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青少年心理與輔導 hoy學長整理

青少年心理與輔導 hoy學長整理




空大書香園地






第七章

※當代家庭的主要類型有那些:

一、傳統家庭:即過去社會三代同堂的傳統家庭。

二、隔代家庭:夫妻需要外出工作,將子女送回老家交祖父母照顧。

三、核心家庭:工業社會中最普遍的一種小家庭,由父母及一、兩位自己孩子共同生活。(95年)

四、雙生涯家庭:亦稱為雙薪家庭,夫妻二人各有自己的工作。

五、單親家庭:夫妻雙方已離異或一方已過世,而由其中一方帶著小孩單獨生活的家庭。

六、重組家庭:夫妻雙方各自都離過婚,彼此再結婚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且其家庭成員往往都包括夫妻二人過去各自與前配偶所生小孩。(96年)

七、自願不生育家庭:只由夫妻二人共同生活所組成的家庭,通常他們在婚前或結婚時就己商量好,結婚之後不要生小孩也不要養小孩。

八、同性戀家庭:指由二位相同性別者因相愛而共同生活所組成的家庭。

九、單身家庭:指經濟獨立的成年人,自已一個人單獨居住,或由幾位單身者一同居住生活的家庭。



※家庭的功能

一、生殖:一個社會要能持續存在;在必需能夠替補死亡的成員。

二、保護:與其他動物不同,人類的嬰兒需要更漫長時間的照顧與經濟支持。

三、社會化:父母及其他親屬負責監督家中小孩的行為,並且傳遞所處文化的語言、規範、以及價值觀。

四、規範性行為:不論是那一時期或那種文化價值觀,家庭都會為合宜的性行作出清楚的定義。

五、情感交流:理想中的家庭,是能夠提供家人温暖而親密的關係,並且讓家人感受到安全與滿足。

六、賦予社會地位:我們總是從家庭背景、以及父母和親屬所屬的社會地位,來繼承屬於這個家庭的社會位階。



※不利青少年發展的家庭問題有那些?(95年)

一、依附不良

1.安全依附型

2.不安全依附型

(1)迴避型

(2)矛盾型

二、界域侵犯

三、代溝與溝通不良

四、家庭暴力與虐待

五、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

六、藥物濫用與少女懷孕







※界域侵犯:

所謂界域是指家中成員、上下世代、或小系統之間的生理、心理空間。

界域侵犯的因有五:

(一)不知正常關係的內涵

(二)對受虐行為的偏頗責任感,認為自已罪有應得。

(三)對施虐者的愚忠,加以保護。

(四)無能力避免別人的侵害

(五)怕失去與加害者之間的關係。



※代溝:

由於社會快速變遷,親子兩代間在思想與價值觀上所存在的明顯差距,稱之為代溝。

代溝的問題類型有三:

1.低度反應的溝通

即溝通者未能掌握訊息,無法激發家庭成員負起責任。

2.品質不良的溝通

即互動雙方未能充分反映自己真正的情緒,從而使自已產矛盾、主題扭曲、言行突然改變,使用未完成語句等。

3.不一致或矛盾的溝通

指家庭成員常傳送複雜而矛盾的訊息,且常含有邈視或諷刺的面部表情或姿勢。



※不一致的管教類型有那些:

1.視父母心情而定的管教

2.父母標準異於一般家庭的管教

3.前後態度不一致的管教

4.父母執行方式不一致的管教。



※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因素有那些?(95年)

一、學校效能學校文化

二、教育結構與課程結構

三、教室氣侯

四、學校與父母之互動

五、同學同儕

六、人與環境之適配性



※學校文化:係學校的價值體系,它對學校及學生行為都具有重要影響及指導作用。



※社區:係指在某些邊界線、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的一切社會關係。



※觀察學習:指人們可經由觀察他人的行動而學習新的行為,包括有利社會行為或偏差行為,都可能在社區中透過觀察學習的機制得到。(96年)









※社區對青少年的影響發展因素有那些?(96年)

(一)楷模與增強

楷模即學習觀察::指人們可經由觀察他人的行動而學習新的行為,包括有利社會行為或偏差行為,都可能在社區中透過觀察學習的機制得到。

增強:指當一個自發行為之後若是得到酬賞或獎勵,那麼該一行為在未來重複發生的機率就會得到強化。

(二)從眾與順從

從眾:在沒有直接要求遵從團體時,對知覺到團體壓力所做出的順從,它是由於受到別人實際或想像存在的影響而導致個人行為的改變。

順從:指個人/青少年為了自身利益或為了避免因不順從而受到團體的處罰,而屈服於團體的意見,表現出符合他人要求的行為,即所謂「口服心不服」。

(三)社區社會階層(96年)

指在一個社會之中,根據一個人的權力、財富、名望等因素,所形成的高低不同的社會等級狀態。

(四)社區次文化

青少年在不利社區中成長,不良社區次文化,使青少年難以對抗大環境的惡劣影響。

























































第八章青少年之生涯發展

※生涯:係個體整體生活形態連續發展的成長歷程,它不僅包括個人一生從事的工作及其擔任的職務、角色之總稱,也包括其他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95年)



※生涯之特性:

1.連續發展性:即生涯發展涵蓋人之一生整體生活及生命之連續發展。

2.察覺性:生涯發展由不斷的探索包括自我探索、學習了解他人追尋知己、敏察於時、空及環境變化因素、對自己生涯目標之抉擇及確立。

3.角色扮演的獨特性:由生活之重事件及人生不同階段之重要劇場中如家庭、學校、工作的世界及社會,學習角色之扮演及凸顯於當下階段之重要角色之抉擇,每個都是其生 命中之主角,也因而有其獨特性。

4.生涯發展之探索性:每個人於其人生不同階段有其不同之及展任務,也因其發展之獨性,因此每一階段皆可能重新整自已的生涯徑路,重新探索並確定或修正自己生涯之及發展目標。

5.終生教育性:生涯發展中因時代資訊之增加及自我生涯技能之需要皆須不斷學習,由幼年至老年皆然,因此具有終生教育之特性。

6.生涯敬業性:如何學習為自己之生涯或生命負責是一輩子學習任務,而這不僅侷限於一般工作或職業之敬業態度,擴及婚姻、及個人對生命之態度。



※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因素:(96年)

一、性別:

二、社經地位背景:

三、相關重要他人之因素:

四、經驗:



※試述青少年生涯發展之任務為何?(95年)

