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政策執行與評估 高雄中心 譜愛服務社提供



課業輔導  政策執行與評估  空大學訊99 . 3 . 1
掌握「政策執行與評估」的五項秘訣  / 丘昌泰

 空大書香園地

政策執行與評估  章節目錄


 總綱:政策執行與評估的連鎖關係
第一篇 政策執行
第一章 政策執行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政策執行與政策過程
 第二節 政策執行概念的界定
 第三節 政策執行的演進觀點
 第四節 政策執行的政治性質
第二章 第一代政策執行:由上而下模式
 第一節 理論背景
 第二節 基本命題
 第三節 代表人物
 第四節 由上而下模式與管制政策
 第五節 批評檢討
第三章 第二代政策執行:由下而上模式
 第一節 理論背景
 第二節 基本命題
 第三節 代表人物
 第四節 由下而上模式與自我管制政策
 第五節 批評檢討
第四章 第三代政策執行:整合型模式
 第一節 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方向
 第二節 第三代執行途徑
 第三節 宣導聯盟架構
 第四節 規劃過程╱執行結果
 第五節 結論
第五章 政策執行與官僚機構 
 第一節 政策執行與官僚機構
 第二節 政策執行的組織模式
 第三節 基層官僚的執行行為
 第四節 政策執行與去官僚化
第六章 政策執行與政策網絡
 第一節 政策網絡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政策網絡的理論發展
 第三節 政策網絡的不同類型
 第四節 公共管理與政策網絡
第七章 政策執行與政策工具
 第一節 政策工具的重要
 第二節 政策工具的意義
 第三節 政策工具的類型
 第四節 政策工具的選擇
第八章 政策執行與績效管理
 第一節 績效管理的興起與意義
 第二節 政策執行與績效管理
 第三節 執行機關推動績效管理的程序
 第四節 破除實施績效管理的幾項迷思
第九章 政策執行與非政府組織
 第一節 第一部門的執行困境:政府失靈
 第二節 第二部門的興起及其執行困境
 第三節 第三部門的崛起與意義
第十章 政策執行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地方治理的興起與意義
 第二節 地方治理模式的特徵
 第三節 地方治理視野下的政策執行新趨勢
第二篇 政策評估
第十一章 政策評估概論
 第一節 政策評估的意義與重要性
 第二節 政策評估的興起與發展
 第三節 政策評估的特質與功能
 第四節 政策評估可能面臨的限制


第十二章 政策評估之類型
 第一節 評估類型的紛歧
 第二節 政策預評估
 第三節 政策執行評估與計畫監測
 第四節 政策結果評估
 第五節 政策評估之其他類型
第十三章 政策影響評估的策略
 第一節 影響評估的意義
 第二節 影響評估的重要概念
 第三節 外在的影響因素
 第四節 設計效果
 第五節 影響評估的研究設計
第十四章 影響評估的研究設計(一)
 第一節 真實驗設計
 第二節 準實驗設計
 第三節 迴歸分析
第十五章 影響評估的研究設計(二)
 第一節 非一致的全面涵蓋方案
 第二節 反身控制
 第三節 影子控制
 第四節 單一受試者研究設計
第十六章 質化政策評估
 第一節 第四代政策評估的出現
 第二節 質化政策評估的程序
 第三節 質化與實驗評估的互補
第十七章 指標法與政策評估
 第一節 社會指標的概念與限制
 第二節 政策指標的概念與意義
 第三節 政策指標建立的機制:專家意見和民眾參與
 第四節 政策指標的選擇與應用
 第五節 小結:政策指標與政策品質
第十八章 政府預算考核與政策評估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當前政府預算考核的現況與問題
 第三節 政策評估的概念與方法
 第四節 政策評估與政府預算考核的結合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九章 我國行政機關施政績效之評估與管理實務
 第一節 我國施政績效與計畫評估的實務運作
 第二節 我國行政機關之施政績效管理
 第三節 行政機關施政績效評估要點之內容說明
 第四節 行政機關推動施政績效評估之步驟
 第五節 評估人員與績效評估應具備之條件
第二十章 政策評估與新績效預算:21世紀的新趨勢
 第一節 政策、預算、績效「三合一」
 第二節 從績效預算到新績效預算
 第三節 美國政府推動新績效預算之實務經驗
 第四節 我國研考會的施政績效評估制度
 第五節 新績效預算的限制與展望
第二十一章 政策專家的倫理
 第一節 何謂政策專家
 第二節 政策專家的職業倫理
 第三節 政策專家與顧客之間的倫理
 第四節 政策專家對第三者的義務與責任
 第五節 結語:政策專家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



政策執行與評估  摘要

第一篇 政策執行
第一章       政策執行的基本概念

  政策執行絕非是政策制定的結束,政策執行具有下列特性:
(一)政策執行包含多元的行動者;(二)政府規模的膨脹化與公共計畫的繁複性;
(三)政策本身具有多元的、含糊的目標;(四)政策執行必須在府際關係網絡上運作;
(五)政策執行包括甚多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

  政策執行的概念,可從三個角度加以觀察:
(一)由上而下觀點:政策執行是科層體制的控制過程;政策與執行是相互獨立、上下從屬的關係,上階層者負責設計決策,下階層者為貫徹政策意圖的執行者。
(二)由下而上觀點:政策執行是上下階層的互動過程,上級訂定的、要求下屬必須執行的政策標準,只是對於執行者的一種忠告,不具任何的規範性與影響力;基層的執行者才足以決定政策目標是否能夠被實現。
(三)演進觀點:承認政策與行動的連續性,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是交互行動、相互議價的過程。

  政策執行的政治性質,必須注意「政策執行即是政策政治」的概念,所謂政策政治係將政治帶入政策執行的理論。可從下列三個角度加以觀察:第一、官僚裁量權與政策生產力;第二、政治能量與政策制定;第三、制度結構與政策政治。

第二章       第一代政策執行:由上而下模式

  由上而下模式的基本命題為:
一、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是有界限的、分離的、連續的;
二、政策制定者設定目標,政策執行者執行目標;
三、既然政策制定者與執行者接受兩者之間的任務界限,則執行過程必然是在政策制定之後的連續過程上;
四、政策執行的決定本質上是非政治性的與技術性的;執行者的責任為中立的、客觀的、理性的與科學的形式。
  由上而下模式之代表學者甚多,最代表性的是薩伯提爾與枚玆眉尼恩,要瞭解其重要論點。
  由上而下模式與管制政策息息相關,必須掌握其密切關係。
  由上而下模式具有許多的優缺點,必須加以比較。

第三章       第二代政策執行:由下而上模式

  由下而上模式的基本命題為:
1.有效的政策執行繫於包含多元組織的執行結構;
2.政策執行結構是有共識的自我選擇過程;
3.政策執行以計畫理性、而非以組織理性為基礎;
4.有效的政策執行取決於執行機關間的過程與產出,而非政策決定建構者的意圖與雄心;
5.有效的政策執行是多元行動者的複雜互動結果,而非單一機構的貫徹政策目標之行動結果;
6.有效的政策執行繫於基層官僚或地方執行機關的裁量權,而非階層結構的指揮命令系統;
7.有效的政策執行必然涉及妥協、交易或聯盟的活動,故互惠性遠比監督性功能更為重要。

  主張由下而上模式的學者甚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賀恩及其同僚。由下而上模式與自我管制政策兩者息息相關,必須瞭解其密切關係。由下而上模式有許多優缺點,必須加以比較。

第四章       第三代政策執行:整合型模式

  從方法論角度分析第三代政策執行模式如何批判與整合第一代與第二代政策執行模式的對立論點。
  郭謹等人認為政策執行是一種極度繁複的過程,是一系列發生於不同時間與空間的行政與政治決策和行動的過程,他們主張所有的政策執行研究都不能忽視執行動態面的探討,他所主張的研究途徑是第三代研究途徑,主要是探討政策執行的動態面向。
  薩伯提爾則提出政策變遷的宣導聯盟架構,該架構中之所以用「政策變遷」代替「政策執行」一詞,主要原因在於政策執行過程本身就是改變政策內涵、政策取向學習的過程。

  溫特所提出的整合模式可以稱之為「規劃過程/執行結果」模式,基本上是企圖建構政策執行的一般性理論,包含最足以影響政策執行結果的四個變項,自變項為政策規劃過程與立法,主要是受到規劃過程中的衝突性程度、因果理論有效程度、象徵性行動程度、受到廣泛注意的程度四個因素之影響。中介變項為執行過程,主要是受到組織與組織間的執行行為、基層官僚行為、標的團體行為三項因素之影響;執行結果主要係受到執行過程的影響,而政策規劃過程與立法過程也透過政策執行過程的中介作用,而間接影響政策執行的結果。

