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1 講 - 課程導讀
本課程以明治維新為開端,涵蓋迄今的日本現況。課本共有七章,各章重點如下:
第一章說明美國艦隊司令帕利如何敲開日本國門;徳川幕府如何倒臺;美日親善條約的簽訂等等。
第二章主講明治維新,日本如何現代化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並談到明治政府的對外關係及日本如何走上資本主義之路。此外,日本當時的法律、制度也會介紹。
第三章則是探討天皇與民權制度,說明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制定、民權運動的發展、皇室、華族、軍隊的狀況,以及明治時代的文化狀況。
第四章介紹日本帝國的建立,說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併吞朝鮮的前因後果,總合明治時代的發展。
第五章解釋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日本的關係,包括日本參戰原因、凡爾賽和約與山東問題、威爾遜理論、大正民主時代、經濟大恐慌的影響。
第六章主題是日本帝國的崩潰,從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經歷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直到日本帝國的崩潰。這章內容與臺灣關係特別密切。
第七章乃在探討戰後的日本,詳細說明盟軍佔領的日本、舊金山和約、中日斷交、蘇聯崩潰對日本的影響,使同學瞭解今日日本與中國、臺灣的密切關係。
陳鵬仁教授與本課程相關的作品介紹如下,其餘尚有許多有關日本經濟、文學的作品介紹,請同學自行參考。
1.吉田茂著,陳鵬仁譯,《決定日本的一百年》,說明日本發展關鍵的一百年概況。
2.陳鵬仁譯,《孫中山與日本友人》,說明日本友人與孫中山的關係。
3.陳鵬仁譯,《鐵蹄底下的亡魂》,係日本軍人在華暴行的回憶。
4.臼井勝美著,陳鵬仁譯,《近代日本外交與中國》,可使同學深入瞭解近代的中日關係。
5.陳鵬仁譯,《昭和天皇回憶錄》、《昭和天皇備忘錄》、《昭和天皇與戰事責任》。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02 講 - 帕利敲開日本國門
本講敘述美國東洋艦隊司令帕利敲開日本國門,重點有三:(一)美國派帕利東來的動機和目的;(二)帕利東來後與日本實際掌權者德川幕府交涉之經過;(三)日本最後屈從美國壓力,簽訂了美日和親條約。
十九世紀中葉的美國,有鑒於歐洲列強已在亞洲佔有殖民地,深怕東方市場被壟斷,將美國摒棄在外,因此派遣帕利率領艦隊東來,於1853年抵達日本。帕利對日本提出三項要求:1.美國船隻遇難時,請日本保護船員生命和財產;2.日本提供美船補給燃料,特別是煤,以及飲用水和糧食;3.日本開放港口,兩國通商。
彼時,日本正逢德川幕府鎖國時期,不願接受美國要求,開放國門。不過,一方面憑藉著船堅礮利的強大艦隊,威脅日本,一方面又曉以英國或將採用在中國發動鴉片戰爭手法,逼迫日本簽訂如中英南京條約之不平等條約,利誘日本,如與美國現在簽訂條約,對日本有保障之效。最後,美國順利與日本簽訂親善條約,達到敲開日本國門的目的。美日條約內容,請同學熟讀課本。
值得注意的是,帕利東來時,英、法與俄國正進行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無暇東顧,干涉美日簽訂條約,亦為帕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03 講 - 德川幕府日暮途窮
本講主題為德川幕府日暮途窮,終至倒臺的經過,重點有三:(一)哈理斯與德川幕府簽訂美日通商條約的來龍去脈;(二)美日通商條約與列強與中國簽訂天津條約之比較;(三)日本內部「攘夷派」與「開國派」的衝突。
就美日通商條約而言,美國總領事哈理斯反對德川幕府採用日本、荷蘭之間採用的間接貿易方式,要求正常的國與國貿易。德川幕府深怕美國直接與天皇皇室簽約,危及幕府權威,拖延談判,惟英法聯軍此際在中國戰勝,美國據以危脅英國勢力將順勢侵入日本。日本屈服,簽訂通商條約,此約雖具自由貿易精神,仍有領事裁判權、關稅、最惠國條款等不平等條約的內容。
通商條約與天津條約比較,輸入物品日本可課其值之20%,中國則為5%,故天津條約絕對有利列強;天津條約又規定列強可在中國自由傳教,中國並須保護教士、教民,通商條約則無;天津條約更使列強有權協助中國維護治安,從而有干涉中國內政的機會,通商條約無此弊端,並促使日本走向資本主義之路。
受到開國的影響,日本國內分成兩派,有傾向繼續鎖國不同外國來往的「攘夷派」,亦有贊成同外國來往的「開國派」,兩派的衝突則與德川幕府下任大將軍人事繼承的政權問題結合在一起,愈演愈烈,最後導致德川幕府的結束。本期間許多相關的重要事件,如東禪寺事件、生麥事件、長州與薩摩的戰爭、英法公使的對立,請同學熟讀課本。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04 講 - 簽訂江戶協約
本講主題為江戶協約的簽訂,重點有三:
(一)、江戶協約簽訂的時間和內容;
(二)、英國與日本的關係;
(三)、法國與日本的關係。
江戶協約之簽訂,英國外相克勒連頓先是訓令英國駐日公使巴克斯:(1)對日本內戰嚴守中立;(2)在日本不求政治勢力,只求貿易發展;(3)調整以幕府放棄獨占貿易為主軸的日本國內諸勢力關係。英國外務次官哈孟再補充訓令:調整日本國內各勢力時,要兼顧天皇、幕府、諸侯三方面的利益,而且外國人不可扮演積極或檯面上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巴克斯在1866年5月13日與日本簽訂了江戶協約,輸出入關稅在原則上以過去四年的平均價的5%為標準,從量課稅,使英國爭取到與中國同樣的稅率。
英國、法國在日本則有外交上的競爭關係,為了各自的利益,英國支持各地反對幕府的重要諸侯,如長州、薩摩兩藩,而法國則支持徳川幕府。英國公使巴克斯透過英國商人格拉巴的引見,分別結納了長州、薩摩兩藩的藩主,擴張了英國的影響力,法國唯恐英國鼓動諸藩反抗幕府,其公使陸修亦跟訪西南諸藩,企圖反制英國。在諸藩與幕府的內戰期間,法國調停、支援幕府的建議皆遭拒絕。最後,在日本內戰期間,英國雖號稱「中立」,實則偏袒長州藩,默許其武裝下關海峽礮臺,且禁止英船參加幕府的軍事運輸。
