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96上禪詩選析

禪詩選析

空大書香園地

May Lee 2005-04-12 20:31:38

一、「如來禪」與「祖師禪」,二者有何區別?
答:禪無所謂如來禪與祖師禪,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的本師,他也是祖師;如一定要分別也可以,如來禪就是依於一定的道理、方法,或者一定的經典而表現禪的修養;而沒有一定的道理、一定的方法,也沒有一定的經典所表現出的禪,即是祖師禪。
佛的成就名字是如來,故依於佛陀的經典與道理方法,從之而發展出來的禪,稱為如來禪。祖師禪是依於後人於修行過程中,有各式各樣的禪師們於其修養而表現的禪。
如來清淨禪是堅持要打坐的,坐在那個地方不是參瞌睡,也不是打盹,而是在思惟,思惟宇宙、人生的真實;到了六祖以後,他不思惟了,他說「外不著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禪定的定義就改變了。

二、「禪偈」與「禪詩」如何劃分?
答:「禪偈」是禪師見道而後的詩作,是禪師開悟時,以詩句的形式表達自己開悟的境界的一種表達方式,並偏向禪師參禪以後「開悟」的體驗,「偈語」都是禪師開悟的「潛符默證」,語帶玄機;「禪詩」的範圍較為廣泛是所有求道悟道的人,「學詩渾似學參禪」,所吟所詠,在生活的妙悟中,無邊的光景,一時之間化成新鮮的滋味。

三、何謂「坐禪」?《六祖壇經》怎麼說?
答:(1)今人只認打坐就是坐禪,非也。何謂「坐禪」?「將心放下」曰「坐」, 坐而不能放其心,不如不坐。「一念不生」曰「禪」,禪而不能止妄念,不算謂禪。
(2)談到禪修,大家都以為進行禪的修練一定要坐禪。所謂老僧入定,要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禪修,才叫打坐。但是,六祖大師卻這樣告訴我們:「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這是說明:真正的坐禪,必須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當中訓練自我,不被「一切善惡境界」所轉,及時刻能發現自我靈性、體悟禪趣,方是真禪。

四、「僧人禪師」與「文人禪師」有何不同?
答:「僧人禪師」與「文人禪師」是以禪師「作者」的出身背景加以區分。
一般文人禪師,因為詩人心中追求高妙的人生境界,加上熟讀佛經參禪打坐,或與禪師往來,有所創發,寫出具有禪味的禪詩。但是僧人一路修行,以「了生脫死」作為參禪的目的,因為覺悟而寫出的禪詩,不失出家本懷,在參禪當中,有悟道的覺知過程,是觸動禪機而寫的詩作。

五、禪門五大宗派宗風各不相同,試以禪詩為例加以說明。
答:(1)臨濟宗的宗風:「全機大用,棒喝交馳,劍刃上求人,電光中垂手。」
(2)曹洞宗的宗風:「君臣合道,偏正相資,鳥道玄途,金針玉線。」
(3)雲門?v的宗風:「北斗藏身,金風體露,三句可辨,一镞遼空。」
(4)潙仰宗的宗風:「師資唱和,父子一家,明暗交馳,語默不露。」
(5)法眼宗的宗風:「聞聲悟道,見色名心,句裡藏鋒,言中有響。」


以下內容為禪詩選析自94/02/14迄今所有留言者的熱情奉獻,May
斗膽加以整理而成,若有遺漏之處,敬請見諒,並不吝指教。
May身為禪詩選析家族的一份子,深感榮焉,感謝所有留言者的無私,尤其感謝伊彤的重點整理,惠我良多,在此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禪詩選析
[禪]是妙譯,[釋]也是妙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纏]的世界中,所以才要借助[禪]的力量[釋]出[糾纏]的.[禪讓],讓出空間來;為何要讓出空間來,因為腦海中已堆滿垃圾,所以要藉由[禪]的力量,把垃圾[釋]掉.如何藉助[禪]的力量?用[示單]的?#92;夫,漢字中,凡是以[示]為偏旁的字,都有[儀式崇拜]的意義.[單]就是單一,單純.以虔敬的情,讓你的心就單一單純,就不雜;不雜,就清明;清明,就會喜樂,
心不可能空,腦海也不可能無波.以此代彼吧了.你用心在此,則此長而彼消;你用心在彼,則彼長而此消.這是自然的道理,彼此競長,就會是一片渾亂.
勇敢[倒掉]多餘的,無用的東西吧,不要依依不捨.