第五章       政策執行與官僚機構

  官僚機構是公共政策執行最重要的單位,官僚機構具有下列特徵:
1.官僚機構具有無所不在的特性,以執行公共事務;
2.官僚機構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扮演支配性的關鍵角色,較諸政策過程中的其他階段更具重要性;
3.官僚機構具有許多不同的社會目的;
4.官僚機構的運作功能係在大型與複雜政府計畫的系絡中進行;
5.官僚機構是不可能毀滅的;
6.官僚機構本身在政策偏好上並不中立,但也不受外在勢力的完全控制。

  政策執行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不同典範:
1.工具典範的政策執行組織模式,包括:系統管理模式、官僚過程模式、組織發展模式、衝突議價模式;2.社會行動與結構主義的政策執行組織模式。
  政策執行與官僚結構的關係中,基層官僚扮演重要角色;所謂基層官員係指在提供服務過程中,必須直接與標的團體成員互動,並且享有相當裁量權的第一線基層官員而言。他具有相當矛盾的性格,並且會採取對抗策略,以抵制上級政策。
  近來,隨著世界各國積極推動政府再造運動,「去官僚化」成為新趨勢,在此種趨勢下,政策執行將採行「自主管理」方式為之。

第六章       政策執行與政策網絡

  政策網絡的產生背景主要是針對兩種模式所提出的新主張:
(一)核心統治途徑;(二)多元行動者途徑。
  政策網絡是指:「互賴行動者之間或多或少穩定的社會關係型態,以形成政策問題或政策計畫」。
  政策網絡理論的發展有兩種不同的典範:
(一)美國典範:主要係以「政策次級體系」、「地下政府」與「鐵三角理論」為主;
(二)英國典範:包括: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網絡模式、政府與工業關係網絡模式。
羅迪斯模式對於政策網絡的分類:政策社群、府際網絡、專業網絡、製造者網絡、議題網絡。韋克司與萊特模式對於政策網絡的分類:政策領域、政策部門、政策次級部門、政策議題。寇樂門與史高斯泰德的分類:壓力性的多元主義者網絡、附從式的多元主義者網絡、統合主義者網絡、集中性的網絡、國家指派的網絡。

  面對多元繁複的政策網絡,過去統治者係採取「國家機關中心論」,完全由政府機關以高高在上的態勢管理政策網絡;但當代政府機關則必須採取「國家社會共同治理模式」,採取公私合夥方式管理政府機關,如此才能收到效果。

第七章       政策執行與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可以從三種角度進行觀察:因果論、目的論與機制論。
  政策工具的特性為:
1.政策工具是政策設計與政策執行之間的連鎖;2.政策工具的設計是系統思考的行為;
3.政策工具是政策執行理論的重心;4.政策工具需要標的團體的參與。
  近年來,隨著民營化浪潮的來臨,政策工具的抉擇已經成為政府部門相當重要的任務。政策工具類型,從「非強制性」到「強制性」的光譜上,可分為下列十二種不同類型:
(一)市場與經濟誘因;(二)保險計畫;(三)自我管制;(四)徵收費用與賦稅;
(五)教育、資訊揭露與傳播媒體;(六)定期報告服從的狀況;(七)執照核發;(八)許可證制度;(九)標準設定;(十)處罰;(十一)檢查;(十二)裁決。

  政策工具的抉擇有單元選擇標準,也有二元選擇標準,可以從兩個指標來加以觀察:第一、國家能力的高低程度:係指政府機關影響社會行動者之能力;第二、政策次級體系的複雜性程度:政府機關執行政策所必須面對行動者的複雜性程度。國家能力有高有低,政策次級體系也有高有低,兩者交叉的結果形成四個象限。

第八章       政策執行與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與政策執行之關係非常密切,績效管理為當前世界政府再造中最常運用的改革工具,如美國的「國家績效評鑑報告」,英格蘭與威爾斯審核委員會,以及英國中央政府的財務管理方案。
  績效管理對於公共服務或計畫目標進行設定與實現,並對實現結果進行系統性的評鑑過程,這個過程可能包括下列幾種不同的功能性活動:績效評估、績效衡量與績效追蹤。

  績效管理為提昇縣市政府執行力的重要工具,建立績效導向的地方政府管理已成為當前地方自治研究中相當重要的改革課題。地方政府實施績效管理的程序,主要是包括:一、機關願景的型塑;二、策略目標的研擬;三、行動策略的規劃;四、績效指標的建立;五、績效標竿的學習;六、績效合約的簽訂;七、績效執行與監督。

  績效管理的實施總存在著許多錯誤的「迷思」,必須加以解構:一、績效管理不過是「舊瓶裝新酒」的管理遊戲,是領導者為了創造個人績效,企圖以工作成效懲罰部屬的工具。二、績效管理計畫的核心是績效指標的衡量,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所謂績效指標不過就是各機關的統計年報而已。三、許多政府機關的業務是無法量化的,無法研擬績效指標,根本不可能實施完整的績效管理。因此,績效管理為容易量化的業務創造「機會」,卻為那些無法量化的業務製造「威脅」。四、追求績效的結果容易造成機關間、組織成員間的惡性競爭,以致於出現績效的機關永遠成為領導者的寵兒,不容易出現績效的機關則如棄兒。

第九章       政策執行與非政府組織

  政策執行涉及多元組織,一是政府組織,稱為「第一部門」;另一是非政府組織,其中企業為「第二部門」,非營利組織為「第三部門」。
  第一部門的執行困境為容易產生「政府失靈」,其原因為:
(一)直接民主的問題:(二)代議政府的問題;(三)選舉循環;(四)裝腔作勢;
(五)官僚供給的問題;(六)分權化的問題。
  第二部門替政府機關執行公共事務的方式甚多,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民營化」。民營化是指「在一種活動或資產的所有權方面,減少政府的角色或增加私部門角色的一種行動。」民營化類型甚多,此處介紹最普遍的方式:簽約外包。 第二部門最大的執行困境在於容易發生「市場失靈」,其原因為:
(一)公共財;(二)外部性;(三)自然獨佔;(四)資訊失衡。
  非營利組織是公民社會、政府與私人企業交織而成的產物。
  非營利組織的定義,可從四個角度加以解析:
(一)法律規範上的定義;(二)經濟財務上的定義;(三)運作功能上的定義;(四)結構運作上的定義。展望未來,非營利組織所扮演的角色將愈來愈重要,歐洲國家的「社會企業」,臺灣目前也正朝著這個方向而發展。

第十章       政策執行與地方治理

  治理的興起背景為:
1.過度狹窄的「公共管理」途徑,不足以解決性質複雜與範疇廣闊的政府問題;
2.基於政府再造的實際需要,須以宏觀的治理途徑推動公共部門的改革實務;
3.鑑於蘇聯與東歐國家共產主義解體之後,建立良好政府的熱切盼望;
4.基於推動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政策與管理,必須開拓更為廣泛的研究途徑;
5.鑒於聯合國等官方國際組織不足以因應全球化所衍生的問題,必須採取更廣泛的全球治理角度形成新的控制機制。
  治理途徑可以從兩個個角度加以定義,如英國國際發展部、聯合國發展組織。
治理途徑具有下列特色:
1.治理途徑重視國家與公民社會之間的責任、透明和參與;
2.治理途徑不是以政府為中心的途徑,而是以社會中多元行動者所構成的網絡關係為統治方式;
3.治理途徑所欲建立的命令機制,並不是傳統公共行政所說的層級節制命令系統,而是確立目標、經過精心策劃的導航機制;
4.治理途徑強調各種多元行動者之間的互賴性與普及性。
  地方治理模式的特徵為:
1.從「國家中心主義」到「多元中心主義」;2.從「強勢國家單獨治理模式」到「國家社會共同治理模式」。
  地方治理視野下的政策執行之新趨勢為:
1.以後官僚組織為基礎的執行機構;2.重視社區參與的政策執行過程。

第二篇 政策評估
第十一章 政策評估概論

  政策評估作為衡量公共政策成效的重要工具,它具有兩層意義:
(一)檢視資源分配的妥適性;(二)以系統的、科學的方法評估公共計畫。
  政策評估的目的為何?政策學者(Charles O. Jones)認為評估的任務是在判斷政府計畫的良窳,以了解其對所欲解決的公共問題是否已經產生影響。而羅森布隆(David H. Rosenbloom)則分別由管理的、政治的以及法律的觀點來探討政策評估的目的。
  由於現代政府大幅增加公共投資衍生的相關問題,更加凸顯政策評估的重要性,但是吾人應先了解政策評估的特質:
(一)以價值為焦點;(二)事實與價值互依;(三)目前與過去取向;(四)價值的雙重性。
透過這些特質,當可進一步指出政策評估的功能:
(一)提供政策績效的資訊,以提升政策品質;(二)重新檢視政策目標與政策執行的妥適性;
(三)釐清政策責任之歸屬;(四)作為擬定政策建議及分配政策資源的依據;
(五)提供決策者、執行人員與相關民眾政策資訊。
  儘管政策評估可以為政府部門解決相當多的問題,但在其執行面與應用面均有其限制,這些限制也是政策評估學習者必須了解的課題。

