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5日 星期四

生活科學概論1~12章整理

生活科學概論1~12章整理
筱楓學長提供

第一章:緖論
第一節:生活科學概論課程之內涵
生活科學之定義
「生活」:生存、活動之意.
廣義:生活包括日常生活各種行為、各種價值、倫理等課題之總合.
生活的構成要素:生活主體、生活客體、生活媒體.
「生活主體」-各種生活系統中之個人.「從事經濟生產者」.
「生活客體」-生活所必須之物質、資材、環境等.「生活的消費者」.
「生活媒體」-生活上的一些基礎科學知能、技術、勞力、金錢、時間.
「媒介生活所須知能量與資源,包括有形的物質及無形的精神內涵」.
「科學」廣義: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包括文史哲、社會科學、應用科學、自然科學之範疇.
「生活科學」:以有系統、有組織之知識,來探究人類生活之學門,以提升人類生活品質,並追求永續發展為目的.
「生活的內涵」-1.從生活組成要素而言:包括-時間、空間、手段、經濟、工作、規範等6項.
2.從生活行動而言:包括-生產行動、消費行動、社會行動、文化行動、家政
行動、生理行動等,每一項行動都包括了生活的6
項組成要素.

第二節:生活科學之範圍與體系
生活科學基礎範圍包括4方面:生命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
生態學是一種科學、一種哲學、一種藝術.

第三節:從生活指標看生活科學之內涵
生活科學在追求「真、善、美、聖、健」之生活品質.
我國「社會福利指標」:所得成長與分配、經濟穩定、壽命延長、公衛、教育文化、生活環境、就業、人口.
WHO提出之生活環境4大要素:安全性、健康性、舒適性、便利性.是針對實質的環境而言.
「真、善、美、聖、健」之生活品質,除了4大要素之外,還包括:健全性、經濟性、安定性、連帶性、公正性、審美性、創造性、多樣性等.
我國「生活指標」領域:健康、環境、安全、經濟安定、家庭生活、工作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文化休閒生活.
「生態學」:探討生物與其周遭生活環境間相互關係之科學,是生物學主要分科之一.
生態學原來之範圍
廣義:生態學是一種科學、哲學、藝術.(第二節已說明)
狹義:專指科學的內容而言,包括-純科學之生態學、應用生態學2部分.
生態系模型:強調系統的主體與這個範疇之環境所產生的互動作用.
包括生物環境與非生物環境,也包含無形的精神層面和有形的物質層面.
生活科學組織層級系統之主體角色(請自行參閱p23圖)
生態系統有物質循環與生態平衡的觀念.
生態平衡:「生態網狀關係建構當中,各個單一互動關係的總合」.
一個網子當中的網絡和網結愈是集密,其支撐荷重之能力就愈佳;因此,一個生態系
的建構愈是嚴密,其生態穩定度就愈高.

第二章:青春期前之健康促進
第一節:哺餵母乳與預防接種
一.哺餵母乳
(一)哺餵母乳的好處
寶寶:免疫系統發展成熟前之保護、有助於寶寶自己的免疫系統發展、增加寶寶安全感、健全其人格發展.
母親:罹患卵巢癌與停經前乳癌的機會較低、餵哺較久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會較低、身材恢復較快、增進親子關係
經濟:節省嬰兒食品與用品開銷.
母乳中有許多成分是配方乃無法複製的,如:DHA、抗感染成分、免疫調節因子等.
母乳的營養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電解質與含鐵量都比牛奶低,減少嬰兒腎臟負荷.
維生素含量十分豐富.
(二)哺餵母乳的原則:
1.出生後30~60分鐘內開始哺餵母乳.
2.0~6個月中純哺餵母乳.
3.6個月後給寶寶添加副食品.
4.持續哺餵母乳到孩子2歲或2歲以上.
胺基酸代謝異常或半乳糖症的嬰兒不適宜餵哺母乳,也不能使用一般配方奶.
母親方面-愛滋病患者、使用抗癌症藥物、毒品使用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物質,不可哺餵.
B型肝炎帶原者、地中海型貧血的母親,可放心哺餵母乳;母親發燒、一般感冒藥,對嬰兒不會有影響,一般抗生素與類固醇對寶寶影響有限.
二.預防接踵
一般疫苗分為:活性減毒疫苗、非活性疫苗2大類.
活性減毒疫苗:是將病原的毒性減弱,打入人體後,讓這些弱勢病原自行增殖,而引起人體的免疫
反應.
如:卡介苗、口服小兒麻痺疫苗、麻疹及德國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水痘疫苗.
非活性疫苗:將死去病原純化後,直接利用這種外來物質刺激人體免疫反應.
如:白喉類病毒、B型肝炎疫苗、B型流行感冒嗜血桿菌疫苗等.
(一)疫苗接種的簡介
台灣常見的疫苗:
1.白喉、百日咳、破傷風3合1疫苗
2.口服小兒麻痺疫苗
3.麻疹預防接種
4.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混合疫苗
5.卡介苗預防接種
6.日本腦炎疫苗
7.B型肝炎疫苗
(二)水痘疫苗與B型嗜血性流行感冒疫苗
1.水痘疫苗:好發於2~8歲的孩童,傳染途徑-親密接觸、飛沫傳染,終身具有免疫力.
疫苗效果約99%,水痘2~3星期的潛伏期,在潛伏期間接種疫苗,仍有可能長出水痘
注意事項-注射疫苗6星期內,避免使用阿斯匹靈;1個月內不要接觸到水痘病人.
2. B型流行感冒嗜血桿菌疫苗:感染症以幼兒為主,會造成5歲以下幼兒嚴重的細菌性腦膜炎,若未經治療,死亡率相當高.即使治癒也可能出現不良後遺症,6歲以上正常健康兒童,一般不鼓勵接種.

第二節:口腔保健與勢力保健
一.口腔保健
(一)乳齒的發展:大臼齒一生只萌發一次,第一次大多再6歲時萌出-「6歲齒」.
(二)齲齒原因:嬰幼兒齲齒形成的原因:1.奶瓶性齲齒2.吃過東西後未有效清潔牙齒
(三)口腔保健

二.視力保健

第三節:幼兒事故傷害防制
事故傷害是幼兒的第一殺手,嬰兒主要以窒息佔大多數,幼兒與學齡兒童以溺水和交通事故為主
一.居家環境的安全
二.遊戲活動安全
三.交通安全
四.避免失蹤

第四節:性教育與兩性關係
性教育:較偏向兩性在身體的結構、生理機能、生育功能的指導.
兩性教育:偏重在男女兩性的互動、平等相處等社會文化的主題.
要建立孩子正確的兩性觀念,不僅需要灌輸正確的兩性知識,父母的身教言教也很重要.不必過分固執於幼兒的性別,讓幼兒有機會去了解有關異性的事物,有助於培養對異性尊重的觀念.
最重要的是父母本身應該多閱讀有關性方面的專書,以健全自己的性觀念,在生活上也要做良好的互動與示範,才能達到身教與言教的雙重功效.

