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99上 廢棄物減量與再利用-空大橋:林高永老師復習重點5375學長提供

99上 廢棄物減量與再利用-空大橋:林高永老師復習重點5375學長提供

(空大書香園地)





第七章 廢棄物減量及處理方法 — 焚化處理



一、焚化廠廠址三層次評選程序(P195)

1. 第一層次篩選 — 廠址普查及圖面研究

2. 第二層次篩選 — 廠址現勘及設廠條件分析

3. 第三層次篩選 — 模式評選優先廠址



三、第二層次篩選項目(P195)

1. 環境條件2. 社經條件3. 工程經濟條件



四、第三層次篩選 (P196)

1. 評選方法 (重要度係數FIC、方案選擇係數ACC、評選矩陣)



焚化之原理(P199)

1. A/F (空氣/燃料比,100~200%)

2. 3T

a)燃燒溫度(Temperature,850-950℃)

b)停留時間(Time)

c)攪拌(Turbulence)



冷卻後之廢氣藉靜電集塵器或濾袋式集塵器去除(粒狀汙染物)

乾式、半乾式或濕式洗煙塔去除(氯化氫及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

選擇性觸媒還原塔或藉非選擇性觸媒還原塔(SNCR)去除(氮氧化物(NOx))

活性碳噴注法,進一步去除廢氣中之(戴奧辛Dioxins)

計畫廢棄物性質之訂定,應以至少一年以上(至少包含四季)之垃圾採樣分析資料決定,包括廢棄物中單位容積重、物理組成、化學分析及高/低位發熱量。



焚化處理設施分類(P201)

1. 連續燃燒式焚化處理設施

a)全連續式:每日24小時連續運轉

b)淮連續式:每日16小時以上間歇式運轉

2. 分批填料式焚化處理設施(每日八小時為原則)



混合燃燒式機械爐(P202)

1. 不需經機械分類、破碎等前處理。

2. 適用於100公噸/日以上之一般廢棄物焚化爐。

3. 大部分垃圾焚廠均屬此種型式。



模具型焚化爐(P203)

1. 又名多室式焚化爐或控氣式焚化爐。

2. 爐床分為固定式及機械運動式二類。

3. 多應用於100公噸/日以下之一般廢棄物或一般事業廢棄物。

4. 優點:可由工廠預鑄好後運送到現場組裝,施工工期短。

5. 缺點:單位造價高,且使用壽命較短。



旋轉窯式焚化爐(P203)

1. 爐體為傾斜5 ° ~ 15 °旋轉式圓筒。

2. 具縱向及橫向攪拌能力。

3. 能處理固態、液態廢棄物及污泥。

4. 常用於事業廢棄物之焚化處理。



垃圾衍生燃料(RDF)式焚化爐(P203)

1. 在傳統焚化廠前加設一座廢棄物前處理工廠,將使用破碎、風選及篩選等單元將不燃及不適燃物分離後。

2. 次將剩餘可燃物製成垃圾衍生燃料(RDF) ,送入爐內燃燒。



流動床式焚化爐(P203)

1. 需先將固態廢棄物破碎至5公分以下。

2. 爐內置高溫砂500~1500公厘。

3. 具有極佳之氣、固接觸作用。

4. 適用於處理固態、液態及污泥廢棄物

5. 常被採用於事業廢棄物之處理。



液體噴霧式焚化爐(P203)

1. 適用於廢液、污泥及泥漿等液態廢棄物之焚化處理。

2. 適用於實驗室廢液、廢有機溶劑等純液態事業廢棄物之減量處理。



乾式洗煙塔(P210)

1. 以消石灰Ca(OH)2或生石灰(CaO)粉末中和HCl及SO2。

2. 反應生成CaCl2及CaSO4粉末,再以集塵設備收集去除。

3. 優點:不產生廢水

4. 缺點:去除率低

(HCl :70%,SO2 :60%)



