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96年暑 經濟學概要-考古題 (至94年) Annie 茱麗葉整理

空大書香園地

一、               解釋名詞:
1.      個別需求:假定其他情況不變下,個別消費者在一定期間內,對某一特定的財貨與勞務,在各種不同價格下,所願意購買,且能夠購買之數量。
2.      市場需求:假定其他情況不變下,全體消費者在一定期間內,對某一特定的財貨與勞務,在各種不同價格下,所願意購買,且能夠購買之數量。
3.      需求法則p18:需求量與價格始終保持一種相反的關係==>當價格(+)需求(-),當價格(一)需求(+)
4.      所得效果p19:因財貨的價格下跌,而造成實質所得的增加,進而增加對該財貨購買量的效果。
5.      替代效果P18:因一種財貨的價格下跌而引起消費者多購買此一財貨以代替其他替代財貨的現象。
6.      需求量的變動P201.因價格變化而引起之變動;2.需求曲線上的某一點移至另外一點è亦即為點的變動。
7.      需求的變動P211.因為價格以外之各種原因而引起之變動,而導致消費者對此財貨的需求量有所變動。==>線的變動。
8.      正常財P23:隨著所得之提高或降低,致使購買量因而增加或減少的財貨或勞務。è當所得(),需求售(),當所得(+),需求()
9.      劣等財.p23:隨著所得之提高或降低,致使購買量因而減少或增加的財貨或勞務。è當所得(),需求售(+),當所得(+),需求()
10.  替代財P24:指兩種財貨之間,具有彼此互相替代之關係。==>當一種財貨之價格上漲,而引起對其替化財之需求增加。
11.  輔助財p26:指兩種財貨之間,具有相互輔助之關係。==>當一種財貨需求增加,而造成對輔助財之需求增加。
12.  需求彈性:p56:需求的價格彈性,當價格變動1%,需求量變動的程度;需求量變動對於價格變動的敏感度。
13.  效用P79:消費者在購買及消費一種財貨時,心理上感覺的滿足程度。
14.  總效用p80:消費者在購買及消費一種財貨時,心理上感覺到效用的總和。
15.  邊際效用p80:當財貨數量增加一單位時,總效用的增量。
   =TUn-TUn-1
16.  邊際替代率p94:在無異曲線上的每一點的組合關係,兩種財貨互相替換或損益相抵之比率==>亦即對消費者而言,具有相當程度的滿足感。
17.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參見P.83 :邊際效用的強度會隨著其消費數量的增加而呈現逐漸遞減的現象。
18.  無異曲線:p90(2):在這條曲線上的每一個點表示兩種財貨不同的數量組合,但都有相同的偏愛,都可以滿足消費者相同程度的慾望。
19.  總固定成本(total fixed cost):指在生產規模不變的情況下,此項費用的支出是不變的,不因其產量之多寡而有所改變。如廠房的折舊、地租、部分高級管理人員薪資、長期貸款利息、、等均屬之。
20.  總變動成本(total variable cost):意指上述的總故定成本以外的成本支出,亦即會隨著產量多寡而有變化的一切成本支出,例如原料成本、工人的工資、水電等動力費用、短期貸款的費用等等均屬之。
21.  總成本(total cost):短期分析中,為生產一定產量所花費的總固定成本(TFC)和總變動成本(TVC)的總合。 TCTFC TVC    3)=(1)+(2
22.  平均固定成成本(average fixed cost):指短期中,平均每生產一個單位的產品所需分攤的固定成本數額,也就是總固定成本除以產量所得商數。
    
23.  平均變動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指短期中,平均每生產一個單位的產品所需分攤的變動成本數額,也就是總變動成本除以產量之商數。
    
24.  平均成本(average cost):指短期中,平均每生產一個單位的產品所需分攤的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的總合,也就是平均固定成本與平均變動成本的總合。
    
==>(6)=(4)+(5
25.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指短期中,產量增加一個單位時,總成本的增量。
           
  