就大乘佛學來說,<<一切法不可滅盡,但離其邪憶想,一切法自離>>
只要捨離內心的邪惡憶想,就可以步入涅槃境界.所以涅槃的寂滅是轉變義,也就是轉染為淨,轉邪惡憶想為般若智慧.這樣一來,萬?k也都是實相,生死的苦道頓成涅槃的坦途.

六祖惠能之後,一變純樸的風格,棒打及喝罵的機用大行。所謂機用,是指因時地不同及師對弟子間的啟發方式不同而言,不講基本的佛教理論,也不談戒、定、慧的三原則,乃是直接用緊逼的方式,或揮拳、或腳踢、或毒罵、或用矛盾語、或用無意味語,來點出戮破修行者的我見──我慢、我貪、我瞋、我疑、我所知與無知等的心理障礙,以到達悟的境地。可見,所謂禪機,是靈活運用不拘一定形式的動作和語句,使得修行者,得到禪的?#92;能──智慧的顯現禪機應該是不經過設計的,心無雜念時,突然與大自然機緣契合的豁然開朗玄機經過設計,要你去參,去解,參了幾十年,解不出來,你會說,這寶藏圖是假的,獨立宣言哪裏會藏有寶藏?可是有人卻契而不捨,信而不疑,歷經千折萬挫,把他解出了.禪詩也會是假的,因為你也參了很久,也悟出什麼!解不出什麼 !
而,突然,有一天,你張開眼睛,不知看到什麼,就悟了,你會豁然開朗地說:阿!就是這樣.
可是過一陣子,你又糊了!你會想,奇怪,怎麼又看不見了,莫非我有幻覺,原來見山不是山!
救命啊 !我前一陣子看到了什麼呀?
要言之:「禪機」乃禪師為啟悟弟子,所用之技巧、言語等諸類方法,其言語、技巧之所示,皆超出常情及邏輯的思維範疇,非一般人所能明白。後來遂引喻為只有當事人才知道的事或對話,謂之「禪機」。

請問何謂「開悟詩」?
開悟詩:
一、意義:指禪師開悟或開悟眾生,而「一語道破」,蘊含有    深 刻「禪機」的詩作。
二、詳述:
1、禪詩因作者不同,可分為文人禪詩與僧人禪詩。僧人禪詩又有悟道、修持、傳法、禪境、公案等詩的分類。開悟詩是為悟道詩。
2、禪師的開悟,啟發了本性的光明,塵勞的妄念,一旦放 下,明淨照人的覺悟之光就顯露出來。
3、禪詩簡簡單單的文字般若,道理很平常,很生活化,也很口語,貼切地指出生活的黑暗與光明。
4、禪師開悟之後,「一語道破」,「明心見性」,認識本性的「本來無一物」,終於有了生活的自在。
5、禪師的開悟詩,常常講到禪機。生命的自信,來自於靈靈不昧的真如本性,心性的發用,要在生活事物中體會禪機。有了禪機,便懂得人生通苦的「牢關」要破。一旦禪機出發,煩惱是菩提,世間是涅盤。
三、舉例:如靈雲禪師的桃花詩: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看見桃花而悟道,只是那一見之下,心中豁然開朗。

1. 禪詩與傳統文人詩作有何不同?(P.5)
2. 何謂禪機?與禪師開悟有何關係?(P.4、P.11~12)
3. 心經對於禪詩有何影響?(P.19、20)
4. 金剛經的無相與禪詩有何關係?(P.27)

請問禪詩與禪宗公案有何關係?
伊索寓言也可成為公案,如果他能讓我們朝思暮想,連作夢都夢到,成為禪修者生命的一部分,幫助禪修者了死生.禪詩與公案是因果的關係嗎?這是你的問題吧!何者是因?何者是果?從定義上回答,[禪詩]是禪師的悟道詩,是禪師對死生有所悟,對本心有所悟而寫.[公案]是對禪理的探討,參而後融入生活,才有悟;有悟,才援筆作詩.這就是他們的因果吧 !

