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96上 生產與作業管理 重點整理

96上「生產與作業管理」重點整理  第1至14章。

空大書香園地

第一章導論

※管理的意義:在特定的環境下,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計畫、組織、領導和控制,以便達成既定的組織目標的過程。
※管理是藉由規劃、控制及執行等功能性活動,使組織內部的人、物、設備、錢、資源、時間等資源有效的整合與運用。
※產品或服務的產出一般都需要經過一系列不同的作業過程,例如設計、採購原物料、加工、裝配與試車等等,過程中重生不同階段的半成品,而最終可提供顧客購買以及使用的則稱之成品。
※顧客包括生產系統內部以及外部的顧客。
外部顧客:即一般所指的企業所生產出來產品的最終購買者及使用者。
內部顧客:係指生產過程中半成品的使用者。簡單地說,生產線的後工程即是前工程的顧客。從事生產的人應有服務顧客、使顧客滿意的決心與作為,才可以成為成功的生產管理者。
※在生產過程中,公司所需投入的資產包括員工、原物料、時間、金錢、設備、資訊與能源等各種資源,在經過適當的轉換過程而創造出可以滿足顧客需求之有形及無形的服務,即為生產過程圖。
※生產作業可視為投入轉換成產出的過標,生產系統則是指投入轉換成產出的活動中所需使用的硬體及軟體設施。為了使生產過程順利地進行,必須周詳的規劃,同時把必要的人力資源適當地組織起來,以便能有效地運用原物料與設備,達成原先期望的目標。
※生產管理即在於管理的原理原則,如規劃、控制、組織、用人及領導等應用於生產作業,使投入到產出的全部過程中能有效的進行,來配合企業整體的目標。
※如何有效運用資源,創造最大價值的一切管理活動,稱之為生產或作業管理,當產物為有形產品時,我們稱之生產管理(ProduCtion Managelnent,PM),而當產物為無形的服務時.我們稱之作業管理(Operatlon Management,OM)。例如電腦、手機或汽車都是一種有形的產品,而金融機構及航空公司所提供的則是無形的服務,原則上產品是有形的,而服務則是無形。
※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差異
1.服務業中較倚賴人力,且在服務過程中,服務人員與顧客之間的接觸較頻繁密集,顧客直接參與生產過程,兩者之間相互影響,所以服務業有「人力密集」的特性。
2.有形產物可以預先生產、庫存倉庫、並利用物流運送全球市場中販售,所以產品較易儲存,產品的批量以及市場均較服務業大,而服務產品通常無法儲存,由於必須面對面提供服務以滿足顧客,所以產品批量小且市場僅侷限於當地;在品質部分,產品較易於控管,其產品的品質也較易衡量;而服務品質較偏重於顧客的感受.服務品質較為異質性很難衡量.接著將服務業與製造業特性比較。
※生產與作業管理的意義:簡單的說,它就是一門規劃產品製造相關流程的學問。舉凡生產前的備料、生產中的排程或動線設計、生產後的倉儲及配送運輸...等,都包含在內。現今也有許多的服務業也運用此一學問於服務流程的設計上,如生產排程的概念就被廣泛的應用在櫃檯流程的處理。
※生產與作業管理是管理創造商品或服務的流程或系統,其中包含預測、產品設計、產能規劃、排程、存貨管理、品質管理與設施位址的決策,以及其他更多的相關活動。例如:航空公司為例,說明生產與作業管理系統所要運作的活動,此一系統包括了飛機、機組人員、地勤維修人員、機場設施、維修設施與設備等等。
※泰勒被人們公認為「科學管理之父」,他的思想,稱之為管理的職責,其四大原則如下:
1.發展一套工作設計的科學方法,以取代陳舊的經驗法則(蒐集、分類資料並製作成表格……等)。
2.用科學方法挑選人員、給予訓練與指導、教育員工,最後成為適合某項工作的員工。
3.結合科學的甄選及員工發展方法來設計工作,管理階層必須將新觀念詳細地向員工說明並與員工真誠合作。
4.工作的劃分,使管理階層與員工問相互依賴。
※科學管理,自從泰勒創始之後,漸漸形成了兩項重大的理論:
一為工作分工與獎工,在工作分工與獎工方面,他提出了「計件工資制度」,他認為應該分別針對每一個職位上的工作。
二為動作與時間之分析。實施動作及時間研究後,制訂一天的標準工作量,若工人生產量低於此一標準.則按某一計件工資計算他所應得工資,若其生產量高於標準,則計件工資應較高。
※霍桑研究(Hawlhorne Research),總共分四大主要實驗項目進行如下:
1.照明度的實驗。
2.電器裝配測試室實驗:改善材料條件、工作方法、消除工作疲勞、減低單調及工資誘因一對產量無顯著影響。
3.訪談計畫:訪談二萬名員工蒐集態度及情緒資料--工作團體會影響個別員工的產能。
4.線圈纏繞觀察室之研究:採論件計酬之計畫一 員工的產量是一種社會行為,若要被小組所接受,則員工的行為必須符合小組的標準。
※霍桑實驗的結論有以下四點:
1.員工的行為會受到個人情緒的影響。
2.團體對個人行為有顯著影響。
3.團體公認標準會影響員工的產出。
4.金錢對個人產出的影響力不如團體規範、團體情感及安全等因素重要。
※費德勒(Fied」er)之權變理論是特質論與情境論兩大論點的結合,強調在特定情境中適當的領導行為,而此領導行為則是依據三個情境因素,歸結而成的情境有利度。這三個情境因素,茲說明如下:
1.領導者與部屬間的關係:指領導者與部屬間相處的情況,以及部屬對領導者表示信任與忠心的程度。如果雙方關係良好,領導者的領導情境即處於有利的狀況,反之,則處於不利的狀況。
2.工作結構:指工作性質與目標,是否清晰、明確、例行化,則可預測後果;或是模糊不清、複雜多變,則後果難以預測。前者表示結構性高.有利領導者的領導;後者表示結構性低,不利領導者的領導。
4.職權大小:指領導者所具有職位之實際權力的影響力,如聘僱、獎懲及加薪。如果職權很大,有利領導;如果職權很小,則不利領導。
※費德勒將此三個情境因素加以組合成八種情境類型。並將領導型態分成二類:即工作導向及關係導向。當領導者發現其領導情境屬於有利及不利兩個極端時,費德勒建議最好採取工作導向(亦即專斷式、體制式)的領導型態,才能獲得高度的績效。相反的,如果領導情境處於有利與不利之間,則最好採取關係導向(亦即民主式、體諒型)的領導型態,較能獲得高度的績效。
※管理科學學派又稱計量學派,通常將管理看成為計量的工具和方法,用以協助管理人員決定有關作業及生產上複雜決策之用。
※為了尋求永續發展,現代的企業必須以全球性的觀點來思考顧客需求、設廠位址、物流和競爭者所扮演的角色口生活所用到的商品都是從世界各地的原物料和勞務所生產出來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又稱電子標籤、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
由於RFID其有非接觸式讀取、資料可更新、儲存資料容量大、可重複使用、同時間可讀取多個辨識標籤與資料安全性佳等優點,不僅可取代目前使用之條碼:Bar-code)資訊辨識系統,其相關整合應用更包含航空行李監控、生產自動化管控、倉儲管理、運輸監控、保全管制、圖書管理及醫療管理等。

第二章策略規劃與決策分析

※策略的主要目標是達成公司的競爭優勢,因此可依其視為手段或目的來加以區分。視策略為「手段」者,認為策略的內容在規劃出達成目標的方法,強調決策、行動與計畫;視策略為「目的」者,則認為策略的內涵在明示企業希望達成的標的與目標,強調環境的適應與注重實際呈現的決策形式。
※發展有效的作業策略關鍵在於了解如何為顧客提升附加價值,價值的增加是來自於用以支援既定策略的競爭優序。學者提出了四項基本的競爭優序,即成本、品質、配送及彈性。另外,第五項競爭優勢「服務」,是公司在1990年代中,與競爭者形成差異化的最主要途徑。
※發展製造策略最主要的日的,是將產品特性的優先順序轉換成明確的作業要求,或是制訂必要的計畫來確保作業能力足以完成策略。發展優先次序的步驟是:
(1)根據產品群區隔市場;(2)辨別產品群的需求、需求模式及邊際利潤。
(3)決定每個產品群之訂單贏家及訂單的取得要件;
(4)將訂單贏家轉換成特定的產品績效指標。
※策略實可依其組織結構之不同層級區分為下列三種:
1.公司總體政策(Corprate Strategy)
主要是考慮應該選擇進入哪些事業領域以達成組織獲利的極大化,同時也必須考慮應以何種方式進入有關的事業領域。例如: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多角化(Diversification)或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等;企業所面對的外部社會環境有其互動關係,應將社會目標納入公司的總體策略中。
2.事業策略(Business Strategy)
策略管理者所採納的行動計劃,並透過運用公司資源及特殊能耐以取得在其市場或產業中超越對手的競爭優勢;決策過程則在於確認顧客為何,同時其有何種需求.最後要如何以組織所具備的能力予以滿足。可區分兩大類,分別為Porter所提出的「競爭策略」,以及Miles&Snow提出之「適應策略」(Adaptive Strategy),分述如下:
Porter(1980)所提出的三種基本策略:
(1)成本領導策略(Cost Leadership Strategy):指製造標準化的產品,藉此來達成規模經濟,進而獲得產品的成本優勢。
(2)差異化策略《Differenlialion Srrategyi:係指組織能製造出特殊功能並且能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 (如創新的設計、品牌形象與高品質等)
(3)集中策略(Focus Strategy):係指集中在某群顧客、某地理範圍、某行銷通路或產品線中的某一部份中,低成本和差異化策略是將焦點置於整個產業上,而集中化策略是將焦點放在某特定的市場。並且集中化策略還可分成成本集中策略與差異化策略。
Miles&Snow(1978)則依產品及市場的變動率,將組織策略分為四類,以選擇合適的策略去回應外部的環境:
(1)防禦者(Defenlders);此策略傾向為強調現有市場的維持、開發與滲透,故產品、服務項目及市場較固定。主要的目標在於追求穩定成長與生產效率的改善,能在有限的利基市場上積極防禦以阻擋新競爭者進入。
(2)前瞻者(Prospectors):積極開發新產品與尋求新市場機會,產品及服務較其創新性,且市場範圍廣泛。採此策略者之特質為願意承擔研發的風險,且通常擁有廣泛的產品線與高技術密集度。
(3)分析者(Analyzers):此策略特質介於防禦者與前瞻者之間,兼其兩者之特質。對某些市場區隔重視積極創新;其餘則保持其穩定成長。主要在尋求最小的風險與最大的獲利機會。
(4)反應者(Reactors):隨外在環境的改變而盲目反應,無固定策略方向之策略,無競爭優勢可言。
3.功能性策略(Functionlal SlraIegy)
主要是在事業策略的指引下,如何改善公司的功能性作業,例如:製造、行銷、物料管理、研究發展以及"力資源等,以達成卓越的效率、品質、創新,以反顧客回應,因此,功能性策略乃屬於集中於增進組織內功能性操作效果的策略。
司徒達賢(1996)則以策略決策的觀點,將其區分為三個層次,分述如下:
(1)網路定位策略:企業並非獨立於社會之外,其目標與所追求的價值他與外界各種機構與個人互相影響,因為企業是存在於一套極其複雜的網路關係之中;而在這些網路關係中如何求生存,與哪些網路或對要保持更親密的互動關係,如何在網路中建立競爭優勢,都是網路定位策略所關心的。
(2)總體策略:本項策略在於處理多角化企業,各事業單位間應如何分配資源,如何創造共同競爭優勢或綜效,以及如何配合原有集團體質與策略需要,選擇進入新建業或成立新事業等問題。
(3)事業策略:該策略是指當企業經營領域僅限於某一產業中時,其求生存與發展的方法,決策內容在於滿足顧客的方式、事業競爭優勢的建立、生存空間的選擇,以及策略決策的內部一致性。
由於企業的傳統策略著重於成本最小化或產品差異化,因此在作業策略裡的策略,層級中,許多公司採用品質或時間為基礎的策略:
(1)品質基礎策略(Quality-Based Straregy):著重維持於或改善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品質,而品質為吸引或留住顧客的重要因素。
(2)時間基礎策略(Time-Based Slralegy):聚焦於減少完成各種活動所需的時間,例如:發展新產品並使其上市、快速回應顧客需求的改變等。
※作業策略主要是發展一套長期計畫,決定如何善加利用公司主要資源,以使這些資源與公司策略,達成高度相容性。作業策略指的是:透過作業管理的功能,如何增進廠商在市場上達成其競爭優勢的能力。作業策略在如何配置資源以達成公司目標上,有非常多的議題。主要長期議題包括:
1.設施規模該有多大?2.設施該設置於何處?3.何時該開始建造?
4.該採用何種類型的程序來生產產品?
※作業策略可分為兩個主要範疇:
結構要素,包括設施位址、產能、垂直整合、程序選擇等。
基本要素,像是工作人力多寡及技能、品質議題、規劃及控制、組織結構等。
※作業策略的策略變數包括:
1.產品技術—產品選擇與產品功能。 2.產能—最大的產出。
3.王廠房設施—地點、廠房數的選擇。 4.製程技術—生產型態的選擇。
5.人力資源—做好職涯規劃。
6.組織方式(功能式組織→生產、行銷.財務等功能;部門式組織→按產品不同來區分;矩陣式組織。)
7.控制系統—針對進度、品質、物料、資訊、配銷等活動進行監控。
8.整合方式—例如垂直整合。
※製造發展策略為八大決策所共同表現出來的一種資源分配手段,這八大決策分別是:
(1)產能決策:產量、生產時間安排及產能型態。
(2)儲備決策:設備的大小、位置的安排及其專精化(Specialization)的程度。
(3)技術決策:設備的技術、自動化的技術及製程間的聯接技術。
(4)垂直整合:垂直整合的方向、整合程度及整合作業之間的平衡程度。
(5)人力決策:員工技術水準、薪資政策與聘僱安全。
(6)品質決策:產品缺失的預防、檢查與修復。
(7)生產計畫與物料控制決策:物料來源的決定及採購權的集中程度與生產計畫的決策原則。
(8)組織決策:組織的結構、控制與獎酬制度,以及幕僚群的角色。
※基本行銷組合包含的行銷工具為產品、價格、配銷及推廣,是由公司調控的戰術性行銷工具。
※產品是市場上可供注意、取得、使用或消費,以及滿足個人慾望或需求的東西。廣義而言包括了實體物品、服務、人員、地點、組織、理念或是這些單位的組合。就作業策略長期面而言,在產品發展上,產品規劃人員可藉著提供額外的顧客服務與利益,在核心產品與有形產品外建立延伸產品並且可視公司目標決定,在產品的寬度、長度、深度與一致性上加以琢墨。
※價格指的是顧客為取得產品所願意付出的價值,目前有多種價格訂定方式。例如目標成本定價法與收益管理定價法等;企業組織推出新產品時可採用市場吸脂定價、市場滲透定價或試銷定價等價格策略。
※影響定價決策的內部因素包括公司的行銷目標、行銷組合策略、成本、以及組織因素。在設定價格之前,公司必須先決定產品的整體策略。定價只是公司用來完成其行銷目標的行銷組合工具中的一項。
※定價策略必須與產品設計,市場配銷及推廣決策協調,以形成一個一致且有效的行銷計畫定價策略及戰術。
※作業策略與行銷通路的關係:
1.配銷是將組織所生產之產品或服務遞送到顧客端的過程,包括一連串的運輸、倉儲、裝卸、包裝、流通加工、資訊等相關物流機能性活動,任何步驟的改變將導致作業流程的不同,因而影響組織作業策略的訂定。
2.行銷通路並非單單藉由多樣的「流」將廠商連結在一起的廠商組合而已,它是經由人們與公司互動,以完成個人、公司以及通路目標的一項複雜行為系統。
3.行銷通路的選擇是管理人員面對的最重要的決策之一,其決策通常涉及對其他廠商的長期承諾。因此,管理當局必須細心的設計其通路.除了注意銷售環境外,也會考量到未來可能的銷售環境。作業策略結構化決策中,提及垂直整合或是與供應商的關係,就是此部分表現。
4.行銷通路必須配合市場機會與情境條件演變。但是,為了求最大效益,通路分析與決策必須是有目的性的。設計一個通路系統,需要分析顧客服務需求,設定通路的目標與限制。行銷通路的成員跟遞送顧客滿意與價值有密切的關聯。因此,公司不僅是需要注意及改善自己的後勤管理,也必須與其他通路成員合作以便改善整體行銷通路。
※物流中心於物品實體之配銷過程中扮演集中分配的角色,具有訂單處理、倉儲管理、流通加工、揀貨配送,甚至尋找客源、擁有最後通路、採購、產品設計及開發自有品牌等功能。因此,企業是否應用物流中心也屬作業策略之範疇。若企業組織採產銷垂直整合,可縮短上、下游產業流通過程,提升配送效率,進而減少產銷差距;若選擇水平整合,可進行同業及異業交流整合和支援,合理降低成本。
※作業策略與推廣
1.推廣是指企業所採取有關告知顧客其產品優點,並提供短期誘因說服其購買之相關活動。推廣作業的目的在於告知、說服、提醒目標市場有關廠商的產品與組織特性,亦即推廣作業企圖影響目標顧客的感情、信念與購買行為。
2.推廣組合包括人員推銷、廣告、促銷、宣傳與公共關係等五項推廣方法。
3.科特勒(Kotler)定義其為,一些包羅萬象的誘因工具所組成,且大多是短期性質。主要是用來激勵消費者或經銷商,對於某一產品採行提前購買或買較多的數量」。本質上,推廣(促銷)是一種補充性的行銷努力,在一個有限時間內採行,並設法刺激購買。而採用推廣(促銷)除了可以增加短期的銷貨也可協助建立長期的市場佔有率。每一個短期業績的達成,可促成長期整體銷售利益的目標。
4.推廣活動可以由製造商或中間商主導,當然,製造商的展業目標在於中間商與最終消費者,即家庭用戶、廠商用戶或製造商自己的銷售通路:中間商的展業目標則在於其銷售人員或更下游之通路成員。
5.組織若使用不同的行銷推廣策略將影響作業策略的規劃。舉例而言,製造商對中間商或終端消費者進行促銷,有可能導致產品的需求提升,因此必須在促銷前進行貨品安排,以避免供不應求的情形;促銷活動也會影響生產線排程改變與組織人員的工作安排等。因此,行銷推廣策略必須與組織生產作業進行整合而成為企業規劃的一部分。
※作業策略與財務策略的關係:
企業組織有三種基本的功能領域:財務、作業與行銷。財務的功能是要在合理的價格下保障資源,並將資源分配至組織的各個部門,而且要對作業活動提供預算、編列分析投資計畫與資金挹注。
財務與作業管理人員在下列活動中共同合作,以進行資訊與意見的交換:
1.預算的編列:定期編製預算以規劃財務需求,有時必須調整預算並評估預算執行的情況。
2.投資計畫的分析:由財務及作業人員共同參與,評估投資廠房與設備的方案。
3.資金的提供:決定作業所需的資金,以及資金取得的多寡與時機都是必要的。尤其在資金緊縮時,更需要周詳的計畫以避免現金週轉不靈的問題。
※作業策略與組織策略的關係:
作業策略與組織策略之關係,包括作業系統的決策與行動構面及企業策略。
※何謂作業決策之風險?
「決策」是一門「選擇」的學問,面對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管理者必須在眾多方案中,藉由直覺或是科學分析的結果,作一最適方案選擇,以因應事件的發生或目標的達成。由於決策過程中,只有「最適」方案,沒有「最佳」,因此,往往無法摒除所有的風險,達到最佳的效益。
作業管理者必須管理不同功能所屬的職務,每個程序皆包含了多樣的決策,同時也存在著風險,而風險是連續或非連續抑或是單一、整體,有賴於作業管理者做出選擇。
※影響組織的關鍵性決策,包括:
l.What:需要什麼樣的資源?需要量有多少?這些資源將如何配置?
2.When:每項資源何時需要7工作的排程何時規劃@?何時應訂購原物料?何時需採取修正的行動?
3.Where:工作將在哪裡進行?
4.How:產品或服務應如何設計?工作該如何進行(組織、方法、設備)?
5.Who:誰來進行這個工作?
※管理者下決策時,依照資訊的充分性,可以將決策者決策情況分為三種:
1.確定性決策情況:決策者確知每一個方案必然結果的情況。
2.風險性決策情況:決策者無法確知每一個方案的必然結果,但可依經驗與知識來估計每一個方案的可能性、機率及其結果的情況。
3.不確定性決策情況:指決策者無法確知每一個方案的必然結果,亦無法依經驗與知識來估計每一個方案的可能性、機率及其結果的情況。
※作業決策之風險?
作業風險指的是與企業經營有關的風險可以將其區分為兩部分:作業失誤風險與作業策略風險。作業失誤風險是因為企業營運過程中發生的失誤:作業策略風險是則起因於環境因素或所的策略行動。這兩種風險應該會互相影響且可能會互相重疊。
※影響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的外在環境,主要有經濟、社會、政治和科技四方面:內在環境則包括組織的使命與經營策略、組織結構和組織文化三方面。
※人力資源管理有哪些功能呢?
人力資源管理的功能主要有人力資源規劃、任用、績效評估、薪酬、人力資資源發展、勞資關係等六項。
※人力資源規劃決策層級:策略層級、管理層級和作業層級。
※企業的願景為其存在的理由,是一切規劃的最高宗旨。企業在進行總體策略(Corporate-Level Strategies)規劃時,所依據也是其願景來進行規劃,而總體策略規劃也會給予該企業明確的目標,並令其成員有一致的願景。再根據其總體策略,展開為事業別策略;Business-Level Strategies)及功能別策略(Functional-Level Strategies),作業策略是功能別策略中的一環,為企業進行策略展開時,最低階的一步。
※決策依賴「資訊」,以「規劃—控制系統」為例說明決策的層級與資訊特性的關係,以下三點為決策層級說明:
1.策略規劃:策略性決策所注重的是整體組織的發展。參與策略規劃性決策的大多是組織中的高階主管,問題通常也較不固定。
2.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決策是承繼策略規劃性決策所制定的策略。管理控制主要由中階管理者進行,它是上下之間的橋樑。
3.作業控制:作業控制要根據策略規劃及管理控制所設定的工作範圍及目標,以較嚴格的管理來確保作業的有效完成。
※作業策略的 「競爭優先順序」
作業策略中的「競爭優先順序」為一個或一組作業流程規劃將來要努力的方向。這些優先順序是公司必須展現出來的能力,以維持或建立市場占有率,並使其他內部流程得以成功實行。它們包括:低成本作業、高品質、品質的一致性、交貨速度、及時交貨、開發速度、客製化、多樣性及產量彈性。
競爭優先順序是流程現在與未來滿足內部顧客所必須具備的重要特性。
※作業策略通常以模型的使用、數量方法、抵換分析 (Analysis of Trade-Offs)、敏感性分析及系統方法來顯示其特性。
1.模型的使用:模型是實際之抽象表現。也就是說,模型呈現某一件事物之簡化或不完全的一面。模型可分為圖表模型及數學模型。
2.數量方法:解決問題的數量方法通常是嘗試得到解決管理問題之數學最適方法的其體表現。其中,線性規劃(Linear Program]mlling)和與數學有關的技巧被廣泛應用以求得稀有資源之最適分配的解;等候線技術(Queuing TeChniques)適用於分析等候線路之形成:專案模型(Project Models),如PERT與CPM都對規劃協調與控制大規模專案很有用處:預測技術,Forecasting Techniques,漸漸地被用來作為規劃與排程的基礎:統計模型(Statistical Models)現在彼用在具風險性的決策。
3.抵換分析:進行不同策略間的妥協與選擇。
4.敏感性分析:使用者能測出,某個解決方法對問題中一個或數個參數之改變所產生的敏感度有多少。
5.系統方法:可被視為一個互相關連而必須一起運作的零件之組合。
※決策分析(Decision Analysis)是運用理性的程序或方法.使得決策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就可供選擇的決策方案中決定最佳策略。
※在選擇決策方案時可供參考或採行的主要決策原則與方法:
1.確定狀態決策問題(Decision Making Under Certainty):本質狀態的發生是為必然,變即與決策制定相的各種資訊均為已知且確定。
2.不確定狀態決策問題(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各種本質狀態的發生存在著不確定性,且無法推預估或推算本質狀態實際將發生各種情況之機率。在此狀況下,不適宜運用對資料以需求較為殷切的數學演算方法,多是以價值判斷的準則為依據來進行決策的制定。
3.風險狀態決策問題(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各種本質狀態之發生呈現出不確定的現象,但是可依以往資料或經驗,將其所將發生的情況以機率分配來描述。

第三章預測

※預測是一種預估未來事件的藝術科學,包括透過歷史資料與數學模式來評估、主觀或直覺的方式,以及結合數學模式與主觀調整的預估等方式。預測影響整個組織決策及活動,包括會計、財務、人力資源、行銷、管理資訊系統及其他部分。
※預測有兩種用途,一種是幫助管理者規劃系統(plan the System),另一種是幫助他們規劃系統的使用(Plan the use of the system)。
規劃系統通常是包括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類型、需要設施與設備、公司設置地點等長期規劃。
規劃系統中的使用指的是中、短期計畫,包括存貨及人力需求的規劃、採購與生產的規劃、編列預算與排程。
※規劃是管理工作中的首要任務,如果規劃期間籠罩著不確定性,則管理者將會發現很難有效的計畫。
※預測可以幫助管理者減少一些不確定性,因而使他們能夠更有意義的計畫。
※預測過程有六個基本步驟:
1.決定預測的目的。預測要如何進行?何時需要?這可以提供以下指標:預測所需的詳細程度、足夠資源仁人員、電腦時間、金錢)的數量與所需準確的程度。
2.建立時間幅度。預測必須指出時問範圍,當時間幅度增加時,準確度會降低。
3.選擇一種預測方法。
4.蒐集與分析相關資料。
5.做出預測。
6.監控預測。必須要監控預測,以確認執行方式是否今人滿意。如果不是,則重新檢討方法、假設、資料有效性等;依照需要而修正,並重新預測。
※常用的預測方法通常有兩種:定性與定量。
定性法主要是由主觀投入所組成,其通常缺乏準確的數字描述;
定量法則包含歷史資料的延伸,或使用因果(解釋)變數做預測的關聯模型。
※學習到多種預測方法,它們可以分為判斷預測法、時間序列預測法或是關聯性模型:
1.判斷預測法(Judgemental Forecasts)
依賴各種來源的主觀投入分析,例如消費者調查、銷售員、管理者與主管,以及專家小組會議。通常,這些來源可提供其他地方所無法獲得的洞見。
2.時間序列預測法(Time Series Forecasts)
是單純地嘗試用過去經驗推測未來,這些方法使用歷史資料,並假設未來跟過去是一樣的。一些模型僅嘗試將歷史資料中的隨機變異變得更平滑;其他則是企圖從資料中找出特定模型並推斷未來,但卻沒有確認模式的起因。
3.關聯性模型(Associative Models)
使用一個或多個解釋變數方程式以預測未來的需求。例如:塗料需求可能會與每加侖的價格、使用在廣告的花費,以及塗料的特性(如乾燥的時間、清除的難易度)等變數相關。
※以判斷與意見為基礎的預測
主管意見
一群較高階的管理者(如,在行銷、生產及財務方面)可能碰面,並在一起進行預測。這種方法通常適用於長期規劃,以及新產品發展中的一部分,其優點在於把各個管理者豐富的才能與知識結合在一起。然而,此法的風險,在於某個人的意見可能引導群論,或者可能將預測的責任分散於整個團體.而導致產生良好預測的壓力較輕。
銷售人員的意見
銷售人員或客服人員通常是資訊的優良來源,因其與消費者直接接觸。他們通常知道顧客對於未來的考量與計畫。然而,這個方法有幾個缺點:其中之一就是,他們無法區分顧客對於未來的考量與計畫;另一點,則是銷售人員與客服人員經常過度受到最近經驗的影響。此外,如果用預測來建立銷售指標配額,則會有一番利益的紛爭,因為提供較低的銷售估計對於銷售人員較有利。
消費者調查
由於消費者是最終需求的決定者,因此,從消費者處尋覓得資訊似乎是必要的。消費者調查的明顯優點.在於他們可以得到在別處所得不到的資訊。另一方面,建立一個調查需要相當多的知識及技巧,以便能管理及正確解釋有效資訊的結果。
其他方法
管理者可能向許多其他管理者與幕僚人員徵求意見.偶而需要外部的專家提供協助預測。其中一種預測方法是德菲法(DelphiMethod)。德菲法涉及將一系列的問卷流通於有知識能力的個人之間,以求得有意義的意見。問卷採用匿名的方式,這樣較能獲得誠實的回答.並且減少個人意見獨占優勢的風險。由前一份問卷取得的資訊.發展出新問卷,因而擴大參與者能夠據以判斷的資訊範圍。
其目標是達成意見一致的預測。作為預測的工具,德菲法對於技術性預測很有幫助;也就是說,德菲法是可以預估技術的改變及對組織機構影響的方法。
※以時間序列為基礎的預測
時間序列乃指一段時間內,以固定的時間間隔(每小時、每日、每週、每月、每季或每年),依序得到觀察值的時間順序。其數據可能是需求、盈餘、利潤、貨運量、意外事件、產出、突發事件、生產力與消費者物價指數等的衡量。
時間序列的數據分析,需求分析者確認時間序列的基本行為模式;通常只要把數據繪成圖形,並目視檢查圖形就可以T。可能會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模式出現:趨勢、季節變動、循環變動,反在平均值附近的變動。此外,還可能有隨機或不規則的變動。
※天真預測法
一個簡單但廣泛使用的方法為天真預測法。天真預測法使用時間序列,以前一期單一數值做為預測基礎,其可以運用於穩定的數列(變動在平均值附近)季節變動或趨勢。就穩定數列而言,上一期的數據點就成為下一期的預測值。
※移動平均法:利用最近幾期的資料求取其平均值,當作未來的預測值。
※加權移動平滑法:則以加權移動平均為基礎,是移動平均的一種改進。
※指數平滑法:是一種較複雜的加權移動平均法,即每個新預測值是以前一個預測值+該值與實際值差額的百分比。
亦即新預測值﹦前一個預測值+a(實際值-前一個預測值)
其中a ﹦平滑係數
其平滑係數(alpha factor阿發值)會依據預估錯誤測量的功能而自動調整。
※趨勢分析法:趨勢分析也就是發展一個可以適當描述趨勢的方程式(假設資料中呈現趨勢)。趨勢可能是線性的,也可能是非線性的。當趨勢出現時,有兩種重要方法可以用來進行預測。一是使用趨勢方程式,另一種為指數平滑法的延伸。
※趨勢調整指數平滑法:當時間序列顯示出線性趨勢時,可以用簡單指數平滑法的變動,其稱為趨勢調整指數平滑法(Trend-Adjusted Exponential Smoothing),有時稱為雙重平滑法(Double Smnoothing)以便適用於資料在平均值上下變動、階梯式改變或逐漸改變的簡單指數平滑法區分。
※季節性分析法:所謂在時間序列中的季節變動(Seasonal Variations),是指在序列資料中某種事件規則地向上或向下反復移動。在時間序列中的季節性,是以實際值偏向序列平均的數量來表示。
※季節性有兩種不同的模型:
1.加法模型:以數量來表示季節性,其乃加減數列的平均值,以便加入季節性。
2.乘法模型:季節性以平均(或趨勢)數量的百分比來表示,然後將其用來乘以數列中的值,以加入季節性。在實務上,乘法模型遠比加法模型應用更為廣泛。
※在決定預測替代方案時,預測準確度是一個顯著的因素。準確度是以預測歷史數據誤差為基礎。
※歸納過去誤差常用的兩種量度,是平均絕對偏差(Mean Absolute Deviation,MAD)及平均方差(Mean Squared Error,MSE)。MAD是絕對誤差的平均值,而MSE是誤差平方的平均值。MAD與MSE的計算公式為:
Σ(實際值-預測值) Σ(實際值-預測值)2
MAD= ───────── MSE= ─────────
N N-1
當預測誤差只顯現隨機變動時,通常可以視為預測實施較佳。因此,何時需複檢特定預測方法的有效性,其關鍵性的判斷在於預測誤差是否隨機的。若非隨機的,則調查是否存在其他誤差來源,及如何矯正問題。預測能用追蹤訊號(Tracking Signals)或管制圖(Control Charts)來追蹤。
追蹤訊號在於累積預測誤差(Cumulative Forecast Error)與對應MAD比值:
Σ(實際值-預測值)
追蹤訊號= ─────────
MAD
藉助於管制圖,將誤差繪於圖上,可能極有意義。此種繪圖有助於瞭解製程,並使各位能檢視作管制界限內的可能模式,進而提出預測改進之道。像追蹤訊號一樣,管制圖有注意力集中於落在預定界限之外的偏差。然而不論何種方法,即使所有誤差皆在管制圖界限之內,我們仍希望針對誤差的可能摸式檢核。
以時間序列數據為基礎的預測,可能需要增加或修正趨勢,在解釋性的模型裡可能需要重新計算斜率或做一些其他的調整。
※管制圖方法通常比追蹤訊號法好。追蹤訊號法的主要缺點.在於使用累積誤差,個別誤差可能被遮蔽,使得大的正誤差與負誤差相互抵銷。相反地,使用管制圖法,則是個別判斷每個誤差。因此.依賴追蹤訊號法來追蹤誤差.可能會被誤導。事實上.追蹤訊號法的使用始於企業第一次使用電腦之前。當時,計算標準偏差比計算平均偏差困難多了,為此.發展出追蹤訊號的概念,現在,電腦及計算機輕易提供標準偏差。儘管如此,然而追蹤訊號的使用還是存在,可能是因為使用者不瞭解管制圖的優點。
※目前在生產方面雖然可運用的預測方法很多,但沒有一種方法在各種情況都運作最佳。在為既定情況選擇預測方法時,管理者或分析者必須考慮許多因素。
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成本」與「準確度」一般而言,準確度越高的預測,其成本越高,所以在成本與準確度之間必須謹慎權衡取捨,最佳的預測不一定要最準確或成本最低;而是管理階層所認同某種準確度與成本最佳組合。
其他在選擇預測時應考慮的因素,包括歷史數據的可取得性、電腦的可用性、決策者運用某些方法的能力、數據與分析數據.以及籌劃預測所需時間和預測方法先前使用的經驗。預測時間幅度很重要,因為有些預測法較適合於長期預測,而有些適合短期預測。舉例說明,趨勢方程式能夠用來投射的時期則長多了。當使用時問序列數據時,繪製數據圖形對選擇適當方法很有幫助。幾個定性預測法不需要歷史數據,故適合長期預測。德菲法與主管意見法往往用於長期規劃。
在某些情況下,管理者可能不只用一種預測方法,以獲得獨立的預測值。若不同的方法產生約略相同的預測,則將對預測結果增添信心;若預測值之間不一致,則表示需要進一步分析。所有預測都傾向不確定性,因此,重要的是提供準確的量度。計算幾種預測準確性的量度,或許可以幫助管理者評估既定方法的預測績效,以及在各種替代預測方案做選擇。

第四章產品設計與發展

1.產品之研究發展可分為哪些形式?【評量】
答:1.學術研究機構進行之基礎研究;
2.產業技術研究機構進行之技術研發。
3.產業界所進行之生產製造與行銷等之研發工作。
2.何謂微笑曲線?試以微笑曲線說明台灣經濟發展的定位。【評量】
答:當前台灣經濟發展的定位應以製造為基礎,往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特別是創新研發中心一端。因應大陸經濟崛起的潮流,藉同文同種之優勢及扮演跨國企業之跳板,應善用中國大陸世界工廠的地位,發展台灣成為科技島(綠色矽島)及亞太營運中心(全球運籌中心)。
3.說明產品創新與開發管理的工作範疇。【評量】
答:產品創新與開發管理,無論自行研發與委外研發產品均具有以下工作範疇:
1.產品研發策略之規劃:包括市場分析研究、技術預測、技術發展規劃、智慧財產檢索、智慧財產趨勢分析、智慧財產佈局,策略規劃與風險評估等。
2.產品專門技術之開發:包括產品與服務之研究開發、創新創業育成與實驗模擬檢測等。
3.產品研發成果之運用:研發成果投資評估、研發成果組合與行銷、研發成果鑑價、研發成果移轉與授權、研發成果保護與侵權鑑定與研發成果獲利模式規劃等。
4.何謂研發服務業? 【評量】
答:係指於企業進行研究發展過程中,提供有關自然、社會及人文科學等專門性知識或技能之應用服務的產業。
5.試述產品與服務設計的基本原則,【評量】
答:1.能否掌握消費者的喜好;
2.須重視設計人員能否在公司品牌形象發展的方向上工作,有些人的創意很好,卻未能適合公司產品發展的風格;
3.須強調設計人員要能針對公司營運效率進行設計提案,不僅就設計,還須具備統籌能力,可以從量產、成本及行銷的觀點,說服其他部門採用設計提案,例如產品可以賣到哪裡?產品市場有哪些特性?如果連內部都無法溝通說服,就很難在市場上說服消費者。
6.產業設計範疇有哪些? 【評量】
答:1.產品設計如工業產品設計、包裝設計、電腦輔助設計、流行時尚設計、工藝產品設計、機構設計與模具設計等。
2.服務設計如ClS企業識別系統設計、品牌形象設計、平面視覺設計、廣告設計、網頁多媒體設計、產品企劃、遊戲動畫軟體設計與動畫設計。
3.活動設計如展演活動企劃、公關活動企劃與產品展銷企劃等。
4.空間設計如景觀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櫥窗設計、展場設計、照明設計與舞台設計等。
7.新產品的分類法有哪些? 【評量】
答:1.全新產品(New to the world product):創造一全新市場的新產品。
2.新產品線(New product lines):使公司能首次進入某現有市場的新產品。
3.強化現有產品線(Additions to existing product):補充公司現有產品線的新產品。
4.現有產品的改良更新(Improvements in revision to existing product):提供改進性能或較大認知價值及取代現有產品的新產品。
5.重新定位(Reposition):將現有產品重新定位,導入至新市場或新市場區隔
6.降低成本(Cost reduction):提供性能相同但成本較低的新產品。
8.試述產品開發流程的階段。【評量】
答:1.產品構想:根據市場需求或技術與科學發展等趨勢,提出毒品構想,而此初步的產品構想必須通過審核,否則予以放棄。
2.初期評估:針對先前提出的產品構想進行初期評估.及收集相關產品資訊並同時進行市場與科技評估,以確認此產品構想之技術可行性與資源需求狀況。
3.概念設計:此階段為進行市場研究,以確認在市場中所需求的產品特性,藉以定義產品型態與目標。最後針對已形成的產品概念進行評估,以決定新產品開發企劃是否該繼續進行。
4.產品發展:根據產品概念來做發展,於步驟中形成原型,並同時進行市場規劃,融合概念階段之市場選擇、產品策略與產品定位形成的市場整體規劃,並決定產品的價格、流通、廣告與銷售服務等策略。最後將產品雛形與市場規劃的結果進行發展評估,以決定開發案的持續與否。
5.產品測試:針對產品設計與使用性能作測試,於公司內部進行產品雛形測試,驗證是否有設計上的缺失;另外由客戶試用毒品來驗證產品性能是否有缺陷,並須經測試評估後才能進行下一階段工作。
6.工程測試:是進行量產前的最後驗證。針對市場規劃做最後階段的修正與調整,且對產品市場佔有率與預期售價做最後的評估;同時據此來對生產設備及生產方式做最後的調整,並依此結果進行商品化前的分析評估。
7.量產上市:將產品進行全面性的量產與整體規劃以實現於市場,產品上市後根據事前設定之控制基準指標(Benchmarks),包括市場佔有率、銷售量及單位生產成本等因素,來評估新產品開發之成敗。
9.協同產品設計與發展的目的為何?試述各種進行成功的協同產品發展的方法。【評量】
答:
1.協同產品設計與發展支援產品整個生命週期流程,包括戰略、規劃、管理和執行領域的能力。協同產品設計與發展之所以受到企業的重視,主要是由於企業生存環境面臨幾項的變動因素:(1)大幅縮短的產品生命週期;(2)日漸提升的客製化要求;(3)製造本質的改變。
2.企業可經由各種方法進行成功的協同產品發展。例如:
(1)藉助網路科技,創造與生產符合客戶特定需求的創新產品。
(2)儘早在產品開發流程的初期便結合商業夥伴的專業見解,並將客戶的需求納入流程之中,以刺激產品的創新。
(3)與供應商建立策略性的協同合作關係,充分利用供應廠商的創新技術、專業領域知識以及多元性,以達到產品隨處設計、隨處生產的目標。
10.試述供應商涉入協同產品發展不同的模式。【評量】
答:1.策略開發 (Strategic Development):由於供應商的涉入是在開發風險高以及供應商所負的責任較高的情況之下,雙方在產品開發的初期便感到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存在。因此雙方面經常利用非書面的方式溝通,而且溝通次數相當頻繁,採取雙向互動式的溝遠方式,溝通的內容相當多元化,包含技術以及商業資訊。
2.關鍵開發(Critical Development):供應商的涉入是在開發風險高但供應商所負的責任較低的情況之下。因此大部分是由製造南來主導雙方的溝通,溝通方向是以製造商(用戶)所發起之單向溝通為主.而雙方合作主要注重資訊的獲得,溝通的內容多以市場資訊為主。
3.常規開發(Arm's-length Development):供應商的涉入是在開發風險程度低但供應商所負的責任較高的情況之下。所以大部分是由供應商方面主導雙方的溝通,溝通的方向是以供應商所發起的單向溝通為主,而雙方合作的主要是供應商獨立的開發,溝通的內容多以技術力面為主。
4.例行開發(Routine Development):供應商的涉入是在開發風險程度低且供應商所負的責任也較低的情況之下。溝通的方向大部份是由雙向溝通為主,但與策略開發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只在有改變時才會通知對方。所以雙方的溝通頻率相當少。
11.何謂產品資料管理系統? 【評量】
答:產品資料管理系統(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是協同產品設計的重要基礎。PDM係以毒品為管理主軸的管理系統,設計圖面、規範、產品構造型式,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s,BOM)、流程、組織及其他如產品開發設計、製造生產相關的資料,都可以存放於產品資料管理的伺服器內,每個用戶按照工作權限的設定,共享同一個存放於資料伺服器中之最新資料。PDM提供電子化作業環境與設施,達成資源統合共享、爭取縮短產品上市時間與降低設計生產成本的目標。
12.科技產業之產品設計的特性為何? 【評量】
答:1.舉凡企業的技術研發、智慧財產權和人力資源等,在顯示科技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技術、資金與創新創業的精神等組織內部資源的影響,然而面對外部環境快速的變動,國內科技產業如何有效的整合內外資源以因應此一變化,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2.高科技產業是屬於資本與技術密集的產業,講求專業知識、注重研究發展與科技人才培育,其有技術密集高、經濟規模大、高風險、高報酬等性質。此產業能維持多久的競爭力,取決於技術創新機能,而發展產業研發技術能力,將是未來廠商致勝關鍵。
3.科技產業之許多關鍵性零組件之設計技術能力和專利權通常掌握在單一或由少數幾家廠商所壟斷,零組件之設計與製造均由賣方來掌控。
4.動態研發能力所指的是在高度環境變動下,廠商研發的因應能力。而在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產業、資訊服務產業等,尤其容易看出廠商此一特性。
5.此外,由於面板製造商的關鍵性零組件須透過設計外包,須與供應商要有良好的互動,才能了解供應商在設計和製造關鍵零組件的技術能力。

