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101下學期 社會團體工作 期末考 jocelyn.重點整理


台中中心  社會科學系會長提供102.06.10

空大書香園地

解釋名詞40  問答題60

壹、解釋名詞
1、學習楷模      ch10 p204
   每次的討論都可能有部分成員的意員或行為受到其他成員認同,這就是當下的學習楷模,
   透過對該學習楷模的討論與分享,其他成員就有機會從學習楷模身上學習。
2、增進論證能力   ch10 p204
   是指個人如何有效組織自己的想法,並能清楚、有邏輯的表達出來,透過這樣的表達過程,
   更能確保其他成員可以瞭解自己的想法,並使得在團體中的溝通更為有效。
3、團體思考       ch10 p212
   為了達成某一特定目標時,成員會關注是否有維持團體的一致性並避免衝突的出現,在這
   樣的團體討論氣氛中,往往成員不被允許提出任何批評或不同意見,如此就會降低成員個
   別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影響成員去仔細評估團體決策會帶來的各式可能影響。
4、團體衝突       ch10 p214
   是指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成員間,因為在團體中出現目標矛盾的衝突,所產生的緊張。
5、跨團體衝突     ch10 p214
   在團體與團體之間,也可能存在衝突,例如,勞工團體與資方代表雙方在增加薪資上的溝
   通,往往會出現雙方意見不一致及彼此矛盾的衝突。
5、零和衝突       ch10 p215
   是指一方的獲益等於相對一方的損失,而且不會出現雙贏或雙輸的結果,例如,運動競賽
   一定會有第一名,也會有最後一名,就是最好的例子。
6、複動機衝突(非零和衝突)  ch10 p215
   雙方是有可能藉由合作來讓彼此都能有所收獲或降低損失,但是如果一方選擇和另一方對
   抗,那他就有可能可以收獲更多或損失更多。
1、規範性需求      ch11 p226
   是指由專家範訂的需求類型
2、感覺性需求      ch11 p226-p227
   是個人自我認知的需求內容。
3、表達性需求      ch11 p227
   是指個人將需求期待表述讓他人知道的需求內容。
4、比較性需求      ch11 p227
   是指經過和外界比較後的需求差異狀態。
5、互動性活動      ch11 p227
   主要在讓成員藉由觀點交流與行為合作,獲得人際互動經驗。
6、學習性活動      ch11 p227
   其目標在讓成員獲得特定知能與技術。
7、啓發性活動      ch11 p227
   主要讓成員經由內省歷程或交流對話,得以在價值觀或態度產生新的促發。
8、單向式活動      ch11 p227
   是指透過領導者對成員進行單向的活動。
9、戶外冒險團體      ch11 p230
   為了讓少年潛能發展、促進合作關係、冒險活動成為創新的敎育手段。冒險敎育是一種在
   戶外情境中,透過感官參與的體驗學習方式,藉由冒險活動的形式來達到敎育目的。
10、學校社會工作      ch11 p233
   指運用社會工作專業在學校內,主要是協助學生能夠適應校園生活,建立和諧群體關係,
   並獲得成長。近年來社會價值觀念快速變遷,不少學生在校園互動與課業生活均出現困擾。
11、藝術治療團體      ch11 p234
   針對自閉症兒童,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在團體活動的形式下,藉由藝術創作、共同創作
   等方法,讓兒童學會表達自我,並在與其它團體成員的互動中,引導出社交技巧的學習。
   透過一個不需言語的方式,讓兒童經驗到與他人互動,以滿足自閉症孩童的社交需求,同
   時也不會感受到過大的壓力。
12、家屬支持團體      ch11 p235
   協助藥毒癮成癮症家屬,抒發內在壓力,提供情緒宣洩窗口。透過成員互助分享,產生內
   在力量,繼續陪伴成癮家屬達到戒斷目標。經由透過團體活動內容,獲得相關資源與資訊,
   相互學習自我照顧,讓自己變得更有能力,藉由團體動力的激盪,建立支持網絡。
1、團體工作技巧      ch12 p243
   只要是團體工作者的一切行為都可視之為技巧表現例如對團體成員的意見點頭,或表現
   出專心聽團體成員意見表達,或是當團體成員之間意見不同,發生口角衝突,團體工作者
   從頭到尾沒有制止,這些都可以算是技巧的運用。
2、非結構性團體      ch12 p257
   是指團體工作者在引發  互動上,不是很積極,而較是以富有反應的能力來表現團體功能。
1、團體工作評估  ch13 p264
   旨在獲得個別介入或整個團體經驗之相關資訊。團體工作者可以在團體初期與中期,測量
   團體與個別成員的狀況和行為有時必可以視團體目標,在團體結束後一段時間內再實施
   評估,特別可以瞭解成員能否將團體中習得的行為運用於個人生活情境之中。
2、團體結構的評估  ch13 p273
   其包含對溝通、人際親疏、權力與角色結構等面向。團體工作除了可以改變團體條件以達
   成團體目標功能,與問題的團體結構項目進行評估外,還可運用社會計量法、記錄表格等
   方式來進行團體結構的紀錄分析。
3、社會計量法  ch13 p273
   是一個簡易紀錄成員在團體中被接納或排拒程度的方法,可以採用社會計量矩陣、標準化
   社會計量問卷或社會關係圖加以紀錄。
4、團體過程評估   ch13 p274
   團體工作者可以觀察並紀錄下成員之間關係的變化、對參與團體感受的變化,以及在團體
   分享事物的屬性內涵等,並針對這些變化的過程加以分析。
5、團體凝聚力評估   ch13 p275
   可以觀察成員主動參與問題討論的頻率、討論問題的開放度、是否會利用個人額外的時間
   思考或參與團體事務,特別是團體會有共同的信念與團體認同的目標,對於角色與任務分
   派和團體規範的接受度和服從性均高。
6、團體環境的評估   ch13 p275
   其重點在於掌握團體外部的變化,如特定的政策或資源對團體形成的影響為何,特別是原
   來社區中有許多免費場可以供給團體練習表演,現在這些場地都必須登記並繳納費用。
1、自我概念     ch14 p286
   每一個人都有對自己的看法,其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成長經驗中,與他人互動所
   發展而產生的。
2、自我覺察     ch14 p286
   個人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互動過程之中,需要理解他人對自我的看法,就像是站在鏡子前面
   一樣,別人的態度可反映出他的表現,從而理解別人如何看自己,這是一個反映性的評價。
3、周哈理窗     ch14 p288
   1955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魯佛與印海,提出了周哈理窗模型,是根據每個人對自己,與
   他人對自己的瞭解程度,把人的自我分成了四個部分,公開自我、隱藏自我、盲目自我、
   及未知自我。
1、社交技巧訓練團體  ch15 p305
   是指可以協助每個人去獲取他們所需要的各種支持,當個人缺乏這樣與他人互動的能力
   時,他所需要的各式支持就容易獲得滿足。因此,協助這樣與他人互動能力較為不足的對
   象所出現的團體工作方式。
2、社交技巧         ch15 p306
   是指個人與他人各式溝通行為,透過這樣的行為可以協助個人分享正向或負向的情感與表
   達需求,進而達成跨人際間的目標。
3、社交技巧訓練     ch15 p306
   是指透過訓練方案的提供,協助個人滿足其在人際行為技巧上的缺乏,成功增進個人與其
   他個人或社會間的互動。
4、團體規劃     ch15 p314
   主要用在團體形成初期,以幫助決定是否需要建立團體,或協助界定團體的主要工作目標。
5、團體監控     ch15 p315
   主要用在掌控團體的運作情形,以幫助瞭解團體或成員的現況與進度,其最大用意在於協
   助瞭解團體和成員的現況,並視其現況對團體運作進行調整,以其能對成員有最大的協助。
6、團體成效評估     ch15 p315
   主要是對團體的成效進行評估,以瞭解團體是否有預期達成目標。
1、復健             ch16 p328
   復健其是一種概念,在疾病中或結束後,身、心及社會功能恢復至最佳狀態的過程。復健
   有賴眾多之專業合作,而復健治療是一個團隊工作。
2、復健性團體       ch16 p328
   其大多是由醫院、社區褔利組織或是照顧機構所規劃的服務方案,所要招募的對象十分明
   確,成員背景及遭逢的生命困境都具有相似性,期待透過團體工作形式,讓參與者有機會
   獲得生活方式的改善。
3、老人團體工作    ch16 p331
   其為社會團體工作的一環,針對老人所組成的團體,運用社會團體工作的方法,讓老人能
   夠從團體中獲得積極的態度,提供老人心理支持與治療、敎育與娛樂等服務,解決老人生
   活適應問題,並預防老人問題發生。
4、懷舊治療團體    ch16 p332
   主要是藉由回憶過去經驗,並能重新體驗過去經驗,其目標在於增加老年人之社會化,且
   主要著重於老人的愉悅回憶,提供可促進生活品質的愉悅經驗。
5、繪本團體        ch16 p336
   繪本係以「圖畫」為主題表現的書,通常以圖為主,以文為輔,或是全圖畫無文字的書籍,
   此圖書與文字有相互依賴之關係,製造出連貫性與說故事的效果,也運用在喪親的兒童團
   體工作上。
6、親子復健團體    ch16 p337
   面對這些身心障礙兒童或發展遲緩兒童,家長往往需要面對長期的照顧需求與照護壓力,
   為舒緩重症兒童家長心情及提升其照顧子女的復健能力,倘若能夠透過團體型態,幫助他
   們獲得身心紓解,也能讓這類兒童與家庭獲得同儕互助的力量。
1、自助團體     ch17 p346
   鼓勵人們投入團體共同為自己權利發聲,因此更多人開始參與團體運作,不過團體開始轉
   為較小型化,讓成員彼此的討論更快速、容易,且關注的事物也較偏向微觀及特定的問題,
   而且人們也更加清楚認識在自助團體中人們可以從互助支持中得到協助。
2、利他主義     ch17 p351
   成員透過協助他人,會在心裡層面獲得報酬,因為協助他人,會讓協助者感受到愉快與增
   進自我價值,並促使協助者更願意將自己的問題在團體中被討論。
3、充權 ch17 p348
   透過在自助團體中的彼此幫助及經驗分享,成員可以發現自己是有價值、有能力可以去幫
   助另一個人時,成員的動機、能量及個人成長便能隨之增加,進而超出自己接受幫助的範
   圍,而開始去幫助他人的能力。
4、社會倡導ch17 p351
   對於社會結構性的問題或不公義的現象,自助團體會透過倡導、社會行動、立法或修法倡
   議等方式,提升社會大眾對這類型問題或現象的關注,尋求社會大眾的支持,進而對社會
   結構性問題或不公義現象有所改變。
1、社區委員會  ch18 p373
   這類型的社區團體強調由居民組成,透過結合社區居民的力量,形成共同任務,以解決社
   區問題,提升社區褔址,其在公民社會發展、社會褔利服務輸送及人民生活褔祉等方面,
   都扮演重要角色。