何謂坐禪?六祖壇經怎麼說?
在課本51頁 ,提到慧能禪師的坐禪觀
我認為,一談到坐禪,大家直接的反應就是單盤,雙盤,調身,調心,調息等問題.因此也讓?#92;多人懷疑:要盤才是坐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既然行止坐臥都是禪,那麼坐禪之外,也該有行禪,止禪,臥禪了,答案應是肯定的.因為不坐也是禪啊,坐禪可能較易入定,所以六祖的坐禪觀,是講入定的境界.定是什麼?不動就是定;心不動,就不亂,就不起雜念,就是無礙,至於如何坐禪,只能[拜師學藝],不是本課題的範疇.

六祖壇經〈坐禪品〉說:「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清自定。只是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名禪定,簡單地說禪定就是「禪中無他心,定中無他相」。長阿含經.卷八:「彼苦行者,遙見人來,盡共坐禪;若無人時,隨意坐臥,是為垢穢。」佛教徒靜坐思惟禪法,禪定藉助於禪坐,是求外禪內定。

何謂「坐禪」?這一題應該是不會考的。萬一考了,最好還是答以:
「坐禪」乃「佛教徒或禪修者靜坐思惟禪法,欲藉禪坐以助禪定。」然,求「外禪內定」之法,不限於「打坐」;凡行住坐臥,一心清淨,心如虛空,感性理性通達靈性佛性,即是在「禪?w」中。「打坐」只是一種為求達到智慧通達,身心超越的自我訓練而已,猶如敲門磚,門開了,磚就不用了。六祖壇經〈坐禪品〉說:「何名坐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內性不亂。本性自淨自定,祇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
要言之,即:「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

請問 心經'金剛經及六祖壇經對禪詩有何影響?
切入的角度應該從各部經書的核心。
心經-心的本質是自在。
金剛經-「無相」的概念。
六祖禪詩-無念就是佛,有念就是妄念,活在當下。
心經說「無」,金剛經說「空」」,六祖壇經說「圓融」,禪詩「自在清涼風」。
《金剛經》所要顯現的是(不要執著)
《心經》(心的自在)
《六袓壇經》(不立文字)是不要執著文字上面的意思。是要我們了知諸法的真實象。

「圓融該如何作?」
「圓即圓滿。就是要用圓的方法,不要用尖的方法,
用尖的方法會傷害人,勸人可以,但不要誏對方恨你,
對惡人要包容他,也要防範他。 」

「不立文字」
這句話裏的「立」字是指建立起一種法式。整句的意思是說我們不應執著於經中的文字,也不應認為別人依我們的話便可得到解脫,譬如當慧能談到「自性真空」時,深怕別人執著空,便趕緊說:「各位聽我說到這個空字可別執著於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執著於空。如果靜坐時使自己的心完全空掉了,那是一種槁木死灰的頑空」。

接著說:「執著於空的人,常常誹謗經書,主張拋棄一切文字,如果真的拋棄文字,那麼他連說『不立文字』的話也應該拋棄,因為這句話也著了文字相」。慧能反對過份執著於「不立文字」,他又說:「這個不立兩字,也是一種文字,如果看到別人運用文字,便冒然的加以批評,這種人不僅是自己迷惑了,而且還犯了惡意誹謗經書之罪」。
可見「不立文字」的真正用意是不執著於文字,並不是完全否認文字在求道上的方便?#92;用,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見性。