第十二章 政策評估之類型

  評估研究(evaluation research)的發展歷經數十年,目前評估分類正處於百家爭鳴的階段,因此吾人先學習若干較為人所熟悉的評估研究分類。
  目前較常應用的分類方式有薩曲門(Edward A. Suchman)分類,波蘭德(Ovill F. Poland)分類,薛林斯基(Eleanor Chelimsky)分類以及美國「評估研究會」所做的分類架構。
  由於美國「評估研究會」(ERS)的分類架構最為周延,因此本章以其為基石,將政策評估大致分為政策預評估(pre-evaluation),政策執行評估與計畫監測(program monitoring)以及政策結果評估(outcome evaluation)。
  預評估是政策或方案尚未執行前所進行的評估,目的在政策或計畫執行前得以修正其計畫內容,使資源得到適當的分配。
  政策執行評估與計畫監測,是有系統的探討政策或計畫執行過程的內部動態,主要是了解其在執行階段是否有缺失。
  政策結果評估可說是政策評估的主體,它包括了政策影響(impacts)和政策的效益(efficiency)和效能(effectiveness)。
  最後我們談到的評估類型是William Dumn依據評估目標與假設基礎不同所做的虛擬評估,正式評估以及決策理論評估三種分類。

第十三章 政策影響評估的策略

  影響評估乃在衡量一項政策方案導致標的群體受到影響的程度,著重於檢視政策執行所達成的結果或其影響是否符合預期目標。影響評估適用的先決條件有二:一是欲評估的方案必須具備清晰且可測量的目標,評估者必須建立一套合理的目標。二是該方案必須已經實施一段時間,且毫無疑問的關鍵要素已傳達到標的團體。

  影響評估的目標在於測量方案的淨效果,即評估者必須設法排除同一時期內可能介入評估方案之行為或情境的其他活動或事件的影響,證實政策結果是由原先的設計方案造成,通常評估者使用的研究設計是實驗設計。實驗設計類型有團體設計與單一受試者實驗設計。前實驗設計、真實驗設計和準實驗設計為團體實驗設計。

  在無法運用實驗設計的情形下,評估者也可以運用自我控制法和專家判斷法。
  總結果=淨結果+外在影響因素效果+設計效果。其中外在的影響包括非控制性選擇、內在的變遷、長期的趨勢、介入事件和成熟趨勢。設計效果則包括隨機效果、測量誤差和資料不完全。

第十四章 影響評估的研究設計(一)

  真正的實驗設計幾乎排除了所有外在的干擾因素,所有真正的實驗設計均具有兩個特徵,一是具有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與控制組(control group),藉以對照,比較接受政策方案實驗組與未接受政策方案的控制組之間的差異,二是隨機化設計(randomized designs),所謂「隨機化設計」係指利用亂數表或具有亂數表功能的方式(例如擲骰子),把有限的受試者分派到實驗組與控制組。
  評估方案結果的準實驗設計與真實驗設計同樣具有實驗組與控制組,兩者的不同在於準實驗設計是以非隨機化(non-randomized)的方式來建構控制組,且適用於無法以隨機化方式將標的群體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的部分涵蓋方案。

  真實驗設計的類型可分為三種: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後測控制組設計和所羅門設計。至於準實驗設計有多種,本節僅討論常用的不等的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時間數列設計。
  準實驗設計的控制方法有四種:配對法、統計控制法、不連續迴歸設計及一般控制。

第十五章 影響評估的研究設計(二)

  評估者面對完全涵蓋方案時,評估者必須面對其影響評估要產生確定結果的機會有限,因為在缺乏比較組的情況下,無法考慮干擾效果,並且無法產生足可信賴的方案效果評估。
  可適用於評估完全涵蓋方案的研究設計:
一、反身控制(Reflexive control):反身控制的淨影響評估可用於當標的團體的資訊同時有兩個或更多測量時點,且其中至少有一個測量時點是在參與方案前得到資訊。
二、「影子控制」(Shadow control),又稱為「判斷評估」,即由專家、行政人員和參與者共同根據自身的知識來判斷一項方案的淨效果。這種方案固然可使用於當方案處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可是往往缺乏實證資料,實在很難有正確的判斷。

  反身控制研究設計可分成三種:簡單前測後測設計、複雜重複測量設計和時間數分析。
  影子控制研究設計也可分三種:專家判斷、方案行政人員判斷和參與者判斷。
  在許多情境中,以群體為研究對象若非不可能,就是據之而獲得的資料,亦無多大價值。如要了解個別的標的對象接受方案處理的淨效果,須改採單一受試者設計。

第十六章 質化政策評估

  公共政策評估可以分為四代:前三代可概稱為「實驗政策評估」或「量化政策評估」;到了最近就出現強調質化方法的「第四代評估」,無論在方法論與研究過程上都與過去的實驗評估典範有所不同。第四代評估的典型代表為回應性評估。
  古巴與林肯提出回應性評估:
1.重視對於政策利害關係人內心感受的回應;
2.所謂內心感受,其實就是政策利害關係團體的要求、關切與疑題;
3.方法論方面強調建構論者的方法論。

當我們進行質化政策評估,其程序通常是:
1.必須認定承受風險的政策利害關係人為何。
2.必須界定出政策利害關係人所提出的「要求」、「關切」與「議題」。
3.必須營造質化評估的系絡與方法論。
4.在建構利害關係人的要求、關切與議題過程中能夠產生共識。
5.對於沒有或欠缺共識的要求、關切與議題,必須設定妥協的時程表。
6.開始蒐集有關妥協議程的訊息。
7.必須建立利害關係人的政策論壇,以進行妥協。
8.將已具共識的妥協事項作成報告。
9.必須將尚未獲取共識的要求、關切與議程繼續前面的順序重新建構一次。
  質化評估可以強化量化評估,量化評估則可以促進質化評估;因此,量化與質化評估是可以互補的。

第十七章 指標法與政策評估

  所謂「社會指標」,它是用量化方法及統計資料來反應社會狀況與發展趨勢。
  學者納克邁爾斯夫婦將社會指標分為三種類型:1.描述性指標;2.產出敘述指標;3.分析性指標。
但是社會指標只是社會整體趨勢的一種參考指數,與個別政策作為之間未必有直接因果關係。
  何謂「政策指標」?根據麥克瑞(MacRae)的定義,政策指標係指可將公共統計數值用於公共政策議題的衡量工具;它主要的目的在於利用公共部門的統計來協助政策利害關係人制訂妥適的政策。因此社會指標與政策指標在形式與內涵上是有極大區別的。

  但是政策指標究竟是如何建立的呢?麥克瑞認為政策指標的變項主要來自專家社群與政治社群。而當社會大眾的主流民意與政策專家的專業判斷出現差距時,二者之間的互動與對話是重要的解決途徑。
  指標管理與公共政策結合所建立的「政策指標」,有助於客觀評估施政績效,並提升政策品質,滿足大眾需求,也是指標法應用於政策評估的正確途徑。

第十八章 政府預算考核與政策評估

  政府預算與施政計畫乃一體之兩面,預算執行後的考核,實質上就是政府施政計畫的評估。但是目前政府的決算審計報告較側重財務運用及預算執行進度的審查,較類似過程評估,反而缺乏針對預算執行後的績效評估作深入分析,因此本章內容著重在探討政策成果評估的概念與方法。

  政策績效評估最重要的部分是就政策的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ectiveness)的衡量,此二者的衡量,前者是成本利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後者則是成本效能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但這並非唯一的衡量標準,我們應當再加上「公平」(equity)及「可行性」(feasibility)兩項評估標準,藉以形成政策評估的基本組合。

  政策評估與政府預算考核的結合當然有正面的功效,但在實際運作上仍有困難,因此本章將理論與實務結合運作所提出的解決之道:灱有關政府單位應仿傚美國「國會預算局」成立預算考核的專責幕僚組織;牞在相關單位編制,經費及人力上加以充實強化,並結合專家學者的力量,提升預算幕僚的專業訓練與評估能力。

