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97下家庭支持服務 1~7章網絡課程摘要→王行老師網路補充教材→ 關鍵詞彙及自我評量題目的答案頁數

97下家庭支持服務 1~7章網絡課程摘要
王行老師網路補充教材

(空大書香園地)

第一章
在實務工作中對家庭的干預可以說是1950年代以後才開始,家庭的服務源自於早期的家庭訪視,最早是芮治孟(Richmond , M.)1917年就提出家庭是瞭解個別家庭成員困擾的關鍵要素,休斯(Scherg,1953)看到個人是家庭的一部份,強調拜訪一個以上的家庭成員,而休曼(Sherman, 1959)提出和兩個以上的家庭成員一起會談的方法並看到家庭處遇的重要。1960年代,一般系統及家庭系統理論注入社會工作後,使得家庭處遇更具體。

在國內,「家庭處遇」最早出現在2003年5月發布的「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四十三條法條,強調提出主管機關對受虐者及目睹家庭暴力的兒童及少年,應提出兒童及少年家庭處遇計劃。
這五年來在兒保工作上強調家庭維繫和家庭重整服務,兒童福利一直以來都認為家庭是兒童成長最好的場所,如何讓兒童在一個健全的家中成長,從此改變了所有兒保工作人員努力的目標。
近五年來家庭處遇者重在維繫家庭關係,使受虐兒童可以不用被家外安置。對於危機情況較高不得不採用家外安置的受虐兒童,也努力使家庭能重建,讓兒童早日返回原生家庭。
其實由來已久的家庭社會工作就是以家庭為服務對象,幫助家庭解決問題,發揮社會功能,要從事家庭處遇工作,必須先了解家庭工作的演進與其意義,本章主要說明國內外家庭處遇工作的發展。
家庭維繫服務指在家庭出現危機時,提供支持性協助,以預防兒童家外安置,維護家庭的完整性。
家庭重整服務則強調盡可能使家外安置的兒童能重返原生家庭,確保兒童獲得長遠且安全的生活。
多元家庭的問題與需求:單親家庭子女的問題較缺乏自信,比較自卑.也較需要經濟上的協助.又因為只有單親母親賺錢經濟較困難無法和同學去玩樂或出去吃飯. 跨國婚姻家庭的問題與需要以外籍與大陸配偶家庭的困難可分為幾個部分:
• 低階層的女性外籍配偶需求難發現,機構的限制使資源無法提供給真正需要的案主。
• 家庭的第二代對於自己外籍的血統、國籍、文化不認同、排斥、自卑。
• 女性外籍配偶及其孩子受到社會種族歧視嚴重。
• 臺灣家庭服務的起源

• 家庭處遇服務的發展

• 家庭扶助基金會的發展
• 家庭處遇服務實施現況

• 家庭處遇服務困境

• 家扶基金會在受委託執行家庭處遇服務所遇困境
• 家庭服務的歷史發展

• 家庭服務的定義與內涵

• 家庭服務服務範圍及工作原則

• 我國家庭處遇的現況

第二章
家庭是生態系統的一部份,受整個大環境的影響甚巨,因此家庭問題錯綜複雜,如何預防家庭失能和解決家庭問題實非易事,有賴對家庭內在結構、系統、發展溝通、角色關係、家庭壓力問題等有相當的認識,方能掌握家庭狀況進而協助處理問題。

家庭與外在生態環境互動關係密切,受到各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政策所影響,也受到其社會網絡所提供的資源所影響,當然家庭所在社區的規範、文化價值和信仰體系也或多或少對家庭成員造成影響在不知不覺之中。

家庭除受外在環境影響外,也受到家庭內在環境本身各種動力的影響,家庭次系統的界線是否清楚,家庭規則的建構如何,有否三角關係等都是幫助工作者觀察家庭關係型態的方法,家庭的溝通亦會衍生很多問題。
角色理論是描繪家庭系統中所被期待的行為和控制系統的功能,家庭角色的互補性,彼此間的權利義務是否會產生角色衝突或角色負荷過重的問題,當然家庭各階段的發展會帶來或多或少的壓力。
家庭危機的產生來自發展性危機,情境性危機和天然災害,這些危機壓力的高低又受到家庭資源以及家庭對此事件所賦予的意義來決定。
由這些理論的掌握,可以對服務家庭有更清楚的概念架構。
• 很少有父母與小孩共同達成的約定,多是父母無形中自己訂的如會規定我每天九點就要睡覺,放學後要馬上回家;不准亂花錢,衣服夠穿就好。

• 有些規則是習慣形成的,像每天早上也會互道早安。客人送來的東西一定等爸媽看過才會打開。而吃飯時若大家都在家,一定會等全家人都到了才會開動,而吃最後的人就要負責洗碗。有許多規則是曖昧不明的,像倒垃圾。
• 有一個觀念是媽媽從小灌輸我的「男人是不可靠的,女人要靠自己」。
• 孩子小時會訓練生活常規
• 養成好的讀書習慣
• 培養負責任的態度


家庭生命週期的課題和危機
• 家庭成員增加家庭角色增加
• 家庭的課題和危機變多和複雜
角色理論概念
• 一個人擁有多種角色例如女兒、母親、妻子、媳婦、嫂嫂等即為角色組
• 每一角色都有角色當事人對如何扮演該角色的認知,也有他人對其角色如何扮演的期待即為角色期待
瞭解家庭服務所依據的相關理論包含:
• 生態系統理論的涵義

• 家庭系統理論的觀點

• 家庭生命週期對家庭的影響

• 角色理論的內涵 家庭的溝通

• 家庭壓力理論


第三章
本章的目的是以「家庭系統理論」為依歸,而提出對助人專業工作者(包括:醫療、社會服務、教育、照護等領域)進行改變家庭動力的意見與建議。
而在介入案主的家庭領域前,助人專業工作者必須對「家庭」做為穩定現代性社會生活方式的機制與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對「為何要介入?」有更多的反思!
脈絡~助人專業工作者要如何幫助一個社會階層或文化經驗可能不同於己的家庭,主要關鍵在如何「界定問題」。 界定問題第一個概念是「脈絡」(context)。
「脈絡」是過去經驗的累積或歷史發展的沈澱所形成現在的狀況,而現在又嵌卡在複雜的情境和結構裡,還延伸到未來的想像和期待。所有行為都須要放在脈絡裡去理解。
助人者以一個局外人要提供服務給家庭時,首先要產生「問題意識」,即是反省問題是來自自己的脈絡,或是深入那個家庭的脈絡後所理解的,又稱為「脈絡主義」。
真實與意義~脈絡與社會位置、家庭地位息息相關,在不同脈絡、位置之下所看到、理解到的現象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都認為自己所理解的才是真實。
每一個家庭成員所理解到的現象對自己而言都是真實,助人工作者並不去做真偽的判斷,因為「真實」對各自的生命都具有不同的意義。
家庭服務不是要判斷對錯、真假,而是要讓生活在困難或問題或某一關鍵處境下的家庭或成員,能感覺到這些問題、困難、處境對他們而言都是有意義的。家庭服務要從多元、真實的脈絡觀點來探尋意義,這才是助人的工作。
多元文化~如何「界定問題」?
問題是由文化所建構出來的。不同的世代在經驗不同文化的變遷及解讀。
大文化中有很多次文化,每一個家庭都有所屬的社會背景、經濟階層和歷史族群,助人工作者以局外人的觀點來看問題時,他的「問題意識」可能來自自己精英的次文化。
家庭服務者應尊重每一個家庭裡的文化經驗,因為家庭是文化的延續,就像一個人不可能完全脫離家庭一樣。
當助人工作者提供服務,想要改變家庭的關係、痛苦或是困擾,工作者不能不去理解對有機體而言什麼是「改變」?
家庭是家人共構出來有生命、變化、不穩定又穩定的有機狀態。任何有機體會對改變形成反動的作用。
「第一序的改變」,是一種在結構裡「同質異形」,改形式、不改本質的變化,最終的結果還是一樣,存在著穩定的秩序狀態和偶爾脫序的現象,家庭就是在有序和脫序的結構裡像是改變其實沒有改變,像是有變化又沒有太重大的變化,稱為第一序的改變。
家庭是開放的有機體,外界的能量、訊息、資源會不斷進來而造成內部不穩定的狀態。如果開放程度夠高,能量進來越多差異越大,家庭結構會被破壞而產生結構性的大改變,稱為「第二序的改變」。
「第二序改變」非常具有威脅性和破壞性,但積極的破壞有可能帶來積極的建設,結構性大改變後有機體很可能產生脫離和遠離平衡狀態,而產生混亂稱之為混沌 (Chaos) 的狀態。在能量高、意見多、紛亂、吵雜而多元差異下的家庭,潛藏著各種不同可能性的契機,而創生出一個不同於原來的更高層次、亂中有序的狀態,稱之為「第二序的改變」。
當家庭服務工作者提供資源、服務方案或有利條件要來改變家庭時,須認真的去看待什麼是第二序的改變?因服務方案的介入應是尊重家庭自主的意願,幫助這個家庭自然有機的發展,不應是創造了更多的問題。
家庭服務的目標~服務的目的為何?從有機體的生命發展而言,「如其所是」是最好的對待方式。而給予任何外力介入或施予任何人工方式進行操作和改變時,有機體可能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
家庭服務的對象不是某一個家人而是家庭,所要關注的是一個有機體的家庭對家人的差異承載性有多大?
在提供家庭服務時,希望家庭成為具有承載力的有機體;讓家人之間形成整體的關係,可以承載個體的差異、個人的痛苦以及整體困擾的功能。
一個文化、社區如何能夠承載住不一樣的家庭,是提供服務的思考點,讓社區、社會具有多元文化、多元型態家庭的承載力的服務目標。
家庭服務型態~家庭服務型態是跨領域的從教育、諮商到輔導,從社會工作、精神醫療到幼保等不同領域在幫助家庭。
家庭服務是把家庭視之為一個整體的有機體,是為這個有機體在進行服務。
除了訪親,親子溝通和家庭會談更能理解家庭;另外還有提供婚姻間的協商和整體家庭的治療服務。
每一個家庭都嵌卡在社區和社會結構裡,家庭服務的型態不能只看重家庭,而不關注整體社會和社區如何看待或對待這個家庭,所以家庭議題的倡導非常重要。
在多元文化裡提供家庭服務時,家庭議題的倡導雖然重要,但資源的連結和服務間的整合、溝通、協調、理解亦同等重要。
服務流程~任何助人工作者不能忽略每一個家庭和個體的特殊性,家庭服務的流程多元而變化,包含:提供問題解決、治療或輔導、資源提供或是進行議題探訪;各種方式的服務所引發的社會、機構或家庭的反應都不一樣,流程也會不同。
助人工作的初學者不要被既定的流程所限制,因為我們總在各種複雜的處境裡創造各種服務的可能性,那不應該是家庭來配合我們的服務流程,而是服務流程在有機的反應家庭真正的需要
家庭會談特性~「會談」是助人工作者靠語言溝通彼此的意見,與進行資源和訊息的輸出入。
「家庭會談」主要藉會談的氛圍和型式,呈現、理解家人中的關係,亦即創造機會讓不同的家人在同一個時空下進行會談。
家庭會談朝向開放性,希望家人能聽到其他家人的說法。助人工作者常需要走出機構或會談室,進到家庭生活中的第一現場進行隨機且有機的即時會談。
家庭會談的結構、方法以及多變性遠超過如諮商、輔導的個別會談。是更多元,更多變和更廣泛的會談型態。
「傾聽」~會談工作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技巧就是「傾聽」,傾聽是很深的自覺與同理對方的過程,除了聽到對方語言所表達的,還必須聽到語言所沒能表達的,因為很多重要的訊息往往不只藏在語言中,更可能掉落在語言之外,傾聽不僅要能夠聽懂對方所說的,更要能夠體會對方沒說的弦外之音,「傾聽」雖然不能直接解決問題,但對於如何理解對方與如何理解自己是重要的過程。
當你耐心的敞開心理,專注的去聽一個人心中的聲音時,對於被傾聽的訴說者而言也在回觀、反思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經驗,他因「傾聽」所帶來自覺性、反省性、回觀性的功能,或許一面說一面已經找到問題的答案。
家庭會談創造一個機會,讓家人在同一時間、空間中,因著工作者的介入,學習專心傾聽家人心中想說的話,所以助人工作者在進行家庭會談時最重要的是從「傾聽」開始。
「提問」在生活中經常發生,有時候問題會傷人,有時會啟發人;有時侯會給人壓力,有時也會使人從困境中釋放和解脫出來。
在家庭會談裡,當真正去傾聽、深入去理解家庭時,需要收集更多的資料,資料的來源與內容是根據「提問」所導向,有兩種不同方向的問法,即是「往內問」和「往外問」。
「往內問」是去問一個家庭成員心中的感受、想法和對於家庭的期望與判斷是什麼?
「往外問」是問家庭成員間的相處及互動、模式、結構。
「提問」可一面收集資料,一面讓家庭成員從問題中得到更多覺省和察覺問題的意識狀態。
主體與主體性之美~助人工作者不只要有問題意識,更要有欣賞與審美的觀念。任何家庭都嵌卡在歷史文化的結構裡,是經歷很長的生命週期而發展出獨特的樣貌,我們希望每一個家庭都能如其所是的成就自己美麗而具有生命美感的樣貌。
助人工作者在幫助家庭解決問題,或想去改變、修剪這個家庭時,要懂得欣賞家庭的生命意義和它生存的歷史。每一個家庭都有一個故事,局外人能不能體會這些家庭歷史下的生命過程,進到故事性的脈絡與這個你所不熟悉的家、有互為主體性的可能?
互為主體性就是你了解他以後,你允許他存在;他了解你以後,也能夠允許你存在。家庭中每一個人都有互為主體的美感,家庭與社會、社區之間應有互為主體的包容力;助人工作者在提供家庭服務時,不只要讓家庭能夠適合社會的期望,還要讓社會的有足夠的寬容度承載不同多元的家庭樣貌。

