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97下家庭諮商與輔導重點分享 蛛蜘學長整理

97下家庭諮商與輔導重點分享 蛛蜘學長整理

有些我不知道所以沒有放在裡面 這是我自己的見解不知道解答的正不正確請指教
一、 解釋名詞:
1. 家族治療:
是一種藉由家庭成員來幫忙釐清及改變各種有問題的、不適應的、自我挫敗而又重複發生的關係型態。

2. 認知行為取向:
找出各按錯誤思考,以替代性思考協助個案取代錯誤思考。

3. 心理動力取向:
認為是經由小時候心理壓抑導致往後的心理問題,所以很強調童年。將家庭功能不良係因為家庭成員角色互補的失敗、持續未解的衝突,以及偏見的代罪羔羊所致,此派治療重點在強調處理當事人的過去。

4. 認知行為治療取向:
藉由影養個人思考模式,來改變思想與行為,主要以學習理論為基礎,強調家中特定的行為問題,而非以家庭動力的全面了解。

5. 結構取向的理論:
強調家庭單元的主動性,組織的整體性,以及家庭經由溝通模式形成的組織行為方式,並以家庭成員間的聯盟、界線、與權力關係來描述家庭系統認為許多疾病是家庭結構或權力運作不良之反應。重視家庭溝通、行動及參與,重新安排或調整家庭結構以解決家庭問題。認為了解人最好的方式,是評估當事人在家中的人際關係。

6. 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
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為新時代取向模式,脫離過去重視客觀證據觀點,強調人類依其語言建構對主觀真實,認為家庭成員為家庭問題的解決專家,運用敘事的隱喻、家庭過去正向例外成功經驗、建構家庭問題改善之遠景,讓家人共同參與,探討多元家庭的型態。

7. 米蘭/系統取向:
此派目標,賦予家庭生活模式新的意義打破家庭心理遊戲,讓家庭成員得到新意義、新價值,重於對治療的洞察與行動。

8. 溝通/策略取向理論:
溝通理論→治療者主要的任務再於維持特定計畫與策略,以解決當前問題為治療目標。策略取向家族治療理論為實用取向,治療重點在過程,重視治療過程家庭中的權力、控制與階層等主題,而且是問題解決導向。
9. Bowen取向理論:
其理論可視為心理動力論與系統論之間的橋樑。重視當事人過去與現在的經驗,並經家庭概念化為情緒關係系統,並提出連鎖概念,如自我分化等。

10. 經驗/人本治療取向:
學者認為人有權自我決定,在追求自我實現的歷程中,經由克服困境中的學習得到成長與成熟,重視當事人的此時此刻的經驗。另有學者強調個人性支持的重要,藉此有助於當事人的自我覺察,進而能有自尊的與家人清楚的溝通。

11. 家庭生命週期:
所謂的家庭生命週期就是將家庭按照其發展過程,劃分成若干個不同的階段。即指出家庭生命週期視家庭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從出生、成長、成熟、衰退到死亡,如同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循序漸進;相同地,家庭生命週期的階段不同,便有不同的發展任務與特質。每一階段任務的完成對家庭的發展是相當具影響力的。

12. 依附風格:
Bowlby認為個人依附風格 /特質的發展,約在出生6各月到1歲間,嬰兒會隨當時的情境調整與母親(主要照顧者)的距離,尋求親近或接觸,已獲得安全感。一旦嬰兒與母親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之後,其促使嬰兒對母親與週遭環境產生安全感與信任感,因而能毫無顧忌的探索環境,能夠忍受與母親分離,發展出對自己的信任與自我價值,成為獨立的個體。

13. 分離個體化:
個體人格的發展,必須從與母親共生的狀態中分化出來,建立獨立的自我,才是健康的發展。

14. 環複模式:
整合了家庭系統及家庭治療的觀點,主張在家庭系統中1.凝聚力:指家庭成員間的情感親密及成員個人可自治的程度。2.適應力或彈性:指家庭系統是否具彈性、具有改變的能力。3.溝通:包括聆聽技巧、說話技巧、自我掲露、跟隨、尊重與專注。等三向度是決定婚姻與家庭功能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15.共親職:
是父母間在父母角色上的彼此關聯性,當彼此再養育孩子時有重疊或分擔責任、或有彼此支持合作時即會發生共親職的現象。

16.MCMaster:
該模式認為家庭具有三大任務:1.基本任務:指家庭成員如何解決與日常生計有關的問題。2.發展任務:指家庭成員如何提供個別成員發展上的需要,處理一些因成長而改變的問題。3.危機任務:強調家庭對緊急、危機事件的處理。

17.恆定狀態:
家庭系統內會透過回饋回路,以維持家庭的平衡,及成員在彼此互動、相互影響的回饋回路過程中,彼此會不斷尋求交流與平衡的調節機制以維持系統的恒定,是一種動態歷程。