半乾式洗煙塔(P210)

1. 將消石灰加水混合成泥狀,以空氣壓縮機藉高壓噴嘴噴入洗煙塔中。

2. 反應生成CaCl2及CaSO4,並藉由廢氣本身高溫將其蒸乾為粉末狀。

3. 去除效率

HCl:80%(靜電集塵) ,90%(袋濾式集塵)

SOx :70%(靜電集塵) ,85%(袋濾式集塵)



濕式洗煙塔(P211)

1. 將苛性鹼溶液(NaOH)以逆流方式噴注於濕式洗煙塔中,與 HCl 和SO2產生中和反應。

惟其缺點為產生酸性廢水,增加廠內廢水處理之負荷與處理成本。



燃燒控制法(P211)

藉調整焚化爐內之垃圾燃燒條件,以降低 熱式NOx 發生量之方法。

1. 燃燒溫度控制法

2. 低A/F燃燒法



還原法(P212)

1. 選擇性非觸媒還原法(SNCR)

將還原劑(氨, NH3)噴入爐內高溫區i或SNCR反應塔,使NOx分解成N2及H2O。

NH3 + NOx→N2 + H2O

過剩的NH3會與HCl反應產生NH4Cl所以去除率最好限制在50%

2. 選擇性觸媒還原法(SCR)

在廢氣溫度250 ~ 350 ℃區域設置觸媒反應塔,噴入氨作為原劑,讓NOx還原反應。 去除效率在80%左右。



濕式氧化法(P212)

1. 先以臭氧(O3)、次氯酸鈉(NaOCl) 、高錳酸鉀(KMnO4)等氧化劑將NO氧化成NO2

2. 再以鹼液中和、吸收。

3. 因為氧化劑成本高,且吸收排出液處理困難,尚無使用實例。



旋風集塵器(p213)

1. 利用強制渦流產生離心力及重力沉降作用將廢氣中粒狀污染物除去。

2. 除塵效率65~80%

3. 對10μm以上之粒狀污染物較有效。

4. 可作為預先集塵器,不適用作最終集塵器,因為集塵效難符合法規標準。



袋濾集塵器(p213)

1. 將廢氣通過濾袋,使粒狀污染物於濾布上附著。

2. 除塵效率可達99%以上。

3. 濾袋材質必須能耐高溫、酸鹼、磨損。



靜電集塵器(p214)

1. 利用高壓負極產生放電作用,放出電子,使通過的之廢氣電離化,廢氣之塵粒形成荷電,由集塵器之正極板吸附。

2. 除塵效率可達99%以上。



戴奧辛特性(p214)

1. 戴奧辛(Dioxin)號稱「世紀之毒」

2. 2,3,7,8-TCDD歸類為「人類確定致癌物」,其化為「可能人類致癌物」。



三十六、戴奧辛PCDDs(p214)

1. 戴奧辛是由兩個氧原子聯結一對苯環類化合物的總稱。

2. PCDDs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3. 氫被氯取代的數目及位置不同共有75種同類物。

4. 2,3,7,8-TCDD毒性最高。



PCDDs/PCDFs特點(p215)

1. 常溫下為無色固體。2. 不溶於水。3. 低結合氯者,熔、沸點低,揮發性高。

4. 穩定性極高,不易被光或化學分解。

5. 在生物體內不易代謝,具生物累積性,環境持久性。

6. 親脂性,積存於脂肪內,TCDD半生期7年。

7. 與泥土或其他顆粒物質易結成強鍵。



戴奧辛進入人體途徑包括口腔、皮膚和呼吸,其中以經口腔食入最主要途徑,



由於戴奧辛具有極高脂溶性,一旦進入生物體內,多儲存於動物脂肪、乳脂內,非常穩定,無法分解。



戴奧辛之形成機制(P218)

1. 廢棄物成分2. 燃燒室內形成 3. 燃燒室下游低溫段之再合成



影響戴奧辛形成的因素(P219)

