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97上 家庭生活教育導論 期中考1 ~ 6章 瓊瑩重點整理



空大書香園地

97上家庭生活教育導論第一章至第六章。(P1 P138

台中中心 期中考97/11/9 第一、二次面授10/5 10/26

期末考98/1/11 第三、四次面授12/7 12/28

瓊瑩 重新整理 julie學姐提供資料,加少許部份沒有資料,2008/10/3完工

轉貼julie學姐2007/11/15 96上家庭生活教育導論期中重點整理

第一章 家庭生活教育的意涵 摘要P4 P1
1.家庭教育法中定義為家庭教育為「家庭中所有成員提供的各種增進教育功能的學習活動」。
2.近年來重視的婚前教育、約會、兩性交往、個體潛能的激發、人際互動或各種資源的管理應用
,皆可說是家庭生活教育的一部分。
第一節 家庭生活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一、家庭生活教育的意義:KirkendallWhatleyLevin皆提到家庭生活教育是研究個人角色與
P8 人際間的關係,尤其是幫助個人擴展能力,並了解與人相處之道。
林如萍歸納出幾項有關家庭生活教育定義的重點:P9
1.家庭生活教育是以「個人」為焦點-「兒童」、「青少年」「成人」、「老人」四階段。
2.家庭生活教育兼具「問題取向」與「發展潛能」
3.家庭生活教育包含「認知」、「態度」與「技巧」
◎家庭生活教育是全家、全人的終身教育,包括了家人關係與家庭生活經營兩個層面。
二、家庭生活教育的內涵P10~13
(一)美國家庭生活教育內涵:P10
1997年美國家庭關係協會修訂家庭生活教育為九大主題:1.社會中的家庭 2.家庭動力
3.人類的成長與發展 4.人類的性 5.人際關係 6.家庭資源管理 7.親職教育與指導
8.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 9.倫理。
(二)我國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內涵P10
民國92年三讀通過的家庭生活教育法中則明定家庭教育的範圍如下: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家庭 資源管理教育以及其他家庭教育事項。
李淑娟(1998)指出,我國推廣成人家庭生活教育的重要範疇包括1家庭生活管理2親職教育
3家庭關係與發展4親子溝通與技巧5夫妻婚姻關係教育6家庭世代生活倫理教育
7身心保健常識8休間娛樂9環境保育10衛生保健11.飲食營養與衛生
12服裝管理與搭配13個人發展14人際關係與自我調適15職業進修
(三)家庭生活教育內涵說明P12
綜合美國與國內家庭生活教育的內涵,有下列各主題分述之:
1.性別教育:兩性生理、心理、情緒、社會、倫理等層面的知識。
2.婚姻教育:婚前教育、新婚調適與家庭計畫、夫妻溝通、婚姻衝突與危機處理等教育。
3.親職教育:父母(含單親)角色與職責、態度與責任、親子溝通與調適、子女教育等。
4.家庭資源管理:了解家庭成員或家庭,在管理時間、金錢、物質、能源、人脈、空間等資源時
有無作有效利用明智決策、規劃。
5.倫理學:包括孝親事長、愛子慈幼、兄友弟恭、婚姻關係及子女或晚輩對於父母或其他長輩應有之態度與責任等。
6.人類發展:了解家庭中的個體生命全程發展。
7.自我與人際關係:了解自我與人際關係的發展與維持。
8.休閒教育:家有關庭成員或家庭的休閒安排與規劃教育。
9.飲食與健康教育:營養知識、保健知識等。 P2
10.社區與環境教育:包括家庭與社區關係、家庭與自然的關係、環保觀念的建立等。
第二節 家庭生活教育的沿革
一、美國家庭生活教育的沿革:P13~14分為五個時期:1.初創期(1776~1860年)2.發生期(1861~1900年)3.具體期(1901~1920年)4.拓展期(1921~1950年)5.鞏固期(1951~1990年)。
二、我國家庭教育的沿革:P15~17
1.推行家庭教育辦法(1945,1968):(34年發布,57年修正)。主要內容:
1)目的: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改進國民生活,以期建立現代化家庭。
2)內容重點與影響:依各學校之教育目標及對象需求,分別辦理家庭教育有關之人員培訓、研究、推廣及輔導等事項。並定義家庭教育為:孝親事長、睦鄰、.婚姻、育嬰等教導,以及新生活運動。
2.「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五年計畫實施方案暨修正計畫(1986)
1)目的:強化親職教育功能,結合公私立機關、學校、團體的力量,加強倫理觀念,協助父母扮演良好角色,引導青少年身心之健全發展,增進社會整体和諧。
2)內容重點與影響:分別從民間組織、大眾傳播、學校教育及專業輔導四方面著手。
家庭教育實施以為人父母為對象,內涵以「親職教育」為主;並於各縣市設立「親職教育諮詢中心」,成為推動家庭教育的主力機構。
3.家庭教育工作綱要(1990)4.加強家庭教育強化親職教育功能計畫
5.推展學習型家庭,建立祥和社會中程計畫6.家庭教育法
第三節 家庭生活教育的目的/目標
一、家庭生活教育的目的:P17美國家庭關係協會認為,「家庭生活教育」是提供充實個人與
家庭生活所需知識與技能,目的在於「促進家庭幸福」。
P17美國家庭生活教育委員會認為家庭生活教育的目的在於學習生命週期中的發展需求與
行為,以發展個人在扮演目前及未來家庭角色的無限可能。
◎我國過去家庭生活教育相關法令政策來看,其目的是:P18
1.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改進國民生活,以期建立現代化家庭。
2.強化親職教育功能, 結合公私立機關、學校、團體的力量,加強倫理觀念,協助父母扮演良
好角色,引導青少年身心之健全發展,增進社會整體和諧。
3.發揮家庭功能、強化家人關係及家庭與社群關係, 建立現代化家庭,以促進民主、和諧、
積極進取的社會。
4.加強國民建立幸福家庭知正確觀念與能力,並進一步建立整體性家庭教育推廣工作網路
體系。
5.結合終生學習的理念,協助民眾建立現代化的健康家庭。
6.增進國民家庭生活知能,健全國民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建立祥和社會。
◎檢視美國與我國家庭生活教育目標可以發現以下數點:P18~19
1.教育對象廣泛:
1)對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兩性及婚姻教育
2)對為人父母者提供因應嬰幼兒身心發展與保育、養育子女、家務管理、孝養父母與鄰里相
處等經驗及知能交流、觀摩、切蹉、研習與諮詢服務。
3)對為人祖父母者提供子媳、孫子女相處之道。 P3
另一方面,也對於多元家庭型態的家庭生活教育不遺餘力,「推展學習型家庭,建立祥和設會」。
2.終極目標以建造幸福家庭與和諧社會為主
第四節 當代家庭面面觀
一、當代家庭的面貌P20~21:家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互許承諾且分享親密、資源、
決策及價值」的社會基本單位。
(一)以世系分類:台灣地區以父系家庭為主,即家系、姓氏、財產等均由父方的男性傳遞下去。
現行的夫妻財產制可分為:法定財產制、約定財產制。
a法定財產制(即聯合財產制、共同財產制) :夫妻將其財產及所得,除特有財產外,合併為共同財產,而為夫妻共有財產之制度稱之。
約定財產制:夫妻可在婚前或婚後以契約選擇「共同財產制」或「分別財產制」,作為他
的「約定財產制」.
P20在聯合財產制中夫或妻於結婚時所擁有之財產,以及婚姻關係存續中之財產,皆為
或妻之原有財產,故亦各自保有其所有權。而不能證明為夫或妻之原有財產者,則
為夫妻共有之原有財產。
法定財產制:若夫妻未約定,則適法定財產制,即聯合財產制。
共同財產制:夫妻將其財產及所得,除特有財產外,合併為共同財產,而為夫妻共有財產之制度,稱為共同財產制。
b分別財產制:夫妻各保持其婚前與婚後財產的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收益全之夫妻財產制。此是目前最能保障妻之財產獨立的夫妻財產制。
()以居住方式分類:目前大部份家庭仍是隨父居,即以男性戶長為家長。
民法親屬篇稱家者:謂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之親屬團體。家長由親屬團體中推定之;無推定時,以家中之最尊輩者為之;尊輩同者,以年長者為之;最尊者或最長者不能或不願管理家務時,由其指定家屬一人代理之。
()以婚姻形式分類:一夫一妻為主。
()以家庭形式分類:1).核心家庭(由一對夫妻及其未婚子女所組成)是家庭主要形式,單親、無子女家庭增加中。
2)主幹家庭(即折衷家庭,由祖父母、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組成,之
三代同堂家庭)漸少,但祖孫家庭增加。
()以主要人倫關係分類:華人家庭以父子倫為主軸的情況仍普遍,但隨著核心家庭增加,成為多數,以夫妻倫為主的情況亦趨顯著。
二、社會與人口變遷下的家庭:台灣社會少子化、老齡化、外籍與大陸配偶的急遽增長,家庭
P21~22 結構規模持續縮小,小家庭和單身家庭成為家庭結構的主流。
【候鳥家庭】也是臺灣近十年來新呈現的家庭型態,其直接肇因是兩岸投資往來的日益熱絡,50萬台商到大陸發展,夫妻及子女兩岸分居,為「家庭」提供了新定義。有人稱之為台灣家庭的「新分居時代」。

