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95上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期末 9 -18講 自評整理


95上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期末 9 -18  自評整理 

dababy13970同學提供

生科系李淑娟老師 重點提示解答

 

1. 處理小朋友的外耳道異物,下列何者不正確?【A
A.
若是豆子,可灌入清水讓豆子浮上來
B.
若是小蟲,可用燈光照射將蟲子引出
C.
若是小物件,請小朋友將頭側向患側、跳一跳
D.
若是小蟲,可以灌入甘油讓蟲子窒息或浮上來

2. 下列有關耳出血及鼻出血的處理,何者正確?【D
A.
耳道出血,應以紗布或棉球將耳道堵住
B.
耳道出血時,患者應側躺,出血耳道朝上
C.
鼻出血時,患者宜平躺讓血液不外流而吞入胃中,以免驚慌
D.
鼻出血時,宜張口呼吸,以手指捏壓鼻翼數分鐘以止血

3. 「燒燙傷的處理原則」為何?【D
A.
沖、脫、蓋、泡、送  B.送、泡、蓋、沖、脫 C.脫、沖、泡、送、蓋  D.沖、脫、泡、蓋、送

4. 燒燙傷的程度可分為四度,下列何種說法不正確?【C
A.
「第一度燒燙傷」無需特別治療
B.
傷及部分真皮的「深二度燒燙傷」,腫痛較嚴重,需3~4週才復原
C.
「第三度燒燙傷」,有大水泡形成、劇烈抽痛
D.
「第四度燒燙傷」傷及皮下組織,通常需要截肢或植皮以協助傷口癒合

5. 脊椎骨折可能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麻痺,所以處理時要特別小心,請問首要原則是:【B
A.
檢測四肢活動度 B.固定脊椎 C.翻動軀幹找出受傷部位 D.抬離現場、迅速送醫

6. 扭傷和拉傷是常見運動傷害,下列何者有誤?【A
A.
扭傷是指骨骼脫離關節位置
B.
彎腰搬東西或抬重物時,採取正確姿勢可以預防背部肌肉拉傷
C.
當關節周圍的柔軟組織受傷時,會出現疼痛、腫脹,活動時更痛
D.
扭傷的處理以休息和固定為主要原則

7. 懷孕婦女的血壓是重要指標,血壓高於140/90mmHg,且在懷孕幾週時,會懷疑有「姙娠高血壓」?【A
A.20
週以後 B. 20週以前 C.10週以前 D.10週以後

8. 「斜視」的產生是因為【B
A.
視網膜發育異常 B.控制眼球運動的眼肌發生問題 C.眼壓過高 D.飲食中缺乏B群維生素

9. 預防骨質疏鬆症,從生活習慣下手,何者有錯?【A
A.
多攝取高蛋白飲食有利鈣質吸收
B.
規律運動,尤其負重運動,每星期至少三次、每次30-60分鐘為宜
C.
多攝取含鈣量高的食物,如豆類、黑芝麻、紫菜、莧菜等等
D.
避免攝食過多的咖啡因

10. 有關休閒旅遊健康效益下列何者正確?【B
A.
都會休閒沒有健康效益 B.生態旅遊健康效益較佳C.心理健康較佳者旅遊效益較佳 D.心理健康程度不會影響旅遊效益
11.
參與開發中國家旅遊,最好在多久前即應尋求相關旅遊醫療諮詢?【C
A.
出發前 B.1週前 C.4~6週前 D.6個月前

12. 下列何者溫濕度調適能力較差:1.老人 2.兒童 3.脫水者 4.長期暴露者【C
A. 123
  B. 13  C. 1234  D. 234
13.
休閒水域傷害意外之描述,下列何者為真?【D
1.
成人與酗酒有關
2.兒童與大人疏忽有關
3.跳水事故常造成撞擊性傷害
4.最嚴重的為溺水及頭頸椎傷害
A. 12
  B. 24  C. 124  D. 1234

14. 預防旅遊傳染疾病的有效措施包括:【C
1.
疫苗接種
2.正確飲食衛生習慣
3.避免人潮
 4.多接觸不明動物
5.防蚊液
A. 123
 B. 1234  C. 1235  D. 12345

15. 有關「子宮頸癌與性生活」,下列何者錯誤?【D
A.
如果是零期子宮頸癌,有的只做圓錐切除或子宮全切除。
B.
若是一期或二期就會接受子宮大切除。
C.
是否影響性生活,完全決定在所留下的陰道的長度。
D.
開刀本身基本上一定會影響性生活。

16. 有關「安全性行為預防愛滋病」,下列何者錯誤?【A
A.
從一個人的外表看得出來,他是否已感染愛滋病毒。
B.
一位看起來很健康的人,仍然可能經由性行為及共用針頭、針筒傳染病毒給他人。
C.
愛滋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您確實執行「安全性行為」。
D.
性行為時,每次都全程使用保險套。

17. 下列哪一種「性行為」危險性最低?【A
A.
手淫。 B.法氏親吻(深吻) C.性器官互相摩擦。 D.口交,讓對方射精(零號)

18. 有關「就醫症狀」,下列何者錯誤?【A
A.
簡單的說,「症狀」是一種自覺異狀;也就是自己感覺到的,他人無法察覺的。
B.
症狀可能不只一個,也可能不同時發生,更可能來自不同的原因。
C.
有症狀時還是應該馬上找自己的家庭醫師或有關的專科醫師診療。
D.
病人所要做的,就是把症狀發生的先後次序、發生時間之長短、疼痛的程度(微痛、絞痛、刺痛、燒痛)及疼痛的正確部位弄清楚、講清楚。

19. 喉部異物哽噎容易出現在老年人身上,應馬上施予何種處理措施?【A
A.
「哈姆力克法」(Heimlich) B.CPR」二人施救法 C.CPR自救法」 D.「以上皆是」

20. 有關「轉診制度」,下列何者錯誤?【C
A.
早期國內大醫院還不多的時候,民眾習慣找鄰近的診所就醫,遇到疑難雜症時,基層醫師就會送病人到大醫院診治。
B.
然而,自從公、勞保開辦以後,把大醫院納為主要的特約醫院後,就把原先在基層看病的病人推向大醫院,逐漸混淆了大醫院的角色。
C.
這個錯誤的開始,在健保實施以後,更變本加厲,各大醫院基於財務的考量,就開始大開方便之門,以專車接送以及設立黃昏門診、夜間門診、假日門診等,刻意去招攬「重病」的病人。
D.
由於在醫病關係中,資訊不平等,病人由於對自己的身體和疾病狀況難以掌握,當然會相信醫院越大品質越好。

21. 有關「就醫前的準備」,下列何者錯誤?21.D
A.
哪裡不舒服? B.有多久了? C.去哪裡就醫過? D.鄰居有何特殊病史?

22. 有關「致病因子」,下列何者錯誤?【A
A.
毒性指的是病原侵入組織、繁殖及引起疾病的絕對能力。
B.
細菌數量的大小稱之為菌落,菌落大小也會影響感染與疾病的發生與否。
C.
傳染力指的是病原在環境中傳播或傳染到另一人的機制,傳染力的機制可分為兩大類--直接傳染與間接傳染,這兩大類又可分別分成數小類。
D.
最常見的直接傳染方式為病原直接、立即地進入人體,這可能經由接觸、親吻、性交或飛沫(如噴嚏)直接進入另一個人的鼻部或口部黏膜。

23. 有關「桿菌性痢疾預防方法」,下列何者錯誤?【D
A.
山泉水或地下水應先煮沸後再飲用。
B.
處理生食及熟食之菜刀與砧板要分開使用。
C.
排泄物要做衛生處理或使用衛浴設備或廁所,不隨地便溺,保持乾淨。
D.
食物要保持新鮮並盡快烹調處理;未烹調食物要盡快食用。

24. 有關「社區防疫」,下列何者錯誤?【D
A.
結合社區資源。 B.動員社區民眾。 C.持續防疫監測。 D.定期噴灑藥劑。

25. 有關「預防醫學三段五級」,下列何者錯誤?【B
A.
第一級預防:健康促進。 B.第二級預防:疾病篩檢。C.第四級預防:限制殘障。 D.第五級預防:復健。

26. 有關「高血壓防治」,下列何者錯誤?【B
A.
血流衝擊血管壁引起的壓力稱為血壓。 B.血管舒張時所測得的血壓為舒張壓 。C.血壓若達140/90毫米汞柱,應注意飲食戒除吸菸及酗酒,並經常運動且接受進一步檢查。D.持續的高血壓,可能會發生:心臟病、腦中風、腎衰竭等疾病。

27. 有關「測量血壓注意事項」,下列何者錯誤?【D
A.
量血壓時環境要安靜。 B.保持輕鬆平和的心情。C.測量前要充分休息。 D.前臂平放,袖口不要太鬆。

28. 有關「糖尿病」,下列何者錯誤?【A
A.
糖尿病是一種急性的代謝異常疾病。B.糖尿病主要原因是體內胰島素的供需不平衡所引起。
C.
一般專家學者認為糖尿病是由於遺傳、環境、化學毒素以及微生物等因素交互影響,造成體內胰臟分泌胰島素不足,或體內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性,而引起對醣類、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障礙。
D.
糖尿病是常見的新陳代謝疾病,近親有糖尿病、體重過重、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利尿劑者及有高血壓、高膽固醇、高尿酸者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較大。

29. 有關「糖尿病的主要症狀『三多症』」,下列何者錯誤?【A
A.
糖多。 B.尿多。 C.喝多。 D.吃多。

30. 有關「高血壓的藥物治療」,下列何者錯誤?【B
A.
需按時服藥,不可私自停藥或增減藥量。
B.
服藥難免有人會發生副作用,若有副作用發生時請勿告訴原診治醫師。
C.
一般治療劑量之利尿劑不會傷害腎臟,不必擔心。
D.
本態性高血壓無法根治,必須長期服藥控制。

貳、問答題(10%)
國人前三大癌症死因依序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請說明它們的早期警訊(就醫警訊)。p.310-311

09 - (影音)檢核表與評量表之方法應用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量化觀察法的最大優點就是能快速獲得及處理大量觀察資料。
2.檢核表是使用Yes or No概念來檢視是否達到目標方式所設計出來的表格。
3.使用檢核表進行觀察時,只需憑印象記憶主觀勾選,不需對檢核的行為有清楚的界定,所以,該觀察法簡單易操作,值得廣泛使用。 【對檢核的行為需有明確的界定,對行為的要求也應有一致的看法】
4.評量表法是由評量者做判斷性的評量,但因評量者常受限於主觀的判斷,因此,容易造成評量的偏差。
5.評量表與檢核表的差異在於:評量表是對行為是否出現做判斷,而查核表是對行為出現程度或如何表現做判斷。
        【查核表是對行為是否出現做判斷,而評量表是對行為出現程度或如何表現做判斷。】
6.設計評量表時最好使用具價值判斷(如好壞、優劣等)的用語,才可方便事後的統計。
     
【應避免使用價值判斷(如好壞、優劣等)的用語,因可能會影響評量者的判斷】
7.設計評量表時應避免使用一般性的字眼,如平均、很好等定義不清、曖昧不明的字眼。
8.評量表法不需要現場直接觀察記錄,可由評量者依自己的印象對幼童行為做主觀的判斷。
9.量表的評定方式務必要小心謹慎,避免使用帶有價值判斷的字眼,如「好」、「不好」、「優」、「劣」、「會」、「不會」等,以避免引起家長的情緒反應。

二、問答題
1.
質化記錄法的最大優點與缺點為何?
質化的記錄方法最大的優點是它能詳盡的描述情境,提供了充足的細節資料,同時也能保留事件發生當時的順序;但是,它的主要缺點就是必須花很多的時間在資料的紀錄與分析上。

2.
何謂檢核表?何謂評量表?
檢核表:使用Yes or No概念來檢視是否達到目標的方式,就是一種檢核,而使用這種概念所設計出來的表格,就算是一種檢核表。
評量表:亦稱為評定量表或特性量表(Rating Scales or Trait Rating)。評量表法是用來取得觀察印象的量化測量方式,它是一種快速摘要觀察印象的簡便方法。該方法是先將特定範圍幼童行為之發展快慢、出現頻率或強弱等,做一數量化的程度區分(例如,評量表中設定有從「經常」到「從不」或從「很棒」到「有待加強」等分成三個、五個或七個等級),再由觀察者依平時對幼童的印象或當場對幼童進行觀察,做判斷性的評量。

3.
檢核表與評量表兩者的異同點為何?
檢核表和評量表相當類似,都是屬於觀察者自己的判斷,但不同處在於查核表是對行為之是否出現做量上的判斷,而評量表則是對行為出現程度或如何表現來判斷,兩者都可現場或事後記錄,並可做簡單或長時間的觀察。

4.
設計評量表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設計評量表時有下述幾點注意事項:
 ■
使用簡短、明瞭而容易的語句表達。
 ■
評量表中的每個字都僅描述一個特別的意義,不可重疊使用該字的意義,以免造成混淆。
 ■
確定指導語(或提示語)和所有評量項目的用字遣詞要一致。
 ■
避免使用一般性的字眼,如平均、很好等定義不清、曖昧不明的字眼。
 ■
避免使用價值判斷(如好壞、優劣等)的用語,因可能會影響評量者的判斷。
 ■
確認所評量的內容能涵蓋各種可能發生的行為。

10 - (影音)時間取樣法與範圍單位分析法之應用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時間取樣法」通常是適用在觀察發生頻率較低的兒童行為上。 【發生頻率較高的兒童行為上】
2.時間取樣法是使用預設行為類別的觀察策略,而事件取樣法並沒有特別預設行為,只要紀錄一定時間內所發生的行為即可。 【不論是時間取樣法或事件取樣法都是使用預設行為類別的觀察策略】
3.時間取樣法僅能對一個幼兒進行觀察,無法對一群幼童進行觀察。【除對一位幼童觀察外,也可對一群幼童進行觀察】
4.範圍單位分析法能保留樣本描述法具「持續行為及發生時情境」的優點,又能解決其「需要時間去轉換」的缺點。
5.範圍單位分析法具有很多優點,其優點之一是觀察者不需事前熟記各種代碼或符號的意義即能立即進入現場進行觀察記錄。 【觀察者事前需熟記各種代碼或符號的意義】
6.運用佛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FIAC)時,如果發現「學生語言型態」中代碼8及代碼9的行為類別很少,即代表老師需要再多製造機會給學生發言。
7.運用佛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FIAC)進行觀察記錄時,不管行為的類別有沒有改變,應至少每三秒鐘記錄一次當時發生的行為類別。

二、問答題
1.
何謂「時間取樣法」?
時間取樣法是在一個合理的時間架構下,從更多不同的情境中選取大量的觀察對象或觀察資料的觀察紀錄法。使用時間取樣法時要先對目標行為訂出行為指標,才能有利觀察紀錄。觀察者首先必須將複雜的行為化約為幾項具體可觀察的類別變項,並將它定義清楚,再將想要觀察的行為分類列表,然後,記錄在單位時間內行為是否或出現的次數或行為時間的長短等。

2.
時間取樣法中訂定「時距長短」的準則為何?
通常,時距的長度與行為發生的頻率有關,而且時距的長度應和每一個單一行為發生的最小時間相接近(亦即時距內只出現一種行為)。最普通的時距是五分鐘或少於五分鐘。此外,倘若研究者使用多個行為類別查核時,觀察的時距需稍稍加長,以方便觀察者對複雜的行為類別加以判斷(亦即時距的長短足夠觀察者判斷記錄該行為)。因此,時距長度的選取還需根據被觀察行為的持續程度、記錄的簡單或複雜,以及觀察者的疲倦情形而定。

3.
時間取樣法中訂定「時距間隔」的準則為何?
時距間隔取決於所選取時距的長度、在時距內所要觀察對象的數目,以及所要記錄的細節的總數。

4.
時間取樣法中訂定「時距次數」的準則為何?
每一個研究對象所需要的時距數目,是取決於研究者需要觀察多久的時間才能獲得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樣本。一般來說,當行為的變異性較大或研究者較不了解此行為時,則所需的時間就要多。
5.
運用FIAC,觀察者可以回答哪些問題?
運用FIAC,觀察者可以回答以下的問題:
 ■
學生在教室內說話的頻率如何?
 ■
與他們的教師比起來,學生說話是多還是少?
 ■
學生是互相交談,還是只與教師對答?
 ■
教師如何增強學生的不同行為?
 ■
教師使用何種策略,使學生參與課堂討論?

08 - (語音)量化觀察法之介紹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質化觀察法的最大優點就是能快速獲得及處理大量觀察資料。 【量化觀察法】
2.範圍單位分析法是屬於量化觀察法的一種。
3.時間取樣法的記錄方式可採質化、量化並行的方式呈現。
4.時間取樣法無法顧及行為的前因後果。
5.時間取樣法的時距長度與行為發生的頻率有關,最理想的狀況是每一個單位時距,能觀察到五個以上的行為。
       【一個單位時距內只出現一種行為】
6.運用時間取樣法時,倘若研究者使用多個行為類別查核時,觀察的時距需稍稍加長,以方便觀察者對複雜的行為類別加以判斷。
7.運用時間取樣法時,倘若行為的變異性較大或研究者較不了解此行為時,則所需的時間就要多。
8.時間取樣法適用在發生頻率較低的行為觀察上,而事件取樣法適用在發生頻率較高的行為觀察上。
       【時間取樣法適用在發生頻率較高的行為觀察上,而事件取樣法適用在發生頻率較低的行為觀察上】
9.評量表法可以採非當場觀察方式記錄,因而容易造成評量的偏差。
10.一般人作答時為避免評量過於極端,而多選擇中間答案,是屬於「月暈現象」。 【集中趨勢】
11.觀察到哥哥具攻擊性行為,而不正確地聯想到弟弟也具攻擊性行為,是屬於「月暈現象」。
12.範圍單位分析法的特色是能獲取連續行為的各項資料,但不方便現場觀察記錄,事後資料的分析處理也相當不方便。
        【不但方便現場觀察記錄,事後資料的分析處理也相當方便】

二、問答題
1.
時間取樣法優點為何?
時間取樣法優點為:
 1.
省時省力易登錄
 2.
能掌控觀察時間
 3.
能正確且客觀地掌握行為本質
 4.
觀察紀錄內容客觀且具代表性
 5.
適合大量樣本的觀察
 6.
可以了解行為發生的頻率
 7.
量化資料易於統計分析

2.
時間取樣法的限制為何?
歸納時間取樣法的限制,有下述八項:
 1.
無法用來觀察發生頻率低的行為
 2.
無法用來觀察內在思考層面的行為
 3.
無法得知有關行為背景、過程、因果關係及結果的質性資料
 4.
較難確定許多行為間的相互關係
 5.
可能造成真實行為被錯誤歸納的情形
 6.
可能誤解行為原貌
 7.
觀察前需花較多的時間練習與準備相關工具
 8.
記錄期間觀察者無法與兒童互動

3.
使用評量表法可能產生主觀判斷的原因與情況為何?
歸納評量表法可能產生主觀判斷的原因與情況,如下述:
1.
因缺乏對行為下定義,評量者沒有依循的標準。
2.
因不需現場記錄,評量者可能僅憑印象就做出判斷。
3.
因評量者對行為程度(如「總是」、「偶而」、「從不」等)的認知不同,而影響評量結果;因此,所得評量分數不具客觀性。
4.
受到社會期待的影響,評量者可能採取一種比較容易為社會接受的觀點評量,其評量結果可能會呈現虛假的反應。
5.
評量者無法避免一般評量作答易犯的判斷錯誤,如「集中趨勢」、「月暈現象」、「邏輯錯誤」、「對比錯誤」及「近似錯誤」等。

4.
範圍單位分析法的特色為何?
是在觀察前即將行為區分為許多連續的單位,並將其轉換成各種不同的代碼或符號來代替,觀察者事前需熟記各種代碼或符號的意義,當行為發生時,只要將代碼或符號登錄,即能獲取連續行為的各項資料,不但方便現場觀察記錄,事後資料的分析處理也相當方便。