13.鴻海如何切入全球產業鏈,以建立其電子代工產業之設計鏈? 【評量】
答:1.惠普簽署技術合作合約,正式宣布策略結盟。雙方除將共同開發新產品,例如新一代個人電腦產品外,也將在新興技術,例如奈米材料、奈米電池與下世代顯示技術等上合作,並將雙方關係由客戶關係提升到夥伴關係。
2.代工製造是鴻海切入全球產業鏈的第一步。由於全球產業垂直分工的發展台灣產業近年來從代工製造(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切入的策略,使台灣廠商佔據全世界產業鏈獨特位置,並建立競爭門檻。鴻海在2004年營收超過5,000億,躍升為全世界第一大專業電子代工廠商。雖然以施振榮提出的「微笑曲線」觀點來看,電子代工產業屬於附加價值較低的產業,但是事實證明,以代工切入現有產業鏈,並藉由台灣工程管理與大陸低廉勞工製造優勢,應是一正確的進入策略。
3.「微笑曲線」兩端提升價值是第二步。由製造端切入微笑曲線,並豎立競爭規模為產業進入模式第一步,如何往附加價值高的微笑曲線兩端前進是另一重要課題。針對這個課題,鴻海積極建立研發中心,企圖由微笑曲線中間往左前進;藉著將基礎研究、規格制訂與產品研發的整合,提供國際大廠除了產銷售外,產品供應端全方位的服務者。
4.鴻海與Hp宣布策略結盟,展現強烈企圖往「微笑曲線」左邊挺進。鴻海在代工產能上的優勢與其研發布局上的決心,已經受到國際大廠的重視,並揭示鴻海的企業轉型(由「製造的鴻海」邁向「科技的鴻海」)與專利佈局策略已具初步成效。以美國專利資料庫為例,惠普與鴻海近年在美國所核准之專利數,姑且不論鴻海所申請專利的質,單就量的累積來看,就不難發現鴻海,已與以技術創新聞名的惠普建立技術互惠的技術能量。
5.由於台灣專業製造廠商不具經濟規模,相對研發經費他相當有限,因此對應的技術與專利佈局策略較弱。根據鴻海經驗,若企業隨著代工規模增大,能同時著重研發人員累積研發能量,與善用專利佈局開闊新領域,假以時日,相關電子專業製造廠商,將有質力在更多領域完整佔領微笑曲線左半端,成為品牌銷售與通路外的專業研發與製造廠商。
【重點整理】
※研發服務業:係指於企業進行研究發展過程中,提供有關自然、社會及人文科學等專門性知識或技能之應用服務的產業。
※研發服務業可分為提供研發策略之規劃服務、提供專門技術之服務與提供研發成果運用之規劃服務等三類。
※產品與服務設計有幾個基本原則:
1.能否掌握消費者的喜好;
2.須重視設計人員能否在公司品牌形象發展的方向上工作,有些人的創意很好,卻未能適合公司產品發展的風格;
3.須強調設計人員要能針對公司營運效率進行設計提案,不僅就設計,還須具備統籌能力,可以從量產、成本及行銷的觀點,說服其他部門採用設計提案,例如產品可以賣到哪裡?產品市場有哪些特性?如果連內部都無法溝通說服,就很難在市場上說服消費者。
※逆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也稱反向工程,是根據已存在的產品或零件原型構造產品或零件的工程設計模型,並在此基礎上對已有的產品進行剖析、理解和改進,是對已有之設計再設計。
※逆向工程可分以下三類:
1.實物逆向:它是在已有產品實物的條件下,通過測繪和分析,從而再創造;其中包括功能逆向、方案、結構與材質等多方面的逆向。
2.軟體逆向:產品樣本、技術檔、設計書、使用說明書、圖紙與有關規範和標準、管理規範和品質保證手冊等均稱為技術軟體。軟體逆向有三類:既有實物,又有全套技術軟體;只有實物而無技術軟體:沒有實物,僅有全套或部分技術軟體。
3.影像逆向:設計者既無產品實物,也無技術軟體,僅有產品的圖片、廣告介紹或參觀後的印象等,設計者要通過這些影像資料去構思與設計產品,該種逆向稱為影像逆向。
※品質機能展開(QFD)的基本方法是以品質屋(QuaIityHouse)的模式,分析客戶需求與產品品質特性及工程管理措施之間的關係,找出關鍵措施以指導工程及管理人員抓住重點而能有效管理,避免矛盾,製造出客戶滿意的產品。
※品質屋的構成以矩陣的方式,以客戶需求展開,提出技術的要求。以技術的要求尋求工程措施並訂出規格目標.評估客戶需求與技術要求的相關程度,技術要求之間的相關程度,再評估產品的競爭能力及技術的競爭能力。正式品質屋的展開分四階段展開,從產品規劃、零組件展開、製程規劃及正式量產等階段。但是實際應用時,除非是全公司的方針展開,必須以此大型QFD展開。一般局部的問題,可以簡化的方式來進行。
※產業設計範疇包括產品設計、服務設計、活動設計與空間設計。
1.產品設計如工業產品設計、包裝設計、電腦輔助設計、流行時尚設計、工藝產品設計、機構設計與模具設計等。
2.服務設計如ClS企業識別系統設計、品牌形象設計、平面視覺設計、廣告設計、網頁多媒體設計、產品企劃、遊戲動畫軟體設計與動畫設計。
3.活動設計如展演活動企劃、公關活動企劃與產品展銷企劃等。
4.空間設計如景觀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櫥窗設計、展場設計、照明設計與舞台設計等。
※所謂產品開發,是經由創意思考之新穎性獲得現有產品所沒有的:(1)機能、品質之新穎性;(2)研究、技術、生產方法等新穎性;(3)服務提供的新穎性。產品開發在企業中是技術資產進行革新及累積的角色,經由技術革新之實現,而使得確保及維持企業競爭優勢。
※在產品開發中,所謂的新產品具有多種分類法。根據產品對公司及市場的新穎程度來做分類,可區分成六大項:
1.全新產品(New to the world product):創造一全新市場的新產品。
2.新產品線(New product lines):使公司能首次進入某現有市場的新產品。
3.強化現有產品線(Additions to existing product):補充公司現有產品線的新產品。
4.現有產品的改良更新(Improvements in revision to existing product):提供改進性能或較大認知價值及取代現有產品的新產品。
5.重新定位(Reposition):將現有產品重新定位,導入至新市場或新市場區隔
6.降低成本(Cost reduction):提供性能相同但成本較低的新產品。
※以產品規劃之觀點,將產品開發專案區分為:新產品平台、衍生型產品、改良型產品和全新產品等四種類型:
1.新產品平台:需專注於一個新的、共通的平台來創造一個全新的產品族。此新產品族將滿足已熟悉的市場與產品種類。
2.衍生型產品:此是既有產品平台的延伸,其擴充既有的產品平台,使其可以一個或更多的產品來滿足已熟悉的市場。
3.改良型產品:此類專案可視為既有產品的漸進性改善,其只增加或修正既有產品的特性,是為了要讓這些產品能保持流行且具競爭力。
3.全新產品:此涉及完全不同的新產品或生產技術,並尋求滿足全新且不熟悉的市場。此類專案的風險較大。
※在工業新產品的理想開發流程模型應具有下列條件:
1.足夠具體:其必須足夠具體,且詳細到足以成為管理者的行動綱領,但其不會過於複雜以致於阻礙到其使用。
2.市場導向:其需能將市場研究和行銷規劃建構於整個流程當中。
3.促進溝通:其需涵蓋各種專門知識且可以促進關鍵開發群組的內部溝通。
4.評估風險:其需能確認高的新產品失敗率和風險,且於整個流程中建立即時的評估點和釋放點。
※產品開發流程可分為七個階段:產品構想(Idea)、初期評估(Preliminary Assessment)、概念設計(Concept Design)產品發展仁(Developmnent)、產品測試(Testing)、工程測試(Trial)與量產上市(Llaunch)。各階段詳細內容如下:
1.產品構想:根據市場需求或技術與科學發展等趨勢,提出毒品構想,而此初步的產品構想必須通過審核,否則予以放棄。
2.初期評估:針對先前提出的產品構想進行初期評估.及收集相關產品資訊並同時進行市場與科技評估,以確認此產品構想之技術可行性與資源需求狀況。
3.概念設計:此階段為進行市場研究,以確認在市場中所需求的產品特性,藉以定義產品型態與目標。最後針對已形成的產品概念進行評估,以決定新產品開發企劃是否該繼續進行。
4.產品發展:根據產品概念來做發展.於步驟中形成原型,並同時進行市場規劃,融合概念階段之市場選擇、產品策略與產品定位形成的市場整體規劃,並決定產品的價格、流通.廣告與銷售服務等策略。最後將產品雛形與市場規劃的結果進行發展評估,以決定開發案的持續與否。
5.產品測試:針對產品設計與使用性能作測試,於公司內部進行產品雛形測試,驗證是否有設計上的缺失;另外由客戶試用毒品來驗證產品性能是否有缺陷,並須經測試評估後才能進行下一階段工作。
6.工程測試:是進行量產前的最後驗證。針對市場規劃做最後階段的修正與調整,且對產品市場佔有率與預期售價做最後的評估;同時據此來對生產設備及生產方式做最後的調整,並依此結果進行商品化前的分析評估。
7.量產上市:將產品進行全面性的量產與整體規劃以實現於市場,產品上市後根據事前設定之控制基準指標(Benchmarks),包括市場佔有率、銷售量及單位生產成本等因素,來評估新產品開發之成敗。
※協同產品設計與發展支援產品整個生命週期流程,包括戰略、規劃、管理和執行領域的能力。協同產品設計與發展之所以受到企業的重視,主要是由於企業生存環境面臨幾項的變動因素:
1.大幅縮短的產品生命週期:由於消費市場對於商品的喜好與口味轉變越來越快,以往廠商好整以暇地生產出一項產品便得以在市場上長銷的景況不再,所以廠商必須視市場銷售的狀況和反應,隨時更動產品的設計或功能,「新產品的上市速度.成為決定競爭勝負的關鍵。
2.日漸提升的客製化要求:以往製造業者以大量生產的方式累積存貨來供應市場的需求,但是現在的生產卻必須視市場需要而保持高度的彈性,為有效因應消費市場生態的變革,製造的模式已經由存貨生產(make-to-stock)轉變為接單生產(build-to-demand);換言之,客製化能力是能否贏得市場的關鍵因素。
3.製造本質的改變:製造業彼此的分工越來越來細,已經從昔日純粹in-house的一貫設計與製造,轉變為與外部協力廠商密切合作,各司其職地負責某些流程或是部分零件生產的。
※企業可經由各種方法進行成功的協同產品發展。例如:
1.藉助網路科技,創造與生產符合客戶特定需求的創新產品。
2.儘早在產品開發流程的初期便結合商業夥伴的專業見解,並將客戶的需求納入流程之中,以刺激產品的創新。
3.與供應商建立策略性的協同合作關係,充分利用供應廠商的創新技術、專業領域知識以及多元性,以達到產品隨處設計、隨處生產的目標。
※從產品開發過程之驗證程序與審查後,完整的產品設計流程須包含研發階段、設計審查與產品驗證三階段:
1.研發階段:先訂定產品設計目標,依序為發展產品輸入條件與顧客心聲、產品目標檢討、硬體/軟體之品質要求、預應式的設計、開發產品的魅力品質、品質展開、預知設計品質成敗因子及電子化的產品研發管理。
2.設計審查:依序為發展不同階段之審查重點、執行設計審查及發展設計審查查核表。
3.產品驗證:依序為發展不同階段之驗證重點、執行產品驗證、發展可靠度整體試驗、發展製程良率提升品控技術及發展完備之評估驗證計劃。
※在供應商涉入協同產品發展的程度中,可用兩個構面來衡量不同的供應商涉入模式,此兩個構面分別是供應商涉入新產品開發的時間(Timing of Involvement)與供應商間之競爭程度(Degree of Competition Among Supplier)有研究提出了供應商涉入組合(Supplier lnvolvement Portfolio)的模式,來提供對於面對供應商涉入決策時,可作為設定優先順序的依據。此供應商組合是利用兩個構面來進行區分的(如圖4-4),此兩個構面分別為:1.供應商所擔負的開發責任的程度,2.產品開發的風險程度。
※四種供應商涉入開發組合模式:
1.策略開發 (Strategic Development):由於供應商的涉入是在開發風險高以及供應商所負的責任較高的情況之下,雙方在產品開發的初期便感到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存在。因此雙方面經常利用非書面的方式溝通,而且溝通次數相當頻繁,採取雙向互動式的溝遠方式,溝通的內容相當多元化,包含技術以及商業資訊。
2.關鍵開發(Critical Development):供應商的涉入是在開發風險高但供應商所負的責任較低的情況之下。因此大部分是由製造南來主導雙方的溝通,溝通方向是以製造商(用戶)所發起之單向溝通為主.而雙方合作主要注重資訊的獲得,溝通的內容多以市場資訊為主。
3.常規開發(Arm's-length Development):供應商的涉入是在開發風險程度低但供應商所負的責任較高的情況之下。所以大部分是由供應商方面主導雙方的溝通,溝通的方向是以供應商所發起的單向溝通為主,而雙方合作的主要是供應商獨立的開發,溝通的內容多以技術力面為主。
4.例行開發(Routine Development):供應商的涉入是在開發風險程度低且供應商所負的責任也較低的情況之下。溝通的方向大部份是由雙向溝通為主,但與策略開發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只在有改變時才會通知對方。所以雙方的溝通頻率相當少。
※產品資料如產品規格、樣本、設計方針及智財權等,常受地理區域、系統及格式的限制,而影響到產品資料的存取與管理。為了得到完整的資訊,這些資料和整個產品設計及流程,必須藉由產品工程平台加以整合,有效地讓各部門及承包商和客戶間分享資料,以支援各個工作流程,並在整個產品設計的生命週期中控制產品的型態、管理工程變更,以達成同步工程之目標。
※產品資料管理系統(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是協同產品設計的重要基礎。PDM係以毒品為管理主軸的管理系統,設計圖面、規範、產品構造型式,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s,BOM)、流程、組織及其他如產品開發設計、製造生產相關的資料,都可以存放於產品資料管理的伺服器內,每個用戶按照工作權限的設定,共享同一個存放於資料伺服器中之最新資料。PDM提供電子化作業環境與設施,達成資源統合共享、爭取縮短產品上市時間與降低設計生產成本的目標。
※產品資料管理系統可概括分為四大管理模組:文件(Data Vaulting)或檔案管理(Document Management)、流程管理(Process Workflow Management)、產品構型管理(Product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與整合界面(Iinterface)。
※舉凡企業的技術研發、智慧財產權和人力資源等,在顯示科技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技術、資金與創新創業的精神等組織內部資源的影響,然而面對外部環境快速的變動,國內科技產業如何有效的整合內外資源以因應此一變化,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高科技產業是屬於資本與技術密集的產業,講求專業知識、注重研究發展與科技人才培育,其有技術密集高、經濟規模大、高風險、高報酬等性質。此產業能維持多久的競爭力,取決於技術創新機能,而發展產業研發技術能力,將是未來廠商致勝關鍵。
科技產業之許多關鍵性零組件之設計技術能力和專利權通常掌握在單一或由少數幾家廠商所壟斷,零組件之設計與製造均由賣方來掌控。
動態研發能力所指的是在高度環境變動下,廠商研發的因應能力。而在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產業、資訊服務產業等,尤其容易看出廠商此一特性。
此外,由於面板製造商的關鍵性零組件須透過設計外包,須與供應商要有良好的互動,才能了解供應商在設計和製造關鍵零組件的技術能力。
※國內某知名面板製造商的產品研發流程大致分為五個步驟 (蔡佳昇,2004):
步驟一:是產品事業部經理(Product Manager,PM)先有初步的構想,而提出新產品規格的計劃書。同時行銷部門將搜集目前市場相關資訊,包含產業趨勢及動態進行分析。接著由行銷部門開會主導,會議稱為新產品評估會議(New Product Review,NPRV),參與人員有行銷部門、研發部門和業務部門主管,會議內容主要討論下一季新產品規劃。
步驟二:將計劃書交給研發部門工程師做可行性評估(可行性評估會議),考慮公司目前的技術平台,供應商的能力是否可以接受這樣的規格,以及供應商和公司研發部門的技術能力:若是執行上有困難,則與產品經理溝通協調。
步驟三:設計,此階段由研發部門執行,首先開產品設計會議 (Design Review,DKV),與會部門有製造部門和品管部門,並做設計的確認,以確保製程能力和設備沒有問題;同步研發,,若可行則進行驗證。
步驟四:驗證。先經由產品設計驗證測試(Design Verification Test,DVT),將之前所設計的圖面.光罩、模具等先做小量的驗證.做功能性的和組裝性測試。再進到下一階段.一樣有檢核會議仁(Check Point),與會部門有研發、行銷、製造和品管等部門主管,把遇到的困難提出討論並評分,經過嚴格的確認之後,接著進入小量生產測試(Mass production verification Test,MVT),如果可行則進下一步驟。
步驟五:量。將經過驗證的產品交給產品事業部工程師,以確認與當初所提新產品計劃書無誤。
從以上研發流程,產品事業部經理(PM)透過新產品評估會議(NPRV)檢核會議和小量生產測試(MVT)等方式,扮演部門之間協調溝通重要角色。

第五章產能規劃
1.試定義「產能」此一概念。【評量】
答:產能由字詞上簡單的解釋是,一個生產單位於一固定時間內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然而重能在商業上的意義通常指在固定時間下,一個系統所能產出的數量。廣義的產能定義通常是指生產率的上限。由於影響產能的因素甚多,因此其定義不易劃一,常用的產能定義為:
1.設計產能:指作業、製程或設備所能產出或服務的最大產能。指在理想狀態下,所能達成的最大產出率。
2.有效產能:設計產能減去因個人、機器維護、品質考量等條件後的最大可能產出。有效產能道常小於設計產能,原因是產品組合會變動、設備需要定期維護、中午休息、下午茶休息時間.排程,以及平衡作業的問題等。
2.產能如何衡量?【評量】
答:產能衡量一般而言共有兩種表達方式:即產出衡量或投入衡量。投入及產出關係為其投入為其資本面的付出,然而產出為所提供產品或服務之軍位量。產能的衡量通常所使用的指標為效率與利用率兩項,解說如下
1.效率係指實際產出對有效產能之比值而言。
效率=實際產出/有效產能
2.利用率係指實際產出對設計產能之比值而言。
利用率=實際產出/設計產能
3.規劃的年期可分為哪些形式?【評量】
答:規劃的年期通常會分短期、中期及長期產能規劃。一般而言,
短期是指1年以內之規劃,由於多數的設備無法在短期內投入運作,故短期產能提升的重點是以管理及系統之改善居多,如:調整勤務體制、改善使用產能之方式,調整需求或修改產品等。
中期是指2至3年之期間;長期是指3年以上之時程。中期及長期產能增減,有下列之項目:硬體設施與設備之投入或調整、廠房的擴充(含境外策略)及新技術之導入。
4.試述基本的產能選擇方案。【評量】
答:基本的產能選擇方案如下:
1.僱用與解僱員工:產業的勞力密集度決定了員工對產能的影響力。另外員工素質所扮演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視,例如高技能員工可以節省組織在教育訓練上所花費的成本,而且可以更快速地在生產線上工作,但是,在招募時,高技能員工較難尋獲。
2.加班/閒置時間:加班或閒置時間的使用比起僱用或解僱是較為緩和且更具彈性的產能方案,而且加班的使用較僱用更快速,因為既有的員工不需要再經過訓練及可立即上生產線。然而,生產力降低、品質不佳與更多的意外事件發生,是管理者在考量使用加班作為產能擴張方案時所需考量的額外成本。
3.兼職員工:若作業流程所需的技術層次較低且生產具季節性時,兼職員工是非常適合的產能方案,因為僱用兼職員工的成本相對於正式職員低。
4.存貨:即完成品的使用。其主要功能包括下列:
(1)達到預期的顧客需求:由於不能明確預測顧客的需求因此以保有存貨的方式來滿足顧客隨機性的需求;
(2)使生產的需求平滑順暢:當企業存在季節變動的需求時,通常會在淡季建立存貨以配合旺季的大量需求;
(3)分離作業:傳統上為了保持生產作業的持續性,製造業會把存貨當作兩連續作業之間的緩衝,以避免生產作業被突來的意外所中斷;
(4)避免缺貨:因為貨物從下單、投料、生產至傳遞到各層級供應商手上時所需要的前置時間不確定,因此存貨的貢獻即在及時供應避免缺貨。然而,存貨所產生的儲存與資金積壓成本亦是需要被管理者考慮的因素。
5.外包:自製或外購,通常取決於可能產能、相對專業性、品質考量、成本、需求的數量與穩定度等因素。外包可以使規劃人員獲得短暫的產能,惟較難控制產出且可能產生較高的成本和品質問題:若採用外包方案,則組織可能考慮與另一組織簽訂契約,以規律的供應部分貨品或服務。相對的,在產能過剩的時期,組織可以承包來自其他組織的工作。
5.試述委外類型關係。【評量】
答:1.市場關係是指更換承包商不需額外消耗成本,其作業內容簡單,成本也較為低廉,轉換容易且易被取代。
2.合夥關係是必須發展長期互惠關係,而與同一承包商持續不斷發展互惠關係,所以雙方互動關係會過於頻繁,其成本也最高,故委外關係的建立甚為重要。此類委外適用於作業期間較長的開發專案。
3.中間關係指介於市場關係與合夥關係之間,其成本高於市場關係,作業內容也較為複雜。
6.發展一個科技產業的供應商選擇和評估的流程。【評量】
答:1.認清選擇供應商的需求;2.定義委外關鍵資源的需求;
3.決定委外策略; 4.定義潛在供應商的來源;5.限定供應商;
6.決定評估和選擇供應商的方法; 7.選擇供應商。
7.試述產能規劃發展的指導原則。【評量】
答:1.為系統加入彈性設計。2.以宏觀的角度來看產能的變化。
3.準備好處理整批產能。4.試圖將產能需求平滑化。5.考慮最適產能水準。
8.試述產能過低與產能過高時的產能分配原則。【評量】
答:產能過低時,應使用下列8種方法:
1.訂單比例分配法:廠商滿足顧客需求是依照各顧客的訂單量乘上一特定比例;
2.銷售記錄法:廠商滿足各顧客需求是依照各個顧客銷售量的多寡決定之;
3.最高利潤生產法:以生產單位利潤最高的產品為第一優先;
4.顧客等級分配法:廠商以顧客的優先次序作為需求滿足的順序;
5.顧客獲利等級分配法:廠商依顧客獲利率的高低做為需求滿足的順序;
6.有利產品生產法:廠商生產對最多顧客最有利潤的產品;
7.低限訂單分配法:廠商對每個顧客均給予最低需求滿足量,而不會完全不給顧客;
8.最低成本生產法:廠商由生產成本最低的產品開始生產以滿足需求。
9.說明產能規劃與財務管理的關係。【評量】
答:產能過剩將造成營運成本過高,然而產能不足則會造成資源調度困難 甚至失去顧客。歸納出以下三方面產能規劃與財務管理的關係:
1.產能的決策會影響作業成本,產能和需求若是配合良好,可將作業成本降至最低,因此必須協調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的成本.此外,產能通常是最初成本的主要決定因素,一般來說,生產設備的產能愈大,該設備的成本也愈高:但就比例上而言,大設備的成本通常比小設備的成本來的小。
2.產能決策往往涉及資源的長期性投入,一旦投入了資源,要更改決策而不耗費龐大成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3.產能決策經常與實際的財務和其他資源有關,提前規劃產能是必要的。一座新廠房可能要花費數年以及龐大金額才能建造完成,並開始營運.但是當產能可以提供時,當初設計的產能不見得能符合實際需求。
10.評估如何分配寶貴的資金以決定投資方案的優劣,有哪些最常用的方法?【評量】
答:1.還本期間法(Payback Period):焦點在於回收投資的初始成本所需的時間。例如一項初始成本$6,666.每月淨現金流量$1,111的投資案,其回收年限為6個月。但是此法忽略了貨幣的時間價值,其應用在短期計畫上比在長期計畫上來得合理。
2.會計報酬率法(Accounting Rate of Return,ARR):會計報酬率(ARR)=平均每年帳面稅後淨利/平均帳面投資。算出投資方案的會計報酬率,若是其大於所要求的會計報酬率,則接受該方案。此法依然忽略貨幣時問價值.也未考慮機會成本,並且會計要求報酬率的認定過於主觀。
3.淨現值法(Net Present Value,NPV):浮現值係指方案之所有現金流量的現值之和,以等暈現值簡化投資的初始成本、預估的年現金流量與任何預估的殘值。此法考慮了貨幣的時間價值 (利率),若淨現值大於零,則接受該投資專案。
4.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以等值利率簡化投資案的初始成本、預估年現金流量與預估的未來殘值。就是一個能使該方案的預期現金流入的現值剛好等於預期現金流出現值的折現率。換句話說,IRR是代表一個能使投資方案NPV為零的折現率,若所求IRR大於要求報酬率,則接受該方案。
11.產能之潛藏性成本有哪些?【評量】
答:1.製造團隊負責減少無生產力之活動並增加閒置產能;
2.營業團隊負賣減少閒置產能並增加有生產力產能。
3.在現代之製造環境中,幾乎以機器取代人工生產,故在建構產能之花費非常龐大,產能之不當利用易形成產能之浪費,然此浪費又潛藏而不易發現,故管理者決不可對此類潛藏性成本掉以輕心。
12.試舉一個產能線性規劃案例。【評量】
答:

13.服務業產能規劃的特性為何?【評量】
答:服務業最有代表性的四種特性有:
1.無形性:服務是無形的,它不像實體產品可以看到、品嚐、感覺、聽到或聞到,它是一種活動的執行,消費者很難或無法在購買前看到結果,故消費者必須對服務的提供者有很大的信心,才會願意購買。而服務成本他因此而計算困難。
2.不可分割性: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進行的,服務由人提供,當消費者在購買服務時,服務人員同時在生產該項服務.故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進行的。例如:顧客去購買按摩服務,按摩師提供時,顧客必須在場,而也因為生產與消費的不可分割性。顧客常會介入生產過標中,使得服務人員與顧客間的互動相當重要,這種互動常會影響服務的品質水準。
3.易變性:服務是一種由人來執行的活動,在服務人員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會牽涉到人的因素.使服務品質不易維持在一定的水準,換言之,服務之差異可因不同的服務人員而不同,即使是同一服務人員,也會因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消費者而服務有所差異.故服務其有高度可變性。
4.不可儲存性(易逝性):消費者在購買服務時,提供服務者馬上生產,消費者馬上消費,兩者必須同時存在,眼務是無法事先生產或儲存的。如同戲院在放映時的空座位、飛機起飛後的空位、旅館的空房,當時不使用,產能馬上消失。
14.服務業產能規劃的形式為何?【評量】
答:服務業的產能大致分為五種形式:(Lovelock and Wintz,2005)
1.實體設施所能承載顧客的數目:以人為主或是心靈鼓舞的服務,例如診所、旅館、飛機、公車、餐廳、游泳池、劇場、音樂會場地,以反學校的教室,在這類服務內涵裡,產能的限制主要以空間數目多寡來定義,例如床、房間、座位或者書桌等等。另外在某些情況下,法律會規定可能因為健康、防火安全上的顧慮而設定最高容量。
2.儲存或處理物品的實體設施:此類產能多數屬於顧客所擁有或是正等著售出的空間。例如,超級市場的架子、管線、倉庫、停車位或火車的車廂。
3.用來處理人、財產或資訊的實體設施:內容範圍很廣,且用於特別情況下,例如電話機、吹風機、銀行的自動櫃員機等。
4.人力:人力是所有高度接觸和低度接觸服務裡相當重要的產能要素。員工人數,從餐館服務、護理人員到電話接線員,皆必須數量充足才能滿足預期的需求,否則會產生等候的情形或是造成服務在匆忙下完成。在專業服務領域便特別仰賴高技術的員工去創造高附加價值和以資訊馮基礎的服務產出。
5.基礎建設:許多企業必須仰賴公家或私人的基礎設施,才能傳遞足夠的產能給予顧客。這方面產能的問題,包括了電話線路塞車、空中交通管制、高速公路塞車,或者減少電壓而產生的部份停電。
15.試述銀行業的產能衡量方式。【評量】
答:銀行有兩項產能衡量
1.衡量提供B2C電子商務的服務;
2.衡量利用傳統實體設施提供的服務,其所涉及的
投入項目:用人費用智慧成本、資本、利息支出。
產出項目: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稅前純益、總資產。
銀行原本所涉及為一般傳統的賞體分行的服務性質,爾後由於電子商務的引進下,業者紛紛投入電子化的服務(如:網路銀行、ATM電子櫃台),此擴大的服務範圍及提升了整體事業效率。所以,在銀行產能衡量上,應對實體通路及虛擬通路兩項分別做出投入與產出之區別分析,再依效率及利用率兩項參考指標來評定產能優劣,視結果做出適時的調整及改進。
16.請比較設計產能與有效產能。【評量】
答:1.設計產能:指作業、製程或設備所能產出或服務的最大產能。指在理想狀態下,所能達成的最大產出率。
2.有效產能:設計產能減去因個人、機器維護、品質考量等條件後的最大可能產出。有效產能道常小於設計產能,原因是產品組合會變動、設備需要定期維護、中午休息、下午茶休息時間.排程,以及平衡作業的問題等。
17.為什麼產能規劃是管理者所要做的最關鍵決定之一?【評量】
答:

18.系統方法如何有效的協助產能規劃?【評量】
答:


※產能(Capacity)是生產能力的簡稱,意指一個作業單位所能負荷的上限,此作業單位可以是工廠、部門、機器、店面或工人。對製造業而言,產能是指企業在正常狀況下,某一段期間之最大產量,其整體概念為:機器設備能力+人員產能+其它資源產能。
※有很多原因導致組織須進行產能規劃,主要原因有:需求變動、技術變化、環境的改變,以及威脅與機會的洞察。
※產能規劃若有缺陷則會直接影響到生產活動。出現過高和過低的產能都不是好的現象。產能過高是一種資源浪費,閒置部分人員,是所有廠商極力避免的現象。
產能過低則會降低服務品質和速度,失去消費者.降低廠商競爭力,讓競爭者有機會進入市場。產能水準的決定同時對公司的反應速度、成本結構、存貨政策、管理型態及員工的需求也有決定性的影響。
※產能由字詞上簡單的解釋是,一個生產單位於一固定時間內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然而重能在商業上的意義通常指在固定時間下,一個系統所能產出的數量。廣義的產能定義通常是指生產率的上限。由於影響產能的因素甚多,因此其定義不易劃一,常用的產能定義為:
1.設計產能:指作業、製程或設備所能產出或服務的最大產能。指在理想狀態下,所能達成的最大產出率。
2.有效產能:設計產能減去因個人、機器維護、品質考量等條件後的最大可能產出。有效產能道常小於設計產能,原因是產品組合會變動、設備需要定期維護、中午休息、下午茶休息時間,排程,以及平衡作業的問題等。
※產能衡量一般而言共有兩種表達方式:即產出衡量或投入衡量。投入及產出關係為其投入為其資本面的付出,然而產出為所提供產品或服務之軍位量。產能的衡量通常所使用的指標為效率與利用率兩項,解說如下
1.效率係指實際產出對有效產能之比值而言。
效率=實際產出/有效產能
2.利用率係指實際產出對設計產能之比值而言。
利用率=實際產出/設計產能
※最佳產能規劃原則為求平均單位成本最小。產能規劃的目標係為達到「四個降低、三個提昇」。四個降低即降低成本、降低存貨投資水準、降低生產速率改變率及降低人力水準改變率;三個提昇則為提昇利潤、提昇機器設備使用水準及提昇顧客服務水準。
※規劃的年期通常會分短期、中期及長期產能規劃。一般而言,
短期是指1年以內之規劃,由於多數的設備無法在短期內投入運作,故短期產能提升的重點是以管理及系統之改善居多,如:調整勤務體制、改善使用產能之方式,調整需求或修改產品等。
中期是指2至3年之期間;長期是指3年以上之時程。中期及長期產能增減,有下列之項目:硬體設施與設備之投入或調整、廠房的擴充(含境外策略)及新技術之導入。
※基本的產能選擇方案如下:
1.僱用與解僱員工:產業的勞力密集度決定了員工對產能的影響力。另外員工素質所扮演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視,例如高技能員工可以節省組織在教育訓練上所花費的成本,而且可以更快速地在生產線上工作,但是,在招募時,高技能員工較難尋獲。
2.加班/閒置時間:加班或閒置時間的使用比起僱用或解僱是較為緩和且更具彈性的產能方案,而且加班的使用較僱用更快速,因為既有的員工不需要再經過訓練及可立即上生產線。然而,生產力降低、品質不佳與更多的意外事件發生,是管理者在考量使用加班作為產能擴張方案時所需考量的額外成本。
3.兼職員工:若作業流程所需的技術層次較低且生產具季節性時,兼職員工是非常適合的產能方案,因為僱用兼職員工的成本相對於正式職員低。
4.存貨:即完成品的使用。其主要功能包括下列:
(1)達到預期的顧客需求:由於不能明確預測顧客的需求因此以保有存貨的方式來滿足顧客隨機性的需求;
(2)使生產的需求平滑順暢:當企業存在季節變動的需求時,通常會在淡季建立存貨以配合旺季的大量需求;
(3)分離作業:傳統上為了保持生產作業的持續性,製造業會把存貨當作兩連續作業之間的緩衝,以避免生產作業被突來的意外所中斷;
(4)避免缺貨:因為貨物從下單、投料、生產至傳遞到各層級供應商手上時所需要的前置時間不確定,因此存貨的貢獻即在及時供應避免缺貨。然而,存貨所產生的儲存與資金積壓成本亦是需要被管理者考慮的因素。
5.外包:自製或外購,通常取決於可能產能、相對專業性、品質考量、成本、需求的數量與穩定度等因素。外包可以使規劃人員獲得短暫的產能,惟較難控制產出且可能產生較高的成本和品質問題:若採用外包方案,則組織可能考慮與另一組織簽訂契約,以規律的供應部分貨品或服務。相對的,在產能過剩的時期,組織可以承包來自其他組織的工作。
※研究人員對外包方案分類成三種不同之委外類型關係(許世洲,2003),包括市場關係、中間關係與合夥關係。
◎市場關係是指更換承包商不需額外消耗成本,其作業內容簡單,成本也較為低廉,轉換容易且易被取代。
◎合夥關係是必須發展長期互惠關係,而與同一承包商持續不斷發展互惠關係,所以雙方互動關係會過於頻繁,其成本也最高,故委外關係的建立甚為重要。此類委外適用於作業期間較長的開發專案。
◎中間關係指介於市場關係與合夥關係之間,其成本高於市場關係,作業內容也較為複雜。
※供應商選擇和評估的流程如下:
(1)認清選擇供應商的需求;(2)定義委外關鍵資源的需求;(3)決定委外策略;
(4)定義潛在供應商的來源;(5)限定供應商;(6)決定評估和選擇供應商的方法:
(7)選擇供應商。
※關於評估供應商的重要因子,包括管理能力、員工能力、成本、品質、設計」和能力、環境相關法規、財務狀況、達交率、資訊系統能力及採購策略和長期關係。
※產能規劃的發展由五個指導原則來決定
1.為系統加入彈性設計。2.以宏觀的角度來看產能的變化。
3.準備好處理整批產能。4.試圖將產能需求平滑化。5.考慮最適產能水準。
※若較多或較少的產出,則會提高單位成本,這就是所謂的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假使產出超出最佳水準後,平均單位成本將大幅增加,就是所謂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
※企業面臨不均衡需求的基本策略有:
1.同步略策:將生產量設定成訂單量的生產,生產量變動時以招募或解僱員工來對應;
2.調整工時策略:產出量由員工工作時數的變動或加班來完成;
3.平準策略:員工人數及產量維持固定。存貨量隨缺貨或生產過剩而變動,缺貨且無存貨時,有些顧客會等,有些則轉向競爭者。
以上三種策略藉著調整基本的產能選擇方案的元素進行組合策略,並且在使用上可以區分為單一策略(Pure Strategy),或是混用二種或以上則稱混合策略(Mixed Strategy)。然而為了因應現實環境錯綜複雜的情況,工業界大都是採用混合策略以應付實際的挑戰。
※產能過低時,應使用下列8種方法:
1.訂單比例分配法:廠商滿足顧客需求是依照各顧客的訂單量乘上一特定比例;
2.銷售記錄法:廠商滿足各顧客需求是依照各個顧客銷售量的多寡決定之;
3.最高利潤生產法:以生產單位利潤最高的產品為第一優先;
4.顧客等級分配法:廠商以顧客的優先次序作為需求滿足的順序;
5.顧客獲利等級分配法:廠商依顧客獲利率的高低做為需求滿足的順序;
6.有利產品生產法:廠商生產對最多顧客最有利潤的產品;
7.低限訂單分配法:廠商對每個顧客均給予最低需求滿足量,而不會完全不給顧客;
8.最低成本生產法:廠商由生產成本最低的產品開始生產以滿足需求。
※產能過剩將造成營運成本過高,然而產能不足則會造成資源調度困難 甚至失去顧客。歸納出以下三方面產能規劃與財務管理的關係:
1.產能的決策會影響作業成本,產能和需求若是配合良好,可將作業成本降至最低,因此必須協調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的成本.此外,產能通常是最初成本的主要決定因素,一般來說,生產設備的產能愈大,該設備的成本也愈高:但就比例上而言,大設備的成本通常比小設備的成本來的小。
2.產能決策往往涉及資源的長期性投入,一旦投入了資源,要更改決策而不耗費龐大成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3.產能決策經常與實際的財務和其他資源有關,提前規劃產能是必要的。一座新廠房可能要花費數年以及龐大金額才能建造完成,並開始營運.但是當產能可以提供時,當初設計的產能不見得能符合實際需求。
※產能規劃流程的八大步驟來看:
1.評估未來產能需求 2.評估現有產能與設備並確認缺口
3.確認達到需求的方案 4.評估每一方案的財務分析
5.確認每一方案關鍵的問題 6.選擇一方案進行
7.實施選擇的方案 8.監控結果
※作業基礎成本制度(Activity-Based Costing accounting,ABC),係針對產銷獲利之過程中,分析企業內所有產生或支援的作業活動,以及每一項成本動因(Cost Driver),以作業活動累積成本,再以成本動因作為分攤基礎,將成本分攤到各個成本標的。
※作業基礎管理制度是管理者透過ABC制度之資訊,針對企業成本動因分析、作業分析與作業基礎的績效衡量分析(Activity-Based Measurement,ABM),找出如何改善生產程序與消除浪費之最可能機會,以取得較佳競爭優勢,使企業得以改善其提供給客戶之服務價值與增加利潤,作業基礎管理模式。
※作業基礎制度實施產生的效益包括:
1.提供更正確產品或製程的成本資訊,以訂出降低成本之方向。
2.找出成本與售價之關係,作更正確的利潤分析與營運策略。
3.作業分析,找出無附加價值作業,以增進作業績效,降低浪費。
4.有利績效衡量指標訂定,提升營運效能,
※產能之潛藏性成本
1.製造團隊負責減少無生產力之活動並增加閒置產能;
2.營業團隊負賣減少閒置產能並增加有生產力產能。
3.在現代之製造環境中,幾乎以機器取代人工生產,故在建構產能之花費非常龐大,產能之不當利用易形成產能之浪費,然此浪費又潛藏而不易發現,故管理者決不可對此類潛藏性成本掉以輕心。
※產能的需求時程又可分為:
1.以需求發生時點可分為定時的(如餐廳以三餐為主)與隨機的。如24hr超商!:
2.以時間先後分為售前(如展售場動線的事先規劃、售票等)、售中(如律師訴訟開庭辯論、餐飲等)與售後(如保固維修、保險理賠等)。
※服務業的產能規劃者在規劃的時侯最常用的方法是調整產能以符合需求,其方法大概有以下四種:
1.在淡季低需求的時間安排維修保養的工作; 2.僱用兼職人員:
3.租用設備或與他人簽定共用契約; 4.員工交叉專長訓練。
※當需求超過供給時,服務管理者可以採取一些步驟來因應需求。
1.先到先服務,要求顧客排隊等候:
2.提供預約服務,預約不僅是接受預訂,它還代表在顧客所預定的時間裡保證可以接受到服務。接受訂位是一種事先販賣服務的概念。它讓顧客可以藉由預約避免排隊。

第六章程序規劃



第六課評量第2題
回答:
請參照p127 圖6-1 程序規劃流程


第8題
零工式生產(Job shop manufacturing)
零工式生產以相當小規模作業。當需要種類多、生產數量少、產出變化性非常高、設備彈性極高、每次加工的方式可能不同,例如理髮店

補充有關零工式生產介紹入下:
零工式生產(Job shop manufacturing)
特性:
1.泛用型的生產及物料搬運設備可以加以調整適用不同型態的產品。
2.許多不同的產品是以批量的型式在特定的時間內加工完成,低需求量的產 品通常是無法在流線式的生產流程裏加工。
3.加工程序單需要詳細的加工路徑及加工中心的名稱。
4.零工式生產管制需要詳細的工令及現場設備資訊,其中包括加工順序、工單的優先順位、工時、加工狀況、機器產能及重要加工中心的負載。
5.各工作中心的負載各有不同,亦即,每一個工作中心的使用率是不同的; 由於機器設備與人工的不足,導致瓶頸的產生。產品組合的改變可以使瓶頸轉移至另一個工作中心(瓶頸飄移)。
6.資源的利用,包括物料、人員及工具,必須配合工單的安排。