P4
三、另類家庭:P22為呼應人類對親情的原始渴望,人們試圖透過童年玩伴、鄰居、同事,甚至網路上的交友等非血緣的方式,建立親人般的親密情誼。他們鼓勵人們跨越文化與種族的藩籬,建立屬於自己的「另類家庭」,讓彼此的照顧與支援,形成另一個強而有力的後盾,攜手共享生命的悲喜。

第二章 家庭生活教育的現況
第一節 家庭生活教育的建構基礎:P29~30
1關注生命歷程中的個人和家庭2.以個人和家庭的需求為基礎 3.結合多元學科領域和多元專業 4.多元機構的共同合作 5.教育取向而非治療取向 6.呈現和尊重不同的家庭價值觀 7.家庭生活教育人員的專業要求
第二節 國內外家庭生活教育現況
一、美國家庭生活教育現況—以美國家庭關係協會為例
(一)家庭生活教育架構:美國的家庭生活教育架構以人生的發展階段為縱軸,以生活中面臨的 P31議題為橫軸,縱軸包括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中老年期。橫軸包括社會中的家庭、
家庭動力、人類成長與發展、人類的性、人際關係、家庭資源管理、親職教育與指導、 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倫理。
(二)家庭生活教育課程指引:P32~33
1.社會中的家庭:旨在使學習者瞭解家庭與社會中其他機構體系的關係:
2.家庭動力:使學習者瞭解家庭強力及弱點,並瞭解家庭與它們的關係。
3.人類成長與發展:使學習者瞭解個人在家庭中,終其一生的發展。
4.人類的性:使學習者瞭解生命全程中,性的生理層面發展、心理層面發展、社會層面
發展,而能有健康的性調適。
5.人際關係:使學習者瞭解人際關係的發展與維持。
6.家庭資源管理:使學習者瞭解個人與家庭決策,以開展或分配資源。
7.親職教育與指導:使學習者瞭解父母的教育與引導,如何對兒童與青少年產生影響。
8.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使學習者瞭解家庭的法定意義,以及法律對家庭狀態的影響。
9.倫理:使學習者瞭解人類社會行為的特質與品質,並檢驗倫理道德問題與議題。
二、我國家庭生活教育現狀:我國目前家庭生活教育推行體系約可分為四類:P34
(一)學校體系:1.正式課程:(1)九年一貫課程 (2)高中課程。 2.外加課程:
(二)社政體系:1.家庭教育中心。
2.社區大學:目標(1)展開公共領域,發展民脈。
(2)重塑生活型態,引領社會價值。(3)培養批判思考能力,進行社會內在反
(4)解放知識,重構經驗知識。(5)結合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革,提升台灣整體文化。
(三)農漁政體系主要是透過農漁會的「家政班」。
(四)民間機構、團體:由(NPO)非營利組織或機構,如學術團體、宗教團體、基金會等來推動。



