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與教育 期末考1-6 章 重點整理 !
留言者 abctw 2006-08-21
以下是本人於去年94暑期蒐集的重點整理,經查證後版本沒有變動,也就是說[重點整理]依舊有效,建議各位學弟妹將以下內容加上自己整理過後的重點做適度增減,就可應付此次期末考了!預祝各位學弟妹考試 All PASS !!
第一章 電腦網路與教育的基本理念
數位化學習環境之演進:P2
傳統教學→電腦輔助教學CAI→電腦化教育CBE→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MCAI→網路化教學WBI→行動學習ML
@電腦網路與教育的關係: 未來教育發展的三個主要趨勢:P3
(1)個別化學習(2)教育普及與終身學習(3)教育現代化
☆網路教材以(超媒體型式)能讓學習者建立多元化的知識觀點。☆(網路學習)環境較接近真實情境減少與現實脫節。P3
@電腦輔助教學具有下列之特性:P5
1.交談型式 2.課程規劃設計事先完成 3.適應個別差異 4.學習者自己決定課程順序 5.依學生反應決定適當學習路徑
6.可達成一般教學難以做到的教學效果 7.可確實追蹤學習成果 .
@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之萌芽期:CBE或CAI
電腦輔助教學基本認識:P5
•電腦應用在教學始於1960年伊利諾大學的柏拉圖系統PLATO。
•將電腦視為教導者,利用電腦呈現課程內容,模擬教師教導學生之情境,幫助學生學習的交談式教學方法,
即所謂電腦輔助教學。
CAI課程軟體有多種模式:P6
•模擬式CAI(Simulation):如模擬飛行器。
•遊戲式CAI(Game):提供遊戲情境。
•教導式CAI(Tutorial):模仿教師教導概念或知識。
•練習式CAI(Drill and Practice):由教師設計好測驗題庫,由電腦以循序或隨機選取練習。
•測驗式CAI:以電腦化測驗取代紙筆測驗。
☆在缺乏網路之環境下,CAI是一種「獨學而無友」的學習情境,僅限人機互動。
Taylor提出電腦應用於教育的3T模式:P7
•視電腦為教導者(computer as tutor)
•視電腦為教學工具或學習工具(computer as tool)
•視電腦為被教導者(computer as tutee)
@多彩多姿的教學情境:多媒體CAI ( MCAI )
多媒體基本認識:P8
•多媒體(Multimedia)電腦系統能播放、處理多種型式媒體元件之互動式系統,包含語音、合成音樂(MIDI)、
影像(Video)、圖形、動畫。
•多媒體電腦系統之操作環境已進入圖形介面(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操作電腦變得十分容易。
•整合多媒體元件而編製成的教材,即是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電腦應用在教育下具有下列特色:(有五點)P9
1.多媒體使抽象化知識具體化,易於表達教學概念,提昇學習興趣。
2.多媒體及GUI、WIMP(Window、Icon、Mouse-driven、Pull-down menu)之環境易於實現3T的理念。
3.缺乏社會互動仍是其重要癥結。
4.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點:
(1)增加互動(interaction)的機會(2)提高學習動機(3)滿足個別化教學的需求,使用者自行控制學習進度
(4)保存學習記錄,易於監控(monitoring)學生的學習情形(5)超越時空限制(6)確保教學品質
(7)多路徑的學習管道(8)可以獲得立即的回饋(9)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
5.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缺點:
(1)硬體的品質與相容性會影響教學品質(2)軟體發展需相當的時間、知識及經驗(3)教育設備資源不足
(4)教師未普及具備電腦素養(5)軟體設計偏差問題.
@四通八達溝通與傳輸環境:Internet 與WEB
電腦中介溝通基本認識:p10
•由於電腦網路技術成熟及各國政府大力推動資訊高速公路或資訊基礎建設下,使得網際網路(Internet)
儼然成為社會的神經系統,邁向地球村理想。
•電腦與網路成為資訊化社會的重要溝通方式,稱為電腦 中介溝通(CMC)。
•CMC包含同步、非同步溝通工具,同步溝通工具如Video Conference、Chat Room、ICQ、MSN,非同步溝通工具如E-mail、
BBS、Web-Based討論區及留言版。
•CMC突破傳統電腦輔助教學之人機互動,使教學與學習環境進入社會互動。
@全球資訊網(WWW)具有下列特色:p10
1.提供多樣化資料型式,整合多媒體資訊 2.以超連結連接各種資訊 3.一致性資源表示法(URL)且結合Internet各種服務
4.採用共同文件格式-HTML.
@網路化教學(WBI)基本認識:
•網際網路之WWW發展,使得教材製作由多媒體輔助教學邁向網路化教學(WBI)。
•WBI是超本文(Hypertext)、超媒體(Hyper Media)型式的教材,結合多媒體及超連結技術,使得教材整合多元媒體,
網際網路豐富資源、互動功能及服務,突破傳統MCAI之固定內容呈現方式。
@ WBI的環境有下列特色:p12
1.WWW以超媒體之技術連結全世界的教學資源,豐富且龐大的知識庫使學習內容與方式更多元、有彈性。
2.教數位化育服務之整合性:將數位圖書館、博物館與網路教學平台整合於WWW環境,整合式教育系統有利於學習。
3.網路社群逐漸形成,有助於社會互動,突破CAI、MCAI之人機互動限制。
@無所不在的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
電腦網路通訊的發展:p12
•「電信及電話」與「電腦」之發展則帶動資訊之流通與成長,二者的結合使我們進入C&C(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的資訊化時代。
•通訊與電腦結合,在學校間是透過專線進行連線形成台灣學術網路。在家庭則由早期撥接網路進展到目前ADSL或Cable Modem
之寬頻網路環境,這些都屬於有線的環境。
•自從Bluetooth 802.3、IEEE 802.11b、IEEE 802.11G等無線技術及協定之漸趨成熟,使得電腦與網路進入無線的時代。
•由於個人通訊系統(如GSM、PHS)非常普及,在未來進入3G環境,網際網路及個人通信勢必結合為一體。
@由有線到無線的學習環境:p12
•在有線的網際網路環境,教師運用電腦與網路於學科教學上有下列幾種情境:
1.電腦教室的教學 2.教室電腦的教學
•未來學校的無線網路或3G個人通訊系統中,師生只要擁有個人數位行動載具如平板電腦、PDA、Cell Phone,
即可在任何地點擷取資訊,進行線上學習,接受線上考試,即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
•行動學習包含行動學習載具(包含載具軟硬體平台、學習應用平台及學習內容等)與學習輔具(載具之週邊設備,
用以增加載具之使用功能,例如電子字典、電子計算機、電子筆記本等)。
@無線或個人通訊環境中的行動教學與學習具有下列特色:p13
1.不須實體連線,可達到真正的「地點無障礙」之環境,能在任何地方進行學習。
2.行動教學結合教室電腦與電腦教室二者之功能,使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教學更便利、彈性。
3.主要特性是機動性(mobility)、無障礙(learning without wall),提高個人學習的行動力。
@網路教學的相關理論基礎 ( 學習理論 )
在網路教學的相關理論基礎 (學習理論),包含了:P15
1. 行為主義 2. 認知學習理論 3. 社會建構主義 4. 情境學習理論 5. 語意網路與網路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P15
•行為主義由美國心理學家華森氏於1913年所創立,也稱為行為心理學。
•行為主義主張學習是刺激(Stimulus)與反應(Response)間的聯結關係,即「刺激-反應」論 (S-R),
可以藉由增強作用來達到教學的成效。
@行為主義具有下列四項特徵:P15
1.是一門科學,重視實驗觀察的外顯行為。2.認為行為上所呈現的反應是經由制約作用的歷程才形成的。
3.重視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4.在教育上主張獎勵與懲罰兼施,強調外在控制的訓練價值。
@為了加強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行為主義提出三大定律:P16
1.效果律:讓學習者在學習後,感到效果,亦即「好的時候給予正增強,壞的時候給予負增強」。
2.接近律:為了使增強作用達到最高效用,務必將獎勵或懲罰的回饋(feedback)與反應緊密的結合。
3.練習律:為了強化刺激與反應的聯結,應提供機會給予學習者練習,在反覆的練習中讓學習者在最短的時間達到精熟的學習。
@行為主義評論:P16
• 從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準備所有教材(刺激),並以工作分析的方法,
