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97下教育社會學

教育社會學


鍾紅柱老師 期中複習
藥物檢驗員 2006-04-13 期中考講次重點整理
bluestone 2006-06-14 網路教材摘錄10-17講
bluestone 2006-06-14 網路評量題目10-17講
黃恆老師 2006-06-14 期末重點回顧



1*一、教育社會學的定義
「教育社會學」是以「教育學」及「社會學」為基礎,來探討教育現象的一門證驗性的學科。由於教育社會學用了社會學的概念、觀點、研究方法等,來研究教育的現象,所以,教育社會學是一門具有教育學與社會學雙重性質的中介學科。


1*二、社會學簡介
(一)社會學的主要內容
1、社會的變遷:
前現代化的社會(premodern society)
現代化工業社會(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全球性發展時期:後現代(postmodern)的特性、相關的社會議題

2、社會的互動:
外在的因素
內在的因素

(二)社會學的概念(concept)
教育社會學所常使用的社會學概念有許多,例如:社會體系、角色、地位、社會結構、功能、社會制度、社會化、社會組織與團體、社會階層化、社會流動、社會變遷、社區、文化、次文化、社會關係、社會互動、權力、權威等。

(三)社會學所探討的主題
當代社會學所經常探討的主題有許多,例如:階級與階層、文化與社會、社會變遷與全球化、社會互動與日常生活、性別關係、種族與族群及移民、家庭與家務、貧窮與福利、教育、工作與組織、政府與政治、犯罪與偏差、健康與疾病及醫藥、宗教、大眾媒體與傳播、都市空間、人口成長與生態危機等。

(四)社會學的觀點(perspective)
社會學的觀點指的是:對社會的現象以社會學的角度來進行探討,也就是要具有「社會學的想像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這是一種能把個人生活與社會結構相結合,然後進行探討的能力,也就是能夠從熟悉的觀點抽離開來,轉而以社會結構的角度來分析我們的日常生活。能以社會學的觀點來看事情的人,他分析社會現象的角度會與一般人有所不同。


1*三、教育社會學所探討的主題
可歸納為以下六大類:
(一)教育社會學本身
(二)鉅觀層面(macro-dimension)
(三)微觀層面(micro-dimension)
(四)教育與社會其他部門的關係
(五)教育議題的社會學分析
(六)其他



1*四、開放系統取向的教育系統模式圖
「開放系統取向」(the open systems approach)應用在教育情境時,即要分析:
(一)教育組織本身(例如:結構、功能、角色、課程、紀律等)
(二)輸入(例如:學生的背景資料、教師的社會階級)
(三)輸出(例如:校友對學校的影響)
(四)環境(例如:社區的影響、人口的變遷、政治的變化、經濟的影響)
(五)回饋(即:一個教育組織會根據環境的變化、資訊的更新等持續進行調整)


1*五、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教育社會學至少有以下三個理論基礎、研究取向:
(一)功能論
(二)衝突論
(三)解釋取向


1*六、教育社會學的研究類型
(一)研究典範
1、實證典範
2、自然典範

(二)研究類型
1、量化研究
2、質性研究
3、量化與質性兼具的研究


2*教育社會學的整體性發展風貌
可以用以下五點來加以說明:(1)規範性的教育社會學;(2)證驗性的教育社會學;(3)「新的教育社會學」(解釋性的教育社會學);(4)後現代取向(postmodern approaches)的教育社會學;(5)女性主義觀點的教育社會學(feminist Sociology of Education)。這五者不盡然是截然劃分的時序階段,也就是說,後者的興起不盡然意味著前者的結束。但前四者有其先後的順序,也就是說,後者的興起比前者為晚。現今可以說是後四者並行的時代。


2*一、規範性的教育社會學
教育社會學在奠基與草創時期可稱為「規範性的教育社會學」。在這時期,學者們採用“Educational Sociology”一詞來指稱教育社會學。具有以下五點特色:
(一)強調規範性、應然面
(二)具哲學導向
(三)具應用導向
(四)重視社會行動
(五)參與探討者多是教育學者,較少社會學者


2*二、證驗性的教育社會學
受到社會學領域的實證論(positivism)盛行的影響,教育社會學的英文名稱逐漸改為“Sociology of Education”。具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教育社會學由一門規範性的學科,轉變為一門研究方法嚴謹的科學。
(二)教育社會學僅專注於證驗性的研究,凡是無法證驗者則歸給教育哲學去思索。
(三)探討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者加入了大量的社會學者。
(四)對教育社會學的探討,從只在師範校院內,擴大到教育學院以外的其他科系。


2*三、「新的教育社會學」(解釋性的教育社會學)
「新的教育社會學」(‘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採用了解釋的取向。
「新的教育社會學」不認為有客觀知識的存在,而認為知識其實是相對性的,是由社會所決定的,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表現。不認為學校是促進功績社會的有效管道,而認為學校教育只是在複製社會與文化的不均等,把不合理的權力分配加以合法化。不認為學校教育能促進社會的統整,因為學校是不同意識形態相互競爭與衝突的場所,所以認為,學校中的真實面其實是衝突、對立與抗拒。
「新的教育社會學」風起雲湧了好一陣子,其實早就已經不再新了。在二十一世紀初期的現在,「新的教育社會學」的觀念其實已經成為當代教育社會學的一般性觀念。
具有以下五個特色:
(一)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knowledge)
(二)意識型態批判(ideology critique)
(三)再製(reproduction)
(四)抗拒(resistance)
(五)批判性的俗民誌研究(critical ethnography)


2*四、後現代取向的教育社會學
目前,後現代取向(postmodern approaches)的研究已對教育社會學產生相當的影響。
學者齊洛斯(Henry A. Giroux)在綜合了對現代、後現代、女性主義的看法後,倡導「批判性教學」(critical pedagogy),並對批判性教學的原則提出建議。分析齊洛斯的批判性教學原則,後現代取向的教育論述強調以下三點:
(一)重視差異性
(二)建構新型態的知識
(三)加入另一種觀點


2*五、女性主義觀點的教育社會學
採用女性主義觀點的研究是當代教育社會學所無法忽視的部分。教育領域中的性別研究(gender study)有許多不同的探討焦點。
具有以下三個特色:
(一)對教育中性別關係的不平等現象加以批判
(二)對教育性別議題與社會結構的關係加以分析
(三)對性別關係中的女性主體經驗加以探討