第三節 家庭教育法與家庭生活教育P38~40 P5
一、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教育:主要在提供每一位學習者增加家庭生活知能,增進家庭生活福址的教育就稱為家庭教育。目標在「強化及提升個人與家庭的福祉」。
二、家庭教育法的緣起與目的:家庭教育法的目的為「增進國民家庭生活知能,健全國民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會」。
三、家庭教育法對國內家庭生活教育的影響:P38~40
(一)強調幸福家庭的重要性(二)明訂家庭教育的範圍
(三)建構完整的家庭生活教育推廣體系(四)確立家庭生活教育是終身學習的觀念
(五)建立家庭是一完整系統的理念(六)鼓勵民間機構一起投入。
第三章 家庭生活教育的未來展望
◎家庭生活教育的挑戰:
1.未來家庭生活教育的發展方向建議朝家庭生活教育地方化、家庭生活教育終身化、家庭生活教育多元化、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化、家庭生活教育優質化、家庭生活教育資訊化、家庭生活教育國際化、家庭生活教育普及化等方向努力。
第一節 家庭生活教育的挑戰
一、家庭生活教育工作者:1.家庭生活教育人員的養成及專業認定議題 P47 2.家庭生活教育人員的在職進修議題
3.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員的人力資源議題
二、學習者:P48 1.學習者對家庭生活教育的意義認識不清 2.沒有活動資訊阻礙民眾參與家庭生活教育活動。 3.民眾雖認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並未有學習意願 4.多數民眾期望免費才參與家庭教育活動
三、家庭生活教育機構:(一)家庭生活教育機構的整合議題(二)家庭生活教育機構分佈議
四、家庭生活教育學術專業:(一)專業化的兩難議題(二)訂定專業規準議題 P49~50 (三)專業內容分岐不一
第二節 家庭生活教育的專業化
一、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化規準:East的八個指標來評估家庭生活教育的專業化。
美國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化的主要工作方向:P50~51
1.活動為全時間的有給職2.在大學中提供訓練課程3.由受過訓練者成立專業協
4.專業名稱、認證標準、核心知識
5.來自專業團體內部衝突、及來自團體外之外部衝突,以獲得獨特的角色意義
6.社會大眾對該專業的接納7.具專業證書或執照8.倫理規範的發展
二、美國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化的主要工作方向:P52
1.活動為全時間的有給職 2.在大學中提供訓練課程 3.受過訓練者成立專業協會 4.專業名稱、認證標準、核心知識 5.來自專業團體內部衝突、及來自團體外之外部衝突,以
獲得獨特的角色意義 6.社會大眾對此專業的接納 7.具專業證書或執照 8.發展倫理規範,以免除不道德的執業,保護社會大眾。
三、美國家庭生活教育專業認證:美國家庭關係協會(NCFR)所強調的家庭生活教育其最基本目的乃是協助個人及家庭,並從家庭生命週期中學習有關人類的成長及其行為。而學習的經驗主要著重於發揮個人在目前以及將來家庭角色上的可能潛力。故家庭生活教育的中心理念乃是提升個人在家庭的關係、作決策上的能力,以及發展個人的自尊。
NCFR認證上有分為個人及學校兩種,個人主要是以個人背景及經驗等提出申請,而學校認證則是從NCFR核準的系所,發給暫時性之認證。
()NCFR的個人認證1認證種類(1)正式證書(2)暫時性証書
2申請所需文件(1)文件資料(2)填妥申請表(3)推薦信(4)申請方式
3 認證委員會的決策(1)通過(2)條件式通過(3)暫緩(4)否決
4認證的時效及費用(1)正式證書(2)暫時性証書
5繼續教育
()學校認證1申請程序2申請資格3認證費用及時效
第三節 我國家庭生活教育的未來方向:
我國家庭生活教育的未來方向:P60 P6
一、結合地區資源,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地方化。
二、建立生命歷程學習概念,達成家庭生活教育終身化。
◎不同生命階段需面對不同議題:
1.兒童期:學齡前兒童家庭遭遇之照顧或養育問題以「兒童休閒場地不夠」比率最高。學齡兒
童在家庭遭遇的教育問題以「無法引導孩子重視作業」比率最高,管教問題以「父母意見不
一致」最高。
調查結果發現,不知如何引導小孩及管教小孩、沒時間陪小孩、管教小孩時意見不一致、孩子放學到父母回家前的安置等,是國內家庭在養育兒童上常遭遇的問題。
2.青少年期:逾半數的父母採民主式的管教態度。與父親最容易發生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以「
課業升學問題」最多,與母親以「生活習慣」及「課業升學問題」較多。未在學者以「交友人際問題」最高,少年來的壓力來源「家長」比例最高,少年比較信任的對象「父母」比例最高。少年需要協助除課業升學之外,其次為家人關係問題。結交異性朋友方面:男性少年重視外貌;女性少年重視身高.結果發現,少年較困擾的問題,家庭方面:父母管教、家人關係等。同儕關係:人際關係、異性感情問題等。自我層面:課業問題、對自己沒有信心、身材不夠好、性知識不足…等。
3.成人期:對自己生活不滿意比例最高。與父母的關係、子女關係、夫妻關係、鄰居關係,多數人表示滿意。對社會風氣、倫理道德,表示很不滿意。成人對未來生活最憂心為「財務問題」。對未來生活的期望「身體健康的生活」。
4.中老年期:65歲以上老人仍有配偶者,只有半數以男性有配偶為多。表示對生活不滿意最多退休後的規劃,則以賦閒在家為多。
三、照顧弱勢團體,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多元化。
四、建立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培訓及研究,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化。
五、建立家庭生活教育評鑑制度,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優質化。
六、提供家庭生活教育e化學習管道,達成家庭生活教育資訊化。
七、加強家庭生活教育國際學術交流,達成家庭教育國際化。 P7
八、結合民間企業、機構與團體,達成家庭教育普及化
第四章 性別教育
摘要P74
1.性別教育使我們了解性的意義及兩性的差異外,更可以透過性別教育的過程,明白真正的公平,那就是不論男性、女性、婚姻狀況、年齡等不同,都應平等的被對待及相互尊重。
2.可由發展論(強調生理及心理的發展改變,主要放在個人層面來論述)及女性主義論(強調社會的影響及限制,主要從家庭及社會層面來分析)的觀點來說明性別教育。
3.BubolzMcKenry認為性別教育主要內容說明之,其中包括了性教育、約會擇偶及關係的發展、為人父母、工作與家庭生活、家庭變遷及家庭危機和衝突,而從這樣的架構可看出許多家庭中所面臨的主要課題及挑戰幾乎都與性別教育有關。
第一節 性別教育的發展及現況P75~76
1.性別教育早期多半由家政系的課程所提供,大多數的學習者多為女性。在1960年代家政教育面臨很大的變革轉型時,加入了男性的學者及學生。性別教育才逐漸成為課程的重點。其主要的原因有其重要的社會背景因素,也就是女性主義的興起。女性主義的興起讓社會重新思考兩性角色、權力及傳統的價值,也讓家庭生活教育檢查其相關課程中傳統的價值及兩性行為,以及自身對兩性角色認知的偏差。
2.「性教育」政策早已受到社會較多的重視,其中主要是因為未婚懷孕人數的增加,使得政府及學術界同時面臨此一社會現象的衝擊,於是許多的預防方案,使得性別教育應受到重視的程度減弱。
第二節 性別教育的意涵與理論觀念P77~81
一、 性別教育的意涵:「性教育」主要是從兩性的生殖器官出發,並由此生理上的性別所衍生出
的個種相關議題,主要偏重在性行為的生理、心理、社會面,以及生育、生殖、婚姻與家庭之兩性互動,因此性教育在兩性教育中可說是以較狹義的層面談兩性互動。
P77「性別教育」從兩性教育的廣義層面來說明,其所強調的是社會所建構的兩性關係,並探討造成兩性差異與限制的各項因素,重新思考及反省社會所造成的不當兩性差異,以期能達到真正兩性的平等。
性別教育中,我們教育學習者平等、判斷、自我決策、責任的價值及目標,強調兩性關係、角色、行為及發展的真正學理基礎,以減少社會文化影響帶來的性別刻板化印象及性別的階層化。
二、性別教育的理論觀點
()發展論:發展論基本上著重在生物體從出生到死亡整個過程改變的情形,不論是成長、成熟、老化皆是發展的一部分,且發展論亦強調人類整個發展的歷程多半依循著一定的順序,有相近的時間表。
發展觀點也提供了很重要的「最佳時間」的概念,在什麼階段給予學習者適當的性別教育內容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游惠美(1999)指出有效的性別教育策略是應考量學習者不同階段的需求,故選擇適當的性別教育課題在適當的時機,不僅學習者的動機較強,對學習者的幫助也較立即,而方案的推出效果自然是較佳。 P8
(二)女性主義論:女性主義是一種社會運動,提倡女性主義觀念的學者常被視為是「新女性」、「女性主義者」,他們開始提出一些兩性平等的口號,並關注社會及家庭中女性常被忽略、錯誤的解讀及視為平庸的現象,尤其是一些以男性為中心思想的模式長期的貶低女性的價值及能力。
女性主義認為兩性天生的不同,並非造成兩性在社會地位上如此大的差異,而是社會及政策及男性為主控的角色,並透過法律、教育、各種管道將此觀念深植於文化社會價值觀中,一代傳一代同樣的思考模式,因此女性主義深信表面上法律、教育、工作等兩性公平制度的建立,只不過是一個表面上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應是回歸到每個個體內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將兩性平等的觀念深植於社會文化的價值中,如此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女性主義挑戰從結構功能論出發典型家庭結構。女性主義反對視此種傳統家庭結構及分工模式為單一的家庭價值觀,並認為多元家庭才是社會主要的家庭價值。女性主義挑戰所謂「和諧家庭」的偏差社會概念。在東方社會中根深蒂固的「女性應有德行」在女性主義認為是社會對女性地位忽視及貶低的另一現象。
◎女性主義對家庭生活教育影響,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幾項:
1.不論在家庭或社會、自己或他人,在其關係及權力上應是平等及公平性的。
2.應從社會歷史文化的脈絡中,了解家庭的變遷及個人和家庭的問題。
3.多元家庭的類型應被社會所認可,且具合法性。
4.在家庭、家戶及經濟的歷史結構關聯性上,「有給」及「無給」工作的價值似乎是兩性平等的
核心問題。
5.對女性及家庭而言,其經濟的自我滿足是很重要的,尤其影響著家庭權力的結構。
6.家庭的經驗中,個人的差異性應被容許的。
7.對家庭成員而言,具有多重性別角色特質者,比僅具單一傳統刻板性別角色者,有較佳的潛在
利益。
第三節 性別教育的方案與實施:P81~86
一、性教育:
1.目前有關性教育針對未成年方案中,最常見的有:青少年未婚懷孕的預防、AIDS的預防、兒
童性侵犯預防等,這些方案除了多半針對未成年的孩童外,其實施目的多以增加自身的知識、能力及自我評價來因應此類事情的發生。
2.教導兒童青少年正確的性價值觀是間接預防未婚懷孕、性侵犯等方法之一。
3.自我的評價、學校表現良好等,間接影響性價值觀及其行為的表現。
4.女性主義強調性教育應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學習兩性在性行為上的正確及公平的態度,而非
延續社會所期望的不正確觀念。
二、約會擇偶及關係的發展:女性在適當的年齡內,有對象才屬正常,但自我卻沒有主控權;
男性則有更多的彈性及自主性來挑選對象。應從兩性平等的角度來評量他們的選擇及態度
行為。
三、為人父母及子女養育:父親的參與並非在「協助」的觀點,而是「分享」及「我的責任」
的觀點。
四、工作與家庭生活。 P9
五、家庭的變遷:
1.家庭結構的變遷:傳統社會視核心家庭及主軸家庭為主要家庭的類型,以性別分工的方式~男 主外、女主內來分擔家庭發展及子女成長的主要責任。而學習者應認識家庭的多樣性面貌,從家庭的需求及發展來了解角色扮演的功能。
2.家庭生命週期史的改變:現代社會中有許多家庭選擇沒有子女,或先有孩子才結婚,亦或是等事業有成之後才有孩子,這些改變使原有家庭生命週期的概念受到挑戰,固定的角色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今社會的需求。
六、家庭的危機與衝突
第五章 婚姻教育()--婚姻教育的理論基礎
1.家庭教育係指具有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活動,其中包括了婚姻教育。婚姻教
育的概念,規範各縣市政府應提供適婚男女至少4小時婚前家庭教育,並得訂定獎勵措施以
鼓勵民眾參與。
2.家庭生活教育的重要原則是:教育方案應植基於學術研究之基礎,就「婚姻教育」此一家庭
生活教育議題而言亦是如此。
第一節 臺灣的婚姻現況:我國的婚姻現況值得關注的議題:P98
(一)初婚年齡提升,晚婚趨勢形成。(二)婚配條件:「婚姻斜坡」現象仍存在,但逐漸淡化。
(三)異國婚姻比例逐年升高,兩岸通婚比例最高。 (四)離婚率升高,結婚未滿5年者比例最高。
第二節 婚姻教育的定義與發展
一、 國外婚姻教育的發展:P99~100