1.覺察有需要「結晶化」

2.能善用資源

3.能覺察其生涯計畫必須考慮的有關因素

4.能覺察影響其生涯目標可能之意外事件

5.能分辨及分析自己之興趣及價值觀

6.能覺察現在與未來之關係

7.能覺察並歸納出自己生涯上之偏好

8.確定自已之喜好

9.能掌握對自己生涯偏好之資訊。

10.能為自己喜好之生涯做生涯計畫。

11.能智慧的生涯抉擇。















※試述生涯成熟向度

1.生涯(職業)選擇取向:即個體對職業之關心程度。

2.資訊與計劃:即個體對生涯(職業)資訊之掌握程度,即對生涯計劃程度。

3.生涯(職業)偏好之一致性:即個體對生涯(職業)喜好之一致程度。

4.個人特質之結晶化:即個體形成個人自我概念之進行程度。

5.生涯(職業)獨立程度:表示個人對生涯工作選擇之獨立程度。

6.生涯(職業)偏好之智慧:表示個體之特質與其生涯(職業)選擇間尋求適配能力的程度



※試訹青少年之生涯成熟之特徵

1.能獲得足夠之生涯及教育之資訊,並藉此有系統的探索工作世界。

2.學習到有效的生涯抉擇或做決定技巧。

3.能覺察到自已喜歡之生活方式。

4.發展正向的、清楚的且合於實際之自我意象。

5.能歸納出一個試探性的生涯計劃及目標,而此目標與自我意象及偏好之生活形態是適配的。



※試述青少年生涯發展特性?

1.國中學生方面:

(1)同儕間的影響大逐漸大於家庭的影響力。

(2)由於歸屬感的需求較易有從眾心理的影響。

(3)希望擺脫父母之約束追求獨立。

(4)性別角色態度發展受到同性別角色之學習較多。

2.高中(職)學生方面

(1)重視升學考試或準備就業。

(2)重視人際關係之學習包括與師長、朋友及異性之人際溝通。

(3)了解並體會積極自我觀念對自己的影響。

(4)決定技巧之學習。

(6)職業興趣之探索及職能力之培養。



※試述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問題?(96年)(95年)

1.不知自已之興趣、價值觀。因此缺乏生涯之目標。

2.有興趣卻缺乏能力,因此易於遭受挫折。

3.缺乏社會經驗,對於外在之工作世界認識不清楚,易於受騙。

4.缺乏謀職之能力,因此不易找到適合之工作。

5.急於踏入社會,未能妥善作好生涯規劃準備。

6.缺乏挫折忍受力

7.易於受到同儕之影響,而未能正確判斷適合自己之生涯目標。

8.人際關係或社交技巧之缺乏,與長官或同事之人際關係適應不良。

9.學非所用,而未能全力投入工作。

10.中輟學業,使得學業中斷又未能專心投入工作生涯。

11.介於服兵役前之尷尬期,就業只能找暫時性之工作。

12.易受社會黑金之誘惑,而踏入歧途。

13.家庭不健全,缺乏適當之家庭支持,而產生生涯之困惑。

14.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訂定之生涯目標不切實際。

※試述青少年生涯輔導之目標:

1.生涯探索:

2.生涯準備:

3.生涯決定之技巧:

4.工作世界之探索:

5.了解自已之嗜好及休閒活動之安排,並嘗試去了解這些內容與未來職業發展之關係。



※試述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具體方式:

一、加強國中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二、高中(職)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三、對於未在學之青少年之輔導。



































































第九章 青少年與同儕

※同儕:指年齡層相同或相近的同伴、友伴、同學、或朋友。

※同儕團體:通常指年齡相當之友伴,因互動所形成之團體。



※同儕團具有下列特質:

1.年齡相近,價值與需求一致。

2.處境相似,情誼密切,有助於團結在一起。

3.成員平等,沒有居於絕對優越地位者。

4.互動自由,沒有長輩。



※試述青少年同儕團體之重要為何?

一、青少年情緒支持的重要資源。

二、同儕交住為青少年生活的重心。

三、同儕學習為青少年學習重要管道。

四、青少年同儕關係人格發展重要關鍵。

五、提供青少年社會化之經驗及學習。

六、同儕接納及分擔父母關懷功能。

七、青少年同儕對青少年之偏差行為影響甚大。

八、父母及老師亦可學習當青少年之同儕。



※試述青少年團體結構為何?

一、團體疆域(95年)

又可分為群體及小團體二種,小團體一般約五、六人之死黨或密友,群體是由數個小團體組成之大團體。

二、團體角色

有所謂領導者、核心者,或跟隨者、被孤立者、觀察者、超級巨星、明星、攀援者等。



※試述網路同儕的特性為何?(95年)

1.相對之開放性。

2.自主性高。

3.網路社群性多元性。

4.虛擬性群性。

5.因應科技性變動高。

6.自由溝通性。

7.安全性。



※虛擬社群:它是一種電腦網路所衍生出來的社會群聚現象,由相同嗜好取向的網路成使用者編織而成。(96年)











※試述青少年網路同儕之正向影響(或正向功能)?

1.情感支持:被接受、有歸屬感。可磨練增進其社交經驗與社交能力。

2.行為楷模:被接受於團體中的青少年在互動中有更多機會觀察學習同儕有效的社交行為,因而改善自己的社交能力。

3.正向學習:同儕互動中,同儕直接明確對青少年的行為做出反應,可在此過程中逐漸修正自已的行為。

4.同儕互學:透過觀犘互動等方法,學習同儕正向社會行為。

5.增廣見聞:由網路之互動切磋新知,擴展眼界。

6.資訊交換:於網路互動中交換資訊,增進資訊之多元性及豐富性。

7.除去現實生活中的限制:網路使人們能夠除去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限制,嘗試一個改變過的,完全不同的自已。



※試述青少年網路同儕之負向影響(或負向功能)?

1.虛假性:由於虛擬及隱密,有些網路同儕可能於網路中誇大或虛假,影響真誠之人際互動。

2.犯罪性:藉由網路進行欺騙行為包括金錢或網友性侵害。

3.假性人格:即使於虛擬溝通中,如果一項行為或語言不斷重複表達,是否可能愈說愈像真的,形成另一種假性人格,或網路人格,影響其真實之生活適應。

4.負向學習:於網路互動中,同儕學習到負向之行為,如網路髒話。

5.不實傳播:藉由網路傳播不實謠言,或貼上不當之相片,傷害他人。

6.網路自殺:近年藉由網路之相互聯絡或支持,相約自殺,由日本傳至國內。

7.相對人際關係窄化:

8.網路上癮:

9.生理影響:



※試述青少年網路同儕團體之特徵?(96年)

一、地位之平等性

二、心理之自由性

三、接觸之密集性

四、充分之互動性

五、關係之密切性

六、相互接納及認可之體諒性

七、團體之從眾性。



※試述青少年網路同儕團體(輔導)之功能?(96年)(95年)

一、分擔諮商輔導工作

二、被同儕接納度高

三、減少建立輔導關係時間

四、提升輔導效果。

五、同儕輔導員亦可得到自助助人效果

六、彌補專業輔導人員之不足。







※試述青少年網路同儕輔導推動的四個要素?

