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新聞學(一)-新聞學新論】 期中考1-7章重點整理 阿飛學長提供

【新聞學(一)-新聞學新論】 期中考1-7章重點整理 阿飛學長提供



空大書香園地

第一章 什麼是新聞學

電子新聞學:即空間加上時效的四度空間電子新聞學,指的是採用電子性能,做為共同通訊

的工具,來傳遞新聞(節目),處理後再呈現給閱聽人的一種傳播形態。(p.11)黃色新聞:

以聳動和激情手法來處理報導內容,時人謂之黃色新聞( Yellow Journalism)。(p.18)

客觀報導:新聞應報導事實而非意見。(p.18)

爵士新聞:採用一種凡事誇張處理的煽色腥主義作法,運用大幅照片(簡短新聞),來報導犯罪、

性、黑社會、謀殺案和好萊塢明星等煽情與醜聞事件。(p.19)報章體:可說是一種「俗不可耐的,真偽混集的文體」,將各類性質並不相同的新聞,毫不加以區分,就混合在一起刊出。為亂來的、千篇一律的。是未經洗練的散文,句子通常結構鬆散、標奇立異的風格、聳動主義和涵蓋粗言髒語等。(p.19)幽默新聞學:指的是新聞中有可以引人發噱材料,凸顯其趣味和人情層面,給閱聽人一種輕鬆感覺和不經意的教育。行文時心存忠厚,落筆慎重,所謂謔而不虐。(p.20)

另類新聞學:指在另類媒介內,如街頭(免費)報之類,有別於主流媒介作為之激進報導方式。(p.27)另類媒介:另類媒介在力言社會責任論的新聞學中,是一種特權,它以公開表態贊成方式以及作

對做法,來替代客觀理念。強調第一人稱,參與其事者的現身說法,重用小型報之大眾

通俗路線,使用通俗激化的報導風格,有志一同地不守官僚層級制度的組織形式。(p.27)

公共新聞學:八十年代末頁,各式選舉相繼而來,某些大報社乃奮而進行一連串的新聞改革,包

括透過民調、設定報導議題、大幅刊登候選人政見、縮減選情消息等等,又例如對候選

人作深度訪談,甚至走入社區,舉辦各種座談會,以了解民眾在日常生活以及公共政策

所關心的議題,並據而規劃專題,好作深度的追蹤報導,此即「公共新聞」一語之所由

生。(p.28)

市民新聞學:指的是一般透過諸如行動電話、數位相機和網路等通訊工具,為受眾選擇、撰述、

分析與傳播新聞資訊的行為和現象,它從過去媒介「為人民」報導的單向形態,轉向成深

入民間的「讓人民報導」雙向、多向互動形態,更令網路上的新聞網站叫出「每個市民都

記者」口號,來招攬網路族。(p.30)

理想的電子媒介制度應該是這樣的:(p.14)

1. 經營要分散。2.要有彼此制衡力量。3.建立相互查核。4.培養一個傳媒共生的媒介生態環境。



市民新聞學的五大優點:(p.31)

(一) 強化報紙和社區聯繫

(二) 讓讀者幫助決定報紙的內容和報導方式

(三) 提出新聞版面修改意見

(四) 發現被壓制的聲音

(五) 令市民成為積極的參與者而非消極的旁觀者



第二章 研究新聞學的方法個案研究法:

是一種學院派常用的研究新聞學的方法之一,大多研究傳播媒體和新聞從業員的特性,包括人物傳記,例如研究中國時報的發展史等。(p.47)

比較新聞學:早期新聞學研究,大都集中於研究各種新聞活動、新聞事業與新聞制度之類,企圖透過綜合、類比、分析和抽樣等研究方法,對不同國家的新聞現象和新聞活動比較研究,而從中得出某些新聞基本規律,因此有學者稱之為「比較新聞學」。(p.46)

比報:在競爭壓力下,實務界本身很早就自己進行新聞學研究了,例如,在報社中,編輯部門就

喜歡要採訪的記者每天做「比報」。比報可分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新聞來源(線索)的比較,

另一項則是分類新聞稿的比較。

新聞來源的比較:不外乎要記者找出和體認:

(一)、為何某則事件可以發展成新聞線索?