「能夠見性的人,不論立文字也好,不立文字也好,他本身永遠是來去自由,無滯無礙的。應用的時候,立刻可以運用,對答的時候,立刻可以回答。儘管他與物周旋,而不離自性。達到了逍遙自由的定境,這就是所謂的見性。」

慧能的無念和老子的無為相似,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同樣,慧能也強調無念而無不念。這個純淨不染的心,是來去自由的,毫無障礙的。

慧能所謂無念,是指我們的心不染著於物,但這並不是要我們斷絕一切思想,因為那樣又會落入「無」的窠臼。道是使我們能逍遙自在的,可是偏執的心,卻使外界的一切變成了我們的桎梏。

禪詩選析課本重點整理--*感謝伊彤*
第一章第一節
一、佛教傳入中國形成八大宗派:天台、華嚴、法相、禪、淨土、真言、三論、涅槃
二、禪宗思想最特殊的意義與價值,需自實踐的層面思維,稱修道者為行者,禪教合、禪道合,落實在生活。
三、中國禪宗發展基本脈絡,上承西天28祖,自釋迦牟尼傳禪法予迦葉尊者始,共28代,作為印度禪宗祖師傳承的代表。
四、如來禪: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在南朝梁武帝時代,至中國傳禪法。初以四卷《楞伽經》為中心,藉教悟宗,重視教理與禪觀相輔相成,其所傳禪法稱之為如來禪。
五、祖師禪:簡單說,即祖師傳至六祖慧能時,南宗頓悟法門大盛,成為中國禪宗主流,並形成臨濟、曹洞、雲門、法眼、為仰五大禪宗宗派,〈為仰的「為」字,左邊須加三點水〉影響中國禪宗深遠。稱六祖慧能以降的禪宗為祖師禪。
1. 溈(ㄍㄨㄟ)仰宗
2.如來禪以《楞伽經》
 祖師禪以《金剛經》為主
六、南能北秀:神秀禪法由定生慧,慧能禪法因慧攝定。
七、看話禪及默照禪:
1、宋大慧宗皋禪師是臨濟宗弟子,為革除語言文字弊病,重視語言文字原始意義,以「參話頭」方式還原語言文字之初,提出「看話頭」,隨手捻來話題,當作弟子的入手處,在不疑處起疑,一旦真正「疑情」出現,以懷疑方式參透一句話真正道理,叫做「參話頭」。
2. 曹洞宗宏智正覺禪師提出「默照禪」,主張「默默忘言,昭昭現前」。
心經揭示心的本質是自在,不是痛苦,亦即是禪詩所要表達的吧。

無境不自在
----有時,甚且連境都不存在呢
這或?#92;是心經對禪詩的影響的簡要答案


第二節、禪詩的禪味與詩味
一、禪詩的妙義,不可以將禪與詩二分,須兼具禪味與詩味
二、一首禪詩可自兩方面去分析,一是「悟境」,一是「佛心」。

第三節、禪詩的審美境界
一、各禪師的禪悟:
1、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2、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物,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3、南嶽懷讓禪師提出「觸類是道而任心」,即心即佛。
4、青原一系的石頭希遷回答:「長空不礙白雲飛」,指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是因緣法,於事上下?#92;夫,參透事情,知道緣起,便能「即事而真」。
5、荷澤宗的神會禪師折衷3與4的禪法,在心與事間,體會「心」的空寂之知,亦知「事」的靈靈不昧。此禪法被讚譽「知之ㄧ字,眾妙之門。」
6、可見禪宗的思想宗旨,以「真空為體」,以「妙有為用」。禪機的核心,是頓悟法門;禪詩的因緣,是直指人心,落在事情上的方?K教化。