18.三角關係:
家庭關係中的三角關係的概念是由三人組成單位的一種關係。認識這種關係形成的過程,是了解家庭如何努力維持其成為一個有生命力的系統所不可缺的。所謂三角關係,大家都知道包括三個人如父母和一箇孩子,或二個人和一個問題。

19.家庭次系統:
家庭系統理論認為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完整體」,以其獨特的結構、規則和目標來運作;每個家庭也都是一個系統,由一群互異與互賴的分子組成,依著每個家庭的動力歷程來面對種種難題,以維持家庭的平衡。
在家庭系統包含四各主要次系統,分別為夫妻次系統、親子次系統、手足次系統與最小的次系統-個人。

20.界限:
規定個體誰可參與及如何參與該次系統的規則,這規則也意味著個體知覺到雙方該如何互動的依據。界線並非僵化不變它是具滲透性、可改變性的,但他也有可能僵固難以跨越。

21..打破平衡:
治療師暫時性的偏向支持某一成員來干擾家人間權力不均衡、或階層的問題。

22.行動促進:
是指治療師主動在治療時間內,創造出成員功能不良溝通的現場,要求成員將在家庭中處理問題的情形再治療室中展現,並且試著用治療師建議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在這些過程中,原有互動或和權力模式會呈現出來,並看其失功能處,而此時治療師即會介入修正、教導使用新的互動模式,鼓勵成員去使用並體驗新的互動規則,經由行動來重演問題,並進一步解決問題是此技術的目的。

23.架新框:
是指重新定義問題行為,放於另一個合理解釋的新脈絡中,已使其意義或重要性發生改變,以便提供更有建設性觀點。架新框,即是重新標示問題。

24.自我分化(自我整合程度):
所謂自我分化乃是區分理智與情感歷程的能力,分化高者不受情感引導,理智高但非無感情,而是不被瞭解的情緒所驅使分化,目標是追尋二者的平衡,即為家庭歡樂又不過度涉入家庭情緒。

25.三角關係(情緒張力):
Bowen認為家庭情緒系統的基礎是三角關係,家庭融合程度越高,三角關係就越強烈、明顯,當二個家人關係的焦慮升高時,就會將一個容易受傷的第三者牽扯進來,以稀釋焦慮,家庭中分化最差的人特別容易受到三角關係的傷害。有時三角化演變成多重三角關係:父母不滿意→母拉老么(聯盟)→老么與老大衝突,老大變代罪羔羊。

26. 核心家庭情緒系統:
所謂情緒截斷乃是指逃離原生家庭未解決的情緒束縛,通常表現在退縮或逃離父母的家庭,或否認他對目前生活之重要性。愈糾結者,焦慮愈高,愈以疏離冷漠自我欺騙方式尋求解脫。 Bowen認為,如果父母與祖父母之間有情緒的截斷,那麼父母與他們子女發生這種截斷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尤其治療師本身,必須對自己內化的家庭保持接觸卻又不被束縛,才不會被案主家庭的處理產生影響。

27. 家庭投射歷程:
所謂家庭投射歷程是指,自我分化不佳的父母,將本身的不成熟投射或傳遞到孩子身上的過程。此種投射歷程,便是透過「父親-母親-孩子」的三角關係來進行傳遞,可能因而降低孩子自我分化的程度,或間接地傷害了孩子的情緒。

28. 情緒截斷:
當事人嘗試各種策略未抗拒融合。從未解決的情緒束縛中逃走,而非真實的解脫。與家人的溝通是表面的、不真實的、簡短的互動。可能有代間傳遞。人們在分離時刻處理他們與父母或原生家庭的依附議題的方式。

29. 多世代的傳遞過程:
選擇相似分化程度的配偶與家庭投射歷程,會導致下一代自我分化程度低落。當家庭遇到嚴重的壓力或焦慮,較早的世代可能會發展出嚴重的功能不良。

30. 手足位置〈功能位置>真實位置〉:
Toman 所認為的,個體的人格會受其在家庭之手足地位與出生序所影響。一般來說,出生並成長在同一家庭的小孩,在個性與人格上還是存有很大的個別差異,而Toman 的假設是說,因為每個孩子的出生序不同,所以會發展出不同的人格特質。所以在選擇婚姻的另一半時,若是選擇與自己手足地位相近的人,則婚姻成功的機會愈大。

31.社會退化:
社會就像家庭一樣包含了未分化與個體化的壓力,在長期壓力下如人口成長、自然資源減少、經濟不景氣……..焦慮的社會社會氣氛就產生了,想要團結想要獨立的相對力量就產生了,結果就產生更大的不安與焦慮,就是BOWEN說的社會退化他建議在理性與情緒間做分化,讓社會更理性做決定而非用感情來行動,用急救包紮方法解決。