11 - (影音)兒童行為觀察所應包含的內容 評量題目解答
一、選擇題
41.下列哪些作法並不符合兒童行為觀察的倫理規範?
       1.
進行觀察之前要獲得父母的書面同意
       2.
要讓父母親了解研究或觀察的目的
       3.
應以兒童的代號或化名呈現觀察結果
4.
為了讓家長們了解更多的幼兒發展訊息,可將兒童行為觀察記錄公布於公布欄或網站上
32.關於如何發現兒童的行為模式,以下哪一個敘述並不正確?
1.
需要較長期地追蹤記錄
2.
需要關注幼兒重複某些行為的事件脈絡
3.
大部份兒童的行為是孤立於情境之外的
4.
發現行為的模式有助於找出兒童行為或教學上的問題

12 - (影音)兒童行為觀察歷程蘊含的應用價值 評量題目解答
一、選擇題
11.下列哪些作法並無法增進兒童成功的經驗?
1.
媽媽餵你,這樣比較快,又不會弄得髒兮兮的 [正確答案]
2.
反映描述兒童的行動,如:「妳完成了一百片的拼圖哩
3.
提供幼兒自我檢視錯誤的機會:「你先自己檢查黏得牢不牢,會不會鬆掉?」
4.
給兒童更多的時間以獨立解決一個問題:「再試試看,我們還有時間。」

二、問答題
1.
試舉一例說明何謂「適當地介入以培養兒童成功的經驗」?
例:幼兒嘗試走平衡木,有些搖晃,當老師想向前扶幼兒的手時,幼兒說:「我自己會!」於是老師保持預備支援姿勢,但未扶著幼兒的手,讓幼兒自己練習保持平衡,結果幼兒獨自走完全程,老師:「你自己走完了!沒有掉下來喔!」

09 - (語音)完整的兒童行為觀察報告實例 評量題目解答
選擇題
41.下列何者是屬於觀察的現象,而非建議?
1.
可鼓勵小珊利用她的舌頭和唇部,在口腔運動的遊戲當中讓她模仿所有的聲音
2.
可擺放一些玩具讓小珊去試圖移動他們
3.
多讓小珊能參與搖晃的活動,幫助她發展平衡和姿勢的控制
4.
小珊最近開始在她尿布濕的時候,她會說:「好臭好臭」而且會摸著她的鼻子 [正確答案]

12.下列何者並非完整的觀察記錄報告所需包含的內容?
1.
記錄者的家庭背景 [正確答案]
2.
記錄的日期
3.
觀察現象與兒童發展、教學及學習理論的連結
4.
幼兒能力描述及評估

13 - (影音)兒童學校不適應行為輔導 評量題目解答
一、選擇題
31.所謂低成就兒童是指
1.
智力低於其實足年齡的兒童
2.
智力低學業成績低的兒童
3.
學業成績表現不如其智力表現的兒童 [正確答案]
4.
學業成績偏低的兒童

22.逃學逃家的兒童是
1.
內向適應不良兒童
2.
外向適應不良行為兒童 [正確答案]
3.
學習低成就兒童
4.
學習困擾兒童

13.考試焦慮與害羞的兒童是
1.
內向適應不良兒童 [正確答案]
2.
外向適應不良行為兒童
3.
學習低成就兒童
4.
學習困擾兒童

34.低成就兒童是
1.
內向適應不良兒童
2.
外向適應不良行為兒童
3.
學習適應不良兒童 [正確答案]
4.
學習困擾兒童

45.兒童高度的考試焦慮,導致厭惡上學是
1.
內向適應不良兒童
2.
外向適應不良行為兒童
3.
學習適應不良兒童
4.
學習恐懼兒童 [正確答案]

二、問答題
1.
老師如何輔導學習困擾的學生?
1.
要幫助學習困擾兒童,首先我們要先探討他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
2.
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老師使用策略或創新教學法,吸引學生學習。
3.
學生學習時,多鼓勵與讚賞,增加學生成就感與信心。
4.
教導學生學學習策略與學習方法及正確學習態度。
5.
注意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

2.
試述不適應行為學生的輔導原則?
1.
了解與接納;
2.回饋;
3.澄清;
4.
增強:多獎少懲,以獎為主,以罰為輔。
5.
示範;
6.改變環境。

14 - (影音)童與老師衝突的行為輔導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師生之間的衝突主要是因為兒童個性與表現所造成的。
2.解決師生間的衝突,最好採用懲罰方式,才能制止兒童的暴力行為。
3.教師要善用專業權威,才能贏得兒童的信任。
4.多用傾聽、澄清與回饋技術,能建立有效師生溝通。
5.處理師生問題,老師不應該有情緒表達。

二、問答題
1.
試述兒童與老師衝突的行為特徵。
1.
兒童偶而會對某些事表示不滿,對師長常有不滿的情緒,對某些事情看法較偏激。2.對特定老師的不滿,甚至是憤怒。導致師生關係不良 。3.成績長期欠佳,人際關係不良,而討厭學校的生活。4.習慣性的故意違背老師的意見、主張或要求。5.常有成群聚集或逃課的行為,以逃學逃家來逃避現狀。

2.
試分析兒童與老師衝突行為發生原因?
1.
兒童的人格發展還未成熟。
2.
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3.
有時候兒童的情緒起伏較大,情緒不佳時,衝動易怒。
4.
覺得受到不公平、不合理待遇。
5.
想表現英雄氣概、爭取同儕認同與自我肯定的心情。
6.
引起老師注意及關心,不會正確使用措辭,致引起誤會及衝突。
7.
自尊心受到傷害,精神較焦躁, 挫折忍受能力低。

3.
試述兒童與老師衝突行為的輔導原則?
1.
教師平時應盡量多關懷及了解每位學生特質;
2.
教師應盡量避免用權威方式與此類學生互動;
3.
善用獎懲原則,公開獎勵,私下處罰,避免當眾責罵學生。
4.
指導學生學會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
5.
指導學生學習與他人做恰當的溝通。
6.
鼓勵學生以恰當管道向師長表達自己想法。
7.
考慮學生個別情況,給予不同的表現機會,肯定學生的各種才能。
8.
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習守法、服務的生活態度。
9.
教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方法,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幫忙。
10.
採用人性化的行為規範準則,以理性民主的態度來指導學生。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自我肯定。
11.
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資源協助了解學生真正問題或聯絡心理輔導機構、心理醫師協助醫療。

4.
試述有效的師生溝通原則?
1.
多用傾聽、澄清與回饋,少用教訓與灌輸,使自己更開放、更有彈性,能夠接納學生的各種意見與建議。
2.
善用肢體語言,可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正向互動。
3.
發揮幽默的技巧,能更開明、創造性的扭轉情勢。
4.
常與學生接觸,了解學生的個別情況與差異。
5.
多點關懷與愛心,以「體諒」的態度來了解學生的困難與問題之所在。
6.
能夠處理自己本身的情緒,以及恰當的表達方式。

10 - (語音)兒童學校恐懼症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學校恐懼症兒童可能因為兒童缺乏安全感的依附,而產生逃避的心理狀態。
2.學校恐懼症兒童的身體不舒服是假裝的。
3.學校恐懼症兒童容易有課業學習困難的現象,經常缺課。
4.學校恐懼症兒童的輔導應協助人際關係不良學生的適應。
5.父母與師長應堅決要求學校恐懼症兒童不可缺課逃學。

二、簡答題
(
)試述兒童學校恐懼症行為成因
可能因兒童缺乏安全感的依附,產生逃避的心理狀態;父母期望太高,或孩子覺得父母的期望很高;曾經受到老師當眾羞辱;同儕關係不佳;懼怕在學校中可能發生某些無法應付的問題;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課業適應問題。兒童承受極度壓力的心理狀態。

(
)試述學校恐懼症兒童的輔導原則
1.
預防性輔導,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輔導機構協助診斷,多透過各種動態、靜態活動,以增進同學間彼此的認識與了解。
2.
對於剛入學或重新編班的學生,多給予關懷和輔導。
3.
注意班上的同儕互動情形,以協助人際關係不良學生的適應。
4.
多和家長溝通聯繫, 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5.
注意個別差異,協助學生作適性發展。
6.
立即性處理,與家長聯繫,請家長協助接送上、下學;
7.
了解缺課原因,訂定輔導策略。
8.
會同其他任課老師,勿給予太大壓力,多給予鼓勵;進行個別的補救教學;
9.
利用同儕的支持力量,增強其到校的動機。


11 - (語音)兒童人際關係不良的行為輔導-如何介入學生的人際問題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人際關係不良的兒童喜歡生活在自我世界,自我封閉。
2.人際關係不良的兒童面對陌生人比較不會退縮。
3.人際關係不良的兒童自我意識強烈,堅持己念。
4.人際關係不良的兒童,缺乏安全依附,人格發展較不健全。
5.輔導人際關係不良的兒童,宜從輔導兒童的同學為出發點。

二、問答題
1.
試述兒童人際關係不良的行為特徵
1.
兒童的自我封閉,生活在自我世界裡,失去人際關係學習機會;沈默寡言,很少與同學交談。面對陌生人會退縮;說話緊張,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
2.
缺乏人際溝通技巧,自我意識強烈,堅持己念,不願合群,易與人產生誤會和爭論。有時候意見特別多,任何事情常持懷疑的態度;喜好爭辯,常與人針鋒相對。
3.
孤僻的人際溝通,出言不遜,行為偏激,人際間不協調,偶有衝突事件發生。如 言行偏激,態度傲慢;不服管教,頂撞師長;耍老大,欺負弱小。

2.
試說明人際關係不良兒童的輔導原則
1.
從團體活動中,設計活動,讓學生學習溝通技巧。教導學生人際交往的良好方式。
2.
實施個別輔導,促使學生開放自己,接納他人。輔導以理性溫和的言詞代替辯論。
3.
落實自治活動,培養領導的能力,學習服從的態度。培養民主風度,尊重他人看法,接納不同意見。
4.
透過小組討論方式,鼓勵學生發表意見,表達看法。輔導學生提出建設性意見,減少負面批評。
5.
培養兒童的多元興趣,結交朋友,擴展人際關係。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
6.
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資源協助了解學生真正問題或聯絡心理輔導 機構、心理醫師協助醫療。

15 - (影音)特殊家庭兒童不適應行為與輔導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兒童的不適應行為發生與家庭功能是否完整有密切關係
2.親子關係與子女偏差行為有密切關係
3.過度寬容溺愛與放任的家庭成長的兒童適應能力較佳
4.讚美是親子間成功溝通的催化劑
5.民主的管教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的無法無天

二、問答題
1.
試述健康功能家庭系統的特質
包括有以下幾種特質:
1.
默契與承諾
2.
有齊聚一堂的時間
3.
互相讚美與感激
4.
有良好的溝通模式
5.
精神上的福祉
6.
應付危機與壓力。
一旦家庭關係產生改變與失調,將會對兒童的成長以及整個家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2.試述不完整家庭結構類型?
1.
不良親子關係;2.不良親職功能;3.不良的手足關係4.單親家庭5.過度寬容溺愛與放任的家庭6.家庭暴力7.隔代教養問題8.外籍配偶與新移民問題。

3.
試述有效的親子溝通原則
1.
培養和諧溫馨的氣氛。
2.
要選擇適當的時空。
3.
善用溝通管道及媒介物。
4.
溝通要提綱挈領、言簡意賅。
5.
溝通時,父母的態度和藹誠懇,要適度尊重子女。
6.
多參與親子活動,以實際行動進行溝通。
7.
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無聲勝有聲。
8.
父母要有耐心,學會傾聽和接納。
9.
恩威並重,剛柔並濟,富幽默感,具有民主風度,要誠實守信。
10.
多用正向的言語進行溝通。
11.
以孩子的行為為對象。務必瞭解事實的真相。
12.
要設身處地的去瞭解子女的想法、看法和立場,多用開放的問話方式。
13.
跟孩子一起來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法。
14.
讚美是成功溝通的催化劑。

12 - (語音)家庭結構與兒童行為發展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家庭結構變化對兒童成長與行為的影響深遠。
2.父母管教嚴格,對孩子寄予深切的期望的心態,可以進兒童及青少年正常行為的發展。
3.家長應公開表示他們對孩子十分信任。
4.健康快樂的父母,深深影響子女的生命價值觀、信念及生活態度。
5.溝通就是要對方聽從自己的意見。

二、問答題
1.
試述父母管教方式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1.
父母管教過嚴,對孩子寄予深切的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在孩子的獨立人格漸漸發展成熟的過程中,往往成為孩子的極大的負擔。不當的管教方式:限制太多、沒有隱私權、在家中沒有發表意見和屬於自己的空間;懷疑孩子的能力、零用錢的限制;挨打、怒罵、體罰。
2.
對兒童的影響包括:子女模仿或把憤怒潛伏在心中,一發不可收拾。教導出脆弱不成熟的子女,具有害怕、困惑,情緒不穩定、不快樂,易生氣無目標,不友善、壞脾氣的小孩。反叛、離家出走。父母言行不良,父母不正確的價值觀、社會接觸、言行和背景給兒童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2.
試說明現代社會變化對親子溝通的影響
現代社會,傳統家庭結構已面臨瓦解。如:小家庭制度取代大家族共同生活的家庭型態;離婚率的上升;工作流動性大;雙薪家庭的增加;子女在生活上深受許多科技的影響;例如:Internet、電動玩具、電視等。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往傳統的生活方式:父母面對的是科技技術不斷快速發展、變遷且無法加以預測未來的社會,這也使得父母的管教權力及影響力也漸漸減弱。親子間互動關係與溝通也有鉅大改變。
13 - (語音)新移民家庭兒童教養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新移民子女在學業成就上,以語文發展能力較為遲緩。
2.外籍新娘嫁到台灣後,以人際關係困擾為最主要的困擾。
3.社會對外籍新娘與新移民應該與以尊重與接納,才能促進社會和諧。
4.新移民對子女的行為影響都是負面的。
5.新移民子女的學業成就與行為表現,以負面表現最多。
二、問答題
1.
試述新移民子女的教養問題
(
) 新移民的子女由於受到父母社經地位較低、管教態度較放任疏忽、家庭成員溝通困難、家庭衝突頻繁及主要照顧者語言能力不好、忙於家務生計等不利因素影響,致使子女在行為表現上似乎有負面表現,學業成就較低落,語言程度較差的現象。
(
) 新移民子女在學業成就上,以語文發展能力較為遲緩,行為表現上,負面行為表現較多,如打架、遊蕩、頂撞大人等等。

2.
試說明新移民家庭兒童學習困擾的學習輔導方式
1.
學科教師應先教學習方法,再教教材內容。
2.
運用開放性的發問技巧,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3.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善用「小老師」協助學習。
4.
酌減作業份量,並多樣化作業內容,提高學習興。
5.
輔導學生擬訂預習特質。
6.
協助了解學生性向、多方面發展專長。
7.
實施補救教學,增進學習效果。
8.
教學方法活潑、多元,提高學習興趣
9.
妥善運用獎懲原則,多獎少罰,以獎為主,以罰為輔。
10
改進命題技術,給予成就感。

16 - (影音)特殊兒童的成長與溝通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特殊兒童的智能發展通常比正常兒童發展緩慢
2.特殊兒童的自信通常一般兒童的自信低
3.特殊兒童的焦慮與壓力與一般兒童的焦慮與壓力較低
4.特殊兒童的社交能力與溝通能力較低
5.責備與訓斥對特殊兒童的不適應行為較能控制

二、問答題
1.
試從教育訓練說明特殊兒童的分類
1.
智能不足者;2.學習障礙者;3.行為失調學生:注意力缺陷、過動兒4.溝通障礙的學生:說話障礙(發音問題、口吃、聲音問題)、語言障礙(接收和表達上的障礙)、視聽障礙。

2.
試從生理狀態說明身心障礙者的分類
智障者、視障者、聽障者、腦性麻痺者、肢障者、多重障礙者及其他學習障礙、情緒失常、神經或肌肉問題等類。

3.
特殊兒童的發展有哪些特徵不同於正常兒童?
1.
認知方面:除了智障者或多重障礙者有智能偏低狀況外,其他類的智能與常人無大差別,但殘障者因身體缺陷,無法和正常人享受相同平等的教育和期望,使得大多數殘障者認知技能缺乏,包括思考、推理、問題解決能力的受限。
2.
自我觀念方面:大都缺乏自信心,缺乏對自我的了解,逃避面對自己的缺陷易自卑。
3.
行為和社會能力方面:缺乏自我控制力、對人防衛心強、易有攻擊和敵意、缺乏積極性參與感、過度焦慮和缺乏安全感、外表邋遢、動作怪異、逃避與人接觸等現象。
4.
溝通表達方面:缺乏溝通技巧、表達能力笨拙自卑、害怕與人交流,擔心別人的嘲笑。
5.
生活適應方面:自我定向上自主定向和追求方向比正常人低。
價值觀偏向外斂,相信成敗非自己能掌握。自我覺知及決策力偏低,個人技能及工作技能與正常人無差異,工作適應力較低。家庭與社會適應力尚可。

4.
試說明特殊兒童的親子溝通原則
1.
覺知:父母親必須要隨時注意孩子的行為舉止,主動的與子女交談,適時的給予輔導與協助。
2.
傾聽:當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父母應該要讓孩子覺得父母的注意,適時的給予回應或支持,會讓彼此的關係更為接近。
3.
關注:關心的話語與眼神或是身體動作的接納,以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
4.
同理心: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思考,體會孩子的喜怒哀樂,「將心比心」。
5.
主動的鼓勵:主動發現孩子的優點,多給孩子鼓勵與讚美。
6.
注意語氣與聲調:不要老是用責備的口吻,多使用和善、建議的語氣。
7.
我訊的應用,可以讓孩子瞭解他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傷害或後果,儘量表達自己的情緒,切忌責罵或處罰。
8.
衝突的解決:針對問題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更可以培養親子間的良好關係。

5.
試說明如何促進特殊兒童的心理調適與輔導
1.
增進自我了解與覺知力。
2.
促進與社會的溝通與互動。
3.
增加情緒智慧,學習自我控制情緒,良好人際溝通具有同理心積極向上。
4.
增進人格成熟度與心理健康。5.尋求諮商與諮詢的社會資源。

14 - (語音)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行為與輔導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兩、三歲幼兒經常表現過分好動及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的行為,就要考慮是過動兒徵兆。
2.當醫師診斷孩子是過動兒症狀,過動兒的行為將無法改善。
3.臨床醫學的研究認為過動而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生理基因的影響。
4.過動兒常因注意力缺陷或過動/衝動的症狀,導致生活、學習及人際適應的嚴重困難。
5.行為改變技術可有效訓練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行為表現。

6.
試說明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行為影響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兒童,常因注意力缺陷或過動/衝動的症狀,導致生活、學習及人際適應的嚴重困難,妨礙個人在社會、學業、或職業上正常的功能。有些過動兒也會有情緒或學習困難和動作不協調的情形,容易發生違規、意外事故、人際關係不良或學業成績低落現象。

7.
試說明父母面對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的心理調適方式
1.
接受事實,且相信醫學及適當教育方式,可及早改善過動兒不良的適應行為。
2.
相信及尊重醫師的診斷與治療,有助於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生理改善,進而改善其行為表現。
3.
配合學校補救教育與輔導方式,協助兒童改善注意力缺陷與過動及衝動行為。

8.
試述輔導過動兒的原則
1.
盡量少說「不」或「不要」,應明確的告訴他該做什麼、怎麼做。
2.
對他說話時聲音盡量放低、放慢、少做手勢、平心靜氣的講。
3.
請他做事時,要一件做完,再交代下一件事。
4.
除了用語言外,也要配合動作或圖表幫助孩子瞭解其所要做的事。
5.
養成規律化的日常生活。
6.
選擇活動量不高、不調皮搗蛋的孩子為玩伴。
7.
做功課時避免視聽方面的刺激。
8.
用行為改變技術的方法,多予鼓勵與制約正確行為建立。