將教材分解成細小的單元,以便教導學習者,而學習者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學刺激並予以反應而已。
• 行為主義並不重視學習者內發性學習的基本動機,也忽略學習者本身所具有認知能力的內在心理歷程,
也因此受到強烈的批判。
@認知論基本認識:P16
•認知論者認為,學習的產生乃是個體對整個情境的認識、理解和領悟的結果。即根據以往對事物的舊經驗來辨識或解釋新的
事物,此乃「心智活動」與「知的歷程」。
@認知學習理論強調教學必需符合四個原則:
•動機原則:學習者必需有動機。
•結構原則:教材內容的呈現必需符合學習者心理、生理的發展,學習者才有可能學習且達到學習的效果。
•順序原則:教學必需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由動作表徵經影像表徵再到符號表徵。
•增強原則:行為主義的增強是「外在的」,而認知心理學的增強則是「內發的」。
@認知論與行為主義的比較:P16
•行為主義的動機論強調外在動機,認為動機是受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形成的。
•認知學派及人本主義的動機論則強調內在動機,認為動機是因學習者本身內在需求而產生的。
@社會建構主義基本認識:P17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依學習者以其先備知能面對事實、過程與概念的瞭解而所建構的活動歷程。
•社會學習理論主張:有意義的學習是發生在社會性的環境中,經由與他人的互動而獲得。
•社會建構主義主張:知識建構源自於社會文化,產生於社會互動的活動中。
@建構主義的三大共同主張為:P17
•知識不是被動承受或由感覺及溝通得到的,而是認知的主體主動建造起來的。
•認知的功能是為了調適(adaptive),即適應實際生存的生活。
•認知的功能在於組織認知主體的經驗世界(experiential world),不在於發現客觀的本體世界。
@社會建構主義應用在教學設計上,具有下列的特色:P17
1.提供真實化的學習情境。2.強調主動參與式的學習。
3.尊重學習者在學習成果上的個別差異,由成果導向的教學目的轉為以過程導向的教學目的。
@ Perkins定義建構主義下學習環境的五個要素:P18
1.訊息庫:是學習環境中最主要的資訊資源,它負責向學生提供要學習的領域知識和教學材料。
2.符號簿:被用於支持學習者的短暫記憶,如記錄思路、寫下要點、處理過程等。
3.建構工具箱:用於幫助學生尋找特定訊息、完成認知操作、執行某種假設等。
4.任務情境:是學習任務呈現給學習者的問題解決情境。5.任務管理者:是學習活動的管理者。
@ Jonassen提出建構主義學習情境的六大要件:P18
1.問題(包括疑問、項目、分歧等)︰這是整個建構主義學習環境設計的中心。
2.相關的實例(或個案) 3.訊息資源 4.認知工具 5.會話與協作工具 6.社會背景支持
@ Jonassen針對其學習環境模型,提供三種教學策略以支持學生自主學習︰P19
1.示範策略(modeling)︰又分顯性的行為示範和隱性的認知過程示範。
2.教練策略(coaching)︰教練的最重要工作是監控、分析和調節學習者各種能力的發展。
3.鷹架策略(scaffolding)︰根據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對較複雜的問題透過建立“鷹架式”概念框架,
使學習者自己能沿著“鷹架”逐步攀升,從而完成對複雜概念意義建構的一種教學策略。
@ 情境學習理論主張:P20
•知識只有在其所產生及應用的活動或情境中去解釋,才能產生意義。
•知識受到其所處之活動(activity)、環境脈絡(context)及文化(culture)等因素影響下而產生並被賦予意義,
故其絕不能獨立於其所處的環境脈絡而存在。
•真實的學習必須在真實的環境或情境化的環境中進行,才能體認知識或技能在真實環境中的意義和價值,才能真的把所學
的知識與技能用到真實的環境中。
@ 語意網路基本主張:P20
• 知識只有在其所產生及應用的活動或情境中去解釋,才能產生意義。
• 人類知識是以語意網路來表徵及組織。
• 學習就是建立新知識節點,接著與現有知識彼此連接之過程。
• 超本文、超媒體提供方便方式以表徵主題知識及塑造知識結構,具有認知橋接之功能,故在做為學習之工具上有極大之潛力。
@表徵語意知識有兩種:P20
1.利用節點及圖形(graph)結構來表徵知識,此模式表現概念及概念間語意,關連之鏈結。
2.以推理(生成)規則及決策程序來表徵概念,即知識是由動作方案或達成某些結果進行決策之程序以表徵之。
@網路教學模式: 網路教學可依不同向度區分為不同型式:P21
1.依教學和學習之時序分類 2.以web功能運用之差異分類 3.以網際網路之服務分類
(一) 依教學和學習之時序分類:P21
•同步教學:參與教學過程的師生在同一時間進行相關事件,此種即時(real-time)教學訊息傳送與接收,
即時師生及同儕互動的網路教學模式,即為同步教學(synchronous instruction)。
•非同步教學:教學事件不具即時特性,在不同時間進行。
(二) 以web功能運用之差異分類:P22
1.網路溝通式(Web-Communicated):運用CD-ROM、錄影帶、有線電視的video節進行單向教學,再利用Internet進行雙向討論、
繳交作業、公告課程事項…等。
2.網路傳送式(Web-Delivered):運用網際網路傳送教學軟體。
3.網路支援式(Web-Supported):教學活動中,某部份的教材透過網際網路獲得。
4.網路發展式(Web-Developed):此種模式將全部的教學和教務相關活動,包括:註冊、選課、學習、繳交作業、評量、
討論…等等皆在網路上進行。
(三)以網際網路之服務分類:P23
1.講授型模式:單向溝通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可分為同步式及非同步講授。
2.個別輔導模式:以CAI課程軟體及師生通訊來達成,CAI可放置於FTP server。
3.討論學習模式:利用Usenet(引線式討論或網路論壇)、BBS系統,教師建立討論群組及主題,監控、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及回答疑難。
4.探索式學習模式:以網際網路為媒介,進行主題或專題探索。這種包含問題、資料、提示、回饋等四大要素。
5.協作學習模式:網際網路協作模式包含競爭、協同、伙伴與角色扮演四種。
@ 電腦網路在教育上的應用:電腦網路早期應用於教育之方式:P24
1. 教室延伸與增強 2. 網路化教室
3. 線上課程
4. 隔空教育和開放學習
5. 專業性發展之網路
6. 社區學習
虛擬教室:須具有實體教室的功能,是一種以電腦為中介、結合通信系統的教學和學習環境,超越時之隔閡,
參與方式是非同步,教學過程亦是非同步。P25
網路化學習的主要特色:P26
1.群體通信:即多對多溝通環境。
2地區無關性:學生存取學習資源超越本地限制,且具跨文化、地域之特色。
3.時間無關性或非同步:如即時通訊系統,大部份提供非同步通信環境,它是一種開放環境。
4.以電腦為媒介。
電腦網路中的學習策略:(有六種策略)P26
1.向專家請教:讓學生向本地或全球的學科領域專家請益。
2.顧問式:由線上的輔導者不斷提供回饋信息,直到學習精熟時輔導工作才逐漸 消失。
3.家教支援:家教可以補充面對面線上班級之不足。
4.非正式的同儕交談:如電子筆友、特定興趣群體討論、及社會交談等。
5.結構化的群體活動:以課程為基礎的交談法,在實施上資訊之傳遞及回應有固定期限。
6.存取網路資源:網路上資源非常豐富。
☆六種學習策略中,前三種須有線上輔助者如專家、教師,後三種以學生為中心。
@合作學習基本認識:P27
• 合作學習使學習者經由社會協商的過程獲得多元觀點,不只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和學習動機,
且有助於培養學生尊重別人、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及人際關係等等社會化觀念技巧。
• 合作學習有許多種教學模式,如:拼圖式、團體探究法、共同學習法等。
@合作式學習分為以下三個不同的層次:P27
1.Collaboration:合作者間為了解決同一問題,因而持續的去建立和維持彼此對問題的共同觀念的一種協調而且
同步的思維過程。
2.Cooperation:合作者間共同解決同一問題,但每人只負責該問題的一部分。
3.Communication:合作者間僅是交換彼此對某一問題的資訊,並非建構一個共同概念。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為:P31
1社會互賴論
2.動機理論
3.認知發展理論
4.行為學習理論
☆電腦網合作學習和所謂「電腦支援的合作工作」(CSCW)的精神相近,學生透過電腦網路來共同學習課程,
共同解決問題。P28
@遠距教學基本認識:P31
• 遠距教學是一種教學者分處不同地方進行教與學的模式。
• 遠距教學是一種透過教學組織或機構,利用傳播媒體,突破時空的限制,將系統化設計的教材,
傳遞給學習者的教學過程。
@遠距教學系統宜具有三種功能:P31
1.資訊搜尋(Informatics) 2.線上溝通(Conferencing) 3.輔助教學(Assisted learning)