二、何謂禪詩
1、嚴羽的「滄浪詩話」:「大抵禪道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
2、禪詩最重要核心是「妙悟」,禪心與日常生活中每一事物交融,行住坐臥皆有其味,透澈的悟境與生活渾然一體,如此境界寫成了詩,即為禪詩。
3、齊己禪師:「詩心何以傳,所證自同禪。」禪師〈詩?〉的審美觀,需進入禪心的覺悟中,物我相忘,全然融入。如莊子所說:「魚與水相忘於江湖,人與人相忘於道術」。禪詩是詩心相傳的禪境與禪機。
4、禪詩之禪味及之所以稱為禪詩,不在於引用禪佛文字,而是詩句如空氣般,無形無像;品味參悟禪詩,必須體會詩句的文字不見了,化出禪師「不立文字」的生花妙筆,才可稱為好的禪詩。
5、舉例:雲門禪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文字如水淡,卻字字珠璣。
三、禪詩的審美觀
除了各派禪法的禪悟,及禪詩之所以為禪詩外,一首禪詩的審美觀,要加上一段參禪過程,能夠明心見性,才識得禪詩真味。這包含禪師覺悟心路歷程的「禪境」,及禪宗「公案」中迷惑覺醒的歷程。

第四節、禪詩與禪偈
一、偈:
1、禪師開悟時,以詩句的形式表達自己開悟的境界,此表達方?﹞@般稱為「偈」,或「偈頌」、「詩偈」。
2、偈本是佛經傳譯時的一種文體,以頌詞唱詞的文字形式出現,除了出現在經文本身,也經常附在佛經經文之後。
3、以能夠唱誦的詩偈宣揚佛法大義,如流水一般,佛法舖陳,一層深似一層,成為佛經可以傳唱的特殊形式。
4、佛經的唱頌形式,成為佛經翻譯時特別文體,很接近中國詩詞的表現方式。
5、偈語是開悟的語言,也是開悟的記載。後因神秀與慧能二人修證的菩提詩偈,及神秀弟子爭奪傳法袈裟事件,使得「詩偈」成為禪宗弟子「明心見性」與「開悟」的唯一根據。

二、禪偈轉變為禪詩:
1、也?#92;受到唐詩直抒性情、講究風骨、不尚辭藻的影響,盛唐詩人的人格與詩作,與禪詩的「自性覺悟」有異曲同工之妙。吸收了唐詩「直抒性情」與詩作形式,禪師參禪的印證「禪偈」,進一步轉變為「禪詩」的表現。
2、詩人元好問:「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禪師以偈為詩,以詩悟禪,以禪偈禪詩的親切易懂,進行弟子說教傳法悟道,成為禪宗傳承特色。

三、禪偈與禪詩的劃分:
二者都指出禪詩悟道的經過,並無明顯區分;若勉強定義二者不同則如下:
1、禪偈:
A、偏向禪師參禪後「開悟」的體驗?A偈語都是禪師開悟的「潛符默證」,語帶玄機。
B、禪師以「生死事大」做為參悟?#92;課,講求實修實證,當下澈悟,「禪偈」是禪師見道後的詩作,是禪師悟道的見證。
C、特色:因為直心直說,不離佛偈形式,少了推敲,不如一般詩詞講究,有實理而無詩趣;但宛然天成,具有另一種文字質樸的生動,少成言,直入人心。
2、禪詩:
A、範圍廣泛,是所有求道悟道者「學詩渾似學參禪」,吟詠生活妙悟的新鮮滋味,如空中鳥、水中月、鏡中影,言有盡而意無窮。
B、禪詩除可自「詩」的角度欣賞,亦可透過「禪」的角度去體會。以禪理言,禪詩有「無相」、「無念」、「無住」的宗旨,也有「一念若悟,眾生即佛」的禪機。
C、禪詩的境界是「悟得全體大用」。《六祖壇經》:「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禪詩境界以「禪定」為基礎,觀照真正生活,是人間「解脫」的濟世藥方,是人間智慧的清涼散。
D、舉例:唐僧皎然「聞鐘」詩:「古寺寒山上,遠鐘揚好風;聲餘月松動,響盡霜天空;永夜一禪子,冷然心境中。」因內心覺知,使得古寺、遠鐘、月松都化為禪境,融入生活,而餘韻無限。