2*六、台灣教育社會學的發展
台灣的教育社會學起步的相當晚,至今不過四十多年的歷史,可劃分為三個時期:萌發期、紮根期、狂飆期。

(一)萌發期
l 我國政府遷台(民國39年,西元1950年)~西元1970年。具有以下六個特色:
1、以社會中心教育為前身。
2、以師資培育機構為主要推動單位。
3、著重實用性,以因應師資培育的需要。
4、著重規範性,以改進教育、促進教育為宗旨。
5、對教育與社會的關係開始進行探討,但尚未具有深入的了解。
6、探討者以教育學者為主。

(二)紮根期
1970年~1987年解嚴前。台灣的教育社會學在這段時期奠下了穩固的根基。主流思想是證驗性的教育社會學(即Sociology of Education),但是新的教育社會學(‘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的概念也在逐漸發展。具有以下七個特色:
1、以急遽的台灣社會變遷作為發展的溫床。
2、以證驗性的教育社會學為主,僅有少為新的教育社會學。
3、以功能論為主,少數採取衝突論、解釋取向。
4、以量化研究為主,少數為質性研究。
5、研究多採實證典範,少數採的是自然典範。
6、大量拷貝外國的教育社會學。
7、探討者以教育學者為主。

(三)狂飆期
1987年解嚴起,跨過2000年,然後至今日。是台灣教育社會學的開放期,或稱轉型期。具有以下九個特色:
1、繼續進行證驗性的教育社會學研究。
2、運用衝突論來從事教育社會學研究,並與用功能論所得到的研究結果相比較。
3、嘗試質性的教育社會學研究。
4、進行量化與質性兼具的研究。
5、批判性的教育社會學興起。
6、開始研究多元文化、兩性平等教育等。
7、若干社會學者加入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行列。
8、開始進行整合性的大型教育社會學研究。
9、對台灣教育社會學的研究開始進行反省。


3*一、教育有哪些社會功能
雖然功能論與衝突論對於教育之社會功能曾提出不同的觀點,惟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教育具有下列四種不同的社會功能:
(一)傳遞社會文化的功能
(二)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
(三)複製社會階級的功能
(四)協助社會變遷的功能


3*二、教育之社會功能形成的過程
教育之社會功能的形成,是一個動態且漫長的過程,若依時間順序大致包括下列四個分段
(一)功能取向的確立──指教育接受外界的功能期待,到確立本身功能取向的一段過程。
(二)教育行動的發生──教育的社會功能經確立後,接著必須要有教育行動的發生,這樣才能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
(三)初級功能的發生──指教育本身藉由各種教育行動,而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的過程。
(四)次級功能的發生──指教育系統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之後,進而對外部社會產生作用的一段過程。


4*一、社會階層的意義與劃分標準
每個社會為了發展的需要,必須將社會成員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並依據每項工作的重要性如何,給予不同的報酬及社會地位,這就造成社會地位的差異,也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階層。
個人的收入、財富、權力、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種族等都是經常被拿來作為劃分個人社經地位或社會階層的標準項目,其中,教育程度、職業、收入等則是最常被使用的劃分標準。


4*二、社會流動的意義與類型
所謂社會流動,意指個人或群體之社會階層的變動現象。有關社會流動的類型,大致可從流動方向、流動人數、影響代數、流動原因、流動性質等幾個變項作不同的劃分。


4*三、社會階層、社會流動與教育的關係
根據許多教育學者的研究顯示,低社會階層的家庭,其子女往往會有較低的教育成就,將來也流於較低的社會階層。因此教育雖然是促進社會流動的重要條件,但教育也常常是複製社會階級或社會階層的重要推手。


5*一、教育機會均等的意涵
教育機會均等的意涵包括教育起點及教育過程等兩個層面的均等,也可以說是入學機會及在校學習機會的均等。


5*二、影響教育機會均等的學校因素
學校中影響教育機會均等的重要因素主要有:(1)教育經費的分配是否合理;(2)教學編班的方式是否恰當;(3)班級運作的過程是否得當等三大因素。
(一)教育經費的分配:舉凡校舍的興建、課桌椅的購置、教具教材的製作、各種運動設施…等,都需要教育經費的支援,一所學校如果經費不足,很可能會影響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機會。

(二)教學編班的方式:學生被分到不同班級,他們所接觸的課程、老師、同學、教學設備、教學時間、教學活動等可能都不一樣,學習機會也有明顯的差異。

(三)班級運作的過程:在班級運作過程中,舉凡教學取向的採行、標準化智力測驗的實施、教師對學生期望的高低、師生平時互動情況等都是會影響學生學習機會及教育機會均等的一些現象。


6*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根據教育學者的研究顯示,教育具有:(1)養成政治領導人才;(2)促進政治社會化;(3)培養政治容忍態度等三項重要的政治功能。


6*二、政治對教育的影響
不同的時代或不同的國家,其政治體制往往是不同的,而不同的政治體制對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也有明顯的差異,這種現象顯示出政治對教育的影響。
基本而言,政治在教育目的、教育決策、教育經費、課程內容、教學研究、人事管理等六個方面對教育有其實質的影響。


6*三、教育的經濟功能
教育在經濟方面的功能,主要有:(1)改善經濟勞力素質;(2)加速經濟結構變化等二項。


6*四、經濟對教育的影響
辦教育是一項很花錢的事業,因此教育的發展難免會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基本上,經濟對教育的影響主要有下列三個層面:
(一)經濟發展的狀況,影響教育經費編列的多寡。
(二)教育內容必須隨著經濟結構變化而有所調整。
(三)經濟所需人力的條件及人力的類別,會影響教育結構的變化。


7*一、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與學校一樣,都是重要的教育場所,家庭大致具有下列幾項重要的教育功能:(1)生活知能的傳遞;(2)心智成長的啟迪;(3)課業學習的協助;(4)心理挫折的輔導;(5)道德規範的教導;(6)各種言行的示範;(7) 語言學習的場所。


7*二、影響子女教育成就的家庭因素
近代許多的教育學者都認為,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所投入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才是影響子女教育成就的真正因素。


7*三、社區與學校的關係
社區與學校的關係可謂十分密切,其互動關係大致有下列三項:
(一)學校教育受到社區條件的限制。
(二)學校能夠促進社區的改造。
(三)社區能增進學校的發展。