王行老師網路補充教材第三章
補充教材王行老師口述王梅香整理
第三章家庭服務
一、脈絡
助人專業工作者,如社工、教育、幼保、心理諮商、精神醫療等人員,要如何幫助一個社會階層或文化經驗可能不同於己的家庭,主要關鍵在如何「界定問題」。
界定問題第一個概念是「脈絡」(context)。任何家庭都嵌卡在一個脈絡裡,「脈絡」是過去經驗的累積或歷史發展的沈澱所形成現在的狀況,而現在又嵌卡在複雜的情境和結構裡,還延伸到未來的想像和期待。
因此,任何行為都須要放在脈絡裡去理解,譬如一個人奇怪的行為,一旦了解他的家庭,或他個人成長過程與文化和歷史以後,較容易理解那樣的行為對他而言是完全合理的,或許正是他在自己的脈絡中所發展出來適應與生存的方式。
助人者以一個局外人去幫助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家庭時,在自己的脈絡中所界定的問題,是不是就是那個家庭所經驗到的問題?還是自己一廂情願的認為應該處理的問題?
在家庭中所發展的狀況, 是不是不在那個家庭脈絡裡的局外人可以
捕捉、觀察、界定或理解的呢?任何人要提供服務給家庭時,首先要產生「問題意識」,即是反省問題是來自自己的脈絡,或是深入那個家庭的脈絡後所理解的,又稱為「脈絡主意」。

二、真實與意義
中國人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一個局外人來看局內的事情,因為脈絡不同所產生的問題也會不一樣,就算是局內人因所處的位置不同,脈絡也會不同。脈絡與社會位置、家庭地位息息相關,在不同脈絡、位置之下所看到、理解到的現象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都認為自己所理解的才是真實。
助人工作者並非要如同檢查官或法官一樣去做真偽的判斷,而是要進入家庭使家人關係和家庭功能變好。每一個家庭成員所理解到的現象對自己而言都是真實,例如家暴案件,太太與先生都說自己所講的是真實,助人工作者並不去做真偽的判斷,因為兩人所談的「真實」對各自的生命都具有不同的意義。
「真實」在不同處境下是多元的,我們並不是活在一個真假的世界,而是活在一個有意義的世界裡。家庭服務不是要判斷對錯、真假,而是要讓生活在困難或問題或某一關鍵處境下的家庭或成員,能感覺到這些問題、困難、處境對他們而言都是有意義的。家庭服務要從多元、真實的脈絡觀點來探尋意義,這才是助人的工作。

三、多元文化
如何「界定問題」? 問題是由文化所建構出來的,亦即文化替我們在建構問題。例如暴力在不同文化、世代裡面會形成不同的問題;又如幾千年前的屈原,你能根據他寫的詩和行為就稱他是憂鬱症患者而自殺成功的案例嗎?
當然不行,因為那個時代並不如同現代的文化這樣看待憂鬱或解釋自殺的行為。不同的世代在經驗不同文化的變遷,不同文化也在對問題有不同的解讀。

大文化中有很多次文化,每一個家庭都嵌卡在所屬的社會背景、經濟階層和歷史族群的文化條件裡,助人工作者以局外人的觀點來看問題時,他的「問題意識」可能來自自己精英的次文化,而認為家庭裡不該有這種情況。
例如助人工作者進入家庭訪視,對於家庭的擺設整齊或零亂與否的分辨,往往就來自於自己的文化經驗,也許工作者認為凌亂的,但對那個家庭而言反而認為它的功能性是強的。
工作者要去理解生活在相對不整齊的世界中,也有亂中有序的條件存在,而自己所不自知的狀態。
家庭服務者除了幫助家庭能夠在困難、困擾或痛苦中尋找意義外,也要尊重每一個家庭裡的文化經驗,因為家庭是文化的延續,家庭不可能脫離它的文化,就像一個人不可能完全脫離家庭一樣。

四、第一序改變
助人工作者進入到一個家庭提供服務時,事實上也想要改變家庭的關係、痛苦或是困擾的狀態,但是工作者不能不去理解對有機體而言什麼是「改變」?
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活的有機體,家庭不只是幾個人相加的組合,而是家人共構出來有生命、變化、不穩定又穩定的有機狀態。任何有機體對改變是有反應的,想要改變有機體時,有機體也會對改變的作為形成反動的作用。

「第一序的改變」,是一種在結構中的改變,就像一顆骰子怎麼擲都不可能轉出比六更多的數字。這種改變是在結構裡「同質異形」,改形式、不改本質「殊途同歸」的改變,最終的結果還是一樣。
在第一序的改變裡存在著穩定的秩序狀態和偶爾脫序的現象,在有序和脫序之間的平衡就是第一序改變的動力,任何有機體會在有序的狀態下偶爾脫序,脫序後再回到有序狀態之間維持平衡性。其實家庭就是在有序和脫序的結構裡像是改變其實沒有改變, 像是有變化又沒有太重大的變化,稱為第一序的改變。

五、第二序改變
如果家庭是一個開放的有機體,外界的能量、訊息、資源會不斷進來而造成內部不穩定的狀態。雖然有機體會用各種不同的動力來平衡與抑制不穩定,但如果開放程度夠高,能量進來越多、差異越大,慢慢家庭中有機結構會被破壞而產生結構性的大改變,稱為「第二序的改變」。
「第二序的改變」對有機體而言非常具有威脅性和破壞性,但積極的破壞有可能帶來積極的建設,結構性大改變以後有機體很可能產生脫離和遠離平衡狀態,而產生混亂稱之為混沌(Chaos) 的狀態,亦即不平衡也不穩定。慢慢的,從不平衡也不穩定中,各種差異、聲音會突顯出來;在能量高、意見多、紛亂、吵雜而多元差異下的家庭,潛藏著各種不同可能性的契機,而創生出一個不同於原來的更高層次、亂中有序的狀態,稱之為「第二序的改變」。當家庭面臨重大的結構性改變,會產生新的生命力和契機,當然也會產生冒險性的新威脅。

當家庭服務工作者提供資源、服務方案或有利條件要來改變家庭時,我們不得不仔細、認真的去看待什麼是第二序的改變?有可能這個家正朝向第二序的改變產生新的機會,但我們卻努力的把它拉回第一序狀態,反而阻礙了它有機的發展;更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它在第一序狀態裡,雖不滿意但已經維持平衡了,但因服務方案的介入反而破壞平衡,使家庭朝向第二序的發展,這並不是家庭自主的意願,而是我們局外人的意圖,這樣不只是不能幫助這個家庭自然有機的發展,反而創造了更多的問題。

六、家庭服務的目標
助人工作者在提供家庭服務時, 要分清楚提供服務的目的為何?從有機體的生命發展而言,「如其所是」是最好的對待方式。如果把家庭當作一個問題、一個求助和需要受助的對象,而給予任何外力介入或施予任何人工方式進行操作和改變時,有機體可能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
家庭服務的對象不是某一個家人而是家庭,所要關注的是一個有機體的家庭對家人的差異承載性有多大?
譬如一個不同於其他家人、課業落後的孩子,本是家庭有機發展的自然狀態,但往往會被家庭視之為困擾,希望藉由專業工作者的介入,輔導他以符合家長的期待。作為一個有機體的家庭對於差異的承載性有多高?
有一些家庭可以承載子女的榮耀,但不能承載子女的偏差;有一些家庭可以承載住快樂和幸福,但承載不住哀傷和痛苦。在提供家庭服務時,我們並不希望家庭都只承載快樂、成功、幸福,而是要讓家庭成為具有承載力的有機體;所以我們提供各種服務讓家人之間形成整體的關係,讓家庭具有可以承載個體的差異、個人的痛苦以及整體困擾的功能,而不是去消除個體的困擾和個人的差異,才算是成功的提供了家庭服務的方案。

每一個家庭如同每一個個體都不一樣,一個文化、一個社區如何能夠承載住不一樣的家庭,是提供家庭服務的思考點,讓社區、社會具有多元文化、多元型4態家庭的承載力,所以說家庭的服務目標是要使家庭、社區成為承載體。

