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96下個體經濟學

重點整理→第1-20章

(空大書香園地)

個體經濟學10~20章-B→Da學長整理
 http://tw.myblog.yahoo.com/hikaru-goodfriend/article?mid=16040



期末考 整理人:台北中心面授老師 葉輔錩

http://tw.myblog.yahoo.com/hikaru-goodfriend/article?mid=14228


98上個體經濟學 9708版95再製 Annie2 茱麗葉學姐整理→瑋瑋轉貼

http://tw.myblog.yahoo.com/hikaru-goodfriend/article?mid=12151





Sandra 2005-11-01



個體經濟學- 期末重點 (Doris 整理於 95下)



這是我個人的重點整理→期不吝指正!
請將左右邊界設定在1.6cm→較整齊

 
第1章 經濟問題與經濟模型→簡要﹙不含程式和圖表﹚P.3-14
第1節 經濟問題的產生
壹、說明什麼是經濟問題?如何加以分類? P.6←
經濟問題→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切的關係,而且是我們經常要面臨或面對的有關經濟生活的日常問題→股票、交通費率、失業率、消費者權益、經濟景氣的復甦、繁榮、衰退與蕭條、產業發展遭遇的困境、兩岸經貿關係與發展、外籍勞工引進與管理、…等。

貳、何謂個體經濟學?何謂總體經濟學? ☆P.4、P.6-7
個體經濟問題→凡以個人及個別企業的經濟行為作為觀察與分析的對象,便是個體經濟學→整個經濟現象加以細微的觀察與分析,便稱為個體經濟學→以個別消費者或個別生產者、廠商、產業加以觀察的經濟問題,口蹄疫引發豬肉供需失調。
總體經濟問題→就整個經濟學中的若干總量或平均量去加以觀察或分析,便屬於總體經濟學→從 「大處著眼」去觀察或分析經濟現象或經濟問題 ,即是總體經濟學→以整個國家的經濟活動或行為作為觀察或分析的立場衍生的經濟問題→台灣地區的失業率增加或降低。

參、說明經濟問題產生的原因。☆
經濟問題產生的原因,在於資源的稀少性,無法滿足人類無窮的欲望,因而產生選擇的問題,依照客觀的條件及限制,依序解決問題,因而才產生經濟問題。P.7

肆、說明經濟分析的主要目的。←第2節 經濟模型P.7-11
經濟分析的主要目的:經濟學家藉助經濟理論與統計資料,將真實世界所發生的複雜的經濟現象與經濟問題,抽取部分重要的經濟變量加以觀察,並從其間之變動關係得到一個可以被大多數所接受而成為原理或理論,這就是我們從事。P.7-8

伍、說明經濟模型的意義。☆P.8
★經濟模型:是一些複雜的經濟現象經過邏輯精簡之後的凝聚體,猶如在一張地圖上雖然看不到一些零碎的事物,但是對地勢之高低、山川與道路之走向卻可一目了然,
經濟模型就是一般經濟現象的縮影,有了它,我們可以化繁為簡,分析其間的函數關係或因果關係,以獲致對經濟現象較為深入的洞察力。P.8

陸、說明經濟模型的主要要件有那些。
一、基本設定、 二、變數與參數、 三、結構、 四、推理過程、 五、結論
★經濟模型的主要要件有:P.4、5、8→10
一、基本設定:捨棄一些影響力較小因素,針對少數具有普遍性及支配性的因素加以考量。

柒、內生變數與外生變數之區別何在? P.5、8-9
二、變數與參數:變數或稱變量,即經濟主體所從事的經濟行為,或有關經濟現象中所涉及的經濟數量,如商品的價格、產量、銷售量、成本……等。
1、內生變數→其性質與數量必須由模型予以決定,屬於未知數,
2、外生變數→性質及數量不須由模型決定,在模型中為已知數或常數。
參數(parameters)是用以代表一個特定的常數,但是因為我們並未給它限定數值,故事實上它可用以代表任何數值,可用a、b、c、 、 、 等來代表,是一種可變的「常數」。

三、結構:各種經濟變量彼此之間的關係→定義方程式、行為方程式及均衡方程式等三種。
1、定義方程式:兩個具有相同意義的概念,用桓等號予以連繫,即得一個定義方程式,例如:定義利潤( )即為總收益(TR)與總成本(TC)之差額,即
=TR-TC。★
2、行為方程式:一種變數之行為如何受到其他變數所支配→總成本(TC)決定於產量(Q)之多寡,即 TC=f(Q)。 ★
3、均衡方程式:指達成均衡之前提要件,例如:市場需求量(Qd)等於市場供給量(Qs),即 Qd=Qs 茲舉一個市場均衡模型為:p.9★
Qd=a-bP (1.1) (1.1)、(1.2)兩式為行為方程式
Q=-c+dP (1.2) (1.1)、(1.2)兩式為行為方程式
Qd=Qs (1.3) (1.3)式為均衡方程式
在上例a,b,c,d>0,模型中→Qd、Qs與P為內生變數,而a、b、c及d則為參數。p.10

捌、說明歸納法與演繹法之推理過程。☆P.14
四、推理過程:個體經濟學是一門實證的社會科學,它僅對複雜的經濟現象,客觀的予以觀察、簡化、分析、歸納,以獲得一般性的原理原則。可採用歸納法及演繹法,
1、歸納法由個別的經濟現象之觀察而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此法著重於經濟數量之蒐集、統計及分析,須先有事實而後找出共同的特點。
2、演繹法:著重抽象的推理方法,由一般的假設(原則)推論到個別現象的發生或滋行。→此法著重推理,先有一般的原理或結論,然後再推論個別現象的滋行。

五、結論:應用推理過程從事經濟分析,可從經濟模型的結構中得到一定結論→結論即是將其所隱藏的經濟意義,明白的表示出來。結論是否成立,須經過一番檢定的程序,如不能接受,則須放棄或加以修正。由推理過程所得到之結論必須經過內在的檢定及外在的檢定:
1、內在的檢定→檢查模型的基本設定是否與事實相一致,推理過程是否正確,
2、外在的檢定→經內在檢定後,可接受的結論,尚須進一步根據實際的經濟資料,觀察所得結論是否具有充分的解釋能力及預測能力,如解釋能力及預測能力均高→結論即可成立。反之,則必須進一步加以修正。P.5-11☆

 
第2章 需求下供給與價格→簡要﹙不含程式和圖表﹚P.15-53
 
需求→其它因素不變下,消費者或購買者在一定期間內,對其一特定物品,在各種不同價格下,所願意且能夠購買的數量﹙價格與需求量之間的關係)。用表、函數或曲線來表示。P.16

★需求法則→需求曲線是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的,這表示在其他因素不變下,需求量與價格之間呈反向變動之關係,因為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故我們稱之為需求法則。☆
供給→其他因素不變下,生產者或銷售者在一定期間內,對其一特定物品,在各種不同價格下,所願意而且能夠提供到市場上銷售的數量﹙即價格與供給量之間的關係)。

供給法則→供給曲線是由右上方向左下方傾斜的,這表示在其他因素不變下,供給量與價格之間呈同向變動之關係,因為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故我們稱之為供給法則。
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的變動不同。

供給量的變動是由於物品本身的價格變化,所引起的同一條供給曲線上點的移動;
供給的變動由於生產技術、生產要素的價格、相關物品的價格、租稅政策、對未來的預期及供給者人數等其他因素變化,所引起的整條供給曲線的移動。☆P.16

在市場經濟制度下,資源的配置決定於價格,而價格乃是供需所決定的。在一般情況下,P.17均衡價格→由市場需求與市場供給的交互影響可使一物品的價格調整到一均衡水準,這時需求
量與供給量正好相等。→在此均衡價格下的交易量,稱均衡交易量或均衡數量。☆☆

基本的經濟問題 →「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等在自由經濟制度下,這些問題的解決所依賴的主要工具→價格機能。p.18

研究經濟學過程中,最重要→了解:到底什麼是價格?它是如何決定的?又它是如何變動的?
一物的價格乃是由需求﹙即買方)與供給﹙即賈方)雙方在市場上所共同決定的。P.18-9

 
第1節 經濟活動的循環週流
 
壹、試繪圖說明經濟活動的循環週流,並說明產品價格及生產要素價格如何決定。社會上從事經濟活動的人不外乎二類:
1、消費者 ﹙consumer)或→家計單位 ﹙household),
2、生產者﹙Producer)或→企業單位﹙entrepreneur)。經濟活動的循環週流圖2-1

市場→「買賣雙方進行交易的地方」。→不一定要有具體場所或有固定的地理界限,只要有買方、賣方,及交易的標的物也就可以構成市場。P.19-20

生產要素的供給→消費者為賺取所得,須提供其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勞動、土地、資本以賺取工資、地租、利息等所得,以便購買產品,滿足慾望。
要素市場→有生產要素的需求與供給後,自然就會有交易,交易的場所即是。圖2-1
生產成本→購買生產要素的支出。

★ 消費者是生產要素的供給者,他們把生產要素銷售給生產者,而由銷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所得,用之於消費。

★ 生產者運用這些生產要素,生產產品再售給消費者,如此周而復始→構成圖2-1循環週流
1、消費者在經濟活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產品的需求者及生產要素的供給者;而生產者則是產品的供給者及生產要素的需求者。P.21
2、不管是產品價格或是要素價格都是由需求與供給在相關的市場上交互作用所共同決定的。
 
 
第2節 需求P.22
 
貳、何謂個別需求?市場需求?需求法則?又需求法則何以能夠成立?
一、個別需求﹙individual demand﹚:需求可從個別購買者的立場來看。
二、市場需求:從全體購買者的立場來分析。→價格、有錢、相關物品的價格、嗜好、預期會漲價。
如果把一物的需求量當應變數﹙dependent variable﹚,而影響該物品需求量的因素當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則一般X物品的個別需求函數﹙demand function﹚,可寫為:
Q =f﹙Px, I, Py, T, E, 0) ﹙2.1) P.22﹙2.1)式的需求函數為多變數函數
Q=f﹙P,I﹚=6-O.1P+0.00021 ﹙2.3﹚
今為了解豬肉價格﹙P)如何影響豬肉的需求量﹙Q﹚,我們必須將其他影響因素﹙在此為所得I)固定,假設張三目前的所得為20.000元,那麼﹙2.2﹚式的需求函數將變為:
Q=1O-O.1P (當I=20,OO0元) ﹙2.4﹚

★個別需求:「其他因素不變,個別購買者在一定期間內,對某一特定物品,在各種不同價格下,所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這個定義至少有下列三點值得注意:☆
1、需求→須限定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如一日、一月或一年。時間不同,相同價格下,購買者所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也不相同。P.25
2、必須是願意而且能夠購買,才是一種有效需求,若只是願意但沒有能力購買→無效需求。
3、須假定其他因素不變→假定該物品本身價格以外其他影響因素→所得、嗜好、預期…等。

★個別需求:乃表示特定情況下,價格與需求量兩變數之間的基本關係。此項關係可用需求函數、需求表或需求曲線等不同的方式表示之。P.26
二、市場需求:個別需求的總和。亦即其他因素不變,全體消費者或購買者在一定期間內,對某一特定物品,在各種不同價格下,所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P.26
三、需求法則:★需求定律特性→需求曲線是一條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的負斜率曲線。→若其他因素不變,物品需求量將隨價格之變動作反方向的變化。價格下跌,需求量增加←→價格上漲,需求量減少。P.28☆☆☆↓

產品的需求量之所以會隨價格作反方向變化原因→﹙價格變化,可能產生二個效果﹚:
1、所得效果→因一物價格下跌,造成實質所得的增加,進而增加該物品購買量的效果。
2、替代效果→因一物價格下跌而引起消費者多購買此一物品以代替其他替代物品的現象。
雖物品的需求,大多符合需求法則,但也有極少數的物品會違反需求法則,產生例外; P.28

參、何謂需求量的變動?需求的變動?試說明二者改變的原因各為何?

陸、報紙上常有記者寫道「需求增加,所以價格上揚」與「價格上揚,所以需求減少」,請問:這二句話有無矛盾與錯誤?何故?說明之
四、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的變動:P.29☆及程式P.29-30圖2-3、4、5、6
★需求量的變動→是需求法則的表現。→原因為該物品本身的價格發生變化。→由於物品本身的價格變化,所引起的同一條需求曲線上點的移動﹙如圖2-5);當物品價格由OP1,降為OP2時,需求量將由OQ1增至OQ2→在同一條需求曲線上,點的移動」。

★需求的變動→由於所得、相關物品的價格、嗜好、對未來的預期等其他因素變化所引起的整條需求曲線位置的改變﹙移動﹚﹙如圖2-6)。P.30
1、需求曲線往右上方移動,稱為需求增加,它表示任何一定價格下,需求量增加。反之,
2、需求曲線往左下方移動,稱為需求減少。需求減少,表示任何一定價格下,需求量減少。

★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的變動不同:☆P.16,P.30
需求量的變動→指由於物品本身的價格變化,所引起的同一條需求曲線上點的移動(圖2-5); 需求的變動→指由於所得、相關物品的價格、嗜好、對未來的預期等其他因素變化所引起的 整個需求表的改變,亦即整條需求曲線位置的移動;﹙如圖2-6)O。P.30
需求是指「整個需求表列」,亦即「整條需求曲線」;而需求量則是指對應於某一價格下的購買量,即需求曲線上的一個點。P.30

五、需求變數的因素:該物品本身的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改變﹙所得、相關物品的價格、嗜好、預期所得、預期價格及需求者人數等﹚。☆P.31-2
﹙一﹚所得:★
1、正常物品或正常財:若其他因素不變,當所得水準提高時,在任何一定價格下,消費者對其購買量將增加;反之則反→正常物品或正常財。P.32當價格與其他影響因素﹙但所得除外)都不變下;正常財的需求量會與所得同向變動→即若所得提高,則正常財之需求會增加,其需求曲線右移。反之則反。
2、劣等物品或劣等財:因所得水準提高,需求反而減少;所得水準降低,需求反而增加的物品,經濟學上稱為劣等物品或劣等財。P.32 P.32-3 ★
﹙二﹚相關物品的價格:★P.33﹙假設該財貨為正常財)
1、替代物品或替代財:功能類似→肥皂與洗衣粉、糖與蜂蜜→彼此間具備替代關係。
2、互補物品或互補財:→具互補關係→須一起使用才能發揮功效→B物品價格不變,消費者仍將因A物品價格上漲→減少對B物購買量→B物品需求曲線會左移﹙B減少)。★
﹙三﹚嗜好:廣告、流行及生活習慣等的改變→使人們對物品的嗜好發生改變。同一價格下,該物品需求量會增加→需求曲線右移。嗜好降低→物品需求減少→需求曲線左移。P.34
﹙四﹚對未來所得的預期:預期末來的所得會提高→手頭很緊→仍可能會增加目前的消費,
﹙五﹚對未來價格的預期:預期未來價格將上漲→目前多購買些→造成整條需求曲線右移。
﹙六﹚需求者的人數:因為市場需求曲線是個別需求曲線的水平加總﹙如圖2-4所示),因此隨著需求者人數的增加,市場需求曲線將向右移,亦即市場需求將增加;反之則反。P.34
 
 
第3節 供給 P.35

一、個別供給:
1、從個別生產者或銷售者的立場來看,稱為個別供給﹙individual supply),另一則是
2、從全體立場來分析,稱為市場供給。
P.35 將﹙2.5)式中除PX以外的其他自變數均固定於某一常數不變,再來觀察PX與Q 之關係→便得一單變數函數如下:﹙2.6﹚
將此函數以平面圖表示→可得一正斜率的曲線,如圖2-7→供給曲線﹙supply curve﹚。
★個別供給→「其他因素不變,個別生產者或銷售者在一定期間內,對某一特定物品,在各種不同價格下,所願意而且能夠提供到市場銷售的數量」。☆P.36

二、市場供給:個別供給的總和義:「其他因素不變,全體生產者或銷售者在一定期間內,對某一特定物品,在各種不同價格下,所願意而且能夠提供到市場上銷售的數量」。P.37

伍、何謂供給法則?為什麼供給法則之成立須以「其他因素不變」為前提?
三、供給法則﹙供給定律﹚特性:供給曲線是一條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正斜率曲線。此表示,若其他因素不變,物品的供給量將隨價格作同方向的變化; P.38-9

產品之供給量之所以會隨價格作同方向變化的主要原因有二:P.38-9
1、一物價格若上漲,對其生產者而言,自屬有利,若其他產品的價格不變,則生產者為求更大利潤,會將原來生產其他物品的資源移轉來生產這種物品,故其供給量會增加;反之則反。
2、生產一物品的邊際成本隨產量之增加而提高,故要生產者增加供給量,須提高價格。P.39

四、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的變動:P.40圖2-9
供給是指「整個供給表列」或「整條供給曲線」;而
供給量則是指對應於某一價格下的供應量,亦即供給曲線上的一個點。因此
★供給的變動→指整個供給表的改變或整個供給曲線位置的移動→曲線右移,稱為供給增加,曲線左移稱為供給減少。P.40
★供給量的變動:同一條供給曲線上點的移動。圖2-10,由A點向B點移動→供給量增加。
物品的變動:物品本身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改變所造成的,如:生產技術、生產要素的價格、相關物品的價格、未來價格的預期及供給者的人數等因素改變,都會引起供給的變動。P.40-1

五、供給變動的因素:p.41
﹙一﹚生產的技術水準:若生產技術進步,則生產成本可望降低,因此在原來的各種價格 下,生產者的供給量均將增加,則整條供給曲線將向右移動,亦即供給會增加。

﹙二﹚原料或生產要素的價格:當原料或生產要素價格提高時,生產成本會因而增加,利潤減少,因此生產者供給意願會降低,產品之供給會因而減少。反之則反。

﹙三﹚相關物品的價格:如圖2-11,生產上的替代品→稻米的供給曲線明顯地右移,對於這種Y物品價格下跌,X物品供給會增加的二種物 品。如圖2-12。p.41-2

生產上的互補品→種Y物價格下跌、X物供給會減少的二種物品。主產品與副產品。
﹙四﹚對物品未來價格的預期:
﹙五﹚供給者人數:市場供給曲線是個別供給曲線的水平加總。P.43
﹙六﹚政府的租稅、貿易政策等等都會影響物品的供給。第4節 市場均衡分析P.43

一、市場均衡價格與均衡交易量的決定:市場價格的決定→是由該物品的市場需求與市場供給經由供給法則的交互作用之後所共同決定的。
在某一價格水準之下,若市場供給量與市場需求量相等,則價格便告確立。表2-2 P.43
★超額供給→市場供給量為l0斤,市場需求量為4斤→買者想要出售的數量比買者想要買進的數量多出6斤,這筆差額稱為「超額供給」
★超額需求→市場需求量為13斤,市場供給量僅為1斤,→購買的數量多出12斤。
★均衡價格→供給量等於需求量→不再變動的價格稱為「均衡價格」。P.44-5
★均衡數量在均衡價格下的成交量稱為「均衡交易量」或「均衡數量」。
當一種物品的供需數量不一致時,市場中會有種自然力量→「價格機能」或「市場機能」P.45需求與供給的均衡→經由價格機能作用,終將使供給量與需求量達到相等,彼此相等的局面。

★均衡→一經達到,若無外力干擾,將持續保持的一種狀態; →均衡含有「不再變動」之意。
★市場均衡決定於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的交叉點,圖2-13所,其交叉點E稱為「均衡點」,均衡點所對應的價格→均衡價格,均衡點所對應的數量→均衡交易量。P.45-6
★均衡價格→並不一定會等於市場實際價格→只是在供需情況不變條件下趨於產生的價格。

二、均衡的變動:☆圖2-14、15 P.46
﹙一﹚物品的供給不理.而需求發生變化:若物品本身的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消費者的嗜好、所得、預期、相關物品的價格等發生變化,則將造成需求的減少或增加,亦即需求曲線的左右移動。P.47如圖2-14、15

捌、繪圖說明「何以颱風過後空心菜的價格會上揚」,又「豆芽菜何以價格也會上揚」?
﹙二﹚物品的需求不變,而供給發生變化:物品本身的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技術水準、原料或要素價格、對物品未來價格的預期等發生改變,則將造成供給的減少或增加,亦即供給曲線的左右移動。P.48表2-15
﹙三﹚物品的需求與供給同時發生變化:若供給與需求同時發生變化,則其對價格與交易量的影響如何,就要看供需曲線的變動方向以及變動幅度如何而定了。P.49由於供需雙方均可能增加或減少,因此共有四種可能,讀者可自行繪圖分析,結果如下:
1、需求增加,供給增加:將使均衡交易量增加,但均衡價格的變動方向不定。
2、需求增加,供給減少:將使均衡價格提高,但均衡交易量的變動方向不定。
3、需求減少,供給增加:將使均衡價格下降,但均衡交易量的變動方向不定。P.49
4、需求減少,供給減少:將使均衡交易量減少,但均衡價格的變動方向不定。☆

 
第3章 供需彈性與應用→簡要﹙不含程式和圖表﹚P.55-86
 
壹、何謂需求的價格彈性?試說明其意義與功能。第1節需求的價格彈性★
貳、假設某物品的價格由80元上漲至100元時,其需求量由360單位 減少至300單位,試求其需求的價格彈性。☆
一、需求的價格彈性之意義、功能與衡量:☆P.58-59
二、
需求的價格彈性→需求彈性→用來衡量需求量隨價格之變化而變化的敏感性的大小者,
彈性係數定義→為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對價格變化的百分比之比率→價格變化百分之一時,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P.56
基於需求法則的作用,此一比率的高低,稱需求彈性係數。
若以Ed表示此係數→需求彈性應為負值,不過為方便比較大小,經濟學上習慣將它取正值。
需求彈性的測量有弧彈性與點彈性二種。★P.56、P.58-9

肆、「因為農產品的需求高度缺乏彈性,豐收可能使農業所得減少。」 請對這句話加以評論,並圖解說明之。P.59
需求富於彈性→若物品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大於價格變化的百分比→其需求彈性係數必大於1
需求缺乏彈性→若物品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小於價格變化的百分比→其需求彈性必小於1。

參、「斜率大,則彈性小」這句話對不對?有沒有適用上的限制?
弧彈性應用於價格變動有一段距離時,點彈性應用於價格變動極其微小時。P.56
弧彈性公式與點彈性公式除計算出來的數字大小略有差異外,其性質與結論其實是一樣的。
二者都顯示影響彈性大小的主要因素有二:P.63
1、需求曲線的斜率,
2、價格與數量的比值,亦即「位置」。