7*四、社區學校化與學校社區化
基本上,社區學校化與學校社區化的概念是一樣的。欲實現這樣的理想,需從:(1)調整學校師生角色;(2)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經營;(3)整合社區與學校的學習體系等相關作法做起。


8*一、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文化對教育的影響,主要包括:教育目的、課程內容、教學實施等幾個重要層面。


8*二、教育對文化的貢獻
教育對文化的貢獻,主要包括:(1)文化的選擇與傳遞;(2)文化的融合與創新等二項。


8*三、教育與文化再製的關係
近代許多學者認為,由於學校使用精密型語言,或傳遞精緻的文化,故導致低社會階層子弟的學習挫折與失敗,進而造成文化再製的現象。


8*四、少數族群的教育問題
學校對少數族群常存有偏見與歧視,少數族群子弟的教育成就也有普遍低落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學者分別從:(1)文化斷層理論;(2)結構不平等理論;(3)文化模式理論等不同角度來進行解釋。


8*五、促進族群融合的教育措施
有關促進族群融合的教育措施,除設置少數族群學校,以保存及發展少數族群文化外,主要還是要從課程內容、教學實施等方面來進行改善的工作。


標題 教育社會學網路教材摘錄10-17講

bluestone 2006-06-14


第 10 講講次摘要
壹、課程綱要
*課本教材第四章「學校系統」中的 第一節「學校組織」。
*課本教材第四章「學校系統」中的 第二節「學校文化」。
貳、內容說明
一、 第四章「學校系統」,在從鉅觀的角度來對於教育系統中,最重要組織的學校,做社會學的分析。包括:學校組織、學校文化、學校的領導與運作以及教育人員的專業化等部分。
二、什麼是「社會團體」的定義?社會團體又如何成為「社會組織」?
三、 學校是一種現代的社會組織,和其他的社會組織比較,它有著不同的獨特面貌:
1.學校是一種「教育性」的組織。
2.學校承擔社會的根本功能。
3.學校組織目標複雜而抽象,不容易具體實現。
4.學校措施關係全民福祉,容易遭受社會批評。
5.學校是一種「受養護性」的組織。
6.學校教育以服務為宗旨,而不以營利為目的。
四、 從系統的角度來看,組織要具備的條件或功能。學校是否具備這些功能?
五、 社會組織中有各種的分類,初級團體與次級團體、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這些分類和學校有什麼關係?
六、 什麼是科層體制?學校組織結構是否具有科層體制的色彩?
七、 學校文化中的「次團體」與「次文化」問題。
八、學校正式文化的特性,主要可以歸納為四項:
1.教育導向、
2.成就導向、
3.規則導向、
4.形式主義。
九、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包括六個方面:
1.教師文化、
2.學生文化、
3.行政文化、
4.社區文化、
5.學校物質環境、
6.學校中各種傳統、儀式、規章與制度等。 
十、 學校文化的教育設計原則包括以下六項:
1.強化教師的專業行為、
2.了解與運用改變學生文化的影響方向、
3.適當約束學校行政人員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型態、
4.適當選擇及運用社區文化資源、
5.重視學校物質環境的教育布置、
6.學校制度的配合。



第 12 講講次摘要
壹、課程綱要
*課本教材第四章「學校系統」中的第四節「教育人員專業化」。
*介紹在專業教學系統中的各種特質。分別從以下三方面來進行社會學分析:
1.教育工作的專業性質、
2.教育人員的社會責任與專業態度、
3.教師專業的職業社會化。
貳、內容說明
一、專業的意義是什麼? 
二、什麼是專業規準? 
三、分析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特徵。 
四、教師有什麼樣的的社會責任? 
五、教師的社會責任來自社會對其專業分工的需求與期待,教師的專業分工包括對外與對內兩個層次。 
六、教師所負的社會責任卻並非唯一的,而是與其他的社會機構,如家庭來共同承擔的。但是教師所負的責任與其他社會機構所負的責任,在本質上是有所不同的。教師所負的責任是基於社會契約的關係,是受社會的付託而承擔的責任。 
七、教師的專業態度和行為有什麼樣的特徵?
1.具有目的性;
2.建立於專業知識之上;
3.教師的專業態度及言行應該成為他人格特徵的一部分。 
八、教師專業態度的培養,可以從認知、價值觀與行為三個方面來進行。 
九、教師職業社會化的重點,可以包括職業社會化的內容與職業社會化的歷程兩大方面。 
十、要成為合格而勝任的教師必須具備兩大條件:
1.要具有任教科目的專精知識與技能,以及傳授該知識所需的教學知識與能力。
2.要具有教師所必須具備的人格特質與精神態度。 
十一、教師專業的職業社會化歷程的重點,大致分成兩大階段:
1.非正式職業社會化
2.正式職業社會化:又可分成三個階段:
(1)預期的社會化階段、
(2)實習的社會化階段、
(3)繼續的社會化階段。

第 13 講講次摘要
壹、課程綱要
*課本教材第五章「教室系統」中的 第一節「班級社會系統,和第二節「學生角色與文化」。
*介紹的內容有三個大重點,分別是班級社會系統、學生角色和學生次文化。
貳、內容說明
一、班級為什麼是一個社會系統?
二、班級制度,其中的最主要的人物,就是教師與學生這兩個互補的角色組合。社會對於教師與學生角色各有其角色期望,他們在班級這個制度中,依角色期望表現適切的教學與學習的社會行為,來共同完成學生的學習目標。 
三、在社會系統中,人類的行為表現會受到兩個層面因素的影響,二者交錯影響到個人的社會行為表現:
1.制度方面的因素:其中所包含的角色與角色期望的規範,又稱之為「團體規範面」的因素。
2.個人方面的因素:受到個人的人格特質與需要傾向的影響,又稱之為「個人情意面」的因素。 
四、「人格社會化」與「角色人格化」。 
五、班級社會系統有哪些功能?
1.社會化的功能
2.選擇的功能
3.監護與照顧的功能
4.法定資格取得的功能
5.成人社會角色的社會化功能
6.儀式規矩的訓練功能 
六、學生是游離於多重社會的邊緣人:學生的角色介於轉換與永久的、新興的與高制度化的以及邊緣與核心的地位與角色之間。其確切的位置隨個人的認知與期待而有所不同。 
七、學生的角色具有相當的模糊性,和教室中另一個主體的教師角色呈現鮮明的對比,教師角色是永久的、高制度化的以及核心的,所以師生彼此之間有著很大的地位與文化的差異。 
八、學生的生活世界中,他的角色游移於切身的三重社會群體:家庭、學校與同儕團體之間。
九、學生對重要他人進行角色認同,他與重要他人互動的有無,區分為:
1.互動性的重要他人
2.偶像性的重要他人 
十、家庭對子女學生角色的影響主要在四個方面:
1.物質與文化資的提供
2.價值與態度的養成
3.對外在世界的知識與理解能力
4.認知與表達的技巧 
十一、學生同儕團體與學生次文化。 
十二、同儕團體具有以下五大特質:
1.年齡相近處境相似
2.自然形成
3.成員相互平等互動自由
4.沒有成人干預
5.展現真實自我 
十三、學生同儕次文化的功能,則包括:
1.協助社會化
2.協助了解社會差異
3.提供行為參照標準
4.影響學業成就
5.具有潛在課程的作用
6.滿足學生的社會歸屬感 
十四、反智主義的次文化與學生的偏差次文化。

