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臨終關懷與實務 期中複習參考(970418)

臨終關懷與實務 期中複習參考(970418)

死亡是人類成長的最後階段;末期照顧模式,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目標
死亡議題,死亡概念,死亡的衝擊與態度,面對死亡
全人照顧-身心靈:常見症狀;心理調適過程;靈性需求、本質
全家照顧-主要照顧者需求;全程照顧;全隊照顧
臨終關懷起源、發展;我國末期照顧發展;癌末病人生活品質
善終;評估指標;臨床宗教師的助益;
安寧緩和醫療定義、理念、目標、內涵
整合性末期照顧-共同照顧;喘息照顧
「一般急慢性照顧」轉成「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時機與原則
4方面檢視-疾病進入末期(P89);癌症病人健康評估-KPS、ECOG;
癌症末期的定義
緩和醫療與安樂死;
疼痛定義、分類、疼痛評估、鴉片類止痛藥、治痛三原則、三階段
癌末病人整體性疼痛;呼吸困難的緩解;
癌末常見症狀:食慾不振&人工營養水分;
呼吸困難、緩解步驟;譫妄;死亡恐懼;
死亡準備四階段 /依病患需要;
末期醫療照顧核心理念、臨床指引;
疼痛管理四重面向;
瀕死階段與壓力;心理痛-情緒蜂巢
關懷家屬面對課題-沉默陰謀;催化預期性悲傷;臨終陪伴
醫療團隊的省思;三項課題;照顧的意涵;特殊議題;慈悲的超然;共識型的團隊
臨終建立良好溝通;正向引導、提供希望-信望愛、是的組合;
生命回顧與生命統整;為死亡做準備;善終善別的任務;四全照顧;
靈性需求:馬斯洛理論三層次;靈性境界三階段;
善終評估指標;
覺性照顧-四念住;常見瀕死徵象;臨死覺知;護理原則
癌末病人的死亡準備;
癌末病人家屬照顧負荷與壓力;需悲傷輔導的高危險群家屬
癌末病人家屬照顧原則

1~243頁 期中模擬考題★附參考答案
請留意「生活科學系」網頁「考前重點」之公布
(或詢問 陳玟秀老師)
http://www.nou.edu.tw/~div05/MAIN.htm


96下「臨終關懷與實務」模擬考題(出自考古題)
(範圍:1~243頁,題型:是非60分、問答40分)

●【4頁,○】
「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是21世紀公認最佳的末期照顧模式。

●【5頁,○】
「死亡」是人類成長的最後階段。

●【5頁,×】
「老年期」是人類發展的正常最後階段。

●【5~7頁,C】
有關人類死亡概念的發展,何者正確?
A.成熟死亡概念的三個特色是:特異性、功能性、可逆性
(5頁倒數1~2行)
B.一般到成年期才會開始思索人生的終極意義、生存的意義與價值(6頁12~13行)
C.死亡是一種轉變過程,一種無可避免的事實,一種生命的危機與失敗(6頁倒數4~5行)
D.一般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死亡焦慮(7頁4行)

●【6頁,○】
6~9歲兒童開始了解他人會死,並漸漸發展出類似成人的死亡概念。

●【6頁,A】
兒童到幾歲才認知到死亡是不可逆的?
A.12歲 B.6歲 C.5歲 D.3歲。
●【6頁,○】
死亡概念發展受遺傳(成熟)及環境(學習)的影響很大。

●【6~7頁,A】
影響一個人的死亡概念,何者不正確?
A.受遺傳(成熟)影響,但不受環境影響
B.受到對親人或寵物死亡經驗的影響
C.受到大眾媒體的影響
D.受到文化或宗教對死亡的解釋或定義的影響。

●【6~7頁,BE】
兒童死亡概念的相關因素,那點除外?
A.兒童的發展年齡
B.兒童在家中的排行
C.兒童的健康狀態
D.社會文化
E.兒童的飲食習慣
F.兒童的死亡經驗。

●【6頁、8~9頁,C】
有關死亡的說法,何者正確?
A.「年老」與「死亡」可以劃上等號(8頁倒數9~10行)
B.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恐懼死亡(8頁倒數2行)
C.兒童真正認知到死亡是「不可逆的」,大約要到10~12歲(6頁)
D.老年人對生命及死亡的態度越趨向正向者,越懼怕死亡
(9頁12~14行)

