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101下 社會團體工作 章節目錄 素雲提供



空大書香園地

基礎篇
第一章 社會團體工作之意義與本質
 第一節 團體工作的意涵
 第二節 團體的類型
 第三節 團體工作的生態環境
 第四節 團體工作的功能

第二章 社會團體工作的發展歷史
 第一節 英美國家的團體工作發展
 第二節 台灣社會團體工作發展的歷史
 第三節 社會團體工作發展歷史意涵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 團體中的個人動力
 第一節 團體對個人的影響
 第二節 個人在團體中的學習
 第三節 團體成員的變動
 第四節 團體成員對個人之影響

第四章 團體動力與發展
 第一節 團體動力的發展與意涵
 第二節 團體動力的理論
 第三節 團體發展過程的動力
 第四節 團體動力的範疇

方法篇
第五章 團體工作準備階段
 第一節 籌畫團體性質與取向
 第二節 團體帶領者的資格與內涵
 第三節 團體成員的篩選方式與資格
 第四節 團體的宣傳策略與資源連結
 第五節 實務案例醫院病友團體籌組前的工作任務與要項

第六章 團體工作開始階段
 第一節 團體開始階段的動力現象
 第二節 團體開始階段成員的行為
 第三節 團體開始階段領導者的職責
 第四節 促成團體互動
 第五節 結語

第七章 運用團體工作協助個人改變
 第一節 團體內提供個別成員處遇服務需要考量因素
 第二節 團體工作者直接處遇個人問題
 第三節 由團體來協助個別成員的改變
 第四節 結語

第八章 改變團體條件以達成團體目標
 第一節 團體有效運作因素的評估
 第二節 改變團體溝通互動模式
 第三節 影響團體外在的環境
 第四節 結語


第九章 團體工作結束
 第一節 團體結束的性質
 第二節 團體成員對團體結束的反應
 第三節 社會工作者在團體結束期的介入
 第四節 維持成員在團體中的改變
 第五節 團體結束的評估


技術篇
第十章 團體討論技巧
 第一節 團體討論的功能
 第二節 團體討論的形式
 第三節 團體討論的技術
 第四節 團體討論中的難題:團體思考與團體衝突

第十一章 團體活動運用
 第一節 團體活動的目的與功能
 第二節 團體活動設計流程
 第三節 實務團體活動案例

第十二章 團體工作技巧
  第一節 團體工作技巧的意義
 第二節 團體工作程序性技巧
 第三節 帶領團體成員互動溝通與行動之技巧
 第四節 討論技術在任務性團體與處遇性團體的運用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三章 團體工作評估
 第一節 團體工作評估的意義與方法
 第二節 個別團體成員改變的評估
 第三節 團體狀況的評估
 第四節 結語

實務篇
第十四章 自我成長團體
 第一節 自我的本質與自我成長團體的意義
 第二節 自我成長團體的本質
 第三節 自我成長團體之規劃
 第四節 自我成長團體的帶領之技巧

第十五章 社交技巧訓練團體
 第一節 社交技巧訓練團體的意涵
 第二節 社交技巧訓練團體的功能與理論
 第三節 社會工作在社交訓練團體的實施
 第四節 社交技巧訓練團體的評估

第十六章 復健性團體
 第一節 復健性團體的意涵與目標
 第二節 失智老人懷舊復健團體
 第三節 災後心理復健團體

第十七章 自助團體
 第一節 自助團體的定義
 第二節 自助團體的條件
 第三節 社會工作者在自助團體的角色與工作內容
 第四節 自助團體的評估

第十八章 社區委員會
 第一節 社區委員會的意涵
 第二節 社區委員會的功能與理論
 第三節 社會工作者在社區委員會的工作方法
 第四節 社會工作者與社區委員會的下一步

基礎篇

第一章 社會團體工作之意義與本質

  在社會工作助人專業中,團體工作的實施是期望透過團體互動方式,讓有共同需求與困境成員,經由團體此一平台場域,獲得問題改善、情緒紓解與人際支持。一般而言,團體具有:互動性、互賴性、目標性、凝聚力與變異性等特質。特克(Trecker, 1972)對社會團體工作所提出一個綜合性定義,即「社會團體工作是一種方法,由理論知識、工作原則與技巧組合而成,個人在各種社區機構的團體中,藉著團體工作員的協助,促使成員彼此建立關係,以個人能力與社會需求為基礎,達成個人、團體或社區發展的目標,目的在於達成個人行為的改變、團體組織化的形成及社區發展(引自林萬億,2007)。

  而社會團體工作的目標可歸納為五項:
1.    處理情緒性問題;2.經驗與資訊交流;3.學習社交性技巧;4.調整價值與態度;5.修正不當的行為。

   而團體的類型可以從不同面向區分,包括:依團體規模可分為大團體或小團體;依成員參與團體自由度可分為封閉性團體與開放性團體;依團體性質可分為支持性團體、自助性團體、教育團體、成長團體、社會化團體與治療性團體等。國外學者帕佩與羅斯曼(Papell & Rothman)提出三種團體工作模式,分別為:
1.社會目標模型(Social Goals Model):社會目標模式的團體是由相同興趣的人組成,而團體的存在與運作是為了替團體爭取重要的社會利益;
2.治療模型(Remedial Model):此團體模式的焦點,是透過協助團體成員改變他們的行為,使個人恢復原狀或使個人得以復健;
3.交互模型(Reciprocal Model):此類團體強調團體成員及社會之間存有一種互惠關係。