貳、問答題
一、團體討論具有的重要功能  ch10 p203- p205
()引發參動機:無論是由社會工作者開吞討論議題或是由成員自行決定出的討論議題,藉
   由團體討論過程,都有機會引發成員的參與興趣。
()增進團體合作活動:提供成員一個可以互相合作的環境,而團體討論就是一個很重要的
   媒介,因為在團體討論中,所有成員都必須一起參與、表達意見並互相溝通。
()傳遞知識:在團體討論中,工作者或成員都有機會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分享給其他成員,
   讓成員可以對該主題有更清楚的認知。
()解決問題:透過對問題的共同討論,成員有機會一同找出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習楷模:每次的討論都可能有部分成員的意員或行為受到其他成員認同,這就是當下
   的學習楷模,透過對該學習楷模的討論與分享,其他成員就有機會從學習楷模身上學習。
()增進論證能力:是指個人如何有效組織自己的想法,並能清楚、有邏輯的表達出來,透
   過這樣的表達過程,更能確保其他成員可以瞭解自己的想法,並使得在團體中的溝通更為
   有效。
()提升個人包容力:團體討論是一個開放性的過程,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想法,
   透過團體討論,有助於增進成員對不同意見的包容力。
()增進成員自信果斷:在團體討論中,成員有機會陳述自己的想法,並試圖在討論中說服
   其他成員認同自己的想法,這樣的過程,就有機會增加成員的自信心。
()學習傾聽::在團體討論中,除了陳述自己的意見外,傾聽其他成員的想法,也是很重
   要的一環,所以透過團體討論,也有機會協助成員增進自己傾聽他人意見的能力。
()提升思考能力:在團體討論中,因為需要組織與表達想法,並將自己的意見與他人溝通
   以及給予他人回饋,這樣的過程就有助於整體提升成員的思考能力。

二、團體討論主題的取向  ch10 p206
()任務取向的團體討論:這樣類型的團體討論,有很明顯的問題要處理,有清楚的任務要
   達成,有清晰的議題討論或有清楚的學習目標。因此團體會聚焦在這些明確的問題、任務、
   議題或學習目標上進行討論。
()團體取向的團體討論:這個取向的團體討論,特色在於團體是高度關注團體自身與團體
   動力的,因此討論的主題都是來自於團體成員在當下所關注的議題,或團體動力的影響,
   而不是一直都在討論特定議題。

三、團體討論的形式依據討論內容,可區分成以下幾類:  ch10 p207
()資訊性的討論:這是最基本與常見的討論內容,成員針對彼此所提供的資訊進行討論,
   或是對該資訊內容做出說明,,,。
()情緒性的討論:就是針對個人的情緒感受進行討論,通常都是在討論彼此的感受或接納
   彼此的感受。討論的目的在於陳述和澄清自己當時感受,進而掌握自己的狀況。
()問題性的討論:針對某些疑問進行討論,可能會討論為何有這樣的問題,或要如何解決
   這個問題,因此在這樣的討論內容中,很大的特色不是指討論感覺和原因,還會去討論要
   如何處理或如何做。
()思辯性的討論:主要集中在認知或知識的層面進行討論,藉由討論的過程,讓所有成員
   一起來思辯或某些觀念的真實性或正確性。
()想像與創造性的討論:在團體討論中,因為成員彼此的大量溝通,所以有時候會突然激
   發出靈光一現的靈感,因此,這種即興出現的討論內容,就是該形式團體討論的最大特色。