英國、法國、日本之間的複雜關係,請同學熟讀課本。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05 講 - 打倒德川幕府
本講主題為打倒德川幕府,重點有三:(一)徳川幕府末代將軍徳川慶喜的掙扎;(二)列強在日本內戰中的角色;(三)明治天皇的恢復王政。
幕府將軍德川家茂在1866年7月20日去世,德川慶喜在諸藩支持下,於1866年12月5日繼任幕府將軍。為了恢復幕府的權威,號令天下,德川慶喜有所改革,在軍事上,旗本以下的武士家臣就改為步槍軍隊,建立步槍、火藥、鋼鐵工廠、購買軍艦;政治上,改變原本的老中合議制,設專任老中,分掌陸軍、海軍、外國事務、會計、國內事務,首席老中等同首相。末了,德川幕府仍然難逃倒臺的命運。
日本內戰期間,支持天皇的英國公使巴克斯建議明治天皇宣布成立新政權,爭取列強承認天皇皇室與德川幕府為內戰中平等的交戰團體,不予干涉,符合國際法的慣例;巴克斯更建議天皇宣布承認列強之前與幕府簽訂的各項條約,並召見列強公使,使列強放心其條約權利不致因皇室獲勝而受損。這成為皇室獲勝的重要原因。
明治天皇恢復王政後,德川慶喜見大勢已去,和平移交江戶城,明治政府並用移封的方式來處置末代幕府將軍,結束了執政265年的德川幕府。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恐怕明治軍隊進攻江戶,會危及其在橫濱的貿易利益,一直在背後敦促明治政府用和平手段進入江戶。這段來龍去脈,請同學熟讀課本。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06 講 - 富國強兵
本講主題為明治天皇的富國強兵政策,重點有三:(一)明治政府的制度改革;(二)福澤諭吉的思想影響;(三)明治日本的教育。
明治政府打倒幕府後,為向歐美學習,制度上大力改革。1868年3月14日,明治天皇宣誓了所謂的「五條御誓文」,開始改革,中央政治上分成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由行法五官、議政官、刑法官負責。明治政府最重要的改革則為「廢藩置縣」,1869年1月,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上奏,引領各藩奉還版籍(土地與人民)。1871年底,明治政府劃分全國為三府七十二縣,成為日本名符其實的政府。之後,中央政制又改為太政官三院,惟行政權獨大。軍制方面,明治政府在1872年分設海軍省、陸軍省,海軍學英國,陸軍先學法國,再學德國。
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著有《勸學論》一書,對明治時代的日本人影響甚鉅。
明治日本在教育方面,學習法國,將全國分為大學區、中學區、小學區,採用義務教育制度。1871年為了修改條約並考察歐美,日本派遣岩倉具視為全權大使出訪,並有59名留學生同行。1875年,又派鳩山和夫、小村壽太郎等人出國留學。此外,日本亦聘請西方學者專家至日本,指導教育。例如1876年美國專家克拉克就協助日本創建日本第一所的札幌農學校,就是今日北海道大學之農學院。這些細節,請同學自行閱讀課本,深入瞭解。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07 講 - 明治的對外關係
本講主題為明治政府的對外關係,有四項重點:
(一)明治日本對清朝的策略;
(二)日本出兵臺灣;
(三)日本與朝鮮;
(四)日本與西方列強。
1870年7月,日本先是以外務大臣柳原前光前往天津,與曾國藩、李鴻章等總督會面,雙方同意簽約;1871年再以大藏卿伊達宗城為全權大使,至中國交涉,最後簽訂清日修好條約。利用此約,日本取得在東亞與中國平起平坐的地位。
1874年2月,日本又藉口琉球船隻漂流至臺灣南部的牡丹社,琉球人遭當地高山族殺害,因此出兵臺灣。最後清國與日本談判,承認日本出兵為義舉,並賠償日本50萬兩,如此一來,承認了原為中國屬國的琉球為日本擁有,琉球王國因之滅亡。此即所謂的牡丹社事件,日人稱之為臺灣事件。目前,琉球仍有人主張獨立。由於其攸關臺灣,請同學熟讀課本。
1875年5月,日本與朝鮮之間發生了所謂的江華島事件,事後派黑田清隆、井上馨為全權代表,前往朝鮮交涉。隔年2月,簽訂了日韓修好條約,日本不但得到了領事裁判權,而且藉此否定了朝鮮為清朝之屬國,是為日後日本侵略、吞併朝鮮的第一步。
在明治維新開始之後的十年間,日本與西方列強的關係尚屬單純。1875年5月,日本與俄國簽訂庫頁島、千島交換條約,日本放棄庫頁島,取得千島列島,兩國以宗谷海峽、占守海峽為國界。美日之間,帕利登陸佔領過小笠原群島,並發表佔領宣言,1875年,美國卻承認日本對小笠原群島的主權。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08 講 - 資本主義的形成
本講主題為資本主義的形成,重點分三項:
(一)西方資本主義的開始;
(二)資本主義的問題;
(三)資本主義對東亞的影響。
1760年代,英國開始了所謂的工業革命,由於機器代替人工,生產量大為增加,有資本的商人就可以獲取更多的利潤。資本主義就是賺錢的時代。工業革命開始在歐洲蔓延,法國在1840年代就達到了工業革命最盛時期,成為第二個資本主義國家,接著德國、義大利、俄國、美國等也跟進。資本家需要工業原料和產品市場,與其國家權力結合,就演變成了向亞、非、拉丁美洲侵略的帝國主義。
資本主義會引起許多嚴重問題,如果產品生產過剩,卻沒有足夠的消費市場,在一國之內還好控制,如果是世界性的現象,就引起了經濟大恐慌;由於機器取代了人工,導致許多勞工失業,造成了勞工與資本家的對立,也提供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溫床;資本主義也使得西歐列強為了爭奪海外的殖民地,引起了帝國主義的戰爭。
資本主義在東亞的影響,尤其是亞洲各民族對西方帝國主義的抵抗,同學可再多讀課本,瞭解這段歷史。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09 講 - 民權與國權
