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98上 社會工作概論 自我評量題 yolanda提供


空大書香園地

第一章
1.請說明社會工作概念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何不同的意義?
答:從歷史發展面向,社會工作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意義。
※早期社會工作是宗教慈善組織會社(COS)的友善訪問和成立睦鄰組織,關懷貧窮弱勢者。※逐漸發展到1940年是要求以專業知識和價值稐裡為基礎,參照所建構理論和處欲程序與技術。※1973年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NASW)提出較綜合性『社會工作意義』社會工作是協助個人、團體、社區增強或恢復其社會功能的能量,以及創造有利達成目標的社會條件一種專業活動。或1982年(NASW)的社會工作實施的標準與分類,將社會工作更明確地界定:『社會工作專業在於提供人性且有效社會服務個人、家庭、團體、社區與社會,藉此社會 功能得以增強,生活品質得以改善』。※或『社會工作焦點在於人類與環境的互動,目的在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能適應所在的環境脈絡,增強或恢復其社會功能,以預防或舒緩社會問題』
□這種專業活動是以提供社會服務為主,上述定義有三項意涵:
*所謂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活動,指專業服務必須,其有知識、價值、技巧、目的、才能引導實務活動(為何要助人?人為何值得和應如何去幫助?);
*社會服務對象為一個案主體系,包括個人、團體(家庭或家戶、組織)、社區(鄰里、大社會—社會工作干預之體系標的為何?);
*社會工作的焦點在於『人與情境中』的互動,幫助個人、團體、社區增強或恢復其社會功能。為了達到社會生活功能的增進,改變社會條件是有必要的(社會工作使命之一)其中社會生活功能包含3個內涵:與他人建立正向關係;滿意的生活角色扮演;有自我價值感。

2. 請說明社會工作服務領域和可能服務的對象。
『一』社會工作服務領域: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會因生長環境和經驗不同而有不同的行為表現。社會工作進行實務工作時,(*要協助人們進行改變、*協助人們因應改變的結果、*確認哪個系統或哪些系統的改變是必要的)、(*促使未能滿足人們需要的系統有所改變,*以及減緩或預防對人們有害的改變)。其中前3項的目的傾向於接觸目前處於中的人,以及減緩或預防對人們有害的改變。社會工作者協助服務對象在改變過程中有能力判斷和執行;而後二者著重社會工作者如何針對資源分配發揮影響力,以影響形成和制定社會福利政策的個人及組織。
社會工作者扮演多重角色,不僅直接幫助案主,也需要聯合其他社會組織或單位,透過組織和行政的動員過程,及相關的社會、政治活動或推動立法的方式,影響政策與資源的分配,以通過支持弱勢族群資源的相關法案,協助案主改善生活環境因素,使其福利與權益得以維護或保障,並藉以促進社會和經濟的正義,這呼應了『社會工作者應挑戰社會的不正義』的倫理守則(NASW1995年)。
『二』服務的對象:社會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比過去更為多元,社會工作者不是慈善服務而是提供專業服務,扮演社會工作者角色必須接受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訓練,並且在兒童、少年、家庭、婦女、老人、醫療、職場、司法、外籍配偶…..等各種不同領域中提共專業服務。
※在機構中的功能性為主區分為:主要領域,如家庭與兒童福利機構、智障者家長總會;次要領域,如醫院、學校、工廠、法院。

3. 請說明台灣社會工作發展的過程為何?有何意義?
1970年以前對社會弱勢者提供慈善服務,不太需要。專業知識,有愛心的救助最重要,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不分,不重視提供服務應用何種方法或檢討這種方式對被服務者的影響。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以社區發展、社會教育、社會救助、國民住宅、社會保險。、就業輔導等為主要社會福利內容,唯一通過法規是1968年社區發展工作綱要,19701980年是萌芽階段。當時推動脫貧小康計劃,部份重視身心發展;而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傾向以個人病態性觀點提供服務。民間宗教組織規定優先任用具社會工作專業背景者。
19801990年階段中,政府頒訂老人福利法(1980)、殘障福利法(改為身心障礙福利法-1986)、社會救助法(1980)、少年福利法(1989)。各學校社會工作開始與社會系分系,東海、台灣、東吳等大學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班,但實務界仍是社會系與社會工作不分。台灣解嚴後,民眾權益意識更強,非營利組織迅速成長。
1990年代後,台灣經濟與社會變遷快速,社會工作面對多元文化社會關注社會特殊人口群需求『單親、離婚、逃學、身心障礙、老年、愛滋病、外籍移民、外籍勞工、就學權益等』,各縣市政府增聘社會工作員。921地震引發的社會危機,對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需求增加,是社會工作專業發展重要影響力之一。
法規增修方面,有身心長愛保護法(2007改為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老人福利法(20022007修訂)、兒童福利法(1997,改為兒少福利法-2003)、家庭暴力防治法(1998)社區工作發展綱要(1993修訂,目前擬整合為—社區營造條例)、性侵害犯罪防治法(1995)、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1995小修-2007大修)、少年事件處理法(1998)。1997年通過社會工作師法,處理各種民眾問題與需求權力受到法律規範與保障。2001年通過志願服務法。
※解嚴後,人們有集會結社自由,更多專業組織團體成立,非法營利不斷增加,並,反思社會建構度合理性、行動增加。福利法規不斷增修,弱勢者權益更受到保障,社會對社工專業更有印象。『社會工作者』一詞已成正式出現在法規中,社會工作機構聘用有專業背景者提供服務,學校成立更多社工係所、以及在職進修活動更普遍,學術期刊越來越多。。
※但社會,福利經費運用受到民意和選票左右,超出公平正義的理解。另一方面對社會工作服務更重視人性化發展性觀點,強調服務要有理論依據和證據為基礎服務。2006年英國的社會服務思想與作法引進台灣。新管理主義盛行,購買契約、工辦民營、個案管理、績效評估,社會工作已經不再是對案主提供傳統服務的專業,開始檢視法規政策對案主權益之影響,貨機即為案主爭取更多權益,社會工作倡導。和社會行動的意識再度受到重視。

4.文中所提案例,案主的體系有哪些7?呈現哪些需求?社會工作可以提供何種專業服務?
1』案主的體系:先生一太太和3個小孩、社區住戶、鄰居、夜晚遊蕩的少年、騎樓下遊民、消防巷道過於夾小、不合消防法規導致延誤救災。
2』呈現需求:由於先生為搶救小女兒,不幸一起葬身火場。次子及太太則因燙傷住進病房,長子沒受傷。由於太太長期工作不穩定,短期工並未幫他加入健保,無力繳納健保費用,導致累積不少欠款。住院的醫療費用問題以及先生過世,傷勢復原後,馬上要面臨家庭經濟問題。
3』社會工作可以提供何種專業服務:此案主社會工作者,小姐如何協助太太度過難關,在過程中,小姐除了必須運用社會工作的直接服務外,同時能運用不同的處遇介入理論對太太一家的問題作精確的掌握評估並能夠連接其環境系統中的各種正式與非正式資源。小姐必須依據太太一家問題及需求的急迫性,將各服務階段的預估、探索、記化、及執行處遇服務一一加以執行。
4』,如何瞭解居民的需要和問題,協助他們處理社區生活的問題。
作為一位政府部們社會工作者,如何透過行政和擬定服務方案,以提供生活必要之資源,回應居民需求。並且對於現有政策和法法規如何修訂。最根本的問題小姐要這麼辛苦嗎?幫助這一群人的意義在哪裡?內在心理的價值觀和專業倫理,將決定為社區居民努力和付出之程度。
5』,整體說必須思考與處理的問題包括『微視面的直接服務干預,』以及『鉅視面的間接服務干預』包括增強或恢復服務對象的社會功能,並連結、引入或倡導服務對象生活環境系統中的社會資源,以滿足個人、家庭、團體、社區之需求,達成服務對象之福祉。故(Gibelman)說:『將服務協助的重點同時兼顧了個人與環境,這種同時重視個人與環境、以及期間之互動,可以說是社會工作與其他專業之間最大的區別』。
1.社會工作意義:『社會工作焦點在於人類與環境的互動,目的在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能適應所在的環境脈絡,增強或恢復其社會功能,以預防或舒緩社會問題』。
2.社會工作目標:*增強人們解決問題、抗衡與發展能量;*連結人與環境體系,於體系運作上獲得資源、服務與機會;*促進環境體系有效與人性的運作來提供人們資源與服務;*發展與促進社會政策。
3.社會生活功能:包含3個內涵:與他人建立正向關係;滿意的生活角色扮演;有自我價值感。
4.睦鄰會社:睦鄰組織會社則是認為貧窮是資本主義下,整體社會結構所造成的問題,所以採取的干預模式則是與貧民共同居住生活了解其生活問題,以整體社區為工作對象,透過教育文化及社會改革模式改變貧民們的生活。
5.多元文化社會:是指特殊人口群(如單親、離婚、逃學、身心障礙、老年、愛滋病、外籍配偶、外籍勞工…..)等身分之人民所在之社會,稱之。
6. 社會工作專業證照:是一種資格的考驗。志工與社工的差別,社工工作者的條件,不是做好事,關鍵是把工作做好,以人為中心發展關注整合在一起。
7.優勢觀點:針對案主社會生活所需資源與社會生活適應關係連結,選擇對案主最有利的面向。