七、家庭服務的型態
家庭服務如同家庭型態一樣多元,隨著機構、知識背景的不同或因不同的政策、不同的資源來源而發展出不同的服務型態,是跨領域的從教育、諮商到輔導,從社會工作、精神醫療到幼保等不同領域,各以不同的方式在幫助家庭,廣義而言都可以稱為家庭服務;但狹義而言家庭服務不是為家庭中某一人服務,而是把家庭視之為一個整體的有機體,是為這個有機體在進行服務。
不同的知識背景、機構和方案在為家庭提供服務時,往往都會提供家庭訪視的機會,家庭訪視有助於工作者理解家庭,但除了訪視還須要更進一步和家庭的溝通與理解,例如親子溝通和家庭會談比訪視更能理解家庭;另外還有提供婚姻間的協商和整體家庭的治療服務,試圖理解家庭,並希望能夠深入理解每一個家庭成員間的心理狀態以及所反應在人我的心理關係。
每一個家庭都嵌卡在社區和社會結構裡,家庭服務的型態不能只看重家庭,而不去關注整體社會和社區如何看待或對待這個家庭,所以家庭議題的倡導非常重要。譬如我們對於單親家庭有無偏見?
對於離婚的婚姻關係有無刻板印象?
我們怎麼對待一個承擔親職的男性或把親職工作交給配偶而出外工作的女性?你會發覺我們的社會、社區容許差異的忍耐度並不夠,因為當我們看到和我們不一樣的家庭時,會覺得這個家庭有問題。我們不妨大膽的挑戰一下:同志可以成為家庭嗎?
在多元文化裡提供家庭服務時,家庭議題的倡導雖然重要的,但並非任何機構或助人工作者都要面面俱到的顧全全局,因此資源的連結和服務間的整合,其中的溝通、協調、理解亦為重要。

八、家庭服務的流程
助人工作的初學者會希望有一個既定的流程可以按圖索驥的提供服務, 如同在課堂裡將服務的方式分門別類、一段一段的講述一般,但在現實生活中,任何助人工作者都置身在一個複雜的處境裡,機構、個人、家庭與所提供的服務型態也是既多元又複雜,如果把案家或案主用一個制式既定的流程來按圖施工,則會忽略每一個家庭和個體的特殊性,讓特殊的個體來配合我們的流程,這不是家庭服務而是要家庭來配合你的服務。
家庭服務的流程多元而變化,在變化中又希望能找到既定的原則,包含了:提供問題解決的家庭服務、治療或輔導性的家庭服務、資源提供的家庭服務或是進行議題探訪的家庭服務;各種方式所引發的社會、機構或家庭的反應都不一5樣,流程也會不一樣。
我們要思考自己是站在什麼位置上來服務這個家庭?
家庭又是基於什麼來接受我們的服務?
是付費而來接受諮商、治療?或是我們主動出擊的帶著資源去提供和改善家庭的狀況,二者的流程完全不同。譬如非自願性的家庭,其實不想被服務或並不認為我們有條件服務他們,但是礙於法令的要求或政策上的須要,我們使用公權力或公共資源強力或半推半就的進入服務,這種流程也絕對不會一樣。
助人工作的初學者不要被既定的流程所限制,因為我們總在各種複雜的處境裡創造各種服務的可能性,那不應該是家庭來配合我們的服務流程,而是服務流程在有機的反應家庭真正的需要。

九、家庭會談的特性
各種家庭服務的型態中,「會談」是經常而必要的服務方式,助人工作者最主要的工具是靠語言溝通彼此的意見,與進行資源和訊息的輸出入。
「家庭會談」涉及的層面非常廣,助人工作的初學者多少學習到會談的技巧,會談主要的對象並不是家庭中的某一個人,而是藉會談的氛圍和型式,呈現、理解家人中的關係,亦即創造機會讓不同的家人在同一個時空下進行會談。例如跟媽媽講話、弟弟聽得到,和爸爸說話時姊姊聽得到…,會談中每一個家人與工作者的談話,對其他家人都會有影響或作用力。
如果家庭中有親子間的困擾,也可以選擇先和爸爸談,再和兒子談,但彼此因聽不到對方所談的內容而無法從中理解,這是封閉式的會談。
家庭會談朝向開放性,希望家人能聽到其他家人的說法,那也許是他們一生當中沒有機會聽得到的。而如何使家人聚集一起和工作者談話,是工作者的挑戰。除非機構的社會位置或權力位階,可以使一家人願意配合進入會談室;但是大部分助人工作者或專業工作者,不見得能使整個家庭配合進到我們的場域裡或會談室中,工作者有時需要走出機構或會談室,進到家庭生活中的第一現場進行隨機且有機的即時會談。
家庭會談的結構、方法以及多變性遠超過如諮商、輔導的個別會談。是更多元,更多變和更廣泛的會談型態。但不論會談型態如何,助人工作者仍要學會基本功-即認真練習個案工作中會談的技巧,在不同情境下配合不同的需要,面對不同的家人展開家庭會談工作。

十、傾聽
會談工作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技巧就是「傾聽」,「傾聽」是非常困難的技巧,6因為除了聽還得去分辨你所聽到是你自己心中的聲音或意思?還是對方心中的聲音或是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傾聽是很深的自覺與同理對方的過程,除了聽到對方語言所表達的,還必須聽到語言所沒能表達的,因為很多重要的訊息往往不只藏在語言中,更可能掉落在語言之外,於是傾聽不僅要能夠聽懂對方所說的,更要能夠體會對方沒說的弦外之音,所以「傾聽」是很重要的個案工作技巧與家庭會談的技巧。

有人對傾聽技巧的功能性表示懷疑,認為光聽又不能解決問題;「傾聽」雖然不能直接解決問題,但對於如何理解對方與如何理解自己是重要的過程。透過傾聽才能理解對方真實的處境和處境下的意義,也透過傾聽才能分辨自己的偏見和盲點;「傾聽」更重要的是當你耐心的敞開心理,專注的去聽一個人心中的聲音時,對於被傾聽的訴說者而言也在回觀、反思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經驗,他的問題雖然不見得能被你解決,但因「傾聽」所帶來自覺性、反省性、回觀性的功能,
讓他覺得今天有人注意聽他說而感到有收穫,又或許一面說一面已經找到問題的答案。
在一個家庭裡,雖然家人生活在一起,但可能從來沒有仔細去聽對方真正想說的或言下的弦外之音是什麼?家庭會談創造一個機會,讓家人在同一時間、空間中,因著工作者的介入,使他們放下生活週遭瑣瑣碎碎的事情,學習專心傾聽家人心中想說的話,所以助人工作者在進行家庭會談時最重要的是從「傾聽」開始。

十一、提問
「提問」也是重要的會談技巧,就像老師總能分辨同學問的問題是不是深入、用心或進入狀況的好問題。「提問」在生活中經常發生, 有時候問題會傷人,有時會啟發人; 有時侯問題會給人壓力, 有時也會使人從困境中釋放和解脫出來。
在家庭會談裡,當真正去傾聽、深入去理解家庭時,會想收集更多的資料,透過更多的資料和資訊能更加體會、同理這個家。資料的來源與內容是根據「提問」所導向的,問法不同得到的家庭資訊也會不同,有兩種不同方向的問法,即是「往內問」和「往外問」。
「往內問」是去問做為的一個家庭中的成員,與家庭相處那麼久心中的感受、想法和對於家庭的期望與判斷是什麼?發展往內問的技巧和方法,可試擬五至十個題目去問你生活中相互信任的親友, 透過問題看對方是不是更想把他的心中世界和他內心所經驗到深層的感覺和感受對你說。你會發覺一個好問題會使人想說更多,反之則否。「提問」的技巧須從生活處境中不斷的鍛練。
「往外問」是問家庭成員之間怎麼相處?如何互動?互動所形成的生活經驗與所產生的模式是什麼?又發展出什麼樣的結構?可不可以用一些問題,把家人間的互動和互動所形成的模式與模式所嵌卡的結構問出來,這就是家庭會談收集7資料的技巧。「提問」可以一面收集資料,一面讓家庭成員從問題中得到更多覺省和察覺問題的意識狀態。

十二、結語:主體與主體性之美
助人工作者不只要有問題意識,更要有欣賞與審美的觀念。任何家庭都嵌卡在歷史文化的結構裡,經歷很長的生命週期而發展出獨特的樣貌,這個樣貌不見得使每一個家人都滿意、也不見得使社區裡的人都看得順眼,更不見得讓社會的人都能完全接納,但那是它獨有的樣貌。你比較喜歡看到公園裡的樹都被修成一個樣子, 還是喜歡看到每一棵都如其所是的盡量成為它自己樣貌?一個助人工作者在幫助家庭的時候,不是要把它修剪成合理且適合的狀態,我們希望每一個家庭都能如其所是的成就他自己的樣貌,那樣貌應該是美麗而具有生命美感的。
助人工作者在幫助家庭解決問題,或想去改變、修剪這個家庭的時候,要懂得欣賞家庭的生命意義和它生存的歷史。當我們要幫助一個家庭時,會先問從過去到現在它是怎麼在克服或怎麼和這些問題相處在一塊?任何問題都有歷史性,而這歷史過程和經驗是一種生命故事。每一個家庭都有一個故事,而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的啟示,那不只是對家人的啟示,也是對局外人的啟示;一個局外人能不能體會這些家庭歷史下的生命過程,就像在看一場電影一樣,你能不能進到
故事性的脈絡裡,而不會以你這個主體想去改變另一個家庭主體?能不能夠與你所不熟悉的家、一個不在自己生命脈絡裡的家有互為主體性的可能?
互為主體性就是你了解他以後,你允許他存在;他了解你以後,也能夠允許你存在。家庭中每一個人都有互為主體的美感,家庭與社會、社區之間應有互為主體的包容力;助人工作者在提供家庭服務時,不只要讓家庭能夠適合社會的期望,還要讓社會的有足夠的寬容度承載不同多元的家庭樣貌。