1.1926年西班牙的卡神父提出「婚姻懇談」。2.1930年美國費城的婚姻會議。 3.1973年成立了「促 進婚姻幸福夫妻聯盟」。4.「促進婚姻幸福」。 5.1985年 吉卜林 博士的研究顯示:參與方案的夫妻對其婚姻與家庭生活均產生了一些影響,尤其是在溝通方面均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婚姻輔導與治療專家亦主張:進入婚姻前應先學習經營婚姻所須的能力,極力提倡婚姻教育。
二我國婚姻教育的發展:P100 ()夫妻懇談活動 ()幸福家庭輔導中心 ()老師中心 ()生命線 ()幸福家庭研究推廣中心 ()家庭教育中心。
※家庭教育法中所稱之「家庭教育」,係指具有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活動,其中包括: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及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等,並規範各縣市政府提供至少4小時婚前家庭教育課程,以培養正確之婚姻觀念,促進家庭美滿。
三、 婚姻教育的定義與取向
()婚姻教育的定義P.102:婚姻教育是以「預防」的觀點提供教育活動協助人們提升經營婚姻生活的能力。而婚姻輔導、婚姻諮商、婚姻治療,主要是以「問題」取向為主,旨在協助夫妻面對並解決婚姻問題。
()婚姻教育:以「預防」為取向出發P.102
1.第一級是協助人們了解婚姻關係中潛在的問題,並提供早期的介入。
2.第二級則是針對已面臨若干問題處於危機的夫妻。
3.第三級則是針對嚴重的關係問題,以防止問題持續惡化導致婚姻解組。 P10
婚姻教育包括第一級與第二級的預防,但第三級則不屬於教育對象,而是婚姻諮商、治療的範疇。
第三節 婚姻教育的相關理論與應用: P103
一、「婚姻關係的建立與維繫」相關理論:藉由探討婚姻關係的形成、維持、結束三個階段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結果,以瞭解婚姻關係的建立與維繫,可以說是發展婚姻教育的基礎。
(一)婚姻關係的形成:擇偶。
理論: 1.相容模式:包括互補、相似、結果過濾,三種理論。強調:婚前關係中兩
P103~104 人的個性、價值、社會人口變項(年齡、種族、宗教等),一致的重要性。
2.社會交換模式:擇偶理論中之公平模式、投資模式,均屬於社會交換模式。強調:兩人關係的發展是植基於雙方對交換的報償感到滿意。
3.人際互動模式:焦聚於擇偶過程之人際互動歷程。視「一致」與「交換的報償」均為擇偶之重要因素。更強調:兩人的關係發展過程中之互
Adams1979)以互動觀點列舉:「吸引」、「障礙」,以及「替代性吸引」等概念,建構出擇偶過程之理論假設。所謂「替代性吸引」指的是其他的對象,而「障礙」則是指關係維持的障礙或關係結束的障礙。
() 婚姻關係的形成與維繫: 婚姻品質與穩定
有關「成功的婚姻」,主要包括兩個概念:P104
a是「婚姻滿意」、「婚姻幸福」、「婚姻品質」,指的是個人對婚姻的主觀評價,婚姻是否滿足個人的期望、需求。b則是:目前婚姻關係仍存在,稱之「婚姻穩定」。
()婚姻關係的結束:P107
(1)離婚前階段--感覺婚姻關係發生問題,導致和配偶決定分居或結束婚姻關係。
(2)離婚階段--做出分居或離婚之決定,離婚階段即開始。
(3)後離婚階段--改變人際網路,開始與他人約會。
Duck1982)提出關係解組的四階段概念模式:1.內心階段2.雙人階段3.社會階段
4.哀悼後整裝再出發,恢復常態
◎探討婚姻關係結束的歷程,對婚姻教育可能的貢獻是:
1.透過教育幫助個人或家庭走出離婚調適期
2.提供相關知識以預防婚姻關係之瓦解,及修復婚姻關係
3.作為發展再婚準備方案之參考
二、「婚姻教育方案發展」相關理論P108~110
(一)家庭發展理論:家庭發展任務的概念中,有兩個重點:
1.是任務的出現除與個體生理及心理成熟有關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文化對於個人行為或
改變的預期。
2.則是「任務」一詞,凸顯了:對於改變,個人或家庭所必須的回應行動。
家庭發展理論的相關學者主張:當階段的發展任務若無法順利達成,則將使家庭陷入困境,且影響家庭進入下一發展階段。其兩個重要的原則:
1.學習者的「可教時機」:依據「早期介入」及「時機」的觀點主張:實施婚姻教育應掌握學
習者的「可教時機」,考量不同情境。
2.各階段的發展任務處於不同家庭發展階段,夫妻面臨不同的發展任務之挑戰。 P11
(二)預防性教育方案的相關理論包括:人本取向、系統取向、經驗理論、社會學習等理論及
認 知行為理論,而預防性教育方案的相關理論如何應用於婚姻教育。
三、相關理論對婚姻教育的啟示:(一)對象(二)內容(三)方案設計
第六章 婚姻教育()--婚前教育的方案與實施
第一節 婚前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婚前教育的重要性:(一)透過婚前教育傳播婚姻的重要性及承諾的價值 P117(二)學習「婚姻是可以學習與求助的」(三)透過婚前教育,降低婚後面臨婚姻危機
二、婚前教育的目標(CPR)::P118
(一)「C」澄清婚姻願景與承諾。(二)「P」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R」獲得經營婚姻與家庭生活的資源。
三婚前教育之對象P.118-P.119:包括:高中、大專院校學生、適婚年齡之未婚者以及將婚者等各類對象。
第二節 婚前教育的內涵P119~125
一、由理論觀點分析婚前教育的內涵P119~121
(一)影響婚姻品質和穩定性的相關婚前因素:就「個人生活背景」與「兩人互動關係」此
兩大構面,預測影響婚姻品質和穩定性的相關婚前因素。
(二)新婚階段的婚姻發展任務包括下列幾項:1.建立婚姻與家庭角色2.提供配偶情感支持
3.調適彼此的性格4.協商性別角色5.性生活的調適6.協調家庭與工作7.發展溝通技巧8.管理家庭收支等財務9.建立親屬關係10.參與社區活動
二、婚前教育方案之內容
.婚前教育方案的發展與實施P.125-P.135
()民眾對婚前教育的態度與需求: P.126
1.女性贊成的比例均多於男性、年齡越大者越認為婚前教育有其必要性、教育程度不影響對婚前
教育的態度。
2.對婚前教育的實施多數認為:4~8小時、以電視宣傳方式為最恰當。
3.吸引適婚男女參加課程以「課程內容具實用性與吸引力」為首。
()家庭教育中心工作人員認為推動婚前教育可能的困難與問題:
1.參與者:民眾對於婚前教育的認知不足、對於婚前教育的重要性看法不一。
2.課程的規劃與執行:4小時課程所能提供的教育內容有限。
第三節 婚前教育方案的發展與實施 P125~135
一、對婚前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一)民眾對婚前教育的態度與需求
P125~126(二)家庭教育中心工作人員對於推動婚前教育的看法
二、發展與實施婚前教育方案的原則P127~129
(一)婚前教育的介入時機:
1.Stanly2001)指出:一般認為若夫妻面臨重大問題時,拉長決策的時間,有助於夫妻不致於過分匆促而草率的離婚,因此,婚前教育亦具有「延緩時 間」的效果,避免「閃電」式的婚姻,且有助於將婚男女更深入的思考雙方結婚的決定、個人對婚姻的期待、兩人關係中的弱點與問題以及對婚姻的承諾。 P12
2.Rowell & Cassidy2001)建議至少是婚前36個月進行,方能讓參與者有機會透過婚前教育思考雙方的關係,澄清彼此對婚姻的期待與承諾,並覺察經營婚姻生活的重要性,而樂意於日後的婚姻生活持續學習。
(二)婚前教育之活動形式:Rowell & Cassidy2001)主張:婚前教育不應是「教導與婚姻有關的事」而是「提供有關婚姻的教育」,活動中應提升參與者動機、為彼此婚姻關係努力的承諾,並透過行動與反思強化相關的互動技能。
(三)婚前教育之活動時間:婚前教育的活動時間長短會影響成效,當活動時間較長可提供充足的練習與體驗,便可能產生較佳且較持久之正向作用,而短時間的婚前教育要達到成效是十分困難的。
(四)「婚前教育」方案的評估分兩類:一是成效評估;另一方面是以「行銷觀點」探討參與者的滿意度。
1. 婚前教育方案的成效:(1)研究設計(2)研究工具(3)評量的指標。
2.婚前教育的參與者滿意度評估:(1)產品(2)價格(3)地點(4)行銷宣傳(5)人員
三、婚前教育的推動策略:P130~131 1.與各縣市集團結婚活動結合2.透過社區大學實施婚前
教育3.將婚前教育列為軍公教人員進修訓練活動之主題。
四新加坡推動婚前教育之策略P132~135
() 新加坡婚姻教育的實施策略
() 新加坡婚姻教育的特色1結合民間團體與企業共同推動2運用大眾傳墦媒体與社會行銷
3尊重多元文化4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發展教育方案
5政府、地區性机構、國際性機構連結形成服務網絡
6資訊化的婚姻教育
�s �,� � �T V 個人行為或
改變的預期。
2.則是「任務」一詞,凸顯了:對於改變,個人或家庭所必須的回應行動。
家庭發展理論的相關學者主張:當階段的發展任務若無法順利達成,則將使家庭陷入困境,且影響家庭進入下一發展階段。其兩個重要的原則:
1.學習者的「可教時機」:依據「早期介入」及「時機」的觀點主張:實施婚姻教育應掌握學
習者的「可教時機」,考量不同情境。
2.各階段的發展任務處於不同家庭發展階段,夫妻面臨不同的發展任務之挑戰。 P11
(二)預防性教育方案的相關理論包括:人本取向、系統取向、經驗理論、社會學習等理論及
認 知行為理論,而預防性教育方案的相關理論如何應用於婚姻教育
三、相關理論對婚姻教育的啟示:(一)對象(二)內容(三)方案設計
第六章 婚姻教育(二)--婚前教育的方案與實施
第一節 婚前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婚前教育的重要性:(一)透過婚前教育傳播婚姻的重要性及承諾的價值 P117(二)學習「婚姻是可以學習與求助的」(三)透過婚前教育,降低婚後面臨婚姻危機
二、婚前教育的目標(CPR)::P118
(一)「C」澄清婚姻願景與承諾。(二)「P」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R」獲得經營婚姻與家庭生活的資源。
三婚前教育之對象P.118-P.119:包括:高中、大專院校學生、適婚年齡之未婚者以及將婚者等各類對象。
第二節 婚前教育的內涵P119~125
一、由理論觀點分析婚前教育的內涵P119~121
(一)影響婚姻品質和穩定性的相關婚前因素:就「個人生活背景」與「兩人互動關係」此
兩大構面,預測影響婚姻品質和穩定性的相關婚前因素。
(二)新婚階段的婚姻發展任務包括下列幾項:1.建立婚姻與家庭角色2.提供配偶情感支持
3.調適彼此的性格4.協商性別角色5.性生活的調適6.協調家庭與工作7.發展溝通技巧8.管理家庭收支等財務9.建立親屬關係10.參與社區活動
二、婚前教育方案之內容
◎.婚前教育方案的發展與實施P.125-P.135
(一)民眾對婚前教育的態度與需求: P.126
1.女性贊成的比例均多於男性、年齡越大者越認為婚前教育有其必要性、教育程度不影響對婚前
教育的態度。
2.對婚前教育的實施多數認為:4~8小時、以電視宣傳方式為最恰當。
3.吸引適婚男女參加課程以「課程內容具實用性與吸引力」為首。
(二)家庭教育中心工作人員認為推動婚前教育可能的困難與問題:
1.參與者:民眾對於婚前教育的認知不足、對於婚前教育的重要性看法不一。
2.課程的規劃與執行:4小時課程所能提供的教育內容有限。
第三節 婚前教育方案的發展與實施 P125~135
一、對婚前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一)民眾對婚前教育的態度與需求
P125~126(二)家庭教育中心工作人員對於推動婚前教育的看法
二、發展與實施婚前教育方案的原則P127~129
(一)婚前教育的介入時機:
1.Stanly(2001)指出:一般認為若夫妻面臨重大問題時,拉長決策的時間,有助於夫妻不致於過分匆促而草率的離婚,因此,婚前教育亦具有「延緩時 間」的效果,避免「閃電」式的婚姻,且有助於將婚男女更深入的思考雙方結婚的決定、個人對婚姻的期待、兩人關係中的弱點與問題以及對婚姻的承諾。 P12
2.Rowell & Cassidy(2001)建議至少是婚前3至6個月進行,方能讓參與者有機會透過婚前教育思考雙方的關係,澄清彼此對婚姻的期待與承諾,並覺察經營婚姻生活的重要性,而樂意於日後的婚姻生活持續學習。
(二)婚前教育之活動形式:Rowell & Cassidy(2001)主張:婚前教育不應是「教導與婚姻有關的事」而是「提供有關婚姻的教育」,活動中應提升參與者動機、為彼此婚姻關係努力的承諾,並透過行動與反思強化相關的互動技能。
(三)婚前教育之活動時間:婚前教育的活動時間長短會影響成效,當活動時間較長可提供充足的練習與體驗,便可能產生較佳且較持久之正向作用,而短時間的婚前教育要達到成效是十分困難的。
(四)「婚前教育」方案的評估分兩類:一是成效評估;另一方面是以「行銷觀點」探討參與者的滿意度。
1. 婚前教育方案的成效:(1)研究設計(2)研究工具(3)評量的指標。
2.婚前教育的參與者滿意度評估:(1)產品(2)價格(3)地點(4)行銷宣傳(5)人員
三、婚前教育的推動策略:P130~131 1.與各縣市集團結婚活動結合2.透過社區大學實施婚前
教育3.將婚前教育列為軍公教人員進修訓練活動之主題。
四新加坡推動婚前教育之策略P132~135
(一) 新加坡婚姻教育的實施策略
(二) 新加坡婚姻教育的特色1結合民間團體與企業共同推動2運用大眾傳墦媒体與社會行銷
3尊重多元文化4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發展教育方案
5政府、地區性机構、國際性機構連結形成服務網絡
6資訊化的婚姻教育

