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w.myblog.yahoo.com/hikaru-goodfriend/article?mid=28092&prev=6883&next=28090
(空大書香園地)
1-10章的重點整理
elisa-lin 2004-10-25期中重點整理
rita girl 2005-01-12期末重點整理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什麼是親職教育
一. 親職教育的意義:
1. 目的:有系統的協助父母認識自己、了解兒女的發展與球,增進為人父母的知識與技巧,進而改善親子關係。簡言之是使父母成為一個有效能父母的終身學習
2. 方式:自由參加
3. 對象:父母、祖父母、學校老師、大學生、未成為父母的成年人
二. 親職教育的種類有三種
1. 一般性親職教育
2. 親職訓練
3. 親職諮商(或治療)
三. 親職教育的目的
1. 加強做好為人父母之準備-預防親職關係惡化的作用
2. 增進父母自我體驗與認同-強化父母本身對自我的認識,是成為有效能父母的第一步
3. 協助父母教養子女,促進子女正向發展-透過較鬱的過程使父母以適當的上教養子女,使子女或得最好加的照顧與充分的發展
4. 增進親執政項關係,促進家庭和諧-了解仲子女,增進雙向溝通互動的機會
四. 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1. 對子女:兒童早期發展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發展信任的關係,作為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
2. 對父母而言:父母扮演文化傳遞者的角色,在兒童濡化的過程中,父母促使兒童成為文化人
3. 對家庭而言:生態系統理論說明兒童與環境的關係,親職教育影響不僅是父母,還包括縱向面向(親子,祖孫)及橫向面向(父母手足)更加和諧
4. 對學校而言:兒童在校與在家表現差距大,學校會同家長辦理親職教育,了解彼此雙方之理念
5. 對社會而言:預防青少年問題,家庭教育法第14條-婚前要有四小時的婚前家庭教育課程
第二節 現今家庭的變化-台灣現況
一. 現今家庭的變化-台灣現況有五點
1. 家庭結構的改變
2. 父母角色的改變
3. 教育功能的轉移
4. 家庭的外控因素加
5. 家庭形態多元化
二. 家庭結構的改變有哪些
1. 人口成長率下降,自然增加率增加
2. 出生下降,人口老化
3. 獨生子女手足少
4. 91年65歲老人佔9%
三. 父母角色的改變有
1. 母親:男主外女主內改變-
(1)平權因素
(2)經濟因素-雙薪家庭──>保育幼兒機構產生
(3)家事分工
2. 父親:參與家事及育兒工作-選擇性的參與
四. 教育功能的轉移
1. 雙薪家庭增加-養育及教育委託他人
2. 認同幼兒階段的教育重要-因為手足少,期待子女在家庭外的團體學習社會互動與培養各種能力
3. 托育型態多元化
4. 3歲以前:父母、親戚長輩、保姆、外勞
5. 3-6歲:托兒所或幼稚園
五. 家庭的外控因素增加
1. 雙薪忙錄補習才藝學習-沒有時間
2. 媒體與網路:看電視為家庭主要的休閒活動;網路使兒童青少年提早接觸成人世界的色情與暴利,流連網咖
六. 家庭型態多元化
1. 核心家庭、折衷家庭、大家庭─>單親家庭、繼親家庭、隔代家庭、同居家庭
2. 單親家庭、暨親家庭、隔代家庭的原因:父母婚姻失敗
3. 單親:婚姻不協調、喪偶
4. 繼親:一方先是單親後再婚形成
5. 隔代:父母無法執行親職角色
6. 同居:年輕新一代多
第二章父母教養與兒童及青少年發展
第一節 父母角色與教養行為
一. 父親與母親角色的獨特性
1. 父親:工具性角色
(1)經濟供應者
(2)為子女規劃生涯
2. 母親:情感性功能
(1)日常生活的照顧
(2)教育
二. 共親職的概念-
1. 父親與母親如何共同來教養孩子
2. 共親職愈多,孩子問題愈少
3. 內向性問題:衝突情境或做決定時的無力感
4. 外向性問題:產生情緒及衝動控制不良的行為
三. 父母的教養行為分為兩大象度
1. 支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接受。包括接受度與反應
2. 控制:父母意圖將孩子的行為導向父母的所認同的方向之行為,需考慮拿捏
3. 學者波姆林將教養分三大類型
(1)民主式:雙向溝通與關懷接納最為學者肯定。民主說明