第四章
本章的目的是將「溝通」這種差異主體之間的活動,放置於「家庭經驗」中進行理解。首先將「家庭系統理論」的一些概念運用於對溝通行為的理解,然後再探討溝通中的困難。希望能夠在家庭動力過程裡的人我關係中理解溝通行為,而不是在工具性行為的層次討論溝通的方法與技能。
家庭是一個活的有機體,不斷的有訊息、能量、資源進出,訊息與能量是形成有機體維持自我組織平衡與穩定最重要的動力狀態。家庭在自我組織中逐漸發展出分化的現象,在分化過程中又會產生相對於分化的集中現象,既分化又黏結正是自我組織發展過程的現象。
自我組織的分化代表了訊息、資源、能量的分配。比較開放的系統,分化程度比較高,會突顯出很多不同意見、感受,有機體是活潑、充滿動力的,但也相對威脅到內部的穩定性。有機體另一種作用,是黏結狀態,會把感受、訊息解讀的差異和衝突、矛盾降到最低,內部是團結的,可很快做決定,但是相對的也可能壓抑、宰制了個人的獨特性。
如何維持家庭內部溝通既分化又黏結、既能容納差異又能形成整體的行動和看法,是家庭內部最大的挑戰。
「界限」與分化現象相關,每個家庭成員間有身體、物理空間、心理、精神狀態、信仰、靈性的界限。物理空間如進出家人的房間、人我的心理空間如要以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去影響他人,都是跨越界限的行為。
跨越界限有時是一種親密、有時則是侵犯或暴力的行為。在溝通中最常出現跨越界限的行為往往是感覺;當人我間關係很好時,心情相互影響代表親密和靠近的感同身受,當關係在很不穩定或衝突、矛盾狀態時,一定要用你的感覺來影響或控制我的感覺時,就變成操縱。
「動力」是一種動態的能量,動能來自於家庭成員個性、訊息、情緒、意見的差異。差異越小,動能越弱、家庭也越穩定;差異越大,動能越強,家庭也就越活潑、越有創造性,但相對須面對不穩定的威脅和冒險的感覺。
面對家庭複雜的動力狀態,家庭內部會產生調節作用稱為動力機制。有機體的動力機制有三方面:第一是會「不擇手段的維持平衡」。另一個現象是「均衡」即從非平衡狀態中尋找新的平衡點;「均衡」是在一面平衡、一面遠離平衡中反覆達成動態的均衡狀態,以維持整體的完整性。最重要的部分是維持「穩定」的感覺,藉由破壞不平達到新的可能性,用舊的平衡來修改新的訊息找到新的平衡。
家庭成為有機體時,不是任何人可以控制、掌握,所以家庭治療大師 Virginia Satir才說「家庭如何塑造人」
有機體是一個非常複雜動力的承載體,而溝通存在著複雜的因果關係,從個人層次上來看,都會覺得對方是因,自己才是果。可是從家庭做為有機的整體而言,這種線性的因果,其實並沒有辦法解釋複雜的動力狀態。
一個呈現複雜動力狀態的家庭中,不只存在著現在的人我關係,還存在著歷史、文化的因素。
家庭中很多事情並不是單獨的「因」促成了某種單純的「果」,任何的問題或現象產生,都是複雜的因果關係,而不是線性、簡單、可以化約的因果。就像問題家庭不一定會有問題青少年;反倒是問題青少年會產生問題家庭,問題家庭再產生問題青少年一般,是複雜的因果循環「權力」是希望別人按照你的意思去做。溝通與權力息息相關,就像家中權力位階不相當的人在溝通時,權力高的人會藉著溝通的形式控制、改變、掌握對方。
溝通不是為了要解決問題,而是交換訊息、相互理解;如果把溝通當成希望解決問題、甚至希望別人按照你的意思去做的方法,就失去理解的機會。
溝通與權力很有關連,不要為了達到目的而失去溝通當中最珍貴的部分-理解。
溝通是在一個動態的情況下進行。訊息、能量、情感的交換是動態的,是有機不能被掌握的。哲學家海德格說:透過語言、訊息在理解時誤解是一種必然性。我們都在不斷的誤解當中相互再多一點點的了解。
溝通有一種重要的現象是「行動與反動」,行動就是藉著語言或非語言,用各種訊息想影響別人,別人也會對你的語言、訊息進行有機的反應。你想影響別人,別人就會想辦法影響你;你不想影響別人,別人想影響你的動能也會相對的降低。
家庭裡面各種利益、情感、資源分配牽扯得非常深,彼此想要影響對方是必然的狀態,所以說家庭裡面的溝通經常是很複雜的行動與反動的過程。
家庭成員在相互影響,相互傳遞訊息、行動與反動,複雜動力的有機場域裡,家庭裡會形成像舞蹈一樣的關係現象,稱之為家庭舞蹈。
家庭舞蹈是一個類比,音樂一放,每一個家庭成員自然知道配合音樂的舞步,而各就其位。
在家庭舞蹈的動力狀態裡,每一個人都深受其害,但每一個人也都深受其利。
家庭舞蹈的概念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越來越…」。家庭中的「越來越…」有兩種現象,一種是互補性相抑,另一種是對稱性高漲。
「互補性相抑」是在兩極不一樣的對立狀態中,兩極價值、意見、狀態不同,雖對立卻又互補,例如太極圖中的陰陽兩極相互對立又互補,在對立中彼此相抑又相生,陰生陽、陽生陰;陰抑制陽、陽抑制陰。
「對稱性的高漲」是一種同中有異的對稱性狀態,亦即在同中有異中產生「越來越」的對稱性高漲。又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公與婆之間有著同樣目的:都想說服對方來証明自己有道理,卻都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講這個道理,可是當各自在說明自己的道理時不見得能說服對方,反而更覺得自己很有道理。
不同壓力狀態下溝通的型式與反應會有不同。壓力無所不在,當衝突、意見不同或有慾求、有目的時會造成壓力;親密的感覺或情境也會形成壓力。家族治療大師V. Satir 認為壓力會造成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下降或提升,而在影響自我價值感的壓力下,人們通常會用生活裡最習慣或從小累積下來的生存方式進行溝通。
V. Satir把在壓力狀態下的溝通分成以下四種型式:
1. 指責:當壓力來時,認為是別人的錯,而想去改變別人。
2. 討好:當壓力威脅到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不好時,希望別人能喜歡自己而去配合別人
3. 合理化:當壓力來時因感受到威脅,會講一些大道理,希望藉大道理來支持自我價值感, 好讓自己不至於漏氣。
4. 打岔:當壓力來時不想面對面、有誠意的與對方溝通,而用各種訊息來逃避壓力狀態。
如何讓一個人在壓力狀態下,還能夠維持自我價值感,即不傷人,也不害己,是我們須要努力的方向。
溝通牽扯到人我的關係,包括分化、界限,以及如何維持兩者的平衡和整體的均衡而達到穩定的狀態,又能兼顧整體發展的需要。
溝通也牽扯一個非線性的因果關係,它會有行動與反動,既有對稱性的相異,也會有互補性的高漲,以及引起不同反饋的現象。
壓力是溝通的關鍵因素,壓力會影響自我價值感,而自我價值感在威脅下則會影響表達方式的選擇以影響對方,想要深入理解家庭,必須把溝通看成有機體的動力狀態來了解。


王行老師網路補充教材第四章
補充教材王行老師口述王梅香整理

第四章家庭溝通
一、分化與溝通
家庭是一個活的有機體,不斷的有訊息、能量、資源進出,這些訊息與能量是形成有機體維持自我組織平衡與穩定最重要的動力狀態。家庭在自我組織中逐漸發展出分化的現象,愈分愈細;而在分化過程中又會產生相對於分化的集中現象,愈來愈黏結、愈來愈平和、愈來愈形成整體,既分化又黏結正是自我組織發展過程的現象。
自我組織的分化現象對溝通很有影響, 分化代表了訊息、資源、能量的分配。
比較開放的系統,分化程度比較高,會突顯出很多差異,不同意見、感受可以表達出來,有機體是活潑、充滿動力的,但是也相對威脅到內部的穩定性,但改變的希望、動能較大,改變的方向也比較廣闊。此時,有機體會產生另外一種作用,慢慢降低分化度來維持它的穩定,也就是黏結狀態,會把感受的差異性、訊息解讀的差異和衝突、矛盾降到最低,因此家庭中的每一個人可能對很多事情的感受與想法是一致的,內部是團結的,可很快做決定,但是相對的也可能壓抑、宰制了個人的獨特性,家庭中成員不一樣的意見、感受和想法很難表達出來。
相對而言比較開放的系統分化程度較高,家庭中每一個人對很多事情不同的感受和想法可以表達出來,家庭是活潑的,充滿了各種的差異、衝突和矛盾,雖然有較多的威脅來自於內部的不穩定,但改變的希望、動能較大,改變的方向也比較廣闊。

一個家庭要既分化又黏結,太過於分化對溝通而言可能衝突、矛盾比較多,太過於黏結則個人的主張、意見不容易表達出來,如何維持家庭內部溝通既分化又黏結、既能容納差異又能形成整體的行動和看法,是家庭內部最大的挑戰。

二、界限與溝通
「界限」與分化現象相關,差異與分化都來自於界限,每個家庭成員間有身體、物理空間、心理、精神狀態、信仰、靈性的界限。物理空間如進出家人的房間、人我的心理空間如要以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去影響他人,都是跨越界限的行為,精神狀態亦然。
跨越界限有時是一種親密、有時則是侵犯或暴力的行為,例如未經允許進入別人的房間是侵犯,未經允許接觸別人身體是暴力行為,思想、感受亦然。家庭中成員生活在一起時,會產生很多訊息的交換、行為的互動和身體、心理的跨越界限,有時感覺親密,有時則會感到被侵犯。
譬如:媽媽一定要用她的想法來說服孩子的想法,出發點雖是好的,但對於一個獨力思考的孩子而言,媽媽強烈的說服,雖然表達了媽媽的愛和關心,但另一方面也會讓他有一種被侵犯的感覺。
在溝通中最常出現跨越界限的行為往往是感覺的,當家庭裡有一個人心情不好時,連帶也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心情,因為不好的情緒狀態會跨越不同人的界限;當人我間關係很好時,心情相互影響代表親密和靠近的感同身受,當關係在很不穩定或衝突、矛盾狀態時,一定要用你的感覺來影響或控制我的感覺時,就變成操縱。譬如一個心情不好的爸爸回家,可能就會很不高興的用權威來壓抑孩子吵鬧、愉快的情緒或情感狀態。
情緒會跨越界限,當彼此關係穩定、立場一致,能感同身受時,自然情緒能跨越界限表達親密,但如彼此利益、立場不同或有衝突、對立時,一定要對方認同自己或有與己相似的感覺時,對於溝通而言也是一種侵犯的作用。

三、動力機制與溝通
家庭有有機體的動力現象,「動力」是一種動態的能量,動能來自於家庭成員的個性、訊息、情緒、意見的差異。差異越小,動能越弱、家庭也越穩定;差異越大,動能越強,家庭也就越活潑、越有創造性,但相對須面對不穩定的威脅和冒險的感覺。

面對家庭複雜的動力狀態,家庭內部會產生調節作用稱為動力機制。有機體的動力機制有三方面:第一是會「不擇手段的維持平衡」,亦即當出現不平衡的兩極狀態時,會有一股動力推向中庸的平衡狀態,譬如當家庭成員中有人非常贊成某事時,就會有人持保留甚至呈反對的狀態。
另一個現象是「均衡」,是當各種不同的差異、雜音或張力的動能集中在一個有機體內時,會產生一種動態的平衡,亦即從非平衡狀態中尋找新的平衡點;「均衡」是在一面平衡、一面遠離平衡中反覆達成動態的均衡狀態,以維持整體的完整性。有機體的動力機制最重要的部分是維持「穩定」的感覺,並非一成不變的穩定,它一面朝著改變、一面維持不改變,一面藉由破壞不平衡達到新的可能性,一方面用舊的平衡來修改新的訊息找到新的平衡。家庭會自己找到它的均衡點。
家庭成為有機體時,不是任何人可以控制、掌握或強力的如他所願的去經營它,相對的家庭會經營生活在其中的我們,所以家庭治療大師Virginia Satir才說「家庭如何塑造人」。

四、複雜的因果關係
有機體是一個非常複雜動力的承載體,而溝通存在著複雜的因果關係,例如媽媽對女兒說:妳為什麼連這種事情都要我管,怎麼都長不大?女兒則說:就是因為你管那麼多,我才長不大。在複雜的生活現象裡,我們永遠沒有時間、精力或能力去探討到底那個是因?那個是果?的先後順序;從個人層次上來看,都會覺得對方是因,自己才是果。可是從家庭做為有機的整體而言,這種線性的因果,其實並沒有辦法解釋複雜的動力狀態。