第 14 講講次摘要
壹、課程綱要
*課本教材第五章「教室系統」中的 第三節「教師角色與師生關係」。
*分別從教室中教師的角色、教師的權威,和教師應該和學生維持怎樣的師生關係等三個方面來分別加以介紹。
貳、內容說明
一、教師的角色類型 
二、教師的教室行為上,不同角色偏重型態,可分成五類:
1.知識型
2.社會型
3.創造型
4.評量型  
5.領導型 
三、教師的角色期望。 
四、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和比較不喜歡的老師特質。 
五、教師在教室系統中的角色衝突,歸納有以下五種:
1.校內外的價值觀念衝突
2.個人的人格需要與制度上的角色期望之間的衝突
3.角色組合中的不同人對教師有不同期望的衝突,也稱之為「角色內衝突」。
4.教師承擔兩種以上角色所產生的衝突,又稱為「角色間衝突」。
5.教師個人內在的衝突 
六、在不同層級的學校中,會因為教師的價值和行為的不同,而產生三種角色行為對立的現象,而產生內在衝突:
1.學術中心與教學中心的對立
2.專業取向與受雇者取向的對立
3.教學者與學習者角色的對立 
七、韋柏將權威的來源分做三種類型:
1.傳統權威
2.人格感召權威
3.法理權威 
八、一位優秀的教師除了應該在教室中善用這三種權威,更應該強調專業權威的應用,以贏得學生的信賴。 
九、教師的教室控制方式:教師所能採用的社會控制類型大體上可分成兩種方式:
1.顯性的控制
2.隱性的控制 
十、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限度受到五個因素的影響:
1.師生的社會背景吻合度
2.教師使用權威的方式
3.教師所具有的信念
4.師生之間的親密關係能否建立
5.師生之間的社會距離是否適當 
十一、師生間的相互期望。 
十二、師生間的相互調適。 
十三、教室中的師生關係處於不穩定的平衡狀態。師生之間互相試探彼此人格與行為的彈性。 
十四、師生關係的社會基礎,影響師生互動的因素,可以分成四個方面:
1.教師的聲望地位
2.教師的角色觀念
3.學生的社經背景
4.學生的同儕次級文化 
十五、教師應當適度運用其社會權威,合理地約束學生,從事專業的領導:
1.兼重「評鑑」與「協助」的行為
2.兼重「權威」與「溫暖」
3.兼重「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
4.教師不僅以其「行為」影響學生,而且透過本身的「期望」影響學生。
5.重視「教學」外,還須重視「學習」。
6.兼重「教師言行」與「學生言行」的改變。

第 15 講講次摘要
壹、課程綱要
*課本教材第五章「教室系統」中的第四節「課程與教學法」。
*從課程與教學法兩個大的重點來分析它們的重要社會基礎。
貳、內容說明
一、課程是代表社會中的正確知識,教學法則是代表正確知識的傳授。 
二、知識社會學的興起:教育社會學的發展從過去著重在度和人方面的分析,轉而兼重「知識」的分析。對於:知識是
如何形成
如何建構
如何傳遞
如何評鑑 
產生興趣,打破過去「知識是價值中立」的迷思。 
三、楊格所主編的「知識與控制」一書中,非常強調知識的社會性,以及知識是為有權階級服務的本質。並且以「課程是由社會所組織的知識」的理念,來說明知識的接觸與獲得,和個人所屬的社會階層之間有著絕對的關係,在社會上擁有權力的人,會試圖來界定與控制知識。
四、課程要素至少有四大項目:
1.科目
2.經驗
3.目標
4.計畫 
五、課程本身不可能是「價值中立」的,從目標的決定、發展程序的安排、教材的選擇以及評鑑的過程,都充滿著價值判斷。 
六、課程的決定包含兩個過程:
1.是外部的政治過程:政治的力量會透過各種不同的利益團體,滲入學校課程的決定過程之中。
2.是內部的學校過程:課程的實踐必須透過教師的轉化與學生的學習適應過程,因此並非全然可以完全掌控其最後的實踐結果。 
七、課程對於外在的社會階層會不會產生影響?「符應理 論」說明資本主義社會的需要,和學校所履行的功能之間的問題。透過學校中的課程,教育系統為資本主義社會培養了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行為,同時在教育過程中,使學生相信社會制度是公平合理的。 
八、課程內在本身,也會因為它所占地位的重要性不同,而產生階層化的現象。 
九、課程因為組織結構的不同,而出現社會階層與疆界的壁壘現象。伯因斯坦就用分類與架構的概念,來區分課程為兩種不同的類型:
1.聚集型
2.統整型。 
十、學者黃政傑把學校課程區分成兩大部分:
1.實有課程:可以包括兩種類型:
(1)外顯課程:可再細分為兩種:
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
(2)潛在課程
2.空無課程 
十一、潛在課程有五個特性:
1.是一種動態發展的活動
2.可能是普遍或系統的學習,也可能屬於個別或偶發的學習
3.比較屬於情、意方面的學習
4.比正式課程更有影響力
5.來源有時並不在學校的體制之中 
十二、教學法是把課程中安排好的正確知識傳遞給學生的方法,也是達成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歷來對教學法有教師中心、學生中心、學科中心等不同分類。 
十三、影響學生學習成果的主要因素有五個:
1.學習機會
2.學習氣氛
3.學生性向
4.學生動機
5.學生努力 
十四、教學方法的演進:
第一個階段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是「競爭式的教學法」。
第二個階段教學方法的改進是「個別化教學法」。
第三階段教學方法的改進是「合作式教學法」。 
十五、「競爭式教學法」是一種「反社會性」的教學法;「個別化教學法」是「無社會性」的教學方法;「合作式教學法」則強調教學的社會性,所以是「符合社會性」的教學法。