15 - (語音)學習障礙兒童的行為輔導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兒童記憶力和記憶策略使用較差,會影響學業成就及造成學習困難。
2.兒童因為缺乏因果關係概念,則可加強邏輯思考能力。
3.學習障礙兒童較少有人際適應問題出現。
4.師長要以真誠、接納與關懷態度去面對學習障礙兒童的感受與困難。
5.學習障礙兒童通常無法改善學習習慣。

二、問答題
1.
試說明學習障礙兒童的類別及行為特徵?
1.
視知覺功能失常,迅速正確辨認字型或影像。
2.
聽知覺能力失常:對聲音的分析或再認聲音較差,聽覺記憶不好。
3.
注意力失常:分為注意力不足及注意力過度,因而干擾學習。
4.
記憶力失常:在記憶力和記憶策略使用較差,影響學業及學習困難。
5.
空間或時間定向能力不足:對於時間的意義缺乏了解,空間定向的概念較差。
6.
學業表現困難。
7.
動作活動失常:有時會過於頻繁,無法專心,有時又會過於缺乏活動力,出現倦怠的現象。
8.
社會適應與情緒問題:學習障礙的兒童個性較內向害羞,難與同儕建立關係,面對新環境也會較容易不安,產生一些不適應的現象。

2.
試說明學習障礙兒童的生活輔導原則?
1.
建立與兒童的信任與和睦關係。
2.
真誠、接納與關懷學習障礙兒童的感受與困難。
3.
利用同理心專注引導澄清等技巧協助兒童解決學習困難及人際關係等問題。
4.
協助兒童獲得正確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學習方法。
5.
利用行為改變方式增強及鼓勵兒童的正確學習。

16 - (語音)自閉兒的行為與輔導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傷而引起的發展障礙症狀。
2.自閉兒對陌生人缺乏害怕, 害羞和焦慮反應。
3.團體社會技能訓練有助於建立自閉兒的社交行為。
4.行為改變技術是自閉兒教育中最常被採用且有效的方法。
5.對於自閉兒童所設計的課程宜多變化,訓練類化能力,以提昇認知程度。
二、問答題
1.
試說明自閉症兒童的特徵?
1.
自閉兒的智力發展:自閉症的智力平均數大約在50左右, 大約70%-80% 的自閉症兒童的智力屬於智能不足的範圍, 一半以上的自閉症兒童智力分佈在中度和重度智能不足的範圍.
2.
自閉兒的社會互動:自閉兒經常表現出視覺迴避, 視若無物,缺乏依附行為,嬰兒期缺乏社會性微笑或伸出手臂等行為,對陌生人缺乏害怕, 害羞和焦慮反應 ;缺乏面部表情,缺乏身體接觸時的柔順反應,無法發展適當的同儕關係, 缺乏社會及情緒相互行為 ;抗拒環境的改變 ;缺乏求援性。
3.
自閉兒的語文和非語文溝通:自閉兒出生後口語發展遲緩,自閉症兒童中約有20%-56%會有語言退化現象,,有較嚴重的語言問題.
4.
自閉兒的行為是刻板化,興趣是有限的,對刺激的過度選擇,堅持特定的, 非功能性的常規或儀式行為。
5.
自閉兒感官方面的特徵:自閉兒對某些感官刺激的過度選擇,聽覺的低度敏感,視覺的異常反應,嗜吃或排斥某些食物;痛覺的異常反應,會出現自我傷害行為,感覺統合功能的異常。
6.
自閉兒會出現自傷行為及自我刺激反應。

2.
試說明自閉兒童的輔導原則
1.
自閉兒的輔導,除了從行為改變著手外,還要再輔以藥物的治療,要輔導自閉症兒,真的要有相當的耐心和愛心,可以透過一些早療課程,讓他們學習一些社會和情緒表達的方式以獲得改善。
2.
與自閉兒建立彼此信賴的關係:老師能真誠接受自閉症兒童,建立彼此溝通默契,有助於輔導進行及老師的教學。
3.
訓練自閉兒正確的人際溝通技巧與社會適應能力。
4.
提供自閉兒溝通、語言的表達訓練,用逐步漸進的行為改變技術教導自閉兒口語表達與溝通能力。
5.
對於自閉兒童所設計的課程及矯治內容可以彈性組合及多變化,以訓練孩子的類化能力,提昇認知程度。
6.
自閉兒宜採用實用化、具體化、生活化及功能性的教學原則。

17 - (影音)兒童虐待行為與輔導 評量題目解答
1.受虐待兒童的身心發展通常比正常兒童發展緩慢
2.受虐待兒童的自信通常一般兒童的自信低
3.受虐待兒童的自我防衛與一般兒童的自我防衛較低
4.情感的支持與保證是受虐待兒童的安全依附的需求
5.精神虐待容易造成受虐兒童的憂鬱與自我傷害

二、問答題
1.
試述兒童虐待行為的類別
身體虐待,疏忽,精神虐待,性虐待。

2.
試說明兒童受虐待的因素為何?
1.
兒童因素:有生理,精神或行為方面的異常的孩子會比其他兒童容易受到虐待。
2.
家庭因素:孩童的父母親自己本身成長在有暴力傾向的家庭裡,或是童年也有受虐的經驗、還有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單親或離婚等家庭因素,會是比較容易發生暴力事件的,但絕對不代表社會地位高及富裕的家庭就沒有虐待兒童的事件。
3.
社會因素:上會上的因素,例如像是社會對體罰的看法、報章雜誌、電視媒體對暴力事件的宣揚、人際關係的冷漠,還有社會對受虐兒童的重視性等,都會影響兒童暴力事件的發生率及檢舉率。
4.
直接誘因:暴力事件的發生常有一個導火線,例如像是兒童哭鬧不停、學校成績表現不好、大小便控制失常、家庭經濟問題或父母婚姻關係出現危機等。

18 - (影音)網路成癮行為與輔導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網路成癮的兒童有較佳的人際關係
2.網路成癮的兒童經常會使學業成就退步
3.網路成癮的兒童經常是為了逃避問題或釋放焦慮或壓力
4.網路成癮的兒童有較佳的親子關係
5.父母應容忍網路成癮的兒童上網的時間

二、問答題
1.
試解釋何謂網路成癮及其特徵?
(
)所謂「網路成癮症」是指過度使用網際網路,而導致無法正常生活的人。
(
)網路成癮症特徵:
1.
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活動,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的情形。
2.
覺得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線上才能獲得滿足。
3.
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總是失敗。
4.
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時,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易發脾氣。
5.
花費在上網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久。
6.
為了上網,寧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或教育機會損失的危險。
7.
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自己涉入網路的程度。

2.
網路成癮對兒童行為的影響為何?
1.
親子疏離:由於上網時數過長,或者常去網咖,結交朋友,亦使親子之間互動少,使網路成為親子關係不佳之導火線。
2.
人際疏離。
3.
與現實脫節:網路上的虛擬世界使人覺得放鬆和新奇有趣,因此月來閱不喜歡現實中的世界。
4.
性偏差概念:網路情色資訊量多且複雜,對性行為與觀念等容易產生不良影響。
5.
沉迷上癮。
6.
報復行為:由於網路匿名性的特性,造成自我誇張、隱藏、欺騙,並使用它攻擊別人,變成了一種自我發洩。

3.
老師與父母如何協助網路成癮兒童的心理調適?
1.
早期發現、早期阻斷是重要的,避免越陷越深最後很難去戒掉。
2.
提供其他更有吸引力的休閒建議,讓孩子分心思從事其他的活動。
3.
多抽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並協助孩子選擇有益身心的軟體。父母可以共同討論電玩或電腦使用的時間、約定使用的規範,當孩子依約定使用時,不要忘記給他們一些獎勵。
4.
讓孩子知道沉迷於電玩或電腦的後果,讓孩子警覺事情的嚴重性,也可以找一些有關網路成癮的報章雜誌,增加他們這方面的資訊。
5.
兒童有網路成癮縣向可求助於專業的兒童精神醫師,尋求診治與醫療方式。

17 - (語音)兒童虐待行為的個案分析與輔導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受虐兒因嚴重的憂鬱常會有自殺的念頭或傾向,需加以防範以避免導致無法彌補的結果。
2.受虐兒全國婦幼保護專線是撥打113專線。
3.遭受精神虐待的兒童經常會出現外在暴力傾向的行為。
4.疏忽受虐類型兒童及少年最容易發生,長期遭受疏忽的結果仍然會對受虐兒童少年造成諸多戕害。
5.兒童以自殺威脅父母或老師,父母與師長應予於駁斥。

二、問答題
1.
試述受虐兒的輔導原則
(
)、讓兒童及少年了解對於虐待行為的迷思與因應方式,並了解到如何尋求支持與援助,修正自己的自責念頭,承認所發生的事實,相信自己有面對挫折的勇氣;管理自己的怒氣與情緒。
(
)、對兒童虐待問題發生宜及時處理及掌握兒童行蹤及採取保護措施
教師在處理「受虐兒」時,不僅需要教育愛,還需要「勇氣」,克服心理障礙的勇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及時防範與克服問題,才能有效的保護兒童。
(
)、政府與社會應負擔起保護孩子的責任。
(
)、建立正確家庭教育模式:對家庭虐待暴力做家庭教育介入時,可依問題的嚴重程度,將所要推展的家庭教育工作分三級:初級預防、次級預防及三級預防。

2.
試說明兒童自殺行為防範的措施與策略
觀察兒童的行為徵兆,了解及分析所處的危險因素和環境適應狀況。透過相關的人、事、物來私下探聽兒童的意向和所作所為。觀察兒童的一舉一動,試探他對未來有何看法和計劃。
對較小的兒童可以直接探問他心中的感受和想法。讓兒童傾吐心聲,加以傾聽並緩和他的情緒,但不必急於勸說或訓斥他。在緊要關頭可以直接問他有沒有自殺的企圖,以便直接加以防範。如果種種跡象顯示他有自殺的傾向,則要全天候的監視戒備,找專家或精神科醫師處理,或住院做徹底的診治。

18 - (語音)兒童及少年網路行為與輔導 評量題目解答
一、是非題
1.網路對兒童及少年行為負面影響多於正面教育。
2.藉著網路的主動性可以增進兒童及青少年的覺察力及決策力。
3.網路濫交的陷阱,可使兒童及青少年面更清楚兩性教育的問題。
4.青少年沉浸於網際網路的虛擬世界,反而缺乏處理現實生活壓力與人際關係能力。
5.教師應瞭解青少年次文化,清楚感受到網路吸引學生或滿足學生的需求。

二、問答題
1.
試述青少年使用網路的輔導原則
1.
慎防兒童及青少年網路成癮現象。
2.
父母學習使用網路,共同和孩子討論上網的相關話題,或者是共同上網,並且了解他們常去的聊天室或電子佈告欄。接納青少年的網路使用行為,父母親應該訂定適當的使用規則,限定網路使用時間及訂定適當規則是必須的。
3.
慎防「網咖中輟潮」,父母除了應注意子女在家的網路使用之外,更應留心子女留連網路咖啡的問題。網路咖啡相關的管理法令也有待進一步的檢討。
4.
學校教育積極性的作為:
(1)
親職教育的加強與觀念的提昇。
(2)
拓展網路的師生對話空間與開放環境。
(3)
全球社會支援與資源共享。
(4)
加強休閒生活教育的輔導,安排多樣性的活動,開發學生多元智慧能力,使學生有學習與發揮潛能的機會,教導學生壓力放鬆技巧與處理問題的能力等,增加人際真實互動溝通的空間。

2.
試說明教師面對網路世界衝擊應有的態度
1.網路健康輔導:長期使用網路或電腦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這種直接的對視力或骨骼肌肉發育的影響,應該是最基本的認識。
2.
接觸了解網路中流行的東西:教師瞭解青少年次文化,可以更清楚感受到網路吸引學生或滿足學生的何種需求。
3.
安全與隱私:網路的安全性與隱私,學生或教師都受到影響,加強對別人的尊重是可以和學生多加以價值澄清溝通的。
4.
自我教育與終身學習:資訊科技的高度發達,教師不斷充實進修,為教育專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與想像空間,而且充實學生人文思考素養。


期末範圍 第9-11(P184~P420)     kiss-may同學提供

語音資料  09 - 檢核表與評量表之方法應用
一、 檢核表
什麼是檢核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機會接觸使用到檢核表的機會。例如:我們常會使用檢核表來協助檢查或提醒需要做的事情,像是,出門購物或出遠門旅遊前,會先列一份清單,每找到一樣東西後就去掉一項,直到清單上的品物都一一核對過才算是完成這項工作。像這種查核的概念,也很普遍地被應用在幼兒園、小學等教保工作上。像是學校老師檢查學生有沒有寫功課?檢查有沒有戴手帕、衛生紙?幼兒發展是否達到一般標準?或是檢視日常生活中與幼童有關的的行政庶務是否做到?輔導工作是否有成效?等等,使用Yes or No概念來檢視是否達到目標的方式,就是一種檢核,而使用這種概念所設計出來的表格,就算是一種檢核表。

目前各縣市政府提供有「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此檢核表主要目的即是為提供一簡便工具,來評估幼童之發展表現是否與其年齡吻合,以便早期篩檢出疑似或可能有發展遲緩的兒童(,至於該兒童是否確實有發展遲緩情形,還需要經過再進一步的專業評估及檢查才可確定)。
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http://www.health.gov.tw/files/1/check_list.htm),共分「滿四個月、滿六個月、滿九個月、滿一歲、滿一歲半、滿二歲、滿二歲半、滿三歲、滿三歲半、滿四歲、滿五歲、滿六歲」等十二階段的發展檢核表。使用該檢核表進行初步篩檢選時,若有任何二個答案是圈選在網底欄內,或表內題號前有*之任何一題答案是圈選在網底欄內,或填寫人認為兒童有其他不尋常的功能或行為表現,則可到指定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

在啟智學校裡,是如何使用這些類似的檢核表來幫助重度障礙的小朋友發展的更好呢?一般而言,重度、極重度和多重障礙的孩子往往因為障礙程度的限制,導致無法施以標準化測驗;或因無法完成所有規定的分測驗,而使得測驗結果難以有效解釋孩子的發展狀況。同時標準化測驗得到的分數,在教育或課程設計上的應用很有限,所以啟智學校替代性的做法是選擇檢核表(如:生活適應能力檢核手冊、中重度智障者功能性教學綱要以及該校教師自行研發的職業適應能力檢核手冊等等)。

使用檢核表的目的:提醒觀察者去注意到他們認為值得留意的行為是否出現。一份好的檢核表會有明確的定義,讓觀察者容易使用,記錄者只要根據行為是否表現出來,表現出行為者勾記,沒有表現出行為者空白或打叉,來查核即可。
因此,可以很容易的收集到兒童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由於檢核表可以快速、全面地評估孩子的發展現況,讓老師們在短時間內掌握孩子的能力起點;同時孩子未達成的檢核項目可以作為教學目標的計畫依據,在教學過程中又可以依檢核項目進行形成性評量,讓有效教學的「評量──教學──再評量──」等步驟能緊密連結。

檢核表在幼兒園蠻普遍使用的。例如老師想瞭解幼兒的出席狀況,設計讓幼兒一早入園所時進行畫記。行為檢核表是一種行為的清單,可確認行為是否出現。例如家長、或老師想瞭解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現如何,就可以運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檢核表」。透過檢核表,初步瞭解幼兒自理能力之後,針對幼兒尚未出現的行為,家長或幼兒老師再進行輔導。例如多提供孩子練習的機會、設計相關活動等,幫助孩子建立該能力。

檢核表法的使用要領:
當現成的檢核表無法滿足研究者關注的議題時,建議可自行設計適當的檢核表使用。通常,形成一個有效的檢核表之前,需先有一些概念,做一些事前準備,去了解哪些項目是研究者關注、重視的,再逐一分項列出標的行為,其後再將檢核項目依邏輯加以組織,最後再盡量使檢核表的組織符合所欲觀察之目的。使用檢核表進行觀察時,不是憑印象記憶主觀勾選,而是應該對檢核的行為有清楚的界定,對行為的要求應有一致的看法。

二、 評量表
評量表亦稱為評定量表或特性量表(Rating Scales or Trait Rating)。評量表法是用來取得觀察印象的量化測量方式,它是一種快速摘要觀察印象的簡便方法。該方法是先將特定範圍幼童行為之發展快慢、出現頻率或強弱等,做一數量化的程度區分(例如,評量表中設定有從「經常」到「從不」或從「很棒」到「有待加強」等分成三個、五個或七個等級),再由觀察者依平時對幼童的印象或當場對幼童進行觀察,做判斷性的評量。

評量表在幼兒園的使用十分普遍,它可以大量又快速地評量孩子在各方面發展的狀況,也可運用在比較幼童們的個別差異上,還可用以確認幼童是否可以理解某項指令,或是學到某種技能。因此,對幼教工作者或學校教師而言,量表的使用對評量課程環境特別有助益,包括評估教室環境布置、作息時間、學習環境、及社會環境是否對幼童適宜。

評量表法是由評量者做判斷性的評量,但因評量者對評量項目的定義,常受限於主觀的判斷,再加上常常僅憑印象而非當場觀察,而容易造成評量的偏差。因此,像這類的評量方式最好能由教師、行政主管和家長一起進行,以平衡不同角度的看法。

檢核表與評量表兩者的差異在哪裡?MedleyMitzel1963)指出檢核表和評量表相當類似,都是屬於觀察者自己的判斷,但不同處在於查核表是對行為之是否出現做量上的判斷,而評量表則是對行為出現程度或如何表現來判斷,兩者都可現場或事後記錄,並可做簡單或長時間的觀察。

評量表法的使用要領:
1.
由熟悉幼童的成人來判斷圈選或填答
2.
評量基準避免用具價值判斷的字眼
3.
減少主觀因素的干擾
4.
確認評量表法的適用性
5.
可配合時間取樣法使用
6.
避免讓評量者知道被評者的個人資料
7.
採一定順序進行評量
8.
小心選擇評量的時間和觀察的狀況

設計評量表時有下述幾點注意事項:
1.
使用簡短、明瞭而容易的語句表達。
2.
評量表中的每個字都僅描述一個特別的意義,不可重疊使用該字的意義,以免造成混淆。
3.
確定指導語(或提示語)和所有評量項目的用字遣詞要一致。
4.
避免使用一般性的字眼,如平均、很好等定義不清、曖昧不明的字眼。
5.
避免使用價值判斷(如好壞、優劣等)的用語,因可能會影響評量者的判斷。
6.
確認所評量的內容能涵蓋各種可能發生的行為。
李淑娟老師提供

10
、講次大綱:
一、兒童學校恐懼症行為特徵
二、兒童學校恐懼症行為成因
三、兒童學校恐懼症行為輔導
貳、講次內容
一、兒童學校恐懼症行為特徵
兒童平常即表現出焦慮,甚至是恐慌的狀態。一想到上學或到校時,即產生身體不適之現象,甚至有恐慌的反應。容易有課業學習困難的現象,經常缺課。嚴重的「懼學」,有人際關係不良的現象。

二、兒童學校恐懼症行為成因
可能因兒童缺乏安全感的依附,產生逃避的心理狀態;父母期望太高,或孩子覺得父母的期望很高;曾經受到老師當眾羞辱;同儕關係不佳;懼怕在學校中可能發生某些無法應付的問題;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課業適應問題。兒童承受極度壓力的心理狀態。
三、兒童學校恐懼症行為輔導
1.
預防性輔導,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輔導機構協助診斷,多透過各種動態、靜態活動,以增進同學間彼此的認識與了解。
2.
對於剛入學或重新編班的學生,多給予關懷和輔導。
3.
注意班上的同儕互動情形,以協助人際關係不良學生的適應。
4.
多和家長溝通聯繫, 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5.
注意個別差異,協助學生作適性發展。
6.
立即性處理,與家長聯繫,請家長協助接送上、下學;
7.
了解缺課原因,訂定輔導策略。
8.
會同其他任課老師,勿給予太大壓力,多給予鼓勵;進行個別的補救教學;
9.
利用同儕的支持力量,增強其到校的動機。

