觀,不但重新引領戰略家們再一次回到「空權決定論」的理論論辯中,而且將戰略規劃的範圍擴充到包 括陸、海、空、太空、資訊的五度作戰空間。
6.能源安全成為各國國家安全的重要考量
亞太地區國家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與印度在內,將是新世紀能源進口與消費的主要國家,這使得能源爭奪與開發逐漸在各國地緣戰略盤算中佔有主導地位。

7.試述大國之間「圍堵」與「交往」的戰略思維內容。
1.「交往」的目的在於希望透過經濟與文化活動的影響,問接改變潛在敵國的價值觀
2.「圍堵」的目的則在於透過軍事部署,將潛在敵國封鎖於已國勢力範圍之外。
無論「交往」與「圍堵」都反映出典型現實主義或自由主義的戰略思維,與五度空間的科技戰略思維形成不同的思考方式,相互輝映。

※試述中共在新世紀初葉的兩大關鍵性任務。

※簡述中共為加強軍備所從事的主要建軍作為。
中共發展軍備值得我們注意的項目包括
(一)核武部隊:當全球其他主要核武大國都在裁減核武之際,只有中共繼續發展其核武器力量。
,中共的飛彈與核子武力是中共在質與量上唯一領先日本、南韓與臺灣的項目。
(二)快反部隊:中共著重於擁有空降與兩棲投射能力的快速反應作戰單位,成為對臺作戰的「專業部隊。
(三)太空科技:中共目前已發展出通訊衛星、情蒐衛星和全球定位衛星。其自行研製的第三枚北斗導航衛星是具有重大軍事功能的高科技產品,將在中共的國防建設中,發揮出重要的戰略功能。

※新世杞國際情勢對我之不利因素為何?有利因素為何?
—、有利趨勢
(一)一超多強的情勢有利於台海穩定
首先,「一超多強」之國際權力格局’有利於美國對我之安全承諾;經貿及非傳統安全之發展,通過談判及協定的方式解決國際議 題,均可擴大我方在新世紀時期的國際空間。
(二)中共以「和平發展」作自我定位,有助於台海情勢穩定
中共的週邊睦鄰政策與「和平發展」,說明短期間內中共無意挑戰美國的霸權,所以種種有關台灣定位的衍生議題,譬如美台軍事合作,台灣領導人過境美國,中共將自我克制,最多表達出「不滿意,但也可以接受」的態度,力求與美國私下取得諒解,此項立場有助於台海情勢之穩定。

二、不利發展
(一)東北亞的核武問題是中共對台的槓桿
北韓問題與台海問題固然是間接關係,卻是美國對台海關係立場的指標。
中共似乎在美國面前,也無意將北韓問題與台灣問題掛勾。但是如果北韓危機升高,中共仍然隨時可以打出「北韓牌」,利用美國的力量牽制台灣的外交空間。
(二)中共與東南亞國家展開合作,排斥我國角色,不利我經貿發展
在「東協加一」與「東協加三」的經濟合作架構下,中共與東協在各個層面都有新的進展,台灣卻越來越被排斥在對話區塊之外。特別是中共對南海主權問題推出「擱置爭議、和平解決、共同開發」的政策綱領後,中華民國被排除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之外,南海資源進一步被中共與東南亞國家瓜分。
(三)中共增加國防經費,可?鉧伬P台海面臨軍備失衡
中共不斷提升軍力,軍事支出高達500億到700億美元,近年來自俄羅斯購置大量「蘇愷」系列戰機、基洛級潛艦以及導彈驅逐艦,按此趨勢發展,共軍在10至15年問,即可到達世界級軍力水準。

※其他要點

※「重新發現關島」是美國強化本土安全的具體步驟。在軍事的意義上為何
1.關島的空軍基地可以配合在日本沖繩島的美軍對東亞的任何目標進行攻擊,這一條攻擊主軸線會比從美國本土出發快14個小時,也比從夏威夷出發的戰機快10個小時。
2.為了防範關島可能遭致的飛彈攻擊,美國將會在這區域內強化海上飛彈防禦系統,利用宙斯級驅逐艦攔截彈攻擊,在2002年開始部署巡航導彈,其後在關島配置三艘核子攻擊潛艇與F-22戰機。
3.目前美國還打算在夏威夷部署核動力航空母艦、在澳洲北部建立軍事前進站、浚深新加坡的樟宜海軍基地等,說明北美地區的戰略部署變動勢將牽動東亞的戰略佈局。


※請說明為何伊朗目前是中東對外關係走向以及區域安全穩定的關鍵?
伊朗與伊拉克境內什葉派伊斯蘭教徒關係密切,足以搧風點火,製造宗教對立,使伊拉克政府走上保守路線,所以伊朗足以左右未來的伊拉克,是使伊拉克成為走向?宣v統治的伊斯蘭國家或是一般民主國家的關鍵。


※中共從2003年波灣戰爭已經學習到若干經驗為何。
共軍對英美聯軍軍事行動的主要觀察項目概分戰術與科技兩大部分。
1.在戰略方面,研究重點是美軍「斬首行動」的威懾效果,人民戰爭的作用`地面部隊的角色。2.在科技方面,重點則是美軍指管通情、伊拉克所用俄式裝備的水準、美軍戰斧飛彈及愛國者三型系統的實戰效果。

第二章
※評量
※學術界對全球化的詮釋分那些學派?
基本上,學術界對於全球化的爭議可以劃分為三個主要支派
—、超全球主義論(hyper-globalisation)
以歐梅(K. Ohmae)為代表的超全球主義論者,是將全球化「界定為人類歷史上的新時代」,而人類身處於此一新時代。主張全球各地人民成為規範經濟市場秩序與法則的主體,認為「經濟全球化正透過生產、貿易與金融等跨國網路,逐步引導經濟活動脫離國家掌控」,導致「傳統民族國家已經一反常態地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商業單、位」。超全球主義論者將全球化視為一個完全整合的世界市場,一種國家結束的終端狀態。

二、懷疑論
以赫斯特(P. Hirst)為代表的全球化懷疑論者,引證了十九世紀的貿易統計數據,指出全球化充其量暗示著世界經濟體系正走向一種國家經濟體之間配合良好的狀態,是一種國際化水準的呈現。但是若要是像超全球主義論者的樂觀看法,認為經濟活動將會走向脫離國家的掌控,則又是言過其實,因為這種想法可能「低估了各國政府在規範國際經濟活動上的長期權力」,對懷疑論者而言,全球化只是人類在歷史過程發展中,當經濟出現整合時某種情緒上的迷思。其次,各國政府似乎不會因為全球化的浪潮而就此停止運作,與其說全球化導致國家對經濟大權之旁落,不如說全球化是強勢國家確保經濟自由化而付出的努力。對懷疑論者而言,這種不平等的經濟結構沒有因為全球化而銷聲匿跡,也沒有所謂的全球文明出現,反而是鞏固了西方國家在國際事務方面 的發言力量,助長了第三世界國家基本教義派份子的侵略行為,所以「全球治理」是一場虛幻,「無法反應合宜的政治原理」

三、轉型主義論
以羅司納(J. Rosenau)為代表的全球化轉型主義論者認為當代全球化現象係古往今來所未曾見過的,由於它是「一股強而有利的轉型力量」,成為「引發社會、經濟、管理機制以及世界秩序大規模變動的主要原因」,所以各國政府與社會必須跟著彈性改變,否則無法適應國際情勢挑戰與國內的需求。