在一個呈現複雜動力狀態的家庭中,它不只存在著現在的人我關係,還存在著歷史、文化的因素。中國人說「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確,如果要把家庭中任何的一個錯誤、偏差或問題用一個單純的切面來看,例如:哥哥打弟弟,會看到弟弟是無辜者,但從歷史脈絡來看,哥哥會欺負弟弟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家庭任何的因果都與歷史、文化和複雜的動力狀態有關。

家庭中很多事情並不是單獨的「因」促成了某種單純的「果」,任何的問題或現象產生,都是複雜的因果關係,而不是線性、簡單、可以化約的因果。就像問題家庭不一定會有問題青少年;反倒是問題青少年會產生問題家庭,問題家庭再產生問題青少年一般,是複雜的因果循環。我們有心去幫助、經營家庭的人或有心與家庭溝通的人,要知道事情來自於複雜的因果,必須審慎耐心的理解它。

五、溝通與權力關係
家庭當中有「權力(Power)」關係,「權力」是希望別人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當你有能力和條件促使別人按照你的意願去做時,代表你有權力。溝通與權力息息相關,就像家中權力位階不相當的人在溝通時,權力高的人會藉著溝通之名行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之實,想用溝通的形式控制、改變、掌握對方。
以至於有的時候父母親覺得自己很開放,但孩子則會說其實你並不了解我。
溝通不是為了要解決問題,而是交換訊息、相互理解;如果把溝通當成希望解決問題、甚至希望別人按照你的意思去做的方法,就失去理解的機會。有時候問題雖然解決了、我雖然按照你的意思去做了或只好配合你了,但是我覺得其實你並不理解我。小孩也會用具體的方式和父母親溝通,孩子的權力位階雖然比較低,父母親擁有管理的權力,孩子則有抵抗的權力,他會用抵抗的方法來表達他的不滿。小孩子一面坐在溝通的位置上,但並不太願意把真實的想法、感覺或狀
態跟父母親說,往往父母親覺得雖然都跟孩子講了,但並不理解孩子,孩子也覺得父母親並不真正理解他。

溝通與權力很有關連,不要為了達到目的而失去溝通當中最珍貴的部分-理解。

六、行動與反動
你想影響別人,別人也想影響你;你影響別人以後,別人會根據被你的影響再反過來影響你,你被影響以後又反過來影響他,所以說溝通是在一個動態的情況下進行的。
訊息、能量、情感的交換是動態的,是有機不能被掌握的,我說話的意思,你可以把它解釋成各種不同的樣子,再根據你的解釋回應我,我再把你的回應解釋成各種遠超過原來的樣子回應你。哲學家海德格說:透過語言、訊息在理解時,誤解是一種必然性。
希望此後我們可以謙卑一點,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說我很了解另外一個人, 而我們都在不斷的誤解當中相互再多一點點的了解。
溝通有一種重要的現象是「行動與反動」,行動就是藉著語言或非語言,用各種訊息想影響別人,別人也會對你的語言、訊息進行反應,那種反應不是線性的反應而是有機的反應,不只是把訊息input 進來再如你所願的output 出去。
人不是機器,孩子是活的、是有機的,他絕對會在你的訊息裡去捕捉、體會,然後有機的創造各種不同的反應再反饋於你。你想影響別人,別人就會想辦法影響你;你不想影響別人,別人想影響你的動能也會相對的降低。
家庭裡面各種利益、情感、資源分配牽扯得非常深,彼此想要影響對方是必然的狀態,所以說家庭裡面的溝通經常是很複雜的行動與反動的過程。

七、家庭舞蹈家庭成員在人我相互影響,相互傳遞訊息、行動與反動,複雜動力的有機場域裡,家庭裡會形成像舞蹈一樣的關係現象,稱之為家庭舞蹈。家庭舞蹈是一個類比,音樂一放,每一個家庭成員自然知道這首音樂要跳什麼舞步,而各就其位的配合跳出一個樣子出來。
例如:哥哥欺負弟弟 媽媽責備哥哥 爸爸心疼的安慰哥哥 弟弟因吃味又找機會去惹哥哥 哥哥再欺負弟弟 媽媽再去處罰哥哥…。家庭裡面可以因為玩具、功課或任何事情,持續不斷的上演這種家庭舞蹈的動力狀態。

在家庭舞蹈的動力狀態裡,每一個人都深受其害,但每一個人也都深受其利。不妨仔細想想上面情況,哥哥、弟弟、爸爸、媽媽各受什麼利?又各蒙什麼害?

八、互補性相抑與對稱性高漲
家庭舞蹈的概念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越來越…」,一個人越來越覺得委屈,另外一個人就覺得越越來越是氣憤。家庭中的「越來越…」有兩種現象,一種是互補性相抑,另一種是對稱性高漲。

「互補性相抑」是在兩極不一樣的對立狀態中,兩極價值、意見、狀態不同,雖對立卻又互補,譬如媽媽很省錢,爸爸則愛花錢;爸爸越花錢,媽媽就得越省錢…整體而言他們雖相抑卻互補,成為互補性的相抑。兩極互相的排斥但卻又共依存在一塊,成為整體的平衡。例如太極圖中的陰陽兩極相互對立又互補,在對立中彼此相抑又相生,陰生陽、陽生陰;陰抑制陽、陽抑制陰。

「對稱性的高漲」是一種同中有異的對稱性狀態,亦即在同中有異中產生「越來越」的對稱性高漲,例如:兩國在軍備競賽當中都目的相同的希望影響對方、排除對方,甚至摧毀對方,二者站在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利益上,目標相同、利益不一樣的產生對稱性高漲-你今年買多少武器,明年我就追加多少武器。
又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公與婆之間有著同樣目的:都想說服對方來証明自己有道理,卻都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講這個道理,可是當各自在說明自己的道理時不見得能說服對方,反而更覺得自己很有道理。
在家庭中凡是義氣用事的爭執都可以發覺到對稱性高漲,在家庭中行動與反動的溝通現象有時是互補性相抑,有時則會是對稱性高漲。所以說家庭中的溝通肯定是一種複雜的狀態。

九、反饋溝通中另一種重要的現象是反饋(Feedback),例如空調系統對室溫的反饋般。溝通是一種反饋系統,對於溝通的回應有兩種現象,第一種是根據對方的回應修正下次的溝通,第二種或把對方回應的意見經過解讀再把自己的意思強加其中,更加鞏固、確定自己想表達的意思才是正確的。

溝通的反饋現象,有時是修改內部的穩定形成一種新的狀態,或是修改外部的訊息使得內部形成一種穩定不變的狀態。在溝通時,有些人會越溝越沒有通,這種反饋系統是把外面的訊息、修正、調整甚至誤解後,來支持自己內部的信念;有些人則一溝就通,他是根據外部訊息來修正自己內部的信念或意思。

在有機體內兩種反饋現象都需要有,有時須要調解內部來適應外在的環境,有時則需要修正外在環境來確定自己心中的信念和想法。溝通是不斷在調整、改變、適應、確定中慢慢進行,稱之為溝通的反饋現象。

十、溝通與壓力不同壓力狀態下溝通的型式與反應會有不同,又對象不同溝通的語言、情感和想法也會改變。壓力無所不在,當兩人意見不同或有慾求、有目的時會造成壓力;不只衝突是壓力,親密的感覺或情境也會形成壓力。一個沒有壓力狀態的生活空間就像無菌室一樣,在現實生活裡是不可能出現的。

溝通往往是在壓力狀態下所展現出來的型式,家族治療大師V. Satir 認為壓力會造成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下降或提升,而在影響自我價值感的壓力下,人們通常會用生活裡最習慣或從小累積下來的生存方式進行溝通。
V. Satir 把在壓力狀態下的溝通分成以下四種型式:
一、指責:當壓力來時,認為是別人的錯,而想去改變別人。
二、討好:當壓力威脅到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不好時,希望別人能喜歡自己而去配合別人
三、合理化:當壓力來時因感受到威脅,會講一些大道理,希望藉大道理來支持自我價值感,好讓自己不至於漏氣。
四、打岔:當壓力來時不想面對面、有誠意的與對方溝通,而用各種訊息來逃避壓力狀態。

V. Satir 認為以上四種溝通方式各有功能,都是家庭中需要的。每一個成員的溝通方式都不太一樣的呈現多元狀態。當一個人罵得越兇或越討好時,他其實正在面對著威脅自我價值感的壓力;如何讓一個人在壓力狀態下,還能夠維持自我價值感把真正的意思表達出來,即不傷人,也不害己,是我們須要努力的方向,雖然那過程並不容易。

十一、結論
把家庭視做一個有機體的概念來談溝通時,溝通是複雜的,溝通不只是傳遞訊息或語言表達,而是置身在非常複雜的情境和脈絡中進行。溝通牽扯到很多人我的關係,包括分化、界限,以及如何維持兩者的平衡和整體的均衡而達到穩定的狀態,又能兼顧整體發展的需要。

溝通也牽扯一個非線性的因果關係,因人與家庭是複雜的有機體,使得溝通行為不只是你影響我、我影響你,它會有行動與反動,既有對稱性的相異,也會有互補性的高漲,以及引起不同反饋的現象。

壓力是溝通的關鍵因素,壓力會影響自我價值感,而自我價值感在威脅下則會影響表達方式的選擇以影響對方,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家庭者,必須把溝通看成有機體的動力狀態來了解。


第五章
家庭型態會因為婚姻危機、家庭解組或遇到重大災害等導致「家庭危機」。
家庭危機種類可分為:
過度性或發展性危機、
外在傷害或情境性的危機和天然災害三種類型。

家庭危機的定義與內涵會因時空不同而有不同界定,而其相關的理論與因應管理策略,亦會因時空與危機家庭類型及政府福利服務政策變革,而有不同的時代意義與內涵。
本章旨在介紹家庭危機的發展歷史與定義內涵,及其相關的理論與討論不同危機家庭類型之因應管理策略,及其發展相關議題,進而以實際相關案例探討各種不同危機家庭危機管理的因應之道。
一般將家庭週期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新婚期
第二個階段為第一個孩子出生期
第三個階段為孩子入學期
第四個階段為孩子進入青春期
第五個階段為孩子成人離家期
第六個階段為父母年老期
由此可知,每個階段因應發展需求,家庭需要適應,如果家庭因為功能不彰與適應不良,則會產生各種危機處境問題。

5-1-1家庭生命週期各階段的挑戰與危機
新婚夫妻家庭/婚姻調整期
養育幼兒家庭/養育學齡前子女期
學齡前兒童家庭/有學齡兒童期
學齡兒童家庭/有學齡兒童期
青少年子女家庭/有青少年子女期
子女成年離家的家庭/子女準備離家期
中年父母的家庭/第二次蜜月期
年老的家庭成員/孤寂期

5-1-2
1. 青少年生活面臨的三大主要壓力
學校生活
未來前途
家庭生活
2.十四縣市的青少年生活壓力六大問題
學校生活
未來前途
家庭生活
人際交友
異性交往
休閒娛樂

5-1-3
一、 危機的意義
所謂「危機」(crisis)是指一個挫折和失序的暫時狀態,當一個人面對某一種問題情境時,無法用慣有的方法來因應解決問題,則其危機便產生了。