@當前遠距教學系統之發展,大致可分為三類:P31
1.即時群播教學系統:此種系統有一間主播教室及一間或數間遠端教室,老師在主播教室授課,學生則在遠方另一個
遠端教室聽課,師生間可以做即時的交談及問答,教材設計與呈現方式多樣化。
2.虛擬教室教學系統:此種系統則利用電腦軟體設計出一套教學管 理系統,模擬教室上課的情境。
老師及學生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在 電腦前,透過網路,與教學管理系統連接,隨時授課或學習。•
3.課程隨選教學系統:此種系統是利用交談式隨選視訊技術,學生可以在電腦或是裝有控制盒的電視上,將所要學習的
教材透過網路取得,並且依照個人學習速度操控播放過程,進行遠距學習。
@遠距教育的系統模型,此模型描述遠距教育的組成元素,包含:P32
1.資源 2.課程設計 3.傳送 4.互動 5.學習環境 6.管理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基本認識:P33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利用資訊科技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是助而替代。
@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要考量5W:P33
1. 為什麼要進行資訊融入 (Why) 2. 如何融入 (How) 3. 使佣何種資訊科技 (Which Tool)
4. 在何處進行資訊融入 (Where) 5. 誰來進行資訊融入 (Who)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緊密程度可以分為五個階段:P35
1.導入階段 2.採用階段 3.調適階段 4.合適階段 5.創新階段
@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程度分為七個層級架構:P35
1. 等級零:「未使用」教師以傳統教具、教材為主,未使用資訊科技工具。
2. 等級一:「察覺」教師有接觸電腦相關課程,也有應用到電腦,但沒有應用教學中。
3. 等級二:「探索」將資訊科技當成教學的補充,提供學生操作、練習電腦輔助軟體。
4. 等級三:「注入」使用資訊包含資料庫、繪圖軟體、多媒體及文書軟體等。
5. 等級四:「融入」資訊科技已經被整合於師生的教學過程,
6. 等級五:「擴展」學生能主動利用資訊科技去解決課堂外的問題。
7. 等級六:「精進」學生於日常生活中充分且彈性運用各動訊科技。
@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策略:P36
1.資訊的探索整理 2.科技產品的運用 3.心智工具的融入 4.透過網路的合作學習 5.問題導向的融入
6.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評量
@專題導向式學習基本認識:P38
1.專題導向式學習提供學生高複雜且真實性的專題計劃,讓學生藉此找出主題、設計題目、規劃行動方案、收集資料、
執行問題解決、建立決策行動、完成探究歷程,並呈現作品的學習方式,其目的在解決學習者不能活用知識之現象。
2.專題導向式學習是一種具體發揮建構主義理念的學習方式。
3.專題導向式學習是藉由專題的製作過程,來統整不同的學科領域,安排複雜且真實的任務,設計出能增進學習動機、
發展後設認知策略,並藉由科技為基礎的認知工具,經由一連串的探索活動,以及合作學習的情境,使學習者不僅
能學到解決問題的知能,也能學到如何活用知識,甚至能培養出帶著走的能力,具有跨學科學習的效果,是適合於課程
統整所使用的教學方式。
@徐新逸提出網路專題式學習實施模式(PIPER):P38
•準備(Preparation):確定主題範圍、教學目標、進度計劃、評鑑方法、資源、先備知識、並組織團隊、
進行教師培訓工作。
•實施(Implementation):安排團隊分工與職責、進行腦力激盪、擬定專題計劃、提出假設、進行資料蒐集、分析驗證、
團隊合作、進度報告、整合分析結果、最後發現結論。
•發表(Presentation):進行書面及口頭報告。
•評鑑(Evaluation):包含自我評鑑、同儕評鑑、專家評鑑。
•修正(Revision):將成品修正成為最後版本、並準備結案、做紀錄檢討。
☆學習歷程檔案(或稱學生學習檔案):是指教師為了能夠督導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而指導學生收集自已最佳學習作品及心得感想、
反紀錄連同教師的觀察記錄、評量或家長、同儕回饋等都放入檔案夾,以評鑑學生的學習
成果並訂定新的學習目標。P39
@電子化學習檔案在實施上有二種方式:P39
1. 自行建構方式 2.在學習檔案管理系統下進行
@電腦管理學習 ( CMI ) 的基本認識:P40
電腦管理學習是一種將教學進行資訊化管理的系統,即利用電腦資訊處理的功能,以支援教師的教學管理,
幫助教師監控、調整、評量和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且提供教師關於教學決策的重要資訊,以提高教學活動的效果。
@依管理模式分類,電腦管理學習 ( CMI )有六種系統:P42
1.學習監控系統 2.課堂資訊系統 3.學習顧問系統 4.教育群體系統 5.教育計劃管理系統
6.教學評量系統
@ Husen & Postlethwaite認為電腦網路在教育上效益:P43
1.主動學習與認知重建 2.改進寫作技巧 3.導致跨文化、全球性之教育 4.教師再學習與專業成長
*練習題
(1)請排列下列各種教學媒體科技的演進順序?
□ A.1234 █ B.3124 □ C.2314 □ D.4312
(2)以下幾種教學的型式中,何者最能提供學生同儕的互動?
□ A.多媒體輔助教學 █ B.網路教學 □ C電腦輔助教學 □ D. 虛擬實境教學
(3)提出電腦應用於教育的3T模式的是哪一個人:
█A.Taylor □B.Plato □ C.Watson □ D.Jonassen
(4)以下哪一項不是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點?
□ A.超越時空限制 □B.提高學習動機 □ C.使用者自行控制學習進度 █D.單一路徑的學習管道
(5)以下哪一項不是全球資訊網(WWW)所具有的特色?
□ A.整合多媒體資訊 □B.以超連結連接各種資訊 □ C.一致性資源表示法(URL) █D.以C語言為共同平台
(6)資訊化時代中通常所稱的C&C是指:
□ A.computer及cooperation □ B.communication 及cooperation □ C.communication 及consumer
█D.computer 及communication
(7)什麼理論主張學習是刺激(Stimulus)與反應(Response)間的聯結關係,並可以藉由增強作用來達到教學成效?
█A.行為主義 □B.情境學習論 □ C.語意網路 □ D.認知學習
(8)什麼理論強調內在動機,認為動機是因學習者本身內在需求而產生的?
□ A.行為主義 █ B. 認知學習 □ C.社會建構主義 □ D. 情境學習論
(9)什麼理論強調主動參與式的學習及提供真實化的學習情境等主張?
□ A.行為主義 □B. 認知學習 █ C. 社會建構主義 □ D. 語意網路
(10)以下哪一項策略不是建構主義學習者用以支持學生自主學習所建議的三種教學策略之一?
█A增強策略 □B. 示範策略 □ C. 教練策略 □ D. 鷹架策略
(11)以下哪一項不是情境學習理論所主張影響知識產生並賦予意義的因素?
█A.語意表徵 □B.活動 □ C.環境脈絡 □ D.文化
(12)超本文、超媒體所提供的超連結極適合以下哪一類學習理論?
□ A.行為主義 □B. 認知學習 □ C. 社會建構主義 █ D. 語意網路
(13)運用網際網路來傳送教學軟體是哪一種web功能的運用?
□ A. 網路溝通式 █ B. 網路傳送式 □ C. 電腦支援式 □ D. 虛擬發展式
(14)「網路與教育」這門課程提供了網路上的教材,應算是哪一種數位學習的型式?
□ A.虛擬教室 □B.電腦輔助教學 █ C.網路化學習 □ D.行動教學
(15)依合作層次由低至高,合作式學習可分為哪三個不同層次?
□ A.Collaboration、Cooperation、Communication □ B.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Cooperation
█ C.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Collaboration □ D. Cooperation、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
(16)以下何者不是歐用生所指出教育社區(社群)應有的四項特質之一:
□ A.開放 □B.對話 □ C.反省 █D.競爭
(17)本校利用電腦網路進行跨中心視訊會議系統的面授教學,這是一種什麼遠距教學系統?
█ A. 即時群播教學系統 □B. 虛擬教室教學系統 □ C. 課程隨選教學系統 □ D. 無線行動教學系統
(18)本校教師在面授教室中使用電腦簡報系統來進行教材講解,這是一種什麼教學方式?