四、引導團體討論技術的事前準備  ch10 p208- p209
()預先準備討論主題:就是針對團體的目標、成員的特色等,預先準備一些可供團體討論
   的主題,尤其在團體運作的初期階段,更需要工作者在團體中提出一些可供討論的主題。
()物理環境的準備:就如同一般團體運作一樣,要進行團體討論,也是需要在一個適當的
   物理環境之中,包括:場地大小、交通便利性、座位安排、環境舒適度、音響設備等,都
   是工作者應該要注意的地方。
()確認或邀請團體參與者:對於某些短期的團體討論而言,每次的團體討論都是不同的參
   與者,工作者在每次團體討論執行前,都應配合該次團體討論的目的或主題,邀請適合的
   參與者參加

五、創造發言機會/適時打斷發言  ch10 p210- p211
(1)集中式的發言:當發言過度集中在某些成員時,工作者可以用封閉式的問題請多話的成員
  回應;同時,用開放式的問題去詢問較少發言的成員,提供該成員有機會表達意見,另外,
  工作者也可以用限定發表意見時間的方式,來處理集中式發言的狀況。
(2)發言內容偏離主題或過於抽象:當成員發表看法的內容,偏離討論主題或過於抽象時,工
  作者可以提醒成員,或用打岔的方式,將討論拉回原本的討論主題之中。
(3)沉默的參與者:有些團體中,會有不喜參與團體討論的成員,無論是其較不善於表達,或
  是自己決定不要參與討論,當有這樣的成員時,工作者應主動以指名的方式,用開放性的
  問題邀請該成員表示意見。
六、引導團體討論時,可以使用的引導技巧之內容。ch10 p209- p212
()讓討論開始:在團體討論開始前,工作者應該要介紹每位成員。是具有方向性的任務取
向團體討論,則工作者可以對成員說明該次的討論主題,並協助成員開始進行發表意見。
()尊重團體中的沉默:在團體討論中,有時候會出現沉默的現象,工作者對這樣的現象應
該予以尊重,不要急於說話以打破團體中的沉默。
()鼓勵式的引導:這是很重要也常被運用的引導技巧,尤其對於個性較為內向、不善表達
的成員,工作者應適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讓成員更願意參與團體討論。
()澄清問題:當工作者或成員不清楚或誤解其他成員所表達的意見內容之時,工作者應清
   楚讓該成員知道自己不瞭解他的意見,並請成員重新表達自己的想法。
()創造發言機會/適時打斷發言:在團體中,常常會發現某些成員比較勇於發言,而某些
成員比較不喜於發言,因此,工作者在某些時候應當要去協助團體中較為沉默的成員發表
自己的看法,讓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機會參與團體討論。
()摘要:在每次團體討論的段落、討論主題改變、發言過長、爭論無法結束、協助澄清某
   些成員意見、要打斷成員發言時,工作者都可以運用摘要的方式,進行介入,但摘要要能
   簡單、明確,若是幫成員歸納意見時,在摘要後也要詢問成員這樣是否符合他的想法。
()腦力激盪:所有的成員可以提出自己對如何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其他成員若覺得該方法
不適當可以請提出者對該方法提出修正,在整個過程中,方法越廣泛越好,無須去限定只
能有幾個解決方法被提出。
()神奇圈:這個方法可以讓每位成員都有機會發言,工作者可以將座位安排成一個圓圈,
在團體討論開始時,在每個討論主題上,可以由任一個成員開始發表意見,然後就依序讓
下一個成員發表想法。
()發言麥克風:工作者可以準備一個物件,並說明要發言的人,必須拿著這個物件才可以
說話,其他沒有物件的成員,需要尊重持有該物件者,持有該物件者發表完意見後,可以
將物件傳遞給坐在他附近的其他成員,或舉手要求想要擁有該物件的成員。
()回饋:在每次團體討論結束後,工作者可以總結該次的討論內容,並給予回饋,回饋的
內容可以包括,這次討論的所有主題、感受和意見。

七、團體思考的前提、症狀與結果提出清楚的說明: ch10 p212- p214   (請自行參照課本)
()團體思考的前提
()團體思考的症狀
()團體思考的結果
八、當團體討論出現團體衝突的難題時,社會工作者可以採取哪些方式? ch10 p215- p216
()增加溝通與合作管道:工作者除了提供更多機會讓成員可以彼此溝通與合作外,更重要
   的是要促進成員間建立信任感,因為在有信任感的基礎上,成員間的溝通才會更正向,也
   更願意彼此合作。
()統整性的解決:一般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衝突,大都是複動機衝突,所以工作者可以協
   助團體中衝突的成員,找出可以雙方都獲益的解決辦法。
()讓步釋出善意:當雙方處在衝突中時,彼此往往都是視對方的反應,採取類似的反應,
   例如,對方對立我就對立,對方合作我就合作。所以,工作者可以協助雙方,願意採取逐
   漸減少對抗並增進互惠行為,來解決團體中的衝突。
()團體討論回饋單張:發給團體成員回饋單,並請團體成員填寫後收回,可了解團體成員
   對於這次的團體討論有何看法,可採不計名填寫,團體成員們比較容易說真心話。

一、團體活動的目的 ch11 p223- p224
()吸引成員認同團體:無論何種性質團體,團體成員的背景多少有些差異性,如何能夠讓
   成員能夠接受團體、認同團體、就成為首要任務。活動無論是在名稱或內容一定要能夠讓
   成員有期待性和吸引力,這樣才能讓成員有持續投入動力。
()解決問題與滿足需求:對於治療性或矯治性團體而言,「團體」本身就是一個「處遇場域」,
   因此,團體活動的各項主題,就必須具備解決成員問題及滿足成員需求的目的。在活動規
   劃上,應避免會涉及個別性議題,以免造成成員的不適或傷害。

二、團體活動規劃上,可以展現以下六項功能 ch11 p224- p225
()提供人際供互動的機會:團體活動無論靜態性或動態性,都可以直接促使成員有與他人
   互動的機會,特別是能夠將有類似背景的人士聚集,共同分享與學習。
()促進學習新的社會知能:對於某些社會邊緣人口或是欠缺學習機會的人士來說,團體活
   動可以提供他們認識新的社會知能與技術例如中高齡失業人口所籌組的敎育團體。
()特殊經驗的包容:例如受暴婦女的成長團體,受暴經驗是令人傷痛,但成員可以藉由打
   開心房的活動主題,將受暴史安全訴說,從互助討論中獲得自尊感的提升。
()自我潛能的激發:潛能無窮並非是模糊性的語言,只要給予人們機會,每個人都可以成
   功,團體活動可以促成團體充權,讓每位成員都願意為自己負責任,並且相信自己的才能。
()違常行為的容許:例如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團體,如果以成員行為來說,他們是不被法
   律或社會規範所允許,但是事出必有因,領導者可以讓成員在活動中陳述其暴力行為。
()生命經驗的連結:例如我們針對入住安養機構的老年住民,邀請他們參加懷舊團體,透
   過活動主題設計,可讓老人與他們自身過往的生命經驗連結,產生正向感受。
三、團體活動設計的需求評估  ch11 p226- p227
()設定團體目標:在團體成立之初,社工人員和團體成員應針對團體目標進行討論,經由
   通、分析、澄清互動後,對團體目標研擬出一個方向,目標將決定活動內容與進行方式。
()設計團體活動的人員:團體活動的設計可由社工人員負責,亦可加入  成員共同討論。
()評估團體成員參與活動能力:其主要考量活動內容要達到成員最大程度的參與,就必須
   要設計他們能力所可以參與的內容,因為這將影響他們參與的機會和意願。
()評估成員的需求期待:活動設計者應該將成員的感覺性需求引導出來,並藉由比較性需
   求的衡量,找到成員最大的需求交集處,再以需求為導向來作為活動設計的參照方向。
()評估活動內容對成員的影響性:對於成員的影響性評估,包含正向影響與負向影響,特
   別是可能的負面衝擊如何有因應的策略,這樣才能夠讓活動效益最大化。
()其他活動方案的蒐集:活動設計人員在事前也可參照其他相近團體辦理過的內容,取人
   之長捨人之短,以其規劃適合讓團體的各類活動。