家庭生活教育導論 期末重點 二瓊同學提供重點

謝謝二瓊同學提供重點

 

家庭生活教育導論期末重點

第七章親職教育
目的:希望透過親職教育的知識及技巧,幫助父母或是孩子的照顧者,能夠了解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需求,並適當的透過有技巧的親子互動,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有父母或是照顧者給予的照顧和管教。(P.140

一、親職教育的意義「經由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案和活動,提供和教導現在或未來成為 父母與照顧者,擔負父母親角色責任和教養子女的能力,以成為有效能的父母親
,最重要是培養身心健全的下一代。」(P.141
定義上演變P.141
對象
早期:父母
延伸:未來成為父母的成年人
現在:多元家庭之父母或是孩子的照顧者
目標
早期:提昇父母自身親職的能力
延伸:重視孩子的發展及福祉
現在:應同時注重父母親及孩子發展上的需求
內容
早期:提供父母親一套標準化的親職知識和技能
現在:重視不同文化之教養觀和多元家庭型態的需求,提倡父母照顧者的增
      能,並供給較彈性化的親職教育內涵和服務

二、親職教育的沿革(發展)(P.144-148
親職教育的沿革
美國親職教育的沿革

民間
官方
18世紀初
「母親協會」於緬因州波特蘭
            市成立
西周

蒙以養正的概念,家族相互傳承
(口述或家訓、家書)



1897
「國家母親大會」慈善組織團體成立是目前「美國親師會」前身傳達教養子女知識與方法
秦漢

家族成員共同遵守的「家約」和專門教子女的短箋
在村里中設置「三老」之職負責教化鄉民、自家孩子
1900年初
由慈善組織團體推動;目標:
父母角色重要性及知識技能。
儒家思想
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925
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
開設親職教育
宋朝

鄉規民約制度
1996
美國國家親職教育
網絡組織形成
明清
王陽明著
「訓蒙大意」
康熙「上諭十六條」、雍正「聖諭廣訓」
現代
民國34
教育部「推行家庭教育辦法」

民國75
結合公私立機關、學校、團體力量,
各縣市設立「親職教育諮詢中心」。
民國82
「兒童福利法」:當父母未盡父母之責,或讓孩子 遭受危難時必須強制接受親職教育輔導。
民國92
「家庭教育法」:具體將親職教育列在家庭教育相關法規中。

三、親職教育的理論P.149-152
理論
提倡者
重點
運用
(一)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艾瑞克森
Erikson
人類在一系列不同的生命階段,具有各項發展的任務與重點,準備並完成發展任務
幫助父母了解不同階段孩子和自己的發展任務,以調適生命發展的挑戰並培養相關能力
(二)
行為與社會
學習理論
華生Watson
史金納
Skinner
外在環境的教導可以明顯改變個人的行為

教導父母各種正副項增強和酬賞等各種行為改變技術,協助父母改變孩子的某些行為
班度拉
Bandura
人類對於角色的思考和認知會受到觀察學習的影響
協助父母暸解自身行為和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三)當事人中心理論
羅傑斯
Rogers
天生具有自發性,能自我引導往積極及建設性方向發展
協助父母自我探索發掘其遣在親職能力
(四)
阿德勒理論
阿德勒
Adler
人格自幼形成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模式和主觀目標
協助父母理解孩子每個行為都有其目的
(五)
系統理論
Belsky
Bowen & Minuchin
根據布朗菲布瑞勒 (Bronfenbrenner)生態系統理論;孩子的發展會受到大、中、小系統的影響
1.小系統:孩子參與其中。托兒所、學
         校、家庭、保姆
2.中系統:指小系統的合作關係。
         如媽媽與保姆、家庭與學校
3.外系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環境互動
         如父母工作環境對孩子的間
           接影響、法律、社會媒體。
4.大系統:指社會文化、價值觀、信念
協助父母暸解自身角色定位,以及家庭成員彼此的界線,促使成員間良好的溝通。
(六)
氣質理論
Chess & Thomas
孩子天生有一定內在潛能特質和對環境反應的方式
讓父母了解孩子的氣質,依氣質類型給予最適當有效教養方式和互動
(七)
教養型態
觀點
Baumrind