□ A. 無線行動教學 □B. 電腦輔助教學 █C.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 D. 即時群播教學
(19)具體發揮建構主義理念、又能適合於課程統整所使用的教學方式是:
□ A. 電腦輔助教學 █ B.專題導向式學習 □ C. 學習歷程檔案 □ D.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20)學習歷程檔案的本質上是一種什麼工具?
□ A.教學 □B.學習 □ C.資源 █D.評量
(21)「網路與教育」這門課程的教學設計,最不像是以下哪一種媒體教學型式?
█A.多媒體輔助教學 □B.網路教學 □ C電腦輔助教學 □ D. 虛擬實境教學
第二章 電腦網路教學的技術發展
2.1電腦網路教學的技術發展:資訊高速公路與教育的推動
@資訊高速公路:P55
1. 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又稱為資訊高速公路。2. NII推動的工作 3. 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
@網路服務技術的種類:P56
1. E-mail:電子郵件 2. BBS:電子公佈欄系統 3. FTP:檔案傳輸,匿名當檔案傳輸(anonymous FTP)
4. VOD:隨選視訊,WWW(瀏覽器) 5. MSN:視訊會議系統
6. Archie:是加拿大McGill大學發展出來,其原理為「Archie server定期執行搜尋程式,到各(列名的)
匿名檔案伺服站搜尋資源,建立索引,以提供未來查詢」。
7. NetNews、USENET NEWS:網路新聞或網路論壇
@ VOD資訊處理分三大類:P61
1.傳統被動廣播式 2.主動播放存取式 3. 雙向對稱互動式
@未來VOD之趨勢必然為:P62
1.數位化 2.互動式 3.多頻道選擇 4. 多媒體節目
@網路服務技術的功能:
1. 互動與溝通 2. 資源分享 3. 論壇 4. 社群 5. 記錄
@網頁的技術:
1. HTML:超文件標記語言。 2. CSS:它是用來定義HTML文件樣式的一種語言 3. DHTML 4. XHTML
@網頁程式設計:
1. JavaScript:是第一個網頁劇本語言。2. VBScript:是Web上的劇本語言。
3. ASP.NET:是微軟推出下一代Web服務之技術,是屬於編譯而非直譯,即網頁在第一次請求時會先被編譯過且加以保留,
因此執行速度會加快。P90
4. PHP:是一種被廣泛使用於網頁開發的腳本語言。可直接嵌入HTML中,主要功能在伺服器端的腳本程式,
可用它來做任何CGI程式可以做的事。P94
5. JSP:是Java程式語言為基礎衍生出來的技術,用來簡化動態網頁的開發過程。P96
☆ CGI:(共同閘道介面),動態網頁之開啟。P86
☆ ASP:讓網站設計者利用伺服端劇本語言動態產生流覽器之網頁內容,且可使用多種語言來撰寫。P87
☆WAP:是一種開放式、標準式的無線應用協定,WAP是制定在無線通訊設備(如行動電話、PDA…)來執行Internet服務的標準。
☆ WML:(無線應用之標記語言),類似HTML語法,它源自於XML,是用來設定文字或圖形呈現於WAP手機螢幕的標記語言。
@網頁與教材的關係:1. 內容的呈現 2. 與教材的互動 3. 對於學習的輔助
@網路教學在技術引導下的發展:
1. 多元化的混成式學習 2. 行動學習(談WAP與WML) 3. 更大的揮灑空間(以VRML為例)
@虛擬實境系統現方式可分為五種:P102
1. 重疊式虛擬實境:虛擬世界影像合成 2. 沉浸式虛擬實境:透過「頭盔顯示器」
3. 投射式虛擬實境:將影像投射到大型螢幕,顯現虛擬實境的聲光效果。
4. 模擬式虛擬實境:如飛機駕駛艙等模擬器 5. 桌上式虛擬實境:配合虛擬實境軟體、搖桿、三度空間滑鼠及
立體眼鏡等設備建立的虛擬世界。
@桌上式的VR常見的工設計工具及語言包含:P102
1. VRML是一種場景描述語言,而不是一般程式語言,VRML文件是由一串物件(即節點)組成,每一VRML文件即為一場景圖。
2. Super scape之3 D MASTER或 VTR 3. Live picture Realty studio 4. superscape DO3D
*練習題
@電腦網路教學的技術發展:資訊高速公路與教育的推動
(1)台灣學術網路的英文簡稱為?
□TAINET █TANET □Seednet □Hinet
(2)下列何者為網際網路的主要協定?
□ATM □Frame Relay █TCP/IP □X.25
(3)國家資訊基礎建設的簡稱為?
█NII □NTT □NSC □NSF
(4)下列何者不算是網際網路促成的主要應用?
□電傳通勤 □電子商務 □網路購物 █數值分析
(5)下列何者不屬於常見的上網方式?
□Cable Modem □ADSL □區域網路 █傳統衛星電話
@網路服務技術簡介
(1)下列那一種網路服務有形成網路社群的作用?
□e-mail █BBS □FTP □VOD
(2)下列那一種網路服務有搜尋網路資源的功能?
□e-mail □BBS □FTP █archie
(3)下列那一種協定與電子郵件的網路服務最有關?
□ICMP █POP □SNMP □RTP
(4)下列那一種網路服務讓我們進行檔案的下載與上傳?
□Netnews □BBS █FTP □VOD
(5)下列那一種網路服務讓使用者隨時選播想看的影片?
□e-mail □BBS □FTP █VOD
2.3 Internet軟體技術:數位教材及網路教學平台發展技術
(1)假設需要製作一個簡單的文字為主的網頁,最適合選擇使用下列那一種語言來製作?
█HTML □JavaScript □ASP.NET □PHP
(2)下列那一種語言最適合用來製作網頁特效?
□HTML █JavaScript □ASP.NET □PHP
(3)下列那一種語言不適合用來描述網頁應用中比較複雜的執行邏輯?
█HTML □JavaScript □ASP.NET □PHP
(4)下列那一種語言可以用來定義網頁文件的樣式?
□PHP □JSP □ASP.NET █VOD
(5)下列那一種語言的語法跟Java語言很相似?