弧彈性→以所計算之「孤的中點」位置為準,
點彈性則是以變化前的「原始點」的位置為準。P.63

當需求曲線為直線時(圖3-1、2),雖然線上各點的斜率相同,但位置不同,彈性值仍然不同。
若位置相同,則彈性值可由斜率決定。→:「斜率大,則彈性小(二者都指絕對值)」→圖3-3

二、需求的價格彈性之幾何求法:C點之彈性值為CB/CA。何故?茲分析如下。P.65
(3.4)式→C點之彈性值乃是「C點到橫軸交點之距離」對 「C點到縱軸交點之距離」之比值。

C點在AB線之中點,則其彈性值為1:
中點以上則彈性值大於1(因CE>AC,如圖3-4所示); 詳如圖3-5。P.66
中點以下則彈性值小於1。驗證了圖3-1及圖3-2兩式的「負斜率的直線型」需求曲線,其彈性值會隨價格之下降而逐漸減小。P.66多數情況下,同一條需求曲線上,不同點的彈性值,通常也不相同;但亦少數例外。P.67圖3-6中

三、需求彈性與廠商的收入:需求彈性乃是需求量(購買量或銷售量)變化的百分比對價格變化的百分比之比值。P.56
價格下跌時,廠商的總收入增加,則其需求彈性係數必大於1;若廠商總收入不變 其需求彈性係數等於1;若
廠商的總收入減少,則其需求彈性係數必小於1。

1、需求彈性等於一→乃表示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與價格變化的百分比相等,也就是說當價格下降(上漲)百分之一時,需求量也會增加(減少)百分之一,P.69
2、需求彈性大於一→則表示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將大於價格變化的百分比,因此當價格下跌(上漲)百分之一時,需求量的增加(減少)將超過百分之一,以致價格下跌(上漲)以後的價格與需求量的乘積將比價格下跌(上漲)以前更大(更小),亦即廠商的總收入將因價格下跌(上漲)而增加(減少)。P.69-70同理,如果
3、需求彈性小於一→則表示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小於價格變化的百分比,因此當價格下跌(上漲)百分之一時,需求量的增加(減少)將不到百分之一,以致價格下跌(上漲)以後的價格與需求量的乘積將比價格下跌(上漲)以前更小(更大) →即廠商的總收入將因價格下跌(上漲).而減少(增加)。P.70 ↓ 第2節 供給的價格彈性↓P.71

陸、據估計,某物品之供給的價格彈性為0.38,請問若價格上漲1%擇期供給量會變動多少?
一、供給的價格彈性之意義、功能與衡量:P.56、P.72

★供給的價格彈性→供給彈性→是用以測量供給量變化對價格變化的敏感性→定義「供給量變化的百分比對價格變化的百分比之比率;亦即價格變化百分之一時,供給量變化的百分比」。P.71

供給彈性應為正值。又供給彈性的測量方法也有點彈性及弧彈性二種。若以Es代表其
彈性係數,P.56、P.72

在實際計算某物品之供給彈性時,如無特別聲明,都採孤彈性公式,惟若價格變動十分微小,則採點彈性公式亦無不可。以點彈性公式計算有其簡便性,且其性質與分析的結果都可適用於孤彈性。P.72-3

二、供給的價格彈性之幾何求法:圖3-9→假設SB為供給曲線,則C點的供給彈性E :

★ 圖3-9中供給曲線SE雖為一固定斜率的直線,但因供給彈性值不僅決定於「供給曲線的斜率」,它同時也與「位置(P/Q)」有關,故SE線上各點的斜率雖相同,但其彈性值也仍會因所在位置之不同而異。惟與需求彈性不同的是,依(3.8)式,P.73

★ 缺乏彈性之供給→供給曲線若為直線,且其先與橫軸相交,再與縱軸相交,圖-8,P.73 CB>CA因此其線上任何點之彈性值均會小於1(雖然大小各有不同),我們稱此為。反之,

★ 富於彈性之供給→圖3-I0直線型供給曲線,其先與縱軸相交,故雖線上各點之彈性值均不同,但都會大於1(因CB>CA)。→可推知,P.74圖3-11
★ 單一彈性的供給→直線型的供給曲線,若通過原點,→曲線上各點之彈性均為1。
完全彈性的供給→供給曲線為水平直線,則讓線上各點之供給彈性均是無窮大; P.74-5反之
完全無彈性的供給→若供給曲線為垂直直線,則該線上各點之供給彈性均為零。P.75-6

若供給曲線不為直線,如圖3-12所示,若SS為供給曲線,則曲線上C點的彈性可以用過C點之切線的位置來判斷,其彈性值為CB/CA。P.76↓第3節 價格彈性的應用舉例↓P.76

一、價格彈性與均衡的變動:P.76→需求或供給的變動會影響均衡價格與數量
1、同一幅度的需求變動,配合不同的供給彈性,均衡價格與數量的變動幅度會有不同;
2、同一幅度的供給變動,配合不同的需求彈性,均衡價格與數量的變動幅度亦會不同。
﹙一﹚同一幅度的需求變動,但供給的價格彈性不同:P.76 圖3-13同一幅度的需求變動,但供給的價格彈性不同,則其在均衡價格與數量變動的幅度也不相同。P.77
﹙二﹚同一幅度的供給變動.但需求的價格強性不同:由圖3-14其在均衡價格與數量變動的幅度也不相同。

若需求彈性為無窮大(需求曲線為水平線),則供給的改變,將只會引起均衡數量的變化,而均衡價格則不會改變。P.77-8反之,

若需求彈性為零(需求曲線為垂直線),則供給的改變,將只會引起均衡價格的變化,而均衡數量則不受影響。P.78
二、增產一定致富嗎 ? P.78 「穀賤傷農」P.79
三、薄利多銷一定多賺錢嗎 ? P.79-80

當產品的需求彈性小於或等於一時,薄利多銷(降價)不但不可能多賺錢,甚至會減損其利潤。

 
第4節 需求的所得彈性與交叉彈性P.80
 
陸、請問若價格上漲1%, 則其供給量會變動多少?
一、需求的所得彈性:任何物品需求量,除受該物本身價格影響外,尚受消費者所得影響。
為衡量需求量隨所得的變化而變化的敏感程度→可仿照測定需求的價格彈性方式,定義→「需求的所得彈性」,簡稱「所得彈性」→指「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對所得變化的百分比之比率」,亦即「所得變化百分之一時,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P.80

柒、李四在所得為30,000元時,每月購買CD光碟5片,所得為36,000 元時,每月購買CD光碟8片,請問CD光碟對李四而言,是必需品、中立品還是奢侈品?何故?

正常財:☆
1、必需財(必需品) →指0 < E1 < 1的情況,即需求量會隨著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百分比卻小於所得增加的百分比;對於大多數的民生食品皆屬於此類。P.81-2 2、奢侈財(奢侈品) →指E1 > 1→即需求量不但會隨著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且其增加的百分比將大於所得增加的百分比;在現實社會中,娛樂、旅遊及健身補品等大多具有這種傾向。
3、中立財或中立品所得彈性E1,當然也有可能為零或接近於零,這表示該物的需求量不受所得之變化而改變;例如一般感冒藥品的需求就有可能是這種情況。P.82☆

二、需求的交叉彈性:→交叉彈性→「一種物品X的需求量(Qx)變化的百分比對另一種物品Y的價格(Py)變化的百分比之比率」→「Py每變化百分之一時,Qx變化的百分比」。P.82

交叉彈性的數值愈大,表示X與Y兩物品之間的替代性愈強。P.84
若交叉彈性的絕對值愈大,表示X與Y兩物品之間的互補性愈強
。☆ 如果Exy=0,表示Y物品的價格變化不會引起X物品需求量的變化,兩者→為獨立財。
例如,蘋果與電視機之關係即是。P.84根據定義,我們有下列說法:
1、若X、Y為替代財,則Exy > 0
2、若X、Y為互補財,則Exy < 0 3、若X、Y為獨立財,則Exy = 0 P.84  第4章 消費者邊際效→簡要﹙不含程式和圖表﹚ p.89-P.116  第1節 效用的意義與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壹、何謂效用?何謂總效用?何謂邊際效用?又總效用與邊際效用有何關係? 參、何謂邊際效用遞減法則?造成邊際效用遞減的原因為何?又邊際效用遞減與需求法則有何關係? ☆ 一、效用與追求最大效用的假設:有關消費者行為的各項分析,都建立在此。P.93 物品的效用→消費者在消費了該物品之後,主觀上所感覺到的滿足程度。二、總效用、邊際效用與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總效用(total utility, TU) →消費者消費某一物品後,主觀上所感受到的效用總和。→總效用常隨物品消費量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數量愈來愈少→物品邊際效用是遞減。 ★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 MU) →物品的消費量增加一單位時,消費者所感受到的總效用的增加量。以公式表示,邊際效用MU為: P.90、P.93 總效用及邊際效用的變化情形及二者間之關係:P.95﹙表4-4 P.96﹚﹙一﹚消費者的總效用通常會隨著消費量之增加而逐漸增加,但當消費量達某一水準時,總效用將到達一極大點→飽和點→繼續增加消費量,必因厭惡引起總效用下降。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因一種物品常有不同的用途,且個人的慾望亦常隨滿足而減弱,因此隨物品消費量的增加,其邊際效用常有遞減的趨勢。P.90☆ 根據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可引伸出負斜率的需求曲線。P.90 ﹙二﹚總效用雖然會隨著物品量的增加而逐漸增加,但是增加之數量會愈來愈少,亦即邊際效用有隨著消費量的增加而逐漸遞減的現象。P.97→稱邊際效用遞減法則。﹙三﹚因為總效用是邊際效用的總和,在未達飽和點之前,雖然邊際效用逐漸遞減,但因為仍然大於零,故總效用仍然持續增加;一直到達飽和點時,邊際效用為零,總效用最大;超過鮑和點之後,邊際效用為負,總效用開始減少。P.97 物品的邊際效用隨著消費量的增加而遞減。至於 ★邊際效用何以會遞減,其原因有二:P.97 P.97-8 ﹙一﹚消費者慾望種類雖多,通常對每一特定慾望都有其一定限度→其熱衷程度會降低。﹙二﹚一物品通常有多種用途,即同一物品可滿足各種不同慾望。當其數量甚少時,消費者將用它來滿足最重要的慾望,因之所感覺到約滿足程度高→邊際效用高;反之遞減。 第2節 消費者的選擇與需求曲線的導出P.98  一、消費者對物品的購買原則:效用最大的購買原則 Px . MUm = MUx (4.1) Px為X物品的價格,MUm為貨幣的邊際效用,MUx為X物品的邊際效用。↑若物品價格已知,消費者為求總效用極大,對任何物品的購買必須使:對每一單位物品所支付之貨幣的邊際效用(Px.MUm)等於購得的最後一單位物品所獲得的邊際效用(MUx)。﹙表4-2﹚P.99-100 二、個別需求曲線的引伸:P101-2 物品的邊際效用曲線與需求曲線實際上是同一回事,只是前者的縱座標是邊際效用,而後者的縱座標是價格而已。P.102表4-3、圖4-2 P.104 若將市場上全體消費者對某一特定物品的個別需求曲線水平加總,即可得出該物品的市場需求曲線,再配合市場的供給曲線,便可決定該物品的市場價格。 柒、何謂價值的矛盾?試說明何以會產生此一矛盾現象。☆P.104 三、價值的矛盾:由以上邊際效用推導需求曲線的過程,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需求曲線所表現的就是在對應的購買量(Qx)之下,消費者所願意支付的一個最高價格(Px)。需求價格乃是對應於某一購買量下,消費者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此一價格的高低決定於物品的邊際效用的大小(宜特別留意!)。P.105☆ 四、價格決定於邊際效用,而非總效用。→解釋→價值的矛盾(the paradox of value)。 「價值的矛盾」是說:水對人類如此重要,但其價格卻甚低;而鑽石對人們並無多大實益,其價格卻反高。P.105-6 效用最大的購買原則↓ 五、多種物品間的選擇:消費者對物品的購買原則→為達總效用最大,消費者對於任一物品的購買都必須使對每單位物品所支付價款的邊際效用相等於購得的最後一單位物品所獲得的邊際效用→對X物品而言,必須滿足(4.1、4.2)式之條件:P.I07-8 六、 ☆價值的矛盾:水對人類如此重要,但其價格卻甚低;而鑽石對人們並無多大實益,其價格卻反高。↓第3節 消費者剩餘↓p.109 ★ 消費者剩餘」→是消費者心理上所感覺到的一種交易利得。→消費者從中所獲得的邊際效用均大於其對該物品所支付價格的邊際效用→有所「剩餘」,此剩餘之總和,乃消費者在單一價格付款的交易情況下所享受到的「交易福利」,我們稱此為消費者剩餘。☆P.109 ★ =﹙ ﹚-( ) =( )-﹙p * Q * MUm﹚消費者剩餘定義為:消費者所願意支付的價款與實際所支付的價款問的差額。P.111亦即消費者剩餘=消贅者所願意支付的總價款一實際所支付的價款=(需求價格的總和)一(單價.購買量) 第5章 消費者的選擇一無異曲線分析→簡要 P.117  消費的選擇行為,常用的分析方式有二:P.118 1、邊際效用分析法→前者是立基於效用的可測性, 2、無異曲線分析法→是立基於偏好的順序性。後者的立論基礎顯較前者嚴謹而且合理。無異曲線是對消費者有同等總效用的兩種物品的各種組合所形成的軌跡。它具有負斜率、不相交、離原點愈遠之曲線總效用愈高、任何一點都恰有唯一的一條曲線通過及凸向原點等特性。凸向原點表示兩物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遞減。 貳、何謂邊際替代率?邊際替代率為何會遞減? 邊際替代率指為維持同等總效用,一種物品的消費增加一單位時,另一種物品可減少的數量。 預算線指在物品的價格為已知的情況下,消費者支用其全部所得或預算,所能購買到的各種消費組合的軌跡。預算線與無異曲線相切的切點,是消費者在既定的所得、價格與嗜好條件下,消費者追求最大效用的選擇點,亦即消費者的消費均衡點,而此點所對應的數量,正是消費者對兩種物品的購買量。P.118,↓P.119 無異曲線分析法→好處→它不需要衡量出「效用的數值」,只要知道「效用的大小順序」,即可進行分析,因此它較具合理性。此外,我們也可以應用它來分析絕大多數的「選擇」問題,。  第1節 無異曲線的意義與特性P.120  壹、何謂無異曲線?它有何特性? ☆ 一、無異曲線的意義::對兩種物品而言,所有可獲得同等滿足水準(或同等總效用)的各種組合的軌跡。→無異曲線亦可以說是「等效用曲線」,它表示:在同一條無異曲線上,任何一點所代表的物品組合,給予消費者約滿足程度都是一樣的。P.120 ☆ 二 、無異曲線的特性:★P.122 ﹙一﹚無異曲線的斜率為負:設X與Y二種物品的邊際效用都為正→無異曲線的斜率必然為負。﹙二﹚任何兩條無異曲線永不相交:因為如果相交,必然會產生邏輯上的矛盾。圖5-2 P.122 ﹙三﹚離原點愈遠的無異曲線,其總效用愈高:圖5-3可證明這種現象。P.122-3 ﹙四﹚平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洽有唯一的一條無異曲線通過:假定X、Y兩物品的消費量都可以無限細分→平面上任何一點,都可產生特定的效用,因此必有一條無異曲線通過(圖5-3)。﹙五﹚無異曲線凸向原點:前圖每一條無異曲線→繪製成凸向原點的原因是基於經濟學上的一項重要假設——邊際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遞減的假設。P.124 三、邊際替代率遞減法則:X增加一單位時,Y可以減少的數量,經濟學上稱為以X代替Y 的邊際替代率。→MRSxy。現若以 X代表X的變動量, Y代表Y的變動量,☆ 若以邊際效用的觀點來看,邊際替代率其實就是X、Y兩種物品的邊際效用的比值,亦即 X物品增加所獲致的效用,等於X物品的增量( X),乘上X物品的邊際效用(MUx),亦即增加的效用=MUx * X 而Y物品減少所損失的效用,則等於Y物品的減少量( Y),乘上Y物品的邊際效用(MUy),亦即 損失的效用=MUy十 Y 為保持總效用於不變→二者應該相等→MUx. X=MUy十 Y 注意,因X增加,Y必須減少,放入X與AY正負號相反,P.127 值得注意→在邊際效用遞減的情況下,邊際替代率必然會隨著X的增加而減少。P.128其→因為當X增加時,MUx會降低;另由於在維持總效用不變下,當X增加時,Y必須減少,而隨著Y的減少,MUY必然會提高,因此根據(5.2)式,MRSxy乃會隨X之增加而逐漸降低。又由於我們知道,邊際效用遞減乃為一般人嗜好的正常反映,因此,MRSxy隨X的增加而逐漸遞減的現象,也就普遍存在,經濟學上將其稱為邊際替代率遞減法則。也由於邊際替代率遞減法則的作用,無異曲線才凸向原點。P.128 ↓第2節 預算線↓ ★預算線是指在物品的價格為已知的情況下,消費者支用其全部所得或預算,所能購買到的各種消費組合的軌跡。☆☆☆P.128 Px.X + Py.Y=1 預算線又稱為價格線(price line) (5.3) P.129 (5.4)。 第3節 效用極大化下的消費者選擇P.131 伍、就理性的消費者而言,邊際效用分析法與無異曲線分析法分析消費 者均衡所得的結論相同。試比較兩者均衡的解釋→討論其相對優點。為使總效用最大→選擇在無異曲線與預算線相切的切點E來消費→E點為消費者消費均衡點。 E點為消費者的消費均衡點,它表示若消費者原先的消費組合不在E點上,在圖5-7中A、B等其他點上,則必會重新調整其消費組合,直到E點為止;而且一旦達到E點,則在其他因素如嗜好、所得等都不變的情況下,它將不再變動,此一不再變動的總效用最大狀態→稱消費者均衡。觀察E點→無異曲線的斜率等於預算線的斜率(因E點是預算線與無異曲線相切之點), P.131-3 無異曲線分析法與邊際效用分析法其結論是相同的。↓第4節需求曲線的導出↓P.133 無異曲線線Ia,相切於G點,這G點又是另一個均衡點。將以上E、F、G,…‥各均衡點連接起來,將形成一條曲線,稱為「價格消費曲線」,圖中的PCC線即是,它表示隨X物品的價格下跌,消費者對X與Y兩種物品購買量的變化情形。☆P.134  第6章 廠商的經營與生產技術→大綱P.141  第1節 經營的目標P.143  參、廠商的經營目標是什麼? ← 廠商→一個以營利為目的事業個體或個人,透過為市場供應其產品的作為,獲取利潤的意思。一、廠商的經營目標: P.143 二、利潤→收益減掉成本以後,剩下來的餘額。P.144盈餘→當收益大於成本時,出現正的利潤,虧損→當收 益小於成本時,出現負的利潤。 損益平衡→利潤為零的情況。收益→銷售商品獲得的收入。 壹、何謂機會成本?試舉例說明之。機會成本→使用該資源的代價(或機會成本),為該資源放棄用於其他用途所可能獲得的報酬,同時,該資源若僅能使用於一種用途上時,則這些其他用途的報酬中,其最大報酬就是使用該資源的機會成本。 隱藏成本→企業主使用自有的資本、土地及勞動時,於一般會計帳上都沒有顯示出來,P.144 外顯成本→會計帳上記載的原料、折舊、薪資等支出項目;不管是外顯成本,還是隱藏成本,都是廠商經營的機會成本。P.144-5 貳、何謂經濟利潤?其與會計利潤的主要差別何在? ☆ 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或超額利潤(excess profit)→按機會成本所計算出來的利潤,會計利潤(accounting profit) →按會計成本或僅計及外顯成本所計算出來的利潤。正常利潤(normal profit) →當會計利潤的大小等於隱藏成本時。機會成本=外顯成本十隱藏成本 會計成本=外顯成本 會計利潤=收益一外顯成本經濟利潤=收益一機會成本=會計利潤一隱藏成本=會計利潤一正常利潤(6.1) P.146 肆、請條列式說明廠商經營決策的內容與限制。二、廠商經營決策的內容與限制:可以從與廠商成本有關的項目,及從與廠商利益有關的項目,來了解廠商的經營空間。P.146-7 1、生產什麼? 2、如何生產? 3、如何銷售? 4、生產多少?P.147 伍、何謂短期?何謂長期?分別短期與長期的做法,對於廠商經營決策問題的意義何在? ☆☆ 三、廠商決策的時間考量:可以就所有的生產要素進行調整;換言之,長期→如果廠商所使用的要素數量都可以改變的話。P.147 短期→至少存在一個要素數量無法加以改變的話。P.148→ 廠房的擴建、生產線的增減或機器的更新,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此,在變動這些生產要素所需時間以內的期間,稱短期。P.149 陸、何謂生產?何謂生產函數? ←第2節 短期生產函數P.149 柒、試說明短期生產函數的意義,並繪圖描述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三者之間的關係。 生產→泛指一切能創造價值的活動。該價值的多寡是體現在人們對其產品的滿足程度, 產品→則包括了在財貨與勞務的提供上。因此,生產活動涉及到生產者與消費者,同時也涉及到生產要素的供應者。生產者結合各種生產要素,才能製造出產品。P.149 生產基本要素→企業才能﹙生產者所提供的生產要素﹚與企業僱用的勞動者提供的勞動。 1、土地,包括農、林、漁、礦、環境等自然資源; 土地的量是自然的秉賦,是固定的; P.150 2、為資本,包括機器、設備、廠房等人造的生產工具。資本的量是可以累積、改變的;同時,資本在產品的製造過程中,是可以一再重複使用的。 L來表示勞動,以K來表示資本;同時,於短期中,廠商使用的資本量固定在Ko的水準上,至於勞動量則可以調整其使用量。變動生產要素→類似勞動這種可以隨產量調整其使用量的生產要素; 固定生產要素→類似資本這種無法於短期中隨著產量調整其使用量的生產要素。將短期的生產技術,利用函數﹙f﹚出表示為產出(Q)與投入之間的關係,用數學式子表示 Q=f(L, Ko) →短期的生產函數 (6.2) P.150-1 圖6-1 短期生產函數或短期生產曲線是說明勞動投入量與總產量(TP)之間的關係。為了進一步說明投入與產出的關係,於經濟學中常提及的相關概念,為平均產量(APD)與邊際產量(MP)。P.152 平均產量是就全部的勞動投入量來看,平均每一單位的勞動的產量。(6.3) (6.4) (6.4) → TP與 L分別表示總產量的變動量與勞動投入的變動量。→P.152-3(6.5) (6.6) 當 L趨近於零時,則MPP就相當於生產函數對於L取第一導式,亦即生產曲線在該點的斜率。當L大於L2時,則隨著L的增加,APL是遞減的。而在L=L2時,AP 是達到最大值。APL的走勢之所以呈遞增到遞減,無非表示該生產技術的特性: 1、 當產量增長速度>勞動量增長速度,即 Q> ,經移項整理後為 Q> 即MPL>APL。
2、 當產量增長速度<勞動量增長速度時,可以得出。P.153 3、 當產量增長速度=勞動量增長速度時,表示MPL=APL。可以將APPL的走勢表示在圖6-2(b)上,當在L2時,APL達到最大值。P.153-5圖6-2(a) 6-2﹙b﹚ ★邊際報酬遞減現象→說明在短期內,該生產技術的一個瓶頸,即當有些固定生產要素沒有可能跟著調整時,祇有調整變動生產要素的使用量,將使得與變動生產要素平均搭配的固定生產要素變得很少,甚至出現變動生產要素過於擁擠或出現互相排斥的情形;因此,隨著變動生產要素使用量的持續增加,終將使得其邊際產量出現遞減的現象。→稱邊際報酬遞減現象。p.155 捌、何謂邊際報酬遞減法則? ☆ 玖、何謂生產三階段?劃分為生產三階段的意義何在? 拾貳、邊際報酬遞減法則與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現象之間的關係為何? ★ 邊際報酬遞減現象→是說明在短期內,該生產技術的一個瓶頸,即當有些固定生產要素沒有可能跟著調整時,祇有調整變動生產要素的使用量,將使得與變動生產要素平均搭配的固定生產要素變得很少,甚至出現變動生產要素過於擁擠或出現互相排斥的情形; p.155 ★邊際報酬遞減現象→隨著變動生產要素使用量的持續增加,將使其邊際產量出現遞減現象。→亦稱邊際報酬遞減法則。根據邊際報酬遞減法則,可將廠商勞動投入量的選擇範圍,歸納成生產三階段。圖6-2(b) ★邊際報酬遞減法則,該法則為短期的生產技術的特性與限制的集中表現。☆P.155-6 第3節 長期生產函數P.156 假設某一生產技術,其長期的產出(Q)與投入(L,K)之間的關係,可以函數(g)表示為 Q=g(L, K) (6.7) P.156 函數g為長期生產函數,其二個自變數L與K,都是可以變動的變數。長期生產函數g與短期生產函數f的主要區別,在於其資本投入量K不再是固定在某一特定的水準Ko上。其背後,就是說明在長期時,不再有所謂固定不變的固定生產要素。為了突顯長期生產函數中,其投入量的可變性,現在利用等產量曲線的概念,來說明其意義。 拾、試繪圖說明等產量曲線的意義。☆P.157 等產量曲線是指所有生產要素投入量的組合點的軌跡,而這些組合點在現有的技術下,都可以生產出同樣的產量出來。以產量Q=10單位為例,則該產量的等產量曲線,可以圖6-3中的曲線IQl0來表示。P.156在IQl0線上的任何一點,如A點,表示投入Lo與Ko時,可生產出10單位; 拾壹、何謂邊際技術替代率?其與邊際產量之間的關係為何? ☆(6.8) (6.9) 邊際技術替代率(MRTS) →勞動與資本之間,在生產上具有相互替代的性質。就某一特定的長期生產技術而言,其使用生產要素間的替代性質。P.157 (程式6.10-13) 邊際技術替代率→為維持同一產出水準,當變動某一生產要素的投入量時(以 L表示),平均每一單位的變動量,可以替代另一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以 K表示另一要素的投入變動量,… 邊際技術替代率有遞減的現象→在維持產量不變的前提下,若欲增加使用某一生產要素(L)以替代另一生產要素(K)時,則隨著L使用量的增加,其所能替代的K的使用量,會呈現出遞減的現象。此一現象稱為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現象。當某一生產技術具有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性質時,則其等產量曲線就呈現出凸向原點的形狀,如圖6-3 拾參、何謂規模報酬?請利用長期生產函數來說明。P.159☆ 規模報酬→當所有生產要素的使用同時擴大時→即生產規模的擴充,其與產出水準的關係。↓所有生產要素的使用同時擴大為原來的a倍時,其產量是否也擴大為原來的a倍,或比a倍多,或比a倍少。P.159-162圖6-4 ↓    第7章 廠商的決策與生產成本→大綱↓P.165   第1節 決策的準則P.167 壹、何謂邊際原則?試舉例說明之。P.168  貳、請說明廠商的短期決策準則。一、短期的決策準則:為求取其利潤最大化目標實現→針對產量的變動,引起收益與成本作同方向的變動,可能促成利潤影響,進行評估→以變動量作為思考焦點→邊際原則。以求得利潤最大化的最適產量為例,通常把產量的變動,引起收益與成本的變動,稱為邊際收益(MR)與邊際成本(MC); P.168 利潤最大化的最適產量→使得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相等時的產出水準。P.169 MR=MC→可以得到利潤最大化的產出水準,進而得出最大的利潤值。利潤最大化的必要條件。 當目前的產量,無法滿足MR=MC的條件,就表示在目前的產量下,MR可能大於或小於MC。MR>MC→增加產量,對於收益的影響,較成本來得大,造成利潤作同方向的增加。此時, 表示利潤仍有增加的空間,即利潤尚非處於最高點,表示可以增產的方式,來提高利潤。