本講主題為明治時代的民權與國權,今天的重點則在於民權的發展,因為日本是一個天皇制度的國家,要引進歐美的立憲政治,民權即備受重視。
構成國家的三大要素為領土、人民、主權。人民是最重要的因素,其素質高低,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未來。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就有人注意民權問題。1877年6月,立志社總代表片岡健吉就向明治政府請願,開設國會,卻被駁回。1878年4月,立志社乃與熱心自由民權運動而以板垣退助為領導的高知縣人士合作,重建愛國社,並召開數次愛國社大會,向全國國民請願開設國會。1880年3月,愛國社改名為「國會期成同盟」,運動目標仍在於開設國會,最後演變成組黨的運動。
1881年,在高知派領導之下,成立了自由黨;同年12月,下臺的大隈重信組織了立憲改進黨。為了對抗這兩個民間的政黨,伊藤博文、井上馨等成立了立憲帝政黨,支持政府,完全與之同一立場。這就是日本在民權運動的風雨中,政黨開始成立的由來。
相關的細節,請同學詳細閱讀課本。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10 講 - 帝國憲法與開設國會
本講主題為帝國憲法與開設國會,重點有二:
(一)日本內閣制的建立;
(二)大日本帝國憲法的特色。
內閣制方面,日本主要學習英國。伊藤博文海外考察歸國之後,首先制定華族令,繼而廢止太政官,成立內閣。太政官制度下,唯有門第高貴者才能出任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輔佐天皇。內閣制則打破此一限制,由各國務大臣組織內閣,首席為內閣總理大臣,分設外務、內務、大藏、陸軍、海軍、司法、文部、農商務、遞信八省。內閣制成立之後,政府與宮廷分開,不再混為一體,具有政治現代化的意義。
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通稱為首相),並重視內閣大臣中各派系人數的平衡,如長州、薩摩各有四人出任大臣。此兩派日後且輪流組閣。
大日本帝國憲法,通稱明治憲法。其最大特色即為雖名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卻由天皇集大權於一身,可說主權在於天皇。這部憲法係伊藤博文督導,井上毅起草,1889年2月11日公布。天皇參與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制定,擁有宣戰、媾和、締結條約之權,有修改憲法之提議權,而參謀本部和軍令部亦直屬天皇。此即明治憲法獨具特色之處。
此外,明治日本尚制定皇室典範,專門規範皇室的制度,如皇位繼承等事。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11 講 - 制定法律
本講主題為明治日本制定的法律,重點有三:
(一)日本的民法;
(二)教育方面的法令;
(三)日本第一屆國會。
民法方面,日本為了實施立憲政治,就需制定各種法律,其中最重要者就是民法,因為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都須有法律規範。日本舊民法是學習法國。法國法學家坡亞索拿特於1873年前來日本,起草之舊民法則在1893年實施。這部民法基於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理念,強調所有權的絕對性。1896年,日本又公布新民法,親屬編的重點為「家」的制度,戶主具有很大的權力,繼承編則強調長子繼承制。
日本現行的教育制度,則在1872年的「學制」就已有大致成形。1879年公布的「教育令」,將教育權限大幅交給地方,放寬兒童就學的強制。1886年,文部省再公布「帝國大學令」、「師範學校令」、「小學校令」、「中學校令」。除了公立學校之外,日本此時亦有私立學校的創辦,基督教學校及漢學塾亦很發達,皆有重要影響。這一部分,請同學熟讀課本。
國會方面,日本在1890年舉行第一次眾議院議員選舉,由總人口1%多的公民選出士族109人、平民191人,共計300位眾議員,並於同年11月29日,召開第一屆國會。值得注意的是,山縣有朋首相提出日本國土即「主權線」和鄰近地區即「利益線」的觀念,影響導致了日本日後對朝鮮及中國滿洲的侵略,不可不察。其他重要的細節,請同學務必熟讀課本。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12 講 - 皇室、華族、軍隊
本講主題為皇室、華族、軍隊。皇室指天皇家庭,華族即為貴族,軍隊則為陸軍、海軍。
明治天皇繼承孝明天皇的皇位時,也繼承了10億2千多萬的遺產。另外根據大日本帝國憲法的規定,皇室經費每年由國庫支出,若欲增加預算時,也須國會同意。皇室的收入從1871年的51萬多日圓激增至1884年的192萬多日圓。皇室財產主要是土地、山林、股票,如日本銀行、橫濱正金銀行、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的股票,就全部改名為皇室的名義。此外,明治天皇也曾以6年每年30萬日圓補助日本海軍造艦。目前,平成天皇一家人的「內廷費」為3億2千多萬日圓,天皇家成人每年平均零用錢約117萬臺幣,不算多。
華族方面,日本在1884年制定華族令,將其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1889年再制定貴族院令,公爵、侯爵30歲時成為貴族院終身議員;伯、子、男爵30歲時同爵間互選,任期7年。對於殖民地,日本為了安撫朝鮮人,曾授予69位朝鮮人貴族院議員地位,臺灣則有辜顯榮、林獻堂、許丙被敕選為貴族院議員。
日本的軍隊分為陸軍、海軍。陸軍原先學習法國,1870年的普法戰爭,德國打敗了法國之後,桂太郎即建議日本陸軍改以德國為師。海軍則始終學習英國海軍,因其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日本陸軍官校、海軍官校的創建,皆極其特別,請同學務必熟讀課本,多加瞭解。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13 講 - 明治的文化