父母親教養重點包含溫暖與管教,並區分為放任、權威、民主三種型態
美國使用最多
教導父母能關懷回應孩子,並能對孩子不當行為進行限制、管教、改變
Maccoby & Martin
四個類型:
1.獨斷型:高權威而不溫暖
2.威權民主型:權威也溫暖(最有益
3.放任冷漠型:不權威不溫暖
4.寬容溺愛型:非常溫暖不權威
(八)
學習型家庭
彼得聖吉
PeterSenge
自我超越、改變心智、建立共同遠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
透過持續共同學習,提升互動品質,增
強個人能力

四、親職教育方案模式:(P.152
個別模式:父母親尋求在教養子女上個別諮商與輔導
群體模式:針對一個團體進行親職教育。(國內及美國最常用
大眾媒體模式:使用媒體,如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進行親職教育。


群體模式:
(一)行為理論親職教育訓練(P.152
重點:觀察孩子的行為以及外在環境對行為的影響

行為改變技術
1、增強:正增強:良好行為出現時,給予正向強化
         負增強:負向行為消失時出現增強效果。
2、懲罰:當負向行為出現時,給予嫌惡刺激。
3、隔離:將孩子短時間與原先環境隔開,使他們的行
         為受到控制和改善。
4、代幣法:利用積點、積分和貼紙等方式來累積。
5、社會技巧訓練:行為教導、示範、行為演練、矯正
                 增強和給予家庭作業。
(二)人文策略親職教育模式(P.153
吉諾特1960)發展和倡導
重點:教導父母親如何與子女有良好互動避免衝突,父母親成為輔導者,將情感傳遞給孩子且能協助成長。
1、互相尊重、擅用技巧。
2、不過度給與增強和鼓勵。
3、說話時避免威脅和諷刺。
4、試著讓孩子去承擔自己行為的責任。
5、引導孩子表現好的行為。
6、避免體罰。
親職效能訓練階段
1、傾訴:鼓勵父母陳述其在教養子女上所遭遇的問題
         及使用之解決方式。
2、敏感訓練:教導父母能敏銳去感覺孩子內心的感受
             ,並能將感覺說出來,以提高彼此互動
3、概念的形成:提供父母形成概念架構,使其有能力
               去分析和改進親職行為。
   主要強調:(感受與行為)(好與壞對立的矛盾、衝
              突、責任劃分)(許諾與限制)。
4、較好的應變技能教導與學習:運用練習和討論。
(三)溝通分析親職教育模式(TA)(P.153
重點:運用伯恩1960)所發展出來的心理輔導概念,
      來改善親子間的溝通互動
基本概念:
1人格結構:人格是由三種「自我狀況」所組成,用以在各種不同狀況下面對、處理訊息及形成反應。
1)「父母」:具有保護和關懷的作用。
2)「兒童」:個人內在生物本能的狀態,
             為直覺、創造及開朗。
3)「成人」:透過理性和邏輯思考,隨著環境變化,
             有效採取適當行為。
2人生地位:對人對己的反應
1)「我好-你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不好」
3溝通型態:透過人格結構所發展出來的刺激和反應
1)「互補溝通」:直來直往、有話就說
2)「交錯溝通」:反應與預期不同
3)「曖昧溝通」:不明確,溝通訊息隱含其他意義
4生活腳本: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其表現的情形
(四)父母效能訓練P.154
重點高登1962)解決親子間衝突,讓父母藉由學習
      溝通、教養和輔導等親職技能,使自己在教養
      子女上更具效能。
父母效能訓練三角色:
1、父母是子女諮商員。
2、父母應避免承擔子女問題,讓解決問題責任交給孩
   子自己。
3、父母應重視親子衝突而不逃避,使雙方沒有輸家。

訓練父母策略:
1、積極傾聽:暫停自己思考,正確接受孩子訊息
2、我訊息:傳遞出自己當時感受
3、不敗的方法:產生雙贏局面
1)認清並界定衝突
2)尋求各種解決方式
3)評估這種方法
4)決定何種方法最適合
5)尋求實行此一方法的途徑
6)追蹤評估實行後的效果
(五)父母效能系統訓練P.155
鄧米克(1980)依據阿德勒理論而來
目的:幫助孩子改善不良行為
重點:運用自然和邏輯的後果以及家庭會議引導孩子
      對自己行為負責,協助改變不正確目標,培養
      孩子正向行為。
目前美國正廣為推行,這套訓練增進父母的正向態度,
以及使孩子增強好的行為。
父母效能訓練以系統化方式,鼓勵代替獎懲,步驟:
1、了解孩子行為成因和動機
2、幫助孩子了解行為成因和動機
3、讓孩子用正確有效方法替代錯誤的目標及方法
4、股利孩子建立正確目標
5、教導孩子自然和邏輯的結果
6、利用家庭會議討論家庭的規則及問題
(六)主動教養方案P.156
Popkin1983)提出;
重點:採每週進行每次2小時的課程,以錄影帶播放
      為媒介,強化家庭互動與關係。


五、親職教育的需求及實施方式(P.157-9
課本表7-2及表7-3

六、親職教育的評估:Smith,Perou & Lesesne建議:兼採過程評估及質性方法,彌補量的及結果評估的方法缺憾。可以提供即時修正及改進建議。(P.160

1)親職教育評鑑模式P.160
Kaplan1980)提出:四階段模式
1、需求評鑑:主要了解參與家長本身價值觀和需求,以及舉辦者本身的活動是否能與家長的需求吻合。
2、輸入評鑑:整個活動的設計、教材及瓶量是否符合活動目標。
3、歷程評鑑:參與過程中透過訪談、評量和日記方式,了解參與者的參與狀況和感想及有多少收穫,而舉辦者本身是否確實按照計畫進行
4、結果評鑑:方案原先設定目標是否達成

2)親職教育評鑑方法:(P.160
1、需求評鑑
2、處理
3、結果


第八章家庭資源管理教育
一、家庭資源管理教育定義:透過管理的知識及技巧,有效使用家庭資源,以滿足家
                          人發展最大可能需求。(P.170

二、家庭資源管理主要概念:問題、價值、目標、標準、資源、決策及計劃,皆是一
                          動態過程,而非靜態事件,且彼此之間皆有相關性。
家庭資源管理教育
主要概念P.171-2
1問題:期望與實際之間產生差距,未符合預期狀況(Retting,1986
2價值觀:動機的來源、判斷的依據(黃迺毓1996
3目標:追求的價值(Retting,1986);分為短期、中期、長期目標
4標準:衡量價值(Retting,1986);包括客觀:量的標準,主觀:質的標準
5資源:協助達成目標、維持標準、解決問題的能力(黃迺毓1996
           包括:人力資源-個人特質及能力
                 非人力資源-一些具體物質,可提供或支持達到目標及解決問題
6決策:一種有意識且固定的比較、選擇、決定及評估的過程(Tallman,1988)。
           具有評估、確認目標、管理的角色。
7計劃:一連串家庭生活的規劃安排,達成家庭設定目標(黃迺毓1996
           即安排家庭優先順序的時間表。
主要過程
P.172
1問題解決:追求目標時,企圖改變、結束或克服障礙和困擾的過程
2決策形成:客觀資源的評估,分析過濾可行可行的決策。
3選擇:決策形成後,考慮自己、家庭及環境因素,選擇合適決策。
4決策實施:決策付諸實行的過程。包括計劃、調整進度、執行的行動等。

三、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理論觀點:(P174-176
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理論
   
1)人類生態系統架構
強調「整體環境」與家庭、個人的互動概念上,重視自然環境的互動因素,使家庭資源管理加入綠色環保的世界觀。
2)習慣性問題解決架構
提供家庭教育者更清楚了解服務對象的特質、重新檢視家庭瑣事改變家庭資源的重新規劃與使用。
3)批判性思考架構
主要指使用有推理及反省能力的思考,決定價值和行為。
目的:提升批判的能力,鼓勵發展自我成為一個明確判斷力的個體。

四、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方案推出要件(P.177
方案推出要件【5W

1)對象(who
所有家中成員
2)場所(where
學校、社區、非正規組織
3)時間(when
選擇最佳時機
4)內容(what
知識、技能、預防性、諮商性、互動性及介入性方案均可
5)實施方法(how
多元化,理論與實際經驗互相結合與應用
五、家庭資源管理教育內容的整合性(P.179-180
1)清楚陳述資源管理的定位
2)強調資源管理的真正涵義
3)資源管理的意涵是可以調養的

六、家庭資源管理教育者的挑戰P.180
教育者
1、家庭中需求太多,資源太少
2、文化、價值、性別及個人的差異。
學習者
應提升學習動機
第九章家庭倫理教育
*倫理:就是倫類之禮,即「人類道德的道理」(P.188
*倫理教育:「探討人與人之間關係及相處方法的學問」(P.188