(2)權威式:與民主式配合孩子接受度高
(3)放縱式:與權威共同實施會發生教養行為不一致的危險
第二節 父母教養與學齡前的兒童之發展
一. 身體動發展-協調/戶外遊戲
二. 認知發展-運思準備期。手的思維/直覺式回答-童言童語
三. 語言發展-命名爆炸/過度類話/過度縮小
四. 社會情緒發展-信任感與獨立自主能力/氣質(九個向度)與環境的是配性
五. 學齡前期父母的教養重點
1.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2. 社會情緒發展-氣質與環境的配合,建立對人與環境的信任感
第三節父母教養與學齡期兒童的發展
一. 身體動作的發展-
1. 身高體重發展無差異,但個別差異多
2. 養成定時吃三餐的習慣,少吃甜食
3. 動作發展表現在與同伴的遊戲及成熟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 認知發展
1. 具體運思期6-8歲
2. 比教的概念較清楚,而非絕對的概念
3. 孩子懂事說得出道理
三. 語言發展
1. 辭彙的概念複雜
2. 閱讀非常重要,提高語言能力
四. 社會發展
1. 進入勤奮對自卑的時期
2. 面子壓力-來自父母及師長的期望(華人世界)
3. 主要壓力-同學與同儕的比較
4. 子我概念影響社會行為
5. 手足少故同學的互動與社會的適應發展有關
五. 父母教養重點
1. 注意日常生活的運動,睡眠,飲食,此階段是健康較好的階段
2. 脫離自我中心的限制,考慮別人,意見不合時彼此討論很重要
3. 邀請同學來家裡,促進友誼,與社會情緒發展有關
第四節 父母教養與青少年期之發展
一. 生理的變化
1. 生理同儕差異大:男生早熟適應好因為要求強壯形象女生尷尬位
2. 動作發展男女兩性差異更大,
3. 體適能發展好的運動健康及學習都較優
二. 學業壓力與多元智慧
1. 學校課業是青少年最大的壓力來源
2. 多元智慧(6種)包含有語言/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肢體活動/人際智慧
三. 社會發展
1. 青少年急於探索我是誰?所以會嘗試許多未曾做過的事
2. 同儕和兩性關係
(1)男性發展共同活動
(2)女姓情感性的溝通
(3)知心朋友最常做的是聊天
3. 網路交友-網友可能是重要的精神支柱
四. 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教養
1. 青少年與父母相處減少,父母是壓力來源但也是最信任的對象,意味並非排斥父母乃是需要自己的隱私與獨處時間的需求
2. 生活起居已瘦為前提,均衡飲食的重要
3. 了解青少年的語言及文化
4. 學習讓青少年獨立自主的需求
第三章 父母親職能力的培養
第一節父母之親職能力
一. 父母效能訓練的重點-高登提出
1. 對孩子表達接受,以使孩子吐露心聲-以肢體語言靜靜傾聽,鼓勵孩子表達/以語言表達接受的訊息,鼓勵孩子多說
2. 積極主動傾聽-父母以自己的話表達出來,不加自己的意見,關懷而不批評,是幫助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3. 我---訊息-運用我訊息表達父母的情緒與需求,展現對孩子的同理心,使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適當否
4. 雙贏策略,沒有輸家-又稱第三方法,是不涉及權利共同討論問題,提出彼此可以接受的方法,步驟為
(1)認清界定衝突
(2)尋找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
(3)評估這些方法的可行性
(4)親子共同決定問題的最家解決方法
(5)實際解決問題
(6)追蹤評估實行後的的效果
二. 反映式親子溝通-愛孩子卻不知道如何尊重孩子.吉諾特提出的的教育論點如下
1. 尊重孩子,善用技巧
2. 重視孩子的情緒-父母理性反映孩子的情緒,教導孩子接受並表達情緒
3. 注意孩子話語的潛在意義-聽出絃外之音,應用同理式溝通技巧
4. 減少自我挫敗的互動方式-父母慶時會說出不信任,貶低,威脅/侮辱孩子的話,以傷害的孩子的自尊,使孩子自暴自棄
5. 稱讚與批判的原則-
(1)稱讚,針對孩子的努力與成就稱讚,而不是對其品格讚美
(2)批評不對品格加以批評,針對事情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指出必須要做的事情該如何去