●【7頁,○】
兒童「對親人或寵物死亡的經驗」會影響兒童了解死亡的事實。

●【7頁,×】
我國多數民眾的死亡觀是揉合「道教、基督」的思想。
(訂正:道教、基督→儒、釋、佛、道)

●【8頁,×】
依據衛生署十大死因統計,24歲以上者主要死因是「事故傷害」。(訂正:事故傷害→惡性腫瘤)

●【8頁,○】
依據衛生署十大死因統計,24歲以下者主要死因是「事故傷害」。

●【9頁,○】
老年人對生命及死亡的態度越趨向負向或消極,越害怕死亡。

●【9頁倒2段,○】
協助瀕死老人面對死亡,應採取促進開放表達的態度,使老人能談他自己對「死亡」的態度及相關問題。

●【9頁倒2段,×】
幫助瀕死老人面對死亡,應對老人肯定他的一生,但不去談論他對「死亡」的態度及相關問題。

●【12頁,B】
我國第一所安寧病房是在那家醫院成立的?
A.台大醫院
B.馬偕醫院
C.榮民總醫院
D.慈濟醫院

●【12~13頁、45頁、62頁】
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的目標,有那兩項?
答:提升『生活品質』與『善終』

●【14頁、67頁、70頁,A】
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的「經營方式」有四種服務型態,請問那項除外?
A.成立護理之家。
B.醫院中成立「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小組」,協助其他專業人員照顧散住在醫院各病房的末期病患,也就是「共同照顧」。(70頁)
C.醫院中劃出一個病房單位做為「安寧緩和醫療病房」。
D.獨立的安寧緩和醫療機構(安寧院)。
E.居家「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小組」。

●【17頁、110頁,×】
癌末病人常見身體不適症狀為「疲倦」、「食慾不振與惡病體質」、「呼吸困難」、「吞嚥困難」、「黃疸」、 「憂鬱」等等,其中又以「食慾不振與惡病體質」最常見。

●【17頁、179頁】
解釋名詞-「全人照顧」?
答:「全人照顧」是指癌末病人身心靈及社會層面的照顧,此外,還包括死亡準備、遺體護理。

●【18頁,AF】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所提出的「對死亡的心理調適過程」,何項說法才是正確的?
A.並非每個人都依此發展順序而進行
B.每個人都會經歷各期的發展
C.每一期反應只會出現一次
D.達到「接受期」才能平和地去世
E.每個人的發展順序都一樣
F.每一期反應並不是只會出現一次。

●【19頁,D】
依據羅斯(Ross,1994、1997)的看法,何者不屬於靈性需求?
A.希望與創造
B.自我實現
C.信念與信任
D.安全感。

●【19頁】
全人照顧中有關靈性方面,趙可式(民91)以詮釋學方法深度訪談末期病人,依趙可式博士看法,靈性本質分為那四個面向?
答:與「自己」、「他人」、「大自然」、「至高者」共融。

●【20~21頁,D】
安寧療護提供家人的諮詢及協助,此就是?
A.全人照顧
B.全程照顧
C.全隊照顧
D.全家照顧。

●【23頁、463~465頁,B】
「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對「安樂死」的態度是?
A.不鼓勵、不反對
B.反對
C.支持
D.極力支持。

●【23頁、463~465頁,A】
台灣目前對「安樂死」的相關規定,何種說法有誤?
A.醫生如果幫助病人進行安樂死,不用遭刑法制裁
B.任何人均無權協助他人結束生命
C.安樂死在台灣不被允許。

●【23頁、463~465頁,×】
「安寧緩和醫療」,是選擇有利生命死亡的藥物令其安詳的結束痛苦。

●【35~36頁,D】
安寧療護的歷史淵源,何項敘述是對的?
A.1967年,世界第一座現代化的「聖克里斯多福(佛)安寧院」正式於美國建立。(36頁2~3行)
B.「HOSPITAL」是「安寧院」的原文。(35頁)
C.1905年,「聖約瑟安寧院」秉承基督的博愛精神來照顧病患,並融入專精的醫療科技來改善或處理病人的症狀。
D.西西里‧桑德絲女士身兼醫師、護士及社工的背景,開辦「聖克里斯多福(佛)安寧院」。(35~36頁)