本講主題為明治的文化,重點有三:(一)、明治時代的日本文學;(二)、明治時代的藝術;(三)、日本人生活的西化。
明治維新之後的1870年代,由於自由民權運動的發展,開始產生了國民文學,其前奏就是翻譯文學和政治小說。翻譯文學主要是翻譯英國狄斯累利、李頓,和法國雨果的小說,政治小說則有矢野龍溪的《浮雲》。對於歐化風潮的反動,尾崎紅葉著有《金色夜叉》,風行一時。幸田露伴則著有《風流佛》、《五重塔》。北村透谷則是唯一直接參加自由民權運動的日本作家。
藝術方面,日本文化方面先是由岡倉天心和費諾羅莎創辦東京美術學校,岡倉天心後來又與其學生橫山大觀、橫山觀山等組織日本美術院,成為日本畫的主流。西畫方面,則由西畫畫家組織了明治美術社。明治時期的歌舞伎戲劇,亦為值得注意之處。
明治時期的文化方面,日本人在此時由於西式軍裝的採用,西裝開始普及;大都市方面,開始有電燈;1880年代起,外國人較多的橫濱、長崎、涵館,開始使用自來水;東京則在1902年使用瓦斯。其他相關的細節,請同學閱讀課本。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14 講 - 甲午中日戰爭
本講主題為中日甲午戰爭,有下列重點:
(一)、戰爭的背景和經過;
(二)、馬關條約;
(三)、割讓臺灣、澎湖。
甲午戰爭的背景實為日本基於其國家安全利益處心積慮所設計,要使朝鮮脫離中國的掌握,為日本所控制,因此發動甲午戰爭。戰爭的詳細背景可看當時日本外相陸奧宗光著,陳鵬仁譯,《甲午戰爭外交祕錄》(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5月)一書。甲午之戰,中國並未舉國上下一致對抗日本,可說是李鴻章勢力為首的軍隊孤軍作戰,此即戰爭的經過。
馬關條約的談判,清廷因日本要求,派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談判,在日本完全洞悉中國底限,日軍復勢如破竹節節進逼華北的情況下,清廷不得不屈從日本簽訂割地、賠款的條約,條約的細節很重要,請同學務必熟讀課本。其中,俄、徳、法三國干涉還遼也要注意。
清廷割讓臺灣之後,日本以海軍大將樺山資紀為第一任臺灣總督,接收臺灣。臺民以唐景崧為總統,成立臺灣民主國,抵抗日本。雖然抵抗激烈,仍不敵日本軍隊而失敗。其中,辜顯榮開臺北城門迎接日本人的歷史角色問題,很值得探討。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15 講 - 日俄戰爭
本講主題為日俄戰爭,重點在於:(一)戰爭的原因及經過;(二)朴次茅斯條約。
俄、徳、法三國干涉還遼後,俄國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向滿洲、朝鮮擴張,日本向俄國交涉,希望彼此承認俄國在滿洲、日本在朝鮮的勢力範圍,俄國立場強硬不從。日本在締結英日同盟條約後,有所憑藉,便在1904年至1905年間對俄開戰,日本在海戰、陸戰都獲勝,戰爭詳情請同學查閱課本。總之,日本就是為了滿洲,特別是朝鮮的勢力範圍,發起日俄戰爭。
在美國總統羅斯福調解下,日本雖然在陸戰上獲勝,實已無力再戰,故在俄國堅不割地賠款下,與俄國於1905年9月5日簽訂朴次茅斯條約,最重要就是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優越權與保護權。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16 講 - 併吞大韓帝國
本講主題為併吞大韓帝國,重點有二:(一)、吞併的經過;(二)殖民的政策。
同學須注意,朝鮮在1897年成立了大韓帝國,直至1910年被日本併吞期間,簡稱韓國。
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先是在1904年8月逼迫朝鮮與之簽訂「第一次日朝協約」,日本藉此得以干涉韓國的財政和外交;1905年8月,「第二次英日同盟條約」英國承認日本在韓國有卓絕利益並有採取必要措施保護其利益的權利;俄國在朴次茅斯條約也承認日本這種地位;1905年11月的「第二次日朝協約」,日本剝奪了韓國的外交權;1907年7月的「第三次日朝協約」,日本剝奪了韓國的外交權;日本統監成為韓國的統治者。1910年,日本正式併吞韓國。
日本殖民韓國後,首要措施就是調查土地,將日本人在韓國的土地所有權合法化,致使擁有100甲以上土地的大地主,日本人多過韓國人。其中,東洋拓殖會社的特殊地位值得同學注意。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17 講 - 明治的時代
本講主題為明治的時代,重點在於:
(一)、明治時代的新聞業;
(二)、明治時代帝國大學的成立;
(三)、天皇制度的建立。
報業方面,日本受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影響,東京新聞與朝日新聞等都關心戰況,想要將最新戰況向大眾報導。各大報並因此產生競爭關係,刺激報業的發達。除了時事之外,報紙也連載小說,造成小說流行。
教育方面,日本帝國在1877年創立東京帝國大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出任政府官員。日本帝國共設立9所帝國大學,包括臺北和漢城兩所。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富國強兵的目標就是要趕上歐美,因此日本極力引進各種歐美文明,包括官僚系統。結果掌握國會和軍隊的官僚系統,只對天皇負責,反而形成了天皇制度的國家。
本講內容極為廣泛,諸多細節,同學務必熟讀課本。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18 講 - 日本的參戰
本講主題為日本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重點為:
(一)、參戰原因;