二、危機可分成2大種類(Caplan,1964;謝秀芬,民95)。
發展性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又稱為過渡性危機(transitional crisis),是指與一個人生命歷程發展過程中,或成熟所伴隨而來產生的危機,是較普遍與常見的危機,例如轉學、轉職、突然生重病等問題所產生的危機。
意外性危機(traumatic crisis):是指無法預料或預期產生的危機狀態,分成3種情況危機:
◎ 外在傷害性危機( crisis):是屬於外來的突發性改變,例如車禍、失業等危機。
◎ 情境性危機(situational crisis):是屬於突如其來一時無法因應的傷害,而使當事人長期陷入痛苦情境的危機,例如家暴、性侵等危機。
◎ 天然災害性危機(natural disasters):是屬於自然界無形力量的突發性改變所產生的危機,例如921大地震、87水災、納利風災、97年5月12日中國大陸四川省所發生的7.8級地震…等造成許多家庭親人死亡巨創之危機。

三、個體面臨危機時會有4個反應的發展過程(Caplan,1964;潘正德,民83;謝秀芬,民95):
第一階段:開始感受到壓力,試圖用慣有的方法來因應解決問題。
第二階段:慣有因應解決問題的方法無法解除壓力,反而益覺壓力倍增。
第三階段:如無法有效應對解決問題,則壓力會更繼續增加。
第四階段:前三階段壓力未解決,則將造成功能性或情緒性的障礙。

四、家庭危機管理的主要意涵
所謂「家庭危機管理」(family crisis management)的意義,即是指因應家庭所遭遇的危機,依據家庭的發展及其成員的能力,共同學習有計畫的解決策略,並檢視家庭資源,使能儘快恢復既有的平衡,過著家庭圓滿幸福生活。
因此,其主要意涵如下:
家庭因不同因素或情境事件而遭遇的危機。
透過家庭的發展與功能,檢視及評估其成員現有的能力。
成員的共同學習討論擬定有計畫的解決策略。
檢視家庭可運用之內外在資源。
使能儘快恢復既有的平衡,過著家庭圓滿幸福的生活。
減少社會問題的發生。

五、家庭危機管理的發展過程歷經了傳統到現代的不同壓力、危機結構,而衍伸出面對危機應有的管理策略議題。
傳統農業社會「男主外女主內」家庭分工結構及一夫多妻婚姻制度下的家庭,衍伸出可能必須面臨的經濟、親職管教方式的危機管理策略之探究議題。
「婦女主權運動」衍生出可能必須面臨的家庭分工結構及性自主的夫妻婚姻制度下的家庭危機管理策略的探討議題。
工業社會「男女一同外出工作」雙生涯家庭可能須面臨家事分工結構及面臨工作壓力與女強人妻子、「夫以妻為貴」之夫妻婚姻關係緊張的家庭危機策略的探討議題。
現代資訊化與國際化、地球村之社會,衍生出可能必須面對的「同工同酬」、「性別平等」、「性別主流化」、「家庭煮夫」、「男性保母、護理人員」等社會變遷下的結構,男女角色重新定位的家庭危機策略的探討議題。
人類「中性化角色」的未來發展趨勢,衍生出可能必須面對的職場男女職位與職務重新洗牌的家庭危機策略的探討議題。


5-3-1婚姻問題危機
一.家庭危機管理的發展過程歷經了傳統到現代的不同壓力、危機結構,而衍伸出面對危機應有的管理策略議題。
「婦女主權運動」衍生出可能必須面臨的家庭分工結構及性自主的夫妻婚姻制度下的家庭危機管理策略的探討議題。
工業社會「男女一同外出工作」雙生涯家庭可能須面臨家事分工結構及面臨工作壓力與女強人妻子、「夫以妻為貴」之夫妻婚姻關係緊張的家庭危機策略的探討議題。

二. 謝秀芬(民95)指出家庭危機三個種類之一:
外在傷害或情境性危機:是指外在突然性的改變所產生的危機,例如婚姻暴力、家庭暴力、戰爭、車禍等。

三.何名娟(民93)指出家庭危機五種種類之:
愛的危機:是指個人因為愛所產生的危機,例如選擇同性戀者、政治性聯姻等。

四.馮燕(民93)指出因為家庭功能不彰,可能遭遇的婚姻危機問題不外乎:
社會化與教育功能:是指跨文化或外籍配偶問題、子女管教問題、及偏差行為等問題所產生的危機。
家人情感功能:是指因為親子互動或夫妻情感等問題所產生的危機。

五.總之,無論從家庭的週期、家庭的功能、政府社會福利服務政策措施或是家庭保護兒童的觀點,家庭可能遭遇的「婚姻」危機係指:
婚姻的危機大都來自於內在成員與外力介入等二因素。
所謂「內在成員」因素危機,係指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危機,例如家庭衝突、暴力與虐待等。而「外力介入」因素危機,係指家庭成員與外在人際關係之間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危機,例如外遇、離婚與頻頻更換親密關係或性伴侶等。


5-3-2
一般經濟問題危機的主要議題
經濟的危機
經濟功能危機
經濟問題危機

高風險家庭的評估指標
家庭成員關係紊亂或家庭衝突
家中兒少主要照顧者從事特種行業或患精神病、酒藥癮並未就醫或未持續就醫。
家中成員曾有自殺傾向或自殺紀錄者
因貧困、單親、隔代教養或其他不利因素,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
非自願性失業或重複失業者。
負擔家計者死亡、出走、重病、入獄服刑等,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
政府為補綴社會救助體系的缺漏,訂定實施「弱勢家庭脫困計畫實施方案」。

5-3-3身心健康問題危機
1.謝秀芬(民95)指出家庭危機三種類:
(1) 過度性或發展性危機:是指生命階段轉換時期所產生的危機,例如孩子出生(健康或障礙)、父母退休或罹患老年疾病等。
(2) 外在傷害或情境性危機:是指外在突然性的改變所產生的危機,例如婚姻暴力、家庭暴力、戰爭、車禍等。
(3) 天然災害危機:是指自然引起的傷害所產生的危機,例如颱風、土石流、水災等。
2.何名娟(民93)指出家庭危機種類之一:
意外的危機:是指與天災人禍有關事件所產生的危機,例如車禍等。
3.馮燕(民93)指出因為家庭功能不彰,可能遭遇的危機問題:
因為突發性的危機事件(如家人因飛機失事)所產生的危機。
4.總之,無論從家庭的週期、家庭的功能、政府社會福利服務政策措施或是家庭保護兒童的觀點,可知家庭可能遭遇的「健康」危機係指:
大都來自於家庭成員的生理與心理健康等二因素所生的危機。
一般性的危機是家庭成員生病了需要照顧,會影響家中的經濟、生活等情形所產生的危機;另一個較為棘手的家庭健康問題是,家中成員有網路成癮、藥隱、酒癮、自殺、憂鬱或躁鬱等較嚴重的病症所產生的危機,都會造成家庭功能的減弱失調,甚至產生混亂脫序現象。


5-3-4親子互動問題
一、階段的危機
二、馮燕(民93)指出因為家庭功能不彰,可能遭遇的危機問題不外乎:
保護與照顧功能危機
社會化與教育功能
家人情感功能

三、家庭教育問題危機:
由於家庭成員間溝通的障礙與父母管教態度不一等親職角色功能相關問題,導致親子間產生了關係緊張與壓力危機,直接或間接的都會影響到子女在學校的學業成就、師生互動與同儕角色認同等關係的問題,導致其在身心發展產生障礙危機

四、在政府相關社會福利服務政策措施方面,為預防兒童在家庭受虐或疏忽,而針對「高危機(high risk)、高風險」家庭,訂定「高風險家庭關懷處遇輔導實施計畫」,提出六項判斷指標,有關「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是其中之一。

因此,為使兒少獲得良好照顧,建構健康家庭,塑造良好親子關係,政府、學校與相關機構團體便依此訂定相關的親職教育、親子溝通技巧、有效的親子互動與關係的一系列實施計畫,期望能協助這些家庭儘速脫離貧困,而能有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營造家庭和樂氣氛,達到兒少健康快樂的在原生家庭生活目標。


5-4-2 SWOT分析危機因應對策
從優勢觀點探討遭遇外遇危機家庭案例應有之因應管理策略(SWOT分析)
從「優勢觀點」探討其應有的因應策略如下:
1. 瞭解個別家庭成員的優勢
2. 評估家庭的需求
3. 建構家庭的優勢
從「SWOT分析」探討其應有的因應策略如下:
S(Stregth/strong)
W(Weakness)
O(Opportunity)
T(Threat)


5-4-3
特定對象危機因應對策
一、 特定對象類別:
(一)依據就業服務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之特定對象有:
負擔家計婦女
原住民
中高齡者
身心障礙者
生活扶助戶中有工作能力者
更生受保護人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者。

(二)依據就業保險法第十二條第四項規定之特定對象有:
負擔家計婦女
原住民
年滿四十歲至六十五歲失業者
身心障礙者
生活扶助戶中有工作能力者
更生受保護人
家庭暴力及性侵害被害人
長期失業者
因家庭因素退出勞動市場二年以上,重返職場之婦女(二度就業婦女)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者


二、 因應危機策略
以失業原住民家庭所面臨之經濟危機,產生親子關係疏離等問題為題,擬訂解決策略或方案,如下。
(一)實施方式:透過政府與民間機構資源之合作模式,採取「個別化」、「個案管理」、「團體輔導」、「社區化」、「單一窗口化」等因應原住民族特性與實際需求彈性做法,達到即時「問題診斷與完全服務」,及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制宜之「全方位職業生涯發展服務」與充分適性就業目標。

(二)發展策略
原住民就業促進及職業生涯輔導策略
適時檢討原住民就業促進津貼實施各項措施與做法。
掌握個案,建立原住民勞動人力網路通報系統及管理機制。
檢討就業保險法失業給付規定。
檢討補助失業勞工全民健康保險費及勞保費。
推動原住民社工輔導員就業服務方案。
檢討原住民現場徵才專案就業媒合活動與招募行動專案計畫。
檢討原住民就業服務資訊專案宣導活動計畫實施功能與績效。
推動原住民「部落植林」等專案就業機會開拓與媒合,及「職業生涯規劃輔導諮商體系」單一窗口專案計畫。
研究原住民「財產形成協助方案」專案計畫。
原住民就業技能養成策略(都市原住民就業、原鄉就業、文化藝術創作就業之訓練等策略)
有效推動「能力本位」職業訓練體系。
檢討訓練生活津貼措施。
結合社區進行在地產業發展需求訓練。
檢討訓用合一專案訓練實施計畫。
推動「以就業為導向訓練」之職業生涯規劃終生學習體系計畫。
檢討職業訓推介績效及功能。
原住民人力資源之有效輔導與運用策略
檢討現行原住民自行創設之企業依所需員工職類實施在場訓練附設機構之協助與認定標準。
檢討現行原住民在職進修與專業技術升級進階訓練附設機構之協助與認定標準。
推動建立職業輔導與適應網絡。
推動建立僱用原住民企業資源網絡與名錄及對績效卓著企業專案獎勵。
強化原住民專業技能對策
檢討改進原住民參加技能檢定報名費補助計畫。
推動提升原住民各級技術士證照專案獎勵計畫。
建立具各級技術士證照原住民名錄及職業輔導網絡。
推動建立企業優先僱用具有技術士證照原住民比率制度。
積極獎助企業參與開發原住民族原鄉特色之區域性產業,以創造原住民原鄉就業機會
積極推動企業參與原鄉特色產業之開發,以開拓原住民原鄉就業機會。
建立參相關獎助及優惠措施制度。
獎勵原住民積極創作民族文物藝術,建立連鎖運銷機制,累積文化資產及改善經濟生活。