第五節:青少年常見的成癮藥物
安非他命:多次使用-無力、沮喪、情緒低落;
長期使用-導致安非他命精神病(症狀有:猜忌、妄想、情緒不穩等)
成癮一旦停止吸食-產生戒斷症狀,嚴重甚至出現自殺或暴力攻擊行為.
快樂丸:其毒性會導致-體溫過高、血管疾病、高血壓、心律不整、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等;
長期服用-引起抑鬱、精神錯亂、惶恐不安,甚至出現自殺傾向等.
FM2:長期使用-嗜睡、步履不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與判斷力減退等症狀.

第三章:成年期健康之促進
第一節:健康的進食
一.食物與健康
「食物是最好的藥物」-防止心臟病、降低膽固醇、抑制高血壓、對抗癌細胞等.
二.有害健康的飲食
吃錯東西包括:吃到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所吃食物「質與量」的過與不及.

(一)吃到對身體有害物質的可能原因:
1.食物含有污染物質
2.食物的保存處理和烹調上的不當

(二)吃進食物「質與量」的過與不及
身體所需的營養有7大類:醣類、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他命、纖維素、水.
現代人營養過剩原因:1.盛餐的頻率過高;2.每天所吃超過身體所需.

三.有益健康的飲食
(一)優質的食物:1.合乎「四低一高」原則-低蛋白、低油脂、低糖、低鹽、高纖維.
2.少有油炸物、重調味、人工添加物、罐頭食品、精緻食品.
3.自然、新鮮、接近原樣.

「21世紀維生素」:蔬菜水果及五穀類含有多種有益健康的成分,這些成分被稱之.
如-黃豆的異黃酮素、番茄的番茄紅素、洋蔥的硒、胡蘿蔔素等.
「5-A-DAY運動」:攝取足夠量的21世紀維生素,每個人每天必須吃到5份以上蔬果.
蔬菜-生產100公克為一份;水果-3~4兩為一份.

(二)進食的標準:
1.進食的時間:定時定量是基本原則
2.進食的速度:細嚼慢嚥.
3.進食的量:七、八分飽.
4.食物的組合:多樣化.
5.吃的順序:先吃蔬菜再吃肉.

四.正常的排泄
預防便秘之道:1.水分、2.高纖食物、3.乳酸或優酪乳、4.運動.

第二節:健康的運動
一.運動的好處
1.活動肌肉、關節、骨骼,身體全面性的放鬆.
2.運動需要體能,於是肺機能和循環功能被活絡起來.
3.運動活絡了心、肺功能,促進全身循環,廢物也順利的被清除帶走.
4.運動刺激腦啡和血清素的分泌,會紓解情緒,解除焦慮.
5.運動增進免疫功能.
6.運動者不易得老人失智症或「阿爾茲海默症」.
7.運動會緩解更年期症狀.

二.有益健康的運動
1.三三三方案:每星期至少運動3次,每次運動30分鐘,或快步走3公里.
僅適合一般健康的成年人,故已不作全面性的推動.
2.新運動處方:日行5000步或日行30分鐘.

第三節:健康的心理
造成免疫系統功能削弱的原因:遺傳、生活習慣、環境、心理狀態.
一.心理健康的狀態

二.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1.遺傳、氣質傾向、早期疾病、治療導致腦部異常等特異體質.
2.過往經驗:如挫折、失敗等因素.
3.生活中實際面對的問題或壓力的多寡與大小.
4.支持系統與社會資源的動員能力.
「健全的心理狀態」最根本決定於個人「自我」,自我心理的強度與韌度.

三.心理健康的保健措施
(一)健康十全:「三不四要」-不抽煙、不酗酒、不吃零食,要吃早餐、要睡眠充足、要運動、要控制體重,加上:「要有好友、要家庭和樂、要樂在工作」.
(二)終身學習
(三)管理情緒:自我是情緒的始作俑者.成年人的情緒唯有透過自我內省觀察,才能加以疏導管理.

(1)發洩怒氣7步驟:a.確認自己生氣b.認清生氣的對象c.找出對方行為的合理解釋d.在衝動反應之前,深吸一口氣,數到10,讓自己冷靜恢復理智e.已不具攻擊的方式反映出心中的不滿f.傾聽對方g.寬恕對方.
21世紀人類三大疾患:癌症、愛滋病、憂鬱症.

(2)解除焦慮法:a.檢測焦慮來源b.尋找解決方法.

第四節:生命終極關懷
生命終極關懷涵蓋「死亡關注」和「臨終關懷」.
一.「生命終極關懷」的意義與目的:
1.減少對死亡未知的恐懼;
2.釐清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
3.珍惜有限的生命;
4.提升面對親人死別的處理能力與調適力;
5.支持安寧緩和醫療;
6.開啟悲憫胸懷;
7.對自我的死亡預作管理.

二.死亡關注
(一)看待生命的死亡如同生命的出現
(二)積極面對死亡:
(三)選擇正信的宗教信仰

三.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即對生命臨終階段的生命品質加以關注,提供臨終者人性化的照顧,讓臨終者善終,同時關注家屬調適哀傷、釋懷親人的死亡.
安寧療護:用積極的醫療措施與護理方法,僅可能減緩病患的身、心、靈痛苦,並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
我國定名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89年通過執行.

(一)安寧療護的理念
就是提供四全照顧:全人、全家、全隊、全程的照顧.
「全人照顧」:成全臨終者各個層面的需要.
「全家照顧」:提供家屬必要的協助、哀傷與哀慟輔導.
「全隊照顧」:醫療團隊共同參與照顧.
「全程照顧」:延續性的照顧,照顧持續到臨終者往生後家屬的哀傷輔導.

(二)安寧療護的內容
1.減除病痛,控制不適症狀:止痛藥物、非藥物止痛法
2.維護身體的清潔與舒服
3.靈性支持
4.家庭照顧
5.哀慟輔導

(三)安寧療護的方式
1.安寧住院療護、2.安寧居家療護
四.具備生死學涵養的生活態度與特質
做好「生命終極關懷」課題的成年人,應具備生死學涵養.
生活態度是「對人感恩、對物珍惜、對事負責、對己要求」.

第四章:家庭之發展歷程
第一節:家庭的變遷
一.現代化與家庭發展
家庭在現代化的變遷中,有幾項主要的發展趨勢:
1.婚配對象的自由選擇
2.強調家庭中的個人福祉
3.特別重視家庭中配偶角色關係:夫妻關係從「責任」轉換成「情感」及有「選擇性」.