第五節、影響禪詩的佛經-------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
一、《心經》要?q:
1、直指人心。
2、「心」的反省自覺,是最重要的事。
3、心的本質是自在,不是痛苦。
二、《金剛經》:
1、要人懂得「無相」,不被名相困擾,也不被皮相阻礙,澈底進入生活當中,在相應互動中,享受生命實像。
2、金剛經重要思想:
A、無人相:超越人我對立。
B、無我相:超越自我的執著。
C、無眾生相:超越芸芸眾生的無知。
D、無壽者相:超越人們自以為是的永生與不朽。
3、「空」,是金剛經另一重要思想。
4、走出名相世界,生活不再是放逐的往事,實實在在,每步皆山中挺立,是深海底行,是「妙不可言」的靈動之色。於是無分別,無階級,無市儈;「無相」更內在地調伏心思,不驚不恐不怖,真正感受生命的適意,及生活中的無為而無所不為。


第二章、禪詩的分類
第一節、僧人禪詩與文人禪詩
一、王國維《人間詞話》將詩的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禪詩不同於一般詩句,皆為無我之境,是禪心的寫照。
二、僧人禪詩:
1、僧人禪詩與文人禪詩最大的不同在於:
禪師參禪覺悟,應機而出的禪詩,常是「不假外物,直指人心,自悟自性,了空入道」,完全不經思量,往往扣生死課題,有?簹k智慧,發人深省。
2、僧人禪詩的出現:
A、可說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因士大夫鑽研佛法,以佛入詩,以詩入禪,形成僧人參禪境界的象徵。
B、禪詩特有的詩歌形式,也因早期佛經翻譯,多以簡單的偈頌詩
教敘述佛理,不同於中國傳統講究聲韻詞藻、有嚴格對仗的排律詩。
C、加上東晉以來,歷經亂世,士大夫的文人詩僧增加,?#92;多出家僧人本身即具詩學根柢,往往「以佛入詩」,寄情的詩作中,寓含佛理。
3、僧人禪詩的發展:
A、由於六祖慧能處於盛唐時代,受到唐詩直抒性情、講究風骨、正氣浩然等特質影響,加上佛經翻譯的特殊偈頌形式,二者融合,當禪宗興盛後,禪師以禪詩說禪說法蔚為風潮。
B、再加上禪宗弟子以禪詩應證修行次第,禪師接引弟子,也以禪詩唱和,參禪說法,於是禪詩偈頌更加多元。
4、舉例:
A、神秀與慧能的四句偈是「開悟詩」。
B、僧燦〈信心銘〉、永嘉禪師〈證道歌〉為傳法傳心詩作。
C、晚唐五代後,流傳於民間,充滿機峰的禪境詩。
D、王梵志、寒山、拾得等口語通俗的禪詩,皎然、靈澈禪師等有文人意境的禪詩,均意境高遠又極平常,深入人心。
三、文人禪詩:
1、文人參禪打坐,體會佛理,研讀經藏,一旦壑然開朗,將內心感受轉化,「以禪入詩」,在生活禪機中,寄託禪心,寫出膾炙人口的詩作。
2、唐代詩人所寫禪詩,最能傳達禪悟體驗境界,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語涉禪機,顯出禪悟。
3、文人禪詩雖也「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意境中無一字是概念性文字,詩句語詞自然造就一種意境,令人心領神會,自性敞亮,自在澄明,有心性空靈的自然流露。
4、舉例:王維、儲光義、李華...
四、僧人禪詩與文人禪詩的不同:
1、禪詩作者身份。
2、創作動機:
A、僧人禪詩:以「明心見性」為目的,「了脫生死」為宗旨。
B、文人禪詩:純屬性情抒發,一時心中所感的即興而作。
3、創作結果:
A、僧人禪詩:「度人」。以無分別心的般若智慧攝入詩句,禪 理、禪境、禪意,皆能存心「度人。
B、文人禪詩:「自度」。有分別的人生境界。
4、區分文人禪詩與僧人禪詩,除上述外,還可透過禪詩創作過程與詩作筆法加以了解。〈請參考第五、六項兩段〉
五、
1、要了解禪宗宗風,可依景德傳燈錄記載,深入禪師與弟子應機接引的「公案」,每一「公案」記載禪師開悟經過。
2、禪師常常直指人心,充分利用反向思考,在語言上也隨說隨破,不留餘地,一旦「語境」對「語調」形成張力與壓力,詩句反諷的力量、情緒的對比、所言所指的針鋒相對,立即回應到當事者心底,成為反躬自省的力量。故禪詩可以成為禪師接引弟子的工具,可以參禪。
六、禪詩詩作筆法而達成教化目的:
1、禪詩的詩作筆法:
A、第五項第2點。
B、也因為禪詩違背一般人的慣性思考,禪詩看似矛盾的承接處不相聯屬,在習慣使用的語言邏輯上造成強烈衝突。
2、正因「禪詩」這種表達形式,打破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所知所見,一下子使人生沒有憑藉,在無所知也無所見的當時,語言文字不見了,不是不見,而是化開來,跳出生活的禪心,指出生命的實相;如同用手指指月,見著了月,反不見指。如此而達到教化目的。
第二節、禪理詩與禪境詩
禪理詩範圍大,開悟詩範圍小;即開悟詩必是禪理詩,禪理詩未必是開悟詩。
一、禪詩的分類,除作者不同,而分僧人禪詩及文人禪詩外,從內容看,也可區分為禪理詩與禪境詩。
二、二者之異:
1、
A、禪理詩:以參禪的「開悟」為中心。以覺悟的認知為基礎,參透佛法,一通百通,悟得「禪理」,享受「佛事」。
B、禪境詩:以行禪的「無我」為中心。「以心為宗,以悟為則」,「心」是參禪的主體,在行禪的無心無念中,識得全體大用。
2、
A、禪悟(理)詩:以「理事無礙法界」為宗旨,有理境。
B、禪境詩:以「事事無礙法界」為依歸,有實地。
3、
A、禪悟(理)詩:如立海邊,從天地更大觀照中,見海上燈塔,知道大海方向,不再有畏懼之時。
B、禪境詩:如小船航行大海,全然融入大海晨夕、日月、風潮中,享用大海廣大力量,在緣起中,航向快樂彼岸。
4、
A、禪理詩:以修行證果為核心,重視禪坐「無心」、「無念」的解脫,與禪師個人種種不同的開悟機緣。
B、禪境詩:是一個人去除我執我愛,心量廣大後,人生「無我」
的小水滴,融入在生活的大海中。