(二)中日二十一條;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日本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列強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的戰爭。日本一直想向中國大陸擴張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就利用英日同盟的條款,出兵山東,奪取了德國在山東的租借地。
出兵山東後,為了取代德國的地位,日本遂向中國提出所謂的「二十一條」之嚴苛要求。這一方面,若同學欲深入瞭解,可參考《顧維鈞回憶錄》。「二十一條」分成五號:主要是要求中國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承認日本在滿蒙有優越地位、日本參與中國煤礦的經營、中國沿岸港口不租借外國,最苛刻的則是第5號要求,亦即日本掌握中國財政、軍事、外交。袁世凱政府不敢接受,向列強透露日本要求,引起列強關切。日本在列強壓力下,扣除第5號要求,壓迫袁世凱政府在1915年5月9日接受日本要求,是為中國「國恥紀念日」之由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帝國主義國家無暇兼顧生產,許多商品都改向日本訂購,使日本經濟得以起飛,成為真正的工業國家。相關經濟發展的數據,請同學閱讀課本。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19 講 - 媾和與凡爾賽條約
本講主題為媾和與凡爾賽條約,重點如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尾聲;
(二)、凡爾賽和約的山東問題。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崛起成為真正的工業國家。1917年3月,三井、三菱兩大財閥為主成立了日本工業俱樂部,足以主導日本政府的施政。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英、法、日等在凡爾賽召開善後的媾和會議。由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世界第一等強國,會議主要由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埃喬治、法國總統克勒孟梭三巨頭主導。其中,威爾遜堅持其所謂的「十四條」外交,但會議仍淪為列強現實利益的交換。
在媾和會議中,日本為了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在大戰期間即已取得英、法的支持,以致在會議期間,美國雖然反對,最後卻與英國妥協,同意討論日本的要求,凡爾賽會議對中國的不公平、不合理,最後激起了中國的五四運動。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20 講 - 大正民主政治
本講主題為大正民主政治,重點則有:
(一)、民本主義;
(二)、米騷動;
(三)、普選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主政治成為世界性的潮流,日本的吉野作造提倡民本主義(民主主義),並於1916年1月於《中央公論》中發表論文,認為眾議院的地位應優於貴族院。吉野的理論在日本有深遠的影響。
日本國內方面,戰後出現需求和供給的不平衡,因米價太貴,1918年7月在富山縣就發生了漁民太太要求貨主不要以高價將米運至縣外販賣,結果引起波及日本全國的「米騷動」。社會方面,受到俄國共產革命的影響,日本共產黨也在1922年7月成立。殖民地方面,受到威爾遜「十四條」中民族自決原則的影響,朝鮮也在1919年3月發生了要求獨立的「三一運動」,臺灣則有1920年代的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出現。
另一方面,以民本主義為基礎的學生運動、勞工運動,則演變成了要求普選的全國性運動。
本講的重點篇幅較長,範圍較大,諸多細節,請同學熟讀課本。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21 講 - 世界經濟大恐慌(上)
本講主題為世界經濟大恐慌(上),重點為:
(一)、日本的金融危機;
(二)、經濟大恐慌下的日本對華政策。
1926年9月起,日本的股票市場和商品市場開始大跌,日益不景氣。1927年,日本又發生銀行危機,其中破產的鈴木商店因為原本是向臺灣銀行無擔保貸款,致使臺灣銀行倒閉,引發日本全國性的銀行危機。在日本政府緊急整頓後,確立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第一五大銀行的天下,從此日本產業界也由這五大財閥支配。
日本在大戰後成為工業國家,日益需要中國的原料和市場。在中國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1927年4月成立的田中義一內閣,為了阻止革命軍北上,1928年5月出兵山東,造成五三慘案。為了防止國民革命軍追擊張作霖進入東北,日本關東軍又在1928年6月炸死了張作霖。張作霖之子張學良繼承奉軍勢力後,反而選擇與中央統一,田中內閣阻止中國統一的政策遂告失敗。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22 講 - 世界經濟大恐慌(下)
本講主題為世界經濟大恐慌(下),重點為經濟大恐慌對日本社會與政治的衝擊。
世界經濟大恐慌發生之後,日本首先受影響的即為生絲業。例如1931年的狀況,輸出減少46%,輸入減少40%,入超即達8,800日圓。
社會上失業人口暴增,勞動者找不到工作,下級官吏也遭資遣。1930年,失業的人口即達300萬。為了渡過這樣的難關,日本大資本家組成卡特爾,進行生產協定和減少生產,進行所謂托辣斯的行為。並出現了大財閥的康采恩。同時,日本也加強對共產黨的鎮壓。
也因為世界經濟大恐慌的影響,日本加強對殖民地朝鮮和臺灣的剝削。
1929年,日本電影「雖然大學畢業了」即刻劃出當時知識份子的苦惱,許多知識份子也開始關心馬克思主義。此外,日本當時的時尚文化亦值得注意。