2.簡述超全球主義論者對全球化的立場。
以歐梅(K. Ohmae)為代表的超全球主義論者,是將全球化「界定為人類歷史上的新時代」,而人類身處於此一新時代。主張全球各地人民成為規範經濟市場秩序與法則的主體,認為「經濟全球化正透過生產、貿易與金融等跨國網路,逐步引導經濟活動脫離國家掌控」,導致「傳統民族國家已經一反常態地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商業單、位」。超全球主義論者將全球化視為一個完全整合的世界市場,一種國家結束的終端狀態。

3.簡述懷疑論者對全球化的立場。
以赫斯特(P. Hirst)為代表的全球化懷疑論者,引證了十九世紀的貿易統計數據,指出全球化充其量暗示著世界經濟體系正走向一種國家經濟體之間配合良好的狀態,是一種國際化水準的呈現。但是若要是像超全球主義論者的樂觀看法,認為經濟活動將會走向脫離國家的掌控,則又是言過其實,因為這種想法可能「低估了各國政府在規範國際經濟活動上的長期權力」,對懷疑論者而言,全球化只是人類在歷史過程發展中,當經濟出現整合時某種情緒上的迷思。其次,各國政府似乎不會因為全球化的浪潮而就此停止運作,與其說全球化導致國家對經濟大權之旁落,不如說全球化是強勢國家確保經濟自由化而付出的努力。對懷疑論者而言,這種不平等的經濟結構沒有因為全球化而銷聲匿跡,也沒有所謂的全球文明出現,反而是鞏固了西方國家在國際事務方面 的發言力量,助長了第三世界國家基本教義派份子的侵略行為,所以「全球治理」是一場虛幻,「無法反應合宜的政治原理」

4.簡述轉型論者對超全球主義論者以及懷疑論者之駁斥內容。
他們駁斥懷疑論者「全球化程度不明顯,只是歷史迷思」的說法,反對超全球主義者「國家主權旁落」的主張,提出國家「絕對主權不可分割」的觀念已經過時,國家主權與領土之間存在著更複雜的關係,基歐漢(R.Keohane)對此認為主權的意涵,除了領土界限與空間標示外,應該演變為一種「政治家的談判交涉籌碼,並以錯綜複雜的跨國網絡為其主要特徵」。羅司納則指出國家已經不是唯一的合法威權來源,或主要的統治模式。

5.政治全球化浪潮對傳統國際政治之衝擊有那些?
政治全球化浪潮對傳統國際政治之衝擊至少有六:
(一)加深了全球互動關係
全球化使得行為體或能動者之間的互動頻率提升,相互影響加劇。某一地域的事件發生與決策走向足以影響另一角落的經濟規模與生活便利
(二)全球價值朝多元化發展
由於跨國體系待解決的問題層出不窮,這些問題又多半屬於經濟安全等實際的議題,使得經濟顧慮的比重不斷上升,人們必須突破既往單一的價值觀或者是守舊的意識形態,以更寬廣價值觀與多元的管道解決實際問題。
(三)國際體系行為體所構成的多極現象
由於多元價值沛然成型,跨國公司、多國籍企業與單打獨鬥的個人資本紛紛投入全球化與跨國界活動,國家主權所標榜的控制能力受到極大的挑戰。
(四)安全角度的擴充
隨著全球化而來的問題,包括環境破壞、大規模傷害武器擴散、人口過剩、資源分配不均或不足,毒品等,都需要我們從確保國家安全的角度擴大到人類安全的價值角度,思考如何建構出人類共同的安全意識基礎,挹注與分配有限的資源。
(五)外交與內政界線趨於模糊
國際關係體系與一國內政機制發生重疊的現象,這使得預算與資源的分配,對外及對內的溝通管道更為複雜。
(六)純軍事戰略的影響力正值下降當中
由於影響一國決策的因素更為複雜,一國安全的考量因素逐漸脫離以軍事為首項考量的傳統地緣觀點與做法,國防安全議題可能不 再容易主導全球議題或是一國政府的政治議程。但是因此也使得國家建軍備戰合理化的基礎,以及找尋假想敵的努力趨於困難(翁明賢:


※經濟全球化有那些特色?
經濟全球化之特色有五:
(一)國家整體競爭條件成為影響國內經濟的指標:
當全球化聲浪迫使國家對貿易與金融政策採取更開放的立場時,兩個總體經濟間的實力競爭將會造成外部經濟條件的改變,產生經濟貿易鏈路原有規律的波動’進而影響到一國的國內經濟。
(二)市場機制改變國家主權的自主性:
基於國家收入等於國家財富的觀念’民族國家利用貿易保護措施以增加國家收入並計算國家實力的一貫做法受到挑戰。經濟全球化的可能趨勢將不只是限制--國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以政策支持國內工業及規範國內商業行為的法規及安全標準等都需受限於全球的審查及管制」,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改變了國際關係理念下受主權保障的國家自主性。
(三)國外資本所扮演的正負角色兼具:
藉由國外資金的直接介入,許多國內公司成為國家生產與創新的重要推手,這項趨勢使得以往所一致認為的「海外投資對國家競爭力有負面影響」的看法重新修正,承認海外投資對低所得國家的競爭力確實有負面影響,但是布隆斯壯等學者則發現「,國外投資對經濟成長是項顯著的正面因素」。
(四)業產品的全球分層化模式正在成形:
強烈反對自由貿易與主張採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兩種極端意見人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已經顯茗的減少,保護主義傾向人士只將保護的焦點放在特殊或尖端技術,在自由貿易區架構下,貿易利潤分配較少再蒙受政治色彩的考量,特別是從1980年代起,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擴大戊畏的貿易內涵多以工業產品合作為主,不僅說明新的全球勞動區分正在成形,而且經濟全球化不再是侷限於跨國企業,也有向中小企業延伸的趨勢。
(五)勞工發生廣泛的經濟性遷移現象:
個人旅遊或遷移的速度增加,使得從全球各地向歐洲、北美與中東等地作短、長期遷徙的強度,正持續增加中,但是由於運輸系統、邊界管制與勞力市場高度的制度化發展,特別是九一一恐怖攻擊爆發後,美國展開全球反恐戰爭,非法移民成為國際間所重視的問題,因此對遷徙人口的監督也正持續強化。

※電信通訊在文化全球化過程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電信通訊革命,但是服務分配不平均:通訊技術的演進使得數位系統取代類比訊號,光纖電纜與衛星技術取代傳統有線電纜的載頻品質小使得電信通訊結構已經具備全球化的基礎,但是絕大多數海底電纜分布於北大西洋、北太平洋與地中海區域,涵蓋地段極不平均,雖然手機網路確立了電話革命的到來,但是電話傳輸量仍集中在經濟先進區域。