即人、事、時、地、物

一、人的因素

1.同儕輔導推動工作者之熱誠、專業能力、經驗、方法。

2.機構主管之支持。

3.同儕輔導員之特質。

4.受同儕輔導當事人之特質與意願。

二、事的因素

1.同儕輔導員之召募、訓練與篩選。

2.計劃之週延性及推動之相關配套措施。

3.專業督導之必要性。

4.效果評估與檢討。

三、時的因素

青少年同儕輔導需考慮青少年發展因素,配合其發展階段之任務,進行時亦需考慮青少年參與團體輔導時間之適切性。

四、地的因素

青少年同儕輔導之環境,需考慮其特性,例如不限於戶內,安全之考量,活動之空間及隱私性。

五、物的因素

同儕輔導亦可使用輔助教具。



※試述青少年網路同儕輔導推動的原則? (實施原則)

一、了解需求

要了解受輔者之需求並訂定具體的輔導目標

二、確定方式

確定同儕輔導進行的方式、時間、地點與具體流程及內容。

三、善用資源

確定可運用的人力與財物或物質資源

四、把握動機與志願性

招募同儕輔導員訓練過程必須讓其了解其角色及所要達成之目標。

五、提供訓練與督導

同儕輔導原因其輔導與任務需求,必須接受一定訓練與督導。

六、效果評估

同儕輔導之效果必須是可評量的,需有客觀之評量標準及方法。









第十章 青少年與社會文化

※文化變遷移有那四種論點?

一、文化變遷乃演進的自然結果

二、文化變遷乃傳播的影響所致

三、文化變遷乃異化的結果所致

四、文化變遷乃批判與反省的結果。



※青少年次級文化的內涵(96年)(95年)

一、成人主流文化的認同疏離與反抗

二、常遭成人刻板印象的誤解

三、正負面功能兼蓄

四、形成及影響的因素複雜



※青少年對成人主流文化出現認同的疏離與反抗,原因有三:(96年)

1.成功的不同定義

2.權威的不同態度

3.兩性關係不同看待



※青少年次級文化的四項基本特徵?

一、崇尚流行

二、從事消遣性及娛樂性休閒活動

三、和同儕團體有密切關係

四、存在性別間的差異。



※青少年次級文化行為表徵的若干特色:(95年)

1.喜歡去熱鬧的地方

2.喜歡輕鬆無拘束的感覺

3.喜歡有個性和時尚感的商品

4.喜歡各式各樣的休閒活動。

5.也有不少的煩惱。



※代溝:源於世代間文化變遷移的差異,導致兩代親子形成隔閡與失調的現象。(96年)



※青少年的次級文化:屬於青少年社群所獨特具有的生活型態、行為規範及價值觀念,稱之。(95年)



















第十一章 青少年問題面面觀

※試述影響青少年問題發生的原因?(96年)

(一)個人因素

1.個人生理因素:如遺傳基因影響智力或其他生理發展遲滯、過快、匱乏或對生理不利因素,或先天犯罪傾向或後天腦部受傷或其他意外因素引起之生理傷害。

2.個人心理因素:如人格發展不利因素包括幼年重大創傷經驗或變故。

(二)家庭因素

1.夫妻失和影響子女人格發展

2.破碎家庭,如離婚、遺棄、死亡影響子女失怙。

3.父母不良習性,如吸毒、酗酒或從事不正當營業。

4.家庭經濟貧窮以至影響對子女照顧。

5.父母管教態度偏頗,如偏心、溺愛、過嚴過鬆或不管。

(三)學校因素

1.師生關係不適應引發學習抗拒。

2.學校課程缺乏彈性。

3.教師管教態度不當,獎懲方法不當。

4.教師情緒不穩,引發師生衝突。

5.班級人際關係不良,或遭到同儕排斥。

6.學習成績低落引發排斥學習興趣

7.學校功課壓力過大引發拒學或懼學

8.同學暴力或威脅而懼學

9.同學間兩性人際關係因擾如單戀、失戀或三角關係。

(四)社會關係

1.社會經濟衰退引發家庭經濟困境,父母忙於工作未能妥善管教子女甚至失學。

2.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如一味追求流行影響學業。

3.被不良組織或幫派吸收影響學業。

4.社會媒體之不當刺激及示範,影響其行為學習。

(五)發展因素

1.青少年生理發展遲滯。

2.青少年心理發展任務之未能達成。



※吞世代:有小大人之稱,由於他們提前了解接觸了更多事物,在他們思想就是要活在當下,自然也就是缺乏彈性。



※台灣青少年犯罪概況?(95年)

一、多量化:指青少年犯罪者,少年犯罪人口率都有增加的趨勢。

二、暴力化:指少年暴力犯罪者的數量、少年暴力犯罪人口率都有增加的趨勢。

三、一般化:指少年犯罪者的家庭經濟狀況為小康與中產以上者有增加的趨勢。

四、女性少年犯增加:指女性少年犯罪者的數量、女性少年犯罪者占少年犯罪之比率都有增加的趨勢。

五、少年竊盜犯仍居首位:指少年竊盜犯罪嫌疑者的數量、所佔比率都有增加的趨勢。





※試述我國青少年面對的十大難題為何?(95年)

一、大環境壓力引發問題

二、家庭之困境問題

三、兩性交往及性侵害問題

四、教育問題

五、多元社會價值觀分歧之適應問題。

六、少年犯罪校園暴力之威脅

七、國家認同之迷惑。

八、藥物濫用、網路上癮,電玩上癮之氾濫及影響

九、心理適應、精神疾病問題。

十、生涯問題。



※試述青少年的支持系統(支持網路)有那些?

1.自我支持系統:指少年自我概念及處理情緒壓力的方式

2.家庭支持系統:指父母管教、家庭氣氛、家人關係及角色負荷程度。

3.社會支持系統:

(1)經濟:指急難時,親戚、朋友、同學、老師、福利機構提供之金錢、物質方面的協助。

(2)情緒:指快樂、痛苦時,親戚、朋友、同學、老師、福利機構提供之精神支持。

(3)服務:指需協助時,親戚、朋友、同學、老師、福利機構提供服務的程度。



※試述如何建立青少年輔導網路系統?

(1)教育系統(含各級學校與教育行政機構)。

(2)主要之社會整合系統:含

1.社會支援系統,如家庭、親屬朋友

2.社區資源網路,如農會、工會、同業工會、宗教組統系統及其他社區資源。

3.危機處理系統:包括醫療網路及社會輔導網路,張老師、生命線、少輔會。



※反社會行為:係指違反社會規範之行為。(95年)



※非社會行為:即其行為有異於常態,或有心理或社會偏差之行為傾向。



























第十二章 青少年輔導策略

※青少年:定義為15~24歲的人口族群。



※試述聯合國青少年政策,應達成的目的為何?