(二)、是如何進行採訪的?

(三)、採訪的單位、機構及人物為何?

分類新聞稿比較:在於比較

(一)、兩則(或多則)相同稿件在內容上,通篇的優、劣點。

(二)、各則新聞的可能來源,以及資料組織與安插。

(三)、新聞的要素,是否已在新聞中顯示了出來,並分析其首段導言與末段結尾的形式、

關係,以及其優劣得失所在。(p.45)

調查法:是一種學院派常用的研究新聞學的方法之一,常用的是計量性精準新聞報導手法,透過

問卷(或電訪)方式,進行諸如讀者興趣的民意調查等研究,通常多以百分比(%),或頻數

來表示。(p.47)

實驗法:是一種學院派常用的研究新聞學的方法之一,即利用實驗室控制實驗情景,以避開或減

少外在干擾來進行研究,希望得到事件變化的直接因果關係,追尋甚麼( what )與為何(why),

而推測得結論。(p.47)

科學的新聞學對新聞業的解釋,有些甚麼意涵:(p.44)

1.新聞事業應擔負社會責任,即盡量告知市民,社會上所發生的事件、經過情形及提供必要背景

2新聞事業應令公眾各有對話間

3.因為新聞事業在傳遞與解釋現實上,皆有其獨特的社會角色、秩序及地位之故,影響至鉅且深,

值得注意研究。

4.新聞業既是社會制度與特殊歷史時空下的一個社會機制,則在新聞資訊的製作與傳輸過程中,

諸多具有影響力的因素,都應該是新聞學研究焦點。



新聞學的研究範圍,簡而言之,包括:(p.44)

1.資訊層面:例如,透過社會科學的個案研究法或內容分析法,對新聞報導的公正、周延或可讀

性等做相關研究。

2.表達形式:例如,研究各類新聞報導類型等等。

3.辭類包裝:研究媒介的修辭,並了解其影響力。

4媒體本身研究:研究媒體本身技術的特殊因素及條件

5.媒介情境研究:例如,研究媒介的通俗文化對新聞工作的影響



可以把上述新聞學研究,歸納為四大主體新聞學範疇:

一、新聞學的哲理(特別是有關知識層面);

二、新聞工作過程;

三、媒介歷史及其與社會的關連;

四、新聞報導與讀者的認知過程。(p.45)



學院派常用的新聞學研究法為何? (p.47)

一般而言,學院派在進行新聞學研究時,除了應用比較法和內容分析法外,還會用到個案研究法、

調查法和實驗法等方法進行研究。﹡實務界常用的新聞學研究法為何? 答:比報(p.45)



第三章 新聞學的五大類別初議

歷史新聞學:歷史新聞學是研究報人、新聞事業的產生、發展、管理經營和業務的實踐經驗等

等之類的報人、報事和報史,亦即新聞學的史學部分。(p.52)

實務新聞學:實務新聞學通常稱之為「實用新聞學」,指所言的一般新聞工作,無論實用性和技

術性層面都強,範圍甚廣,可以包括新聞的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意見寫作)、攝影、

廣播、電視、印刷、廣告學和新聞事業管理學等等。(p.53)

理論新聞學:理論新聞學研究焦點,應在於新聞傳播活動和新聞事業的性質、特點、任務、作用

和它們創始和發展的規律,並研究新聞事業同經濟、政治與社會生活的關係,並涉及新聞

工作者的素質及修養問題等等。(p.54)

現象新聞學:即以新近發現的社會現象,例如,某次投票行為,就新聞傳播角度,用新聞學分析

方法或大眾傳播研究法去加以研究,因而得出一個最新的觀察和研究成果。這方面的研究

範圍十分廣泛,例如,新聞分析、檢視新聞陷阱、小眾媒體、新聞消費者權益、電台、電

視和有線電視的叩應節目與社會互動關係、新聞與廣告的臨界點與新聞報導中的民意等

等,都可屬於是這一研究範圍。(p.56)