參、請說明廠商的長期決策準則,其與短期決策準則的不同是什麼?
二、長期的決策準則:長期決策與短期決策的主要區別,在於
長期決策不受時間的限制,可供廠商選擇的空間更為寬廣。
P.171-2在長期時,沒有所謂的固定生產要素,所有的生產要素都是可以變動的。
P.172→在長期,就看不見有虧損的廠商,表示廠商的平均收益不比平均成本來得小,即AR AC。
廠商如何求出其長期利潤最大化的問題,則與短期決策時相當
→可以從產量的角度切入,把握邊際原則,於評比長期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後,選擇使兩者相等的產出水準。P.172

拾柒、請比較長期與短期成本函數影響因素的異同點。P.198
肆、何謂成本函數? P.172←第2節 短期成本函數P.172

★成本函數→描述在現有生產技術水準下,廠商為了生產某一產出水準(Q),所必須支出的最小花費(以C表示);因此,Q與C的對應關係,就稱為成本函數(以h表示)。
成本函數C=h(Q) (7.1)
在短期時,產出水準的變動,只能調整所謂的變動生產要素的使用量加以支應; P.172-3
在長期時,不再有的固定生產要素,可通盤考慮調整所有的生產要素的使用量,以應生產需要。
一、短期成本函數與短期生產函數的關係:資本(K)與勞動(L),從事生產時,按照當時的生產技術 (f表示),則短期的投入與產出(Q)關係,可以短期的生產函數表示如(7.2)式: Q=f(L,Ko) ﹙Ko表示某一固定的資本投入量﹚ (7.2)P.173

根據短期的生產函數,得知若要生產某一數量的產品時,則必須配合現有的固定資本投入量(Ko),至少投入相當數量的勞動(L),才能辦到。而該產量的生產總成本(TC),也就是花在使用固定生產要素(Ko)與僱用變動生產要素(L)的總開銷。其中,
Q→短期的投入與產出 K→資本
Ko→固定資本投入量、固定生產要素 L→勞動、僱用變動生產要素
FC→固定成本 →使用固定生產要素的開銷, TC→總成本=FC+VC
VC→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 →僱用變動生產要素的開銷。 (7.3)
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的大小:一方面要看固定生產要素的使用量(Ko)與變動生產要素的僱用量(L)而定,P.173另一方面要看要素的使用價格r與僱用價格(w)而定。P.173-4

廠商係按既定的價格(r與w)核計其生產成本。→可以將FC與VC表示如(7.4)式:
FC=r.Ko (7.4)
VC=w.L 因此,TC也可以表示成(7.5)式
TC=r.Ko+ w-L (7.5)
將成本表示為產出水準的對應關係,即所謂的成本函數。

伍、請繪圖說明變動成本函數與短期生產函數的對應關係。
一、變動成本函數與短期生產函數的關係:圖7-l (a)、(b)、(c)
﹙一﹚短期生產函數:描述短期的生產技術,說明在固定生產要素下,變動生產要素與產出水準之間的對應關係;同時,隨著變動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讓生產技術具有邊際報酬遞減的性質。當勞動投入量為L4時,其產出水準為Q4,達到極大。若持續增加勞動的投入時,即L>L4,則產出水準反而下降。p.174-6

﹙二﹚短期成本函數與短期生產函數的關係:短期成本包括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在短期內是固定的→不隨著產出水準的變動而有所改變;成本的大小,與短期生產函數的關係,基本上是要看變動成本與短期生產函數的關係而定。P.176-7圖7-2所示,VC線的走勢如同圖7-l(d)所示;固定成本曲線FC)為一條水平線,截距為OQ’=rKo:短期成本曲線是由VC與FC垂直相加而得→TC曲線與VC曲線的距離,總維持FC的大小。VC曲線的走勢與短期生產函數之間的關係,適於TC曲線的走勢與短期函數。圖7-2

陸、何以平均變動成本曲線會呈現U字型? P.177
柒、何以平均成本曲線也會呈現U字型?
玖、請繪圖說明平均成本、平均變動成本與邊際成本三條曲線的關係。
三、常用的短期成本函數及其相互間之關係:與討論生產函數一樣,於分析中,較常使用的短期成本函數,除了前述總成本(TC)函數以外,倘有平均成本(AC)函數與邊際成本(MC)函數兩種。P.177
四、
★ 平均成本→就全部的產量而言,平均每一單位的產出,必須支付的總花費→包括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 →可比照得到平均固定成本(用AFC)與平均變動成本(AVC)。

★ AC、AFC及AVC的定義及其間之關係:P.177-178﹙程式7.6﹚圖7-3(a) (b)、7-4

AVC的走勢剛好與AP 相反。→AP 呈倒U字型,即隨著勞動投入量的增加,AP 的走勢是先升後降。而隨著勞動投入量的增加,必然使得產出水準的增加,但AVC的走勢,與AP 相反→呈現正U字型的先降後升。
圖7-3中,圖7-3(a)為VC曲線,以其中的A點為例,表示產量Q1的變動成本為AQ1; P.178平均變動成本就等於AQ1除以OQ1得到的商數,相當於OA線的斜率值,該值劃在圖7-3(b)的A1點。P.178-181圖7-3(a) (b)、7-4

捌、邊際成本曲線也會呈現U字型嗎? P.181(7.8) 、(7.9)
★邊際成本→就產出水準的變動量而言,平均每一單位產出的變動量,導致總成本的變動量
Q產出的變動量, TC總成本的變動量。由於固定成本為一固定常數,故總成本的變動量即是變動成本的變動量( VC)。
→當勞動投入的僱用價格w也是不變時,
VC﹙變動成本的變動量﹚=w. L (7.9)P.181-2

P.182-3圖7-5 ﹙a﹚、(b)
當產出水準的變動量 Q趨近於零時,MC的概念,其值的大小,就相當於在總成本曲線或變動成本曲線上的斜率值。另一方面,由於
TC曲線是VC曲線的垂直上移,因此,對應某一產出水準時,TC曲線的斜率與VC曲線的斜率完全相同,故可以由TC曲線或MC曲線來求出MC的大小。P.182

三、短期成本函數的影響因素:☆P.184
1、資本投入量的影響:資本投入較多→﹙1﹚直接拉高固定成本,﹙2﹚可延後出現邊際報酬遞減現象→有助變動成本的降低→資本投入量的增加,無法明確預期其對於總成本影響。

2、生產要素使用價格的影響:當資本的使用價格上升,將拉高固定成本; →當勞動的用價格提高了,也會增加變動成本。
→生產要素使用價格的提高,將使得總成本的往上調高。

3、現有生產技術的影響:如生產技術有進步,表示相同投入,可生產出較多產量→雖然生產技術的進步,不至影響固定成本,卻可降低變動成本→使總成本往下調低。☆P.184

拾貳、長期平均成本函數何以呈U字型? P.185
一、長期成本函數與長期生產函數的關係:只有勞動投入(L) 、資本投入(K)情況下,可將長期的生產技術(g)表示為投入與產出(Q)的對應關係,此一關係稱為長期生產函數。
Q=g(L,K) (7.10)
★長期成本函數→係在長期下,描述最小成本與產出水準之間的關係。
等產量曲線→就產出水準為Q1來討論,其最小成本的問題,乃是如何找到最適當的生產要素投入組合,在保證生產出Q1的前提下,卻是花費最小的要素組合。在現有的長期生產技術下,為了生產Q1的產量,可以有無限多組的生產要素組合,這些組合的軌跡。P.185

當生產Q1的要素組合為(L,K)時,就表示其總花費(C1)為
C1=wL+rK ﹙W、r分別表示勞動投入、資本投入的使用價格﹚ (7.11) P.186
圖7-6來解答成本最小的問題。→等產量曲線IQ1表示所有可用於生產QI1的要素組合點,例如A、B、E等三點。就A點而言,其要素組合為(L1a,K1a):因此,僱用該組合點的花費(CD為
C1a=w.L1a + r.K1a

拾、何謂等成本曲線?請繪圖說明之。☆P.186
等成本曲線→所有花費相等的要素組合軌跡,可用C1a為例,其等成本線為滿足下式要素組合:
G1a=wL+rK P.186、圖7-6

★生產擴張曲線→當產出水準持續增加時,其最適的(即成本最小的)要素組合點的軌跡。
★當產出水準由Q1變為02、Q3.…,.時,其要素組合點由E1變為E2、E3、……,而這些要素組合點的連線,就稱為擴張產出水準的生產擴張曲線,如圖7-7(b)中的OE線。p.187-8

拾壹、請繪圖說明規模報酬與長期成本函數的關係。圖7-6、7-7(c) (d)
若從Q1以後,該生產技術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性質,就表示投入要素同時增加時,將使得產出以更大比例增加; →設此一比例(設為 )等於2時,則表示Q2=2Ql、Q3=3Q1、Q4=4Q1與Q5=5Q1,餘類推。P.189若從Q1以後,讓生產技術具有固定規模報酬的性質,則此時之 等於1,……P.189
長期生產函數於產出水準不是很大時,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性質,且其比例也非固定,有隨產出水準之提高,而遞增比例逐漸變小,慢慢趨近於1。……P.189-191

拾貳、長期平均成本函數何以呈U字型?
拾參、請繪圖說明長期邊際成本曲線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關係。7-9
二、常用的長期成本函數及其相互間之關係:較常用的長期總成本(LTC)函數外,尚有長期平均成本函數與長期邊際成本函數兩種。(7.12) (7.13)
★長期平均成本(LMC) →就全部的產出水準而言,平均每一單位產出所須負擔的花費: P.191
LAC﹙長期平均成本﹚=LTC/Q (7.12)
★長期邊際成本(LAC),是就產出水準的變動量而言,平均每一單位產出的變動量,引起長期總成本的變動量。 (7.13) ……P.191-3

拾柒、請比較長期與短期成本函數影響因素的異同點。P.198
三、長期成本函數與短期成本函數的關係:在長期時,若要生產某一產量Q1時,可以調整所有的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以使得LTC之最小;而在短期時,受到時間的限制,總是有些或至少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無法變動,而得出之短期總成本TC,將不可能比LTC來得小。亦即LTC TC P.193

拾肆、何以長期成本不會比短期成本高?請繪圖說明之。圖7-I0
產量Q1時,長期成本最小的要素組合為(L1,K1):
產量Q2時,則為(L2,K2)。但在短期時,若其資本投入量為K1,則配合使用L1的變動投入,剛好也可以生產Q1的產量;
在短期,若把產量提高為Q2時,則在K1不變的情況下,只能使用L3的勞動投入來配合才辦得到,顯然L3大於L2 。→生產Q2產量的TC(可以經過G的等成本線來表示)大於LTC,而生產Q1產量的TC等於LTC。P.193
在短期時,若要把產量降低的話,在K1不變的情況下,也將比長期使用較多的勞動投入,而使得其TC大於LTC。→了解到短期TC不可能比長期成本LTC小的理由。P.194圖7-10-12

拾伍、請繪圖說明長期平均成本與短期平均成本之關係。P.195圖7-11
四、長期成本函數的影響因素:生產要素使用價格與生產技術,必然也是長期成本的影響因素; →使得LAC曲線表現出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的規模報酬性質。
生產技術的改變,影響到當初的規模報酬性質,使得規模報酬遞減的現象,提早於較低的產出水準下出現的話,將使得LAC曲線的遞增階段往右移動;反之,若
技術的進步,使得規模報酬遞減現象,延後於較高的產出水準下才出現的話,則LAC曲線的遞增階段將往左移動。P.195

第8章 完全競爭市揚→簡要P.201
壹、何謂產業結構?何謂市場結構?兩者的異同處何在? P.203
肆、經濟學通常將市場結構分為那四種?請簡單說明每一種結構的特性,並試舉二個實例。
一、市場結構分類的標準:P.204-5
產業:生產同一產品或同類產品所有廠商的集合體。具互相替代角色的物品,可歸同類產品。
市場結構:將產業結構、需求結構、相關社經環境等三大構面,作為市場結構或市場組織的基本分類標準,以便能深一層探討廠商與消費者的行為,以及市場的均衡。P.204
市場結構的分類→為了便於釐清廠商所關注的問題,以作進一步分析廠商生產決策前提。
貳、試說明廠商對於市場價格影響力的決定因素。P.205
1、該商品在消費者心目中,與其他廠商提供的商品完全一樣時,稱同質商品。反之稱異質
2、廠商家數的多寡,或是廠商銷售量的百分比數的高低。P.205
3、市場價格的影響力→在短期時,須符合同質商品以及廠商家數極多,或該廠商的銷售量完全不具份量等兩個要件。
4、若唯一一家→市場的銷售量接近百分之百→其商品的異質程度接近獨一無二情況∵該廠商對於其商品市場價格的影響力,也就接近完全境界。P.205-6☆表8-1

拾、何謂生產者剩餘?請分別就廠商與市場的情況,繪圖說明之。☆
四、生產者剩餘(PS)的意義:與消費者剩餘的概念類似。→廠商的實際總收益,與為了持續其生產所必須得到的最小收益之間的差額。P.216-7於上述廠商是否決定其歇業的討論中,得知為了維續廠商的生產活動,則廠商的底線是至少能回收其變動成本(VC),或其虧損不能超過其固定成本(FC))。(8.9)式、圖8-6P.218-9
參、試說明廠商長期利潤存在性的決定因素。表8-1 P.208-210
考慮廠商長期利潤存在性的決定因素。關鍵因素為廠商進入或退出市場的容易度與自由度。
長期利潤是否等於零,關鍵的因素是進出市場的困難度,而不在於市場廠商家數的多寡。
市場結構分四種,第一種類型稱為完全競爭,P.206 第二種類型稱為獨占性競爭, 第三到第六種類型通稱為寡占, 第七種類型稱為獨占。
完全競爭廠商的邊際收益也等於市場價格P*。若將用AR曲線與MR曲線劃於圖形上時,如圖8-1所示,兩條曲線剛好重疊,且都為一水平線,其截距為P*。P.210-1

玖、請繪圖說明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與市場的短期供給間的關係,並比較兩者之異同點。P.211
一、廠商的短期決策問題:根據邊際原則,利潤最大化的最適產量,必滿足MR=MC條件式。→若完全競爭市場價格為P*時,MR=P*; MR=MC的條件式,可改寫: MC=P* P.211
完全競爭廠商利潤最大化的產出水準Q*,在於生產該水準產量的邊際成本必將等於市場價格。
當QMC:
當Q>Q*時,MRFC 將TC=VC+FC代入後,並兩邊同時加TR與減FC,得出↓﹙8.4﹚
VC>TR 兩邊同除以Q後,即為→ AVC>AR (8.5) P.213
虧損比FC大→AVC>AR
平均原則→在短期時,若廠商的平均變動成本高於平均收益時,廠商將暫停生產;反之,
若AVC≦用之時,廠商可以繼續依邊際原則來決定其利潤最大化的最適產出水準。