二.家庭的變遷
隨著社會的變遷,婚姻與家庭的改變有:(一)家庭定義的改變
(二)家庭功能的改變
(三)婚姻形式的改變
(四)家庭組織類型的改變
(五)家庭權力結構的改變
(六)家庭生命週期的改變
(七)家庭分工的改變

第二節:家庭的發展
一.家庭發展理論
家庭發展理論的幾項假設:
1.在了解家庭時,最不可缺少及最重要的是其發展的過程
2.家庭應從不同的層面來了解
3.家庭的發展是受到許多不同層級的影響
4.時間的意涵在家庭是多向度的

二.家庭生命週期
家庭生命週期中個階段的發展任務(p104表)
1.新婚階段:
(1)學習建立彼此滿足的婚姻關係
(2)家庭運行規則的建立
(3)新角色及親屬關係的調適
(4)為人父母的準備
(5)懷孕的適應

2.初為人父母階段:
(1)調適並協助嬰兒的發展
(2)建立父母與嬰兒舒適生活的家
3.家有學前子女階段:
(1)了解學前兒童的特殊需要、興趣,以促進其生長
(2)為人父母的調適
4.家有學齡子女階段:
(1)準備第二個子女的出生
(2)建立家庭與學校的互動關係
(3)促進子女的學業成就
(4)參與與子女有關的社區活動
5.家有青少年子女階段:
(1)調整親子關係
(2)建立自己的興趣及生涯規劃
6.子女離家階段:
(1)適當地協助青年子女投入就學、工作、結婚
(2)維持家庭仍是家庭成員的重要支持來源
7.父母中年階段:
(1)婚姻關係的再調適
(2)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關係的調整
(3)調適為人祖父母的角色
(4)增加對社區及休閒等活動的參與
8.退休階段(空巢期):
(1)適應有身心的老化
(2)適應退休生活
(3)適應喪偶及獨居

第三節:家庭中成員的互動
一.家庭是一社會系統
在家庭的次系統中,許多元素(成員)的連結,成為比家庭更小的系統—次系統.
家庭中最常見的次系統有-夫妻、親子、手足3個次系統,這些次系統彼此密切的影響.
在追求家庭系統中的平衡時,並非只有夫妻、親子、手足單一次系統的平衡,而是各個次系統皆能達到一平衡,家庭系統的平衡也隨著整個家庭生命週期的階段而有所不同.

二.夫妻關係
子女養育期-夫妻關係較家庭建立期的夫妻關係,不論是婚姻的調適、婚姻的幸福方面都來得
低.結婚的前5年是夫妻關係下降速度最快的時期.
子女青少年階段-家庭需求仍大、夫妻角色改變、親子關係的影響等,皆會影響夫妻關係,因此,
在婚姻關係中,此一階段仍延續前一時期較低迷的夫妻互動關係.
收縮期-夫妻因有更多相處的時間,彼此的關係有逐漸好轉的情形.
退休後-夫妻相處時間的增加,增進了夫妻3個婚姻功能:愛、相屬感、相互依賴感.

三.親子關係
父母會因子女的成長,在角色定位上,從主要的照顧者,轉為指導者、教育者,最後成為朋友.
幼兒階段-最常提及的親子關係即是“依附行為”.
青少年階段-親子互動的改變,感情距離的增加可說是最明顯.親子關係的改變是此階段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成年子女階段-價值觀、居住型態、居住的距離、成年子女的性別、成年子女的年齡、孫子女的出生、家庭的大小等,皆會影響老年人與成年子女的關係.

四.手足關係
擴展期-第一個孩子會表現對小弟妹不歡迎的態度與行為,往往會採用“退化”的行為模式
來爭取父母的注意.
青少年期-有彼此較疏遠的情形,青少年與同儕的關係在此階段更為加強.
手足關係會因:個人年齡的大小、排行的順序、與其他兄弟姊妹間年齡的差距、
照顧年紀小的弟妹情形等,而有所不同.
成年期-影響此階段關係因素有:過去相處的情形、性別的差異、個人的狀況、年齡的改變等.
老年期-手足會在感情上相互扶持,生活上彼此協助.手足關係在老年期有增強的趨勢.

第五章:家庭教育與學習型家庭
第一節: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家庭教育型塑兒童行為模式與人格特質
2.家庭教育擔負兒童社會化使命
3.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
4.家庭教育具有安定社會的力量

二.家庭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家庭教育:指學前兒童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及父母對幼兒所施之情感生活之指導與道德觀念之養成.
傳統狹義的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由家裡的長者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與影響.
廣義的家庭教育: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實施的一種教育.
從家庭教育的本質而言,家庭教育客觀的存在著「實然」與「應然」2種不同狀況.
「實然」狀態-家庭為人類誕生後第一個歸屬的社會群體,使未成年者初步掌握母語,行程生活習慣,奠定人格與個體社會化的根基,是家庭功能「實然」的狀態.
「應然」狀態-指人們所期望的狀態,是一種個體價值取向的具體反應.

三.家庭教育的性質
家庭教育的性質:指家庭教育有別於其他教育的根本屬性.
1.家庭教育是一種私人教育
2.家庭教育是非正規的家庭生活教育
3.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
4.家庭教育是一種人格教育
5.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員共同學習的教育歷程

四.家庭教育的特點
1.家庭教育範圍的廣泛性
2.家庭教育關係的情感性
3.家庭教育和生活的融合性
4.家庭教育內容的豐富性
5.家庭教育的靈活多樣性
6.家庭教育的反復性
7.家庭教育的終身性
8.家庭教育的深刻影響性
9.家庭教育的倫理性
10.家庭教育的繼承性

第二節:家庭教育之推廣
家庭教育包含正式與非正式2種實施方式:
1.非正式學習:屬於家事的學習,偏重日常生活的經驗.
2.正式的準備課程:強調家人關係,不只是親子關係,也含括婚姻關係.
家庭教育實施目的:改善家人關係,提昇家庭生活品質.
一.我國家庭教育之推廣
「推行家庭教育辦法」,為我國家庭教育方面最高行政命令.
「家庭教育工作綱要」,我國家教育專業導向的法令.
「家庭教育工作綱要」中家庭教育工作項目:
1.家庭世代生活倫理教育
2.夫妻婚姻關係教育
3.親職教育
4.現代化家庭生活教育
5.家庭和社區關係教育
「家庭教育法草案」家庭教育意義及推廣範疇:
1.親職教育
2.性教育
3.婚姻教育
4.家庭倫理教育
5.其他家庭教育事項:家庭資源與管理、家庭生活經營、家庭飲食、家庭休閒、家庭保健等

二.美國家庭教育之推廣-家庭生活教育
美國家庭關係協會:4個階段-兒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
9大主題-1.社會中的家庭、2.家庭內的互動、3.生命全程之人類成長與發展、4.人際關係、5.人類的性、6.家庭資源管理、7.親職教育與輔導、8.家庭法律及公共政策、9.家庭倫理.