11
、講次大綱
一、兒童人際關係不良的行為特徵
二、兒童人際關係不良的行為成因
三、兒童人際關係不良的行為輔導
貳、講次內容
一、兒童人際關係不良的行為特徵
1.
兒童的自我封閉,生活在自我世界裡,失去人際關係學習機會;沈默寡言,很少與同學交談。面對陌生人會退縮;說話緊張,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
2.
缺乏人際溝通技巧,自我意識強烈,堅持己念,不願合群,易與人產生誤會和爭論。有時候意見特別多,任何事情常持懷疑的態度;喜好爭辯,常與人針鋒相對。
3.
孤僻的人際溝通,出言不遜,行為偏激,人際間不協調,偶有衝突事件發生。如 言行偏激,態度傲慢;不服管教,頂撞師長;耍老大,欺負弱小。

二、兒童人際關係不良的行為成因
1.
兒童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不善於表達意思。
2.
以自我中心的形式思考,與同儕互動時,易導致自私自利,不易與人妥協。
3.
主觀意識強烈,自我封閉,自信心不足,缺乏安全依附,人格發展較不健全。

三、兒童人際關係不良的行為輔導
1.
從團體活動中,設計活動,讓學生學習溝通技巧。教導學生人際交往的良好方式。
2.
實施個別輔導,促使學生開放自己,接納他人。輔導以理性溫和的言詞代替辯論。
3.
落實自治活動,培養領導的能力,學習服從的態度。培養民主風度,尊重他人看法,接納不同意見。
4.
透過小組討論方式,鼓勵學生發表意見,表達看法。輔導學生提出建設性意見,減少負面批評。
5.
培養兒童的多元興趣,結交朋友,擴展人際關係。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
6.
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資源協助了解學生真正問題或聯絡心理輔導 機構、心理醫師協助醫療。

12
、講次大綱
一、現代社會中親子溝通的變化
二、家庭結構與兒童的行為發展
三、特殊家庭結構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貳、講次內容
一、現代社會中親子溝通的變化
(
) 家庭結構的改變:現代社會,傳統家庭結構已面臨瓦解,小家庭制度取代大家族共同生活的家庭型態,又因離婚率的上升,工作流動性大,雙薪家庭的增加,子女在生活上深受許多科技的影響,使得父母的管教權力及影響力也漸漸減弱。
(
) 現代社會-父母教養方式的改變:現代父母不再是以專制權威式教養方式為核心,以往權威的束縛已被尊重取代。 新一代的父母,不再一昧牽著孩子走路,而願意陪在孩子的身旁走一段 。
(
) 親子溝通技巧:隨著工商業社會的興起,整個社會的結構也已與過去的農村社會的不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家庭結構的組成及親子關係的轉變。父母親對於兒女不再是權威代表,父母親與子女之間的距離縮短,接觸的時間增加;但是隨著子女接觸訊息管道多元且快速,家長不再是訊息的主要來源者,所以子女的自主性逐漸的高漲,父母親不能再以傳統的權威與子女溝通,親子的互動關係轉變是現代社會家庭功能改變的主要因素。

二、家庭結構完整才能培養孩子正常行為的發展
(
)父母親要營造美好有品質的婚姻:
1.
婚姻鞏固美滿是家庭幸福的核心,也是子女健全成長與發展的重要關鍵。
2.
由完整婚姻所組成的甜蜜家庭,是促進兒童社會化最有利的生活情境,也是培養兒童適應人格最理想的安全教育環境。
3.
健康快樂的父母,常來自健康快樂的家庭,父母真誠相愛、溝通良好,在孩子養育上扮演著互為支持的角色,會深深影響子女的生命價值觀、信念及生活態度。
(
)民主的管教模式
1.
家長要使孩子對自己誠實,應先與他們建立一個健康的溝通習慣,讓孩子習慣與家長談論自己的事情。
2.
家長應公開表示他們對孩子十分信任。
3.
讓孩子明白沒有人是完美的,所有人都有機會犯錯。
4.
每當孩子主動跟你透露自己的一些過錯或失敗時,切勿輕易生氣。家長應先肯定和讚賞孩子誠實,才能耐心教導他們 。
三、特殊家庭結構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
)管教方式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1.
父母管教過嚴,對孩子寄予深切的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在孩子的獨立人格漸漸發展成熟的過程中,往往成為孩子的極大的負擔。不當的管教方式:限制太多、沒有隱私權、在家中沒有發表意見和屬於自己的空間;懷疑孩子的能力、零用錢的限制;挨打、怒罵、體罰。
2.
對兒童的影響包括:子女模仿或把憤怒潛伏在心中,一發不可收拾。教導出脆弱不成熟的子女,具有害怕、困惑,情緒不穩定、不快樂,易生氣無目標,不友善、壞脾氣的小孩。反叛、離家出走。父母言行不良,父母不正確的價值觀、社會接觸、言行和背景給兒童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
)親子間衝突對兒童行為影響
導致親子間的衝突因素有很多,社交生活與風俗;責任感;學校;家庭關係;價值觀與道德觀。親子間的溝通時間少,彼此間的看法與價值觀因缺乏溝通,而導致彼此的不了解,無法設身處地的替對方想,就容易發生衝突。
(
)家庭結構變化對兒童成長與行為的影響深遠:如單親家庭、家庭暴力、隔代教養、新住民等問題對兒童及青少年行為衝擊大。

13
、講次大綱
一、新移民問題對社會的影響
二、新移民問題與不適應行為的原因
三、新移民子女教養問題
四、新移民家庭兒童學習困擾的行為與輔導方式
貳、講次內容
一、新移民問題對社會的影響
台灣外籍新娘與新移民目前存在的問題包括語言、習俗文化人際溝通與子女教養問題等;其子女在此家庭結構較不健全之情形下,健康、學習、認同、行為表現等甚易遭致莫大困擾,甚至很可能產生偏差行為。大致分三個方面:
(一) 社會適應、文化調適問題:台灣的弱勢男子和東南亞的弱勢女子所共同組成的跨國婚姻家庭,不僅須面對婚姻調適、子女生養等問題,更需要面對跨文化適應所帶來如風俗民情、生活價值觀差異、和語言溝通隔閡等衝擊,加上「買賣婚姻」烙印、雙方結婚動機不同,台灣男子為解決延續後代的壓力,東南亞女子則以經濟為最重要考量因素之一,跨國婚姻必然會比同國同種族結合之婚姻家庭容易產生婚姻不協調、夫妻關係衝突及養育小孩等問題。
(二) 家庭婚姻問題:非以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短段時期可能基於經濟的因素未被當事者所重視,但長時間對婚姻及家庭產生的效應,實待觀察、輔導。
(三) 親子教育問題:就東南亞新娘普遍教育水平差,語言能力不足,無論父職或母職部分,同樣限於夫妻社經地位或身心障礙困難,在提供下一代教育產生障礙。

二、新移民問題與不適應行為的原因
(
) 新移民有許多是外籍新娘,他們來台的主要動機是經濟誘因因素。
(
) 外籍新娘嫁到台灣之後所面臨的生活適應困擾包括在飲食習慣、語言、生活習慣上及人際互動的困擾,其中以人際關係困擾為最主要困擾。長期下來即產生情緒困擾,如想家、想哭、睡不著、寂寞、生氣、焦慮、後悔等等,對其子女行為表現會有較負面影響。

三、新移民子女教養問題
(
) 新移民的子女由於受到父母社經地位較低、管教態度較放任疏忽、家庭成員溝通困難、家庭衝突頻繁及主要照顧者語言能力不好、忙於家務生計等不利因素影響,致使子女在行為表現上似乎有負面表現,學業成就較低落,語言程度較差的現象。
(
) 新移民子女在學業成就上,以語文發展能力較為遲緩,行為表現上,負面行為表現較多,如打架、遊蕩、頂撞大人等等。
四、新移民家庭兒童學習困擾的行為與輔導方式
(
)移民家庭兒童學習困擾的行為特徵:學習能力低落,學習動機缺乏;有些是先天學習能力較低,學習基礎較差。上課不專心,注意力 散漫。精神不振,常打瞌睡。不守秩序。學業成績低落。不懂學習方法,沒有學習計劃,學習習慣欠佳。先前學習不順,導致銜接困難。家長的鼓勵、關懷較少。貪玩,睡眠時間不足。想引起別人注意 和關心。被動,不能主動學習。
(
)新移民家庭兒童學習困擾的學習輔導方式
1.
學科教師應先教學習方法,再教教材內容。
2.
運用開放性的發問技巧,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3.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善用「小老師」協助學習。
4.
酌減作業份量,並多 樣化作業內容,提高學習興。
5.
輔導學生擬訂預習特質。
6.
協助了解學生性向、多方面發展專長。
7.
實施補救教學,增進學習效果。
8.
教學方法活潑、多元,提高學習興趣
9.
妥善運用獎懲原則,多獎少罰,以獎為主,以罰為輔。
10.
改進命題技術,給予成就感。

14
、講次大綱
一、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定義與類別
二、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成因與診斷
三、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行為影響
四、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輔導與協助
貳、講次內容
一、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定義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兒童俗稱過動兒,主要的症狀是其行為持續的表現在注意力不足或過動和衝動方面的障礙。

二、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成因與診斷
(
)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成因
兒童在三歲以前的過動與注意力短暫是正常反應,但是六七歲後兒童仍然表現過動與注意力缺陷則須考慮其生理障礙反應。造成「過動兒」真正的原因並不清楚,可能與大腦方面的問題與遺傳因素有關,目前國內可能有多少「過動兒」仍沒有相關的調查,在國外約有3%~5%的孩童可能有這樣的問題,在台灣可能平均十個兒童會有一個是過動兒;一般來說他們過動的行為隨年齡的增加會逐漸消失,但如果在小時候沒有給予正確及有效的協助,由於兒童時期注意力缺陷可能造成其學習上的遲緩,及衝動及過動的行為所造成的人際關係不佳,而影響到他們的自信心。

(
) 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診斷
在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 IV)它的正式名稱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或是我們簡稱的ADHD,這類的小孩可能出現二種類型的特徵:
1.
過動(hyperactivity)、易衝動(Impulsivity):過動顯示在孩子的活動量偏高,很難乖乖坐好,經常變換動作;衝動方面顯得較沒有耐心,要什麼總要求立即的滿足。可能出現下面某幾項的狀況:
經常手忙腳亂或坐時扭動不安。
在課堂或其他需好好坐在座位上的場合,時常離開座位。
在不適當的場合經常過度地四處奔跑或攀爬(在青少年或成人可僅限於主觀感覺不能安靜)
經常有困難安靜地遊玩或從事休閒活動。
經常說話過多。
經常在問題未說完時即搶答。
需輪流或排隊時有困難等待。
經常打斷或打擾他人。
2.
注意力不良(Inattention):做事較難專心,不易一件事從頭做到尾,容易分心,念書時常會有漏字、加字或跳行,亦常無法定下來專心聽人說話,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丟三落四。可能出現下面某幾項的狀況:
經常粗心不易注意細節,或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
在課堂或活動時不易維持注意力。
經常看起來不易專心聽別人正對他說的話。
經常有困難把事情或功課做完。
經常逃避、不喜歡或排斥需全神貫注的事。
經常難以規劃工作及活動。
需輪流或排隊時有困難等待。
經常遺失東西或遺忘事物。

三、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行為影響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兒童,常因注意力缺陷或過動/衝動的症狀,導致生活、學習及人際適應的嚴重困難,妨礙個人在社會、學業、或職業上正常的功能。有些過動兒也會有情緒或學習困難和動作不協調的情形,容易發生違規、意外事故、人際關係不良或學業成績低落現象。

四、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輔導與協助
(
)過動兒很難單純由家長或校方來確定,當有這方面的耽心時請向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做進一步的診斷。相信及尊重醫師的診斷與治療,有助於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生理改善,進而改善其行為表現。
(
)輔導過動兒原則:
1.
盡量少說「不」或「不要」,應明確的告訴他該做什麼、怎麼做。
2.
對他說話時聲音盡量放低、放慢、少做手勢、平心靜氣的講。
3.
請他做事時,要一件做完,再交代下一件事。
4.
除了用語言外,也要配合動作或圖表幫助孩子瞭解其所要做的事。
5.
養成規律化的日常生活。
6.
選擇活動量不高、不調皮搗蛋的孩子為玩伴。
7.
做功課時避免視聽方面的刺激。
8.
用行為改變技術的方法,多予鼓勵與制約正確行為建立。

15
、講次大綱
一、學習障礙兒童的行為特徵
二、學習障礙兒童的行為輔導目標
三、學習障礙兒童的生活輔導原則
四、學習障礙兒童的學習輔導舉例

貳、講次內容
一、學習障礙兒童的行為特徵
(
)、視知覺功能失常,迅速正確辨認字型或影像。
(
)、聽知覺能力失常:對聲音的分析或再認聲音較差,聽覺記憶不好。
(
)、注意力失常:分為注意力不足及注意力過度,因而干擾學習。
(
)、記憶力失常:在記憶力和記憶策略使用較差,影響學業及學習困難。
(
)、空間或時間定向能力不足:對於時間的意義缺乏了解,空間定向的概念較差。
(
)、學業表現困難。
(
)、動作活動失常:有時會過於頻繁,無法專心,有時又會過於缺乏活動力,出現倦怠的現象。
(
)、社會適應與情緒問題:學習障礙的兒童個性較內向害羞,難與同儕建立關係,面對新環境也會較容易不安,產生一些不適應的現象。

二、學習障礙兒童的行為輔導目標
1.
讀書習慣改變:因讀書習慣不佳導致學習困難,可針對讀書習慣加強。
2.
上課行為表現的改善:因上課常會不專心,在課堂上的學習障礙,輔導策略就訂定在孩子上課行為表現的改善。
3.
社交能力技巧改善:在社交技巧,或是在人際關係中,較難與人建立關係,可以針對社交能力技巧來做加強;確立友善人際關係。
4.
加強自信心的重建及自我看法提昇,強化兒童的自我摡念,協助兒童學習社交技巧,幫助兒童學習符合環境的要求,並且引導其認知自己的潛能。

三 學習障礙兒童的生活輔導原則
1.
建立與兒童的信任與和睦關係。
2.
真誠、接納與關懷學習障礙兒童的感受與困難。
3.
利用同理心專注引導澄清等技巧協助兒童解決學習困難及人際關係等問題。
4.
協助兒童獲得正確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學習方法。
5.
利用行為改變方式增強及鼓勵兒童的正確學習。

四學習障礙兒童的學習輔導舉例
1.
如兒童在組字規則和部件辨識出現困難時,可以利用部首教學法,在教學的時候先講解各部首的基本涵義後,再教導此部首的字,建議一次敎的字之間字意最好要有關連或是相同類別,讓兒童在記憶時就可以用較深度的認知處理方式來記憶。例:「水」,閃示「河川」、「水滴」等圖卡,再將溪、河、江、湖、海等同類字一起敎,另建議先敎可以具象化的字,再來才延伸到抽象化的字,讓兒童更能深刻地記憶。 當兒童學會各部首代表不同的意義後,即可教導他學會區辨形似字,建議使將這些字編成韻文的形式,幫助他記憶。
2.
在閱讀讀理解較弱兒童,可以從閱讀理解的指稱、因果關係、擷取大義、類比、精緻化、譬喻等六種文章中的意涵而了解兒童閱讀理解的缺陷處,提供適當的教學。如兒童是因為缺乏因果關係概念,則可加強邏輯思考能力:先列出一詞的原始意義,確定孩子已理解該意義後,請他造句。再列出含有引申意義的例句,但將該詞挖空或是以語句完成的形式呈現,先詢問孩子這一格應該是什麼意思?若孩子可以用自己的話說出符合題意的辭彙,則可以進一步教導該字與孩子所說的辭彙的關連性。


16
、講次大綱
一、自閉症兒童的特徵
二、自閉兒童的社會技能訓練
三、自閉症兒童的輔導與治療方式

貳、講次內容
一、自閉症兒童的特徵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傷而引起的發展障礙,通常在幼兒兩歲半以前就可以被發現。自閉症者從小就可能表現出語言理解和表達困難、難以與身旁的人建立情感、對各種感官刺激的異常反應,以及一成不變難以更改的固定玩法與行為等和一般兒童不同的特性。
1.
自閉兒的智力發展:自閉症的智力平均數大約在50左右, 大約70%-80% 的自閉症兒童的智力屬於智能不足的範圍, 一半以上的自閉症兒童智力分佈在中度和重度智能不足的範圍.
2.
自閉兒的社會互動:自閉兒經常表現出視覺迴避, 視若無物,缺乏依附行為,嬰兒期缺乏社會性微笑或伸出手臂等行為,對陌生人缺乏害怕, 害羞和焦慮反應 ;缺乏面部表情,缺乏身體接觸時的柔順反應,無法發展適當的同儕關係, 缺乏社會及情緒相互行為 ;抗拒環境的改變 ;缺乏求援性。
3.
自閉兒的語文和非語文溝通:自閉兒出生後口語發展遲緩,自閉症兒童中約有20%-56%會有語言退化現象,,有較嚴重的語言問題.
4.
自閉兒的行為是刻板化,興趣是有限的,對刺激的過度選擇,堅持特定的, 非功能性的常規或儀式行為。
5.
自閉兒感官方面的特徵:自閉兒對某些感官刺激的過度選擇,聽覺的低度敏感,視覺的異常反應,嗜吃或排斥某些食物;痛覺的異常反應,會出現自我傷害行為,感覺統合功能的異常。
6.
自閉兒易發生自傷行為及自我刺激反應。

二、自閉兒童的社會技能訓練
傳統的社會技能訓練如諮商方法、示範、觀察學習、及團體社會技能訓練,但是自閉症兒童社交技能訓練上有其限制。目前自閉症兒童的社會技能訓練主要有直接教學、社會溝通訓練及社會故事等。

三、自閉症兒童的輔導與治療方式
(
) 自閉症兒童的輔導原則
1.
自閉兒的輔導,除了從行為改變著手外,還要再輔以藥物的治療,要輔導自閉症兒,真的要有相當的耐心和愛心,可以透過一些早療課程,讓他們學習一些社會和情緒表達的方式以獲得改善。
2.
與自閉兒建立彼此信賴的關係:老師能真誠接受自閉症兒童,建立彼此溝通默契,有助於輔導進行及老師的教學。
3.
訓練自閉兒正確的人際溝通技巧與社會適應能力。
4.
提供自閉兒溝通、語言的表達訓練,用逐步漸進的行為改變技術教導自閉兒口語表達與溝通能力。
5.
對於自閉兒童所設計的課程及矯治內容可以彈性組合及多變化,以訓練孩子的類化能力,提昇認知程度。
6.
自閉兒宜採用實用化、具體化、生活化及功能性的教學原則。

(
) 自閉症兒童的治療方式
1.
遊戲治療:自閉兒童無法明確的使用語言表達及理解,可以利用身體動作遊戲取代語言作為溝通的方法。在遊戲的過程中,兒童可了解人我分離,並學習人際社交技巧,培養社會適應力。遊戲治療的目的就是藉遊戲的特質發揮兒童本身的自我治癒力,以抒發內在的情結,使人格得以正常發展。
2.
行為改變技術:自閉兒教育中最常被採用且有效的方法。是應用制約及操作制約方式改善自閉兒童不適應行為或使用增強建立兒童正確的適應行為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
感覺統合療法:利用兒童的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及肌肉關節動覺等五種基本感覺的刺激加以統合作適切反應。感覺統合療法的目的在於提供兒童感覺刺激的輸入,並適當的控制,讓兒童依內在驅策力引導自己的活動,自動形成適應性的反應,達到感覺的整合和統一。
4.
藝術治療:目的是是藉著繪畫及其創造性的自由表現活動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與衝突呈現出來,並且從繪畫過程中獲得抒解與滿足,而達到診斷與治療。
5.
音樂治療:讓自閉兒即興、自由的敲打以達到自我宣洩、解放及自我表現的目的。音樂治療可協助自閉者集中注意力、培養想像力、穩定情緒、促進社會化與語言互動、發展新的休閒技能與新的興趣。