第十九章 我國行政機關施政績效之評估與管理實務

  計畫為政府施政的藍本,亦為政府考核施政良窳的依據,在我國行政院研考部門(包括研考會,經建會及國科會),對於施政計畫的評估,大體上可分為事前評估,事中評估與事後評估。
  目前行政院對於計畫的事前評估是施政計畫先期作業制度,目的在使計畫能與預算配合,達到「計畫領導預算、預算支援計畫」的目的。
  為了落實施政績效管理制度,行政院於民國92年頒布了「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施政績效評估要點」,本章分別介紹其內容說明及推動步驟。

  評估人員與評估應具備的條件,在計畫評估方面應具有:
(一)客觀性;(二)公開性;(三)積極性;(四)經濟性;(五)評估制度應具信度與效度;
(六)評估結果須為人所接受。
至於評估人員具備的條件應有:
(一)單位主管對於評估人員能力的信賴程度;(二)對於計畫的了解程度;(三)評估結果的運用;
(四)觀察廣度與深度的問題。

第二十章 政策評估與新績效預算:21世紀的新趨勢

  自1990年代以來,在政府再造運動的啟迪下,新績效預算(或績效基礎預算)已成為一種新趨勢,本章先從傳統績效預算到新績效預算的概念發展背景做一介紹,並闡述新績效預算的「政策、預算、績效」三合一的意義。其次,本章先後探討美國聯邦與州政府推行新績效預算的實務經驗,以及我國行政院研考會的施政績效評估制度。最後,本章探討新績效預算所面臨的問題與限制及其未來的展望。

第二十一章 政策專家的倫理

  在公共政策的領域中,政策專家的定位為何?即他們是一群為了解決公共問題而研擬政策方案的專家,由於這些專家皆是服務某些特定的顧客,因此政策專家具備了二項基本特質:
(一)是以解決公共問題為目的;(二)是顧客取向。
  根據梅爾斯內的分類,政策專家有三種類型:
1.技術型的政策專家;2.政客型政策專家;3.企業家型的政策專家。
而維瑪和萬寧的分類則是:1.客觀的技術家;2.顧客的擁護者;3.議題倡導者。
  而政策專家在從事政策分析工作時,有些情形應特別考慮政策分析的倫理責任:
1.關於個人利益;2.關於事實與價值區分;3.關於價值判斷;4.關於民眾參與。

  由於政策專家具有顧客取向的特質,其互動模式有下列幾種:
1.    代理模式;2.權威模式;3.朋友模式:4.契約模式;5.受託者模式。
專家與顧客有價值衝突時,該如何解決,著實考驗專家的智慧,由於現實政策過程所牽涉的利害關係大多十分廣泛複雜,所以「慎選顧客」是讓政策專家比較自在的重要機制。
  儘管政策專家有顧客取向的特質,但我們仍要探討其對第三者的義務(obligation)與責任(responsibility),專家應秉持「時時以公共利益為念,處處維護社會大眾的基本權益」的態度,才算盡了對第三者的義務與責任。
                                                                                                                          

掌握「政策執行與評估」的五項秘訣/ 丘昌泰    空大學訊99 . 3 . 1


從莫拉克風災與H1N1流感疫苗施打事件看政策執行的權威性
2009年對於馬政府而言,真是難熬的一年,接踵而來的重大危機事件,在在考驗著馬團隊的執行力。
例如,88的莫拉克風災,由於傾盆驟雨超乎預期,民眾撤離災區的速度太過緩慢,導致每年都會遇到的風災竟然重創台灣南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政策執行力的不足—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行動力、
聯繫力、整合力的欠缺,未能適時啟動救災體系,導致災區嚴重的生命與財產損失。

又如,施打H1N1流感疫苗的議題,也凸顯了主管部門政策執行力的缺憾,當衛生署長呼籲國人應該施打國光疫苗之前,就必須採取由下而上模式,仔細研議以公民社會為中心的政策執行機制,亦應建構綿密的政策執行網,動員分布於台灣各地的衛生所、村里長、社區組織等基層組織。遺憾的是,在第一時間喪失了動員執行組織後,加上傳播媒體大量的負面報導,導致台灣各地出現令人憂心的疫苗緩打潮。而主管機關在尚未重新檢視執行模式正確性的情況下,卻再度另外提出諾華疫苗的新選擇,可是緩打潮卻依然未改,主管當局遂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從上述兩個實例可知,一個公共組織縱有英明才智的政策領導者,若領導者本身不具政策執行力,政策最後必然陷入左支右絀的困境,無法實現政策目標。因此,一項失敗的公共政策與其說是導因於政策設計的失敗(designfailure),例如目標設計的不正確、方案沒有包含多元價值等,還不如說是來自於執行本身出現了問題(implementation failure),例如執行資源不夠整合、執行標準不夠清晰、執行者之意志不夠堅定、執行機制太過含糊等。因此,政策執行是政策過程的樞紐,公共政策的成功或失敗,端賴政策執行是否澈底。基上所述,我們絕對不能忽視政策執行在公共政策過程中的權威性。

掌握政策執行與評估的五項秘訣
「政策執行與評估」這門課程連續開了幾年,一直深受同學們的喜愛。與過去舊版本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本學期教科書在內容上做了很多調整與修正,不僅刪除了比較生澀難懂的教材,而且增加許多新教材、新觀點與新實例;此外,我們邀請的助講教授都是來自各校的年輕博學之士,期盼這門課程能使同學耳目一新,如入寶山,不致空手而回。

如何才能拿到高分?這是同學們經常向筆者請益的問題。說實在,筆者認為能夠對分數執著的學生是可愛的,畢竟現在的學生愛唸書的愈來愈少,對於分數斤斤計較,意味著這位同學一定很喜歡讀書,而且也希望讀好書,筆者認為只要願意付出時間,努力讀書,都是可貴的,現在讓筆者教導各位如何掌握讀書的技巧與方法。
研讀「政策執行與評估」的課程,筆者願意傳授五種武功秘訣,供同學參考,若各位同學能夠認真加以體會,相信你不僅能夠過關,而且是非常光榮的高分通過。

秘訣一:先求見林,再求見樹
「政策執行篇」主要是將目前公共政策學界中所討論有關政策執行的理論、模式與方法加以扼要地敘述,為了讓讀者明白其內容,教科書加上了許多本土個案。同時,在新版教科書中,我們也做了局部的內容調整,使讀者更能一目了然。政策執行究竟包括哪些內容?政策執行所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筆者設計一個簡單的政策執行公式:

ImplementationFIO, IM, FM
其意義是:政策執行內容是執行組織、執行模式與管理工具的函數,這個公式對於同學掌握政策執行總體概念的理解很有幫助,筆者認為一個成功的政策執行必須考量三大變項:
一、健全的執行組織(Implementation Organization, IO):首先,執行組織必須健全,所謂執行組織包括官方組織(如官僚機構)、非政府組織以及課業輔導政策執行與評估
官方與非官方所形成的政策網絡。基此,遂形成以下三章:
(一)政策執行與官僚機構;(二)政策執行與政策網絡;(三)政策執行與非政府組織。

二、適當的執行模式(Implementation Model, IM):其次,必須要有適當的政
策執行模式,通常政策執行模式包括三代:第一代的由上而下模式、第二代的由下而上模式與第三代的整合模式,這又形成了另外三章。

三、功能性的管理工具(Functional Management, FM):最後,如何使政策執行能夠成功?這需要以下幾項政策工具,如政策工具、績效管理、非政府組織、地方治理等對於實踐政策目標都有幫助,因此,教科書再介紹以下各章內容:
(一)政策執行與政策工具;(二)政策執行與績效管理;(三)政策執行與非政府組織;
(四)政策執行與地方治理。
利用以上簡單的公式,各位同學就可以輕易掌握「政策執行篇」的內容。研讀之前,各位一定要先有總體概念,然後再針對個別概念進行瞭解,換言之,我們觀察一座森林,必須先行掌握整體的「林相」,瞭解「林相(政策執行篇的大概整體內容)」後再觀察個別的樹木特性(也就是每一章的內容),如此既能「見樹」又能「見林」,必能輕易抓住任何考試題目的意思,不至於茫然無序。

秘訣二:強記生澀理論,不如釐清觀念
不可否認地,社會科學的理論都需要記憶,但記憶是有技巧的,一旦懂了技巧,便可輕易地將生澀的理論牢記心裡,終生不忘;反之,若毫無技巧地強加記憶,考試前很難記起來,考試後則忘得乾乾淨淨,最後再交還給老師。到底要如何才能記得牢,記得久呢?筆者認為一定要先求觀念的澈底瞭解,先對書中的每句話,特別是重要的概念(例如,由下而上模式、由上而下模式)或艱澀難懂的名詞(例如,政策網絡、績效管理)都要有清楚地理解,在一知半解的情形下所做的記憶,很難掌握概念的核心意義。