社會現象學派:在社會學中,有所謂的社會現象學派,認為人類使用語言為基本媒介,可以展現

人類內在動機,將自己和他人的過去、未來活動和現在的行為結合起來,並且建構社會意

義、規範社會情境。(p.57)

質的研究法:是現象新聞學較常用的研究法,以期能找出「甚麼」( what)、「為什麼」( why)與

「怎麼」( how)這三大答案。(p.57)

媒介素養:隨著大眾和分眾傳播媒介時代的並存,任何人都應對媒介及其內容有所認識,故不妨

多提倡「平民新聞學」,增加市民大眾「媒介素養」。(p.59)

新聞學應可以分為歷史新聞學、理論新聞學、實務新聞學、社會新聞學和現象新聞學五大類。這

樣的分類方法和拉斯威爾公式的內涵,可以相輔相成。(p.50)

美國甘斯教授認為美新聞界的永恆價值觀是甚麼? (p.56)

甘斯教授曾指出,美國新聞界的永恆價值觀,其實深植於:文化自我中心、利他的民主主義、負

責的資本主義、對小鎮田園的嚮往、個人主義和主張溫和漸進的一組中心價值上──美國

媒介即以此一價值觀「看世界」。



第四章 台灣媒體發展概要:

報禁開放:民國40年,政府限制報紙篇幅,三年後,更明定限制新報紙登記發行,於是限證、

限張和限印(印刷地點),之一報三限政策亦即報禁,就此展開,長達34年。民國50年,

台灣經濟成長,報紙增為兩大張,59年,增為三大張。至民國77年元旦,報禁正式解除。

(p.69)

地下電台:由於相關法案未能配合,新電台無法增設,以致使用軍方頻道廣播的地下電台湧現,

政府因無法可管,也有擅自利用發射系統播放的地下電台,與新聞局發生「電波戰爭」。

設立第一個地下電台的是民國69年,吳樂天的民主之聲。(p.74)

民間全民台:即民視,民國83年,新聞局開放特高頻(VHF)的低頻段,給第四家無線電視台申

請,86年6月11日,民視電視台正式成立,是第四個無線電視台。(p.77)

有線電視:台灣地形多山,平原狹長,無線電畫面與音訊易受干擾。因此,早期花蓮、基隆與中

部瀕海地居民,自行架設同軸電纜或社區共同天線以加強訊號,這是台灣有線電視發展雛

型。民國65年,基隆出現社區共同天線業者,將錄下的三家電視台節目和一些錄影帶節目,

以線纜傳送至收視情況不良的訂戶家中,即俗稱第四台。(p.78)

資訊高速公路:台灣積極地發展廣播通訊衛星系統,國科會主導的太空科技發展計畫中,預計發

射三枚中華衛星。其中第二枚「中華衛星二號」進行固定衛星、行動衛星和直接廣播服務,及包含建立亞太資訊傳輸和國內資訊傳輸兩大網路之資訊高速公路等光纖線纜傳輸系統。(p.81)

市場導向新聞學:步入廿一世紀,台灣地區媒體,不論印刷或電子媒介,在市場驅動新聞學之下,

走市場導向新聞學,以迎擊挑戰。比如:媒介走個人化及互動式的小眾傳播,並利用電子

設備,整台資訊,提供周全服務;媒體走多元化經營如發行書刊等;媒介內容更重閱聽人

趣味等。 (p.86)

衛星電視:民國87年台灣地區開放衛星電視,衛星電視包括衛星電視直播業者和衛星電視節目

供應者,是指電視收視戶架設用戶終端設備(如碟型衛星天線、數位解碼器),即可收看高

品質與多元的直播衛星電視節目。(p.81)