一、家庭倫理教育的推展
傳統家庭倫理教育推展
P.189-190
儒家思想:家庭成員間的尊卑禮數必須明確遵守。
兩個向度:
1)不同輩份、年齡之間關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為子綱等老少高低之別。
2)不同性別之間關係:男尊女卑、男女有別、夫為妻綱等男女內外之分。
學習方式:多以禮書為基礎,教導人際間互動的準則。
1)學習古代禮書上對於家庭、家族的理想模式
2)具有時代或地區風俗之家庭、家族禮俗。
3)各家特別所著的家訓、家規等
台灣家庭倫理教育推展
P.190
民國34年頒布「推行家庭教育辦法」
第一條:「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改進國民生活,以期建立現代化家庭」
民國70年頒布「幼稚教育法」中規定「幼稚教育之實施,應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已達成維護兒童身心健康、養成兒童良好習慣、充實兒童生活經驗、增進兒童倫理觀念和培養兒童合群習性的目標」。
行政院民國83年訂立「社會福利政策綱領」中,基本原則中提到政府將「建構以家庭為中心之社會福利政策,以宏揚家庭倫理,促進家庭關係,藉家庭倫理來維護成員福利」
民國92年「家庭教育法」頒布,具體將倫理教育列在家庭教育的範圍中



二、傳統家庭倫理關係及內涵
傳統家庭倫理關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手足關係、姻親關係(P.191
(一)
親子關係

強調子女對於父母的養育恩情,包括內心的感激之情,以及外顯的行為表現。
「孝親觀」子女對父母應盡子職。
  三大重點:【經濟奉養、精神瞻仰、祭祖思想】
「尊卑觀」子女應當尊敬、順從父母長輩
「親疏觀」子女對待父母,必須能夠區別出父母受到的是子
          女最好等級對待
現在社會中主張以孩子為中心,
關懷孩子自己的想法,以孩子的利益為考量,重視親子雙向溝通
;親子互動硬是基於相互尊重與關懷


(二)
夫妻關係
以男性為中心,以父系為世系,男尊女卑,以工具性的角色分工;「夫為妻綱」「婦順」「夫義」「七出」「三不去」
男女平等、身心契合、相互砥礪、雙相溝通;合諧且互相尊重的夫妻倫理關係
(三)
手足關係
血緣親情的橫向連結,除父母外,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
「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兄愛弟悌」、「長惠幼順」
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避免差別待遇,造成競爭與衝突。
(四)
姻親關係
「公婆為重、媳婦卑 微」之尊卑觀點。
互相尊重體諒,將姻親關係導向倫理化和人性化



三、家庭倫理教育的現代化發展


現代化發展
與傳統不同處
(一)現代親子關係的發展
P.197-8
親子關係趨於平等及尊重的互動
1、「孝親」僅屬於家庭倫理範圍。
2、親子的個體是自主、獨立及對等的
   ,沒有尊卑貴賤之分。
3、親子的依賴性大幅減弱,彼此以情
   感交流及經濟資助的互惠為主,以
   及父母應尊重孩子的權利,考量孩
   子的最佳利益。
(二)兩性平等的夫妻關係
P.198-9
對夫妻婚姻互動的期望和品質的要求相對提高,不僅考慮角色扮演和生活習慣相輔相成,更重要會衡量夫妻間的互動關係和親密情感。
以情感作為進入婚姻地前題和維繫婚姻的關鍵,會表達對配偶的感激、欣賞、親近和契合等四種親密情感。
(三)現代手足關係的發展
P.199-200
強調手足敦睦親合的互動,彼此尊重。
多聯繫交往,實質生活上相互支持,成為彼此最好支柱。
(四)現代姻親關係的發展
P.200-201
強調姻親的緣份及責任,彼此尊重、心存感激、相互讓步。
傾向互相尊重、包容、互惠的平等立場思考。






第十章其他家庭生活教育相關領域
一、休閒教育(P.209-213
休閒:一種主觀的感受;「自由自在的感受」及「可以自由選擇的內在動機」。
四個觀點
1、時間:自由自在的時間。
2、活動:可依自由意識所從事並帶來滿意感受的活動。
3、經驗:強調休閒自由自在的感受經驗。
4、行動:強調自由行動的決策力。
休閒教育:以休閒為核心的生活教育;透過教育的過程協助學習者發展及認識不同的休閒相關技能、態度及知
          識,並進一步學習如何自我選擇有價值或有智慧的使用自由的時間。
休閒教育理論
1、古典休閒論:認為休閒為一種存在的事實,主要目的在於休閒本身,不像工作的目的可能是金錢的需求,
               而非工作。
2、社會階層休閒論:視休閒為社會階層所代表的象徵符號
3、休閒的遊憩活動觀:視休閒即遊憩的活動,強調從遊憩活動的內容項目加以分析和歸類,如靜態及動態活
                     動的分類,而非自由自在的感受。
4、休閒的自由時間觀:視休閒式工作之虞的時間,是自己可控制,不受限制於他人的時間。
5、綜合性的理論觀:綜合各家理論,同時考慮不同的觀點來定義休閒。

二、休閒教育系統方案規劃模型(P.211
目標:達成有意義的休閒參與與經驗,強調個人主觀的愉快、滿意感受。(P212



                                            達成有意義的休閒參與經驗


                                        具有休閒活動參與的技能


                                    了解有效的社會互動


                                善用休閒的資源


                            具有休閒參與決策力


                        了解休閒的自主性


                    具有休閒的欣賞力

                 擁有休閒的自覺力

休閒方面的七種能力:(P.211-2
1、休閒的自覺:瞭解個人的休閒參與的喜好、動機、現況及個人休閒能力及技巧,
               以為增進休閒知能及未來休閒生活之參考。
2、休閒的欣賞:是讓個人了解休閒涵義、方式及好處,進而改變每日生活態度及體
               驗,從每日生活中體驗休閒的愉快感受。
3、休閒的自主性:主要是強調個人休閒的自由選擇性,雖然休閒會受到其他或家庭
                 的影響,但其主控全市可由個人透過講述或協調的方式達成。
4、休閒參與決策力:休閒參與時,應與管理結合,了解自我休閒的目標及價值。
5、休閒資源的使用:休閒資源不僅限於個人及家庭內部,社區及社會所提供各項休
                   閒的資源皆是可使用,其中學習如何獲得善用休閒資源的知識
                   及訊息將是很重要一步
6、休閒的社會互動性:透過休閒活動參與,增進家人或是個人與社會互動是非常好
                     的方式,而社會互動技巧的增進更是休閒可達成的另一優點。
7、休閒活動參與的技能:休閒教育中強調個人了解自己的休閒方向,並發展多元的
                       休閒能力,而許多的休閒能立即從教育中可達成。

三、休閒教育方案與實施(P.212
休閒教育方案與實施目標提高休閒者休閒機會及能力
休閒教育方案主要方向
1、培養學習者休閒的技能,以減少參與休閒的阻力,增強學習者參與休閒的內在動機及趨勢。
2、培養學習者自我決定的能力,了解自我的需要,從環境中選擇自己的需求,而非被環境所限制,如此將使
   學習者在從事休閒活動時得到更多的滿意。
3、增加學習者社會互動的技巧,使學習者在參與休閒時有更多的助力,並能增加休閒活動的廣度。
4、避免學習過程中的無助感產生,在方案的設計中應強調自我滿意極愉快的感受,而非遊戲或比賽的成績影
   響到對自我的評價。
5、提高休閒的內在動機,而非被動參與休閒,其中包括了解休閒的好處,休閒的愉快感受及意涵是很重要的。
6、培養樂在其中的人格特質,可使學習者改變只有在工作及學習之外才休閒的事實,只要能從中得到快樂的
   情緒皆是一種休閒。
7、培養學習者休閒資訊收集的能力,如此才能真正掌握訊息、資源及參與的行為,有此能力也才能有效規劃
   休閒的活動。

四、飲食與健康教育
*健康:不只是身體的健康,包括心理、社會三個面向的健康狀態。P.214
*健康教育:透過教育的過程,促使人們健康知識及行為的增進,已達到理想的健康
           狀態。(P.215
*健康促進:透過教育的過程來改變人們對健康的認知、態度及價值,進而改變其行
           為。(P.215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皆強調「預防」的功能。(P.215
*飲食與健康的關係:人類無法靠身體生產自己所需的所有營養素,而需靠飲食中食
                   物營養素的攝取來滿足人類的生命所需。(P.215