32.家庭情緒系統:
我們每個人每天的日子都是不斷的想在「同時想追求個人自主性」與「家庭連結性」的兩股力量之間找到平衡點。

33..Virginia Satir:
是家庭治療的先驅,甚至被譽為「家庭治療的哥倫布」,意思是指家庭治療是由她始創的。

34.聯合家庭治療學派:
以經驗人本為導向的經驗是家族,Whitaker認為人有權自我決定,在追求自我實現的歷程中,經由克服困境中的學習得到成長與成熟,重視當事人的此時此刻的經驗。Satir則強調個人性支持的重要,藉此有助於當事人的自我覺察,進而能有自尊的與家人清楚的溝通。

35.家庭圖:
Bowen相信,多世代的關係型態和跨世代的影響力,是了解目前核心家庭運作的關鍵。故Bowen提出家庭圖,將至少三代的家庭狀態之紀錄與資料畫成圖表,以了解現在問題之根源。並用於追蹤家庭中重複發生的行為模式。

36. 家庭圖:
Virginia Satir的家庭圖以簡單圖示及文字顯現家庭相關成員的基本資料,基本上家庭途可將家庭重塑中會出現的家人或「演員名單」象徵化的呈現。

37.雕塑:
Virginia Satir認為人可以學習自我覺察,表達自己的內在世界,並且重新組織,界定與解釋這些圖像。同時也可以冒險去為自己增加新的面向,進而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出新的意義,使自己更能回歸本質。因此她常使用「.雕塑」為媒介,幫助當事人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習位自己及互動的關係中負責。

38..家庭重塑:
即是一個幫助當事人瞭解自己的家庭背景的有效方式。

39.振奮性引導:
以一種興奮與喜悅的聲調、動作、表情或用字來表示,藉此發出家庭諮商原支持與鼓勵訊息,尤其是當個案有所行動、改變與解決問題時。

40..循環問句:
以逆向而行的方法問個案對另一個人的觀點,而非個案本人的想法,以避免原有的立場,並促使個案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也使他們更去觀察、體會對方的心聲。

41.. 隱喻:
簡單說就是用一種比喻來描述當事人遇到的困難,例如大家讀教科書遇到專有名詞,像是掉入一泥沼裡無法前進。使用譬喻來幫助當事人澄清感覺或想法。

42..自我環:
Stair主張每人的核心-自我有八個分離但互相聯繫的要素,也是就自我環,這八項同心圓般的環,這每一個部份都是個人要整合了解自己的,才能有幸福感。八個互相也才協調更為整合的自我。
這八個部份為:生理(身體)、理性(思考邏輯、事實處理、左腦活動等)、情緒(感覺直覺、右腦活動)、感官(感覺、觸、視、嗅、味覺)、互動(我與他人的溝通)、情境(顏色、聲音、運動、時間、空間、溫度等)、滋養(固體液體攝取增加能量)、精神(生命意義、靈魂、生命動力)。stair相信每人都有正向成長的潛能,諮商失事幫助人運用自己潛能。

44.假設架構問句:
是邀請家庭成員進行腦力激盪,假想問題已解決或目標已達成,她會是什麼樣子,與線在的不同在哪?並鼓勵家庭成員去做目前可做的一小部份。

45.正向回饋架構:
暫停醞釀階段後的正向回饋一同個別諮商包含讚美、訊息提供及家庭作業三部份。

46.評分問句:
讓家庭成員從1~10的等級去評量每個人對事件所賦予意義之差異,目的在誘發病程清關於家庭關係的混淆想法。
47.因應問句:幫助發現個案的資源。

二、自我評量題目
【一】、家族治療跟一般諮商最大的同異為何?
答:(一)相同處:
1.皆為專業心理諮商的一種,目的都在協助當事人。
2.提供服務者皆具受過精神醫學、臨床心理、心理諮商或社會公作專業教育訓練。
3.實施者依法具有專業證照。如醫師、(臨床或諮商)心理師或社工師證照。
(二)不同處:
1.家族治療使用的觀點是系統論的,而不是單一個人。
2.婚姻(或稱伴侶)與家族治療是較新的助人專業領域。
3. 婚姻(或稱伴侶)與家族治療目前在美國頗為盛行。

【二】、試述影響家族治療發展的演進或發展的相關因素為何?
答:(一)人的因素:要感謝許多學者不斷的鑽研、探索、修正與當事人及家屬的參與回饋與建議,讓後代子孫有案例與文獻可參考。
(二)時空因素:除了人的因素外,時空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時代不同情境會影響家人關係互動與相處支和諧與親子關係的再適應或衝突與家庭議題密切相關。
(三)文化因素:不論任何國家民族,都不能不重視家庭的重要及影響,而在各國家或民族,家庭文化有其相同性也有其獨特性,因此家族治療於我國運用時也必須考輛國情化。
(四)概念因素:一個理論是否能為人所接受,不僅學者或實務工作者的觀點,也包括受服務的當事人,同時要考量下列幾點:1.社會接受度2.專業化發展3.家族治療理論概念的發展性。
(五)經驗因素:由家族治療發展的演進,可以了解影響家庭治療的相關因素,由這些因素累積的經驗或由實務工作者累積多年來一個一個個案,一個一個家庭累積下來的成功經驗或失敗中修正的經驗,能夠存活下來就是一種證據。