電信傳播:在六年國建計畫中,政府動用48億美元,來發展以「整合服務數位(碼)網路」為主

的電信傳播,包括將島內電信傳播系統數位化,用光纖更換傳統電話線等工作。交通部電

信總局在民國89年時,完成全島寬頻的舖設。(p.85)

機上盒(STP, Set Top Box) 的功能,是把數位訊號接收下來,經過解碼將之轉為模擬訊號(又稱

類比),傳送到用使用模擬式電視機用戶,已在用數位電視機者,則不(必加裝機上盒),提

供優質音象以及如氣預報等類節目的資訊服務。另外,機上盒更具有互動遊戲、網際互聯、

電子郵件等功能。裝上機上盒後,電視機可不用再接外線,而電腦則可不需要主機,而直

接上網(p.89)

3C:指電腦業(computer)、通訊業( Communications ) 與家電業( Consumer electronics )三者。

(p.93)

3G:代表第三代行動通訊。2G之所以不同1G, 是因為它以數位或類比呈現。2.5G傳輸速度比

2G的行動電話快,是一種由窄頻過度到寬頻的中間技術,3G則是更能以寬頻和更好的壓縮

軟體技術,其無線資料傳輸速度可達5 12kbps,因此可以提供語音服務以外的更多媒體服

務,如無線下載看電影。(p.93)



何謂數位音訊廣播? (p.75)

民國87年9月,電信總局擬定「數位音訊廣播推動計畫草案」,確定DAB推動時程,而根據工研院電通所的建議,台灣地區推行DAB時,當採用ITU,國際電信聯盟核可的Eureka-147數位廣播系統開播,並以頻率為50-250特高頻之調頻廣播頻道為較佳選播頻段。



第五章 新聞採訪、寫作及報導

導言:導言主要是為了告訴讀者,這條新聞的主題是甚麼,在短短一、二段的文字中,記者最

常用的方法就是提出六個問題:誰(who)、關於什麼(what) 、何時(when) 、何處

(where) 、為什麼( why)、怎麼樣(how)。一則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基本上,都可以經

由回答這六個問題而得到完整的答案。(p.117)

新聞寫作結構:新聞的寫作主要分成兩個部份:一是導言,二是主體。導言通常是整條新聞最重

要的關鍵,它引導讀者進入新聞的主體;主體部分則是延續著導言主題,進一步的提供詳

盡的背景以及相關的舉例說明。(p.115)

「倒金字塔式」的寫作指的是將報導中最重要的部分置於文首,最不重要的部分置於結尾。(p.115)

華爾街日報寫作公式:基本上可分為四個步驟:(p.116)

1. 先將寫作的焦點集中於個人的真實案例。如:某甲參加電話搶答比賽,因第一個撥通,獲高額

獎金。

2. .再將新聞內容轉接到較大、較複雜的主題事件。如:議員認為這是項賭博而要求調查。

3. .進一步報導內容更複雜的主題事件。如:由於參加比賽必須付費,故又延伸出收費電話所引

發的各項問題。

4. 再回到新聞一開始時所討論的個人案例,採用一個強而有力的總結做為收尾。如:回到某甲贏

得高額獎金的事例,並做總結。



基模理論:基模的定義為:在某一知識領域內,對某一客體的知識,所累積而成的認知結構,包

括某些相關概念(例如,一位民意代表),這些概念的屬性(如樂於助人),以及概念、屬性

彼此之間的連結關係(如一位「樂於助人的民意代表」)。基模對於接收新資訊,與提取既

有資訊,有導引作用,會影響個人對事物的感知、記憶、以及推論,並可對人、事和情境,

產生某些期待,使人可以預期行為結果,有助於問題解決。故基模是由知識、經驗所組成

的,是由個人經歷學習過程而得來的。(p.120)



新聞再現理論:新聞就如同一個框架,透過這個框架,界定了社會真實,然後不斷重複建構再建

構,定義與重新定義社會中所發生的現象。而「新聞界定社會真實」,則有賴於「媒介再(重)