第八章評量

QC 7 Tools, Quality7Tools品管七大手法或稱品管手法七大工具﹐根據石川馨的經驗﹐企業中約95%的問題可以利用這些方法解決。
1.柏拉圖 (Pareto Diagram)
2.特性要因圖(Cause and Effect Diagram, Fishbone Diagram)
3.層別法 (Stratification)
4.查撿表(Check List)
5.直方圖(Histogram)
6.散佈圖(Scatter Diagram)
7.管制圖 (Control Chart)

何謂經濟訂購量模式(EOQ)?
即讓總成本最低的訂購量模式
使總成本最低的訂購數量。總成本=購買成本+訂購成本+存置成本
購買成本:購買東西所花的錢
訂購成本:因為一次存貨購置所花的各種手續的成本,一次訂越多相對成本越小
存置成本:因為儲存或持有貨物的期間而發生的成本
物料需求規劃(MRP)屬於生產作業管理;
MRP:物料需求規劃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MRP乃美國當局鑑於針對存貨控管問題之必要性,而由 Joseph A.Orlicky,George W.Plossl 及 Oliver W.Wight 三人在西元1970年於『美國生產與存貨管制學會﹝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 ,簡稱APICS﹞』會議中提出物料需求規劃之基本架構;所謂MRP之計算即依照MPS之產品獨立需求,透過BOM展開之零組件相依需求,配合著當時之存貨狀況,以求得某段期間內應投入生產或執行採購之計劃方針。
MRPⅡ:製造資源計劃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
由Wight於西元1981年推出,其乃從MRP發展出來並非取代傳統MRP,而是在生產規劃的同時,將著眼點擴展到人事、財務、行銷、管理等層面,融合各部門作業所需考量之實務需求,而非局限於單純之產銷供需,以使企業整體之運作能更加地有效率及制度化。





第八章品質管理

【自我評量】
1.請列舉並略述品質的範圍。
答:品質管理:指組織依先前決定的品質方針、目標,然後在其品質系統內,實施品質規劃、品質保証及品質改善等管理活動。
全面品質管理﹝TQM﹞:是1980年代專業用語,在一些機會裡死而復活,觀念和原則雖然簡單,但是似乎經過ISO9001品質管理系統標準的發展一點一滴的蔓延到實際環境中。隨著ISO9001:2000標準流程模式最新的改變,似乎更完整的具體呈現。
全面品質管理是一種品質可以被管理和品質是一個流程的觀念。
全面=品質牽涉每一個人和公司內所有活動
品質=滿足需求﹝符合顧客需求﹞
管理=品質可以且必須被管理
TQM=管理品質的過程,必須是持續性的生活方式;在我們所做的每件事上永久不斷的改善理念
品質管理歷史
品質是檢查出來的→品質是製造出來的→TQC是綜合品管
TQM之解析
1.Total(全面性的)
‧全員品質,做好品質是每個人的責任
‧整個組織,發揮團隊合作
‧所有的作業過程
‧所有的系統
2.Quality(顧客滿意的)
‧品質是顧客滿意的
‧品質是要滿足顧客的需求,符合顧客的期望
‧顧客含蓋了內外部顧客
‧以顧客滿意為經營重心
3.TotalQuality(全面性的品質)
‧不祗是產品品質、服務品質,更是全面性的品質
‧所有作業過程中的品質
‧產品品質、服務品質、管理品質、決策品質、研發品質、計劃品質
4.Management(管理面的)
‧主管的領導與管理
‧合法與工具,如統計手法、改進手法
‧持續不斷的改進
‧人力資源管理
‧品質管理系統的建立與運作
‧教育訓練
5.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全面品質管理
2.請列舉四項決定品質的因素。
答:品質好壞的量度依據準則:
1.一般功能:(主要功能)2.特殊功能:(額外功能)
3.一致性:產品之展現與顧客期許是否吻合。
4.可靠度:性能是否隨時間而改變。
5.耐久性:使用壽命、提供服務的期限。
6.使用者觀感:名聲、外觀、顏色等,心理上認知、主觀上認知。
7.售後服務:處理抱怨、檢視顧客滿意度。
3.請說明設計的本質與品質的一致性。
答:品質的一致性則可以視為品質衡量指標之一種,即穩定性受控制性,其變異愈小表不品質愈穩定,製程,原物料,加工方法等都是在穩定的狀態下才能做到品質的一致性要求。
至於服務業則是要靠對人員的訓練,sop的要求及貫徹執行,再現合一些查檢表週而複始養成習慣才能做到服務品質的一致性。
4.請描述品質與道德的關聯。
答:1.把品質與供應鏈循環聯想在一起...就會得到不同的品質變異會影響成本,銷售,使用經驗,再購率下降,信譽受損...等方面去發揮。
2.另一方面以綠色環保的概念,去理解不好的品質,無法持續使用,浪費人力,物力,金錢,時間,有時候甚至導致生命財產安全...等,都是可以著墨的道德題材。
5.簡短描述七大品質工具。
答:1.特性要因圖:一個問題的特性(結果)受一些要因(原因)的影響時,將這些要因加以整理,成為相互關聯而有條理的圖形,這類圖形稱為特性要因圖,又叫魚骨圖。
2.查檢表:是以一種簡單的方法將問題查檢出來的表格或圖。在收集數據時,我們可以設計一種簡單的表格,將其有關項目和預定搜集的數據,依其使用目的,以很簡單的符號填註,用以了解現狀,做分析或做核對點檢之用,依此原則設計出來的表格或圖,被稱之為查檢表。
3.柏拉圖:柏拉圖是根據蒐集的數據,以不良原因,不良狀況,不良發生位置或客戶抱怨的種類、安全事故等項目別分類,計算出各分類項目所佔之比例而按照大小順序排列,再加上累積值的圖形。
4.直方圖:直方圖為在某條件下,搜集很多數據,藉以調查數據的中心值及差異的情形。其方法為將數據分布的範圍,劃分為幾個區間,將出現在各區間內的數據之出現次數作成次數表,並將其以長條圖的形式表現出來。可用來了解產品在規格標準之下分佈的形態、製程的中心值與變異的大小等情形。
5.散佈圖:利用散佈圖可將相對應的兩組數據,分別依 X 軸及 Y 軸點入座標圖中,以觀測兩組數據間是否相關及其相關程度。若兩變數間呈原因及結果之關係時,則在繪圖時一般是將代表原因之變數(或稱為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置於橫軸,另外將代表結果之變數(或稱應變數,dependent variable)置於 Y 軸(縱軸)。
6.層別法:是針對部門、人、工作方法、原材料、零件、設備、地點等分別蒐集數據以找出其間之差異,而針對差異加以改善的方法。主要功用:在透過各種分類(分層),依各類收集數據以尋找不良所在或最佳條件以改善品質。影響產品品質的因素或使製程產生不良品的原因,可能相當複雜。其原因可能在材料、零件、機器設備、操作人員,亦有可能在操作方法。要找出原因出自何處,就必須透過數據分類加以分析。
7.管制圖:一種用於調查製造程序是否在穩定狀態下,或者維持製造程序在穩定狀態下所用的圖。管制圖縱軸代表產品品質特性,以製程變化數據為分度:橫軸代表產品的群體號碼、製造日期,依照時間順序將點畫在圖上,再與管制界限比較,以判別產品品質是否安定的一種圖形。
6.請選擇一個品質大師,並簡單描述其對品質管理的貢獻。
答: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講究的是顧客第一、團隊合作等,戴明認為品質管制是管理者的主要職責,也是組織了解顧客需求最好的方法。他把「戴明循環」引進日本,強調持續不斷的測試與改善,產品不斷的創新設計,以「計劃、實施、查核、行動」(PDCA)分析方式來督導企業中所有的流程。戴明的忠實信徒彼得‧聖吉在文章中經常引用戴明的觀念 輕鬆解讀戴明理論好主管和壞主管有95%是一樣的,但在最關鍵的地方卻不同,就是使他們不同的那5%。
認識戴明
戴明博士是幫助美國汽車製造業走過1980年代激烈競爭的管理大師。他的貢獻在於發展出能夠持續改善的製程:並探究事情為何會出差錯,他教導人們如何避免很多的問題。戴明的觀念著重在根本原因的排除,其他的專家都無法提出這種放諸四海皆準的管理理論─「拋棄暫時性的解決方案,全力擁抱防範未然的解決方案。」
由於一般人認為戴明博士是理想主義派的品質改良總舵手,所以一開始很多生產導向的主管都與戴明劃清界線。但是慢慢人們才發現透過預防措施來改善品質不但能提高長期的獲利,同時也能提高每日的生產量。
談到戴明式的變革,你要先學習放棄多年前學校所傳授的層級式管理和集權式管理的方法。根據戴明理論,如果我們能多留意自己的目標和客戶的需求,就能產生更多的創意和綜效。有了更高的創意和綜效之後,具有附加價值的行為就會增多,而有礙團隊合作的內部競爭則會減少。其他的好處還包括:員工唯老闆馬首是瞻的情況減少了、鑽營奉承出現的頻率也會降低。
戴明特別重視未知和不可知(unknowns and unknowables)的報酬。其重要性將十倍於任何一個可以計量的短期會計方法。這些被稱為無形報酬(the intangibles)的未知和不可知報酬包括:
創意(尋求更好的方法)、熱忱(自動自發)、追根究底的好奇心、努力追求團隊利益的慾望、急於彌補同事的缺失、願意追求必要、連老闆都還沒有看到的成果、培訓他人的熱情。
戴明理論的基本目標是為員工「羅織一張較寬廣的網」,以發揮更多的創意,並尋找使企業獲利更高的方法。
戴明理論說穿了就是將系統問題連根拔起,借重團隊之力以達成目標。當我們要治療致命惡疾、推行十四要點時,將企業文化轉化為團隊導向的唯一方法,就是透過跨部門團隊解決現有的系統問題。
7.TQM方法的要素有哪些?而TQM背後的驅動力有哪些?
答:全面品質管理即是透過一個有效且全面性的管理制度來加以執行,即是符合目前服務企業品質管理的一套管理機制。
TQM特點包括:全員參與、持續改善、統計方法、強調顧客、賦權員工等。
TQM之之理念是由戴明所提出的;要求商品必須對顧客負責。TQM之目的即是在創造一個持續改善的組織。而其範疇則包括員工、供應商、購買商品的人。
全面品質管理分為哪七個步驟?包含了七個步驟;分別為建立TQM管理與文化之環境界定任務設定績效改進機會目標及優先次序擬定改進計畫與行動方案利用工具與方法改進計畫成效評估成果討論與再循環。
【重點整理】

※品質管制為生產管理中重要之一環,其使用之技術主要以統計為基礎。在品質管制中,對統計的應用,包括資料的蒐集、製表、分析及解釋。原始的資料或數據由品管人員測量,或由業務行銷人員的市場調查得來,所蒐集之資料及數據須進一步製成各種圖表、利益分析及解釋。廣義之品質(Quality)是指某產品或服務,持續符合顧客之期望的能力。
※所謂的管制圖(Control Chart)是一種偵測生產過程的圖形工具。在管制圖中共使用了三條橫線。中心線(Center Line,CL)代表觀測對象某特性的平均數赤即其中心趨勢。兩條管制界限(Control Limits),分別為上管制界限(Upper Control Limit,UCL)及下管制界限(Lower Control Limit,LCL),則指出某特性的分布情形需符合的限制範圍
※常用的管制圖可分為兩類:計量值管制圖(Control Chansfor Variables)及計數值管制圖(Control Chansfor Attributes)。前者適用於管制計量的因素。後者則適用於判斷物品是否符合規格之情形,即計數值管制圖只判斷合格或不合格兩種情形。
※統計管制圖有下列幾項優點:
1.知道何時該採取修正的行動。2.瞭解製程的能力。3.提供品質改善的方法。
4.如何設定產品的規格標準。
※品管圈:以工廠較低階或現場的第一線主管為核心(組長),把工作性質類似或在一起工作的員工(約3至15人)聚集起來,組成一團體,施以簡單的品管觀念及方法,提出發生品質變異的問題,並討論解決的方法。,
※實施品管圈的基本精神為:
1.發揚人性善的一面,營造一個和諧的工作環境,不論是亳尋找元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發表改善的成果果,品管圈的成員皆能在和諧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分享。
2.開發人腦無限的潛能,品管圈的活動是以民主開放的形式進行,以發掘問腫、解決問題。由於個人受到相當的尊重,每人都有平等的發言權,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個人潛在的能力得以發揮,而品管圈即能集合個別的力量成為團體的力量,共同解決所發現的問題。
◎全面品質管理(TQM):以整個企業為主體,以新的想法、作業方式來處理有關於品質的問題。
※品質:視為一製品或服務,滿足顧客期許的能力
A.品質好壞的量度依據準則:
1.一般功能:(主要功能)。
2.特殊功能:(額外功能)。
3.一致性:產品之展現與顧客期許是否吻合。
4.可靠度:性能是否隨時間而改變。
5.耐久性:使用壽命、提供服務的期限。
6.使用者觀感:名聲、外觀、顏色等,心理上認知、主觀上認知。
7.售後服務:處理抱怨、檢視顧客滿意度。
B.產品或服務推出後,是否達成其預設目標,取決因子:
1.設計本身。2.與設計吻合的程度。3.使用是否容易。4.售後服務。
◎設計品質:指的是產品或服務設計者之意念,是否意欲包括或排除產品或服務的某些特性。
C.不良品質的產品或服務,對企業的影響:p.314
1.喪失生意。2.背負責任。3.降低生產力。4.增加成本。
※現代之品質管理則逐漸錯誤的防止,而非尋錯或除錯。品質不再是品質管制部門專利,而是企業每一員工的職責。
※全面品質管理(TQM)
1.全面品質管理的步驟:
(1)瞭解顧客的需求。
(2)設計出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兼顧易使用及易生產。
(3)設計一標準的生產作業程序,以降低錯誤的發生,朝向零錯誤。
(4)不斷地追蹤結果,作為改善作業系統的依據,並不斷追求,改善的機會。
(5)將這些觀念擴散至上游供應廠商與下游配送廠商。
2.全面品質管理能否成功的要素:p.320
(1)不間斷的改善:
(2)競爭的利基:
(3)員工的授權:將品質改善的責任交付給現場工作人員。
(4)團隊合作的精神:
(5)品質管理的工具:
3.「現場品質」:使每位現場工作人員對所做的品質負責。
※「現場品質」的管理概念,有三點意義:
(1)使品質確保的工作與責任,落於對其有直接影響人員身上。
(2)可去除長久以來存在於品管檢驗人員與生產作業人員的緊張關係。
(3)作業人員對於本身的工作品質可充分控制,分享其榮耀,將可激勵其士氣。
4.全面品質管理(TQM)為人詬病之處:p.322
(1)盲目地導入TQM計劃,可能專注於品質問題,而忽略其他競爭的要素。
(2)TQM計劃可能無法與整個企業政策密切配合。
(3)有時品質有關的決策,並不能直接影響巿場績效。因為有時顧客的滿意度取決於價格比重大於品質。
(4)若無審慎的規劃、評估,就冒然實施TQM,可能導致錯誤的開始,員工的困惑,終究產生無意義的結果。

第九章存貨管理

【自我評量】
1.保存存貨之主要原因為何?
答:對多數企業而言,良好之存貨管理非常重要。良好之存貨管理可使得作業、行銷及財務方面獲益;反之,則將使得作業不順利、顧客滿意度降低及產生財務運用不靈活等現象。所謂存貨即是指貨品的庫存或儲存。傳統上,一般公司將依其所屬企業類型儲存各式各樣的存貨。因此,製造業為維護其生產之穩定性,將持有一定數量之原物料、外購零件、在製品、供應品、機器、工具與備份件。
2.存貨之功能為何?
答:1.配合預期之需求。2.使生產之要求順暢。
3.使生產-配送系統中之要件隔離。4.避免短缺。5.得到訂購周期之優點。
6.避免價格上漲,或得到數量折扣之優點。7.配合作業。
3.試說明各種存貨成本?
答:存貨成本基本有三種:保有(持有)(Holding),訂購(Ordering)及短缺(Shortage)成本。
1.保有成本(Holding cost):保有成本亦稱為持有成本,其包括實體儲存相關之利息、保險、稅金、折舊、過時、變形、損壞、失竊、破損、倉儲及機會成本等。
2.訂購成本(Ordering cost):訂購與接受存貨之成本,其隨實際訂單之發出次數而變動,包括決定之數量、開立發票、運送、進貨時數量與品質檢驗,以及將貨品搬運至暫存區之成本。
3.短缺成本(Shortage):當需求超過現有庫存可供應量時所產生之成本,其可能包括未能銷售之機會成本及對顧客商譽之損失、延遲等成本。
4.請列出EOQ之主要假設?
答:1.僅涉及單一種產品。 2.固定之年需求。
3.整年之中需求均勻,以使需求率合理的固定。
4.前置時間(Lead time)不變。5.每次訂購以單次交貨來接收。
6.無數量折扣(No quantity discount)之考量。
5.服務水準之意義為何?
答:前置時間內需求不超過供應的機率。
6.決定再訂購點數量之因素為何?
答:1.需求率(通常是以預測為基礎)。2.前置時間。
3.需求與前置時間的變異程度。 4.管理階層可以接受短缺風險的程度。
7.請解釋為何較高之保有成本會導致存量降低?
答:保有成本,是指商品銷售過程中,在運輸、倉儲等流通環節,為保證存貨價值而發生的費用支出和損耗。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保護存貨價值以費用形式的直接投入,稱之為有形損耗;二是因商品庫存時間延續,發生物理、化學因素變化和技術進步、市場需求等不可預見因素,導致的商品貶值,稱之為無形損耗。由於保有成本的複雜性和現有會計核算的局限性,使存貨的保有成本帶有很強的隱性特徵。
1.存貨保有成本的結構分析:存貨保有成本按照與時間的關係可劃分為存貨資金佔有成本、存貨服務成本、存貨的風險成本、降價損失四大類。
(1)存貨的資金佔有成本:是指佔用資金的融資成本和直接的資金利息支出;
(2)存貨服務成本:商品在儲運過程中的倉租、維護費用、資訊系統維護及管理費用等;
(3)存貨的風險成本:商品運輸保管過程中的不可避免的意外損失及為防止意外損失發生的費用,如保險費、貨損等等;
(4)存貨的降價損失,主要是指產品在銷售過程中,受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出現的價值波動,一方面新產品上市後,產品在市場的壽命週期會引起價格下降;另一方面在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價格呈下降趨勢,包括外觀功能與價格比的變化。
2.企業存貨保有成本概念的擴展:產品製造出來以後,必須實現終端銷售(到消費者手中),才算盡到社會責任。在流通領域各環節的銷售均屬產品的轉移,雖然經濟責任從法律上講已劃清,生產企業並未完成真正意義上的銷售,一是產品沒有完全退出生產、流通領域,很多產品製造企業要承擔「三包」責任,或者是維護責任;二是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消費」,仍然存在較大的市場風險,一旦出現降價,零售商或中間商的利益受到損害,打擊了對該產品銷售的信心,製造企業為了維護市場各方的積極性,維護產品信譽。往往對本企業已實現銷售的流通環節的「庫存商品」,向對方彌補調價損失,加上對這部分特殊「庫存商品」的監控和管理費用,產生了實質上的保有成本。因此,企業的保有成本應當向作出承諾的商業企業進行擴展。
3.存貨保有成本與時間的關係:存貨的保有成本與時間有密切的關係,一般情況下,存貨的資金佔有成本、服務成本和風險成本與存貨的規模、時間成正比,存貨的銷售價值量在通常的情況下與規模、時間成反比(個別商品和特殊環境例外,這裏不做分析)。商品銷售價格隨著時間的推移,呈下降趨勢,其降價損失與存貨的保有數量和時間有一定平衡關係。
4.存貨保有成本的特性表現形式:現有會計假設的前提下,會計核算和反映不能真實地表現存貨保有成本的規律,使存貨的保有成本具有一定的隱藏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存貨的資金佔有成本、服務成本和風險成本,在日常會計核算中,作為期限間費用處理,很難看到累計狀況;二是存貨降價損失和返修、退貨產品的折價損失,難於直觀地反映到產品成本上(機會成本);三是受到現有會計方法的局限性,存貨保有成本對利潤的影響很難直觀完整地表現出來。因此,對存貨的保有成本可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根據本企業的特點,設計表格,揭示存貨保有成本的狀況和運動規律。如下表所示:
8.某公司平均每天使用40包影印紙,公司一年營運260天,每包紙張一年之儲存與搬運成本為3元,訂購與接收成本約為6元。
(1)使得每年訂購與保有成本總和最小之訂購批量為何?
(2)計算年總成本。
(3)試問EOQ年訂購與保有成本是否相等?為什麼?
答:D:每年需求量 40 * 260 = 10400
S:訂購與接收成本(接收成本) $6
H:儲存與搬運成本(持有成本) $3
1.(參考p204)
每年定購與保有成本總和最小之訂購批量 即為最佳訂購量
EOQ=√2DS/H=√2*10400*6=√41600≒204包 (取整數進位)
2.(參考p205)
年總成本
Tc=持有成本+訂購成本
=(Q/2)H+(D/Q)S=204/2*3+10400/204*6=306+306=612
(取整數進位)
3.持有成本與訂購成本均為306 二者相等
因為持有成本與訂購成本相等時 即為最佳訂購量
9.已知資料如下:
在前置時間中之期望需求為:30單位
前置時間需求之標準差:30單位
假設前置時間需求分配為常態分配,決定以下各項:
(1)於前置時間中將提供1%之短缺風險之ROP。
(2)於前置時間中需維持1%短缺風險之安全庫存。
答:1.ROP再訂購點= 期望需求+ Z*標準偏差 (參考p218)
期望需求=30
Z=2.3
(上網打"常態分佈圖"查詢 找最接近0.99小的Z值
但不超過0.99喔)
標準差=30
故ROP=30+2.3*30=99 單位
2.(參考p219)
安全庫存 = Z*標準偏差 = 2.3*30=69 單位
10.公司生產特殊產品,其供應商報價:600單位以上時單價為$8,訂購400至599單位時單價為$9,更少量時每單位單價為$10,此公司每年營運200天,耗用率為每天25單位,已知訂購成本為$48。
(1)若每單位持有成本為$2,試計算年總成本最小之訂購量?
(2)若持有成本為單位成本之30%,則最佳訂購批量為何?
(3)若前置時間為6天,則公司應於何點再訂購?
答:
1.每單位持有成本為$2,試計算年總成本最小之訂購量?
D:每年需求量 25 * 200 = 5000
S:訂購成本 $48
H:每單位持有成本 $2
(注意:本題指定每單位持有成本為2,不因數量增減而改變)
EOQ=√(2DS/H)=√(2*500*48)/2)=490單位(取整數進位)
(本小題似乎該是問最佳訂購量才對,
換言之答案為490單位即可)
若是計算年總成本最小之訂購量:
TC = 持有成本 + 訂購成本 + 購買成本 = (Q/2)H+(D/Q)S+PD
進行比價
TC490 = 490/2*2+5000/490*48+9*5000=45980
TC600= 600/2*2+5000/600*48+8*5000=41000
TC600成本較低
故 年總成本最小之訂購量為600單位
2.(參考p215~216)
持有成本為單位成本之30%
訂購數量600單位以上 單價 $8 持有成本 8*30%=2.4
訂購數量400~599 單價 $9 持有成本 9*30%=2.7
訂購數量1~399 單價 $10 持有成本 10*30%=3
最低點8 = √(2DS/H)=√(2*5000*48)/2.4)= 448(取整數進位)
(因為訂購數量447 單價為$9非$8;故對$8而言,
448不是最低點喔)
最低點9 = √(2DS/H)=√(2*5000*48)/2.7)= 422 (取整數進位)
(為求可行解答,訂購數量落在單價$9的400~599之間範圍內)
進行比價:
TC = 持有成本 + 訂購成本 + 購買成本
TC422=(422/2*2.7)+(5000/422*48)+(9*5000) = 46,139
TC600=(600/2*2.4)+(5000/600*48)+(8*5000) = 41,120
因此,最低成本的訂購批量為600單位
3.前置時間為6天;
ROP再訂購點 = 前置時間 X 平均材料需用率 + 安全存量
(需求或前置時間不變時,安全存量為0)
故 再訂購點 = 6 * 25 + 0 = 150單位

【重點整理】
※經濟訂購量模型(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
1.基本經濟訂購量模型。2.經濟生產量模型。3.數量折扣模型。
※存貨:為應付將來之物料消耗,調節生產與銷售,而儲存適當數量之物料。
※存貨的型態:原料、外購零件、在製品、成品、機器設備之維修零件、其他一般性供應品等六種形式。
※適當存量控制之功效:
1.防止物料損失及浪費。2.降低超額存量,減低成本,增加可用資金。
3.迅速發料,使生產工作趨於正常與穩定,避免停工待料之損失。
4.減少呆料之發生,避免存料之過時與跌價。
※存量控制之目的:如何以適當的成本,適時地提供適用與適量之物料,以供生產或銷售。
※影響存貨管理之因素p.331
1.需求量
◎確定狀態:確實曉得將來之物料需求數量。
◎機率性:將來之物料需求量呈一機率性分配。
◎不確定性:對於將來物料之需求量,僅有一模糊之概念,並不知道實際需求量或需求之機率分配。
2.決策方式
◎靜態決策方式:在物料使用期間僅能訂購一次。
◎動態決策方式:在物料使用期間,能多次訂購。
3.前置時間:物料由請購到驗收入庫完畢這一段期間。
4.物料之獲得方式—自製或外購
◎外購的非經濟因素:在法令、專利權的限制下,不允許自製,技術缺乏。
5.成本因素:p.332
◎購製準備成本:獲得物料所作各種準備與處理之成本費用。此成本與採購或生產數量沒有多大關係,與購置次數有關。
A.訂貨辦事成本:屬物料採購時。B.機具安裝成本:屬貨品產製時。
◎購置成本:隨每批購置量而定。當批量超過一定範圍限度時,價格可能隨之增加或有所折扣。
◎儲存成本:實際儲存物料之費用。
◎短缺成本:
A.有形:停工待料之損失。因趕工而需之額外開銷。延期交貨之損失。
B.無形:商譽及客戶之損失。員工士氣及工作效率之損失。
※製造業之生產型態:
1.訂貨生產:2.存貨生產:
※經濟訂購量(EOQ):每次之訂購數量,使得訂購準備成本、物料購置成本、儲存成本、短缺成本之總和為最低。
※經濟生產量(EPQ):在物料為自製之情況下,每次應生產多少批量,才能使總成本為最小。

第十章總生產計劃

【自我評量】
1.總生產計畫主要目的為何?
答:總生產計畫(Aggregate Planning)是建立在企業生產策略和總體生產能力計劃的基礎之上,並決定企業的主要生產計畫和以後的具體作業計劃的訂定。總生產計畫是在一定的區域及一段時間內,利用已知的員工人數、設備產能水準、產品的需求預測及完成品的存貨水準等投入資源,以生產成本最小化為目標,來進行產出規劃。
2.說明總生產計畫之規劃層級、目的與範圍。
答:組織的產能決策有三種層級:長期、中期及短期,
長期決策:是有關產品及服務的選擇、設施的地點與規劃及設備決策及設施位置,長期決策必須要確定中期規劃運作所需的產能限制。
中期決策:是關於一般的僱用水準、產出及存貨等,並依次建立與短期產能決策之間的界限。
短期決策:涉及排程工作、人員與設備等。總生產計畫通常屬於中程的產能規劃。
3.何謂總生產計畫的投入?
答:影響總生產計畫的訂定包括公司內部及外部因素兩方面。內部因素包括公司的存貨庫存量、可用的勞動力、公司整體產能等;外部因素則包括市場需求、原料的提供、競爭者的情況等。由於公司無法控制外部因素,因此,在訂定總生產計畫,是以內部因素作為考量。
有效的總生產計畫,需要有良好的資訊。首先必須知道,在規劃期間有多少資源可用,還要有可用的需求預測並且將人員僱用水準政策的變化列入考慮。
4.試述不確定需求下的總生產計畫方法。
答:在總生產計畫中,經理人的許多決策選擇,最需要考慮「需求」與「產能」之間的平衡。總體規劃人員的任務為在生產成本最小化下,使整個規劃時間幅度的需求和產能大致相等。最影響「需求」的通常落在行銷領域而非作業領域,故影響需求的重點應放在「產能」的選擇。
5.何謂平準化產能策略?方式有哪些?
答:平準化產能策略(Level Capacity Strategy)是指使用存貨、加班、兼職員工、外包和維持穩定的產出率等方法的組合,來因應需求的變動,即以產能配合需求。在此策略下,產能維持一固定水準,其方法為假期與生意淡季時相配合的排程、建立預期存貨,以促進持平的產出率、允許缺貨後補,以調整生產的時間。
6.何謂追逐需求的策略?
答:追逐需求的策略(Chase Demand Strategy)是指任何時期的計畫產出等於該時間的期望需求。此策略是假設經理人在調整需求彈性方面,有很大的能力與意願,優點在於保有相當少的存貨,因而替組織節省大量的成本,而缺點在於作業缺乏一致性,當預測與事實不同時,對員工與經理人而言,所有人努力顯然都是白費而導致員工士氣低靡。
7.試述一個總生產計畫的量化模型。
答:總生產計畫的目標是在滿足需求的前提下,將利潤最大化,但是必須面對許多限制,如物料供給、產能限制或人力水準等。因此需要有效的數學規劃工具來處理此類問題,例如:試算表法、線性規劃、運輸模型、模擬法等,總生產計畫的主要目標是在給定的時間區間內確認下列的作業決策(Heizerand Render,2001):
一、決策變數
1.人力(Workforce):配合生產所需要的人員數。
2.加班(Ovenime):計畫的加班生產量。
3.產量(Producted):每單位期間內的總產量。
4.外包(Subcontracting):在規劃期間內所需要的外包產能。
5.待補(預收)訂單(Backlog):在本期未能滿足的需求延至未來某個期迦補足的數量。
6.每期庫存量(Inventoryon Hand):規劃每一時期末的存貨量。
7.每期聘/解僱勞工(Hire/Layoff):總生產計畫的目標是在最大利潤的前提下滿足需求。總生產計畫問題可定義如下:在給定規劃時間長度內的每一期間之未來需求資訊,決定每一期間的生產水準、存貨水準以及產能水準(自製或外包),以使得在規劃時間長度內公司的利潤達到最大。
二、目標函數
1.在整個規劃時間長度內(包含T個期間)的每個期間t對應的需求預測。
2.生產成本,包含:人力成本、正常時間成本($/hour)、加班時間成本($/hour),外包生產成本($/unit或$/hour)、改變產能的成本(包含了:聘用勞工成本($/每人)、解僱勞工成本($/每人))。
3.存貨持有成本($/unit/period)。
4.缺貨或頂收(待補)訂單的成本($/unit/period)
5.物料成本($/unit)。
三、規劃的限制
1.加班/減班的限制。2.聘用/解僱的限制。
3.可用資源的限制(包括人力小時、機器小時、物料等)。
4.缺貨或預收訂單水準的限制。5.庫存容量的限制。
6.從供應商至製造廠的限制,例如運輸條件、運輸容量、送達時間等。
8.總生產計畫如何分解與展開?
答:總生產計畫分解之後會產生主排程(Master Schedule),顯示在排程期間特定最終項目的數量和時程,此特定期間通常必須前六至八週。計畫主要對象為個別產品,亦即主生產排程擬定未來數個月各項產品的生產量,也包含行銷與訂單何時被安排生產與何時交貨等生產的重要資訊。

【重點整理】
※單純的策略是指維持穩定水準的員工數、產出率和逐期滿足對應的需求,並只考慮單一焦點的策略,在此一策略下,正規勞工維持一固定僱用人數,通常相當於淡季之需求,不僱用或解僱工人;在生產旺季內,使用加班,如有額外需求時,使用外包。
※總生產計畫的程序通常包含下列四點:
1.預測其未來計畫時程產品線之需求。
2.將產品線之總需求轉變成對勞工、機器、與其他資源之需求。
3.發展各種不同產能使用之方案或策略,以支援總需求。
4.建立一套評估標準,以選擇一最佳產能使用方案。
※MPS:主生產排程 (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ing)
指根據客戶接單或銷售預測所排定一段期間之產品生產計劃,它必須明確指定何種產品應於何時製造完成多少數量,亦可隨著一些不可抗拒因素之發生(如:設變、停工待料...等)而作適當之調整。

第十一章物料需求規劃與企業資源規劃

【自我評量】
3.MRP的運用如何能對生產力有貢獻?
答:1.根據主生產計劃而生產的專案、庫存狀態和物料清單,模擬未來庫存狀況和預測未來缺料情況,從而按零件的提前期和批量準則,編寫所需零件、材料的生產和採購計畫,保證主生產計畫的實施。
2.MRP減少庫存和在製品的積壓,縮短製造週期,提高企業的效益,此階段作業,只是代表企業對投入生產所需的原物料進行規劃,期望生產中的物料可以達到最佳的運用。對於物料以外的人力、機器設備、相關設施等資源,並未配合性的考量與規劃。
3.MRP階段,企業中可控制標的,只有生產中的直接物料。
4.簡短說明MRPII,並指出與MRP有何相關?
答:MRP:物料需求規劃(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
MRP乃美國當局鑑於針對存貨控管問題之必要性,而由JosephA.Orlicky,GeorgeW.Plossl及OliverW.Wight三人在西元1970年於『美國生產與存貨管制學會﹝AmericanProductionandInventoryControlSociety,簡稱APICS﹞』會議中提出物料需求規劃之基本架構;所謂MRP之計算即依照MPS之產品獨立需求,透過BOM展開之零組件相依需求,配合著當時之存貨狀況,以求得某段期間內應投入生產或執行採購之計劃方針。
MRPⅡ:製造資源計劃(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
由Wight於西元1981年推出,其乃從MRP發展出來並非取代傳統MRP,而是在生產規劃的同時,將著眼點擴展到人事、財務、行銷、管理等層面,融合各部門作業所需考量之實務需求,而非局限於單純之產銷供需,以使企業整體之運作能更加地有效率及制度化。
5.如何將安全庫存包含在物料需求規劃中?
答:存貨紀錄(Inventory Records)依時期來儲存各個項目的資料狀況,包括毛需求、預定接受量及預期現有庫存;包括其他細節,如供應商、前置時間及批量大小。檔案中還紀錄了接收和領用的存量、取消訂單等事件。正如同物料清單及存貨紀錄一定要準確。錯誤的需求或前置時間資訊,曾對MRP有嚴重之影響。
6.MRP有哪些優點與限制?
答:MRP的特性是需求的時程化、計算組件的需求及計畫訂單發出。為求成功,MRP需要電腦程式和準確的主生產日程、物料清單及存貨資料。公司若無很準確的紀錄或日程,在試圖實施MRP時將會經歷重大的困難。
7.ERP與MRP II的目的有何不同?
答: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就是將企業組織內的生產、行銷、人事、研發、財務及其他相關功能結合在一起的跨部門、跨單位,共同分享整體企業資訊的應用軟體程式。其內容包含許多模組:如總帳、存貨、訂單及BOM,這些模組本身已經具有連動的性質,只需將企業的資料輸入並依據實際的需要調整所需的功能,即實際上線。
MRP II是第二代的規劃方法,其將更廣泛的範圍加入製造資源規劃中,此乃因為其連結了企業規劃、生產規劃及生產日程。ERP系統的實施甚至經由整合財務、製造及人力資源系統,更進一步建立這些連結。

【重點整理】
※主生產日程(Master Schedule):說明所生產最終項目需要的時間與數量。
※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s,BOM):列出生產一成品所需全部的裝配件、次裝配件、零件及原料。
※存貨紀錄(Inveotory Records):是依時期來儲存各個項目的資料狀況,包括毛需求、預定接受量及預期現有庫存;也包括其他細節,如供應商、前置時間及批量大小。
※企業資源規劃(ERP):指對企業的資源進行規劃,從生產管理方面演進而來。
1.MRP階段:ERP的最古老祖先,是生產管理方面的「物料需求規劃」。
以MRP為核心,對企業的所有製造資源(物料、設備、人力、資金、資訊)進行總體規劃和最佳化管理,以達到在企業有限製造資源,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2.MRPⅡ階段:生產資源規劃,對製造企業全部資源進行有效規劃管理的一整套方法。由銷售計劃、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規劃、產能需求規劃、工場任務管理、工場作業管理、庫存管理、採購管理等組成,並與財務管理整合,做到資訊流與物流整合和最佳化的運行。
3.MRPⅡ階段,企業中可控制標的,包含了所有製造成本。
※ERP階段:1990年,GarterGroup提出,初步定義如下:
1.為企業提供全面解決方案:除了MRPⅡ原來包含的物料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的功能外,還提供如品質、運輸、配銷、售後服務、人力資源、專案管理、實驗室管理、配方管理等功能。
2.支援混合製造:除了包含傳統MRPⅡ支援的多品種小批量生產類型外,還支援大批量流水生產類型的JIT(準時生產)管理模式,以及按庫存生產(MTS)、按訂單裝配(ATO)、按訂單製造(MTO)、按訂單設計(ETO)等製造環境。
3.ERP採用了用戶端/伺服器體系結構和分散式處理技術:
(1)1985年,KaplanandCooper倡導作業基礎觀念的推洚助瀾,企業服務資源成本也可控制,造成1990年代的企業再造風潮,企業紛紛建立詳細的企業流程模型,以了解任務是如何完成。有了整個企業的流程模型,企業開始進入資訊化階段,建立以流程整合導向為主的資訊系統。
(2)在企業流程模型的引導下,透過作業研究的模型技術,企業中所有資源的使用都可加以規劃,而促成了1995年代ERP具體內容的流行。
(3)ERP代表著企業的製造資源與服務資源,都可使用電腦而進行最佳化。

第十二章及時生產系統

【自我評量】
1.何謂JIT(及時化)生產系統?
答:JIT的基本原理是以需定供。即供方根據需方的要求(或稱看板),按照需方需求的品種、規格、質量、數量、時間、地點等要求,將物品配送到指定的地點。不多送,也不少送,不早送,也不晚送,所送物品要個個保証質量,不能有任何廢品。
2.JIT系統的最終目標為何?
答:JIT (Just In Time)的最終目標是成為一個平衡的系統,也就是達成順暢及物料能快速流通的系統。其是以最佳的方式運用資源,使加工時間愈短愈好。而達成總體目標的程度,則視能否達成特定支援目標。
3.從傳統系統轉換到JIT系統,必須克服的障礙有哪些?
答:1.成功轉換系統的時間及成本需求,即排除中斷系統的主因。管理階層必須承諾準備獲得高品質所需的資源,並使排程更緊湊。在設計階段要注意微小的細節,並努力對系統進行偵錯及使其流暢。若發生問題,則管理者要能快速回應。
2.小批量。小批量使系統在改變產品組合時具有彈性,且能減少保有成本及空間,但通常會造成增加運輸成本及交貨頻繁所導致現場交通擁擠。
4.在JIT系統何為看板系統?
答:看板一詞是來自日語,意指「訊號」或「目視的紀錄」,當某個員工需要前一站的工作或物料時,即可透過看板卡來聯絡。看板卡授權零件的移動或加工,若沒有看板的指示,就不可以移動或加工零件。
在生產線的每一站設立標示牌,當某一站的原料存貨低於某一個程度時,標示牌會換成警示標制,表示需要訂貨了。以這種方式來減少庫存量和倉庫空間、原料管理的需要,進而減底成本。缺點是,萬一原料價格不穩,每一批貨的成本價和賣價就可能受到影響。還有一但生產線的效率提高,出貨和銷售也須要跟進,否則會有成品延滯在出貨線的問題。
5.JIT系統的主要效益有哪些?
答:JIT供應方式具有很多好處,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零庫存。用戶需要多少,就供應多少。不會產生庫存,佔用流動資金。
2.最大節約。用戶不需求的商品,就不用訂購,可避免商品積壓、過時質變等不良品浪費,也可避免裝卸、搬運以及庫存等費用。
3.零廢品。JIT能最大限度地限制廢品流動所造成的損失。廢品隻能停留在供應方,不可能配送給客戶。
6.小批量生產可以帶來哪些效益?
答:l.系統中在製品存貨遠比大批量少,減少保有成本空間需求及工作地點擁擠。
2.品質檢驗和重製成本會降低,因急以批量檢驗和重製的項目較少。
7.試述平準化生產的優點。
答:1.兼顧客戶和工程的需求,在數量或種類等都處於平均化狀態,減少消費變動、在庫變動和生產變動所產生的衝擊。
2.活化市場需求的情報。3.小批量化,縮短L/T。4.減低庫存。
5.鍛鍊迅速對應客戶的需求。
8.試就針對一般速食餐飲店給予JIT系統的改善建議。
答:焦點主要集中在實施服務的時間,因為速度通常決定服務業贏家。有些服務業有存貨,所以JIT在服務業的另一層面是減少存貨。以快遞為例,達美樂比薩、聯邦快遞、快捷郵件、速食餐廳及119的緊急服務。