1. 溫度 (200~400℃,300 ℃時最高)

2. 氧和水蒸氣 (氧:產量增加,水:產生低氯戴奧辛)

3. 飛灰上之碳和氯

4. HCl 和 Cl2 (HCl → Cl2 )

5. 催化劑 (CuCl或CuCl2)



焚化底渣(P222)

1. 來源:掉落焚化爐床下方之殘渣、灰燼及小體積之不燃物。

2. 主成分:垃圾中之不可燃物及灰燼

3. 不可燃垃圾:金屬、玻璃、陶瓷、土石

4. 灰燼:燃燒生成之SiO2、CaO、Fe2O3 、Al2O3及Na、K、Mg等金屬氧化物、未燃燒完全有機物。

5. pH 11~12

6. 重金屬溶出較高種類有鉻、銅、鉛、鎘



飛灰(P222)

1. 來源:燃燒廢氣中所含粒狀物,可經由廢熱鍋爐、節熱器、靜電集塵器、袋式集塵器、旋風集塵器收集。

2. 主成分: SiO2、CaO、Fe2O3、Al2O3、未燃碳粒及微量重金屬等。

3. TCLP溶出濃度以鉛、汞、鉻較高。



反應灰(p223)

來源:乾式或半乾式除酸設備,所產生之CaCl2、CaSO4等反應物及去除戴奧辛之活性碳反應物,可經由袋式集塵器、靜電集塵器、旋風集塵器所收集。

主成分:飛灰、中和劑、酸鹼中和之反應產物如CaCl2、CaSO4及吸附戴奧辛之活性碳等。

 TCLP溶出濃度以鉛、鉻、銅等較高。



飛灰之固化處理(223)

其TCLP溶出濃度以鉛、汞、鉻較高,若高於法規標準之溶出限值,亦需依相關規定做中間處理



焚化底渣及飛灰之熔融處理(P227)

熔融處理:將焚化底渣或飛灰以燃油火焰或電氣加熱至熔融溫度(1,200℃~1,500℃以上),使有機物熱解及燃燒,無機物則形成熔渣。



焚化底渣再利用之管理方式(P234)

1. 再利用條件

底渣經前處理後於再利用前之毒性特性溶出程序(TCLP)及戴奧辛總毒性當量濃度檢測值應低於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若超過標準時,應依一般廢棄物回收清除處理辦法第二十七條規定辦理。



p239

焚化廠有機廢水與無機廢水因性質不同其處理原理迥異,有機廢水以生物處理較為經濟可行,無機廢水以物化處理為佳。



p241焚化廠區臭氣之主要來源為廢棄物貯坑內因垃圾有機物分解所產生,



第八章 廢棄物減量及處理方法 — 生物轉換



一、農業廢棄物種類 (P249)

1. 作物殘體2. 畜產廢棄物3. 林產廢棄物4. 漁產廢棄物5. 食品工廠廢棄物



堆肥化作用 (P253)

堆肥材料由微生物消化、分解、利用這些生質能源來繁殖、生長和新陳代謝,所得之產品可以做為土壤改良劑和有機肥料。



堆肥化目的(P253)

1.改變生質性質,減輕其對作物可能之傷害、適合運輸和儲存,使用和維護時更省時和省錢。



堆肥化過程(P254)

在好氣下大量碳水化合物被微生物利用而釋出二氧化碳。

CnH2nOn +n O2 → n CO2+n H2O

在厭氣條件下碳水化合物則發酵生成二氧化碳和甲烷。

2CnH2nOn → n CO2+n CH4



十二、堆肥的種類(P254)

1. 野積(風列)堆肥法2. 高速堆肥法3. 半高速堆肥法



十三、野積(風列)堆肥法(p254)