26.  機會成本:p119(3):一種生產因素有許多種的生產用途,如果用之生產某種產品,則必須放棄生產其他財貨的機會。
27.   
28.  獨占市場:參見P.134 :只有一個供給者的市場,產品具有獨特性,缺乏替代財,其他生產者很難進入此市場,市場之供需情況除了獨占者外,外人很難了解。
29.  自然獨占P138:乃因由市場需求有限,而供給者原先有若干家企業彼此競爭,但結果導致不符合經濟利益的企業自動退出市場,最後僅剩一家。
30.  生產因素P149:包括下列4項,1.勞動(人力資源)2.土地(包含一切的自然資源)3.資本(實質的生產工具及機器設備)4.企業家(提供新的生產方法與產品的企業家精神)
31.  生產P149:乃是指結合各種生產因素,以製造成貨品,使其創造或增加效用的一種經濟活動。
32.  引申需求p149為了生產提供人類最終消費的財貨與勞務而引申出來的需求。企業家對於「生產因素」的需求,是屬於一種所謂的「引申需求(derived demand)」。故引申需求乃是企業對「生產財」的需求;企業之所以對其有所需求,乃因企業可憑藉這這些生產財以生產各種最終的「消費財」或「勞務」,以提供消費者「消費」及「需求」。
33.  向後彎的勞動供給曲線P152:個別勞動者在短期間的勞動供給曲線的SS曲線,稱之為『向後彎的供給曲線』。亦即:當工資率的提高在「替代效果」大於「所得效果」區間,勞動者願意以「勞動」替代「休閒」,故勞動供給量呈線逐漸增加走勢。反之,當工資率的提高在「替代效果」小於「所得效果」區間,勞動供給量反而呈現減少的現象。
34.  實質投資:參見P.158 :凡能增加社會的生產設備,使生產能量因而增加的經濟活動。
35.  國民生產毛額:p181(2):指一個國家內的全體國民,在某一特定期間內,所能生產並供最終用途的財貨與勞務之市場價值之總和。
36.  通貨膨脹P181:指某一國家在一特定期間內,平均物價水準呈現較高幅度而且持續上漲的現象。
37.  利率P182:利率是資金需求者使用資金的代價佔其資金之比率,利率愈高,表示資金需求者所須付出的使用成本(利息)愈大。
38.  匯率P182:匯率是指一國貨幣與他國貨幣交換之比率,也就是外匯的買賣價格。
39.  國際收支P183:國際收支是指某一個國家在某一特定的期間內的對外收支之情況,亦即一個國家或某個經濟社會,以貨幣形式有系統地記載在某段期間內,本國居民與其他各國居民之間,所有經濟交易活動之收支情形。
40.  附加價值法P196:為了解決最終產品法之估算結果可能偏高的問題,在估算國民生產毛額時,將所有中間產品的價值予以扣除,僅對其附加價值予以加總。
41.  物價指數p201:指一群財貨與勞務中,其在基期與計算期的綜合價格之平均相對變動的百分比。
42.  羅蘭茲曲線p204:指家庭戶數累計百分數與所得分配累計百分數之間一條關係曲線,用以衡量所得分配的不均等程度。
43.  吉尼係數:參見P.206-7 (2):是指羅蘭茲曲線與對角總所圍成的面績,佔對角線下三角形的面積的比值,亦即羅蘭茲曲線中的所得分配不平均面積與對角線下的三角形面積之比率。
44.  45線分析法p22645゜線代表總需求等於總供給的直線。Y=C+I線與45゜線的交點,代表均衡所得,利用此一分析模式來決定均衡的方法,即稱之為45゜線分析法。
45.  乘數p229:當自發性支出增加時,其因此所造成的所得之增量,大於自發性支出之增量,顯示均衡所得之變動大於自發性支出之變動,此一現象稱之為乘數現象,而此一自發性支出變動所導致的均衡所得變動之倍數,即稱之為乘數。
46.  加速原理p251假設在經濟社會中,現有資本設備都已充分使用,且為了生產一單位的財貨,其資本設備的使用是固定不變(即資本產出比例不變),且其數值>1,則「國民所得」的變動對「投資淨額」所產生的「加速度」之影響,稱之為加速原理。
47.  經濟成長:參見P.261-2 :指一國的實質總產出或每人平均實質國民所得不斷增加。而「經濟成長率」則是指一國的「實質總產出」的年增加率。
48.  景氣循環:p264(2):指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在某段期間內,往復性的出現繁榮、衰退、蕭條與復甦的波動,這種周而復使但期間長短不定之經濟波動現象。
49.  失業:p286:指一國的勞動力人口在某一特定的期間內,有工作能力,亦有工作意願,但郤找不到工作的一種勞動供需失衡現象。
50.  自願性失業p287:指社會上具有足夠的職位空缺,但有工作能力的勞動者不準備在現有的工資水準上接受這些工作而導致的失業
51.  非自願性失業p287:是指在現行工資水準上,具有工作能力的勞動者準備接受某些工作,但卻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業。
52.  摩擦性失業P287:勞動者辭去原有的工作,而另行尋找新的工作,在新舊交替之間,由於勞動市場缺乏流動性,或就業市場資訊不完整等影響因素,而發生的,短期失業之現象。
53.  結構性失業p287:在經濟性社會中,因經濟結構之改變,使部分勞動者因無法適應經濟結構而產生的失業。
54.  技術性失業p288:因生產技術改變,迫使那些不能適應新技術的勞動者離開工作崗位而產生的失業現象。