【三】、試述家庭諮商與輔導發展的簡史。
答:(一)醞釀時期(二)明芽時期(三)發展時期(四)運用時期(五)黃金時期(六)整合時期(七)科技整合時期。

【四】、試述家族治療、家庭諮商與輔導發展的現況。
答:(一)眾家爭鳴,各有特色(二)為助人專業學界及實務界所接受(三)因應時代,推陳出新(四)實務者兼習各派,派系分野界線不清(五)專業化證照制度,專業學會之成立,保障接受家族治療服務品質(六)家庭問題逐漸被重視(七)家族治療跟一般諮商最大的同異。

【五】、影響婚姻與家庭滿意度之重要因素有哪些?會如何影響?
答:(一)1.個人背景因素2.人格特質3.性別角色態度4.婚姻信念、溝通與衝突因應。
(二)(1).個人背景因素:研究顯示,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性別等背景變項會影響婚姻之滿意度、婚姻溝通行為和婚姻信念。研究發現:1.夫妻同質性愈高,婚姻品質愈高2.配偶間年齡差距越小或宗教信仰相同者,則夫妻間的情感交流、行為一致程度及彼此尊重接納度較高3.家庭收入愈高,婚姻滿意度愈高。
(2)人格特質:過去國人在為子女擇偶時,講究背景的門當戶對,著重的是雙方家長的社會地位、家庭的貧婦獲兩人的學識與相貌。然而,以心理學之角度來看,婚姻問題更可說是性格或性格的適配問題。國外研究發現:安全依附者所知覺的婚姻或親密關係滿意度較高,不安全依附者則較低。
(3)性別角色態度:學者發現先生之性別角色態度與夫妻雙方的婚姻滿意度有顯著正相關。更有學者認為夫妻在婚前與婚後的角色皆有轉變,同時,對彼此角色的期望與角色分工也應有所調適,而當夫妻對彼此角色期望的差異愈大時,愈容易產生衝突,進而影響婚姻早期之穩定度,反之,夫妻雙方對彼此之情感期望愈高,則婚姻愈穩定。
(4).婚姻信念、溝通與衝突因應:婚姻衝突是婚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而衝突的發生及處理的過程,反玵可以讓雙方更瞭解彼此的想法和性格上的差異。換句話說,美滿的婚姻並不代表婚姻中沒有任何衝突,而是指夫妻能夠以理性、有效的方式解決衝突。婚姻信念、溝通技巧、家庭決策、權力分配或問題解決能力等因素,常是影響婚姻衝突產生與否之關鍵所在。

【六】、婚姻與家庭的功能或品質對個人的心理、或生理的影響有哪些?為何會產生這些影響?
答:(一)1.性愛功能2.生育功能3.社會化功能4.感情功能5.社會地位功能6.經濟與保障功能。
(二)1.照顧保護與約束2.情感上的獨立與依賴3.社會地位傳承影響階級流動4.女性生涯發展的限制。

【七】、不同家庭週期要面對的發展議題有哪些?
答:1.新婚期:夫妻彼此信賴與成諾。2.養育幼兒家庭期:學習扮演父母角色。3.混亂期:習接納子女人學格特性。4.學齡子女家庭期:幫助子女適應社會團體。5.青少年子女家庭期:父母扮演子女朋友角色,學習接納,幫助其身心發展及人格塑造。6..發射中心期:經歷青春期後期子女離家的感受。7.中年危機期:調整空巢期的生活到退休的狀態。8.孤寂期:夫婦彼此珍惜,坦然愉快共度晚年。

【八】、綜合言,要如何經營婚姻與家庭
答:(一)關係的承諾:例如個人內在熱愛於關係,有動機維繫關係。(二)犧牲:若犧牲對關係的影響對犧牲者是重要的,澤西生有助與對關係的滿意及對自我的感受;若犧牲無法被覺知道有助於關係則關係及心理健康有負向效果。
(三)團隊工作精神:當婚姻有危機或轉換階段時,夫妻彼此能有團隊工作精神是更重要的。
(四)一起參與活動:如一起參與休閒活動與婚姻滿意有關,其中對溝通、社交技巧、活動的意義的知覺、對配偶個人及一起參與的期待,是一調節變項。