AVC與AR之的關係→可從圖形→圖8-2→完全競爭廠商的AR曲線與MR曲線為同一條水平線,而於圖中劃有三條不同的AVC曲線。
1、針對B點的產出水準下,若該廠商的AVC曲線為AVC1曲線時,其對應之
平均變動成本GQ2 > 平均收益BQ2(P*)→廠商將暫停其生產活動。其次,
2、在AVC2曲線下→平均變動成本=平均收益相等→廠商暫停生產或生產OQ2 →虧損額剛好是其固定成本; →若生產OQ2時,其收益剛好把變動成本回收回來而已。
3、在AVC2曲線下,平均變動成本HQ2 < 平均收益BQ2→廠商可選取根據邊際原則所決定的產出水準來生產,這將使其利潤最大或虧損之最小。P.213 拾壹、完全競爭廠商於長期時,如何決定其最適產量?請繪圖說明之。一、廠商的長期決策分析:P.219 ★長期利潤極大化的決策問題,將同時滿足下述二個條件的要求:﹙一﹚為了達到利潤最大化,必然會根據邊際原則來決定其最適產出水準,即選擇長期邊際成本(LMC)等於邊際收益(MR)的產出水準。以(8.10)式表示此一條件式,為 LMC=MR (8.10) ﹙二﹚不可能存在有超額利潤,即完全競爭廠商的利潤等於零。因為, 1.利潤大於零→誘使新廠商加入或現有廠商擴大產出規模→增加市場供給→市場價格下降; 2.利潤小於零→舊廠商退出市場或縮減其產出規模,減少市場供給,造成市場價格提高。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產出水準,會在長期平均成本﹙LAC﹚等於平均收益(AR))的地方, LAC=AR ∵全競爭廠商的MR與用上都等於市場價格(P); ∴可改寫成:P.220 LMC=P以及LAC=P 滿足這二個條件式的產出水準,也必是滿足下式產出水準:P.221 LMC=LAC LAC曲線最低點的產出水準時,LMC才會等於LAC。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決策問題,就變成為選擇一個使LAC最低的最適規模來從事生產,且其最適產出水準(OQ*)就是與此一LAC最小值對應的產出水準。P.221圖8-7(a) (b) 二、廠商的長期供給與影響該長期供給的因素:長期供給為其LAC最小值對應下的產出水準0Q* ,且按該LAC的最小值來決定其售價的高低。P.221換言之,廠商在長期時,已不存在一般的供給關係,即不存在不同價格與供給量問的對應關係,而只有存在一個長期供給價格與供給量的供給點,如圖8-7(a)的A點。P.221-2且知此一長期供給點,就是LAC曲線的最低點;因此,LAC曲線或其最低點的所在,就完全決定了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供給點。P.222☆ 拾貳、有那些因素會影響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供給? 拾參、請繪圖說明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供給?分別就市場需求不變與變化的情況下,進行討論。☆ 三、市場的長期供給與影響該長期供給的因素:從圖8-7(b)中,→ ★當市場需求不變時,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供給,也為一供給點(如圖8-7(b)之B點),而不再是一供給曲線了。P.223同時,該供給點的供給量剛好是市場價格所對應的市場需求量。第一、就成本遞增產業來說:圖8-8 1、由於市場需求增加,將迫使整個產業的供應量提高,因而提高生產要素的需求,終將拉高生產要素的使用價格,最終使得廠商的LAC曲線往上移動,表示該產業生產該產品的LAC隨著產業產量之增加而遞增→稱為成本遞增產業。↓8-8(b) 2、成本遞增產業:市場的長期供給點→隨著LAC最低點的往上提升,表示長期供給點的價格提高;而長期供給量也會比原來發生市場需求增加以前之供給來得多,產業供應量的提高,將完全依靠新廠商的加入,且生產出與舊廠商一樣多的產出水準OQ*。P.223-4圖第二、就成本遞減產業→隨著產業產量的增加,使得其廠商的LAC曲線出現遞減的現象的產業,若市場對於產品的需求增加時,產業的產量將提高,而使得成本遞減產業的廠商的LAC曲線往下移動。→LAC曲線具價格與供應量間呈反向關係的性質。P.224 第三、就成本不變的產業來看→廠商的LAC曲線,不隨產業產量的變化而改變的產業。成本不變產業在需求改變下的長期供給曲線(LS),為一水平線,即在以LAC最小值作為價格的情形下,長期供給量可以隨市場需求的變化而增減。P.224☆ 拾肆、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供給曲線有可能出現正斜率、負斜率或水平線的情形,是否表示供給法則在長期時,未必一定成立?論之。 ★市場長期供給的影響因素:P.226 1、若市場需求改變時→根據產業的成本遞增、遞減或不變的特性,可求出正斜率、負斜率或水平的長期供給曲線; →就這些長期供給曲線而言,即使出現了改變固定規模報酬的生產技術的變化,也不致於對這些長期供給曲線造成影響,但對於廠商家數將會有所增減。 2、若市場需求沒有改變時→生產要素價格的改變,將使得LAC的最小值跟著變化,而以該最小值作為價格,所對應的需求量也不同;因此,生產要素價格的改變,將使得市場長期供給點的價格與供給量,沿著市場需求線作改變。至於若出現改變固定規模報酬的技術變化時,若不影響LAC的最小值,則市場的長期供給點也不會改變,但廠商的家數將跟著調整。P.226 第10→20章重點整理P.259→502 Sandra 2005-12-10 19:40:48 第10章 寡占市場P.259  第1節 寡占市場的特性與成因P.262  壹、說明寡占市場的特性。P.259←↑ 寡占市場的特性有:僅有兩家廠商稱複占,有三家廠商稱鼎占。一、生產者只有少數幾家:→主要的生產者通常在2→20家。P.259,P.263-4 二、產品的品質可能一樣→純質寡占,也可能不一樣→異質寡占。263-4 三、生產要素的移動性很低→新的生產者想要參與生產或原生產者想要退出均屬不易。P.264 四、市場情報不充分→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個別生產者之間彼此勾心鬥角。P.259、263-4 一、寡占市場的特性:市場的供給僅限於少數幾家廠商→少數幾家廠商生產相同或相近似的產品,僅有兩家廠商時稱之為複占,有三家廠商稱鼎占,→家數很少→廠商之間具有相互的依存)關係,任何一家廠商的決策都會影響到其他少數的競爭者。P.264 貳、寡占市場是如何形成的原因? 25講寡占市場形成的原因可能有:P.259、264-5 一、自然競爭的結果→在優勝劣敗的情況下,不符合規模經濟的廠商自動退出市場或被淘汰出局,或部分廠商採取合併經營的方式,使市場成為幾家大廠商分食市場大餅的局面。二、人為條件的限制→有些產品之製造須投入龐大的經費,不是小規模的廠商之能力所能獨力經營的;市場規模不大,無法容納太多廠商予以競爭;政府為了保護少數的專利及生產技術,或取得稀少原料等因素。 ↓第2節 基本的寡占理論↓P.266 參、說明有拗折點的需求曲線理論之內容。P.260-1 25講重要的寡占理論有:P.260、P. 266-7 圖10-1、2 一、有拗折點的需求曲線理論:寡占市場競爭者人數不多,如其中有一家廠商採取改變價格策略,其他生產者會採取對策因應→產生了一條有拗折點的需求曲線。結果對個別生產者助益不大→寡占市場的價格通常是極為穩定,個別生產者都採取非價格競爭者策略。基本假定:1、領導者提高價格策略時,其他的追隨者便同時採取不改變價格的對策。 2、領導者採降低價格策略,其他追隨者亦同時採取追隨降低價格的對策。 ☆不論個別生產者的寡占市場的個別生產者通常不願採取價格的策略作為競爭的手段,而是採取非價格競爭,如改進產品的品質,提供特殊額外的服務,給予消費者分期付款等鼓勵措施,以及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等。P.269 圖10-3 二、廠商相互勾結下的寡占理論:寡占市場生產者不多,彼此間具有相互依存關係,為減少市場不確定性以增加利潤,廠商間經常從事相互勾結行動,方式→採公開勾結,分割市場,劃一價格,形同托拉斯組織,可採暗中勾結的式:君子協定或默契:P.261、P.269 ﹙一﹚價格領導制:同質寡占市場中的某家廠商作為價格的領導者,基於成本上優勢或規模龐大,或廠商悠久的歷史等因素所致。P.270 肆、說明成本優勢的價格領導理論。P.270-1 圖10-4☆P.270 伍、說明規模優勢的價格領導理論。P.271 1、成本優勢的價格領導制P.270 2、規模優勢的價格領導制P.270-1 2、規模優勢的價格領導制:以競爭為掩飾的獨占→規模占優勢的廠商由於假設事前已知悉市場的供需狀況,且在利潤極大化的情況下去提供產量,至於其他的小廠商則未必是獲取最大利潤,這種藉其他小廠商的參與市場以圖獲取最大利潤有時被稱為。P.271-2 ﹙二﹚獲取獨占利潤的寡占模型:寡占→生產者家數不多,廠商對相互依存具有共同的認知,希望在穩定中獲取利潤→柯爾諾模型、柏爾淳、艾吉渥斯模型、赫得霖模型…等即以少數兩家或幾家作為分析的對象→目的→暗中勾結以爭取更多的超額利潤。寡占市場個別生產者人數雖然人多,但是彼此的決策會相互影響,並牽制對方,因此,其均衡條件必須視其競爭對手廠商的反應而定,P.261、P.272-3 ☆秦伯霖的模型→假定獨占廠商非常老練,彼此間深知相互依存關係,且無須經由任何協議或勾結,即可從事聯合利潤最大化之追求,並收取相同的價格。P.272-3圖10-6  第3節 寡占市場競爭的策略P.273 陸、寡占市場競爭的策略可能有那些? P.261、P.274-7 寡占市場特色,均衡條件須視其競爭對手廠商的反應狀況而定:價格策略及產量策略。P.274 一、價格策略:價格的提高或降低會影響消費者需求量的增減變動。假定在其他情況不變時,當價格提高時,消費者的需求量會減少,反之,如價格降低則需求量會增加→價格策略也是寡占市場的領導廠商可以採取的一個策略,根據有拗折點的需求曲線理論。圖10-7 ☆價格僵固→寡占市場的價格具有價格僵固的現象,如以調整價格作為寡占市場競爭的手段其實並不是一個很理想的策略。P.275-6 二、產量策略:如以產量的增減變動作為個別廠商之間競爭的手段:P.276 1、尋求利潤最大的產量:暗中聯合勾結其他主要廠商或個別廠商→形成一個獨占廠商的組織,並尋求獨占利潤最大時的均衡價格,然後再由個別生產者根據邊際成本,卡特爾的寡占組織→世界石油出口國家組織(OPEC) →各自依照P=MC尋求各自的最適產量。﹙1﹚如何分配個別廠商生產量或合理公平分配利潤,成為這個卡特爾組織的紛爭問題。﹙2﹚如何解決配額的問題→個別廠商依照其邊際成本來決定各自最適當的產量,或者是設定競爭對手廠商的產量為固定時,求其所能得到最大利潤的銷售量。P.276 如果當寡占市場的廠商數目愈少時,其暗中勾結的行為愈容易促成。P.277 柒、說明鮑莫爾的理論模型之內容要點。P.277☆ 2.尋求銷售量最大:鮑莫爾寡占廠商並非以尋求利潤最大為其目標,而是以在一定利潤水準之上,追求銷售量最大,圖1O-8 鮑莫爾認為在寡占市場中,由於競爭者的人數不多,每一個廠商無不費盡心機,利用各種非價格競爭的手段去促銷,以爭取銷售量達到最大。 ↑知寡占市場的個別廠商雖然沒有獲得最大利潤,但至少可以獲得可以接受的利潤水準,使銷售量最大,亦即在預先設定的利潤水準下,求其市場占有率達到極大。P.277    ↓第11章 獨占性競爭市場P.281-296↓ 第1節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特性與成因P.284 壹、說明獨占性競爭市場的特性。二、獨占性競爭市場:☆P.282 ☆獨占性競爭市場:獨占性競爭市場的個別生產者所面對的需求曲線,是一條很有彈性的需求曲線,雖然沒有像完全競爭市場那樣平坦,但是要比獨占市場平坦得多。→價格降低一點時,需求量便可增加很多,故獨占性競爭市場的個別生產者也會利用廣告及其他非價格競爭的手段來促銷,以增加其收益。P.282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特性:介於獨占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之間,其面對的需求曲線之價格彈性比較大。P.285(如圖11-1) 1、生產者人數很多:個別生產者的產量占產品集團的供給量比重很低。P.284 2、產品的差異性:產品品質,各具有些獨特的差異性,→無法完全被取代。P.284-5 3、其他的生產者容易進入市場,但有所阻礙:雖具有相當的流動性,但並非完全的流動性→由於原有廠商的產品已有信譽存在,亦有其固定的顧客。P.286 4、市場惰報相當靈通,但並不完全:生產者由於人數很多,彼此間具有相當的競爭性。 →具有相當的獨占力→與獨占市場相類似。P.282、P.286-7 貳、說明獨占性競爭市場形成的可能因素。P.282-3、P.288 二、獨占性競爭市場形成之因:P.287-8、P.287-8 ﹙一﹚從完全競爭市場來看:原先可能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其後由於各自發展,致使個別生產者的產品各具特色,促使消費者心目中感覺有所差異。P.287-8 ﹙二﹚從寡占市場來看:原可能是個寡占市場,由於高利潤→吸引許多未參與生產的生產者之興趣而加入生產→使生產的人數不斷擴充。達某一個程度之後→變成獨占性競爭市場。 第2節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均衡P.289 參、說明獨占性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圖11-3 ☆獨占性競爭市場短期的均衡,決定於邊際收益等於短期的邊際成本時的產量; 一、短期均衡:是一條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其傾斜程度不若獨占市場那麼大,這條需求曲線傾斜的程度完全決定於個別生產者所提供之產品的差異性的大小,如果產品彼此差異很大,則所面對的需求曲線較為傾斜,如果個別生產者所生產的產品彼此差異性較小,則所面對的需求曲線則較為平坦。P.289圖11-4 二、長期均衡:貳、繪圖說明獨占性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P.283、291-2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決定於邊際收益等於短期邊際成本及長期邊際成本,其平均收益應等於短期平均成本與長期平均成本,因此,獨占性競爭市場的個別生產者在長期間並沒有超額利潤。因此P.283 個別生產者不會再增加生產,而其他的生產者亦不會再參與生產,使市場呈現一種長期穩定的狀態,此即為獨占性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p.291-2圖ll-6☆ 1、MR=SMC=LMC 2、AR=SAC=LAC P.292 伍、比較獨占性競爭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之長期均衡有何異同。長期均衡,決定於邊際收益等於短期邊際成本及長期邊際成本,同時,其平均收益應等於短期平均成本與長期平均成本,因此,獨占性競爭市場的個別生產者在長期間並沒有超額利潤。P.283 獨占性競爭市場之長期均衡與完全競爭市場之長期均衡相較,P.288、294 29講相同點:二者均只有正常利潤,而無超額利潤。 不同點:↓ 1、產量不同→顯示生產者對資源之配置有扭曲的現象,生產能量利用不足,社會福利並未臻於最大,且價格由於高於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點,使消費者的福利受到損害。P.283 2、在獨占性競爭市場下,個別生產者的長期均衡是處於長期平均成本遞減的階段, 3、在完全競爭市場時,個別生產者的長期均衡則是處於長期平均成本最低時才能達到均衡, 4、獨占性競爭市場個別生產者的產量較完全競爭市場個別生產者的產量為少,價格則較高 第12章 生產要素之需求P.299-322 30講 第1節 生產要素的意義與種類 壹、何謂生產?主要的生產要素有那些? ← 一、生產→凡能創造或增加﹙物品或勞務﹚效用的人類之行為。生產要素→勞動、土地、資本、企業家的才能或管理。凡能用於生產過程,且能使生產順利達到目標的各種因素。P.300-1 生產者也稱廠商,廠商是一個生產單位,而集合全部相同的廠商→稱產業。 P.301 生產要素種類:四大類,即勞動、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或管理)等。 1、勞動:消費者為滿足人類慾望而投入生產所需花費各種勞務→生產過程中最主要生產要素﹙1﹚勞心→為無形的勞務。﹙2﹚勞力→為有形的工作。無論勞心成勞力,都必須經由勞動者本身的投入才能完成。P.301-2 2、土地:土地有廣狹之分,P.302 ﹙1﹚廣義的土地→地表上的海洋、陸地,地面下的各種天然礦藏資源,及地面上的空氣、陽光等; →地球上觸目所及,除人類創造的事物以外,其他有形或無形的資源均可視之。﹙2﹚狹義的土地→地球表面上的陸地→不包括地上權﹙國家所擁有的土地;﹚,也不包含地下權﹙私人所擁有的房地產﹚。 3、資本:資本亦有廣義與狹義之分,﹙1﹚廣義的資本→為生產用貝的總稱,包括用於生產的廠房、設施、機械設備以及存貨等。﹙2﹚狹義的資本→一般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或資金,但金錢並非經濟學中所稱的資本。 4、企業家的才能或管理:企業家才能為企業績效主要決定因素,企業家負責企業各種營運決策,並承擔企業所受的風險,有時方可將企業家經營的才能稱為「管理」。P.302-3 第2節 生產函數與生產規模P.303 生產函數是指各種要素投入與產品產出之間的一種技術關係→在一定的期間內,於固定的技術水準之下,生產要素的投入量與最大產出量之間的對應關係即:P.303 Q=f﹙X1,X2, …﹚ (12.1) 規模報酬:可分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固定,及規模報酬遞減等三種類型:P.304 1、規模報酬遞增:即當所有的投入要素均增加n倍時,則產出的增加會大於n倍,方程式即若Q=f﹙X1, X2﹚ 則mQ=f(nX1, nX2),且m>n (12.2)
2、規模報酬固定:即當所有的投入要素均增加n倍時,則產出也會增加n倍,方程式即:
若Q=f﹙X1, X2﹚ 則mQ=f(nX1, nX2),且m=n (12.3) P.304
3、規模報酬遞減:當所有的投入目標均增加n倍時,則產出會少於n倍,方程式:P.305
若Q=f﹙X1, X2﹚ 則mQ=f(nX1, nX2),且m1則屬於規模報酬遞增。☆
﹙2﹚若 + =1則屬於規模報酬固定。
﹙3﹚若α+β<1則屬於規模報酬遞減。P.305 2、固定替代彈性生產函數:較為簡便,缺點是生產函數的變數之替代彈性恆等於1↓ ﹙1﹚V>1,則屬於規模報酬遞增。P.306
﹙2﹚V=1,則屬於規模報酬固定。
﹙3﹚V<1,則屬於規模報酬遞減。 ★生產過程中的總產量,邊際產量及平均產量等: 1、總產量(TP):指在某限定的生產規模下,利用某些特定數量的生產要素,所能生產之產品的全部數量。一般而言,總產量會隨著生產要素的投入之增加而增加,但產出在達到最高點之後,隨著生產要素的投入之增加,其總產量不但不曾增加,反呈現遞減的現象。 2、邊際產量(MP) :指在某一個特定的期間內,生產者生產最後一單位的生產要素投入量,所能獲得的總產量之增量。其公式如下:P.307 MP= TP X (12.9) 邊際產量最初可能隨著生產要素的增加而遞增,但到達某一高點之後將會逐漸下降,最後也可能成為負數。 3、平均產量(AP):將總產量(TP)除以要素投入量(X)後所得到的平均數量,公式如下: AP=TP/X (12.10) P.307 參、請說明生產的三階段論。圖12-1、P.308  第3節生產要素需求的分析P.310  肆、請說明邊際報酬分析法的內容為何。← 一、邊際報酬分析:利用規模報酬法來分析生產要素的需求,P.311 32講 1、考量利潤極大化的前提→須先使生產成本為最低→再與所需產量相結合→決定最適產量。 2、使生產成本為最低→廠商的生產要素配置須能滿足生產者均衡的條件→須先求要素需求成本為最低→再通過廠商均衡,以求在最小成本的前提下獲取最大化的利潤。設某廠只生產一種產品→需生產要X與Y→兩種生產要素生產一種產品的生產者均衡: MPx/Px=MPy/Py (12.12) P.311 任何廠商之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為邊際收益MR)等於邊際成本(MC),亦即 MR=MC ﹙均衡條件下,也可求出最大利潤下的各要素之需求。﹚ (12.13) P.311 伍、請說明產量曲線分析法的內容為何。圖12-2 P.312 二、等產量曲線分析法:等產量曲線的意義,邊際技術替代率,及等成本曲線等:P.312 ﹙一﹚等產且曲線的意義: ★等產量曲線的性質:其特性與無異曲線類似。 P.312-3 1、任何兩條等產量曲線均不能相交。P.313 2、等產量曲線圖形上的任一點只能有一條等產量曲線通過。 3、等產量曲線的切線斜率通常為負斜率。 4、等產量曲線為凸向原點。 5、愈往右上角的等產量曲線,代表其產量水準愈高。 ﹙二﹚遐際技術替代率:技術水準不變,且維持同一產量水準不變條件下,為增加X生產要素的使用量,所必須減少Y生產要素的數量,稱為X對Y的邊際技術替代率(MRTSxy): MRTSxy﹙邊際技術替代率﹚ = -dY/dX (12.14) 圖12-3 陸、何謂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法則?圖示。圖12-4-6(12.16-17) P.315-77 ☆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法則→在特定技術水準,生產者若為維持產量水準不變,以一種生產要素取代另一種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會隨著一種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使另一種生產要素的使用量呈現遞減現象。P.313 ﹙三﹚等成本線: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其所支出相同的總成本之所有要素組合的軌跡。設利用生產要素X與Y共同生產同一產品,則若總成本TCo為固定值,則X與Y的成本關係: X.Px + Y.Py =TCo (12.15) 以下程式與圖形無法顯示 柒、請繪圖說明廠商對要素的需求。P.3I7-8←第4節 廠商要素的需求 MP1/P1 = MP2/P2…= MPn/Pn (12.18) 式中,Pi為第i種生產要素的價格,i= 1,2,.…‥,n MPi為第i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i= 1,2,.…‥,n,而其倒數為: P.318 P1/MP1-P2/MP2 =……= Pn/MPn (12.19) ↑廠商生產最後一單位產品,使任何一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成本皆相同,在此情況下,可以使廠商在生產不同產量下達到成本最小的目的。