三. 有效親職訓練系統-簡稱STEP,是融合了部分父母效能的訓練與反映式溝通的重點與技巧,期訓練要點有
1. 生活型態
2. 鼓勵
3. 自然邏輯的後果
4. 了解孩子不適當行為的目的
5. 家庭會議
四. 溝通分析在親職教育上的應用,簡稱TA
1. 撫慰的基本需求
2. 四種心理地位/生活型態-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
3. 人格結構-兒童/父母/成人
4. 溝通型態-互補溝通/交叉溝通/曖昧溝通
五. 行為改變技術的原則與方法
1. 積極增強或獎賞
2. 消極強與逞罰
3. 隔離
成為有效能的父母應具備的親職能力有
1.父母效能訓練
2.反映式親子溝通
3.有效親職系統訓練
4.溝通分析法
5.行為改變技術
第二節 親職能力如何培養-親職教育實施方式
一. 國內常見的親職教育方式有
1. 書面與電子通訊
2. 家庭訪問
3. 親職講座
4. 家長參予(學校,教學)
5. 親子活動
6. 父母成長活動
期中考申論題答題要領
1.先說明定義
2.闡述課本論點,建議同學利用一點時間相關部份整理表格可幫助記憶
3.依2的說明延伸闡述自己的觀點.(上述是面授老師提醒大家的答題方式)
以下四至五章的重點,詳細內容請大家再參看課本,第五章我沒太多時間在整理細節,請一定要再看課本.祝大家都順利過關一起加油啦
第四章 家庭學校與社區
第一節 家庭、學校與社區的互動系統
一. 生態系統分為四種分別式,以小孩子的發展為例述說之
1. 小系統:孩子參與其中。托兒所、學校、家庭、保姆
2. 中系統:指小系統的合作關係。如媽媽與保姆、家庭與學校
3. 外系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環境互動。如父母工作環境對孩子的間接影響、法律、社會媒體。
此系統與性統不同的是其中一個環境不包含孩子
4. 大系統:指社會文化、價值觀、信念等
第二節 家庭、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的歷史演變
考申論題這節不會出
第三節親師合作關係的建立
一. 親師合作的功能與重要性
1. 使教師易於因材施教-了解孩子個性生活習慣及才藝
2. 增進親師之間的了解
3. 提升班級經營的效果-理念家長認同便支持
4. 使學校與家庭共負教導之責-彼此溝通教育理念達成教養共識
5. 協助教學-邀請家長參與
6. 家長的成長-家長參與發現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二. 親師角色定位
1. 教師:是孩子學習的引導者、輔導者、經營者
2. 家長:合作者、參與者、支持者
三. 親師合作的形式
1. 實質參與;低層次-出席家長會/高層次-加入家長會組織,參與學校決策
2. 心理支持:釐清錯誤督促孩子學習
四. 從老師的角度出發,親師合作形式有
1. 教養的協助-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家長教養上的困難
2. 溝通-老師要主動出擊不管父母是否主動
3. 親子共學-老師設計親子共學的活動
五. 親師額做的障礙
1. 師長在溝通上無法付出太多時間與精力
2. 片面認為孩子的問題是家長未盡到責任與家長聯繫無濟於事
3. 維持權威,學校的事老師處理就好
4. 家長的舊有經驗不好不願意跟學校聯繫
5. 家長認為老師是專家,怯於表達自己的意見
6. 孩子犯錯,家長自覺內咎,不好意思與學校聯絡
7. 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教育
第四節 社區資源的應用
一. 學校社區化的目標
1. 學校教育對象的擴充
2. 學校教育角色的改變-學校應轉變為一個社區學習中心的角色
二. 推動社區有教室的方案的目的
1. 從社區教育者轉變為社區的學習者-社區專長人士變為學校老師
2. 從校園空間轉變為社會情境-學習內容由書本貼近生活
三. 社區中的資源
1. 人的資源-鄰居
2. 設施資源-不是不用而是不知道有此資源
3. 活動資源-參予社區活動認識鄰居/跳蚤市場是社區資源交換的最佳活動/社區文化的建立/社區資源的搜尋,運用科技網際網路/資源應用由家長與學校共同推動
第五章 單親家庭的親職教育
第一節 單親家庭的發展與特徵
一. 單親家庭的發展趨勢
二. 單親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有五方面
1. 心理及情緒的影響
2. 自我概念及人格的影響