55.  季節性失業p288:指勞動市場因季節性變化而呈現勞動需求的增加或減少,而勞動需求減少所導致的失業現象即是季節性失業。
56.  循環性失業p288:指經濟景氣在繁榮、衰退、蕭條及復甦的循環過程中,若因經濟處於不景氣(衰退及蕭條的階段),有效需求不足而產生的普遍失業之現象。
57.  隱藏性失業p289指勞動者本身擁有工作,但此工作並不適合其本身所學的專業訓練,或是工作時間偏低,生產力亦偏低,故其所得偏低,在此情況下,如果勞動者的生產力偏低,則是一種低度就業或高度失業;若勞動者的生產力為零,則是一種隱藏性的失業。
58.  自然失業p287:指當有失業現象產生時,政府即利用各種政策來消除失業,但經濟社會的失業現象卻無法消除的一種失業現象。
59.  混合性的通貨膨脹:指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及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同時並存。
60.  停滯形的通貨膨脹:指高通貨膨脹及高度失業率同時並存的現象。
61.  充分就業的失業p290因社會存有不可避免的「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充分就業的失業:即指在充分就業的政策下,仍允許有某特定比率的失業存在。
62.  貨幣供給量p317 :C通貨淨額+R活期性存款+R定期性存款+E超額準備
活期性存款+定期性存款==>準貨幣性存款
63.  M2貨幣:{(通貨淨額+支票存款十活期存款)+活期儲蓄存款}+準貨幣
M1A                  +M1B           + M2
64.  節儉的矛盾P240:指假設其他情況不變,則社會的儲蓄愈多,將使國民所得愈為減少,形成節儉不但無法達成增加儲蓄之目的,反而造成投資和所得同時減少的矛盾現象。:
65.  45°線分析法:效果縱軸代表總需求(包括CI),橫軸代表國民所得或總產出(總供給)45゜線代表總需求等於總供給的直線。Y=C+I線與45゜線的交點,代表均衡所得,利用此一分析模式來決定均衡的方法,即稱之為45゜線分析法。
66.  加速原理P251:假設在經濟社會中,現有資本設備都已充分使用,且為了生產一單位的財貨,其資本設備的使用是固定不變(即資本產出比例不變),且其數值>1,則「國民所得」的變動對「投資淨額」所產生的「加速度」之影響,稱之為加速原理。
67.   
二、               問答題:
1.      試說明需求法則的意義。 參見P.18-9
不論是個別需求或市場需求,需求量與價格始終保持一種「相反關係」的特性,當「價格」下跌時,「需求量」增加,反之,當「價格」上漲時,「需求量」減少,亦即需求量隨著價格的變動呈現反方向之變動,此即為『需求法則』
2.      何謂無異曲線?無異曲線有那些特性?參見P.90-3(2)
所謂無異曲線:在幾何圖形上,利用一條曲線來表示兩種(或兩組)財貨之間,雖有各種不同數量的組合點,但能滿足消費者相同程度的慾望。亦即:這條曲線上每一個點表示兩種(或兩組)財貨不同的數量組合,但都有相同「偏好」、可滿足消費者相同程度的「慾望」、且彼此「毫無差異」==>此條曲線稱為「無異曲線(等效用曲線)
(1)                  是一條由左上方往右下方延伸的曲線,表示此曲線斜率為「」。且凸向原點,表示消費者為維持原來總效用不變,若要減少一單位的X財貨,則須增加更多的Y財貨為補償。
(2)                  無異曲線有無限多條,愈靠近原點的曲線總效用愈小,反之,距離原點愈遠的無異曲線,總效用愈大。
(3)                  任何兩條無異曲線絶不相交
3.      何謂邊際效用?何謂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所謂邊際效用:當財貨數量增加一單位時,總效用的增量
一、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P 80~83一種隨著消費財貨的數量逐漸增加而呈現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稱之。日常生活中,例如喝水,第一杯:心理感覺非常舒服,表示效用很大,但仍未滿足,於是再喝第二杯,效用仍然很大,但低於第一杯,同樣的,再喝第三杯、第四杯、、、效用強度越來越差。
4.      何謂邊際替代率,為何會有遞減之現象?(計10分)
邊際替代率:在無異曲線上,每一點組合關係中,消費者增加X財貨的數量,則必須減少Y財貨的數量,兩種財貨互相替換或損益相抵之比率,稱為X財貨對Y財貨的邊際替代率(rate of substitution  P 94 & P 95~96 (消費者的效用)
邊際替代率遞減法則:89考題邊際替代率即此一替代率會隨著X財貨數量的增加而呈現遞減現象,此即邊際替代率遞減法則。
何以X財貨對Y財貨的「邊際替代率」會隨著X財貨的不斷增加而遞減?原因如下:
甲、消費者所保有的X財貨不斷增加,則X財貨對消費者的重要性將不斷『降低』,亦即X財貨的邊際效用愈來愈低。
乙、反之,由於Y財貨數量不斷減少,故Y財貨對消費者的「重要性」不斷增加,其邊際效用也愈來愈大。
丙、若再讓消費者增加一單位的X財貨,除非能減少Y財貨的數量,否則消費者不願意進行交換。