第 16 講講次摘要
壹、課程綱要
一、全球化的概念
二、全球化的特色
三、全球化與教育政策
四、全球化與學校教育
五、全球化與國際比較教育
六、全球化與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貳、內容說明
一、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globalization)指的是各國、各地區的產品、資本、勞工、居民、訊息、觀念等加速移動,藉由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突破地理上的限制,將各國、各地區更加整合在一起。
全球化的過程是由那些不受國界約束的產品與服務、快速發展的資訊通訊科技與全球性媒體、世界性的移民、隨之發生的文化轉變等建構出來的。在全球化的過程,人們在社會關係、相互依賴性等方面的發展超越了國界。
全球化的特色不僅只是自由化的市場,它還包括網絡式(networked)的國際動力、減弱了的政府權勢、對民主的重視等。
 以全球化的概念為基礎,我們可以了解到發生於全球各地方的當代社會變遷的基本輪廓。
二、全球化的特色 
(一)經濟方面
(二)生產力方面
(三)組織型態方面
(四)工作型態方面
(五)科技方面
(六)國家政府方面
(七)文化方面
(八)人口方面
三、全球化與教育政策 
各國的教育政策對全球化多有所因應,一方面希望減少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想要藉全球化為國人找到新的學習契機。有關全球化與教育政策,本講次探討以下五點:
(一)對學習、知識的重視
(二)對未來工作所需技能的重視
(三)對科技的重視
(四)對數位學習的重視
(五)對移民教育的重視
四、全球化與學校教育 
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學校教育也需要加以調整,以下是四個因應的方向:
(一)重視未來工作生產力的培訓
(二)加強發展學生的資訊科技能力
(三)強調創造力的重要性
(四)加強學生對全球化、多元文化的了解
五、全球化與國際比較教育
(一)國際性教育研究機構的設立
(二)國際性教育評量的興起
(三)比較教育研究的發展
六、全球化與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一)教育可以加速社會全球化的腳步
(二)教育可以促進個人因應全球化的能力
(三)全球化加劇了教育不均等的現象

第 17 講講次摘要
壹、課程綱要
一、當代的學習機會擴充
二、「學習機會擴充」的解構
三、學習機會擴充的社會學分析
貳、內容說明
一、當代的學習機會擴充 
(一)高等教育的擴充
1.普設高等教育學府
2.高等教育學習機會多樣化
3.擴大高等教育市場
4.強調教育與工作、知識的關係
(二)成人教育的擴充
(三)以新科技(資訊與通訊科技,ICT)為本的學習
二、「學習機會擴充」的解構 
(一)擴大參與的意義
「擴大參與」(widening participation)此一概念的重點在於:對抗「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的現象,讓參與高等教育者的層面能夠加以擴大(widening),增加非傳統的學生,以擴大招生市場:
社會排斥
非傳統的學生
招生市場、招生策略
(二)影響學習機會擴充的因素
1.政府的介入
2.學習者個人的主導性
3.學習環境的安排
三、學習機會擴充的社會學分析 
(一)階級vs.學習機會的擴充
(二)性別vs.學習機會的擴充
(三)貧窮vs.學習機會的擴充
(四)科技vs.學習機會的擴充
數位落差






教育社會學」期中複習
作者: 鍾紅柱老師

時光飛逝,彈指之間,期中考就快到了!但不知修習「教育社會學」的同學們是否已經上緊發條,加緊準備期中考呢?為協助各位同學的學習,我在此為同學們作個期中複習,希望大家屆時都能順利過關,甚至拿到高分。

首先,我要對同學們所常用的準備考試方法提出我的看法。許多同學習慣將教科書中的1、2、3等標題囫圇吞棗地死背下來而不求甚解,由於成人記憶力較差,加上讀書的時間有限,又因為一進入考場就開始緊張,於是,寫答案時,不少同學就以拼湊的方式將記憶所及的答案放在一起,考試過後,一切隨風而逝,對這門課程在講些什麼已不復記憶。各位同學,這樣是有學習到嗎?

「教育社會學」這門課程蠻重視觀念的建立,因此各位同學要熟讀教材的內容,確實了解各個觀念的意義。基於理解與分析應用的重要性,教育社會學這次的期中考試題目包括了選擇題與問答題,在此建議同學們,應以確實了解教材內容為準備考試的原則,只有真正把握到各單元的真意,你才不會枉費為這門課繳了學費與花了時間,而且,經過這樣的學習過程,你會體會到這門課的重要性。
現在,我就把期中考範圍內的教材加以重點整理,希望同學們能就各個重點進行確切的學習。

在第一章第一節裏,首先要了解教育社會學、社會教育、教育心理學、教育哲學等的基本差異,其次要了解教育社會學的基本定義。關於社會學的簡介,這部份的了解有助於後面教育社會學的學習。至於教育社會學所探討的主題分類,特別要注意的是:什麼是鉅觀層面與什麼是微觀層面,另外,對「開放系統取向」的了解可讓你更加認識教育與社會的關係。

第一章的第二節相當重要,其中所介紹的「功能論」、「衝突論」、「解釋取向」等是貫穿其他各章的主幹,因此,同學們一定要對這三者確實加以了解。建議同學們分別拿這三個理論基礎(研究取向)來分析某個教育事件,相信藉由這樣的應用練習,你們能更加認識到教育社會學是什麼。當然,其中有一些名詞,例如,社會化、選擇、合法化、霸權、複製…,同學們一定要明白這些教育社會學所常用的術語。至於接下來所介紹的研究典範與研究類型,同學們要用心咀嚼所提及的二典範與三類型的特色。

第一章第三節介紹的是教育社會學的歷史發展,對此,各位同學應要了解各期的發生順序,以及各期的特性。至於台灣教育社會學的發展,各位同學可試著將之與西方教育社會學的發展相對應,再加上一併檢視台灣社會變遷的過程與特色,相信如此的功夫作下去,你當可了然台灣教育社會學的演進史。