□HTML █JSP □ASP.NET □VOD
第三章 網路化教材的製作與實例
@數位內容的媒體化:p111
1. 多媒體(multimedia):是一種電腦驅動之互動式溝通系統,它能產生、儲存、傳送、存取文字、圖形、聲音等資。
(若以媒體組成元件而言,多媒體指的是電腦與聲音、視訊及圖片、文字等資訊的組合)。
2. 超文字(hypertext):代表的是一種非連續性,非線性的文字資訊呈現方式。是一種非循序文字管理方法,
利用鏈結將儲存在網狀結構之節點上的資料串聯而成具有關聯性的資訊。
3. 超媒體(hypermedia):乃以超文字的非循序架構為基礎,其節點可以是文字、圖形、聲音、影像、動畫等多種媒體之
資料形態所構成系統。超媒體是超文字呈現設計理念衍生物。
@超文字在使用上的問題:P112
1. 認知懸空:(過載) 認知負荷主要三種來源→學習內容、程式架構、互動方式。
2. 迷思方向:是超文字最常被提到的問題
@網路化教材的內容結構:113
1. 線性(linear)或循序結構 2. 樹狀(tree)或階層結構 3. 網狀(network)結構 4. 混合式
@網路化多媒體教材分為四種類型:P114
1. 網頁式的(Html-base)教材 2. 虛擬實境(VR)教材:非常接近真實之學習環境。
3. 工具軟體開發的元件-網路CAI或Network Title(Web Title)
4. 視訊為主的(video-based)教材:編輯軟體包含MS-Producer、串流大師、或結合MS-Powerpoint的Ezyguider。
@網路化教材的設計原則:p116
1. Trollip & Alessi (1991):
認為須具備三要素:(1)內容精確(2)教學設計能鼓勵學習(3)課程軟體須易於操作
2. Tjeerd & Donald (1996):
認為數位教材須包含六個必要條件:(1)內容正確(2)內容安排須有助於學習(3)以文字及圖形型式簡潔地呈現教學訊息
(4)學習者提供課程軟體之互動須有意義(5)須強固且有效率,不會產生故障(6)須經過嚴格、重複形成性評量過程。
3. Cohen (1983):認為設計CAI課程軟體時,須注意17項原則。
課程軟體設計有二種不同的策略:P116
1. 內容導向模式(content model)
2. 過程導向模式(process model):所產生的項目不只是組織內容而已,具有代表性是Alessi & Trollip、Roblyser & Hall
及 Steinberg三個模式。
過程導向模式(process model)具有代表性的三個模式:p117
1. Alessi & Trollip 2. Roblyser & Hall 3. Steinberg
@網路化教材製作流程→即教學資源建構以遞迴式過程進行,包含:P117
1. 分析 2. 設計 3. 發展 4. 實施 5. 評量
@分析階段是由可行心性和計劃書撰寫所組成。可行性研究包含:P117
1. 教育性分析 2. 技術可行性分析:以自然與科技領域而言 3. 經濟可行性分析:包含預算、效益分析。
@設計階段,Web-Based資源結構之建置策略可採Jonassen之設計方法:p119
1. 歸納設計法:是一種由下而上(Bottom-up)策略 2. 演繹設計法:是一種由上而下(Top-down)策略
@網路化教材製作工具,大致上可分為2種類型:p121
1. 時間軸導向式:編輯時將多媒體物件及處理事件安排在Time Line上,Time Line代表教材元件執行順序及時間,如Flash等。
2. 圖示表徵式(icon-based):在系統中以不同icon代表不同多媒體物件或處理事件,編輯者利用滑鼠將圖示(icon)
組合成流程圖結構。
@表徵圖導向式系統分二類:
(1)類語言→每一表徵圖代表電腦語言之一道命令,較具彈性。
(2)類系統→每一表徵圖代表更大的建構,如副程式、輸入、資料操作。易於學習與使用。
(3)卡片/分頁式(card/page based):教學內容隱喻為一疊卡片或一頁一頁多媒體物件及處理事件所組成的一本書。
(4)語言與程式碼(language-based與code-oriented system) :以程式語言設計教學軟體具有最大彈性,
不會受限於編輯系統既有的模組化功能。
@腳本的設計:1. 腳本的格式 2. 腳本的內容
@數位化教材的製作 (以PowerPoint為例) :1. 投影片內容 2. 美化 3. 播放的特效 4.講述的技巧
@編輯手的製作過程:p130
編輯手是多媒體軟體工具,是一個具有劇情式與動畫式的多媒體教材製作工具需撰寫程式,便可輕鬆編輯教材,
是相當簡單易學易用的製作工具。
@編輯手具有以下特點:p131
1. 劇情式與動畫式的教材作工具 2.各種動畫語音功能齊備,內容更加生動活發
3. 跳脫出煩瑣的互動編輯設計,教材內容效果十足
@數位化教材的製作 (以編輯手為例):P132
1. 下載試用版 2. 安裝 3. 製作教材 4. 播放
@網路化教材評估:1. 形成性評估 2.總結性評估
@編輯手評估重點有二項:P142
1. 著重課程軟體與學生間的互動關係 2.著重主題
@理工科特性科目的評估標準:P143
1. 共同性質評估項目 2. 模式特性評估項目 3.理工科特性評估項目 4.綜合意見
@符合SCORM(共享式教枒元件參考模組)標準的教材特性:P148
1. 易取得(accessible) 2. 可互用(interoperable) 3. 可耐用(durable) 4. 可重用(reusable)
@課程聚集模型(CAM, content aggregation model)定義了幾個重要的部分:148
1. Content Model:以命名法來定義組成的課程結構的物件。2. Meta-data(元資料):描述Content Model的機制。
3. Content Packaging :定義課程結構和描述如何包裝學習資源。
☆CAM是以XML格式為基礎,它的性質很像”藍圖”。
@SCORM Content Model的成員(Components):P148
1. Assets:是組成學習內容最基本的物件。 2. SCO(Sharable Content Object):由一個或多個Assets組成。
3. Content Aggregation:由學習資源聚集而成。
☆Meta-data(元資料)是指描述資料的資料而言,也就是「data about data」,SCORM共定義了九大類的Meta-data。P149
@課程執行時的環境(RTE):P151
1. Launch 2. API 3. API Adapter 4. Data Model
*練習題
數位內容的媒體化與網路化教材類型
(1)以下何者是超文字教材使用者比較可能遇到的問題?
□電腦空間不足 □網路太慢 □內容太多 █認知懸空
(2)下列那一種軟體技術可以提供非常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
□PHP □HTML █VRML □ASP.NET …虛擬實境(VR)
(3)下列那一種軟體技術可以用來編輯影片式的教材?
□HTML █MS-Producer □Word □Excel
(4)下列那一種教材結構的各單元是依循序相連的?
█ 線性 □樹狀 □網狀
(5)下列那一種教材結構的各單元呈現分支目錄?
□線性 █樹狀 □網狀
*網路化教材發展與製作
(1)以下何者不是常見的課程軟體設計的策略?
□內容導向模式 □過程導向模式 █意志導向模式
(2)學習者的需求是在教材發展的那個階段中進行主要的探索?
█分析階段 □設計階段 □實施階段 □評量階段
(3)教學內容的結構是教材發展的那個階段中進行主要的探索?
□分析階段 █設計階段 □實施階段 □評量階段
(4)以下何者是一種由下而上的Web-based資源結構的建置策略?
█歸納設計法 □演繹設計法
(5)以下何者是一種由上而下的Web-based資源結構的建置策略?
□歸納設計法 █演繹設計法
*網路化教材的製作工具與設計實例
(1)下列那一種網路教材的製作工具屬於時間軸導向的?
█Flash □IconAuthor □Toolbook
(2)下列那一種網路教材的製作工具屬於卡片分頁式的?
□Flash □IconAuthor █Toolbook
(3)下列那一種網路教材的製作工具屬於圖示表徵式的?
□Flash █IconAuthor □Toolbook
(4)簡報式的教材適合使用下列那一種網路教材的製作工具?
□Flash █PowerPoint □編輯手
(5)博物館給小朋友的導覽比較適合下列那一種網路教材的製作工具?
□MS Word □PowerPoint █編輯手
*網路化教材評估與標準(SCORM )
(1)那一種網路教材的評估方式可以促成完成以前不斷的修正?
█形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2)那一種網路教材的評估方式在教材完成後驗證軟體的整體教學成效?
□形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3)以下何者不是SCORM標準content model中的成員?
□assets □SCO □content aggregation █package
(4)以下何者不是SCORM標準CAM中的成員?
█assets □content model □meta-data □content packaging
(5)以下何者不是SCORM標準教材的一般特性?