  綜言之,團體工作具有正向的功能,曾華源(1995)主張團體工作的功能包含預防性、治療性以及發展性。故,透過社會團體工作,可以讓參與成員,從個人層次的問題到社會整體適應問題都能有效改善。獲致人際支持、資訊交流、經驗分享、能力改善、行為重建,讓每一個成員更可以融入社會環境,減少社會適應障礙,促進個人潛能發展。

第二章 社會團體工作的發展歷史

  團體工作的歷史發展不超過百年的歷史。初期階段以基督教團體的團體活動和社區睦鄰行動為主,以希望幫助青年和社區移民的社會適應為主軸。團體工作早期的發展可以看到有兩個不同的取向存在。團體工作視為社會化服務,能夠增進人格正向的發展、學習社交技巧。另一為睦鄰會社辦理團體活動與討論,可以培養社區意識、增進公民參與。隨後在1940年代,團體工作重視團體內的互動和團體之具體行動力量來處理問題,所以把團體工作視為行動取向的服務方法,協助情緒適應障礙的案主。1960年代以後並且受社會工作整合性方法影響而式微,直至最近才又重新發展多元工作模式。

   台灣社會團體工作早期偏向團體休閒活動與教育取向為主,除了國外宗教團體的慈善性社會服務之外,救國團的各種營隊更是受到青年歡迎。隨著台灣社會開放,更多非營利組織和醫院大量運用自助團體協助服務對象社會適應,以及採取聯盟方式爭取權益,使台灣社會團體工作進入多元運用之階段,並且相較與美國,台灣大學與研究所仍然開授社會團體工作,將有效推廣團體工作方法運用在專業服務上。

  許多領域也都有運用團體來提供服務。在社會工作領域中,團體工作不只是用來提供各種活動,而且可以有計畫的運用團體成員之間彼此相互影響之力量,以解決個人與社會解決和發展上的問題與需求滿足。因此,對團體工作歷史發展的瞭解,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團體工作各種不同的模式及其作用,並且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同上,也有積極性的作用。一般而言,目前較有系統的團體工作知識與理論均來自國外。本章擬先介紹英美地區的團體工作發展後,再介紹我國的團體工作,最後再說明對社會工作發展之意義。

第三章 團體中的個人動力

  團體是一個人際互動平台,不同屬性的團體會發展出不同氛圍的團體氣氛,良好的團體氛圍能夠助長個人願意和他人合作,助人或催化其在團體中的表現。基本上,團體可以促成個人自我覺察,團體規範會影響個人行為,團體規範(group norms)意指為了協助團體維持成員行為的一致性,而預測其他成員行為的根據,以作為個人在團體中行為表現的準則。此外,團體亦能媒合人際互動關係,團體中的人際互動經驗,可以讓社交障礙者或不敢表露自己的成員,建立自信心,學習人際技巧,建立友誼。成員在團體中並可獲得情感性支持與自我調節,良好的情感支持經驗,會讓成員內心產生安全感,形成互助的人際網絡。

  團體學習是一種動態互動系統,透過成員間行動(action)與反思(reflection)的互動過程,產生創新知識與改善能力(Argote et al., 2000)。團體學習強調團體內資訊交流與互動歷程,以達到共享學習經驗。其中,團體活動亦可產生同儕學習效果,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透過同儕間的相互學習,可增加學習的效益及互動性。就實務面而言,團體領導者應理解團體學習的要項包括:促發成員學習動機、以活動為學習媒介、規劃多元性學習內容、討論與省思學習成果。

  在團體的生命裡,團體的穩定性與成員行動性,總是相互牽制。成員的退出與加入會改變原有團體動力關係。從團體動力學觀點來看,讓新成員加入團體,其時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增加新成員最佳的時機是當團體處於停滯狀態的時候,需要新刺激來突破團體的發展。但舊成員對新成員難免會有排外或迷惑的情感。此外,成員中途退出的原因有很多,雅倫(Yalom, 1995)歸納出九項成員中途退出的原因:外在因素、團體越軌、親密感問題、情緒傳染的恐懼、不能與治療者分享、同時做個別治療與團體治療的紛亂、太早做挑撥、對治療有不適當的瞭解、次團體的紛亂。甚至有成員成為代罪羔羊,即團體遭受壓力時,會對某人形成有形無形的壓迫,以紓解團體情緒。

  本章主要概述,團體中的個人必受團體其他人的影響,影響之因包括:成員的組成背景異同程度、成員需求的差異程度,以及團體領導者的領導風格等。實務上,為讓個人在團體有良好展現,領導者應具備適當的專業知能,包含,支持、澄清、示範、認知重建、角色扮演、自我揭露、面質、探索與部分化等技巧。

第四章 團體動力與發展

  團體是動態的,在團體中,無時無刻都有很多的現象發生,這些現象無論被成員察覺與否,都是團體中存在的動力,會對團體中的個人或團體行為有所影響,這些動力的共同特色就是都是集體且自然發生,非由任一成員可自行創造,這些現象成為在帶領團體實務或進行團體研究時,需要被注意與瞭解的一環,它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實用性的知識與觀點,提供觀察、分析與評估團體的一個良好的視野,藉以協助團體工作者瞭解成員在團體中的行為及掌握團體發展狀況,增進工作者對團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間甚至社會中的相互關係之洞察,進而協助團體具有生產力。透過本章節的閱讀,將有助於社會工作者學習瞭解團體動力的發展、意涵、理論基礎及團體發展過程中的動力特色,並學習如何掌握團體動力的範疇,以加以運用在團體帶領之中。