第三節、禪門宗風與禪師分析
六祖慧能之後,因弟子根性不同,形成禪宗五大宗派;各派宗風不同,傳承的禪詩也各異其趣:
1臨濟宗:
A、宗風:生活即道場,起心動念、行止間,都是佛性全體之用。故應機攝教,以全機大用,棒喝交馳,作為指引弟子的手段。
B、四料簡:四種接引弟子覺悟的方法。
C、喜用「棒喝」方式教導弟子禪法。
2、曹洞宗:
A、宗風:綿密如針線,重視體用不二。
B、、五位君臣說:參禪修行的實踐理論。
3、雲門宗:
A、宗風:不由得人說,在語言上,主客對待的情執破解後,人生本來自性,從思慮的知識中釋放,禪心「等閒」之時,一旦「體露金風」,有「東海鯉魚飛上天」的快活。
B、「涵?#92;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
4、法眼宗:
A、宗風:重視「聞聲悟道」、「見色明心」,每首禪詩都有玄機及生活指點。山光水色,縱然是春天笛聲;落梅的消逝,亦不執著,才有新禪機迎面而來。
B、「不知最親切」。
C、鎖口訣。
D、一體觀。
5、溈仰宗:
A、宗風:以「深邃」的生命經驗,叫人更進一步。
B、臨濟宗重視「大機大用」,溈仰宗主張「深機深用」。

第四節、僧人禪詩詩意解說
將僧人禪詩五大類別依次介紹
包含:
一、悟道詩二、修持詩
三、傳法詩
四、禪境詩
五、公案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