四、籌畫團體活動具體方案 ch11 p227- p228
()設定單元主題:在規劃團體活動中,必須掌握整體性與連貫性原則,雖然每一次活動可
   視為單一時段,但為了達成團體目的,活動還是需要彼此關連。
()確認活動方式:其可概分為靜態性與動態性,原則上,活動方式應在整個團體運作過程
   中交替採用,並且視團體成員的能力與條件安排
()活動場地設備:場地安排要考量活動空間大小舒適性與安全性、交通地點的便利性、
   對其他使用者的影響性,以及場地是否有適足的設施,完備的設備設施可增進活動豐富性。
()單元活動時間:活動時間的選定包括聚會時間、頻率與每次聚會的時間長度每一個活
   動單元時間可以30-45分鐘為原則,並保留一點彈性時間。
()評估活動人數:在活動設計上,有時會採取小組式分組式活動,少則2人一組,多則
   3-5人不等,是採取隨機分配,還是特定條件配對,惟需注意不要造成次團體的產生

五、實務團體活動案例 ch11 p230- p237    (請自行參照課本)
()青少年團體:戶外冒險團體
()學校社會工作-性別平等敎育團體
()自閉症兒童藝術治療團體
()藥毒癮家屬支持團體

六、團體活動內容操作階段 ch11 p228- p229
()團體開場介紹:正式團體開始階段,會由領導者進行暖場工作,內容包括寒暄詞、成員
   介紹、活動說明及限制等主題。領導者應扮演活絡團體氣氛帶動成員交流的促發角色。
()分派角色任務:各活動主題所需要成員參與的角色各有不同,成員應該有自己選擇角色
   的自由權,同時為了讓成員能有多重角色體驗機會,活動角色儘量以輪替式為原則。
()說明活動規範:為讓團體成員都能夠配合活動的倫理與準則,領導者應於活動進行期間,
   提醒成員應注意事項,不得有傷害他人的現象發生,以明確團體所有人員的互動關係。
()帶領活動進行:容易因為非預期因素,而導致必須調整或改變,團體領導者要具備彈性
   因應活動走向的能力,適切引導調和或介入單元活動的運作以使團體活動得以順暢舉行。
()制訂評量指標:為瞭解團體活動是否能達成團體目標領導者在規劃各單元主題時,就
   應該先行制訂評估工具和指標,透過評估方式來瞭解團體成效評估的標準包括:活動的
   目標達成度、滿足程度、個別成員的反應、團體反應等

一、團體工作技巧中,有哪些技巧可以用來帶領團體成員互動溝通與行動。ch12 p246- p248
()專注:專注技巧能夠協助團體成員建立親密、和諧之關係、接納和凝聚氣氛。專注技巧
   的表現是非語言的行為,如:眼神接觸、身體的姿勢,使接收者可以感受到對方的關懷與
   興趣,有助於雙方溝通的意願。
()傾聽:傾聽技巧的重要性常被忽略。多數人不懂得如何接受他人傳達的訊息。在人際溝
   通的過程中,因為較重視溝通內容,所以傾聽常被視為自然的一件事。團體工作者必須善
   用此一技巧,才能正確反應團體成員的敘述、情緒和問題,使團體成員感受到被關心和重
   視。傾聽技巧應該是主動的表現。
()反映:除了傾聽外,反映技巧可使團體成員感受到團體工作者瞭解其意思。反映包含了
   分享的內容或話語中所表達的情感。反映能協助團體工作者進入團體成員的內在參考架
   構,並協助團體成員表達某些無法表達的東西。
()重述(內容反應):是使用相似的語句,回應團體成員所表達的訊息。團體工作者能利用此
   一技術協助團體成員面對問題、任務或事情,表達其想法和感受,並於必要時摘要其內容。
()澄清:是對成員傳達不清楚和混淆的訊息做出反應,以理解真正的意思,增進團體的溝
   通技巧。澄清技巧是用來統整團體成員傳達之重要概念,使整個團體對某事件的想法,達
   到一致,也包括指出團體互動沒有聚焦,或被其他問題岔開的重要議題。
()摘要:摘要技巧是整理團體已經討論過的問題或所關切的事情。如同階段性結論一樣,
   摘要可刺激團體成員深入探討某個議題。

二、團體工作程序性技巧 ch12 p244- p245  (請自行參照課本)
()團體組成的技巧
()催化團體各階段發展技巧
()團體開始與結束的技巧
()團體評估技巧

三、主動傾聽技巧的包含促發改變的四個重要因素  ch12 p246
(1)接納:以中立、不評評的態度在傾聽。
(2)尊敬:當團體成員在陳述自己的事情時,不輕看之。
(3)同理的瞭解:正確反應團體成員的感受。
(4)關懷:傳達對於團體成員的分享感到興趣,想瞭解發生什麼事情。

四、促進團體成員分享的技巧  ch12 p248- p251
()同理心:是把自己放在對方的感覺和內在參考架構之,同時又能保持客觀性。
()聚焦:為避免團體成員發言過於零散,彼此缺乏溝通焦點,導致團體發展受到阻礙。
()調和:團體工作者的立場要客觀,不偏袒任一方,可以用調和技巧,確保所有的意見都
   能夠公平的對待以催化團體成員之間更深入的交互作用。
()解釋:是指將團體討論的事物和某些標準連結,以協助團體成員瞭解。
()連接:是找出每個人想法的共通點,增進團體成員聯繫密切的技巧,瞭解每位團體成員
   關心的事,可以協助我們確認他們生活經驗中的共通性和差異性,有助於發展團體凝聚力。
()阻止:可用在防止團體或團體成員為一些不適當行為找藉口,重要的是團體工作者須表
   現溫和堅定的態度,並且不被團體當時的情緒性氣氛所左右。
()設限:制定範圍以促使團體的結構建立,在既定範圍中的架構中,團體可產生交互作用
   並避免過度或有害行為的發生,減少團體中有害的交互作用,以指出正確的方向。
()共識取得:可用在集合各種不同看法,並相互有所瞭解時,也適用於因意見不一而造成
   熱烈情緒的狀態下也可配合輪流發言的技術,團體工作者可以請每一個人都表示觀點。
()保護:是在防止個人受到不當的攻擊批評或傷害,以用來對抗團體的壓力通常被保
   護的常常是個人,但有的時候被保護的是團體中的小團體。
()支持:支持技巧可提供增強鼓勵團體成員在團體中產生交互作用,支持團體成員自助
   及互助,讓團體成員在團體中感到安全,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都可以被接納。