17
、講次大綱
一、身體虐待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二、性虐待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三、精神虐待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四、疏忽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五、兒童虐待問題的輔導
六、憂鬱及有自殺傾向兒童的預防與協助

貳、17講次內容
一、身體虐待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遭受身體虐待的兒童經常會出現比較多外在的行為問題,如:不服從、容易發脾氣、攻擊同伴或人際關係不佳、情緒困擾,以及學業表現低落。

二、性虐待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遭受性虐待的兒童及少年除經常會顯現出恐懼、創傷後壓力疾患、焦慮、沮喪,以及較低的自我概念。

三、精神虐待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兒童及少年遭受精神虐待比較可能產生內在人格特質上的適應不良現象,而延遲與扭曲兒童的發展與機能,並且產生退縮與攻擊的行為。會有沮喪、焦慮、身體上的不適、社會疏離與偏見、不聽從成人的話及違反法律、與同儕間的肢體衝突,以及其它各種行為問題。甚至有暴力與自我傷害行為。

四、疏忽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疏忽受虐類型兒童及少年最容易發生,長期遭受疏忽的結果仍然會對受虐兒童少年造成諸多戕害。遭受疏忽經驗對於受虐兒童及少年的影響,往往與遭受身體虐待的兒童少年類似,這些受虐者經常會表現出攻擊、行為問題,以及較差的社交技巧。而他們也往往容易出現低智商、認知功能異常、語言障礙、學業中輟,以及學業上的表現不佳等現象。

五、兒童虐待問題的輔導
(
)、讓兒童及少年了解對於虐待行為的迷思與因應方式,並了解到如何尋求支持與援助,修正自己的自責念頭,承認所發生的事實,相信自己有面對挫折的勇氣;管理自己的怒氣與情緒。
(
)、對兒童虐待問題發生宜及時處理及掌握兒童行蹤及採取保護措施
教師在處理「受虐兒」時,不僅需要教育愛,還需要「勇氣」,克服心理障礙的勇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及時防範與克服問題,才能有效的保護兒童。
(
)、政府與社會應負擔起保護孩子的責任。
(
)、建立正確家庭教育模式:對家庭虐待暴力做家庭教育介入時,可依問題的嚴重程度,將所要推展的家庭教育工作分三級:初級預防、次級預防及三級預防。

六、憂鬱及有自殺傾向兒童的預防與協助
受虐兒因嚴重的憂鬱常會有自殺的念頭或傾向,需加以防範以避免導致無法彌補的結果。自殺之前常有一些行為徵兆或危險因素,值得注意及防範:
(
)自殺前的行為徵兆:兒童自我傷害(自殺)的警告訊號:如語言上的線索、行為上的線索、環境上的線索、及併發性的線索。
(
)自殺的危險因素:嚴重憂鬱若再加上衝動、暴躁或激怒的情緒,容易導致兒童的自殺行為,其他危險因素尚包括:經過治療後,憂鬱症有明顯的進步,於是大家從嚴密戒備中鬆懈下來,結果疏忽造成大錯。兒童以自殺威脅父母或老師,或是經常提起有關自殺的事,這往往會弄假成真,大人不可以掉以輕心。親人或好友的去世。長期生病困擾。在大眾面前受辱,情緒困擾。大眾新聞媒體的報導等,造成心理傳染及自殺行為發生。
(
)兒童自殺行為防範的措施與策略:
觀察兒童的行為徵兆,了解及分析所處的危險因素和環境適應狀況。透過相關的人、事、物來私下探聽兒童的意向和所作所為。觀察兒童的一舉一動,試探他對未來有何看法和計劃。對較小的兒童可以直接探問他心中的感受和想法。讓兒童傾吐心聲,加以傾聽並緩和他的情緒,但不必急於勸說或訓斥他。在緊要關頭可以直接問他有沒有自殺的企圖,以便直接加以防範。如果種種跡象顯示他有自殺的傾向,則要全天候的監視戒備,找專家或精神科醫師處理,或住院做徹底的診治。
(
)尋求社會資源與機構的協助
受虐兒通報警政單位或兒童保護機構,撥打全國婦幼保護專線:113/全國報案專線:110,或是向一些機構請求協助。

18
、講次大綱
一、網路對兒童及少年行為的影響
二、正向網路效益與兒童與少年的生涯探索
三、網路負面效應對青少年教育的影響
四、青少年使用網路的輔導
五、教師面對網路世界衝擊應有的態度
六、網路上癮青少年的輔導

貳、講次內容
一、網路對兒童及少年行為的影響
1.
隨著資訊社會的來臨,兒童及少年的學習、休閒、與娛樂都產生了許多的轉變。網際網路也可以是一個超大型的遊樂場,提供兒童及青少年前所未有的休閒生活和娛樂方式;網路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已經快要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兒童及青少年上網從事活動排行順序,以資料搜尋、看BBS文章、收發e-mail、隨意瀏覽www、聊天交友、玩線上遊戲居多。
3.
隨著全球資訊化的時代來臨,網際網路的普遍使用,網路資源取之不盡,不僅讓人與人之間有機會快速聯結,同時亦擁有無限想像空間,盡情地在網路的世界中虛擬出個人的一片天,網路彷彿具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吸引人的目光,流連忘返,青少年沉浸於網際網路的虛擬世界,缺乏處理現實生活壓力與人際關係能力,造成青少年高比例的情緒與行為障礙。
4.
網路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問題:包括壓力與焦慮,網路犯罪、網路色情、網路上癮、網路疏離症、網路假民主等問題。

二、正向網路效益與兒童與少年的生涯探索
1.
運用網路的獨特性與輔導結合,讓網路成為輔導的工具。對兒童的輔導也可透過網路的發展拓展專業服務的範圍,將生涯資訊、職業媒合、職業訓練以及個別測驗與諮商的實施等專業服務,以建立輔導的預防功能。
2.
網路有些特性,主動、多元、豐富、傳遞、試驗性等,輔導人員能夠妥善運用,讓網路生活已經成為兒童及青少年的主要休閒,將網路世界的一切虛擬認知、情緒、行為(社交),都轉化成現實生活的體驗。
3.
藉著網路的主動性來增進兒童及青少年對自己的覺察力,增加自我決策力,提升對生涯規劃的探索與了解。

三、網路負面效應對青少年教育的影響
1.
網路濫交的陷阱,使兒童及青少年面對兩性教育的發展更複雜與困難。
2.
網路遊戲的沉倫,網路遊戲成為學生的熱門討論話題,藉由網路遊戲尋找刺激與成就感,逃避真實人生的問題,使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人際溝通之輔導更顯重要。
3.
網路咖啡的誘惑:網咖的管理或規範,網咖物理環境的安全性或去網咖取代其他休閒地點等,為了去網咖所引起的後續效應,都是要多加留意的問題。
4.
網路犯罪的迷失:常見的網路犯罪行為有思想污染、色情污染、暴力污染、侵犯智慧財產權、自設非法網站營利等,如何加強學生的法治觀念與道德教育是學校要多費心思。

四、青少年使用網路的輔導
1.
慎防兒童及青少年網路成癮現象
2.
父母學習使用網路,共同和孩子討論上網的相關話題,或者是共同上網,並且了解他們常去的聊天室或電子佈告欄。接納青少年的網路使用行為,父母親應該訂定適當的使用規則,限定網路使用時間及訂定適當規則是必須的。
3.
慎防「網咖中輟潮」,父母除了應注意子女在家的網路使用之外,更應留心子女留連網路咖啡的問題。網路咖啡相關的管理法令也有待進一步的檢討。
4.
學校教育積極性的作為:
(1)
親職教育的加強與觀念的提昇。
(2)
拓展網路的師生對話空間與開放環境。
(3)
全球社會支援與資源共享。
(4)
加強休閒生活教育的輔導,安排多樣性的活動,開發學生多元智慧能力,使學生有學習與發揮潛能的機會,教導學生壓力放鬆技巧與處理問題的能力等,增加人際真實互動溝通的空間。

五、教師面對網路世界衝擊應有的態度
(
) 網路健康輔導:長期使用網路或電腦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這種直接的對視力或骨骼肌肉發育的影響,應該是最基本的認識。
(
) 接觸了解網路中流行的東西:教師瞭解青少年次文化,可以更清楚感受到網路吸引學生或滿足學生的何種需求。
(
) 安全與隱私:網路的安全性與隱私,學生或教師都受到影響,加強對別人的尊重是可以和學生多加以價值澄清溝通的。
(
) 自我教育與終身學習:資訊科技的高度發達,教師不斷充實進修,為教育專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與想像空間,而且充實學生人文思考素養。

六、網路上癮青少年的輔導。
第一步驟:協助當事人認知到自己已過度使用網路。
第二步驟:協助當事人認知到導致其過度上網行為的潛在心理問題是導致其逃離正常生活的結果。
第三步驟:協助當事人去面對現實,處理潛在的心理問題而非沉迷網路以逃避問題,讓當事人深切了解到逃避問題只是使問題更加惡化而已,並非解決問題之道。
第四步驟:協助當事人發展出改善過度使用網路行為的行動計畫並加以執行。
第五步驟:在逐步降低上網時間的同時,應培養出對時間的敏感度與對自我的監控能力。
分享之~ *-*


09 - (影音)檢核表與評量表之方法應用   女兒紅同學提供 
一、 檢核表
什麼是檢核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機會接觸使用到檢核表的機會。例如:我們常會使用檢核表來協助檢查或提醒需要做的事情,像是,出門購物或出遠門旅遊前,會先列一份清單,每找到一樣東西後就去掉一項,直到清單上的品物都一一核對過才算是完成這項工作。像這種查核的概念,也很普遍地被應用在幼兒園、小學等教保工作上。像是學校老師檢查學生有沒有寫功課?檢查有沒有戴手帕、衛生紙?幼兒發展是否達到一般標準?或是檢視日常生活中與幼童有關的的行政庶務是否做到?輔導工作是否有成效?等等,使用Yes or No概念來檢視是否達到目標的方式,就是一種檢核,而使用這種概念所設計出來的表格,就算是一種檢核表。

目前各縣市政府提供有「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此檢核表主要目的即是為提供一簡便工具,來評估幼童之發展表現是否與其年齡吻合,以便早期篩檢出疑似或可能有發展遲緩的兒童(,至於該兒童是否確實有發展遲緩情形,還需要經過再進一步的專業評估及檢查才可確定)。
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http://www.health.gov.tw/files/1/check_list.htm),共分「滿四個月、滿六個月、滿九個月、滿一歲、滿一歲半、滿二歲、滿二歲半、滿三歲、滿三歲半、滿四歲、滿五歲、滿六歲」等十二階段的發展檢核表。使用該檢核表進行初步篩檢選時,若有任何二個答案是圈選在網底欄內,或表內題號前有*之任何一題答案是圈選在網底欄內,或填寫人認為兒童有其他不尋常的功能或行為表現,則可到指定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

在啟智學校裡,是如何使用這些類似的檢核表來幫助重度障礙的小朋友發展的更好呢?一般而言,重度、極重度和多重障礙的孩子往往因為障礙程度的限制,導致無法施以標準化測驗;或因無法完成所有規定的分測驗,而使得測驗結果難以有效解釋孩子的發展狀況。同時標準化測驗得到的分數,在教育或課程設計上的應用很有限,所以啟智學校替代性的做法是選擇檢核表(如:生活適應能力檢核手冊、中重度智障者功能性教學綱要以及該校教師自行研發的職業適應能力檢核手冊等等)。

使用檢核表的目的:提醒觀察者去注意到他們認為值得留意的行為是否出現。一份好的檢核表會有明確的定義,讓觀察者容易使用,記錄者只要根據行為是否表現出來,表現出行為者勾記,沒有表現出行為者空白或打叉,來查核即可。
因此,可以很容易的收集到兒童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由於檢核表可以快速、全面地評估孩子的發展現況,讓老師們在短時間內掌握孩子的能力起點;同時孩子未達成的檢核項目可以作為教學目標的計畫依據,在教學過程中又可以依檢核項目進行形成性評量,讓有效教學的「評量──教學──再評量──」等步驟能緊密連結。

檢核表在幼兒園蠻普遍使用的。例如老師想瞭解幼兒的出席狀況,設計讓幼兒一早入園所時進行畫記。行為檢核表是一種行為的清單,可確認行為是否出現。例如家長、或老師想瞭解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現如何,就可以運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檢核表」。透過檢核表,初步瞭解幼兒自理能力之後,針對幼兒尚未出現的行為,家長或幼兒老師再進行輔導。例如多提供孩子練習的機會、設計相關活動等,幫助孩子建立該能力。

檢核表法的使用要領:
當現成的檢核表無法滿足研究者關注的議題時,建議可自行設計適當的檢核表使用。通常,形成一個有效的檢核表之前,需先有一些概念,做一些事前準備,去了解哪些項目是研究者關注、重視的,再逐一分項列出標的行為,其後再將檢核項目依邏輯加以組織,最後再盡量使檢核表的組織符合所欲觀察之目的。使用檢核表進行觀察時,不是憑印象記憶主觀勾選,而是應該對檢核的行為有清楚的界定,對行為的要求應有一致的看法。

二、 評量表
評量表亦稱為評定量表或特性量表(Rating Scales or Trait Rating)。評量表法是用來取得觀察印象的量化測量方式,它是一種快速摘要觀察印象的簡便方法。該方法是先將特定範圍幼童行為之發展快慢、出現頻率或強弱等,做一數量化的程度區分(例如,評量表中設定有從「經常」到「從不」或從「很棒」到「有待加強」等分成三個、五個或七個等級),再由觀察者依平時對幼童的印象或當場對幼童進行觀察,做判斷性的評量。

評量表在幼兒園的使用十分普遍,它可以大量又快速地評量孩子在各方面發展的狀況,也可運用在比較幼童們的個別差異上,還可用以確認幼童是否可以理解某項指令,或是學到某種技能。因此,對幼教工作者或學校教師而言,量表的使用對評量課程環境特別有助益,包括評估教室環境布置、作息時間、學習環境、及社會環境是否對幼童適宜。

評量表法是由評量者做判斷性的評量,但因評量者對評量項目的定義,常受限於主觀的判斷,再加上常常僅憑印象而非當場觀察,而容易造成評量的偏差。因此,像這類的評量方式最好能由教師、行政主管和家長一起進行,以平衡不同角度的看法。

檢核表與評量表兩者的差異在哪裡?MedleyMitzel1963)指出檢核表和評量表相當類似,都是屬於觀察者自己的判斷,但不同處在於查核表是對行為之是否出現做量上的判斷,而評量表則是對行為出現程度或如何表現來判斷,兩者都可現場或事後記錄,並可做簡單或長時間的觀察。

評量表法的使用要領:
1.
由熟悉幼童的成人來判斷圈選或填答
2.
評量基準避免用具價值判斷的字眼
3.
減少主觀因素的干擾
4.
確認評量表法的適用性
5.
可配合時間取樣法使用
6.
避免讓評量者知道被評者的個人資料
7.
採一定順序進行評量
8.
小心選擇評量的時間和觀察的狀況

設計評量表時有下述幾點注意事項:
1.
使用簡短、明瞭而容易的語句表達。
2.
評量表中的每個字都僅描述一個特別的意義,不可重疊使用該字的意義,以免造成混淆。
3.
確定指導語(或提示語)和所有評量項目的用字遣詞要一致。
4.
避免使用一般性的字眼,如平均、很好等定義不清、曖昧不明的字眼。
5.
避免使用價值判斷(如好壞、優劣等)的用語,因可能會影響評量者的判斷。
6.
確認所評量的內容能涵蓋各種可能發生的行為。
二、
10 - (影音)時間取樣法與範圍單位分析法之應用
一、 事件取樣法
「事件取樣法」是適用在觀察發生頻率較低的行為上;而「時間取樣法」則通常是適用在發生頻率較高的行為上。像是幼童的遊戲、語言使用、社會互動、吃東西等規律且經常發生的行為,都可適用。不論事件取樣法或時間取樣法均是對行為做取樣,兩者都是使用預設行為類別的觀察策略,以便觀察者用記次或計時的方式來記錄行為或事件。因此,時間取樣法和事件取樣法是兒童發展研究最常被使用的觀察策略。

舉例說明「事件取樣法」的使用方式。例如當老師懷疑某位幼兒在自由活動時間與人互動的頻率較低時,可運用Parten社會互動的概念預作分類,並設計一個社會互動個觀察表(如下表),在小朋友自由活動時間對該位幼兒進行觀察。時間取樣法,需要老師規劃觀察的時距,例如,觀察10秒鐘,休息20秒鐘。休息的時間可以對幼兒行為稍加說明於備註欄中。因此,在5分鐘內總共進行10次的觀察。類似這樣從星期一到星期五,總共就有50筆的觀察資料老師再進行行為類別的統計,就可以比較有確切資料來支持老師的擔心或是推翻它。

系統化時間取樣觀察前該如何訂出時距的長短、間隔及次數呢?時距的長短或間隔需要增長多少才可以做正確的判斷?以下有幾項原則:

1.
時距長短
通常,時距的長度與行為發生的頻率有關,而且時距的長度應和每一個單一行為發生的最小時間相接近(亦即時距內只出現一種行為)。最普通的時距是五分鐘或少於五分鐘。此外,倘若研究者使用多個行為類別查核時,觀察的時距需稍稍加長,以方便觀察者對複雜的行為類別加以判斷(亦即時距的長短足夠觀察者判斷記錄該行為)。因此,時距長度的選取還需根據被觀察行為的持續程度、記錄的簡單或複雜,以及觀察者的疲倦情形而定。

2.
時距間隔
時距間隔取決於所選取時距的長度、在時距內所要觀察對象的數目,以及所要記錄的細節的總數。

3.
時距次數
每一個研究對象所需要的時距數目,是取決於研究者需要觀察多久的時間才能獲得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樣本。一般來說,當行為的變異性較大或研究者較不了解此行為時,則所需的時間就要多。

時間取樣法是在一個合理的時間架構下,從更多不同的情境中選取大量的觀察對象或觀察資料的觀察紀錄法。使用時間取樣法時要先對目標行為訂出行為指標,才能有利觀察紀錄。觀察者首先必須將複雜的行為化約為幾項具體可觀察的類別變項,並將它定義清楚,再將想要觀察的行為分類列表,然後,記錄在單位時間內行為是否或出現的次數或行為時間的長短等。時間取樣法適用在觀察一位或一小組兒童的快速且連續發生的行為上,該觀察記錄法無法顧及行為的前因後果,但對於觀察到的行為很容易以量化方式進行統計分析。時間取樣法是一個可同時縮減資料紀錄與分析時間的有效方法。

二、 範圍單位分析法
範圍單位分析(field-unit analysis)又可稱為實地行為單元分析(Field-Behavior Unit Analysis)。它的主要概念是為了能同時保留樣本描述法具「持續行為及發生時情境」的優點,又能解決其「需要時間去轉換」的缺點。其分析方法是在觀察前即將行為區分為許多連續的單位,並將其轉換成各種不同的代碼或符號來代替,觀察者事前需熟記各種代碼或符號的意義,當行為發生時,只要將代碼或符號登錄,即能獲取連續行為的各項資料,不但方便現場觀察記錄,事後資料的分析處理也相當方便。

佛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Categories, 簡稱FIAC)是1950年佛蘭德斯(Ned A., Flanders)教授與其同事在明尼蘇達大學發展出來的互動分析(Interaction Analysis)系統。此系統幾乎包括每個可能發生的課室互動類型的類別。在該系統中佛氏將師生互動行為分成「教師語言型態」、「學生語言型態」及「無從辦別行為」等三大類型,共計十種基本行為類別。其「教師語言型態」中涵蓋代碼17的七種行為類別,而「學生語言型態」中包含代碼8的「狹隘的回應性談話」及代碼9的「廣義的主動性談話」等二種類別。代碼10的「靜默或吵雜」則屬於「無從辦別行為」之類型。

班級老師若想瞭解自己進行團體討論時同學發言的情形,就可以運用FLAC分析系統。初學者可能會一下子記不住10項類別,建議可以用錄音、錄影的方式進行協助,然而逐句進行分析。如果擔心自己分析的類別不知道正不正確,可以和同事共同進行分析討論,最後將所有的編碼謄寫在紀錄表中。如果發現89的行為類別很少,老師就需要再多製造機會提供同學發言。

通常,使用佛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進行觀察前,觀察者需記住每一行為的代碼,再加以練習,直到使用代碼有一定的速度後(如每分鐘20-25次記次),才開始正式進入觀察。正式紀錄時只需以代碼的數字來表示教室內所發生的行為。學者指出,這種系統觀察「不會有實際語言的紀錄,但其所記錄的數字可讓人推論出教室內的氣氛及描述教師的教學風格」。

觀察時,通常以三秒鐘為一個觀察單位,觀察者用心觀察傾聽,判斷該三秒鐘所代表的行為並予以記錄。費氏指出,觀察記錄時,不管行為的類別有沒有改變,應至少每三秒鐘記錄一次當時發生的行為類別。

運用FIAC,觀察者可以回答以下的問題:
  ■
學生在教室內說話的頻率如何?
  ■
與他們的教師比起來,學生說話是多還是少?
  ■
學生是互相交談,還是只與教師對答?
  ■
教師如何增強學生的不同行為?
  ■
教師使用何種策略,使學生參與課堂討論?