□reusable █expensive □durable □interoperable
第四章 網路教學平台的製作與實例
☆網路教學中教師成為藏鏡人,在幕後規劃、設計課程、活動與評量,教材變成數位化教材,含數位化簡報、視訊教材、
多媒體互動課程軟體等,教學環境則是指網路教學平台或系統、網路建設,網路教學有別於傳統教學。P161
@網路教學特色P161
1.地點不受限制(即空間之獨立性)。2.時間不受限制。3.教材的連結性強。4.豐富的資源,提供探索性學習。
5.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自主、自我導向、主動學習。6.強調合作性,(網路提供合作學習的良好機制)。
7.以電腦為中介的互動方式,無論是同步、非同步的討論。8.提供多媒體的資源。
9.易於形成網路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
@網路教學有許多多不易推動因素,包含:P161
1.網路頻寬對於學習者瀏覽教材(尤其是視訊教材)及下載資源、上傳作業產生影響,若時常處於不順利情況,
造成學習上挫折。
2.數位教材製作不易,線上輔導困難。3.媒體教材易於因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而迷失於網路中。
4.因學習動機、網路環境不良或個人因素(包含背景)而不易被接受。5.易受個人資訊素養的影響。
@網路教學不易推動的原因 : 網路頻寬的限制
1.個人資訊素養的影響 2.在網路上進行課業輔導困難 3.超媒體教材易於因認知負荷而迷失於網路中
4.因學習動機、網路環境不良或個人因素而不易被接受 5.數位教材製作不易
@在課程準備上,無論傳統教學或網路教學,皆須進行:P161
1.學習者分析 2.課程目標之訂定 3.教材概念分析 4.教材準備
5.學習活動設計 6.形成性評量設計
@Solitis(1978)提出三種概念類型用以作為他概念分析的策略:P162
1.通則型的概念分析:通用型的概念分析策略是問某一概念的一般概念是什麼?分析步驟如下:選擇一個一般概念
及其相反的某概念,列舉一般的可能特徵、用例子及反例檢驗概念、根據檢驗結果,增刪修改特徵。
2.分化型的概念分析:某概念有何基本意義?分化型的分析是在某一類事物之內找出一個概念用法分化有相同名詞卻為
不同種事物的分析方法,步驟如下:先直覺的舉一些例子,再出一個很明顯的某概念用法、在那些例子中比較對照,
並直覺地分出幾種特性,將這些同一特徵取名、分辨這些特性類別是否可分開,如此便可辨這一概念和另一概念、
用其他例子驗證是否合乎上述(1)(2)情況。
3.條件型的概念分析:當概念無法用前兩種方法來分析時可用此法。這類概念是在某一條件下才能存在的。
分析時先找一種合乎標準或條件的概念,再找出此條件下的適當概念用法。步驟為:找出一個好的情況,
做為某一概念必要條件,反證某概念不存在、以反面條件來檢驗正面條件是否可成立、檢驗當條件成立時的必要性。
☆數位教材製作,可能利用flash或編輯手,製作互動多媒體教材,可能利用CCD或DV及Video-Based軟體錄製影像式教材,
網路教學以數位教材代替課堂之講解、示範,以簡報式教材學對無法讓人瞭解,須加上影像(含語音)教材才較了解、
掌握連續動及過程。P163
@網路教學平台應具備的功能 P164
1.教材及教學資源管理:提供教師上傳教材,且進行課程管理,提供師生教學資源分享之機制,擴增學習之視野。
2.學習歷程紀錄及分析:提供學生線上學習,系統須記錄學生在系統上所有學習行為,且進行統計分析。
3.題庫管理:題庫製作、編修與上傳,線上試卷組織(組卷),測驗題庫之屬性分析(如題目難度、鑑別、
題目屬性及認知理解、記憶,…),設定測試對象及時間等。
4.線上測驗與診斷:學習者可在網路上接受測驗,當然在測驗地點及相關措施須配合,否則公平性易受質疑。
測驗後須進行立即評分及分析,甚至診斷學習者不正常作答,或試題的問題。
5.使用者的管理:包含使用者帳號管理及使用者之學者狀態、診斷資訊等使用者模式(user model)資訊管理、分析。
6.作業管理:提供學生上傳作業,教師設定作業主題,批改作業,學生間觀摩作業之成果,進行同儕互評。
若在功能上更有結構,則可成為學生的數位學習檔案(portfolio)管理系統。
7.討論管理:討論區可分為同步及非同步討論區,對於網路教學若為遠距教育的性質,則需提供同步討論區功能,
每隔一段時間即時同步進行課業解惑、對談,且以語音多媒技術輔助體會更有效果。非同步討論,
可由教師提出問題或學生主動貼上疑難之處,再透過網路激勵,交換想法及心得。
@適性化網站:P165
就是網站能夠依據使用者瀏覽的行為來自動地改進網站的組織結構和呈現方式。
@ Perkowitz指出網站之所以需要調適有四個原因:P165
1.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瀏覽的目標。
2.即便同一個使用者,在不同的時間點上也會有不同的需求。
3.網站隨著時間的成長與演變,其原先的網站設計可能會變得不適當。
4.網站可能是針對某個目的而設計的,然而使用者並不依循這個目的而使用該網站。
☆第三點提到內容導向與存取導向,網站可以針對網頁內容的組織與呈現方式來作詷適,
這種調適方式即稱為內容導向式的調適。存取導向式的調適(或稱鏈結導向式Link-based)則是分析使用者
過去使用網站的行為模式,提供網站的鏈結結通資訊。
@ Brusilovsky(Paul,Peter&Geert-jan,1999)將網路學習系統適性化分為以下兩種:P165
1. 適性呈現:將教材以小單元知識組合而成。
2. 適性導航:根據使用者模型來調整超媒體的連結及內容。
@ Brusilovsky提出五種調適的技術:P165
1.直接導覽
2.鏈結適性化排序
3.適性化隱藏鏈結:將不想讓使用者看到的網頁,運用隱藏鏈結的技術,將這些鏈結隱藏起來,
而使用者只能看到鏈結文字,而無法做到超鏈結的動作。
4.鏈結適性化註解:是由系統提供一些選擇鏈結的註解,以幫助使用者找到適合自己的鏈結。
5.導覽圖調適
☆以認知為主的教學網站,通常其鏈結結構並非只是單純的有順序性的環狀或鍊狀結構,而是星狀的拓樸結構。P166
能力指標單元教材管理與適性學習網站應具備的功能需求:P166
1. 單元教材管理系統 2. 適性學習管理系統 3. 系統管理 4.上傳功能
@單元教材管理需求:P166
1. 教材均以小單元的網頁型式呈現 2. 編輯多媒體教材轉換成網頁上傳 3. 教材採樹狀結構形式排列而呈現
4. 教師依上課所需組成大單元教材 5. 教師可連結單元教材所相關的對應能力指標
6. 教師可彈性架構一課程內所有教材的學習階層 7. 教師可依學生學習歷程修正教材難易度
@適性學習管理需求:P166
1. 學生可以依自己的學習能力獲得適性學習環境 2.系統記錄學生學習歷程,可供學生瀏覽
3. 教師可從學習歷程中分析學生學習行為
@網路教學平台分析與設計:P167
(一)系統功能分析
1.選單項目需依使用者權限不同而不同 2.教材選擇、查詢依領域、學習階段為查詢的依據
3.學習能力指標管理 4.單元教材的建立與管理 5.教帥教學需求 6.學生適性學習紀錄
(二)系統設計
1.系統管理 2.單元教材上傳 3.課程階層架構調整
4.學生適性學習:學生要學習課程時,系統依照教師所建構的課程階層架構顯示教材,學生需從最低層的教材學起,
每一單元教材需先經過前測,再瀏覽教材,然後做後測,系統必須記錄每一教材每次測驗的分數及答錯題目。
5.教材難易度修正
☆為了避免分析結果不正確,系統排除沒有通過後測者的學習紀錄,先取得通過單元教材後測學生的所有瀏覽紀錄,
將所有紀錄刪除前5%(學習時間較短)與後5%(學習時間較長)紀錄,剩下為有效樣本。P177
(三)資料庫設計:
依照分析的資料表,建立資料庫的實體關聯模型(Entity Relationship Model),又稱為E-R Model。
實體成員間的關聯有三種型態:P179
關聯型態 說明
1對1 在一對一的關聯中,一個實體成員的一個案例只能與另一實體成員的一個案例對應。
例如:一位老師他只能擔任某一班級的導師.
1對多 在一對多的關聯中,一個實體成員的一個案例能與另一實體成員的許多案例對應。例如一個班級有多個學生
多對多 在多對多的關聯中,一個實體成員的案例是可以對應到另一實體成員的多個案例,而後者也同可以對應到前者的多個案例。
例如:學生與單元教材學習就是多對多的對應關係。
@系統實作:P181
一、能力指標管理:本系統最基本的資料庫即為能力指標資料表,此能力指標是用來協助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的導航。
二、新增教學科目結構 三、單元教材上傳:將教材轉成壓縮檔上傳。 四、課程階層架構管理機制
五、適性化學習的管理機制 六、學習歷程管理機制 七、學習情況查詢機制 八、教材難易度修正機制
*練習題:
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最大的差異在於?
□(1)學生 □(2)教師 □(3)教材 █(4)環境
2.以電腦為中介的互動教學或學習方式稱之為?
□(1)傳統教學模式 □(2)當代教學模式 █ (3)網路教學模式 □(4)視訊教學模式
3.下列何者不是影響網路教學難以推動的因素?
█ (1)價格昂貴 □(2)缺乏教材 □(3)頻寬不足 □(4)動機不強
4.網路教學平台的設計首要步驟是?
□(1)教材內容編製 □(2)系統功能分析 □(3)適性學習功能設計 █ (4)系統作業需求分析
5.在資料庫設計中所建立的模型稱為?
□(1)實體成員模型 □(2)關聯成員模型 █(3)實體關聯模型 □(4) 關聯實體模型
6.通常在實體關聯模型中以□代表?
□(1)教材 □(2)關聯 █ (3)實體 □(4)屬性
7.通常在實體關聯模型中以◇代表?
□(1)教材 █(2)關聯 □(3)實體 □(4)屬性
8.以下何者非實體成員間的關係?
□(1) 1對1 □(2) 1對多 █ (3)多對1 □(4)多對多
9.對資料庫做正規化可以達到?
□(1)避免資料重複 □(2)資料具有一致性 □(3)控制資料完整性 █ (4)以上皆是
10.國立空中大學數位學習網的網址為?