五、促進團體成員行動的技巧 ch12 p251- p254
()發問:是一種有意識的控制性行為反應,以達積極效果運用發問技巧可協助可協助
   團體成員考慮個人觀點和未曾考慮的觀點,同時也可打破沈默曖昧的情境。
()探測:是在團體工作者的導引之下,協助團體成員更深入討論,有效的探測需要團體工
   作者瞭解團體成員敏感部分和能力限度。
()定調:是提供團體成員一種基礎來評量自己的行為感覺和思想,也提供他們如何適當
   反應的方法。
()面質:是一種用來澄清檢視和挑戰行為的能力,可以協助團體成員克服行為思考和
   感受之間的扭曲和矛盾。
()個人分享:是指是團體工作者在團體中有意地開放自己的訊息,其可被有效地運用以達
   成目的。這具有舉例的效果,也讓團體成員瞭解到團體工作者和一般人相同。
()示範:藉團體工作者的表現,有形或無形中影響團體成員有所參照的過程。

六、任務性團體的討論技術ch12 p254- p256    (請自行參照課本)
()座談會法(綜合座談)
()六六討論法(嗡嗡法)
()代表討論法
()腦力激盪法
()專家對話法
()配對討論法(二、四、八法)

七、處遇性團體的討論技術   ch12 p256- p257  
    主要在促成團體成員之間內部深層情緒之分享與覺知,諸如各種情緒反應深淺不同團體娛樂活動或團體演練。
()團體活動運用要考慮社會文化因素:文化差異不同,團體活動運用要考慮可能之衝擊
   來自社會階級嚴明的團體成員,過早要求團體成員開放,會讓活動參與者因為有長官在
   場,而不敢在團體中主動分享,而長官也要顧及面子和地位,不主動參與
()團體活動要考慮團體結構:團體工作者的領導角色是不明顯的,非結構性團體優點在於
   可以瞭解團體責任在成員身上,而使團體更有親密感與認同因此,較願意去採取行冒險
   但缺點是要忍受模糊,團體工作者必須冒著讓團體成員不滿的危險,造成團體成員之間的
   衝突。
一、團體工作評估的方法 ch13 p264- p266
()量化資料蒐集
(1)次數計算:是針對團體成員行為表現與團體關鍵事件的次數記錄為主。
(2)功能層級評量與目標達成評估:是針對團體成員在各項能力表現特定行為問題或目標
  行為加以分級,同時也可以用於特定的環境系統功能的評量上。
(3)標準化量表:是指具有效度之客觀測量工具,包含一組結構化的問題,以統一的數值單位
測量成員持定的家庭。
()質性資料蒐集
(1)內容分析:是指團體工作者針對團體成員對特定成員的反應加以分析,以瞭解團體領導者
  對成員的影響,以及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為何。
(2)過程分析:是強調分析團體溝通是如何發生或決策如何被形成,例如,每個人多常說話
  話題的接續和聚焦過程是怎麼運作的、每次團體進行的沈默是如何打破、做決定的過程和
  聚焦過程是怎麼運作的、每次團體進行的沈默是如何打破

二、個別團體成員改變的評估ch13 p266- p272    (請自行參照課本)
()研究設計
 (1)目標達成紀錄
 (2)行為功能表現
 (3)自我評量報告
 (4)任務達成評估
()標準化量表之運用

三、團體狀況的評估ch13 p272- p276
()團體結構的評估:其包含對溝通、人際親疏、權力與角色結構等面向。團體工作除了可
   以改變團體條件以達成團體目標功能,與問題的團體結構項目進行評估外,還可運用社會
   計量法、記錄表格等方式來進行團體結構的紀錄分析。
()團體過程評估:團體工作者可以觀察並紀錄下成員之間關係的變化、對參與團體感受的
   變化,以及在團體分享事物的屬性內涵等,並針對這些變化的過程加以分析。
()團體凝聚力評估:可以觀察成員主動參與問題討論的頻率、討論問題的開放度、是否會
   利用個人額外的時間思考或參與團體事務,特別是團體會有共同的信念與團體認同的目
   標,對於角色與任務分派和團體規範的接受度和服從性均高。
()團體環境的評估:其重點在於掌握團體外部的變化,如特定的政策或資源對團體形成的
   影響為何,特別是原來社區中有許多免費場可以供給團體練習表演,現在這些場地都必須
   登記並繳納費用。
一、自我成長團體之規劃   ch14 p290- p292
()團體工作開始前的計畫:自我成長的團體要考量潛在成員需求而有不同的學習內容,諸
   如學習對自己有信心對自己價值有更清楚的認識、提高個人責任感、提升個人人際交往
   能力、以及自我情緒管理能力等等。團體工作可以依照聚會時間,團體目標和主題範圍來
   規劃,亦可考量採取不同的團體結構來進行團體工作。
()團體開始前的準備評估與篩選團體工作成員自我成長團體活動內容與經驗具有多樣
   性,並不是都適合參加各種自我成長的團體。除了考量團體進行場安排、團體結構與可能
   的活動,及考量成員同質性對達成團體目標之影響之外,也要對可能參加成員其他特質有
   所考量團體領導者尤其要考量成員個人某些特質和團體動力對成員心理之影響。

二、自我成長團體的帶領之技巧    ch14 p292- p298    (請自行參照課本)
()團體形成階段的任務
 (1)建構信任與互助的團體  
 (2)澄清團體目的和團體成員選擇成長的學習策略
()在團體形成階段建立團體目標與個人目標
()團體工作階段的任務
 (1)評估團體成員自我成長需求與環境之關係
(2)運用活動協助團體成員覺知團體中的學習或改變
()團體結束階段
()自我成長團體工作的倫理

一、社交技巧訓練團體的功能  ch15 p308
(1)社交技巧行為的再建立:透過參與團體,成員可以辨識自己在社交技巧上的問題,並獲得
  再次學習的機會,有助於成員建立新的社交技巧行為,以更有效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問題。
(2)社會孤立的減少:很多社交技巧缺乏者,往往在人際關係上呈現被孤立的狀況,甚至會被
  巧名化,透過參與團體,不僅有助於成員從團體中獲得支持。透過社交技巧行為的學習和
  建立也有助於改變其被社會孤立的狀況
(3)生活品質的提升:由於成員原先在社交技巧上的不足,會對其日常生活行為及他人互動都
  造成負面影響,透過社交技巧的學習及新行為的建立,有助於改善在日常生活與他人互助
  中的負面影響。
(4)人際互動能力的增進:成員可以在團體中,學習及演練不同以往的社交技巧,藉由這樣有
  效的社交技巧訓練,有助於提升成員與他人互動的能力。
(5)個人目標的達成:透過社交技巧行為的建立,可協助成員降低在達成個人目標,原可能會
  遭遇的阻礙與壓力,因成員可藉由運用有效的技巧行為去處理原本不擅長處理的社交問題。
二、社交技巧訓練團體的理論  ch15 p309- p310
(1)行為治療法:在於強調個人可以藉由再學習而建立新行為,透過挑戰個人的自我挫敗信念
  或鼓勵個人學習如何有效表達自我,進而提升個人的自我信念和建立正向行為模式。
(2)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會受到個人、行為和環境三個面向交互作用的影響,然個人具有
  可以改變個人行的潛在能力,藉由學習可以激發這樣潛在的能力,而學習由觀察學習及模
  仿組成。
(3)社會認知理論:主張行為需要從個人、行為及環境間的交互作用中被解釋,關於交互作用
  的本質,其透過個人的五種基本能力來解釋,分別是運用象徵、預知、行為模仿、自律和
  自我反應,經由這些能力的運作,人們可以驅使、調節及維持其行為。
(4)人際需求理論:主張人際關係的開始及維持,都是根據互動雙方的人際需求的程度及雙方
  彼此的配合程度,而人際需求包含三個層面:愛的需求、歸屬的需求及控制的需求。
(5)社會交換理論:個人會與他人互動和建立關係,並想要從他人身上得到某些東西或報酬,
  以滿足個人需求,因此人際關係就會受到互動雙方彼此交換的結果影響。