FIAC外,SRI課室觀察系統、學前觀察代碼系統、學前教育環境評量的生態行為系統等都屬範圍單位分析方法。

11 - (影音)兒童行為觀察所應包含的內容
一、兒童行為觀察的倫理規範:在觀察的過程中,特別要維護兒童的權益,包括: 進行觀察之前要獲得父母的書面同意、要讓父母親了解研究或觀察的目的、在書寫或口頭報告觀察結果時對於觀察對象應以代號或化名呈現、不可將觀察的對象或內容當做談天的話題等等。在與家長溝觀察發現時,尤其需要有良好的溝通方式根據專業知識做清楚說明,並須嚴守各專業角色間之分際,避免逾越界限而扮演了診斷者或治療者的角色。

二、當我們記錄我們的觀察時,要區分觀察到的現象以及觀察者所做的推論及詮釋,前者是我們感官所知覺到的,包括看到聽到的事實;後者是我們對所知覺到的現象的想法,包括個人意見以及詮釋。有些人會將記錄區分為兩個部份,他們在其中一欄記錄的是所觀察的現象,在另一欄則寫下詮釋的部份,如此可以避免將現象及觀察者的詮釋混在一起,如下表。
所觀察到的現象 詮 釋
7月13:早上11
點-小咪在自由選擇時間直接走向圖書區,他開始閱讀「好餓的毛毛蟲」。大約5分鐘之後,他走到積木區,站在那裡看芳芳和婷婷搭積木,看了大約10分鐘。我走過去問小咪,想不想和他們一起搭積木,小咪搖搖頭,走回圖書區。小咪是喜歡閱讀還是在避免親近其他的兒童?他為什麼只是在一旁看,而不願意加入呢?

三、發現兒童的行為模式:以一位當他人碰觸會有尖叫反應的幼兒及幼兒的求助行為為例來加以說明。以下做法有助於發現行為的模式及找出兒童行為或教學上的問題:
1.
長期地追蹤記錄幼兒行為,從傾聽兒童的談話、觀察幼兒與他人互動的反應
來尋求兒童不斷重複的行為模式。
2.
發現兒童在何種情形之下會重複某些行為
3.
探討所觀察的行為如何影響兒童的學習及其和他人的關係
4.
發現兒童為了滿足需求以及完成成長的任務所做出特定的努力,這些努力適
合嗎?兒童是否得到了想要的結果?

12 - (影音)兒童行為觀察歷程蘊含的應用價值
從一位三歲幼兒堆疊棕色梯的歷程探討如何適當地介入以培養兒童成功的經驗--------
成人所做的努力,並非都有助於兒童的學習,甚至可能阻礙了兒童的學習。不論在家中、教室裡或其他場所,要決定什麼時候及如何介入兒童的生活和學習,觀察提供了相關的訊息。
在介入之前先問自己以下問題:
1.
我們是否應該退後一步,給兒童更多的空間及時間以獨立去發現或者解決一個問題?
2.
兒童需要我們給予任何的幫助嗎?成人需要尊重兒童希望自己完成任務的心願。
3.
如果我們介入,該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我們支持兒童學習最好的方式,經常是稍微退後一步,然後讓兒童經驗一些事情。花些時間去觀察兒童在遊戲或工作的情形,以決定我們是要介入還是退後一步。

觀察幫助我們決定要做些什麼,包括:
1.
介入以及提供建議,我們可以等待並看看兒童會再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給他們一些時間去經驗、實驗,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支持,鼓勵他們嘗試錯誤,並提供他們有用的語言或思考方式。
2.
等待觀看,除非兒童一再失敗、已經感到非常生氣或挫折,我們徵詢兒童的方想法適度介入。
3.
反映描述兒童的行動,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兒童非常努力地完成一件工作,不妨用話語反映出他的努力。
4.
運用知識經驗預防衝突,如果預見有安全或爭執問題出現,可介入幫助兒童預先思考防範危險或衝突的發生。
5.
使用觀察發現來延伸擴展兒童的能力及成功的經驗,例如提供幼兒自我檢視錯誤的機會,而非直接加以糾正。

13 - (影音)兒童學校不適應行為輔導
一、 國小兒童不適應行為意義與類型
1.
兒童不適應行為意義是指兒童在學業上、生活上、人際關係及情緒上有了困難,而影響到生活。
2.
國小兒童經常出現的不適應型:包括(1)外向行爲:如逃學、逃家、打架、反抗、不守規矩、偷竊、破壞、欺負弱小、發脾氣、恐嚇、勒索等。(2)內向行爲:畏縮、消極、不合作、過分依賴、緊張、害羞、妒忌、自殺行爲等。(3)學業適應欠佳行爲:不做作業、注意力不集中、考試作弊、低成就等。(4)焦慮症候:坐立不安、發抖、緊張、頭痛、歇斯底里等。
二、青少年期生活適應的問題
青少年期生活適應的問題:輟學、偷竊、說謊、憂鬱、暴力、自我傷害等。

三、學習困擾兒童類型與原因
第一類低成就兒童:係指兒童的成就水準低於其能力水準之下,也是所謂的夠聰明但是不用功的兒童。
第二類,容易分心兒童:上課不專心,注意力散漫,上課精神不振,常打瞌睡,因學習不專心的習慣影響學習成績,成績持續低落或不穩定學習表現。
第三類,欺騙的學習行為:兒童透過不正確手段獲取在學習表面上的成就,喜歡抄襲別人作業,考試作弊等;這種自我防衛作用兒童往往內心中有認知失調與內在衝突現象。
第四類,學科的偏食:兒童可能偏愛某些學科厭惡某種學科,使得兒童在認知的平衡發展上遭遇挫折,學習能力低落,學習動機缺乏,進而影響整個學習歷程造成學習困擾。
第五類,學習恐懼兒童:兒童高度的考試焦慮,學習壓力與焦慮過度導致兒童厭惡上學, 對所有的學習都會排斥,拒絕學習 甚至懼怕上學。

四、學習困擾學生的輔導
1.
要幫助學習困擾兒童,首先我們要先探討他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
2.
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老師使用策略或創新教學法,吸引學生學習。
3.
學生學習時,多鼓勵與讚賞,增加學生成就感與信心。
4.
教導學生學學習策略與學習方法及正確學習態度。
5.
注意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
五、不適應行為學生的輔導原則
1.
了解與接納;2.回饋;3.澄清;4.增強:多獎少懲,以獎為主,以罰為輔。5.示範;6.改變環境。

14 - (影音)童與老師衝突的行為輔導
一、 兒童與老師衝突的行為特徵
1.
兒童偶而會對某些事表示不滿,對師長常有不滿的情緒,對某些事情看法較偏激。2.對特定老師的不滿,甚至是憤怒。導致師生關係不良 。
3.
成績長期欠佳,人際關係不良,而討厭學校的生活。
4.
習慣性的故意違背老師的意見、主張或要求。
5.
常有成群聚集或逃課的行為。以逃學逃家來逃避現狀。

二、兒童與老師衝突行為發生原因
1.
兒童的人格發展還未成熟。
2.
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3.
有時候兒童的情緒起伏較大,情緒不佳時,衝動易怒。
4.
覺得受到不公平、不合理待遇。
5.
想表現英雄氣概、爭取同儕認同與自我肯定的心情。
6.
引起老師注意及關心,不會正確使用措辭,致引起誤會及衝突。
7.
自尊心受到傷害,精神較焦躁, 挫折忍受能力低。

三、兒童與老師衝突行為輔導
(
)老師輔導原則
1.
教師平時應盡量多關懷及了解每位學生特質;
2.
教師應盡量避免用權威方式與此類學生互動;
3.
善用獎懲原則,公開獎勵,私下處罰,避免當眾責罵學生。
4.
指導學生學會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
5.
指導學生學習與他人做恰當的溝通。
6.
鼓勵學生以恰當管道向師長表達自己想法。
7.
考慮學生個別情況,給予不同的表現機會,肯定學生的各種才能。
8.
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習守法、服務的生活態度。
9.
教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方法,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幫忙。
10.
採用人性化的行為規範準則,以理性民主的態度來指導學生。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自我肯定。
11.
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資源協助了解學生真正問題或聯絡心理輔導機構、心理醫師協助醫療。

四、師生衝突的預防策略
(
) 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
1.
訂定管理規則,並能夠尊重學生合理的要求;
2.
對於學生有合理的期望,以避免增加學生過多的壓力。
3.
考慮學生個別情況,給予不同的表現機會。
(
) 建立有效的師生溝通
1.
多用傾聽、澄清與回饋,少用教訓與灌輸,使自己更開放、更有彈性,能夠接納學生的各種意見與建議。
2.
善用肢體語言,可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正向互動。
3.
發揮幽默的技巧,能更開明、創造性的扭轉情勢。
4.
常與學生接觸,了解學生的個別情況與差異。
5.
多點關懷與愛心,以「體諒」的態度來了解學生的困難與問題之所在。
6.
能夠處理自己本身的情緒,以及恰當的表達方式。
(
)了解並尊重學生的需求:
1.
了解學生的興趣與需要,並且能夠使其適時得到鼓勵與成功的經驗,而充分發揮其潛能與個人抱負。
2.
提供正常管道,容許學生適時發洩情緒,表達所思所想。
(
)善用教師專業權威,以贏得學生的信任
1.
引導學生了解正確的道德倫理觀念。
2.
體認本身工作的重要性,並且能夠以身作則。
3.
適時發揮專業知識的判斷與運用,避免濫用權威來管理學生。
4.
定期參與專業訓練的課程,能熟悉輔導技巧,協助學生身心發展。

(
)師生衝突的處理策略
1.
立刻隔離衝突
2.
認識並界定衝突
3.
運用幽默
4.
進行協調溝通
5.
尋求第三者協助

15 - (影音)特殊家庭兒童不適應行為與輔導
一、 家庭關係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功能健全的家庭是兒童安全感、自信與快樂的來源。健康的家庭系統包括有以下幾種特質:
1.
默契與承諾
2.
有齊聚一堂的時間
3.
互相讚美與感激
4.
有良好的溝通模式
5.
精神上的福祉
6.
應付危機與壓力。一旦家庭關係產生改變與失調,將會對兒童的成長以及整個家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家庭結構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1.
親子關係與子女偏差行為有密切關係。
2.
親職功能未能發揮,子女就無法培養自我控制的能力,而形成低自我控制人格。
3.
不良的手足關係:偏差行為可能會藉由手足關係之間的緊密結合,進而相互模仿與學習。
4.
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社會大眾的標籤及負向的態度,影響社會上的適應。
5.
過度寬容溺愛與放任的家庭成長的青少年將使其無法準備好去面對挫折與責任,也無法對他人表達基本尊重,常表現專橫、自我中心、自私的態度,易感到不安、找不到的方向與不確定感,同時將他們也會將沒被關愛或是引導他們的責任歸咎於父母。
6.
家暴的兒童會有情緒傷害、發展遲緩,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一般小孩高。
7.
隔代教養可能造成的兒童問題像是情緒問題、生理健康問題、行為問題、教育適應問題。
8.
外籍配偶與新移民問題包括語言、習俗文化人際溝通與子女教養問題等;其子女在此家庭結構較不健全之情形下,健康、學習、認同、行為表現等甚易遭致莫大困擾,甚至很可能產生偏差行為。

三、親子溝通與親職教育重要性
(
)有效的親子溝通:
1.
培養和諧溫馨的氣氛。
2.
要選擇適當的時空。
3.
善用溝通管道及媒介物。
4.
溝通要提綱挈領、言簡意賅。
5.
溝通時,父母的態度和藹誠懇,要適度尊重子女。
6.
多參與親子活動,以實際行動進行溝通。
7.
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無聲勝有聲。
8.
父母要有耐心,學會傾聽和接納。
9.
恩威並重,剛柔並濟,富幽默感,具有民主風度,要誠實守信。
10.
多用正向的言語進行溝通。
11.
以孩子的行為為對象。
12.
務必瞭解事實的真相。
13.
要設身處地的去瞭解子女的想法、看法和立場,多用開放的問話方式。
14.
跟孩子一起來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法。
15.
讚美是成功溝通的催化劑。

(
) 解決親子衝突方式
1.
父母親本身的責任與典範:(1).父母親要具有優良的人格特質;(2).父母親要營造美好有品質的婚姻;(3).營造良好的家風,家庭必須隨時保持平衡狀態,才能使家庭功能有效運作,每位成員穩定成長。
2.
父母管教方式:(1).管教時的適當角色定位(2).民主的管教模式。

16 - (影音)特殊兒童的成長與溝通
一、 特殊兒童分類
(
) 從教育訓練分類包括:
1.
智能不足者;
2.
學習障礙者:評定學習障礙者(標準成就測驗、評量歷程)、智力和成就的差距;
3.
行為失調學生:注意力缺陷、過動兒
4.
溝通障礙的學生:說話障礙(發音問題、口吃、聲音問題)、語言障礙(接收和表達上的障礙)、視聽障礙。
(
) 從生理狀態對身心障礙者的分類包括:
1.
智障者:發展期間由於普通智力功能發展遲滯而導致適應困難者。
2.
視障者:視野視力未達0.3或視野在20度以內者。
3.
聽障者:包括耳聾與重聽者,耳聾是指患者生活中無法行使聽覺功能者,重聽者是指有輕微或嚴重聽力喪失者。
4.
腦性麻痺者:因大腦某些區域損壞而導致終生的身體障礙者。
5.
肢障者:因先天或後天因素造成肢體殘障者,如小兒麻痺或截肢者。
6.
多重障礙者:具有身體或智力等多種程度的障礙者。
7.
其他:學習障礙、情緒失常、神經或肌肉問題、其他類。

二、特殊兒童的發展特徵
1.
認知方面:除了智障者或多重障礙者有智能偏低狀況外,其他類的智能與常人無大差別,但殘障者因身體缺陷,無法和正常人享受相同平等的教育和期望,使得大多數殘障者認知技能缺乏,包括思考、推理、問題解決能力的受限。
2.
自我觀念方面:大都缺乏自信心,缺乏對自我的了解,逃避面對自己的缺陷易自卑。
3.
行為和社會能力方面:缺乏自我控制力、對人防衛心強、易有攻擊和敵意、缺乏積極性參與感、過度焦慮和缺乏安全感、外表邋遢、動作怪異、逃避與人接觸等現象。
4.
溝通表達方面:缺乏溝通技巧、表達能力笨拙自卑、害怕與人交流,擔心別人的嘲笑。
5.
生活適應方面: 自我定向上自主定向和追求方向比正常人低。價值觀偏向外斂, 相信成敗非自己能掌握。自我覺知及決策力偏低,個人技能及工作技能與正常人無差異,工作適應力較低。家庭與社會適應力尚可。

三、特殊兒童的親子溝通
1.
覺知:父母親必須要隨時注意孩子的面目表情、行為舉止,這樣才能瞭解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狀態,進而能主動的與子女交談,產生溝通的動機,也才能適時的給予輔導與協助。
2.
傾聽:當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或吐露自己的感受時,父母應該要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很「全神貫注」地在注意聽你的想法與感覺,適時的給予回應或支持,會讓彼此的關係更為接近。
3.
關注:縱使父母親本身太忙,關心的話語與眼神還是不可或缺的,或是偶而身體動作的接納(如擁抱、摸摸頭),以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
4.
同理心: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思考,會讓彼此的感覺更為接近,也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體會孩子的喜怒哀樂,「將心比心」是最好的形容詞。
5.
主動的鼓勵與開口:主動發現孩子的優點,多給孩子鼓勵,就算孩子做錯事,也應該讚賞孩子做事的努力。
6.
注意語氣與聲調:不要老是用責備的口吻,多使用和善、建議的語氣。
7.
我訊的應用:我訊包含三個因素,行為-當你、感受-我覺得、後果-因為,可以讓孩子瞭解他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傷害或後果,儘量表達自己的情緒,切忌責罵或處罰。
8.
衝突的解決:親子難免會發生衝突,針對問題與孩子一起思考辦法,和平的解決問題,更可以培養親子間的良好關係。如果父母本身有過錯,應該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歉意,以化解誤會,促進家庭和諧。

四、特殊兒童的心理調適與輔導
1.
增進自我了解與覺知力。
2.
促進與社會的溝通與互動。
3.
增加情緒智慧,學習自我控制情緒,良好人際溝通具有同理心積極向上。
4.
增進人格成熟度與心理健康。
5.
尋求諮商與諮詢的社會資源。

17 - (影音)兒童虐待行為與輔導
一、 兒童虐待行為與類別
兒童受虐的類型以身體虐待約最多,疏忽次多,精神虐待再次之,再來是性虐待。

二、兒童受虐待因素
1.
兒童因素:有生理,精神或行為方面的異常的孩子會比其他兒童容易受到虐待。
2.
家庭因素:孩童的父母親自己本身成長在有暴力傾向的家庭裡,或是童年也有受虐的經驗、還有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單親或離婚等家庭因素,會是比較容易發生暴力事件的,但絕對不代表社會地位高及富裕的家庭就沒有虐待兒童的事件。
3.
社會因素:上會上的因素,例如像是社會對體罰的看法、報章雜誌、電視媒體對暴力事件的宣揚、人際關係的冷漠,還有社會對受虐兒童的重視性等,都會影響兒童暴力事件的發生率及檢舉率。
4.
直接誘因:暴力事件的發生常有一個導火線,例如像是兒童哭鬧不停、學校成績表現不好、大小便控制失常、家庭經濟問題或父母婚姻關係出現危機等。
受虐經驗會導致受虐兒在心理、行為、認知,等各方面的傷害。

三、虐待對兒童的發展影響
1.
身體虐待對兒童行為的影響:會顯現出比較多外在的行為問題,包括:不服從、容易發脾氣、攻擊同伴或是其他人、人際關係不佳、情緒困擾,以及拙劣的社交技巧等。同時也經常表現出較差的同情心、有物質濫用與偏差行為及在學業的表現低。
2.
性虐待對兒童行為的影響:會顯現出比較多心理問題與日後過多的性行為外,也有恐懼、焦慮、沮喪,以及較低的自我概念,心理發展延遲與扭曲,退縮與攻擊的行為。
3.
精神虐待對兒童行為的影響:引發孩子情緒上、行為方面的問題,在學校課業的表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行為問題就是暴力與自我傷害行為。
4.
疏忽對兒童行為也會產生影響,遭受疏忽經驗對於受虐兒童及少年的影響,往往與遭受身體虐待的兒童少年類似。