【重點整理】
※JIT的觀念是所有的物料都被積極地用於再製品中,絶不停止下來產生儲運的成本,可以說是一種零庫存的作業方式。
※JIT之架構建立由四個架構所組成:1.產品設計。2.製程設計。3.個人/組織的要素。4.製造規劃與控制。速度和簡化,是建立JIT架搆的兩個基本訴求。
※產品設計在JIT系統中,有三個重要因素:1.標準零件。2.模組化設計。3.高產能的系統。
※JIT系統中,製程設計有以下七個層面特別重要。1.小批量。2.整備時間減少。3.製造單元。4.有限的在製品。5.品質改善。6.生產的彈性。7.存貨儲存。
※在JIT系統中,有下列五個個人組織的要素特別重要:1.將員工視為資產。2.交叉訓練員工。3.持續改善。4.成本會計。5.領導與專案管理。
※在JIT系統中,有以下六個特別重要的製造規劃與控制要素:
1.平準化負荷。 2.拉式系統。 3.視覺系統(Visual System) 。
4.密切的供應商關係。5.減少異動處理。6.預防性保養與日常工作。
※從傳統系統轉換到JIT系統可能會不太順;如各組織之間的文化不同,或短時間內要改變文化可能有困難。此外,習慣以大量存貨運作,以應付變動顧客需求的製造業者,一時很難轉變成較低存貨量。其他可能遇到的障礙如下:
1.管理階層不願提供轉換必要資源,這可能是最嚴重的阻礙。
2.員工與管理者沒有誠意合作。系統的基礎是合作,由於JIT將一些負責管理的人轉變為員工,並對員工在工作上管制更多,故管理者可能會反彈。而員工的反彈,是因為責任與壓力的增加。
3.造成供應商反彈,有幾個原因:
(1)買方不願意承諾幫助供應商適應HT系統。
(2)長期承諾對買方可能不容易。
(3)頻繁與少量的交貨可能有困難,尤其供應商或買主採用傳統系統時。
(4)品質管制的重擔將移轉給供應商。
(5)買方持續進行JIT系統改善,因其可能導致工程變更複雜。
※推行及時生產系統(JIT)前須建立的基本觀念:
1.不能採取成本主義:維持售價不變,以降低成本來增加利潤。
2.真正的成本是梅乾核。
3.製造方法會改變成本:改變製造方法,消除浪費。
4.「働」與「動」工作稱之為「働」,定義為能推進工作過程與提高附加價值。
5.提高「勞働密度」:働/動,將「動」改為「働」,亦即排除「動」的浪費,以提高效率。
6.徹底排除浪費
※(JIT)在服務作業中的應用
1.JIT理論如何適用於服務業:
(1)及時送達。(2)及時處理(服務)。(3)及時診斷與治療。
2.那些JIT的技術適用於服務業
(1)縮短前置準備時間。(2)作業的平準化與標準化。(3)看板方式的現場管理。
(4)訓練具有多項技能(多能工)之作業人員。
※JIT系統的成功要素與推行障礙
1.及時系統的成功要素
(1)確實實行平準化生產。(2)確實由後工程來驅動前工程之生產。
(3)以小批量採購及生產。(4)短時間之機器安裝、設定、刀具換裝。
(5)具有多工能之作業人員。(6)高品質之作業(加工、裝配等)。
(7)有效的預防保養計畫。 (8)不斷改善之企圖心。
2.及時系統的推行障礙
(1)管理階層往往無法全力並專注地,來從事大改變(從原系統→及時系統)。
(2)作業人員與管理人員無法通力合作,管理人員怕失去權限,作業人員又害怕責任與壓力加重。
(3)來自供應商的阻礙:
A.供應商無法也不願意,保證一長期的供需契約。
B.供應商可能不願意以高頻率、小批量來送貨。
◎供應商將增加其品管的壓力。
供應商將不得不提供更多樣化的物料、元件。

第十三章作業排程

【自我評量】
1.排程主要目的為何?
答:1.最短化製程的時間。2.在符合存貨政策的條件下,存貨的數量能降至最低。
3.提高人員與機器的使用率。4.提昇服務水準減少顧客等候時間。
簡言之,排程的目的就是要「在符合交期的條件下,建立組織在使用特定資源的時程,從多個衝突的目標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以達節省成本增加生產力」。
2.說明作業排程模型的種類。
答:1.單機對n項作業之排程:一台機器設備處理多項作業排程模式。理論上,排程問題的複雜度與機器設備的數量相關性較高,作業量的增加相關性較低。
2.雙機對n項作業之排程:二項以上的工作必須以相同的順序流經二台機器的排程模式。像是在噴漆前必須先經過清潔,此二作業具有順序性。
3.機器數與工作數相同之排程:最常見的是:指派模型(Assignment Model)。所謂的指派模型是以最佳化指派工作與資源的線性規劃模型,用於機器數與工作數相同的排程,當工作數及機器數量較多時就可能會有n! 種的組合方式,可利用匈牙利法(Hungarian Method)來找出最佳的組合。
4.m機對n項工作之排程:當情況發生時,很難單純的利用數學計算去找出最適的派工方法,因此可以利用模擬(Simulation)的方法來協助處理作業排程。
3.何謂派工法則?試述幾項常用的派工法則。
答:在排程作業中有一項很重要的作業,就是要決定訂單處理的順序。排序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1.FCFS (First Come First Service):按訂單接收到的順序來進行排序,先收到先處理。
2.LCFS(Last Come First Service):後收到的訂單先處理。
3.SPT(Shonest Processing Time):按各訂單的作業時間長短區分進行排序。
4.Due date:按到期日先後排序。
5.Start day:按作業開始時間,最早開始的先執行。
4.試述消費者行為對服務業作業排程的影響。
答:1.消費者購買某服務的動機均可能不同,故服務業作業排程應考慮每位顧客消費的動機,設計彈性的作業排程,以符合各種顧客的需求。
2.服務業之作業排程也應該將可能影響顧客消費的參考群體考慮在內。有時,雖然真正、消費者只有一人,但與他關係緊密的人會陪同進入店內。若該服務業者之作業排程只設計給實際消費的顧客,而忽略陪同消費但對購買顧客相當重要的參考群體,則參考群體可能產生不悅,進而影響該顧客下次消費的意願。
3.由於服務業通常不涉及實體資源的交換,與一般的財貨生產與交易不同,它具有服務本身的無形性、服務品質不可捉摸性、服務不可儲存性、服務提供時顧客與服務提供者的不可分離性等特性,使其在管理上也越發困難。就服務系統中的排程,可能包括顧客、工作人力及設備的排程安排。
5.啟發式作業排程方法有哪些?
答:1.作業導向的啟發法是尋找下一個在機器加工的作業為目標,如派工法則( Dispatching Rule)。
2.工作導向的啟發法則是決定優先順序最高的工作在所有機器上的加工作業,再對下一順序的工作的所有作業作規劃。
6.試述一些先進的啟發式方法。
答:1.塔布搜尋法:塔布搜尋法可用於解決組合最佳化問題,是一種萬用啟發式方法。主要理論是從已經求得的起始點為出發點,找尋其最優的鄰近解以作為下一步的移動路徑。
2.模擬退火法:模擬退火法的概念主要是來自於固體在加熱至一定的溫度之後,會由固體結構瓦解為液體結構,當在對其降溫過程加以控制時,當分子變回固體結構時,能重新排列成我們所預期的穩定狀態。
3.基因演算法:基因演算法是基於Darwin所提出的,「物競天擇理論」,亦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原則來演化。基因演算法的基本精神為「演化」與「進化」。Holland保持一母體以用於表示欲解決的問題之可能的解答,接著讓此母體隨著世代進行演化,經由競爭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過程和基因演算法的三個主要運算因子:複製(Reproduction),交配(Crossover)及突變(Mutation)來產生新的下一代以達到演化的目的。
7.何謂雙機作業排程?
答:雙機的作業排程方法又稱詹森法則(Johnson's Rule),是一種管理者使用技術,是指將一群工作指派給兩部機器或連續工作中心,並使總完工時數最小化的技術,也能使工作中心內的總閒置時間縮短排程法則與技術。
8.先進規劃與排程系統的特性為何?
答:1.同步式規劃(Synchronized Planning)。
2.即時性規劃(Real-Time Planning)。
3.考量企業整體資源尋求最佳解答(Optimal Solution)。
4.運算功能快速。
5.具備系統整合效果。
6.可提供有效的決策支援參考。

【重點整理】
※所謂作業排程,是指在一系統中,決定各種工作任務分派到系統中處理的方式與順序。
※作業排程是一種資源分配決策,它能將產能及整體規劃之結果(設備、人力及空間等)分配到各項工作活動或顧客上,並調和效率存貨水準及服務水準等三個相互衝突之目標,以求取一適當之平衡。
※作業排程則範圍包括:
1.訂單、人員與機具設備的分配:如機具設備與人員分配至工作中心的位置。
2.決定訂單處理的順序:當收到訂單後,公司要泱定不同的訂單處理順序。
3.派工:當訂單處理順序決定好之後,就要進行派工(Dispatching)。
4.跟催、監督及控制:當生產作業啟動之後針對現場的管控,包括了生產進行中的監督與控制訂單進度及如果有生產延遲時的跟催作業。
※在進行排程時有許多面向的因素都必須加以考量,而其中作業排程的部份大略可以依產能、時間與人員區分。
※產能的考量
1.無限負荷(Infinite Loading):在進行工作指派時,只考量作業的需求,而不考量是否有足夠的產能
2.有限負荷(Finite Loading):考量各作業指派至各加工機器的設置時間與加工時間。
※時間排定的方向
1.正向排程(Forward Scheduling):指在接到訂單後,向前排定各項作業的完成時間,可得知各作業的最早完成時間。
2.反向排程(Backward Scheduling):以未來的某個特定日期(可能是交貨),反向往前排定各作業的時間,可得知最晚開始時刻。
※人員導向或機器設備導向
1.人員導向:將人視為最重要的資源,故以排定人員時間為王。
2.機器設備導向:將機器視為最重要的資源,,故以排定機械時間為王。
※啟發式解法可以分為下列兩類:
1.分割-克服(Divide-and-Conquer):面對龐大問題時,先把它分成多個小問題,再一一克服,這類的方法比較像確切解的解法,如Branch and Bound等。
2.重複改善(Iterative Improvement):利用一個標準的重複動作來改善目前的解,使解的品質不斷提昇。
※雙機作業排程的種類有:
1.完全相同的機台(Identical Machine)。2.等效機台(Uniform Machine)。
3.非等效平行機台(Unrelated Parallel Machine)。
※作業排程是一種資源分配決策,在每個組織中都會發生,它是建立組織使用特定資源的時程,是為設備、設施及人員的活動時程的重要技術。
良好的排程可達成人員、設備的有效利用、減少顧客的等候時間、縮減存貨與加工時間。而在服務業的作業排程規劃中,因為服務的的產品具不可儲存性與服務時間短等特性,其作業排程相較於製造業必須更富彈性,也是服務業致勝的重要關鍵之一。
※先進規劃與排程系統APS的規劃導向分為
1.物料規劃導向:當產業屬於原物料取得不易、原物料成本價格起伏劇烈、原物料與零組件間進料時程的搭配相當重要且產品生命週期極短的模式,對於詳細的作業排程較不注重而著重於原物料與零組件間進料時程及投入產出的規劃時,其供給規劃系統適合以先進物料規劃(Advanced Material Planning)為主,,以先進產能規劃(Advanced Capacity Planning)為輔的排程系統,如電子裝配業、系統組裝業及服飾業等。
2.產能規劃與詳細作業排程導向:當產業屬於製程複雜且設備成本高(如半導體產業、LCD光電產業及光碟產業等),企業營運目標追求的是高設備稼動率、低存貨水準及高產出的績效,如何詳細且完整的考量產業製程特性、排程限制與派工法則,以規劃出可行的生產現場各設備的日排程計劃( Daily Production Plan )成為主管人員主要的工作任務時,其供給規劃系統則以產能規劃與詳細作業排程導向之APS系統較為適用。

第十四章專案管理

【自我評量】
1.何謂專案?何謂專案管理?
答:專案:一種暫時性的任務配置,以達成某個特定目標。
專案管理:指的是在專案技術、成本、時間的限制下,如何有效規列、指揮、控制整個作業的一種方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活動,由分析者計畫、組織、領導及控制,以在特定的時間與限定的預算內完成一項大型的工作,或者發展一個可接受的系統。簡單的說,專案管理就是透過管理的四步驟規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適時完成專案並符合預算和品質的期望。
2.試述專案生命週期。生命週期分為哪些階段?
答:1.專案生命週期(Project Life Cycle)由連續的及互不重疊的各個專案階段組成,專案階段的數量和名稱由參加專案的機構和控制專案進程的需要所決定。在專案生命週期的歷程中通常發生一些專案進程的重大事件,我們稱這些重大事件叫做「里程碑」。
2.專案的生命週期可長可短,視其專案內容特性而定,若要進行區分基本上可以將其界定成四個階段:
(1)起始階段(Definition):主要活動為定義出專案的需求。此階段界定主要的預期成果與參與的工作團隊成員,因此,「專案團隊」在此成形。
正當性與可行性是團隊成形後陸續所要面對的問題,若兩者間一項不成立,那麼該專案團隊就不會經歷之後的階段。起始階段可分為兩個部分:
A.概念(Concept),在其中辨別組織是否有進行專案的需要?或以回應潛在顧客或客戶要求;
B.可行性分析(Feasibility Analysis)用來檢視實施專案所需的期望成本、效益與風險。
(2)規劃階段(Planning):這部分主要在思考發展方案的解決之道。同時也應該要界定清楚所需之工作元素與其執行的先後順序。此外,這部分已初估出任務所需時間、經費、完成日期、所需額外資源等要件。
(3)執行階段(Execution):專案經理人在這部分要持續監控進度,同時若當實際狀況與當初預期狀況有出入時,必須要當機立斷的進行調整與紀錄。
(4)結案階段(Termination):最後一階段稱為「結案階段」,其重點在於驗收該專案結果與當初預期目標達成的程度。最好的結果狀態是可以順利的將當初專案所提出之想法轉化為該專案顧客的實際應用,也就是說該專案的顧客接受並採用專案的成果。除此之外,專案經理人也要負責處理「善後動作」,臨時性的團隊成員要如何安置其原單位人事問題的處理?處理剩餘材料、設備(如售出或移轉設備)與專案完全結案等。
3.試述專案對策產生的基本步驟。
答:1.完全掌握問題的性質:釐清真正需求後,須有條理地明列出專案需求要項,以求完全了解問題。包括對問題或機會的描述、該問題可能造成的影響或效應、釐清與該問題有關之利害關係人與事、若不處理該問題或機會,可能造成的影響、期望的理想結果、達成預期成果將能帶來的效益與價值、該專案與組織整體策略配合的狀況、該專案與組織內部之介面整合輿相容性問題、不確定性與未知數、重要假設、限制條件、環境評估、背景與其他支援性資料。
2.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列出所有可能的潛在方案、邀請相關專家與利害關係人參加討論、運用腦力激盪技巧並針對合理可行的方案進一步深入地探討。
3.發展出完整的執行計畫:規劃專案時須考量的項目:
1)目的;2)產品目標(產品規格、工程能力、技術能力)
3)工作內容(製程選擇、製程設計、實驗方法、測試方法、驗收準則、成功因素、須解決的困難)
4)時程規劃(里程碑、查核點與具體成果)
5)資源運用(經費、人力、外包)
6)效益(產出結果、效益評估、未來的影響潛力)
7)其他注意事項,如核心能力的培養。
4.試述專案管理流程。
答:包括五大流程:起始流程(Initiating Process)、計畫流程(Planning Process)、執行流程(Executing Process)、監督控制流程(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Process)與結案流程(Closing Process)
5.選擇一個公司的專案管理作業,進行網狀圖之練習。
答:
6.選擇一個公司的專案管理作業,進行計畫評核術之練習。
答:
7.選擇一個公司的專案管理作業,進行要徑法之練習
答:
8.專案團隊有哪幾類類型?
答:1.工作與服務團隊。2.專案團隊。3.網絡團隊。
9.如何維繫專案團隊?如何建立與管理一個成功的專案團隊?
答:領導者的人際關係、領導能力、溝通能力、與專業能力,將是維繫團隊的關鍵要素。
人際關係方面:由於專案團隊的成員可能來自各個不同的部門,彼此之間可能不認識,所以團隊的領導者就必須扮演一個中介角色,使整個團隊的成員能夠彼此熟悉,且能有效的經由好的人際關係來處理團隊間之衝突,將會有助於未來團隊的運作。
領導能力方面:一個好的領導者必須具備有良好的領導特質,能讓團員聽從指示,這樣才能凝聚整個團隊,不會造成太多意見分歧。
於溝通能力方面:經由領導者良好的居中協調與溝通,能適時的將團隊內的意見作有效的流動,整合出一致的意見,激發出更多的創意。
於專業能力方面:專案領導者必須對專案的各方面有某一程度的瞭解,例如在設計方面、財務方面等都必須有一定的涉略,才能在各成員中做適當的協調與溝通,不然成員所表達的事項領導者都不懂的話,會造成領導者的能力受到質疑,進而使得團隊向心力減弱。除了團隊領導者的特質與能力外,公司管理高層與部門對於該專案的支持亦是專案成功與否的因素之一。若公司與部門願意提供任何所需的資源來協助專案的進行,將會對專案有相當程度的助益。
10.試述專案管理的知識體系範疇。
答:專案管理過程中所涉及的專案範疇主要可以分為9個部分,分別為:專案整合管理、專案成本管理、專案溝通管理、專案範疇管理、專案品質管理、專案風險管理、專案時間管理、專案人力資源管理、專案採購管理。

















11.試述研發專案之階段與研發專案管理演變。
答:
12.描述宏達電與鴻海企業之研發專案管理內容。
答:

【重點整理】
※建立一個專案團隊有以下幾點步驟:
1.確認專案任務。2.選擇專案管理者。3.選擇專案團隊。4.規劃與設計。
5.管理與控制。 6.結案。
※計劃評核術(PERT):規劃與控制該專案時間而發展出來的。
※要徑法(CPM):主要用於控制成本、時間。如何以最少的成本,縮短作業時間。
※何謂專案?其與一般作業有何不同之特性?
答:所謂「專案」係指一個具特定目標、有限期間、需協調整合某些相關活動以產生明確成果的一種獨特、非例行性或重複性的任務,專案的活動有別於一般性的作業活動。
※專案的特性如下:
1.專案係為「特定目標」而成立。
2.專案有一定的「存續期間」。
3.專案為「非例行性、獨特性」之工作。
4.專案的工作為「跨功能別」之任務編組性工作。
5.組織內之專案有「不同的層次」之別。
※專案一經成立後,如何選用專案人員?
1.從現有組織編制各部門內找人來執行該項專案。
2.另外從組織外來找專案的執行人員。
※專案終止的方式有那三種,試舉例說明之。
1.消失;2.涵蓋;3整合。
※PERT/CPM:計畫評核術(PERT)為專案計畫與管制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其技術本身以要徑方法(CPM)為基礎,運用網狀理論予以有順序排列,顯示整體專案工作項目的系統,並告訴我們如何以科學方法做規劃、安排作業時間,追查控制工作進度,使整個工作能達成預期的目標,和最適當的時間完成。P462
※甘特圖:從甘特圖上可以看出各個專案分工元素的工作進度情形,以做為專案進度之控制。從甘特圖可以很清楚地指出:
1.任務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2.要徑是由那些任務所組成。
3.那些任務具有任務緩衝,以及它們可以被應用在那些地方。
4.任務之間彼此的依存性。
※資源平準技巧:常用的資源平準技巧為:1.加班趕工。2.聘僱臨時人員。
3.委託外包。4.存貨調節。
※專案經理:為執行專案的負責人,他必須為專案做事前詳盡的計畫與事後的追蹤,以確定專案能遵循計畫進行。

98上環境學概論

環境學概論


第一章重點整理
一、解釋名詞
(P6)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一及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空氣、土壤
和水,都是生物圈範圍。
(P7)2、次生環境問題:由於人為不當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生
態破壞、人口急劇增加和資源的耗竭等問題,稱為次生環
境問題或第二類環境問。題
(P14)3、替換層次生育率:一對夫婦取代他們本身的孩子數
(P14)4、總生育率:是女人在其生育年齡中平均能生下的小孩數估計值。
(P22)5、環境污染:人們賴以生活的空氣、水質、土壤等環境,由於人為因素使
其產生不利於生物之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性質改變,致使生物的生存以及人類的生活和健康遭受到危害,甚至破壞天然資源與生態系。
(P23)6、污染物質: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有害的物質,是人類社會生產活
動和生活消費過程的產物。
(P25)7、現代環境論:乃指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相互關懷的理論,即人地關係論
(P25)8、環境決定論:特別著重在環境影響人生的一種理論。即當考察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生活之互相關係時,著重於「自然制約」的一種理論。
(P30)9、人類特殊典範(HEP):人們要能用序健康生活,就是徹底改變人們「環境侵害」的思維方式,這種方式是所謂的「人類特殊典範」。
也稱為「社會主流典範」主軸是以人類為中心,追求的是無限的成長所以也稱為「成長典範」。
(P30)10、新生態典範(NEP):是以生態為中心的,所以又稱為「環境典範」。

二、簡答:
(P6)1、環境基本法對「環境」的定義是什麼?
答:環境基本法第二條:本法所稱環境,係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之各種天然資源及經過人為影響之自然因素總稱,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陸地、礦產、森林、野生生物、景觀及遊憩、社會經濟、文化、人文史蹟、自然遺蹟及自然生態系統等。

(P8)2、全球八大公害事件是那些?大部分是由什麼污染所造成的
答:全球八大公害事件都是由於環境遭受嚴重污染,尤其是大氣污染雨水體污染後所形成的環境公害。

公害事件 時間 地點 污染物
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1930年12月 比利時馬斯河谷 煙塵SO2
多諾拉煙霧事件 1948年10月 美國多諾拉 煙塵SO2
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12月 英國倫敦 煙塵SO2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1943年5-10月 美國洛杉磯 化學煙霧
水娱病事件 1953年 日本九州熊本縣水娱鎮 甲基汞
富山痛痛病 1931-72年3月 日本富山縣 鎘
四日哮喘病 1955-72年 日本四日市 SO2、煤塵、重金屬粉塵
米糠油事件 1968年 日本九州愛州縣 多氯聯苯

(P15)3、何謂年齡結構圖?有那四種型式?
答:人口年齡結構是人口年齡的分布情形,在每一年齡層中,所佔人口男女的百分比。人口統計學家將全部人口分成三種年齡類別,並劃出男性和女性之百分比,製作出年齡結構圖。
三種年齡類別:育齡前期(0-14歲)、育齡期(15-44歲)、育齡後期(45-85+歲)
四種形式:快、慢、零和負成長速率。

(P18)4、人口對環境生態的衝擊可以用那三種因子來決定?
答:三因子模式:
1、人口數
2、平均每人所使用之資源數
3、平均每單位資源所造成之環經生態衝擊量

(P19)5、人類生態系包括那三個層面?
答:人類生態系包括:
1、生態環境(自然環境)、
2、經營享用(科技、社會、人口)
3、文化規範(文化)。

(P23)6、以生態系統之觀點,污染物質可分為那兩類?
答:以生態系統之觀點,污染物質可分為
1、可分解性的污染物質:在自然界的自淨能力下可被微生物分解,而不會累積在環境之中
2、不可分解性的污染物質:在自然界是不被分解的或者分解甚慢,例如:鐵鋁罐、人造纖維、塑膠製品、清潔劑、毒性有機物、殺蟲劑、和藥物。自然界由於自淨能力有限,這些物質大量使用就會逐漸殘留累積在自然環境中。

(P29)7、泰勒所提出那五項環境倫理原則?
答:1、自我防衛原則:唯有環境危及人類生存時,人才有自衛以維持自身安全
2、合理比例原則:規範人類生存等基本需求與享樂等非基本需求的合理比例來取用自然資源。
3、最小錯誤原則:人類發展過程中,儘可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4、分配正義原則:人類與其他物種基本需求的滿足上,要合乎分配正義。
5、補償正義原則:人類的各項經濟活動危及 其他物種時,映與補救和改善

(P31)8、七倫是那七種倫理關係?
答:七種倫理關係: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加上
【群己倫(自己與陌生人間)、物己倫(人與物間)】。



第二章重點整理
一、解釋名詞
(P40)1、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間,包括生物與生物以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之科學。
(P40)2、生物圈:地球有許多部份可以提供生物收活的空間,包括大氣圈、水文圈和岩石圈等靠近地表的部份,生態學家稱之為「生物圈」。
(P40)3、生態圈:生物圈彼此之作用,以及生物圈與整各非生物環境(能源和化學物質)間的交互作用,稱之為「生態圈」。
(P42)4、營養:生物賴以生存、生廠和繁殖之任何無職稱作「營養」。
(P44)5、族群:是一群相同生物生活於一個特定的區域。
(P44)6、種(species):一個或多個族群的成員,在自然情況下可以彼此交配者(P48)7、自營生物:生產者(主要為綠色植物,亦包括一些細菌)能夠自己運用陽光來製造有機化合物,供做能量和營養來源,自己養活自己的生物稱做自營生物。
(P49)8、異營生物:消費者不能直接利用陽光來製造食物,因此需要依賴其他生物來供應故稱為異營生物。
(P49)9、化學合成作用:某些特殊細菌,也是生產者,在沒有陽光之下,能將無機化合物轉變成有機營養,此種過程稱為化學合成作用。
(P52)10、耐受定律:一個生態系中,種的存在、繁盛和分布,決定於或多種物理或化學因素是否落在種耐受的上下範圍之內。
(P52)11、門檻效應:(閾值效應)當環境變化超過耐受及現實會引起有害或致命的反應。
(P53)12、限制因子原理:有一種非生物因子,當太多或太少時,即使其他因子都處在最適耐受範圍之內,族群成長也會受到限制,這種限制成長的單一因子,稱為限制因子。
(P56)13、食物網:生態系中的食物鏈很少是單條、孤立出現的,它們往往交叉鏈索,形成複雜的網絡型結構,稱為食物網。
(P56)14、生態效率:由一個營養層級轉送到另一個營養層級的效率。
(P57)15、能量金字塔:透過各種營養層級的能量流動總量,由低到高排列,就成為一個金字塔,稱為能量轉換金字塔,又稱能量錐體或生產錐體。
(P58)16、淨初級生產力:在一個生態系中之植物生產有用的化學能或生質量之速率稱為淨初級生產力。也是動物的基本食物來源。
淨初級生產力亦可說是植物在單位時間於單位面積所生產的能量。

二、簡答
(P45)1、地球上的生態系分為那兩種型態?有那些生態系?
答:生態系主要分為陸地生態系(因溫度與雨量不同而產生不同類型)和水體生態系(鹽鹹度、陽光穿透深度、溶氧量、植物營養之有效性、水溫)。
(一)陸地生態系:森林、草原、沙漠。
(二)水體生態系:海水生態系、淡水生態系。

(P47)2、生態系的非生物組成包括那些因素?
答:(一)物理因素:
1、照光與遮光
2、年平均溫度與溫度範圍
3、年平均雨量及其分布
4、風
5、緯度(與赤道的距離)
6、高度(與海平面之距離)
7、土壤性質(對陸地生態系言)
8、火(對陸地生態系言)
9、水流(對水體生態系言)
10、懸浮固體含量(對水體生態系言)
(二)化學因素:
1、土壤中水份和空氣之含量(陸地生態系)
2、土壤水(陸地生態系)或水中(水體生態系)植物營養鹽含量
3、土壤水(陸地生態系)或水中(水體生態系)毒物性質含量
4、水中的鹽鹹度(水體生態系)
5、水中的溶氧量(水體生態系)

(P48)3、生態系中的生物組成,根據營養習慣可分為那三大類?
答: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P50)4、食用活生物的消費者可分成那三類?
答:1、草食性動物:初級消費者,直接食用活植物的全部或部分。如:牛吃草、鳥吃種子和幼苗、昆蟲吃植物體、浮游動物吃浮游植物
2、肉食性動物:次級消費者:只食用草食性動物;三級消費者或更高級消費者:食用肉食性動物或雜食性動物的動物
3、雜食性動物:任何東西都吃。如豬、老鼠、人類、蟑螂。

(P54)5、何謂食物鏈?可分為那四類?
答:一系列生物每一個都以前面的一個為食,這種營養關係稱之為食物鏈。
(1)捕食食物鏈:以植物為基礎
(2)碎食食物鏈:通常沼澤區最常見
(3)寄生食物鏈:由較大的動物開始,而漸至較小的生物。
(4)腐生食物鏈:由腐爛的動物屍體或植物體變成碎屑,才開始被微生物所利用。

(P59)6、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依據物質存在的型態可分為那三種類型?
答:固態、液態、氣態

(P60)7、水循環包括那七種作用?
答:(1)降水作用(2)截流作用(3)漥蓄作用(4)逕流作用
(5)入滲作用(6)植物根部吸收作用(7)蒸發作用及蒸散作用

(P67)8、何謂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具有那三個層面?其價值為何?
答:生物多樣化:根據美國技術評估局所下的定義是「生物之間的多變性與歧異性,以及生物在生態上的複雜現象。」通俗的概念可說:「居住在同一區域內,所有不同種類生物的總和」
生物多樣性可分為三種層次:
(1)微觀之遺傳的多樣性(基因差異);
(2)中觀之物種的多樣性(生物種類的差異)
(3)巨觀之生態的多樣性(生物分布環境差異)。
生物多樣化提升生物資源的價值可分為:
(1)直接價值:1、消耗性利用價值(如柴薪、野味等非市場價值)
2、生產性利用價值(如木材、魚、水果、農產品等商業價值)
(2)間接價值:1、非消耗性利用價值(如科學研究、光合作用、水源
保持、氣候調節、保護土壤、維持自然平衡等價值)
2、選擇價值(保留物種對將來提供進化選擇之價值)
3、存在價值(讓後代能繼續擁有現存物種之價值)
(P68)9、何謂生態位?生態位可分為那兩種?
答:生態位是對生態系中之『種』所賴以維生之所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因子的描述。它敘述生物在生態系中之角色。
生態位可分為兩種:
(1)特定生態位:只能忍受及窄範圍得氣候和其他環境條件,並且吃有限量的不同動植物,只侷限在特定棲息地生活,因此有一個特定的生態位。例如:熊貓
(2)普通生態位:很能適應環境的。如:蒼蠅、蟑螂、老鼠、人類。

(P69)10、種的交互作用有那些?
答:(1)競爭
(2)捕食
(3)寄生
(4)互利共生
(5)共棲
第三章重點整理
一、解釋名詞
1.次原子粒子(P83)
2.化合物(P84)
3.混合物(P85)
4.動能(P88)
5.位能(P88)
6.高品質能量(P91)
7.低品質能量(P92)
8.物理變化(P93)
9.化學變化(P93)
10.核子變化(P95)
11.物質不滅定律(P94)
12.鄰避效應(P94)
13.核分裂(P97)
14.核融合(P98)
15.汽電共生(P107)
16.淨有用能量(P107)

二、簡答
1.游離輻射對我們的傷害可經由那三個步驟危害人體?(P97)
2.試述能量第一及第二定律的內容。(P100)
3.例舉三種最浪費能源的設備。(P106)
4.達到永續利用地球的社會之做法有那三種?(P110)
第四章重點整理
一、解釋名詞
1.永續和可再生性能源(P117)
2.非再生性能源(P117)
3.抽蓄水力發電(P127)
4.潮汐發電(P132)
5.地熱能(P139)
6.汽醇(P152)

二、簡答
1.太陽能加熱系統有那些優點?(P120)
2.水力發電按水源性質可區分成那兩種?(P127)
3.試述水力發電的優點。(P131)
4.溫泉的形成有那三要素?(P143)
5.溫泉按化學性質可分為那四類?(P146)
6.以氫氣為燃料的優點有那些?(P156)

第五章重點整理
一、解釋名詞
1、天然氣:是50-90%的甲烷氣,及少量的丙烷和丁烷所混合而成,有時亦含有些許的氮和雜質(如硫化氫),碳原子與氫原子之比例平均是1:4。
2、液化石油氣:天然氣中的丙烷和丁烷可以將其壓縮作為液化石油氣。
比重比空氣略重,亦集結於地表,遇火花會有爆炸危險
3、合成燃料:將煤轉變為氣態或液態燃料,稱為合成燃料。
4、板塊構造學:描述岩石圈的形成和消失,以及大陸的移動。
5、泛球:大陸和海洋位於板塊上,當板塊移動數百年後,大陸就會分裂開來漂移數千公里,稱為泛球。(大約2億年前歐、亞、北美、南美等大陸適合在一起的)
6、錳結核:是一種含錳、鐵、鎳、鈷、銅等三、四十種元素聚合而成的特殊礦產,因錳的比例最多約佔30-40%而得名。

二、簡答
1、何謂非再生性資源?有那些是非再生性資源?
答:非再生性資源:指資源本身有一定蘊藏量,使用後會日漸消耗減少,用完後就不能再恢復的資源。
石油、天然氣、煤礦、核能、玻璃及礦物資源屬於非再生性資源。

2、石油如何生成?生成的過程可分成那兩個步驟?
答:石油生成:是由地層中來自動、植物殘骸等有機物質,經過長時間的高溫高壓過程,一點一滴地生成而浮游於地層當中,其形成之基本方式與煤不同。

生成過程兩個步驟:
(1)有機物與砂混合形成沉積層,在不斷的堆積過程中會產生高溫高壓,最後沉積
層變成沉積岩,稱之為「源岩」。
(2)在源岩中的有機物轉變成碳氫化合物(石油)。由於源岩的壓力和地下水的流動,
將油珠移入多孔性岩層,此即今日所發現之原油田。

3、石油的優缺點有那些?
答:
優點:(1)便宜
(2)容易運輸
(3)淨有用能源產率很高
(4)是一種輔助燃料
缺點:(1)燃燒時會放出二氧化碳改變全球氣候(溫室效應)
(2)石油和毒性污泥的滲漏會引起水污染,而以鹽水傾
住油井也會污染地下水。
(3)40-80年內供應就會耗盡【最大缺點】

4、煤形成的過程可分成那三個步驟?
答:(1)植物殘骸經過細菌分解,轉變成泥煤。
(2)泥煤長期沉積加上地球的造山運動,使泥煤層更深埋於地底
(3)經過地熱和化學反應,泥煤轉變成各種等級的煤。

5、煤依含碳量可區分為那四種型態?
答:(1)泥煤:尚具有植物殘骸之雛形
(2)褐煤:
(3)煙煤:
(4)無煙煤(最高級)

6、地球內部結構可分成那三個部分?
答:地球內部結構可分成三個球狀帶:地殼、地函、地核。

7、岩石循環中根據其成因可分區成那三類岩石?
答: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

8、何謂總資源量?如何區分?
答:總資源量是指地球上特定物質的總量。
可區分:(1)已確認資源:指一種含礦的物質,其礦區位置、數量和品質都已經知道,或是由地質的證據和測量中,已經可以估計出來。
(2)未開發資源:是指特定礦物的蘊藏量,礦區位置、數量和品質都不知道,但根據地質知
識和理論相信是存在的。
也可區分:
(1)準備量(經濟資源量):可以開採的已確認資源
(2)資源量:不可能開採的和未開發資源。第六章重點整理

一、解釋名詞
1、氣象:在對流層中,溫度、大氣壓力、溼度、降雨、陽光(太陽輻射)
、雲層、風向和變化,稱為氣象。
2、氣候:是一區域的平均氣象,即一地區在一段長時間(至少三十年)
內,大氣或氣象條件、季節變化和極端氣象的一般模式。
3、一次污染:(原生污染)由人為活動或自然界所產生的各種引起空氣污
染的物質,直接排放製大氣中而維持其原來排放型態者。
4、二次污染:(次生污染)一種或一種以上之ㄧ次污染物在大氣中經過一
連串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反應,產生了其他的污染物質之過程。
5、光化學霧: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的微粒狀物質,而懸浮於空氣中,能
造成視程障礙者。
6、熱NOx:空氣中有78%的氮氣,在常溫下大氣中的氮和氧共存並不會
發生反應,但在高溫下(通常超過1600K)氮和氧會結合成
NOx,這種型態所產生的NOx稱為熱NOx。
7、燃料NOx:燃燒含有氮成分的燃料如煤炭,所產生出來的NOx,稱
為燃料NOx。

二、簡答
1、大氣層可分成那幾個水平層次?
答:由地表開始: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和增溫層。

2、空氣資源的功能有那些?
答:(1)維持生命
(2)提供適當溫度與溼度
(3)提供燃燒
(4)風力的使用

3、造成室內空氣污染的原因有那些?
答:香煙、甲醛、石棉、放射性氡-222、一氧化碳、含氯碳化物、環境衛生用藥。

4、何謂空氣污染指標(PSI)?評估的項目有那五種污染物?
答:空氣污染指標(PSI)是為使一般民眾易於掌握空氣品質狀況,並了解其對健康之影響程度,用以評估空氣品質優劣之指標。當PSI值大於100時,表示空氣品質不良。
評估的項目:
(1)懸浮微粒(PM10)
(2)二氧化硫(SO2)
(3)二氧化氮(NO2)
(4)一氧化碳(CO)
(5)臭氧(O3)

5、依照空氣污染指標對健康的影響分為那五級?
答:課本表6-4
【藍色(0-50)良好】、【綠色(51-100)普通】、【黃色(101-199)不良】、
【紅色(200-299)非常不良】、【粉紅色(300以上)有害】

6、空氣品質區如何劃分?空氣品質防制區如何劃分?
答:空氣品質區劃分:
(1)北部空氣品質區
(2)竹苗空氣品質區
(3)中部空氣品質區
(4)雲嘉南空氣品質區
(5)高屏空氣品質區
(6)宜蘭空氣品質區
(7)花東空氣品質區
空氣品質防制區劃分:(1)一級防制區
(2)二級防制區
(3)三級防制區

7、空氣品質改善策略有哪些?
答:(1)經濟誘因改善策略
(2)總量管制策略
(3)固定污染源策略
(4)移動污染源改善策略

環境學概論此為林老師精心作品
第七章重點整理
1.何謂水文循環?
水文循環是指地球表面的水吸收太陽輻射熱,直接由土壤或海洋表面氣化蒸發或經由植物吸收運輸之後所產生的蒸散作用,將土壤中的水氣化上升到達高空。水氣在高空因溫度降低而凝結成為水滴或冰晶,隨著大氣環流、行星風系、盛行季風的搬運而分散或集中,最後因重力的作用而下降稱為降水,包括下雨、下雪、冰雹等等。

2.水庫興建的位置與河川水系的關係可分為那兩類?(P248)
(1)在槽水庫:在河川主流興建大壩,阻絕河流本槽建成水庫者,稱為在槽水庫,例如翡翠、石門及曾文等水庫。
(2)離槽水庫:離槽水庫即是水壩不建設在河川的主槽,而選擇於離主槽不遠的小支流上。如烏山頭、日月潭、蘭潭及鳳山水庫等。

3.未來水資源開發之主要政策有那些?
(1)積極推動節約用水
(2)加強水資源運用,改善水資源利用效率
(3)適度開發水源

4.為有效的利用及保護水資源,其保育工作有那三大基本原則?(P253)
(1)減少用水:主要為減少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及工業用水的需求。
(2)提高用水效率:提高用水效率包括增加水的再生利用率及降低漏水率使可用之水增加。
(3)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與保存:主要在加強水污染的防治與水資源的涵養儲存。

5.水污染的主要類型有那些?(P254)
(1)耗氧物質
(2)沉澱物和懸浮物
(3)無機植物營養鹽
(4)微生物
(5)水溶性無機物
(6)有機化合物
(7)熱
(8)放射性物質

6.河川污染指標(RPI)是以那些水質參數做為評定指標?分為那些等級?(P258)
(1)溶氧量 (DO)、生化需氧量(BOD5)、懸浮固體 (SS)、氨氮 (NH3-N)。
(2) A:未(稍)受污染、B:輕度污染、C:中度污染、D:嚴重污染。

7.何謂優養化?對水體有何影響?(P260)
(1)由於過量的營養物質進入水體,造成藻類大量的繁殖、死亡,並因其腐敗分解的大量耗氧,導致水中溶氧耗盡。
(2)水體優養化之後藻類大量繁殖,而引起臭味、色度的問題。除此之外,藻類的大量繁殖會使得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時,水中溶氧量達超飽和狀態,但當夜間光合作用停止時,藻類行呼吸作用逐漸消耗水中溶氧量,在夜間天亮前,有時氧會被耗盡,造成魚類大量死亡。

8.卡爾森水體優養等級指數是以那些參數做為優養化評估?優養化等級如何畫分?(P260)
(1) TP為總磷濃度、SD為透明度、為葉綠素-a濃度
(2)CTSI<40 為貧養狀態、40≦CTSI≦50 為中養狀態、CTSI>50 為優養狀態。

第七章 重點整理(林高永老師)
1.何謂水文循環?(P245)
水文循環是指地球表面的水吸收太陽輻射熱,直接由土壤或海洋表面氣化蒸發或
經由植物吸收運輸之後所產生的蒸散作用,將土壤中的水氣化上升到達高空。水
氣在高空因溫度降低而凝結成為水滴或冰晶,隨著大氣環流、行星風系、盛行季
風的搬運而分散或集中,最後因重力的作用而下降稱為降水,包括下雨、下雪、
冰雹等等。

2.水庫興建的位置與河川水系的關係可分為那兩類?(P248)
(1)在槽水庫:在河川主流興建大壩,阻絕河流本槽建成水庫者,稱為在槽水庫,
例如翡翠、石門及曾文等水庫。
(2)離槽水庫:離槽水庫即是水壩不建設在河川的主槽,而選擇於離主槽不遠的
小支流上。如烏山頭、日月潭、蘭潭及鳳山水庫等。

3.未來水資源開發之主要政策有那些?(P250)
(1)積極推動節約用水
(2)加強水資源運用,改善水資源利用效率
(3)適度開發水源

4.為有效的利用及保護水資源,其保育工作有那三大基本原則?(P253)
(1)減少用水:主要為減少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及工業用水的需求。
(2)提高用水效率:提高用水效率包括增加水的再生利用率及降低漏水率使可用
之水增加。
(3)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與保存:主要在加強水污染的防治與水資源的涵養儲存。

5.水污染的主要類型有那些?(P254)
(1)耗氧物質
(2)沉澱物和懸浮物
(3)無機植物營養鹽
(4)微生物
(5)水溶性無機物
(6)有機化合物
(7)熱
(8)放射性物質

6.河川污染指標(RPI)是以那些水質參數做為評定指標?分為那些等級?(P258)
(1)溶氧量 (DO)、生化需氧量(BOD5)、懸浮固體 (SS)、氨氮 (NH3-N)。
(2) A:未(稍)受污染、B:輕度污染、C:中度污染、D:嚴重污染。

.何謂優養化?對水體有何影響?(P260)
(1)由於過量的營養物質進入水體,造成藻類大量的繁殖、死亡,並因其腐敗分解的大量耗氧,導致水中溶氧耗盡。
(2)水體優養化之後藻類大量繁殖,而引起臭味、色度的問題。除此之外,藻類的大量繁殖會使得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時,水中溶氧量達超飽和狀態,但當夜間光合作用停止時,藻類行呼吸作用逐漸消耗水中溶氧量,在夜間天亮前,有時氧會被耗盡,造成魚類大量死亡。

8.卡爾森水體優養等級指數是以那些參數做為優養化評估?優養化等級如何畫分?(P260)
(1) TP 為總磷濃度、SD 為透明度、為葉綠素-a 濃度
(2)CTSI<40 為貧養狀態、40≦CTSI≦50 為中養狀態、CTSI>50 為優養狀態。

第八章 重點整理(林高永老師)
1.土壤的定義。(P277)
「土壤」是一種自然體的集合名詞,為覆蓋於地球表面的物質,由礦物質、有機質、土壤水分及土壤空氣所組成,這些地面上的土壤物質經過充分的時間接受自然力的作用之後形成了具有剖面層次的「土壤」。因此土壤是具有三度空間的、獨立的、變動的自然體。