如何才能釐清相關概念呢?同學們一定要利用時間收看(收聽)本課程之電視節目(廣播節目);遇有任何疑問,馬上記下來,待面授時,向老師請益以解疑惑。各位同學,花了很多金錢、時間與精力製作的電視與廣播節目,一定要準時收看,不要自以為是「天才」,自己看得懂書中內容,等到考試時,東不會,西不會,後悔就來不及了。

秘訣三:觀念的理解須有實證個案的美妙配合政策執行觀念的瞭解,必須透過實際個案來配合,因此,如何聆聽老師對於個案的解說,筆者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事實上,政策執行所討論的很多個案大都是社會上所發生的重大公共課題,一般同學若有閱讀報紙或收看新聞節目的習慣,通常都不會對個案感到陌生,如果你對於該個案具備常識性的瞭解,則當老師講解此個案時,便能輕而易舉地理解政策執行的相關概念了。現在世界著名大學,如哈佛大學,都非常重視個案教學方法,上課時已經不像過去填鴨式的教學,老師以一本教科書從頭到尾照本宣科。相反地,哈佛大學發展出的個案教學法,上課時幾乎都以個案為素材,同學上課時的討論亦以個案研究為素材。

秘訣四:掌握回答實例題的三部曲
以實際個案來理解課本內容,除了上面所說的益處之外,最大的益處是應付實例題的考試。本課程一定會考實例題,但同學通常都拿不到高分,很多同學每次考完試後,總是信心滿滿,甚至誤認為自己一定拿高分,結果卻不及格。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把個案本身與個案所欲分析的「概念」相互結合在一起討論,而將個案與概念彼此分割獨立出來,各自為政,分別論述,好像是兩個實體一樣,彼此毫無關係。比如說,老師要你做饅頭,你去超市買了麵粉與其他材料,也準備好了乾淨的水,但就這樣放在廚房裡,以為完事了,至於如何做成可口的饅頭則是老師的事,請老師自己去將麵粉與水融合起來揉成麵糰蒸熟,最後才有熱騰騰的饅頭可吃。用這個簡單實例,讓我們來看看以下的例子,假設老師出了一道題目:「請你用一個實例說明由下而上政策執行模式的意義。」在這個題目中,你回答實例題的三部曲如下所述:
一、先扼要解釋由下而上模式的意義。

二、提出一個具說服力的個案,例如社區營造,簡單地將這個個案的內容說明一下;當然個案的正確選擇是得分的關鍵,若選錯了,則分數將大為降低。

三、將第一點的觀念應用在第二點的個案上,例如,我們寫出以下的答案:
「以社區營造政策而言,行政院的主要責任是審查社區營造提案,並且給予補助,至於如何執行社區營造,則行政院並沒有細節規定與政策指課業輔導政策執行與評估示,完全由政策標的團體(各社區)自己決定自己的營造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社區營造政策充分顯示下層機關或標的團體的主導地位,這是一個典型的由下而上模式。」

如果能夠按照此三部曲回答問題,則分數必然很高。很多同學大體上只回答到第二個步驟,沒有完成第三步,嚴格來說,根本還不算完整的答案。
秘訣五:掌握新近發展趨勢,研讀最新題材新修正的「政策執行篇」,有幾個新題材,反映了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趨勢,同學亦須特別注意,例如:
(一)政策執行與績效管理;(二)政策執行與非政府組織;(三)政策執行與地方治理。

政策執行一定要講求績效,重視成果,這是各國政府再造的新趨勢,政策執行當然是用績效管理的概念。同學們必須瞭解績效管理的意義為何?如何衡量政策執行的績效?
如何提高政策執行的績效?

近年來,公共行政學界非常重視「治理」的概念,以治理途徑進行公民社會、國家機關與市場之間的互動關係是政策執行的新方向,這個新方向是因為全球化的結果,使得地方必須與全球相互連結,中央政府必須放權讓地方政府與民間社會從事這種跨國性的互助合作模式。換言之,過去是比較強調以國家為中心的機制,稱為國家中心主義(state-centrism),但在複雜多變與充滿不確性的環境中,近年來則逐漸重視多元中心主義(multicentrism)。

此外,在國家治理領域中,政策執行所涉及組織是多元的,其中,政府組織所扮演的角色最為重要,由於政府被賦予強制權與合法權,所有的公共事務幾乎都必須透過政府機關來執行,基此,我們可以將政府機關視為「第一部門」。政府組織非常龐大,官僚機構就成為其中最核心的官方執行組織,關於官僚機構的特性,讀者在「政策執行與官僚機構」一章中應可以瞭解官僚機構是透過何種程序與方式執行公共政策。

然而,進入九○年代以來,當前世界各國都出現反官僚主義的傾向,導致去官僚化的情形愈趨明顯,市場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可忽略了;市場是指建立一個供給者自由相互競爭的場域,使消費者能以最經濟的方式針對供給者所提供服務進行理性的選擇,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實現政策目標;由於市場中最重要的是企業,因此,企業可以稱為「第二部門」。

在第一部門與第二部門相繼出現之後,國家治理領域乃出現兩股相互抗衡的勢力,一類是以政府為主體的「政治力」,強調的是威權、強制與命令,另一類是以企業為主體的「經濟力」,強調的是誘因、競爭與利潤,可惜這兩種勢力彼此形成競爭與對立的衝突關係,導致社會必須承受對立之後的後果。於是,代表「第三部門」的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s)就出現了,這種組織通常稱為「第三部門」,這種新型態組織一方面具有第一部門所強調「公共性」的優點,其服務宗旨通常是服務社會大眾,另一方面則吸收第二部門所具備的效果與彈性之優點,不致產生死守法規與組織僵化的缺點。

基上所述,政策執行過程中必須注意三種力量的互補與衝突關係—第一部門是屬於政府組織,第二部門(企業)與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則是非政府組織。
經過上述的說明,同學們是否已經能夠掌握清楚了呢?祝福大家能夠順利通過這門課程的挑戰。
(作者為本科目學科委員兼召集人)
                                                                                                                       

政策執行與評估 1 – 21
第一章

Q:第22頁的聯邦主義國家的政「制」設計,是「治」呢?還是「制」呢?
A:是政制,即政治制度之意思(李允傑老師答覆,97.2.27)

Q:關於由上而下執行或由下而上執行,它是一種approach?implementation?使用哪一種說詞比較恰當?
A:關於由上而下執行或由下而上執行,它是一種approach,比較恰當;此外,它也是一種Model. or a theoretical model created by the scholars.(李允傑老師答覆,97.3.19)

Q:「節能減碳」為何種政策執行模式?由上而下模式或整合型模式?
A:節能減碳」政策執行模式基本上是整合型模式
先由上而下模式(政府發動) 再由下而上(民間社團提供執行建議)(李允傑老師答覆,99.4.3) 

第二章

Q:第31頁所提到的Nakamura and Smallwood的理論。Nakamura and Smallwood,這個Nakamura是日文「中村」的羅馬併音,而Smallwood是「小樹林」的意思,剛好日本也有「小林」這個姓,也就是他們倆都是日本人。就Public Administration這個領域而言,大部份都是從美國傳進來的。所以好奇的想問,Nakamura and Smallwood他們倆究竟是何許人也?可否請老師稍為他們介紹一番呢?謝謝。
 
ANakamura and Smallwood是日裔美國公民 在美國取得Ph.D. 20 years ago, when I was a graduate student, their book and articles were very famous at that time.他們在政策執行領域算是前輩 直到現在還是重要的reference textbook. (李允傑老師答覆,97.3.26)

第四章

Q:第61頁第二與第三行,在影音課程裡,老師說因變項是「果」,而自變項是「因」。請問自變項可否也是「果」呢?(68頁也有自變項)。另外,第69頁第15行,何謂「社經」?是「社會經濟」的簡稱?還是有其他意涵?