第三節:學習型家庭
一.學習型家庭的意義與內涵
學習型家庭:家庭能提供成員有效的學習環境,使家庭成員能對學習有積極的態度與參與的行動.
學習型家庭的主要精神:家庭成員都從事學習活動,且彼此分享學習的經驗或心得,進而促進個人與家庭的成長與發展.
學習型家庭的概念內涵,所建構之重點:
1.具有持續不斷的學習活動
2.具有共學的能力與習慣
3.具有親密合作的互動關係
4.具有系統思考的觀念與方法
5.具有創新、變革的精神與行動

二.學習型家庭的功能
培養家人獨立思考、問題解決、溝通能力等,開發家人潛能、實現自我.對問題有較佳的免疫力及處理耐力,使家人有較佳的機會掌握競爭優勢.孕育健康個體,讓家庭走向健康穩固,提升國家競爭力.

三.學習型家庭的特徵:
1.有基本數量的共享時間;
2.有共同休閒或共同學習活動,且活動過程中有互動;
3.著重非正式學習;
4.學習經驗是自主、自由、愉快的;
5.學習氣氛是溫暖、支持、安全的、非威脅性的;
6.家人立於對等的對話關係,進行有效的溝通;
7.透過對話、互動、溝通的過程,產生合作學習的情境;
8.家人間能相互引導學習,或對彼此學習活動相互支持,共同營造學習氣氛與學習環境;
9.家人願意自我反省改變,並逐漸形成家庭的共同遠景;
10.家庭成員對學習成長有期待,有承諾.

四.學習型家庭的營造-如何與家人共同學習
學習型家庭重視「境教」的部分.
積極營造學習環境的作法:
1.保留並創造家庭時間
2.以開放、接納、溫暖的心和家人共處
3.營造溫馨家庭的學習情境
4.提供學習所需相關資訊設備

第六章:家庭管理與消費
第一節:家庭管理與消費的意涵
一.什麼是家庭管理?什麼是家庭消費?
有效的個人及家庭管理主要可達到個人及家庭的目標外,還包括:
1.了解自我及他人的價值觀;
2.了解決策受了哪些因素影響;
3.決定家庭的中程及長程計畫;
4.在管理的過程中有效分配資源的使用;
5.家庭管理應學習個人、家庭、其他互動系統間的關係.
家庭不僅是消費的基本單位,本身具有消費能力與行為,且還將家庭中的消費價值觀及行為方式,透過社會化過程,傳承給下一代;而文化、社會階層、參考團體,也同時建構家庭的消費模式.

二.家庭管理與消費的發展
「環保消費」:如何藉著家庭消費方式、習慣、行為的改變,使我們在消費充斥的環境中,更加的環保及永續.

三.家庭管理與消費的互動系統
有3個主要次系統:「文化次系統」、「經濟次系統」、「政治次系統」.

第二節:家庭決策
學習如何做決策可使我們在家庭管理上更有效率、在消費中更明智.
一.決策的角色
決策的3個角色:1.評估的角色、2.確立目標的角色、3.管理的角色
二.決策的過程:
(一)了解必須下一個決策
(二)了解各種可能性的決策方式
(三)評估所有可能的決策方式
(四)下一個決定
(五)分析並接受決策執行後的結果

三.家庭決策過程中衝突的解決
1.合意:經過協商之後,取得家人共同贊成的方式.
2.妥協:為達成家人的一致性決定,於是家庭中的個人或多方做了一些退步或修改原有的期望.面對家庭決策衝突時常採取的方式.
3.權威:在家庭決策過程中,若有衝突產生時,由家中權威者決定之.
丈夫-動態性、高財務風險性產品影響力高;妻子-美感性、低財務風險性產品影響力高.

第三節:家庭資源管理
資源具有「有限性」或「可補性」的特點,如體力在睡眠之後是可補充,但它仍是有限的.

一.家庭資源的種類:
(一)「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
(二)「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
「經濟資源」-是一些具有「生產」或「服務」目的的資源.具有可替換性及可衡量性.如家事生產及其他可貢獻個人「經濟生產」的資源等.
「非經濟資源」-指一些沒有具體形式,不直接具「生產」與「服務」目的相關的無形資源.「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者主要的不同在於「資源」的使用是以「生產」的觀點,或是以「消費」的觀點來看.如旅遊中的遊客和導遊.

二.家庭資源的使用
個人及家庭在使用資源時,有2個因素應首先被考慮:資源的數量、資源的品質.
「資源的數量」:指的是資源的「可得性」及「供應性」,這與資源本身的「有限性」相關.
「資源的品質」:指資源對個人或家庭的「可用性」.
資源的使用上應兼具「可用性」及「可得性」2種因素才是最佳.
資源使用可分為6種方式:
1.交換
2.保護
3.生產
4.儲蓄-投資
5.消耗
6.轉移:分為:單項式、雙向式

三.資源的管理
(一)計畫:計畫包括設立一個「標準」去整合家人的所有需求,與家中可使用的資源,並設立一個「順序」去符合與執行此一標準.
(二)實施:實施計畫一般需要控制行動,檢查進度及調整計畫等步驟.
(三)評估:事實上,只有分析結果的成效是不夠的,因為此一結果是由計畫和實施所共同成就的,若要清楚了解影響結果的成因,非得從一開始的計畫著手才是.
除了家庭資源管理的程序外,在資源的管理時,也應考慮五個重要因素:
1.了解個人所擁有的全部資源;
2.訂定個人目標與需求的優先順序;
3.考慮機會成本的因素;
4.了解資源在分配與使用時的限制;
5.發展一套資源分配與使用的計畫.

第七章:居住環境與安全
一.家的空間建立:國內學者對國人對家的建構研究具體指出幾點:1.家事秩序感的建立
2.家是需認同感的建立
3.家是經過一些儀式活動的建立
4.家是可以區分於外出的行為
「家」的形成不是在建構之後即固定,而是會隨著家庭的成長與分化.
二.家的空間環境要求
1.安全性、2.健康性、3.便利性、4.舒適性
三.家的主客觀環境與家人關係
(一)家的客觀環應與家人關係:1.坪數、2.色彩、3.音響與光源、4.傢俱
(二)家的主觀感受與家人關係
主觀空間感受:指一種沒有一定標準為依據的測度,端看受試者本身的感覺而定,此一感受因教育程度、職業、收入、居住時間、住宅類型、面積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1.私密性:指避免外來過度訊息所造成的干擾,及家庭內部成員過度互動所產生的壓迫感.
「外來過度訊息」包括-人與人之間過度的互動、室內外的噪音、污染所產生的過多刺激等.
「家庭內部過度互動的壓迫」-擁擠、不良的家人互動.
2.擁擠感:擁擠感對夫妻關係、家人關係有負面的影響.