1. 所需土地較大,堆肥化時間較長,且易產生惡臭等問題。

2. 堆積高度約1.2~1.8公尺,寬約1.8~3.0公尺,每週翻堆1~2次。

3. 較適合於雨量較少的歐洲地區,台灣和日本則因雨量較多,野積法需加覆蓋較費時。

4. 如不加覆蓋,任由雨淋,不但會汙染環境,而且因有效成分溶出,降低推肥肥效及品質,較不適合。



十六、堆肥製作過程五階段(p254)

1. 前處理2. 主發酵3. 後發酵(二次發酵)4. 後處理(後處理、脫臭)5. 貯藏



十七、堆肥製作前處理過程 (p255)

1. 調整含水率 (60~65%)2. 調整碳氮比例 (20:1)3. 碳磷比 (75 ~150)

4. 調整pH (7.0 ~8.0)5. 混合均勻6. 除去不適成分



十九、堆肥產出率(p256)

堆肥發酵過程中,基質原料1000公斤,經微生物分解和穩定後,約可生產400公斤堆肥。

二十、二次發酵(p257)

為縮短主發酵時間,和提升堆肥產能和品質,於主發酵後,進行二次發酵,繼續將難分解物質分解及生成性質較穩定之聚合物,確保堆肥使用上的安全性,一般約需要30天。(需通氣或翻堆)



(5)微生物

與堆肥發酵有關的微生物種類繁多,包括細菌、放線菌、真菌三大類。

首先以中溫性細菌、放線菌和真菌為主,分解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產生熱量。

其後由由高溫性細菌和放線茵取代,分解郃分難分解化合物,

最後因易分解物質減少,發酵熱生成減少,溫度漸漸下降,而中溫性細菌,放線菌和真菌再度增加,提供二次發酵促進堆肥腐熟。



二次發酵:通常將其堆積成1~2公尺高,有時可通氣或翻堆,如不通氣則需定期翻堆。在二次發酵時宜注意通氣,並避免惡臭等公害,一般約需30天。



堆肥穩定度的判斷,主要著眼於衛生安全考慮和對植物生長影響。



二十四、堆肥腐熟度之測定方法(p262)

1. 堆肥外觀、顏色與味道:

腐熟堆肥,其外觀顏色為深黑色或黑褐色,質地膨鬆、吸水力強、味道為泥土至芳香味、無酸壞臭味、無惡臭和無氨氣味。

2. 種子發芽測定法.:

若試驗的種子發芽率為對照組發芽率的90%以上,且根的伸長不受抑制,沒有不正常現象,則可視該堆肥為腐熟。(發芽率90%以上)

3. 還原糖含量 (還原糖的含量<35% )

堆肥中還原糖含量與總碳含量的百分比若<35%,則該堆肥可視為腐熟。

4. 濾紙層析法:如濾紙呈現白色至粉紅色,環狀且邊緣為非鋸齒狀,表示堆肥未腐熟。如濾紙呈現紅色至紫色,中間帶呈不規則狀,邊緣為鋸齒狀,表示堆肥已腐熟。(紅-紫色)

5. 塑膠袋法 (腐熟:塑膠袋不膨脹)

未腐熟堆肥含有易被微生物分解之有機物,產生C02及其他相關氣體產物。塑膠袋會膨大

6. 氨試驗法 (Nessler試藥,如呈黃有氨存在,表示堆肥未腐熟)

7. 蚯蚓法 (蚯蚓會往下鑽)

8. 幼植試驗法

9. 花粉管伸長法

10. 二苯基胺呈色反應 (藍色表示已腐熟)



p-266

11. 固定態氮及C/N比值 (小於1.56%、小於20)

12. 總有機碳與總有機氮含量比(5-6腐熟)

13. 近紅外線光譜測定法

14. 萃取液分子量(490nm)



二十五、有機廢棄物微生物轉化 (p267)