3. 親子關係的影響
4. 學習成就的影響
5. 社會參與的影響
一. 單親家庭對子女心理及情緒的影響
1. 破碎家庭的代名詞
2. 失落經驗
3. 喪失親子向互動機會及依附關係
4. 經歷否定憤怒談判沮喪等心路歷程
二. 自我概念及人格的影響
1. 刻版印象而有排斥眼光
2. 單親家長及子女承受更多的壓力如同學閒言閒語八卦經濟親子溝通
3. 子女缺乏自信自卑退縮孤僻羞恥焦慮依賴等行為
4. 單親家庭型態如離婚分居傷亡.亡故-傾向高度害羞/分離-發洩與攻擊行為
三. 單親親子關係的影響
1. 不同時其性別社經地位影響結果不同
2. 與子女互動少
3. 單親兼負雙角色-情感及工具
4. 子女照顧家長有超齡情形
5. 單親事件轉換家庭型態有無形的壓力
6. 年紀輕工時長工作兩份壓力大/低學歷低收入子女又少面臨較多的角色負荷及生活壓力
7. 女性>男性(吃力)/喪偶>離異(照顧的困擾)離異>喪偶(未來成為單親)
親子關係上常出現有
*管教子女過嚴
*非系統的教養方式
*青少年犯罪多
*子女較易早婚與不幸福
四. 學習成就的影響
1. 受經濟剝奪影響-女性單親子女的成就較低
2. 承襲上一代的社經地位的不利
3. 學習成就的影響.因環境的不利降低/緩和了爭執學習成就好
五. 社會參與的影響
1. 生活上更獨立,對同學與學校的活動的參與中尋求心理支持更多
2. 更依賴父母,減少社交
3. 尋求對象:功課問題-老師/受到委屈-父母.原因親近性即可親性
第二節 單親家庭與父母親職困境
一. 單家庭功能的改變
1. 經濟條件的改變
2. 人際關係的改變
3. 社會支持的改變
4. 子女教養的改變
二. 常見單親家庭子女教養的問題
1. 撫養監護以及探視權之爭
2. 父母角色的缺位
3. 親子間的心理及情緒困擾
4. 社會偏差負面刻板印象的面對
三. 單親父母的迷失
1. 受害者文化
2. 敵意的生活劇本
3. 羞怯於請求協助
4. 害怕感情生活再度使自己受傷
第三節 單親家庭子女教養與輔導
一. 撫養、監護以及探視權的妥當協商應有以下的態度
1. 理性,以子女的利益為最大考量
2. 撫養、監護以及探視權是雙方的責任和義務
3. 讓子女了解父母一方離去的原因,澄清。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4. 不再互相傷害、攻訐,醜化對方,影響親子關係
5. 父母雖離婚仍愛她,不遺棄她
6. 共同面對及協助子女適應
7. 不視子女為
8. 妥善處理夫家或妻家家庭成員對單親事件的態度,減少不當的介入
二. 設法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尋求財務支持,可尋求以下途徑
1. 依據關法令
2. 爭取就業輔導、職業技能訓練、創業低利率之機會,設法進修
3. 掌握政府、民間團體所提供的各項社會福利措施
4. 維持與親長、親戚及友人之關係,以獲急難時之幫助
5. 工作心態樂觀積極進取,勿自怨自艾
三. 與子女共同合作家庭管理工作之基本原則為
1. 讓子女體認是家庭醫份子。是共同責任非幫父母
2. 開家庭會議,討論家庭管理工作的分配
3. 對子女的表現不科求完美,多讚美少批評
4. 家長不可忘記自己的責任放太多超出能力的工作給子女
5. 面對子女的牢騷或抱怨,與以傾聽並同理說明
四. 單親家長的在情緒管理上應注意的
1. 避免遷怒
2. 避免自卑
3. 避免自我封閉
4. 避免自責
五. 多注意單親子女的心理狀態與行為發展
1. 心理狀態:有無沮喪、孤單、哀傷、逃避、高度敏感等
2. 行為:晚歸、逃學、宴佳、拒絕溝通、沉迷某些事物
3. 長期低學習動機與成就、低挫折容忍行為等
六. 配合學校做好單親子女的輔導工作
1. 保持勤快迅速的溝通
2. 盡可能維持子女穩定如常的學校生活
3. 讓老師理解自己的處境、壓力及需要協助的事項
4. 不要將家庭婚姻紛爭事件帶到學校
5. 勇於尋求校方協助
七. 學校及社會發展單親家庭支持服務方案
1. 社區照顧及支持網路
2. 預防性的單親家庭外展服務
3. 整合性的單親家庭及子女服務措施
4. 社會偏見之消弭及落實社福措施
第六章 繼親家庭與隔代教養
一、繼親家庭對父母親職教育職能及子女發展的影響(列舉8項)
1.親子關係顯得較疏遠,且有較多的衝突及情緒。
2.繼子女感受到比較多的拒絕、差別待遇和較少的滿意。
3.原親子關係多不穩定,手足關係亦藏著競爭關係。
4.繼父母與子女間的界限如無法突破,建立歸屬認同感,會影響親職教育的進行。
5.繼親家庭成員關係產生裂痕,其彌補修復難度比原親家庭高。
