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大書香園地)
第六章 行為派取向的親職教育
第一節 行為學習的基本原理
行為學習派主張人的行為是學習而來的,強調教導父母運用學習原理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以及消除不良的行為
² 行為學派的概念來審視孩子的行為時,有幾個基本的前提:
1. 重視孩子當前的行為境因素,而非歷史因素
2. 重視可觀察的行為本身,而非無法觀察的情緒
3 .重視具體的.客觀的行為描述
4. 主張行為的養成和行為的消除均經學習歷程
行為學習的基本原理:
一.刺激與反應的連結
華生:主張有關意識.思考.心智的研究都不合乎科學標竿,只有可觀察的事物,才是科學研究的材料;從行為學派的觀點,情感是不可觀察的,只有外顯行為才可觀察.預測和加以控制
巴夫洛夫:刺激─反應 連結的學習原理,也就是行為的制約原理
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連結逐漸消失,這種歷程稱為消弱
制約和消弱原理在孩子行為的養成和消除過程,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二.行為後果與行為的建立
桑代克-效果律:行為者會重複那些具有立即性後果的行為
史欽納:正增強.負增強
增強物:能讓行為加強發生的頻率
增強:讓行為增加發生率的過程
處罰:當孩子出現某種行為時,被迫接受某種厭惡的刺激,迫使孩子中止該行為
處罰與負增強的區隔在於前只達到中止不良行為的目的,而後者則增加良好行為
三.觀察學習與行為的建立
班度拉認為不只環境影響行為,行為也會影響環境
人們除了會對刺激產生反應,人的行為也會影響外在環境,而且人是有思考的動物,想法或信念也會影響行為,這個概念稱為交互決定論,即外在.內在.行為三者彼此交互影響
觀察學習:班度拉認為人的行為除了制約的影響外,許多複雜的行為則是經由對他人行為的觀察而產生學習
第二節 增強原理與行為的塑造
父母運用增強原理時,必須遵循一些原則,才能發揮功效
一.目標行為要明確
行為學派重視可觀察及可客觀.具體描述的行為
父母在增強孩子某行為時,必須很明確的讓孩子知道被增強的目標行為是什麼
二.漸進塑造
塑造是一種訓練複雜行為所用的技術,當個體出現趨近目標行為所必經的任何一個小步驟時,立即予以增強,以逐步建立行為目標
使用塑造技術時,小孩子可以在逐步漸進的方式下完成目標行為
三.增強物的運用
(一)選擇增強物
父母須依孩子的年齡與特質來選擇增強物,讓增強物達到增強行為發生率的功能,同時不會有不良效應的產生
父母提供增強物必須讓孩子感受到行為本身得到父母讚賞與肯定
社會性增強比物質性的增強物效果佳
社會性增強是指鼓勵與肯定的語言和語言行為,如:微笑.擁抱.口語肯定等
(二)代幣技巧
代幣就像積點卡,累積一定量的點數時,便可換取某種增強物
(三)影響增強效果的因素
1.增強物必須是孩子平時不易獲得的物品或事項
2.社會性增強優於物質性增強
3.被增強的行為必須給孩子帶來心理滿足的經驗
第三節 修正不良行為的方法
一.運用行為功能性分析
針對孩子的行為之"前置因素"和"後果"進行評估,稱為行為的功能性分析,以找出促使讓行為發生的前置因素(情境因素)以及使得孩子維繋該行為的後果因素(行為結果),行為的前置因素包括:發生的人.事.時.地及環境條件等
二.忽略不良行為
有時孩子會故意出現不良行為,以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該行為沒有立即的危險性,則可以採取忽略的方式,不讓孩子的行為獲得"注意",該行為便不會因得到增強而增加出現的頻率;父母忽略孩子的不良行為時,要用自然的態度,並且積極留意孩子接著出現的正向行為,立即給予增強
三.處罰
當孩子出現負向行為時,由他人外加某
種孩子所厭惡的刺激,迫使孩子中止該負向行為時,即稱之為處罰
負增強在於促使孩子增加正向行為
² 父母運用處罰不易有效果,而且常導致反效果,主要因素如下:
(一)誤把體罰當處罰
(二)只有處罰,沒有增強
(三)不當的處罰導致孩子對父母的恐懼或怨恨
四.暫時隔離法