●【35~36頁,○】
第一所安寧院「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是於1967年由「西西里‧桑德絲女士」創立。

●【35~36頁,×】
第一所安寧院「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是於1967年由「庫伯勒-羅斯女士」創立。

●【36~37頁,C】
有關安寧緩和醫療發展的說法,何者正確?
A.第一所結合現代醫學成就和傳統慈悲關懷精神的安寧院是在美國建立的(36頁)
B.目前在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日本等,「緩和醫療」仍尚未成為一專科領域。(37頁3~4行)
C.我國首創安寧居家療護的機構是「天主教康泰醫療基金會」
(37頁11~12行)
D.首先提出「臨終病人心理情緒反應與歷程」有六階段的是西西里.桑德絲女士(36頁第3段)

●【36頁,DE】
臨終病人有四種臨終的覺知,這是「葛來斯及史得斯」兩人在研究中發現,但何者不屬之?
A.封閉認知
B.公開認知
C.相互偽裝
D.因果認知
E.主觀認知
F.懷疑認知。

●【37頁11~12行,×】
台灣首創「安寧居家療護」的機構是「馬偕醫院」。
(訂正為「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

●【37頁、12頁,A】
回顧台灣安寧療護的歷史,何項敘述是正確的?
A.媒體時常有安寧療護的專題報導,其中影響最鉅者首推「民生報醫藥版」。(37頁)
B.「天主教耕莘醫院」開辦全國第一家安寧病房。(37頁、12頁) 
C.「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成立癌末病患的居家照顧服務,首創「安寧居家療護」。(37頁11~12行)

●【39~40頁,○】
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其內涵的詮釋與文化傳統及宗教有關。

●【39~40頁,×】
癌症病人「生活品質」的概念,其內涵與文化傳統及宗教無關。

●【43頁,○】
台灣華人的「人生觀」受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等五種思想體系的涵化。

●【45頁圖2-2】
請說明台灣癌末病人生活品質的內涵。
(提醒:四大類目、八個主題)
一、身體內外的和諧與安適:
1.身體內在的生理功能及活力;
2.身體外在的活動功能及外觀。
二、心理情感的和諧與幸福:
1.主觀的情感表達;
2.幸福的認知評價。
三、靈性存在的和諧與自在:
1.與自身及他人的和諧;
2.與至高者及自然的和諧。
四、家庭社會的和諧與融洽:
1.與家人和親友的人際關係;
2.與生活和醫療環境的共處。

●【48頁,×】
西方文化慣用「well-being」(幸福感)一詞來說明生活品質,我國對「幸福」有所討論的著作,最早可能是論語。

●【48頁,○】
國人生死解脫之道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以「心性論及內在涵養功夫」為主的思想。

●【50頁、13頁,A】
魏斯曼(1972)提出「適切的死亡」,不包括何項?
A.依附關係
B.釋放過往人際間的衝突
C.擁有自主權
D.完成心願與期望。

●【51頁,DE】
按照趙可式(1993)的研究,台灣臨終病人對善終意義的體認,不包括下列何項?
A.身體的平安
B.心靈的平安
C.思想上的平安
D.家庭平安
E.公開認知。

●【51頁、186頁】
國人的「善終評估指標」有那五項指標?請寫出。
1.瞭解自己死之將至【了解死之將至】
2.心平氣和地接受死亡【心平氣和接受】
3.已完成後事的交代與安排【後事交代安排】
4.存活時間不被刻意延長或縮短【時間恰當性】
5.過世前3天獲得舒適性的照顧【去世前3天舒適性】

●【61頁倒數1~4行,×】
癌末病人死亡,對醫療照護人員而言是失敗的象徵。

●【62頁,×】
緩和醫療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對生命的不放棄」。
(訂正為:關懷caring)

●【62頁,×】
「緩和醫療」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醫治curing」的精神與內涵。

●【65頁,○】
透過人性化的照顧才能調和「醫療人員與病人間意義的差距」,讓末期病人得以提升生活品質。

●【67頁,D】
目前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的「照顧方式」,何者除外?
A.日間療護
B.住院療護
C.居家照顧
D.門診療護
E.喘息性照顧