一、減少青少年無防禦能力。

二、增加青少年的支持系統

三、協助青少年發展人類與社會認同

四、幫助青少年有穩家的生涯開展



※試述歐盟的青少年政策為何?

一、青少年事務運作原則與機制

二、變化中青少年生涯轉換與因應。

三、青少年自主與自立兼顧。

四、非正式教育系統服務的提供

五、注重青少年的參與

六、青少年就業政策的擬訂

七、種族排除與仇外之杜絕

八、青少年計畫之策畫及執行。



※試述我國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網領之分析

一、重視青少年是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需要國家重視與關懷。

二、肯定青少年適切發展,才能確保國家社會的長遠發展。

三、確定青少年之良好發展,為社會改善之契機。



※青少年政策白皮書之政策主軸

1.投資青少年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

2.投資青少年參與,催生積極公民社會

3.投資青少年健康,營週優質生活:

4.投資青少年保護,強化社會和諧



※我國青少年政策之省思

一、跳脫投資,無條件之關懷

二、加強「同儕輔導」及「自我成長」教育

三、多元文化教育之加強

四、境養優質成年人終身學習

五、青少年資源網之建構

六、全方位青少年之關懷尤其弱勢青少年

七、社會公眾人物之身教。

八、媒體之自律及公正性



※偏差行為:個人行為顯著地偏離常態,並且妨礙其生活適應者。







※試述青少年偏差行形成之因素(95年)

1.學校因素

2.家庭因素

3.社會因素

4.個人特質之因素















































































第十三章 青少年輔導方法與校園危機處理

※青少年次文化的特徵:

1.是一種社會變遷的新產物

2.是一種橫斷性的次文化

3.是同齡同質之次文化、行為取向易受同儕認同影響

4.為一種寄生於主流文化之次級文化不能獨立。



※青少年次文化之重要內涵

1.獨特之價值與規範。

2.特殊之暗語

3.易大眾傳播之影響

4.注重流行風尚

5.重視同儕歸屬

6.特定身分標準,不同於社會之標準

7.同儕支持;

8.滿足特殊需求。



※試述「新人類」之社會意識

1.「新人類」似乎較缺乏對別人的信任,尤其女性「新人類」尤然。

2.「新人類」對所謂異己或異端並沒有展現出特別的包容度;對「性關係」並沒有特別的開放。

3.「新人類」對臺灣貧富不均此社會問題之嚴重程度有相當的敏感,社會福利之不滿也特別深刻。

4.「新人類」嚮往之社會福利,傾向於強調政府之福利角色,以及對平等權、工作權和安養權之保障。



※試述一般性策略之青少年輔導方法。

一、關係建立

二、認知

三、制約學習

四、模仿

五、環境改變

六、自制

七、教育

八、支持

九、其他少年輔導相關事宜



※自我傷害的定義:

當一個人有意的想對自己的身體做出傷害的行為時,而此企圖以行為表現時,稱之











※試述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的分類:

1.自殺:以自己的意願與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

2.企圖自殺:以自己的意煩與手段企圖,嘗試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並不成功。

3.自我傷害:以任何方式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沒有清楚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意識。

4.攻擊行為:有意的傷害他人身心侹康,甚至危及生命的行為。

5.憂鬱反應:情緒上感覺失落沮喪、傷心、悲淒、思想上出現「沒有失望」,「我有罪惡」的想法、行為上表現「突然異乎尋常的行為」、「濫用酒精或藥物」、「攻擊他人」等行為。



※試述青少年產生「自我傷害」行為可能的原因?

1.身體健康因素:如久病不癒

2.心理的重大喪失:如失去心愛的寵物或特具意義的物品、失去重要親人、要好朋友的爭吵或分手等。

3.學業或工作上的失敗:如考試成績的重大退歩、參與某些競賽的失敗。

4.自我成長的危機與困擾:如青少年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缺乏信心。

5.同儕團體的排斥、或同儕團體的不當次文化。





※試述青少年與兒童「自我傷害」(自殺)之警訊?

1.語言上的線索:表現出想死的念頭,可能由言語中表示,也可能在作文、週記、信件中顯現。

2.行為上的線索:

(1)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

(2)出現與上課或學習方面行為上之問題

(3)放棄人擁有的財務

     (4)突然增加酒精或藥物的濫用。

3.環境上的線索:

(1)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

(2)家庭發生重大事故。如搬家、財務困難。

(3)顯現對環境的不良適應。並因而失去信心。

4.併發性的線索:

(1)社交行為的退縮

(2)顯現出憂鬱的徵兆

(3)情緒不穩定。

(4)睡眠、飲食規則變的紊亂、失眠、顯得疲乏、身體有不適。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97上家庭人類學 周英戀老師提供





期中考 第1 - 7

空大書香園地


第一章、人類學

『人類學的發展』:成立於十九世紀40年代。

『起因』:致力於介紹當地民族的奇風異俗,分別寫成有關人類學的報告。

『人類學的領域』:探討人類的演化與內涵。(P7

體質人類學:將人視為自然和生物的有機物,研究其起源與發展,重點在人類的演化。

考古學:研究過去,了解現在,策勵將來,像歷史學家。

語言學: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能運用語言象徵性的傳達思想。研究語言,以科學的方法,記敘和比較語言。民族的語言學:語言與文化的探討。

民族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陣容最強,發展最快的一支。



1-1-1人類學概況

民族學內容:(P8

民族志:用來記述民族學,記錄學者在田野中實際觀察與訪問而得到的文化實況。

民族學理論:是民族學主要的部分,將民族學者、語言學者和史前學者所收集的材料整理出文化的通則。研究方法:『同時限研究』、『貫時限研究』。

社會人類學:英國的民族學被稱為社會人類學(比較社會學)主要興趣在研究非西方社會的群體結構與功能。

民俗學:研究無文字社會的奇風異俗或野蠻的遺存習俗。

民俗學—研究自己文化、民族學—研究異族文化

文化與人格:由民族學與心理分析兩門學問結合而成。

文化環境 人格,一個社會或國家共有的人格型態。

應用人類學:致力於民族學的理論於解決實際社會文化問題的應用。



1-1-3人類學的內容

研究人類的社會與文化(P12),包括:

人類的演化

世界的人種

史前的考古

語言學

人類的文化:包括人與自然關係(食衣住行)、人與人的社會體系(親族、社群、經濟、政治)、人與超自然關係的理念體系(人類信仰、宗教、巫術)。



1-1-4人類學的貢獻

人類學是科技整合的學問,是人類的一面鏡子。

人類學的貢獻如下:

綜合與整合各種對人研究的科學來研究人類行為。(P14

提出文化概念及文化的相對性。

促進人類了解自己,了解別人,增加彼此間的了解。

確定各種決定論,指出種族偏見、階級鬥爭等錯誤的理論。



1-2人類學理論的發展

1-2-1人類學的興起:人類學之父:希羅多塔斯

早期著作:(P15

尚書:最古的史書。

山海經:最古的人文地理,富有民族志材料。

班固漢書中的地理志:有西域列傳。

司馬遷的史記:有匈奴列傳。

直到十八、十九世紀的探險家、商人和傳教士,開始引起關於人類學變異性及文化起源等問題的探討。



1-2-2演化論與新演化論

演化論:社會像有機體一般,依照不變的法則從簡單進步到複雜。 文化是一連續階段性的演進,從野蠻進步到文明狀態,這種文化的發展,是演化的過程。(P16

新演化論:並不堅持所有文化成長要經過一定相同的階段,但是主張各種文化的技藝的發展,在整個文化發展的趨勢上,有相類似之處。

文化演化三階段:野蠻‚半開化ƒ文明



1-2-3傳播論

傳播論:認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類似,乃是由傳播而來,下分為三類。 (P19

文化的傳播:又稱「基本傳播」由具有該文化的民族遷移而導入。如漢文化導入新加坡。

採借:又稱「次級傳播」,如馬的文化在北美印地安人中傳播。

新觀念的導入:又稱「刺激傳播」,由新觀念的刺激,而在新的地區產生類似的文化。



1-2-4功能學派

功能學派強烈攻擊傳播論,沒有確切的證據,而重建文化的歷史是不科學的。(P25-27)下分為三個次派:

社會派:研究對象以社會為主體,強調社群或社會行為的重要,而忽視文化的概念。如一個人的死亡是損失了一個團體的成員,團體組成的一部份,造成部分社會結合的破壞。

*現代社會人類學最初是從功能學派中發展出的,重點在於社會組織和社會功能。(強調人的互動)

文化派:著重文化傳統,主張每一個個別的文化自成一體或均衡發展,在文化中,每一個文化特質相互依賴、交互關連使社會像機器一樣運轉。

形貌論:屬於詩人人類學

主張文化是由許多特質構成,可以反映出整個文化的特性,所有的特質在一起運作,而產生某一型的文化,同時也形成一個共同的人格型態。擴張了人類學的研究範疇--將心理學納入。



1-2-5現代人類學的發展

目前人類學的發展,是一種折衷的學科,選擇各個學派最有貢獻的思想,將其結合在一起,對人與文化作完整徹底的研究。 (P27

現代民族學的研究,是功能的、歷史的、傳播的、心理的和比較的。

人類學家為了更深刻地了解人類文化的各種層面,與專門研究各層面的學科結合,成為科技整合的學門。如與音樂結合為民族音樂學,與心理學結合為心理人類學。目的在更深一層的探討人類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層面。



第二章、家庭人類學

2-1-1家庭人類學意義(P37):

家庭人類學:是研究人類家庭及其所創造的文化。包括遠古人類的家庭及現代人類的家庭;所研究的家庭文化,包括遠古家庭與現代家庭的文化,也包括自己家庭及他族家庭文化。

研究從遠古到現代,人類家庭的起源、發展、進化與變遷的生物性過程。

人類家庭長期以來適應生存所創造與累積的文化,透過不同時空背景,以探討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及藝術生活與人類家庭的關係。



2-1-2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P38):

探究人類家庭的本來面貌及創造出來的文化

發現人類家庭所蘊藏的原理

了解不同時空、不同社群、家庭生活型式的異同及其緣由,有助於消除偏見與隔閡,減少衝突與摩擦,提供借鏡之典範。



2-2-1家庭人類學的研究範圍-1

1.物質層面:人類食衣住行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以維繫生命。而滿足基本需求之首要條件為家庭經濟,包括生產與分工、交換與分配及消費與市場。(P39-P40

包括民生首要之日常飲食、服飾、住宅及維繫家庭生活的經濟環境等四個面向。

2.社會層面:從家庭結構、婚姻禮俗與制度、生命禮俗等三方面來瞭解人類家庭如何經由所表現之社會行為,闡明其間的相互關係,建構各種風俗習慣以調整並規範其社會生活。



2-2-1家庭人類學的研究範圍-2

3.宗教信仰層面:研究家庭中的宗教信仰,特別是家庭生活。對超自然的事物與力量的看法,來瞭解人類信仰對家庭生活的意義及影響;從家庭中家人崇奉的信仰,了解不同時空的家庭在適應生態環境的心理狀態。

4. 藝術生活層面:研究人類藝術生活與家庭生活的關係。藝術與社會文化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2-2本土領域的建構

本土家庭人類學領域,自然建構在人類學研究基礎上。( P41

1980以後,受歐美及日本影響,將人類學屬性由社會科學定位為人文學,不強調其科學性。

人類學門在國內分為:文化人類學、考古學、體質人類學、語言人類學四類(但以文化人類學及考古學的發展為重)



第三章、飲食生活

「風」係指由自然條件促成的習尚(P49

「俗」是由社會環境釀成的習尚。

「風俗」是一個社群在飲食、服飾、居住、人際交往等方面最具該社群特徵的表現型態。

「民俗」是一種鄉土的、地方的、共同的行 為。



3-1台灣的日常飲食

3-1-1閩客族(P49):

主食:民間主食為米,落後地區則以甘藷、雜糧為主食。現代人為了健康,常在米飯中加入五穀雜糧。

佐食:吃飯配菜,不是吃菜配飯。菜餚用來增加食物的美味。



3-1-2台灣的日常飲食

3-1-2原住民

泰雅族 較接近平地-陸稻;住在深山-小米、玉米或蕃薯;使用米或小米加入酵母釀造成酒;原為兩餐制,逐漸變為三餐制。

賽夏族 :蕃薯、米、粟、黍。肉不常使用,蔬菜用水煮加鹽薑及辣椒。會模仿漢人釀製燒酒,兩餐制。

布農族 :蕃薯、芋頭、米、粟、稗、玉米。 男女皆喜嚼煙草,飲料為小米酒(祭祀、慶典) 兩餐或三餐制。

排灣族: 以芋頭為主,稻、粟、蕃薯為輔。 特別喜歡鹽漬飛魚或烏魚。喜吃檳榔 原為染齒用,後成習慣會上癮。原為兩餐制,逐漸變為三餐制。

雅美族 :水芋、芋頭、蕃薯、小米,完全不吃稻米。 不懂釀酒及栽種煙草。



3-3節慶食物

3-3節慶食物:特性為具有歷史性、民族共同性、節令性、多樣性及傳說性等(P68

過年:發糕、年糕、長年菜、餃子

元宵:湯圓

清明:草仔糕

端午:粽子

七夕:油飯、麻油雞酒

中秋:月餅

補冬:十全大補、八珍、四物

尾牙:卦包、閏餅

臘月初八:臘八粥



3-3-2中國人的節慶食物

中國人的節慶食物具有下列特點(P76):