※環境全球化的主要特色有那些?
環境全球化的主要特色可以分析如下。
(一)溫室效應與酸雨使生存環境退化
科學家表示,地球大氣層中增加了二氧化碳、甲烷、氮氣、二氧化硫等氣體’增加了大氣層的隔離能力,這層隔離能力雖然抗拒不了太陽進入地球的光與熱詣量,但是卻弱化了地球將光與熱反射出去的能量,全球暖化現象於焉產生
(二)全球化突顯出資源短缺的危機
由於龐大的外部商機與需求,特別是維持人口膨脹的壓力,由森林、海洋所提供的有機原料在人類史上正以空前的速度消耗當中。
(三)越界污染嚴重
工業化的腳步加快後,工廠廢棄物排入河川、工業化進展所需燃 燒的化合燃料等所引起的酸雨現象,已經隨著季風的吹送以及河川運動,使越界污染問題持續惡化。
(四)環境全球化暴露出西方始作俑者與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雖然歐盟與西方先進國家在環境全球化的議題上採取積極參與的態度,但是掩飾不了西方先進技術對大自然的破壞以及經濟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軍事全球化的主要特色有那些?
軍事全球化是指「橫跨世界主要區域的軍事聯繫過程與型態,可以反映出軍事關係、網絡與互動的時空特徵和組織特性」,可以視之為「世界體系中政治單位之間的軍事關係程度與擴張性逐漸增加的一種過程」,足以「反映出世界軍事關係網絡的擴張與重大軍事技術革新的影響」
有關軍事全球化議題與相關特色:
(一)安全型態呈現兩極化發展
雖然隨著長程毀滅性武力之發展,使得戰略地理空間驟然壓縮,軍事權力中心更為集中,但是根據穆勒(J. Mueller)的看法,先進國家有感於維持戰爭手段的成本過鉅,戰爭爆發所付出的代價過高,對循戰爭解決問題的途徑漸漸不受到社會之支持。特別是廿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歐洲,反戰與反核一直都是西歐國家民主人士重要的基本價值。
(二)軍事權力競爭以區域地緣為優先
中心與邊陲地帶雖然出現軍事型態的兩極化,衝突型態呈區域化發展卻是共通現象。屢次中東危機發生,結合著石油能源之戰略考量,都一再突顯出握有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區域仍將在全球舞台舉足輕重。
(三)全球武器貿易激烈競爭
全球武器供銷的鏈路基本上分為四個階層。第一等級供應者屬於軍事技術創新的國家;第二等級供應者屬於武器技術系統的生產者或 改裝的國家;第三等級供應者係指複製軍事技術或硬體設施的國家;第四等級則是主要的武器購買者與接受國。
(四)遏止非軍事威脅的合作機制成為重要需求
經濟全球化直接衝擊軍事安全的現象是民間工業技術涉入軍事事務革新,卻由於管制的問題,發生軟體技術與硬體設施擴散的現象,特別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流入恐怖份子手中的機率提升,迫使國家安全的內容不可能再侷限於軍事安全,換言之,傳統軍事安全的手段已經不足以因應恐怖主義等非傳統軍事威脅,尋求跨國軍事合作成為軍事全球化最重要的訴求之一。
(五)第三波文明發展下的資訊戰與網路戰已經開打
隨著軍事技術革新,出現第三波文明的戰爭手法,其特色是以運用資訊鏈路、一元化的指揮管制、逆跡穿透等技術,遂行精準打擊。但是使用這種戰爭機器的國家也成為潛在對手的攻擊目標,位居全球各角落微而不顯的駭客,可以透過電腦病毒的攻擊捷徑,針對整個國家安全網路進行破壞。

※全球化對國家安全之衝擊有那些?
I
全球化對國家安全之影響,以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軍事安全的主軸,探討全球化對國家安全五個面向之衝擊。
—、全球化對政治安全之影響
長期以來有關於國家與社會的許多觀念,它是在具有明確疆界的民族社會中運作,主權概念是發生於現代民族國家。但是政治全球化的力量提供了思索權力政治的前提,使人們更能以更多元的價值來質疑國家主權的必然性,傾向於將國家權利與疆界政治當作只是社會的一個面向。

再者,國際法基於「個人權利義務凌駕於民族國家公民的權利義務」之原則干涉國家主權;例如聯合國強制介入波士尼亞違反人權之行為,以及跨國組織所從事的社會運動等,都直到對國家主權構成挑戰。事實上,國際組織龐大的脈絡與影響力,結合上數量正值上升的全球非政府組織、多國籍企業、全球資本主義市場、國籍傳播媒介等,以為「全球治理」開創出條件,所謂全球治理,意指「在特定領域內能有效運作的規範機制,引導該機制的是未被賦予正式威權的統治型態」。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全球治理」的概念仍舊是以西方國際社會為思想本質,「能否順利地形成一個健全的『全球公民社會』,頗有疑問」。
二、全球化對經濟安全之影響
經濟?w全問題意指「經濟行為與經濟政策危害到國家安全」,經濟全球化則意謂著將由國際金融市場來規範一國政府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這兩個概念在維護國家主權方面而言是互相矛盾的,因為全球化造成國家與市場的主從關係產生扭轉,原本市場是為國家競爭力服務的,現在國家必須為市場競爭掃除障礙,國家以往為了經濟安全,勢需對外來經濟壓力採取某些回應措施,始能確保國家市場經濟與社會公義秩序,但是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一國不易推動經貿保護政策’反而是國家必須配合市場的擴張,才能創造經濟效益。
然而經濟全球化對一國社會內部所可能發生的直接衝擊面是不容忽視的,此中包括(一)若缺乏社會安全網,則貧富不均現象會加深。(二)社會原本的公平競爭機制極易遭受破壞,導致暴力與黑道滋長,金權與特權掛勾,社會道德因此淪喪。(三)在金融監理制度未嚴格搭配下’容易產生金錢遊戲,導致泡沫經濟與金融危機。(四)勞資關係受損。
三、全球化對文化安全之影響
隨著衛星即時轉播與光纖網路之服務,訊息之便利固然產生政府難以管制媒體的趨勢,但是文化全球化對國家安全的最重要衝擊不是管制手段,當前全球化的文化議題討論已經不是「管制媒體的手段是否可行?」,因為媒體要規避政府的審查制度並不困難。基本上,文化全球化對國家安全影響涉及「媒體如何確保公民有知的權力?」的問題,該問題的價值觀繫於媒體本於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是要創造出公民權,而非壟斷報導內容,但是即或在民主國家也不易破除這項憂慮。

四、全球化對環境安全之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的商機簇擁下,當前發生在台灣地區的環境惡質化現象包括(一)濫墾、濫伐、濫建等過度開發情形,已嚴重影響水土保 持,並導致地層下陷,風雨來襲時經常併發「±石流」。農委會公告 之「土石流」危險溪流達1000多條。(二)台灣在生態敏感地區超限住宿情形嚴重。例如,有近80%人口居住於台北、高雄、台中都會區,但是污水下水道普及率是10.1%,有利於病媒滋生,是人體健康之警訊。另外,由對岸大陸廣東地區所引發的非典型急性肺炎仍是區域健康的警鐘。(三)若溫室效應持續惡化,台北盆地可能重返「台北湖」時代,嚴重淹水不可免。

五、全球化對軍事安全之影響
※全球化對台灣軍事安全的衝擊有四。
第一、由於兩岸經濟日趨緊密’我方對中共所採取的「毒蠍戰略」,以對方至少會受傷,作為我方獲勝代價的戰略思維似乎已經過時。「毒蠍戰略」極有可能是兩敗俱傷。兩岸雙方開打後,復元能力恐怕才是決勝的因素。
第二、台灣的軍事安全繫於身為強權戰略前緣之棋子,戰略地位重要,但是在強權國家促銷武器的貿易壓力下,反而造成我軍工產業無法自給自足。
第三、由於購買先進武裝系統等龐大的軍售預算,會對其他施政預算產生排擠效應,導致國內對軍事安全專業議題之質疑,形成國內意見分裂。
第四、在政策方面,台灣內部於「是否對美國軍售要長期依賴」尚無定論之下,國內又將衍生出軍事安全建構究係「逃避兩岸關係之依靠」或是「推動大陸政策之後盾」之辯論,旁觀者難兔產生「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之質疑。