第五章 團體工作準備階段

  團體前的準備工作攸關團體能否順利運作、成員需求能否獲得滿足、團體目標是否可以達成,因此,團體前的準備工作,主要涵蓋二大項目:團體籌備計畫與團體成員招募。籌組團體的第一步是擬定團體性質,團體工作的取向可以從團體性質與進行時程作為主要的區分,考慮是要朝向「治療/矯治取向」、「教育/成長取向」或「人際社交取向」規劃。再者,團體領導者在規劃還應該考量團體所要進行的時間長短,這會視機構或組織能提供的資源程度、潛在成員能夠投入的時間條件及團體目標而定。而團體工作是落實組織宗旨與使命的服務方式,明確服務對象與定期性的團體聚會,可以讓組織服務活絡,同時也讓潛在服務對象,擁有更豐富的參與機會。

  在團體準備階段,領導者是核心人物,其所具備的專業知能、帶領經驗與身分資格都應該要有一定的要求。依據雅倫(Yalom, 2001)觀點,團體帶領者在準備階段期的任務,應致力達到以下要項:第一、創造並維繫團體。第二、塑造獨特團體文化。第三、規劃適當的成長機會。再者,根據堶特(Trozter)看法(引自吳武典,1981)團體領導者需具備三種基本技巧,才能好好帶領團體運作,分別為:反應的技巧、互動的技巧與行動的技巧。而領導者的個人特質與領導風格,也會影響團體性質的規劃。至於團體是否需要協同領導者,必須根據團體性質與協同者的能力評估,協同領導的優點為,可以彼此分工,減輕個人負擔,共同承擔團體責任。

  組織在規劃團體之前,必須考量團體的潛在服務人口是誰?如何去找到這群人士? 誰適合成為團體成員?誰無法被納入團體?在團體規劃階段,可藉助納入標準與除外標準來規劃。納入標準(criteria for inclusion)意指有參加團體意願的人員,只要他個人符合特定的條件,就具備參加團體的資格。除外標準(criteria for exclusion)意指成員如果有特殊的行為或條件,將不被允許參加團體,通常設定的除外標準是成員表現不能有干擾或傷害團體運作之慮。

  然而,實務上篩選成員的困境主要原因包括:時間與經費的壓力、對團體方案的不當認知、非自願性個案的消極參與、招募人口策略失當等。解決之道為:寬設時間與拓展資源、有效簡介團體特色、鼓勵與獎勵非自願個案、避免團體標籤化與抉擇合宜招募管道。
  招募成員的主要管道包括透過特定人士宣傳與邀請、機構或單位內部的海報宣傳、媒體及網絡宣傳等方式,主要目的在於使潛在成員或目標成員,獲知團體招募訊息,讓他們可以自我評估或藉由他人推薦來進一步瞭解團體或報名加入團體。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團體準備階段攸關團體未來的發展性,籌備人員或團體領導者應該充分思考團體取向、篩選合適成員、妥適評估成員需求,領導者或協同領導者亦該具備帶領團體能力,如此才能奠定團體工作方案的實施成效。
  學者雅倫等人(Yalom & Leszcz, 2005)在其專書《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即指出,團體在第一次開始之前,就必須進行諸多工作,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投注相當的經驗、時間和精力才得以堆積出來。團體前的準備工作攸關團體能否順利運作、成員需求能否獲得滿足、團體目標是否可以達成,因此,在準備階段的任務十分重要,團體前的準備工作,主要可以蓋分為二大項目:團體籌備計畫與團體成員招募。在籌備計畫中,要確定團體性質與取向、決定團體領導者的資格;在成員招募過程中,除了範訂資格與篩選成員外,如何宣導團體,以吸納適合人員加入,也都是重要任務,本章就各項要素扼要陳述。

第六章 團體工作開始階段
  團體動力是反應一個團體內部、成員與成員之間的互動狀態,良好的團體動力能夠促進團體正常運作,達到團體目標,並展現出濃密的團體氣氛;在團體開始階段,團體領導者是否能夠有效引導成員投入團體、接納其他成員,進而處理各種團體現象,都會與團體未來發展息息相關。

  在團體開始階段,常見的動力現象包括:
1.防衛性的互動反應,成員使用社會性防衛,以避免社交焦慮和不確定感;
2.試探性的社交表現,尋找有相似或共同特質的人;
3.兩極情感的趨避反應,一方面成員希望在參加團體後,能夠獲得他人的接納與支持。但同時,又會擔心自己的表現和反應,會遭到他人的排擠和輕視;4.尋找背景相似同伴,作為主要互動對象。

  而團體開始階段特點包含:
1.團體經驗影響成員自我揭露程度,團體初期成員要能真誠的自我揭露有其困難性,且過早的自我揭露可能有其傷害性;
2.成員出現表面性的互動現象,成員有時會顧及一般性的人際情誼,不好意思讓領導者與其他成員感到挫敗或失望,而會展露出表面性的禮貌行為,讓團體處在理想的平衡狀態;
3.成員退縮為疏離的旁觀者。綜上所述,團體初期,成員會因為害怕、不熟悉、陌生性與競爭關係,而出現表面性、退縮性等殊異行為,領導者只要具備敏銳觀察力,搭配專業引導技術,就能逐步讓成員聚焦在團體目標,提高參與團體活動的動機。

  俗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又云:萬事起頭難。在團體開始階段,團體領導者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好好掌握成員的行為表現,引導他們願意投入團體活動。此階段成員的可能反應包括:1.害怕自我揭露,導致人際害怕與不安全感;2.以表面行為尋找團體位置,在自重與體諒的團體規則下,約束自己的行動;3.以團體規範引導成員投入,有助於提升團體成員的心理安定感與互信基礎;4.出現沉默或退化表現,成員將其精神層面的焦慮外化;5.形塑新的人際關係。