【九】、何謂家庭界限?不同的界限清楚程度會產生哪些不同關係?
答:一、Minuchin的家庭界限意義:界限是指圍繞在家庭成員與次系統間看不見的線,在不同的家庭治療理論中,以Minuchin的結構學派對家庭的結構、次系統及界限描述最多,也是最詳盡的。Minuchin(1974)最早提出家庭界限之概念,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及交流型態(transactionpattern)決定了家庭的組織及結構,個人、次系統與整個家庭是由界限所區分,這是一條看不見的限制,規定彼此接觸的量。
界限就是指次系統的規則,定義誰能加入及如何加入次系統中,其功用在保護次系統的分化。家中每個次系統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及對成員的需求,如果次系統之間彼此干擾,界限不清楚,將會影響次系統內功能的發揮。
例如,夫妻之間互補順應的功能,不應受到原生家庭父母、子女,甚至外面其他因素的干擾及介入;手足次系統之間協調、溝通能力的學習也不應該受到父母的干涉。因此,功能良好的家庭其次系統的界限應該是清楚的,其性質是既能允許次系統的成員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執行其功能,又能允許成員與外界之間可以互動交流。亦即界限必須足夠清楚以避免干擾,又有足夠的彈性,使次系統間有所接觸。清楚的界限也是指建立一個階層化的家庭結構,父母在家庭中是處於領導者的位置。
但是在親子關係過於黏結的家庭裡,親子雙方常會爭吵誰是家裡的老大。一般說來,給予子女挑選衣服與選擇朋友的權力是一種尊重與彈性,但詢問小孩是否願意上學這類的決定則是嚴重破壞權力的界限。

二、Minuchin的結構學派以僵化(rigid)和模糊(diffuse)兩個端點所形成的線,來描述界限的性質。大部分的家庭都位於中間的範圍,代表家庭擁有清楚的界限,而兩極端則各為黏結型(enmeshment) 和疏離型(disengagement)的家庭。
 


疏離型 清楚界限 黏結型
(不當的僵化界限) (正當範圍) (鬆散界限)
 
1.界限僵化、疏離的家庭:家庭成員間的人際距離大,缺乏互相依存與支持的功能,對家庭沒有忠誠感與歸屬感,容易產生行為外化(acting out)的子女。這類家庭常常是家庭內的關係疏離,成員流動性大,對外來訊息無法有效管理,可是家庭對外的界限卻是鬆散的。

2.家庭界限過於鬆散、糾纏的家庭:任何一個人發生事情都會傳遞給每一個成員,小孩的舉止可能像父母,父母無法約束子女。由於強調忠誠與歸屬,子女往往為了家庭而放棄自主,犧牲個人的發展,導致情緒與心理的困擾,身心症的家庭常易見到這樣的情形。換言之,這類家庭其家庭內的界限是鬆散的,成員彼此間十分黏結,對外的界限較僵化,抗拒家庭系統外的訊息或接觸。
3.界限清楚的家庭:家庭需維持清楚而又有彈性的界限,在家庭成員需要時能提供照顧、支持與涉入,但又能維持成員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一般說來,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其界限應該是彈性而且具有通透性。
其中黏結型與疏離型是指一種偏好的互動類型,大多數的家庭都同時具有黏結型與疏離型的次系統。孩子小的時候母親與孩子的次系統常傾向黏結型,而父親則處於疏離的地位。有時,母親與較小的孩子界限較黏結,父親則與較大的子女有較多的連結。
子女長大離家後,父母與子女次系統,可能又會漸次轉為疏離。由上可知,界限是浮動的,而非固定不變的,通常會隨著家庭所面臨的壓力和家庭的發展歷程而改變。

【十】、家庭此系統有哪些共同特徵?
答:1.整體性2.規則3.恆定狀態4.階層性(結構性)5.界現及次系統6.系統開放性或封閉性7.被認定的病人。

【十一】、何謂家庭結構?可從哪些現象了解家庭的結構?
答:(一)何謂家庭結構:家庭結構式家庭中一組隱形的功能需求或規則,掌控家庭成員彼此的互動方式,藉由觀察家庭成員互動的行為,例如「誰」對「誰」說「什麼」話,用什麼樣的「方式」說話,即可了解家庭的結構。

(二)Minuchin(1974)提出常見的家庭結構樣態有三種:同盟是指兩人形成心理與情緒的連結與支持;聯盟是指兩人同盟對抗第三人的關係;三角關係則是指兩代間聯盟,即跨世代聯盟關係,此種跨代聯盟又可分成三種:
ㄧ是穩定的聯盟,例如母親和孩子同盟,聯合部裡父親。;
二是不穩定的強制聯盟,例如孩子有時和母親同盟對抗父親,但也會看情形和父親同蒙來對抗母親;
第三種是迂迴聯盟,類似代罪羔羊的型態,其中又可細分為支持型迂迴及攻擊型迂迴,前者較常見的例子為,父母聯合起來照顧,支持一位體弱易生病的小孩;而父母聯合起來管教不聽話、有偏差行為的孩子則是較典型的攻擊迂迴形例子。