5-5結 語
家庭型態在歷經不同發展階段,會因為家庭成員間的發生一些事件,導致整個原本和諧的家庭,會因而產生衝突與危機,而在處理這些危機、挑戰時,常需要家庭成員間彼此積極正向思考的態度面對與內外在資源的整合,評估危機因子與風險,以擬訂各種情況之因應對策,方能消除壓力與障礙,順利解除危機,度過難關,使得家庭得以重見陽光。

第六章親職教育
親職教育的定義、內涵、相關理論與推動模式或方案,及實施計畫項目與內容及評鑑方式暨指標,都會因時空與家庭類型及政策變革不同,而有不同界定及不同時代意義與內涵。本章將依此漸次進行介紹,並討論不同家庭類型之親職教育概況及子女發展相關議題,進而據以提出現代化親職教育發展趨勢。


6-1-2傳統「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孝悌為本」等「以人為本」生活禮節做為親職角色規範,以導正不良教養方法。近代提倡「開明權威」或「民主平權」親職角色。
l 我國有制度化推展親職教育活動概況:
57年:「推行家庭教育辦法」
60年:「父母教育」
71年:「親職教育活動」
80、82年:「國民中小學推展親職教育(社區家庭教育)實施要點」
92年:「家庭教育法」
l 我國推展親職教育先導措施政策概況:
採取優生政策
加強婚前健康檢查
加強婚姻指導
l 我國推展親職教育相關法令: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
家庭教育法
少年事件處理法
中途學校教育實施辦法
優生保健法
l 歐美學校常進行的親職教育活動種類
研討會(conference)
家庭訪問(home visits)
非正式接觸(informal contact)
父母進入教室(parents in the classroom)
父母親職教育訓練
交換計畫 社會與社區資源


6-2-2
l 行為學派模式親職教育
巴夫洛夫
史金納
班都拉
l 常用之技術:
強化新行為
建立新行為
維持新行為
消除不良行為
隔離


6-2-3 以治療為主的理論模式
親職教育的發展與推動自有其相關理論為基礎,而形成各種計畫、方案與法令具體的於生活中實施推動,其中以治療為主的理論模式有二種,包括「葛雷塞(William Glasser)現實治療模式」與「薩提爾(Virginia Satir)家族治療模式」之親職教育。
一、葛雷塞(William Glasser)現實治療模式親職教育
基本概念:健全父母才能教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理論基礎:以「共融關係方案」(Parent Involvement Program,PIP)為親職教育課程,採取控制、心理需求與行為關係等概念設計。
◎ 心理需求理論:個體有歸屬、權力、自由與樂趣等需求。
◎ 控制理論:
大腦是控制系統,用於操控或修正外在世界,滿足內在心理需求。
◎ 心理需求與行為關係:
個人如能學會正確、負責與合於現實行為,便能發揮自我功能,滿足心理需求。
主要內容:採以研討會、小團體與個案諮商等方式實施。
◎ 親子溝通技巧:
選擇「正確」、「負責」與「合於現實」的方法,有效解決親子問題。
◎ 父母角色的主要任務:
照顧孩子及提供適當成長環境,滿足愛與歸屬感。
◎ 父母教養原則:
不為孩子做太多事、一起做家事分工、充分自由安排生活與解決問題等。

二、薩提爾(Virginia Satir)家族治療模式之親職教育
基本概念:基於「家庭系統觀」,認為個體有問題,是因其家庭系統「生病」,所以治療的對象是整個家庭關係(系統),包括家庭系統、規則、溝通型態等概念。
理論基礎:一般將家族治療的先區分為四大主流:精神分析取向、溝通或策略取、結構取向、行為取向。
主要內容:採研討會、結構式團體等方式實施。

◎ 親子溝通類型:
最常見的不良溝通型態為口語與非口語訊息的不一致,如雙重束縛式等;最好的溝通方式是「一致型」溝通型態,充分的雙向溝通。
◎ 家庭系統觀:
家庭成員間具備「穩定」與「連鎖互動」關係特質。
◎ 家庭規則:
是家庭成員賴以維繫互動關係的不成文規則,可看出「家庭氣氛」與「管教態度」。
總之,上述2種模式方案之運用會因專家學者個人風格特質與專業,及當時情境的不同,而併同其他理論模式方案選擇1種或2種以上之適當模式融合運用,以達到增強當事人父母親職的能力,能夠有效運用各項溝通技巧,建立良好親子關係與健康的管教態度目標。亦即俗語所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能確實把握因人、因時、因地、因物而制宜原則。


6-3-1 多元化家庭親職策略
一、單親家庭所面臨問題:單親家長問題 、單親子女問題
二、繼親家庭所面臨問題:繼親家長問題 、繼親子女問題
三、隔代教養家庭親職教育概況及子女發展相關議題:祖父母方面 、被撫養者方面

6-3-1一、特殊兒少家長所面臨問題
父母婚姻因照顧特殊兒少遭衝擊。
父母需多花額外時間與心血照顧特殊兒少子女,易產生生理或心理傷害。
其他子女情緒容易受干擾與打擊。
特殊兒少易因疏忽或縱容或補償因素,養成過度依賴習慣。
照顧疏忽易造成特殊子女問題行為。

二、家庭暴力類別與原因
1. 家庭暴力類別: 肢體暴力 、口語暴力、 性暴力

2. 家庭暴力的八種形成原因
家庭成員長期頻繁接觸。
家庭成員易牽制彼此作息與舉止。
家庭成員認為有權影響或控制他人。
對男女角色期待不同。
家庭隱密性功能保障施暴的安全性。
家庭成員係血親關係。
家庭之責任制組織,容易產生壓力。
社會之默許。


三、虐待與疏忽類別與原因
虐待與疏忽種類
身體虐待
精神虐待
性虐待
疏忽
其他不當待遇
虐待與疏忽的四種形成原因
家庭因素
文化因素
父母因素
兒童本身因素


6-4-2親職教育推廣推廣案例討論
理念介紹、說明、準備與運作四階段:
理念介紹階段
說明階段
準備階段
運作階段
協助「家長會」或「家長讀書會」運作
協助「家長會」組織的運作
依據「家長會組織辦法」運作。
會長負責會務運作與會議主席,遴聘秘書協助日常事務聯繫、協調工作。
與機構合作,決定相關計畫。
召開各組運作情形與協調會報,以免因本位主義而耽誤家長會各事務進度。
財務公平、公開透明化,以免淪為少數人黑箱作業背書。
協助機構應節應景舉辦各項活動。
定期檢討,以持續正常運作,造福受處遇兒少。
協助「家長讀書會」組織的運作
安排固定「家長讀書會」時間與地點。
使所有成員有參與感及負起責任。
確定「家長讀書會」時間 。
培養發表心得與意見的機會。
鼓勵成員提出疑問。
避免成為發牢騷大會。
公平分配參與家長應盡之義務與責任。
籌劃與準備進行方式,達到讀書會相互成長之目標。
協助參與的家長善用溝通技巧,達成共同一致意見。
有效器具(材)的運用與公開財務運作,以徵信所有參與家長,以順利運作。

6-4-3親職教育評鑑與設計
評鑑與評量的意涵
評鑑(assessment)係指非批判性
評量(evaluation)係指對所蒐集之資料加以判斷
評鑑與評量的四種要素:
有用性
務實性
歸屬性
正確性
二、親職教育評鑑(量)的實施參考案例
質化評鑑(量) 的實施「回饋問卷」參考案例
研習課程的優點
研習課程的缺點
是否滿足需要與符合期待
建議
其他意見
量化的評鑑(量)的實施「回饋問卷」參考案例
報名手續
工作人員接待
講座人選
研習方式 、研習內容 、研習場地 、研習時間
師生互動
研習對象
對學員助益
對研習整體評價


6-4-4親職教育發展趨勢與展望
一、我國親職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
中央主管機關與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眾多,導致推動上常有本位主義心態或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之消極不作為心態,令人遺憾。
法令尚不完備,散見於各種不同性質法令中規範。
親職教育的專業團體尚未齊備。
師資培育機構未完善規劃。
相關資訊仍嫌不足。
親職教育的資源中心尚屬有限。

二、親職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
運用科學化的程序辦理親職教育,包括參與者的需求評估、現有資源的規劃、活動控制、成效評估等,以系統化的方法掌握活動辦理的成果。
加強活動的豐富性、多元性與實用性,並配合參與者的時間,以吸引更多的人參加。
加強策劃人員、活動領導人的專業訓練,以提昇親職教育專業水準,並廣增義工以支援活動人手的不足。
加強宣導,以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父親或男性)前往參與。
建立網路、資源共享,不但可使親職活動推廣得更順利,也可使親職理念推廣得更廣。
與社區家庭教育相結合:
社區發展是未來社會結構的發展趨勢,親職教育若能與之結合,則可使活用社區資源,並使親職理念深植人心,同時也促進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精神。
培養使用者付費的觀念:
就長期推廣而言,建立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一來使參與者珍惜接受教育的機會,再者解決經費不足、人手不足、師資來源的問題。
父母參與學校教學與活動需立法予以推動。
親職教育專業團體會日漸增多,成為相關人員專業水準提昇的動力。
增加對親職教育推動之個人與團體、單位的獎勵與獎助。

6-5結論:
家庭是每一個人最親密的初級團體,透過家庭的功能與社會化歷程,可以協助家庭成員建立合宜的行為,而適應社會規範。所以,健康家庭的親職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反之,則可能產生家庭解組與親子間關係緊張。由此可見,親職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般,期待本單元的相關資料的簡閱與實際案例討論,能夠提供給有這方面需求者的參考,順利解決問題,家庭幸福美滿,平安喜樂。


第七章摘要
隨著家庭照顧功能的縮小,許多失依和受虐的兒童及少年逐漸成為社會工作的主要服務群體,或從家庭維繫的角度來增強兒童少年的家庭的照顧功能,或從家庭重整的概念來協助因故必須家外安置的兒童及少年返家團聚及家庭適應,牽涉多元環境系統的互洞。
但是,近年來社會福利的輸送體系積極走向「民營化」的發展趨勢,政府透過方案委託或購買服務的策略引進非營利機構或營利機構一起從事社會福利輸送的任務,為了擴大機構的參與,政府所委託的機構相當多元、分工精細,以致所建構的社會福利資源網絡零碎不完整,有多元需求的案主經常無法在一個機構的窗口取得所有所需要的服務,強調服務資源整合技術的個案管理方法因而應運而生。