→廠商最大化利潤的邊際條件為:↓ MR﹙邊際收益﹚ = MC﹙邊際成本﹚ P.318 ↑便可得到在最大利潤的前提下,廠商生產所需的要素僱用量之均衡關係式,即:P.319 P1/MP1 = P2/MP2=……= Pn/MPn = MC = MR (12.20) 某一生產要素X的邊際生產收益(MRP) →指要素X的邊際產量(MPx)及其邊際收益(MR)的乘積,→增加一單位要素的僱用所能帶給廠商的總收益之增量。其定義式為 MRPx = MPx.MR (12.21) P.319 Px = MRPx = MPx.MRx (12.22) P.320 在廠商最大利潤化的前提下,要素需求量又如何決定呢? 圖12-10 P.320   第13章 生產要素之供給P.323-339 33講 壹、請說明勞動、資本、土地的意義。←第1節 勞動的供給P.325 生產要素按其性質分類→勞動、資本、土地,及企業家的才能(或管理)等四個類別。P.325 勞動→人類所提供的勞力或腦力的服務→目的是為了金錢的收入→都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工資→勞動者因提供勞務可取得紅利、版稅、佣金及薪俸等各式各樣收入→勞務的一種報償。 貳、何謂工資?貨幣工資與實質工資有何差別?工資可分為貨幣工資與實質工資兩種: 1、貨幣工資→勞動者每工作一定時間所獲得的貨幣收入;大都包含了物價上漲的因素。 2、實質工資→從貨幣工資中扣除物價上漲的部分。→是勞動者真正所能購買的財貨與勞務數量。實質工資變動率等於貨幣工資總變動率減物價變動率。P.324、P.325-6 參、請說明古典工資理論的內容。P.327 ★工資理論的探討大致可分成古典、新古典及現代工資等三大類:一、古典工資理論:﹙一﹚亞當斯密的勞動價值說、 ﹙二﹚李嘉圖的生存工資說、﹙三﹚彌爾的工資基金說﹙一﹚亞當斯密的勞動價值說:勞動的供需會影響工資水準的變化,在勞動的供給面→世界上所存在的每一種動物都有其生活方式與特性,且呈比例地自然增殖;任何動物的增殖,都不能超過這一自然增加率→故工資的高低影響勞動的供給。在勞動的需求面→經濟榮枯決定了勞動需求,工資所以存在,是因人類提供了勞動,並創造了財貨的價值,勞動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愈大,工資水準也愈高;反之則愈小。P.326 ﹙二﹚李嘉圖的生存工資說:受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之影響,認為勞動者的平均工資水準,在長期間將趨於生存水準,在短期間內,工資率若增至生存水準之上,將導致人口出生率增加,使勞動供給增加,勞動供給增加將迫使工資率回到生存水準;而飢餓及嬰兒死亡率的增加又使勞動供給減少,反之則增加,故工資水準僅能維持在一定的生存水準上,→維持人類最低生活水準的工資法則→古典學派→「工資鐵律」P.327。﹙三﹚彌爾的工資基金說:工資水準是由人口與資本的比例所決定,資本→直接用於購買勞動的流動資本,稱「工資基金」。彌爾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不論何時,均有一定數額的財富存在,供無條件支付工資之用→工資所得乃完全決定於工資基金的大小,工資基金愈多,則工資水準愈高,反之則愈低。P.327 肆、請說明新古典工資理論的內容。二、新古典工資理論:以工資邊際生產力學說為代表→雇主所願意支付的工資是以多增加一位工人時,該僱工所能提供的生產力對其所能獲得的收益之增量來考慮→其所僱用的最後的勞動者之所得即為其工資,也決定對所有同等熟練能力的勞動者之所得工資率。英國經濟學者馬夏爾、希克斯等人採用數學方法來說明邊際生產力學說。P.327-8 ☆希克斯認為勞動是生產的要素,所有對勞動的需求是一種引申性需求→勞動的工資將趨近於其所能提供的淨產值,但當生產方法變動時,勞動生產力及勞動報酬亦隨之調整,→勞動的工資將趨於其邊際產值,即邊際產量與產品價格的乘積。P.328 伍、請說明現代工資理論的內容。P.328-9 三、現代工資理論:P.328 ﹙一﹚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工資(W)為教育年數(N)、工作年數(T),及工人經驗年數的平方項(T2)的函數,即:P.328 ↓a、b、c及d均為常數 Ln(W) = a+bN+cT+dT2 (13.1) ☆舒茲→人力資本的差異是解釋工資差異的主要因素,而年青人較老年人在勞動市場上之所以其有較大的競爭性,主要是因為生產力不同之故。 ☆貝克→在職訓練、教育、其他的知識及經驗等,都是影響勞動者工資差異主要因素。P.329 人力資本理論→工資水準的高低及其差異,主要是受勞動者本身受教育及訓練多寡的影響。 ﹙二﹚獨占理論:獨占有買方獨占、雙邊獨占,及工會運作下的賣方獨占等:34講 1、完全競爭市場:勞動市場的均衡工資水準及其僱用量是由勞動的供需雙方所決定,當勞動需求曲線Nd的供給曲線NS相交於E點時,則E點所決定的工資OW*及勞動僱用量ON*,即為完全競爭市場的勞動均衡工資和均衡僱用量(參閱圖13-1)。 2、買方獨占市場:只有一位或少數幾位雇主,這些雇主的勞動僱用量占整個勞動僱用量的絕大部分,雇工政策對市場的工資有決定性的影響→廠商的勞動供給曲線等於勞動市場的勞動供給曲線→正斜率→要素價格提高,要素供給才會增加。P.329 3、雙邊獨占市場:市場上只有一個買者和賣主,如勞動市場中,若僅有一個獨買的雇主與一個由強大工會以集體議價所提供的賣主→形成雙邊獨占的局面。P.331圖13-3 陸、請問工會如何在勞動市場上運作,以影響勞動工資? 4、工會的運作:工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勞動工資。為了提高工資,工會一般有三種途徑:﹙1﹚增加勞動需求; ﹙2﹚減少勞動供給: ﹙3﹚設定最低工資。P.331、2 史蒂格勒定義,有效的最低工資政策必須具備下列任何一項條件: 1、勞工提供的勞務價值低於最低工資者會被解雇,而這些被解雇的勞工只有進入不受最低工資法令管轄的部門,或者失業,或者退出勞動市場。 2、原本屬於低生產力的部門,因為最低工資的實施而提高了生產力。最低工資政策對不同的勞動市場會產生不同的結果:P.332 1、若勞動市場為單一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圖13-4。 2、若勞動市場為單一的獨買勞動市場。P.333圖13-5 ☆個別工資差異的原因;因勞動者素質不同及工作環境差異,其導源於下列四項重要因素。 1、勞動者的素質(生產力差異):性別、年齡、教育、身體、家庭背景,對新知識吸收,新技術的使用能力→致勞動生產力不一致,勞動生產力愈高,工資報酬也愈高,反之則低。 2、工作的性質(彌補性差異):金錢報酬,工作時間長短、安定性、危險性,聲望→如工作時間較長,安定性較低,危險性較高的工作,其工資較高,反之則較低。P.335 3、勞勤市場競爭不完全:因外力衝擊,使勞動市場的工資無法經由勞動供需來完成→形成差異,如當勞動市場有獨買時,工資會偏低;而勞動市場的獨賣時,工資會偏高。P.335 4、動態調整的工資差異:當原有均衡工資因外力介入而改變→會經過一連串的調整過程,使工資水準逐漸由原均衡點移向另一均衡點→供需均衡點的改變,會造成工資上的差異。   第2節 資本的供給P.335 35講 柒、請問資本的種類為何? P.335-6 資本:凡是由勞動所創造出來的有形財貨或無形勞務,其本身不供直接消費,而供生產其他財貨之用者,皆可稱為資本。P.335 從總體經濟的觀點,只有實質的生產設備才可稱為資本,國家的外匯存底可視為資本的一部分→前者可用外匯購買其他國家的生產設備; P.335 個別廠商的貨幣所得→購買國內的各種生產設備→機器、零件、廠房、運輸、專利、商標…。 ★資本→一種財貨→可以進一步作為生產手段,增加生產能量,並可長期使用的一種財貨。 1、實物資本(physical capital) :分為私人資本與社會經常資本:﹙1﹚私人資本((private capital) →如機器、廠房、存貨等; ﹙2﹚社會經常資本(social overhead capital) →如道路、港口、水庫、橋樑等。 2、金融資本(financial capital)係指現金或有價證券如股票、債券等; 3、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則包括具有創新、管理、發明……等特殊才能的人才。P.336 第3節 土地的供給P.336-7    P.336 捌、請問廣義土地與狹義土地有何區別? ← 一、土地的定義:土地的定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1、狹義的土地:指地球外部的陸地,即在地球上,凡由泥土與砂石所構成的固體均稱土地; 2、廣義的土地:地球表面上的陸地、水地、地層上方的空氣層、地層下方的礦產物,及附著於地上的陽光、風力、水力、熱能等一切的自然物質。P.336經濟學→生產三要素(土地、勞動與資本)中的土地是指廣義的土地。P.337 ☆ 馬夏爾土地→「大自然為撫育人類而自由給予的陸地、水、空氣、陽光與熱能等各種物質與能力」; P.336-7 ☆ 伊雷《土地經濟學的元素》土地→「自然資源或自然的力量,它包括了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的一切物質」。 玖、請問土地具有那些功能? P.337 二、土地的特性與功能:土地除具有一般財貨所無法擁有的特性外,亦是維繫人類生存,展延生物命脈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資產, ★土地的主要特性包括下列幾種,即:P.337 1、數量固定性:土地是自然的產物,不可能增加或減少。 2、地位不移性:土地有一定的位置與空間,不能移動。 3、等級差異性:土地因區位、自然條件或人為因素而產生差異。 4、長期存在性:土地不會因被使用而消失,而會永遠存在。 ★土地較主要的功能如下: 1、負載萬物的功能。 2、提供日光、空氣與水等自然資源,哺育萬物。 3、供給生產資源,為萬物之本,亦為生產之母。P.337 三、土地的供給: P.338 1、實質供給→指由大自然實際所提供的各種土地數量,且其數量是固定不變的。因其數量是由大自然所決定→又稱自然供給。 2、經濟供給→是以土地的利用度來作考量→當某一用途的需要增加時,則該土地的利益亦隨之增加,其價格亦必上升,因此,該用途的土地供給量亦隨著增加,反之則減少。P.338 土地的經濟供給→其供需是根據土地的情形來劃分,利用土地主要是居於經濟因素的考量。 ★雷尼《土地經濟學》→土地的經濟供給是指在一定的時間與地區之內,為因應價格之變動而使某些特殊用途的土地使用量亦隨著改變的一種組合表。P.339 四、創新理論:熊彼得所提出,其認為利潤是由於企業不斷的創新而來。五種方式: 1、利用新的方法進行生產; 2、生產新穎的產品; 3、取得新的原料; 4、開發新的市場, 5、採用新的銷售模式,企業經營者經由以上各種「創新」的方法,實際應用在生產上,並將生產的產品市場化,如此就能創造利潤。P.355☆  第14章 生產要素價格之決定P.341-360 36講 第1節 勞動的供給與完全競爭均衡P.343  壹、請問休閒與所得有何關係?請以所得休閒無異曲線加以說明。圖14-1 ☆工作與休閒皆可滿足人類的慾望→休閒所得限制線→說明人類在休閒與所得中配置情形,加入休閒所得無異曲線與勞動供給曲線,便可決定勞動者的工作與休閒時間之最佳組合。P.342 1、有時間限制,使所得和休閒時數呈現抵換關係,若個人之工作時數增加,則休閒時間減少; 2、工作時數減少→休閒時間增加→「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將所得和休閒當→都是正常財,休閒所得無異曲線Uo來表示。假設不工作的時間就是休閒,若每小時工資為W, 工作後的所得為Y, 休閒時數為R,則可計算某人的工作所得為: Y=(24-R)W=24W-RW (14.1) 圖14-1 P.343 ☆所得休閒限制線→斜率為負數→斜率(-W)會受到工資大小影響有所不同。P.345圖14-2 所得與休閒限制線只能和一條所得休閒無異曲線相切,其切點表示在休閒和工作的時數分配上,可獲得消費者效用最大,圖14-3→勞動的供給線為一條正斜率的曲線。P.345-6 貳、請繪出後彎式的勞動供給曲線,並說明其含意。☆ 個別勞動供給曲線→為一條後彎式的供給曲線→工資率愈高,工作所得會愈多,則工人的工作時間愈長。然而,當工資率增加並超過某一個所得水準之後,人們工作的意願便會相對減少,休閒則逐漸重要,因此,當工資率逐漸上升,並使工人的所得替代效果增加時,工作時間便會減少→形成後彎式的勞動供給曲線。P.342、P.346 市場的勞動供給曲線→就是將各個別勞動供給曲線加以水平加總。設勞動市場中只有甲、乙兩個勞動工作者,其勞動供給曲線分別為S1與S2,則將其個別勞動供給曲線水平加總,就可以得到市場勞動供給曲線ST,如圖14-5所示。P.342、P.346-7 參、何謂完全競爭下的勞動市場均衡?請繪圖說明。圖14-6 P.347 在生產要素市場中,影響生產要素需求與供給的因素很多,若要使生產要素市場達到均衡,將要素需求曲線和要素供給曲線相交,即可獲得均衡工資率及均衡勞動僱用量,圖14-6。  第2節 不完全競爭市場要素價格的決定P.348 37講 肆、請以圖形說明要素獨賣市場的均衡為何。陸、請以圖形說明要素雙邊獨占市場的均衡為何。 ☆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影響市場均衡價格的變化因素→ 一、要素獨賣市場、 二、要素獨買市場, 三、雙邊獨占要素市場:一、要素獨賣市場:生產要素的賣方只有一家廠商,為獨占的情形,而買方則有數家廠商,為完全競爭市場。→各個廠商勞動者結合起來,組成工會→變成勞動要素市場中的獨賣。工會欲提高勞動者的薪資水準,可利用立法設定以下三方法:圖14-7 1、設定最低工資下限:圖14-7(a) P.348圖 2、減少勞動供給:在提高勞動工資水準的前提下,要素獨賣的工會亦可利用各種條件如學歷、年資、資格……等來限制工人入會的資格,使勞動供給減少圖14-7(b))。P.349 3、增加勞動需求:工會為照顧勞工的生活,強迫廠商僱用不必要工作人員或要求支付額外報酬→編造工作規則,或要求廠商增加不需要的勞動工作者→插花14-7(c)),P.349-350 伍、請以圖形說明要素獨買市場的均衡為何。P.342圖14-8 二、要素獨買市場→生產要素的買方只有一家廠商,為買方獨占的情形,而買方則有數家廠商,為完全競爭市場。結果是工資率上升,勞動僱用量減少。P.350 獨買廠商並沒有所謂的要素需求線,只有完全競爭時的要素市場買方,才會有要素需求線。唯獨買廠商雖沒有要素需求線,但仍有邊際收益生產線(MRP)。以獨買廠商要素MFC和MRP的相交點,即可決定最大利潤下的最適要素雇用量,其均衡條件如下:P.351 MRP=MFC (14.2)圖14-8。P.351-2 三、雙邊獨占的要素市場:要素市場的買方與賣方皆只有一個單一的組織,如勞動市場中的要素買方為單一廠商,要素賣方為工會。→要看供需雙方何者的議價能力較強。P.342 當生產要素市場為雙邊獨占時,其訂價方式主要可分為二種類型:P.352 1、一般的雙邊獨占:雙方先協議數量,但其數量一定是小於供需均衡時的數量,然後再依雙方的議價能力來決定價格。圖14-9 P.352 2、特殊的雙邊獨占:要素獨賣者(工會)對要素獨買者(單一廠商),勞動市場的要素獨賣者指工會,要素獨買者一般則可為任何單一廠商。圖14-10:P.353-4  第3節 利潤P.355   柒、何謂利潤?其主要理論之內容為何? ← 利潤是企業經營過程中,企業家的才能與精神(或管理)的報酬→指經濟利潤→將總收益減去總成本以後所獲得之差額。地租是土地有限,在供需不平衡之下的必然產物。P.342 ★利潤的理論背景:一、創新理論:熊彼得→四、創新理論:☆ 一、創新理論:熊彼得所提出,其認為利潤是由於企業不斷的創新而來。熊彼得所提出的創新理論包括五種方式: 1、利用新的方法進行生產; 2、生產新穎的產品; 3、取得新的原料; 4、開發新的市場,及 5、採用新的銷售模式,企業經營者經由以上各種「創新」的方法,實際應用在生產上,並將生產的產品市場化,如此就能創造利潤。P.355 二、不確定性理論:風險→對未來不確定的情況→廠商應了解風險背後隱含利潤或報酬。三、獨占理論:利潤是由市場上具有獨占能力的廠商所擁有,廠商可以利用各種力量或方法來獲取超額利得,而這種超額利得就是利潤的主要來源。P.356 利潤使經濟不斷成長,增加每個人效用。亦可達鼓勵創業、設備改良,滿足消費者需求。 第4節 地租P.356 圖14-11   捌、何謂地租?圖形說明地租的形成為何? ← 土地→不增性→土地的自然供給為稀少而固定,沒有彈性。P.356-7 38講不移性→,流動性偏低→精華區地段,其土地的利用成本會較一般區位的土地之使用成本為高。  第15章 市場失靈與政府職能P.363-380 39講 第1節 市場失靈P.365  市場失靈,就是指市場機能的運作,不能如預期地圓滿達到經濟效率,而形成資源分配不當的現象,為了矯治市場失靈,必須要有政府的介入。P.364-5☆ 會造成市場失靈,一般而言有下列幾種原因:P.365-6 1、市場的不完全性(market imperfection),即獨占。P.366 →1、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 2、公共財(public goods)。→2、提供公共財 3、外部性(externality)。→3、矯正所得分配不均 4、所得分配不均。→4、維持經濟安定。經濟學家認為現代國家的政府應在以下範圍內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箭頭後4項↑P.364、366 第2節 自然獨占P.366   參、何謂自然獨占?有何矯治方法?各有何限制? ← 自然獨占→指某一產業的規模經濟特別顯著,致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隨著產量的遞增而不斷下降,此時若強制打破獨占,反而使消費者要支付更高的價格。P.366-7如圖15-1(a); 或是雖然此產業的規模經濟並不顯著,LAC曲線仍然呈現U形,但是因為市場的需求太小,以致市場需求曲線DD與廠商的LAC相交在LAC下降的階段,如圖15-1(b) P.366-7 自然獨占弊病→不能將社會中的生產資源作要適配置,且對消費者不利,圖15-2,P.368 壹、試述現代國家政府在經濟活動方面的職責有那些?與經學家的主張有何不同? 政府可採的矯治方式:現代國家的政府在經濟社會中應扮演以下的功能: 1、法律, 2、國防, 3、分配, 4、生產, 5、穩定。P.364 40講政府可以採取下列措施:P.368 39講 1、法律制裁, 2、價格管制, 3、公營, 4、課以賦稅。P.364市場失靈→便需要政府介入。一、以法律制裁:休曼反托拉斯法案、「來登反托拉斯法案」台灣1991公平交易法,目的在宣布產業之壟斷行為為非法,並禁止同業以勾結的方式達到壟斷的目的。P.369 二、實施價格管制:為免自然獨占廠商將價格定得太高,形成社會損失→航空票價之規定等 1、邊際成本訂價法:即要求廠商將價格訂在P=LMC的地方,即圖15-2的B點,P.369 此時廠商生產量最大而價格最低→對消費者而言最有利,此時的經濟效率也臻於最大。 2、平均成本訂價法:不管平均成本是高是低,都可反映在價格上而予以轉嫁→鐵路→保障無效率的廠商,還能繼續經營浪費資源→造成LAC曲線的往上移,損害生產效率。P.370 三、獨占事業的公營:廠商採MR=MC價格策略,產量減少,價格較高,使超額利潤達到最大→造成社會福利損失,依「反獨占法」原則,打破自然獨占→可能使消費者付出更高代價。此時政府可將此產業收為公營,依P=LMC原則來決定價格,可達到最大資源配置效率。P需求曲線斜率絕對值時→收斂式波動,屬穩定性均衡。圖18-1(a)