2.土壤的形成必須經過那兩個階段完成?成土五大因數指的是那五個因素?(P277,279)
(1)岩石風化、成土作用
(2)氣候、生物、母質、地形、時間
S = f(C,T,P,O,t)

3.何謂土壤質地?土粒分級分為那三級?(p282)
(1)土壤質地是指土壤粗細的程度或土壤中大小土粒之分佈。
(2) 砂粒、坋粒、粘粒

4.何謂土壤剖面?成熟的土壤通常包括那些層次?(p284)
(1) 成熟的土壤可分為一系列的土層(Soil horizon),隨著土壤形態的不同,每個土層有其清楚的構造和組成,土壤土層的垂直截面稱之土壤剖面
(2)
O層:為土壤最上面的一層,主要組成為新鮮的落葉及部分分解的葉片、樹枝、
動物排泄物、真菌和其他有機物,通常為棕色到黑色。
A層:由半分解的有機物(腐植質)、生命體和土壤無機物質混合而成的多孔層,除了有機物之外,混入了土壤無機礦物部分,土壤的顏色深且疏鬆。
B 層:經由風化、淋洗等化育作用之下,土壤中的有機質、鹽類、粘粒、鐵、鋁、錳等物質由上層往下移動至下層沉積而生成之化育土層。
C 層:為母質層

5.台灣地區土地資源如依據地形、海拔高度及其利用型態,可劃分為三個地理區?(P286)
(1)平原盆地區:指標高在 100 公尺以下,且坡度在 5%以下的地區
(2)淺山丘陵區:指標高 1,000 公尺以下及坡度在 5%以上之地區
(3)高山林地區:指標高在 1,000 公尺以上地區

6.台灣地區土地使用的結構可分為那些?(P287-P290)
(1)農業用地
(2)森林地
(3)河川地
(4)都市及工業用地
(5)邊際土地
(6)交通用地
(7)其他用地

7.土壤污染如何產生?其來源有那些?(P290、P292-294)
(1)土壤污染是因人類各種經濟與社會活動所產生的污染物由於未加以適當之處理而以各種方式進入土壤中,超過土壤特有的緩衝能力與自淨作用,逐漸累積而造成。
(2) 工業的化學品及廢棄物、農業的化學品及廢棄物、都市生活與家庭使用的化學品及廢棄物

8.受重金屬污染之土壤的復育方法有那些?(P299-P301)
(1)反轉耕
(2)客土與排土客土
(3)土壤洗淨去除法
(4)生物去除法

第八章重點整理
1.土壤的定義。(P277)
「土壤」是一種自然體的集合名詞,為覆蓋於地球表面的物質,由礦物質、有機質、土壤水分及土壤空氣所組成,這些地面上的土壤物質經過充分的時間接受自然力的作用之後形成了具有剖面層次的「土壤」。因此土壤是具有三度空間的、獨立的、變動的自然體。

2.土壤的形成必須經過那兩個階段完成?成土五大因數指的是那五個因素?(P277,279)
(1)岩石風化、成土作用
(2)氣候、生物、母質、地形、時間
S = f(C,T,P,O,t)

3.何謂土壤質地?土粒分級分為那三級?(p282)
(1)土壤質地是指土壤粗細的程度或土壤中大小土粒之分佈。
(2) 砂粒、坋粒、粘粒

4.何謂土壤剖面?成熟的土壤通常包括那些層次?(p284)
(1) 成熟的土壤可分為一系列的土層(Soil horizon),隨著土壤形態的不同,每個土層有其清楚的構造和組成,土壤土層的垂直截面稱之土壤剖面
(2)
O層:為土壤最上面的一層,主要組成為新鮮的落葉及部分分解的葉片、樹枝、動物排泄物、真菌和其他有機物,通常為棕色到黑色。
A層:由半分解的有機物(腐植質)、生命體和土壤無機物質混合而成的多孔層,除了有機物之外,混入了土壤無機礦物部分,土壤的顏色深且疏鬆。
B層:經由風化、淋洗等化育作用之下,土壤中的有機質、鹽類、粘粒、鐵、鋁、錳等物質由上層往下移動至下層沉積而生成之化育土層。
C層:為母質層

5.台灣地區土地資源如依據地形、海拔高度及其利用型態,可劃分為三個地理區?(P286)
(1)平原盆地區:指標高在100公尺以下,且坡度在5%以下的地區
(2)淺山丘陵區:指標高1,000公尺以下及坡度在5%以上之地區
(3)高山林地區:指標高在1,000公尺以上地區

6.台灣地區土地使用的結構可分為那些?(P287-P290)
(1)農業用地
(2)森林地
(3)河川地
(4)都市及工業用地
(5)邊際土地
(6)交通用地
(7)其他用地

7.土壤污染如何產生?其來源有那些?(P290、P292-294)
(1)土壤污染是因人類各種經濟與社會活動所產生的污染物由於未加以適當之處理而以各種方式進入土壤中,超過土壤特有的緩衝能力與自淨作用,逐漸累積而造成。
(2) 工業的化學品及廢棄物、農業的化學品及廢棄物、都市生活與家庭使用的化學品及廢棄物

8.受重金屬污染之土壤的復育方法有那些?(P299-P301)
(1)反轉耕
(2)客土與排土客土
(3)土壤洗淨去除法
(4)生物去除法
第九章重點整理

1. 全球變遷的議題包括了三個方面?(P309)
(1)地球溫暖化及氣候的波動
(2)平流層臭氧稀薄化及導致的紫外線照射增強的問題
(3)陸地及海洋的生態變遷如沙漠化、酸雨污染等

2.何謂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氣體有那些?(P314)
(1)太陽輻射進入大氣層,然後地表吸收這些太陽能的大部分,將其轉為紅外線或熱能使地表溫度升高。這些熱部分逸散至外太空,部分則被溫室效應氣體所吸收而輻射回地球表面。這些熱的形成提升了對流層中空氣的溫度,使大氣層底部及地球表面變得溫暖,這種現象稱為溫室效應。
(2)主要的溫室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和氟氯碳化物。

3.何謂石化燃料碳強度?試比較天然氣、石油和煤的碳強度。(P317)
(1)石化燃料碳強度的定義為每產生單位能量而釋出來的碳量,稱為碳強度。
(2)煤>石油>天然氣。

4.臭氧耗竭會產生什麼效?(P323)
(1)紫外線增加,會對DNA分子造成傷害,且會使暴露於動植物的表面甚至人類皮膚產生病變。
(2)白天無法在太陽下曝曬,以免傷害眼睛。家畜也必須利用晚間放牧。

5.酸雨的定義。(P325)
自然界因為地形、地質及土壤之差異,常會影響雨水的酸鹼值,使雨水的自然背景 pH 值常介於 4.9~6.5 之間,在考慮自然的條件之下,在大氣清潔的場所,所測得的雨水 pH 值為 5.0,因此以 pH 5.0 作為為酸雨的臨界值,低於此值才稱為「酸雨」。

6.酸雨對生物會有什麼影響?(P327)
(1)酸雨會殺死湖泊和河川中的魚類、水生植物及微生物。
(2)由於土壤中的鈣、鉀及其它的營養素被酸雨溶解流失,使植物營分缺乏,造成生長受阻、抗病力降低。
(3)將土壤或底泥中的鋁、鉛、汞及鎘等離子溶解出來,造成有害重金屬的活性增加,也危害了植物根部生長。

7.控制酸雨的策略有那些?(P329-330)
(1)依實際排放量,徵收空氣污染防制費

(2)限制油品含硫量
(3)公告石油焦及生煤等高硫分之燃料為易致空氣污染之物質,未經許可不得販賣或使用
(4)依行業別特性訂定管制標準,並逐期加嚴排放標準
(5)輔導改善工業鍋爐之燃燒技術及設備,以減少氮氧化物之排放
(6)督促改善汽、機車引擎及污染防制設備,加嚴排放標準,以減少氮氧化物之排放
(7)與汽機車業者研商開發低污染之新車及替代燃料
(8)進行台灣地區長期酸雨調查研究,瞭解環境資源受損狀況及酸雨形成機制
(9)建立長程傳輸模式,界定污染源與受害體的關係與我國、鄰國地區相對傳輸貢獻

第九章 重點整理(林高永老師)
1. 全球變遷的議題包括了三個方面?(P309)
(1)地球溫暖化及氣候的波動
2)平流層臭氧稀薄化及導致的紫外線照射增強的問題
(3)陸地及海洋的生態變遷如沙漠化、酸雨污染等

2.何謂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氣體有那些?(P314)
(1)太陽輻射進入大氣層,然後地表吸收這些太陽能的大部分,將其轉為紅外線或熱能使地表溫度升高。這些熱部分逸散至外太空,部分則被溫室效應氣體所吸收而輻射回地球表面。這些熱的形成提升了對流層中空氣的溫度,使大氣層底部及地球表面變得溫暖,這種現象稱為溫室效應。
(2)主要的溫室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和氟氯碳化物。

3.何謂石化燃料碳強度?試比較天然氣、石油和煤的碳強度。(P317)
(1)石化燃料碳強度的定義為每產生單位能量而釋出來的碳量,稱為碳強度。
(2)煤>石油>天然氣。

4.臭氧耗竭會產生什麼效?(P323)
(1)紫外線增加,會對 DNA 分子造成傷害,且會使暴露於動植物的表面甚至人類皮膚產生病變。
(2)白天無法在太陽下曝曬,以免傷害眼睛。家畜也必須利用晚間放牧。

5.酸雨的定義。(P325)
自然界因為地形、地質及土壤之差異,常會影響雨水的酸鹼值,使雨水的自然背景pH 值常介於 4.9∼6.5 之間,在考慮自然的條件之下,在大氣清潔的場所,所測得的雨水pH 值為 5.0,因此以 pH 5.0 作為為酸雨的臨界值,低於此值才稱為「酸雨」。

6.酸雨對生物會有什麼影響?(P327)
(1)酸雨會殺死湖泊和河川中的魚類、水生植物及微生物。
(2)由於土壤中的鈣、鉀及其它的營養素被酸雨溶解流失,使植物營分缺乏,造成生長受阻、抗病力降低。
(3)將土壤或底泥中的鋁、鉛、汞及鎘等離子溶解出來,造成有害重金屬的活性增加,也危害了植物根部生長。

7.控制酸雨的策略有那些?(P329-330)
(1)依實際排放量,徵收空氣污染防制費
(2)限制油品含硫量
(3)公告石油焦及生煤等高硫分之燃料為易致空氣污染之物質,未經許可不得販賣或使用(4)依行業別特性訂定管制標準,並逐期加嚴排放標準
(5)輔導改善工業鍋爐之燃燒技術及設備,以減少氮氧化物之排放
(6)督促改善汽、機車引擎及污染防制設備,加嚴排放標準,以減少氮氧化物之排放
(7)與汽機車業者研商開發低污染之新車及替代燃料
(8)進行台灣地區長期酸雨調查研究,瞭解環境資源受損狀況及酸雨形成機制
(9)建立長程傳輸模式,界定污染源與受害體的關係與我國、鄰國地區相對傳輸貢獻


第十章 重點整理(林高永老師)
1.全世界耕種、畜牧的農業系統可分為那兩種型態?(P335)
(1)產業化農業:大量生產特定一種作物或家畜來內銷或外銷,並且須大量使用石化能源,來補充太陽能的不足,已開發國家普遍採用此法。
(2)自給自足式農業:生產足供農夫一家生計的作物或家畜,若為豐收年還可剩餘一些供販售或儲備用。這種農業都以人力或獸力補充太陽能的不足,開發中國家大部分採用此方式耕種。

2.增加世界糧食產量的方法有那些?(P340)
(1)增加單位面積農作物的產量
(2)增加可耕種土地面積
(3)克服地域、土壤和害蟲等的限制因素
(4)種植非傳統性食物和長年生作物

3.農藥的定義。(P344)
農藥是用來保護農作物生長的化學品,包含有:
(1)用於防除農林作物或其產物之病蟲鼠害、雜草者。
(2)用於調節農林作物生長或影響其生理作用者。
(3)用於調節有益昆蟲生長者。

4.理想農藥的特性有那些?(P345)
(1)只能殺死目標害蟲。
(2)對於非目標生物(包括人類),沒有短期或長期的健康影響。
(3)在短時間內,會被破壞為不具毒性的化學物質。
(4)能使目標生物不發生基因突變。
(5)比起不施農藥,所獲得的利潤為高。

5.生物防治法有那些?(P351)
1)改良耕作的步驟
(2)育種、變種(異種交配)及遺傳工程
(3)生物控制
(4)不孕昆蟲法
(5)昆蟲的性誘引劑
(6)昆蟲荷爾蒙
(7)食物輻照處理
(8)整體害蟲管理

6.何謂不孕昆蟲法?何謂昆蟲的性誘引劑?何謂昆蟲荷爾蒙?(P354)
(1)培養一些雄性的害蟲在實驗室中,利用輻射線或化學方法,使其成為不孕性雄蟲,然後再釋放至害蟲群居的地區,使其與能生育的野生雌性害蟲交配。
(2)許多的害蟲,當雌蟲準備好交配時,它會釋放出微小數量的特殊化學性誘引劑(稱之為性費洛蒙)。性費洛蒙是得自於昆蟲或可在實驗室合成,我們可利用微量的性費洛蒙,吸引害蟲進入含有毒性的捕捉器,或吸引它的天敵進入有害蟲的田中。
(3)荷爾蒙是一種化學物質,由細胞所製造,隨著血液流動,並控制著有機體成長的各種變化。這些物質能從昆蟲或是實驗室合成而獲的。把它們應用在昆蟲生命週期中的一定階段,使荷爾蒙製造異常,而致使昆蟲在達到成熟和生殖前死亡。


第十章重點整理

1.全世界耕種、畜牧的農業系統可分為那兩種型態?(P335)
(1)產業化農業:大量生產特定一種作物或家畜來內銷或外銷,並且須大量使用石化能源,來補充太陽能的不足,已開發國家普遍採用此法。
(2)自給自足式農業:生產足供農夫一家生計的作物或家畜,若為豐收年還可剩餘一些供販售或儲備用。這種農業都以人力或獸力補充太陽能的不足,開發中國家大部分採用此方式耕種。

2.增加世界糧食產量的方法有那些?(P340)
(1)增加單位面積農作物的產量
(2)增加可耕種土地面積
(3)克服地域、土壤和害蟲等的限制因素
(4)種植非傳統性食物和長年生作物

3.農藥的定義。(P344)
農藥是用來保護農作物生長的化學品,包含有:
(1)用於防除農林作物或其產物之病蟲鼠害、雜草者。
(2)用於調節農林作物生長或影響其生理作用者。
(3)用於調節有益昆蟲生長者。

4.理想農藥的特性有那些?(P345)
(1)只能殺死目標害蟲。
(2)對於非目標生物(包括人類),沒有短期或長期的健康影響。
(3)在短時間內,會被破壞為不具毒性的化學物質。
(4)能使目標生物不發生基因突變。
(5)比起不施農藥,所獲得的利潤為高。

5.生物防治法有那些?(P351)
(1)改良耕作的步驟
(2)育種、變種(異種交配)及遺傳工程
(3)生物控制
(4)不孕昆蟲法
(5)昆蟲的性誘引劑
(6)昆蟲荷爾蒙
(7)食物輻照處理
(8)整體害蟲管理

6.何謂不孕昆蟲法?何謂昆蟲的性誘引劑?何謂昆蟲荷爾蒙?(P354)
(1)培養一些雄性的害蟲在實驗室中,利用輻射線或化學方法,使其成為不孕性雄蟲,然後再釋放至害蟲群居的地區,使其與能生育的野生雌性害蟲交配。
(2)許多的害蟲,當雌蟲準備好交配時,它會釋放出微小數量的特殊化學性誘引劑(稱之為性費洛蒙)。性費洛蒙是得自於昆蟲或可在實驗室合成,我們可利用微量的性費洛蒙,吸引害蟲進入含有毒性的捕捉器,或吸引它的天敵進入有害蟲的田中。
(3)荷爾蒙是一種化學物質,由細胞所製造,隨著血液流動,並控制著有機體成長的各種變化。這些物質能從昆蟲或是實驗室合成而獲的。把它們應用在昆蟲生命週期中的一定階段,使荷爾蒙製造異常,而致使昆蟲在達到成熟和生殖前死亡。

第十一章 重點整理(林高永老師)
1. 野生動植物對人類的重要性有那些?(p361)
(1)經濟和醫藥的重要性
(2)觀光娛樂的重要性
(3)生態學上的重要性
(4)倫理學上的重要性

2. 野生生物滅絕的原因有那些?(p363)
(1) 自然繁殖地的喪失與動亂
(2) 商業性的打獵與盜捕
(3) 掠奪與有害動物之控制
(4) 寵物與觀賞用植物
(5) 環境污染與氣候改變
(6) 外來生物的輸入

3. 我國的自然保護區的劃設分為那五種類型?(p367)
(1)國家公園
2)自然保留區
(3)野生動物保護區
(4)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5)國有林自然保護(留)區

4. 國家公園內按土地利用型態及資源特性劃分為那五種區域?(p367)
(1)一般管制區
(2)遊憩區
(3)史蹟保存區
(4)特別景觀區
(5)生態保護區

5. 我國目前設有那些國家公園?其保護對像是什麼?(p369)
(1)墾丁國家公園;保護對象為海岸生態資源及熱帶植物生態。
(2)玉山國家公園;保護對象為高山植物生態資源。
(3)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護對象為火山地形及生態資源。
(4)太魯閣國家公園;保護對象為地質景觀及生態。
(5)雪霸國家公園;保護對象為高山特有生態資源。
(6)金門國家公園;保護對象為戰地文物及生態資源。

6. 台灣的保育類植物中屬「珍貴稀有植物」有那些?(p374)
(1)台灣穗花杉
(2)台灣油杉
(3)紅星杜鵑
(4)烏來杜鵑
(5)南湖柳葉菜
(6)台灣水韭
(7)台東蘇鐵
(8)台灣水青岡
(9)蘭嶼羅漢松
(10)清水圓柏
(11)鐘萼木

7. 台灣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有那些?(p375)
(1)哺乳類:灣狐蝠、台灣黑熊、雲豹、水獺
(2)鳥類:赫氏角鷹、林鵰、藍腹鷴、帝雉、朱鸝、蘭嶼角鴞、黃魚鴞、灰林鴞、
褐林鴞
(3)爬蟲類:百步蛇、玳瑁、革龜、綠蠵龜、赤蠵龜
(4)魚類:櫻花鉤吻鮭、高身鏟頜魚
(5)昆蟲:寬尾鳳蝶、大紫蛺蝶、珠光鳳蝶


第十二章重點整理

1. 經濟發展造成那些環境負荷?(p389)
(1) 人口大幅成長,土地負荷增加
(2) 工廠林立,污染量增加
(3) 能源消耗量大,污染也大
(4) 用水量大,超抽地下水
(5) 交通頻繁,環境負荷大
(6) 農牧生產增加,加重環境之負荷
(7) 營建工程帶來的環境問題
(8) 工商發達,改變土地利用方式

2. 經濟發展產生了那些後果?(p392)
(1) 空氣污染
(2) 水污染
(3) 噪音
(4) 惡臭
(5) 土壤污染
(6) 地層下陷
(7) 振動
(8) 廢棄物

3. 我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規有那些?(p396)
(1) 環保基本法
(2) 環境影響評估法
(3) 公害糾紛處理法
(4) 振動管制法
(5) 環境檢驗所組織條例
(6) 環保人員訓練組織條例
(7) 廢棄物處理法
(8) 空氣污染防制法
(9) 水污染防治法
(10) 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
(11) 噪音管制法

4. 我國的環境保護策略有那些?(p407)
(1) 追求永續發展
(2)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兼籌並顧,惟對環境重大影響者,以環境為優先
(3) 落實推動國家環境保護計畫
(4) 加強與產業及企業協商,鼓勵企業肩負更多改善環保責任
(5) 積極參與國際環保事務,加強環保外交
(6) 促進全民參與環保工作,養成國人守法之習性
(7) 強化環境保護組織

5. 國家環境保護計畫以民國100年為期,要達到那三個目標?(p408)
(1) 防治公害,增進國民健康,營造寧適有內涵之環境,提升生活環境品質。
(2) 保育環境資源,追求永續發展。
(3) 積極參與全球環境保護事務並配合執行。

第十二章 重點整理(林高永老師)
1. 經濟發展造成那些環境負荷?(p389)
(1) 人口大幅成長,土地負荷增加
(2) 工廠林立,污染量增加
(3) 能源消耗量大,污染也大
(4) 用水量大,超抽地下水
(5) 交通頻繁,環境負荷大
(6) 農牧生產增加,加重環境之負荷
(7) 營建工程帶來的環境問題
(8) 工商發達,改變土地利用方式

2. 經濟發展產生了那些後果?(p392)
(1) 空氣污染
(2) 水污染
(3) 噪音
(4) 惡臭
(5) 土壤污染
(6) 地層下陷
(7) 振動
(8) 廢棄物

3. 我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規有那些?(p396)
(1) 環保基本法
(2) 環境影響評估法
(3) 公害糾紛處理法
(4) 振動管制法
(5) 環境檢驗所組織條例
(6) 環保人員訓練組織條例
(7) 廢棄物處理法
(8) 空氣污染防制法
(9) 水污染防治法
(10) 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
(11) 噪音管制法

4. 我國的環境保護策略有那些?(p407)
(1) 追求永續發展
(2)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兼籌並顧,惟對環境重大影響者,以環境為優先
(3) 落實推動國家環境保護計畫
(4) 加強與產業及企業協商,鼓勵企業肩負更多改善環保責任
(5) 積極參與國際環保事務,加強環保外交
(6) 促進全民參與環保工作,養成國人守法之習性
(7) 強化環境保護組織

5. 國家環境保護計畫以民國 100 年為期,要達到那三個目標?(p408)
(1) 防治公害,增進國民健康,營造寧適有內涵之環境,提升生活環境品質。
(2) 保育環境資源,追求永續發展。
(3) 積極參與全球環境保護事務並配合執行。

第十三章 重點整理(林高永老師)
1. 永續發展可以從那五種角度來定義?(p428)
(1) 從自然生態來定義
(2) 從社會性來定義
(3) 從經濟性來定義
(4) 從科技性來定義
(5) 從廣泛性來定義

2. 從自然生態的角度來定義永續發展,其內容是什麼?(p428)
永續發展是:
「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及再生能力」,亦即「尋求一種最佳的生態系統,以支持生態的完整性和人力願望的實現,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得以持續。」

3. 從廣泛性的角度來定義永續發展,其內容是什麼?(p428)
永續發展要著重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層面上,根據這種廣面的定義,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是:
「人類有能力使開發持續下去,也能保證使之滿足當前的需要,而不致危及到下一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如今這定義已被廣泛接受。其內涵是永續發展要把握三個原則:即公平性、永續性、及共同性。經濟發展,要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生態系基礎上;要注意當代及下一代公平分配的社會正義;在自然生態層面上,主張人類與自然要能和諧相處。

4. 何謂承載力?承載力與永續發展有什麼關係?(p429)
(1) 承載力為特定區域範圍內,可提供人類利用以滿足社會、經濟活動發展需求
之自然資源之質與量,以及環境品質可涵容污染負荷的能力。
(2) 因為人類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牽涉到兩方面:一為提供人類系統輸入的部
分;另一則為涵容人類系統輸出的部分;所以承載力就是考量這兩部分之綜合承
受能力。在充分考量自然資源承載力狀態與人類系統運作的情況下,生態系仍能
維持正常運作(動態平衡狀態)
,就相當於達成永續發展的目的。

5.何謂清潔生產?清潔生產四要素是什麼?(p434-435)
(1) 清潔生產是永續的生產方式之一,它考慮到使用可再生性、無毒害之物質,同時能源的使用也講求效率;其生產系統是循環式的,使用最少的物質、水和能源。強調防患污染的方法與過程,同時著重廢棄物減量、能源節約以及更好的效率。
(2) 預警性的機制、預防性的機制、民主的控管機制、整合性和全盤性。

6.何謂工業生態學?工業生態學要遵守那六大原則?(p441-442)
(1) 工業生態學(industrial ecology,簡稱 IE)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 1960 年代末期,其概念是將工業系統與其周圍環境視為一體,亦即將工業系統與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概念做結合,使工業系統仿效生態系統,將能量與物質做網狀循環,層層利用,以達到物盡其用、能量循環的目的,使工業系統更有效率。
(2)
1)培養不同工業間的合作關係,讓廢棄物可成為原料。
2)讓工業輸入與輸出平衡,避免幹擾自然環境。
3)降低工業生產所使用的物質與能源。
4)改進工業製程效率,重新設計生產流程與型態,以符最大資源保育效果。
5)發展使用可更新能源之工業生產。
6)整合經濟和環境帳,將其融入在政策中,採用新的經濟發展策略。

7. 「21 世紀議程」之內涵包括六大主題,正反映了我們環境所面臨的那六個問題?(p443)
(1) 人類生活品質有待提升
(2) 環境資源利用沒有效率
(3) 環境資源保護及管理有待加強
(4) 居住環境之管理
(5) 化學品及廢棄物管理有待加強
(6) 永續經濟成長面臨挑戰

青少年心理與輔導

青少年心理與輔導綜合重點

空大書香園地


青少年期末7-10章 周老師重點整理
1.家庭的類型:
(一) 傳統家庭 (二) 隔代家庭 (三) 核心家庭 (四) 雙生涯家庭 (五) 單親家庭
(六) 重組家庭 (七) 自願不生育家庭 (八) 同性戀家庭 (九) 單身家庭

核心家庭:工業社會最普遍的一種小家庭,它是由父母及一、兩位自己孩子共同生活所組成的家庭。

重組家庭:使指夫妻雙方過去各自都離過婚,彼此再結婚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且其家庭成員往往都包括夫妻倆人過去各自與前配
偶生孩子。

自願不生育家庭:這是指只由夫妻二人共同生活所組成的家庭;通常他們在結婚前或結婚時就已商量好,結婚之後不要生小孩,
而非他們想生育但卻無法懷孕的家庭。

2.家庭的功能:1.生殖 2.保護 3.社會化 4.規範性行為 5.情感交流 6.賦予社會地位

3.連續觀:主張「生命早期的親子關係型態,是會產生持續一生的影響,影響隨後的所有人際關係,是影響小孩未來一生中如何建構或連繫與他人的關係。

4.不連續觀:「一名小孩的成長與發展,是會產生一種質的改變,故生命早期的親子關係型態,並不必然就會完全局限或影響往後一生的人際關係型態」。

5.不利青少年發展的家庭問題 :
(一) 依附不良 (二) 界域侵犯 (三) 代溝與溝通不良(四) 家庭暴力與虐待
(五) 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 (六) 藥物濫用與少女懷孕

6.嬰兒對母親的依附行為分為:1.安全依附型 2.不安全依附型:(1)迴避型(2)矛盾型

7.界域:指家中成員、上下世代、或小系統之間的生理、心理空間。

8.親子溝通常見的問題類型:
1.低度反應的溝通:溝通未能掌握訊息,無法激發家庭成員負起責任。
2.品質不良的溝通:互動雙方未能充分反映自己真正的情緒,從而使自己產生矛盾、主題扭曲、言行突然改變、使用未完成語句等。3.不一致或矛盾的溝通:家庭成員常傳送複雜而矛盾的訊息,且常含有邈視或諷刺的面部表情或姿勢。

9.常見的四種不一致的管教類型:
1. 視父母心情而定的管教 2. 父母標準異於一般家庭的管教3. 前後態度不一致的管教 4. 父母執行方式不一致的管教

10.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因素:
(一) 學校效能與學校文化(二) 教育結構與課程結構(三) 教室氣候
(四) 學校及教師與父母之互動(五) 同學同儕(六) 人與環境之適配性

11.社區:或稱社群,或稱共同體,係指在某些邊界線、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之一切社會關係。

12.同性戀社區:它可以是指一個實際存在的同性戀婦女居住區,也可以指稱一群具有共同觀念和生活方式,但不一定居住在同一地區的同性戀婦女,在中文或稱之「同性戀社群」。

13.社區對青少年發展之主要影響因素:
(一) 楷模與增強:觀察學習、酬賞或獎勵
(二) 從眾與順從:受別人實際或想像影響,導致個人行為改變。
(三) 社區社會階層:在一個社會之中,根據一個人的權力、財富、名望等因素,形成高低不同的社會等級。
(四) 社區次文化:社區貧窮與文化不利,對青少年造成惡劣影響。

14. 觀察學習:是指人們可經由觀察他人的行動而學習新的行為,包括社會行為或偏差行為,都可能在社區中透過觀察學習的機制得到。

15. 增強:是指當一個自發行為之後若是得到酬賞或獎勵,那麼該一行為在未來重複發生的機率就會得到增強。

16. 從眾:是指在沒有直接要求遵從團體時,對知覺到的團體壓力所做出的順從,它是由於受到別人實際或想像存在的影響而導致個人行為的改變。

17. 順從:是指個人/青少年為了自身利益或為了避免因不順從而受到團體的處罰,而屈服於團體的意見,表現出符合他人要求的行為,即所謂的「口服心不服」。

18.生涯的意義:生涯是個體整體生活形態連續發展的成長歷程,不僅包括個人一生從事的工作及其擔任的職務、角色之總稱,也包括其他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

19.生涯的特性:
1. 連續發展性:涵蓋一生整體生活及生命之連續發展。
2. 察覺性:經由探索、了解別人、敏察時、空及環境變化因素,對自己生涯目標之抉擇及確立。
3. 角色扮演的獨特性:由生活重要事件及人生不同階段之重要劇場,學習角色之扮演凸顯於當下階段之重要角色之抉擇,每個人
都是主角,也因而有其獨特性。
4. 生涯發展之探索性:重新探索並確定或修正自己生涯之發展目標。
5. 終生教育性:因應資訊增加,自我技能所需,須不斷學習,由幼年至老年皆然。
6. 生涯敬業性:學習為自己之生涯或生命負責,不僅工作或職業,並擴及婚姻、及個人對生命之態度。

20.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因素 :
1. 性別 2. 社經位背景 3. 相關重要他人之因素 4. 經驗。

21.結晶化:舒伯提出,即青少年初步之生涯發展過程中(14~18歲)逐漸將適合於其發展階段的任務。
如行為、態度及特徵逐漸形成其人格獨特之自我概念,稱之為「結晶化」。

22.生涯成熟的向度:
1.生涯(職業)選擇取向:個體對職業選擇的關心程度。
2.資訊與計畫:個體 生涯(職業)資訊之掌握程度,即對生涯計畫程度。
3.生涯(職業)偏好之一致性:個體對生涯(職業)喜好之一致程度。
4.個人特質之結晶化:個體形成個人自我概念之進行程度。
5.生涯(職業)獨立程度:表示個人對生涯工作選擇之獨立程度。
6.生涯(職業)偏好之智慧:表示個體之特質與其生涯(職業)選擇間尋求適配能力的程度。
23.我國青少年接受職業訓練的機會:
(一) 實用技能班 (二) 國中實用技藝班 (三) 我國職業訓練之管道

24.青少年生涯輔導之目標:
1.生涯探索。
2.生涯準備
3.生涯決定之技巧
4.工作世界之探索
5了解自己之嗜好及休閒活動的安排,並嘗試去了解這些內容與未來職業發展之關係。

25.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具體方式:
(一) 加強國中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二) 高中(職)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三) 對於未在學之青少年之輔導。

26.同儕:係指年齡層相同或相近的同伴、友伴、同學、或朋友。

27.同儕團體:通常指年齡相當之友伴,因互動所形成之團體。

28.青少年同儕團體之重要:
1.青少年情緒支持的重要資源
2.同儕交往為青少年生活的重心
3.同儕學習為青少年學習重要管道
4.青少年同儕關係為人格發展重要關鍵
5.提供青少年社會化之經驗及學習
6.同儕接納及分擔父母關懷功能
7.青少年同儕對青少年之偏羞行為影響甚大
8.父母及老師亦可學習當青少年之同儕。

29.團體疆域:指團體結構之大小,又可分為群體及小團體兩種,小團體語5、6人組成的「死黨」或
「密友」,群體是由數個小團體所組成之大團體。

30.團體角色:領導者和核心者。若以社會計量法,亦有超級巨星、明星、跟隨者、觀察者之多元角色。

31.網路同儕:泛指一切在網路上所認識的朋友,雙方有情感的支持,或資訊的交換、學習等經驗者。

32. 網路同儕的特性:
1.相對之開放性 2.自主性高 3.網路社群多元性 4.虛擬社群性5.因應科技性變動高 6.自由溝通性 7.安全感

33.網路同儕之正向影響:
1.情感支持 2.行為楷模 3.正向學習 4.同儕互學5.增廣見聞 6.資訊交換 7.除去現實生活中的限制

34.網路同儕之負向影響:
1.虛假性 2.犯罪性 3.假性人格 4.負向學習 5.不實傳播6.網路自殺 7相對人際關係窄化 8.網路上癮 9.生理影響

35.青少年同儕之特徵:
1.地位之平等性 2.心理之自由性 3.接觸之密集性 4.充分之互動性5.關係之密切性 6.相互接納及認可之體諒性 7.團體之從眾性

36.青少年同儕輔導之功能:
1.分擔諮商輔導工作 2.被同儕接納度高 3.減少建立輔導關係時間4.提升輔導效果 5.同儕輔導員亦可得到自助助人效果 6.彌補專業輔導人員之不足。

37. 同儕輔導推動的五個要素:
(一)人的因素(二)事的因素(三)時的因素(四)地的因素(五)物的因素。

38.同儕輔導之實施原則:
1.了解需求 2.確定方式 3.善用資源 4.把握動機與志願性 5.提供訓練與督導 6. 效果評估

39.文化:是人類社會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經歷了生存的奮鬥以及生活的演化過程,所蘊育形成的精神心靈與物質文明的總體表現。

40.影響社會文化體系改變的力量,有關的論點基本上有四種:文化變遷的四種論點:
1.文化變遷乃演進的自然結果2.文化變遷乃傳播的影響所致3.文化變遷乃異化的結果所致4.文化變遷乃批判與反省的結果。

41.學者米德指出,生活在不同文化類型中的青少年,將形成不同類型的成人,將文化的類型分為三種:
(一) 後塑型文化:文化變遷速度相對較慢,青少年於年輕時所接觸的文化和當其成人時並沒有太大變遷,兩代親子間的文化差異及
適應問題較小。
(二) 前塑型文化:文化變遷速度快,青少年年輕時所接觸的文化和當其成人時已有極大的變遷,青少年常面臨「新舊文化截然不同」
的文化差異及適應問題。
(三) 同塑型文化:文化變遷速度介於上述兩者之間,青少年常面臨「新舊文化同時衝擊」的適應問題。

42.社會文化的快速傳遞,對於青少年的觀念及行為發展的影響作用主要有二:
1.社會文化的接觸機會更為廣泛及快速 2.社會文化的觀察學習。

43.青少年次文化的意義:青少年一方面必須適應父母世代的主流文化規範,一方面也必須適應屬於自己世代的生活方式,以滿足自己在生活、心理、人際及成長上的需求,於是新生代自然的發展出一套青少年社群獨有的生活方式與精神內涵文化,這套屬於青少年社群所獨特具有的生活型態、行為規範以及價值觀念,稱之為「青少年次級文化」。

44.青少年次文化的內涵:
1.成人主流文化的認同疏離與反抗2.常遭成人刻板印象的誤解3.正負面功能兼蓄4.形成及影體響的因素複雜。

45.影響青少年問題發生的原因:
1.個人因素:個人生理、心理因素。
2.家庭因素:夫妻失和、家庭破碎、父母不良習性、家庭經濟、父母管教態度偏頗等。
3.學校因素:師生關係、課程缺乏彈性、教師管教不當、教師情緒不穩、班級人際關係不良等。
4.社會因素:社會經濟引發家庭經濟困境使父母忙於工作未能妥善管教子女、社會不良風氣、不當媒體等。
5.發展因素:生理發展遲滯、心理發展任務未能達成。

46.反社會行為:係指違反社會規範之行為。

47.非社會行為:即其行為有異於常態,或有心理或社會偏差之行為傾向。

48.青少年生理健康相關問題:1. 青少年健康問題 2. 青少年藥物濫用防制。

49.由台灣地區少年犯罪概況之探討:1.多量化 2.暴力化 3.一般化 4.女性少年犯增加 5.少年竊盜犯仍居首位

50.由少年網路難題之探討:
1.網路色情類型 2.線上遊戲衍生犯罪 3.網路誹謗 4.侵害著作權 5.網路上販賣毒品禁藥
6.網路煽惑他人犯罪 7.網路詐欺 8.網路恐嚇 9.網路駭客 10.網路集體自殺傳播

51. 當前我國青少年面對的十大難題:
(一)大環境壓力引發問題:兩岸互動安全感問題、人禍、天災、重大傳染疾病之威脅、父母失業壓力等。
(二) 家庭之困境問題:親子關係、家庭解組、父母失業引發生活教育問題、父母管教、手足關係、外籍新娘、傭人引發文化調整問
題。
(三) 兩性交往及性侵害問題:兩性交往之挫折、性侵害之防範問題。
(四) 教育問題:教改、教育政策多變之壓力、由教育引發親子溝通問題。
(五) 多元社會價值觀分歧之適應問題。
(六) 少年犯罪校園暴力之威脅。
(七) 國家認同之迷惑:統獨爭論、政黨對立,引發國家認同的冷漠。
(八) 藥物濫用、網路上癮,電玩上癮之氾濫及影響。
(九) 心理適應、精神疾病問題。
(十) 生涯問題:失業問題、生涯發展不確定、生涯轉換率增加,學非所用。

52.聯合國認為青少年政策,應達成下列四個目的:
1.減少青少年的無防禦能力。2.增加青少年的支持系統。3.協助青少年發展人類與社會認同。4.幫助青少年有穩定的生涯開展。

53.我國之青少年正策白皮書綱領之分析: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認為:「投資青少年,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作為核心思維,有三層意涵:
1.重視青少年是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需要國家重視與關懷
2.肯定青少年適切發展,才能確保國家社會的長遠發展。
3.確定青少年之良好發展,為社會改善之契機。

54.偏差行為:就是個人行為顯著地偏離常態,並且妨礙其生活適應者。

55.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形成因素及形成過程 :(一) 形成因素:
1.學校因素:師生關係不良、偏重升學忽視就業班學生、學業成績,操行成績較一般青少年差、同儕人際關係差、學校成愈低挫折
愈高。
2.家庭因素:家中有犯罪及不道德者、破碎家庭、父母教育低不適當的管教與控制、家庭貧困。
3.社會因素:不當之休閒活動、不良團體之影響、不良之人際關係、不能發揮個人的社會支持網路。
4.個人特質因素:生理上不平衡的發育、自動神經系統不平衡、內分泌失調、體型畸或官能缺陷。

56.民間青少年輔導機構之參與:1.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2.勵馨社會福利事業文教基金會3.富邦文教基金會。

57.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之探討
(一)青少年輔導相關法令之建立與落實
(二)組織層面—青少年輔導之機構之整合
(三)策略層面:建立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

王老師期末7-10章重點整理
第7章 家庭、學校及社區對青少年發展之影響
第一節 當代家庭中的青少年
一、家庭的類型
(一)傳統家庭:傳統家庭由於有更多的情感及經濟共生,它既構成束縛,但另一方面它在成員之間也構成一種社會支持系統。青少年在傳統家庭中成長,有同輩同儕及不同輩分親屬互動經驗,對學習人際關係互動一般多認為有正面助益。

(二)隔代家庭:隔代教養與問題青少年並無直接因果關係,但有許多研究指出,隔代教養的孩子在生活適應方面有困難、心理有偏差,急待社會的支持以及學校在人力與物力上的特殊關照。

(三)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由於核心家庭缺乏社會支援網絡,一旦夫妻互動發生問題,通常無力解決。

(四)雙生涯家庭(dual-career family):一般亦稱為雙薪家庭,當子女成長來到了青少年成長階段所謂的狂飆期,父母在辛苦工作下班後,能否還有心力參與子女成長、進行共享活動或生活分享,這是雙薪家庭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五)單親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

(六)重組家庭(blended family):是指夫妻雙方過去各自都離過婚,彼此再結婚組成一個新家庭,且其成員往往都包括夫妻二人過去各自與前配偶所生小孩。重組家庭常會在繼親與子女間出現比較、抗拒、冷漠等關係,而造成夫妻雙方對子女管教的困擾。
(七)自願不生育家庭(voluntarily childless family)
(八)同性戀家庭(homosexual family):
(九)單身家庭(single individuals)

二、家庭的功能
(一)生殖
(二)保護
(三)社會化
(四)規範性行為
(五)情感交流
(六)賦予社會地位

第二節 家庭對青少年之影響
如果發生問題家庭,或家庭出現問題不能得到良好解決,那麼對於正值自我
統合與情緒風暴中的青少年,將產生明顯不利影響。

一、家庭歷程:父母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其實是雙向的。發展建構觀(developmentalconstruction views)的觀點,是認為個體在家庭鄉成長,他會獲取或攜帶他在原生家庭中的人際關係的型式。此一發展建構觀又可加以區分為以下二個不同觀點: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連續觀:主張「生命早期的親子關係型態,是會產生持續一生的影響,影響隨後的所有人際關係,影響小孩一生中如何建構或連繫與他人的關係」。
(二)不連續觀:主張「一名小孩的成長與發展,是會產生一種質的改變,故生命早期的親子關係型式,並不必然就會完全局限或影響往後一生的人際關係型態」。人的情緒和社會發展是一種不連續的方式在進展。