第二節:家庭生命週期對居家環境與安全的需求
一.家庭建立期:居家環境空間的安排,應包含你、我、我們3個部分.
二.家庭擴展期
(一)初為人父母階段:室內溫度、溼度、燈光的明暗、噪音的大小、空氣品質等,都會影響嬰幼兒的睡眠品質及健康發育情形.
(二)子女學前階段:不安全玩具可能對兒童造成的傷害分為:
1.物理性傷害
2.化學性傷害:表面油墨、油漆等
3.易燃性傷害:選購玩具-要注意有無ST、CNS等,確實閱讀玩具使用說明,指導幼兒正確使用玩具,定期檢查玩具.
幼兒期型塑而成的人格基模,將持續影響個體日後人格特質的發展.
(三)子女學齡階段:居家社區環境及其機能,即成為助長兒童成長的重要環境因素.
多數家長會考慮到社區文化及其機能對子女的影響,及子女就學的便利性.
(四)子女青少年階段:在居家生活環境上,青少年子女往往要求有獨立的空間,以保有其自主性與私密性.
這段時間的家長須適時關心,引導青少年子女注意自身居家安全的問題.

三.家庭收縮期
(一)子女送出階段:在居家環境空間的規劃與佈置上,趁子女遷出家庭的機會,重新加以調整.
(二)中老年父母階段: 1.老年期居家環境:
(1)住宅空間配置應考量高齡者的生理特性與生活機能需求.
(2)傢俱及家用設備須重新設計或改造,以符合高齡者的使用需求.
(3)以尊重高齡者的特殊心理需求,提供具私密性、寧適性的居住空間.
高齡者仍以持續就養於原居住環境為宜.
(4)整個居住環境須有「家」的感覺.
老年期居家環境設計的目的:
a.預防老人受到傷害或發生意外
b.增進老人在家中的安全性及舒適感
c.補償老人衰退的能力
d.增加家屬或其他照顧者的方便性及安全性
e.提供老人參與工作、休閒、學習、社交的機會

2.老年期之社區居住環境
思考銀髮族居住環境的特性時,須注意到4項特性:安全性、便利性、適意性、全程性.

第三節:社區總體營造
一.社區總體營造之意義
社區總體營造:根據一個社區的特色,分別從單一不同的角度切入,再帶動其他相關項目,逐漸整合成一個總體的營造計畫.
「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不只是營造一些實質環境,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建立社區共同體成員對社區事務的參與意識,和提昇社區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學層次.
社區總體營造重要項目:
1.社區環境景觀之營造
2.地方特有產業之開發與文化包裝
3.古蹟、建築、聚落與空間之保存
4.民俗廟會祭典活動與生活文化的展現
5.文史、人物、傳說、典故遺跡
6.現代文化藝術與學習學術活動
7.地區與國際文流活動
8.健康福祉與遊憩住宿品質設施
9.生活商店街的營造
10.社區形象與識別體系之營造

二.社區總體營造之功能
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在於造景、造產、造人.
社區總體營造的主要功能或目標:
1.政治功能:建立高品質生活環境的「生活台灣」或「生活大國」.
2.經濟功能:振興日漸沒落的傳統地方產業,建立現代產業文化特色.
3.社會功能:建立兼重私利與公義的價值觀,重視人際關係互動,並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改造社會風氣,重建生活文化價值觀念.
4.文化功能:透過社區文化改造運動,凝聚住民共同意識和價值觀念.

三.社區總體營造之操作
(一)社區居住品質與公共空間的形塑
(二)地方文化產業之再發展
「文化產業」-就是產品的個性、地方的傳統性、地方的特殊性等,強調產品的生活性與精神價值內涵,與「文化工業」是不同的.
(三)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
學習型的社區-是由學習型家庭和組織所組成的社區.

第八章:人際關係與壓力調適
第一節: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人與人交往互動歷程中所形成的關係.
一.人際關係的種類
(一)職務型的人際關係
(二)情感型的人際關係:分為-1.親情關係2.姻親關係3.有情關係
(三)利益型的人際關係
(四)綜合型的人際關係:凡是前述3種人際關係交互作用的結果,均屬之.
二.人際吸引的理論
(一)相似論
(二)互補論:基於-1.需求的滿足;2.尋求自我理想.
(三)互動論

第二節:人際溝通
一.人際溝通的型態
1.我不好,你好、2.我不好,你不好、3.我好,你不好、4.我好,你好.
二.人際溝通的原則
(一)培養吸引他人的積極特質:1.是形之於外的特質;2.是隱藏在內的特質.
(二)應有表達情感的能力
(三)具有悅納他人的胸襟
(四)誠心的讚美與善意的批評

第三節:壓力調適
一.壓力的涵義
心理學的觀點:1.將壓力視為刺激2.將壓力視為反應
「將壓力視為刺激」:壓力是一種會令人再適應,以致引起某些反應的刺激事件.
壓力分為:「正面事件壓力」;「負面事件壓力」
「將壓力視為反應」:壓力是指因某些令人須再適應,以獲得個人之平衡的刺激.
再適應:指個人處於失衡狀態,再讓其恢復平衡狀態的歷程.
平衡狀態:指正面、興奮、快樂、愉悅、達觀、進取等心理感受.
失衡狀態:指負面、消沉、哀愁、痛苦悲觀、退縮等心理感受.
唯有會讓人處於失衡狀態的刺激,才會引起人們的壓力反應.
從「長期反應」而言,壓力分為:「劣質壓力」、「良質壓力」.
「壓力的反應」主要分成生理反應與心理反應2種.

生理反應:
1.會在胃裡增加酸的分泌量,致引發胃潰瘍.
2.會增加兒茶酚胺的分泌,致增加心臟病發的機會.
3.增強心臟瓣膜的反應,增加動脈的損傷機會,導致心臟病發.
4.造成皮質類脂醇的增加,導致關節炎.
5.兒茶酚胺的增加,會導致腎臟疾病.
6.造成兒茶酚胺和皮質類脂醇的增加,影響免疫系統.

長期處在重大壓力下,容易引起的疾病:
1.腸胃反應疾病
2.呼吸反應疾病
3.骨骼肌肉反應疾病
4.皮膚反應疾病
5.心臟血管反應疾病
6.免疫反應疾病

心理反應包括:
1.情緒反應
2.行為反應
3.防衛反應:否定、投射、反向、退化、補償、幻想、轉移、昇華、合理化
等作用.「防衛機轉」-人們在應付挫折挫折情境時,為防止或降低焦慮與壓力,所採取的一些習慣性的適應行為.
4.心理異常反應:情感症、焦慮症、身體形式症、睡眠症等.
二.壓力的調適方法
(一)深呼吸法
(二)退縮:分為-暫時性退縮;永久性退縮.