5.      試繪圖説明消費支出的最佳分配。 參見P.99-100
 
在下圖中,EE線==>消費者的「消費可能線」
==>不同效用的「無異曲線」
曲線==>表示「總效用」最低的無異曲線,分別與EE線交於BC兩點
曲線==>表示「總效用」適中的無異曲線,與EE線交於一點(即A點)
曲線==>表示「總效用」較高中,其與EE線並無任何交點,(表示EE線的支出預算實在無法獲得如此高的效用。)
因此,此三條無異曲線僅有曲線、及曲線可以考慮消費可能線(EE線)上的各點,均表示其支出都固定一樣,例如:ABC三個點,但,BC兩點所獲總效用表現在曲線上==>表示其所獲得「總效用」較,因曲線所表示的效用比曲線高,故A點表示其花費的支出與BC兩點相同,但其所獲「總效用」==>則較高。
因此:消費者在支出預算受限於EE線的情況下,慾求得總效用最高組合
==>即是選擇A點。購買OX財貨&OY財貨。
6.      經濟學上有所謂「短期」與「長期」,兩者如何區分?
甲、「短期」與「長期」的區別必須考慮兩個重點:
                             i.                時間的長短
                           ii.                有無充裕的時間可以調整企業的「生產規模」(或生產設備)。
乙、兩者區分:
                             i.                所謂短期short-run):指考慮的時間較短,企業無充分時間可調整其生產規模或生產設備。例如:當市場對產品需求殷切,企業僅能就現有生產規模及設備,增加雇用勞動及原料等加以生產,無法適時擴充規模及設備;反之,產品需求看壞,除非廉售,企業亦無法使其生產設備完全折舊罄盡,以便退出生產及經營。
                           ii.                所謂長期long-run):指觀察的時間較長,企業有充分時間調整生產規模,以適應市場的需求。例如:當市場需求長期看好時,企業可一面增加現有生產設備運轉率,增加勞動的雇用及原料採購,以增加產量,另方面可增建廠房,擴充設備,以便提高未來的生產,適應市場未來的需求;反之,若市場需求看淡,企業可逐年延緩機器設備的汰換,讓設備耗損不予替換,逐年回收折舊的資金,以便所小企業生產規模,而後完全退出市場。
7.      市場的分類:
*          完全競爭市場所謂「完全競爭市場」,係指一個具有充分自由競爭條件的市場
1.      供給家數多
2.      個別供給者的產品的品質均有相同性質
3.      個別供給者都可以自由的,毫不受拘束的進出市場
4.      個別供給者對於市場的供需情況都有充份的市場情報
*          獨占市場所謂「獨占市場」,係指只有一個供給者的市場。
1.      供給者只有一個
2.      獨占者的產品具有獨特的性質,缺乏替代財
3.      其他的生產者很難進入此市場。
*          不完全競爭市場所謂「不完全競爭市場」,指介於完全競爭市場與獨占市場之間的市場型態。
a.       獨占性競爭市場:個別供給者產品彼此有差異,但卻又具有相當的替代性
b.      寡占市場:個別供給者的產品彼此問可能有差異或相同。
8.      何謂完全競爭市場?完全競爭市場必須具備那些條件?
市場的形成,必須具備下列四個條件:
甲、供給者家數很多:多到個別供應者無法影響市場供給量,個別產量佔總供給量之比重「很小」。
乙、個別供給者的產品的品質均有「相同」的性質:此性質稱之為「齊一性(homogeneous)」
丙、個別供給者皆可「自由的」、「豪不受拘束」的進出市場:因此,市場價格完全決定於市場的「總供給量」與「總需求量」。故,個別供給者是價格的「接受者(taker)」。
丁、個別供給者對於市場的供、需情況都有充分的市場情報。
9.      勞動的特性:
1.      勞動力不能和勞動者自身分離
2.      勞力不能儲藏
3.      勞力不能任意增減
10.  試說明凱因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之主要內容。
凱因斯的貨幣需求理論,認為人類之所以對貨幣有所需求,乃因貨幣能滿足人類交易、預防、投機等需求,分別說明如下:
1、 交易需求:在經濟社會中,人類為了生存、追求較高生活水準,對有形財貨(或無形服務)皆有所需求,此種需求主要經由貨幣交易模式達成。因此,「交易需求」可視為人類求生存(或提高生活水準)的最主要需求,亦為人類對貨幣需求的主要原因。
2、 預防需求:在經濟活動中,不論生產者的投資活動(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都可能因主(客)觀因素改變而產生「不時之需」,或因天災人禍而產生「額外支付」。為避免(或減少)這些「不確定」因素所帶來風險,必須隨時保有貨幣,稱之。
3、 投機需求:投機是尋求(或等待)有利時機,以賺取較多利潤(或較大滿足)的一種經濟行為,但投資必須付出代價,就是預留足夠的資金,也就是犧牲利息收入來謀取未來可能獲得之收益
11.  說明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之重點。
根據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人民之所以願意保留貨幣,乃因貨幣能滿足人們「交易性」、「預防性」、「投資(機)性」等三個動機。可分成兩方面說明:
(1)    活動性的貨幣需要active money demand):因「交易性」&「預防性」所保有的貨幣稱之。所得愈多,保有活動性的貨幣愈多;反之,則愈少。
(2)    閒置性的貨幣需要active money demand):為滿足「投機性」動機所保有貨幣稱之。因投機性所保有的貨幣與「利率」有關,並與「債券價格」高低產生關聯,利率愈高,債券價格愈低,保有投機性的貨幣愈少;反之,債券價格愈高,則利率愈低。
12.  國民生產毛額之衡量:
(1)    最終產品法直接將各種最終財貨及勞務市場交易價值全部加總的方法。最終產品=>指生產部門所生產出來的財貨,不再作為本國的中間投入,被直接用於最終用途(私人消費、政府消費、投資、出口)的產品。。
(2)    附加價值法89考題  附加價值法(Value-added Method):為解決最終產品法之估算結果可能偏高的問題,在估算「國民生產毛額」時,將所有中間產品的價值與以扣除,僅對其附加價值與以加總,此種「剔除中間產品價值,僅對附加價值予以加總」的估算方法,稱之。
(3)    所得法Income Approach):又稱成本所得法(Cost - Income Approach)利用企業部門的生產成本與家計部門的提供生產因素所獲得報酬(所得)之間關係,來估算的一種方法。
(4)    產品流量法Flow of Product Approach):又稱生產支出法(Product-Expenditure Approach)利用企業部門的生產提供的財貨與勞務,與家計部門購買財貨與勞務的支出之間關係,來估算的一種方法。
13.  說明所得分配不均等的原因可能有那些?(計13分)
(1)                      種族差異:在經濟發展與文明交替過程中,種族間差異雖愈來愈少,卻依然以不同方式存在,例如:白人薪資普遍較黑人高、平地人所得平均比原住民高。
(2)                      性別差異:在勞力密集產業中,成人男工薪資比同齡女工高,即使同樣工作,亦可能男女工資不同。此非完全性別差異,也可能是體力、智力、、、等等性別特徵不同所造成。
(3)                      年齡差距:人類的體力與智力隨著年齡老化而呈現衰退,使得各年齡層工作報酬因其體力、智力、經驗等不一致而產生差別現象,並形成所得上的差距。
(4)                      教育水準:教育可以提升人力素質,教育程度較高者對吸收新知、及新技術的使用能力相對較佳,可促進勞動生產力提升,因此,教育水準高,平均報酬相對比教育水準低者為高。
(5)                      能力差異:人類因先天稟賦之差異,或後天訓練不同,使個人在決策上的判定、工作處理、人際交往、環境適應、、、等等有所不同,能力愈高,生產力愈高,所獲報酬亦大。反之則愈小。
(6)                      財富差距:財富愈多,利用財富來賺取所得的機會愈多,金額也愈大,故其所得愈多,反之則愈少。
(7)                      其他因素:其他如性向,有些人較樂觀,願意嘗試各種工作機會;有些人比較悲觀,不願意放棄某些工作,導致所得產生差異。
14.  何謂乘數效果?請以簡單凱因斯模型為例,說明其內容為何?