第二章 社會正義與公民權力
摘要:要透過社會正義、公民權利等概念,以及社會不公的成因,進行逐步地澄清,指出社會工作者具有保障公民權力、挑戰社會不公、並且實踐社會正義的專業使命。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社會工作者除了應該具有對抗壓迫、捍衛公義的承諾之外,還要積極運用各種助人技術和受壓迫者共同站在一起彼此合作,直到不義的情況改善為止。
1』 請說明社會正義在不同的領域中的不同內涵。20
社會工作所要討論的就是有關資源、尤其是稀少資源,如何正義分配的部
份。在一般的說法上它與社會正義混用。『分配性正義』可視為較精確的說法。
*社會正義的定義在『分配性正義』。每個人的意識型態不盡相同。。
*經濟領域中,它指的是公平。各自表述、各盡人道所能、人權能各取所執。
*在政治領域中,它指的是平等。
*在社會領域中,它指的是需求-大家所共有的。
.社會正義即『公平』。*公平就是比例性的平等。在這原則下,分配必須依據其投入與產出的比值來決定,而衡量其投入與產出符合正義的判斷標準,又可分:]12;『努力』指不論產出如何,只基於可意識的努力來計算其所應得的份額。如員工只要努力,當年終檢討時,不管業績好壞,都給予獎勵。
]13; 『貢獻』與努力正相反,不論之前如何努力,只問最後產出多寡進行分配。(如對於員工其他表現,不太關心,年終檢討時,業績好壞是獎勵唯一標準),
]14;『能力』依個人所具的能力以及對社會貢獻而分配。年終時公司針對員工創意、改善社區關係的努力給予獎金。
※ 以上『貢獻』原則最被強調經濟效能的社群,如市場所採用。
.社會正義即『平等』。*平等在此指的是可欲資源所做的均等分配。
]12;.『結果的平等』強調社區中必要生活資源的同等分享。如基於公民身分、帶有普遍性老人津貼,年齡視為唯一判準,並一視同仁發放,就是正義的制度。 指的就是結果的平等。
]13;.『機會的平等』。相反的,它關心的事每個人不因社會地位的高下,都可獲得或接近資源,並在同一條件下相互競爭的機會,此處關鍵在生活機會的一致性。如目前教改方案被譏為多金入學方案,爭論核心就在社經地位較高者子女擁有相對豐富生活機會,取得競爭優勢。這樣的制度對社經地位較低者子女是不正義的,此處指的就是機會不平等。
]14;『程序的平等』概念在關心大家是否在彼此同意並且公正遊戲規則下競爭,然後接受競爭的結果。大家無異議接受『先到者先接受服務』這就是程序平等展現。
.社會正義即『需求』分配性正義判準界定就是(需求原則)。它不考慮領受者的身分、地位,只以滿足領受者的需求作為資源分配的目的。
]12;.『基本需求』與人類生存與基本生理功能的滿足有關者。如食、衣、住、醫療與基本教育等。
]13;.『次級需求』與人類知能、藝術、道德、情感發展有關。能使人類生活更富意義者。以基本需求最常用,如貧窮線劃定中的『一籃市價法』就是基本需求
2』 請說明並反思華人世界中有關資源分配的正義觀。
我們以『差序格局』為主要形構的華人社會,是不是擁有西方嚴格意義下
的社會正義觀呢?在不同領域、不同資源分配的過程中,真的是依照公平、平等或是需求原則來分配碼?事實上(黃光國)就指出,我們在市場關係、情感關係中,大致上是依照公平及需求原則進行互動;但介於公平及需求二者間的混合關係中,人情原則才是我們分配資源的準則。人情原則裏衍生自家族組義的『尊尊原則』與『親親原則』;更是資源分配過程中關鍵的關鍵。換言之,在考慮資源分配問題時,誰(關係)在決定什麼?以及怎麼分?過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份量。這一點值得我們仿效並學習西方社會工作時,給予深刻地警省。
3』 請說明阻礙社會正義的可能因素與可能解釋。
《一》阻礙社會正義的可能因素
簡單說:當是自己人時「有關係就沒關係」什麼都好辦;當不是自己人時
「沒關係就有關係」什麼都難辦或是一切公事公辦。這種因人我區分而來的差別對待,阻礙我們對於公與義社會的追求。,其中人我劃分的關鍵又常來自各種:
1)態度上的偏見:*『偏見』是不顧事實的反證,僅根據想像或部份真實的特徵,對社會某一群成員所抱持的一種否定的態度。例如某人是同性戀湍體成員,就認為他有愛滋病。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帶有偏見,但事實上從研究發現,面對不同的族群、不同性別、甚至不同年齡人口時,伴隨偏見種種『刻板印象』經常存在。不過光是偏見未必導致歧視的行動。
2.)行動上的歧視:
*『歧視』比偏見更加強烈,指的是種對不同群體成員所公然採取不正義的對待。如某社區入口處張貼『本社區不歡迎外勞』標語,就是強力區格外籍勞工,並且輕蔑其人格的歧視。而偏見或歧視它們可以分開存在,也可供同作用,但經常不斷地以惡性循環、還有以制度化的形式出現。
*受偏見影響、同時被制度化了的歧視稱之為『壓迫』。壓迫常基於不同的差異而產生,所以一個人可能成為受多重壓迫的對象,如一位罹患愛滋原住民老年同性戀遊民,就有可能遭受來自種族、性別、恐同性戀症者、階級、正常人對於身障者、以及對年長者等方面的歧視。而這些將會造成罹患愛滋原住民老年同性戀遊民無論在就醫、就業、就養、生活、休閒、行動等…各方面的壓迫,從而變成澈澈底底被社會排除在外的邊緣人口。
《二》對於社會不公現象可能的解釋
※ 不過光是偏見、歧視、壓迫還是不能解釋社會不公的成因,社會不公的現
象大致可分為:
1)生物學上的解釋:在生物學上,以生物決定論式的說法為代表。這種觀點主張,人從出生開始,與生俱來的聰明才智就決定他後
天的發展。而有些群體天生資質較差、進化緩慢,所以應該被管理,並受文明較高種族的支配。這種觀點在當代可撰寫『鐘型曲線』的論點中發現。他認為造成當今非洲裔美國人經濟不平等現象的主因與他們的智力較差有關。當然這種說法馬上引起軒然大波,而社會工作者也無法同意這個論點。因為把問題歸因給個人,全然忽略社會結構等外在環境因素對人的拘束,並不符合我們社會工作環境與個人雙焦點並重的立場,所以我們不能接受。
2)心理學的解釋:心理學上對於社會不公的解釋大致分為:
]12;代罪羊理論:在「代罪羊理論」中,認為隸屬於支配團體的成員在高度渴望獲得社會與經濟成功的文化期許下,因為達不到文化目標而壓抑許多憤怒與挫折。面對這些憤怒與挫折,在「挫折引發攻擊行為」的心理原則下,弱勢團體成員變成他們廉價的出氣筒與代罪羔羊。如德國失業青年新納粹光頭黨,受東歐移民搶走工作的偏見影響,進而攻擊移民就是例子。
]13;權威性人格的理論:「權威性人格的理論」認為,具有獨裁性格的人比較容易對弱勢團體產生偏見。所謂權威性人格指涉及一種容易將人群進行僵化分類、僵化遵守權威、無法忍受曖昧、傾向從屬的人格特質。擁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內心害怕差異,比較容易對人產生刻板印象。如具權威性人格的男性,容易把所有女人都看成情緒化、缺乏邏輯,或把原住民當成懶散、不思上進的人,並希望把他們變成同一種標準底下的人,如果不從便成為受攻擊的對象。
3)社會學的解釋:「社會學」對於社會不公的解釋因為立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講法。
]12;『有別功能論』認為偏見與歧視所造成的社會不公的確對受壓迫者團體而言有負面影響。但是透過這種負面的壓力,就整體來說,卻可加速社會的同化,讓弱勢者在盡可能的採用主流社會所使用的語言、禮儀與成功目標中,逐步的被吸納整合到主流社會當中,使社會秩序更加的穩固。
]13;『衝突論』者基於衝突是人類社會生活本質的的立場,從階級、種族與性別交互作用的方式解釋歧視與壓迫的現象。資源的有限性以及自我利益引發團體間的競爭,因此不安全感是說法的關鍵。透過這種因為經濟不安全感所引發的成見,感覺受到生存威脅的主流團體開始歸咎於弱勢的無力辯駁的群體,並藉以相信只要這做就可以先取得資源,從而在恐懼與排斥中制度化壓迫,忽略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
]14;『互動論』有別功能論、衝突論,他們關心團體之間的偏見、歧視與壓迫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並致力於透過社會互動的方式,降低彼此的誤解與敵意。 其中(Allport)『接觸理論』就是代表,理論中說人與人在對等位置上、持續地、彼此願意平等對待前提下,就有可能化解社會的不公。
4』 請說明公民權利、社會正義與積極性差別待遇三者的關係。
※社會工作者不能只有想法還要能夠提出具體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光知道社會正義是我們的專業使命、也明白社會正義的複雜意義、還有關社會不公的種種解釋並不足夠。如何減輕社會不公,舒緩它帶來的衝突與與危害,同時在層次上增進社會正義才是我們更為關心的核心。
換言之,*公民權利在這裡是一種與義務相對應的概念;而從這裡延伸出來,它在適用範圍上也因此具有身分和資格的限制。『權利』透過它我們可以向國家提出應享有或應得到某項事物的要求。而這種帶有積極意味的、被稱之為社會權權利,它是逐漸發展出的結果。根據(T.H.marshall)在『,公民資格與社會階級』講座的說法,公民權利有市民的、政治的、社會的3種內涵。,其中市民權主要保障市民有關人身、言論、思想自由及財產與締約方面的權利;公民權主要確立百姓政治參與、選舉與被選舉的權利;最後,社會權所保障的是「從享受一點點經濟福利和社會保障的權利,到分享整個社會遺產,過文明生活的權利。」
※公民權利在概念上給了我們重要的理論依據,但在制度操作上,要確保公民權利並實踐社會正義和『Rawls』正義論中【積極性的差別待遇】概念有關。這項概念出於(差異原則)。簡單說(差異原則)就是,不平等的狀況要用,不平等的資源分配方法來改善它,但這種不平等資源分配方法必須對社會中最不利的人最有利,如此才符合正義。而【積極性的差別待遇】就是這項原則的操作化。如少數民族、婦女、身心障礙者等特殊人口的就學、就業、參政等名額保障就是例子。而這些落實在各式各樣的反歧視法案中,如性別工作法辨識這樣的範例。當然,在福利擴張的年代裡,福利作為權利的觀念深植人心,因此也帶出過份重視權利忽略相應義務的毛病。
5』請說明社會工作者在實踐社會正義中所可以扮演的角色。
社會工作者具有保障公民權利、挑戰社會不公、並實踐社會正義的專業使命。在作法上專業社會工作者除了必須妥善引導歸化、評估問題、確認需求,以作為行動的合理性基礎;然後,分析變遷標的與行動系統,以謀求適當的行動策略;最後考量行動體系的能量、變遷標的的可能反應,以預判行動正負面的後果之外,還可透過下列方法為服務對象增強權能。
]12;.協助案主找到與自己處境相似的人,然後一起來解決問題。
]13;.確定案主知道專業行政機構的政策,包括投訴的相關規定,如此他們才能為自己的權利來倡導。
]14;.教導案主當受到威脅或是感到崩潰時,能夠有效滿足自己的需求。
]15;.支持案主對他們的生活有用的決定。
※在增進案主權能,追求公義的實踐中,社會工作者與所服務的對象,結成一種夥伴的關係,並且扮演著教師、訓練者、經紀人、溝通者、協調者、談判者、資源諮詢者、意識提升者、個案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等等角色。共同為對抗壓迫與不公,一起奮鬥。