四、受虐待兒童的行為特徵
(
) 受虐待兒童的身體虐待特徵:
1.
經常外表邋遢、衣著不整,或過度整潔。
2.
身上有傷痕:瘀傷、燒傷等。
3.
表現消極及退縮行為,不喜與他人來往,拒絕同學到家中。
4.
易發怒,常表現具攻擊性行為,對權威有強烈的反抗心。
5.
極度缺乏自信,也不相信他人友好的表達。
(
) 受性虐待兒童的行為特徵:
1.
走路或坐下時困難。
2.
過度的性語言、性遊戲、性舉止、性攻擊。
3.
害怕或非常討厭某些特定家人。
4.
失眠、精神狀況差,突然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有障礙,或突然課業成績退步。
5.
提前上學或延後放學的時間、曠課、逃家、逃學。
6.
經常表現沮喪憂鬱,對未來沒有希望,言語與行為上有自殺的企圖。
7.
與同儕關係惡劣,無法與他人產生友誼。

五、受虐待兒童的心理調適與協助
(
) 通報警政單位或兒童保護機構:撥打全國婦幼保護專線:113/全國報案專線:110/0800024995
(
) 給於受虐兒情感上的支持與再保證。
(
) 老師與親友的幫助原則:
1.
尊重孩子,避免兒童被詢問造成二度傷害。
2.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覺,多聽少說。
3.
讓兒童了解,父母間的暴力不是孩子的錯!
4.
讓兒童了解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5.
尊重孩子的隱私權。
(
) 適當的安置。

18 - (影音)網路成癮行為與輔導
一、網路成癮症狀:
(
)所謂「網路成癮症」是指過度使用網際網路,而導致無法正常生活的人。
(
)網路成癮症特徵
1
、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活動,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的情形。
2
、覺得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線上才能獲得滿足。
3
、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總是失敗。
4
、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時,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易發脾氣。
5
、花費在上網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久。
6
、為了上網,寧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或教育機會損失的危險。
7
、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自己涉入網路的程度。

二、網路成癮的原因
兒童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釋放一些感覺,諸如無助、罪惡、焦慮或沮喪。

三、網路成癮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1
、親子疏離:由於上網時數過長,或者常去網咖,結交朋友,亦使親子之間互動少,使網路成為親子關係不佳之導火線。
2
、人際疏離。
3
、與現實脫節:網路上的虛擬世界使人覺得放鬆和新奇有趣,因此月來閱不喜歡現實中的世界。
4
、性偏差概念:網路情色資訊量多且複雜,對性行為與觀念等容易產生不良影響。
5
、沉迷上癮。
6
、報復行為:由於網路匿名性的特性,造成自我誇張、隱藏、欺騙,並使用它攻擊別人,變成了一種自我發洩。
 
四、網路成癮兒童的心理調適與輔導
1.
早期發現、早期阻斷是重要的,避免越陷越深最後很難去戒掉。
2.
提供其他更有吸引力的休閒建議,讓孩子分心思從事其他的活動。
3.
多抽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並協助孩子選擇有益身心的軟體。
  父母可以共同討論電玩或電腦使用的時間、約定使用的規範,當孩子依約定使用時,不要忘記給他們一些獎勵。
4.
讓孩子知道沉迷於電玩或電腦的後果,讓孩子警覺事情的嚴重性,也可以找一些有關網路成癮的報章雜誌,增加他們這方面的資訊。
5.
兒童有網路成癮現象可求助於專業的兒童精神醫師,尋求診治與醫療方式。

第八講:量化觀察法之特色、優點與限制 李淑娟老師提供
質化觀察記錄法的最大的優點是它能詳盡的描述情境,提供了充足的細節資料,同時也能保留事件發生當時的順序;然而,它的主要缺點就是必須花很多的時間在資料的紀錄與分析上。
量化觀察資料法的最大優點就是能快速獲得及處理大量觀察資料。簡單來說,就是希望在短時間內取得大量資料,而且能快速的處理觀察所得的資料。
歸納量化的觀察記錄法有時間取樣法、檢核表法、評量表法、範圍單位分析法四種。
時間取樣法特色:時間取樣法是在一個合理的時間架構下,從更多不同的情境中選取大量的觀察對象或觀察資料;時間取樣法允許觀察者記錄並標示行為,記下行為發生的頻率,或是測量行為持續的時間。

※時間取樣法優點:
1.
省時省力易登錄
2.
能掌控觀察時間
3.
能正確且客觀地掌握行為本質
4.
觀察紀錄內容客觀且具代表性
5.
適合大量樣本的觀察
6.
可以了解行為發生的頻率
7.
量化資料易於統計分析

※時間取樣法限制:
1.
時間取樣法無法顧及行為的前因後果
2.
無法用來觀察發生頻率低的行為
3.
無法用來觀察內在思考層面的行為
4.
無法得知有關行為背景、過程、因果關係及結果的質性資料
5.
較難確定許多行為間的相互關係
6.
可能造成真實行為被錯誤歸納的情形
7.
可能誤解行為原貌
8.
觀察前需花較多的時間練習與準備相關工具
9.
記錄期間觀察者無法與兒童互動
檢核表的特色:容易使用,記錄者只要根據行為是否表現出來,表現出行為者勾記,沒有表現出行為者空白或打叉,來查核即可。因此,可以很容易的收集到兒童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

※檢核表法的優點:
1.
快速及容易使用
2.
可以評估孩童的個別需要
3.
一次可以記錄一位以上的孩童

※檢核表法的限制:
1.
教師可能會誤用與孩童發展階段不符的檢核表
2.
檢核表較缺乏彈性,無法呈現問題以外的資料
3.
記錄資料中缺乏行為的質性資料及情境資料
評量表的特色:評量表可以大量又快速地評量孩子在各方面發展的狀況,也可運用在比較幼童們的個別差異上,還可用以確認幼童是否可以理解某項指令,或是學到某種技能。因此,對幼教工作者而言,量表的使用對評量課程環境特別有助益。

※評量表法的優點:
1.
記錄省時方便
2.
評量者不需受特別訓練
3.
評量表適用觀察的範圍層面很廣
4.
資料分析方便
5.
能判斷行為表現的程度

※評量表法的限制:
1.
無法呈現行為的因果關係
2.
易流於主觀判斷
一般評量作答易犯的判斷錯誤易犯錯誤類型 內涵 舉例說明
集中趨勢(central tendency)一般人作答時為避免評量過於極端,而多選擇中間答案五點量表中,傾向選擇「3」的答案。
月暈現象(the hollow effect)評量者受到不完全相關因素的影響,以致判斷不正確。
觀察到哥哥具攻擊性行為,而不正確地聯想到弟弟也具攻擊性行為。
邏輯錯誤(error of logic) 評量者將二項近似的項目評量為一致。
某人「很努力」,就判定他「成績好」;事實上「努力」與「成績」是兩件事,其結果不一定一致。
對比錯誤(error ofcontrast)評量者以自己的價值觀當判斷基準,判斷時不是與自己的相似就是與自己的相反。與自己價值觀相似的就打高分,與自己價值觀相反的就打低分。
近似錯誤(proximityerror)近似的題目若在時間和空間的安排上沒有特意錯開,則容易被評為類似答案。
若將「同理心」與「同情心」兩者放在一起評量,則可能出現類似的答案。
範圍單位分析法的特色:是在觀察前即將行為區分為許多連續的單位,並將其轉換成各種不同的代碼或符號來代替,觀察者事前需熟記各種代碼或符號的意義,當行為發生時,只要將代碼或符號登錄,即能獲取連續行為的各項資料,不但方便現場觀察記錄,事後資料的分析處理也相當方便。

佛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Categories, 簡稱FIAC)將師生互動行為分成「教師語言型態」、「學生語言型態」及「無從辦別行為」等三大類型,共計十種基本行為類別。

SRI教室觀察系統是同一時間內涵蓋多種重要範圍的系統。該系統是從Flanders 的系統建立起來的,除保有FIAS的特色外,又擴大了教師在討論團體之外的語調及非口語暗示。該系統共包含(1)物理環境資料(2)課室查核表(3)五分鐘互動時間表等三個分開的工具。透過SRI觀察系統研究者可以從中了解到教室內進行什麼活動和師生互動的情形。例如在教室內誰說話、對誰說話、以什麼態度說話,情緒的表現如何等資料。藉此資料研究者可以了解到老師教學的態度和學生的反應所產生的相互影響情形,亦即蒐集到課室中教學模式的運作情形,以及注意到真實課室狀況和印象中狀況之差異性。


10 - (語音)兒童學校恐懼症
兒童學校恐懼症行為特徵
兒童平常即表現出焦慮,甚至是恐慌的狀態。一想到上學或到校時,即產生身體不適之現象,甚至有恐慌的反應。容易有課業學習困難的現象,經常缺課。嚴重的「懼學」,有人際關係不良的現象。

二、兒童學校恐懼症行為成因
可能因兒童缺乏安全感的依附,產生逃避的心理狀態;父母期望太高,或孩子覺得父母的期望很高;曾經受到老師當眾羞辱;同儕關係不佳;懼怕在學校中可能發生某些無法應付的問題;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課業適應問題。兒童承受極度壓力的心理狀態。

三、兒童學校恐懼症行為輔導
1.
預防性輔導,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輔導機構協助診斷,多透過各種動態、靜態活動,以增進同學間彼此的認識與了解。
2.
對於剛入學或重新編班的學生,多給予關懷和輔導。
3.
注意班上的同儕互動情形,以協助人際關係不良學生的適應。
4.
多和家長溝通聯繫, 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5.
注意個別差異,協助學生作適性發展。
6.
立即性處理,與家長聯繫,請家長協助接送上、下學;
7.
了解缺課原因,訂定輔導策略。
8.
會同其他任課老師,勿給予太大壓力,多給予鼓勵;進行個別的補救教學;
9.
利用同儕的支持力量,增強其到校的動機。


11 - (語音)兒童人際關係不良的行為輔導-如何介入學生的人際問題
兒童人際關係不良的行為特徵
1.
兒童的自我封閉,生活在自我世界裡,失去人際關係學習機會;沈默寡言,很少與同學交談。
  面對陌生人會退縮;說話緊張,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
2.
缺乏人際溝通技巧,自我意識強烈,堅持己念,不願合群,易與人產生誤會和爭論。
 有時候意見特別多,任何事情常持懷疑的態度;喜好爭辯,常與人針鋒相對。
3.
孤僻的人際溝通,出言不遜,行為偏激,人際間不協調,偶有衝突事件發生。
 如 言行偏激,態度傲慢;不服管教,頂撞師長;耍老大,欺負弱小。

二、兒童人際關係不良的行為成因
1.
兒童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不善於表達意思。
2.
以自我中心的形式思考,與同儕互動時,易導致自私自利,不易與人妥協。
3.
主觀意識強烈,自我封閉,自信心不足,缺乏安全依附,人格發展較不健全。

三、兒童人際關係不良的行為輔導
1.
從團體活動中,設計活動,讓學生學習溝通技巧。教導學生人際交往的良好方式。
2.
實施個別輔導,促使學生開放自己,接納他人。輔導以理性溫和的言詞代替辯論。
3.
落實自治活動,培養領導的能力,學習服從的態度。培養民主風度,尊重他人看法,接納不同意見。
4.
透過小組討論方式,鼓勵學生發表意見,表達看法。輔導學生提出建設性意見,減少負面批評。
5.
培養兒童的多元興趣,結交朋友,擴展人際關係。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
6.
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資源協助了解學生真正問題或聯絡心理輔導 機構、心理醫師協助醫療。


12 - (語音)家庭結構與兒童行為發展
現代社會中親子溝通的變化
(
) 家庭結構的改變:現代社會,傳統家庭結構已面臨瓦解,小家庭制度取代大家族共同生活的家庭型態,又因離婚率的上升,工作流動性大,雙薪家庭的增加,子女在生活上深受許多科技的影響,使得父母的管教權力及影響力也漸漸減弱。
(
) 現代社會-父母教養方式的改變:現代父母不再是以專制權威式教養方式為核心,以往權威的束縛已被尊重取代。 新一代的父母,不再一昧牽著孩子走路,而願意陪在孩子的身旁走一段 。
(
) 親子溝通技巧:隨著工商業社會的興起,整個社會的結構也已與過去的農村社會的不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家庭結構的組成及親子關係的轉變。父母親對於兒女不再是權威代表,父母親與子女之間的距離縮短,接觸的時間增加;但是隨著子女接觸訊息管道多元且快速,家長不再是訊息的主要來源者,所以子女的自主性逐漸的高漲,父母親不能再以傳統的權威與子女溝通,親子的互動關係轉變是現代社會家庭功能改變的主要因素。

二、家庭結構完整才能培養孩子正常行為的發展
(
)父母親要營造美好有品質的婚姻:
1.
婚姻鞏固美滿是家庭幸福的核心,也是子女健全成長與發展的重要關鍵。
2.
由完整婚姻所組成的甜蜜家庭,是促進兒童社會化最有利的生活情境,也是培養兒童適應人格最理想的安全教育環境。
3.
健康快樂的父母,常來自健康快樂的家庭,父母真誠相愛、溝通良好,在孩子養育上扮演著互為支持的角色,會深深影響子女的生命價值觀、信念及生活態度。
(
)民主的管教模式
1.
家長要使孩子對自己誠實,應先與他們建立一個健康的溝通習慣,讓孩子習慣與家長談論自己的事情。
2.
家長應公開表示他們對孩子十分信任。
3.
讓孩子明白沒有人是完美的,所有人都有機會犯錯。
4.
每當孩子主動跟你透露自己的一些過錯或失敗時,切勿輕易生氣。家長應先肯定和讚賞孩子誠實,才能耐心教導他們 。

三、特殊家庭結構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
)管教方式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1.
父母管教過嚴,對孩子寄予深切的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在孩子的獨立人格漸漸發展成熟的過程中,往往成為孩子的極大的負擔。不當的管教方式:限制太多、沒有隱私權、在家中沒有發表意見和屬於自己的空間;懷疑孩子的能力、零用錢的限制;挨打、怒罵、體罰。
2.
對兒童的影響包括:子女模仿或把憤怒潛伏在心中,一發不可收拾。教導出脆弱不成熟的子女,具有害怕、困惑,情緒不穩定、不快樂,易生氣無目標,不友善、壞脾氣的小孩。反叛、離家出走。父母言行不良,父母不正確的價值觀、社會接觸、言行和背景給兒童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
)親子間衝突對兒童行為影響
導致親子間的衝突因素有很多,社交生活與風俗;責任感;學校;家庭關係;價值觀與道德觀。親子間的溝通時間少,彼此間的看法與價值觀因缺乏溝通,而導致彼此的不了解,無法設身處地的替對方想,就容易發生衝突。
(
)家庭結構變化對兒童成長與行為的影響深遠:如單親家庭、家庭暴力、隔代教養、新住民等問題對兒童及青少年行為衝擊大。


13 - (語音)新移民家庭兒童教養
新移民問題對社會的影響
台灣外籍新娘與新移民目前存在的問題包括語言、習俗文化人際溝通與子女教養問題等;其子女在此家庭結構較不健全之情形下,健康、學習、認同、行為表現等甚易遭致莫大困擾,甚至很可能產生偏差行為。大致分三個方面:
(一) 社會適應、文化調適問題:台灣的弱勢男子和東南亞的弱勢女子所共同組成的跨國婚姻家庭,不僅須面對婚姻調適、子女生養等問題,更需要面對跨文化適應所帶來如風俗民情、生活價值觀差異、和語言溝通隔閡等衝擊,加上「買賣婚姻」烙印、雙方結婚動機不同,台灣男子為解決延續後代的壓力,東南亞女子則以經濟為最重要考量因素之一,跨國婚姻必然會比同國同種族結合之婚姻家庭容易產生婚姻不協調、夫妻關係衝突及養育小孩等問題。
(二) 家庭婚姻問題:非以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短段時期可能基於經濟的因素未被當事者所重視,但長時間對婚姻及家庭產生的效應,實待觀察、輔導。
(三) 親子教育問題:就東南亞新娘普遍教育水平差,語言能力不足,無論父職或母職部分,同樣限於夫妻社經地位或身心障礙困難,在提供下一代教育產生障礙。

二、新移民問題與不適應行為的原因
(
) 新移民有許多是外籍新娘,他們來台的主要動機是經濟誘因因素。
(
) 外籍新娘嫁到台灣之後所面臨的生活適應困擾包括在飲食習慣、語言、生活習慣上及人際互動的困擾,其中以人際關係困擾為最主要困擾。長期下來即產生情緒困擾,如想家、想哭、睡不著、寂寞、生氣、焦慮、後悔等等,對其子女行為表現會有較負面影響。

三、新移民子女教養問題
(
) 新移民的子女由於受到父母社經地位較低、管教態度較放任疏忽、家庭成員溝通困難、家庭衝突頻繁及主要照顧者語言能力不好、忙於家務生計等不利因素影響,致使子女在行為表現上似乎有負面表現,學業成就較低落,語言程度較差的現象。
(
) 新移民子女在學業成就上,以語文發展能力較為遲緩,行為表現上,負面行為表現較多,如打架、遊蕩、頂撞大人等等。

四、新移民家庭兒童學習困擾的行為與輔導方式
(
)移民家庭兒童學習困擾的行為特徵:學習能力低落,學習動機缺乏;有些是先天學習能力較低,學習基礎較差。上課不專心,注意力 散漫。精神不振,常打瞌睡。不守秩序。學業成績低落。不懂學習方法,沒有學習計劃,學習習慣欠佳。先前學習不順,導致銜接困難。家長的鼓勵、關懷較少。貪玩,睡眠時間不足。想引起別人注意 和關心。被動,不能主動學習。
(
)新移民家庭兒童學習困擾的學習輔導方式
1.
學科教師應先教學習方法,再教教材內容。
2.
運用開放性的發問技巧,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3.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善用「小老師」協助學習。
4.
酌減作業份量,並多 樣化作業內容,提高學習興。
5.
輔導學生擬訂預習特質。
6.
協助了解學生性向、多方面發展專長。
7.
實施補救教學,增進學習效果。
8.
教學方法活潑、多元,提高學習興趣
9.
妥善運用獎懲原則,多獎少罰,以獎為主,以罰為輔。
10.
改進命題技術,給予成就感。


14 - (語音)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行為與輔導
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定義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兒童俗稱過動兒,主要的症狀是其行為持續的表現在注意力不足或過動和衝動方面的障礙。

二、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成因與診斷
(
)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成因
兒童在三歲以前的過動與注意力短暫是正常反應,但是六七歲後兒童仍然表現過動與注意力缺陷則須考慮其生理障礙反應。造成「過動兒」真正的原因並不清楚,可能與大腦方面的問題與遺傳因素有關,目前國內可能有多少「過動兒」仍沒有相關的調查,在國外約有3%~5%的孩童可能有這樣的問題,在台灣可能平均十個兒童會有一個是過動兒;一般來說他們過動的行為隨年齡的增加會逐漸消失,但如果在小時候沒有給予正確及有效的協助,由於兒童時期注意力缺陷可能造成其學習上的遲緩,及衝動及過動的行為所造成的人際關係不佳,而影響到他們的自信心。
(
) 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診斷
在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 IV)它的正式名稱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或是我們簡稱的ADHD,這類的小孩可能出現二種類型的特徵:
1.
過動(hyperactivity)、易衝動(Impulsivity):過動顯示在孩子的活動量偏高,很難乖乖坐好,經常變換動作;衝動方面顯得較沒有耐心,要什麼總要求立即的滿足。可能出現下面某幾項的狀況:
經常手忙腳亂或坐時扭動不安。
在課堂或其他需好好坐在座位上的場合,時常離開座位。
在不適當的場合經常過度地四處奔跑或攀爬(在青少年或成人可僅限於主觀感覺不能安靜)
經常有困難安靜地遊玩或從事休閒活動。
經常說話過多。
經常在問題未說完時即搶答。
需輪流或排隊時有困難等待。
經常打斷或打擾他人。
2.
注意力不良(Inattention):做事較難專心,不易一件事從頭做到尾,容易分心,念書時常會有漏字、加字或跳行,亦常無法定下來專心聽人說話,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丟三落四。可能出現下面某幾項的狀況:
經常粗心不易注意細節,或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
在課堂或活動時不易維持注意力。
經常看起來不易專心聽別人正對他說的話。
經常有困難把事情或功課做完。
經常逃避、不喜歡或排斥需全神貫注的事。
經常難以規劃工作及活動。
需輪流或排隊時有困難等待。
經常遺失東西或遺忘事物。