﹙2﹚當供給曲線斜率絕對值<需求曲線斜率絕對值時→擴散式波動,屬不穩定性均衡。18-1(c) ﹙3﹚當供給曲線斜率絕對值=需求曲線斜率絕對值時→循環式波動,屬不穩定性均衡。18-1(b) ﹙二﹚目標均衡(goal equilibrium);與非目標均衡(non goal equilibrium) 。P.434 1、目標均衡→某些經濟單位決策者,例如廠商或家計單位,為追求最大化利潤或效用,在達到最適境界時又恰好是處於均衡狀態,此類型的均衡狀態是經濟單位決策者企圖達到的目標→稱目標均衡。如消費者均衡,廠商及生產要素的均衡→皆屬目標均衡。P.436 2、非目標均衡有一些均衡狀態的達成,並非是經濟單位決策者所刻意追求,且該均衡狀態達成時,決策單位未必是處於最佳狀態,這類均衡狀態並不是政策所欲實現的目標,所以稱為非目標均衡,例如供給需求的均衡,就是一種非目標均衡。P.436 貳、請問部分均衡與一般均衡有何區別? ☆ ﹙三﹚部分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與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 P.436 1、部分均衡→所討論的問題是整個經濟體系當中,其一些特定部門的均衡狀態。因為只考慮單一經濟部門,其所考慮的變數較少,相對的在分析架構亦較簡單,但因其所欲研究的主題較集中,故能夠把握問題之所在。例如,特定商品產量與價格的決定,特定廠商或要素的產量及要素需求量的決定,都是屬於部分均衡分析。唯在現實社會中,各經濟部門的相互依存度高,往往牽一髮而動全局,很難只經由某單一部門的分析,便能了解整個經濟體系中各變數之間的互動關係,所以 伍、請說明一般均衡與經濟效率之關係為何。P.436 2、一般均衡分析法→想要對整體經濟社會的行為及現象有所了解→須針對各部門及各變數間的相互關係,及其部分均衡狀態的穩定性作全盤性的考量→對整體經濟部門其相互間的關係作全面性考量的分析方法稱一般均衡分析法。P.436   第2節 一般均衡的簡單數學模型P.437 47講參、請以簡單的數學模型說明一般均衡的內容。P.437 二、均衡可用簡單的數學模型來說明,包括兩種商品與兩種要素的需求與供給函數,以及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同時達成均衡的過程。P.432 ☆(18.1→18.17)程式無法呈現P.437-442 第3節 一般均衡與經濟效率P.443 48講三、均衡的經濟效率可由交易及生產的同時達成均衡來說明→過程包括消費與生產的箱形圖及其契約曲線,及生產可能線的構成,其達成均衡條件則是交易的邊際替代率及其生產的轉換率必須相等,若為完全競爭市場,其價格比亦須相等→可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率。P.432 須有以下假設:便可進一步說明→全面均衡與經濟效率間關係:P.443 1、在生產技術固定不變下,廠商只生產X及Y兩種產品,且每一生產函數皆假設規模報酬不變,而且無外部不經濟及外部經濟的現象。 2、該經濟社會只有兩個消費者,設為A與B,且其偏好可藉由無異曲線加以表示。 3、假設整體經濟社會只有勞動(L)及資本(K)兩種生產要素,且L與K均為同質性要素,完全可分,供給量也固定。P.443 一、交易的一般均衡:以橫軸來衡量X商品數量,以縱軸來衡量Y商品數量,經濟體系中X與Y商品的最大產量分別為Xo與Yo,在標示這些數量的兩軸上的點向上及向右導出直線,便可圍→消費箱形圖。圖18-3。各點所連結而成的軌跡→消費契約曲線,圖18-4,交易市場中,當消費者所消費的物品之邊際替代率均相等時,即合乎經濟體系中→交易效率。二、生產的一般均衡:在生產市場中,也可以利用與上述消費箱形圖類似的生產箱形圖→來說明兩種生產要素生產兩種財貨(或商品)的一般均衡狀態(圖18-5)。P.445-6 如經濟社會只有勞動(L)與資本(K)兩種生產要素可供利用,→在生產契約曲線上的任何一點,均表示兩財貨在兩要素之間的邊際技術替代率MRTS)皆相等,(18.19) P.446-7 肆、何謂生產可能線?試以圖形說明之。P.447-450 三、生產可能線:當消費者所消費的物品之邊際替代率相等時,可以達成交易效率,而生產者的生產要素之邊際技術替代率相等時,可以達成生產效率。 ☆生產可能線→在生產技術或其他條件不變的假設條件下,生產者利用各種生產要素以後,所能夠生產的X與Y兩種產品最大可能組合的軌跡,而且生產可能線上的每一點都必須滿足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亦即合乎邊際技術替代率皆相等條件,即(18.19) 在推導生產可能線之前,亦必須先有一些假設條件;即 1、要素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 2、生產函數為固定規模報酬; 3、財貨的生產要素之組合比率可能不相等,也可能相等,即P.447。P.448 圖18-6 假如(K/L)x=(K/L)Y,則生產可能線就是直線,如圖18-7及圖18-8所示:P.448 生產可能線的斜率又稱為生產的邊際轉換率(MRT),而所謂邊際轉換率是指在其他情況的條件下,當X增加時,Y會相對減少,反之則增加,其定義如下:P.450(18.20) 若增加一單位的X財貨產量,就必須放棄dy/dx單位的Y財貨產量,所以MRTxy含有機會成本的意義,亦即當X財貨愈多時,其斜率愈陡,表示其機會成本遞增,反之則遞減;若產品與要素市場皆為完全競爭市場,則生產可能線的斜率等於兩財貨的相對價格比,亦即:(18.21) 四、生產與交易效率同時達成一般均衡:由生產可能線可以導出生產的邊際轉換率以及生產轉換曲線或直線,而在生產轉換曲線上任選一點Ob,則Ob點即確定是由生產Xo單位的X財貨,和Y(單位的Y財貨所構成的生產組合,以消費箱形圖OaXoObYo表示。在此消費箱形圖上滿足交易效率點的組合,形成了交易契約曲線OaHGOb。P.450。(18.22)P.451 如何才能知道交易契的線上的那一點就是消費者的最適效率點呢? 圖18-9 當消費的邊際替代率及生產的邊際轉換率與兩種財貨的價格比率相等時,則生產與交易同時達成經濟效率,此時,即達成經濟體系中的一般均衡,同時消費者可獲得最大的滿足。 第4節 完全競爭市場與經濟效率P.452。 陸、請說明完全競爭市場與經濟效率之間的關係為何。(18.23) 1、在完全競爭的自由經濟制度→依賴價格機能來解決經濟問題的最主要優點←保證經濟效率必定達成。因在完全競爭市場下,所有個別的消費者皆為價格的接受者→當消費者達到均衡時,其產品的邊際替代率必然相等,故其所面對的價格亦將等於兩財貨的價格之比:(18.23) 2、要素市場在完全競爭下,每個廠商皆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生產者選擇最適要素組合時,財貨的生產要素間的邊際技術替代率及勞動工資之比應相等→必須滿足下列方程式:(18.24) 3、若產品及要素皆為完全競爭市場時,消費者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生產者的邊際轉換率,及財貨的價格之比都應該相等,亦即:P.452﹙18.25﹚ 4、若產品市場及要素市場皆處於完全競爭市場的狀態時,則經濟體系將可以達到經濟效率的結果,唯其必須先滿足以下各方程式的均等條件,即P.452-3 5、如在台灣地區的離島中,有一無人小島,稱瑞嶼島,P.453   第19章 外部性與公共財→大綱P.457-480 參、請問外部效果可以清除嗎?其方法為何? 49講壹、何謂外部性?請舉例說明之。一、外部性→是指人們的經濟行為中,其所產生的利益或損失中,☆ 自己無法享受的利益→稱為外部經濟或外部利益; 自己無須負擔的成本→稱為外部不經濟或外部成本,合稱為外部效果或外溢效果,由於外部效果是經常存在的事實,也因為經濟社會存有外部效果,使得社會福利極大化的目標無法達成,為消除或減少外部效果的負面影響,可利用合併化,課稅或補貼,賦予財產權或財產權的交易,以及政府管制等方式來解決。P.458 肆、何謂公共財?請舉例說明之。二、公共財→具有共享性,不具排他性,以及強制性等特性的財貨,私有財→具有獨享性及排他性之財貨→其社會福利極大化的邊際條件為各財貨的邊際替代率及其邊際轉換率皆相等;但公共財→社會福利極大化的邊際條件為各財貨的邊際替代率之和等於其邊際技術轉換率。私有財的市場需求曲線是個人需求曲線的「平行加總」,公共財的市場需求曲線則是個人需求曲線的「垂直加總J。三、寇斯定理→指外部效果的存在,不論好壞都有交易得利的機會,而只要雙方達成交易,則外部效果不存在,因此,所謂的寇斯定理是指↓ 假設財產權可以清楚地界定,且其交易費用為零,則不論最初的權利屬於那一方,其資源的使用必然相同,而且是有效率的,故外部效果問題並不存在。P.458 第1節 外部性P.459   壹、何謂外部性?請舉例說明之。← 貳、請問外部性與福利增減有何關聯?請繪圖說明之。☆ 外部性:指人們的經濟行為中,其所產生的利益或損失中,有部份是屬於自己無法享受的利益,或不須自己負擔的成本部分,稱之為外部性, 1、自己無法享受的利益→外部經濟或外部利益,後者稱為 2、不須自己負擔的成本部分→外部不經濟或外部成本,而 3、外溢效果→外部利益與外部成本合稱為外部效果或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P.459 有部分利益不能自己享受→稱為外部利益或外部經濟→受益者不必支付代價。當有自己不需負擔的成本發生時→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經濟→攤販交通紊亂→由社會不相干的人去吸收):外部成本=社會成本-私人成本。P.459-460 社會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或↓P.460 外部成本=社會成本-私人成本社會利益=私人利益+外部利益 或↓ 外部利益=社會利益一私人利益 ☆要使生產資源的配置達到最大效率,或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效率,或使社會福利達到最高→須滿足社會邊際利益(SMB)等於社會邊際成本(SMC)的條件, SMB→增加一定量的財貨而使社會所獲得的利益→使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淨利益; SMC→增加一定量的財貨而使社會所蒙受的損失→使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所遭受到的淨損失。今若處於完全競爭市場,生產者的供給曲線SS與消費者的需求曲線DD相交於E點,並決定了均衡價格Po與均衡數量Qo。因假設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故生產者的供給曲線SS就是廠商的邊際成本曲線,也就是廠商所負擔的邊際成本,亦為私人的邊際成本(PMC);同理,消費者的需求曲線DD可視為私人的邊際利益(PMB)。P.460 若私人邊際利益 = 社會邊際利益,私人邊際成本 = 社會邊際成本,亦即P.461 PMB = SMB,且PMC = SMC,則DD線與SS線相交的E點所決定的均衡價格Po與數量Qo,可以使私人及社會均達到最大福利。圖19-1 若廠商在生產過程中因闢路、建橋、種花而造成外部利益,則衡量社會利益的需求曲線D'D'會高於私人的需求曲線DD,圖19-2 以合併、課稅或補貼、財產權及管制等幾種對策來防止外部成本的增加問題:一、合併化:指生產者在估算生產成本時,將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外部成本合併到內部成本的一種估算方法。成本效益考慮時,將外在污染所造成的外部成本合併入營運成本中,P.463 二、課稅或補貼:對廠商課稅→增加業者的生產成本,對廠商補貼,可減少業者的成本支出→政府利用課稅或補貼的策略,可嚇阻或鼓勵廠商的生產行為→達成某些既定目標。P.463對產生「外部成本」行為者課稅,對提供「外部利益」者以補貼方式,可讓產生外部效果生產者或消費者自行負擔或享受→政府的課稅或補貼之行為可導致外部效果的內部化。P.464 ☆皮古最早提出的解決方法,經寇斯、鮑莫爾等人引申推廣→設定稅率等於邊際外部成本才是最有效率之租稅制度→用為解決外部性之基本方式,稱非凸性問題。P.464圖9-3 如何改善外部利益所帶來的產量不足呢? →補貼教育費用,圖19-4 P.465 三、賦予財產權或財產權的交易:外部性污染補償觀念→寇斯定理的延伸→認為,若生產者的財產權可以交易,則價格機能還是可以發揮一定的效率,解決外部成本的一些問題,故寇斯定理是將經濟問題延伸到法律層面的問題(詳第三節) P.466-7 四、政府管制:公權力→對各種污染源訂定可容忍污染標準,形成命令或法律,藉以防止環境污染及過度或不當使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幅射屋、廢氣、噪音、污水、廢棄 第2節公共財P.467 肆、何謂公共財?例說明之。財貨→公共財與私有財之別。← 1、公共財→具「共享」及「不具排他性」等特性的財貨。例如國防對人民的保護。50講國防→正面效應的公共財,也有負面效應的公共財→工廠所排放的廢氣及污水。兩者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如國防保護或工廠污染,一定範圍內消費大眾皆會受其影響。P.467-8 公共財的典型例子,就是治安的維護。P.468 2、私有財→具「獨享」與「排他性」等特性的財貨,某人消費一客冰淇淋,令其他人無法共享。 3、準公共財→收費的高速公路具有共享性,並不因多一個人享用便減少對其他人的享用,但具有排他性(不付通行費的就不讓妳通過,不能坐享其成),這種財貨稱準公共財。 4、準私有財→有些財貨則是無法排他但卻具有獨享的特性,如私人工廠排放廢氣,每個人都可以「利益均沾」,這種財貨則稱之為準私有財。表19-1 P.468 伍、您能導出公共財的社會需求曲線嗎?請繪圖說明。P.468圖19-5、6 假消費者A與B,兩種商品X與Y→X財貨為公共財,Y財貨為私有財,YA表示消費者A的消費量,Y 表示消費者B的消費量。對消費者A而言,公共財(X)與私有財(Y)的邊際替代率為MRSa;相對的消費者B的邊際替代率為MRSb,且公共財和私有財的邊際技術轉換率為MRT。P.468-9 1、若二種財貨皆為私有財時,社會福利最大時的邊際條件為消費者A與B的邊際替代率及其邊際技術轉換率皆相等,即P.469 ←MRSa = MRSb = MRT↓﹙兩者條件相同﹚ 2、公共財→社會福利最大時的邊際條件為消費者A與B的邊際替代率之總和=邊際技術轉換率↑ ↑→當社會福利最大時,每個人的邊際替代率之和必等於邊際技術轉換率。換句話說,如果財貨價格和成本為已知,則公共財的邊際生產成本等於它為每個人提供的邊際效用總和時,就表示已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均衡。此外,私有財的市場需求曲線是由個人需求曲線的「平行加總」而成,而公共財的市場需求曲線則是由個人需求曲線的「垂直加總」而成。P.469。 P.470 圖19-5 第3節 寇斯定理P.474 51講陸、請您說明高斯﹙寇斯﹚定理的內容為何? P.474-7 外部性發生→原因乃有些財貨無法透過市場的價格機能來進行交易→即其所有權無法認定。外部性主要成因→其市場不存在,且財產權難以確定。如空氣、陽光、水等這些為共同財富,或具有非排他性,故其財產權難以保障。P.474 寇斯在《社會成本問題》→如果財產權可以交易的話,則價格機能仍可到達一有效率的境界,更重要的是他擴展了從法律角度來解決經濟問題的視野。P.475 寇斯並認為在少數決策者的情況下,透過彈性議價的方式,就可解決污染問題,如圖19-8,污染者意志統一,甚透過政治力量加強其談判能力,協商結果往往不易達成社會最適的境界。 第20章 福利經濟P.481-502 52講一、經濟學的發展大致於1890年馬夏爾發表的《經濟學原理》為分界點, 1890年之前:為實證經濟學的範疇,1890年之後→為規範經濟學的範圍,而 1920年福利經濟學→皮古出版《福利經濟學》一書之後逐漸受到重視,其主要目的在處理要素投入在產業問的最佳調配,以及產品在消費者之間的最佳分配問題。P.482 貳、請利用圖示說明福利極大化的邊際條件為何。P.482-3 二、福利極大化的邊際條件包括交易效率、生產效率,以及全面效率,其中,交易效率→(第一邊際條件) →是指消費者所使用的財貨之邊際替代率相等, (第二邊際條件) →不同廠商的生產要素之邊際實物生產量相等, (第三邊際條件) →不同廠商所生產的財貨之邊際生產轉換率相等;而全面效率→指任何兩種財貨在主觀上的偏好率必須等於該財貨在客觀上的生產轉換率,當生產效率與交易效率無法同時達成時,可用次佳理論來作選擇。P.482 壹、您知道實證經濟學、規範經濟學,以及福利經濟學的區別嗎? 馬夏爾→人們才開始重視到經濟學的科學性,但只注重到經濟學的科學驗證及邏輯分析方法,→僅重視某一經濟問題的答案「是」或「不是」,至於經濟政策的「應該」與「不應該」→,則不做深入探討,孰不知後者才是學習經濟最該研究的主題。→ 前者定義為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研究「是」與「不是」的問題;並將後者定義為規範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研究「應該」與「不應該」的問題。P.483  經濟學不但是實證科學,同時也是規範科學,它雖然不能直接教導人們如何作價值判斷,福利經濟學→經由不同的價值判斷所導致的不同經濟政策,並衍生出不同的利益分配之實證研究課題,可視為研究「福利經濟學」的範疇。P.483  肆、請問什麼是巴雷圖的最適境界? 巴雷圖最適境界: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題,並非只是政府一些社會福利措施的研究而已,事實上福利經濟學所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泛,而且是以資源分配的問題為其首要之務。P.484 福利經濟學→處理要素投入在產業之間的最佳調配,及產品在消費者之間的最佳分配等問題。  第1節 福利極大化的邊際條件P.484  貳、請利用圖示說明福利極大化的邊際條件為何。使社會福利最大化→可分為交易面及生產面來討論,P.484 交易面→在使消費市場達到交易的經濟效率;生產面→在使生產市場達到生產的經濟效率:一、交易的效率:在一經濟體系中,為了追求社會福利最大,所有的消費者皆須滿足交易的邊際條件,即消費所使用的財貨之邊際替代率MRS)必須相等,即P.484(20.1) P.484 肆、請問什麼是巴雷圖的最適境界? 二 、生產的效率:在一個生產資源固定的經濟體系中,若為了多生產某一產品的數量,必須以減少另一產品的數量為代價,表示該經濟社會已達到生產的巴雷圖最適境界。  ★能滿足以下三種邊際條件,則表示已達到生產的巴雷圖最適境界。P.486  ﹙一﹚生產第一邊際條件:單一廠商如何在生產過程中達到效率為最大,生產者為追求最大利潤,廠商須使生產要素L (勞動)與 K(資本)有效地運用到X、Y財貨之中,並使其邊際技術替代率(MRTS)相等。(20.2)圖20-3 P.486 生產的艾吉渥斯箱形圖 (20.2) 生產可能線上每一點的斜率,表示在整體生產的過程中,為了要多生產一單位的X財貨,所必須放棄Y財貨的生產量,也就是X財貨的機會成本→以邊際生產轉換率(MRPT)代表之。且財貨的邊際生產轉換率與其邊際成本的比率相等,即(20.3)P.488 ﹙二﹚生產第二邊際條件:如各廠商間的生產是合乎經濟效率的,則生產要素不論用於那個廠商,皆保證能使每個不同的廠商產生相等的邊際實物生產量(MPP)即﹙20.4、5﹚P.489 ↑無論在廠商A或B生產,每單位生產要素勞動L或資本K,皆能提供相等的貢獻度,若能符合生產要素的邊際實物生產量皆相等的條件,就是合乎生產的第二邊際條件。﹙三﹚生產第三邊際條件生產:第一、二邊際條件已達成→仍未達到全面經濟效率境界→在生產過程中,廠商除考量生產技術及生產要素外,也須考量生產成本的問題,為達到利潤極大化目的,須使生產收益極大化,並使生產成本極小化,也就是每一個廠商須生產相對機會成本最低的產品組合。P.489→不同廠商生產相同的產品組合時,須生產到生產可能線上的某一點,且不同廠商間的邊際生產轉換率(MRPT)必須相等,P.489-90(20.6-7)  第2節 生產與交易的效率P.492-5 (20.8-9) 53講全面效率的條件:人們所希望的財貨之間的邊際替代率,須等於這些財貨的邊際生產轉換率。→任何兩種財貨在主觀上的偏好替代率,須等於該財貨在客觀上的生產轉換率:圖20-7 參、何謂次佳理論?一般在什麼樣情況下會用到次佳理論? P.493-5圖20-8 二、次佳理論:當個人主觀上的偏好替代率,恰等於客觀上的生產產品轉換率時,經濟社會就能達到全面效率境界。當「魚與熊掌」無法兼得時,該如何做抉擇呢? →次佳理論P.493-4  次佳理論→當全面效率的條件無法同時滿足時,滿足較多的邊際條件,其效用未必大於滿足較少邊際條件的方案。P.494-5圖20-8   第3節 福利經濟的判定準則P.495 54講伍、請圖示說明福利經濟的判定準則為何。P.497-8圖20-11 巴雷圖最適狀況→指若想增進某人的福利,同時必須以減少另一人福利為代價,如果在不減少任何人的福利下,卻能增進某些人的福利,就稱之為經濟福利的增進。P.495 一、巴雷圖準則:其判定的方式是「在不犧牲任何人福利的前題下,若任何措施的改變能增進某些人的福利,則可稱為經濟檔利的增進」P.495 圖20-9  就現實生活層面→一方面減少,一方面增進→使巴雷圖準則的實用性相對減低。P.496  二、卡多爾準則:→任何措施或政策的改變,而導致獲得利益總數額大於蒙受損失的總數額時,這種改變即稱為經濟福利的增進。茲以圖20-0補充說明如下,圖中P.496 三、希多維斯基準則:某特殊情形成立,卡多爾準則無法有效地判定社會福利增進與否。 當兩條效用可能曲線相交→即希多維斯基→特殊情形出現時,則卡多爾準則便不太適用,所以希多維斯基提出一種雙重檢驗準則,以解決卡多爾準則所無法解釋的特殊情形: 1、先利用卡多爾準則檢定由原點到新的移動點是否為經濟福利的提升。圖20-12 其檢驗點由A移至點E或點F,是一種福利提升。P.498 2、再利用卡多爾準則檢驗新的點移回原點時,其結果是否與第一重檢驗準則的結果相反。圖20-12的點E、F移向A點是一種福利減少。P.499  當效用可能線不相交時,希多維斯基的雙重檢驗準則才能成立。在圖20-12中,點A移至點F,依據希多維斯基準則是屬於福利效用的提升,但若客觀來看,由效用J的提升真能彌補效用K的損失嗎?這可能又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P.499 陸、你覺得巴格松準則還有修正的空間嗎?為什麼? P.499-500圖20-12-3 四、巴格松準則:在福利提升與否的判定準則中,Uj的提升能否彌補Uk的損失,牽涉到價值判斷的問題,而每位消費者對於某件事情的價值判斷並非完全相同,P.499  認為必須有一套可用於反映整個社會價值判斷的社會檔利函數,這個社會福利函數是以全體社會上每一份子的福利函數所組成的。若以Uj為橫軸,UK為縱軸,則社會福利函數的就跡就如同無異曲線→圖20-12的W1、W2、W3之所示。若真能求出社會福利函數,便可解決希多維斯基準則所留下的問題→圖20-13中的八點到E點是社會福利的提升,不過另外一個新產生的問題是真正的社會福利函數真能夠產生嗎? P.499-500 個體經濟學- 期末重點 (Doris 整理於 95下)範圍:第 10 章至第 20 章。(P259 ~ P502 )題型:解釋名詞40% 問答題(含繪圖)60%第10章寡占市場 摘要:壹、 寡占市場的特性【三顆星】一、 生產者:只有少數幾家:→主要的生產者通常在2→20家二、 產品的品質:可能一樣(純質寡占),也可能不一樣(異質寡占)。三、 生產要素:移動性很低↓(新的生產者想要參與生產,或原生產者想要退出均屬不易)。四、 市場情報:不充分,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個別生產者之間彼此勾心鬥角。(囚犯理論) 貳、 寡占市場形成的原因一、 「自然競爭」的結果:在優勝劣敗的情況下,不符合規模經濟的廠商自動退出市場(或被淘汰出局),或部分廠商採取合併經營的方式,使市場成為幾家大廠商分食市場大餅的局面。二、 「人為條件」的限制:例如: 1、 有些產品之製造須投入龐大的經費,不是小規模的廠商之能力所能獨力經營的; 2、 市場規模不大,無法容納太多廠商予以競爭; 3、 政府:為了保護少數的專利及生產技術,或取得稀少原料等因素。 參、 寡占理論:需建立於各種不同的假設情況下,因此,產生各種不同的寡占理論。截至目前,尚無單一的理論模型可解釋所有可能出現的寡占理論。重要的寡占理論有:一、 有拗折點的需求曲線理論:寡占市場因競爭者人數不多,如其中有一家廠商採取改變價格策略,其他生產者會同時採取對策「因應」,其結果對個別生產者(先採取價格策略者)助益不大。因此,寡占市場的價格通常極為穩定,個別生產者都採取非價格競爭的策略。【定義三顆星】二、 廠商相互勾結下的寡占理論:寡占市場因生產者不多,彼此間具有相互依存關係,為減少市場不確定性,及增加利潤,廠商間經常從事相互勾結行動:其結合方式=> 1、 公開勾結:以分割市場,劃一價格,形同托拉斯組織。 2、 暗中勾結:主要有(1) 價格領導制:包括 A、 成本優勢的價格領導制 B、 規模優勢的價格領導制(2) 獲取獨占利潤寡占模型:即以少數兩家或幾家作為分析的對象,目的乃暗中勾結以爭取更多超額利潤,基於各種不同的假設條件,建立各種不同模型與理論,如: A、 柯爾諾模型 B、 柏爾淳模型 C、 赫得霖模型 D、 艾吉渥斯模型 E、 秦柏霖(E. H. Chamberlin):假定獨占廠商非常老練,彼此深知「相互依存」之關係,且無需經任何協議或勾結即可從事聯合利潤最大化之追求,並收取相同價格。【定 義三顆星】 肆、 寡占市場的均衡條件:寡占市場個別生產者雖不多,但彼此決策會互相影響,並牽制對方,因此,其「均衡條件」必須視其對手廠商反應而定,通常可採取的策略包括:一、 價格策略二、 產量策略 第一節 寡占市場的特性與成因 壹、 寡占市場的特性:寡占市場=>指市場的供給僅限少數幾家廠商。亦即少數幾家廠商生產相同或相近的產品(僅有2家廠商時稱之為複占(duopoly),有3家廠商稱鼎占(triply)),因家數很少,廠商之間具有相互的依存(interdependency))關係,任何一家廠商的決策都會影響到其他少數的競爭者。寡占市場的特性有:一、 生產者只有少數幾家:→主要的生產者通常在2→20家。二、 產品的品質可能一樣(純質寡占),也可能不一樣(異質寡占)。