第三章 社會福利體系與社會工作
摘要:歐洲出現四種社會保障制度,但也同時發生同質性發展的趨勢。
*首先北歐國家所有的公民都擁有社會權,就是在發生需要社會性需求時,由國家提供相當多的免費社會服務,大部分採定額補助。
*英語系國家(英國與愛爾蘭)的社會保障制度用作也以普及性為原則,但僅限於國民健康服務項目,採定額補助。並由公立社會保險體系進行輸送,所提供的服務層次比北歐國家低很多。
*歐陸的核心國家(德國、法國、荷比盧三國、奧地利)的補助是由保費負擔,補助金額經常是依照被保險人的薪資水平比例補償。該類社會保障體制是由雇主與受顧者所委派的代表負責管理。
*南歐國家(西班牙、義大利、希臘、葡萄牙)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混合的制度,補助分由繳納的『保費』金額與社會申報所得高低而提供補助與以職業區分補助,(國民健康服務補助)兩者。這種社會保障體制非常殘缺而異質性也很高。
*美國則是資本主義的代表國家,提供的社會福利制度是典型殘補福利國家。在這制度下,社會工作者可發揮最大的空間。
※ 社會福利分為關懷性、預防性與發展性三種,從社會福利的目標或角色面向進行定義的觀點。
*關懷性社會福利制度有社會救助、福利服務、就業輔導、社會補償等;
*預防性社會福利制度有年金保障、醫療保障、職業災害保障、長期照護保險;
*發展性社會福利制度有母性保護、家庭保障、教育福利、住宅福利、財產形成;
*社會弱勢者是關懷性社會福利制度主要服務對象也是殘補式福利國家的標靶對象。
1』 請以歐美為例說明這些國的社會福利體系狀況。
.普及性的社會保障國家—以瑞典為例:
*北歐的社會保障在發展的初期分為任意型的津貼與強制型的社會保險兩個方向發展。*瑞典模式可以說是一種福利國家,它提供制度化的照顧,並提供其公民普及性最低保障的模式,是(蒂默斯)--以公平為原則的一種綜合性社會福利服務供應,所謂的『制度化與所得再分配』模式,是一種理想型態的福利模式,但卻不實在與不穩定。
.制度化福利模式退化為殘補式福利模式—以英國為例
*1942年時,貝佛理奇出版「社會保險與服務」報告,掲櫫國家社會保險體系的目的乃在個人發生風險時可以得到保障,免於匱乏。該報告揭露範圍比較寬廣的社會架構,創新項目:國民健康服務、充分就業政策與家庭補助政策等。
*貝佛理奇揚棄「就貧法」的資產調查原則,而採取強制保險的概念,但是也認為被保險人也應該要為社會保險的財務負責。
*貝佛理奇的社會保險方案主要遵循「獨一性」、「普及性」與「齊一性」三個原則。*『獨一性』是創立獨一無二與中央集權的國家組織,以彙整及管理社會保障組織各部門的補助。*「普及性」是指社會保險方案是保障全部的人口,與防制所有的社會風險。*「齊一性」是每個人應該繳納相同的保費,並獲得相同數額的補助。英國的社會福利雖然具有延伸性,但是所提供的給付金與服務層次都很低,提供的社會保障也是很片斷,並有嚴格限制。
.社會市場型福利國家-以德國為例
*德國在1883年『疾病保險法』、1884年『意外事故保險法』、1889年『老年與殘障保險法』,在歐洲社會安全扮演先鋒角色,成為歐洲其他國家參考與仿效的模式,也有其他國家如法國與以排斥。
*俾斯麥首相在導入社會保險時,曾考慮歐洲共同面對的問題,如社會問題的惡化與無產階級的增加而讓歐洲受到貧窮的威脅。社會問題的惡化與工業化與都市化發展息息相關。對於德國社會保險就以象徵拔除「帝國社會的革命炸彈」引信而誕生。簡言之,它的出現等於解除社會與政治革命的危機。 *德國在戰後以「社會國家」的概念為基礎,有時表現為「社會市場經濟」為導向的國家。
1.這種概念認為經濟發展是達成社會福利的最佳方法,也是基本原則。社會服利給付與所得多寡有關,那些不曾工作者則不受到保障。最重要者是,它要確保政府在福利支出直接與經濟發展與成長的需求可以相容。
2.德國的經濟與福利體系是藉由『勞資法人』體制下進行發展。該國的社會保險由一個獨立的基金體系進行管理,提供健康、社會照顧與所得維持的體系等費用的保障。
3.這個體制強調『輔助』為原則,意思是所提供的服務必須一方面兼顧地方分權或獨立管理為原則,同時也要兼顧國家層次的介入應採『殘餘』的角色,也就是不提供充足保障為原則。高所得著並不受到主要的社會保險體系的保障,而是由其本身自理為原則。
.社會救助與社會安全堅固的國家—以法國為例
*法國的社會安全法案與貝佛理奇方案最大的差異點就在於各社會安全基金管理處的管理方式不同。
*法國社會安全建立者很清楚的排除『貝佛理奇』,由國家直接控管的模式,而是由社會安全的當事人(雇主與受顧者)共同管理。很顯然由於國家具有缺乏彈性與適應的能力,及國家的科層特徵,表明對國產生不信任感。
.自由福利體制國家—美國
*美國的社會福利體系有時稱為『自由福利體制』,意思市代表對於貧窮的看法採取個人主義、放任的、殘補主義與懲罰的觀點。是主導美國的福利政策主流,譬如「勞動福利」、排除長期賴給付金者與對下層階級的批判都是這種思維。
※瑞典社會學家亞斯平將社會福利體制分為『自由體制』、『社會民主體制』、
『保守與勞資法人體制』3種。
2』何謂普及性的社會保障國家?請說明之。
『社會民主體制』的(去商品化色彩)。程度則是很高體制主要是以北歐國家為主。目標在以中產階級為主的社會的社會確保各社會團體的平等、融入與同質性。它也提供普及性的社會保障與社會補助,也就是免費提供服務或是高額補助金。如瑞典。社會保障體系靠稅收為資金來源,由地方政府單位進行管理。
3』何謂社會市場型福利國家紀錄?請說明之。
『社會市場型』是以『保守與勞資法人體制』的實施國家以歐陸國家為主。該體制的最終目標在降低勞動者的所得不平均並將社會風險降到最低。體制的社會權與社會保障的層次完全視個人過去在勞動市場的表現與他的工作狀況,但是,提供給社會保險的受保人相對比較優惠的補助。這個體制可以延續主要是要靠社會權的取得與工作有間接的聯結。
*該體制的保障制度是由雇主與受顧者間所繳納的保費為基礎。關體制度是由雇主與受顧者所委派的代表負責管理。
4』法國是一個社會救助與社會安全兼顧的國家,請闡述之。
*法國社會安全由國家直接控管的模式,而是由社會安全的當事人(雇主與受顧者)共同管理。很顯然由於國家具有缺乏彈性與適應的能力,及國家的科層特徵,表明對國產生不信任感。
*法國的社會保障是以強調團結與融合的精神。強調『團結』為基本原則在該國社會安全法第一條就明白宣告。原則意含:一種是彼此互助強調在國家的保險方案下的被保人,應該在具有相同繳納保費與享有相同給付金的權利;另一種強調彼此處在『團結』的關係是以互相依賴的關係為基礎。經常理解為大家共同行動,,彼此負起責任,並分擔彼此的風險。
5』 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服務的供給、分配與輸送體系的關係為何?請說明
社會福利服務目標分為關懷性、預防性與發展性3種,是從社會福利的目標或角色面進行定義的觀點。
*關懷性:社會福利制度有社會救助、福利服務、就業輔助、社會補償等。
*預防性:社會福利制度有年金保障、醫療保障、職業災害保險、長期照護保險。
*發展性:社會福利制度母性保護、家庭保障、教育福利、住宅福利、財產形成。※其中,社會弱勢者是關懷性社會福利制度主要服務對象,也是殘補式福利國家的標靶對象。台灣社會工作界最密切者當屬關懷性社會福利制度。預防性與發展性的社會福利制度則是透過制度化的福利供給體系與輸送體系建立與運作。較不透過社會工作專業直接輸送,而是藉由社會工作得實務推動過程從政策與制度面影響社會福利的建立與制定。社會服務的四個主要相關體系:
(一):福利服務供給體系:
※福利服務供給單位:血緣關係(以家庭或家族代表)、宗教組織、工作場所、市場部門(透過價格機制,提供有服務需求,而具有購買能力的民眾服務措施)互助團體、政府部門等是福利服務供給主要來源(具有核心功能的部門)。
※福利服務供給類型:
]12;現金給付:以提供金錢給付為主,例如低收入戶的生活扶助金、中低收入戶老年津貼等;
]13;實務給付:以提供物品或服務為主,如給予食物(券)、醫療器材、配給住宅、心理諮詢與身體治療等措施。
(二)福利服務分配體系:通常福利服務在選擇誰是受益者而區分為選擇性福利或普及性福利兩種方式。
]12;.普及性福利:所提供的津貼與服務是指,每個人(有些類屬的人如老人與小孩)都有權利獲得津貼者。
]13;選擇性福利:所提供的津貼與服務是指津貼或服務只保留給有需要者。『制度性福利』與『殘補式福利』的差異是指實施原則的差異;選擇性福利或普及性福利的差異是指實施方法的差異
*福利是一種慈善的服務;
*提供殘補式服務;
*殘補困境界中上及的慈善改善;
*提供最少量服務為原則;
*資產調查為基礎:
*以個案的狀況為基礎,決定資格與給付水準
*認為金錢救助並不是一種權利;
*福利的資金來自國民總所得;
*國家的控制扮演重要角色; *福利是一種權利;
*提供制度性服務;
*以發展與最適合者為取向
*以所有人為對象,都可有接受公家教育、日間照顧與社會救助權利。
*服務品質可吸引所有人;
*並無社會標籤的一律;
優點*費用較低;
*若個人可以過得去,社會不用再為他付出成本。*減低社會標籤
*很難找到推行選擇性服務的一套公正公式;
*贊成選擇性服務者很少;
*普及性服務一旦建立,就很難回頭,而是要一直改善服務。
(三)福利服務輸送體系 --輸送體系是一種資源傳遞的過程。
1.集權模式:通常集中在一個處所當中,彼此協調較為方便,並有許多專業人員在提供相關的服務,服務使用者有一部份的決定權力,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地方政府的社會局(處)或所屬的家庭福利服務中心。
2.分權模式:則是提供單向服務為主,例如機構提供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可能有一些機構均提供類似服務,但機構較為分散,平常也缺乏協調溝通,有時專業人員的素質較差,因此,需要專家決策,往往是受服務者與機構訂定私人契約,作為提供服務的依據。
6』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服務以誰為服務對象紀錄?請說明之。
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服務的服務對象,以家庭福利服務及社區福利服務說明:1.家庭福利服務:透過家庭政策,如育嬰假、親職假與育嬰津貼、兒童照顧津貼與兒童照顧體系的建立等,適時提供家庭支持。
2.社區福利服務:福利服務社區化。
*『在社區中服務』指要讓有需要服務的人士(兒童、少年、婦女、心身障礙者、低收入者),可以在自己居住的社區(鄰里社區、日常生活圈、鄉鎮市區)內即可獲得所需要的福利服務;
*『由社區來服務』,指福利服務不只由政府來提供,也鼓勵社區內各種團體與個人,例如宗教團體、民間志願團體、企業團體及社區人士來提供福利服務。