現」。(p.121)



採訪的種類:(一)專人採訪:分工進行人盯人的採訪。(二)集體採訪:採訪路線的整合。(p.108)



新聞採訪的三大法寶:觀察、訪問和研究。(p.108)



訪問的種類有:事實訪問、意見訪問、人物訪問和混合型的交叉訪問等。(p.109)



訪問形式有下列七種:(p.109)

1.專訪:即獨家新聞

2.一般(例行)採訪:突發採訪

3.集體訪問(不等於記者會):注重取材特色但匯稿(合寫)困難

4.計(企)畫採訪

5.重點採訪

6.深度報導

7.攔路採訪



﹡採訪問題「六忌」:(p.109)

(一)開門見山地問:「有沒有新聞?」「有甚麼新聞?」

(二)漫無邊際,無法回答,如「您認為十年後的台灣會不會和現在一樣?」

(三)不問而知答案,如「您獲獎一定很開心吧!」

(四)誰都可以做答的問答(不借重別人專長),如在都市發展學術會議上問專家中國菜好吃嗎?

(五)不同「時」、「地」而問題一樣(如大陸同胞到台灣/「老兵回鄉」就要問不同的問題)。

(六)將不相關事實硬要扯在一起。如「請您從大眾傳播理論,談談年終獎金對社會影響。」



新聞寫作與一般文學寫作的最大不同處:(p.111)

在於強調新聞性、真實性、客觀性、公平性與完整性。

(一) 新聞性:1.影響性;2.及時性;3.知名度;4.接近性;5.衝突性;6.反常性;7.時宜性;

(二) 真實性:新聞寫作必須根據事實,不可以憑空捏造,無中生有。

(三) 客觀性:新聞報導必須堅持客觀的立場,不摻雜記者本身的好惡偏見。

(四) 完整性:新聞報導必須力求呈現完整的事實,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會呈現不同的解釋。因此

納入愈多的事實就顯得愈完整。

(五) 公平性:新聞的公平性是最難拿捏與掌握的一項。因為,公平往往沒有絕對的標準,常需視

個別實際情況才能斷定。

(六) 基本文學素養:1.文字簡潔。2.字意清晰。3.邏輯分明。



焦點式寫作:焦點式寫作是一種特別的新聞寫作格式,又稱「鑽石式寫作」,這種寫作方式的最

大特色就是透過由小見大,由個體呈現整體的筆法,去報導複雜的新聞事件。

焦點式的寫作可以透過一個真實的人物做為例子,去剖析報導新聞事件,能有效地將讀者與新聞事件串連起來。這種寫作方式是美國(華爾街日報)最常採用、也最擅長的一種寫作方式。故有些人稱這種寫作方式為「華爾街日報式」的新聞寫作。(p.116)



常用導言有哪些類別? (p.118)

導言的寫作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式導言,一種是賣關子式的導言。

直接式導言:是將事件主題放在第一段文字之中,交代發生的時間、地點、消息來源,能提綱契領地表達出事件重心。



賣關子式導言:通常用於比較軟性的新聞,也可稱為是延後式的導言,就是不立刻將新聞事件的

重點擺在第一段,而有意地等到後面才將重點交代清楚。此外尚有綜合式導言:是將直

接式導言與賣關子式導言融合為一。



多頭式導言:將兩個以上的新聞事件串連在一個主題之下。也就是在第一段中,將不只一項的訊

息用直接簡潔的文字表達出來。



新聞言說理論的鉅觀結構法則,主要有:(p.122)

1. 刪除:如無關重要的時問、地點、或不相關的背景、數字刪去。

2. 概話化:將意義相同的微命題,加以組合,使之成為一概括性的鉅命題。

3. 重建:重新創造一個全新的「命題陳述」,來涵蓋文本中,那些具有相同主題的一些陳述。

4. 保留:當「微命題」本身,係表達某一主旨時,則「微命題」本身可以予以保留,落實在「鉅

觀結構」裡,而成為「鉅觀結構」的一部分。



「框架理論」在新間寫作中的應用:(p.123)「框架」概念可使新聞寫作重新:

1. 省視真實世界與媒介世界的關係;

2.協助記者了解「框架」的排他性;

3.體認「新聞體」的特質。



新聞寫作的障礙:(p.126)

1.受文化傳統、社會氛圍和市場壓力的影響。

2.受企業的組織文化、立場、編輯政策和寫作風格的影響。

3.受外在工作環境的影響,例如與訊源關係、新聞事件本身意義,以及社會資源之可用性、易得

性及流通性等等。

4.受本身框架影響



第六章 新聞編輯概說

編輯:廣義而言是指新聞媒介在出版或製作過程中,將要編纂或製作的素材,加以企劃、選擇、

組織、加工設計和包裝等的專業性處理工作的總稱,這是一項從開始的企劃,直至成品輸

出從頭到尾,都一路參與的工作。(p.138)



編輯政策:即報社的立場和態度。有些報社會明訂出來,如「….宣揚自由民主價值,…建立民

主法治社會」之類鵠的,而其最終則脫離不了政治立場色彩及對社會某些議題的態度。(p.147)

編輯方針:即整張報紙,或某一版面版性(特色)。(p.147)

編輯權:編輯權主要是決定新聞取捨的權力,是正規新聞守門人的「法源」,通常有下列權柄:

(一) 新聞「觀點」的決定權。

(二)頭版、版型、頭題震撼力的設計(圖片、圖表使用權)。

(三)新聞等級(大新聞或小新聞)、專欄位置(關乎作者名位)以及字行間隔決定權。

(四)截稿時間的把關權。另外,目前從事編輯的人,有將來稿材料編選、處理和刊出的權

力。(p.148)



閱讀大本營:新聞學者阿諾特認為讀者讀報,是從左上角開始,故稱左上角為閱讀大本營。(p.141)

標題:標題可說是「版面的廣告」,或者「導言的導言」,具有一種「訊號功能」,吾人通常說「標

題讀者」,意即讀了標題就已了解新聞內容。(p.140)

終端區:新聞學者阿諾特認為讀者讀報,是從左上角開始,所以稱左上角為「閱讀大本營」,右

下角則為「終端區」,另外就剩下「冷板凳角落」,這角落需要做特別安排,不然讀者不會

看到這裡。(p.141)



視覺震撼中心:新聞學者嘉西亞認為要成功規劃版面,最主要的,是用震撼性照片、字體、題型

和套稿等等「主體元素」,在版面中央約半版最吸引人目光之處,組成一個「視覺震撼中心」,

用以吸引讀者目光進入版面重心地帶。(p.141)

標題讀者:意即讀了標題就已了解了新聞內容,或先看標題,再考慮是否看內容(甚至覺得沒有

興趣,不看了)。也就是說,讀者會利用標題做為索引來尋覓他們所想接觸的傳播內容。

(p.140)



對比原則:嘉西亞認為將一些在視覺上比較小但有趣的素材,例如短文、較小圖片,旁附或包圍

著那個巨大的「視覺震撼中心」,可以造成強烈對比效果,以吸引讀者注意;另外,彩色也

是用以做對比的絕佳作法,例如用彩色框框住照片。(p.141)



黃金分割律:亦即l:l.67的長方式比例( 3/5),至今還是認為視覺上最能接受的比例,版面的

塊狀,最好合乎此一要求。(p.142)



谷騰堡圖式:新聞學者阿諾特主張「谷騰堡圖式」,認為讀者讀報,是從左上角開始,所以要以

左上角為「閱讀大本營」,右下角則為「終端區」,另外就剩下「冷板凳角落」,這角落需要

做特別安排,不然讀者不會看到這裡。(p.141)



和諧一致:所有設計,包括報眉版別、索引、新聞提要,圖片與套稿組合都要具有相關性,表現

整張報紙的風格和獨特版性。(p.142)