1. 所有節慶食物都是使用於祭典的,供神饌的,有別於平日的飲食。

2. 所有的節慶食物都有神話附麗,用以解釋其「非常性」。

3. 節慶食物的生與熟、冷與熱,均與祭祀的對象、祭典的性質有關。

4. 節慶食物的名字象徵,是作為名俗中的一構成體,經由「服食」的接觸後具有象徵的功能。

5. 節慶食物受於自然與環境而有其地域性。



3-3-3喜慶宴席

3-3-3彝族人的喜慶宴席(P75

「全羊席」「全牛席」「全豬席」

最著名喜宴菜

1.涼菜四盒

2.八樣錦八盆

3.三鮮湯及八寶飯

4. 「聚寶堆銀」燕窩湯一盅



3-4飲食習俗

吃雞起雞()

菜頭好彩頭

丸子:連中三元(魚丸、肉丸、蝦丸)

餃子:元寶

佛手瓜:如意、敬佛

蘋果:平平安安

柿子:事事如意

桂圓:圓滿高貴

西瓜:多子多孫、瓜瓞綿延



3-4-2傳統飲食觀

食補:醫食同源,五臟之所傷,五味之所用

肝:酸,促進新陳代謝,興奮

心:苦,消炎、解熱、陣痛

脾:甘,滋潤脾胃

肺:辛,呼吸系統有問題,發汗解熱,降 低溫度

腎:鹹,抗腫瘤、腫痛、囊腫



3-4-2傳統飲食觀

中醫養生之道:以冷、熱為食性的核心,崇尚「平」與「溫」即所謂的「中性」

冷熱平衡:涼熱補要了解體質

夏天:口乾舌燥-偏熱性要涼補-西瓜、哈密瓜、白菜

寒性:怕冷怕風,小便白、排便稀、手腳冰冷、易感冒,用熱補,藥性偏向辛熱(龍眼、八珍、四物)

涼補食材:煎煮時間較短

熱補食材:煎煮時間較長



飲食與健康

四季飲食養生之道

春:一年之計在於春,陽氣開始昇發,注意冷暖的變化,多吃平補的食物,蘆筍、蓮藕、蘋果

夏:因代謝快,易造成水分流失,強調驅暑清熱,選香瓜、哈密瓜、西瓜,維持內外熱之平衡

秋:秋老虎,易發生呼吸系統的疾病,要預防心血管疾病,選擇平補

冬:天氣寒冷,四肢冰冷,寒性體質能量差,要選擇熱性食物,如肉桂、桂圓、十全大補,多吃肉骨茶,龍眼乾。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能量,預防腦血管病變,多注意溫差,保養身體

失眠與火大



3-4-3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均衡攝取各類食物

() 食物相剋:在一些傳統的飲食經驗中,傳承了有些食物的物性之間彼此相剋,若同時食用可能中毒的例子。

() 人與食物的不協調:不宜人的食物,有些食物被認為不適合某些人,例如身體出現某些症狀的人,或處在某一生命關口的人。

() 飲食行為的禁忌:見下頁



飲食與健康

一、新鮮有變化的均衡飲食

二、蔬果為防癌繫上安全帶

三、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量:

四、減少含高脂肪的攝取:

五、避免經常食用醃製、煙燻和燒烤食物:

六、其他食物中的致癌物質:

七、限制攝取酒精性飲料:

八、維持正常體重,做適度的運動:



第四章、服飾生活(P93

服飾可區分為「常服」與「非常服」。

「常服」係日常服飾,大多較為單調而無變化,以輕便、速簡及實用耐久為考量。

「非常服」:較繁複的盛裝,常配合場合與身分,做戲劇式或表演式的服飾扮演,多配合及適用於社交性或生命禮俗之需。

服飾是一世界性的、永久性的語言,可藉以溝通與認識彼此 。



第一節、服飾的源起

一『服飾的源起』:何種原因使赤裸身體的人類,想盡辦法覆蓋身體?

1.「護身說」:為保護身體,抵禦氣候侵襲與外敵攻擊。

2. 「羞恥說」:主張人類穿衣因感到羞恥而須遮蔽身體。

3. 「吸引異性說」:主張衣服的起源是為了吸引異性,而能吸引異性的往往是稍加遮蓋、若隱若現的身體部位。

4. 「避邪說」:認為原始人都相信精靈與鬼神的存在,而衣飾正好用來保護他們免受妖魔傷害。

5. 「裝飾說」:為裝飾外觀以炫燿能力與財富,得到他人讚美,自我滿足。



一、閩南人:(P96

日常服:以素布為之,鄉下人多穿青黑或青白色。

公務員:以灰暗的素色裝為主。

清朝時期:中上階級男士以袍、褂、衫、褲為主。下身著褲,冬天再加背心。女裝類此,或以襖取代袍,裙取代褲。很少穿一件式的連身衣。

早期服飾:裁剪係手工,民初才開始車縫。且裁衣動剪係女子的工作。



2-2原住民的服飾

二、原住民的服飾:給人的印象是色彩鮮豔強烈,飾物大膽醒目。取材自自然環境中。雖然各族各具特色,但也充滿獨特色彩。

泰雅族:可分為七類:筒袖、背心、方布、胸兜、綁腿、裙布、披風等。男人戴帽,女人纏頭巾,綁腿也是女人才使用的。布料以麻紗為主。

賽夏族 :與泰雅族相似。男子上衣同為麻織上衣,褲子則為漢人風格;女人的上衣和褲子則完全模仿漢人的服制。

布農族 :大致可分為:上衣、胸兜、肚兜、裙布及綁腿等;上衣有皮製及麻布製。

鄒族:男子上衣用鹿或山羊皮所製;女人的上衣是用淺黃色或白色棉布製成

排灣族:分為正裝、常裝、勞動裝三種;使用藍緞、黑緞或淺黃色的棉布製成。

阿美族:早已失去原有之特殊風格,缺乏特定的形式。

達悟族: 無正式禮服,平常少穿衣;男人用兜襠布,女人用腰布略為遮掩。丁字褲有三種:慶典穿全新的,旅行、聚會、休閒穿半新的,捕魚工作穿舊的。



台灣原住民的配飾特色

台灣原住民的佩飾特色:族群佩飾特色

阿美族:喜歡流蘇、雲肩為佩飾,日常的煙袋為裝飾品,質料多採用棉布,表面縫製各色布條,繫上細繩,從肩上斜掛至腋下,袋內裝有煙草、打火石、檳榔等。

賽夏族:女子的耳飾為長方形的螺殼板;腕飾和戒指大都是黃銅製成;腳飾通常限於成年男子盛裝時使用。

布農族:帽子為男人專用;髮簪為婦女盛裝使用,有時上端會裝飾雉雞的尾羽;腰箍與腕環是成年男子佩帶的。

鄒族:男鞋用鹿皮製成,只有在旅行時才會穿,是該族特有的風俗。

排灣族 :腳環用來表彰獵捕野豬的光榮。

雅美族:銀盔視為傳家之寶,最為珍貴。



第三節:其他族群的服飾

3-1漢人的服飾

第四節:影響穿著習慣的因素一

地理環境:按地理位置而加以區分為所謂北方式及南方式。

北方式多以保護身體為目的、南方式的衣服較為寬鬆,多為廣袖寬身的短衣及闊的裙子或褲子 。(P113

時代變遷:

1.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強調古典的調和、均衡、明確、結實。

2. 巴洛可時代則以曲線的流動感及複雜的構圖,配合顏色的明暗強烈對比,表現出熱情與力動感,形成「類似軟骨」的設計。

3. 十七世紀中葉,荷蘭由於商業和貿易繁榮,市民生活富足水準提高,造成服飾的實用重於豪華,方便重於技巧的自由氣氛。

4. 十七世紀後半期及十八世紀初期,法國巴黎已經開始成了服裝流行的中心。婦女服裝著重在苗條的外型及莊重的感覺,關心胴體的美化。



第四節:影響穿著習慣的因素二

性別:男女兩性的服飾有別。例如希伯來婦女不可穿戴男子所穿戴的衣物,男子也不可穿婦女的衣服。

階級:以中國傳統服飾為例,反映著等級、名分的差別。服飾是禮儀制度的首位,著重於人的身分地位,服飾在人際交往間是最能顯示身價的 。

流行:流行是一種人為力量所造成的方式、趨勢或風潮。

社群:由於長期處於殖民地與疏離的情況下,充滿移民社會的特色 。



第五節:服飾禮儀與禁忌

5-1台灣社會的服飾禁忌 (P116

忌穿反衣、白衣、白鞋

忌衣服未摺好就直接穿在身上

夜間露天不可晾衣服

竹竿尾不可晾衣服

女人衣物不可放在男人衣物之上

忌將衣物穿在身上縫補

5-2中國傳統的服飾禁忌

忌穿白衣、忌戴綠色巾帽

衣服不左衽,漢民族男女一律右衽

鈕結的打法忌諱打死結、鈕結的數量不用雙數

第一節、人類住所的演化

5-2-5排灣族(P134):

排灣族人認為主柱是祖先神靈寄宿的地方,對此相當崇敬。上刻有男女裸體像,大小如真人。

庭院中央也豎有長石板岩,視為祖靈的象徵,上有人體的雕刻,極為神聖。

5-2-7雅美(達悟)族 (P136):居住在四面環海的蘭嶼,每年飽受颱風侵蝕,加上重視風水,形成特有的居住形式。住屋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穴居的主屋,二是工作房,三是涼台。其他尚有穀倉及瞭望台 。



第二節、華人社會的民宅

閩南古厝(P137):

住宅式以正身為三間起的三合院為基本,台灣的古厝是福建人與廣東人移居台灣事業有成、生活穩定之後引進的家鄉住宅樣式。古厝的型式有一條龍、單伸手、三合院或四合院等。

5-2-3華人民居的傳統(P140):

充滿民族文化特色

講究環境、風水與座落

實而美觀的佈局

充滿家風的家具陳設



第三節、影響居住的因素一 (P143

ƒ環境基地:居民對於建宅的基地有特殊的情感。中國人講求風水,基地建築避開墓園、聖水源頭等。

„經濟生活:經濟對居住的影響多為全面而基本的。人類社會的糧食獲得方式與貯存,現代社會的兩地家庭日趨普遍,亦是經濟生活影響居住型態的實例。

…宗教信仰:台灣民間的信仰,以古代精靈崇拜為基礎,其中以道教成分最重。民間信仰的宇宙觀,將宇宙分為三界:天庭、陰間和人界 。

†家庭觀念:家族組織與社會的尊卑等級觀念反映在居民的「位序觀念」中。人們在處理居住空間時會依親疏原則與繼嗣原則,按照左先右後,左大右小的原則,合院建築的主次尊卑分明,有明顯的「主軸」,講究「正偏」與「內外」的層次。



第四節、居住生活的習俗與禁忌P148

5-4-2與居住生活有關的禁忌( P152

以台灣為例,傳統上不少與居住有關的禁忌,多半仍圍繞在「趨吉避凶」與「女性不潔」的迷思 。

與人有關的居住禁忌

1. 孕婦禁看建灶、鑿井、蓋廟、上樑或雕塑神像。

2. 禁止孕婦夜間外出,以免野外鬼煞的邪氣傷及肚內胎兒。



第六章 、經濟生活

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糧食作物的生產。分為狩獵採集、游牧畜牧及種植農耕

6-1漁獵採集社群的經濟與家庭生活(P162

漁獵者主要以捕食動物來維持生存。狩獵與捕魚是人類最古早的職業,原始人類的動物性蛋白質食物來源仰賴野生動物與漁穫。

原始的狩獵方法主要有四種:1.鍛鍊自己的感官與身手;2.使用兵器、獵具與陷阱誘引法;3.利用助獵的家畜;4.了解動物的習性。

採集是獲得食物最原始的方法。

以漁獵採集生計為主的社群,家庭、家族或世系群大多擔負許多生計任務。漁獵採集的生產方式,導致經年的遷徙與男女兩性的分工 。



6-2游牧社群的經濟與家庭生活

就遊牧民族而言,遷徙與移動仍是生活的主要特徵。「彈性」與「流動性」是游牧生活的重要特色,適合於一種自由安逸且平權的民主式政治組織。

畜牧使人類獲得動物性食物的提供變的較為穩定。畜牧的起源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1. 畜牧始於豢養幼稚的或受傷的動物;

2. 獵人跟蹤野獸圍繞牲畜的游牧生活,不即時獵捉,留待他日之用;

3. 動物圖騰制的影響;

4. 畜牧源於蒐集動物以為觀覽遊戲之資。



第三節、農耕社群的經濟與家庭生活

耕種必須等待收成,因此是一種較屬定居的生活型態;農耕式社會有較複雜而穩定的政治組織 。

原始部落的經濟是一種無市場或只有部分使用貨幣的經濟;經濟活動的目的,不在獲取最大的利潤,而在完成人際關係的責任。 〈P169

種植的發明大抵是婦女的功勞。人類自有火以後,開始有了男女兩性的分工,男性出外狩獵與打仗,女性在家守火,並於近處尋覓植物的果實根莖皮葉等充作食物 。



第四節、現代與未來社群的經濟與家庭生活

6-4-1工商社會的機械化(P172

人類社會由「覓食經濟」進化到「產食經濟」,基本上仍是以家戶為生產與消費單位。不同性別及年齡在家務內的勞力分工成為家戶生產模式的主要特色。

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之大規模的機械式生產,使家戶成為消費單位 。

家庭生活的改變首當其衝。最明顯的就是在家外上班,以及核心家庭的盛行。



6-4-2電子網路全球化(P173

當前的人類經濟生活在科技化、資訊化與網路化的基礎上,已開始跨躍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走向全球化。全球化的經濟透過自由貿易與電腦化,使得強者愈強,造成許多不公平的交易