第三章
評量
※何謂國家安全戰略?我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構想是什麼?
何謂國家安全戰略?
「國家安全」之內涵為維持國家長久生存、發展,確保主權與國家利益’並提升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保障國民福祉;「戰略」係指建立力量,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之藝術,俾得在爭取所望目標時,能獲得最大成功公算與有利的成果。筒言之,「國家安全戰略」是藉由 匯集政治、經濟、軍事、心理、科技與外交等手段,達成國家目標的全盤途徑或主要計畫。
現階段我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構想,
1.即是以確保國家安全與永續發展為目的
2.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心理與科技等各種手段
3.透過追求自由、民主、人權、均富的方式
4.發揮我國整體國力,維護國家利益。 j

※「國家利益」有那三項作為?
(一)確保國家生存與發展。
(二)維護百姓安全與福祉。
(三)保障民主制度與人權。
(四)深耕台灣,佈局全球。

※中華民國的國家目標是什麼?
現階段我國的國家目標應該是
1.確保國家主權的獨立與完整。
2.維持兩岸關係穩定,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定。
3.維持經濟繁榮與成長,確保國家的持續生存與發展。

※「綜合性國家安全」的特色有那些?
「綜合性國家安全」的概念經過東南亞國協國家的深入詮釋後,與先前日本大平正芳政府所強調的安全政策重點卻有所不同,其中最顯著的區別,在於日本方面在談「綜合性國象安全」時,威脅的想定或假想敵人是來自外部,而東南亞國協國家提及「綜合性國家安全」,主要的威脅來源是起於內部。這是因為開發中國家的國家安全,不同於已開發國家,前者受制於脆弱的國家基礎,缺乏政府執政的合法性、整合與政策能力,加上長期宗族分歧、割裂,致使其內在的衝突及威脅,尤甚於外在因素。
易言之,「綜合性安全」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可分為兩個脈絡。一是強調對外取向的日本,另一則是強調對內取向的東協國家,兩者分別代表經濟先進與後進所面臨的安全處?牷C日本因為族群同質性高、政治結構穩定,乃將安全焦點至於外在環境。大多數東協國家種族複雜、貧富不均、政治不穩,故安全政策重視國內經濟發展與排解種族紛爭。

※試比較「綜合性國家安全」與國家安全戰略各理論間的務實性。

※綜合性國家安全觀下的國防理念為何?
綜合性安全觀的國防設計理念在於
(一)執政者了解國防整備的目 的在於建立足夠的防衛能力,以防止衝突並預防戰爭。
(二)各國透過安全對話與交流,促使軍事透明化,以維持區域穩定發展,確保區域安全。
(三)秉持「止戰而不懼戰、備戰而不求戰」之底限,建構基本武力,傾全力保衛國土安全。

※試述信心建立措施之分類。
在信心建立措施的分類架構上,克瑞朋歸納為四類:
(一)溝通性措施
包括國家領導人之間與軍事領導人之間熱線的設置、首長的定期溝通與對話、通訊與查證網路的成立、軍事人員及機構的交流、定期區域安全對話中心或肓議的設置、危險軍事意外通報制度的建立、衝突防制中心與諮商性機制的設立等,可消除危機來臨時的緊張,也可作為常設性的雙方表達不滿及預防危機發生的協商機制。
(二)透明性措施
包括公佈國防報告書、實施國防資訊交流、預先通知對方軍事演習、開放軍事基地參觀、公佈軍事戰略意圖、公佈軍事部署等,用以促進軍事詣力及軍事活動公開化。
(三)限制性措施
包括限制大規模軍事演習,限制演習人員與武器、限制武器部署類別與數量、劃定軍事中立區與非軍事區等,使彼此對特定類型武器和部隊保持距離。
(四)查證性措施
包括演習進行時邀請對方觀察員現場觀察、允許對方針對相關資訊提出現場查證要求、開放空中查證所提相關資訊是否正確等,以確認或查證各國對特定條約或協定的遵守情形。
(五)宣示性措施
指針對某一特定問題宣示己方立場。
(六)海事安全措施
指海上救援協定的達成及聯合搜救演習的進行,。

※試述信心建立措施實施之進程。
克瑞朋將信心建立機制進程區分為三個階段:
(一)衝突避免階段
「衝突避免」階段的特色在於避免發生雙方都不想要的戰爭,也就是所謂的擦槍走火,以及非蓄意式的情勢升高,導致戰爭;本階段的設置熱線及軍事演習的事先通知等措施便有助於達成這個目的。
(二)信心建立階段
軍事互信機制的作法不僅在避免突發的衝突及危機,而要進一步建構彼此的信任與信心。衝突避兔措施較具臨時性且易於收效,但信心建立措施需要更多的承諾與實踐,才能增加透明度以取得彼此的瞭解與信任。
(三)強化和平階段
如果能克服避免戰爭的重大障礙並開始磋商和平條約,國家領導人就得以利用信心建立措施強化和平。本階段的目的在擴大並深化既存的合作形式,並儘可能創造不能逆轉的的和平走勢。

※試述兩岸在軍事互信機制上所面臨困境之根本原因?
我方雖然認為軍事互信機制原意是為化解敵意、避免誤判,但在中共的戰略思維之中,武力卻是防止台灣獨立的最後防線,一旦軍事透明化,則中共將失去嚇阻手段,所以中共對推動軍事互信機制並不熱衷。換句話說,兩岸對於推動軍事互信機制具有利益重疊處,包括穩定海峽情勢、降低軍事緊張、穩定外資流向等,但是兩岸對於政治主權議題的歧見過深,是影響推動
軍事互信機制的主要障礙。如果中共堅持視我為地方政府,不願在國際間造成其默認我為政治實體之事實,則與我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恐是緣木求魚。

※試述全球化趨勢下我國國防安全因應之道。
—、正視中共威脅,提高心\防。
由於中共對解決「臺灣問題」的迫切性,其作戰方向已將東南沿海列為首要優先,對我國人民造成莫大吋心理威脅,嚴重影響我心防建設,值得關切。再者,共軍積極開發資訊、不對稱等戰具、戰法,其武力犯臺模式將更具攻擊性與多樣化,故對我國家安全威脅將日益嚴重。
二、軍事事務革新是安身立命之道,不容錯失時機。
依據「有效嚇阻、防衛固守」之戰略指導下,當前兵力整建以促使國軍現代化及軍種整建為重點;三軍兵力採重點發展,以提升三軍聯合作戰整體戰力為目標。未來國軍通資電系統的整建,以支持聯合作戰指揮機制為核心,構建指、管、通、資、情、監、偵系統,整合國軍通資網路,爭取資電作戰優勢,以提升戰場管理能力。
三、國防工業自立自主
國家長期以來主要武器系統來自採購,對其他預算產生排擠效應,引起社會少數人士質疑其正當性。所以,國軍應該持續結合民間力量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發揮國防資源與國家資源有效結合之整體性,逐步調整國防科技工業資源分配,建立植基於民間之研發、產製或維修自主能力。
四、國軍經堅持愛民助民、為民服務的光榮?峞C
國軍仍應該持續關懷體察民眾需求,本著主動、積極、效率之態度,對社會治安:、災害搶救、人員救難及疫情防治等與民眾攸關事項,予以適時支援處理,以維護民眾生命、財產之安全;並透過良性互動,增進彼此情誼,展現軍民一體之團結精神,達成全民國防目的。
五、強化對外之軍事交流與互動
國軍未來將持續藉著軍事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其他國家間之軍事互動,以引進嶄新觀念,提升國軍戰力;並配合國家整體外交作為,適時透過人員互訪與交流,宣達我國對區域安全所做之貢獻,以創造國家有利態勢,從而爭取國際社會對臺灣安全的支持。