【十二】、手足次系統的特徵為何?
答:1.親密:即彼此是支持的、分享的、協助的,類似友伴關係,當遭遇做折或困難時,彼此會相互關懷與安慰。
2.衝突:手足彼此衝突在家庭中可說是家常便飯,但衝突並非完全是負向結果,從衝突過程中,孩子學會如何與他人溝通、協調、妥協、適應等,這些能力都是孩子將來適應外在社會時必須具備的技巧。
3.競爭:手足間的競爭是過去文獻中最常被提及的特性,競爭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包含,手足間彼此嫉妒、爭吵、衝突、甚至有敵意、或有攻擊行為。

【十三】、結構家庭治療的主要治療目標為何?
答:結構家庭治療的主要治療目標為:重新建構家庭溝通規則的系統,藉由調整家庭的互動規則,及建立適當的界現,來達到重建家庭結構的目摽。

【十四】、結構家庭治療常用的技術或策略為何?
答:結構家庭治療的主要技術或策略包括:
1.融入與適應:ㄧ個建立及維持治療聯盟的歷程,治療者認真的傾聽並支持家庭成員,接受或使用當事人的語言和非語言行為。融入的目的,是讓家庭知道治療師是暫時加入,與他們共同尋找處理家庭困境的替換方法。

2.評估家庭互動:評估的目的並非診斷家庭弱點,而是發展一張進入家庭的地圖,順應家庭處理問題的風格,及計劃如何重新建立新的結構策略。

3.監測家庭失功能模式:監測及修正混亂及有問題溝通型態是治療過程的重點。
一旦進入家庭後,治療者評估家庭、開始探索家庭結構的目的即在尋找具有彈性可能改變區域。4.衝新建構溝通型態:包括改變家庭規則、重新結構、改變不受歡迎行為的模式,以及改變互動序列。

【十五】、家庭結構治療理論運用在實際生活的可行性為何?
答:

【十六】:試述家庭系統論的發展背景。
答:包恩從原本的外科醫學轉向精神科,在觀察過許多的士兵後,他覺得心裡疾病是更急迫且更值得去工作的目標。包恩的思想體系:
1.母子共生關係精神分裂症
2.觀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屬互動模式
3.家庭情緒強度及三角聯盟
4.強調理論是治療行動的指南。

包恩的哲學基礎:
1.家庭情緒系統是自然系統的一部分
2.人們在家庭追求自主性與連結性的平衡短
3.焦慮是人生無法避免的一部份,是所有生命共同的生物觀點
4.長期焦慮是所有症狀的根源。

【十七】、試述家庭系統論的治療目標與過程。
答:Bowen系統理論的主要治療目標為:
1. 減低焦慮與解除症狀。
2. 協助家庭成員提升其在核心家庭系統以及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程度。
根據Bowen,治療目標是自我分化。治療師可以扮演諮商師、教師或教練,引導案主朝向理性歷程,而不是陷入情緒化的反應模式中,因此,治療師可以教導案主有關系統和代間傳遞歷程的觀念。治療師可以應用家庭圖、問題或其他的工具,來協助案主朝向理性發展。
更重要的,治療師要透過與案主對話來鼓勵思考和減低高張的情緒。整個歷程,治療師必須與案主保持情緒距離。而治療師對於家庭投射歷程和三角關係的知識,有助於他們保持這個距離。
另外,在與案主晤談時,治療師應該與他們討論事實,而不是感情;將討論的焦點放在認知洞察上,而布放在感情的表達上。

【十八】、試述如何運用家庭系統論的治療與技巧。
答:(一)評估問題:1.治療師自我的分化議題2.評估家庭問題
(二)家庭圖。

【十九】、試述聯合家庭諮商論之理論發展。
答:(一)「家庭治療的哥倫布」──Virginia Satir
(二)喚醒人的內在資源──家庭動力領域精典
(三)融合家族治療同僚的研究與心得
(四)突破教育工作與社會工作限制,發展新的治療方法
(五)實務工作中嘗試家庭治療──教授「家庭動力學」
(六)在心智研究學院開創歷史上第一個家庭治療訓練課程──聯合家族治療。

【二十】、試述聯合家庭諮商論之理論特色。
答:1.人性觀:聯合家庭諮商理論之人性觀,為提高個人的自尊、改善溝通及幫助人活得更「人性化」。
Virginia Satir建立的心理治療方法,最大特點是著重提高個人的自尊、改善溝通及幫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是只求消除病理症狀,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個人達致「身、心、靈整合,內外一致」。

2.目的論:家族治療為促進家庭中的個人或家庭成長取向的學習歷程。Virginia Satir模式不強調病態,而將心理治療擴大為個人或家庭成長取向的學習歷程。只要是關心自我成長與潛能開發的人,都可在這個模式的學習過中有所收穫。
家族治療的目的,在促進成長,不注重症狀之去除;最終目標在於建立家庭成員之歸屬感,同時提供成員獨立自主之自由。