二、不利青少年發展的家庭問題
(一)依附不良:
Bowlby提出依附理論主張,嬰兒生命早期與母親或其照顧者之間親密的情感連結,是其日後社會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12個月大的嬰兒若形成不安全的依附,則往後一生中都有情緒與行為的問題。
Ainsworth以陌生情緒實驗,研究12~18個月大的嬰兒,,觀察在母子相處情境;下,陌生人介入時,嬰兒對母親所表現的依附行為。根據研究發現,可以區分為:
1.安全依附型:此類嬰兒視母親為安全基地,當母親在旁邊時,他會自行四周探索,自動玩玩具,陌生人出現時,他也會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之。當母親離去時,他會緊張甚至啼哭,母親去而復返時,他表示非常高興,可是與母親親近一下後,又會回去玩他的玩具。
2.不安全依附型,又可以區分為下面二類:
(1)迴避型:母親在時他不在意,母親離去時也不顯緊張痛苦,母親去而復返時,他非但不表示高興,反而表示生氣,陌生人出現時,沒有特殊表情。
(2)矛盾型:一開始就擔心實驗情境,一直擔心母親的行動。母親離去時,表現極度不安並啼哭。可是當母親返回時,卻又表現若即若離的矛盾傾向;他要母親抱他,卻又生氣地掙脫要下來。
(二)界域侵犯:所謂界域是指家中成員、上下世代,或小系統之間的生理、心理空間。界域侵犯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一) 不知正常關係的內涵;(二)對受虐行為的偏頗責任感,認為自己罪有應得;(三)對施虐者的愚忠,加以保護;(四)無能力避免別人侵害;(五)怕失去與加害者之間的關係。這些遭受界域侵犯的青少年,如果自己不能有更多的自我覺知,未來也可能從界域侵犯的受害者,在成年之後轉而成為界域侵犯的加害者。
(三)代溝與溝通不良:由於社會快速變遷,親子兩代間在思想與價值觀上所存在的明顯差距,稱之為代溝。根據Atwater的研究指出,在存於親子溝通常見的問題類型主要有三類:
1.低度反應的溝通:即溝通者未能掌握訊息,無法激發起庭成員負起責任。
2.品質不良的溝通:亦即雙方未能充分反映自己真正的情緒,從而使自己產生矛盾、主題扭曲、言行突然改變、使用未完成語句等。
3.不一致或矛盾的溝通:家庭成員常傳送複雜而矛盾的訊息,且常含有邈視或諷刺的面部表情或姿勢。最常見的是雙重束縛溝通。
(四)家庭暴力與虐待:家庭原應是最親密的團體,但卻易發生暴力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成員情感大量投資於家庭關係,並且抱持高期望,以致他們非常認真地看待家人的一言一行。因此,容易因細心爭端而演變成暴力衝突。
另一個原因是傳統父權社會文化中存在的權力差距與當代女性主義或兩性平等思潮抬頭二者間的衝突。
再者,父母親對子女如使用暴力管教,無形中其實就是提供一種楷模來供子女觀察學習,增強子女的暴力行為。
此外,電影、電視的暴力、色情節目充斥,足令許多人們產生觀察學習;而核心家庭的孤立存在,更使發生家庭暴力的可見度變低,因而不易社會控制的約束或干預。
(五)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管教上的過猶不及,都會造成青少年的自我統合障礙與情緒困擾。McWhirter等人根據研究指出: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與極端化的管教方式,經常導致危機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發生。其指出四種常見不一致的管教類型:
i. 視父母心情而定的管教:
ii. 父母標準異於一般家庭的管教
iii. 前後態度不一致的管教
iv. 父母執行方式不一致的管教
(六)藥物濫用與少女懷孕:父母親酗酒或藥物濫用,常致小孩遭受暴力攻擊或漠視遺棄,也可能成為孩子觀察學習或模仿的對象,而使家中青少年的身心難以健康地發展。未成年青少年因懷孕或結婚,轉身成為父母但卻失業或缺乏穩定經濟收入,通常前途黯淡並易滋生其他社會問題。
第三節 學校對青少年之影響
一、學校教育與青少年:學校不僅是青少年課業學習的場所,同時它也提供了一個社會舞台,使得同伴、朋友、或小團體能對青少年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二、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因素:由於學校數量的快速擴大,降低了質的水準,對青少年的影響因素如下:
(一)學校效能與學校文化:青少年的行為危機多與學校學習困難有關。
1.學校效能:有秩序的環境、明確任務與認同感、凝聚力、適切的分組與支援、適當的教材與進度、積極豐富的學習、有效的教學評量、充分的教學資源和良好的教室氣氛。
(1)學校效能之界定:獨重智育,造成學業成績未達標準的危機青少年,就算國中基本學測或高中基本學測,最後仍造成學校培養更多會考試的學子,而非出自於個人好奇心或自發的學習方式。
(2)學校效能的影響因素:除了上述 1. 因素外,另包括未來生涯發展、社區對學和學生的期望、家長及校友的支持、畢業生累積的社會資本,更重要的是校長的領導效能更是關鍵重要因素。

2.學校文化: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價值體系,它對教職員生的行為都有重要影響及指導作用。其要素包括:人工製品與創造物(屬最上層,如建中紅樓或北一女綠色制服等)、價值觀(中間層,是所有成員共同看重的)和基底假設(最下層)。通常有良好學校文化者,學校效能或學生效能都會比較高。另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良好的工作氣氛,也是學校文化的一個重要層面。
(二)教育結構與課程結構:中央集權與科層化的教育組織,易陷於本位主義思考。

1.教育結構:學校與班級
(1)學校結構:建築、學制、課程學校結構是指學校的人數多寡。研究顯示,小型學校可提供青少年較好的教育,小型學校通常會有較多的利社會行為,較少的反社會行為發生。小班教學的效果較好,因為彼此互動多、參與高、情誼好,並具有彈性的學習環境。另研究指出,貧窮家境與學習成績不佳間的因果關係,大型學校是小型的十倍之多。
(2)班級結構:有時班級的影響大於學校環境,故班級結構、班級氣氛和師生及同儕互動對青少年均有重大的影響。
「合作性的酬賞結構」:某位同學獲得成就,也增加別人獲得成就的機會
「競爭性的酬賞結構」:某同學得到第一名,其他人就沒有第一名的機會
(3)班級密度:是指學生在教室的活動空間大小,通常與班級人數有關。研究指出,學業成就與班級人數呈負相關;另在高密度的情境中,會使學生產生不安與不舒適感,也會影響社會互動,並增加攻擊行為。但在降低班級人數同時,多元化、個別化和適性化的教學習型態也是不可忽視的。

2.課程及其他因素:課程是學校有計畫的教學活動,稱之為「學校的正式課程」;有些活動非預期中,是在預定外發生的,稱為「學校的潛在課程」。另外,有些教學是以學生活動為主,課程控制較少,對學生的影響比較自然、間接,可稱之為「非正式課程」。不論正式或非正式課程,都可稱為外顯課程;而刻意設計或非課程設計所傳達的,如:「態度」、「意識形態」的學習,稱之為潛在課程。
(三)教室氣候:營造一個正面的環境氣氛,對青少年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
其包含以下二策略:
1.威信型的策略:教師訂規矩,合情合理並以身作則,行為規範要求前後一致,能幫助學生朝向自力自主,與同儕相處良好,並顯示出高自尊。威信策略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但仍在教師有效監控下。
相對於威信型策略,另有兩種無效的教室管理策略:
一是專制型策略(是嚴格約束和懲罰,主要焦點是控制教室秩序,而非教學效果),
二是放任型策略(提供學生自主自由空間,但對學習技巧和行為管理上少提供支持,通常這類學習效果較差,自我控制也較差)

2.有效管理團體活動:有效能教師與無效能教師之差別,是在於他們是否勝任管理團體活動的能力。有效能教師是在一個明確規則基礎上訂定適度的課業要求,激勵學習動機,達成學習目標。
(四)學校及教師與父母之互動: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父母親是否能與學校老師維持適切互動,並關心或融入子女在校課業及生活問題,亦是學生在校發展是否成功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
(五)同學同儕:在學校中,同學同儕是影響青少年發展重要關鍵之一,通常與學業成績有正相關。
(六)人與環境之適配性:學校教師與學生之間有適配性的問題,如果學校或教師所提供之訓練或學習機會,與青少年發展的需求無法相符,則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第四節 社區對青少年之影響:良好社區與資源,有利青少年身心健全發展。
一、社區及其意涵:社區或稱社群,或稱共同體,係指在某些邊界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之一切社會關係。它可以是指地理定義之區域,或是鄰里間、或是不同地區卻存有相同概念、思想上的關係;它也可以是一群具有共同觀念和生活方式,但不一定居住相同地區的人。
社區通常包函某些人和某些社會團體,但排除另一些人和另一些社會團體。有時他的界線是嚴格劃分的,有時卻較鬆散開放。社區基本上存有三種涵意:一、地域性社區(如鄰里),
二、相互關係的網絡(是指特定成員間有交互作用),
三、社區(是一種心靈情感上相互歸屬的人所形成的團體)。

二、社區對青少年發展之影響:社區是青少年成長中的主要一個互動場所,它能夠提供青少年學習楷模,調節親子間關係不當衝突,彌補父母角色不足,建立良好同儕互動與情感支持,產生社區共識與共同規範的力量。由於都市化發展,居民社區意識低落,人與人冷漠,使得青少年在社區中無法滿足其情感的需求或得到社會支持。
社區對青少年發展之主要影響因素包括:
(一)楷模與增強:觀察學習是指人經由觀察他人行為而學習到新的行為。包括:利社會行為或偏差行為,都可在社區中透過觀察學習的機制得到。不同社區可能對不同行為作出增強(是指自發行為後得到酬賞或獎勵而重覆該行為發生的機率)。
(二)從眾與順從:從眾是指在團體沒有直接要求遵從時,個人知覺到團體壓力所作出的順從行為。它是受到別人實際或想像存在的影響,而導致行為改變。
有二個從眾:
一叫資訊從眾,或稱為資訊性的社會影響,起因於青少年在困惑的環境中,不知如何是好,此時周遭的行為對他而言是有用的資訊,
所以採取同樣的行為跟進。
二是規範從眾,或稱規範性的社會影響,起因於青少年不願意因為與他人不同被排斥嘲笑或懲罰,而作出從眾行為。
順從是指個人為了自身利益,或避免團體處罰而屈服於團體意見,表現出符合他人要求的行為,即所謂的口服心不服。其技巧有:

一、逢迎(是指社區裡某些人物或團體先運用方法得到青少年的喜歡,然後再對其提出要求)。
二、互惠(意即禮尚往來,是指某些人物或團體先對青少年施以小惠,一旦有恩在先,再提出他們的要求)。
三、多重要求(是指某些人物或團體,提出兩階段不同的要求策略,通常第一次是圈套,第二次才是真正目的,比如:腳在門檻內技
巧:先提小要求再提大要求;門在臉上技巧:先提大要求再提小要求;低飛球技巧:先提合理的要求,答應後再提較大的要求)。
(三)社區社會階層:是指社會之中,依據個人的權力財富名望等因素,所形成的高低不同社會等級狀態。
通常中上階層,有較佳的學業成績,高抱負,良好價值觀。
Rice提出「貧窮與文化不利的循環」:他認為貧窮家庭的青少年不易接受充足的教育,由於低教育導致低收入,低收入導致低生活水準,低教育同時也造成知識狹礙,謀生能力不足,使得個人掌控環境的能力有限,甚至造成世代難以脫困的惡性循環。

(四)社區次文化:為防止不良社區次文化的影響,政府相關單位可以以下途徑防止負面情況持續惡化:
1、對社區居民進行職業訓練與就業安置。
2、營造優質網路虛擬社區,加強維持社區治安與必要實體建設,取諦不法行業。
3、鼓勵貧窮與文化不利之青少年,努力向學並給予必要的學習輔導與生活安置。
4、提供適當的社會救助與文化刺激,使社區不利文化能逐漸獲得改善,以符得主流社會規範與價值。
例如美國教育的早期介入方案。



第8章 青少年與生涯
第一節 青少年之生涯發展
一、生涯的意義:生涯是個體整體生活形態連續發展的成長歷程。不僅包括一生從事的工作及擔任的職務、角色之總稱,也包括其他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它具有以下幾點特性:
1、連續發展性:即生涯涵蓋人之一生整體生活及生命之連續發展。
2、察覺性:生涯發展是由不斷的自我探索、學習瞭解他人、追尋自己、敏察環境的變遷因素對自己生涯目標之抉擇與確立。
3、角色扮演的獨特性:由生活之重要事件及人生不同階段之重要劇場中,如家庭、學校等,扮演不同之重要角色,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因而有其獨特性。
4、生涯發展之探索性: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之發展任務,也因其發展的獨特性,因此每一階段皆可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涯路徑,重新探索自己的生涯發展目標。
5、終生教育性:生涯發展因時代資訊之增加及生涯技能之需要,皆需不斷的學習。
6、生涯敬業性:如何學習為自己生涯或生命負責,是一輩子的學習任務。

二、青少年之生涯發展階段:依Super的觀點,14~25歲的青春期,其發展任務包括:自我概念、學習嚐試更多的機會、選擇一個主修領域、對於職業選擇不斷的測試、喜好的收斂。
Seligman將青少年生涯發展分為青少年前期(又稱為成長與追尋階段,即是青少年前段及青春期階段)、及青少年期(又稱為現實及分離的階段,更稱為轉換期)。
Ginzberg將青少年前期之生涯發展再分2個階段:第一個是8~12歲的興趣發展階段(探索及發展生涯興趣),第二是13~14歲的能力發展階段(發展及培養生涯能力);接著又分15~16歲的價值階段(更確切的覺察其有興趣之職業範圍及相關因素,及探索生涯價值觀)。17歲以後之試探階段(由主觀轉為客觀的因素,重視現實,由試探及驗證中發展更合適的生涯目標)。

三、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因素:
(一)性別:兩性性別之差異因社會文化之性別角色或性別刻板印象固持觀點,皆會影響兩性之生涯發展概念。男性重視權勢,女性重視情感即社會性的讚賞。
(二)社經地位背景:父母的支持及管教態度對青少年的抱負水準的影響高於其他。
(三)相關重要他人之因素:父母或重要他人皆會影響青少年的生涯發展。
(四)經驗:青少年的打工經驗、休閒活動經驗,皆會影響其生涯發展。

四、青少年生涯發展之任務
Super曾提出結晶化的觀點:即在生涯發展過程中,逐漸將適合發展的階段任務,形成其人格獨特之自我概念稱之。請參考p239,11點。

第二節 青少年生涯成熟
一、青少年生涯成熟之基本概念:生涯抉擇是一生中連續的過程,在生命中不同的階段有不同之發展任務,發展任務完成即代表成熟到某一程度。青少年之生涯成熟度與其未來人生生涯發展之成功與否有密切相關。

二、生涯成熟的向度:
1、生涯選擇取向:個人對職業選擇之關心程度。
2、資訊與計畫:即個體對生涯資訊之掌握和生涯計畫的程度。
3、生涯偏好之一致性:即個體對生涯喜好之一致程度。
4、個人特質之結晶化:即形成個人自我概念之程度。
5、生涯獨立程度:表示工作選擇的獨立性。
6、生涯偏好之智慧:即個體特質與其職業間的適配程度。

三、青少年之生涯成熟之態度及特徵:
1、獲得足夠資訊,有系統探索工作世界。
2、學習有效的生涯抉擇或作決定的技巧。
3、覺察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4、發展正向清楚的自我意象。
5、歸納出試探性的生涯計畫及目標。

四、青少年之生涯成熟模式(參考P214,圖8-2),其將生涯成熟度分為:生涯抉擇一致性、生涯抉擇的內容、生涯抉擇現實感、生涯抉擇能力、生涯抉擇過程、生涯抉擇態度等六個因素。每個因素下又包涵多個小因子。

第三節 我國青少年生涯概況
一、我國青少年之就學生涯概況:6~12歲國小、12~15國中、15~18高中,空大成人教育要滿20歲以上。

二、我國青少年接受職業訓練的機會:
(一)實用技能班(原延教班),乃針對未滿18歲未升學的國中畢業生。
(二)國中實用技藝班:乃協助不升學之離校國中生,並採校際合作方式辦理。
(三)我國職業訓練之管道:包括公職訓練機構(如職訓局)、高職延教班、國高中補習教育、公部門之企管訓練、各級政府勞工部門及企業界。

三、我國青少年的就業概況
(一)青少年勞動力參與率概況:15-24歲勞動參與率偏低,男性參與又大於女性。
(二)青少年就業與失業概況:
1、青少年之就業:
2、青少年之失業概況:近年來15~24歲的青少年失業人口比例有逐漸惡化的現象,其中15~19歲的惡化情形,要比20~24歲更為嚴重。對於一般人而言,失業固然無法接受,但對於剛在就業市場起步的青少年,失業更會對日後的職涯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一旦這些初次尋職的青少年不能順利就業或長期處於失業或低度就業,其結果不僅影響青少年本身,對國家整體競爭力也會不利。
(三)青少年從事之行業:製造業、商業、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業和營造業,為青少年從事最多的前四大行業。但隨著年齡增加,從事工商服務、社會服務、個人服務之人數有遞增現象。整體而言,青少年從事一級(亦即農業)及二級產業(亦即製造業)逐漸減少,而三級產業(服務業)卻逐年增加。這也代表青少年工作取捨之價值觀。

四、我國未在學未就業之青少年之概況:簡單來說,因為教育普及、就業市場對就業程度的提高,未就學之青少年逐漸遞減。

五、我國青少年工讀之概況:青少年工讀之主要原因為賺取個人生活費、貼補家用、吸取社會經驗、學習職業技能或為了買prada(物質崇拜)等。另外工讀不啻為職業生涯探索的機會。

第四節 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一、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基本概念:青少年之生涯輔導必須從師長、父母及學生三方面並進,發揮人盡其材之效能。

二、青少年之生涯發展特性
1、國中學生方面:同儕影響大於家庭,較易有從眾心理,擺脫約束追求獨立,性別角色態度發展受到同性別角色學習較多。
2、高中(職)學生方面:重視升學準備就業,重視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瞭解自我概念對自己的影響,作決定技巧的學習,職業興趣探索跟能力的培養。

三、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問題:
(一)不知自己興趣與價值觀,缺乏生涯目標。
(二)有興趣卻沒能力,易遇挫折。
(三)缺乏社會經驗,對外在工作世界認識不清,易受騙。
(四)缺乏謀職能力,不易找到適合工作。
(五)急於踏入社會,未能作好生涯規劃。
(六)缺乏挫折忍受力。
(七)易受同儕影響,未能正確判斷適合自己的生涯。
(八)人際關係社交技巧缺乏,產生適應不良。
(九)學非所用,未能全力投入工作。
(十)學業中輟,又不能專心投入工作。
(十一)未服兵役,只能找暫時性工作。
(十二)易受社會黑金誘惑,誤入歧途。
(十三)家庭不健全,缺乏家庭支持,而產生生涯困惑。
(十四)眼高手低,好高騖遠,不務實。

四、青少年生涯輔導之目標
(一)生涯探索:包含個人興趣、價值觀、性向及能力,還有成就對個人未來生涯之影響。
(二)生涯準備:請參考p225,共1-8點。
(三)生涯決定之技巧:如升學就業或課程選擇,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四)工作世界之探索:請參考P225,共1-6點。
(五)瞭解自己的嗜好跟休閒活動安排,並瞭解這些內容與未來職業發展的關係。

五、青少年生涯輔導的具體方式
(一)加強國中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1、落實國中輔導活動課程,協助學生探索個人興趣與價值觀。
2、探索青少年父母系家族之職業,瞭解其未來職涯之資源。
3、班親會要求不同職業之父母參加介紹及工作。
4、輔導室規劃適宜的心理測驗。
5、班會分組討論其嚮往的行業。
6、邀請不同行業之傑出校友蒞校座談。
7、辦理就業博覽會。
8、辦理生涯升學說明會。
9、利用網路、BBS回答青少年生涯困境,或發表意見。
10、邀請重要他人共同協助。
(二)高中(職)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1、結構式課程之安排
2、實施團體生涯諮商,包含大型跟小團體諮商。
3、對需要之學生實施個別諮商。
4、主題工作坊。
5、善用評量工具。
6、善用電腦輔助職業輔導系統。
7、提供升學或就業資訊。
8、規劃就業及安置輔導計劃。
(三)對於未在學之青少年輔導:未升學青少年不僅需加強一般諮商輔導,更需結合社會輔導網絡、職訓機構、法律機構及精神醫療機構共同以團隊工作為青少年輔導。
1、輔導技藝教育探索
2、加強職業倫理、勞工權益及勞工安全衛生教育
3、中輟少年於中途學校加強輔導
4、不適任的父母強制接受親職教育
5、加強職訓機構輔導人員之專業背景及要求
6、對待服兵役之青少年,以彈性方式解決,以免影響其生涯發展
7、於軍中待退官兵實施職業輔導或結合民間辦理就業博覽會


第9章 青少年與同儕
第一節 青少年同儕團體之意義與重要性
一、青少年同儕團體之意義:同儕係指年齡層相同或相近的同伴、友伴、同學或朋友。同儕團體通常指年齡相當之友伴,因互動所形成之團體。青春期同儕之影響力,影響甚巨。青少年同儕團體是指兒童或青少年自由組成的友朋團體,他們成員年齡相近,關係密切,認同團體的行為標準,持有類似的價值觀,並有強烈的隸屬感,其具有以下特質:
1、年齡相近,價值與需求一致
2、處境相似,情誼密切
3、成員平等,沒有絕對優越地位者
4、互動自由,沒有長輩

二、青少年同儕團體之重要
(一)青少年情緒支持的重要資源:青少年於發展階段,渴望受到同儕團體友伴之接納與支持,其生活之重心,即在於與朋友之相處,十分重視同儕歸屬感及同儕支持。同儕對於舒緩並調節青少年的情緒十分重要,它提供了許多相互心理、情緒的支持,經驗的分享,有利緩和青少年之情緒。圖9-1顯示青少年最重要之前十項價值觀,依次為:健康、快樂、友誼…,其中友誼為第三位,可看出青少年若有困擾,最願意找的人亦是朋友或同儕。
(二)同儕交往為青少年生活的重心:由國內外文獻可知,同儕(朋友)之間的關係,在青少年期的地位日形重要。
(三)同儕學習為青少年學習重要管道:同儕個別學習輔導,強過一般大班教學的原因有三:
一、多舉解題範例,由於同儕了解彼此的文化,故能瞭解彼此間的用語,同時舉例次數明顯增加(例如:orz);
二、為多作解釋推理,同儕之間學習較沒壓力,且互動較生動有趣,可引發動機
三、善用合作式對話,同儕學習時間較長,也較無壓力,故於互動中較可達到鼓勵、提示、暗示等互動與合作對話。
(四)青少年同儕關係為人格發展重要關鍵:青少年發展中,許多行為學習與情緒表達,甚至語言措詞,或生活習慣,以至價值觀,皆受同儕影響。同儕團體可提供青少年統整自我形像之機會,並且為其人格發展的重要他人,深深影響其人格發展、社會適應、行為模式及生涯發展。同儕團體是社會化的重要中介因素,可學習如何與友伴相處、如何站在他人的立場來思考、學習接受不同家庭朋友的價值觀,以及如何去解決友伴關係中的問題。
(五)提供青少年社會化之經驗之學習:青少年於同儕中學習與人平等相處、人際關係的建立、溝通技巧的觀摩與學習,對於人格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六)同儕接納及分擔父母關懷功能:由於父母忙碌工作,同儕之關心與協助更加重要。
(七)青少年同儕對青少年之偏差行為影響甚大:青少年同儕對青少年有許多正面影響,但也有許多負面影響,如幫派、毒藥癮、犯罪、援交等等。
王枝燦研究同儕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發現
1、親子情感認同愈高,偏差行為愈少。
2、青少年信念愈是順從其角色規範,則愈不會從事偏差行為。
3、青少年平均學業成績愈好,投入功課學業愈多,愈不會有偏差行為。
4、比較家庭、學校個人信念與同儕交往等因素,發現同儕交往對於偏差行為影響愈大。
(八)父母老師亦可學習當青少年之同儕:父母或師長應於態度上接納青少年,不僅作之親、作之師、更要作之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青少年的成長與學習有正向功能。
三、青少年同儕相關議題:請參閱課本p269-272。

第二節 青少年之同儕團體結構與網路同儕:
Dunphy研究指出,青少年同儕之發展分為:第一期,同性別的小團體;第二期,同性團體彼此交往,但未有異性個別交往情形。第三期,同性小團體之領導形成一個異性小團體,第四期,異性小團體結合成較大之團體;最後,大團體瓦解,成雙成對出現,小團體間的交往逐漸疏離。也就是說,整個青少年期,他們會經歷由同性的同儕,轉變到異性交往角色的特性。男生傾向參加較大較穩定的團體,女生傾向一起分享較親密之小團體。

一、青少年之同儕團體結構:
(一)團體疆域:係指團體的結構大小,可分為群體(數個小團體所組成的大團體)及小團體(小於5、6人組成的死黨或密友),兩者之區別如下:
1、相互歸屬關係:小團體較親密。
2、人數大小:小團體人數小於5、6人。
3、凝聚力:小團體凝聚力較強。
4、活動內容:小團體主要為談話交換意見。群體則以大型有組織的社會活動為主。
(二)團體角色:身為領導者與核心者,若以社會計量法來區分,亦有超級巨星、明星、跟隨者、觀察者等之多元角色。

二、青少年網路同儕團體:網路的特性,如經驗情感的分享,意見交流,資訊取得,可結交各式各樣的網友。網路同儕是指在網路上所認識的朋友,雙方有情感的支持或資訊的交換,或學習等經驗者。
(一)網路同儕的特性:
1、相對之開放性:廣義而言,網路同儕是透過任何網路公司所提供的管道,開放性的互動、分享之社群。狹義而言,則是指特定一群於特定時間內,封閉性的網友,藉由網路管道溝通互動。
2、自主性高:網路由於個人的吸引力與興趣的分享,可以建立親密的網路關係,也較容易發展出相似的價值觀與態度。並可隨個人喜好,回應主題或斷線。
3、網路社群的多元性:網路交友不受地理環境因素限制,可尋求志同道合的同儕。
4、虛擬社群性:係指一種電腦網路所衍生出來的社會群聚現象,由相同嗜好取向的網路使用者編織而成。在其中,即使素未謀面,也可發展出友誼或夥伴的親密關係。陌生的成員,也可藉著交換訊息,互通有無,從中獲取社會支持與歸屬感。
5、因應科技性變動高: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互動軟體的精進,也愈趨人性化。
6、自由溝通性:雖然網際網路被視為缺乏情緒線索或非人性化,但卻能藉著文字表達,發展出如現實生活情感、或是給人更加放鬆,或是自信的溝通管道。
7、安全感:網路中之基本資料,除非個人意願,否則皆有防護和法律的保障,具有安全感,不用擔心他人觀點。
(二)網路同儕之正向影響:
1、情感支持:被接受,有歸屬感。可學習社交經驗與能力。
2、行為楷模:在被接受的團體中互動,有更多機會觀察學習同儕有效的社會行為,而改善自己的社交能力。
3、正向學習:藉由同儕的反應,修正自己的行為。
4、同儕互學:互相觀摩、學習正向社會行為。
5、增廣見聞:在網路互動切蹉新知,擴展眼界。
6、資訊交換。
7、除去現實生活中的限制:Young認為:網路使得人們能夠去除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限制,嚐試一個改變過的不同的自己,因此網路上的虛擬我,可能比真實我更風趣,更不害差,更有群眾魅力(網路上最怕碰到恐龍妹與大豬頭大色狼)。
(三)網路同儕之負向影響
1、虛假性:網路中可能誇大或虛假。影響真誠的人際互動。
2、犯罪性:騙錢、性侵害。
3、假性人格:即是在虛擬溝通中,如果一項行為或言語不斷重覆表達,而愈說愈像真的,形成另一種假性人格或網路人格,影響真實之生活適應。
4、負向學習。
5、不實傳播:貼上不當之相片,或傳遞不實的謠言。
6、網路自殺:相互聯絡支持,彼此相約自殺。
7、相對人際關係窄化:如果青少年花了大多時間於虛擬社群溝通互動,或許可增進網路技巧,但也可能影響其實際同儕互動及人際關係。然而有些青少年,其網路同儕就是實際同儕,相對上亦有可能增進其人際關係。
8、網路上癮:如果不上網就覺得若有所思,產生嚴重心理依賴。每日要花上大多數時間在網路上溝通,影響其正常生活功能,稱之。
9、生理影響:上網時間過長,會產生生理疲憊,長期姿勢不當,也會產生生理傷害、疼痛。

第三節 青少年同儕團體之特徵與功能
一、青少年團體之特徵
(一)地位之平等性
(二)心理之自由性:不必被強迫的接受成人之權戚。
(三)接觸之密集性
(四)充份之互動性
(五)關係之密切性
(六)相互接納及認可之體諒性:能相互瞭解及同理
(七)團體之從眾性

二、青少年同儕團體輔導之功能:同儕諮商或輔導係指同儕幫助同儕,協助解決在學習生活或生涯抉擇上之各種問題,幫助其調適或成長。同儕輔導是由同儕扮演諮商員或輔導員的角色,協助需要幫助的同學或友伴。其具有下列獨特的功能:
(一)分擔諮商輔導工作:可使教師及專業輔導員有更多時間與心力處理更迫切的個案。有助於團體輔導功能的提升。
(二)被同儕接納度高:同儕輔導員與被幫助者之間年齡相當,次文化背景相同,成長經驗或語言用詞、興趣等都相近,較易受到接受和信任。
(三)減少建立輔導關係時間:彼此背景相同,易被接納。所以關係建立可以縮短,且更有效。
(四)提昇輔導效果
(五)同儕輔導員易可得到自助助人的效果:在輔導過程中,同儕的問題亦可能是輔導員碰到的問題,因此可增進輔導員之成長,刺激輔導員學習解決的方法。
(六)彌補專業輔導人員之不足

第四節 青少年同儕輔導之實施
一、同儕輔導推動的五個要素
(一)人的因素:推動者之熱忱、專業能力、經驗及方法;主管支持;同儕輔導員特質;當事人的特質與意願
(二)事的因素:招募訓練與篩選:計畫及相關配套措施;專業督導;效果評估。
(三)時的因素:青少年同儕輔導,應配合其發展階段任務,亦須考量青少年參與團體輔導時間的適切性。
(四)地的因素:安全、空間、大小、隱密性。
(五)物的因素:同儕輔導亦可使用輔助教具進行探索教育。

二、同儕輔導之實施原則
(一)瞭解需求:瞭解受輔者之需求並訂定具體目標。
(二)確定方式:時間、地點、流程、內容,有具體之結構化設計。
(三)善用資源:人力、財力、物力的資源。
(四)把握動機與自願性:招募時應註明訓練時間、督導、考核標準,即未來之服務準則及服務時間。
(五)提供訓練與督導。
(六)效果評估

三、同儕輔導實施:以張老師幼師育樂營為例,其包括:
(一)儲備訓練階段
(二)招募學員及營前準備階段
(三)營中輔導活動
(四)營後追蹤活動
(五)評估及經驗傳承



第10章 青少年與社會文化
第一節 社會文化的內涵與特性
文化是屬於複合式的概念,是人類社會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經歷了生存的奮鬥,以及生活的演化過程,所蘊育形成的精神心靈與物質文明的總體表現。
在物質文明上,其包括各種具體的事物發明與自然發現;在精神心靈上,則包括各種抽象的思想創作與心靈力量,其範圍包涵了:生活形態、價值信念、科技與藝術、宗教信仰以及代代相傳的傳統觀念與道德體系等。
文化是人類在生存的歷程中,經由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人與信仰等各方面互動累積而成。其發展兼具自然演進與社會導進兩種力量。要對文化進行探索評估,必須透過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外在形式與內在意義來進行。
例如: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當社會文化陷於失序混亂時,原有的生活經驗及傳統人文精神,便可能產生分裂與衝突的狀態,致使社會人心茫然失措,而產生不安及心理上的焦慮。

社會文化體系改變的力量有四種:
一、文化變遷乃演進的自然結果:演進論認為文化變遷是一種演進的結果,是經歷由簡而繁,由質而文的演進過程所形成。世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係由於其所處的不同地理環境、人口遷徒、戰爭等各種不同刺激下演進而存在。
功能論認為文化具有社會功能,在政治、經濟、道德等層面上,滿足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及心理需求,其目的在於維護社會結構及功能健全的運作。史賓賽指出文化變遷是社會結構其功能改變的現象反映。懷特指出文化的演進不局限於特定的社會或民族,不同的社會其文化的能量隨著其資源、經濟、科技、教育等力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改變。

二、文化變遷乃傳播的影響所致:文化的傳播主要有二種型式:
其一、在社會或族群中進行的傳播,視為文化延續的作用(透過學校教育、機構組織、公眾媒體及文化活動等途徑傳播,以對社會
成員進行社會化和濡化,使其習得文化的內涵,延續作用愈強,傳統愈能保存)。
其二、對他社會或族群社會進行傳播,稱為文化擴散作用,不同社會民族間文化的擴散,產生了衝擊和融和的現象,使得文化的內
涵變得更豐富複雜,但也更類似。擴散作用愈強,影響他文化的力量也愈大。

三、文化變遷乃異化的結果所致:文化的總體表現被視為是社會成員群體共同生活經驗時,自然會形成模塑社會成員的社會規範。所謂異端是指行為或理念對主流文化的一種挑戰與威脅,違抗了群體共有的行為模式,但卻也可能是改變主流文化的力量。對傳統主流文化的解構和反抗過程中,異端觀點衝撞了多數社會習以為常的想法,在矛盾困惑中,提供了文化反動的新思維。

四、文化變遷乃批判與反省的結果:涂爾幹認為文化為一種精神實體,是由社會事實及集體表現所形成的一種集體意識。涂式文化決定論的觀點顯示社會成員在生活中所表現出的行為模式、習慣及價值觀,正反映出其所處文化的內涵。但當社會文化不斷受到變遷、傳播以及異化等現象影響之時,現代人感受到文化失序、人性敗壞與精神迷惘的困境之中。如科學興盛帶來道德相對主義,個人主義深化了自我中心及社會疏離的程度,民族化蘊育了群眾的紛亂。民主造成既平庸又盲從的文化特質,社會道德的淪喪與虛無主義,必將引發社會危機。

第二節 社會文化與青少年發展
一、文化的涵化作用影響青少年的發展:不同社會階層的青少年,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及意識形態的差異,導致其在生活經驗、行為以及價值觀上的不同,如父母職業、宗教信仰、社經地位等。
米德指出不同文化類型中的青少年,形成不同類型的成人,其分為:
(一)後塑型文化:文化變遷速度相對較慢,青少年年輕時所接觸的文化與成人時期沒有太大的變遷,兩代間文化差異及適應問題較小。
(二)前塑型文化:文化變遷速度相對較快,青少年年輕時所接觸的文化與成人時期有極大的變遷,青少年常面臨新舊文化的差異及適應問題。
(三)同塑型文化:文化變遷速度介於上述兩者之間,青少年也常面臨新舊文化的衝擊及適應問題。
變遷快速的社會中存在著各種新舊文化的影響,新新人類對於資本主義掛帥
的商業文化所呈現的社會現象和價值觀,其接受及適應程度往往比父母來得高。

二、文化的傳遞影響青少年的發展:青少年對於大眾媒體所建構及傳遞的文化意識形態及規範,幾乎無可選擇也無可逃避,其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其主要作用有二:
(一)社會文化的接觸機會更為廣泛及快速:經由多元媒體的快速傳遞,使不同背影及居住區域的青少年彼此的溝通更加快捷便利,有關青少年的時尚訊息、流行俚語,得以快速傳遞習染,形成風潮。
(二)社會文化的觀察學習:文化內涵具有潛在課程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經由觀察習得文化並受其影響,受到全球化趨勢影響,各國文化傳遞交流更趨明顯,但文化的多元接觸,對青少年觀念及行為的影響未必是正面的。當大眾媒體在文化傳遞過程中,忽略了社會教育的責任,例如消費文化的過度渲染、價值觀念的扭曲及暴力充斥等,皆對青少年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三、文化規範的學習影響青少年的發展:社會文化規範乃透過個人良知、倫理導德、法律及宗教信仰,形成對成員的約束力量。無論是約定俗成的社會集體意識,或人為的法律典章,其目的在於透過教育學習,以及文化的涵化作用,使成員瞭解是非善惡。由於社會規範具有約束行為的力量,因此不免須限制行為的自由,故社會文化規範也是社會控制機制中重要的一環。
曼海姆將社會控制分為:

一、直接社會控制,如警察、軍隊等直接強制進行社會控制;

二、間接社會控制,教育文化等進行非武力的社會控制,社會文化的規範力量即是。這種利用個人內在的道德焦慮(良知的自責與反省,是內控導向的道德發展)及外在群體的輿論壓力(制裁的不安以及困窘,是外控導向的道德發展),來約束社會成員的行為,即使學者吉利根所提出的罪感與恥感道德文化的差別。
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和其社會文化規範的學習方式與結果有關。台灣青少年道德發展雖較其他地區早熟,但卻停滯在獲得父母師長讚許的階段。當青少年道德發展與社會規範的學習,如不能達到自律自重的階段,社會文化規範便無法對行為產生約束力量。

四、文化的意識形態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
部份學者不認為代溝(緣於代間文化變遷的差異,導致兩代親子間的隔閡與失調現象)是文化變遷的必然現象,而是親子關係經營與溝通良寙的問題,但文化快速的變遷,親子間衝突與矛盾的可能性增加,也是一個事實。究其原因,在於文化的意識形態會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故青少年對於文化變遷差異的應是否良好與父母教養方式有關。班奈迪提出兩種不同的父母教養方式:
(一)連續的文化訓練觀:父母對於青少年不斷的賦予成人的角色,學習成人的行為與規範,青少年子女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成人文化中的一員。親子間的隔閡與失調也因此減少。
(二)不連續的文化訓練觀:父母將子女青少年階段,視為獨立發展時期,青少年時期的教養非為成人作準備,子女並無機會學習太多成人的機會與角色規範,一旦長大後,便無法順利的成為成人文化中的一員,文化變遷的隔閡和失調現象也較明顯。

第三節 青少年次級文化
一、青少年次文化的意義
成人們透過家庭、學校及社會文化教育過程,社會化青少年使其接受成人的主流文化規範,並內化其人格的一部分,以完成代間文化傳承任務。但青少年除了適應父母世代主流文化,也必須適應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滿足自己身心靈的需求。於是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社群讀友的生活方式與精神內涵文化。這套具有獨特的生活型態、行為規範及價值觀,稱之為青少年次級文化。
要了解青少年次文化內涵,可從世代解釋模式(研究父母及青少年世代社會環境及歷史經驗的變遷,對青少年次文化的行程與影響)和結構解釋模式(研究青少年如何解決其共同問題,從而發現其次文化內涵)二方面著手。

二、青少年次級文化的內涵:
(一)成人主流文化的認同疏離與反抗:青少年次級文化的內涵,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代間文化不協調,對於父母師長所給予的成人規範和楷模,青少年基本上是不稱意的,故青少年透過族群彼此分享想法、感受、符號以及情緒,進而形成青少年次級文化內涵。其對主流文化的疏離與反抗主因有三:
1. 成功的定義不同:青少年次級文化中對於父母眼中的成功定義,常出現懷疑、不屑或敷衍的行為,甚至是焦慮痛苦的源頭。
2. 權威的不同態度:成人世界對青少年所期待的行為規範,認為是出於保護的苦心,但青少年卻認為是束縛和干預,因而常對權威產生憤怒、對抗或逃避等行為。
3. 兩性關係的不同看待:青少年對兩性關係常出現困惑、隱瞞或放縱行樂等行為,但父母則認為應該自愛、節制和謹慎其事。
(二)常遭成人刻板印象的誤解:由於青少年次級文化不同於主流文化,因此常遭成人刻版印象的誤解,通常父母以自己世代的社會規範、主流文化價值觀來進行解釋和評斷青少年次級文化為幼稚、不成熟、逸樂或叛逆逸軌,而給予過多負面的陳述和批評。這是對青少年次文化的典型誤解,如青少年比起上一代有較豐富的物質生活,較少吃苦,只在乎自己,但事實不盡然如此。現代青少年也多有勤奮努力,獨立自強的人。以漫畫為例,是青少年頗喜愛的休閒方式,但成人多認為漫畫充滿暴力色情,閱讀能力下降等。
(三)正負面功能兼蓄:成長於富庶和現代化的青少年,大多喜歡
(1)新:喜歡新奇、新點子
(2)速:喜歡飆網快、賺錢快、開車快
(3)實:喜歡實際、實用、看得到
(4)簡:喜歡簡易、方便、直接了當、不囉嗦的感覺。青少年次文化亦有上一代不及之處,例如善用電腦、大膽嚐試、較強的接納與適應力、較大的熱情與衝勁、更能掌握時代脈動。

偏差青少年價值觀與主流文化不同,他們有自己的目標、行動團體和特殊的次級文化,其中最主要的具體表現就是幫派的犯罪次級文化。長期研究顯示:
1、犯罪少年紋身比例高。
2、發生性行為比例高。
3、男生犯罪比例較女性高。
4、犯罪少年對動作暴力片最感興趣。
5、有英雄崇拜、性好奇等次文化特性。
6、講義氣、大膽、反權威的價值觀。
7、痛恨出賣、不講信用。
8、多以黑話來溝通。
9、有強烈宿命觀。

另一項少年逃學逃家次文化研究顯示
:1、自我認同較負向。
2、老師常對其有月暈效果。
3、人際關係差。
4、常轉學。
5、愛飆車、電玩、撞球。
6、父母有較多權威、負面的管教,或不聞不問。
7、家庭氣氛差。
青少年休閒次級文化所衍生出的負面發展和其歷史變遷,以及長久來青少年休閒場所被過度與犯罪連結有關。在成人主流文化下,青少年休閒場所長期被負面標籤化,成人們多視這些場所和出入份子複雜,龍蛇雜處為同意字、造成青少年休閒次級文化陷入惡性的污名化循環。
(四)形成及影響的因素複雜:青少年次級文化存在著性別、社會階級、成就水準及城鄉的差異,並受到許多因素及社會變遷結果的影響,而有不同特徵與內涵。另一項重要原因是商業宣傳以及消費行為的結果,配合各種平面媒體、廣播電視、簡訊和網路,並透過偶像代言,塑造青少年流行時尚的次級文化。
三、青少年次級文化的行為特徵:張德聰(民89)指出青少年次級文化有
(1)崇尚流行,(2)從事消遣性及娛樂性休閒活動,(3)和同儕團體關係密切,(4)純存性別差異;等四項基本特徵。

*從研究青少年日常生活休閒等層面分析,發現(1)喜歡去熱鬧的地方;(2)喜歡輕鬆無拘束的感覺;(3)喜歡有個性、時尚的商品。(4)喜歡各式各樣休閒活動;(5)有不少煩惱。

*在青少年價值觀上,研究發現其次級文化特徵有
(1)獨立自主的需求:當與父母意見相左時,青少年不認為應以父母為主,或為了彼此生活習慣而遷就,甚至不認同應該委屈求全。
(2)重現實:青少年認為錢非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並希望自己也能成為有錢人。
(3)保守中見開放的兩性關係:青少年認為婚前性行為是可接受的,並大致同意可與多位異性交往,且認為分手不必有什麼罪惡感。
(4)退色的道德傳統:青少年大致同意傳統的道德標準不適當今社會,且要求太高的傳統道德,自己作不到,所以只要不傷害人,放縱一下無傷大雅。青少年大致同意年輕人的道德行為沒有上一代好。
青少年常用暗語,是次級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徵,這些網路用語及暗語(火星文)是一種具有隱喻、趣味以及無釐頭式的次文化,目的在防範長輩窺之交談內容,而且其流行性很強,新的用由及符號不斷汰置,過去流行不久之後就過時了。







