※其他要點

※有關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的走向總共可以分為五個層次
(一)集體安全
是指國家間相互協議,藉聯台行動,抵禦外來侵略,確保國家安全的做法,出自以國家安全及國際安全為前提的概念。
(二)共同安全
首先於1982年提出,主張各國的國家安全是相互依賴的,國際社會要避兔戰爭,尤其是核武戰爭,乃是共同的責任。
(三)合作安全
主張「合作安全」者強調,在建立安全對話習慣的核心精神下,任何足以促成安保體系的形式,都值得推動,重點做法如下:
1.不必然需要聯?鬤偎峏庤剪擐w全組織條約,來確保相互安全承諾。
2.安保機制更重視危機防範,而非危機處理。
3.不排斥區域內已有的安全協定,而以漸進整合為標的。
4.承認國家利益仍為各國的首要考量。
5.與「共同安全」一樣,都強調必須與潛在的敵人合作,來達成安全目標,只是「合作性安全」是以軍事問題協商為主要關注點,仍是一種狹義的安全觀。
(四)綜合性安全
全球互賴日增,國家安全威脅多面而複雜,從政治、軍事、經濟與社會等面向,全面地賦予了國家安全的新內涵。一種偏向自身內部需求,強調非軍事因素的戰略觀一一綜合性國家安全,乃因運而生。 ,
(五)人類安全
一種以全人類福祉為目的的全面安全觀,可以包涵不同的安全議題,也不排斥傳統安全的議題,但是著眼點都是在於希望安全議題考慮能夠超越個別國家的安全政策

※「共同安全」的六項基本原則是:
l.各國均有主張安全的合法權利。
2.武力不是解決爭端的合法手段。
3.國家的安全政策需以自制為著眼。
4.軍事優勢不一定能確保安全。
5.裁軍與軍備管制是必要的。
6.軍備談判與政治事件應避兔連結處理。

※ 所以為因應中共軍事威脅,我國現階段國防政策
以「預防戰爭」、「維持臺海穩定」、「保衛國安全」為基本理念,不只是生存之所需,也是國際戰略環境使然。

※ 張明睿提出建構民主國家防衛機制,有下列四大原則值得參考:
第一、民主自由與安全治理兼籌並顧。
第二、組織建構的集中調配與靈活反應。
第三、軍事體系與安全體系分工合作。
第四、情報技術與資源整合發展。

※我國國防體制的演替
—、建立起符合民主憲政、民意監督的國防體制
二、建立起專業化、機能提升的現代化國防組織
三、朝向構建平戰—體、指揮迅捷之作戰指揮機構努力
四、積極落實全民國防觀念

※我國發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呼籲,在綜合國家安全的藍圖上的主要戰略目標至少有三:
(一)促使兩岸軍事透明化,避兔情勢誤判,導致戰爭。
(二)抑止以嚇阻為目的之武力展示,並增加雙方發動奇襲的困難度。
(三)底限目標在於避兔擦槍走火,因為若依照歐洲模式,軍事互信機制的底限是不影響雙方主權與建軍備戰。我方堅持「軍事互信機制不等同裁減軍備」本是國際間的共識。



第四章
評量
※請簡要說明何謂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是一種由秘密之個人、團體或國家行動者,所 屢次採用暴力行動以激起恐懼、憂慮、不安的手段;恐怖份子一般漫無目標地選取直接受害對象,或是有選擇性地由目標群眾中擇取對象,恐怖行動中之直接受害者並非主要行動目標,而是傳遞訊息之媒介,恐怖主義之訴求目的將決定該團體所可能採取之恐怖活動方式。
※恐怖主義的特質為何?
依據威金森教授的觀察,恐怖主義具有五種特質,分別為:
(一)預謀並以製造極端恐懼或恐怖態勢為目標
(二)選定以指向較為廣泛的民眾,通常非僅限於以直接的暴力行動受害者為標的
(三)涉及對包含平民在內之隨機及象徵性目標的攻擊
(四)所犯暴行因違反社會規範並造成失序感,而在當地社會被視為反常
(五)被運用做為試圖在若干方面影響政治行為。

※恐怖主義有那些類型?晚近恐怖攻擊行動主要進行的方式為何?
威金森教授依據恐怖分子參與恐怖團體的主要原因和政治動機,將恐怖團體區分為五大類型,分述如次。
(一)民族主義式的恐怖分子
這一類型的恐怖團體,最主要的目的是尋求政治上的自治。北愛爾蘭共和軍和西班牙的艾塔ETA即巴斯克獨立建國與自由組織均為歷史悠久、在其所屬民族中紮根甚深,並獲得人員及資金等援助的著名恐怖組織。
(二)意識?庥A式的恐怖分子
以極左或極右傾樸式尋求改變整個政治社會和經濟體系,係此類恐怖分子的重點目標。義大利的赤軍旅是一極左翼恐怖組織,活躍於德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倡導種族主義和反移民政策的
新納粹及新法西斯集團,則是典型的極右派恐怖分子。
(三)宗教政治式的恐怖分子
諸如黎巴嫩真主黨和哈馬斯集團,以及被認為主導九二一事件的「基地組織」(A10aeda,中文或譯「蓋達組織」),是此類恐怖主義中常被提及的典型例子。然而,這類以宗教政治性質為主要特色的恐怖集團,在錫克(Sikhs)、印度(Hindus)、猶太(Jews)宗教團體中也同樣存在;甚至,某些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它們與北美、中美洲的極右翼恐怖集團亦有構聯。
(四)單一議題式的恐怖分子
這類恐怖團體通常專注於某一特定議題,並試圖藉由恐怖行動改變目標團體對這項政策與社會現象的態度與實際,例如有暴力性的反墮胎團體。
(五)國家贊助及支持的恐怖分子
有些國家基於國內外政策考量,將對恐怖團體的贊助支持做為一項操作工具。例如,伊朗曾派遣謀殺隊(hit-squads)剷除該國放逐在外的政治反對團體領導人和異議分子,以消減國內反對勢力。
※晚近恐怖攻擊行動主要進行的方式為何?
恐怖主義的共同特點,是對恐怖份子的政治訴求可能一無所悉的無辜平民,有時甚至是外籍人士,遭到無妄之災而傷亡。現代恐怖主義典型的攻擊方式,則是利用爆裂物和燃燒彈,汽車或卡車炸彈,槍械射擊和暗殺,劫持人質和綁架,以及劫機等手法。晚近,隨著科技的發達,自殺炸彈客乘載汽車、卡車和快艇,爆炸破壞威力驚人;使用肩射飛彈在機場附近企圖擊落客機,亦有具體證據。此外,恐怖集團也有可能使用核生化等大規模毀滅性,做為攻擊行動的武器;網路病毒攻擊已經成為各國的憂懼;九一一事件更是使用民航機做自殺式攻擊,超越許多安全及戰略分析家的原有思考。