文字方塊: 總需求
所謂乘數效果,是指自發性之變動將使均衡所得作同方向之變動,而且均衡所得之變動幅度大於自發性支出之變動幅度,且此一自發性支出變動所導致的均衡所得變動之倍數,即稱為乘數。
是原本的均衡點,其均衡所得為Y,若自發性支出增加,總需求由C點是到C,並與45線相交於E點,決定了新的所得Y
由上圖形可知,當自發性支出增加時,其因此所造成的所得之增量rY,大於自發性支出之增量ra,顯示均衡所得之變動大於自發性支出之變動,此一現象即稱之為乘數現象。
15. 

 
國民所得(Y
 
何謂節儉的矛盾?請繪圖說明之。
所謂節儉的矛盾,是指假設其他的情形不變,則社會的儲蓄愈多,將使國民所得愈為減少,形成節儉不但無法達成儲蓄之目的,反而造成投資與所得同時減少的矛盾現象。
文字方塊: 儲蓄s
假設自發性的儲蓄函數為S1=-Ca+(1-c)Y,並與固定投資線相交於E1點,決定了均衡所得水準Y1,今假設自發性的儲蓄增加,而使儲蓄曲線上移,成為S2=C’a+(1-c)Y,其與固定投資線相交於E2點,並決定新的均衡所得Y2,且所得減少的部分多於儲蓄增加的部分,此種儲蓄增加所導致的所得減少之現象,即稱為「節儉的矛盾」。