請同學熟讀課本內容。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23 講 - 九一八事變(上)
本講主題為九一八事變,有下列重點:(一)、九一八事變的原因;(二)九一八事變的經過。
九一八事變的原因極其複雜。經濟上,日本受到經濟大恐慌的影響,需要向外擴張解決問題,尤其日本人口越來越多,耕地太少,中國地廣人稀而土地肥沃的滿洲就成為其侵略的目標。心理上,日本人甚至認為其在日俄戰爭中戰勝,將俄國趕出滿洲,有功於中國而有權在滿洲發展。日本國內少壯派的軍人又組成「櫻會」,與右派合作,鼓吹向滿洲擴張。於是日本利用中國與朝鮮之間的萬寶山事件、日本太尉中村震太郎的間諜事件,陰謀發動九一八事變。
日軍藉口中國軍隊炸燬了南滿鐵路在瀋陽東北方柳條湖路段的鐵路,進攻中國軍的北大營。中國軍隊因實力不足以正面對抗日本關東軍,政府不得已採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卻擴大戰事,佔領了全滿洲。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日文片假名轉化成漢字過程中的錯誤,柳條「湖」誤為柳條「溝」,一錯就是六、七十年,陳鵬仁教授特此指正。九一八事變的細節,請同學熟讀課本。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24 講 - 九一八事變(下)
本講重點有二:(一)、國際間對九一八事變的反應;(二)、九一八事變在中國的餘波。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際間先是美國國務卿史汀生在1932年1月發表不承認主義宣言,亦即美國不承認日本在滿洲以武力強迫造成的情勢。中國則向國聯控告日本的侵略,國聯則在1932年2月派出李頓調查團前往滿洲調查,最後則判定日本行為為侵略,日本憤而退出國聯。列強因經濟大恐慌因素,實無力制裁日本。日本為轉移國際壓力,先是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更在1932年3月1日成立「滿洲國」。這段歷史包括滿洲國在內,仍有諸多值得回顧的重點。
中國國內方面,當時採取不抵抗政策,除了實力不足對抗日本之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國軍須全力剿匪的內政問題。由於這層因素,早有預謀的關東軍,三個月之內即順利佔領東北全境。事變之後,日本軍閥益發囂張,甚至謀殺犬養毅首相未受制裁,日本自此更加邁上軍國主義之路。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25 講 - 中日戰爭(上)
本講主題為中日戰爭(上),有下列重點:
(一)、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的決策;
(二)、日本南京大屠殺的責任;
(三)、汪精衛偽政權。
1937年7月7日中日雙方在北平附近的盧溝橋發生事變,兩軍衝突。目前學界對引起事變的原因,眾說紛紜,有謂日軍引起者,有謂國軍者,有謂中共游擊隊者,真相已難釐清,但日軍夜間在該地演習就有問題。事變之後,日軍參謀本部原不願戰事擴大,因其認為駐華軍隊主要是針對蘇聯,故希望以談判方式解決衝突。惟參謀本部實無力約束關東軍等欲藉機擴大戰事的強硬派。
由於國府中央軍北上,近衛內閣深怕華北日軍人數不足被包圍,即增兵華北,並發表聲明支持軍事行動。儘管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戰爭仍在華北爆發,並向華中擴散,最後日軍超越參謀本部原先制定的作戰限制線,並在1937年12月13日佔領南京,犯下舉世髮指的南京大屠殺。根據戰後許多日本人士的回憶、研究,日本確實犯下屠殺暴行,負有責任。
因為與蔣介石和談失敗,日本遂策動汪精衛出亡重慶,輾轉來到南京,於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偽政權。汪精衛認為中國無力對抗日本,唯有和談,即使長江以北屬日本,中國仍可在江南生活下去。無論如何,汪精衛的行為確屬叛國,無法原諒。
這段歷史極其重要,同學務必熟讀課本。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26 講 - 中日戰爭(下)
本講主題為中日戰爭(下),重點分為兩方面:
(一)、中日戰爭前期國際的反應;
(二)、日本的和談企圖。
中日戰爭爆發後,英國即有調停意圖,惟日本認為英國會偏袒中國而拒絕。由於日本與納粹德國友好,故接受德國調停。德國透過其駐日大使狄爾克仙,駐華大使陶德曼從1937年秋至1938年1月,在中、日間調停,最後因日本在佔領南京後提出太過苛刻的要求,國府無法接受而失敗。戰爭初期,蘇聯則是對中國較為友好的國家,不但軍援中國抗日,蘇軍與日軍亦在滿蒙邊境有所衝突,特別是1939年5月至8月間的諾門罕事件,日軍傷亡慘重。這些都牽制了日軍在中國的調度。
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希望日軍不要過度損失,企圖以和談結束戰爭,分由不同的管道接觸國民政府。例如所謂的「桐工作」,即透過冒充宋子文胞弟的「宋子良」進行,又透過江浙財閥錢永銘談判,皆以失敗告終。1938年12月22日,日本復出發表所謂「近衛三原則」,要求:一、日本、僞滿、中國建設東亞新秩序;二、三國共同反共;三、經濟合作。國府當然拒絕這些全面征服中國的建議。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27 講 - 太平洋戰爭(上)
本講主題為太平洋戰爭(上),重點在於:(一)、美日談判始末;(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