※請論述晚近國際恐怖主義的本質有否變化?
晚近更多的學者則在相關研究中指出,當前的恐怖主義已與往昔大相逕庭,展現出獨特的風格與行為。尤其,類似九一一事件的這種無視人命價值,甚至刻意製造大量民眾傷亡的特殊發展趨勢,與以往恐怖主義的暴力行動有極大的差別。蘭德公司副總裁賀夫曼(Bruce Hoffman)檢視及比較以往與當今的恐怖分子,認為其主要有以下差異:
1.當前恐怖分于並未具備有形之機制與指揮體系,而是一種更無形、更難以察覺的組織。
2.恐怖組織認為成員彼此獨立運作,更能有效執行大型恐怖行動,尤其其更有蓄意造成大量無辜民眾傷亡的傾向。
3.基於各種不同理由,現今的恐怖團體與過去不同;現今恐怖團體很少公開承認所犯下的罪行。
4.恐怖團體在任務、組織規模、甚至選擇攻擊的對象,都有所轉變;我們不易了解諸如「基地組織」究竟擁有多少成員,當前我們所面 對的是一個運作、成員與組織型態截然不同的恐怖集團。
5.以往恐怖分子通常在某些特定庇護所或藏身處活動,並在有限的活動範圍內進行恐怖攻擊。但是,隨著庇護所被摧毀或逐漸消失,恐怖主義將轉變並以一新型態出現。恐怖分子將深藏於全球各種網絡之中。
6.恐怖主義之轉型不僅將持續進行,且對人類威脅亦將增加。尤其當核生化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相關床料、器材及科技擴散問題逐漸嚴重時,恐怖分子可能取得相關資訊並擁有是類毀滅性武器,對人類帶來嚴重威脅。
7.由於缺乏基地與忠誠擁護者,此類恐怖集團有逐漸參與犯罪活動,並與犯罪集團建立更密切通聯網絡,以籌募活動經費、擴展勢力範圍並強化其對跨國社團的掌控。

※請說明何謂非傳統安全威脅?
是指相較於高政治性議題,有關環境保護、稀少資源管理、人口成長控制等低政治性議題,除了間歇式地在1960年代核子試爆、1970年代石油危機發生時廣受世人關切外;相對而言,低政治性議題在國際組織或主要國家政策優先程度上,都比較不受到重視。冷戰的結束,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注意的焦點,同時促使世人對先前認為較不具優先性的低政治性議題,重新加以評估並認識其重要性。因此,研究這些議題所投?J的人力和資金,都相對地增加。關於環境污染、人口控制、疫疾傳染、國際犯罪、恐怖活動等問題的跨國性規範與管理,逐漸成為主要國家關注的議題。

※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主要特質為何?其主要議題又為何?
舉凡跨國性的非政府組織,例如綠色和平組織)活動,乃至於女權、飢饉、臭氧層破壞、酸雨、海域污染、有毒物質、沙塵暴、愛滋症、毒品交易、非法移 民、人口販賣、海盜劫掠、金融或經濟犯罪、網路犯罪、軍火走私,乃至於族群對立(種族屠殺)、宗教衝突、文明衝突、大氣異常、能源危機、生態失衡、網路犯罪、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甚至如電影「彗星撞地球」的情節--對於隕石等外太空物體撞擊地球的防衛問顓;都已經成為安全及戰略學術探討與實務工作上不能忽略的課題。非傳統安全威脅議題的獲得重視,得力於國際安全環境的轉變,而傅統與非傅統安全威脅之間顯然存在著一些差異。大致而言,傳統安全威脅較傾向於以國家為中心(State-centered)思考安全議題,關注的焦點較集中於高政治、戰略與軍事性等問題。非傅統安全威脅則較側重於個人或社會安全,較為重視低政治性、低軍事性議題,種類和形態上較為多元,所涉範圍與眉面亦多為跨國性的廣泛問題。

※請簡述有效回應恐怖主義及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機制與措施。
賀夫曼及柯雷京(Kim Cragin) 研究菲律賓、以色列、英國、哥倫比亞和祕魯等五國的反恐經驗,認為要有效建構回應機制與能力,可自情報、宣傳、緊急事件立法、瞄準恐怖組織領導人及阻斷援助網絡等五個面向思考;同時,他們也提出有效打擊恐怖集團至少必須採取的四大措施:
(一)聚焦對恐怖團體中層領導人採取措施
(二)革除恐怖團體高層領導人穩固地位
(三)聚焦於阻斷援助網絡及交易行為
(四)建構一個偵察恐怖團體的反情報中心。


※因應包括國際恐怖主義在內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具體作法
(一)確認威脅存在
因應各種非傳統性安全性威脅的首要之務,在於確認這些威脅事實上是存在的。非傳統性安全性威脅由於其有別於傳統性安全威脅,復基於其成效不易立竿見影,因而經常為某些政府所忽略。唯有了解與確認其為存在的威脅,才能迅速認知威脅類型與所在重點,認真面對問題並開始尋求解決之道。無論是恐怖集團或是他種非傳統性安全威脅’如龍在其萌芽階段即採取適切行動,對於此些威脅茁長壯大所需的時間和空間,通常最能加以有效的約制。
(二)診斷罩門所在 .
針對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與挑戰,檢視國家和社會既存的弱點所在,知彼知己才能規劃防衛的重點。基於「備多力分」和資源的有限性’政府和祉會不可能面面俱到、做到全面性與高規格的防處作為。
(三)阻斷對手資源
以恐怖集團而言,其維持與發展均須仰賴源自於國內外的人力、財力`物資、武器與情報等資源的獲得,枯竭其援助獲得為國際組織及各主要國家極為重視的反制恐怖主義活動手段。九一一事件爆發後,美國反恐戰爭中的一部份即為與各友邦國家合作,了解恐怖組織資金流通、防止洗錢及凍結恐怖集團的銀行資金,即為顯著例證。
(四)建構回應機能
政府機構或組織因應挑戰或執行政策時,建構新的機制與能力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五)調整情報作業
打擊恐怖主義或回應其他非傅統性安全威脅,正確及時情報的掌握極為重要。
(六)立法配套作為
民主法治社會對於安全威脅的因應,舉凡情蒐監偵、機構新設、組織調整、律法制裁等,都必須完成立法程序。
(七)聯合指揮作業
無論是反恐或是回應非傳統安全威脅,政府各部會之間的緊密協調扮演關鍵性的角色,除了整合各種組織資源及發揮功能,統一指揮管制以發揮統合綜效十分重要。
的處理成?纂A自然會超越臨時或倉卒成軍的雜牌隊伍。
(八)演練應變措施
對於核生化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及核電廠事故的防範與處理,美歐及日本等國在九一一事件發生以來已進行多次跨國研討,交換相關經驗與討論合作事宜。舉凡機港安全、貨櫃檢查、邊境巡守、核生化感染防處,都被廣泛探討。事
(九)剛柔力量並用
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或回應人為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屬於內政治安、甚至軍事作業的直接行動(hard power),可以在短期內產生一定的效果;但是,針對恐怖團體或有心人士的人心(hearts and
minds)、著眼於柔性力量的訴求和措施,卻是長期性的根本轉化,其功效雖不易於短時問內彰顯,但其所能發揮的功效實不容忽視。
(十)強化國際合作
如前所述,非傳統安全威脅具有不受國家疆界侷限的特質,積極有效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通常有賴於跨越單一國家管轄領域的聯合行動。儘管各國合作的動機與意願或未必盡同,經由國際組織、區域安全或跨國多邊合作等方式,在情報分享和資源整合等項目上實施聯,合作業,對增強彼此集體安全與利益有其正面效益。