16.  經濟成長的功能
(一) 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
(二) 減少國家資源不足之壓力
(三) 促進人民所得重分配
(四) 提升人民生活水準

17.  說明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之重點。(計10分)
1、所謂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Demand-pull inflation),指在經濟社會中,當總合需求(aggregate demand, AD)超過總合供給(aggregate supper, AS),而使「物價」逐漸上升的一種現象。是一種「太多貨幣追求太少的財貨」,所引發的物價水準持續上升現象。
(1)    假設總合供給不變,總合需求增加,「產出」的增加幅度>(大於)「物價上升」的幅度,乃因產量較少,且未達「充分就業」的產量時,產量增加所引起的「物價上漲」幅度較少之故,。
(2)    隨著社會總需求增加,而總合產出未能等幅度增加時,則愈接近「充分就業」的水準,物價的上升幅度會愈來愈大。
(3)    當社會已達「充分就業」的產量,總合供給曲線變成一條直線。此時若總合需求再增加,已無法提高產出水準,僅能造成物價水準的上升,引發『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
18.  何謂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參見P.293-5
或稱「供給面通貨膨脹理論(Supply side theories of inflation)」當勞動市場要求較高工資,或獨占、寡占市場利用壟斷力量要求較高利潤時,便會導致生產成本的上升,若工會與獨占廠商的要求不斷,則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就會形成「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又稱成本膨脹(cost unflation)或供給膨脹(supply inflation)。

19.  説明貨幣有那些功能。P313-315


(1)   記帳的單位
(2)   交易的媒介
(3)   價值的標準
(4)   延期支付的標準
(5)   價值的儲藏
(6)   高度流動性



20.  分別説明摩擦性失業與隱藏性失業的意義。參見P.287P.289
摩擦性失業:指勞動者「辭去」舊工作,而另尋新的工作,在新舊工作交替之間,因勞動市場缺乏流動性(或就業市場資訊不完整等)因素影響,而發生的短期失業現象
隱藏性失業disguised unemployment):【課本P289】所謂隱藏性失業(disguised unemployment),是指勞動者本身擁有工作,但此工作並不適合其本身所學的專業訓練,或工作時間偏低,生產力亦偏低,故其所得亦偏低。在此情況下,如果勞動者的生產力偏低,則是一種低度就業(under-employment)或高度失業;若勞動者的生產力為零,則是一種『隱藏性的失業』
21.  説明經濟政策的目標有那些?參見P.365-7
*          經濟公平:指所得均等化。
*          經濟效率:指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
*          經濟穩定:經濟波動較少的狀態。
*          經濟成長:指一國的生產毛額或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不斷增加的現象。

22.  以國民所得的多寡來衡量一國經濟福利水準或人民生活水準良窳時,有何缺失?
以國民所得衡量一國人民生活水準良窳時,忽略了一些對人民生活品質有重大影響的因素,及一些難以估計的「產出」,包括:
1、外部成本難於估算
2、社會成本難於衡量
3、未包括休閒價值
4、未含蓋未上市的生產活動
5、地下經濟難於掌控
6、經濟公平難於衡量
7、財貨性質難於衡量
8、其他難於衡量或不易估算,但對人民生活品質有關之經濟非經濟因素



23.  何謂景氣循環?景氣循環有何對策可以解決或舒緩?
景氣循環:指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在某特定時間內,往復性的出現『繁榮=>衰退=>蕭條=>復甦』的周而復始之經濟波動現象,稱為【景氣循環(或景氣變動 business fluctuation)】又因景氣循環是以探討經濟景氣的變化為主,故又稱「經濟循環(economic cycle   P 264


24.  如果消費者對未來的所得預期增加,對正常財貨的需求會有什麼影響,請繪圖加以說明之。
當消費者為未來所得預期增加,對財貨及勞務之需求會增加;反之,所得減少,對財貨及勞務的需求會減少。例如:頻果價格20元時,消費者購買量5個,現在所得提高一倍,頻果價格一樣,則購買量提高為8個。所謂正常財:隨所得之提高(或降低),使購買量因而增加(或減少)的財貨或勞務,稱之。
圖型請參考P 24  2-5         
 
   
25.    影響國民消費的因素可能有那些?
1.      所得:所得為影響消費最主要因素。所得(指可處理所得)愈高,消費愈大;反之則愈小。另,所得分配愈平均,全國性的平均消費傾向大,消費較多。
2.      物價:物價會影響資產的實質價格,改變其購買力,當物價水準上升(表示流動性資產價值下跌),消費者會減少消費支出。反之,則減少消費。(書本此處有矛盾,等請教老師—Doris94/6/23)。當大眾預期物價水準上漲,消費支出會增加,反之,則減少。
3.      利率:使用資金之代價為利息,利息佔本金之比率即利率。利率愈高,使用資金成本較大,儲蓄相對有利,於是儲蓄增加,消費支出減少。反之,消費增加。
4.      財富:財富含變現性佳的「流動性資產」& 不易變現的「非流動性資產」,當財富增加,擁有財富者較有安全感,即使所得不變,消費亦可能增加;反之,則減少。
5.      預期:對未來預期維持樂觀心理,或預期未來財貨價格會上漲,消費支出會增加,反之,則減少。
6.    其他因素:前述以外的因素,且這些因素足以影響消費型態。例如:消費者的信用條件、國民的節儉態度稅率改變、制度變化、及其他可影響消費的因素。