第四章 社會工作的干預
摘要:社會工作並非以慈善救助心態和施捨方式提供服務。社會工作與其他專業之區別,除了依據專業價值觀,強調要依照專業倫理守則提供服務外,還必須以社會工作獨特的專業方法提供服務。社會工作干預不是由社會供作替代案主來處理問題,而是與接受服務者共同完成。,因此專業關係成為提供干預中最重要的媒介。社會工作的干預方式以個人和家庭為焦點的干預、以團體為媒介之干預,以及以社區為對象的干預。另外,方法還包括倡導與社會行動,以便能夠讓案主獲得社會生活所須資源,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工作干預之可能分類為何?微視與巨視干預方法為何?
社會工作助人的專業使命或目標與許多專業之間具有共通性;例如與諮商、神職人員或教師。(林萬億)以實施方法的整合性,將社工工作干預分為『綜融途徑』和『專精途徑』二類;或以意識型態的差異分為『醫療模式』和『基變社會工作』二類。目前社會工作是以全面性觀點分析案主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問題或需求,包含(微視)系統的家庭、團體,到(鉅視)系統的組織、機構、社區和社會中各面向,分析案主的需求和問題產生之相關因素,以便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一起研判需求的滿足目標和方式,提出適當的處遇計劃。「微視方法直接干預服務」;「鉅視方法以社區組織、社會政策、方案以及維護社會正義的社會行動」。
※社會工作干預方式分為:以個人或家庭為焦點、以團體為媒介的團體工作取向、及社會行動與倡導。上述干預之進行式不離助人專業關係為媒介。
.以個人和家庭為焦點的干預過程為何?
在社會工作的專業發展中,很早就關注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個案工作將家庭視之為個人重要的成長環境,而採取家庭訪視瞭解家庭對個人的影響。
1)預估、探索問題及需求:透過「人在環境中」的觀點,運用各種理論知識,預估影響個人與家庭需求發生的問題點和相關影響因素。
2.)計劃、討論處遇目標及計劃:在這一階段,最不容易的就是要確認標的的體系和行動體系,以及要處理什麼阻礙。有時會受案主意願和確認可能干預對象之影響,使計劃擬定過程一再調整。
3)執行干預或處遇計劃:在干預過程中,服務計劃必須隨時檢閱,並作勢當調整。必要時,得修正原先所訂之契約。
4)評估、結案及追蹤:社會工作者應評估案主需求滿足程度,或有無必要設定新的目標,再提供服務。社會工作者必須關注提供服務與目標達成之程度,並且要對案主進行追蹤和提出評估報告後,才能算是結案。
.有哪幾種以團體為服務方式?其特質為何?53/6
1』團體工作者相信透過團體工作者有計畫的提供團體互動經驗,不僅協助個人發展社會意識,以培養團體生活之能力,亦可透過團體力量處理社會生活所面臨的共同需求。『Garvin-1998』指出社會團體工作是一種社會工作的方法,透過在團體中面對面的互動,協助個人增強社會生活功能。『Barker-1991』認為相對團體心理治療,團體工作的目標並不一定只是治療心理困擾,還可包括資訊交換、發展社交技巧、改變和導正價值觀念偏差,反應社會行為成為正向情緒抒發管道。可知團體工作的特質
1)團體工作是一種方法,故有其工作程序、步驟與技巧;
2)團體工作為標取向的。或幫助個人滿足情緒、促成人格成長或態度改變、使個人能適當扮演好角色,或是解決問題,以達成任務;
3)團體工作在社會工作者的協助下,促使團體形成一個相互協助的體系,以幫助個人成長與團體發展。
※團體工作之功能。社會工作者要有專業能力必須善用團體過程,協助團體建構一個社會互助系統。故團體工作具有下列功能:1.個人心理之需求;.個人社會適應力;.提供驗證事實的機會;4.提高社會意識,培養民主情操。
2』團體工作之種類:
1)娛樂性團體:目標在提供團體活動,以便成員能夠享樂和活動。
2)訓練休閒活動技巧團體:目的也在提供娛樂機會,透過學校社團導師或教練的指導。
3)教育性團體:幫助人們獲取更多知識及學習更複雜技術。
4)問題解決及決策團體—此為任務取向的團體。
5)自助團體:常提供物質協助和情緒支持,其常常是訴求導向。
KatzBender(1976)指出自助團體類型:1.著重個人成長或自我實現;2.著重社會團體如福利權利組織等;3.創造選擇另一種生活形式如同性戀;4.提供一個避難所給向尋求個人保護。5.綜合性功能團體在增進團體成員個人成長、倡導和社會事件。如單親、乳癌病患…等等。社會工作者通常扮演仲介者角色,讓有問題的案主能進入適當的團體中。
6)社會化團體:目標是發展或改變團體成員態度或行為,能使他們變得更為社會接受。
7)治療性團體:領導者必須有團體動力知識,相當程度的心理知識,以分析人類行為能力,並運用團體來改變內在心理和行為。
8)會心團體和敏感度訓練團體:團體成員關係非常親密、信任,透過『此時此刻』的經驗,以增進人際關係的覺知。
.社區工作發展歷史為何?社區工作主要重點為何?
1) 台灣社區工作發展的歷史概要:
第一階段:社區基礎工程建設與社區性活動:(1964年)由張鴻鈞教授從聯合國引進「社區發展」,並於1968年由內政部依據【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內涵,擬定「社區發展工作綱要」,作為各級政府推展社區發展之準則。有三大目標:(1)社區基礎建設;(2)生產福利建設;(3)金神倫理建設。1991年內政部修訂『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將以往由村、里鄰長組成之(社區理事會)改為(人民團體法),鼓勵基層民眾自行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由於視硬體建設,常有政治利益衝突,仍不易激發社區自主性。
第二階段:社區總營造與社區運動:
]12;各方面前一階段外移式的社區發展作法提出許多批判與反省。政府從福利服務供給面提出「福利社區化」、「社區照顧」等措施,期望改變社區結構。1996年核定實施『推動社區福利社區化實施要點』,使這項工作得以法制化。扭轉過去社區發展工作一向以『基礎工程建設』為主體,改為照顧社區弱勢族群。
]13;台灣在解嚴後,民眾對維護生活上利益更能直接表達。社會上有許多自立救濟和抗爭活動。社區居民常發動保衛社區的抗爭活動,影響社區意識對居民有示範作用。
]14;社區總體營造也影響到社區發展協會重視社區居民的學習,和社區弱勢居民的福利與照顧。逐漸從過去依賴政府的社區和抗爭社區,轉變為更多自覺型和學習型社區。使社區已經不再是政府單位的業務,與早期由「上而下的」模式大不相同。
2)社區工作的核心價值與最終目的:
]12;在全球一片「社區化」、「在地化」的「社區主義」呼聲中,台灣地區除社政部門倡導『社會福利社區化』外,其他各部署相關業務單位,亦相繼提出以社區為實施基礎業務推展計劃。「社區總體營造」希望藉由開發文化活動或建構社區文化的主體性,促使社區居民關心社區、培養社區意識。
]13;透過政府經費支援或分配控制,隱含著社區民眾或組織將被期待配合政府業務,並共同承擔責任。
]14;政府應當鼓勵居民多志願參與社區服務,以培養更多潛在社區領袖,並減低社區現有不當資源分配的情形,以及增加社區自發性表達生活需要的議題,讓社區居民有更多參與規劃的過程。
2)社會行動與倡導:
]12;.社會行動的必要性:1.民眾主動表達需求和意見,實有必要;2.社會行動所展現出來的力量,常可加速系統的改變。
]13;社會行動之意義:1.社會行動是一種協調的努力,為達到制度改變、滿足需求、解決社會問題、修正不公平或增進生活品質。2.社會行動有兩種取向,一為(程序行動)或(政治社會行動),目的在尋求標的體系改變與合作;另一種為(直接行動)有較強的挑戰性,成員有較深的承諾行動,期望能直接影響標的體系,可分為3種方法,即示威(遊行、發傳單、用小型宣傳車等)、不合作(罷工、示威、聯合抵制、抗稅等)、干預(靜坐、反罷工、非暴力的阻擋等)。示威、不合作、干預3 種。
]14;.社會行動之策略與方法:處遇策略是要從情境的多面向評估開始著手,然而選定處遇的目標、策略。
提出六種處遇策略:
1)資源的發展與補充;
2)運用與改進支持系統:
3)倡導與社會行動
4)社會計劃;
5)改善機構環境;
6)聯盟與服務協調(服務協調即個案管理)