●【67頁,C】
請問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的「照顧方式」?
A.一定要住院
B.一定要住在醫院的安寧療護病房
C.可以住院或居家或日間療護
D.一定要住醫院或住在安養院。

●【68頁、75頁,×】
依據調查,台灣癌症末期病人希望「在社區居家中得到末期照顧及在家過世」,都能如願。

●【69頁,A】
我國「現階段」的安寧醫療推展政策,是以推行何種型態為主?
A.以「醫院和社區居家型態」為主
B.以「居家和社區式」照顧服務為主
C.以「共同照顧」為主
D.以「獨立安寧緩和醫療機構」為主。

●【69頁,B】
我國安寧療護的推展,期待「未來」以何種型態為主?
A.以「醫院和社區居家型態」為主
B.以「居家和社區式」照顧服務為主
C.以「共同照顧」為主
D.以「獨立安寧緩和醫療機構」為主。

●【70頁6~7行,×】
為提供民眾周全性的癌症末期醫療照顧,照顧模式必須趨向單一化。
(訂正:單一化→多樣化且能整合)

●【70頁9~10行,○】
安寧療護不是一個機構或場所,是癌症末期照顧的理念,藉著人性化的照顧,使得生死兩無憾。

●【70頁】
解釋名詞-「共同照顧」?
答:提供末期病人「共同照顧」,是由「醫院的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小組」或「安寧緩和醫療病房人員」提供照會服務或教導「非安寧緩和醫療病房的醫療人員」照顧末期病人的知識、態度和技能。

●【74頁,○】
依據趙氏(民84)調查,選擇居家照顧的癌末病人佔了將近8成。

●【89頁】
癌症病人從「一般急慢性照顧」進入「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時機的掌握非常重要,原因何在? 請問在何時由前者轉入後者?
1.「原因」:
主要因為這兩種照顧的原則不一致,「一般急慢性照顧」在求疾病的治癒是「求生模式」,「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在於症狀控制是「善終模式」。
2.何時由「一般急慢性照顧」轉入「安寧緩和醫療照顧」:
當進入「疾病末期」,醫師判斷病人「存活期」少於6個月,就該轉介至「安寧緩和醫療照顧」部門,接受「善終模式」的照顧。

●【90頁】
解釋名詞-「卡式行為狀態評分法」(KPS)
答:
KPS是根據病人「能否正常活動」、「病情狀況」、「生活自理程度」判斷其「總體健康狀態」,滿分100分,每10分為個檔次;KPS是安寧療護常用的評分方式之ㄧ。

●【90頁,×】
預測病人「存活期少於6個月」,一般原則是KPS(卡式行為狀態)得分高於50分或ECOG(活動能力分級)級別2以下。

●【92頁,○】
病人由於「疾病惡化」造成「非蓄意體重下降」,「在6個月內減少原有體重的10%以上」,是預後不良的主要指標。

●【92頁,○】
癌末病人的定義是「癌症發展到第四期,有多處擴散或遠端器官系統的轉移,存活期在6個月以內」稱之。

●【94~95頁】
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揭示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有6項原則,請寫出:
1.它重視「生命」並認為「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換句話說,「生命」和「死亡」不是對立而是連續。
2.它既不加速亦不延後死亡。
3.它提供痛苦和不適症狀的解除。
4.它整合病患心理和靈性層面的照顧。
5.它提供幫助病人儘可能地積極生活,直至死亡的一種支持系統。
6.它亦提供協助家屬,在病患照顧和死亡喪慟期間調適的一種支持系統。

●【95頁,×】
「安樂死」是另一種形式的安寧緩和照護(緩和醫療)。

●【95頁,BEF】
有關「緩和醫療」(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的說法,何者正確?
×A「緩和醫療」事實上就是「安樂死」
○B.緩和醫療為了彰顯生命的價值,不惜用各種方法解決困難問題,讓生命不留遺憾
×C.緩和醫療尊重病人的自主權,必要時可以協助病人提早結束生命
×D.為讓喪親者易於走過哀慟,病人死亡的場所,依家屬的意願做決定
○E.緩和醫療是尊重生命的,不以人為手段結束生命。
○F.緩和醫療提供善終環境,符合個人選擇往生的意願。