 
26.  繪圖說明古典學派的利率理論。(計10分)
古典學派(classucal school)認為利率是決定於投資與儲蓄相等的一點。說明如下
(1)            利率就是資本市場的價格,此價格決定於資本的「供給(即儲蓄函數SS曲線)」& 資本的「需求(及投資函數II曲線)」。
(2)           儲蓄是利率的函數,當利率愈高時,儲蓄愈多;反之,則減少。
(3)           投資也是利率的函數,當利率愈高時,投資愈少;反之,則愈多。
(4)            根據資本的「供給曲線」「需求曲線」的相交可得到均衡點。得知均衡價格(即利率)均衡投資量  均衡儲蓄量

一、                匯率制度的種類:
1、釘住匯率制度:釘住一種或多種通貨組合之匯率,其變動範圍很小(通常在土1%之內),或維持在某一固定比率不變。P 338釘住匯率制度的優點:
(1)    可以減少匯率的不確定性
(2)    可以減低匯率變動的幅度
(3)    政府比較容易掌握匯市的變化
(4)    可以表現國際貿易政策的配合度
(5)    可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6)    可以促進各國經濟上的合作
釘住匯率制度的缺點
(1)    缺乏匯率政策目標
(2)    匯率政策缺少自主性
(3)    匯率調整比較沒有彈性
(4)    必須保存較多的外匯準備
(5)    無法正確反映市場的機能
(6)    易受國際經濟不利因素的衝擊
2、有限度變動的匯率制度:針對一種通貨或一籃通貨作有限度之變動,其變動範圍是在某一既定水準加減2.25%之內。
3、伸縮性匯率制度:指某一國的通貨,對其他單一通貨或多種通貨組合的一籃通貨,作比較大幅度之變動,其變動範圍通常超過上下變動的2.25%
二、                匯率的種類:
1、按銀行掛牌時間區分:
(1)               開盤匯率
(2)               收盤匯率
2、買賣人立場區分
(1)               買入匯率
(2)               賣出匯率
3、交割時間區分
(1)               即期匯率
(2)               遠期匯率
4、政府是否干預區分
(1)               市場匯率
(2)               官定匯率:政府實施外匯管制,利用法令規定將匯率定在某個水準上。
5、以是否有差別待遇區分
(1)               單一匯率
(2)               複式盤匯率:一個國家同時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匯率。
6、以是否需經由第三種通貨區分
(1)               基本匯率:指本國貨幣與某特定國貨幣的匯率。
(2)               裁定盤匯率:指本國貨幣與某特定國貨幣的匯率,需經第三國貨幣的介入才能算出的匯率。
(3)               交叉匯率:在外匯市場中,兩種通貨若無直接交換的比率,必須透過第三種貨幣來計算匯率。
7、匯率變動的程度區分
(1)               固定匯率(fixed rate):匯率保持穩定,僅能在及小的範圍內波動。
(2)               釘住匯率(pegged rate):指一國之通貨之幣值以某一國家的貨幣(如美元或歐元)作為估算的標準。
(3)               可調整釘住匯率:匯率雖被允許適當的調整,但原則上各國有義務維持其穩定,盡量避免波動。
(4)               伸縮匯率:指匯率變動主要是經由政府所設置的「外匯安全基金」之買賣而成,因基金可由政府操控,較具伸縮性。
(5)               浮動匯率(floating rate):按政府干預程度可分為:
A、     管理的浮動匯率(又稱不自由的浮動匯率):由政府視市場變化或其他目的加以管制的匯率。
B、     充分的浮動匯率(又稱自由的波動匯率):由外匯市場供需力量所決定的匯率。
8、按有無考量物價區分
(1)               名目匯率:未考量兩國物價相對變動對通貨價值的影響而估算出來的匯率。
(2)               實質匯率:考量兩國物價相對變動對通貨價值的影響,並將匯率以物價平減以後所得到的匯率。
9、按有無考量貿易量之比重區分
(1)               加權平均匯率:以「其他各國與本國之貿易量」佔「本國之總貿易量」的比重為權數,所計算出來的本國與各國雙邊匯率的加權平均匯率,又稱為「有效匯率」。
(2)               未加權平均匯率:未以本國與各國之貿易量為權數所估算出來的匯率。
三、                匯率的決定:
1、國際借貸:該理論認為,一國匯率是由該國外匯的供給與需求決定,而外匯需求主要來自本國與外國間的借貸關係。因此,匯率之漲跌,決定於一定期間內,該國國際收支(或國際債權與債務)的變動。
2、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簡稱PPP)理論,瑞典學者加賽爾1992)所提出,指本國通貨在本國市場的購買力與外國通貨在外國市場購買力之比。亦即利用各國通貨的購買力之升降程度的比較,來決定均衡匯率。估算方式如下:(根據購買力平價所估算出來的新匯率,需有兩個基本假設:1、貿易在均衡狀態時的匯率,2、貨幣以外的各種條件不變
   