第五章
評量
※請簡述不對稱戰爭的界說。
「不對稱戰爭」(Asymmetric Warfare)一詞,冷戰結束後才開始較正式地在探討國際安全的概念中出現,欲探討不對稱戰爭,必須先對「對稱作戰」有所認識。
「對稱作戰」是指兵力、武器、裝備、用兵準則等概同的敵對國家或聯盟國之間,所發動和進行的暴力式武裝衝突。
「不對稱作戰」則揚棄了這種正面交鋒、對等相抗、長期互拼對耗的思維與戰法;轉而採取以己方優勢對付敵人弱點,尋求槓桿的有效著力點並藉以轉換敵我優劣態勢。因此,美國陸軍指出,「非傳統」一詞常被用以定義不對稱戰爭,因為不對稱戰爭所使用的 手段不同於敵對雙方大部隊運用戰略、戰術、武器等方式。

麥肯鍚則將不對稱戰爭界定為:「衡酌調整較劣勢的戰術或作戰力量,對付具優勢之敵的脆弱處;以達到破壞敵人意志為目的的不成比例效果,並藉以成就不對稱行為者的戰略目標」

軍事分析家鄧洛普指出:
廣義而言,不對稱作戰乃指避開敵人的優點所遂行的作戰;身言之,乃以我方的相對優點來對付敵人之相對弱點。

就某種角度而言,所有的作戰基本上都在尋求不對稱的作為。然而,以現今情形言,不對稱作戰所強調者為一殷普遍認為的非常規或非傅統的作戰方法。

※不對稱作戰是否僅適用於弱者對付強者?請論述並說明理由。
馬修斯(Lloyd J. Matthews)即已提醒眾人:無論是最為進步或最落後的國家,當其與他國進行戰爭時都各有其優勢與劣勢;不對稱狀況,係敵對雙方在廣義的軍力構成要素方面所存在的、具備軍事意義的不相稱狀況。科技的優勢並無法使荷蘭免於在印尼的戰敗;法國在印尼與阿爾及利亞,美國在越南,蘇聯在阿富汗,或是最近俄羅斯於車臣的作戰等,以相當優勢與懸殊對比,卻均曾經遭到意想不到的敗績。此等情勢在在顯示,科技的優勢並無法保證戰場上的勝利,更遑論談判桌上的優勢。某種程度上,當時空環境轉換、主客觀因素改變時,原有的優劣態勢可能形成巧妙的變化。

※.不對稱戰爭的特性為何?
麥肯錫提出「不對稱性」的五個特點
(一)利益不相等:
利益不相等是評估敵方採取不對稱方式誘因的主要因素。
(二)以敵人意志為目標:
敵人的意志為最高目標,而對這項特點的認識是瞭解不對稱作戰的基礎。
(三)達到戰略效果:
戰爭的所有三個層級(即戰略、作戰和戰術)都可運用不對稱方式,但其運用皆係尋求戰略的效果。
(四)效果的重要性:
效果在評估不對稱方式(非總是奏效)時極為重要。
(五)威脅--回應的動態關係:
威脅與回應的動態過程,是任何不對稱分析中不可疏漏的因素。

※.請從反抗軍的角度,說明非正規戰爭如何進行。
就非正規型態戰爭而言,反政府團體欲與握有政權的政府當局較勁,其過程中時間、空間、支持與合法性等四個面向具有關鍵性的影響;茲依據英國軍事分析家吉拉斯的觀點,針對此四個面向分述如後:
(一)時閻
時間為反政府團體或叛亂集團能否成功顛覆既存政權的最重要因素。如若獲得或擁有充分的時間,這些集團可以組織及吸收統治者的資源、建構具備相當實力的傳統兵力以奪取政權。
(二)空間
善於利用空間因素的非正規戰士們,可以決定與政府軍作戰的地點和時間,並因而可以掌握對戰場較佳的瞭解,握有「量地用兵」的優勢。面對明顯佔有兵力優勢之敵時,運用非正規戰法的反政府集團可以選擇不與作戰。然而,當對方部隊分散時,反政府集團即可以形成局部優勢方式對敵人發動攻擊;化守勢為攻勢,捨被動採主動,以其熟悉的城市、山區、叢林、沼澤與沙漠等地形環境,掌握較佳機動性行兵力快速分合,藉以彌補科技、組織、訓練、數量和武器裝備上的相對劣勢。
(三)支持
反政府集團能否持續生存發展,國內外的支持是關鍵因素。因此,其所揭櫫的政治目的和採取的非正規戰爭手段,是否能夠號召人民及究竟能獲得多少認同,左右反政府集團的資源金援吸收、情報掌控、成員招募與團結凝聚力。支持的來源一般包含國內外,支持的程度則與人民對政府的認同、大眾對反政府團體合法性的認同相關。
(四)合法性
反政府集團必須在政治、道德訴求上超越現存的統治者,使其所採取昀、可能包含恐怖攻擊在內的非正規作戰,能夠獲得人民的普遍認同與支持;至少,反政府團體成員不致被人民視為盜匪或是反革'命份子,遭到廣大社會群眾的排斥。

※目從政府鎮壓反抗軍的角度,說明非正規戰爭如何進行。
從政府或現行統治者的角度,握有政權者最為關切的議題是反制非正規戰爭。事實上,解決問題的部分答案,其實就藏含在問題的成因之中。當權者可以就反政府集團生存發展的時間、空問、支持和合法性因素中,研究有效的反制對剋之道。湯普森即指出,反共產主義暴亂的原則為明確的政治目標、政府依法行動政府需有總體計畫、擊敗政治顛覆優先於對付游擊分子、基地安全為首要等認知與作為。
此外,吉拉斯綜合各家學者意見,他和英軍將領葛理菲斯都高度推崇毛澤東有關反游擊戰的相關評述。毛澤東認為,主政者一旦面對反對勢力所發動的非正規戰爭(恐怖主義、暴亂行?囥帤敻遝?,如果要捍衛現存政治體系並逐次削弱反對勢力,必須掌握三大要領,依序摘述如次
(一)確認位置
確認威脅實際存在,是任何反暴亂或反恐行動最為重要的階段。在這段期間政府的情報蒐集和研析極為重要。如若一非正規威脅已被確認,政軍各機構的相關作為必須協調並掌握該等團體的藏匿處、組織成員及金錢物資供應的來源等。
(二)疏離孤立
政府當局必須在空間上孤立反政府集團,另在政治上則需使民眾與之疏離;換言之,亦即使反政府團體孤立並與支持他們的地域和民眾疏遠。
(三)撲滅根除
相對而言,政府在社會、財政和軍事上擁有比反對勢力較佳的條件。面對叛亂集團對其台法性的武裝挑釁行動,政府當局可以特赦、利誘、說服、政經加壓、要求政治對話等方式,以逐步弱化叛亂勢力的戰鬥力。