暫時隔離是指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孩子的行為必須立即中止,父母立即性的將孩子隔離至一個場所,讓孩子獨自在那裡待數分鐘,在隔離的時間內,孩子的自由.樂趣等是被隔離開了,時間到了才可離開;其目的在消弱不良的行為,並讓孩子學習自我控制;適用於孩子自發性的.明顯可見的具體不良行為,這些行為當場被父母看到,必須立即被阻止,而不良行為也可以立即被終止,如:打人.罵人.踢人.搶東西.吐口水等
若屬情緒上的反抗所出現的行為,則不適合用隔離法,如:鬧情緒.不肯做家事等
(一)目標行為單一且明確
父母要讓孩子很清楚的知道他之所以被暫時隔離是因為犯了什麼具體的動作
(二)堅定而持續的實施,直至行為改善
使用暫時隔離法之初,孩子會反抗,父母必須堅定徹底執行,不可只口頭威脅未付諸實施
施行暫時隔離法的過程保持情緒平穩,態度堅定,遵守隔離時間的約定
孩子開始明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並逐漸的學會自我控制
(三)父母共同向孩子說明暫時隔離法
父母在實施暫時隔離法之前,必須讓孩子明白使用的原因及實施的過程
(四)暫時隔離的地點和隔離的時間
(五)父母的情緒管理
使用暫時隔離時,必須在孩子的不良行為一出現,便立即執行,不可在執行前,先口頭糾正,糾正數次失敗後,生氣的情緒忍不住油然冒起,此時再用暫時隔離時,則違背了暫時隔離的管教原則,將失去效果
實施暫時隔離的過程,父母所示範出來的行為是冷靜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和堅定守信的執行力
第四節 行為學派原理對父母的啟示
一.從學習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
父母必須體悟孩子的行為是在父母所提供的成長環境下所養成,因此沒有所謂的壞孩子,孩子不良行為均是不良的學習環境所致
二.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做為孩子學習的楷模
三.父母必須學習如何正確的教孩子
父母應檢視自己,是否有提供讓孩子可以獲得正確學習的環境,以及給予孩子正確的教導
第七章 家庭與親職的外部資源與運用
第一節 家庭功能的變遷與限制
一.家庭功能的分類
固有功能:不會因時代和社會之不同而改變的,如:情愛.生殖.養育子女
歷史功能:會隨著時代.社會而發生變化,如:經濟.保護.教育.娛樂.宗教
二.家庭功能的變遷
受到時代變遷.工商業的興起.經濟型態的改變.工業社會分工分業的發展等
(一)經濟的功能:由農業社會的生產者,受工業化及都市代,變消費者
(二)保護的功能:社會功能分化的進展,社會各種制度的完備,替代了家庭的保護功能
(三)教育的功能:以往,自給自足的經濟社會中,人們所需要的知識.技術是單純的,而今知識技術發展神速,加上夫妻外出就業的比例增高,使得家庭不得不仰賴教育專業機構來教導孩子
(四)娛樂的功能:農業社會的休閒娛樂是單純的,現代社會生活中,休閒娛樂越來越受重視,方式也更多元複雜
(五)宗教的功能:傳統中國社會,家家戶戶幾乎都設有神明桌,供奉神明及祖先牌位,現代開放社會,由於家庭結構的改變,及個人信仰的多樣化等因素,使得家庭的宗教功能漸行式微
三.家庭的獨特功能
(一)提供家人情感支持的功能
(二)生殖及養育子女的社會化功能
四.家庭功能的限制與挑戰
(一)雙薪家庭的子女照顧責任移轉
(二)不完整家庭的教養困難:因父母離異或父母就業等因素,造成無法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不完整家庭
(三)外籍配偶家庭的子女照顧危機
(四)混合家庭的教養兩難:子女需同時面對生父母.養父母.及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手足的複雜人際關係
(五)少子化下的獨生子女適應問題
(六)社會病態因素加速家庭價值淪喪:社會病態,如:藥物濫用.性行為開放.家庭暴力等
第二節 家庭與親職的外部資源
一.社會資源的種類
(一)人力資源:包括專業人員.社區領袖.地方熱心人士.退休人員.社區志工等
(二)物力資源:包括學校.各機關團體的場地和設備.社會機構或組織的設施與設備等
(三)財才資源:對於個別家庭經濟困難者,可申請社會急難救助津貼.低收戶入補助等