「個案管理」的工作方法是在案主的需求與社區的資源之間築起橋樑,其實務模式因著介入的重點不同,一方面從案主的資源網絡進行資源的連線和協調,另一方面從服務的輸送系統介入進行經費分配和行政建制,目的在建立一個友善案主運用資源的環境。
個案管理師依循一套協調和倡導的助人過程和方法,建構案主的資源網絡和增強案主運用資源網絡的能力。在協助案主與其所在的環境資源連線的過程中,個案管理師的角色應該突破過去助人的諮商者角色,尚需同時兼任資源協調者和倡導者的角色。

本講分為三個章節,
第一部份探討有關個案管理工作方法的發展歷史與概念定義,
第二部分詳細說明個案管理的工作方法與技術,特別是可以促進有關資源協調的活動及個案研討會的細節,
第三部分在澄清說明一些有關個案管理的錯誤迷思應和提醒實務人員經常面對的倫理兩難議題。


7-1-2多元家庭問題案例
案例資料
案家因為經濟困難,在鄰居的協助下前往某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求助,經社工員訪視發現,大家長是祖母,今年65歲,作臨時工為生,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未婚,從事清潔工,收入不穩定;二兒子是未婚,為極重度多重障者;三兒子已婚,因吸毒入獄,經常出入監獄,育有兩女兒,大女兒8歲,小女兒今年1歲1個月,於出生時因醫護人員打錯針而成為永久性腦性麻痺,需經常更換鼻胃管,媽媽無法面對此一狀況早已離家不知去向。

案家的主要問題陳述如下:
經濟困難:某社會福利服務中協助案祖母低收入戶,但案家有一塊共業的祖產土地,加上多位成人被認定為有工作能力者,低收入戶申請遭到拒絕,需要尋求其他社會救助資源。
遺棄通報:在三兒子入獄、妻子又離家、案祖母外出工作,留下8歲小孩照顧1歲的腦性麻痺孩子,因為哭鬧而遭到鄰居發現兩個小孩單獨在家,而通報家庭暴力防治中心。該中心接案後,考慮家中大人皆無法提供合適照顧而安排寄養家庭安置,但因一般寄養家庭沒有照顧特殊兒童的能力,只好令其返家,要求案祖母帶回照顧,並轉介早期療育管理中心協助整合適當的療育服務,增強案家的照顧功能。
療育需求:案家的1歲女孩在南城醫院打錯針後,原本固定到台大醫院進行後續的治療與復健,並定期更換鼻餵管,後因案家中無人力接送往返而停止回診,改由組母與其8歲大的姊姊為其更換鼻胃管,照顧品質堪慮。
早期個案管理中心承接這個家庭的轉介後,發現案家的需求相當多元,有必要整合多個機構一起介入處遇,說明如下:
經濟補助:協助申請危機家庭兒童補助及相關急難金,協助案家暫渡經濟困難時刻。
安排醫療評估鑑定:協助1歲女童相關身心發展評估,以便申請殘障手冊和媒和合適的療育服務。
提供療育服務:根據發展評估結果,協助安到宅服務,維繫或提昇女童的各項身心發展進度。
提供居家護理服務:由於8歲女兒和祖母皆未受到簡易護理訓練卻進行胃鼻管更換,協助媒合居家護理或居家照顧服務以確保1歲女童在醫療需求方面之滿足與健康安全。
疏忽的改善:由於家中大人經常必須外出工作,幼童經常面臨疏忽照顧之慮,協助申請臨托服務以減輕案家照顧壓力。


7-2-1個案管理方法
個案管理師的介入技巧著重兩大焦點
一是直接與案主工作:培養他們起碼的生存技巧和提供情緒性支持以增進其自信心
二是進行社區資源的整合:從單純的協助案主協助與社區資源連線,到協助他們發展所需的新資源、協助協調案主所在的資源網絡,最後倡導友善的服務系統與政策改革。


7-2-3個案研討
個案研討會案例說明
基本資料:
案主姓名:阿義(虛擬 ) 性別:男 年齡:11歲,國小五年級
接案概況:
轉介單位:學童中輟輔導機構
接案地點:國小輔導室
主訴問題:中輟通報及家庭問題
親子互動:學校通知家長有關案主中輟問題,家長並不積極回應
行為問題:導師描述案主經常面無表情、沈默不語,建立關係不易
疑似兒虐:導師有時會發現案主身上有傷,案主表示是母親的責打
家庭狀況 :
家系圖:
家庭訪視資料:
C目前與C母、C母之同居人同住。C對自己另有親生父親一事並不知情,自小即稱C母同居人為「爸爸」,雙方感情尚稱不錯。
C母從事特種行業,經常必須晚上離家工作,C母同居人為水電工,經常需外出進行工程一至數月不等,C經常被單獨一人留置在家中。
C幼時被寄養在C阿姨家,直到要上小學時才被帶回。在二年級至三年級階段,C母又委託C家附近的一位開美容院的友人照顧C的三餐起居,因此C直到小學三年級才正式由母親自己照顧。
親子互動狀況:
C母表示自己常不清楚『C到底在想什麼』,平常問話C幾乎都沈默不語或只回答簡單的是或不是。C母抱怨孩子有逃家、偷竊、說謊等問題,對C的管教相當吃力,只要C出現問題行為時幾乎都是以責打的方式予以處罰。
C表示,C母工作至深夜返家,有時酒醉時會叫C起床倒水、做家事或對C發脾氣,C母同居人在家時則會叫C先去睡,協助C母善後,但若同居人不在,C則需獨自面對此狀況,C對此相當反感。
C的重要他人:
C阿姨:C幼時由住在中部C阿姨照顧,因此對於C阿姨頗為信任,C很高興母親偶而會在假日裡帶C回C阿姨家與C表哥表姊玩。
C母友人:C母友人在C家附近開設美容院,以前C放學後會到美容院吃晚飯、和C母友人的孩子玩,但C五年級後比較不常往美容院走動。
個案研討邀請參與的單位及主述
學童同中輟輔導社工
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兒保社工
學校輔導老師
社區志工協會社工
服務計畫訂定討論
增強C母的親職管教功能
改善C的逃家、中輟行為
協助案主發抒自我情緒
安排課後照顧服務


7-2-5個案研討會應注意事項
在進行個案研討會的準備工作,個案管理師應就下列的議題進行事先的協調,以促進未來個案研討會的順利進行,議題如下:
案主參加與否:
如果會議的主題直接影響案主參與計畫執行,希望能獲得其配合行動者,則邀請案主參與為佳。如果會議的主題是要解決機構間的爭論衝突或彼此的歧見落差,則不宜讓案主參加,目睹爭吵。
參加成員組成:
基於團體動力的有效發揮作用,成員的邀請也很重要,例如邀請該機構具有決策力的人、邀請具有協調共識的人、邀請該機構接納案主立場的人、邀請具有專業權威人士等。
會議目的的事先溝通:
召集人一一與與會人士事先溝通研討會的目的與預期目標,並徵求議程討論的積極支持。
會議通知的事先寄發:
內容應包括暫訂的議程、目的、時間(開始與結束)、與會人士的姓名與機構頭銜、參考資料或邀請建議資料。
保密原則的提醒:
機構間的個案研討會牽涉案主個人資料的分享,挑戰社工倫理的規範,但為了資源的協調以增進案主的資源網絡,則三項措施的執行可以降低保密守則的破除,一是爭取案主同意分享部分資訊(informed consent),一是與會人士簽署保密同意書,一是於會議中提醒保密的重要性與約制性


7-3-1個案管理的迷思
個案管理是服務輸送問題的萬靈丹,但若所需的福利資源根本不夠,何來管理?
個案管理可以節省服務的成本,但實證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有些個案管理的方案相當昂貴。
個案管理的服務提供可以保證高品質的專業服務,但若個案管理需要靠服務的仲介來完成,有時無法控制服務過程中每一位提供者有同等的表現,有時甚至無從評估起。
個案管理在各種情況下的定義皆一致,但個案管理的定義可以從各種層面切入界定,實施的內容和模型因此各有不同。
個案管理是社會工作專用的工作方法,但其實醫療體系與特殊教育體系很早就已經提到個案管理的方法的實施。


7-4結語
「個案管理」是一個協助案主整合所需服務資源的工作方法,個案管理師透過一個連續性的助人過程來排除案主運用其周遭資源的障礙,並增強案主善用資源的能力,最後營造一個友善的資源網絡以發揮社會支持的能量,非常符合「個人在情境中」的社會工作實務核心架構。 本講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份探討有關個案管理工作方法的發展歷史與概念定義,第二部分詳細說明個案管理的工作方法與技術,第三部分在澄清說明有關個案管理的錯誤迷思應和提醒實務人員經常面對的倫理兩難議題。

「個案管理」和傳統個案工作方法並不相悖,所不同的在於「個案管理」的工作重心並不在治療或消除案主的問題,而是在增強案主運用資源的能力,協助案主找出所需解決的問題和需求,評量案主潛在或現有的正式和非正式資源,找出和克服案主運用這些資源或協助的障礙,再根據此發展出一個具體可行的行動計畫。為了協助案主從其所在環境中取得所需的資源,並進一步的擴增案主的資源網絡,個案管理的技術大致有四類策略,連結、協商、倡導和協調,本講詳細的介紹了這四類技術的運作歷程。
具體來說,當案主所需的資源存在但卻不會運用時,個案管理師促使案主和該項資源之間彼此認識,最後與資源「連結」;當案主所需的資源存在,但雙方之間存在某些歧見或障礙,個案管理師就透過「協商」降低彼此之間的期待差異;當案主所需的資源不存在或因故無法取得,個案管理員應協助案主進行「倡導」,建立友善的資源環境;當案主同時面對多個助人機構或專業人員時,經常在求助體系間疲於奔命,個案管理師努力於跨組織、跨機構,誇專業人員間的「協調」,建立一個整合的助人網絡,本講特別引介助人單位之間面對面的「個案研討會」進行方式提供參考。

最後,本講特別探討個案管理師可能面對的四組倫理兩難議題,分別是個案管理師應該重視案主的自主性或專業干預性呢?個案管理師應該要忠誠機構或忠誠案主呢?個案管理師面對多元機構之間應該如何兼顧案主保密和資訊分享的議題?個案管理師面對有限的資源應該如何平衡分配的公平正義議題?

關鍵詞彙及自我評量題目的答案頁數
各位同學這是第一章~第十五章的關鍵詞彙及自我評量題目的答案頁數,但是並沒有按照題目標題寫頁數,而是按照頁數順序寫頁數,所以請同學自行找一找在哪裡?順便預習功課吧!若是答案有錯誤也可以告訴我要訂正唷!謝謝感恩!

關鍵詞彙及自我評量題目的答案頁數
第一章5、6、8、10~12、14、20
第二章31、32、34、37、39、41、42、44、46、48~50
第三章63、65、67、73、75、76、79
第四章90、98、101
第五章108、110、111、113~117、121、124、125、130、131、134
第六章141、143、144、147、148、150~157、164、169、170、172
第七章179、181、183、186、193~197、199
第八章209、211、213、215、216、218、221
第九章231、232、234、237、239、241、244、245、247、249
第十章257~262、264、265
第十一章286~288、291、297、301、302
第十二章315~317、319、325、328、329、332
第十三章341、344~346、348、353、356、363
第十四章373、375~385、387、391~393、395、397
第十五章407~410、413、417、420、421、423、425、426
P.s以上僅供參考!請自行找到正確的答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