6.繼子女不受繼親家庭約束,將重心向外移,易產生負面的學習行為。
7.繼親家長管教態度及家庭氣氛,因教育程度而有所差異,與子女偏差行為有顯著的關聯性。
8.傳統社會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導致繼子女的自尊心低落。
二、繼親家庭教養子女的輔導原則
1.設法有好的開始
生親在共組繼親家庭前,應先以適當的方式告知子女,儘可能安排子女與繼親有適當且愉悅的接觸經驗。
2.要有等待的耐心以及包容的雅量
繼父母與繼子女間的相互接納是需要一段時間掙扎與適應的。
3.儘可能的釐清問題
父母與子女間要有共識,相互體諒溝通,共同釐清角色界限及責任義務,以維護家庭氣氛。
4.避免以強制的手段逼迫孩子認同繼父母
5.避免不真誠的反向行為
避免自己去喜歡或無條件的討好繼子女,以符合配偶和社會的期待。
6.公平合理的對待所有的子女
7.妥當的處理手足間的衝突
應把握原則有:
(1) 生親與繼親應合作共同處理子女間的衝突。
(2) 平時應努力預防減少可能引發子女間衝突的情境。
(3) 避免完美繼親家庭不切實際期望,透過坦誠溝通,使子女能瞭解彼此的感受立場。
(4) 父母應敏銳察覺子女間情感狀態及異樣的情緒反應,及早因應處理。
(5) 多藉由家庭會議及活動,凝聚對家庭的認同與歸屬感。
8.與生親適當界限的維持
繼父母應在合理、合情的範圍內,建立三方互動的模式與明確的分際。
9.輔導與紓解繼子女的對抗行為
繼父母應避免和繼子女正面衝突或以壓制的方式反擊,應以理性寬容的態度,尋求更具彈性的解決策略,必要時可尋求諮商團體或機構協助。
三、隔代教養子女的輔導原則
1. 父母應儘可能與祖輩互動,減少隔代教養子女適應問題。
2. 除非必要,不要給予過於特殊的待遇。
3. 教師應協助隔代教養的孩子克服心理上的壓力。
4. 校方應與家庭(長)保持密切連繫。
5. 撫養者應勇於表達需求,爭取必要之協助與資源。
第七章 需要特殊照顧養育兒童之親職教育
一、所謂「需要特殊照顧養育兒童」所具備的條件為何?有何特徵及特色?目前國內對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安置型態為何?
1.所謂特殊兒童,指包括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的族群。
2.特徵或特色:身心障礙兒童,她們會有生理或心理的顯著障礙,資賦優異兒童則指在各項領域中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
3.主要類型包括:
(1) 特殊學校:啟智學校、啟明學校等。
(2) 自足式特殊班:附設於普通學校的特殊班級,可分為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兩大類。
(3) 資源班:資源教室方案-指一部份時間的支援性特殊教育設施,此課程通常用在普通教育的一般課程中,當學生有學業或行為上需要特殊協助時,教師可以提供滿足其需要的教學資源,如啟聰資源班、資優資源班等。
(4) 巡迴輔導:指將特殊學生安置於普通班中,因其障礙程度未影響適應行為發展,但學習活動需要輔導協助者,經由專業巡迴教師機動性巡迴,直接對學生教育,並對教師及家長提供諮詢服務。
(5) 在家教育
(6) 教養機構
(7) 床邊教學
二、試說明早期療育的意義,其步驟為何?
早期療育是針對6歲以前具有發展遲緩或可能發展遲緩的兒童,提供早期的醫療、教育等服務措施。這是為了讓發展或可能發展遲緩之兒童能盡早克服發展障礙的現象,趕上一般孩子的發展或滅少日後生活產生障礙的機會,所提供之整體性服務,早期療育服務有:醫療復健協助、特殊教育訓練等。
步驟有:
1. 發現個案:利用孕婦產前檢查發現個案。
2. 通報:向戶籍地衛生機關通報。
3. 轉介:轉介適當的醫療、教育資源及褔利機構。
4. 評鑑:將個案送至醫療單位作適當的評鑑,以利未來療育服務及追蹤。
5. 療育服務:依個案所需療育服務內容,轉送至相關醫療、教育機構。
6. 追蹤與結案:按時追蹤個案療育情形及教育進度,作適當的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
如就業轉銜服務。(轉銜:指一種生涯上的銜接,為了讓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離開學校後,能儘快適應未來的學校或社會所做的一項服務工作)。
三、當您面對一位家中有需要特殊照顧養育兒童的家長,所須給予的親職教育為何?