有關第二章第一節,教育有哪些社會功能?這是基本問題,同學們應該要會回答。其次,功能論與衝突論對教育的社會功能有相當不同的看法,這樣的差異,同學們應要能夠把握。至於教育社會功能的形成,一些影響因素需要加以了解。

在第二章第二節,有關「社會階層化」的劃分標準有哪些?以及最常用的指標為何?這是基本的問題,同學們該會回答才是!這次的教材有介紹功能論與衝突論對社會階層化的看法,這可說是第一章所學的應用,希望同學們能夠在此學習到如何從二個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至於社會階層與教育成就的關係,這當然是教育社會學的重點之一,同學們因此要會加以說明。

再來所論及的各類「社會流動」,例如,水平流動、垂直流動、個人流動、群體流動、代間流動、代內流動、贊助性流動、競爭性流動、結構性流動、非結構性流動等,同學們一定要分辨清楚。至於教育與社會流動有什麼關係?同學們得要會闡述,並舉例說明之。
「教育機會均等」這個概念,對教育社會學而言,相當重要,因此它的意義為何,同學們不僅要能說的出來,還要從不同的方向來說明。接下來所提及的影響教育機會均等的教育因素,這相當重要,同學們應要熟讀,並且加以思考。

在第三章第一節,首先談的是政治與教育,在此要把握到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以及政治對教育的影響有哪些,其中,「政治社會化」的意義以及如何進行的,需要特別注意。至於經濟與教育,同學們要了解教育的經濟功能為何,以及經濟對教育的影響為何,在這部分還要注意的是「教育投資」、「人力資本」此二概念。

第三章第二節相當重要。在家庭與教育方面,同學們第一步要知道的是家庭有些什麼教育功能,接著要了解影響子女教育成就的家庭因素為何,這裡所提及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等觀念,在目前相當熱門,因此同學們得要把握到它們的意思,並且以舉出實例的方式,來作進一步的思考,以求把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至於學校與家庭如何共同合作,教材中舉出了學校主動涉入家庭教育的幾種方式,這些當可讓同學們想一想你的情形又是為何。

談到社區與教育,當然,社區的意義先要了解,至於社區與學校的互動關係為何,同學們可藉由深思達到理解,進而組織教材的內容。這個單元介紹了「社區學校化」、「學校社區化」的二個觀念,同學們要分辨出它們的差異。

第三章第三節也不可忽視。有關文化與教育,在體會到文化的意義之後,同學們當然要知道文化對教育的影響為何,以及教育對文化的貢獻為何。接下來所介紹的「文化再製」的觀念相當重要,同學們定要能夠把握。至於文化再製的教育歷程,教材中介紹了學生的語言類型、抗拒、次級文化等三個不同的探討角度,各位同學要確實加以了解。

有關族群與教育,同學們首先要知道有關族群的若干名詞(例如:族群、種族、族群認同、少數族群、族群優越感、族群同化),至於少數族群的教育問題,關於這部份,同學們得要仔細加以了解。在分析少數族群的教育問題方面,教科書介紹了三個理論(文化斷層理論、結構不公平理論、文化模式理論),請同學們對之加以理解。最後所提及的促進族群融合的教育措施,同學們可以將各種措施加以歸類,並作反省,相信會有一番體會的。

期中考是測試大家在半學期的學習成果,因此大家真要全力以赴,不要對不起自己。教育社會學重在觀念的了解,以及能夠以教育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事務,因此就請大家用你的心來學習這科的教材,除熟讀教科書與認真上面授課以外,同學們要上網聽看各講次的教材,並且練習一下所附的自我評量題目。總而言之,體會與應用最為重要,能夠把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就是真正學到了。相信如此這般準備下來,同學們當能獲得不差的成績。謹在此祝福大家! (全文完)

******************************

標題 教育社會學的期末重點回顧

黃恆老師 2006-06-14


  期末考將屆,為加強同學印象,特別作「教育社會學的期末重點回顧」一文,希望對同學在複習與準備上有所助益。


教育社會學的期末重點回顧
教育社會學的後半部分談到兩個核心主題:學校系統和教室系統,並綜合全書重點,對於當代大家關切的兩大教育議題進行分析。本文就依書中章節,在期末考前作個重點回顧,無非希望藉由這樣扼要的敘述,來引發同學再次思考與增加學習印象。
首先,第四章「學校系統」所談的重點,是從鉅觀的角度來對「學校」此一
系統進行社會學的分析。其中主要內容談的是:學校有什麼樣的獨特面貌與組織,學校有什麼樣的文化內容要如何設計,學校如何有效的領導與運作,教育人員應如何提高專業化與培養專業素養等方面問題。
其中在第一節學校組織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學校有什麼不同於其他社會組織的獨特面貌,學校在初級與次級團體、正式與非正式組織中的屬性,什麼是科層體制,學校與科層體制間有什麼樣的的關係等。
在第二節的學校文化方面,值得留意的是學校文化有哪些特性,學校文化包括哪些的主要內容,學校文化要重視什麼樣的教育設計等。
至於第三節的學校領導與運作方面,值得重視的是:一個有效能的學校應該具備哪些特徵,學校領導方式有哪幾種類型,如何從「鬆散結合」與「雙重系統」的角度來看待學校這個特別的組織,學校領導者應該用怎麼樣的權力類型才能使得教師受到感召而有道德型的參與,校園中有哪些重要的人際關係,彼此應如何相處才能發揮好的教育功能等。
最後在第四節的教育人員專業化方面,值得把握的是:專業有哪些重要的規準,教師人員是否合於這些規準,教師職業社會化有哪些重要內容,在養成教師 的職業社會化歷程有哪些重要階段等。
其次,第五章的重點是從微觀的角度來對學校中的「教室」此一系統進行社會學分析。其中主要內容談的是:班級如何是一個社會系統,班級中的學生有哪些角色與次文化,教師有什麼樣的的角色和師生關係,課程與教學法如何在教室中轉化等方面問題。
在第一節的班級社會系統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班級社會系統中所存在的角色、角色期望與角色組合的關係,班級系統有什麼樣的社會功能,在班級中學生可以學習到哪些成人社會角色必具的特質等。
在第二節的學生角色與次文化方面,值得留意的是:學生角色怎麼在切身的三重社會群體中游移,學生怎麼樣從週遭的重要他人中尋求角色認同,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影響到學生的角色扮演,學生同儕團體有哪些特質使他們樂在其中,學生同儕次文化有哪些功能等。
在第三節教師的角色與師生關係方面,值得重視的是:教師在教室中會面臨哪些角色衝突,教師擁有哪些權威,應如何善用,教師在教室中的影響限度受到哪些因素左右,師生關係有什麼樣的社會基礎,如何建立專業的師生關係以有效達成教育功能等。
在第四節的課程與教學法方面,值得把握的是:知識社會學興起強調知識社會性的重要意義何在,課程有哪些類型,影響學生學習成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教學法的演進與其所具有的社會意義等。
最後,第六章的重點是對當代兩大教育議題:「全球化」與「教育機會擴充」來進行社會學分析。
在第一節中主要談全球化與教育方面,特別要注意的是:全球化對於教育政策有哪些影響,全球化對於學校教育也有哪些影響等。
在第二節則介紹學習機會的擴充方面,要加以把握的是:當代學習機會在高等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擴充,在成人教育方面有哪些的擴充,行動科技的發展,其特性與對學校教育有什麼樣的影響,學習機會的擴充對於階級、性別、貧窮、科技等社會問題有什麼樣的影響,什麼是數位落差等。
回顧期中考後的學習,如果你能夠清楚回答上面的問題,對其中專有名詞的意義也能把握,相信在準備功夫上,已雖不中亦不遠了。
祝福大家把握時間善加準備,再回首,輕舟已過萬重山。