(四)文獻資源: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可以幫助家庭及專業人員,吸取前人經驗.洞察社會脈動,深入問題核心,掌握致勝先機
(五)組織資源:可說是上述四種社會資源的綜合性資源,如:公益團體.社會團體所提供的資源
(六)個人人際關係資源
二.社會資源的助益
(一)實質支持:直接提供物質或具體行動.服務等
(二)資訊支持:提供家庭與親職教育的相關訊息.知識.活動等
(三)情感支持:給予家庭關懷.鼓勵等
(四)尊重支持:家庭成員感受到尊重.有價值,使個人更有自信
三.推展家庭與親職的社會資源管道
(一)中央主管機關及各縣市政府相關單位
(二)學校教育機構
(三)醫療保健機構
(四)家庭與親職相關服務機構
(五)大眾傳播媒體
(六)家庭與親職相關教育網站
四.社會資源的運用方法
(一)建立各種檔案資料:盡量收集相關訊息,且依社會資源的特性加以歸類
(二)擴大宣傳活動:讓社會大眾瞭解活動的目的,才能提高社會資源投入的意願
(三)充分溝通觀念
(四)展示成果
(五)加強人才培訓計畫
五.社會資源的運用原則
(一)避免閒置或浪費資源
(二)宜配合資源提供者的能力與性向
(三)需顧乃資源提供者的負荷
(四)要尊重資源提供者的投入
(五)與資源提供者保持密切聯繫
第三節 社會支援網絡的運用與建立
一.網絡的概念:是一種具互助精神的支持性.救援性的人際關係連結,具有以下特點:
1. 是一種基於互助精神的人際關係連結
2. 提共支持性或救援性的資訊或資源服務
3. 未必是大規模或緊密的關係網,可能僅是由1-2人所組成的互助關係
4. 互助方式可以是直接性或間接性接觸
5. 互助過程是一種具互動性的動態系統
網絡的類別可分為:
1. 緊密網絡與疏鬆網絡---依網絡的結構與組織來分
2. 正式網絡與非正式網絡---依網絡的性質來分
3. 自然網絡與人為網絡---依組成的方式來分
4. 支援網絡與社交網絡---依網絡的功能來分
二.社會支援網絡:包括自然網絡與人為網絡,正式網絡與非正式網絡,是一種較為持久及穩定的互助關係網,而且網絡內的成員均保持較頻繁或親密的接觸,其互助的精神是連續性的;簡言之是指包括親屬與非親屬的非正式支持系統或民間、社會、政府等機構的正式支持系統所形成的網路結構。
三.社會支援網絡的功能:
1.實質支援:亦可稱為工具性支援。指實際提供解決問題的參考方法(如提供就業管道、親子溝通技巧等資訊),解決問題所需的各項資源(如提供物資、金錢、財務等),以及個人日常照顧(如協助家務、飲食、陪伴外出等)。提供物質或服務來幫助家庭或個人解決實際問題,是最直接、也較容易獲得的一種資源。
2.心理資源:亦可稱為情感性支持。指提供情感撫慰、情緒支持、安全感、信心、鼓勵與稱讚、性格的肯定等心理層面的支援。
四.社會支援網絡的來源與運用
1. 正式的支援網絡:系指公部門和志願性的服務團體.或與家庭及親職服務相關的專業機構或人員,所提供給家庭或其成員的支援服務
2. 非正式的支援網絡:系指與家庭或父母有較親密接觸的人,如:親人.朋友及其他重要他人所提供的任何協助
五.社會支援網絡的建立:社會支援網絡的形成,不僅能帶給家庭及父母實質性的支援,另一方面也將帶給父母另一種形式的支援
如何整合資源並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援網絡,以下提供八點參考原則:
1. 評估自我支持系統的資源有哪些
2. 澄清自己的需求並尋求可用資源和支援網絡
3. 主動尋求適切的資源管道和協助
4. 妥善整合和運用資源.建檔,以備不時之需
5. 瞭解資源提供者的能力與限制
6. 建立良好的互動與合作關係
7. 珍惜擁有資源並有效運用
8. 隨時感恩與回饋,讓資源網絡的分享和連結更廣更密
六.社會支援網絡與專業服務原則
社會支援網絡的運用,需經專業性的評估而非僅是一成不變的給予形式性的支援,因為支援網絡本身是變動與多元的,而案主的需求也有差異性,此外,在轉介支援時,需兼顧保護支援及保護案主的雙效(效率與效益)原則,如此才能做到善用社會支援網絡的專業性服務
第八章 現代家庭的親職問題與對策
第一節 一般家庭的親職問題與對策
一.台灣一般家庭的概況
1. 家庭普遍規模都很小,家庭平均人口數大約是3.3人
2. 家庭人口逐漸在老化當中
3. 台灣家庭中,有34萬人是來自於外籍
4. 家庭組成的型式愈來愈多元
5. 台灣家庭的功能正在慢慢萎縮中
二.現代一般家庭的親職問題
(一)台灣地區親子關係的調查