1. 要幫助家長消除罪惡感。
2. 家長應注意兒童正常發展情形,孩子有特殊情況時,應盡速至適當機構診斷。
3. 家長要瞭解早期療育知識,以促進兒童發展。
4. 要協助患有疾病的兒童之自我調適。
5. 接受病童的狀況,滿足其正常的發展需求。
6. 協助家庭成員管理自己的情緒。
7. 家長要積極參與醫療計畫、個別教育計畫、特殊教育計畫等
8. 父母應多參加各種團體所舉辦的活動、展覽或名勝古蹟等,讓孩子多吸收知識,學習人際互動。
9. 建議父母能參與組織父母團體,如氣喘兒童協會。如此可在教育、醫療、社會補助等的爭取上,發揮團結就是力量的效果。
第八章 跨國婚姻家庭之親職教育
一、跨國婚姻家庭的問題為何?(列舉10項)
1. 語言與文字的隔閡:語言文化的隔閡易造成外籍新娘與家人無法有效溝通與社會的距離。
2. 女性「委屈下嫁」不適宜的配偶:許多外籍新娘各項條件高於台灣的先生,會覺得委曲。
3. 名為娶妻,亦似為買妻:屬於婚姻利益的交換,互取所需的婚姻。
4. 必須承受過度「負面刻板印象」:多數台灣人民認為外籍新娘嫁來台灣是別有目的。
5. 被拐騙:許多外籍新娘是受到不肖的婚姻仲介或人蛇集團拐騙所致。
6. 集身來台,寡友鮮朋:許多外籍新娘的夫家不願她們外出及金錢自主。言語不通,心事無人傾訴。
7. 不被信任及歧視:被認為是落後國家人民,受到家族或鄰居的防衛與排斥。
8. 心理適應的障礙:因語言、社會文化等全然不同,身心難以適應。
9. 沒有家庭計畫的家庭:外籍新娘面臨重男輕女觀念的生育壓力,易造成過早或持續懷孕的情形,忽略是否有撫養及教養的能力。
10. 子女的健康狀況:根懅統計,外籍孕婦面臨的問題比本土孕婦多,所生的寶寶發展遲緩的機率約為本土寶寶的4~6倍。
二、外籍新娘所面臨的親職教育有哪些?應如何加強親職教育職能?
1.語言文化的問題:
外籍母親的語言文字表達困難,很難有效與家人及教師溝通,子女缺乏語言模仿認同,發展較易遲緩。因此應盡速學習當地語言、文字,進而深入台灣文化,當克服了語言文字的隔閡後,就可以適度的參與子女的教育及輔導其成長。
2.外籍配偶的情緒適應問題:
因傳宗接代的壓力,有時還面臨成為繼親家庭,外籍母親情緒管理及身心適應問題多,容易有疏忽或者不當管教的情形發生。因此應與生先討論生育及教養計畫,相互支持來面對子女及家庭成員,有效溝通,適當的澄清問題及釋放壓力。
3.子女教育及養育理念的問題:
外籍新娘大多很年輕就結婚,缺乏子女教養經驗及親職知能,夫妻年齡差距較大者,對於子女管教式及觀念衝突亦多。因此應加強自身親職教育職能的學習,協調有關子女管教觀念與角色行為,多與學校及教師聯繫合作,解決子女課業學習的問題。
4.家庭經濟問題:
根據調查,許多外籍新娘的家庭經濟狀況並不理想,生活壓力大,無法給予子女教育或文化刺激,易造成子女學習困難、情緒障礙等種種問題。因此可多利用學校、社區、社會服務機構或志工人員所提供之服務,來協助親職教育的問題。
第九章 托育服務現況與問題
一、試述托育服務形成原因及功能,若以兒童年齡為區分,台灣托育現況問題為何?