█ (1)dl.nou.edu.tw □(2)caidiy.com.tw □(3)www.nou.edu.tw □(4)Webmail.nou.edu.tw
第五章 多媒體試題之適性化測驗理論
☆古典測驗理論是一種樣本依賴的指標,忽略受試者能力的個別差異,測驗間無法提供有意義的比較。
現代測驗理論試題屬性相對較不會受樣本影響,對於不同受試者間的分數,可進行有意義的比較,但必須有大樣本。P210
☆在施教者與受教者的一連串互動過程中,測驗是主要的回饋機制。
@古典測驗理論:P211
•X=T+E •X:觀察分數 •T:真實分數 •E:誤差值
☆古典測驗理論依據弱勢假設而建立起來,主要是以真實分數模式為骨幹,觀察分數等於真實分數與誤差分數。
古典測驗理論是一種樣本依賴的指標。忽略受試者能力的個別差異。對於「非複本」但功能相同的測驗所測得的分數間,
無法提供有意義的比較,有意義的比較僅侷限於相同測驗的前後測分數或複本測驗分數之間。P211
☆現代測驗理論依據強勢假設而來。主要是以試題反應理論為架構。以現代測驗理論為基礎的電腦適性測驗,
已為教育評量重要趨勢。P211
@現代測驗理論具備以下幾項特點:P212
1. 必須有大樣本
2. 試題屬性並不會受樣本影響
3. 能提供個別差異的測量誤差指標
4. 對於不同受試者間的分數,可進行有意義的比較。
5. 由於反應組型不同縱使分數相同的受試者,往往給予不同的能力評估。
☆試題反應理論中有四個共同假設,測驗中的各個試題都測量同一種共同的能力這便是單向度的假設。其次是局部獨立性,
第三是考試成績不理想,第四是如果考生知道某一試題的正確答案,他必然會答對該試題。P212
☆當鑑別度為1、猜測度為0,主要探討試題難度與學生能力的關係時,是屬於一個參數對數形模式又為Rasch模式。
二個參數對數形模式主要探討試題難度鑑別度與學生能力的關係,此時的猜測度為0。而三個參數對數形模式則是對試題的難度、
鑑別度、猜測度與能力推估有一數學式代表其間的關係。P212
☆試題難度是在正確反應機率為0.5時能力量尺上的點。試題難度值愈大,表示該試題是屬於較困難的題目。
而試題特徵曲線愈陡的試題具有較高的鑑別度,表示它的效能越好,能有效區別不同能力的人。P212
@試題反應理論(IRT)三種模式:P213
1.單參數模式 2.兩參數模式 3.三參數模式
☆ 電腦適性測驗的理論基礎是項目反應理論。P214
☆ 電腦化適性測驗具有優點:以較少施測題數即能估算出學生的能力、出題是依學生能力、不同學生施測不同題目可放在同
一量尺上比較。P214
@電腦適性測驗流程:P216
1. 預估初始能力值與選取第一試題 2. 選題策略 3. 能力估算 4. 終止條件
@多媒體試題測驗設計與實施步驟:P218
1. 規劃互動多媒體試題的藍圖 2. 利用電腦多媒體製作工具編製互動媒體測驗題目 3. 蒐集資料分析
4. 根據先前分析的結果,進一步提出一個題意概念分析測驗架構
☆試題可以協助學生完成一個極小的教學任務,因此,將試題設計成一個小巧的電腦遊戲,有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一般遊戲過程多為互動模式,且提供適當的回饋。P221
@編製互動多媒體試體的工具應符合以下幾個條件:P221
1. 友善操作環境。2. 能展現多樣化效果與互動能力
3. 視覺化教案設計一能讓一般教師專心致力於創意的展現,無須擔心特別的資訊專業能力
4. 豐富且恰當的素材資源
☆一般將選擇題的命題方式分為題幹及選項兩大方向來設計。P221
多媒體測驗著重於試題呈現方式的探討,以試題展示效果區分為八類:P223
1. 循序漸進引起注意 2. 動畫演示題意清楚 3. 摸擬情境促進思考 4. 提供資訊引導思考
5. 多重訊息互動模式 6. 主動探索互動模式 7. 介面友善方便分類 8. 介面友善方便作圖
@開發互動多媒體試題,將所收集到的命題原則分為四大類:P229
1. 一般化的原則 2. 精緻化的原則 3. 公平化的原則 4. 獨創化的原則
@多媒體試題設計的流程主要由四步驟所構成:P231
依序為:互動多媒體試題的分析與設計、評估及組合
☆以互動多媒體選擇型態試題反覆驗證,建構出複合式評量架構,企圖更精確指出學生概念迷思的癥結所在。P232
1.「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不是基於以下哪一個理論發展的?
█ (1)古典測驗理論 □(2)現代測驗理論 □(3)項目反應理論 □(4)試題反應理論
2.古典測驗理論中,X=T+E,其T表示?
□(1)觀察分數 █(2)真實分數 □(3)誤差分數 □(4)平均分數
3.古典測驗理論中,X=T+E,其E表示?
□(1)觀察分數 □(2)真實分數 █(3)誤差分數 □(4)平均分數
4.古典測驗理論中,X=T+E,其X表示?
█ (1)觀察分數 □(2)真實分數 □(3)誤差分數 □(4)平均分數
5.對於得分一樣就認定能力是一致的測驗理論是?
█ (1)古典測驗理論 □(2)現代測驗理論 □(3)項目反應理論 □(4)試題反應理論
6.對於現代測驗理論的描述下列哪一項是對的?
□(1)只需少數樣本 □(2)試題難度會受樣本影響 █(3)試題鑑別度不會受樣 本影響 □(4)試題猜測度會受低分組樣本影響
7.下列哪一項不是現代測驗理論的特點?
□(1)能提供個別差異的測量誤差指標 □(2)對於不同受試者間的分數,可進行有意義的比較
█ (3)對於分數相同但受反應組型不同的學生,給予相同的評價 □(4)對於分數相同但受反應組型不同的學生,
給予不同的評價
8.在現代測驗理論中,學生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是?
□(1)考試時間不夠 □(2)考試地點不良 □(3)學生粗心大意 █(4)學生能力不足
9.對於單參數模式的描述下列哪一項是對的?
□(1)鑑別度=0,猜測度=0 □(2)鑑別度=0,猜測度=1 █(3)鑑別度=1,猜測度=0 □(4)鑑別度=1,猜測度=1
10.一個好的試題一次應考驗學生幾個能力?
█(1)一個 □(2) 二個 □(3) 三個 □(4) 四個
11.電腦適性測驗的理論基礎是?
□(1)古典測驗理論 □(2)網路學習理論 █(3)項目反應理論 □(4)動態評量理論
12.目前台灣的托福考試是屬於哪一種測驗?
□(1) 紙筆測驗 □(2) 成就測驗 █(3) 適性測驗 □(4) 性向測驗
13.目前電腦化適性測驗的計分是?
█ (1)二點計分 □(2) 三點計分 □(3) 四點計分 □(4) 五點計分
14.製作電腦化適性測驗的第一個步驟是?
□(1)決定測驗的起始點 █(2)選擇一個合適的IRT模式 □(3)建置一個已校準的題庫 □(4) 決定測驗的終止條件
15.製作電腦化適性測驗,在確定試題的IRT模式後,便可以做哪一件事?
□(1)決定測驗的起始點 □(2)選擇有效率的適性策略及能力估計方法 █ (3)建置一個已校準的題庫
□(4) 決定測驗的終止條件
16.下列哪一項不是開發試題設計單的好處?
█ (1)節省時間 □(2)目標清晰 □(3)方便分類 □(4)方便思考
17.多媒體試題設計的步驟有四:(a)組合試題、(b)評估試題、(c)確定互動試題目標、(d)設計互動試題?
□(1) a-b-c-d □ (2) b-a-d-c █(3) c-d-b-a □(4) d-a-b-c
18.複合式評量架構不含哪一種試題?
□(1)是非題 □(2)靜態試題 □(3)互動試題 █(4)多重選擇題
19.複合式評量架構中哪一種試題與傳統試題最接近?