三、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行為影響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兒童,常因注意力缺陷或過動/衝動的症狀,導致生活、學習及人際適應的嚴重困難,妨礙個人在社會、學業、或職業上正常的功能。有些過動兒也會有情緒或學習困難和動作不協調的情形,容易發生違規、意外事故、人際關係不良或學業成績低落現象。
四、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輔導與協助
(
)過動兒很難單純由家長或校方來確定,當有這方面的耽心時請向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做進一步的診斷。相信及尊重醫師的診斷與治療,有助於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生理改善,進而改善其行為表現。
(
)輔導過動兒原則:
1.
盡量少說「不」或「不要」,應明確的告訴他該做什麼、怎麼做。
2.
對他說話時聲音盡量放低、放慢、少做手勢、平心靜氣的講。
3.
請他做事時,要一件做完,再交代下一件事。
4.
除了用語言外,也要配合動作或圖表幫助孩子瞭解其所要做的事。
5.
養成規律化的日常生活。
6.
選擇活動量不高、不調皮搗蛋的孩子為玩伴。
7.
做功課時避免視聽方面的刺激。
8.
用行為改變技術的方法,多予鼓勵與制約正確行為建立。


15 - (語音)學習障礙兒童的行為輔導
學習障礙兒童的行為特徵
(
)、視知覺功能失常,迅速正確辨認字型或影像。
(
)、聽知覺能力失常:對聲音的分析或再認聲音較差,聽覺記憶不好。
(
)、注意力失常:分為注意力不足及注意力過度,因而干擾學習。
(
)、記憶力失常:在記憶力和記憶策略使用較差,影響學業及學習困難。
(
)、空間或時間定向能力不足:對於時間的意義缺乏了解,空間定向的概念較差。
(
)、學業表現困難。
(
)、動作活動失常:有時會過於頻繁,無法專心,有時又會過於缺乏活動力,出現倦怠的現象。
(
)、社會適應與情緒問題:學習障礙的兒童個性較內向害羞,難與同儕建立關係,面對新環境也會較容易不安,產生一些不適應的現象。

二、學習障礙兒童的行為輔導目標
1.
讀書習慣改變:因讀書習慣不佳導致學習困難,可針對讀書習慣加強。
2.
上課行為表現的改善:因上課常會不專心,在課堂上的學習障礙,輔導策略就訂定在孩子上課行為表現的改善。
3.
社交能力技巧改善:在社交技巧,或是在人際關係中,較難與人建立關係,可以針對社交能力技巧來做加強;確立友善人際關係。
4.
加強自信心的重建及自我看法提昇,強化兒童的自我摡念,協助兒童學習社交技巧,幫助兒童學習符合環境的要求,並且引導其認知自己的潛能。

三 學習障礙兒童的生活輔導原則
1.
建立與兒童的信任與和睦關係。
2.
真誠、接納與關懷學習障礙兒童的感受與困難。
3.
利用同理心專注引導澄清等技巧協助兒童解決學習困難及人際關係等問題。
4.
協助兒童獲得正確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學習方法。
5.
利用行為改變方式增強及鼓勵兒童的正確學習。

四學習障礙兒童的學習輔導舉例
1.
如兒童在組字規則和部件辨識出現困難時,可以利用部首教學法,在教學的時候先講解各部首的基本涵義後,再教導此部首的字,建議一次敎的字之間字意最好要有關連或是相同類別,讓兒童在記憶時就可以用較深度的認知處理方式來記憶。例:「水」,閃示「河川」、「水滴」等圖卡,再將溪、河、江、湖、海等同類字一起敎,另建議先敎可以具象化的字,再來才延伸到抽象化的字,讓兒童更能深刻地記憶。 當兒童學會各部首代表不同的意義後,即可教導他學會區辨形似字,建議使將這些字編成韻文的形式,幫助他記憶。

2.
在閱讀讀理解較弱兒童,可以從閱讀理解的指稱、因果關係、擷取大義、類比、精緻化、譬喻等六種文章中的意涵而了解兒童閱讀理解的缺陷處,提供適當的教學。如兒童是因為缺乏因果關係概念,則可加強邏輯思考能力:先列出一詞的原始意義,確定孩子已理解該意義後,請他造句。再列出含有引申意義的例句,但將該詞挖空或是以語句完成的形式呈現,先詢問孩子這一格應該是什麼意思?若孩子可以用自己的話說出符合題意的辭彙,則可以進一步教導該字與孩子所說的辭彙的關連性。


16 - (語音)自閉兒的行為與輔導
自閉症兒童的特徵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傷而引起的發展障礙,通常在幼兒兩歲半以前就可以被發現。自閉症者從小就可能表現出語言理解和表達困難、難以與身旁的人建立情感、對各種感官刺激的異常反應,以及一成不變難以更改的固定玩法與行為等和一般兒童不同的特性。
1.
自閉兒的智力發展:自閉症的智力平均數大約在50左右, 大約70%-80% 的自閉症兒童的智力屬於智能不足的範圍, 一半以上的自閉症兒童智力分佈在中度和重度智能不足的範圍.
2.
自閉兒的社會互動:自閉兒經常表現出視覺迴避, 視若無物,缺乏依附行為,嬰兒期缺乏社會性微笑或伸出手臂等行為,對陌生人缺乏害怕, 害羞和焦慮反應 ;缺乏面部表情,缺乏身體接觸時的柔順反應,無法發展適當的同儕關係, 缺乏社會及情緒相互行為 ;抗拒環境的改變 ;缺乏求援性。
3.
自閉兒的語文和非語文溝通:自閉兒出生後口語發展遲緩,自閉症兒童中約有20%-56%會有語言退化現象,,有較嚴重的語言問題.
4.
自閉兒的行為是刻板化,興趣是有限的,對刺激的過度選擇,堅持特定的, 非功能性的常規或儀式行為。
5.
自閉兒感官方面的特徵:自閉兒對某些感官刺激的過度選擇,聽覺的低度敏感,視覺的異常反應,嗜吃或排斥某些食物;痛覺的異常反應,會出現自我傷害行為,感覺統合功能的異常。
6.
自閉兒易發生自傷行為及自我刺激反應。

二、自閉兒童的社會技能訓練
傳統的社會技能訓練如諮商方法、示範、觀察學習、及團體社會技能訓練,但是自閉症兒童社交技能訓練上有其限制。目前自閉症兒童的社會技能訓練主要有直接教學、社會溝通訓練及社會故事等。

三、自閉症兒童的輔導與治療方式
(
) 自閉症兒童的輔導原則
1.
自閉兒的輔導,除了從行為改變著手外,還要再輔以藥物的治療,要輔導自閉症兒,真的要有相當的耐心和愛心,可以透過一些早療課程,讓他們學習一些社會和情緒表達的方式以獲得改善。
2.
與自閉兒建立彼此信賴的關係:老師能真誠接受自閉症兒童,建立彼此溝通默契,有助於輔導進行及老師的教學。
3.
訓練自閉兒正確的人際溝通技巧與社會適應能力。
4.
提供自閉兒溝通、語言的表達訓練,用逐步漸進的行為改變技術教導自閉兒口語表達與溝通能力。
5.
對於自閉兒童所設計的課程及矯治內容可以彈性組合及多變化,以訓練孩子的類化能力,提昇認知程度。
6.
自閉兒宜採用實用化、具體化、生活化及功能性的教學原則。

(
) 自閉症兒童的治療方式
1.
遊戲治療:自閉兒童無法明確的使用語言表達及理解,可以利用身體動作遊戲取代語言作為溝通的方法。在遊戲的過程中,兒童可了解人我分離,並學習人際社交技巧,培養社會適應力。遊戲治療的目的就是藉遊戲的特質發揮兒童本身的自我治癒力,以抒發內在的情結,使人格得以正常發展。
2.
行為改變技術:自閉兒教育中最常被採用且有效的方法。是應用制約及操作制約方式改善自閉兒童不適應行為或使用增強建立兒童正確的適應行為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
感覺統合療法:利用兒童的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及肌肉關節動覺等五種基本感覺的刺激加以統合作適切反應。感覺統合療法的目的在於提供兒童感覺刺激的輸入,並適當的控制,讓兒童依內在驅策力引導自己的活動,自動形成適應性的反應,達到感覺的整合和統一。
4.
藝術治療:目的是是藉著繪畫及其創造性的自由表現活動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與衝突呈現出來,並且從繪畫過程中獲得抒解與滿足,而達到診斷與治療。
5.
音樂治療:讓自閉兒即興、自由的敲打以達到自我宣洩、解放及自我表現的目的。音樂治療可協助自閉者集中注意力、培養想像力、穩定情緒、促進社會化與語言互動、發展新的休閒技能與新的興趣。


17 - (語音)兒童虐待行為的個案分析與輔導
一、身體虐待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遭受身體虐待的兒童經常會出現比較多外在的行為問題,如:不服從、容易發脾氣、攻擊同伴或人際關係不佳、情緒困擾,以及學業表現低落。

二、性虐待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遭受性虐待的兒童及少年除經常會顯現出恐懼、創傷後壓力疾患、焦慮、沮喪,以及較低的自我概念。

三、精神虐待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兒童及少年遭受精神虐待比較可能產生內在人格特質上的適應不良現象,而延遲與扭曲兒童的發展與機能,並且產生退縮與攻擊的行為。會有沮喪、焦慮、身體上的不適、社會疏離與偏見、不聽從成人的話及違反法律、與同儕間的肢體衝突,以及其它各種行為問題。甚至有暴力與自我傷害行為。
四、疏忽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疏忽受虐類型兒童及少年最容易發生,長期遭受疏忽的結果仍然會對受虐兒童少年造成諸多戕害。遭受疏忽經驗對於受虐兒童及少年的影響,往往與遭受身體虐待的兒童少年類似,這些受虐者經常會表現出攻擊、行為問題,以及較差的社交技巧。而他們也往往容易出現低智商、認知功能異常、語言障礙、學業中輟,以及學業上的表現不佳等現象。

五、兒童虐待問題的輔導
(
)、讓兒童及少年了解對於虐待行為的迷思與因應方式,並了解到如何尋求支持與援助,修正自己的自責念頭,承認所發生的事實,相信自己有面對挫折的勇氣;管理自己的怒氣與情緒。
(
)、對兒童虐待問題發生宜及時處理及掌握兒童行蹤及採取保護措施
教師在處理「受虐兒」時,不僅需要教育愛,還需要「勇氣」,克服心理障礙的勇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及時防範與克服問題,才能有效的保護兒童。
(
)、政府與社會應負擔起保護孩子的責任。
(
)、建立正確家庭教育模式:對家庭虐待暴力做家庭教育介入時,可依問題的嚴重程度,將所要推展的家庭教育工作分三級:初級預防、次級預防及三級預防。

六、憂鬱及有自殺傾向兒童的預防與協助
受虐兒因嚴重的憂鬱常會有自殺的念頭或傾向,需加以防範以避免導致無法彌補的結果。自殺之前常有一些行為徵兆或危險因素,值得注意及防範:
(
)自殺前的行為徵兆:兒童自我傷害(自殺)的警告訊號:如語言上的線索、行為上的線索、環境上的線索、及併發性的線索。
(
)自殺的危險因素:嚴重憂鬱若再加上衝動、暴躁或激怒的情緒,容易導致兒童的自殺行為,其他危險因素尚包括:經過治療後,憂鬱症有明顯的進步,於是大家從嚴密戒備中鬆懈下來,結果疏忽造成大錯。兒童以自殺威脅父母或老師,或是經常提起有關自殺的事,這往往會弄假成真,大人不可以掉以輕心。親人或好友的去世。長期生病困擾。在大眾面前受辱,情緒困擾。大眾新聞媒體的報導等,造成心理傳染及自殺行為發生。
(
)兒童自殺行為防範的措施與策略:
觀察兒童的行為徵兆,了解及分析所處的危險因素和環境適應狀況。透過相關的人、事、物來私下探聽兒童的意向和所作所為。觀察兒童的一舉一動,試探他對未來有何看法和計劃。對較小的兒童可以直接探問他心中的感受和想法。讓兒童傾吐心聲,加以傾聽並緩和他的情緒,但不必急於勸說或訓斥他。在緊要關頭可以直接問他有沒有自殺的企圖,以便直接加以防範。如果種種跡象顯示他有自殺的傾向,則要全天候的監視戒備,找專家或精神科醫師處理,或住院做徹底的診治。
(
)尋求社會資源與機構的協助
受虐兒通報警政單位或兒童保護機構,撥打全國婦幼保護專線:113/全國報案專線:110,或是向一些機構請求協助。

18 - (語音)兒童及少年網路行為與輔導
一、網路對兒童及少年行為的影響
1.
隨著資訊社會的來臨,兒童及少年的學習、休閒、與娛樂都產生了許多的轉變。網際網路也可以是一個超大型的遊樂場,提供兒童及青少年前所未有的休閒生活和娛樂方式;網路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已經快要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兒童及青少年上網從事活動排行順序,以資料搜尋、看BBS文章、收發e-mail、隨意瀏覽www、聊天交友、玩線上遊戲居多。
3.
隨著全球資訊化的時代來臨,網際網路的普遍使用,網路資源取之不盡,不僅讓人與人之間有機會快速聯結,同時亦擁有無限想像空間,盡情地在網路的世界中虛擬出個人的一片天,網路彷彿具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吸引人的目光,流連忘返,青少年沉浸於網際網路的虛擬世界,缺乏處理現實生活壓力與人際關係能力,造成青少年高比例的情緒與行為障礙。
4.
網路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問題:包括壓力與焦慮,網路犯罪、網路色情、網路上癮、網路疏離症、網路假民主等問題。

二、正向網路效益與兒童與少年的生涯探索
1.
運用網路的獨特性與輔導結合,讓網路成為輔導的工具。對兒童的輔導也可透過網路的發展拓展專業服務的範圍,將生涯資訊、職業媒合、職業訓練以及個別測驗與諮商的實施等專業服務,以建立輔導的預防功能。
2.
網路有些特性,主動、多元、豐富、傳遞、試驗性等,輔導人員能夠妥善運用,讓網路生活已經成為兒童及青少年的主要休閒,將網路世界的一切虛擬認知、情緒、行為(社交),都轉化成現實生活的體驗。
3.
藉著網路的主動性來增進兒童及青少年對自己的覺察力,增加自我決策力,提升對生涯規劃的探索與了解。
三、網路負面效應對青少年教育的影響
1.
網路濫交的陷阱,使兒童及青少年面對兩性教育的發展更複雜與困難。
2.
網路遊戲的沉倫,網路遊戲成為學生的熱門討論話題,藉由網路遊戲尋找刺激與成就感,逃避真實人生的問題,使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人際溝通之輔導更顯重要。
3.
網路咖啡的誘惑:網咖的管理或規範,網咖物理環境的安全性或去網咖取代其他休閒地點等,為了去網咖所引起的後續效應,都是要多加留意的問題。
4.
網路犯罪的迷失:常見的網路犯罪行為有思想污染、色情污染、暴力污染、侵犯智慧財產權、自設非法網站營利等,如何加強學生的法治觀念與道德教育是學校要多費心思。

四、青少年使用網路的輔導
1.
慎防兒童及青少年網路成癮現象
2.
父母學習使用網路,共同和孩子討論上網的相關話題,或者是共同上網,並且了解他們常去的聊天室或電子佈告欄。接納青少年的網路使用行為,父母親應該訂定適當的使用規則,限定網路使用時間及訂定適當規則是必須的。
3.
慎防「網咖中輟潮」,父母除了應注意子女在家的網路使用之外,更應留心子女留連網路咖啡的問題。網路咖啡相關的管理法令也有待進一步的檢討。
4.
學校教育積極性的作為:
(1)
親職教育的加強與觀念的提昇。
(2)
拓展網路的師生對話空間與開放環境。
(3)
全球社會支援與資源共享。
(4)
加強休閒生活教育的輔導,安排多樣性的活動,開發學生多元智慧能力,使學生有學習與發揮潛能的機會,教導學生壓力放鬆技巧與處理問題的能力等,增加人際真實互動溝通的空間。

五、教師面對網路世界衝擊應有的態度
(
) 網路健康輔導:長期使用網路或電腦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這種直接的對視力或骨骼肌肉發育的影響,應該是最基本的認識。
(
) 接觸了解網路中流行的東西:教師瞭解青少年次文化,可以更清楚感受到網路吸引學生或滿足學生的何種需求。
(
) 安全與隱私:網路的安全性與隱私,學生或教師都受到影響,加強對別人的尊重是可以和學生多加以價值澄清溝通的。
(
) 自我教育與終身學習:資訊科技的高度發達,教師不斷充實進修,為教育專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與想像空間,而且充實學生人文思考素養。

六、網路上癮青少年的輔導。
第一步驟:協助當事人認知到自己已過度使用網路。
第二步驟:協助當事人認知到導致其過度上網行為的潛在心理問題是導致其逃離正常生活的結果。
第三步驟:協助當事人去面對現實,處理潛在的心理問題而非沉迷網路以逃避問題,讓當事人深切了解到逃避問題只是使問題更加惡化而已,並非解決問題之道。
第四步驟:協助當事人發展出改善過度使用網路行為的行動計畫並加以執行。
第五步驟:在逐步降低上網時間的同時,應培養出對時間的敏感度與對自我的監控能力。



98上「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期末考考前重點提示

考試範圍:教科書第六章~第十一章。
考試題型:是非題:每題2分,15題共30分;選擇題:每題3分,15題共45分;問答題:2題共25分。
試題提示:是非題與選擇題平均分散在各章,下述各章重點提示的內容需理解與熟讀,問答題範圍請多留意第八章與第十一章的自我評量題目。

各章重點提示:
1. 時間取樣法的應用P.189-P.192
2. 時間取樣法的使用要領P.192-P.199
3. 時間取樣法的限制P.200-P.201
4. 檢核表法的特色與功能P.202-P.203
5. 檢核表法的優點與限制P.208-P.209
6. 評量表法的使用要領P.215-P.217
7. 一般評量作答易犯的判斷錯誤P.219
8. 範圍單位分析法P.220
9. FIAC佛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P.223-P.226
10. 完整的兒童行為觀察應包括哪三大部分的內容?P.237
11. 參照架構P.238-P.239
12. 對於兒童行為的省思及行為模式的探討發現P.240-P.243
13. 觀察片段的有效及無效推論實例P.245
14. 行為觀察信度與效度P.248-P.250
15. 兒童行為觀察歷程蘊含的應用價值P.251-P.257
16. 學校內兒童不適應行為的輔導目標與方法P.268-P.269
17. 學習困擾兒童的類別P.270-P.271
18. 兒童學習困擾行為的輔導方法(從教學、教學評量及家庭配合三方面說明)P.271-P.272
19. 兒童的心理防衛機制種類P.292-P.295
20. 健康的家庭特質P.311-P.313
21. 家庭關係對兒童行為的影響P.313-P.315
22. 親子關係的建立P.323-P.326
23. 解決親子衝突方式P.329-P.330
24. 智能障礙兒童的定義與界定問題P.351
25. 學習障礙兒童與自閉症的界定P.355-P.356
26.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俗稱過動兒)的問題行為的徵狀P.362-P.364
27. 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的輔導原則P.364-P.365
28. 情緒障礙兒童的鑑定流程P.370-P.371
29. 兒童虐待行為類型發生率P.391-P.393
30. 家庭教育模式介入家庭暴力的推展模式P.396
31. 性虐待兒童行為與輔導P.396-P.398
32. 網路對青少年的正向與負向影響P.399-P.401
33. 學校教育與教師面對網路世界衝擊應有的態度P.404-P.405
34. 藥物濫用的基本概念P.406


最後,祝大家考試順利、寒假快樂!


空大生科系李淑娟老師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