三、 生產要素的移動性很低:利害關係密切,生產要素移動性低,新的生產者想要參與生產或原生產者想要退出均屬不易。四、 市場情報不充分: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個別生產者之間彼此勾心鬥角。 貳、 寡占市場是如何形成的原因:一、 自然競爭的結果:在優勝劣敗的情況下,不符合規模經濟的廠商(規模小平均成本高)自動退出市場或被淘汰出局,或部分廠商採取合併經營的方式,使市場成為幾家大廠商分食市場大餅的局面。 二、 人為條件的限制: 1、 有些產品之製造須投入龐大經費,建造昂貴的廠房設備,不是小規模廠商之能力所能獨力經營; 2、 市場規模不大,無法容納太多廠商予以競爭; 3、 政府為了保護少數的專利及生產技術,或取得稀少原料等因素。 ↓ 第二節 基本的寡占理論壹、有拗折點的需求曲線理論(kinky-demand curve theory):(又稱Sweezy模型),寡占市場競爭者人數不多,如其中有一家廠商採取改變價格策略,其他生產者會採取兩種不同的對策(改變價格或不改變價格)因應,故產生了一條有拗折點的需求曲線。結果對個別生產者助益不大,因此,個別生產者都採取非價格競爭策略(如:改進產品的品質,提供特殊額外的服務,給予消費者分期付款等鼓勵措施,以及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等)。其理論內容簡單說明如下: (一) 基本假定:「拗折需求曲線 (kinked demand curve)」有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假設:跟跌不跟漲。 1、 領導者提高價格策略時↑:其他的追隨者便同時採取不改變價格的對策。 2、 領導者採降低價格策略↓:其他追隨者亦同時採取追隨降低價格的對策。 3、 假設某寡占廠商在其他廠商調升價格後,不調漲其售價;其他廠商調降價格後,跟隨調降其售價(即所謂「跟跌不跟漲」,適用不景氣時),則其面對的需求線如下圖具拗折點的實線部分所示。 (二) 說明:在跟跌不跟漲的假設下,寡占廠商所面對的需求曲線如下圖10-1所示: 1、 市場需求曲線:假定d及D兩條線,代表領導者如改變價格策略時,其他的追隨者可採取兩種不同的對策,其中:d線表示其他追隨者同時採取「不改變價格」對策時的「需求曲線」;而D線則表示其他追隨者同時採取「改變價格」之策略的「需求曲線」,因此,可知寡占市場的個別生產者所要面對的「市場需求曲線」是一條曲線(即dGD曲線)。 2、 有拗折點的需求曲線:假定原先的均衡價格為0P,若領導者提高產品價格以增加收益,此時,追隨者均以「不改變價格」對策因應;反之,領導者降低價格時,則其他追隨者同時採取「降低價格」策略,故個別生產者面對的是一條「有拗折點的需求曲線」。 3、 邊際收益曲線:由於「市場需求曲線」即是個別生產者的「平均收益曲線(AR曲線)」,故可依據AR曲線引導出「邊際收益曲線(即dABMR曲線)」 4、 最適生產量:當邊際收益=邊際成本時,個別生產者如有利潤,即為「利潤極大」,此時的產量即為「最適生產量」,如圖中的0Q,價格為0P。 圖 10-1有拗折點的需要曲線【圖形分析三顆星】 參、 廠商相互勾結下的寡占理論:寡占市場因生產者不多,彼此間相互依存度高,為減少因相互依存產生的市場不確定性,及增加利潤,廠商間經常從事相互勾結行動,以控制市場。方式:一、 公開勾結:分割市場,劃一價格,形同托拉斯組織,使寡占市場變成「獨占市場」,但自1890年美國反獨占法案通過後,各國已立法禁止。 二、 暗中勾結(所謂君子協定或默契):較普遍形式有下列兩種 1、 價格領導制:由具有價格領導者的廠商制定價格,以作為其他廠商取價的依據之一種勾結方式。同質寡占市場中的某家廠商作為價格的領導者,領導者可能是基於成本上優勢、規模龐大、悠久的歷史等因素所致。【定義及標題三顆星】分別說明如下:(1) 成本優勢的價格領導制:在價格領導制下,B廠商情願追隨A廠商的價格領導,不得不犧牲一些利潤,使銷售量增加。(2) 規模優勢的價格領導制:由生產規模或市場占有率最大的廠商擔任領導者,此規模占優勢的廠商由於假設事前已知悉市場的供需狀況,且在利潤極大化的情況下去提供產量,至於其他的小廠商則未必是獲取最大利潤,這種藉其他小廠商的參與市場以圖獲取最大利潤有時被稱為「以競爭為掩飾的獨占」。 2、 獲取獨占利潤的寡占模型:寡占基於生產者家數不多,廠商對相互依存具有共同的認知,希望在穩定中獲取利潤。故在不同的假設下建立不同的理論與模型:如:柯爾諾模型、柏爾淳、艾吉渥斯模型、赫得霖模型等。秦伯霖的模型:假定獨占廠商非常老練,彼此間深知相互依存關係,且無須經由任何協議或勾結,即可從事聯合利潤最大化之追求,並收取相同的價格。圖10-6 第三節 寡占市場競爭的策略P.273 寡占市場特色=>均衡條件須視其競爭對手廠商的反應狀況而定,個別廠商在各種不同反應的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價格與均衡條件,故至今無一個共識的結論。為避免結果太複雜,會採取單純化的做法,設立假設條件。寡占市場競爭可能採取的策略有:價格策略及產量策略兩個方向。 壹、 價格策略:價格的提高或降低會影響消費者需求量的增減變動。假定在其他情況不變時,當價格提高↑時,消費者的需求量會減少↓,反之,如價格降低↓,則需求量會增加↑。價格策略也是寡占市場的領導廠商可以採取的一個策略,根據有拗折點的需求曲線理論(圖10-7)可知,寡占市場的價格具有價格僵固的現象,如以調整價格作為寡占市場競爭的手段其實並不是一個很理想的策略。P.275-6 貳、 產量策略:以產量的增減變動作為個別廠商之間競爭的手段。一般可分為:P.276 一、 尋求利潤最大的產量:(卡特爾)暗中聯合勾結其他主要廠商或個別廠商,形成一個獨占廠商的組織,並尋求獨占利潤最大時的均衡價格,然後,再由個別生產者根據邊際成本,自行尊此約定價格進行最適當的生產,此即「卡特爾的寡占組織」。例如:世界石油出口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各自依照P=MC尋求各自的最適產量。若廠商為爭取最大利潤,就會行成惡性競爭,使卡特爾崩 潰,故: 1、 如何分配個別廠商生產量或合理公平分配利潤,成為這個卡特爾組織的紛爭問題。 2、 為解決配額的問題,個別廠商依照其邊際成本來決定各自最適當的產量,或者是設定競爭對手廠商的產量為固定時,求其所能得到最大利潤的銷售量。 3、 當寡占市場的廠商數目愈少時,其暗中勾結的行為愈容易促成。 二、 尋求銷售量最大:(鮑莫爾)根據大型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認為寡占廠商並非以尋求利潤最大為其目標,而是以在一定利潤水準之上,追求「銷售量最大」【定義三顆星】,圖1O-8 1、 鮑莫爾認為,在寡占市場中,由於競爭者的人數不多,每一個廠商無不費盡心機,利用各種非價格競爭的手段去促銷,以爭取銷售量達到最大。 2、 由鮑莫爾模型可知,寡占市場的個別廠商雖然沒有獲得最大利潤,但至少可以獲得可以接受的利潤水準,使銷售量最大。亦即=>在預先設定的利潤水準下,求其市場占有率達到極大。P.277 第11章 獨占性競爭市場P.281-296↓ 摘要:壹、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特性:【三顆星】一、 生產者=>人數很多,個別生產者的產量占產品集團的供給量比重很低。P.284 二、 產品的差異性=>產品彼此之間具有些微的差異性,可能只是表現「包裝」或「廣告效果」所造成的一種與人不同凡響的感覺,故各擁有特定喜好的消費者。 三、 產量與價格:個別生產者產量占產品集團的供給量的比重很低,故對「價格」沒有絕對的操縱性,生產者具有相當的流動性,可以自由進出市場。 四、 市場惰報=>相當靈通,但並不完全。因生產者由於人數很多,彼此間具有相當的競爭性。 貳、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需求曲線(很有彈性):獨占性競爭市場的個別生產者所面對的需求曲線,是一條很有彈性的需求曲線,雖然沒有像完全競爭市場那樣平坦,但是要比獨占市場平坦得多。價格降低一點,需求量便可增加很多,故獨占性競爭市場的個別生產者,也會利用廣告及其他非價格競爭的手段來促銷,以增加其收益。 參、 形成獨占性競爭市場的原因:來自兩方面一、 從完全競爭市場來看:原先可能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其後由於各自發展,致使個別生產者的產品各具特色,促使消費者心目中感覺有所差異。二、 從寡占市場來看:原可能是個寡占市場,由於高利潤,吸引許多未參與生產的生產者加入生產,而使生產的人數不斷擴充。達某一個程度之後→變成獨占性競爭市場。 肆、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決定於邊際收益=短期的邊際成本時的產量。 伍、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決定於邊際收益=短期的邊際成本及長期平均成本。同時,其平均收益應等於短期平均成本與長期平均成本,因此,獨占性競爭市場的個別生產者,在長期間並沒有超額利潤。 陸、 獨占性競爭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之比較:一、 相同點:二者均只有正常利潤,而無超額利潤。二、 相異點 1、 產量不同:獨占性競爭市場個別生產者的產量較完全競爭市場個別生產者的產量為少。 2、 資源之配置:獨占性競爭市場下,個別生產者的長期均衡是處於長期平均成本遞減的階段,顯示生產者對資源之配置有扭曲的現象,生產能量利用不足,社會福利並未臻於最大。 3、 消費者的福利:價格由於高於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點,使消費者的福利受到損害。 第1節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特性與成因P.284 壹、 獨占性競爭市場:獨占性競爭市場的個別生產者所面對的需求曲線,是一條很有彈性的需求曲線,雖然沒有像完全競爭市場那樣平坦,但是要比獨占市場平坦得多。→價格降低一點時,需求量便可增加很多,故獨占性競爭市場的個別生產者也會利用廣告及其他非價格競爭的手段來促銷,以增加其收益。 貳、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特性:介於獨占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之間,其面對的需求曲線之價格彈性比較大。一、 生產者人數很多:個別生產者的產量占產品集團的供給量比重很低。二、 產品的差異性:產品品質,各具有些獨特的差異性,→無法完全被取代。三、 其他的生產者容易進入市場,但有所阻礙:雖具有相當的流動性,但並非完全的流動性→由於原有廠商的產品已有信譽存在,亦有其固定的顧客。四、 市場惰報相當靈通,但並不完全:生產者由於人數很多,彼此間具有相當的競爭性。→具有相當的獨占力→與獨占市場相類似。 參、 獨占性競爭市場形成之因:一、 從完全競爭市場來看:原先可能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其後由於各自發展,致使個別生產者的產品各具特色,促使消費者心目中感覺有所差異。二、 從寡占市場來看:原可能是個寡占市場,由於高利潤→吸引許多未參與生產的生產者之興趣而加入生產→使生產的人數不斷擴充。達某一個程度之後→變成獨占性競爭市場。 第二節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均衡 壹、 短期均衡:獨占性競爭市場短期的均衡,決定於邊際收益等於短期的邊際成本時的產量。是一條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其傾斜程度不若獨占市場那麼大,這條需求曲線傾斜的程度完全決定於個別生產者所提供之產品的差異性的大小,如果產品彼此差異很大,則所面對的需求曲線較為傾斜,如果個別生產者所生產的產品彼此差異性較小,則所面對的需求曲線則較為平坦。P.289圖11-4 貳、 長期均衡:獨占性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決定於邊際收益等於短期邊際成本及長期邊際成本,其平均收益應等於短期平均成本與長期平均成本,因此,獨占性競爭市場的個別生產者在長期間並沒有超額利潤。因此個別生產者不會再增加生產,而其他的生產者亦不會再參與生產,使市場呈現一種長期穩定的狀態,此即為獨占性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p.291-2圖ll-6。【圖形分析三顆星(注意長期無超額利潤,均衡價格=長期平均成本)】 參、 獨占性競爭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之長期均衡有何異同【三顆星】一、 相同點:二者均只有正常利潤,而無超額利潤。二、 不同點: 1、 產量不同→顯示生產者對資源之配置有扭曲的現象,生產能量利用不足,社會福利並未臻於最大,且價格由於高於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點,使消費者的福利受到損害。 2、 在獨占性競爭市場下,個別生產者的長期均衡是處於長期平均成本遞減的階段 3、 在完全競爭市場時,個別生產者的長期均衡則是處於長期平均成本最低時才能達到均衡 4、 獨占性競爭市場個別生產者的產量較完全競爭市場個別生產者的產量為少,價格則較高 第12章 生產要素之需求摘要:壹、 生產:凡能創造或增加﹙物品或勞務﹚效用的人類之行為,均可稱之。 貳、 生產函素:指在一定的期間內一定的技術水準下,生產要素的投入量與最大產出量之間的對應關係,因投入與產出數量的不同,而會有「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固定」、「規模報酬遞減」的情形。 參、 測定生產規模,可利用下列生產函數:一、 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二、 固定替代彈性生產函數:三、圖示的說明:利用「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等三者之間的關係做圖示說明。 肆、 生產要素需求:可利用一、 邊際報酬分析法:每一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及其「價格」之比應該「相等」,或邊際收益=邊際成本二、 等產量曲線分析法:在等產量曲線和等成本曲線相切的對應點上,使每一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及其「價格」之比應該「相等」。 伍、 廠商對於要素的需求,是在每一種要素成本與邊際收益皆相等情況下,達到均衡。 第1節 生產要素的意義與種類 壹、 生產:生產者集合各種生產要素(勞動、土地、資本、企業家的才能或管理),來製造「產品」的一種「過程」。因此,凡能創造或增加﹙物品或勞務﹚效用的人類之行為,均可稱之。生產者也稱廠商,廠商是一個生產單位,而集合全部相同的廠商稱「產業」。一、 貳、 生產要素:凡能用於生產過程,且能使生產順利達到目標的各種因素,均可稱之。生產要素可分為四大類,即勞動、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或管理)等: 一、 勞動:消費者為滿足人類慾望而投入生產所需花費各種勞務→生產過程中最主要生產要素﹙1﹚勞心→為無形的勞務。﹙2﹚勞力→為有形的工作。無論勞心成勞力,都必須經由勞動者本身的投入才能完成。P.301-2 二、 土地:土地有廣狹之分,P.302﹙1﹚廣義的土地→地表上的海洋、陸地,地面下的各種天然礦藏資源,及地面上的空氣、陽光等; →地球上觸目所及,除人類創造的事物以外,其他有形或無形的資源均可視之。﹙2﹚狹義的土地→地球表面上的陸地→不包括地上權﹙國家所擁有的土地;﹚,也不包含地下權﹙私人所擁有的房地產﹚。 三、 資本:資本亦有廣義與狹義之分,﹙1﹚廣義的資本→為生產用貝的總稱,包括用於生產的廠房、設施、機械設備以及存貨等。﹙2﹚狹義的資本→一般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或資金,但金錢並非經濟學中所稱的資本。 四、 企業家的才能或管理:企業家才能為企業績效主要決定因素,企業家負責企業各種營運決策,並承擔企業所受的風險,有時方可將企業家經營的才能稱為「管理」。P.302-3 參、 短期與長期:長短期的認定,常以其使用的「數量」是否會發生改變決定。 一、 短期:指在生產期間內,有些生產要素述的數量是不可能改變的,亦即:短期內的生產要素是「固定的」。故在短期內,數量不可變動的要素為「固定要素」;數量可以變動的要素為「變動要素」。廠商須在現有的技術水準,及固定要素的限制下,充分利用各種生產要素,以求最大利潤。 二、 長期:指在生產期間內,所有些生產要素的數量皆是可變動的,亦即:長期間的要素皆為「變動要素」。企業是否改變生產規模,對於其生產成本、獲利情況及未來營運方針等,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第2節 生產函數與生產規模 壹、 生產函數:指各種要素投入與產品產出之間的一種技術關係。指在一定的期間內,於固定的技術水準之下,生產要素的投入量與最大產出量之間的對應關係,即:Q=f﹙X1,X2, …﹚ (12.1) 貳、 在生產函數分析中,通常假定「投入」與「產出」間的技術關係,能滿足「單調性」與「凸性」兩個特性。 參、 規模報酬:用來說明生產要素投入的倍數和產品產出的倍數之間的關係。可分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固定,及規模報酬遞減等三種類型:一、 規模報酬遞增:即當所有的投入要素均增加n倍時,則產出的增加會大於n倍,方程式=> 若Q=f﹙X1, X2﹚ 則mQ=f(nX1, nX2),且m>n (12.2)
二、 規模報酬固定:即當所有的投入要素均增加n倍時,則產出也會增加n倍,
方程式=> 若Q=f﹙X1, X2﹚ 則mQ=f(nX1, nX2),且m=n (12.3)
三、 規模報酬遞減:當所有的投入目標均增加n倍時,則產出會少於n倍,
方程式=> 若Q=f﹙X1, X2﹚ 則mQ=f(nX1, nX2),且m1=>屬於規模報酬遞增。
﹙2﹚若α+ β=1=>屬於規模報酬固定。
﹙3﹚若α+ β<1=>屬於規模報酬遞減。 二、 固定替代彈性生產函數:較為簡便,缺點是生產函數的變數之替代彈性恆等於1。「固定替代彈性生產函數」之特性,是替代彈性雖固定,但其數值不一定為1,﹙1﹚V>1,則屬於規模報酬遞增。(V為規模參數】
﹙2﹚V=1,則屬於規模報酬固定。
﹙3﹚V<1,則屬於規模報酬遞減。 三、 生產關係:要素投入量與產品產出間的關係。生產函數與產量有關,就其生產過程中的總產量,邊際產量及平均產量等分別說明: 1、 總產量(TP):指在某限定的生產規模下,利用某些特定數量的生產要素,所能生產之產品的全部數量。一般而言,總產量會隨著生產要素的投入之增加而增加,但產出在達到最高點之後,隨著生產要素的投入之增加,其總產量不但不曾增加,反呈現遞減的現象。 2、 邊際產量(MP) :指在某一個特定的期間內,生產者生產最後一單位的生產要素投入量,所能獲得的總產量之增量。公式如下: MP=ΔTP÷ΔX (12.9) 邊際產量最初可能隨著生產要素的增加而遞增,但到達某一高點之後將會逐漸下降,最後也可能成為負數。 3、 平均產量(AP):將總產量(TP)除以要素投入量(X)後所得到的平均數量,公式如下: AP=TP÷X (12.10) 三者關係:(生產三階段)【生產三階段三顆星】 1、 當TP極大時,斜率為0,此時MP=0,故知TP曲線「上升↑」時,MP為正,TP曲線「下降↓」時,MP為負。 2、 TP隨生產要素增加而增加,增加速度先遞增,後遞減。 3、 當MP>AP時,AP曲線呈「上升↑」,MP<AP時,AP曲線呈「下降↓」,故知MP曲線通過AP曲線的「最高點」。 圖12-1 生產三階段第一階段OA:尚未達到生產歸佛、必須加強生產。第二階段AB:稱為最適之產量第三階段BX:此區域稱為不經濟的區域 第3節 生產要素需求的分析 生產要素需求有二種分析方法: 壹、 邊際報酬分析:利用規模報酬法來分析生產要素的需求一、 考量利潤極大化的前提=>須先使生產成本為最低,再與所需產量相結合,決定最適產量。二、 使生產成本為最低=>廠商的生產要素配置須能滿足生產者均衡的條件。須先求要素需求成本為最低,再通過廠商均衡,以求在最小成本的前提下,獲取最大化的利潤。三、 假設:某廠只生產一種產品,需生產要X與Y,兩種生產要素生產一種產品的生產者均衡: MPx÷Px=MPy÷Py (12.12) 任何廠商之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為=>邊際收益MR)=邊際成本(MC),亦即 MR=MC ﹙均衡條件下,也可求出最大利潤下的各要素之需求。﹚ (12.13) 貳、 等產量曲線分析法:等產量曲線的意義,邊際技術替代率,及等成本曲線等:一、 等產量曲線=>在技術不變情況下,假設生產一種產品需要X與Y兩種生產要素,則在同一產量水準下,兩種要素不同組合的軌跡,稱為「等產量曲線」。【三顆星】其特性與無異曲線類似: 1、 任何兩條等產量曲線均不能相交。 2、 等產量曲線圖形上的任一點只能有一條等產量曲線通過。 3、 等產量曲線的切線斜率通常為負斜率。 4、 等產量曲線為凸向原點。 5、 愈往右上角的等產量曲線,代表其產量水準愈高。 二、 邊際技術替代率:技術水準不變,且維持同一產量水準不變條件下,為增加X生產要素的使用量,所必須減少Y生產要素的數量,稱為X對Y的邊際技術替代率(MRTSxy): MRTSxy﹙邊際技術替代率﹚ = -dY/dX (12.14) 圖12-3。際技術替代率遞減法則:在特定技術水準,生產者若為維持產量水準不變,以一種生產要素取代另一種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會隨著一種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使另一種生產要素的使用量呈現遞減現象。 三、 等成本線:(類似預算線)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其所支出相同的總成本之所有要素組合的軌跡。設利用生產要素X與Y共同生產同一產品,則若總成本TCo為固定值,則X與Y的成本關係: X.Px + Y.Py =TCo (12.15) 【均衡圖形分析三顆星】圖 12-6 最適要素配置圖 四、最適要素配置:指生產者為生產某一「特定產量」,並使「生產成本」達到最低的「要素組合」,亦即成本最小的要素組合。生產要素市場中最適要素配置的均衡條件=>等產量曲線和等成本曲線相切點,其所決定之組合。如圖12-6的e點,此點之「要素價格比」等於(=)「邊際技術替代率」。 …………………………..……….(12.16)(圖12-5)或 ………….(12.17)(圖12-6)【均衡公式三顆星】 第四節 廠商要素需求壹、廠商對要素的「需求」。 