●【95頁,C】
國內專家們整理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末期醫療)的經驗,列出四項照顧原則, 請問何者不正確?
A「身、心、社會、靈性模式」是團隊合作模式,以症狀控制為優先
B.重視生活品質提升與善終的目標
C.「人際關係的融洽性」是癌末照顧最重要的基礎
D.最後是病人的表情安祥,心理上可以接受死亡,能放下,有靈性上的成長與依持方向

●【102頁、343~344頁】
請問「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治療癌症疼痛的三個原則」為何?
1.最好使用「口服藥」。
2.按時確實投藥,在「疼痛發生之前」使用藥物。
3.按照「世界衛生組織」三階段治療癌症疼痛步驟選擇藥物:
(1)使用「非鴉片類藥物」;
(2)上述「非鴉片類藥物」不能控制疼痛後,加用「弱效鴉片類藥物」;
(3)如果仍痛,再加上「強效鴉片類藥物」。

●【102~103頁,D】
有關癌末病人的疼痛問題與處理,何說法是正確?
A.使用嗎啡會導致成癮,所以不鼓勵使用。
B.嗎啡劑量急遽增加,代表「耐藥性增加」,不用考慮是「病情的惡化」。
C.目前被建議推崇的止痛藥是「配西汀(demerol)」
D.近20年世界潮流,以「口服嗎啡」配合適當的輔助劑來治療癌症痛。

●【107頁倒數9~10行,C】
何者是癌末病人表現「整體性疼痛」最常見的症狀?
A.失眠
B.痛
C.疲倦
D.呼吸困難。

●【107~109頁,D】
有關癌末病人「呼吸困難」的問題與處理,何說法是正確的?
×A.引導病人調節呼吸是緩解症狀的重要步驟,正確「呼氣」與「吸氣」的時間比例是1:2 。
×B.必要時,安寧緩和醫療會採取裝上呼吸器以擴張肺部不好的地方。
×C.病人喘,但是「氧氣飽和濃度」正常,這是屬於「實質性問題」。
○D.對呼吸困難末期病人,近年醫療照顧趨向結合「靈性照顧」理念,發展「心性力量」來替代機器,補助醫療的不足。

●【123頁、131頁,D】
有關癌末病人的「死亡恐懼」,何者不正確?
○A.病人的「死亡恐懼」未獲得適當處理,會造成「自行了斷」。
(123頁)
○B.「死亡恐懼」來自生存法則的挫敗與未來方向的不確定。
(131頁)
○C.安寧緩和醫療是與時間競賽的照顧,照顧者要跑得比病人快,以免悲劇發生。(123頁)
×D.產生「死亡恐懼」的病人,沒辦法提升其「自我生命的價值與內在力量」。(123頁19~20行)
○E.「意志消沉症候群」實際就是「死亡恐懼」(123頁)

●【126頁7~8行】
請寫出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的6個核心理念?
答:「關懷」、「接受死亡」、「全人照顧」、「整體性疼痛的同情」、「病情告知」、「團隊合作」。

●【144頁、18頁,B】
瀕死階段與壓力,帕蒂森(Pattison,1978)臨床上將癌症末期分「急性期、慢性掙扎期、末期」。何者說法不正確?
A.在「急性期」,死亡的壓力會耗盡個人心理資源。
B.在「慢性掙扎期」,病人逃避、不敢面對引起恐慌的心理因素。
C.在「末期」重大的轉變是「希望感」
D.「末期希望」是一種「想望」,雖然仍希望不死,但已不再是期待。

●【144頁,C】
依帕蒂森(Pattison,1978)看法,在癌症末期那一期,病人心理反應是一種「想望」?
A.急性期
B.慢性掙扎期
C.末期。

●【146頁,○】
情緒蜂巢(hive of affect)是指垂死的病人經常處於一種混合的情緒之中,包括:憤怒、否認、憂鬱、接受。

●【148~149頁】
克萊斯特(Christ,1993)認為病人臨終階段有那四個重要的課題與任務?
答:
1.保持有意義的生活品質。
2.適應不穩定的身體情形。
3.面對存在與靈性的課題。
4.計劃生者(家人)的生活。

●【149頁,×】
克萊斯特認為病人臨終有四個重要課題與任務:保留原有的工作與角色、隨時反應身體的變化與需求、思考生與死、卸除對家人生活的責任。

●【151頁,×】
臨終病患的家屬隱藏自己的哀傷情緒,是保護病患,且可以讓彼此擁有親密感和真實的溝通。

●【151頁,×】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所稱的「沉默的陰謀」能讓家屬和臨終病人彼此減輕心理負擔。