1. 學齡前子女之健康狀況為父母最關心的課題56.17%,其次為人格發展21.96%,第三為學習情形12.25%
2. 目前有學齡前子女之父母最大困擾是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子女25.97%,其次為經濟負擔太重25.39%,第三為精神與體力負荷太重21.2%
3. 溝通聊天為父母與6~未滿12歲子女之主要互動模式54.07%,其次為陪子女看電視43.54%,第三為陪小孩做功課
4. 近三成父母對於青少年子女之交友情形較不瞭解,有待加強
5. 求學態度為12~未滿18歲子女間爭執的引爆點,其次為作息時間安排及金錢的花用
6. 父母與12~未滿18歲子女討論性方面問題仍屬保守,子女提出時才會討論38.11%,主動提出26.45%,另仍有35.44%的父母不與子女討論
(二)台北地區家長的訪談
管教子女方面,所遭遇的問題,大致可以歸納為四類:
1. 屬於子女方面的問題,如生活常規.學習.個性與行為問題,不易處理
2. 屬於父母本身的問題,如缺乏管教經驗,夫妻管教態度不一等
3. 屬於親子關係方面的問題,如親子缺乏溝通
4. 其他,如祖父母的干涉,家庭經濟問題等
三.一般家庭的親職對策
(一)宣導與實施家庭教育
周麗端提出五點建議:
1. 宣導家庭教育理念,改變國人對於家庭教育認知
2. 提供多元家庭教育方案,滿足不同需求的人
3. 結合多方資源,提供家庭教育活動,滿足民眾渴望學習新知識與技巧的願望
4. 結合傳播媒體,提供活動資訊,降低民眾參與家庭教育活動的阻礙
5. 主動提供學習機會,弭平民眾雖然認為家庭教育重要,但並未有強烈學習意的鴻溝
(二)為人父母需要終身學習與親職教育
(三)為弱勢家庭提供社會福利與社區資源
為人父母者如果遭遇到生活上的困難,可以尋求社會福利機構的協助,也可以透過各級學校輔導室的轉介
第二節 單親家庭的親職問題與對策
一.台灣單親家庭的概況
(一)死亡單親家庭
(二)離婚單親家庭
(三)分居家庭
(四)未婚單親家庭
二.單親家庭常見的親職問題
(一)心理調適問題:單親家長的情緒困擾主要以覺得孤獨.寂寞.會思念前配偶.覺得缺乏安全感.會情緒不穩定等
(二)經濟問題:
造成單親貧窮及經濟困難的原因:
1. 女性單親謀生能力低
2. 缺乏兒童贍養費的支持,通常未取得監護權的父親很少提共兒童照顧費用
3. 公共扶助少,大部份的女性單親處於劣勢經濟地位,極需依賴公共扶助
(三)子女照顧與管教問題:單親家庭的子女呈現負面行為的比率較完整家庭的子女為高,破碎家庭子女在行為失調上比完整家庭子女嚴重,尤其在學習困擾及心理困擾方面
(四)人際關係問題
三.單親家庭的親職對策
(一)單親家庭不一定是問題家庭
(二)學習克服經濟壓力
(三)突破單親家庭的迷思
1. 認為單親家長和小孩都是婚姻的受害者
2. 認為單親家庭都是一個樣子
3. 認為單親家庭都是無助的.可憐的
4. 認為單親家庭的小孩都有心理問題或行為偏差
(四)提供單親家庭所需要的服務
受訪單親認為較重要者依次為現金補助.醫療補助.實物補助.平價住宅等
就整體的社會服務需求而言,其重要性依次為情緒支持.親職教育.單親父母成長團體.法律諮詢與協助.社工員家庭訪視等
就整體子女教育服務的需求而言,其重要性依次為減免學雜費.子女課業輔導.助學貸款.子女人格成長輔導.免費營養午餐.兒童課後照顧等
第三節 繼親家庭的親職問題與對策
一.台灣繼親家庭概況
二.繼親家庭的親職問題
(一)繼親家庭的特性
1. 家庭成員常有失落感
2. 把過去舊家庭經驗帶進新家庭的影響
3. 繼父母的角色含糊不清需要摸索學習
4. 親生父母與繼子女間羈絆連結難拆開
5. 繼子女分屬兩個家庭且面對兩套家規
6. 婚後親子關係優先於夫妻關係的經營
7. 繼親家庭需要較長的調適時間與付出較多的努力
8. 繼親家庭凝聚力較低但其適應力則較高
9. 缺乏愛的保證需表達愛與關懷的承諾
(二)繼親家庭的親職問題
1. 家庭整體資源重分配的困擾
2. 面對社會對於繼父母負面成見的困擾
3. 繼父母處理子女之間的手足相處問題
4. 面對鄰居親友排斥的困擾
三.繼親家庭的親職對策
(一)破除繼親家庭的迷思
1. 愛屋及烏就理所當然能成一幸福之家
2. 孩子已不是嬰兒,不需要花費太多功夫
3. 誤以為愛,就像打開即包一樣,只要加水攪拌一下就成了
(二)發展適當的繼親角色:繼父母首先要先發展適當的繼親角色,學習去和繼子女建立良好的關係和感情,不宜在沒有建立信任和深厚的感情之前,就想要勉強實施管教,更不可以實施打罵的管教方式