近年來,台灣的家庭對學前及課後托育的需求逐漸增加,主要原因與台灣現今家庭的變化,如子女減少、父母角色的轉變、婦女就業增加使家務重新分工、教育功能的轉移等有關。托育服務的主要功能是籍由外界提供父母在照顧子女方面的協助。
兒童托育以年齡區分有6歲前為學齡前托育,6歲後為課後托育(安親班)。
學齡前托育:
1. 家庭保母托育
優點:從幼兒發展的角度看,它最像原生家庭的環境,提供嬰幼兒穩定的情感依靠;服務內容及時間較有彈性。
缺點:選擇保母的過程沒有品質的保證;托育的過程中,嬰幼兒常被成人忽略其特質,常有3歲前就換了幾個保母。
2. 長輩/親戚照顧
優點:將子女委託長輩照顧是讓家長較放心方式,也較經濟。
缺點:家中長輩容易過於寵愛孫子女;兩代之間因為教養觀念或衛生習慣等不同,易產生衝突。
3. 托嬰中心/托兒所/幼稚園
優點:若選擇公立的托育費用較合理,品質較受控管;選擇私立的收托時間較長,較有彈性。
缺點:無法個別化照顧;公立的設置比例比私立的低,私立的收費較高。
課後托育(安親班):
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可分為四大部分:1.生活照顧。2.作業寫作。3.才藝教學。4.團康體能活動。
優點:公立的課後托育若由國小辦理,其收費較低、可充分利用學校設備、學童也可在熟悉的環境中活動;若是校外私立的安親班,服務上較符合家長的需求。
缺點:公立的課後托育對學校運作及空間使用易造成困擾與不便、無法完全配合家長需求、老師及職員參與意願低;私立安親班的收費較高、安全設施與保育人員仍有待加強。
二、父母在托育子女時應該注意什麼?
1.保母托育之注意事項:
(1) 除了慎選保母外還要考慮孩子的特質、個性與發展狀況。
(2) 與孩子保持密切的關係,加強親子間的信任。
2.長輩/親戚照顧之注意事項:
(1) 先與長輩溝通,盡可能要求一致性的教養觀念。
(2) 勸導長輩勿過度溺愛孫子女,要求配合培養幼兒學習生活自理能力。
3.幼兒園所階段之注意事項:
(1)父母在此時期應盡可能聽取老師的建議,配合維持幼兒在園所建立的習慣與能力。
(2)適時的給予子女鼓勵與肯定。
4.課後托育之注意事項:
(1) 尊重孩子的意見,彼此應該多多溝通,較不至於造成子女過大的學習與情緒壓力。
(2) 家長須清楚課後托育是協助父母照顧學齡的子女,合理的期待,多給與孩子關懷與陪伴。
5.外傭托育之注意事項:
(1) 多利用空閒時間親自做些照顧與保育的工作,增加親子對話與分享,有助孩子語言的發展。
(2) 明確規定外傭協助幼兒的範圍,給予適當教養能力,避免過度剝奪幼兒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
(3) 給予外傭「人」的尊重,也應提醒及適當要求孩子尊重照顧他的外傭。
第十章 常見的親職教育問題
一、親子溝通常見的類型和問題
(一) 薩堤爾的溝通分類有五類:
1.屈從討好型:取悅對方,以對方的意見為主,常出現屈從、壓抑自我感受等溝通語言。
2.挑剔責備型:批評對方,獨裁專斷的權威態度,常表現出不滿意、壓抑對方感受等溝通語言。
3.過度理性型:過於自恃理性、客觀、冷靜缺乏同理心,常表現出愛說教等溝通語言。
4.言不及義型:自顧自的闡述自己的感受,無法掌握溝通的重點,常出現脫離主題等溝通語言。
5.符合一致型:對於彼此的心理及情緒,能夠有較為一致的感受,出現較多正面肯定的溝通語言。
(二) 史岱的親子溝通金字塔論:
1.談天式的親子溝通:不受時間、空間以及話題的限制,是父母最容易及最常應用的親子溝通。
2.談心式的親子溝通:是建立在談天的基礎上,談心式溝通具有心理上的宣洩或情緒淨化的作用。 3.資訊提供式的親子溝通:即親子交換意見,分享經驗或提供資料。
4.說服式的親子溝通:父母想要說服子女接受其意見和觀點等,必須先學習用心傾聽,循序漸進的做好談天式、談心式及資訊提供式的親子溝通才能達成。
(三) 家庭中常見的不良溝通有六種:
1.陷入是非對錯之辯。形成意氣之爭,彼此傷害。
2.錯誤的傳遞信息。
3.雙重訊息。口語和非口語的訊息不一致。
4.虛偽的溝通。不涉及真正的想法與感受。
5.雙重束縛的溝通。訊息同時含有兩個互相矛盾的指令、常令人左右兩難。