  就團體領導立場而言,團體工作者在開始階段是團體的核心領導者。而團體領導者的職責任務與下列要素有關,包括:1.領導風格會影響團體氣氛,有的偏向自由風格,有的傾向結構風格;2.領導者的角色功能,如情感性角色與任務性角色;3.妥適催化成員,促成互動與表達;4.處理團體僵局,推動團體發展;5.陳述團體內容,提高成員信任程度。
  為了讓團體運作順暢,團體領導者在團體初期,應具備專業帶領技術,包括:鼓舞激勵、給予建言、促成溝通、調和澄清、擔任守門人、範訂標準、檢測與定向、消除緊張、摘要與回饋等。在實務運作上,更應掌握好五大要點,以利團體邁向後階段的發展。即:1.回應要即時性;2.調節成員機會;3.掌控時間節奏;4.關懷怯志成員;5.延展成員關係。

  綜而言之,在團體開始階段,領導者是團體的中心人物,為協助成員早日融入團體運作,除了留意成員的反應及表現外,也必須主動向成員說明幾項議題,包括協助成員彼此認識、澄清或訂定團體目標、擬定團體規範等。領導者要讓成員先建立自信與信任他人的觀念,才能使成員願意透過自我經驗的檢視與分享,進而達到成長、互助、支持的團體目標。
  團體在正常的情況下會隨著時間推移成長和發展,除規模擴大外,最重要變化就是團體結構的改變。故從團體發展趨勢角度檢視,團體在一開始的進行階段將奠定未來的團體發展功能。本章將就此一階段,論述開始階段的動力現象,成員的行為表現,團體領導者的職責,以及如何促成團體互動。

第七章 運用團體工作協助個人改變

  團體工作可以幫助個人改變,但是必須在計劃性的協助下,才有可能完成預期的正向改變。運用團體動力不是在任何條件下均可以進行對個人的影響,領導者應考量時間、個人問題之適當性、團體屬性和團體發展階段等因素,以決定如何在團體中影響個人較為恰當。如果要針對團體個別成員進行協助,考量由團體工作者直接進行一對一互動時,必須注意在團體工作進行前、進行中和直接影響後的成員狀況,其影響方式可以透過提供增強、模範、資訊和分派成員角色等途徑,協助成員正向改變。如果由團體成員互動來影響成員,其影響方式可透過增進個人覺知、改變思考與信念、改變情感表達、興正成員不當行為和增強個人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提供個人角色行為等幾種。團體工作者還需要注意成員在團體中的學習或改變,是否能妥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個人成長深受團體生活經驗影響。我們面臨生活困擾時,有可能別人的建議或分享經驗,讓我們感受到溫暖與支持,也可能讓我們心裡深深感受到傷害。團體工作者相信個人有問題或需要時,可以透過有計畫的協助,讓成員之間建立親密關係,彼此相互接納、關懷,相互學習生活適應之方法,使個人有成功的團體生活經驗,培養健康的自我概念。托斯蘭(Toseland & Rivas, 1998)指出藉由團體其他尋找改變且同意一定會完成團體工作目標的人,成員能從自己與其他團體成員互動的過程,增加自我覺察,瞭解自己在真實社會情境中與他人互動的問題,學習更有效解決問題的方式,來處理特殊的問題,以改變壓迫的社會情境,並且在社會行動中,發展個人新的興趣和技巧。

    葛文(Garvin, 1997)更具體指出個人參與團體,尋求協助,可達到一個或更多以下的目標:增進個人能力,創造並維持親密關係;在親密關係中,增進個人能力去維持一個適當的人際距離,使個人對他們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滿足他們的需要,並使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行動一致;學習社會互動的技巧,如開始的關係、有效溝通、解決衝突、協調工作、給別人或收到回饋;學習處理角色改變的壓力,如離婚、單親,學習從別人那裡得到支持也給予別人支持。

  由於在團體中,個人不是自然而然的就會朝向預定目標學習前進,團體成員常會在團體中把日常生活行為帶到團體中,或是無意識的表現出破壞團體之行為(曾華源、縢青芬譯,1988)。如何透過有計畫和有經驗的團體工作者提供的團體經驗,使成員能從他人回饋或反應中,提高自我覺察和改變自己,相當重要。本章主要目的在說明可以由團體工作者在團體中與需要改變的個別成員一對一互動,或運用團體過程的力量,以幫助個人改變(Garvin, 1997)。

第八章 改變團體條件以達成團體目標

  團體成員彼此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因此,團體也是改變的目標。但是必須朝有效運作方向進行改變團體。團體工作者透過分析團體動力,掌握團體結構、團體規範與價值、團體界線、團體氣氛等團體有效運作之因素,以確實達成有效之干預。團體情況的改變可從不同層面來進行。團體工作者可以針對個人層次進行改變,諸如修正個人角色行為或討論個人在團體中的感受;或針對團體運作帶來影響的次團體改變角色任務或分享對團體運作之感受;團體工作者可以和整個團體互動,透過修正成員的行為表現,運用各種任務和團體活動,以及改變團體規範和改變團體氣氛與團體情況。團體工作不是只在室內進行,機構成員與社區環境影響團體進行時,團體工作者亦可結合團體成員力量進行改善。