                
                
四、                外匯存底: P 349也就是國際間的「準備金」。
1、根據中央銀行定義指國際準備中的「外匯準備」部份,係一國的中央銀行用以挹注國際收支逆差所可動用之外幣準備資產,屬全體國民所有,且通常以「美元」計算。
2、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的定義,所謂外匯存底應包含三項:
(1)              可兌換之外幣:亦即國際間的強勢貨幣(或先進國家之通貨)。如美元。
(2)              存在「國際貨幣基金」的準備部位reserver position in the Funds
(3)             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
第十七章 經濟政策
一、               市場失靈P 357市場機能的運作無法達到經濟效益,形成資源配置不當的一種經濟現象。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價格機能無法充分發揮,並使「生產者:在有限預算水準下情其利潤最大」、「消費者:在有限所得水準下求其滿足程度最高」的假設前提無法成立或達成。
1、獨占由於獨占者完全壟斷市場,會使價格機能無法完全發揮,形成市場失靈現象。
2、公共財P 358公共財是指具備有「共享性」及「不具排他性」的財貨,如公園、國防、治安、、等。說明如下:
(4)    公共才因具有「共享性」,使財貨的同一供給量可以滿足眾多消費者需求。
(5)    又因「不具排他性」,亦即不付費者亦可同樣享受權益,故無法經由市場機能來發揮其應有的「經濟效率」。
(6)    不論「正效應」的公共財(如公園、治安)或「負效應」的公共財(如噪音、污染),都必須有其「強制性」,故「價格機能」無法發揮,並形成「市場失靈」現象。
3、外部性: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其所產生的利益或損失,有部分是屬於自己無法享受的利益,有部分是自己無須負擔的損失。由此經濟活動的外部效果之存在,使社會福利目標無法達成,價格機能受限,而產生市場失靈現象。
4、所得分配不均:所得分配不同,社會的公平性會受到影響,若差距過於懸殊,社會福利無法達成,經濟效率受限,市場失靈現象亦無法避免。
二、               政府經濟政策包括:P 360-364
1、法令政策:1.法律制裁2.價格管制3.獨占公營4.賦稅管理
2、貨幣政策:指政府利用「貨幣工具」來達成「經濟目標」的一種策略,較常見的貨幣工具有


(1)    貨幣供給
(2)    法定存款準備率
(3)    重貼現率
(4)    公開市場操作


3、財政政策:指政府利用「財政工具」來達成「經濟目標」的一種策略,較常見的財政工具有:


(1)    稅率調整
(2)    公共建設
(3)    移轉支付
(4)    失業保險


4、其他政策:1.差別待遇2.道德勸說3.直接管制4.間接管制5.特別稅賦6.其他
三、               計算題(每小題5分,計20分)
 
1.      財貨價格由8元降為7元時,需求量由40增加為52個,以弧彈性公式計算其需求彈性。
(需求彈性與供給彈性)
公式:需求彈性
                   ==>需求彈性

2.      產品銷售量為5個單位,總收益為50元,則平均收益為多少?
平均收益AR=TR50/Q5=10

3.      由下列資料計算AFC及AVC,已知Q=5,TFC=120,TVC=280。
AFC平均固定成本=TFC120 / Q 5=24
AVC平圴變動成本=TVC 280 /Q 5 =56

4.      設消費函數為C=5+0.75Yd,則當可支配所得為50時,平均消費傾向為多少?
Cf(Y)5+0.75Ydè5+0.75(50)=87.5
APC平均消費傾向=C消費/ Yd可支配所得=87.5/50=1.75
 
1、點彈性(point elasticity):「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對「價格變動百分比」之比率。
(如上列公式)==>
2、弧彈性(arc elasticity):取用兩點的「平均值」作為計算的基準點。財貨價格由8元降為7元時,需求量由40增加為52個,以弧彈性公式計算其需求彈性。
   P 59 (需求彈性與供給彈性)
公式:需求彈性
                   ==>需求彈性
1、總收益:指企業從事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時,所獲得的「收入總額」。
   ==>產品的價格(P× 所銷售數量(Q)=總收益
2、平均收益:平均每銷售「一單位」產品所得的收益。
   
3、邊際收益:產品銷售「增加一單位」時,總收益的「增量」。
    ==>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