三、社會工作者在社交技巧訓練團體中可以擔任的角色  ch15 p310- p311
(1)規劃者:協助機構評估及規劃一個新的社交技巧訓練團體。
(2)招募者:發掘需要參與社交技巧訓練團體的成員。
(3)轉介者:提供社交技巧訓練團體相關資訊,給予有需要的人,並協助有意願者參與團體
(4)協商者:幫忙協調團體內部事務、成員間的紛爭或與成員與領導者間的溝通等
(5)支持者:協助團體聯結內外部資源,以促進或穩定團體運作
(6)研究者:運用專業能力,對團體進行評估,以協助團體瞭解當前運作現況、團體需求及團
  體運作結果

四、訓練社交技巧時,有三大內涵  ch15 p311
(1)表達技巧:指個人藉由某些行為用以向其他人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意見,包括:口語行為、
  副語言行為及非口語行為。
(2)接納技巧:指個人可以清楚瞭解其他人所要傳遞給自己的意見,並透過有效的整理及分析
  對方的意見,給予適當的回應。
(3)溝通技巧:指個人可以有效運用表達技巧與接納技巧,以開始、維持與結束一個與他的社
  會互動。

五、社交技巧訓練一般性的操作步驟如下:  ch15 p311- p314   (請自行參照課本)
(1)與成員共同建立欲學習建立的社交技巧
(2)與成員討論該技巧的內涵與建立步驟
(3)敎導與示範
(4)角色扮演活動設計
(5)協助成員進行角色扮演活動
(6)提供正向的回饋
(7)提供成員可改進的回饋
(8)協助成員進行第二輪的角色扮演活動
(9)執行與評估家庭作業

六、社交技巧團體評估的面向及範例說明如下:  ch15 p314- p316
()團體規劃主要用在團體形成初期,以幫助決定是否需要建立團體,或協助界定團體的
   主要工作目標。
(1)相關計畫資料蒐集:可以透過下列方法獲取,(1)閱讀相關文獻、書籍或工作手冊;(2)詢問
同儕,或其他有經驗的專業人員;(3)參與相似團體的聚會,詢問該 領導者的意見;(4)
加類似的團體訓練工作坊;(5)閱讀相似團體的團體紀錄文件。
(2)目標評估:對於社交技巧訓練團體而言,協助成員根據自身的需求,來建立個別化目標,
   以透過需求或目標評估,瞭解每個成員對接受社交技巧訓練的期待,是重要的前置工作。
()團體監控:主要用在掌控團體的運作情形,以幫助瞭解團體或成員的現況與進度,其最
   大用意在於協助瞭解團體和成員的現況,並視其現況對團體運作進行調整。
(1)團體領導者對團體活動的評估:可由專業人員或團體領導者進行,這樣的評估很強調時效
  性,所以往往需要在每次團體活動進行後,立即進行評估與撰寫,並將評估結果做為下次
  團體活動設計的參考。
(2)團體領導者對團體成員表現的評估:團體領導者針對每個團體成員在活動中的表現給予評
  估,並根據評估結果作為下次團體執行和參與成員參與角色扮演時的參考。
(3)團體成員對團體活動的評估:是由團體成員本身對團體活動進行評估,一般都是在團體活
  動結束後立刻進行,應配合該次團體活動所進行的社交技巧訓練內容進行評估。
()團體成效評估:主要是對團體的成效進行評估,以瞭解 是否有如預期達成目標,一般而
   言,因為社交技巧訓練團體的目標清楚,所以在成效評估上:(1)可以運用前後測量的方
   式,針對該社交技巧訓練  所目標,進行測量,以呈現經過訓練,成員在該社交技巧上的
   變化。(2)若前後測量不適合使用時,可以使用單一後測的方式進行評估。
一、在團體的籌組與進行方式上,復健性團體更著重以下要求: ch16 p328- p329
()成員參與的自主性:復健性團體通常是一組套裝的活動內容,每次聚會的主題都具有連
 貫性,同時會有較多的互動期待。
()團體舉辦的時程性:復健團體辦理的時程必須考慮成員狀態及機構能力,通常重大創傷
   事件與集體事件,有時間的急迫性,多半會採取密集式、短期式的復健團體。
()活動設計的安全性:復健團體在活動期間,經常會觸及個人最傷痛的生命事件,甚至會
   有較高層度的自我揭露,因此在團體聚會期間,團體領導者除了要明確規範復健性團體的
   保密原則,還應塑造一個可令成員感到安全的場域,避免成員彼此之間因為不當的言語或
   行為,而造成二度傷害或破壞團體動力

二、復健性團體的目標  ch16 p329- p330
()協助成員面對生命困境:最主要的目標是希望透過經過驗分享情感支持與能力重建,
   幫助成員從不同視角去看待自己所遇到的生命困境,並自我檢視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
()增強情感表達能力:領導者應協助成員進行示範性談話,幫助個人將內心問題說出來,
   可以分享感受或是被傾聽,好讓他們形成情感支持。
()澄清問題:透過團體討論與領導者的導引,協助深陷於生活困境或難以釋懷創傷事件的
   成員,透過團體來有效幫助成員辨認出問題的所在,以擬定後續的因應及改善對策。
()減低成員孤寂感受:對於因為罹患疾病或老衰,而入住長期照護機構個案,透過復健團
   體,來幫助他們降低孤寂感受,尤其節慶性活動或懷舊性活動,都可以讓他們透過參與。
()減低負向焦慮感受:身心受創者對於外在環境的敏銳度會較正常人為高,尤其災變後導
   致原有生活步調的中斷或喪失,會讓他們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狀態復健團體可以將團體視
   為一個治療平台,讓成員可以適當緩解焦慮症狀,甚至獲得情緒轉化。

三、帶領老人團體的領導準則  ch16 p332
()尊重老人生命經驗與文化習慣:帶領老人  除了領導者本身要對老人議題與老年期的身
   心發展以及老化之各種理論有充分的瞭解外,更應尊重老年文化與背景。
()積極建立信任關係:領導者應與老人建立良好信任關係,並能在帶領團體過程中因應老
   人需求保持彈性,例如,老人注意力時間通常較短,故需將團體步調放緩。
()避免老人成員有不當的迷失:不要以為老年成員都是脆弱的,也不可以設計無意義的活
   動,或是踐踏老年成員的尊嚴,儘可能要善用幽默感,避免取笑無法完成任務之老年成員。