□(1)問答題 █(2)靜態試題 □(3)互動試題 □(4)多重選擇題
20.複合式評量架構中哪一種試題最能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1)問答題 □(2)靜態試題 █ (3)互動試題 □(4)多重選擇題
第六章 網路測驗.評量及診斷系統的製作與實例
☆目前多媒體電腦之普及,網際網路已漸趨成熟,提供教師編寫、整合、選題、交換之電腦輔助測驗環境。P238
@以改良式的S-P理論來製作的診斷學習系統,其目地有二:P238
1.可提供個別學生的學習診斷,並提供適當的處方簽做補救教學依據。
2.提供教師對其測驗試卷的診斷,並提供處方簽做為修正試卷的依據。
☆傳統人工之紙張式測驗在施測處理過程冗長,測驗項目不具備動態調整之彈性,測驗時間必須固定,測驗結果須由人工
處理分析或先由人工輸入,再透過電腦統計程式分析,即測驗整體過程連貫性欠佳、整合性弱。
電腦輔助測驗正足以補足其缺點,利用資料庫技術,測驗題庫可以不斷分析修正以提高題庫品質,
出題可由系統亂數抽題、教師指定或特殊的選題策略。P239
以是否連接網路來區分,電腦輔助測驗系統之類型:P239
(一)單機型(stand-alone):區域網路不普及時代,電腦輔助測驗系統需直接安裝於測試者之電腦軟硬碟,適用於個人
練習或診斷,對於集體施測與大量分析困難度高。
(二)區域網路(LAN):利用file server,透過區域網路可進行集體施測與大量分析,但欠缺時間與空間之彈性。
(三) 網際網路(Web-Based):利用WEB及資料庫技術,使測驗及練習可透過網際網路在任何時間與空間進行。
☆電腦化題庫與測驗發展過程,包含測驗規劃、題目分析或項目分析(item analysis)與題目編製、修正、試題數位化、
組卷、線上施測及過程記錄、測驗卷分析與學習診斷、後續處理等。P239
☆S-P表分析技術,是由日本學者佐藤隆博於1970年代所創,是一種將學生在試題上的作答反應情形予以
「圖形化」分析的方法,其目的在獲得每位學生的學習診斷資料,以提供教師實施有效的學習輔導之參考。
☆S-P表分析是依學生在測驗試題上的作答「反應組型」,嘗試以做為診斷或判讀該反應組型是否為不尋常或異常的一種
測驗分析方法。一種屬於不對母群體特性設定任何假設值的統計推論方法---無母數統計方法。P241
@ S-P表的編製過程:P241
1. S-P原表 2. 總分排序 3.試題答對人數排序 4. S曲線繪製 5. P曲線繪製:階梯的曲線。
@ S-P表的基本涵義:P242
1.S曲線是指學生得分的累加分佈曲線,它是用來區別「學生」答對與答錯的分界線。
2.P曲線是指試題答對人數累加分佈曲線,它是用來區別「試題」答對與答錯人數的分介數。
3.排列愈在S-P表的左上方者,即代表能力愈高學生在愈簡單試題上的作答結果,大多數被期望(答對)試題,
這個區域應該出現大多數的「1」;右下方者,即代表能力愈低學生在愈困難試題上的作答結果,
大多數被期望(答錯)試題,這個區域應該出現大多數的「0」。
☆注意系數都是用來作為判斷學生或試題的反應組型是否有異常現象的一種指標。所謂的注意係數,
即是指S-P表資料中的實際反應組與完美反應組型間的差異,佔完美反應組型之最大差異的一種比值。
S-P表實例製作:P243
1. 先以學生的總分進行遞減排序 2. 以各題答對的人數,欄的方式進行遞減排列 3. 繪製S曲線
4. 繪製P曲線 5. 計算差異係數 6. 警告係數或注意係數
@依據試題注意係數可用以診斷試題的適合性,分為4類:P250
A代表試題適當 A1代表部份試題含異成份 B代表試題難度高 B1代表試題不適當,含太多異質成份。
@依據學生注意係數可用以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況,分成六大類:P250
A表示學習良好穩定性高 A1表示學生學生作答會粗心大意 B代表學習狀態普通 B1代表偶爾會粗心且準備不充足
C代表學習力不足,須更加努力 C1代表學習不穩定,對考試內容未充份準備
@ WEB-BASED測驗與評量系統開發實例:P253
一般測驗軟體系統,只做到測驗成績的評定。現有的測驗軟體系統,在試題內容上,都偏動於文字測驗,
至於多媒體試題非常少。多媒體試題包括:文字檔、圖形檔、聲音檔、影片檔,或以上四種類型的任意組合。
提供教師做多媒體試卷的命題,包括:是非題、單選題、填充題、計算題、問答題、複選題,多格填充題、聲音作答題、
檔案回傳作答題、配對題、圈一圈、填色題、填順序等。提供學生做多媒體試卷的測驗,
學生做完測驗之後可以得到立即的診斷。
@ WEB-BASED測驗與評量系統有命題系統與診斷系統兩個主要子系統,其資料流程圖分述如下:P255
1.命題系統資料流程圖 2.診斷系統資料流程圖
3.資料關聯圖—分析系統中各成員的屬性及關聯性,建立其E-R Model。
4.資料字典—針對系統所使用到的名詞或資料流,將它編成資料字典,提供設計者參考或系統管理者查詢。
5.資料庫—由於Active Server Pages具備資料庫存取組件,而且可以使用動態資料物件的方式,
經由ODBE來存取各種資料庫內容。
@ WEB-BASED測驗與評量系統實作:P260
1.系統功能模組 2.線上試題管理 3.試題維護
4.試題上傳:(1)單選題上傳(2)自動顯示能力指標(3)自動顯示概念名稱
5.線上試卷管理:
(1)組合新試卷(依題型):步驟一:試卷測驗項目規劃、步驟二:試卷配置規劃、步驟三:試題勾選
(2)組合新試卷(彈性)(3)檢視試卷(4)試卷維護
@線上測驗:1.線上綜合測驗選單 2.多媒體線上測驗
@ S-P分析表:1.查詢診斷結果 2.教學建議表 3.試題處方簽 4.學生處方簽
@開立診斷處方簽:P276
依據S-P表的分析數據,加上新定義的學生思考敏捷度與學生解題能力的分析數據,以文字性的描述語來解讀數據,
提供教師、學生或家長了解測驗後的診斷結果。
(一)學生處方簽:本系統提供針對每一題試題的能力指標與概念指標的統計分析,統計後分別列出:達成的能力指標
與達成的概念指標,也列出了不足的能力指標與不足的概念指標,最後列出了給予學生的綜合建議與建議
學習的能力指標與概念指標。
(二)教師教學建議表:針對全班能力指標或概念指標,全班測驗的結果,是提供教師作全班性的補救教學的有利參考數據。
(三)試題處方簽:針對每一題試題,開出個別的試題處方簽,除了列出題注意係數與判定類別外,同時列出難度與鑑別度,
並以文字性的解讀數據,若數字資料看不懂得教師,可以參考綜合建議,對試題加以修正。
不管是試卷的命題或是試題的修正,這是提供教師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數據。
*練習題
1.下列哪一項不屬於電腦輔助測驗系統的類型?
□(1)單機型 █(2)多機型 □(3)區域網路 □(4)網際網路
2.下列何者為適用於個人練習或診斷的電腦輔助測驗系統類型?
█ (1)單機型 □(2)多機型 □(3)區域網路 □(4)網際網路
3.下列何者為可進行集體施測與大量分析的電腦輔助測驗系統類型?
□(1)單機型 □(2)多機型 █(3)區域網路 □(4)網際網路
4.下列何者為利用WEB及資料庫技術的電腦輔助測驗系統類型?
□(1)單機型 □(2)多機型 □(3)區域網路 █ (4)網際網路
@S-P表之原理、應用與實例
1. S-P表的編製過程:(a)總分排序、(b)答對人數排序、(c) S-P原表、(d) S曲線繪製、(e) P曲線繪製?
□(1)a-b-c-d-e □(2)b-a-d-e-c █(3)c-a-b-d-e □(4)d-e-a-b-c
2. S-P表主要分析學生的?
□(1)測驗分數 □(2)態度量表 □(3)分數等第 █(4)反應組型
3.藉由S-P表分析可獲的一些係數,下列何者為非?
□(1)注意係數 █(2) 誤差係數 □(3) 差異係數 □(4) 同質性係數
4.在S-P表中依據學生所得總分為基礎所繪製的曲線稱為?
█(1) S曲線 (2) P曲線 □(3)試題特徵曲線 □(4) 試卷特徵曲線
5.在S-P表中依據學生答對人數為基礎所繪製的曲線稱為?
□(1) S曲線 █(2) P曲線 □(3)試題特徵曲線 □(4) 試卷特徵曲線
@ WEB-BASED測驗與評量系統開發實例
1.一般而言,測驗系統中可將試題上傳的使用者是?
□(1)任何人 □ (2)校長 █(3)老師 □(4)學生
2.測驗系統中S-P表分析通常會在哪一部分中?
□(1)線上測驗 □(2)組合試卷 █ (3)診斷學習 □(4)測驗管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