.採取社會行動時要住亦會有哪些倫理議題?
群眾心理和社會認知不易掌握,而且被挑戰之標的體系亦可能會有反擊或抗拒行動,以模糊訴求主題。注意社或行動的法律問題,其並不鼓勵採取暴力方法來爭取權益。社會行動是想結合社會力量,已形成各種不同壓力程度的方法;不論是否合適或不能被接受,來使對方自願或被迫朝他們所希望的方向改變,故社會行動即是在尋求群體之間衝突處理的過程,社會行動絕不等於暴力行動。社會行動必須避免導致只是破壞而無建樹。


第五章 社會工作與多元文化
摘要:近來因為多於文化與全球化的浪潮,世界各地都越來越重視多元文化課題,台灣也不例外。一直以來,台灣都是由多元族群組成,例如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等。不過直到大陸及東南亞女性以婚姻移民的角色進入台灣社會,多元文化議題才開始受重視。
1.試說明何謂多文化?多元文化在社會工作實務中扮演何種重要性?
1)在台灣,跨文化議題隨著外籍配偶的增加而越來越受到重視。雖然台灣社會原本就很多元,包括了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以及各族原住民,不過在外籍配偶移入後,才讓台灣感受到多元文化。
2)為展現政府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重視,目前台灣各個族群都有特定部會職司相關事務,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責客家民族事務;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責原住民事務;移民局事務則有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負責:外籍勞工事則由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負責等。由於在台灣,多元族群中又以原住民及外籍配偶族群的福利較受重視,因此探討多元文化的議題,便著重於這兩個族群

2.社會建構的概念為何?社會建構如何影響我們對文化的定義?有哪些多原文化面向會受社會建構影響?試舉例。
在探討多元文化前,要先有『社會建構』的概念,才能破除各種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持平的看待周遭不同的人與事。『社會建構』是指人們將某些正面或負面的評價加諸於身體特徵或膚色等天生的表徵之上。社會建構理論認為,人們是根據自己的意念和價值觀念,而不是根據身體上的實際狀況來創造差異。
1)種族:美國長期以來都存在某些種族優於其他種族的社會態度;因而發展出各種將有色人種排斥在外的政策。
2)性別:許多性別差異都是社會建構而來的;我們的文化認為男性特質比女性特質優異。
3)性傾向:除種族和性別,主流文化也影響對性傾向的看法,文化差異認為異性戀比同性戀優異,所以異性戀被視為自然的,而同性戀被視為是偏差或不自然的,
4)社會階級:社會建構造成權力分配不均,也就是有錢人比沒錢人優越。社會建構雖然左右人們的思維,但並不是牢不可破,它還是會隨時間而改變;從歷史遞移瞭解到,其實對某些團體所抱持的信念是社會建構的,只是反映了主流思想,不必然是正確的,而且是會隨時改變的。