1. 生產單細胞蛋白質(酵母菌、細菌、真菌、藻類) 2. 生產菇類3. 生產幾丁質

4. 生產酵素5. 生產化學品6. 生產胺基酸7. 生產有機酸



271台灣地區,最重要甲烷排放源為垃圾衛生掩埋場,



二十七、有機廢棄物產生燃料氣體之方法 (P272)

1. 在空氣或氧存在下產生氫、一氧化碳和富含氫氣之氣體或固體-液體

2. 泥狀物經消化分解產生富含甲烷之「生質氣體」



二十八、甲烷生成作用 (P274)

有機質在嫌氣下分解成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稱為甲烷生成作用



三十、沼氣回收再利用方式 (P277)

1. 轉換成一般性瓦斯燃料2. 沼氣引擎發電系統3. 產生蒸氣及發電



三十三、微生物肥料(p282)

利用天然界的微生物,或利用人工變異細胞融合與重組DNA等技術,增強有用微生物的功能,其中使用於土壤改良和具多功能之堆肥所使用之微生物製劑,我們稱之為微生物肥料或生物性肥料。



三十五、微生物肥料種類 (P284)

1. 固氮菌 2. 菌根真菌 3. 溶磷菌4. 促進植物生長根圈微生物 5. 分解菌

6. 有機聚合物產生菌 7. 其他



三十六、固氮菌種類(p284)

1. 共生性固氮菌 (根瘤菌)

2. 協同性固氮菌 (聯合固氮菌,靠植物根分泌有機物生長並固氮)

3. 非共生性固氮菌 (游離固氮菌)



三十八、廢棄物轉變成能源法(P292)

1. 廢棄物衍生燃料法2. 熱分解和氣化法3. 生物轉換法4. 焚化法



第九章 廢棄物資源回收與再利用

三、資源回收四合一制度(P302)

1. 社區民眾2. 回收商3. 地方政府(清潔隊)4. 回收基金



十一、國內廢輪胎處理方式(P306)

以國內處理為優先,再考慮境外輸出

 機械磨粉 熱裂解 輔助燃料 原型利用



十二、廢塑膠容器(P307)

PET:

保特瓶PET材質可直接運往下游再生工廠或紡織廠,進行抽絲及紡織等再生製品。

十三、廢塑膠容器(P307)



PVC、PE、PP、PS: 需先送到造粒廠,製成二次塑膠原料

十四、保利龍再生利用方式(P308)

1. 製成聚苯乙烯塑膠粒

目前主要再生利用方式: 切碎、清洗烘乾、熱熔壓製成聚苯乙烯塑膠粒

回收的保麗龍餐具愈清潔,再生品的品質就愈高。

2. 油化處理產生→

a) 氣體:可驅動沼氣發電機

b) 重油:可作為燃料用油品

c) 輕質油:與汽油4:1混合,發動二行程發電機



廢紙回收與處理分四類

1. 白紙類2. 混合紙類3. 報紙類4. 牛皮紙



十六、台灣地區紙漿的來源(P309)

1. 廢紙 → 70% 國內回收 → 70% (9成用於工業用紙)進口廢紙 → 30%

2. 原木漿 → 30%(以廢紙造紙,紙漿得漿率75~85%)



十七、廢紙處理過程(P309)

1. 散漿處理 2. 篩洗及篩選 3. 脫墨 4. 磨漿 5. 淨漿6. 漿槽調成



廢玻璃瓶(P310)

1. 直接以「原型利用」的方式再使用,最具環保效益



廢潤滑油再生方法(P311)

1. 將廢潤滑油注入槽中先行前處理,脫水、脫油泥,以加熱減壓方式完全去水。

2. 其次以活性白土處理,減壓低溫狀態下,防止油酸性變化。



有機污泥資源化技術(P314)

1. 土地施用技術 - 直接施用於土壤改良土地

2. 堆肥化技術 - 做為堆肥利用

3. 能源或燃料回收技術 - 產生能源利用,有五種方法。 (其中厭氣消化可得65%甲烷)