青少年心理與輔導期末整理 95上 Snow
第七章
第一節 當代家庭中的青少年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主要係受到先天遺傳所攜備的身心特質,以及後天包括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之影響。
*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主要社會環境因素:p.202 評1
  1. 家庭 2.學校 3.社區
*家庭:是社會體系建構及運作的重要單位,也是青少年人際關係發展的起點。P.203

一、家庭的類型:p.203~206 評2-1
(一) 傳統家庭 (二) 隔代家庭 (三) 核心家庭 (四) 雙生涯家庭 (五) 單親家庭
(六) 重組家庭 (七) 自願不生育家庭 (八) 同性戀家庭 (九) 單身家庭
二、家庭的功能 p.206~207 評2-2
1.生殖 2.保護 3.社會化 4.規範性行為 5.情感交流 6.賦予社會地位
第二節 家庭對青少年之影響

一、 家庭歷程
*就當代的發展建構觀的觀點,認為個體在家庭中成長,他/她會獲取或攜帶在他/她原生家庭裡人際關係的型式,此一發展建構觀可區分為二個不同觀點:p.208~209
1. 連續觀:主張「生命早期的親子關係型態,是會產生持續一生的影響,影響隨後的所有人際關係,是影響小孩未來一生中如何建構或連繫與他人的關係。
2. 不連續觀:「一名小孩的成長與發展,是會產生一種質的改變,故生命早期的親子關係型態,並不必然就會完全局限或影響往後一生的人際關係型態。

二、不利青少年發展的家庭問題 P.209 評3-
  (一) 依附不良     (二) 界域侵犯        (三) 代溝與溝通不良
(四) 家庭暴力與虐待   (五) 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   (六) 藥物濫用與少女懷孕
 *依附理論:Bowlby提出,主張嬰兒在生命早期與母親或其照顧者間親密的情感連結,是其日後社會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P.209
  *嬰兒對母親的依附行為分為:p.210
    1. 安全依附型 2. 不安全依附型:(1) 迴避型  (2) 矛盾型
*界域:指家中成員、上下世代、或小系統之間的生理、心理空間。
*界域侵犯的原因:p.210
1. 不知正常關係的內涵 2. 對受虐行為的偏頗責任感認為自己罪有應得 3. 對施虐者的愚忠加以保護
4. 無能力避免別人侵害 5. 怕失去與加害者之間的關係
*青少年如果遭受界域侵犯或曾在童年時期遭受界域侵犯,可能對於他的自我概念、身心或人際關係發展等,都會產生嚴重不利影響。
 
*親子溝通常見的問題類型:p.211
1.低度反應的溝通:溝通未能掌握訊息,無法激發家庭成員負起責任。
2.品質不良的溝通:互動雙方未能充分反映自己真正的情緒,從而使自己產生矛盾、主題扭曲、言行突然改變、使用未完成語句等。
3.不一致或矛盾的溝通:家庭成員常傳送複雜而矛盾的訊息,且常含有邈視或諷刺的面部表情或姿勢。
 
*常見的四種不一致的管教類型:p.213
1. 視父母心情而定的管教 2. 父母標準異於一般家庭的管教
3. 前後態度不一致的管教 4. 父母執行方式不一致的管教
第三節 學校對青少年之影響
一、 學校教育與青少年

二、 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因素:p.215~222 評4
(一) 學校效能與學校文化
(二) 教育結構與課程結構
(三) 教室氣候
(四) 學校及教師與父母之互動
(五) 同學同儕
(六) 人與環境之適配性
* 學校效能:升學率的高低、班級教師的績效考評、標準化成就測驗的結果。P.216
*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價值體系,它對學校教師及學生行為都具有重要影響及指導作用。P.216
* 正式課程:課程是學校中有計畫的教學活動,這些活動是在一定的程序中進行。P.219
* 潛在課程:有些活動並非預期中的,而是在預定計畫外發生,其影響很深遠。
* 非正式課程:教學是以學生活動為主,較少採用正式課程的教學型態,其課程控制較少,學校的自主性
       較大,對於學生的影響是比較自然的、間接的。
* 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都是顯而易見的,合稱為「外顯課程」。



第四節 社區對青少年之影響
一、 社區:或稱社群,或稱共同體,係指在某些邊界線、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之一切社會關係。P.222 評5-1
* 同性戀社區:它可以是指一個實際存在的同性戀婦女居住區,也可以指稱一群具有共同觀念和生活方式,但不一定居住在同一地區的同性戀婦女,在中文或稱之「同性戀社群」。P.222

二、社區對青少年發展之主要影響因素:p.223~226 評5-2
(一) 楷模與增強:觀察學習、酬賞或獎勵
(二) 從眾與順從:受別人實際或想像影響,導致個人行為改變。
(三) 社區社會階層:在一個社會之中,根據一個人的權力、財富、名望等因素,形成高低不同的社會等級。
(四) 社區次文化:社區貧窮與文化不利,對青少年造成惡劣影響。


第八章 
第一節 青少年之生涯發展
一、 生涯的意義:生涯是個體整體生活形態連續發展的成長歷程,不僅包括個人一生從事的工作及其擔任的職
        務、角色之總稱,也包括其他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p.235
  *生涯的特性:
1. 連續發展性:涵蓋一生整體生活及生命之連續發展。
2. 察覺性:經由探索、了解別人、敏察時、空及環境變化因素,對自己生涯目標之抉擇及確立。
3. 角色扮演的獨特性:由生活重要事件及人生不同階段之重要劇場,學習角色之扮演凸顯於當下階段之
           重要角色之抉擇,每個人都是主角,也因而有其獨特性。
4. 生涯發展之探索性:重新探索並確定或修正自己生涯之發展目標。
5. 終生教育性:因應資訊增加,自我技能所需,須不斷學習,由幼年至老年皆然。
6. 生涯敬業性:學習為自己之生涯或生命負責,不僅工作或職業,並擴及婚姻、及個人對生命之態度。

二、 青少年之生涯發展階段p.235~238 評1
1. 舒伯:(圖8-1)人生整個大週期之由出生—成長期—探索期—建立期—維持期—衰退期—死亡,包括
各階段間之轉換階段以及各階段之發展任務。
2. 席理曼:(1) 青少年前期:又稱成長與追尋階段,於青少年前段及青春期階段。
(2) 青少年期:現實及分離的階段。
3. 伯尼:稱之為轉換期,以強調此階段改變及轉換的重要性。
4. 茲伯格:(1) 青少年前期:(a) 8~12歲之興趣發展階段,青少年逐漸發展其興趣及喜歡的事。
 (b) 13~14歲之能力發展階段,即逐漸去探索其能做好的事及喜歡的事。
(2) 高中階段:(a) 15~16歲價值階段,此階青少年由廣泛之職業之知識中,逐漸更確切的覺察其有興趣之職業範圍及因素,特別考慮自己的價值觀及對社會之貢獻,及他未來所希望之生活型態。
( b) 17歲以後之探索階段,此階段青少年所重視的事是由主觀轉為客觀的因素之重視,重視現實較少在意興趣、能力及價值因素,由試探及驗證中發展更合於現實的生涯目標,因此稱之為試探階段。

三、 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因素 p.238 評2
1. 性別 2. 社經位背景 3. 相關重要他人之因素 4. 經驗

四、 青少年生涯發展之任務
* 結晶化:舒伯提出,即青少年初步之生涯發展過程中(14~18歲)逐漸將適合於其發展階段的任務,如行為、
態度及特徵逐漸形成其人格獨特之自我概念,稱之為「結晶化」。P.239

* 青少年階段之生涯發展任務: p.239
1. 覺察有需要「結晶化」。
2. 能善用資源。
3. 能覺察其生涯計畫必須考慮的有關因素。
4. 能覺察影響其生涯目標可能之意外事件。
5. 能分辨及分析自己之興趣及價值觀。
6. 覺察現在與未來之關係。
7. 能覺察並歸納出自己生涯上之偏好。
8. 確定自己之喜好。
9. 能掌握對自己生涯偏好之資訊。
10. 能為自己喜好之生涯做生涯計畫。
11. 能智慧的生涯抉擇。

第二節 青少年生涯成熟
一、 青少年生涯成熟之基本概念:p.240
強調生涯抉擇是一生中連續之過程,在生命中不同之階段有不同之發展任務,發展任務之完成即代表成熟到某一程度。

二、生涯成熟的向度: p.240 評3
1. 生涯(職業)選擇取向:個體對職業選擇的關心程度。
2. 資訊與計畫:個體 生涯(職業)資訊之掌握程度,即對生涯計畫程度。
3. 生涯(職業)偏好之一致性:個體對生涯(職業)喜好之一致程度。
4. 個人特質之結晶化:個體形成個人自我概念之進行程度。
5. 生涯(職業)獨立程度:表示個人對生涯工作選擇之獨立程度。
6. 生涯(職業)偏好之智慧:表示個體之特質與其生涯(職業)選擇間尋求適配能力的程度。

三、青少年之生涯成熟之態度及特徵:p.240~241 評4
1. 能獲得足夠之生涯即教育之資訊,並藉此有系統的探索工作世界。
2. 學習到有效的生涯抉擇或做決定技巧。
3. 能覺察到自已喜歡之生活方式。
4. 發展正向的、清楚的且合於實際之自我意象。
5. 能歸納出一個試探性的生涯計畫及目標,而此目標與其自我意象及偏好之生活形態是適配的。

四、青少年之生涯成熟模式:圖8-2 p.241
*生涯成熟程度參考舒伯之六個因素群分別為:p.241
1. 生涯選擇之一致性 2. 生涯抉擇之內容 3. 生涯抉擇之現實感
4. 生涯選擇能力 5. 生涯選擇之過程 6. 生涯選擇態度。

第三節 我國青少年生涯概況
一、 我國青少年之就學生涯概況 :p.242

二、 我國青少年接受職業訓練的機會:p.243
(一) 實用技能班 (二) 國中實用技藝班 (三) 我國職業訓練之管道

三、 我國青少年之就業概況:p.245~248
(一) 青少年勞動力參與率概況 (二) 青少年就業與失業概況 (三) 青少年從事之行業
* 青少年失業之輔導措施:p.248 評5
1. 延長國民義務教育或以職業教育訓練之技藝訓練至12年。
2. 推動青少年人力資源發展工作,提供青少年技能提昇或其他技能獲得的機會。
3. 對入伍服務少年,提供符合社會、產業發展需要的教育訓練,減少等待服兵役時間,退伍前就業輔導措施。
4. 擴大青少年創業輔導與貸款,協助青年實現理想。
5. 將初次職者納入就業保險保障範圍與對象,提供失業青少年的工作薪資補貼,並負擔雇主必要的訓練成本。
6. 提供稅賦減少誘因,鼓勵企業僱用青少年並提供必要的訓練。
7. 訂定教育和訓練、工作協尋與諮商結合的青少年就業促進方案。
8. 提供青少年工作與諮商有關的協助,協助包括就業初期的諮商與職場適應輔導。
四、我國未來學未就業之青少年之概況:p.249 表8-5

五、我國青少年工讀之概況:p.250 ~252

第四節 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一、 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基本觀念:p.253 評6
青少年之生涯規劃教育,必須從父母、師長、學生三方面同時並進,方能更加提升輔導之效能,即由「人盡其才」之觀點來發展青少年的「才」。

二、 青少年之生涯發展特性:p253~254 評7
1. 國中學生方面:
(1) 同儕間的影響力逐漸大於家庭的影響力。
(2) 由於歸屬感的需求較易有從眾心理的影響。
(3) 希望擺脫父母之約束追求獨立。
(4) 性別角色態度發展受到同性別角色之學習較多。
2. 高中(職)學生方面:
(1) 重視升學考試或準備就業
(2) 重視人際關係之學習包括與師長、朋友及異性之人際溝通。
(3) 了解並體會積極自我觀念對自己的影響。
(4) 決定技巧之學習。

三、 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問題:p.254 評8
1. 不知自己之興趣、價值觀,因此缺乏生涯之目標。
2. 有興趣卻缺乏能力,因此易於遭遇挫折。
3. 缺乏社會經驗,對於外在之工作世界認識不清楚,易於受騙。
4. 缺乏謀職之能力,因此不易找到適合之工作。
5. 急於踏入社會,未能妥善作好生涯規劃準備。
6. 缺乏挫折忍受力。
7. 易於受到同儕之影響,而未能正確判斷適合自己之生涯目標。
8. 人際關係或社交技巧之缺乏,與長官或同事之人際適應不良。
9. 學非所用,而未能全力投入工作。
10. 中輟學業,使得學業中斷又未能專心投入工作生涯。
11. 介於服兵役前之尷尬期,就業只能找暫時性之工作。
12. 易受社會黑金之誘惑,而踏入歧。
13. 家庭不健全,缺乏適當之家庭支持,而產生生涯之困惑。
14. 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訂定之生涯目標不確實際。

四、 青少年生涯輔導之目標:p.255 評9
1. 生涯探索:包括個人興趣、價值觀、性向及能力、成就對於個人未來擇業之影響性。
2. 生涯準備:
(1) 由了解學校之學科與未來升學或就業之關係,了解參加就業輔導機構之職業訓練。
(2) 生活適應能力之準備。
(3) 學習了解未來從事工作之具備資格及能力。
(4) 學習與同儕或長輩人際溝通及處理衝突的能力。
(5) 學習由升學或就業之探索過程發展生涯計畫。
(6) 敬業態度之培養。
(7) 兩性尊重態度之培養。
(8) 了解個人工作表現與成就的因素。
3. 生涯決定之技巧:如升學或就業,課程之選擇、未來學習生涯之規劃與抉擇能力之培養。並為決定負責。

4. 工作世界之探索:
(1) 對於外在工作世界,尤其個人未來生涯規劃可能之行業之關心與了解。
(2) 對工作世界有工確之認識。
(3) 知道如何尋找、評估及解釋職業資料。
(4) 了解社會現況需求對職業結構的影響。
(5) 藉由工讀或志服務工作增加及探索工作經驗。
(6) 具備謀職之基本技巧。
5. 了解自己之嗜好及休閒活動的安排,並嘗試去了解這些內容與未來職業發展之關係。

五、 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具體方式:p255~257 評10
(一) 加強國中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1. 落實國中輔導活動課程之生涯輔導措施。
2. 以家族職業樹之探索協助青少年了解父母系家族之職業。
3. 邀請同學不同職業父母代表,介紹職業概況、具備條件、未來發展及市場需求。
4. 學校輔導室配合生涯輔導措施,規劃適宜之心理測計畫。
5. 依興趣分組訪問相關家長或老師安排或陪同訪問相關機構。
6. 學校舉辦相關之輔導活動。
7. 與相關輔導機構舉辦生涯輔導活動。
8. 舉辦生涯升學之說明會。
9. 利用校園網路系統BBS站回答青少年生涯困境或發表意見。
10. 邀請父母或關鍵之重要他人共同協助子女實施生涯教育。
(二) 高中(職)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1. 結構式課程之安排
2. 實施團體生涯諮商
3. 對有需要之學生實施生涯個別諮商
4. 主題工作坊
5. 善用評量工具
6. 運用已開發之生涯電腦輔助系統
7. 升學或職業資之提供
8. 就業及安置計畫之輔導與規劃
(三) 對於未在學之青少年之輔導:
1. 對於未升學意願青少年經輔導確定後及早輔導技藝教育探索。
2. 就業青少年加強職業倫理、勞工權益及勞工衛生安全教育。
3. 中輟少年於合於輔導及法律原則下,輔導於中學校加強輔導。
4. 不適任父母之強制接受親職教育。
5. 加強職業訓練機構之青少年生涯輔導工作。
6. 等待服兵役之青少年政府宜協調有關單位研究稍具彈性解決方式,以免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
7. 於軍中與職訓機構研究,待退官兵者宜實施退伍前之職業輔導。

第九章 青少年與同儕
第一節 青少年同儕團體之意義與重要性
一、 青少年同儕團體之意義 P.265 評1
* 同儕:係指年齡層相同或相近的同伴、友伴、同學、或朋友。
* 同儕團體:通常指年齡相當之友伴,因互動所形成之團體。
* 同儕團體具有的特質:P.265
1. 年齡相近,價值與需求一致。
2. 處境相似,情誼密切,有助於團結在一起。
3. 成員平等,沒有居於絕對優越地位者。
4. 互動自由,沒有長輩。

二、青少年同儕團體之重要:P.266~269 評2
1. 青少年情緒支持的重要資源
2. 同儕交往為青少年生活的重心
3. 同儕學習為青少年學習重要管道
4. 青少年同儕關係為人格發展重要關鍵
5. 提供青少年社會化之經驗及學習
6. 同儕接納及分擔父母關懷功能
7. 青少年同儕對青少年之偏羞行為影響甚大
8. 父母及老師亦可學習當青少年之同儕
三、青少年同儕相關議題:P.269~272

第二節 青少年之同儕團體結構與網路同儕
一、 青少年之同儕團體結構:P.273 評4
(一) 團體疆域:指團體結構之大小,又可分為群體及小團體兩種,小團體語5、6人組成的「死黨」或
「密友」,群體是由數個小團體所組成之大團體。
(二) 團體角色:領導者和核心者。若以社會計量法,亦有超級巨星、明星、跟隨者、觀察者之多元角色。

二、青少年網路同儕團體
*網路同儕:泛指一切在網路上所認識的朋友,雙方有情感的支持,或資訊的交換、學習等經驗者。
   (一) 網路同儕的特性:P.274
1. 相對之開放性 2. 自主性高 3. 網路社群多元性 4. 虛擬社群性5. 因應科技性變動高 6. 自由溝通性 7. 安全感
(二) 網路同儕之正向影響:P.275 評5-1
1. 情感支持 2. 行為楷模 3. 正向學習 4. 同儕互學5. 增廣見聞 6. 資訊交換 7. 除去現實生活中的限制
(三) 網路同儕之負向影響:P.276 評5-2
1. 虛假性 2. 犯罪性 3. 假性人格 4. 負向學習 5. 不實傳播6.網路自殺 7. 相對人際關係窄化 8. 網路上癮 9. 生理影響

第三節 青少年同儕團體之特徵與功能
一、 青少年同儕之特徵:P.277 評6-1
1. 地位之平等性 2. 心理之自由性 3. 接觸之密集性 4. 充分之互動性5. 關係之密切性
6. 相互接納及認可之體諒性 7. 團體之從眾性

二、青少年同儕輔導之功能:P.278~279 評6-2
1. 分擔諮商輔導工作 2. 被同儕接納度高 3. 減少建立輔導關係時間
4. 提升輔導效果 5.同儕輔導員亦可得到自助助人效果 6. 彌補專業輔導人員之不足
第四節 青少年同儕輔導之實施
一、 同儕輔導推動的四個要素:P.280 評7
(一) 人的因素:
1. 同儕輔導推動工作者之熱誠、專業能力、經驗、方法。
2. 機構主管之支持。
3. 同儕輔導員之特質。
4. 受同儕輔導當事人之特質及意願。
(二) 事的因素:
1. 同儕輔導員之召募、訓練與篩選。
2. 計劃之周延及推動之相關配套措施。
3. 專業督導之必性。
4. 效果評估與檢討。
(三) 時的因素:
青少年同儕輔導需考慮青少年發展因素,配合其發展階段之任務。

(四) 地的因素:
青少年輔導之環境,需要考慮其特性,例如不限於戶內,安全之考量,活動之空間及隱私性。
(五) 物的因素:
同儕輔導亦可使用輔助教具,如探索教育。

二、 同儕輔導之實施原則:P.281 評8
1. 了解需求 2. 確定方式 3. 善用資源 4. 把握動機與志願性 5. 提供訓練與督導 6. 效果評估

三、同儕輔導實例:P281~283
1. 儲備訓練階段 2. 招募學員及營前準備階段 3. 營中輔導活動4. 營後追蹤輔導活動 5. 評估及經驗傳承

第十章 青少年與社會文化
第一節 社會文化的內涵與特性P.291~292 評1-1
* 文化:是人類社會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經歷了生存的奮鬥以及生活的演化過程,所蘊育形成的精神心靈與物質文明的總體表現。

* 影響社會文化體系改變的力量,有關的論點基本上有四種:文化變遷的四種論點P.292~294 評2
1. 文化變遷乃演進的自然結果
2. 文化變遷乃傳播的影響所致
3. 文化變遷乃異化的結果所致
4. 文化變遷乃批判與反省的結果

第二節 社會文化與青少年發展
一、 文化的涵化作用影響青少年的發展 p.294~295 評3
*學者米德指出,生活在不同文化類型中的青少年,將形成不同類型的成人,將文化的類型分為三種:P.294
(一) 後塑型文化:文化變遷速度相對較慢,青少年於年輕時所接觸的文化和當其成人時並沒有太大變遷,兩代親子間的文化差異及適應問題較小。
(二) 前塑型文化:文化變遷速度快,青少年年輕時所接觸的文化和當其成人時已有極大的變遷,青少年常面臨「新舊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差異及適應問題。
(三) 同塑型文化:文化變遷速度介於上述兩者之間,青少年常面臨「新舊文化同時衝擊」的適應問題。

二、文化的傳遞影響青少年的發展 p.295~296 評4
*社會文化的快速傳遞,對於青少年的觀念及行為發展的影響作用主要有二:P.295
1. 社會文化的接觸機會更為廣泛及快速 2. 社會文化的觀察學習

三、文化規範的學習影響青少年的發展:p.296~297 評5
*社會文化的規範:透過個人良知、倫理道德、法律及宗教信仰,形成對社會成員行為的約束力量,其目的在於維持社會的秩序及人際行為的合理分際。P.296

四、文化的意識型態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 p.297~298 評6
*父母教養子女的兩種不同文化訓練觀:
    1. 連續的文化訓練觀 2. 不連續的文化訓練觀
第三節 青少年次級文化
一、 青少年次文化的意義:
青少年一方面必須適應父母世代的主流文化規範,一方面也必須適應屬於自己世代的生活方式,以滿足自己在生活、心理、人際及成長上的需求,於是新生代自然的發展出一套青少年社群獨有的生活方式與精神內涵文化,這套屬於青少年社群所獨特具有的生活型態、行為規範以及價值觀念,稱之為「青少年次級文化」。P.298~299

二、 青少年次文化的內涵:p.299~303 評7
1. 成人主流文化的認同疏離與反抗
2. 常遭成人刻板印象的誤解
3. 正負面功能兼蓄
4. 形成及影體響的因素複雜

*青少年之所以對成人主流文化的認同疏離與反抗主要原因:p.299
(1) 成功的不同定義
(2) 權威的不同態度
(3) 兩性關係的不同看待
三、 青少年次文化的行為表徵 p.303 評8
*青少年次級文化的四項基本特徵:p.303
1. 崇尚流行
2. 從事消遣性及娛樂性休閒活動
3. 和同儕團體有密切關係
4. 存在性別間的差異
* 青少年次級文化行為表徵的若干特色:
1. 喜歡去熱鬧的地方 2. 喜歡輕鬆無拘束的感覺
3. 喜歡有個性和時尚感的商品 4. 喜歡各式各樣的休閒活動
5. 也有不少煩惱

第11章
第一節 青少年問題分類架構
一、 影響青少年問題發生的原因:p.315~316 評1
1. 個人因素:個人生理、心理因素。
2. 家庭因素:夫妻失和、家庭破碎、父母不良習性、家庭經濟、父母管教態度偏頗等。
3. 學校因素:師生關係、課程缺乏彈性、教師管教不當、教師情緒不穩、班級人際關係不良等。
4. 社會因素:社會經濟引發家庭經濟困境使父母忙於工作未能妥善管教子女、社會不良風氣、不當媒體等。
5. 發展因素:生理發展遲滯、心理發展任務未能達成。

二、 青少年問題分類架構 p.316~318 評2
(一) 二大類概括性分類:p.316
   1. 反社會行為:係指違反社會規範之行為。
2. 非社會行為:即其行為有異於常態,或有心理或社會偏差之行為傾向。
(二) 三大類分類法:p.316
1. 違規犯過:如違反校規行為
2. 心理困擾:如升學壓力
3. 學習困擾:如學業成績不佳
(三) 六大類分類法:p.318
1. 外向性違規犯過行為問題或反社會行為:校園暴力或攻擊行為、不服管教、打架、逃學、偷竊。
2. 內向性行為:即情緒困擾或非社會行為。包括孤僻行為、人際關係欠佳、情緒休擾行為。
3. 學業適應問題:學業成績不理想,而非由智力因素所造成,常與情緒困擾有關。作弊、粗心。
4. 偏畸習癖:即不良習慣與其性格發展不健全有關。連床、咬指甲、濫用藥物、性不良適應行為。
5. 焦慮性症候:過度焦慮引發明顯的身體不適應症狀或神經質行為。遇困境行為表現坐立不安。
6. 精神病症候:即明顯脫離現實、屬於嚴重心理疾病包括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

第二節 由歷史角度看青少年世代印象
一、世代印象的代稱:p.319
*吞世代:指8~14歲的小孩,也就是民 國79年到85年出生的「八年級」生,他們雖年紀小,也沒經濟能
力,但卻很有自己的意見,因而影響了父母親60%的購買決定,一年影響全球1兆8﹐800億美
元消費被視為是「消費小巨人」。

二、青少年世代印象之共通性 p.320 評3
*世代印象:如我們對七年級生的印象是什麼?「抗壓性低,很敢講話,很不努力,要求又太多」等等。
第三節 青少年問題面面觀P.321~334 評4
* 青少年的問題集中在:家庭問題、兩性情感、人際關係、升學學習、與偏差行為等。
*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歷程與需求的問題劃分為:發展性問題、預防性問題、與治療性問題等三大類。
* 青少年生理健康相關問題:1. 青少年健康問題 2. 青少年藥物濫用防制p.330~331
*由台灣地區少年犯罪概況之探討:p.332~333
1. 多量化 2. 暴力化 3. 一般化 4. 女性少年犯增加 5. 少年竊盜犯仍居首位
* 由少年網路難題之探討:p.333~334
1. 網路色情類型 2. 線上遊戲衍生犯罪 3. 網路誹謗 4. 侵害著作權 5. 網路上販賣毒品禁藥
6. 網路煽惑他人犯罪 7. 網路詐欺 8. 網路恐嚇 9. 網路駭客 10. 網路集體自殺傳播
* 由青少年心理健康之探討:p.334
1. 青少年藥物濫用 2. 青少年自殺 3. 兒童之焦慮如分離性焦慮疾患 4. 注意缺失過動症
5. 因HID/AIDS影響之兒童及家庭 6. 自閉症及其他廣泛性發展疾患 7. 雙極性疾患
8. 兒童憂鬱疾患 9. 飲食異常疾患 10. 學習失能障礙 11. 抽動性疾患 12. 精神分裂疾患

第四節 當前我國青少年面對的十大難題:p.335 評5
(一) 大環境壓力引發問題:兩岸互動安全感問題、人禍、天災、重大傳染疾病之威脅、父母失業壓力等。
(二) 家庭之困境問題:親子關係、家庭解組、父母失業引發生活教育問題、父母管教、手足關係、
外籍新娘、傭人引發文化調整問題。
(三) 兩性交往及性侵害問題:兩性交往之挫折、性侵害之防範問題。
(四) 教育問題:教改、教育政策多變之壓力、由教育引發親子溝通問題。
(五) 多元社會價值觀分歧之適應問題。
(六) 少年犯罪校園暴力之威脅。
(七) 國家認同之迷惑:統獨爭論、政黨對立,引發國家認同的冷漠。
(八) 藥物濫用、網路上癮,電玩上癮之氾濫及影響。
(九) 心理適應、精神疾病問題。
(十) 生涯問題:失業問題、生涯發展不確定、生涯轉換率增加,學非所用。

第12章 青少年輔導策略
第一節 青少年之政策分析
一、青少年的定義與全球青少年人口變化
*聯合國及我國對「青少年」定義:p.342
1. 聯合國:為15~24歲的人口族群,此一定義來自聯合國於1985年舉辦「聯合國國際青少年」之決議。
2. 我國:為12~24歲,其年齡層以學制而言涵蓋自國小之高年級、國中、高中(職)以至大學、研究所。

二、聯合國的青少年政策:p.343~346 評2
 *聯合國認為青少年政策,應達成下列四個目的:
  1. 減少青少年的無防禦能力。
2. 增加青少年的支持系統。
3. 協助青少年發展人類與社會認同。
4. 幫助青少年有穩定的生涯開展。

*聯合國依循十項重要議題,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p.343~346
(一) 教育方面 (二) 就業方面 (三) 飢餓與貧窮方面 (四) 健康方面 (五) 環境方面
(六) 物質濫用方面 (七) 青少年犯罪方面 (八) 休閒方面 (九) 性別方面 (十) 參與方面

三、歐盟的青少年政策p.346~347 評3
1. 青少年事務運作原則與機制
2. 變化中青少年生涯轉換與因應
3. 青少年自主與自立兼顧
4. 非正式教育系統服務的提供
5. 注重青少年的參與
6. 青少年就業政策的擬訂
7. 種族排除與仇外之杜絕
8. 青少年計畫之策畫及執行

四、世界各國青少年政策之分析 p.348 評4
*綜合聯合國、歐盟及參考世界各國之青少年政策,其基本內涵:p.348
    1. 重視青少年健全生涯發展
2. 考量青少年之需求及身心健康維護與發展。
3. 青少年政策之策略兼含補救性之問題解決、預防性及發展性。
4. 青少年正策之兩大工作取向包括:(1) 「青少年問題預防與輔導」取向 (2) 「人力資源」取向
5. 全球化世界觀念之培養。
6. 加強青少年之公共事務與志願服務參與,重視青少年NGO(非政府組織)對青少年工作之價值與支持。
7. 因應變遷社會中青少年之生涯規劃能力培養及生涯轉換之因應及輔導。
8. 重視性別平等與多元文化之尊重與融合。
9. 重視青年衝突與防止。
10. 加強世代間的關係之溝通與傳承。
11. 重視青少年組織之參與、合作交流及聯結,以建立青少年之服務資源網。
12. 國情化:各項政策須符合各國國情青少年計畫之擬定及執行。

五、我國之青少年正策白皮書綱領之分析 p.348~350 評5
*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認為:「投資青少年,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作為核心思維,有三層意涵:p.348~350
1. 重視青少年是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需要國家重視與關懷
2. 肯定青少年適切發展,才能確保國家社會的長遠發展。
3. 確定青少年之良好發展,為社會改善之契機。

六、對於我國青少年政策之省思 p.350~352 評6
1. 跳脫投資,無條件之關懷
2. 加強「同儕輔導」及「自我成長」教育
3. 多元文化教育之加強
4. 培養優質成年人終身學習
5. 青少年資源網之建構
6. 全方位青少年之關懷尤其弱勢青少年
7. 社會公眾人物之身教
8. 媒體之自律及公正性

第二節 青少年之偏差行為
一、偏差行為之定義:p.354~356
*綜合各學者對青少年之偏差行為觀念,整理為問題行為包含:p.356
   (一) 反社會行為: 1. 犯罪行為 2. 不良行為
   (二) 非社會行為
*偏差行為:1. 偏畸,不正常行為:(1) 有異之行為 (2) 有害之行為 (3) 不良適應行為
2. 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3. 問題行為:(1) 反社會行為: (a) 犯罪 (逃避性) (b) 虞犯 (違抗性)
(2) 不良適應行為:(a) 內向性 (b) 外向性 (c) 學業適應性 (d) 偏畸習癖
(e) 焦慮症候 (f) 精神疾病症候 (g) 其他

二、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形成因素及形成過程 p.357~364 評8
(一) 形成因素:p.357
1. 學校因素:師生關係不良、偏重升學忽視就業班學生、學業成績,操行成績較一般青少年差、同儕人際關係差、學校成愈低挫折愈高。
2. 家庭因素:家中有犯罪及不道德者、破碎家庭、父母教育低不適當的管教與控制、家庭貧困。
3. 社會因素:不當之休閒活動、不良團體之影響、不良之人際關係、不能發揮個人的社會支持網路。
4. 個人特質因素:生理上不平衡的發育、自動神經系統不平衡、內分泌失調、體型畸或官能缺陷。
  (二) 形成過程:p.359

*綜合國內外學者之研究分為:p.359~364
1. 犯罪社會學之理論模式:(1) 文化偏差論 (2) 緊張論 (3) 控制論
2. 由犯罪之生理心理理論模式:(1) 特質論 (2) 成熟論 (3) 情緒衝突論 (4) 家庭動力論 (5) 歸因論
3. 科際整合論:(1) 多因素理論 (2) 因果關係理論 (3) 個體適應徑模式

三、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分類 評9
(一) 主要分類:p.364
1. 違規犯過行為:違反社會、家庭、學校之法律、規範律之行為、如打架、作弊、傷害等。
2. 心理困擾行為:由於無法有效解決內在衝突、挫折及焦慮而導致心理或情緒方面的困擾,但卻未違反法律規範或紀律。包括焦慮反應、恐懼反應、轉化或歇欺底里等。
3. 學習困擾行為:會防礙有效學習活動的不良態度、習慣及動機因素。如不按時交作業、不能集中等。
(二) 徐氏之分類:p.365
1.精神病行為偏畸 2.外向性的問題行為 3.內向性的問題行為 5. 焦慮症候群 6. 偏畸的習慣
(三) 吳氏之分類:p.365
1. 外向性行為問題:即過份之違規犯過行為或反社會行為。如逃學、逃家...等。
2. 內向性行為問題:即通稱的情緒困擾問題或非社會行為。
3. 學業適應問題:成績不理想,而非由智力因素所造成,往往兼具有情緒上的困擾或行為上的問題。
4. 偏畸習慣:或謂之不良習慣,多與性格發展上的不健全有關。
5. 焦慮症候群: 由過度焦引發而來,有明顯的身體不適症狀或強迫性行為,這稱為精神官能症或
「神經質」行為。
6. 精神病症候:其行為明顯的脫離現實,屬於嚴重之心理病態。包涵躁鬱症、
精神分裂症(如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四) 張氏之分類
*國中生行為問題十大類型:p.366
1. 學習反常型:低成就的現象、成績不穩且差距很大。
2. 惡性習慣型:抽煙、吸食強力膠、打速賜康、賭博。
3. 孤獨冷淡型:孤獨、冷漠、敵視他人、不與人交往、逃避教師的注意。
4. 自我排斥型:退縮、恐懼、自卑、自責、怕失敗、沒信心。
5. 病態適應型:身心疾病、失眠、頭昏、手足麻木、大小便失禁。
6. 謊騙盜竊型:說謊、欺騙、偷竊。
7. 行為怪異型:心理變態、甚至精神疾病。
8. 性別錯亂型:過份女性或男性化、同性戀傾向。
9. 行為放蕩型:與異性發生關係、懷孕問題、行為過份新潮。
10. 暴力反抗型:打架、朋黨、與校外不良少年勾結、殺人。
  (五) 由兒童臨床心理學觀點分類

*兒童臨床心理學觀點將兒童行為問題分為八大類:p.366 評10
1. 正常性變異:指在常態範圍內的變異。
2. 適應性變異:或謂之反應性失常。比正常性變異嚴重一些,但尚未顯著破壞正常的發展。
3. 特殊發展性失常:涉及生理發展之遲滯和成熟的障礙。
(1)排泄性失常 (2)飲食失常 (3)語言或閱讀失常
4. 行為失常:過去習稱反社會行為,乃因此種行為就社會文化觀點而言是不正常的。
5. 人格失常:或稱性格失常,屬於一種常期的內在衝突狀態,可追溯到幼年不健全的人際關係,除了依賴或攻擊等則無相互的關愛,稍長,可能以欺凌幼小或傷害別人為樂。特徵為缺乏愧疚感,反社會反權威而且重複同樣之行為。
6. 精神官能症及身心反應。
7. 兒童期精神病:分為自閉症、精神分裂及抑鬱症三類。
8. 混合性異常:由於偏差行為是不良適應的症候,某一偏差行為可能由多種不良適應所造成,同一種適應困難,也可能導致不同的症候。因此許多偏差行為很難作確實的分類。

(六) 林氏之分類p.367
1. 生理困擾:生理突變、身體缺陷、肥胖、虛弱、矮小、視力不佳、女性月經煩惱。
2. 心理困擾:因生理引起的心理困擾、自覺不夠聰明、功課不如別人、父母師長不了解我等。
3. 生活困擾:家庭生活因父母工作忙碌,應酬多經常不在家、升學壓力過重...等。
(七) 依我國法律少年犯罪之分類 p.367 評11
1.竊盜 2.恐嚇及妨害自由 3.殺人及殺人未遂 4. 搶奪、搶劫、強盜 5. 傷害 6. 其他
(八) 兒童精神疾病症候之分類
1. 智能性 2. 行為性 3. 情緒性 4. 生理性 5. 發展性

第三節 青少年心理適應之輔導策略
一、 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之發展 p.368 評12
(一) 因應時代任務的救國團青年服務工作
(二) 政府部門方面
1.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工作之推動
2. 行政院青年服務工作委員會
3. 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只會之成立
(1) 整合提出青少年政策方案 (2) 啟動「青春專案」
(3) 建置少年寒暑假休閒完整活動資訊及溝通平台
(4) 擴大青少年參與,推動研礙「青少年政策白皮書」
(5) 推動青少年休閒育樂活動
(6) 保障少年的社會參與權
4. 教育部加強在學青少年之輔導及社會青少年之繼續教育
5. 地區性青少年健康照護白皮書之發展
6. 各縣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功能之重視
(三) 民間青少年輔導機構之參與
1.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2.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文教基金會
3. 富邦文教基金會

二、 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之探討 p.375~389 評13
(一) 青少年輔導相關法令之建立與落實
(二) 組織層面—青少年輔導之機構之整合
(三) 策略層面:建立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

      1. 問題之形成因素包括 p.378~379
(1) 家庭因素 (2) 學校因素 (3) 工作場所因素 (4) 社會因素
(5) 遺傳因素 (6) 個人特質因素 (7) 發展性因素 (8) 機遇互動因素
2. 問題分類
(1) 反社會行為 (2) 非社會行為分類 (3) 服務對象 (4) 策略之層面 (5) 服務方式
(四) 輔導網路層面:建立少年之支持網路
1. 建立青少年輔導網路系統: 評16
(1) 教育系統 (2) 主要之社會化整合系統 (3) 危機處理系統
2. 建立學校輔導工作社會資源網
*青少年的支持網路系統分為:p.380 評15
 1. 自我支持系統:指少年自我概念及處理情緒壓力的方式。
2. 家庭支持系統:指父母管教、家庭氣氛、家人關係及角色負荷程度。
3. 社會支持系統:
(1) 經濟:急難時,親戚、朋友、同學、老師、福利機構提供之金錢、物質方面的協助。
(2) 情緒:指快樂、痛苦時,親戚、朋友、同學、老師、福利機構提供之精神支持。
(3) 服務:指需協助時,親戚、朋友、老師、福利機構提供服務的程度。
(五) 政策指導層面—研擬「青少年輔導法」或「青少年福利法」。
(六) 問題指標層面—建立青少年問題之重要社會及行為指標
(七) 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專業分工層面:p.385
確定於處理青少年偏差行為時問題之界定及不同專業領域之分工及合作。
(八) 重視青少年生涯輔導
(九) 加強青少年福利措施及輔導
(十) 結論:p.389
1. 結合專家及輔導機構,發展適合國情健康之青少年次文化,建構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及青年輔導模式。
2. 結合政府及社會資源建立青少年輔導體系。
3. 由根做起,訂定法令,加強及落實親職教育。
4. 推動青少年發展法及學生輔導法,建立青少年輔導專業證照制度。
5. 結合社會資源建立青少年輔導服務網路。
6. 保護青少年生命安全及青年身心健康之保健。
7.擴展青少年之國際交流以增進青年之國際觀。
8. 鼓勵青少年社會服務之參與以培養青年之社會服務理念。
9. 加強青少年之休閒輔導。
10. 加強青年法治教育,以免未知法而犯法。


學習網站上之自我評量題

第七章
(○)1.重組家庭常會在繼(父母)親與子女間出現比較、抗拒、冷漠等關係,而造成夫妻雙方對子女管教的困擾。

(○)2.根據依附(attachment)理論的觀點,在生命早期所建立的不同依附型態,是會反映在青少年的人際關及兩性關係之互動型
態。

(×)3.父母對兒童/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是一種單向而非雙向的歷程;因為兒童/青少年的年紀還小,還不足以對父母親的行為產
生足夠的影響力。

(×)4.班級密度愈高,有助於青少年的友愛與互助行為的發生。

(○)5.所謂社區(community),或稱社群,它可基於一種實際的或想像的存在,而對於青少年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2)1.所謂「夫妻雙方過去各自都離過婚,彼此再結婚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且其家庭成員往往都包括夫妻二人過去各自與前配偶
所生的小孩」稱之:①雙生涯家庭 ②重組家庭 ③隔代家庭 ④核心家庭

(3)2.主張「家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家庭具備了某些重要的功能;一個家庭愈能發揮其功能,則該家庭愈有利於青少年身心的
健全發展。」的是社會學的哪一個理論
①角色論 ②衝突論 ③功能論 ④符號互動論

(4)3.所謂「家中成員、上下世代、或小系統之間的生理、心理空間(space)」,稱之:
①社區 ②社群 ③依附 ④界域

(1)4.下列敘述何者為真?
① 父母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其實是一種雙向的歷程。
② 兒童/青少年還不足以影響父母的管教態度及行為。
③ 所有的家庭都一定能滿足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
④ 當代社會的父母是比過去農業社會的父母能提供更多的情感交流時間。

(2)5.以下敘述何者為非?
① 受教育的時間增長,意味著青少年依賴父母經濟支持的時間延長
② 台灣地區在教育的量上迅速擴張,代表著青少年在學校教育的質的方面亦同樣提昇。
③ 青少年的行為危機,可能是與在學校遭受的學習困難有密切關係
④ 父母親是否能與學校的教師維持適切的互動,亦是子女在學校的發展是否得以成功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



第八章
(○)1.生涯是個體整體生活形態連續發展的成長歷程,它不僅包括個人一生從事的工作及其擔任的職務、角色之總稱,也包括其
他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例如事業生涯、婚姻生涯、情感成長生涯、生理(年齡)之成長生涯,個人生命意義的生涯。

(○)2.青少年之生涯發展各學者之觀點或有所不同依舒伯(Super, 1984)之觀點,可由圖8-1得知於人生整個大週期由出生—成長
期—探索期—建立期—維持期—衰退期—死亡。
(○)3.「生涯興趣」,在探索「什麼是我喜歡做的?」