  團體是透過成員彼此互動而相互影響的,但要能夠朝團體目標達成則不容易掌控。有時團體會帶來改變的動力,但不一定朝預期目標前進。一個有效的團體工作者要能正確評估團體過程,並且能夠協助團體朝有利於目標達成之方向前進(Toseland & Rivas, 1998)。團體工作者必須要擁有改變團體狀況的技巧,而有利於團體的進行。團體成員互動的過程有時會形成追求私利的次團體,相互競爭以便取得控制力;有時也有成員只顧社交成為花花公子而缺乏團體參與,有時團體會將問題歸咎於較為懦弱的成員。團體工作者的任務就是要觀察團體成員的行為對達成團體目標是否產生負面影響,協助團體與成員瞭解並改變負面行為,強化對團體目標達成有利的行為模式。

  團體成員彼此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團體工作者必須要知道他在團體中,和一個成員或某些成員互動溝通或討論問題的解決,都會對其他的成員有所影響。有時,這是可以預料到會發生影響。有時,直到發生了一些狀況,才看得清楚團體工作者的行為或成員的一句話對其他成員的影響。因此,團體工作者必須能夠運用和個別成員、次團體、團體、團體環境互動的技巧。海伯斯等(Hepworth, Rooney, Rooney, Strom-Gottfreid, Larsen, 2010)指出有效干預團體過程,且修正影響團體目標達成的過程是團體工作者任務之一。其中,一個有效團體工作者是必須具備正確的評估團體過程之架構。社會工作實務場域中,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達到相同的需要,這是社會團體工作者實務智慧的表現。當團體工作者介入在整個團體過程當中時,他們必須要考慮這種介入過程對每一成員的影響。無論如何,團體工作者必須很快的決定下一步做什麼。這些互動模式是否適當或有效,要看當時的情況而定,且團體的事情應由團體共同決定。

  當團體之目標系統就是團體本身時,團體工作者應影響團體成員去決定整個團體需要朝哪一個方面改變及如何改變。葛文(Garvin, 1997)提出幾個可能的處理方式,諸如幫助團體確認其功能上的問題、幫助團體去評估哪些情境會造成問題,以及幫助團體衡量團體的情境之後,再考量應有的行動系統,針對改變的是成員、次團體、整個團體或團體外的一些人之後,決定一個可運用的明確的策略,幫助團體選擇一種修正團體情況的方法。其中團體問題層次和行動系統的選擇與修正的策略相連合,最後幫助團體評估用來改變情境的方法是否有效。因此,團體工作者首先要能檢驗此一階段的團體情況,以決定這些團體的情況是強化或阻礙目標的導向。

第九章 團體工作結束

  團體不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每個團體都會有結束的一刻,這個是很正常的現象。一般而言,團體結束代表的是團體已經執行完成所有的過程,也代表達成團體當初所設定的目標,這是屬於計畫內的結束,但也有可能發生非計畫的結束,這些結束的性質,都需要社會工作者加以重視與處理。成員對於團體結束所帶來的分離感,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因為成員需要從原本規律且投入個人心力的團體中撤離,並需要將在團體中的影響實際回應回生活中,建立自己生活中的平衡,因此,如何協助成員可以平穩的渡過團體結束,也是工作者非常重要的課題。透過本章節的閱讀,將有助於社會工作者學習瞭解團體工作結束的特性及成員在團體工作結束時會有的反應,並學習如何運用有效的介入方法,協助成員面對與處理團體結束所帶來的衝擊,並能在離開團體後繼續維持在團體中的改變並進行評估。

  毫無疑問的,任何團體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所謂的團體結束,社會工作者藉由團體結束階段的運作,不僅是正式的讓成員瞭解其團體中的參與及互動,即將告一段落,更重要的是協助成員將在團體中獲得的正向經驗及所學知能,加以運用到團體外的一般生活情境中。
  在這一章,我們將討論如何執行社會團體工作的最後一階段「團體結束」,以幫助社會工作者瞭解,團體結束的性質、團體成員對團體結束的反應、社會工作者在團體結束期的介入、維持成員在團體中的改變以及團體結束的評估等部分。

技術篇

第十章 團體討論技巧

  團體不是靜態的,不是成員只要出席團體就是真正的參與,在團體中很關鍵的一環就是如何引導成員進行團體討論。團體討論在於協助成員有機會發表意見並與其他成員進行交流,進而讓團體所做出的結論,不是由社會工作者或單一成員做出,而是經由團體討論被所有成員一起做出結論,其對團體本身以及成員個人都有許多的助益,包括增進成員自信、論證能力、包容力,以及提高對團體的參與動機、活化團體活動等。

  社會工作者需要瞭解團體討論的各種形式,並熟悉團體討論準備期及引導討論的各種技巧,另一方面,在團體討論中,會發生阻礙團體討論進行的難題,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團體思考與團體衝突,當團體討論發生難題時,對於團體的運作及決策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如何準備與引導成員參與團體討論,並協助成員覺察及處理團體討論會發生的難題,就是社會工作者必須要學習的課題。透過本章節的閱讀,將有助於社會工作者學習瞭解團體討論的功能與形式,學習如何準備與引導團體討論的技巧,並協助成員覺察與處理團體討論可能的難題。

  在團體進行中,尤其是團體開始的階段,成員對於透過團體討論來表達意見、形成共識、接納差異、處理衝突,甚至是決定行為等經驗,並不一定熟悉或瞭解,因此,成員常會詢問社會工作者:「為何常常都要將問題提出來由大家發表意見?」「為何問題都要讓成員一起共同思考和決定,不能由工作者或帶頭的決定就好?」「為何我們一定要參加討論,表達意見呢?」「為何某某人說了,大家就不再發表意見?」這些都是很常見的現象。