4. 污泥熔融技術 -1200~1600℃熔融玻璃化法做為建材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方式 (P325)

1. 製作堆肥,提供土壤肥力 2. 作為飼料、飼養動物 3. 提供農工業有用原料



傳統木模資源化方式(P331)

1.模板回收再利用 2.模板粉碎再利用 3.能源回收



三十四、下水汙泥再利用方式(P340)

能源化:燃燒產生蒸氣及電力等能源或產生燃油、甲烷及氫氣等。

資材化:萃取分離有用物質,製成吸附劑回收貴重金屬。

材料化

土壤應用



三十五、下水汙泥之土壤改良材利用方式(P342)

 土壤改良 堆肥  培養土



三十六、廚餘處理及利用方法(P345)

1. 以掩埋法或焚化法處理2. 回收製成有機肥料3. 廚餘養豬

4. 鐵胃(廚餘絞碎機)在台彎不適合使用5. 有機液肥化技術



台灣地區不適用鐵胃原因(P347)

台灣因為污水下水道普及率低,污水處理廠無法負荷額外的廚餘。

下水道還沒有到達的地區,鐵胃排出的廚餘將會直接污染住家附近的排水溝以及後面的承受水體。



第十章 永續發展



一、永續發展緣起(P355)

1.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共同發表「人類宣言」

2. 1983年聯合國第38屆大會,通過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應聯合國大會緊急要求,負責制定「全球的變革日程」,針對公元2000年乃至以後年代,提出實現永續發展的長期環境對策。

3. 987年聯合國第42屆大會,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該報告書分別從國際經濟、人口、食物生產、能源選擇、都會區擁擠壓力等方面探討「永續發展」的行動方針。



我國國家環境保護計畫共五篇十一章(P359)



推動「永續台灣願景與策略研究」計畫,包括三個主軸議題: (1)永續台灣2011(2)永續台灣評量系統及永續發展資訊管理系統。玆1



六、 綠色設計 (P367)

 綠色設計強調改變產品設計模式,提高資源使用,減低對環境負荷。

 「環保標章」為一種經濟工具,鼓勵「低汙染、省資源、可回收」產品製造與消費。



七、 綠色設計原則 (P367)

綠色設計即為環境設計,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預防廢棄物產生及最佳材料管理,使設計者在設計階段考量節省材料與能源,減少對環境造成汙染,付予設計師對環境責任心與道德感。



八、 綠色設計中心思想 (P367)

透過綠色生命週期設計(Life Cycle Design)儘可能透過回收再生或再利用方式,使廢棄物質再利用或完全回收再生成新產品。



九、綠色生命週期設計準則四階段(P367)

1. 生產階段 2. 運輸階段 3. 使用階段4. 再生階段



九、 綠色產品設計原則(P368)

4R綠色設計理念

(減量、重複使用、回收、再生)

 KISS原則

為在產品設計及製造行銷時,必須儘量保持「單純」原則,使用較少材料、包裝及複雜設計。

(Keep it Simple & Stupid)



十、 綠色設計生命週期評估(P368)

綠色產品的開發為環保開創新局面,在產品設計初期和問題分析時就訂出明確環保目標。

運用生命週期評估LCA概念在產品研發設計上,歸納整理出一套讓設計師易瞭解並能廣泛運用的評估模式,使LCA概念能夠普遍落實於設計研發過程,發揮產品最大環保效益。



十一、MET產品生命週期矩陣(P370)

M:材料週期 Material Cycle

E:能源使用 Energy Use

T:毒素釋出 Toxic Emission



十三、MET產品生命週期矩陣(P370)

橫軸於整個環保方面的問題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A.材料週期(Input/Output)B.能源使用(Input/Output)C.毒素釋出(Input/Output)



十七、未來展望 (P379)

1. 永續的生態2. 適意的環境3. 安全的社會4. 開放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