美國和日本在遠東有基本的利益衝突,如果日本支配了亞洲,將不利於美國。不過中日戰爭前期,美國對日本堪稱友好,供應日本軍隊所需的石油、鋼鐵等戰爭物資,間接助長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自1941年8月起,美國基於上述利益衝突,不能再坐視日本侵略中國,停止供應所有原料物資。日本為此與美國展開多次談判,因美國要求日軍撤出中國無法為日方接受,雙方談判失敗。美日談判攸關中國局勢,蔣介石堅持抗日即因其斷定美日終將一戰。
美國禁運石油後,日本海軍即認定須與美國作戰,擬定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的計畫,對比雙方資源、軍力的條件,日本軍方與美國作戰的企圖,實屬自不量力。值得注意的是,有此一說美國已事先破解日本偷襲珍珠港電報,羅斯福總統為求有對日作戰藉口,讓日本偷襲珍珠港刺激美國民意的支持。
美日談判及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細節,請同學自行熟讀課本。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28 講 - 太平洋戰爭(下)
本講主題為太平洋戰爭(下),重點則有:
(一)、太平洋戰爭的重要戰役;
(二)、日本無條件投降;
(三)、731部隊。
日本在珍珠港事件後半年之間,因為準備充分,席捲了整個東南亞,以為可將印尼、馬來西亞的戰略原料加以運用。不過自1942年6月起,美國海軍先在中途島海戰重創日本海軍,同年8月,美國又在瓜達康納爾戰役獲勝,日軍節節敗退,失去太平洋的制海、制空權,將東南亞原料運回日本的計畫亦告失敗。在中國戰場方面,日本則更實施所謂的搶光、燒光、殺光的「三光作戰」,而史狄威事件與美國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空軍也是重點。各項戰役,詳見課本。
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過程,陳鵬仁老師曾在日本親身見證過。
令人遺憾的則是日本石井四郎的731部隊,在東北主要以中國人作細菌活體的實驗,從事細菌戰的研究,戰後卻未受到審判,逍遙法外。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29 講 - 盟軍的佔領(上)
本講主題為盟軍的佔領(上),重點分為:(一)、盟軍的佔領政策;(二)、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
1944年11月,中、美、英三國發表<開羅宣言>,1945年7月又發表<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美國兩度以原子彈轟炸日本,昭和天皇在8月15日宣告日本投降。盟軍佔領日本後,主要的政策就是解除日本的武裝並使日本不再軍國主義化。爲達此目的,盟軍解散戰時支持日本政府的大財閥,並促進日本民主化。1945年10月,在麥帥統治下,成立幣原喜重郎內閣,落實盟軍的佔領政策。
盟軍佔領日本後,昭和天皇即在1946年元月發表<人間宣言>,聲明天皇是人而非神,解除日本過去將天皇神化的迷思。他並且往訪麥帥,表明願承擔戰爭的責任,贏得麥帥的敬重。不過,其他盟國,如中國、蘇聯等,基本上主張其有戰爭責任。同學欲深入瞭解研究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問題,可參考陳鵬仁老師的三本譯作:《昭和天皇回憶錄》是根據昭和天皇本人口述而寫的,《昭和天皇與戰爭責任》則持中間偏左的觀點,強調其戰爭責任;《昭和天皇備忘錄》則是中間偏右觀點的作品。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30 講 - 盟軍的佔領(下)
本講主題為盟軍的佔領(下),重點分成:(一)、吉田茂內閣與日本新憲法;(二)、韓戰與日本的關係。
吉田茂可說是日本戰後最重要的政治家,前後五次組閣,為戰後任期第二長的首相,在其任內,完成了農地改革法、勞動三法、教育基本法、獨占禁止法等重要法令,最重要的則是他在1947年5月3日開始實施日本新憲法。該憲法係依盟總指示而定,最大特色在於第9條放棄戰爭的規定。這目前在日本引起極大的修憲爭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人士贊成保留這一條,而右派人士主張修改,日本才能成為正常國家。該憲法另一特色就是修憲門檻非常高,須眾參兩院議員2/3以上贊成,由國會提議,經國民投票半數以上贊成始得修憲。
韓戰爆發後,美軍軍用品向日本大量訂購,因為從美國本土生產並運輸到韓國戰場太遠,兼之日本工業水準高,可以滿足美軍需求,是以1950年至1953年韓戰期間,美國訂單使日本產業迅速復興。不單韓戰,越戰也使日本經濟起飛。總之,韓戰是日本經濟戰後復興的原因。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31 講 - 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上)
本講主題為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上),重點有:(一)、舊金山和約的簽訂;(二)、舊金山和約的臺灣問題。
韓戰爆發後,美國抽調駐日佔領軍作戰,就產生了維護日本治安的問題,先是讓日本成立保安隊,最後則成立自衛隊。為使日本能夠獨立,自行維護治安,首要之務即為簽訂和約。此時正是美國為首的自由國家與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對立的冷戰時期,日本國內立場亦有分歧,自民黨親美,民社黨、共產黨親蘇,最後仍採取親美立場。簽約過程中,由於美國支持臺灣的中華民國參加對日和約,英國已承認中華人民共何國,則贊成其簽約,美英妥協後決定由日本自行選擇簽約的對象。日本遂在1951年9月8日與48國簽訂舊金山和約,並在同日下午與美國簽訂美日安保條約。