(三)建立家庭認同感:也就是每個成員認同自己是家庭的一員,並且在感情上對於繼親家庭有一種歸屬感
第四節 隔代教養家庭的親職問題與對策
一.隔代教養家庭概況與特徵
隔代教養家庭形成的原因:
1. 父母健全,因經濟考量到外地工作
2. 父母親離婚
3. 父母親一方過世
4. 未婚生子
5. 外籍通婚
二.隔代教養的優點與問題
優點:1. 協助照顧孫子女,減輕父母負擔
2. 建立新的兩代或三代關係,促進家庭和諧
3. 祖父母有較多的時間陪伴小孩,能給予孩子較多的安全感
4. 祖父母較有耐心,孩子能學到很多東西
5. 子女和父母對立時,祖父母是兩代間溝通的橋樑
6. 家有祖父母,可以讓孩子對老年人有正確的看法
缺點:1. 體力問題
2. 語言溝通問題
3. 價值觀念差異問題
4. 管教態度與技巧問題
5. 文化刺激問題
6. 相關資源網路問題
三.隔代教養家庭的親職對策
(一)提供祖父母親職教育與社會資源
(二)增進祖父母與父母管教態度的一致性
(三)協助隔代教養家庭建立學習型家庭
第五節 新住民家庭的親職問題與對策
一.新住民家庭的概況與特性
新住民家庭的特性:
1. 個別女性的移入
2. 老夫少妻的現象
3. 台灣男性的社經地位偏低
4. 外籍配偶原居住地以東南亞地區為多數
5. 外籍子女易有學習障礙
二.新住民家庭常見的問題
1. 家庭婚姻問題:主要涉及結婚動機多基於經濟考量,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礎,年齡差異太大時,也是發生婚姻變故的原因。
2. 勞動力問題:主要因為外籍新娘要負起生育、照顧先生、伺候公婆以及照料全家的工作。
3. 社會與文化適應問題:主要是涉及文化適應所帶來問題包括:風俗習慣、生活價值觀、語言與溝通障礙,以及弱勢族群常見得教育程度低落與文化資源不足的現象。
4. 親子教育問題:主要和東南亞新娘普遍教育水平差和語言能力不足有關,這些新住民家庭限於社經地位或身心障礙,在教養子女時,容易產生困難,特別值得親職教育專家的協助。
² 根據王筱雲(2006)的研究,外籍配偶在教養子女上容易出現下列問題:
1. 因缺乏懷孕及嬰幼兒健康照顧知識而產生的兒童發展緩慢,外籍配偶在衛生醫療需求上,比較缺乏的是有關育嬰、育兒知識,以及幼兒健康檢查資訊等。
2. 語言溝通障礙,導致學齡前子女學習發展受限。事實上,外籍配偶子女在幼兒階段的語言發展,並不是發展遲緩,而是因為母親使用中文能力的限制,以及學習資源與輔導不足所導致的學習緩慢。
3. 文化認同問題,因為母親的身分問題,導致進入國小的外籍配偶子女無法自我認同、看清自己。新台灣之子就學後,其語言表達不佳,人際關係待加強,甚至出現貶抑其母親之偏差行為。
4. 外籍媽媽維持傳統教養觀念,不注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發展,更不知道親職教育的重要性,教養態度維持傳統的打罵教育,加上溝通能力不足,不知如何尋求資源,錯失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段。
5. 外籍媽媽由於語言溝通不佳,中文識字能力不足,無法指導孩子的功課而感到不安。加上社會對外籍配偶帶著歧視的眼光,更讓他們缺乏自信,產生自卑,以致於害怕與老師溝通,導致孩子產生偏差行為,無法和老師溝通的困擾。
三.新住民家庭的親職對策
新住民家庭由於父母親來自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容易產生一些生活適應問題,如何面對生活上的挑戰,是許多新住民家長需要學習的課題,比較常用的社會資源,有助於新住民家庭的適應與子女的管教包括:
1. 利用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與輔導資源:
照顧新住民家庭是政府的既定政策,政府每年撥很多經費從事新住民家庭的生活適應與教育輔導服務,新住民家庭,可以多利用政府所提供的各種資源包括:給新住民家庭參考的生活適應手冊,以及新住民家庭所需要的各種教育輔導和福利措施。新住民家庭可以視自己需要,參加政府或民間機構所舉辦的生活適應輔導班、中文識字班,幼兒早期療育服務,以及親職教育成長班等,這些資源和服務大部分是免費的。
2. 參與幼兒機構所提供的親職教育:
根據翁麗芬的研究,以托兒所和幼稚園為主的幼兒機構,往往是外籍配偶進入台灣社會的主要窗口,各種政令宣導、資訊提供,以及親職教育,透過幼兒機構將可以發揮充分傳達的效果。有些比較保守和保護的家庭,不願意外籍配偶與外界接觸,等到孩子進入托兒所以後,幼兒機構往往成為外籍配偶的主要諮詢對象。
3. 小規模的幼兒機構比較適合新住民家庭:
根據翁麗芬針對八個幼兒機構進行田野調查發現,機構規模越大,與家庭的關係越有疏遠的現象,機構與家庭關係維持主要以聯絡簿、接送幼兒時的親師對話,以及必要的電話聯繫等三種方法。如果機構規模越大,園家的溝通會比較不足,幼兒人數少則比較容易產生濃密的人際關係,托育人員比較可以從事積極的親師溝通。
4. 新住民家長可以參加各種「中文識字班」、「國民中小學補習學校」,以及「生活適應輔導班」來學習親職教育。
新住民家庭單獨開設親職教育班可能有招生困難。根據政府的調查,外籍媽媽最希望獲得的服務是國民補習教育與中文識字教育,如果配合外籍媽媽最願意參加的課程,親職教育的實施也容易水到渠成。
第九章 特殊兒童家長的親職挑戰
第一節 學習障礙兒童
一.學習障礙的基本認識
(一)學習障礙的定義:是指統稱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推理.表達.知覺或知覺動作協調等能力有顯著問題,以致在聽.說.讀.寫.算等學習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結果
(二)學習障礙的成因
1. 學業成就與學校表現:缺乏學習技巧.不會做功課.功課與能力不相稱
2. 認知與神經心理技能:語言.注意力.知覺動作.抽象推理.記憶,或計畫與執行能力的缺陷
3. 心理社會適應與動機:行為問題.社會退縮.社交技巧缺陷.低自尊,或缺少主動性等
4. 環境影響:不當的家長或家庭壓力.缺乏家庭或社會支持.對兒童的不當期望,以及不利環境因素等
5. 生物因素: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椎,可能因受傷.功能失調或結構異常造成
(三)診斷標準
1. 精神醫學與心理學界根據DSM-IV診斷標準所實施的診斷:包括閱讀障礙.算數障礙.語文書寫障礙.其他學習障礙
2. 特殊教育界根據特殊教育法的鑑定標準所實施的鑑定
(四)個別化教育計畫:個別化教育計畫是美國學習障礙領域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模式,IEP是針對某一特定學生的學習需求.安置和教學目標提出的計畫,也是評價與協助管理教學流程的工具,同時也為了保障學生受到適當教育的權利
(五)治療與復健:如果學習障礙的兒童同時出現情緒或行為上的問題,這時教師或家長可以轉介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給予適當的藥物或心理治療
二.學習障礙兒童家長的親職挑戰
學習障礙兒童的家長可以先從下列三方面充實自己有關學習障礙的知識和方法
(一)充實學習障礙相關的知識
(二)熟習相關的特殊教育資源
(三)使用適當的管教態度和方式
第二節 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
一.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的基本認識
(一)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定義:孩子由於神經生理的因素而有困難控制自己的行為,其原因不是因為聽不懂指令,而是明明瞭解.認同卻做不到,因此,我們常說過動兒的動是控制不住.沒有生產生的盲動
注意力不足過動兒通常會出現下列的症狀:1.不專注 2.衝動 3.過動
(二)流行率
根據DSM-IV的估計,兒童當中約有3%-5%的人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其中半數的症狀會持續到成人
男生多於女生,比率約為4:1到9:1,至於為何男生較高並未有定論
(三)可能的成因 (病因)
1. 神經生理因素:
腦傷:外傷.感染.懷孕或生產期間所造成的傷害
腦神經部學:兒童的大腦額葉神經節的新陳代謝活動較一般兒童為慢,右額葉較一般人小,胼肢體的前段也比一般兒童小,因為這些區域負責動作規律和抑制,以及連結左右大腦的功能