想成為編輯要具備些甚麼條件? (p.146)

1. 忠於國家社會,公正不阿,有責任感、正義感、瞭解人生、有同情心、企圖心。

2. 知識廣博,有歷史感,視野闊,文筆好,好奇,好學,百折不撓。

3. 查證心強(不忘查證人名、地名、數字和翻譯名稱)。

4. 與外勤記者、美工和其他編輯融洽相處。



編輯的責任是甚麼?(p.149)

編輯的責任有三:

(一)負內容正確之責(盡力查證);

(二)負控制版面內容、字數和準時出版、編輯處理之責;

(三)負社會之責(媒介為社會縮影):

l.對自己良心負責;

2.對讀者(讀者、客戶、支持者)負責;

3.對自己媒體負責;

4.對同業負責(信守承諾);以及對社會公序良俗負責(表現社會良心)。



報紙版面設計有些甚麼原則? (p.140)

良好、美觀版面,必須注意版面上的平衡、對比、比例和風格一致性,這四大傳統原則。



新聞的標題有些甚麼功能? (p.142)

(一)摘要說明新聞內容;

(二)指出新聞高潮,顯示新聞重要性和新聞事件的後續影響性;

(三)成為新分類標誌,或閱讀新聞的索引;

(四)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培養閱讀新聞情緒;

(五)啟示新聞發展趨勢;

(六)從視覺和閱讀心理上「協助」組版,妝扮版面,令版面顯視重點,表現報紙(社)風格,以及

(七)同導言分工、互補。



製作標題有些甚麼禁忌? ( p.145)

忌做標題審判、錯別字、語法錯誤、用詞不當,如陳腔濫調、同音字或雙關語作過度解釋和使用,用侮辱性字眼,粗言粗語、題不對文(迷失要點)、模稜兩可、誇大失實、煽情、以及小心使用「評論式標題」。



標題的結構是如何構成的? (p.143)

1. 主題:可做兩行或單行(除刻意做美工變化外),它是意義完整而獨立的句子(不可分割),顯示新聞最重要的內容。

2. 副題:附在主題之前(即肩題)或附在主題之後(即子題),字號說明消息來源要比主題的小,字型要不同於主題,主要用來做為主題的解釋或補充。

3. 插題:又叫分題或小標題,是插入內文段落或主題與主題中間的小標題,用以分間內文,解釋

段落內文,有如目錄的作用一樣。帶有感喟的題意,可以攪動讀者閱讀標題的情緒。



新聞編輯選稿標準:(p.149)

(一)法律責任明確,維護正義,沒有侵犯隱私權和新聞倫理問題

(二)來源保密條件

(三)保護未成年婦孺及受害者;防止新聞化廣告出現。



第七章 大眾傳播法規

﹡大眾傳播法:指的是各種與大眾傳播媒介相關的法律,內容涉及新聞自由、誹謗隱私權、肖像權、著作權等,尤其以隱私權、誹謗和著作權等最重要。(p.160)



隱私權:是對個人私生活的保護,使每個人能安寧居住不受干擾。未經本人同意,其與公眾無關

的私事務不得刊布或討論。其個人姓名、照片、有像等非事前獲得本人同意,不得擅自

使用或刊布,尤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p.161)



狗仔隊:指專門揭露隱私的八卦報紙雜誌記者。著名影藝人、或社會名流的一舉一動,為其捕捉

的焦點。(p.161)



私人資料:一般人控告新聞界侵犯隱私權時,必須證明新聞界所公布的資料是私人資料,如果公

布的是公眾資料,就不會構成侵犯隱私權。法院區分私人資料與公眾資料的標準之一,是考

慮事件發生的地點。如果事件發生的地點是公眾場所,則通常會被認為是公眾資料。又如果

私人資料在社會中已經有不少人知道,則這些資料也會被法院視為公眾資料。(p.164)