而且隨著時代的演化也增添了新的內容和方法。雖然西方列強向來重視軍事科技上的優勢,
不對稱作戰的挑戰卻並不侷限於科技方面。現代戰爭仍是一種心理與
意志的鬥爭,潛在的敵人可能會設法打擊西方的意志,並透過創新
方法、以非正面對壘的方式,爭取戰鬥生存、挫損強敵、持久對峙的
空間以達到戰爭的預期目的。就軍事強國言,追求支配性機動、精準
接戰、重點後勤和全方位防護,以達全面掌控戰場的理想(此些皆為

※請簡介何謂非正規戰爭並論述其在新世紀的發展趨勢。


※ 何謂超限戰:
就是「超越所有藩籬與限制的戰爭,它兼具軍事與非軍事型式,在很多戰線上製造戰爭,它是未來的戰爭」。更具體的解釋就是─在兩個國力不對的敵對國家間,窮國弱國的軍事戰略,就是要打破一切限制,運用一切手段,特別是將非軍事手段組合應用,從各個角度、層次、領域打擊敵人,達成戰爭目的。

事實上「超限戰」可以說是「不對稱作戰」理論的延伸,那麼何謂「不對稱作戰」呢?「不對稱作戰」理論是美國於後冷戰時期,特別是海灣戰爭之後,基於美國已失去「相稱」對手,在高度科技化戰爭條件,提出的新戰爭思考,希望美軍在習慣於打高科技、打正規傳統戰爭,能留意低層次、非正規的威脅,以適應未來可能的戰爭變局。

因此,所謂「不對稱作戰」就是相對於對稱作戰而來,它是不同性質、不同類型作戰力量之運用,針對對手之弱點,以有利於已方,不利於敵方的方式與敵較量,達成致勝目標。



第六章
評量
※目前中共對我之威脅屬於傅統安全威脅或非傳統安全威脅?
非傳統安全威脅
※我國目前面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有哪些?
—、海上交通線的安全
由於台灣的經濟仰賴對外出口貿易,故海洋航道是我國經濟發展?漸糽R線。如果遭逢敵國實施海上封鎖或海盜肆虐危及我國航路安全,對經濟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
二、毒品交易與犯罪
毒品是一項今人堪慮的社會安全問題,其不僅對國家穩定造成不良的影響,更會造成許多社會與經濟的問題。此外,與毒品直接和間接有關的犯罪事件會急遽攀升,如果毒品問題與難民問題結合非法偷渡事件,則國家社會的安全狀況將岌岌可危,也會產生許多可怕的後遺症。
三、對資訊、資訊科技與大眾媒體的破壞與攻擊
資訊媒體的運用在國際政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隨著資訊社會及通訊時代的來臨,資訊獲得來源及評估與傳輸的能力,成為各個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隨著資訊革命的深度發展,各種衝突與危機的遂行與結果對資訊與通信的依賴越深,因此現代的衝突是以知識和柔性戰力為主。任何國家都在學習如何強化其資訊作戰與資訊管理能力,亦即以媒體導向為主的措施,以吸引或擾亂為目標,而不是在脅迫對手。軀但是資訊的流通與通訊科技使用的難以管制,仍然會造成安全上的影響。其他的威脅,如恐怖主義、走私偷渡、毒品等犯罪活動,也會因為資訊的流通,而更難以防範與管制。
四、經濟與金融的安全
由於台灣產業面臨轉型以及傳統產業大量外移,加上世界經濟不景氣與投資環境惡化與失業率攀升,使得近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停滯的狀況。復加中共運用各種優惠措施積極吸取台灣資金與技術赴大陸投資,使台灣產業面臨嚴重的空洞化,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也日益提高,如果兩岸關係惡化,中共以經濟作為手段,不惜兩敗俱傷,對我經濟發展發動破壞性的作為,經濟的破敗不僅造成重大社會動亂,更將嚴重影響國家安全。如果金融體系受到拖累,金融安全也將影響國家安全。
五、大規模傳染性疾病及疫情
由於兩岸交流與小三通的日益頻繁,原本許多在中國大陸流行,受到台灣海峽隔絕的各種傳染性疾病,散佈到台灣的管道越來越多元,今有關單位防不勝防。如果台灣肇發如口蹄疫、腸病毒及其他大規模傳染性疾病時,勢必增加額外社會成本來因應與消除,其後遺症不僅造成民眾的恐慌,對經濟與產業的發展,亦是重大的創傷。
六、重大天然與人為災變
台灣由於地理及氣候因素,以往曾經發生多次震災、風災、水災及土石流等天然災害,其所造成的災吉:更甚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
七、非法移民及人員偷渡
隨著海岸:線的開放,海岸線安全工作移交海岸巡防署之後,隨著台灣經濟發展的蓬勃,偷渡客進?J台灣的事件越來越多,尤其是從對岸中國偷渡闖入者,在近年更是急速增加。不論
其闖入動機為何,其所採取偷渡入境的方式已經嚴重危及我國國境安

※你能指出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差別嗎?
1.傳統之安全威脅侷限於戰略、軍事、政治、主權等高階政治層面
2.非傳統安全威脅是有關經濟、生態、族群、社會等非軍事領域之安全

※如果在戰爭期間,連同也發生重大災變,應該由哪個政府部門主導緊急應變?
在救援的指揮體制方面,以國軍現行指揮體制,在指揮管制與責任區分上,仍須明確律定,並與地方政府簽署支援協定,使災難初期,國軍與地方政府能夠保持良好互動。所以救災責任區應該與作戰區相同,使當地駐軍部隊在平時,即能熟悉行政區交通與地理位罝概況,對大型建築物地點、可就地徵用之裝具、與警察消防單位的互動,平時定期排定時間協調演練、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等,這些都是促進救援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全民國防的整體力量如政府、民防組織、民間資源及全民防衛動員能夠密切結合,建立整合軍民救災專責管道,並結合戰備演訓及防災演習驗證,則不僅可以運用在重大災害的救援上,對於其他非傳統安全威脅的防治上,亦可一體適用,發揮功效。

※ 國軍在重大災害中是否應該扮演主導救災的角色?
非傳統性安全威脅大都屬於民間或社會性事務,在總統未下達緊急命今之前,軍隊只能提供被動的支援。但若瀕臨戰爭或狀況緊急時,軍隊的主要任務仍在傳統安全的領域。因此在平時就必須律定軍隊在各種非傅統安全威脅中所能支援工作的內涵與範圍,如果同時爆發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時,國軍與行政部門的職權分際應該明文定之,因為國軍平時所執行的非傳統安全任務是一種應急性的工作,並未事先編列頹算或接受相關救援訓練,常以大量人力用原始方式執行任務,不僅不符效率原則,更會排擠從事戰備訓練的人力。因此,未來必須考量結合民防與動員體系,在平時酌合消防救難體系的運作,配合國軍進行各項非軍事性任務的協助,俾便戰時能擴充其能量,承擔大部分非軍事性任務,使縮減員額後的國軍詣真正致力於戰備訓練的本務,而且在未來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升高的情況下,如何強化民間、政府與軍隊對各種緊急事件的應變與整合龍力,更是面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重要課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