四、當社工人員在規劃懷舊團體時,可參考下述的規劃要點:  ch16 p333- p334
()團體規模:對老人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經驗社會敏感度及互動模式的改變,
   懷舊團體的團體規模以小團體較為適合,人數以6-10人為宜,每次活動時間可設定在40-60
   分鐘。
()活動頻率:固定的團體活動頻率,可以讓老人培養生活的習慣性團體活動頻率可規劃
   每週一次或二次。而對於輕、中度失智老人每次約45-60分鐘,每週一次為宜。
()團體內容:其在設計上必須以對老人不具威脅性為原則,同時又容易引發老人討論的題
   目較為容易。可選用共通的主題如過年、結婚等,透過應景題目以刺激老人們的回憶互動。

五、災後心理復健團體如下:  ch16 p334- p342   (請自行參照課本)
()災難事件的衝擊
()災後兒童心理復健團體
()喪親兒童繪本團體
()親子復健團體

五、以兒童為主體的復健團體工作,可歸納出五項主要團體功能:ch16 p336- p337
()情緒的支持:兒童團體可以提供安全環境,允許並鼓勵成員表達「此時此地」的感受與
   悲傷情緒
()認同與示範作用:喪親兒童或受創兒童常會因為處於失落的巨大壓力下,覺得自己似乎
   生活沒有目標,甚至會生氣。透過團體分享過程,能幫助成員體認自己的悲傷反應與行是
   正常的。此外團體成員的多元性也能提供成員可以觀察到學習到其他成員面對悲傷的方
   法,甚至有「他可以面對、處理,我也可以」的示範作用
()敎育與學習:團體提供相關的資訊與討論機會,讓成員學習到悲傷的過程,壓力管理的
   技巧,使他們對自己目前及未來的狀況有更多的自我掌握能力。
()團體外的支援:成員在團體中逐漸建立信任及友誼,慢慢地能將彼此相互支持的系統延
   伸到團體之外例如當兒童返校就學後,能將在團體學到的經驗與內容帶至校園生活中,
   與同儕互動,或成為其它課當團體活動的參考應用。
()對生命更深的體認:這是團體最高境界的目標,希望提供兒童對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有新的省思及更深的體認。希望兒童能夠從災難事故中,體會到生命的韌性與開創未來生
   命的勇氣。

一、自助團體的相關理論  ch17 p347- p348
()社會支持理論:該理論假定個人身處危機中時,會被負向的壓力所影響,在面對如此的
   危險狀況時,個人可以從其個人人際網絡資源中尋求支持,而當家庭與朋友所能提供的支
   持較為不足時,從相同遭遇者所獲得的支持,將會替代家庭與朋友支持系統的不足。
()認知行為理論:該理論提供一個很完整的解釋架構,用以說明成員在參與團體後,為何
   會改變他們的想法或行為,其中社會學習原則就很常被用來解釋為何成員的行為會改變
   新成員加入自助團體後,新成員原有的認知會受到某些衝擊,而該成員自身的經驗也會在
   團體中分享與討論,透過這樣交互的過程,該成員就有機會辨識出自身的思考盲點。
()參考團體理論:因為成員都有相近的問題或經驗,所以團體往往具有高度凝聚力,再加
   上成員想在有限時間內處理自身當前所遭遇的壓力,這樣的狀況讓自助團體能有效和有能
   力協助成員克服壓力團體成員越相似,團體越有可對成員提供全面性及持續性的影響。
()社會比較理論:該理論提供一個不同的角度,去檢視為何自助團體可以對成員有所助益
   該理論假設人們的社會行為是可以被預測的,因個人會想要維持自己在社會中是正常的且
   與他人無異而當個人身處不確定的情境中或遭受壓力時,會出現與他人親近的行為。
()充權:充權理論從團體層次解釋自助團體對成員的助益,他們發現在團體結構中存在以
   同儕為基礎的支持系統,同時成員可以在團體中扮演具有意義及價值的角色。

二、自助團體的特徵  ch17 p349- p350
(1)非競爭性,強調合作取向。
(2)反對菁英管理、反對科層主義,強調成員平等性。
(3)經重視個人內在經驗,主張人們經歷過問題後,可以從中獲得學習。
(4)重視分享。
(5)認為一次只能解決一個問題,所有問題不可能在一次就全部解決。
(6)認為受幫助是來自於幫助他人而得。
(7)認為幫助他人不是一種可以買賣的商品。
(8)強調個人具有改變的能力。
(9)認為應從小處著手改變。
(10)對專業主義抱持批判的觀點,認為自我協助應是一種簡單的、非正式的。
(11)強調成員的重要性,因為他們同時是提供協助者,也是接受協助者。
(12)互助是團體的核心,因為透過協助他人及接受協助,個人才會真正獲得助益。
(13)強調充權,因協助他人,提供協助的人可能會感受到被充權。而透過充權的感受,個人
   參與動機會提升、增進個人成長與獲得能量。
三、自助團體的功能  ch17 p350- p351
(1)歸屬感:成員可以感受自己是被團體所接受,不會因為自己的問題而被成員標籤或被孤立。
(2)動機增強:因經歷過類似問題,成員具有較高的動機去面對問題,同時願意尋求方式去幫
  助自己和其他團體成員。
(3)經驗分享:由於成員彼此間的經驗相似,同質性高,自助  得以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其安
  心的分享個人面對問題的經驗,透過經驗分享,成員可以從中獲得回饋或肯定,進而增加
  自我印象。
(4)情緒分享:藉由在團體中成員間的經驗分享及自我揭露,成員彼此能建立出信任關係,透
  過信任關係的建立,成員可以從中獲得情緒支持和鼓勵。
(5)希望獲取:在自助團體中,可以降低成員對問題的擔心,瞭解問題不是無法解決的。
(6)認知調整:透過參與團體,成員可以瞭解其他成員對問題的看法及處理問題的正向經驗,
  透過聆聽及討論,有助於成員願意檢視個人對問題認知與對認知進行調整,以更有效處理
  所面對的問題。
(7)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在團體中,經驗和知識是主要的價值來源,其主張藉由互助解決問題
  以及透過團體成員間的知識分享,成功地解決自己所面對的問題。
(8)資源連結:透過團體成員間的分享,可以協助成員認識及運用以往自己所沒有的社區資源。
(9)利他主義:成員透過協助他人,會在心裡層面獲得報酬,因為協助他人,會讓協助者感受
  到愉快與增進自我價值,並促使協助者更願意將自己的問題在團體中被討論。
(10)充權:透過在自助團體中的彼此幫助及經驗分享,成員可以發現自己是有價值、有能力
   可以去幫助另一個人時,成員的動機、能量及個人成長便能隨之增加,進而超出自己接受
   幫助的範圍,而開始去幫助他人的能力。
(11)社會倡導:對於社會結構性的問題或不公義的現象,自助團體會透過倡導、社會行動、立
   法或修法倡議等方式,提升社會大眾對這類型問題或現象的關注,尋求社會大眾的支持,
   進而對社會結構性問題或不公義現象有所改變。