舊金山和約涉及臺灣的部分則為其第2條第2款,日本聲明放棄對臺灣、澎湖之權利,並沒有說明將臺澎放棄給誰。因此國內有人據以上主張臺灣國際地位未定,應該獨立。由於簽訂舊金山和約時,中共、臺灣都未參加,故日本無法明定放棄臺澎給誰;韓戰時,美國又派第七艦隊防衛臺灣海峽,防止中共攻下臺灣,故主張臺灣地位未定;日本與中共建交時,因美日安保條約的遠東條款涉及臺灣海峽,日本沒有正面承認臺灣為中共領土,凡此皆引起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說法。不過依照國際法的先佔理論,中華民國已未間斷統治臺灣60年,未受到任何國家抗議,證明臺灣是中華民國領土。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32 講 - 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下)
本講主題為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下),重點如下:(一)、中日和約的簽訂;(二)、中日和約適用的領土範圍問題。
日本的吉田茂首相在簽訂舊金山和約後,對於與臺北或北京簽訂和約,持觀望態度。在美國壓力下,吉田茂始與臺北簽訂和約,否則美國國會將不批准舊金山和約、美日安保條約。當時聯合國安理會美、蘇、英、法四強曾有默契,若在1952年4月28舊金山和約生效之前,中日之間未簽訂和約,臺、澎地位將由聯合國決定。因此,中華民國積極謀求和約的簽訂。最後,1952年4月28日,中日在台北賓館簽訂中日和約。
中日和約的適用領土範圍,則有爭議。日方主張和約適用於中華民國政府控制的領土,亦即臺、澎地區;中華民國政府則主張中華民國為中國唯一合法的代表政府,故和約適用範圍亦包括大陸地區。最後修改文字,才予簽訂。請同學熟讀課本。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33 講 - 中日斷交
本講主題為中日斷交,重點為:(一)、中日斷交的來龍去脈;(二)、中日實質關係的建立及維持。
1970年代初期,日本國內已逐漸抵擋不住與中共建交的壓力。一方面中共已在1971年進入聯合國,一方面日本國內的大財閥亦希望打開中國廣大市場。美國總統尼克森在1972年初訪問中國大陸對日本是一大刺激,因為其事先並未通知與之有軍事同盟的日本,日本深怕美國、中共修好,將孤立日本,與中共建交聲浪日高,中共方面因中蘇交惡日益嚴重,亦希望調整其對日關係。在此背景下,主張與中共建交的自民黨總裁田中角榮在1972年7月當選首相,田中內閣並在同年9月29日與中共建交,我國遂與日本斷交。
中日斷交後,為了維持雙邊關係,我國成立了亞東關係協會,日方則成立了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此外,由於中日斷交後沒有官方關係,故成立了日華議員懇談會,透過親中華民國的日本議員在日本政界維護中華民國的利益。
本講內容與臺灣密切相關,請同學務必熟讀課本。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34 講 - 蘇聯崩潰以後(上)
本講主題為蘇聯崩潰以後(上),其重點在於:(一)、蘇聯崩潰對於日本國內的影響;(二)、蘇聯崩潰以後對美日關係的影響。
冷戰期間,日本政界亦爲冷戰結構的反應,自民黨親美,而反對黨,社會黨則親蘇。蘇聯之崩潰,則對於日本有直接影響,因為在冷戰的氛圍中,親美抗戰的自民黨,自1955年創立以來一直是執政黨,蘇聯在1991年崩潰之後,自民黨在1993年敗選,失去執政權,此即蘇聯崩潰對日本政治的影響。
蘇聯崩潰後,美日關係也有了重大變化,冷戰期間,美國為了對抗蘇聯,拉攏日本,因此開放美國市場供日本致富,並負責日本的國防安全。蘇聯崩潰後,美國檢討其對日政策,開始強勢要求日本開放市場,此即雙方經濟層面關係的改變。駐日美軍問題,也因共同敵人蘇聯的消失,造成美日雙邊關係許多摩擦。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35 講 - 蘇聯崩潰以後(下)
本講主題為蘇聯崩潰以後(下),重點則有:
(一)、日俄關係;
(二)、日本與大陸、臺灣關係;
(三)、北韓核武問題。
蘇聯崩潰以後,橋本首相在1997年訪問俄羅斯時,希望俄國總統葉爾辛能與日本簽訂日俄和約。易言之,就國際法角度而言,日俄仍處在戰爭狀態。惟日俄之間仍有北方領土問題,和約仍無進展。此外,日俄之間尚有漁權問題,時有糾紛。
日本身處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其立場實與美國一致,亦即表面上不支持臺灣獨立,事實上亦不希望臺灣與中國大陸統一。易言之,亦即海峽兩岸都不可片面改變現狀。此外,中國大陸的民族主義對於日臺關係的反應,釣魚臺問題都值得注意。
北韓核武問題極其複雜。北韓主要是以核武來取得與美國平起平坐談判的籌碼,但北韓擁核則威脅日本,成為日本棘手問題。
袁正邦老師提供
第 36 講 - 日本近現代史的回顧與展望
本講主題為日本的回顧與展望。
回顧方面,美國先是在1850年代派帕利東來,打開了日本國門,結束其鎖國200多年的局面。日本的改革派人士打倒徳川慕府,使明治天皇恢復王政,日本從此走上富國強兵之路,學習歐美。明治時代,並引進西方憲法,開設國會,制定法律制度,並健全其教育制度,生活亦隨之西化。明治時代的皇室、華族、軍隊、文化也要熟悉。如此,同學即可徹底瞭解明治時代的日本。
日本殖民臺灣50年,同學要深入瞭解這段歷史。日俄戰爭則確立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基礎,而日本殖民朝鮮也可跟臺灣比較,大正時代,日本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奪得德國在山東權益,其工業經濟並因之突飛猛進,而日本欲在凡爾賽和約要求在中國的權利受到中國強烈反對。大正時代受威爾遜影響,日本更加發展民主主義。經濟大恐慌影響,日本謀求向外發展解決問題,發動九一八事變直至日本投降,與中國關係密切,同學要熟讀。再來戰後日本的重建、中日關係及至蘇聯崩潰後的日本,都值得研究。
展望方面,日本仍會是自由民主的國家,其與臺灣的關係,仍將是樂觀的。
課本後面所附的年表,對同學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宜多加利用。
袁正邦老師提供
(空大書香園地)
------祝福您 學習順利愉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