A:基本上如果我們說"a導致b"那麼a就是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b就是因變項(dependent variable),是純就ab之間的關係而言。但是,如果"c導致aa再導致b",那麼a就是c的因變項,但同時也是b的自變項,在整個公式中,a其實就是一個中介變項(intermediate variable)。社經就是社會經濟的意思。 (李允傑老師答覆,97.4.2) 

QP69第二行~何謂「否決點」?
A:否決點就是"不同意" 拒絕"的關卡.(李允傑老師答覆,99.4.14)

第五章

Q:何謂「後官僚組織」?
A:其實後官僚組織的「後」 與後現代主義一樣, 即是去除、翻新、變得不一樣的意思。
一般而言,官僚組織是科層體制、依法辦事、專業分工、指揮統一等,後官僚組織即是經過去除、翻新後而變得與傳統官僚組織很不一樣的組織,應該是這樣解釋。(李允傑老師答覆,97.3.19)

Q:由於講到SOP的時候~是將這個概念分割於前段政策執行觀點的官僚機構特性之外,把SOP說成是特徵~可是特性跟特徵是不一樣的意思嗎?
還是SOP不算是從政策執行觀點來看的特性?
A:特性跟特徵是一樣的意思
本章SOP是從政策執行觀點來看的(李允傑老師答覆,99.3.31)  

QP82社會行動與結主義的組織觀是在講什麼呢?可否請老師提示該段落的重點?
A:社會行動強調主觀行動的重要而結構主義的組織觀認為要批判結構制度 再細讀一次 應可理解(李允傑老師答覆,99.4.14)

第六章

Q:有三個問題想請教您:(102)
1.第三行,羅迪斯認為政策網絡類型可以根據關係的穩定程度、成員的整合程度、資源互賴的程度四方面劃分…。請問是三方面?還是四方面?
2.第六行,垂直性的互賴關係←是否也受到限制呢?
3.本頁第()()的類型,是否係依最高度整合~最低度整合的依序而排列呢?

A(1)是四方面 還有水平的意見表達(漏寫)
   (2)是的 垂直性的互賴關係也受到限制
   (3)Yes, you are right.(李允傑老師答覆,97.4.14)

Q:一、第103頁第6行:韋克司與萊特認為四種類型(Marsh and Rhodes)←英文好像有錯
二、
()104頁圖6-1:如果我說這是一項Bottom-up approach不知是否正確?
()106頁圖6-5:如果我說這是一項Top-down approach不知是否正確?

三、第118頁倒4行:
保險價格的高低足以影響意外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保費越高越不會發生意外事故嗎?學生認為正好相反,因為保險學上有個學名為「怠忽性的危險」,也就是保費越高,被保險人越是有恃無恐,其意外發生率也相對提高。再者,意圖詐領保險金而重複保險的案例也時有所聞。是故,保險價格越高,其外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也對相對提高。不知這麼解釋是否是確?

A:一、第103頁第6行:
韋克司與萊特認為四種類型(Marsh and Rhodes)←英文是有錯We will correct in next edition.
二、
()104頁圖6-1:如果我說這是一項Bottom-up approach不正確
()106頁圖6-5:如果我說這是一項Top-down approach也不正確 Because they are different things.

三、第118頁倒4行:
保險價格的高低足以影響意外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保費越高 被保險人一發生意外(如開車撞人) 保費會越高。
因此保險人會比較小心。(李允傑老師答覆,97.4.23)
 
Q:課本第119業所指的『三P原則』是否是指:
1.活化參與【Participation2.營造協力【Partnership3.運用民營化【Privatization

A:『三P原則』是污染者付費(Polluters Pay Principle) PPP ,共有3P (李允傑老師答覆,97.4.23)
Q:國家中心主義、多元中心主義的如何解釋,與治理有何關係

A:國家中心主義、多元中心主義的解釋,請參閱106頁,治理與多元中心主義有緊密關係 概念接近 強調多元 網絡 參與而國家中心主義則否 。(李允傑老師答覆,99.4.14)

第七章

QP116第三節的一、兩種不同說法段的第一段的最後一行「使反抗者~社會行為者」該句其意為何呢?
A:反社會行為者 是.反抗社會價值的異議分子 慣用體制外的手段抗爭 (李允傑老師答覆,99.4.14)

Q:課本114115頁提到英格漢Ingraham的因果論觀點以及英格Ingram的目的論觀點,請問後者英文名字是否有誤?
A:後者英文名字有誤,英格漢正確是Ingraham,是同一人(李允傑老師答覆,99.4.18)

第八章

Q:課本132機關願景的型塑,請問老師如果您是新北市市長您的願景會是什麼?
    (如果是我認為安居樂業很重要)您覺得行政院研考會的願景又是如何?對空大學生呢?
A:我同意你,也認為安居樂業很重要,其次是提升區域整體發展。
行政院研考會的願景是提升施政績效;空大學生是提升個人的競爭力(李允傑老師答覆,99.2.26)

第九章

Q:問題一
課本(9812月第二版二刷)153,()自然獨佔...例如鐵路.電信.航空.公路...
就以鐵路而言,雖然僅此一家,未必是獨佔事業,因營業內容主要是以旅客運輸,自用轎車.航空.公路也可從事旅客運輸業務,實際上旅客有很多選擇,並不全然擁有獨佔優勢.

問題二
98年度因88水災,主計處訂節約措施,首次將保留款不計入執行數而將結餘繳庫數列入執行數,當然會有許多同仁觀望研考會會有什政策,目前還不知道,罵聲是有的,主計處只會省小錢,研考會管的都是大錢,節約反而分數會降低,冠上執行不力封號,不知聽誰的,98年的評核時已近,請問研考會針對主計處節約措施要如何因應,老師您的看法又如何?

A:問題一
所謂自然獨佔...例如鐵路.電信.航空.都是因為"規模經濟"(固定成本太高) 所以就鐵路運輸而言是獨佔事業,但就近旅客運輸業務而言,實際上旅客有很多選擇,並不全然擁有獨佔優勢(後半如你所言).

問題二
這是好問題
主計處是為節約措施 研考會管的是執行率與績效 但績效不應只等於預算執行率(消化預算) 節約與績效並不衝突 關鍵是制度設計(李允傑老師答覆,99.2.26)

第十三章

Q:影響評估的研究設計可分成那幾類?
A:影響評估的研究設計可分成 5
真實驗設計/ 準實驗設計 /Reflexive control/Shadow Control(p.239) /單一受試者研究設計(李允傑老師答覆,97.5.7)

第十四章

Q:課本第226頁第二節第5行的部份「...,且適用於無法以隨樹匕方式將標的群體.......
這個【 隨 樹 匕 】是什麼啊?是錯字嗎?還是另有解釋?
A:是錯字,應改為"隨機化"(李允傑老師答覆,99.5.12)
 
第十五章

Q:請教“影子控制的適用情境、設計方法及其優缺點”?此題目所指的“設計方法”是什麼?在課本上243頁或是244-245才對呢?
A:“影子控制的適用情境、設計方法及其優缺點”此題目所指的“設計方法”是在課本上243頁的三種判斷。pp.244-245 is different subject, which is "single-subject design".(李允傑老師答覆,97.4.9)

Q:第239頁「專家判斷法」(Shadow control),李老師於第 14 - (語音)說「影子控制」(Shadow control),兩者皆稱為Shadow control,請問「影子控制」是否為「專家判斷法」的代名詞?

A:影子控制」英文是(Shadow control),「影子控制」包括「專家判斷法」等三項,專家判斷法的英文是 connoisseurial assesment (p. 243)(李允傑老師答覆,97.5.21)

Q:專家判斷法及複雜重複測量設計,各在那幾頁?

A:專家判斷法-->P.243
複雜重複測量設計---->P. 242(李允傑老師答覆,99.5.18)

第二十一章

Q:倫理困境在那幾頁?
A:倫理困境--->p.329--p.335(李允傑老師答覆,99.5.18)

期末考命題範圍

一、第9章第1節至第3(p211-226) 、第10章至第12章第2(p237-303)
二、第13(p311-325) 、第15章第1節至第2(p347-354) 、第16章至第17章第5 (p369-411)

第九章 政策評估概論
第一節 政策評估的意義與重要性

一、政策評估作為衡量公共政策的成效之重要工具,有兩層意義:()檢視資源分配的妥適性;()以系統的、科學的方法評估公共計畫。
二、定義:有系統運用社會研究程序,以評量社會干預計畫的概念化、設計、執行及效用。主要內涵:()對象為足以影響社會發展的公共政策與計畫。()方法採用多元的科學研究方法。()評估者包括官方與非官方 。

三、羅森布隆指出:政策評估的目的-檢視某項政策是否達成預期影響,及檢視政策的執行是否妥適,分別從管理、政治、法律觀點探討政策評估意義。
()管理:關心焦點在以效能、效率和經濟性等標準衡量政策執行成敗。屬理性技術層面。
()政治:
1、代表性-強調民眾(利害關係人)在政策執行決策上的參與。
2、反應度:政府對民眾需求的反應是靈敏或遲鈍。
3、責任:釐清行政部門對政策應負起的責任。屬政治倫理層面。
 ()法律:強調平等保障、程序正義及相關民眾的權益。合法性評估。