6.間接溝通。以曖昧、暗示、第三者傳話等方式發送訊息。
(四) 不良溝通可能產生的問題:
1.防衛:親子間不願心事彼此分享,會有沉默、欲言又止等溝通語言。
2.攻擊:親子間溝通充滿挑剔、爭執等溝通語言。
3.支配:父母會以權威者心態及語氣,命令、說教等溝通語言。
4.疏離:親子間溝通過程冷淡,不喜歡被詢問,常有應付、事不關己等溝通語言。。
5.遷就:為避免親子間磨擦衝突,表現出討好、妥協現象,常有壓抑,逃避等溝通語言。
6.抱怨:對於現況不滿但缺乏解決問題的討論和策略,常出現怨天尤人、自艾自憐等溝通語言。
二、親子溝通應注意的原則與技巧
在溝通原則上:
1. 要營造親子溝通的機會與品質
父母可多利用運動、旅遊、家族聚會等機會,進行親子間談天或談心,以彌補忙碌生活中親子溝通的不足。
2. 要傾聽,學做好聽眾
聽比說多、有善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尊重接納、不妄加評斷的態度、鼓勵子女暢所欲言、耐心真誠的反映回饋等。
在溝通技巧上:
1. 培養「同理心」的能力
指父母能將心比心,體會子女的心理、情緒及認知狀態的能力,也稱為擬情式的體會。
2. 適當運用「我的訊息」
對子女表達自己的感受及關心,並且表達信任子女會尊重父母的內心感受。例如:「你的訊息-小明,你怎麼又欺負妹妹了」。「我的訊息-妹妹被你欺負,哭的好傷心,我感到好難過」。
3. 選用正面語詞,語意力求精確
正面的語詞帶給子女被尊重、肯定的感受,同時令人愉悅,自然可以減少衝突的可能。語意力求精確的重點是精確瞭解子女所說的意思及精確的表達自己要表達的意思。
4. 注意肢體語言及非語的溝通線索
父母要注意及善用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聲音及其他非語言的溝通線索,均有助於溝通的進行。
三、良好親子情緒管理需具備之能力有哪些?當父母生氣時,有何做法可參考?
情緒行為是受個人心理、經驗背景、人格特質、人際互動、教育訓練及環境文化的因素影響。
良好親子情緒管理能力
1. 情緒狀態的覺知能力:父母要有自我省察的能力,才能做出適當的評估及反應。
2. 情緒狀態的解釋能力:父母要有同理心的能力,不同評估和解釋結果會影響可能採取的行為反應。
3. 情緒狀態的表達能力:父母要有溝通的能力,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才能讓對方做出正確的評估和解釋。
4. 情緒狀態的行為能力:父母要有情緒智慧的能力,因應子女的情緒狀態做出明智的反應行為及處理策略,進而協助子女培養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當父母生氣時,做法有:
1. 深呼吸、轉移注意或暫時離開現場。
2. 數顏色法。
3. 改變時間架構:想想幾年後我會如何看待這件事。
4. 不要沉溺在回想氣憤的情境。
5. 建立正面積極的態度。
四、家庭壓力的因應與處理原則為何?
1.正確的偵測及評估家庭壓力。
有兩種技巧:(1)先進行心理社會評估。
(2)注意家庭發展週期可能出現的問題,迅速掌握實際處境,運用生物的心理社會(生理、心理、人際關係等)模式來處理家庭壓力。
2.以積極合作的態度共同面對家庭壓力。
家庭成員要有同舟共濟的體認,避免彼此抱怨指責,共同合作討論解決問題的策略,尋求有助於解決壓力事件的社會資源及支持。
3.加強家庭成員處理衝突及壓力事件的能力。
以「衝突轉換」及「衝突中性」的觀點來面對及處理家庭壓力事件,使家庭成員勇於面對衝突,而非逃避。父母須學習
(1)自省能力。
(2)探索能力。
(3)溝通能力。
(4)解決能力。
4.以系統整合的觀點處理家庭壓力及親職教育的問題。
父母除了要加強親職職能,更要重視家庭功能及婚姻的經營。將子女教養及親職教育實施,從整合的家庭系統來進行,協助成員共同建立穩定的運作狀態,從而讓家庭系統獲得「增能」,以因應家庭壓力的衝擊。
以上個人的重點整理,供同學們參考,一起加油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