3.目前台灣的原住民面臨哪些困境?福利服務的未來展望為何?
1』台灣的原住民面臨的困境:資本主義興起後,雖然帶來物質的繁榮,卻也造成各種文化傳統的破壞,其中又以原住民受害最深:]12;.原住民在生產工業化、教育普及化、政治民主化等潮流下,陷入現實謀生相對困難的課題,以及漢族語言優勢及文化的影響,面臨傳統文化消失的危機。
]13;部落中的原住民面臨了家庭生計、親職教養、醫療、衛生、文化斷層等問題。
]14;在都市原住民方面,1980年代起各行各業都有原住民的參與,多數原住民教育程度低、因此只能從事職位低、薪資低的勞工密集工作。
]15;在下一代的子女教育方面,居住都市的原住民兒童,、少年、大都居住在邊緣的社區,甚至跟隨父母築工地居住,缺乏穩定的學習環境,其受到文化衝擊、家庭支持力量薄弱、語言轉換困難、同儕關係隔閡、內心徬徨等因素,容易導致其學習適應較難,或競爭力較差。
]16;都市原住民面臨的另一迫切議題就是住宅。早期都是在近郊的河邊、山邊等購地自建;晚近,由於購地自建或搭蓋違建較困難,加上適應見加、原漢通婚等,房屋自有率提升,但與非原住民相比明顯落差。
]17;.在性別議題上,都市原住民婦女的就業受到更多歧視與限制,是弱勢中的弱勢,多從事家庭手工業或當工廠打工,或是跟著先生打小工;少女甚至會在聲色場所服務,工作收入低或是工作環境不加。
2』福利服務的未來展望:為了改善原住民在台灣社會劣勢,未來應有的處遇方向福利服務包括:
A)增進原住民的現代知識與技能,提升其職業與生活水準
包括整理具原住民文化內涵的教材、提升原住民教育水準及語言教育、提供保障名額及獎學金、加強原住民的生活計劃—如儲蓄的觀念、加強原住民社會教育,以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B)提倡與提升原住民的社會福利工作:
]12;瞭解原住民或的資訊的管道:增加獲得福利資訊的機會。
]13;加強急難救助:家庭收入偏低,除提供社會救助外,應建構更綿密、具可近性的急難救助機制。
]14;加強原住民兒童及少年福利:充實保母托育、公立幼稚園獲托兒所、重視學生中輟問題、加強兒少保護、加強兒少休閒等等。
]15;加強原住民老人及身心障礙福利:部落解組,年輕人外出工作,使得原住民地區老人及身心障者的照顧服務更加重要;山區11.7%的家戶有身心障礙者。應多充實老人安養中心、文康中心、居家服務、營養餐飲服務、獨居老人緊急救援等服務。
]16;強化原住民少女、婦女保護:蹺家原住民少女容易淪落色情行業,應加強獎助民間團體規劃婦女福利服務。
]17;提供原住民生活輔助與法律服務:雇用原住民身分大學生擔任生輔員或法律顧問,辦理各種生活扶助事宜。
]18;建構原住民地區福利網路:結合社團、社區、部落、教會、學校及社會福利機構團體,建構地區的社會福利網路,並輔導民間團體參與原住民服務。
]19;加強原住民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服務效能:協助社工瞭解原住民文化及生活相關的福利服務,並舉辦各種研習訓練。
]20;加強原住民的就業服務與訓練:瞭解原住民不使用政府就業的原因,並改善、調查勞動的狀況,以及促使其加入勞健保;提供就業訊息引導就業;加強職業訓練,並自訓練期間給予家庭生活補助或生活貸款;加強政府與雇主的聯繫,促使雇主雇用原住民。
]21;加強有關原住民的宣導工作:透過媒體報導成功的原住民的故事,介紹都市生活及適應之道,鼓勵族群間的互動和瞭解,以減少社會歧視。
4.目前台灣的的外籍配偶及其子女面臨哪些困境?福利服務的未來展望為何?
A』外籍配偶及其子女面臨的困境
]12;(外籍配偶)台灣一般稱呼是外籍新娘,來自東南亞地區與台灣男子結婚的女性。在傳播媒體所塑造的刻板印象下,多是未受過高等教育、貧窮家庭,而其結婚對象多為身障者或中下階層,往往被簡化為(買賣式婚姻)或被懷疑(假結婚真賣淫)。
]13;來台的外籍配偶填補台灣支離破碎老殘照顧網,成為廉價的勞動力的來源;而東南亞各國則透過來台的外籍配偶獲得外匯收入。跨國境的移民多會面臨種族歧視、語言和文化的限制、取得好工作不易和不明確的法律地位等困難。
]14;在台的外籍配偶與本國配偶組成之婚姻,的確有教育程度低、年齡差距大、風俗文化與價值觀差異、語言隔閡、生活資訊缺乏、不識字的恐慌、家庭經濟弱勢、社會支持網路薄弱、工作不易無保障等情況下,經常遭遇家庭關係、文化與社會適應、自尊被否定、生育及優生保健、工作與家計、教養子女、遭遇家暴治安等問題。
]15;女性移民同時面對(性別)和(族群)兩個議題,處境比本國籍婦女更為艱難。多數新移民嫁來台被期待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每10個新生兒就有1各室外籍配偶所生育。歸納出遭遇問題的原因為:被迫成為依賴者、社會孤立、個人期待落差發生家暴或面臨離婚困境。
]16;外籍配偶來台後通常很快進入懷孕階段,對於親職教養的角色沒有充分準備,而夫家多為低社經地位、生活壓力沈重,無多於時間教養下一代,使得孩子的語言學習、生活習慣、人際關係和人格發展都受到影響,成為教育中的弱勢族群,孩子也在社會歧視與標籤化的氛圍下,怕被人知道自己有個外籍母親。
B』福利服務的未來展望
內政部社會司負責規劃設置,具有社會福利及危機處理處遇功能的『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希望能透過服務中心的服務,連結建置各項社會社會福利服務資源網路,提供整合性服務,以滿足外籍配偶個人、家庭、社會和經濟各方面需求。『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的服務內容:關懷與訪事、個案管理服務、整合與連接社區服務據點及建構個人、家庭、社會、資訊和經濟等支持服務網絡等四大面向。]12;專業人員需具備文化能力;]13;瞭解婚姻對受虐外籍配偶的意涵;]14;強調充權的服務,減少社會孤立;]15;跨文化工作中語言的重要性;]16;外籍配偶服務應該擴及家庭成員;]17;運用社會工作管理模式]18;以家庭福利社區化的模式推展。
5.社會工作者可以用哪些架構處理多元文化議題?要如何培養自己的文化能力
『一』社會工作者應如何用處理多元文化:
1.社會工作教育者最主要目標就是:不帶歧視、尊重的態度、並能夠運用與案主年齡、社會階層、膚色、文化、功能受限、族群、家庭結構、性別、婚姻狀況、國籍、宗教、生理特徵、以及性傾向相關的知識與技巧。為了達成目標,社會工作者必須要發展出能夠回應案主多元性的實務技巧;
2. 跨文化社會工作乃是針對文化差異所進行的處遇工作。工作者從案主的文化與生命脈絡中掌握事件對案主的意義,進而採取符合其文化適當介入措施。
『二』如何培養自己的文化能力
1.在態度上:秉持兩種覺察態度,一是「他覺」--對文化差異的開放、向案主學習。二是「自覺」--批判性的自我反省。
2.在知識上:瞭解特殊文化的脈絡、對文化系統性的脈絡理解、文化適應與文化內化的掌握、保有跨文化溝通與瞭解的動力。
3.在技巧上:包括自我情緒反應的管理、連結機構脈絡中的專業介入、溝通、接案與建立關係的技巧和特殊改變的策略。
4.熟悉歷史也是教導成為一位具備文化能力的社會工作者的重要途徑。
1)首先是自我覺察,一位有文化能力的社會工作者應該要發展出對自我的覺察,當面對來自不同文化的人時候,不論是協助不同族群、或不同性別、性取向、宗教、社會階層、或是其他案主,具備文化能力的社會工作者都會經常性反省自身文化是否會影響其實務工作。
2)其次是瞭解文化差異,對差異抱持開放態度與真正學習興趣。要達到良好的社會工作實務就要真心地向案主真實的生活學習,這是文化關鍵要素。,