●【156頁,×】
「臨終照顧」的重大醫療社會課題之一「矮化病人」是指病人被要求接受「痛苦、不舒服和繁瑣的醫療程序」,導致病人強烈、永無止盡的痛。

●【158頁,○】
在死亡逼近時,病人多數願卸甲,真誠清澈地面對自己和身體的關係,那種深刻的內觀、靈修、反省,是一般人忽視的。

●【161頁,×】
臨終照護的醫護人員出現「過度的慈悲」,是被稱許的,有利於照護的品質。

●【161頁】
解釋名詞-「慈悲的超然」?
答:
醫護人員的情感界限應維持「慈悲的超然」,不要偏向「過度的超然」,將個人「內在的經驗」以「客觀科學行動」代替;也不要偏向「過度的慈悲」,造成醫護人員與臨終病人心理融合,過度介入。

●【162頁,○】
安寧療護是一個特別的團隊,團隊要盡其所能的將病人和家屬視為同儕。

●【165頁,×】
薩德博士提出多層次溝通,運用「是的組合(yes set)」協助病人承認臨終、緩減面對疾病的能量。

●【169頁圖5-1】
請以圖文呈現說明「臨終關懷社會心理照顧示意圖」。

●【179頁、68頁、17~22頁,D】
安寧療護的四全照顧理念是指?
A.全形、全身、全心、全程
B.全國、全社、全家、全人
C.全程、全生、全心、全身
D.全人、全家、全程、全隊

●【180頁,D】
馬斯洛對「靈性需求」的看法,何者不正確?
A.「靈性需求」如同生理需求及心理需求一樣重要
B.「靈性需求」是人類最高需求
C.「靈性需求」是真我、自我認同、圓滿人生的一部份
D.「靈性需求」屬於XYZ三個層次理論中的X理論

●【184頁,×】
靈性境界評估由高到低分為喜、覺、樂三階段,其中「接受死亡,能夠體認及觀察靈性的存在」是喜的階段。

●【193頁,○】
「四念住」法門可以用來淨化臨終者的心念,稱為「覺性照顧」。

●【211頁,○】
死亡現象包括:沒有呼吸、心跳和脈搏,沒有腸道及膀胱控制力,對聲音或搖動沒有反應,眼睛及口微開,下巴放鬆。

●【212頁表7-1】
下列是瀕死病人「系統部位」常見的瀕死徵象,請將【□□□】空白處填上答案:
‧呼吸系統:呼吸淺且短、張口呼吸、【呼吸費力(或鼻翼煽動或死前嘎聲)】
‧神經系統:【嗜睡(或看見已逝親友或煩躁不安或昏迷)】、幻覺、幻聽
‧心血管系統:脈搏【快不規則】、血壓【降低、或逐漸變弱消失】
‧消化及泌尿系統:不想吃、吞嚥困難、無尿
‧肌肉骨骼系統:肌肉張力【鬆弛】,越來越無法移動
‧感覺/認知系統:視力模糊、聽覺【死前一刻仍有或最後消失】、末梢感覺異常
‧面貌外觀:希氏面容、眼鞏膜【水腫】
‧皮膚:冒汗、【四肢冰涼溼冷】、呈發紺斑駁顏色
‧臨死覺知::要去旅行、看到交通工具、表示要回家

●【212頁表7-1,×】
「雖然吃不下但很想吃」、「肌肉張力越來越強」等是瀕死病人常見的瀕死徵象。

●【213頁,○】
瀕死病患是想盡辦法讓家人知道他們即將離世的消息,希望家人們做好準備,並同意讓他們離去。

●【213~214頁】
請簡述三則臨床上常見的「臨死覺知」現象及行為表現?
答:
1.以「旅行」當比喻…;
2.看到特別的人、事或物…;
3.預知死亡的時間…;
4.迴光反照…;
5.回憶過去…;
6.用舉止來表示一切…。

●【230頁,○】
癌末家屬會有身心靈及社會性的「整體性照顧需求」。

●【240頁,×】
「現存人際關係不良者」、「有高度憤怒程度者」是屬於比較不需要悲傷輔導的喪親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