非自願公眾人物:一般而言,公眾人物身分愈顯赫、地位愈重要,所能享受的隱私權少於一般民

眾所能享受的隱私權範圍。但一般民眾如果捲入新聞事件,成為新聞人物時,就會被認為是

「非自願公眾人物」,而喪失一般民眾所應該擁有的隱私權。(p.165)

侵權:「侵權」包括有無發布權或有無經過授權。「發布權」是指個人控制自己姓名及肖像,防止

商業剝削的權利o (p.166)



誹謗:是指用一種虛偽不實攻擊人,使某人名譽受損、受羞辱、輕蔑、嘲笑、精神煎熬、窘迫或

暴露在公眾的仇恨下(並因而剝奪社會大眾對某人的信心及友善溝通機會)。當這種名譽損害

出版或播出,即稱之。(p.170)



本質誹謗:指直接用傷害他人名譽的詞句,如壞蛋、惡棍、無恥政客、殺人凶手等描述特定人。

如此人患不名譽或惹人厭的病如性病或愛滋,根據學者看法,也可能構成本質誹謗。(p.171)



實質誹謗:指文詞本身不致傷害某人的名譽,可是它引申出的事實及涵義會引導出傷害他人名譽

的結果,例如報導某女立委有多年失散的兒子,但女立委從未結婚,若社會多數人不認同此行為,不實報導將對其名譽造成傷害,影響政治前途,故可能構成實質誹謗。(p.171)



蘇利文案:美國最著名的誹謗和新聞自由判例,要屬l964年紐約時報對蘇利文案。此案,由於

媒體指述「……警方打算以挨餓迫使學生投降。」當時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警察局長蘇

利文自認名譽遭到嚴重損害,在沒有刑事誹謗規範的美國司法體系中,蘇利文在支持者以及

律師協助下,向《紐約時報》提出民事賠償的告訴。(p.171)



隱私權保障的範圍有哪些? (p.160)

隱私權保護的範圍可分為下列四類:

l. 侵入私人財產、土地,干擾私人幽居生活的寧靜。

2. 揭露私人資料,使人困窘。

3. 發布錯誤的私人資料,使當事人以一種錯誤形象呈現在大眾面前。

4. 把原告一些人格上的特殊屬性,利用為商業用途。



93年9月所通過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對個人資料的保護有何影響?

我國93年9月間行政院會通過「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將擴大對個人資料的保護,不以經電腦處理的個人資料為限,且擴大受該法制約的行業,由過去徵信業等八類行業,擴及所有公務及非公務機關,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對中華民國人民蒐集、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者,均為該法規範的範圍,以確保人民隱私權益。(p.168)



新聞人員受到侵犯隱私指控時,如何自我保護? (p.169)

(一) 報導符合公共利益或新聞價值

(二)報導曾獲得對方同意。



新聞工作者如何避免誹謗? (p.177)

新聞媒體如果已盡負責而專業的查證和公布可以避免誹謗,但記者上法庭先確認是否進行下列這些動作:

(一)確認錯誤,並予同情,事前是否適當查證和澄清、更正或撤回,這些不能免責,但對於減輕責任有些幫助。

(二)確認及查證截稿時間和資源的範圍。引述時說明出處、保留照片、標題、引句、署名和有利的事實觀點,標題如涉及誹謗亦不能免責,因此,新聞的把關者對於誹謗成立要件的認識相當重要。

(三)內容為真。媒體如何證明報導內容為真非常重要。有消息來源並不表示能證明真實。

(四)更正或道歉。



美國法界對於新聞報導涉及的隱私包括三方面:(p.166)

1. 公開某人於公眾目光之下,此即適用《紐約時報》原則,主要考慮為公共利益原則。

2. 公共揭露某人的私人事實,使其受到困窘,如果事實刊載在公文書上,就能刊出,但如果不是,

仍不具可以公開發布的合法性。

3. 新聞記者為了報導或照片,未經允許侵犯私領域,包括使用電子設備侵犯私人家庭或辦公室都

屬非法,即使為了新聞價值也不能成為自我保護的理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