第六章 兒童與家庭社會工作
摘要:家庭是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擔負著照顧、經濟、教養等責任。兒童在家庭受到各種照顧,是家庭最脆弱的成員之一。不過近年隨著社會變遷產生不同以往的多元家庭,連帶也形成許多家庭及兒童的新課題,成為社會工作者重要的場域。為了更深入瞭解兒童的問題,社會工作者應具備生態取向及人類發展的知識作為處遇的基礎。針對各種兒童及家庭問題,包括兒童虐待與疏忽、單親家庭、兒童貧窮及外籍配偶家庭,社會工作者可以提供支持性福利服務、補充性福利服務、替代性福利服務及保護性福利服務。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場所有社區兒童照顧團隊、居家服務、家庭安置團隊、住宿兒童照顧和日間托育、環境、日間托育與家庭服務中心,脫離照顧與青少年犯罪防治團隊。
1.試說明家庭的意涵及功能。
*「家庭」作為一個社會制度,以各種不同形式存在於不同的文化中,因著社會變遷。也被賦予不同的期待與意義。功能理論學者認為家庭可滿足成員的需求,及提供社會地位等功能,對於社會穩定與和諧有所貢獻。貫穿人類歷史,是社會的骨幹也是提供家庭成員成長與扶助的自然架構。
* 家庭定義:體系內成員一般以血緣和婚姻為基礎。是一個經濟實體,它的主要職能事人口生產、經營生產、消費分配、贍老輔幼、教育後代。個人生活完全依靠家庭,生死病葬也都由家庭安排,以父子關係為中心,男尊女卑。家庭除是個人「歸」、「宿」,發揮安頓身心功能外,也肩負起育幼養老、輔若療傷等經濟與社會功能。
*儘管隨著社會與人口變遷的腳步,不僅家庭結構與風貌開始改變,家庭被期待的任務與可承擔的責任也有了不同的轉化,這已在世界各地產生戲劇性的改變,台灣也不例外,近代研究現代華人因各地政治、經濟、人口狀況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出現結構性和功能性的變化,(如少子化、經濟功能減退)為家庭對成員的照顧並未減退。
2.社會變遷造成多元家庭漸增,試說連帶也形成許多兒童及家庭的新課題明多元家庭的內涵。
1)家庭最簡單的圖像是『兩個(含)以上的人,經由婚姻、血緣或收養關係組成,且生活在一起的團體』,婚姻配偶被認為是家庭組成的基本單位。不過環顧四周,也可發現具有家庭功能,卻不符合組成要件的各式家庭越來越多。
2)未婚同居即是一例,一對男女除一紙婚約之外,生活的內涵和婚姻配偶並無二致,有的社會以「共識結合」形容—住在同一屋簷下,只是這種關係通常是比較不穩定,但也有因不想同居而分開。
3)『離婚』是另一個影響家庭風貌與功能的社會現象。結婚5年內可說是婚姻體質相對脆弱,較易走上離婚之路,但老夫妻的離婚現象也在增加中。
4)離婚、喪偶、未婚生育後,如再婚組成一個新的家庭,就稱為「多親家庭」、「繼親家庭」、「混組家庭」、「重整家庭」,家庭中的子女來自不同父母所生養,複雜程度可到「親愛的『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正在打『我們的孩子』」。
5)另一種多元家庭的形式是單身家戶,可能是家庭的分割或萎縮,如成年人脫離或老年伴侶死亡,不過,還是很少把單身或獨居老人視為「家庭」。
6)還有一種代代單傳形式,被稱之為「豆桿家庭」新發展,因為出生率不斷下降,家庭只有縱向而沒有橫向發展,這支脈就截斷無後,台灣正慢慢增加中。
7)晚近,另一種快速成長的家庭型態是「跨國通婚家庭」,這些外籍配偶多為女性,建議以新移民代之,官方文件多以「外籍配偶」或「大陸配偶」稱之。
3.為了瞭解兒童及家庭,社會工作者要具備哪些知識或觀點?
兒童與家庭社會工作者扮演多元的角色,需要執行如個案管理、直接服務、倡導與建立政策等任務:
]12;個案管理:現代社會中多數家庭的問題都是複雜多重,社會工作者需要以家庭為中心、多向度評估孩子的問題與需求,連結與協調其他的服務提供。者,提供具協調性與整合性的服務
]13;直接服務:主要是以個案工作方法與兒童及家庭成員面對面接觸,形成專業治療關係,運用會談技術來評量孩子與家庭的需求、發展處遇計劃、確保家庭中的正向關係。由於兒童還未具備成人語言或頓悟能力,因此臨床社工師多會使用心理動力治療或認知行為技術。如借用與洋娃娃的對話或是讓孩子以畫畫的方式來表現他們的感覺。
]14;倡導與建立政策:兒童沒有投票權,無從影響政策,也無法為自己代言,因此兒童福只的倡導格外重要。其目的在確保兒童的基本權益與需求能夠得到應有的保護,具體行動包括檢視現有政策對兒童基本需求的回應程度,要求政府重視新興的兒童問題、訂定有利於兒童的政策及提供必要的服務。
]15;處遇過程:
* 兒童受到年齡與能力的限制,在問題的認定與處遇途徑的選擇上較難做到所謂的『自我抉擇』,因此與兒童及家庭工作的專業社工在處遇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要有獨特的考量。
* 在評估及約定階段,社會工作者要運用有效的會談技巧,蒐集、多角檢證來自各轉介單位的相關訊息,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專業評估,以確定服務對象的主要與次要的問題及其需求,並根據評估結果設定目標和規劃處遇計畫。
* 社會工作者需要用訂約的技巧建立治療關係、與個案約定保持聯繫,引導個案參與到處遇過程當中。在決定處遇策略的階段,在兒童及家庭服務中,社會工作者要花時間審慎評估每個潛在解決方案的優缺點,對兒童及家庭的衝擊,權衡後再決定最佳計劃。
* 在規劃與執行階段,兒童及家庭的參與是確保處遇落實執行很重要的一環,個案因其需要轉介給其他社福機構後,仍應保持必要的持續關注與追蹤。
* 最後,在結案階段,必須確定兒童及家庭已達成原先所設定的目標,已準備就緒結束專業關係,彼此留下美好的合作經驗,這樣的過程對兒童格外重要。
4. 社會工作者在服務兒童及家庭時,會面對哪些議題?98
1)從事兒童服務,尤其是投入兒童保護工作的社會工作者,通常具有相當的使命感,常自認是在『從可惡的父母受中拯救無助的孩子』,這樣的正義感常使社會工作者與父母對立,抱持否定與批判態度,無法維持應有的公平、客觀與自我覺察,雙方形成敵對狀態,最終受苦的是孩子。
2)『保密是社會工作重要的倫理規範』,社工對父母通常沒有保密的法定權力,在違反兒童最佳利益的情況下,法院可以另行指定監護人來代表兒童。
3)因此社會工作者在做紀錄時就要考量到未來可能要對父母及法院公開,並作為監護權判定的參考,最好先和孩子討論這個問題。
4)實務工作者和法律監護人間的關係也會出現衝突,當孩子接受諮商時,法律監護人可能會期待實務工作者提供孩子和父母心理狀況和態度的專業評估資訊,但問題需要長期評估,對孩子也有重大影響,因此社工都不願意明確提供意見,因為社工相信,關鍵因素是他們是否可以和父母維持關係。