3. 成長論:a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色,以人本為本位,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成長的。b影響人發展的三項因素:※不可改變的基因遺傳,決定了我們的生理、情緒與氣質潛能;※長期的影響力,即成長過程的學習結果;※持續的身心互動,即心、身體及感情三角組合。c主張「自我」為每一個人的核心。D希望與改變:人是可以做出改變的,即使外在環境的改變非常有限,內再改變仍然可存在。E選擇的自由:認為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由選擇成為真正「自我」的權利,家族治療目的在協助家庭成員,發現可以自我實現、增進個人成長和個人性的角色。F我們都擁有內在的資源,以便能夠成功的因應各種情境與成長。

4. 包容觀:尊重並實際運用不同取向的治療方法,相容並蓄,不僅以人為本位、以人為關懷的信信,她在進行家族治療的過程中,更發展出許多特別的活動。

5. 整合論
6. 對家族治療基本觀點共有9點
7. 對家庭中的「發病者」的意義有4項
8. 運用Don Jackson(1954)「家庭自動平衡」(family homeostasis)
9. 以家庭成員個人為主有3點
10. 人受家庭的影響
11. 重視家庭的溝通

【二十一】、聯合家庭諮商認為諮商原須具備的角色。
答:1.資源者2.觀察者3.具有專業權威和可信任者4.溝通示範者5.教導者6.互動者7.標示者。

【二十二】、聯合家庭諮商的基本治療要素為何?
答:1.挑站原有期望
2.了解改變的目標
3.成長的準備
4.發展新因應歷程
5.追蹤的協助
6.創意並有效的類化。

【二十三】、聯合家庭諮商的運用。
答:(一)世界各地主持工作坊培養種子,深耕並推廣聯合家族
(二)Virginia Satir家族治療模式不僅淵遠且劉長,她的精神影響久遠
(三)Virginia Satir基於其人本取向觀點,發展愛芬塔網路
(四)Virginia Satir家族治療模式於台灣運用
(五)心理諮商歷程中重視家庭的影響。

【二十四】、試述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取向運用於家庭輔導與諮商的基本理念與精神。
答:1.重新建構家庭問題的看法,引發家庭成員之新力量
2.對家庭及家庭成員有信心
3.聚焦於家庭及其家庭成員正向例外經驗的發現及分享
4.家庭輔導或諮商目標必須合乎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目標的要件5.焦點及發展聚焦在發展問題解決的改變行動
6.家庭輔導或諮商員與家庭員是共同合作的伙伴關係
7.時間及空間的「改變」有助於問題解決
8.可藉由彈性及創造力達成家庭或家庭成員的目標
9.重視家庭成員於家庭中朝向其目標之任何成長及改變
10.化繁為簡,改變思考
11.接納、同理、陪伴家庭成員漸進的改變的態度
12.家庭輔導或諮商員焦點解決精神之示範及催化。

【二十五】、試述焦點解決短期家庭諮商的流程。
答:1.目標架構
2.正向例外架構或有利因素架構
3.假設解決架構或奇蹟架構
4.正向回饋及發展行動架構
5.暫停架構
6.正向追蹤與評估階段
7.N+1次家庭作業美好新發現。

【二十六】、試述焦點解決短期家庭諮商的技巧。
答:1.家庭諮商員要建立正向積極、合作導向的家庭文化與規範
2.已積極建設性的態度催化家庭朝向良好目標架構
3.引導家庭發現與目標有關之正向例外經驗
4.假設架構語句
5.正向回饋架構
6.其他技巧

【二十七】、焦點解決短期家庭諮商的特色?
答:
(一)家庭成員積極參與方面:
1.正向之氣氛
2.專注於正向觀察
3.家庭成員負責性
4.家庭成員之主動性
(二)家庭諮商目標:
5.創造性
6.目標正向具體化
(三)家庭諮商歷程:
7.正向例外經驗
8.由小到大的改變
9.鼓勵表達性
10.減少焦慮性
11.描述具體性
12.有利資源性
13.經驗分享有效性
14.正向行為增強性。

【二十八】、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取向應用於家庭諮商的有利因素?
答:1.積極正向的支持
2.一般化並避免標籤化
3.跳脫過去執著點
4.家庭成員的互動發展新意義、新行動
5.家庭互動產生新資源。

【二十九】、焦點解決家庭諮商員的主要諮商或催化的角色功能?
答:1.積極傾聽者
2.正向觀察者
3.正向目標催化者
4.正向例外經驗引導者
5.引導奇蹟開發者
6.有利資源整理者
7.正向行為股利者
8.改變催化者
9.意義賦予者
10.正向行動催化者。

【三十】、試就個別導向與家庭導向家族治療加以比較。
答:1.治療方式不同
2.對象主題的不同
3.時空觀點的差異
4.介入觀點的差異
5.治療師角色的差異
6.治療中互動的對象
7.治療師的立場
8.對家族治療的觀點。