(三)妥協:分為:
1.從眾-改變自己的理念或行為,以符合團體規範的歷程.
2.折衝:運用合作取向式的討價還價,使雙方都各退一步的歷程.
3.替換:尋求另一種可行的手段或目標,以滿足期望之事的歷程.

(四)維持穩健的生活步調

(五)尋求社會支持:1.實質協助支持;2.情緒支持;3.資訊支持
尋求社會支持具體方法-
1.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
2.樂心助人與廣結善緣;
3.適度的開放自己.

第九章:生涯規劃及多元能力培養
第一節:生涯輔導於我國的發展概況
一.變動社會中成人之特徵
1.內在之改變:生理、心理與其對工作情緒之改變.
2.外在環境之急遽變化:
(1)婚姻關係之改變
(2)子女養育方式之改變
(3)職業型態之改變
3.生活型態之改變:人類生活由過去的點、線、面、空間之視野,濃縮為點、面之空間.
4.生涯問題之改變:過去生涯問題多為擇業及職業之媒合,而當前的生涯問題漸趨多元化、複雜化、個別化.
5.變動之E世紀資訊化現象,亦影響生涯規劃:台灣地區標竿企業連網普及率高達95.6%.因此,了解各產業在網際網路相關的應用程度,
是非常重要的相關決策參考.

二.生涯輔導工作為當前各級學校輔導工作重點
三.由學校輔導中心及社會輔導機構個案分類分析,可知生涯輔導的迫切需要性
四.生涯規劃與發展為社會及企業所重視
五.成人生涯輔導開始被學術研究重視:當前之生涯輔導觀點,所強調的以不再是定位在某一個階段或定點,而是著重於每一個人一生一世的整體發展.
六.社會現象影響當前生涯規劃:(1)經濟因素(2)政治因素(3)治安因素(4)心理認同因素

第二節:成人生涯之發展與規劃目標
一.成人生涯發展之特性:繁衍子孫的時期、穩定下來的時期、生涯抉擇時期、情緒緊張的時期.
中年階段的特性歸納為:做照顧者
做農夫-親近大自然的慾望;
做助人者
做作家-做有創意的事.

二.成年階段生涯發展的任務:
a.適應生裡變化,重視身體寶健
b.生產創造,關愛下一代及其他人
c.重健家人關係(子女的長大離家,夫妻關係及照顧父母或父母死亡)
d.為未來退休生活做準備與規劃
e.維持或發展職業生涯
f.適應時間觀念的改變,追求新的生命意義及培養休閒的活動與興趣.

三.成年發展危機的可能因素
a.事業發展與自己所希望達成的事業目標有所差距
b.自我理想沒有達成
c.社會角色、地位的改變
d.家庭結構角色的變化
e.身體健康狀況日益退化
f.外表失去吸引異性的魅力、性能力的退化
g.希望進一步追求個人的成長

四.成人生涯規劃的目標
1.生涯發展經驗的探索與確認
2.興趣的探索與確認
3.生涯發展技巧的探索與確認
4.生涯價值與需求的釐清
5.做好終身教育與訓練規劃
6.做好終身職業的探索與規劃
7.朝向終身學習的規劃
8.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肯定
9.良師益友生涯貴人的追尋
10.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
11.幸福家庭的建立與維持
12.生涯轉換能力的培養
13.生涯資源的建立與維持
14.生涯壓力的覺察與因應

第三節:成功生涯規劃
一.展開生命的花朵-生涯的意義
生涯的代表意義:生涯為連續發展性、生涯規劃必須多元覺察性、生涯角色凸顯性、
終身生涯學習性、持續生涯探索性、生涯敬業負責性. (242表)
二.生涯定錨-生涯規劃的目的
引發生涯動機的3個主要因素:1.生涯頓悟;2.生涯認定;3.生涯之彈性.

生涯規劃的目:
1.探索內在自我
2.探索外在世界
3.克服障礙及迷思
4.內外統合發揮潛能
5.確立生涯目標,戮力以赴,並安身立命以不愧生命.

三.生涯規劃失敗的8大因素:1.自知不明
2.趨力不足
3.目標不清
4.方法不當
5.缺乏遠景
6.資源不夠
7.需求不當
8.毅力不足

四.成功生涯的企劃與經營:
(一)生涯規劃的3大主題:自我(內省)、環境(外展)、二者之間妥善有效的媒合(內外和諧).
(二)了解自己內在之生涯趨力
(三)生涯才能之評估及覺察

五.職場生涯規劃之多元能力,及成功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
(一)成人之成功生涯規劃的要素:40%學習意願,承諾、專業技術、勇氣、情緒持久性(毅力)、實用主義、幽默感,各佔10%
(二)企業招募應屆畢業生,最重視之條件:68.7%學習能力.
(三)職場生涯規劃之多元能力:
1.自我知覺能力
2.社會脈搏的敏感力
3.人脈經營力
4.社會資源力
5.判斷力及決斷力
6.生涯歷史觀
7.生涯國際觀
8.錯中學的能力(含挫折忍受力)
9.創造力
10.行銷力及行動力
11.專業能力及敬業態度
12.應對精神及合作力、溝通力,也漸為企業所重視
13.善用自己的生涯趨力

六.生涯規劃方法
(一)便捷規劃7招:
1.自然發生法
2.目前趨勢法
3.最少努力法
4.待遇優先法
5.刻板印象法
6.櫥窗遊走法
7.貴人相助法

(二)系統規劃法:
1.生涯規劃需求之自覺;
2.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接受自我;
3.初步生涯方向之確定與探索;
4.探索生涯目標之相關工作世界;
5.基於1~4的探索,修訂生涯目標;
6.擬定近程可行之生涯計畫;
7.依據生涯規劃計畫,付諸行動;
8.由生涯規劃之行動中,接受評估及回饋;
9.修訂生涯計畫,再度行動直至達成生涯目標.

(三)發展自我成長的「生涯樹」
1.自我成長的「生涯樹」之根:
(1)個人的成長原於家庭甚鉅;
(2)健康的身心更為一切成長的基礎;
(3)社會資源的結合與應用
(4)生命的意義也可能影響個人自我成長的方向及投入.
2.自我成長的「生涯樹」之莖:調和自己的興趣及專長和諧發展,懷謙虛之心,面對自己的缺點、挫折而自我突破.
3.自我成長的「生涯樹」之葉:人生中之2大任務即「為人」與「做事」,包括如何培養圓融的人際關係、培養敬業的態度及勝任之專業能力.
4.自我成長的「生涯樹」之花:樂在工作、自我實現、服務社會.