第七章 、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係指家庭的存在與持續,主要依靠其結構內各分子所扮演角色與和諧關係。(P183

7-1家庭型態與繼嗣

7-1-1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

1. 核心家庭是由父母所生子女,或正式收養的子女所組成的家庭;

2. 又稱為自然家庭、基本家庭、小家庭;

3. 從子女的角度觀之係其血親家庭、出生家庭;從夫妻的角度觀之係其配偶家庭、生育家庭;

4. 最大特色為:不能長久,父母過世後,出生家庭就不存在了。

擴大家庭:

1. 小型擴大家庭:即主幹家庭,包括一對夫妻及其子女,和夫或妻的父母;

2. 中型擴大家庭:即直系家庭,包括一對夫妻及其子女的生育家庭;

3. 大型擴大家庭:包括一對夫妻及其子女的家庭,夫或妻的父母及諸兄弟的 生育家庭,以及諸姪男或姪女的生育家庭。



7-1-1、家庭類型2

聯合家庭 : 係指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核心家庭,透過男系或女系繼嗣關係而結合在一起,共同住在一起,共同負擔經濟方面與社會方面義務的家庭。

世系群 :即中國人所稱之宗族,係指出自同一個祖先,由單一的繼嗣系統延棉而下的後嗣。

氏族:是家庭成員關係的擴大,一個人出生就屬於某一氏族,不因婚姻、遷徙、分居等因素而受影響。



7-1-2、繼嗣

繼嗣(P185):經由父母單方或雙方的線索而決定團體成員資格的標準與歷程。係指用來規定該團體的成員所獲得的地位、權利和義務,亦是指對於個人與其祖先之公認的關係,這是經由父母雙方來追溯。

父系繼嗣 (80%)

母系繼嗣 (15%)

雙重繼嗣

兩可繼嗣



7-2、親屬關係

7-2-1影響親屬關係的因素(P191

(一)對婚姻的認識:除以合法性關係為婚姻外,一般人按男女當事人的社會地位,將婚姻分為以下幾種:

以女性婚姻為中心,所生子女歸女方撫養,依生活態度可分為:

A. 血緣家庭:視婚姻為性生活的單位,其他的生活都在婚姻生活的範圍之外。婚後夫婦並不住在一起,各自住在自己的出生家庭。就婚後居住法則而言,這種現象稱為原居。

B. 配偶家庭:家庭成員包含配偶及姻親,稱之。特徵是將婚姻生活與家庭生活打成一片,婚後夫妻雙方住在一起。婚後居住分為二:一是婚後夫隨妻住在妻子的母親家裡者稱為從母居,丈夫權利較小;另一是婚後妻隨夫住在丈夫的舅父家裡稱為從舅居,丈夫權利較大。

以男性婚姻為中心,所生子女歸男方撫養,育嬰責任為女性。為配偶家庭的一種,從父居。

男女有平等地位,所生子女歸雙方所共有,亦是配偶家庭的一種。



7-2-1、影響親屬關係的因素二

(二)配偶的選擇

積極指定的規定婚:

A、交表兄弟姊妹(同一個祖父母)為擇偶對象的婚姻稱為交表婚。行交表婚的社會,配偶選擇有一定的規律,故歷代男女兩係關係呈一定規則,稱為雙重繼嗣。

B、堂表兄弟姊妹為結婚對象,目的在防止血統外流。

如古阿拉伯王室的婚姻。

消極禁止的選擇婚:指出社會成員不能與某幾類的人結婚,除此以外不加以干涉。



第三節、親屬稱謂

7-3-1親屬稱謂的方式:孩子的爹、孩子的娘

依其所使用的範式

A. 直接稱謂:用於與親戚對話時,係特定關係中語言行為的一部份。

B. 間接稱謂:用於與第三者對話時所提及該親人時的指稱

7-3-3對不同稱謂的詮釋:

演化論:親屬制度的研究在社會人類學的領域中佔有特殊且重要的地位。

A. 敘述制:只能適用於第一級親屬。如父母子女兄弟等。

B. 類分制:將不同親屬類型使用同一稱謂。如美國人通稱uncle;祖父與外公通稱阿公。

成分分析:親屬稱謂是語言學的成分分析。



7-3-3成分分析

成分分析:每一親屬稱為的使用範圍均由一群親屬類型所形成,這一親屬類型總稱為該稱謂的「designatum 」(稱呼、稱號)

A. 男系血親

B. 性別

C. 行輩

主要功能:

A. 比較各親屬組織的結構

B. 顯示其所包含的觀念

C. 在全體中所佔的地位



第四節、家庭結構變遷

7-4-1台灣的家庭結構(P199))

1. 家庭主幹化與核心化同時並行。

2. 外省人移入、教育程度提高、城鄉人口大量移動…,造成核心家戶比例增加。

3. 未來變化:主幹家庭逐漸減少、核心化增加‚子女奉養關係淡化ƒ女兒與生長家庭關係增強„教育程度提昇都市化程度增強…兩性平權發展

7-4-3美國的家庭結構(P204

52%單親家庭、貧窮、犯罪及學習成效下降,是當下最嚴重的社會問題。

7-4-4影響家庭結構的因素

(一)現代化對人口的影響

1. 鄉村人口往城市或工業區大量移民;

2. 鄉村人口鼓勵其年輕人前往有較多就業機會、生活設施良好的城市去謀生;

3. 具有較優勢的體能、技術與教育的年輕人就能移民城市。



7-4-4、影響家庭結構的因素

家庭結構變遷的方向(P206

主張演化論的學者

1. 傳統家庭較大而不具彈性

2. 現代化前的西方家庭制度與親屬關係與當代的家庭親屬關係不一致

3. 大家庭的制度與親屬關係與現代社會不相容,且不利於工業發展

反對此說法論點

1. 傳統的家庭與親屬關係在適應工業化的城市移民時,明顯的「連鎖移民」

2. 家庭親屬網絡在此一過程中協助不幸的家庭成員給予社會支持及資金支援, 以度過難關。

3. 新城市移民勞工間,彼此建立新的工作親屬關係以互相扶持

(二)政策對人口的的影響

1. 政策對家庭結構的影響更甚於現代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大陸。

2. 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動。

3. 「一胎化政策」使得家庭類型結構、代間結構、家庭人口樹、親屬關係、親屬稱為、繼承嗣系等都產生必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