【三十一】、試述一般個別諮商的諮商員功能。
答:1.情緒支持:給於當事人情緒的支持
2.問題澄清:對於當事人問題,引導了解並澄清
3.問題解決:協助當事人問題的解決與處理
4.資訊提供:提供當事人對於解決問題相關資訊
5.轉介:問題若超出諮商輔導人員專業能力者,適切轉介給相關機構。

【三十二】、由助人關係探討家庭諮商與輔導員工能?以及家庭諮商與輔導元如何增進良好諮商關係?
答:(一)1.建立良好諮商關係
2.情緒支持與陪伴
3.澄清、探索、驗證與信任。

(二)1.開放、接納與暸解的態度
2.以合於事實,不帶批判及一致的方式,去蒐集或給予信息
3.尊重並提升當世人自尊
4.家庭諮商與輔導者與當事人的互動的原則
5.家庭諮商與輔導者的再教育功能
6.善用適當的諮商方法及技巧。

【三十三】、試繪出自己至少三代的家庭圖。
答:□----男性 ○女性
□公公 ○婆婆 □爸爸 ○媽媽
︳ ︳ ︳ ︳ ︳ ︳ ︳ ︳ ︳
○大姑 □大伯 ○二姑 □先生 ○我 ○大妹 □大弟 ○小妹 □小弟
︳ ︳ ︳
○大女二 ○二女兒 ○三女兒

【三十四】、試分點列出[結構家族治療理論.家庭系統論.聯合家庭諮商論和焦點解決短期家庭諮商與輔導理論]對於你在自己和周遭親友和社會環境中的家庭系統有何啟發和幫助.(分別列出至少500字以上)
答:結構家族治療理論:在了解其基本的結構概念(界限、次系統、家庭結構)之後,讓我清楚的明白家庭成員「獨立」與「自主」的重要性與需求,要創造一個更有效的家庭層級結構,是需要家庭成員努力於改變那些掌控互動型態的規則,使成員們有清楚與暢通的邊界,給予更多獨立的機會與自由,支持家庭成員們的成長,同時也激勵著家庭的成長,增進成員間的互動,以達「健康」家庭之終極目標,是父母應該時時提醒自己的。
「結構學派的家族治療」對於我而言最大的收穫,並非理論與技術的實際運用,而是我能在進行家庭溝通時,以理論的觀點來分析與看待孩子與家庭的問題,「家庭」可能是造就不良行為問題的主因,面對孩子心理與行為問題,在一味的責怪與處罰之前,不妨以更多元的角度來看待與評量孩子問題,或許能找出問題所在,也許我們能更清楚明白孩子行為背後的主因,進而協助她解決問題。


家庭系統論:
家庭系統論著重家人與家人間的互動關係,家庭系統透過一個回饋的過程互相溝通,即所謂的回饋圈。在封閉的家庭系統中,回饋是負向的,也就是系統固著、不改變。Bowen(1978)提出自我分化的概念。自我分化是指一個人的情緒能夠與家庭中的其他成員的情緒區分開來不會混淆在一起的程度。一個健康家庭應該是系統中的自我分化良好,彼此的情緒不會混淆在一起,而因此每個成員的自我分化也適當,與其原生家庭保持獨立又不會完全切斷關係。儘量讓家庭中的成員發展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以利家庭的互動,溝通順暢,才不會有問題的發生。

聯合家庭諮商論:
強調溝通與情緒的體驗,並相信自發性、創造力、自我開放是家族治療的核心所在。我將試著讓家中的各個個體能坦誠地表達所聽的;所看的、我感受到的,及自己的想法。然後是家中的重大決定,儘量是探詢成員後的決定,而不是由父母的權力來決定的。儘量將家中各成員的差異公開地說出,且能彼此包容,促進家中每個人的成長。

焦點解決短期家庭諮商與輔導理論:
認為孩子來到治療室是並不是帶著問題來來尋求協助,而是已經帶著解決方法,只是需要有表達的機會。孩子會對問題有所抱怨,但沒有所謂的症狀,所以不以病理學的角度 來分析孩子問題成因,因為病理性的標籤並沒有辦法導致孩子的改變,只會讓孩子更卡在他的問題裡。此理論非常重視孩子的成功經驗、力量、資源、希望、小的改變及合理可行的目標。
輔導過程往往輕鬆、有趣、愉快,且具焦於問題解決而非問題的本身,使得孩子在面對問題時,願意去思考:對他來說,什麼是有效的解決方法、這些方法是如何產生的。因此孩子才不會一直陷在問題哩,而能減紹挫折感,增加自我效能感。
試著讓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看法並尊重他是一個成熟的個體,而家庭成員亦會成為彼此的支持力量的來源,自身的解決方法亦會成為其他家庭成員的參考,讓整個家庭聚焦在小的改變能產生大改變及正向的家庭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