四、重要性:
()檢視一項政策付諸實行後,是否達成制定政策時所欲達到的目標。()發現並修正政策的誤差。

第二節 政策評估的興起與發展

一、就發展歷史,二次世界大戰為重要分水嶺:之前重點主要為政府社會計畫對社會的衝擊,研究方法以實驗室設計為主,重視測度問題,又稱測量評估。

二、古巴及林肯將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評估研究稱為第一代評估,二次大戰後至1960年稱為第二代評估,1963年至74年為第三代評估,1974年之後為第四代評估。

()第二代政策評估:實地實驗。
1、針對二次大戰前評估研究缺點而起,實驗室內評估受到人為控制影響,與實際現象有相當距離,評估者必須走出戶外,實地調查研究成為研究重點。
2、在現實生活環境中進行的調查,遠離實驗室,研究焦點為個人人格與態度的議題。

()第三代政策評估:社會實驗。
1、正統評估研究教科書及論文大量出現,成為一種成長工業,政府大幅增加公共投資帶來問題,突顯政策評估重要性,政府部門認為有必要制訂相關法令,設置政策評估專責單位。
2、研究焦點為評估社會行動計畫能否有效解決社會問題,反應特定時空背景下的社會需求,研究方法主要是社會實驗。

()第四代政策評估:政策制定。
1、政府政策評估經費、專業性論文期刊增加,評估研究成為聯邦政府政策制定過程的核心。研究方法走向多元途徑。
2、古巴及林肯提出回應性評估:第一代至第三代的問題:管理主義傾向、無法調和價值的多元主義及過分強調科學調查典範。
(1)重視對於政策利害關係人內心感受的回應,因而必須認定政策所涉及的利害關係團體。
(2)所謂內心感受,指政策利害關係團體的要求、關切與議題。
(3)強調建構論者的方法論。如由過去只注重統計數字的社會指標,轉為強調民眾參與的政策指標。

第三節 政策評估的特質與功能

一、政策評估的特質:唐恩指出有四項特質。
()以價值為焦點。()事實與價值互依。()目前與過去取向。()價值的雙重性。

二、政策評估的功能
()提供政策績效的資訊,以提升政策品質。
()重新檢視政策目標與政策執行的妥適性。
()釐清政策責任之歸屬。
()作為擬定政策建議及分配政策資源的依據。
()提供決策者、執行人員與相關民眾政策資訊。

第十章 政策評估之類型
第一節 評估類型的分歧

一、薩曲門之分類:p239
()投入努力度評估。政策投入數量與品質之評估。
()績效評估。政策目標與產出的差距。
()績效充分性評估。政策績效能充分反映目標的程度。
()效率評估。政策產出的成本效益。
()過程評估。政策是否案預定計畫與目標進行。

二、波蘭德之分類:1974年提出三E的計畫評估架構:p240
()效能評估。使用控制實驗設計或準實驗設計判斷一項計畫是否達成, 及算出計畫目標的達成率。
()效率評估。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決定該項計畫的成本為何。
()折衷評估。分析一項計畫的次級標準,以辨別計畫最需補強之處。

三、薛林斯基之分類:p240
()前置結束分析。  ()可評估性評鑑。  ()過程評估。
()效果或影響評估。()計畫追蹤。      ()評估匯合。

四、美國評估研究會(ERS)六種類型的計畫評估架構:
()前置分析。在決定是否進行新計畫之前所做的評估研究,根據前人的評估結果,來評估該計畫是否可行及可能產生的後果。
()可行性評估。政策規劃的假設與預定政策目標比較,藉此評估計畫的合理性及達成目標的機率。
()過程評估。描述及評估具體的計畫活動過程。
()影響評估。公共計畫是否能完成他的目標。
()計畫與問題追蹤。持續性評估,目的在提供問題的相關訊息,或同時追蹤一項計畫在不同區域的 短期及長期現象。
()後評估。混合評估,重新分析過去評估研究所得發現,使研究者可從過去的公共政策得到一些結論。

第二節 政策預評估

   在政策方案未執行前所進行的評估,目的在該政策或計畫執行前得以修正計畫內容,使資源得到最適當的分配。
一、規劃評估
()重點:
1、政策方案所涵蓋的標的問題和標的群體的範圍和分析。
2、擬定的政策方案內容是否和預期目標一致等。
3、預估成本及預期獲得的效益及效能。

()順序:
1、認定和敘述政策問題。認定問題的解決標的,確定政策問題的目標及目的。
2、找出因果模型。建立目標及目的與政策內容的行為條件間的假設問題,確定目標及目的與政策間的假設關係。假設問題可分為三種類型:
(1)因果假設。某項決定因素影響政策方案所要修正的行為或條件。
(2)中介假設。某特定中介政策方案與所要改善的行為或條件的關係。
(3)行動假設。某特定中介政策方案必然造成所要更正的行為或條件。 p244

3、選擇標的。找出所要服務的標的,標的估計的五種方法:
(1)專家估計法。選擇和訪問知識淵博的意見領袖和專家,以聽取意見來估算標的問題及群體。
(2)社區討論會。利用社區民眾參與,獲得不同人們對一特定問題及標的群體特性的估計。
(3)類似案例估計法。利用類似社區中被政策方案所服務的群體經驗來做估計,或與政策地點類似地區的
   情形來估計政策所擬實施地區情形。
(4)指標法:利用統計資料為估計標的群體的基礎。
(5)調查與普查。

4、設計傳送系統和執行程序。
二、可評估性評估
()政策在執行一段相當時間後,對其執行現況及初步結果加以評估,以探究執行狀況是否符合政策的原先設計與運作程序,其評估結果除作為修正政策執行的參考外,並可建立未來全面性評估的基礎。
()可評估性的結果,在確定方案執行責任的歸屬,以便獎懲並隨時調整執行人員和程序。

第三節 政策執行評估與計畫監測

一、定義:有系統的探討政策或計畫執行過程的內部動態,監測重點不同分為兩大類型: P248
()過程評估。評估方案的運作過程,了解方案進行中發現未預估到的影響因素。
()傳送系統(投入)評估。傳送系統的資源、人員、時間和行政程序等的規劃監測問題。
二、評估適當的標的群體途徑:1、應用紀錄資料。2、政策參與者的調查。3、社區調查。
三、評估架構:1、內容摘要。2、政策背景與政策環境。3、既定政策的主要特性。4、描述執行評估。  5、結論與相關考慮。

第四節 政策結果評估

一、意義:
( )評估結果包括:
1、政策產出:政策行動對於標的團體所提供的服務、貨品或資源。
2、政策影響:政策產出對政策標的團體或政策環境所產生的預期或非預期之改變,標的團體或相關利害關係人的行為與態度之變化。
()依據政策產出的結果,應用成本利益分析或成本效益分析所進行的評估,分別稱為:
1、效益評估:探討政策目標的的達成程度或民眾滿意程度。
2、效率評估:評估執 行政策所投入之成本相對於其所得利益之比例大小。

 ()結果評估分為:
1、影響評估:衡量政策導致標的群體的行為改變達成預期目標的程度,包括社會行為的改變。
2、效益評估: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能分析。

二、要素:明確界定政策或計畫的結果指標,可分為:
1、總結果:執行政策或計畫時所觀察到的結果的改變。
2、淨結果:單指該計畫產生的結果。
三、干擾政策評估之因素:長期趨勢、突發事件、成熟趨勢、自我選擇、隨機效果(機會及隨機變動的影響)、無信度效果(測量工具的誤差)

第五節 政策評估之其他類型

    唐恩:依評估目標與假設基礎,分為三種:
一、虛擬(假性)評估: 運用描述性方法,製造有關政策結果的可靠與有效資訊的途徑,評估時不去懷疑這些目標與目的對個人、團體或社會整體的價值。

二、正式評估: 使用描述性方法,製造有關政策結果的可靠與有效資訊的途徑,與前者不同是根據決策者所正式宣布的目標作為評估研究的基礎。
三、決策理論評估:以多元價值觀點來評估政策與計畫的結果,是一種多元化利害關係人觀點的政策評估,具代表性且較可被接受,以彌補前二種評估多元性的不足。

第十一章 政策影響評估的策略
第一節 影響評估的意義

()衡量一項政策方案導致標的群體受到影響的程度,著重於檢視政策執行所達成的結果或其影響是否符合預期目標。
()可以適切的運用於社會方案的任何時點、提供區域性的效果測量證明、任何方案均須先從事影響評估,適用時機廣泛。

第二節 影響評估的重要概念

一、實驗模式:
()影響評估的目標:測量方案的淨效果,即評估者須設法排除同一時期內可能介入評估方案的行為或情境的其他活動或事件的影響,證實政策結果是由原先設計方案造成。