MP1÷P1 = MP2÷P2…= MPn÷Pn (12.18) 式中,Pi為第i種生產要素的價格,i= 1,2,.…‥,n MPi為第i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i= 1,2,.…‥,n,而其倒數為: P1÷MP1=-P2÷MP2 =……= Pn÷MPn (12.19) 一、 廠商生產最後一單位產品,使任何一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成本皆相同,在此情況下,可使廠商在生產不同產量下,達到成本最小的目的。 二、 廠商最大化利潤的邊際條件為:MR﹙邊際收益﹚ = MC﹙邊際成本﹚ 三、 可得到在最大利潤的前提下,廠商生產所需的要素僱用量之均衡關係式,即: P1÷MP1 = P2÷MP2=……= Pn÷MPn = MC = MR (12.20) 四、 某一生產要素X的邊際生產收益(MRP):指要素X的邊際產量(MPx)及其邊際收益(MR)的乘積,即增加一單位要素的僱用,給廠商的總收益之增量。【定義三顆星】其定義式為: MRPx = MPx×MR (12.21) Px = MRPx = MPx×MRx (12.22) 五、 在廠商最大利潤化的前提下,要素需求量又如何決定呢? 圖12-10 第13章 生產要素之供給摘要: 貳、 生產要素種類:分為=>勞動、資本、土地、管理。 參、 支付使用生產要素的酬勞:一、 工資(勞動):有貨幣工資(包含物價上漲的因素)與實質工資之分。在工資理論扮演重要角色。二、 利息(資本):三、 租金(土地)四、 利潤(管理) 肆、 資本與土地:一、 資本:凡是由勞動所創造出來的有形財貨或無形勞務,其本身不供直接消費,而供生產其他財貨之用者,皆可稱為資本。包括: 1、 實物資本: 2、 人力資本: 3、 金融資本:二、 土地:因具有「負載、生育、供給」等功能,亦是主要的生產要素。土地的供給有兩種: 1、 實質供給:指由「大自然」實際所提供的各種土地數量,且其數量是固定不變。 2、 經濟供給:根據土地的「利用度」來考量。 第1節 勞動的供給 壹、 勞動:泛指人類所提供的勞力或腦力的服務。經濟學所謂的勞動,必須考量此項服務所需支付的「代價」,其目的是為了金錢的收入,故所動用的勞力或腦力,都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 貳、 工資:勞動者提供勞務所獲得之報酬。勞動者因提供勞務可取得紅利、版稅、佣金及薪俸等各式各樣收入,即勞務的一種報償,總稱為工資。(就雇主言:工資是使用他人勞務所需支付的代價) 參、 工資的種類:【標題及定義三顆星】一、 貨幣工資(Money wages):勞動者每工作「一定時間」所獲得的貨幣收入,大都包含了物價上漲的因素。二、 實質工資(real wages):從貨幣工資中扣除「物價上漲」的部分。是勞動者真正所能購買的財貨與勞務數量。實質工資變動率=貨幣工資總變動率-物價變動率。例如:貨幣工資與物價水準分別上漲8%與5%,則實質工資上漲率為3%(8%-5%)。 肆、 工資理論:從經濟思想史之觀點,工資理論探討可分為:一、 古典工資理論:【標題及定義三顆星】 1、 亞當斯密的勞動價值說:認為勞動的「供需」會影響「工資水準」的變化(1) 勞動的供給:世界上所存在的每一種動物都有其生活方式與特性,且呈比例地自然增殖;任何動物的增殖,都不能超過這一自然增加率,動物的增殖率受限於自然增加率,人口增加到某一上限後,下層階級的人將因生活資源缺乏而限制繁殖,在此之下,只有勞動報酬的增加,才能擴大此一限制,故工資高低影響勞動的供給。(2) 勞動的需求:經濟枯榮決定了勞動的需求(豐年則勞動需求增加,工資得以上升,反之則反),工資之所以存在,乃因人類提供勞動,並創造財貨的價值,其價值愈大,工資水準愈高,反之則小。 2、 李嘉圖的生存工資說(工資鐵律):受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之影響,認為勞動者的平均工資水準,在長期間將趨於生存水準,在短期間內,工資率若增至生存水準之上,將導致人口出生率增加,使勞動供給增加↑,勞動供給增加將迫使工資率回到生存水準↓;而飢餓及嬰兒死亡率的增加↑又使勞動供給減少↓,反之則增加,故工資水準僅能維持在一定的生存水準上,此維持人類最低生活水準的工資法則,即古典學派所稱的「工資鐵律」。 3、 彌爾的工資基金說:彌爾認為工資水準是由「人口」與「資本」的比例所決定。(1) 資本=>指直接用於購買勞動的流動資本,稱「工資基金」。(2) 彌爾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不論何時,均有一定數額的財富存在,供無條件支付工資之用,而賴此為生的勞工所得總額,不能超過↑此一金額,也不會低於↓此金額。(3) 因此,工資所得=>完全決定於工資基金的大小,工資基金愈多,則工資水準愈高,反之則愈低。 二、 新古典工資理論:以工資邊際生產力學說為代表。該理論發現,雇主所願意支付的工資,是以多增加一位工人時,該僱工所能提供的生產力,對其所能獲得的收益之增量來考慮,故其認為用在一定生產所需之附加勞動中,其所僱用的最後的勞動者之所得即為其「工資」,同時決定對所有同等熟練能力的勞動者之所得的「工資率」。英國經濟學者馬夏爾、希克斯等人,採用數學方法來說明邊際生產力學說。希克斯認為=>勞動是生產的要素,所有對勞動的需求是一種「引伸性需求」,故工資將趨近於其所能提供的「凈產值」,但當生產方法變動時,勞動生產力及勞動報酬亦隨之調整,此時「工資」將趨於「邊際產值(邊際產量×產品價格)」。 三、 現代工資理論:古典及新古典學派相信「供給能創造需求」,故偏重於勞動的「需求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資理論有新看法: 1、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工資(W)為=>教育年數(N)、工作年數(T),及工人經驗年數的平方項(T2)的函數,即: a、b、c及d均為常數 Ln(W) = a+bN+cT+dT2…………… (13.1) (1)舒茲:認為人力資本的差異,是解釋工資差異的主要因素,而年青人較老年人,在勞動市場上之所以其有較大的競爭性,主要是因為生產力不同之故。(2)貝克:認為在職訓練、教育、其他的知識及經驗等,都是影響勞動者工資差異主要因素。(3)人力資本理論學者:認為工資水準的高低及其差異,主要是受勞動者本身受教育及訓練多寡的影響。 2、 獨占理論:獨占有買方獨占、雙邊獨占、工會運作下的賣方獨占等:欲了解獨占,須先了解完全競爭市場:(1) 完全競爭市場:勞動市場的均衡工資水準及其僱用量是由勞動的供需雙方所決定,當勞動需求曲線Nd的供給曲線NS相交於E點時,則E點所決定的工資OW*及勞動僱用量ON*,即為完全競爭市場的勞動均衡工資和均衡僱用量。閱圖13-1 圖 13-1 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2) 買方獨占市場:只有一位或少數幾位雇主,這些雇主的勞動僱用量占整個勞動僱用量的絕大部分,雇工政策對市場的工資有決定性的影響→廠商的勞動供給曲線等於勞動市場的勞動供給曲線→正斜率→要素價格提高,要素供給才會增加【定義三顆星】。圖 13-1 買方獨占的勞動市場(3) 雙邊獨占市場:市場上只有一個買者和賣主,如勞動市場中,若僅有一個獨買的雇主與一個由強大工會以集體議價所提供的賣主→形成雙邊獨占的局面。【定義三顆星】圖13-3 (4) 工會的運作下的賣方獨占:工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勞動工資。為了提高工資,工會一般有三種途徑:(1)增加勞動需求;﹙2﹚減少勞動供給;﹙3﹚設定最低工資【標題三顆星】 3、 工會或政府設定最低工資水準,對勞動市場的影響:依史蒂格勒定義,有效的最低工資政策必須具備下列任何一項條件:(1) 勞工提供的勞務價值低於最低工資者會被解雇,而這些被解雇的勞工只有進入不受最低工資法令管轄的部門,或者失業,或者退出勞動市場。(2) 原本屬於低生產力的部門,因為最低工資的實施而提高了生產力。 4、 最低工資的提升↑對就業量的影響,視其勞動市場而定:(1) 若勞動市場為單一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最低工資若高於均衡工資,易造成失業。圖13-4。(2) 若勞動市場為單一的獨買勞動市場=>最低工資若低於市場工資水準,則增加失業。圖13-5 (3) 在勞資協商工資的勞動市場=>低工資若高於現行協議工資,就業量增加,雇主利潤下降。 5、 個別工資差異的原因:因勞動者素質不同及工作環境差異,其導源於下列四項重要因素。(1) 勞動者的素質(生產力差異):性別、年齡、教育、身體、家庭背景,對新知識吸收,新技術的使用能力→致勞動生產力不一致,勞動生產力愈高,工資報酬也愈高,反之則低。(2) 工作的性質(彌補性差異):金錢報酬,工作時間長短、安定性、危險性,聲望→如工作時間較長,安定性較低,危險性較高的工作,其工資較高,反之則較低。(3) 勞勤市場競爭不完全:因外力衝擊,使勞動市場的工資無法經由勞動供需來完成→形成差異,如當勞動市場有獨買時,工資會偏低;而勞動市場的獨賣時,工資會偏高。(4) 動態調整的工資差異:當原有均衡工資因外力介入而改變→會經過一連串的調整過程,使工資水準逐漸由原均衡點移向另一均衡點→供需均衡點的改變,會造成工資上的差異。 第2節 資本的供給 壹、 資本:凡是由勞動所創造出來的「有形財貨」或「無形勞務」,其本身不供直接消費,而供生產其他財貨之用者,皆可稱為資本。從總體經濟的觀點,只有實質的生產設備才可稱為資本,國家的外匯存底(可用外匯購買其他國家的生產設備)、個別廠商的貨幣所得(可購買國內的各種生產設備,例如:機器、零件、廠房、運輸、專利、商標…)皆可視為資本的一部分。 貳、 資本亦可視為一種「財貨」:可進一步作為生產手段,增加生產能量,並可長期使用的一種財貨。 參、 資本的種類:依其使用性質,可分為:【標題及定義三顆星】 一、 實物資本(physical capital) :分為私人資本與社會經常資本: 1、 私人資本((private capital) :如機器、廠房、存貨等 2、 社會經常資本(social overhead capital) :如道路、港口、水庫、橋樑等。 二、 金融資本(financial capital):係指現金或有價證券。如股票、債券等。 三、 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包括具有創新、管理、發明……等特殊才能的人才。第3節 土地的供給 壹、 土地的定義:土地的定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一、 狹義的土地:指地球外部的陸地,即在地球上,凡由「泥土與砂石」所構成的固體,均稱土地。二、 廣義的土地:地球表面上的陸地、水地;地層上方的空氣層;地層下方的礦產物;及附著於地上的陽光、風力、水力、熱能等,一切的自然物質。生產三要素(土地、勞動、資本)中的土地,指廣義的土地。三、 經濟學觀點: 1、 馬夏爾=>土地定義:「大自然為撫育人類而自由給予的:陸地、水、空氣、陽光與熱能等,各種物質與能力」。 2、 伊雷《土地經濟學的元素,1924》=>土地:「自然資源或自然的力量,它包括了: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的一切物質」。 貳、 土地的特性與功能:一、 土地的主要特性=>包括下列幾種:【標題及定義三顆星】 1、 數量固定性:土地是自然的產物,不可能增加或減少。 2、 地位不移性:土地有一定的位置與空間,不能移動。 3、 等級差異性:土地因區位、自然條件或人為因素而產生差異。 4、 長期存在性:土地不會因被使用而消失,而會永遠存在。 二、 土地的功能:土地除具有一般財貨所無法擁有的特性外,因其具有多種功能,亦是維繫人類生存,展延生物命脈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資產。較主要的功能如下: 1、 負載萬物的功能。 2、 提供日光、空氣與水等自然資源,哺育萬物。 3、 供給生產資源,為萬物之本,亦為生產之母。 參、 土地的供給: 土地具有「不增性」與「不移性」等特性,其供給與需求雖可利用市場的供需法則分析,但與一般財貨處理方法仍有不同。土地的供給有實質供給、經濟供給:【標題及定義三顆星】 一、 實質供給:指由大自然實際所提供的各種土地數量,且其數量是固定不變的。因其數量是由大自然所決定,又稱自然供給。 二、 經濟供給:是以土地的「利用度」來作考量,當某一用途的需要增加時,則該土地的利益亦隨之增加,其價格亦必上升,因此,該用途的土地供給量亦隨著增加,反之則減少。其供需是根據土地的情形來劃分,而利用土地主要是居於經濟因素的考量,故稱「經濟供給」。 三、 依「經濟供給」來觀察:雷尼定義土地的經濟供給=>指在一定的時間與地區之內,為因應價格之變動,而使某些特殊用途的土地使用量,亦隨著改變的一種「組合表」。 第14章 生產要素價格之決定摘要:壹、 工作與休閒時間的「最佳組合」:休閒所得限制線,可用來說明人類在「休閒」與「所得」中的配置情形。若再加「休閒所得無異曲線」與「勞動供給曲線」,即可決定勞動者的最佳組合。 貳、 後彎式的勞動供給曲線:當工資率增加並超過某ㄧ個「所得水準」之後,人們工作意願相對減少,休閒逐漸重要。因此,當工資率逐漸上升↑,並使工人的「所得替代效果」增加↑時,「工作時間」會減少↓,形成所謂的「後彎式的勞動供給曲線」。【定義三顆星】 參、 最低工資下限: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勞動要素獨賣市場,可利用立法設定「最低工資下限」,增加↑勞動需求,或減少↓勞動供給,提高↑工人的「實質工資」,但結果可能是「失業人數」增加↑。不同市場的結果如下:一、 要素獨賣市場=>工資率上升↑,勞動雇用量減少↓。二、 雙邊獨占市場=>看雙方的溢價能力而定。 肆、 利潤與地租:利潤=>是企業經營過程中,企業家的才能與精神(或管理)的「報酬」;地租=>在土地有限,供需不平衡之下的必然產物。 第1節 勞動的供給與完全競爭均衡 壹、 所得休閒無異曲線:工作與休閒皆可滿足人類的慾望。 一、 休閒所得限制線:說明人類在休閒與所得中配置情形,加入休閒所得無異曲線與勞動供給曲線,便可決定勞動者的工作與休閒時間之最佳組合。有時間限制,使所得和休閒時數呈現抵換關係: 1、 若個人之工作時數增加=>則休閒時間減少。 2、 工作時數減少=>休閒時間增加,「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3、 休閒所得無異曲線:若將「所得和休閒」當兩種商品,且都是正常財, 其間關係可以「休閒所得無異曲線Uo」來表示。(圖14-1) 二、 假設:不工作的時間就是休閒, 若每小時工資為W, 工作後的所得為Y, 休閒時數為R,則可計算某人的工作所得為: Y=(24-R)W= 24W-RW……….……….. (14.1) 1、 所得休閒限制線=>斜率為負數,斜率(-W)會受到工資大小影響有所不同。(圖14-2) 2、 最佳所得與休閒限制線:只能和一條所得休閒無異曲線相切,其切點表示在休閒和工作的時數分配上,可獲得消費者效用最大,(圖14-3) 3、 勞動的供給線:為一條正斜率的曲線。P.345-6 貳、 後彎式的勞動供給曲線:個別勞動供給曲線為一條後彎式的供給曲線,表示一、 工資率愈高↑,工作所得會愈多↑,則工人的工作時間愈長↑。二、 當工資率增加並超過某一個所得水準之後,人們工作的意願便會相對減少,休閒則逐漸重要,三、 當工資率逐漸上升,並使工人的所得替代效果增加時,工作時間便會減少,形成後彎式的勞動供給曲線。圖 14-4 後彎式的勞動供給曲線四、 市場的勞動供給曲線:就是將各個別勞動供給曲線加以水平加總。設勞動市場中只有甲、乙兩個勞動工作者,其勞動供給曲線分別為S1與S2,則將其個別勞動供給曲線水平加總,就可以得到市場勞動供給曲線ST,如圖14-5所示。 參、 勞動市場均衡(圖14-6):在生產要素市場中,影響生產要素需求與供給的因素很多,若要使生產要素市場達到均衡,將要素需求曲線和要素供給曲線相交,即可獲得均衡「工資率」及均衡「勞動僱用量」。 第2節 不完全競爭市場要素價格的決定:(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影響市場均衡價格的變化因素較複雜) 壹、 要素獨賣市場:生產要素的賣方只有一家廠商,為獨占的情形,而買方則有數家廠商,為完全競爭市場。各個廠商勞動者結合起來,組成工會,變成勞動要素市場中的獨賣。形成獨賣後,工會欲提高勞動者的薪資水準,可利用立法設定以下三方法:圖14-7 一、 設定最低工資下限:圖14-7(a) 二、 減少勞動供給:在提高勞動工資水準的前提下,要素獨賣的工會亦可利用各種條件如學歷、年資、資格……等來限制工人入會的資格,使勞動供給減少。圖14-7(b)。三、 增加勞動需求:工會為照顧勞工的生活,強迫廠商僱用不必要工作人員或要求支付額外報酬,編造工作規則,或要求廠商增加不需要的勞動工作者,稱之為「插花」。圖14-7(c)。 貳、 要素獨買市場:生產要素的買方只有一家廠商,為買方獨占的情形,而賣方則有數家廠商,為完全競爭市場。結果是工資率上升,勞動僱用量減少。【定義三顆星】一、 獨買廠商沒有要素需求線,(完全競爭之買方,才會有要素需求線),但仍有邊際收益生產線(MRP)。二、 以獨買廠商要素MFC和MRP的相交點,即可決定最大利潤下的最適要素雇用量。三、 其均衡條件=>MRP=MFC ……… (14.2) (圖14-8)。 參、 雙邊獨占的要素市場:要素市場的買方與賣方皆只有一個單一的組織,如:勞動市場中的要素買方為單一廠商,要素賣方為工會。【標題及定義三顆星】其均衡要看供需雙方何者的議價能力較強。當生產要素市場為雙邊獨占時,訂價方式主要可分為二種類型:一、 一般的雙邊獨占:雙方先協議數量, 但其數量一定是小於供需均衡時的數量,然後再依雙方的議價能力來決定價格。圖14-9 。二、 特殊的雙邊獨占:指要素獨賣者(工會),對要素獨買者(單一廠商)。勞動市場的要素獨賣者指工會,要素獨買者一般則可為任何單一廠商。圖14-10。 第3節 利潤: 壹、 利潤是企業經營過程中,企業家的才能與精神(或管理)的報酬→指經濟利潤→將總收益減去總成本以後所獲得之差額。地租是土地有限,在供需不平衡之下的必然產物。 貳、 利潤主要理論背景:【標題及定義三顆星】一、 創新理論:熊彼得所提出,其認為利潤是由於企業不斷的創新而來。五種方式: 1、 利用新的方法進行生產 2、 生產新穎的產品; 3、 取得新的原料; 4、 開發新的市場, 5、 採用新的銷售模式企業經營者經由以上各種「創新」方法,實際應用生產上,並將生產產品市場化,如此就能創造利潤。 二、 不確定性理論:表示對未來「不確定」的情況,稱為風險,有些可用保險方式鎖定,有些未知的不確定風險,須有利潤的誘惑,才能吸引投資。故廠商應了解風險背後隱含利潤或報酬。三、 獨占理論:利潤是由市場上具有獨占能力的廠商所擁有,廠商可以利用各種力量或方法來獲取超額利得,而這種超額利得就是利潤的主要來源。 第4節 地租 壹、 土地不增性:土地的自然供給為稀少而固定,沒有彈性。 貳、 土地不移性:流動性偏低,精華區地段,其土地的利用成本會較一般區位的土地之使用成本為高。參、 地租的決定:在供需無法配合情況下,使用土地的使用價格因應而生,地租形成的過程如下圖。由於土地的供給不變,地租決定於土地的「需求」,需求線為D時,與供給相交於E點,決定租金P0。當需求增至D1=>相交於F=>地租率增為P1。地租金額為0QFP1。 第15章 市場失靈與政府職能摘要: 壹、 市場失靈:指市場機能的運作,不能如預期的圓滿達到經濟效率,而形成資源分配不當的現象。 貳、 政府應扮演的積極角色:一、 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二、 提供公共財三、 矯正所得分配不均四、 維持經濟安定 參、 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一、 市場的不完全性,及獨占。二、 公共財三、 外部性四、 所得分配不均 肆、 自然的獨占:指某一產業的規模經濟特別顯著,以致長期平均成本曲線,隨著產量的遞增而不斷下降,此時若強制打破獨占,反而使消費者支付更高價格,政府可以採用的矯治方式有:一、 法律制裁二、 價格管制三、 公營四、 課以賦稅伍、 政府在經濟社會中應扮演的功能:(政府介入市場失靈)一、 法律二、 國防三、 分配四、 生產五、 穩定 第1節 市場失靈 壹、 市場失靈:指市場機能的運作,不能如預期地圓滿達到經濟效率,而形成資源分配不當的現象,為了矯治市場失靈,必須要有政府的介入。【定義三顆星】 貳、 會造成市場失靈,一般而言有下列幾種原因:【標題及定義三顆星】一、 市場的不完全性(market imperfection),即獨占。=>1、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二、 公共財(public goods)。 =>2、提供公共財三、 外部性(externality)。 =>3、矯正所得分配不均四、 所得分配不均。 =>4、維持經濟安定。經濟學家認為現代國家的政府應在範圍內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箭頭後4項) 第2節 自然獨占 壹、 自然獨占:指某一產業的規模經濟特別顯著,致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隨著產量的遞增而不斷下降,此時若強制打破獨占,反而使消費者要支付更高的價格。(如圖15-1(a));或是雖然此產業的規模經濟並不顯著,LAC曲線仍然呈現U形,但是因)P.366-7【定義三顆星】 貳、 無謂的損失(自然獨占弊病):產量太少,價格又偏高,不能將社會中的生產資源作最適配置,造成整個社會福利減少,亦稱為社會福利的絕對損失,圖15-2。【定義三顆星】 參、 政府干預:自然獨占市場結構會形成資源配置缺乏效率,又無法透過市場機能矯治,便需要政府干預,政府可採取下列措施:1、法律制裁, 2、價格管制, 3、公營, 4、課以賦稅。【標題及定義三顆星】 一、 以法律制裁:例如:休曼反托拉斯法案、「來登反托拉斯法案」台灣1991公平交易法,目的在宣布產業之壟斷行為為非法,並禁止同業以勾結的方式達到壟斷的目的。 二、 實施價格管制:為免自然獨占廠商將價格定得太高,形成社會損失,政府常以強制手段規定廠商的定價。例如:航空票價之規定等。實施管制有兩主方式: 1、 邊際成本訂價法:即要求廠商將價格訂在P=LMC的地方,即圖15-2的B點,此時廠商生產量最大,而價格最低,對消費者而言最有利,此時的經濟效率也臻於最大。 2、 平均成本訂價法:不管平均成本是高是低,都可反映在價格上而予以轉嫁,例如:鐵路,無異保障無效率的廠商,還能繼續經營浪費資源,造成LAC曲線的往上移,損害生產效率。 三、 獨占事業的公營:廠商採MR=MC價格策略,產量減少,價格較高,使超額利潤達到最大,造成社會福利損失。依「反獨占法」原則,打破自然獨占,可能使消費者付出更高代價。此時政府可將此產業收為公營,依P=LMC原則來決定價格,可達到最大資源配置效率。P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