標題 「教育社會學」網路評量題目10-17講

bluestone 2006-06-14

教育社會學第10講評量題目
【4】1.以下何者是學校和其他的社會組織比較起來所具有的獨特面貌?
(1).學校組織目標複雜而抽象容易具體實現
(2).學校措施關係全民福祉不容易遭受社會批評
(3).學校教育以服務為宗旨可以營利為目的
(4).學校承擔社會的根本功能。
【3】2.獨特的學生同輩文化,其發展教師或學校不易著力,但是卻可以加以了解與適度的運用,使其朝向於有利教學目標的方向發展。以下何者為不適合運用來引導學生同輩文化於合宜方向的方法?
(1).競爭;
(2).施予壓力;
(3).排斥禁止;
(4).認同。
【1】3.一個大社會中的次社會或次團體成員所形成的一套特殊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包括思想、態度、習慣、信仰與生活方式…等。它們與社會整體文化有關,卻又有其獨特的性質,我們稱之為:
(1).次文化
(2).同儕文化
(3).社會化
(4).文化習俗。
【4】4.一般學校正式文化的特性,主要可以歸納為
(1).教育導向、成就導向、社區導向、形式主義
(2).教育導向、成就導向、兒童導向、實質主義
(3).教育導向、成就導向、活動導向、人本主義
(4).教育導向、成就導向、規則導向、形式主義
【1】5.學校文化是由各類因素所形成,下列何者不包括在其中?
(1).大眾傳播文化
(2).學校行政文化
(3).社區文化
(4).學校物質環境。


教育社會學第11講評量題目
【3】1.學校領導的關鍵人物是誰?
(1).教師
(2).家長會長
(3).校長
(4).教務主任。
【3】2.重視集合眾人的力量來奉行法令,共同推動校務,著重學校任務的達成的是
(1).權威式領導
(2).關係取向的領導
(3).任務取向的領導
(4).專業領導。
【4】3.雙重系統理論指出:學校行政系統中,具有兩種系統並存的現象,是指哪兩個系統?
(1).教師與學生
(2).行政人員與社區人士
(3).校長與家長
(4).教學事務與非教學事務。
【4】4.對於學校鬆散系統方面的專業人員,應該避免採行的領導行為是
(1).鼓勵
(2).精神感召
(3).增加榮譽
(4).強制要求。
【3】5.學校組織依其著重的目的,比較屬於下列何種組織:
(1).強制型組織
(2).功利型組織
(3).規範型組織
(4).福利型組織。


教育社會學第12講評量題目
【3】1.下列何者不是專業的規準?
(1).專業工作必須運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
(2).專業工作人員必須經過長期的專門訓練
(3).專業工作必須強調服務的觀念,但是也要計較經濟報酬
(4).專業人員必須享有相當的獨立自主權。
【1】2.教育如果失敗了,社會通常會怪罪學校或教師,而較少怪罪家長或其他社會人士,除了因為教師具備教育的專業能力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
(1).教師受到社會責任的付託
(2).教師擔負所有的教育責任
(3).教師有教育愛
(4).教師是成人社會的代表。
【4】3.教師專業態度的培養,可以從哪三個方面來進行
(1).道德、價值觀與習慣
(2).道德、價值觀與修養
(3).修身、精進、佈施
(4).認知、價值觀與行為。
【4】4.就教師必備的專業知能方面來說,要成為合格而勝任的教育工作者,以下何者不是教師必須具備的重要知識與技能?
(1).專門學科的專業知識
(2).教學的專業技能
(3).行政管理的知識
(4).查閱資料的研究能力。
【2】5.在教師的正式職業社會化過程中,教師的在職進修制度就是一種主要的
(1).預期的社會化階段
(2).繼續的社會化階段
(3).實習的社會化階段
(4).非正式的職業社會化階段。


教育社會學第13講評量題目
【4】1.在班級制度中,最主要兩個互補的角色組合人物是:
(1).校長與教師
(2).教師與家長
(3).男學生與女學生
(4).教師與學生。
【1】2.在教學情境中,師生可以因應需要做一些調整或改變,如果改變的途徑在約束個人情意的傾向,以適應團體規範的要求,這種過程稱之為:
(1).人格社會化
(2).角色人格化
(3).角色組合化
(4).人格統整化。
【3】3.社會對於如何才是稱職的學生,有一套特別的規範來加以期待,這些規範包括遵守學校各種行為規約、以學習為日常重要工作等,這一套對於學生行為模式與價值規範的要求,稱之為:
(1).角色組合
(2).角色衝突
(3).角色期望
(4).角色關聯。
【2】4.學生的生活世界中,他的角色往往游移於切身的三重社會群體之間,下列何者不是該三重社會群體?
(1).學校
(2).社團
(3).家庭
(4).同儕團體。
【4】5.下列何者不是學生同儕次文化的功能,則包括:
(1).協助社會化
(2).協助了解社會差異
(3).提供行為參照標準
(4).不具有潛在課程的作用