(○)4.「生涯能力」,在探索「什麼是我可以做的好的?」

(○)5.結晶化(crystallization)之觀點,即於青少年初步之生涯發展過程中(14-18歲)逐漸將適合其發展階段之任務,如行為、
態度及特徵逐漸形成其人格獨特之自我概念,稱之為「結晶化」。
(○)6.青少年之生涯成熟度(career maturity)與其未來人生生涯發展之成功與否有密切相關,舒伯(Super,1968. 1965)於生涯模
式之研究發現青少年生涯成熟度與其未來之生涯滿意度、生涯地位、成功生涯、生涯穩定度,能否善用對生涯發展有價值
之資源、教育及職業水準、職業選擇之合於現實感皆有正相關。

(7)1.生涯具有下列那些特性?
①連續發展性 ②察覺性 ③角色扮演之獨特性 ④生涯發展之探索性⑤終生教育性 ⑥生涯敬業性 ⑦以上皆是

(5)2.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因素為何?①性別 ②社經地位背景 ③相關重要他人之因素 ④經驗 ⑤以上皆是

(5)3.青少年之生涯發展特性?於青少年學生之生涯發展特性,國中青少年方面:不包含下列何者?
① 同儕間的影響力逐漸大於家庭的影響力。
② 由於歸屬感的需求較易有從眾心理的影響。
③ 希望擺脫父母的約束追求獨立。
④ 性別角色態度發展受到同性別角色之學習較多。
⑤ 經濟發展及社會發展趨勢之探討。

(6)4.綜合美國威斯康辛州、賓州相對於我國國中學生之生涯目標及美國國家職業諮了協調委員會(NOICC,1990)所提出高中階段學生應具備之能力,提出青少年生涯輔導之目標,包括以下幾個項目:
①生涯探索 ②生涯準備  ③生涯決定之技巧 ④工作世界之探索
⑤了解自己的嗜好及休閒活動之安排,並嘗試去了解這些內容與未來職業發展之關係 ⑥以上皆是

*簡答題
(一)生涯發展之任務?
答:01、覺察有需要「結晶化」。
02、能善用資源。
03、能覺察其生涯計畫必須考慮的有關因素。
04、能覺察影響其生涯目標可能之意外事件。
05、能分辨及分析自己之興趣及價值觀。
06、能覺察現在與未來之關係。
07、能覺察並歸納出自己生涯上之偏好。
08、確定自己之喜好。
09、能掌握對自己生涯偏好之資訊。
10、能為自己喜好之生涯做生涯計畫。
11、能智慧的生涯抉擇。

(二)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基本觀念?
青少年之生涯輔導誠如洪寶蓮(民83)「青少年之生涯規劃教育,必須從父母、師長、學生三方面同時並進,方能更加提升輔導之效能」,即由「人盡其才」之觀點來發展青少年的「材」。換句話說必須藉由探索自我「幫助青少年了解他的材(能力)是什麼?」、「幫助青少年了解他最喜歡發揮的『材』是什麼?」、藉由探索外在生涯世界「幫助青少年他如何(生涯規劃)才能盡其所能?」、「幫助他探索他未來想做的事是什麼?要具備什磨能力?」、「他如何培養未來的生涯能力(生涯教育)」、「在什麼地方才可能展期所長?」、「外在世界實現其長之機會(生涯機會)之可能性,面臨之生涯助力及阻力有多少?」進而規劃生涯目標,尤其如何使青少年及關心他或他的重要關鍵他人接受人盡其才的觀念。

(三)國中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具體方式?
答:青少年於生涯輔導除要參考上述之生涯輔導策略外,並要有具體之方法以其對青少年之生涯發展提供適宜之輔導方法,協助青少年平安順利完成發展任務。
1.落實國中輔導活動課程之生涯輔導措施
包括配合學校教育體系中國中之輔導活動課程中生涯輔導課程,不僅上課要安排接受生涯輔導訓練之輔導教師,更要結合工作世界之最新訊息,跳脫過去只重視職業之安排,將重點放在協助學生生涯探索個人興趣、性向、價值觀。

2.以家族職業樹之探索協助青少年了解其父系及母系家族之職業,不僅比較祖父母與父母之職業於不同時代之差異,家族之職業之分配,了解其未來職業之資源。
3.邀請班上青少年父母不同職業之代表利用班會或親子日未班上同學介紹職業概況、具備條件、未來發展及市場需。
4.學校輔導室配合生涯輔導措施規劃適宜之心理測驗計畫,如國一實施智 力測驗、國二實施興趣測驗。
5.利用班會有機會讓學生分組討論其嚮往之行業,依興趣分組訪問相關家長或老師安排或陪同訪問相關機構。
6.學校舉辦相關之輔導活動如邀請不同行業或校友中之傑出者蒞校座談。
7.社區中之相關輔導機構如職訓中心、國民就業輔導中心共同舉辦生涯輔導活動,如就業博覽會。
8.舉辦生涯升學之說明會邀請學長回校現身說法說明重可能之生涯升學之可能徑路。
9.利用校園網路系統讓青少年生涯BBS 站回答青少年生涯困境或發表意見。
10.邀請父母或關鍵之重要他人共同協助子女實施生涯教育。

第九章
(○)1.同儕(peer)係指年齡層相同或相近的同伴、友伴、同學或朋友
(○)2.同儕團體(peer group)通常指年齡相當之友伴,因互動所形成之團體。
(○)3.同儕及同儕團體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甚深,尤其於青春期同儕之影響力,黃德祥(民83)提及青少年在如何花錢、約會、
穿著、休閒活動、性知識等大都傾向尋求同儕之意見與建議。
(○)4.青少年同儕團體一般是指兒童或青少年自由組合的友朋團體,成員們的年齡接近,且成員間的關係密切,認同團體的行為標準,持有類似的價值觀念,有強烈隸屬感。
(○)5.青少年之同儕團體結構包含團體疆域(group boundaries)及團體角色。
(○)6.同儕團體之角色,有些學者提出兩種主要之團體角色,即領導者及核心者(Dunphy,1963)。但於同儕團體群體中若以社會計量法(goniometric)亦有超級巨星、明星、攀援者、跟隨者、被孤立者、觀察者之多元角色。
(4)1.同儕團體沒有的特質?
(1)年齡相近,價值需求一致。
(2)處境相似,情誼密切,有助於團結在一起。
(3)成員平等,沒有居於絕對優越地位者。
(4)互動不自由,尊重長輩
(1)2.下列何者不是同儕團體對青少年發展之影響?
(1)父母的重要情緒支持資源
(2)同儕交往為青少年生活的重心
(3)同儕學習為青少年學習重要管道
(4)青少年同儕關係為人格發展重要關鍵
(5)3.下列何者不是網路同儕的意義?
(1)相對的開放性
(2)自主性高
(3)網路社群多元性
(4)因應科技性變動底
(3)4. 下列何者不是網路同儕之正向影響
(1)情感支持
(2)行為楷模
(3)負向學習
(4)同儕互學
(1)5. 下列何者不是青少年同儕輔導之功能?
(1)分擔費用
(2)被同儕接納度高
(3)減少建立輔導關係時
(4)提升輔導效果
簡答題
一、青少年同儕團體之特徵?
答:綜合各學者(魏麗敏,民86; 林清江,民61;Gordon,1969)對同儕團體
之特徵歸納如下:
1.地位之平等性:
青少年於同儕團體中,由於年齡、能力較接近,相較於與成人相處時之
附屬地位,因此易於彼此平等地相互學習。
2.心理之自由性:
於同儕團體中青少年不必被強迫的接受成人之權威,易於自由的表達其
期價值觀點,自由的探索其在團體中之關係及自己於團體之地位。
3.接觸之密集性:
青少年喜歡接觸其同儕團體,常花許多時間相處或共同從事其共同興趣
之活動,交談其有興趣之話題,因此接觸是密集的。
4.充分之互動性:
由於前數之接觸密集加上心理之自由因此於青少年之同儕團體溝通是
充分且互動頻繁的。
5.關係之密切性:
於相互支持關心之青少年同儕團體,又常密集之接觸及溝通,建立密切
之關係,因此當有困擾優先考量傾訴之對象常識其同儕之好友。
6.相互接納及認可之體諒性:
由於共同之發展背景、興趣、話題加上前述之各項特性因此更能相互了
解及相互同理。
7.團體之從眾性:
青少年重視其同儕之觀點,加上由於同儕團體亦會產生順服之要求及制
裁之壓力,因此青少年同儕團體也會有從眾行為之現象。

二、同儕輔導之實施原則?
答:1.了解需求:
要了解受輔者之需求並訂定具體的輔導目標。
2.確定方式:
確定同儕輔導進行的方式,時間、地點與具體流程及內容,團體之結構
化程度。
3.善用資源:
確定可運用的人力與財物或物質資源。
4.把握動機與志願性:
招募同儕輔導員訓練過程必須讓其了解其角色責任及所要達成之目標,必須參加之訓練、時間、督導及考核標準,以及未來必須付出之服務準則及時間。
5.提供訓練與督導:
同儕輔導原因其輔導與任務需求,必須接受一定訓練與督導。
6.效果評估:
同儕輔導之效果必須是可評量的,需有客觀之評量標準及方法。

第10 章
1.由於社會快速變遷,導致新舊世代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彼此之間的相互
瞭解更形困難,您認為身為父母或師長者,宜何態度面對此一情形為宜?
1.現代社會的電子媒體(電視、廣播、網路、光牒等)以及平面媒體(報章、雜
誌、書籍等),對於青少年的影響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也同時產生正反兩
面的影響效果,而其中有那些是您比較擔心的負面影響作用?
2.受到「全球化」(globalization)趨勢的影響,各國文化間的傳遞及交流益發
的明顯,國際文化的接觸,使得青少年所接觸的文化更為多元豐富也更為
複雜。就您觀察所及,這些對於青少年的影響主要有那些?
3.由於社會規範對於社會成員行為的約束力量益形薄弱,致使若干青少年出
現如:飆車殺人、吸毒販毒、搶劫、狂亂性派對等違反法律和社會規模的
行為,面對部分青少年行為不受社會規範約束的現象,您有何看法及因應
改善的建議?
4.青少年次級文化常遭成人刻板印象的誤解。請舉一例說明之。
5.請搜集青少年常於網路上所使用的「火星文」若干,並釋其義。

第十一章
(○)1.影響青少年問題發生的原因,個人心理因素如人格發展不利因素包括幼年重大創傷經驗或變故
(○)2.反社會行為係指違反社會規範之行為。輕者違反班規、校規如違規犯過青少年,重者為違反法律之犯罪行為,亦有廣義解釋包括有犯罪之虞傾向之虞犯青少年
(○)3.非社會行為即其行為有異於常態,或有心理或社會偏差之行為傾向
(×)4.1960年代—H世代,即代表五○年代披頭四等帶領之搖滾樂引發衛道之士批評其為Beat generation野獸世代
(○)5.吞世代(Tweens,讀音近似吞)稱之,這個字由teen 與 weens組成,前者是指青少年,後者的原字是「weenybopper」,形容穿著時髦、熱衷流行音樂的小孩。
(7)1.下列何者不是青少年世代印象的共通性?
①求新「奇」 ②求變「化」 ③求實「在」 ④求「快」速
⑤求「簡」單 ⑥求公平「正」義及追求意義
⑦不求自我實「現」也不愛表現 ⑧求「活」在當下
(1)2. 下列何者不是近十年來的少年犯罪現象與趨勢?
①少量化 ②暴力化 ③一般化
④女性少年犯增加 ⑤少年竊盜仍居首位等
(12)3. 下列何者不是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FMH)2003年心理衛生日文獻資料顯示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中之情緒行為異常問題值得關注者?
①青少年藥物濫用 ②青少年自殺 ③兒童之焦慮如分離性焦慮疾患
④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 ⑤因HID/AIDS影響之兒童及家庭
⑥自閉症及其他廣泛性發展疾患 ⑦雙極性疾患
⑧兒童憂鬱疾患 ⑨飲食異常疾患 ⑩學習失能障礙
(11)抽動性疾患 (12)妄想疾患
(4)4. 下列何者不是我國青少年面對之難題?
① 大環境壓力引發問題如失業率雖有較低但比較過去依然高居不下,產業外移,國內外經濟景氣影響下,青少年之家長因經濟因素,引發家庭問題、離婚問題、家暴問題。
② 因海峽兩岸之互動引發安全感及未來前途之不確定感問題。
③ 人禍:如重大災難之傷害如意外傷害一直於青少幼年十大死因中,交通事故、大火災
④ 911雙塔事件 ⑤疾病之威脅,如SARS,AIDS
(5)5. 下列何者不是青少年吸煙的前十大原因?
①獨處寂寞 ②有壓力 ③精神差 ④工作太累 ⑤失眠
簡答題
一、影響青少年問題發生的原因為何?
答:1.個人因素
(1)個人生理因素:如遺傳基因影響智力或其他生理發展遲滯、過快、
匱乏或對生理不利因素,或先天犯罪傾向如遺傳基因染色體之特殊
現象。後天如腦部受傷或其他意外因素引起之生理傷害。
(2)個人心理因素:如人格發展不利因素包括幼年重大創傷經驗或變故
2.家庭因素
(1)夫妻失和影響子女人格發展
(2)破碎家庭如離婚、遺棄、死亡影響子女失怙
(3)父母不良習性如吸毒、酗酒或從事不正當營業
(4)家庭經濟貧窮以至影響對子女照顧
(5)父母管教態度偏頗如偏心、溺愛、過嚴過鬆或不管
3.學校因素
(1)師生關係不適應引發學習抗拒。
(2)學校課程缺乏彈性對於。
(3)教師貫教態度不當,獎懲方法不當。
(4)教師情緒不穩,引發生生衝突。
(5)班級人際關係不良,或遭到同儕排斥。
(6)學習成績低落引發排斥學習興趣。
(7)學校功課壓力過大引發拒學或懼學。
(8)同學暴力或威脅而懼學。
(9)同學間兩性人際關係困擾如單戀、失戀或三角關係。
4.社會因素
(1)社會經濟退引發家庭經濟困境父母忙於工作未能妥善管教子女甚至
失學。
(2)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如味追求流行影響學業。
(3)被不良組織或幫派吸收影響學業。
(4)社會媒體之不當刺激及示範,影響其行為學習。
5.發展因素
(1)青少年生理發展遲滯。
(2)青少年心理發展任務之未能達成。

二、網路犯罪類型為何?
答:1.網路色情類型:散布或販賣猥褻圖片、在網路上媒介色情交易,散布性
交易訊息,或所謂「援交」。
2.線上遊戲衍生犯罪:網路竊盜(竊取遊戲帳號、虛擬寶物、裝備、貨幣
等)、詐欺(以詐術騙取玩家遊戲裝備)、強盜、恐嚇、賭博等問題。
3.網路誹謗:例如散播衛生棉長蟲、誹謗老師校長同學、冒用他人名義徵
求性伴侶將名人照片移花接木。
4.侵害著作權:在網路上販售大補帖、張貼散布他人著作、下載他人著作
燒錄散布等。
5.網路上販賣 毒品禁藥:以「新的FM2 藥丸,可快速睡著」為主題,在
網路上刊登販賣訊息。
6.網路煽惑他人犯罪:在網站登載販賣槍枝的資訊、教製炸彈等。
7.網路詐欺:利用網路購物騙取帳號,或以便宜廉售家電騙取價款。
8.網路恐嚇:寄發電子恐嚇郵件 。
9.網路駭客:侵入或攻擊網站,刪除、變更或竊取相關資料。
10.網路集體自殺傳播,如日本之網路相約自殺或網路上自殺手方法,有教
唆之嫌。而且藉由網路知傳播似乎有散佈及擴展之現象。
(9)同學間兩性人際關係困擾如單戀、失戀或三角關係。

第十二章
(○)1.青少年不僅在生理與心理上正值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亦為國家未來發展之關鍵,未來我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上之發展與青少年之發展密切有關
(○)2.聯合國將「青少年」定義為15-24歲的人口族群,此一定義來自聯合國於1985年舉辦之「聯合國國際青少年年」(International Youth Year)之決議。
(○)3.我國青少年約佔全人口的20%,雖較全球青少年佔全世界人口之平均18%為高,但較之亞洲為低。
(○)4.歐盟為加強整合及突破各會員國青少年相關領域合作之瓶頸,執委會提出五個公共行動的基本願則,以加強青少年工作運作機制;這五個原則分別是:開放(Openness)、參與(Participation)、責信(Accountability)、效能(Effectiveness)、凝聚(Coherence)
(○)5.由於網路手機功能之普及及方便性,網路引發之網交、色情網站甚至網路詐騙與犯罪事件、網路或電玩上癮日趨嚴重,不會增加青少年與父母溝通或管教衝突。???
(5)1. 下列何者非聯合國認為青少年政策應達成之目的?
① 減少青少年之無防禦能力 ②增加青少年之支持系統
③協助青少年發展人類與社會認同 ④幫助青少年有穩定之生涯開展
⑤以上皆是
(5)2. 下列何者不是聯合國青少年政策之十大議題中在就業方面的目的?
①增進就業能力 ②性別機會平等 ③鼓勵企業經營
④創造就業機會 ⑤增進購買力
(4)3.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民國94)提出「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以什麼作為我國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的核心?
①「投資壯年,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
②「投資兒童,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
③「投資青年,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
④「投資青少年,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
(4)4. 下列何者不是「投資青少年,投資未來」有三層意涵:
① 重視青少年是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需要國家的重視與關懷。
② 肯定青少年適切發展,才能確保國家社會的長遠發展。
③ 確定青少年之良好發展,為社會改善之契機。
④ 重視青少年之同儕人際關係。
簡答題
一、由偏差行為為心理不健康之觀點;為健康的狀態如下定義:「良好習慣
多,不良習慣少之心態謂之健康;反之,不良習慣多,良好習慣少的心
態是不健康的。」更進一步認為如果一個人利己行為少;不利己行為多
即為不健康,不利己行為之六項評定標準為:
答:1.給自己帶來苦痛或不快樂。
2.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
3.惹來新問題。
4.給別人帶來痛苦。
5.給別人惹來新問題。
6.不會解決別人當前的問題。

二、聯合國青少年政策之十項重要議題中教育議題具體行動方案為何?
答:1.提高青少年的基礎教育、技能培訓與識字水準。
2.提升青少年對文化遺產和當代社會型態的認識。
3.促進青少年間相互尊重和了解,以達成和平、團結、容忍的理想。
4.加強職業與專業訓練。
5.促進人權教育。
6.結合企業推展青少年就業培訓方案。
7.設立培訓青少年勞工和青年領導人員的基礎設施。

三、試對世界各國青少年政策加以分析:
答:綜合聯合國、歐盟及參考世界各國之青少年政策,其基本內涵不外乎下述
幾點:
1.重視青少年健全生涯發展。
2.考量青少年之需求及身心健康維護與發展。
3.青少年政策之策略兼含補救性之問題解決、預防性及發展性
4.青少年政策之兩大工作取向包括:
(1)「青少年問題預防與輔導」取向
如日本及我國重視青少年福利、犯罪及藥物濫用防制、青少年保護處遇。
(2)「人力資源」取向
重視青少年投資,重視青少年就業輔導訓練、促進青少年志願服務學習、加強國際視野與領導力,累積青少年人力資源與社會資本,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及新加坡。
5.全球化世界觀念之培養。
6.加強青少年之公共事務與志願服務參與,重視青少年NGO(非政府組織)
對青少年工作之價值與支持。
7.因應變遷社會中青少年之生涯規劃能力培養及生涯轉換之因應及輔導。
8.重視性別平等與多元文化之尊重與融合。
9.重視青年與衝突與防止。
10.加強世代間的關係之溝通與傳承。
11.重視青少年組織之參與、合作交流及聯結,以建立青少年之服務資源
網。
12.國情化:各項政策須符合各國國情青少年計畫之擬定及執行。


Kiss-may 同學提供 第7-13章 語音資料(考試範圍至第12章為止)

7-1 本章課程架構
7-1 課程架構
7-2 當代家庭的青少年
7-3 家庭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7-4 學校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7-5 社區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7-4-1 學校教育與青少年
在青少年階段中,有很高比率的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學校不僅是青少年課業學習的場所,同時它也提供了一個社會舞台,而使得同伴、朋友、或小團體能對青少年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科技昌明與社會複雜化,促使人們愈來愈需要接受更高等的教育,青少年的依賴期也變得愈來愈長。
大多數青少年每週五天的白天上學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

8-2-1 生涯的意義
生涯是個體整體生活形態連續發展的成長歷程,它不僅包括個人一生從事的工作 及其擔任的職務、角色之總稱,也包括其他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例如事業生涯、婚姻生涯、情感成長生涯、 生理(年齡)之成長生涯、個人生命意義的生涯(張德聰,民83)。

1.連續發展性       2.察覺性
3.角色扮演的獨特性    4.生涯發展之探索性
5.終生教育性       6.生涯敬業性

8-2-2 青少年之生涯發展階段影響
圖8-1得知於人生整個大週期之由出生—成長期—探索期—建立期—維持期—衰退期—死亡。
包括各階段間之轉換階段以及各階段之發展任務,將之修正為圖8-2。
表8-1中可知在14-25歲青春期中,其於生涯發展之小週期之發展任務由成長期以至衰弱期包括如發展實際之自我概念,學到參考更多的機會,進入一個主修的領域,考驗目前的職業選擇,嗜好的收斂等;舒伯(1957)將試探階段(exploration stage)以大週期之觀點,擴展為15-24歲,在此階段中青少年由對其自我、工作世界有更多之接觸、探索而產生更客觀之覺察,並進而發展出新角色以迎接下一個階段—青年期。


第8章 青少年與生涯 8-2 青少年之生涯發展
8-2-3 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因素

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因素有許多可能因素,包括一般性之生理 及遺傳因素、環境及家庭因素、個人之心理發展健全因素以及社會之文化價值觀影響因素包括大眾傳播媒體等。
<一> 性別:兩性性別之差異因社會文化之性別角色或性別固持觀點,可能影響兩性之生涯 發展概念。
<二> 社經地位背景:例許多研究指出青少年之生涯目標與其父母及青少年本身對職業抱負有密切關係;甚至於美國城鄉差距意影響青少年之生涯發展,於愈開發愈繁榮之城市其青少年之職業抱負較高。

<三> 相關重要他人之因素:如父母是否扮演好自己的腳色,如果單親其代替之重要他人或單親者,認同之老師、同儕、長輩、偶像亦皆可能影響青少年之生涯發展;經驗:青少年之工作或打工經驗、休閒活動經驗於未來工作有關行業接觸之 機會皆可能影響青少年至生涯發展。
8-2-4 青少年生涯發展之任務
金茲伯格(Ginzberg,1951)將青少年前期之生涯發展分為興趣發展階段(interest stage)以及能力發展階段(capacity stage)。
01.生涯興趣:探索「什麼是我喜歡做的?」。
02.生涯能力:探索「什麼是我可以做好的?」。
03.結晶化(crystallization)。

8-4-1 我國青少年之就學生涯概況
青少年正值人生之關鍵時刻,青少年之成長發展不僅與其個人未來人生之發展息息相關,亦深刻影響其家庭之康樂,嚴重者對社會、國家安定影響甚鉅,由年齡因素而言,青少年大都正於就學之階段,一般而言各學層之在學年齡分別是:國民小學為6至12歲,國民中學為12至15歲,高級中學為15至18歲,專科以上學校之在學年齡無明文規定,國立空中大學係以成人教育為主其全修生之年齡為二十歲以上。


8-4-2 我國青少年接受職業訓練的機會。

※ 訪問板橋就業服務站李燕玲站長有關青少年接受
職業訓練的機會。
8-4-3 我國青少年之就業概況
※訪問板橋就業服務站李燕玲站長有關青少年接受
職業訓練的概況。

8-4-4 我國未在學未就業青少年之概況
※訪問板橋就業服務站李燕玲站長有關青少年未就
業之青少年之概況

8-4-5 我國青少年工讀之概況
※訪問板橋就業服務站李燕玲站長青少年工讀之概況。

8-5-4 青少年生涯輔導之目標
(一)生涯探索。
(二)生涯準備。
(三)生涯決定之技巧。
(四)工作世界之探索。
(五)了解自己之嗜好及休閒活動的安排,並嘗試
去了解這些內容與未來職業發展之關係。

8-5-3青少年生涯發展的問題
我們綜合整理,青少年生涯發展之題共十四點。
※訪問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邱德才先生青少年生涯
發展時面對之問題練的概況。

8-5-4 青少年生涯輔導之目標
(一)生涯探索。
(二)生涯準備。
(三)生涯決定之技巧。
(四)工作世界之探索。
(五)了解自己之嗜好及休閒活動的安排,並嘗試
去了解這些內容與未來職業發展之關係。

8-5-5 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具體方式
(一)加強國中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二)高中(職)青少年之生涯輔導。(家族職業圖)
(三)對於未在學之青少年之輔導。
9-3-3 青少年網路同儕團體
網路的特性,使得青少年得以在其中獲得許多的滿足,如經驗、情感的分享,意見交流,生活資訊的取得,更可藉此結交各式各樣的網友,透過彼此間的互動,「網路同儕」逐漸形成;網路同儕泛指一切在網路上所認識的朋友,雙方有情感的支持,或資訊的互換、學習等經驗者。

9-4-1 青少年同儕團體之特徵
(一)地位之平等性。
(二)心理之自由性。
(三)接觸之密集性。
(四)充分之互動性。
(五)關係之密切性。
(六)相互接納及認可之體諒性。
(七)團體之從眾性。

9-4-2 青少年同儕輔導之功能
(一)分擔諮商輔導工作。
(二)被同儕接納度高。
(三)減少建立輔導關係時間。
(四)提升輔導效果。
(五)同儕輔導員亦可得到自助助人效果。
(六)彌補專業輔導人員之不足。
※訪問專家台北張老師總幹事黃正旭先生青少年輔
導工作中如何善用同儕團體輔導的功能以台北張
老師青少年育樂營為例。

9-5-3 同儕輔導之實例說明
(一)儲備訓練階段。
(二)招募學員及營前準備階段。
(三)營中輔導活動。
※訪問專家台北張老師總幹事黃正旭先生青少年輔
導工作中如何善用同儕團體輔導的實例以台北張
老師幼獅育樂營之實施為例。

第10章
10-2-2 文化變遷的論點
影響社會文化體系改變的力量究竟為何,一直是探討文化變遷過程的重點之一。
有關的論點基本上有四種,分別為: 文化的變遷乃是演進的自然結果、文化的變遷乃傳播的影響所致、文化的變遷乃異化的結果所致以及文化的變遷乃批判與反省的結果。

10-3-1 文化的涵化作用與青少年的發展
文化的內涵與青少年的表現之間有密切的關連性,各種源於家庭社經背景、父母職業、宗教信仰、種族性別上以及生活環境上的文化差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青少年的發展及表現。
青少年,對於資本主義掛帥的商業文化,所呈現的流行事物、娛樂方式或者價值觀,其接受及適應的程度往往比父母來得更高。但也經常因此形成兩代間的磨擦衝突。

10-3-4 文化的意識型態與父母教養方式
文化變遷的速度越快,將使得親子間彼此適應的困難度越高,親子間產生衝突與矛盾的可能性增加,那些被父母過度保護甚至於寵溺的青少年,由於在父母的過度庇護下,被剝奪了成人文化的學習機會,而顯得任性、驕縱或挫折容忍力低,而造成家庭、學校及社會的潛在問題。
10-4-1 青少年次文化的意義
屬於青少年社群所獨特具有的生活型態、行為規範以及價值觀念,稱之為青少年次級文化(sub-culture)。
10-4-2 青少年次級文化的內涵
青少年次級文化,有四項主要的內涵:
分別為:成人主流文化的認同疏離與反抗、常遭成人的刻板印象誤解、正負面功能兼蓄以及形成及影響因素複雜。
11-2-3 世代印象的代稱
由歷史角度看青少年世代印象迭更生之<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時期描述倫敦與巴黎兩個城市,比喻當時社會現況「這是最光明的時代,也是最黑暗的時代!」。

11-2-4 青少年世代印象之共通性
求新(奇)、求變(化)、求實(在)、求(快)速、求簡「單」、求公平「正」義及追求意義、求自我實「現」也愛表現、求「活」在當下(張德聰,民86)。
青少年「世代印象」基本上差異不大,為發展階段之一種過渡現象,七年級的印象是什麼?「抗壓性低,很敢講話,很不努力,要求又太多?」。
※外景訪問您認為最能代表現代青少年的形容詞是
什麼?
11-3-1 由「張老師」個案問題統計分析
現代生活日趨複雜,許多情況日新月異,所以青少年問題不僅與青少年個人有關,且也涉及家庭社經背景、居住地區和種族等因素,則可進一步將青少年問題劃分為發展性問題、預防性問題、與治療性問題等三大類。
由「張老師」個案問題統計分析:「求助問題」統計分析表 」

11-3-8 由青少年網路難題之探討
(一)網路色情類型。  (二)線上遊戲衍生犯罪。
(三)網路誹謗。    (四)侵害著作權。
(五)網路上販賣。   (六)網路煽惑他人犯罪。
(七)網路詐欺。    (八)網路恐嚇。
(九)網路駭客。    (十)網路集體自殺傳播。

12-2-2 青少年定義與青少年人口變化
一 、聯合國及我國對「青少年」定義聯合國將「青少年」定義為15-24歲的人口族群,此一定義來自聯合國於1985年舉辦之「聯合國國際青少年年」 (International Youth Year)之決議。
二、青少年人口比率與趨勢在青少年人口方面,依據聯合國的統計,公元2000年全世界青少年人口為10.61億(男5.43億,女5.18億),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8%,與1995年10.25億相較增加了0.36億,五年來每年成長約0.7%,若以此趨勢推估2005年全球之青少年人口將高達10.99億人,對世界之經濟、文化、政治之影響力也日益重要。

12-2-3(A) 聯合國的青少年政策
聯合國認為青少年政策,應達成下列四個目的:
(一)減少青少年的無防禦能力。
(二)增加青少年的支持系統。
(三)協助青少年發展人類與社會認同。
(四)幫助青少年有穩定的生涯開展。
聯合國分別依循十項重要議題,並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
分述如下︰圖12-2-2-1 聯合國十項重要議題圖。

12-2-4 歐盟的青少年政策
(一)青少年事務運作原則與機制。
(二)變化中青少年生涯轉換與因應。
(三)青少年自主與自立兼顧。
(四)非正式教育系統服務的提供。
(五)注重青少年的參與。
(六)青少年就業政策的擬訂。
(七)種族排除與仇外之杜絕。
(八)青少年計畫之策畫及執行。

12-2-6(A) 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分析
行政院於民國91年結合國內相關專家學者及相關部會首長,成立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與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民國94)提出「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如圖12-1檔案。
一、 重視青少年是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需要國家重視與關懷。
二、 肯定青少年適切發展,才能確保國家社會的長遠發展。
三、確定青少年之良好發展,為社會改善之契機。

12-2-6(B) 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分析
※訪問青輔會鄭麗君主委。
12-2-7 對於我國青少年政策之省思
(一)跳脫投資,無條件之關懷。
(二)加強「同儕輔導」及「自我成長」教育。
(三)多元文化教育之加強。
(四)優質成年人終身學習。
(五)青少年資源網之建構。
(六)全方位青少年之關懷尤其弱勢青少年。
(七)社會公眾人物之身教。
(八)媒體之自律及公正性。

12-4-1(A) 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之發展
一、救國團青年服務工作。如表12-3
二、政府部門方面。
  (一)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工作之推動。
  (二)行政院青年服務工作委員會。
  (三)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之成立。
  (四)教育部加強在學青少年之輔導及社會青少
    年之繼續教育。
  (五)地區性青少年健康照護白皮書之發展。
  (六)各縣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功能之重視。
    如表12-4
三、民間青少年輔導機構之參與。

12-4-1(B) 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之發展
一、救國團青年服務工作。如表12-3
二、政府部門方面。
  (一)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工作之推動。
  (二)行政院青年服務工作委員會。
  (三)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之成立。
  (四)教育部加強在學青少年之輔導及社會青少
    年之繼續教育。
  (五)地區性青少年健康照護白皮書之發展。
  (六)各縣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功能之重視。
    如表12-4
三、民間青少年輔導機構之參與。

12-4-1(C) 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之發展
一、救國團青年服務工作。如表12-3
二、政府部門方面。
  (一)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工作之推動。
  (二)行政院青年服務工作委員會。
  (三)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之成立。
  (四)教育部加強在學青少年之輔導及社會青少
    年之繼續教育。
  (五)地區性青少年健康照護白皮書之發展。
  (六)各縣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功能之重視。
    如表12-4
三、民間青少年輔導機構之參與。

12-4-1(D) 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之發展
※訪問李鍾桂博士,談救國團對青少年輔導工作之
想法與做法。

第12章 青少年輔導策略 12-4 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之發展
12-4-2 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之探討
一、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之探討
目前我國青少年輔導之法令,雖有兒童少年保護法,家暴法、少年事件處理法但不足以涵蓋青少年之輔導並失之於消極,未來宜再設置「青少年發展法」,加強青少年生涯發展、青少年服務學習、青少年公共事務參與及青少年健康促進事宜。
於學校青少年方面更需建立「學生輔導法」,明定學生輔導相關組織、專業人員資格及編制、工作重點及相關經費,以落實學生輔導工作,並保障學生輔導之權益及品質。
二、組織層面-青少年輔導之機構之整合
青少年問題不僅是前述之犯罪、社會問題,舉凡家庭、教育、生理心理健康問題皆涵蓋其中發生於教育、社會、警察、衛生等府機關職掌之縫隙之間或之外,經常成為「三不管」方面的問題。
三、策略層面:建立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
基本上我國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劃策略、計劃項目十分完整,但若能參考吳武典(民67)「張老師」之輔導計劃及基本模式,(如圖12-8),當可更周詳,筆者參考上述模式及策略,另行構思一個兼顧心理衛生、心理輔導、諮商、治療、社會工作、教育、犯罪防治、精神病等模式, 如圖。
我國輔導工作六年計劃策略、計畫項目(資料來源: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劃,民80年)(圖12-8):青少年輔導策略多元互動模式,資料來源:張德聰,民82,修改自吳武典,(民67)。
(一)問題之形成因素包括:
   1.家庭因素:如父母管教態度、家庭氣氛、父母婚姻、兄弟姐妹、親子關係不良等...。
   2.學校因素:如功課適應、師生關係、同儕人際。
   3.場所因素:如上下之間、同事間人際關係、工作適應、生涯發展等。
   4.社會因素:社會環境之正、負向影響。
   5.遺傳因素:如智力及某些精神疾病,遺傳因素,十分有影響性。
   6.個人特質因素:含個人身心特質。如生理狀況、人格特質。
   7.發展性因素:如青少年正處發展階段之發展任務之達成與否。
   8.機遇互動性因素:上述各項因素之互動之機會及可能影響。
(二)問題分類
於第三節曾探討各項青少年偏差行為分類系統,本節僅以問題行為下分反社會行為及非社會行為,再各自分類,共為九類問題:
   1.反社會行為,分為犯罪行為及不良行為。
   2.非社會行為分類:(1)內向性、(2)外向性、(3)學業適應性、(4)偏畸習癖、(5)焦慮、(6)精神疾
     病、(7)其他。
   3.服務對象:不僅只考慮偏差行為之青少年更考量其嚴重之程度其父母或關鍵人物。而且擴展至青
     少年教育、工作有關之輔導人員、政府有關業務承辦人員及醫療機構有關專導人員。
   4.策略之層面:分為二個部份一個輔導策略,另一為心理衛生預防策略考量。
      4-1 一般性策略,計含:
      1.關係建立→(1)關注及(2)回饋。
      2.認知→(3)閱讀治療及(4)認知改變。
      3.制約學習→(5)行為改變及(6)行為練習。
      4.模仿→(7)角色扮演、(8)示範作用、及(9)同儕輔導。
      5.環境改變→(10)家族治療及(11)改變環境。
      6.自制→(12)自我管理。
      7.教育→(13)法律教育、(14)親職教育。
      8.支持→(15)建立支持系統及(16)轉介網。
      9.其他→含社會福利政策之立法、社會教助方案、中途之家、以及青少年需要之醫療服務。
      4-2 心理衛生預防策略分為:
      1.初級預防→一般性預防
      2.次級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與服務方式互動為九種服務方式。
   5.服務方式:參考社會工作之直接、間接服務方式及個別、團體、推廣、研究訓練、綜合之模式以
    推行有關之策略。
四、輔導網路層面:建立青少年之支持網路
(一)建立青少年輔導網路系統(如圖12-9)。
(二)建立學校輔導工作社會資源網(如圖12-10)。
五、政策指導層面
重新檢討我國政府有關少年犯罪之行政措施,進行研擬「青少年輔導法」或「青少年福利法」。以為青少年輔導法制定法緣。
1.有效防制青少年參加不良幫會組織方案實施要點(民國62年111月2日由前司法行政部發布)。
2.有效防治青少年參加不良組織方案(行政院於民國62年12月26日發佈)。
3.預防青少年犯罪作業實施要點(前司法行政部於民國65年7月14日發佈)。
4.禁止青少年涉足妨害身心健康場所辦法(行政院於民國68年2月16日發佈)。
5.少年不良行為及虞犯預防辦法(內政部、法務部、教育部於民國70年3月4日發佈)。
6.防治青少年犯罪方案(教育部於民國75年6月17日修正)。
六、問題指標層面-建立青少年問題之重要社會及行為指標
在(表12-6)離婚率對總犯罪率、汽車失竊率、強盜搶奪犯罪率、恐嚇犯罪率均達0.01水準的顯著相關。在擄人勒贖犯罪率方面亦達0.05顯著相關。反之,15~29歲人口比率僅在竊盜、汽車失竊率而犯罪類型方面達顯著相關。
而在殺人犯罪率、傷害犯罪率及強姦犯罪率方面,三自變數皆未與其達顯著相關。可能這三類型犯罪之特殊性,亦可能是由於其他犯罪統計之謬誤。此結果顯示,離婚率對總犯罪率、汽車失竊率、強盜搶奪犯罪率、擄人勒贖犯罪率及恐嚇犯罪率之變化,較人口結構因素有大且顯著的相關。
而汽車失竊及強盜搶奪犯罪方面及R值達0.90以上,顯示此迴歸方程式對該三種犯罪類型犯罪率變化有相當高的解釋力。說明了過去三十年來,家庭結構及生活型態的變化確對這些類型之犯罪產生了衝擊。
七、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專業分工層面:
確定於處理青少年偏差行為時問題之界定及不同專業領域之分工及合作(表12-7)(表12-8)。

八、重視青少年生涯輔導
過去五年年我國失業問題依職為重要社會問題之ㄧ,而青少年之失業率與中高齡之失業率為兩大高失業率族群,以民國九十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行政院主計處,民91,90年「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分析,網址:http://www.dgbas.gov.tw/census~n/four/ht445b.htm ),發現未從事工作之15~24歲青少年僅近一成曾找過工作,未曾找過工作者以「擔心影響學業」居多數(圖12-11)。

九、加強青少年休閒活動場所之規劃與輔助措施
「增設休閒活動場所」為青少年認為政府應優先提供之福利措施。

十、加強青少年福利措施及輔導
青少年認為政府應優先提供之福利措施重要程度,以「增設休閒活動場所」居首,12~14歲少年與15~24歲青少年分占29.64%與22.00%,青少年正值青春體力強盛活潑需要有適當之正當活動場所,使其體力有適當發洩心發展亦有助益。
而增加其重視程度由(表12-12)臺灣地區十二至廿四歲青少年認為政府應優先提供之青少年褔利措施重要程度亦可了解青少年所重視之福利。

13-2-1 青少年次文化之探討
讓我們以青少年的「心」來體會青少年的「感受」 讓我們以青少年的「腦」來體會青少年的「觀點」 讓我們以青少年的「眼光」來體會青少年的「眼中的世界」 讓我們與青少年與子同行共同成長!
青少年次文化之特徵如下:
1.是一種社會變遷之新產物。
2.是一種橫斷性次文化。
3.是同齡同質之次文化、行為取向易受同儕影響。
4.為一種寄生於主流文化之次級文化不能獨立。

13-2-2 「新人類」與「新新人類」
「新人類」或「新消費群」係指原於日本廣告業與社會輿論界創造描述1960年以後出生的年齡族群;而「新新人類」係指臺灣某飲料食品之宣傳口號。

13-3-3(A) 心理衛生預防策略及服務方式
(一)心理衛生預防層次分為:
   1.初級預防 → 一般性預防
   2.次級預防 →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3.三級預防 → 危機調適
(二)輔導服務方式:
參考社會工作之直接、間接服務方式及綜合之模式,每一種包括個別、團體、推廣、研究訓練之模式以推行有關之策略。
二者互動可發展為多種輔導服務方式如表13-4。

第13章 青少年輔導方法與校園危機處理 13-3 青少年輔導的方法
13-3-3 心理衛生預防策略及服務方式
公共心理衛生:
經由有組織的社區力量、社區資源與法令規章,致力於預防心理異常或精神疾病,增進並維護個人與整個社會群眾的心理健康,減輕因疾病帶來對個人與社區的不良影響,也減少危害社區生活環境的致病因子。

與傳統醫療模式(尤其是精神醫學模式)的差異︰
1.它強調預防的觀念。
2.它強調社會環境對疾病成因的影響。
3.它強調社區的診斷。
4.它強調社區組織的整體力量、責任和參與。
5.它強調持續性的照顧。
6.它強調工作的完整性。
7.它強調的目標為全體民眾的心理健康。
8.它強調科技整合的觀念。

*張玨教授:心理衛生之三段五級預防之基本概念為何?
公共心理衛生:
政策、計劃、方案
初級預防:心理健康促進與維護。
次級預防:情緒適應不良與精神疾病早期發現, 早期協助或治療。
三級預防:持續有效治療、復健、社區適應,加強家庭職場社區學校對心理健康或適應不良或精神疾病的認識與協助能力。



健康促進 特殊保護 早期診斷與
適當治療 限制障礙 復建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

*張玨教授:政府最近推動之健康人生─從心開始之心理衛生活動之具體內涵及影響為何?
心理健康:世界趨勢
2001 April WHO Health Day Issue
[ Stop Exclusion, Dare to Care] 世界健康日 勇於關懷停止排斥
2001 WHO Report 世界衛生報導
[New Understand, New Hope] 新的瞭解新的希望
2003 National Mental Health Policy 國家心理健康政策
2004 Promoting Mental Health 心理健康促進
2005 WHO 歐盟 心理健康促進國家政策

公益短片:
*開心運動日
*察覺憤怒
*天天都是開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