  而這些現象都是反映團體討論的必要與重要性,在團體工作中,所謂團體討論,就是一種成員針對某一主題共同表達意見的過程,透過所有成員的共同參與,彼此述說看法,也瞭解其他成員的態度,進而達到溝通與解決問題的目的。因此團體討論對社會工作者而言,是一種很重要的工作主題,也是一種很實用的工作技能。
  以下,將分別從團體討論的功能、團體討論的形式、團體討論的技術及團體討論中的難題,對團體討論進行說明。

第十一章 團體活動運用

  要使團體目標的有效達成,有規劃性的團體活動設計便十分重要。團體活動設計必須考量團體類型、成員規模、團體聚會頻率與時間、團體資源與成員期待等因素。
  團體活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讓團體成員從活動中獲得改變與成長。要達到此一目的,領導者在規劃活動就必須充分掌握成員的需求與期待。包括:1.吸引成員認同團體;2.解決問題與滿足需求。從整體視角檢視,團體活動可以展現六項功能:1.提供人際互動的機會,共同分享與學習;2.促進學習新的社會知能,增進成員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3.特殊經驗的包容,以釋放成員內心的感受;4.自我潛能的激發,促成團體充權;5.違常行為的容許,讓成員擁有安全的討論空間;6.生命經驗的連結,產生正向感受。

  社會團體活動設計是屬於社工專業知能的一部分,在活動設計上,可以區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活動設計前的需求評估階段:包括,設定團體目標、設計團體活動的人員、評估團體成員參與活動能力、評估成員的需求期待、評估活動內容對成員的影響性與其他活動方案的蒐集。第二階段:籌劃團體活動具體方案階段:包括,設定單元主題、確認活動方式、活動場地設備、單元活動時間與評估活動人數。第三階段:團體活動內容操作階段,領導者應執行五項工作,團體開場介紹、分派角色任務、說明活動規範、帶領活動進行與制訂評量指標。

  團體是一個具有互動性的場域,成員在參與團體過程中,可以獲得不同程度成長、改變或經驗支持,而要使團體目標的有效達成,有規劃性的團體活動設計便十分重要。在進行團體活動設計時,必須考量諸多因素,包括團體類型、成員規模、團體聚會頻率與時間、團體資源與成員期待等。本章將就團體活動的目的與功能、團體活動的運作規劃流程,以及實務面可以採用的團體活動加以說明。

第十二章 團體工作技巧

  技巧可視之為運用知識瞭解一個既定的情境中所需要特定行為表現後,所表現出來適當行為或能力。社會團體工作之技巧可分為程序性技巧(procedural skills)和互動性技巧(interactional skills)。程序性技術是指團體工作進行的方法論和知識上的步驟;包括團體成員需求資料蒐集、團體工作目標決定與處置,以及團體工作評估報告等等。至於帶領團體成員互動溝通與行動之技巧可分為促進團體成員建立關係的技巧、促進團體成員分享的技巧和促進團體成員行動的技巧三類,每一類均可再細分為多種技術。在任務性團體中,常用的催化團體有效討論技巧有座談會法(綜合座談)、六六討論法(嗡嗡法)、配對討論法(二、四、八法)、專家對話、代表討論、腦力激盪法。至於運用團體活動催化團體過程要注意社會文化因素和時機,以及一些倫理課題。

  許多人認為團體工作的技巧,在催化團體成員溝通互動和團體成員關係與問題處理,包括如何帶領團體成員互動和協助團體建立互助關係,並能採取行動處理個人與團體問題,以達成團體目標等。其實團體工作者在帶領團體過程中,有重要任務;包括催化團體過程、蒐集與評鑑資料,以及催化團體成員和整個團體採取改變之行動(Tosland & Rivas, 1992)。因此,團體技巧所涵蓋的範圍較廣,絕不止於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處理。

  本章主要之目的,在說明團體工作者在帶領團體工作過程,可適當運用之技術,以促使團體動力發展,朝完成團體目標進行。社會團體工作之技巧可分為程序性技巧(procedural skills)和互動性技巧(interactional skills)此二種技巧是相互關連的。Tosland & Rivas1992)認為社會團體工作的技巧大致上可以分為任務性團體的討論技術和處遇性團體的討論技術,並將團體領導技巧分為催化團體過程、資料蒐集與評估、行動技巧和學習團體領導技巧等幾類。此外,為能催化團體動力,涉及到團體活動運用的時機。本章將分程序性技巧、任務性團體與處遇性團體的討論技術、互動性技術等方面做說明。

第十三章 團體工作評估
  團體工作評估是團體工作者衡量團體工作是否有效、具有品質,以及是否達成團體目標的途徑;同時也是團體成員表達對團體滿意及不滿意的一個管道。本章依據評估的目的、對象和時機的不同,分別說明評估團體成員、團體情況與團體環境等三種評估之一些方法與工具,其優點與可能的限制。團體評估工作是回應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對責信的要求,以及落實證據為本的實務工作原則,同時也是團體工作者與團體成員間合作促成改變過程中的一項工具。團體工作者應將團體評估視為團體工作的必要任務,謹慎選用適當的評估工具,並注意可能的倫理議題。

  團體工作評估(evaluation)是指衡量(assess)團體介入之益處(worth)與價值(value)之意。依據團體工作評估的執行時機與功能,可概分為二種類型的評估方法。其一是總結性評估(summative evaluation),用於掌握團體服務成效(outcome)、產出(output)與成本(cost)、投入(input),是否達到最佳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的成效或影響評估(effectiveness or impact evaluation),與用以瞭解團體服務品質(quality)的滿意度評估。其二是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是團體工作者用來掌握團體及團體成員在不同團體階段的內外部變化情形,包括團體內部的成員個人認知、情緒與行為等等之表現、成員間的動力關係、團體氣氛、溝通型態、互動規則 & &等的改變情形,以及團體外部的資源、態度與支持 & &等變化狀況的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因此,評估不僅具有專業服務責信(accountability)的功能,也可以做為團體執行過程中,修正團體目標或作法的證據。