教育社會學第14講評量題目
【4】1.教師的教室行為上,有不同的角色偏重型態,其中強調教師除教學角色外,亦應負起控制學生行為的功能的是:
(1).知識型
(2).社會型
(3).評量型生
(4).領導型。
【2】2.教師在校內外可能同時扮演兩種以上的角色,彼此之間無法兼顧所產生的衝突。稱為:
(1).角色內衝突
(2).角色間衝突
(3).角色組合衝突
(4).角色義務衝突。
【3】3.就現代社會組織的發展趨勢,現代教師應該強調的主要權威來源是:
(1).傳統權威
(2).人格感召權威
(3).法理權威
(4).地位權威。
【2】4.師生關係的社會基礎中,何者不是影響師生互動的重要因素?
(1).教師的聲望地位
(2).學生的聲望地位
(3).教師的角色觀念
(4).學生的社經背景。
【1】5.師生之間應該維持怎樣的制度領導關係,最能增進教學效率?
(1).專業的領導的關係
(2).權威的領導關係
(3).法定的領導關係
(4).親密的領導關係。


教育社會學第15講評量題目
【3】1.一九七○年代之後,教育社會學的發展從過去著重在制度和人方面的分析,轉而兼重另一個重要領域,就是對於「知識」的分析。對於知識是如何形成,如何建構,如何傳遞提及如何評鑑產生興趣,導致什麼學術的興起?
(1).政治社會學
(2).經濟社會學
(3).知識社會學
(4).人文社會學。
【2】2.下列何者不是課程的要素?
(1).科目
(2).教學法
(3).經驗
(4).目標。
【2】3.以下有關知識社會學的敘述何者為非?
(1).課程本身不可能是「價值中立」的
(2).課程形成的過程中與階級利益、經濟利益與文化分配等問題無關
(3).課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性的活動
(4).在課程決定過程中有著政治權力的衝突問題。
【4】4.政治的力量會透過各種不同的利益團體,滲入學校課程的決定過程之中,因而學校課程並非全然價值中立的理性產物。但是外部力量並非全然可以完全掌控其最後的實踐結果,因為:
(1).政治力量進不了校園
(2).學校中還有很多空無課程
(3).學生可以看各種課外書籍
(4).課程的實踐必須透過教師的轉化與學生的學習適應過程。
【1】5.在科目之間處於弱分類的密切關係,彼此之間的疆界不甚明確,而且重視教師彼此相互之間的聯繫這種課程稱為:
(1).統整型課程
(2).聚集型課程
(3).外顯課程
(4).潛在課程。
【3】6.以下有關潛在課程的敘述何者為正確?
(1).比較屬於知識方面的學習
(2).比正式課程沒有影響力
(3).可能是普遍或系統的學習,也可能屬於個別或偶發的學習
(4).來源都在學校的體制之中。
【3】7.最符合社會性的教學法是:
(1).競爭式教學法
(2).個別化教學法
(3).合作式教學法
(4).教師中心教學法。


教育社會學第16講評量題目
【1】1.有關全球化的觀念,以下何者為誤?
(1).全球化使各國人口遷徙的現象減少;
(2).全球化使一些國家的政府權勢減弱了;
(3).全球化使彈性化的工作型態加速發展;
(4).全球化係受到科技發展的影響。
【3】2.有關全球化與教育政策,以下何者為誤?
(1).全球化使教育當局重視數位學習;
(2).全球化使教育當局重視移民教育;
(3).全球化使教育當局更加控制學位的授與;
(4).全球化使教育當局重視各學學習機會的提供。
【4】3.有關全球化與學校教育,以下何者為誤?
(1).全球化使學校加強學生對全球化、多元文化的了解;
(2).全球化使學校的課程強調創造力的重要性;
(3).全球化使學校重視學生未來工作生產力的培訓;
(4).全球化使學校更重視學校行政人員的操守。
【1】4.有關全球化與國際比較教育,以下何者為誤?
(1).全球化窄化了比較教育的研究題材;
(2).全球化使國際性的教育評量有所發展;
(3).全球化促進了國際性教育研究機構的設立;
(4).全球化使各國教育學者更加交流。
【2】5.有關全球化與教育,以下何者為誤?
(1).教育可以促進個人因應全球化的能力;
(2).全球化使教育機會更加均等;
(3).教育可以加速社會全球化的腳步;
(4).全球化為教育界帶來機會,也帶來危機。

教育社會學第17講評量題目
【2】1.以下何者為誤?
(1).當代學習機會的擴充使我國的教育機構面臨外國的學校來台招生的衝擊;
(2).當代的學習機會擴充以義務教育的發展最為明顯;
(3).當代學習機會的擴充強調教育與工作、知識的關係;
(4).當代學習機會的擴充使高等教育成為大眾化。
【4】2.以下何者為誤?
(1).學習機會的擴充促使成人教育加速發展;
(2).學習機會的擴充使非正規的學習加速發展;
(3).行動科技的發展可使學生、老師、家長無時無刻都連在一起;
(4).行動科技所具有的行動性特質並未與學校所具有的固定性特質相對立。
【1】3.以下何者為誤?
(1).「擴大參與」此一概念主要針對的是一般高中畢業生的升學問題;
(2).「擴大參與」此一概念的提倡係企圖減緩「社會排斥」的現象;
(3).「擴大參與」此一概念不僅指的是學習人數的增加,而且強調擴充的是過去受到忽視的人們的學習機會;
(4).「擴大參與」此一概念的出現使教育機構重新檢視招生的策略。
【3】4.以下何者為誤?
(1).學習機會擴充彰顯出學習者的個人主導性;
(2).學習機會可在社區加以擴充;
(3).推動學習機會的擴充與職場無關;
(4).地方政府可以影響學習機會的擴充。
【1】5.以下何者為誤?
(1).新科技在已開發國家的快速發展使全球的數位落差現象有減緩的現象;
(2).學習機會的擴充使女性受益;
(3).學習機會擴充的政策可使貧窮者有機會脫貧;
(4).在學習機會擴充的當代,勞工階級的子女較易進入學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