第七章 高齡社會工作
摘要: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由1974年的337%成長到2008年的10.38%,35年間增加幅度為3倍。台灣也在1993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以老化指數而言,由9.03%成長到60.91%,成長幅度約6.5倍更是驚人,這顯示這幾年高齡化少子化兩項因素同時發生兩極化的結果。一方面也提前警示人口替代不足問題與未來工作的扶養壓力越來越高的隱憂。高齡化社會之快速變遷,將引起新的需求與問題,已成為政府及民間關注的焦點,因而也須有相對的歸化、因應對策與措施。內政部推動老人福利措施可分為健康維護、經濟安全、教育與休閒、安定生活、心理及社會適應、其他福利措施等。一般而言,高齡跨領域照顧團體核心成員由醫師、戶事、社會工作者與藥師等所組成。其他非核心成員可能由職能治療師、居家護理員、精神科醫師、心理獅、營養師等組成。老人社會工作者的主要場域有醫院、社區支持方案、社區健康中心、長期照顧機構等。
1.何謂台灣的人口老化問題?請加以闡述。
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由1974年的337%成長到2008年的10.38%,35年間增加幅度為3倍。台灣也在1993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以老化指數而言,由9.03%成長到60.91%,成長幅度約6.5倍更是驚人,這顯示這幾年高齡化少子化兩項因素同時發生兩極化的結果。一方面也提前警示人口替代不足問題與未來工作的扶養壓力越來越高的隱憂。但亞洲國家已經名列『前茅』。就扶養比而言,則因工作人口相對減少而有增高與惡化的趨勢,在亞洲國家僅次於日本。
2.請說明台灣的老人福利服務措施施行的情形。
內政部在推動老人福利服務措施可分為如下:
]12;健康維護:老人預防保健服務、中低收入老人醫療費用補助、中低老人重病看護費補助。
]13;經濟安全:針對老年人的經濟補助,主要由社會保險與社會救助兩大體系。
]14;教育與休閒:步入高齡化社會,為增進老人生活適應,應充實精神層面生活,如益智性、教育性、欣賞性、運動性病兼顧動靜態性質活動。
]15;生活照顧:我國在「在地老化」與「福利社區化」的思維主軸下,兼顧老人身體狀況為原則而規劃居家照顧服務、社區照顧及機構照顧3種主要生活照顧與福利服務輸送模式。
* 居家照顧服務:措施方面有居家服務、設置居家服務支援中心、中低收入老人住宅社設備補助改善等服務。各縣、市政府4EA6經常辦理居家照顧者專業知能及心理調適與情緒支持。
* 社區照顧服務:動員並整合社區內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針對社區中不同對象的不同需求提供各項福利服務。
* 機構照顧服務:老人福利機構是福利服務輸送的重要據點,可分為長期照護機構、營養機構、安養服務、文康機構、服務機構等五類,各有不同的服務對象。
]16;心理及社會適應:提供老人、老人家庭、或老人團體提供咨詢服務,協助解決或指導處理老人各方面的問題。楷模選拔、重陽敬老、金婚之慶、及各種尊老、敬老活動。設置長春懇談專線、咨詢服務中心。激勵老人再奉獻經驗專長服務社會、鼓勵籌組志願服務隊,以其知識及經驗再度貢獻社會。
]17;其他福利措施:自減低稅賦、國民住宅優先租與三代同堂家庭,提高購屋利息扣除額等措施。
3何謂高齡跨領域照顧團隊?社會工作在這個團隊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12;高齡跨領域照顧團隊:由垮領域團隊從不同科技共同設定目標,並分享照顧高齡病人的資源與責任,是目前與未來在照顧高齡病人的方向。
7-2 高齡跨領域照顧團隊核心成員
團隊成員 訓 練 角 色
醫 師 大學醫學院4年教育,並有內科及家醫科擔任3年臨床經驗,及12年高齡醫學訓練。 執行綜合高齡醫學評估、診斷與藥物複審、開處方箋、交付檢驗與診斷、與病人及家屬互動並做決策、定期再評估、監督與處遇嚴重與急性疾病。
護 士 大學4年護理教育,
並有2年臨床經驗。 與醫師合作提供綜合高齡醫學評估、診斷與處遇;與藥物複審、開處方箋;與家屬共同為提升醫療照顧活動、健康監測、推動照顧方案、提供家屬、照顧者、居家照顧、護理中心護士有關高齡照顧管理的資訊與諮詢。
社 會工作者 大學4年社工教育,並有2年執業經驗。 扮演病人與家屬代言者角色,協調相關服務以滿足病人健康照顧需求;協調社區資源;評估、心理的、社會的、文化的、環境與精神需求;提供團體與家庭治療、舒緩與壓力管理訓練;提供老人與照顧者在心理與教育方面的支持團體;為病人的利益著想與社區的裡是會與資源體系協調;協助案主與家庭設定目標;以文化族群及個人價值建立照顧的優先順序;在老人與專業社群或照顧體系聯結。
藥劑師 大學4年藥學教育,研究所2年以上在生化、藥物化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臨床要理學繼續教育,1500小時以上實習6個月以上的實務經驗。 配藥:提供病患藥物資訊、監督藥物使用;聯結醫生與病人以確保藥物問題的照顧效用發揮到最大,解決任何與藥物有關的問題。
]13;社會工作在這個團隊所扮演的角色
-73 社會工作者在高齡社會工作的角色
問 題 角 色
功能障礙 釐清造成功能障礙的原因,並安排合宜的健康照顧服務。
心理困擾 採用標準化的評估工具描述心理與社會問題。
社會支持不 足 協助老人維持獨立,提供社區資源的資訊,協助安排服務(如老年活動中心、餐車服務、交通接送)。
環境障礙 進行家訪,瞭解家庭物理環境(購物、交通與休閒有哪些障礙),並獲得必要的政府救助。
悲傷與失落感 協助老人處理失落感(如愛人死亡、沒有收入、自尊心喪失、身體健康所產生問題)。
住 院 安排住院後照顧與提供額外服務(社會的、心理的與環境的支持),協助老人適應疾病與失能的問題。
法律與倫理問題 協助後續的問題(如遺囑,求生意志問題如自然死亡或安樂死)
虐 待 釐清遭受虐待情境,並處理社會的、精神病理的與必要的法律協助。
臨終問題 1.協助病患適應不確定的預後或立即的死亡。
2.提供個案管理,並為臨終病人與其家人倡導服務,譬如協助病患轉換不同層次的照顧方式,並獲得需要的服務。
4.高齡社會工作者、的主要場域有醫院、社區支持方案、社區健康中心、長期照顧機構等,請加以說明。

1」醫院:社會工作實務在醫院提供以下兩種主要目標;
第一個目標是,社會工作者幫助老人家屬在老人住院時可以進行自我調適。
第二個目標是,社會工作者讓老人自必要時刻仍能自我控制並做決定。
*老人的社會工作實務並不只是以老人為對象,而是要含概他的家人或對於他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人。*醫院社會工作者應該經常與機構內部與外部進行協調也要協調平衡介入協助病人的一些個人需要;*也就是醫院社會工作因此局限其他服務。如為有助於那些在情緒與心理發生問題的老人在診斷與處遇,醫院也可提供老人生病所需要的心裡照顧方案,而醫院社會工作者經常是這個介入方案團隊的一分子。
2」社區支持方案:社區活動中心的社會工作者可界社區支持方案提供老人服務。這些方案所要解決的問題有:
12;確認資源:評估案主的實際生活條件與需要,進一步讓他進行選擇,轉介給相關專家,服務輸送或方案的推薦。
13;疾病與失能的調適:強化老人在生病或失能的調適能力,就是強化其面對失落感、悲傷或是角色改變的能力,要評估案主的焦慮、憂鬱感與社會的不適應。也要讓他瞭解到疾病或失能對親人關係的影響,促成各方面支持網絡的聯繫。
14;安置問題:要協助個案與家人瞭解需要必要的照顧,協助他們共同參與相關必要的決策,並在情緒上要有所準備面對這種轉變。
15;虐待與疏忽問題:虐待與疏忽問題要進行風險評估,提供治療以降低風險,並提供適度安全保障,對其相關法律、財務、住屋或其他問題的諮詢。
16;緩和性治療:協助案主與家庭瞭解有時必要進行緩和性治療與提供必要選擇;促成開放的溝通與正面的策略以求獲得有效的決策,提供必要資訊讓其取得社區得資源與支持。
17;照顧資源照顧資訊提供與社區資源的聯結:促成案主自己有能力釐清造成壓力的因素,並提供調適的策略;在遇到孤立無援、角色轉變時可提供必要照顧資訊,並進一步建立社區資源的聯結。
18;社會孤立:評估合適的社會支持,與案主及其及共同探討可能的社會支持力量以強化其正式與非正式的支持:適時介入以降低彼此互動障礙。
19;家庭或世代間的衝突:評估與提供適合心理教育治療以克服溝通、社會互動的問題,以及可能會影響健康的家庭失功能或有壓力的情境,並進一步建議請求精神醫療的服務。
20;個人心理及社會問題:評估情緒與社會因素,譬如厭食或失眠對健康與行為的影響;提供案主一些教育與心理方面治療,以協助案主瞭解到齊行為對身體狀況的影響。
3」社區健康中心:社區健康中心任務是提供第一線的初級照顧,任務是促進老人身體健康與預防其身體發生問題。健康的主軸是擺在老人間彼此的互助合作、自主性及獨立性的訓練。

4」長期照顧機構:儘管老人優先提供居家服務是一種理想的照顧方式,但有時在自己住家有時無法滿足其需求。當老人無法自己料理生活時,勢必要選擇長期的養護中心或護理中心進行照顧。目前大部分的養護中心或護理中心入院資格都是以無法自理為判斷標準,也因為這樣的資格限制而大部分要住進私人照顧機構,而機構的照顧費用往往很昂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