神經化學:腦脊髓液中的多巴胺明顯少於一般兒童;多巴胺在前額葉神經節區域循環異常
2. 遺傳因素:基因;染色體
3. 環境因素:懷孕期間母親服用菸酒;飲食(某些過敏原.人工色素.調味料);糖;鉛中毒
4. 社會心理因素:ADHD常與一些不利的環境因素共存,如:ADHD在低社經地位與有家庭壓力的環境發生的比例較高,問題也比較嚴重
(四)藥物治療
理想的藥物治療指標包括:控制過動行為.增進注意力廣度.減少衝動和攻擊行為.對負面刺激的反應較溫和以及不會有副用等
曾被運用來治療ADHD兒童的藥物有中樞神經興奮劑.抗精神病劑.抗憂鬱劑等,其中以興奮劑的治療效果最好,因此治療ADHD的藥物也以興奮劑為主
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家長的親職挑戰
(一)教養原則
父母的訓練是最重要的,因為父母是跟孩子相處最久、影響最大的人。如果父母有正確的心態與認知,孩子的進步會更顯著。對於過動症兒童的父母推動親職教育的目的,並不只是在於治療的觀念而已,而是讓父母了解這類孩子的情形,真正去接受孩子的狀況並學習一些方法來幫助他們。
² 何善欣以他的經驗提出了十項教養原則:
1. 即時回饋、處理孩子的行為:抓住孩子表現好的每一刻,對正面的行為立刻給予肯定、負面也立即處理,讓孩子知道做對什麼或做錯什麼,切忌只是情緒上的責罵。
2. 經常給予回饋:過動兒比一般孩子需要更多的提醒與鼓勵。
3. 加強或加重給予其行為的回饋:過動兒比一般孩子需要較多較強較具體的回饋,使其遵守常規,這和一般孩子的獎賞制度有點不ㄧ樣。
4. 獎勵先於處罰:對大量犯錯的過動兒而言,過多的大量處罰會導致憎恨與報復。先具體列出一項期待孩子做到的正面行為,只要一出現此行為,即馬上給予獎勵,持續一兩 個星期之後,再開始針對負向行為實施溫和的處罰。
5. 前後一致:行為標準必須合理可行,然後前後一致的執行下去。不輕言放棄,也不隨著情緒、情境的不同而改變行為標準。
6. 採取行動不要嘮叨:用行動來改變過動兒的行為,太多的說理和辯論敵不過腦神經上的抑制困難。
7. 預先計劃如何處理困擾情境:用心觀察孩子什麼時候會出現狀況,預防勝於治療。
8. 真正接納其障礙特質:我們是孩子的教練和老師,和孩子之間一定要有人保持冷靜與智慧,不要跟孩子的障礙過不去。
9. 不要把孩子的障礙當作是自己的問題:不要讓孩子擊垮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保持幽默和適度的放鬆。
10. 練習原諒:不是要縱容孩子,而是要提醒父母不要諷刺、怨恨孩子,對於別人的不瞭解與誤會,請不要怨恨或記恨,這會反過來傷害自己,誠懇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和犯錯,告訴自己下一次會做得更好。
(二)家長的自我照顧
父母自我關懷:
根據何善欣的統計資料60%
的過動兒母親,自尊心和自信心較以往低落,約1/4的母親後來會罹患憂鬱症,15%的父親有酗酒或是物質濫用的情形,這樣家庭的離婚率是一般家庭的兩倍。許多過動兒的父母因為孩子是過動兒,覺得不好意思而慢慢的自己也不敢出去,無形中不但失去一些資源,更給自己帶來壓力。
² 美國巴克利博士針對過動兒父母的自我關懷,給父母列出一張清單,值得父母參考:
1. 週末休個假
2. 培養興趣參加社團
3. 參加支持性團體
4. 尋求朋友的安慰
5. 重新分配時間
6. 放下一切,享受當下
7. 改變帶來壓力的想法
8. 規律的運動
9. 遠離菸酒和其他刺激物
10. 心理諮商
第三節 情緒障礙兒童
一.情緒障礙的基本認識
(一)情緒障礙的定義
所謂嚴重情緒障礙,指長期情緒或行為反應顯著異常,嚴重影響生活適應者;其障礙並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結果
情緒障礙之診斷包括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躁鬱症.恐懼症.焦慮症,或有其他持續性之情緒或行為問題者
(二)成因
1. 生物因素:包括遺傳.染色體異常.腦傷.生理疾病.營養不良和氣質
2. 環境因素:包括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面