  然而,團體工作評估要能做到具有信度與效度,並不容易。在進行團體工作評估必須同時考量進行評估的時機、評估的面向與選用的指標、評估方法設計、資料蒐集與工具的選用、評估對團體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資料使用的倫理議題等。必須注意的是,不論何種團體工作評估方法與工具,都有其限制存在。同時,個人與團體的改變除了團體介入(intervention)的因素影響外,更會因為團體成員的人口特質、所處的外部環境、實施機構與資源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團體工作者必須要有執行科學性研究的基本能力與態度,並視團體目標與成員屬性做評估方法的設計與選用,以獲得有效且正確的評估。事實上,好的評估基礎是建立在明確具體的團體目標之上。本章主要目的在說明評估團體成員個人、團體情況與團體環境之方式、類型與作法,至於團體需求的預估(assessment),則不在本章的討論範圍。

實務篇

第十四章 自我成長團體

  自我不僅是個人被認知的客體,有多種面向,也是個人內在機制,能引導個人處理與自己有關的訊息。故自我對個人社會適應與社會發展有積極影響。自我的形成與團體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可以透過與他人互動,個人對自己有更多認識,更接納自己和學習適當行為表現,建構理想自我影像,以促使個人成長與改變。自我成長團體可以針對個人自我多種面向進行自我探索和學習各種技能,以促進自我發展。自我成長團體可以有多種不同模式來進行,不論提供何種互動經驗或活動,團體工作的規劃與團體運作,也不脫離團體工作的發展過程。在團體工作中,團體工作者要幫助個人自我監察、自我覺知,並整理個人在團體過程中所經驗到的自我概念、自我表現,並能自我調節,發展自我效能。由於自我團體帶給個人檢視自我,稍有不慎,會傷害個人自我概念。故要注意團體工作倫理議題。

  人的成長與學習經驗,主要來自團體生活的經驗。在各種不同團體生活經驗中,個人與他人的互動,會使人形成對自我(self)的看法,也能學習到如何與人相處,處理彼此之間的衝突,關心和投入團體生活中的共同事務,並學習過團體生活的技能與態度,以使個人需求獲得滿足。如果缺乏團體生活經驗,個人無法學習到以適當態度和技能面對生活適應問題,也無法獲得他人的接納時,個人不僅不能得到需求的滿足,而且人格上可能會有缺陷。

  團體中人際生活經驗強烈影響個人自我概念建構,以及日後生活適應能力。因為個人成長不僅受團體生活經驗所影響,而且個人也必須要在團體生活中,透過覺察並意識到自我與他人在社會情境(social situation)中的互動過程,覺知和瞭解事情是如何、為何發生,以及瞭解自己的感覺、態度和行為。因此,正向自我概念可以經由良好的團體經驗養成。本文主要目的在於說明自我概念之意義與重要性,並說明如何運用團體工作協助個人發展健康的自我。

第十五章 社交技巧訓練團體

  社交技巧訓練團體是一種高度結構性與封閉式的團體工作方法,也常被在特定領域服務的社會工作者運用。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強調,只要可以提供一個可供學習的環境與機會,個人的行為是可以經由學習而再次塑造,因此專業人員可以透過團體的方式,協助個人增進或學習新的社交技巧。透過本章節的閱讀,將有助於社會工作者瞭解社交技巧訓練團體的定義、特徵、功能與理論基礎,並學習帶領社交技巧訓練團體的基礎步驟,包括標的技巧建立、技巧內涵討論與步驟形成、教導與示範、角色扮演、提供正向回饋,提供具體改進,以及第二輪重複表現,以期待技巧修正與更成熟,最後並評估社交技巧訓練團體的方法。

第十六章 復健性團體

  復健性團體大多是由醫院、社區福利組織或是照顧機構所規劃的服務方案,成員背景及遭逢的生命困境都具有相似性,期待透過團體工作的形式,讓參與者有機會獲得生活方式的改善。復健團體的團體目標主要為:1.協助成員面對生命困境;2.增強情感表達能力;3.澄清問題;4.減低成員孤寂感受;5.減低負向焦慮感受。在實務面的應用上,本章將介紹失智老人懷舊團體、喪親繪本團體與親子復健團體。

  老化會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和社會發展,甚至因慢性疾病造成失能,必須依靠正式或非正式系統的照護體系。當家庭照顧老人的能力愈來愈弱化,對老人的照顧逐漸移至長期養護機構,對老人而言,面對陌生的環境,難免會在生活適應上感到困難,心理上會有失落感、孤單、寂寞、無望感等。為減緩老人失智現象,以老人為對象的懷舊團體日漸增多。懷舊團體主要藉由回憶過去經驗,重新體驗過去經驗,目標在於增加老年人之社會化,且主要著重於老人的愉悅回憶,提供可促進生活品質的愉悅經驗。因此,如果在長期照護機構,能夠籌組懷舊團體,及早為長者介入服務,將能改善他們的身心功能、減緩老化,增進長者心理及社交功能。