七.生涯發展的多元黃金三角:
(1)自我層面、
(2)生涯環境層面、
(3)生涯資訊層
(4)生涯發展時機層面、
(5)生涯計畫層面

第四節:結語
(一)成功生涯的影響因素(和生涯規劃失敗因素不同)
成功生涯=自我了覺+悅納
1.生涯環境之探索、了解及掌握
2.生涯資訊的掌握及善用網路資源及生涯網路工具
3.生涯資源網之建立及維持
4.周延之生涯計畫及行動
5.生涯時機之掌握
6.生涯省思及生涯壓力調適之能力
7.多元生涯能力之培養
8.其他(命運…)

(二)生涯相對論:例-你專業的百分位數是在前面的10%,則不論你是何種行業可能都是熱門;相對之,如果在自己專業的百分位數是在後面的10%,則不論你是何種行業都是冷門.

第十章:休閒與生活
第一節:休閒的定義與範圍
一.休閒的定義
「休閒」:傳統學者-係指歐洲封建時代貴族所享有的獨特之生活方式;
現代學者-休閒是一種可以自由之配的時間;
就休閒的內容與功能言-休閒是除了工作與其他必要的責任外,可自由運用以達到鬆弛、娛樂、社會成就、個人發展等目的的那段時間.
工作與自由時間的劃分:
(1)生存時間
(2)生活時間-維持生計的活動
(3)自由時間.

Stanley Parker將一天的時間分為5類:
(1)工作時間
(2)與工作有關的時間
(3)生存或生理必須時間
(4)非工作的義務時間或半休閒時間
(5)休閒、自由時間.

休閒活動:指在工作以外的閒暇時間內,自由自在的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以達到消愁解悶,恢復、調劑身心的狀態.

二.休閒的範圍
休閒、遊憩、觀光3者皆有其獨特的一面,然其彼此之間亦有其重疊性.
休閒-係指「合法的」、「被允許的」,意謂著不同於工作,在約束時間外的時間.
遊憩-指利用休閒時間所從事的活動.
當遊憩活動遠離其日常生活居住地,而成為旅行的形式,就時間、空間的擴大而言,就跨越到「觀光」的層次了.

觀光-指由原點出發再回到起點的巡迴移動,泛指為了保健、教育、貿易等目的,所從事遠離居住地的有計畫旅行,因其含有商務貿易的目的,所以有某些部分超越了與工作相對的休閒範圍.
休閒所包括的範圍最廣泛,而遊憩、觀光、運動、遊戲,僅屬休閒活動的一部份.

第二節:休閒活動的分類與功能
一.休閒活動的分類
(一)依活動的項目與內容:
1.社交活動
2.文化活動
3.藝術活動
4.體育活動
5.自然及戶外遊憩活動
6.觀光旅遊活動
7.與小孩有關之活動.
(二)依活動的對象:1.兒童2.青少年3.老年人4.正常人5.殘障者6.婦女.
(三)依活動負責機構:
1.公共提供的休閒活動
2.私人提供的免費休閒活動
3.商業性的休閒活動.

(四)依活動實施的場所:1.家庭2.社區3.學校4.醫院5.工廠6.宗教場所7.山林、水域、空中

8.商業場所等的休閒活動.
(五)依活動的時間:1.晨間2.中午3.夜間.
(六)依休閒活動參加的人數及性質:
1.自發性
2.社區性
3.商業性(如電影).

(七)依相對式休閒:
1.具挑戰性的相對於冷漠的休閒;
2.個人利他服務性的相對於團體享樂式的休閒;
3.個人的享樂式休閒相對於團體利他的服務;
4.男性主動逃避式相對女性以家為中心的被動式休閒;
5.中上階級職責性、主動性的相對於低階層被動享樂式的休閒.

二.休閒的功能
(一)對個人方面的功能:
1.增進身體的健康、
2.增進心理的健康、
3.知識的獲得、
4.社交的增進

(二)對家庭方面的功能:消除代溝、增進情感、享倫之樂等.

(三)對社會方面的功能:休閒中的各種遊戲、運動等,皆須與他人互動,彼此產生「同一感」,可以進一步發揮達到「社會整合的功能」.

(四)對經濟方面的功能:促進觀光事業的發達、繁榮地方經濟、創造就業機會、賺取觀光外匯.

(五)對預防犯罪及疾病治療方面的功能
「休閒活動療法」-以廣博的休閒活動為媒介,藉經分析活動的項目,以適應病患的狀態,而計畫實施的一種活動程序.
休閒活動療法常見的有:1.遊戲治療法、2.運動治療法、3.音樂治療法

(六)對學校教育方面的功能:合群、助人、活用知識、激發潛能、培養興趣等.

(七)對文化建設與愛國愛鄉方面的功能:提升人的精神生活,進而對於鄉土情壞、國家之愛油然而生.

第三節:影響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
影響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
一.區位因素:包括居住地區、居住環境、自然資源等.

二.社會因素:1.職業類別、2.所得高低、3.教育程度

三.個人因素:1.性別2.年齡3.個人特質(嗜好、人格、生長環境、個人需求等).

四.家庭因素:1.婚姻狀況、2.家庭歸屬

影響休閒活動的因素尚有:人口增加、都市化與人口集中、商業化的娛樂設施大量供應、交通工具的進步等.

第四節:資訊科技在休閒事業的應用
一.在旅館方面
二.在餐廳方面
三.在風景遊憩區方面
四.在旅行業方面

五.在觀光行政機關方面:交通部觀光局具體實施策略及措施:
1.提昇旅遊服務資訊;
2.改進證照核發作業;
3.加強觀光研究統計資料;
4.加強觀光資源訊息;
5.輔導觀光業者建置英文網站並結合電子商務;
6.發展台灣故事旅遊晶片;
7.建立觀光衛星帳戶.

第十一章:生活中的社會資源網路
第一節:多元社會與社會資源的關聯性
多元社會與社會資源的關聯性歸納如下:
一.多元社會需要多元社會資源
二.人人需要社會資源
三.社會福利工作沒有萬能政府,需要結合民間資源
四.「人間有溫情,社會有資源」廣結善緣,人間福報、修行
五.社會資源之建立與運用必須學習
六.資源固然有限,可因創意而無窮:社會資源可視為如同「銀行」,需要適當的「存取」,才有資源可以提領.

第二節:社會資源的意義、分類與特性
一.社會資源的意義
服務性、開放性、關懷、改善性、察覺性、合法、可重複使用性、存在於環境系統、
支持體系、共識、了解、更新、機會之掌握、教育性.