情緒障礙通常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生物和環境的交互作用,才能決定情緒障礙的形成,不良的生物條件加上不利環境因素助長,個體的情緒障礙發生率就會大大增加
二.情緒障礙兒童家長的親職挑戰
(一)增進對於情緒障礙的認識
除了特殊教育,有些心理疾病可能需要心理治療,有些則需要藥物治療,不同的心理疾病有各自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效果
(二)教養的原則
1. 瞭解孩子的障礙和困難,降低對於孩子在學習和行為上的標準
2. 許多情緒障礙是一種長期的問題
3. 父母要學習做好自我的心理調適
4. 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盡量參加情緒障礙兒童相關的家長協會或支持團體,走入人群,尋求他人的幫助,可以不斷的充實自己的能量,也可以獲得其他處境相同家長的支持和鼓勵
(三)熟悉並使用社會資源
為人父母可以透過老師.心理師或 醫師的介紹,去認識這些社會資源,必要的時候,可以為孩子爭取所需要的特殊教育.醫療照顧與社會福利
第四節 行為障礙兒童
一.行為障礙兒童的基本認識
(一)行為障礙的定義
呈現至少一種以上的偏差行為,而被診斷為行為障礙
行為障礙的特質是侵犯他人基本權益,或違反與其年齡相稱的社會標準或規範重複而持續的行為模式
攻擊性行為造成或威脅他人或動物的身體傷害.非攻擊性行為造成財產損失或破壞.詐欺或偷竊.及嚴重違反規範
(二)流行率
根據DSM-IV的統計,一般男生當中有6~16%的人符合行為障礙症的診斷,女生2~9%
(三)可能的成因
家庭結構並非影響青少年行為障礙的因素,家庭生活的互動過程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促使行為障礙發生的因素有:父母的拒絕與疏忽.嬰兒時期難以被安撫.遭受身體或性虐待.缺乏指導.早年生於收養機構中.頻繁更換顧者.家庭成員眾多.與品行不端的同儕交往,及某些類型的家族性精神病理
行為障礙症患者根源於社會化的失敗,多數起因於無能的親職
² 富蘭樂里認為行為障礙症的產生通常是持續性的惡化過程,並會出現由輕到重的特定徵兆:
1. 輕度是缺乏正常的依附關係
2. 中度是憂鬱.藥物濫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3. 重度是行為障礙,也就是反社會人格失調的前兆
(四)心理治療
通常和成長背景.親子關係.學習環境,以及同儕關係比較有關,這些兒童青少年通常沒有明顯的生理疾病或腦神經系統的病變,對於行為障礙症和叛逆症患者的治療,主要是諮商輔導與心理治療
二.行為障礙兒童家長的親職挑戰
(一)瞭解行為障礙的本質.成因與輔導方法
(二)增進對於親子關係與管教態度的覺察
(三)參加親職教育課程,運用社會資源
第五節 資賦優異兒童
一.資賦優異兒童的基本認識
(一)資賦優異的定義
所課資賦優異係指在下列領域中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一般智能.學術性向.藝術才能.創造能力.領導能力,以及其他特殊才能
(二)資賦優異兒童的特質
1. 認知特質:學習速度很快,在學習新概念.技能時,所需的練習時間比別人少,注意力可以持久,有很強的記憶力
2. 情意特質:愛好學習.動機強烈,不論事情多困難,總會堅持到底,不輕易放棄,獨立性強,強烈的正義感,敏感性強,自我覺察能力強,利他主義,完美主義,
3. 創造力特質:喜歡探索刺激.新奇的事物,富變通性,能從不同的觀點思考問題
4. 人際特質:人際知識豐富,人際知識發展較一般同齡兒童早,比較喜歡與年長的兒童或成人相處,有能力策劃.指揮.分配人事物的運作,在人際相處上展現高度的幽默感
5. 生理特質:體型較一般同齡兒童高大,語言發展早熟,動作發展早熟,精細動作協調能力良好,精力旺盛
二.資賦優異兒童家長的親職挑戰
(一)培養孩子有效的閱讀習慣
(二)重視孩子的探究精神並且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三)選擇益智性的玩具或遊戲
(四)鼓勵孩子利用圖書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