飲食五大營養成分
營養成分
作用
來源
(一)碳水化合物
提供人體活動及功能運作所需的容量。
醣類、纖維素,米飯、麵食、水果等食物中皆有
(二)蛋白質
主要成分:胺基酸
主要生物體的原料,除了可調整生理機能,也是受傷時恢復的重要元素,已可提供身體能量。
魚、肉、牛奶、蛋中皆有豐富成分
(三)脂肪
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
食物油、肉類
(四)維生素
需求量不大,但都與身體機能有關:
維生素B1:預防腳氣病;
維生素B12:治療惡性貧血;
維生素C:預防感冒、壞血病;
維生素K:與血液凝固有關
青菜、水果、肉、牛奶、蛋等皆有不同的維生素
(五)礦物質
人體中均有20多種,是人體構造及功能上相當重要的成分。
食物中含有礦物質,但高溫及精緻化易受破壞;且部分礦物質較集中於某些食物。
如:碘-海產有關

五、飲食與健康內容及方案應包括
四個主要方向:遺傳、環境、健康照顧體系、生活型態(P.217
1、遺傳
正確的性觀念教育、優生保健及家庭計畫
2、環境
3、健康照顧體系
環境健康教育、環境保育及社區安全教育
醫療網的規劃、全民健康保險的實施皆有助於健康照顧體系品質提高。
4、生活型態
飲食、睡眠、運動是與健康習慣有關,如何避免危險因子如:環境污染及犯罪
、個人行為的煙與酒,以及適當給予預防性的健康照顧。
飲食與健康內容及方案與實施應注意事項:(P.218
1、專業人員的資格及限制
期望專業有證照的健康教育人員參與
2、方案設計的整合概念
應建構在理論與實務、科技與行為之間的整合,教育者應同時接受行為與社會科學的相關訓練
3、參與對象的內容需求
設計符合不同學習對象所關心的議題
4、參與對象的限制
期望參與者踴躍、方案推出效果良好,都需考慮參與對象的限制
5、其他
如何增加學習者參與、減少不便獲參與的阻力;設備、資訊、人力等
六、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古典定義)指對環境認知價值及澄清概念的一個過程,主要是發展認識
            及重視人類、文化及環境互動關係的技能與態度,同時也承擔關切環境
            品質的決策,及自我的行為規範。(IUCN1970)(P.219

*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執行要點」解釋:環境教育係指達到改善環境目標之教育過程。

*環境教育的目的:教導國民了解人與環境之相互關係,增進國民之知識與技能,發
                 展對自然之鑑賞力,鼓勵與環境和諧之生活方式,並促使其積極
                 主動參與環境問題之改善。(P.219

環境教育理論模型:參考圖10-2P.221
主要觀點核心:「知識」、「情感」、「技能」、「課程設計概念」
主要元素:「美學」「實證」「倫理」「整體性
1)從環境中教育
讓學習者充分認識及欣賞環境的變化與美(美學
2)教育又關環境事務
讓學習者從科學的驗證中認識環境,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實證
3)為環境而教育
期望透過教育的過程,讓學習者了解新的環境價值及倫理觀(倫理

七、環境教育方案與實施
環境教育方案與實施應注意事項
1)應結合經濟、文化、政策等不同面向的因素
2)地域性的方案特色
3)教育的多元化
4)環境教育強調從個人著手






第十一章家庭生活教育方案之發展過程
一、*需求:針對個體的心理需求,分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主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Maslow)。
*需求評估:利用有系統的方法來蒐集相關資料的一個連續過程,也是減少現狀與需要或期望狀態之間差距的工具,可以把個人的不足或差距按其優先順序排列並且經由新的或現有的課程來實施。(P.231-2
需求評估三種類型:(P.233
1)感覺需求
包括需要、渴望或興趣,個人的感覺需求經常受到其他之決所限,並且可能不是真正的需求,而是被動的一種說詞。是建立在學習者對於該主題有關的經驗上。(P.233
2)規範需求
是指在可欲的標準與實際存在的標準間,存在一種不足或差距。隱含價值判斷。強調不同文化團體的差異、整合、尊嚴被保存。(P.233-4
3)未來需求
提供兒童及成人在進入生命全程下一階段時,對於所面臨的任務即預期性發展轉變預先做準備。(P.234
二、家庭生活教育需求評估的實施歷程(P.235
需求評估三個W「誰(who)」「需要什麼(what)」「由誰(whom)」來評估(Vella1994)(P.235
who):參與者、學習者
what):學習者的需求
whom):界定者
需求評估的歷程:三要素
1)詢問(ask):主題解析:尋找適合的意見提供者、了解目標團體所持的態度、價值觀及有興趣的主題。
2)學習(study):應花時間研究及閱讀有關目標團體特質、次文化及有關報導、著作,以了解他們推崇的
                  人、事、物及興趣。
3)觀察(observe):進入該團體觀察,了解生活中面臨的壓力、困境及挑戰。
需求評估的實施方法:(P.236
1)焦點團體法
2)問卷調查法
3)訪談法

三、家庭生活教育方案發展意涵(P.237
*方案:考量需求與目標,綜合運用各種資源,發展並提供學習經驗的一個歷程。
方案涵蓋三要素:(1)意圖:指方案的目標或目的。
                   2)活動:指為達成方案目標所進行各項活動內容。
                   3)資源物質:指達成方案目標鎖項資源、安排等。
方案特徵:彈性化、有次序、持續的,並且包含一個以上的活動。
方案發展:方案規劃者透過資料的分析,考慮機構的目標與資源,經過一連串溝通協調過程,確立計畫的方
            案內容並付諸行動,此一過程稱為方案發展。
方案規劃三種情境要素:(1)方案所要服務的(2贊助機構或組織(3)社區或社會需求。
四、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規劃與實施(P.239
*系統化教學設計以系統化的教學設計即以系統化的觀念在訓練、推廣或教學的過程中,訂定分析教學的目標、設計、發展教學內容,執行與評估教學活動,並根據評估的結果修正該教學系統。
總體層次的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五個模式1.分析2.設計3.4.執行5.總評鑑

分析

設計
       
發展

執行
                                                                總評鑑


評估、修正、確認
1、分析階段:包括「問題分析」、「需求評估」、「目標決定」
2、設計階段:包括「訂定各課程單元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與活動」、「選擇教學媒體」、「設計評量方式」
3、發展階段:包括「編寫教材或講義」、「發展教學媒體與教具」、「編寫學生手冊」、「編寫教師手冊」
、「發展評量工具」
4、執行階段:包括「實施前的準備」、「實施教學課程」、「實施教學評量」
5、總評鑑階段:包括「分析階段的工作與評估」、「設計階段的工作與評估」、「發展階段的工作與評估」、「執行階段的工作與評估」
第十二章家庭生活教育方案之評鑑
*評鑑:透過蒐集資料與分析資料、發現證據、判斷結果、並提出建議的系統化過程

*評鑑核心概念:為系統化、資訊蒐集、判斷、決定。(P.256

*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評鑑:則是針對家庭生活教育方案,如性別教育、婚姻教育、
                       婚前教育、親職教育、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等方案進行蒐集
                       資料、分析資料、發現證據、判斷結果,並提出建議的系
                       統化過程。

一、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評鑑對象
家庭生活教育評鑑的對象:分為巨觀微觀的觀點(P.256
(一)巨觀的分類

1、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評鑑
2、家庭生活教育政策評鑑
3、家庭生活教育組織評鑑
4、家庭生活教育產品評鑑
5、家庭生活教育工作者個人評鑑
(二)微觀的分類
1、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計畫評鑑
2、家庭生活教育方案執行評鑑
3、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追蹤評鑑


二、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評鑑人員(P.259
(一)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評鑑人員素養
1、系統性探究
2、足夠的能力
3、完整/誠實
4、尊重他人
5、一般及公共福祉的責任
(二)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評鑑人員的選擇
1、內部人員評鑑
2、外部人員評鑑
3、志工評鑑












三、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評鑑的模式(P.261-3
一、依評鑑時間分類
1、前置性評鑑
2、形成性評鑑
3、總結性評鑑
二、依評鑑系統分類
1行為目標模式:先界定目標,再依據目標檢測學習的學習結果。也就是以目
                 標導引評鑑。
1)建立目標
2)將目標加以分類
3)以行為術語界定目標
4)尋找能顯示目標達成程度的情境
5)發展或選擇觀察或測量工具
6)蒐集資料
7)將搜集到的資料與目標比較
2、背景、輸入、歷程、成果評鑑模式
1)背景評鑑
2)輸入評鑑
3)歷程評鑑
4)成果評鑑



四、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評鑑的執行──CIPP為例P.263-68
(一)背景評鑑
評鑑重點為: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設計前,是否作了充分的情境分析、市場區隔分析、需求分析等。
(二)輸入評鑑
針對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計畫進行評鑑。
(三)歷程評鑑
評鑑方案執行的過程。
(四)成果評鑑
針對方案執行的成就進行評鑑


五、家庭生活教育評鑑結果應用:
1)做為工具用
2)做為概念用
3)做為說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