三、自助團體可區分為五種類型: ch17 p351- p353    (請自行參照課本)
(1)匿名型成員領導團體
(2)社會運動型成員領導團體
(3)綜合型成員領導團體
(4)支持型專業人員領導團體
(5)成長型共同領導團體
四、社會工作者可在自助團體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包括: ch17 p353 - p354
(1)發起者/促成者:在形成自助團體的初期,社會工作者可能是開始發起團體的第一人,也可
  以是與其他專業人員或潛在團體成員共同發起團體。
(2)領導者:在自助團體中扮演團體領導者或協同領導者,特別在團體形成初期,社會工作者
  的領導是經常有的現象。
(3)諮詢者:提供自助團體在團體運作或專業知識的諮詢。
(4)溝通者:協調團體內部事務成員間的紛爭或與其他專業的溝通等。
(5)敎育者:發掘、訓練或提供相關敎育活動,以培植團體成員成為團體領導者、幹部或志工
(6)支持者:協助團體聯結內外資源,以促進或穩定團體運作。
(7)使能者:以社工作專業提供團體必要之知能,增進團體及成員的能力。
(8)倡導者:協助團體願意參與公眾事務,或對社會結構問題進行倡議及改變。
(9)研究者:運用專業能力,對團體進行評估,以協助團體瞭解當前運作現況團體需求及團
  體運作成果。

五、社會工作者在自助團體中的工作內容:  ch17 p354- p358   (請自行參照課本)
()建構團體運作
(1)團體發起
(2)成員招募與維繫
(3)團體領導及領導者培植
(4)資源連結
()活化團體活動

六、自助團體評估的面向: ch17 p359- p360    (請自行參照課本)
()團體規劃
(1)相關計畫資料蒐集
(2)需求評估
()團體監控
(1)團體領導者對團體活動的評估
(2)團體成員對團體活動的評估
()團體成效評估

一、委員會的分類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幾種:   ch18 p374- p375
()委員會的工作持續期間:這是由委員會可持續多久時間來區分,而持續時間往往在委員
   會成立之初,即會依據委員會在達成主要工作目的需要花費多少時間,而被清楚界定其所
   需要存在的期間,一般可以分成臨時性、特定任務性及長期性委員會。
()委員會所在的組織型態:根據委員會的組織性質,可以分為在政府部門、民意機關、企
   業、社區組織或非營利組織等。
()委員會產生的方式:委員會有四種產生方式:1.根據特定行政或法律規範;2.來自於某些
   團體或組織的行動需求;3.來自於行政管理者或特定個人的行動或需求;4.來自於發起成
   員的行動或需求。

二、社區委員會具有下列功能,:ch18 p375- p376
()建立社區發展願景:社區委員會著重的是如何讓社區居民共同參與討論與界定出社區
   的需求與發展願景,以使成員能有共同努力的目標。
()解決社區問題:隨著生活方式與居住型態的轉變,居民在生活上會遭遇的問題也越來越
   多,若要等政府部門協助解決,往往是緩不濟急,因此社區委員會可以適時扮演居中的角
   色,不僅可以協助居民解決問題,也可在必要時擔任居民與政府部門間的協調與緩衝角色。
()整合社區資源:相敎於個人社區委員會更可以透過團體的力量與團體工作模式,對社
   區擁有的各式正式資源與非正式資源等進行整合,用以募集達成社區發展願景或解決問題
   時所需要的各種人力物力與財力需求。
()發掘與培育社區人才:人力資源是社區委員會在執行各類工作目標的根本,因此發掘社
   區中可用且願意投入社區委員會事務,以及提供各式知識與技能訓練課程以培養潛在人
   才,都是社區委員會的重要工作目標之一。
()敎育及促進公民參與:在今日民主社會中民眾對公眾事務參與是很重要的一環,藉由
   公民參與,民眾不僅可以有效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主張,更是促進民主社會進步的重要原動
   。社區委員會在這方面,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居民在參與社區委員會或參與社區委
   員會的各式活動中,可以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說出自己的意見。
()增進社會倡導:如何針對特定議題,將不同個人或團體的意見,共同凝聚及發聲,進而
   影響政府政策決策法規擬定或相關社區議題等,也是社區委員會的重要功能,社區委員
   會不僅可以敎導或協助社區居民如何共同凝聚共識,也可以協助聯結其他有類似共識或問
   題的組織。
()贊助或支持社區委員會的行動:藉由經濟、人力、物力或其他資源的挹注,幫助社區委
   員會行動能夠被執行及達成。
三、社會工作者在社區委員會的工作方法:ch18 p376- p378
()心理動力學:這派理論主張透過分析團體過程與成果之間的連結,以推演出參與者行為
   所蘊含的動力。
()功能理論:此理論認為團體最重要的檢視核心在於團體的成果,因為透過團體成果的檢
   驗,可以區辨出團體所採取的行動或成員的行為,對團體成效是有助益或無助益,因此
   讓理論特別適用在任務導向 
()衝突理論:該理論主張檢視團體成員間的不平等,是如何產生的,同時也應檢驗在團體
   內部與成員的不平等,在團體達成團體目標上有何影響。
()符號理論:此理論認為應透過分析團體中存在的社會互動、語言、符號及任何可供解釋
   的主題,用以探究團體中的社會結構及該建構對成員的意義。
()社會認同理論:讓理論認為社會認同會影響到團體間的互動與團體內的動力,因此主張
   應檢驗個別團體成員自身的社會認同程度。
()社會網絡理論:讓模型認為團體是歸屬在整體社會網絡中的一環,因此每個團體都擁有
   其應扮演的角色與在整體社會網絡中應有的位置,所以應該可以從團體在社會網絡中的角
   色與位置切入,對團體進行檢驗。
()時序模型:這是由社會工作所提出來的團體工作理論,其主張團體的發展會隨時序而轉
   變,因此應該著重在研究團體的轉變上,而非去探討團體的投入與結果。
()充權模式:這是近年常被社會工作所使用的理論模式此概念涵蓋個人組織及社區三
   個不同層次,此三個層次之間是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的。

四、社會工作者與社區委員會的下一步作法如下:ch18 p386- p388
()發展穩定與自主性的財務:絕大多的社區委員會在財務來源上,是依賴政府部門的補助
   這樣的經費來源結構,對是社區委員會而言是不妥當的,一部分是經費的自主性低,一旦
   政政府部門補助消失,對社區委員會而言會是巨大的打擊,另一方面,因為接受政府部門
   的補助所以往往在社區改變計畫的執行上也都會受補助的影響。
()建立化繁為簡的志工管理制度:志工毫無疑問的是社區委員會的重要人力資源之一,不
   過對如何管理志工,又能滿足相關法規的要求,往往是社區委員會所苦惱的問題。
()促進社區委員會間的夥伴關係:社區委員會間透過夥伴關係可以分享彼此在社區中的服
   務經驗資源網絡及社區改變計畫的交流等。
()發展公部門與社區委員會的合作:社區委員會強調在地居民的自主與共同行動,不過在
   台灣的社會環境脈絡中,社區委員會要能發揮百分之百的功能,也不能忽略公部門與社區
   委員會間的關係。
五、社區委員會廣為運用的團體工作理論如下:ch18 p378- p386    (請自行參照課本)
()對社區的承諾
()準備階段的六步驟
(1)第一步:標識問題
(2)第二步:評估有利與阻礙解決問題的因素
(3)第三步:建立工作的基本目的
(4)第四步:辦識與達成工作目的有關的有力人士、團體或組織
(5)第五步:評估所需經費與收益
(6)第六步:風險評估
()社區改變介入階段四步驟
(1)形成可供操作的具體目標
(2)根據目標擬定工作目標
(3)執行工作計畫
(4)處理工作計畫執行過程中的對立
()評估階估
(1)監控面向
(2)成效評估面向
(3)影響面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