  人類生活總會面臨天災人禍等意外事件,災難總會帶給人們重大創傷。創傷(trauma)會威脅到人們的心理健康或福祉,因此,當個人造遇到創傷事件時,最重要工作就是心理復健與輔導,而如果對象是未成年的兒童或少年,心理的層面需求將更為迫切。例如喪親兒童,在面對失去父母的時刻,需要外界的介入與保護。兒童心理復健團體,乃期能透過團體過程的支持、關懷與回饋,協助成員紓解心理壓力與困擾,在活動上可以採取繪本方式,透過不同繪本主題,協助成員表達對親人過世的各種想法與感受,分享目前生活與困擾,並抒解對新生活狀態的不安。以兒童為主體的復健團體工作,可以達成五項團體功能:情緒的支持、認同與示範作用、教育與學習、團體外的支援、對生命更深的體認。

  身心障礙兒童或發展遲緩兒童,家長往往需要面對長期的照顧需求與照護壓力。家長很難從照顧子女的歷程即時獲得回饋,往往挫敗感很深,為舒緩重症兒童家長心情及提升其照顧子女的復健能力,透過親子復健團體,來協助他們獲得身心抒解,強化照護能力。藉由團體課程,以教導、示範、演練、討論、分享等,提供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互動技巧實際操作演練的機會。可以結合物理治療和音樂治療,來設計復健團體課程。

第十七章 自助團體

  自助團體是常被社會工作專業運用的團體工作方法之一,在當前社會多元化需求的發展之下,自助團體更有蓬勃發展的趨勢。將「自助」概念運用在團體之中,並透過成員自身的參與及和其他團體成員間的互動,進而產生對成員的協助,自助團體具有成員同質性高,強調成員自主互助、經驗分享、情緒支持、資源連結與充權等特色。
  自助團體的類型多樣化,社會工作者在其中的角色多重,從發起、帶領到支持、教育、研究等,隨著團體不同型態、階段與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與功能,成員與社會工作者之間,是彼此的夥伴關係;社工專業人員往往需要協助自助團體在規劃、需求及成效方面的評估,以其更能確認自助團體的運作與功能。透過本章節的閱讀,將有助於社會工作者學習者瞭解自助團體的定義、條件,並學習社會工作者在自助團體中的角色、工作內容與評估自助團體的方法。

第十八章 社區委員會

  社區委員會是近年廣被政府重視與提倡,同時也是社會工作專業在進入社區工作時最常運用的團體工作方法之一,在當前社會民主觀念日益成熟且民眾投入公眾事務的熱潮中,社區委員會更有蓬勃發展的趨勢。社區委員會的基礎乃是在於協助與鼓勵民眾投入公眾事務,透過公民參與及公民間的互利行為,進而凝聚眾人的力量、資源與經驗,以共同為眾人或社區所面臨的困境或滿足共同需求。
  社區委員會的類型與功能都很多樣化,社會工作專業中可運用在社區委員會的工作方法亦是非常多元,本章藉由社區委員會對社區改變的提出,以深入瞭解社會工作者在社區委員會的工作方法,並探討其未來發展。透過本章節的閱讀,將有助於社會工作者學習者瞭解社區委員會的意涵、理論與功能,並學習如何運用社會工作方法以協助社區委員會運作。



101下  社會團體工作 期末考重點整理 王淑芬老師


【考試範圍:p.202-p.386第十章~第十八章第三節】

一、解釋名詞:

(一)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 (p.210-211)
(二)團體衝突(group conflict) (p.214-215)
(三)反映技巧(reflection skill)(p.246-247)
(四)澄清技巧(clarifying skill)(p.247)
(五)同理心(empathy)(p.248)
(六)解釋技巧(interpreting skill)(p.249)
(七)設限技巧(limiting skill)(p.250-251)
(八)個人分享技巧(personal sharing skill)(p.253)
(九)腦力激盪法(brain storming)(p.255)
(十)團體工作評估(p.264)
(十一)團體結構評估(p.273)
(十二)團體凝聚力評估(p.275)
(十三)自我成長團體(p.289-290)
(十四)社交技巧訓練團體(social skill training group)(p.305-306)
(十五)復健性團體 (p.328-329)
(十六)自助團體(self-help group)(p.346)
(十七)參考團體理論(reference group theory)(p.347)
(十八)社區委員會(p.373-374)


二、問答題:

(一)請問團體討論的功能為何?(p.203-205)

(二)請舉出五種社會工作者在引導團體討論時,可以使用的引導技巧,並請說明該五種引導討論技巧的內容?(p. 209-212)

(三)當團體討論出現團體衝突時,團體領導者可以採取哪些方式加以因應?(p.215-216)

(四)從整體性的角度分析,團體活動可以展現哪些功能?(p.224-225)

(五)團體活動設計前,應進行哪些項目的需求評估?(p.226-227)

(六)團體活動單元正式舉行時,領導者應該執行哪些工作重點,使團體成員融入團體?(p.228-229)

(七)有哪些技巧可用來促進團體成員建立關係?(p.246-248)

(八)應從哪些面向來評估團體的情況?(p.272-276)

(九)社交技巧團體具有哪些功能?(p.308)

(十)請寫出解釋社交訓練團體的五種相關理論。(p.309-310)

(十一)社會工作者帶領社交技巧訓練團體的步驟為何?(p.311-314)

(十二)復健性團體的主要團體目標為何?(p.329-330)

(十三)懷舊團體的目標及帶領準則。(p.332-333)

(十四)以兒童為主體的復健性團體,有哪些團體功能?(p.336-337)

(十五)自助團體的特徵為何?(p.349-350)

(十六)自助團體的類型為何?(p.351-353)

(十七)社會工作者如何建構自助團體運作?(p.354-358)

(十八)社會工作者在協助社區改變時有一定的操作方法,請問,在準備階段有哪六個步驟?(p.380-38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