二.社會資源之分類
(一)機構內、外資源分類:1.機構內之社會資源;2.一般(機構外)之社會資源.
(二)軟、硬體資源分類
(三)公營及民間資源分類:1.公營資源2.民間資源3.公辦民營資源
(四)使用條件限制性之分類:1.有限制性、2.開放性
(五)使用工具及限制性之分類:1.電話服務2.晤談或面對面服務3.網路服務4.多元服務.
(六)服務時間限制之分類
(七)個人與組織之分類: 1.個人資源2.組織資源
(八)其他之分類,如文獻資源及有關之資訊資料資源.

三.社會資源之特性:1.消極性、2.積極性3.強迫性、4.教育性、5.發展性、6.回饋性

第三節:社會資源的分析與應用
一.全人健康觀點與社會資源
1.個體基本需求之滿足相關性
2.運用社會資源之方便性
3.合法性
4.資源之有效性
5.個別差異性
6.資源之可再生性

資源與如何維護健康應有密切關係:
「壓力、心理健康」與「心理諮商、精神醫療機構」有關;
「經濟所得、就業情形」與「職業、生涯資源」有關;
「性別」與「兩性情感、婚姻協商資源」有關;
「教育」與「教育系統有關資源」有關;
「生活型態」與「職業、經濟狀況」有關:
「預期罹病率、營養、酒品消費量」與「醫療系統」有關.

二社會資源之分析
1.終生教育資源系統
2.醫療服務資源系統
3.社會福利資源系統
4.社會心理諮商輔導資源系統
5.法律檢警系統
6.宗教資源系統
7.職業服務資源系統
8.資訊服務系統
9.休閒資源系統
10.理財服務系統
11.保險服務系統
12.家庭管理服務系統
13.交通服務系統
14.個人社會支持系統
三.社會資源之運用

(一)社會資源之建立:
1.資源之了解、
2.資源之建檔、
3.資源之轉介、
4.資源之更新
5.資源之保護及愛惜

(二)如何善用社會資源?
1.社會資源之建立:包括機構內助人之工作者、機構之經驗等.
2.使用者之訓練:正確了解資源、適切選擇合適之資源,及使用資源之流程.

第十二章:環境生態與永續發展
第一節:永續發展之緣起與意義
一.永續發展之緣起
環境問題最早被提出的是「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人類宣言」.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負責制定「全球變遷議程」.
「全球變遷議程」:針對西元2000年以後之年代,提出實現永續發展的長期環境對策.
「我們共同的未來」,強調人類永續發展的概念:人類有能力使開發持續下去,也能保證使之滿足當前的需要,而不致危及到下一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
成為「21世紀議程」的主要藍圖.
「地球高峰會議」通過3項決議,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21世紀議程」及「里約宣言」
「21世紀議程」其重要精神可歸納為:1.綜合處理環境和發展問題

2.促進全球夥伴關係以採取均衡、綜合的處理辦法

3.此議程是永續發展與環境合作的全球共識和最高承諾
4.對需要援助的國家提供財政和技術資源
5.議程中各方案都包括行動依據、目標、活動、實施方法

21世紀議程明定「污染者付費」及「自然資源使用者付費」等原則.行動方向包括:
1.改善及重整政府政策
2.提出有效之經濟誘因與建立市場機能資料庫
3.建立價格調整程序
4.宣示提倡永續經營之經濟概念
5.建立整合之環境與經濟會計系統

「永續發展委員會」組織任務:
1.推動永續發展監督程序及對特殊方案的支援;
2.對21世紀議程的履行報告;
3.對永續發展財務來源的監督及認定;
4.建立永續發展的有效架構及效率提昇.

二.「永續發展」的意義
(一)從自然生態來定義: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及再生能力.
尋求一種最佳的生態系統,以支持生態的完整性和人力願望的實現,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得以持續.

(二)從社會性來定義:在不超出維生生態系統涵容能力下生存,並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強調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要與地球承載能力保持平衡,保護地球的生命
力與生物多樣性.

(三)從經濟性來定義:在確保自然資源的品質及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淨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今天的資源使用,不應減少未來的實際收入.
不降低環境品質與不破壞世界自然資源基礎的經濟發展.

(四)從科技性來定義:轉向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儘可能使用達到「零排放」或「密閉式」的製程方法,儘可能減少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

(五)從廣泛性來定義:人類有能力使開發持續下去,也能保證使之滿足當前的需要,而不致危及到下一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
內涵應包含公平性、永續性、共同性3個原則.
社會層面-主張公平分配,以滿足當代及後代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
經濟層面-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的持續經濟成長;
自然生態層面-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5種基本概念來界定「永續性」與「永續發展」:
1.維護各世代間的經濟福祉;
2.維護人種永久生存的可能性;
3.應由資源及回收利用的觀點,促使生產和經濟具有永續性;
4.社區永續性;
5.維護物種多樣性.
永續發展的主要理念在強調整合「發展與保育」2種行為,即將保育之概念與開發之過程相結合,以永續利用自然生態係為目標.1.為「需要」之概念,2為「限制」之概念.
資然資源:指地面與地下水的量與質、大氣空氣品質、土壤及土壤品質、生物量、環境之自淨能力等.

若要維持目前之環境品質,短期必須將環境災害降至最低;長期目標是各項開發工作應以永續發展的精神進行規劃.

三.台灣永續發展之緣起與內涵
台灣現階段的發展狀況,永續發展的內涵應包括:
1.永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基礎:包括控制污染、改善環境品質、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保護生物多樣性,以永續發展的方式使用資源.
2.永續發展鼓勵經濟在一定範圍內成長: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重視量的成長,更要追求質的改善:提高效益、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改變傳統
消費模式、研發清潔生產、提倡理性消費.
3.永續發展以全面改善並提高生活品質為目的:生態、經濟、社會3方面的永續發展和協調均衡,是我國永續發展的三大要件,互為關聯
不可分割.

第二節:全球永續發展之規範原則
一.「21世紀議程」之內涵:1.提升人類生活品質
2.有效率地使用環境資源
3.保護及管理自然環境資源
4.人類居住環境地管理
5.化學製品及廢棄物管理
6.永續經濟成長
二.全球永續發展之規範原則:
1.基本人權
2.世代人的平等權力
3.保護和永續利用
4.環境標準和監測
5.事前的環境評估
6.預先通知、參與和正常程序
7.永續發展和援助
8.合作的義務

第三節: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一.認識自己及其環境
二.環境意識從「心」開始
人類目前面對的問題有二:對外-環境污染及生態失衡;對內-人類得心靈空虛.
三.隨著自然的規律運行
(一)掌握自然規律
(二)人定勝天哲理之謬誤
(三)簡樸生活型態之實踐:消極性-節慾與戒奢;
積極性-自律甚嚴的清貧生活之實踐,著重在心靈的建構.
(四)觀念之重整與建立:完整的倫理觀-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群己倫、物己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