()使用方法:
1、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的資訊。
2、透過操縱的方案和結果的單向關係。比較標的團體在方案實施前後的資訊,或在方案實施前後進行衡量比較。

()影響評估研究設計的三個要素:實驗組與控制組、時間先後安排,及控制程序。

()影響評估者掌握因果關係三要素:進行影響評估的方法或研究設計-比較、操縱及控制。

二、影響評估的先決條件:
()欲評估方案須具備清晰可測量的目標,評估者須建立一套合理的評估標準。
()方案已實施一段時間,毫無疑問的關鍵要素已傳遞到標的團體。

三、方案和結果的連結:建立方案與結果間的因果關係,因果關係須具備三個重要條件:
()共變關係:方案()和結果()間應有相關的關係。
()時間順序:方案必須出現在結果之前。
()沒有虛假關係:方案和結果間沒有其他干擾的解釋或因素。

四、最佳與最適的影響評估:最佳影響評估很少出現,慎重選擇最適的評估方法。
五、總結果與淨結果:
()總結果:係指執行一項政策或方案時所觀察到結果的改變,包括方案產生的結果以及其他影響因素產生的結果。
()淨結果純指由該方案產生的結果,不包括其他影響因素產生的結果。
()總結果=淨結果+外在影響因素效果+設計效果,影響評估主要以方案的淨結果為評估對象,評估者在評估之前須先淨化總結果。

第三節 外在的影響因素

一、非控制性選擇:在評估研究中,某些過程與事件可能導致標的群體中的一些人會比其他人更積極熱衷參與所評估方案,這些過程或因素並非評估者所能控制。
()自我選擇:有些標的群體的行為比較容易朝向可欲的方向變遷,而對某些事務特別偏好。
()反選擇:在方案參與過程中,標的群體基於不同的意願選擇相反的方向,並非每一參與者均全程參與方案。
()控制性選擇:對於標的群體的選擇採取隨機配置,最接近實驗設計,將外在影響因素影響降至最低。

二、內在的變遷:事件受本身或自然現象而影響結果,自然發生的影響結果。
三、長期的趨勢:長期的時間因素可能會影響結果的產生,提高或掩蓋方案的淨效果。
四、介入事件:短期偶發事件可能影響政策的結果。
五、成熟趨勢:隨著時間的經過,參與方案的標的對象可能因自然的成長,影響方案效果。

第四節 設計效果

一、隨機效果:結果衡量均可能受機會或隨機變動的影響,難以測知方案結果來自方案內容設計。因隨機變動產生的波動效果稱為隨機效果,來自抽樣誤差。

二、測量誤差:指無信度效果與無效度效果。
()測量信度:重複作實驗,得到結果具一致性,無信度效果大部分來自測量工具本身的誤差。
()效度:方案結果的可靠性,即測量結果是否完全顯示真正結果。
()信度為效度的先決條件。

三、資料不完全:影響評估所蒐集的資料可能是量化數據或質化陳述。量化資料:指用簡單的數據呈現觀察的結果,運用結構式問卷來測量,由訪問者紀錄;質化資料:指非結構式面訪,由訪問者紀錄摘要所呈現的結果。沒有任何資料的蒐集是完整的。

第五節 影響評估的研究設計

一、正確界定標的群體,擬定方法鼓勵標的群體參與方案的服務系統。
二、羅西及福利門提出衡量涵蓋範圍效率的公式P276,正100代表實際接受服務的人數正好是需要服務的標的數目,負100代表所有接受服務的人數都不是需要服務的標的數目。
三、依標的涵蓋範圍,影響評估可分為二大類:部分涵蓋及完全涵蓋方案的影響評估,方案涵蓋的標的群體達80%即達到完全涵蓋。
四、部分涵蓋方案實驗設計:前實驗設計、真實驗設計及準實驗設計。
五、完全涵蓋方案實驗設計(無控制組):
()反身控制:比較了解方案執行前後標的差異。
()自我控制法:由標的團體自行根據已有的規範評定自身的變遷 。
()專家判斷法:由專家、行政人員和參與者共同根據自身的知識判斷方案的淨效果,強調先驗知識的重要。

第十二章 影響評估的研究設計()
第一節 真實驗設計

一般實驗設計可分三種:前實驗、真實驗及準實驗設計。以真實驗設計最具解釋力及最能達到研究目的,但也最昂貴及最難實施。
特點:一、具有可操控的實驗組與控制組:藉以對照,比較接受政策方案實驗組與未接受政策方案控制組的差異。二、隨機化設計:指利用亂數表或具有亂數表功能的方式(如擲骰子) ,把有限受試者分派到實驗組與控制組。
研究限制:只適用於部分涵蓋方案、無法考慮標的群體與政策利害關係人合作實際狀況及時間與成本限制。

一、分析單元:指所欲評估的標的群體的種類。選擇時須注意兩個要件:方案目標及方案的標的群體。
二、類型:
()前測-後側控制組(等組)設計:p287
1、以隨機分派方式將受試者分派至實驗組及控制組。
2、分別對兩組測量。
3、僅有實驗組經過方案處理。
4、一段時間分別對該二組進行後測。
5、顯現二組個別前後測間的差異。淨結果=實驗組總結果–控制組總結果±設計效果。

()後測控制組(等組)設計:除了不對實驗組及控制組進行前測外,其研究設計與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並無不同。淨結果=實驗組後測結果–控制組後測結果±設計效果。p288

()所羅門設計:增加新的組,不予前測,藉以比較前測與方案處理的交互作用是否會影響淨效果,分為:
1、三組:受試者隨機分派到三各組,前兩組設計與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相同,另增一實驗組不接受前測。p289
2、四組:具有兩個實驗組和兩個控制組,其中一對實施前測與後測,另一對則只實施後測,四組受測對象均採隨機抽樣方式予以指派,是較理想的研究設計。p290
四、真實驗設計的限制:
()不適用於初步發展的方案。()以人為實驗對象,存在倫理問題爭議。
()實驗結果和方案實際執行可能有差異。()耗時及花錢。

第二節 準實驗設計

與真實驗設計不同:以非隨機化方式建構控制組,且適用於無法以隨機方式將標的群體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的部分涵蓋方案,因方案條件情況,評估者無法控制。
一、影響評估的準實驗設計
()遵循基本原則:讓方案參與者與非參與者特質儘可能相近、特質上達到統計的一致。
()評估的準確度端視能否將兩組間差異降至最低,淨結果公式改為:淨結果=實驗組總結果–控制組總結果±兩組間無法控制的差異±設計效果。

二、準實驗設計的控制方法:兩組間無法控制的差異,可採用一些方法移去或削弱其影響。
()配對法:1、要有理論基礎。2、選取實驗組與控制組,力求高度相關。選取方式:個別與集體配對p296   
()統計控制法:以兩個標準控制下,比較實驗組及控制組,評估方案實施的效果。
()不連續迴歸設計:非隨機的化評估方式,適用於資源稀少,無法普及全體針對少數人的方案。
()一般控制。

三、準實驗設計的類型
()不等的(不等組)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與真實驗設計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差別在於受試者未經隨機化分派。

()時間數列分析:指對某一方案在實施之前與實施之後,做長期時間數列重複衡量而評量結果或影響的一種研究設計。
1、單組時間數列設計:針對單組在接受方案處理前後分別重複測量。p299
2、控制組時間數列設計:延伸前者並增加一個控制組。p300

                                                                                                          
作業題練習

一、政策執行的演進觀點(即第三種模式),其基本前提為何?請以圖表示此一模式,並略加說明。

二、標準作業程序(SOPS)成立的理由,主要有三點,試列舉說明之。

三、羅迪斯(Rhodes)將政策網絡分為那五種類型?試說明何謂「政策社群」與「議題網絡」?

四、政策工具中有所謂「自我管制」,試說明其意義及優缺點。

五、我國地方政府政策執行的困境為何?試舉實例說明。(自由發揮)


六、地方治理模式的特徵為何?

七、唐思(W. Dunn)指出政策評估有四項特質,試說明之。

八、政策評估在執行上的困難為何?

九、波蘭德在一九七四年提出所謂「三E」的計畫評估分類架構。何謂「三E」架構?

十、政策執行概念可從三個角度觀察,請論述此三項觀點(典範)的主要內容。

十、請比較政策執行的公共行政典範與公共管理典範異同。

十二、政策網絡的意義及特性為何?美國傳統典範內容為何?

十三、政策評估的興起與發展的過程為何(第一代至第四代政策評估內容概述)

十四、何謂政策預評估?其分類如何?

十五、何謂政策結果評估?請列舉干擾政策評估之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