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新聞編輯與採訪1-12章 立芸重點整理



空大書香園地


立芸 2007-11-08 13:01:20


第一章
一、新聞的結構
1. 內容的結構:
(1)主角人物:人、事象、物件、動物
(2)事象發展件的流程始末:背景、過程、結果
(3)時間:事象發生的準確日期、時間
(4)地點:事象發生的所在的區、場境
(5)物件:與新聞事象相關
2. 報導的結構
(1)資料中取焦點:要報導關鍵性影響的資訊,即所謂「焦點資訊」。
(2)架構概括內容:即所謂的「正金字塔」、「倒金字塔」、「混合式結構」的寫作方式。
(3)根據內容分別取材歸類:在架構分項上集中相關資料作為報導內容,避免交叉複。
(4)分辨輕重緩急:指新聞本身元素結構推成的輕重緩急順序。
(5)開始寫作
(6)慎用修辭用語:符合原則(A)考量媒介形式;(B)配合新聞內容;(C)釐清訴求對象。
(7)審讀內容準確性
(8)必要時重寫
3. 情境的結構
(1)隨時接受工作:生活中身心必須保有即時接受工作的狀態。
(2)完整掌握事象過程資料:除基本素材資訊掌握外,須檢視「特殊性」線索
(3)寫稿之前:明確構思「寫什麼」、「怎麼寫」的主體架構
(4)寫稿之中:隨時注意最近發展
(5)報導之後:要有事後追踪反應的習慣。反應正面,審視新聞是否具有發展性;反應負面,要進行內部自省動作。
4. 技術的結構
(1)準確性
(a)現場採訪,直接觀察
(b)慎選「權威性」消息來的新聞資訊
(c)保有「互信機制」的新聞線民
(d)有限資訊條件下的新聞準確性
(2)適切的溯源求證
(a)透過公司內部資料室資料去檢索求證
(b)直接向當事者去求證
(c)透過紀錄或消息來源查核驗證
(d)經由網路資料庫的檢索系統取得驗證資料
(3)建構內容的完整性
(4)公正平衡的報導
(5)客觀的陳述
(6)簡潔表達新聞焦點
(7)洗鍊的寫作能力

二、新聞價值的意義
1. 即時性:
2. 衝擊性:
3. 顯赫性:
4. 親近性:
5. 衝突性:
6. 異常性:
7. 話題性:
8. 正義性:

三、記者對於自身工作所秉持的信念
1. 公正自主行事的立場
2. 報導事象以真實為目標
3. 將新聞的傷害風險降至最低點
4. 對工作品質負完全的責任
5. 合宜的言行態度

四、新聞來源型態
1. 人的消息來源
2. 物的消息來源
3. 線上消息來源

五、記者使用消息來源的策略
1. 發現新聞線索
2. 培養新聞訊息管道
3. 善用專業知識資料

六、新聞工作的特質
1. 準確:對於新聞事象所有的資訊在使用之前,新聞工作者必須達到掌握「準確」的基本原則。
2. 溯源:所有的訊息它都必須是「溯源」下的產物,這包括記者自身經驗的回溯和外在資訊來源歷程的回溯兩種形式。
3. 驗證:這是回溯的結果,無論它是「是、非、對、錯、真、偽」,如果則新聞是必須呈現的,那麼記者就必須就「是、非、對、錯、真、偽」做出陳述。
4. 完整:對於所報導的內容,必須給閱聽人一個完整具體的結構。
5. 公正:將新聞中矛盾衝突的所在忠實的呈現,避免陷入矛盾的論述。
6. 平衡:將新聞中相關人事物做對等呈現。
7. 客觀:新聞的撰著過程中應避免陷入感情、情緒性的言詞論述。
8. 簡潔:簡潔的原則是不重複、不贅言還要不能不清楚。
9. 焦點清晰:新聞撰著唯一的主體對象就是新聞事象主角為焦點新聞。
10.人情味:任何新聞的主題結構內容、畫面當以「人性感情」為依歸。
11.責任感:寫每一則新聞都要用寫最好的一種責任感態度去面對他。

七、新聞記者職業性人格特質
1. 勤奮的工作:
2. 堅毅不捨:
3. 積極進取:
4. 好奇求知:
5. 勇敢公正:
6. 知識淵博:
7. 富同情心:
8. 值得信賴:

八、記者職業文化的特質
1. 親密夥伴的關係:
2. 職業的成就滿足高於物質的收入:
3. 尊重職業的尊嚴、榮譽、公正:
4. 自主的工作意願:

九、記者工作的素養
1. 智識
(1)新聞專業知識
(2)專業領域知識
(3)敏銳的觀察力
(4)知道受眾的興趣、需要,了解社群的文化結構
(5)建立報導的主題性
(6)尋找事象的戲劇性、獨特性、不尋常性的事例體裁
2. 能力
(1)熟悉使用新聞背景資料
(2)了解相關資料檔案的法律條文
(3)進行基本的民意測驗技術及分析判別能力
(4)收集、分析、使用一些公布的參考資料數據
(5)了解公共檔案使用處理的法律知識
(6)具備個人電腦資訊、數據傳輸的處理技術
第二章
一、編採政策準則
1. 國家民族利益:
2. 社會教育的功能:
3. 追求事實與真理:
4. 公正無私:
5. 讀者興趣與需要的調和:

二、依出版法律而言,編輯權的種類:決定新聞取捨的權力
1. 經營報社的財團機關:
2. 發行人:
3. 社長:
4. 編輯部負責人:
5. 經理部負責人:

三、新聞採訪具備哪些特殊性
1. 目的的公眾性:決定新聞採訪活動對記者的三個要求
(1)在採訪時要有閱聽人意識,才能只服從真相,不畏懼外部壓力或危險。
(2)採訪的新聞須受閱聽人普遍關注,社會反響越大,新聞價值越高。
(3)多角度蒐集反映新聞事實各方面材料,以提供閱聽人全面完整的新聞事實報導。
2. 認識對象的正確與新鮮性
3. 認識快速性

四、新聞編輯的工作
1. 審閱及整理文稿:
2. 製作標題:
3. 拼版:
4. 看大樣:

五、新聞編輯的條件
1. 敏銳的警覺:注意世界局勢、社會現象的發展
2. 慎重負責的精神:不可信口雌黃,造成虛妄
3. 豐富的知識:選擇新聞而非以文學作事業
4. 專門的知識:專業知識才能判斷新聞價值,及製作切合的標題
5. 良好的寫作能力:有好的文字修養才能核記者的稿
6. 熟練的編輯技術:必須會核稿、製題及支配版面,更要懂印刷知識及具備電腦操作能力。
7. 了解報社政策:才能判斷新聞。
8. 強烈的時間觀念

第三章
一、我國報業規範中有關隱私權的條文
1. 新聞報導:除非與公共利益有關,否則不得報導個人私生活。
2. 犯罪新聞:少年犯罪不刊登姓名、住址和照片;強暴婦女案件,不予報導,如屬重大刑案,則不報導被害人姓名、住址
3. 新聞評論:與公共利益無關之個人私生活,不得批評。
4. 除非與公共利益有關,不得報導私人生活。

二、在新聞報導上,哪些是侵害「隱私權」?
1. 私人的生活受到侵擾。例如進入私宅、辦公處所,強迫當事人接受採訪,提供資料或作證等。
2. 錯誤刊載,破壞個人形象。例如照片弄錯、刊載不實的報導,公布錯誤資料等。
3. 未經同意公開其私人財物。例如公開傳播別人的契約、信件、照片、表演、有價證券、財產數量等。
4. 未經同意報導其私人生活。例如私人的婚姻狀態、家庭糾紛、異性交往和不欲公開的私人活動。

三、新聞自由的約束
1. 法律:自由與法治
2. 自律:為制衡新聞及新聞事業各種表現的最大力量
3. 眾律:公眾有權對媒體表示意見,以發揮若干功能
4. 紀律:東方國家媒介為若干強勢政治團體獨占,故紀律很重要

◎新聞公民權:主張新聞媒體應與當地社區建立密切關係,必要時還應用報紙或電視去推動社區的公益運動,為公民爭取多方面的福利,以便得更多公民的支持,藉此建立媒體在社區的影響力,發展對本身有利的業務。

第四章
一、採訪的權利
1. 公共紀錄的轉報
(1)新聞傳播目的之一為宣導政令,建立政府與民眾間的橋梁,盡社會公器之責任。
(2)記者採訪時,身負服務公共利益、宣導政令的任務,有公共紀錄發表權。
(3)公共紀錄:行政院通過之條例、國防部頒布之軍事公告、警政署偵破重大案件、體育新聞與股票行情等等。
2. 公共事物的發表:無法保有私人權利的情形
(1)自己曾公布之事。
(2)公眾人物:與大眾有關聯的部分私人事物、意念、行為與言論,但關於個人私生活記載及報導評論有妨害此人名譽者不可刊載。

二、採訪的準備
1. 心理的準備:採訪記者擁有探知事件真相的權利與義務。應以不卑不亢、不驕不傲的態度,以充沛的信心表現記者的風度。
2. 人事的準備:即新聞網的布置。對隱而不現的新聞必須靠平日布置的新聞網,故任何關鍵人物都扮演重要消息的來源。
3. 問題的準備:
(1)採訪重點是人:被採訪對象期望記者準備與訪問有關的各項資料。
(2)採訪重點是事:對於要採訪的事件有徹底了解,即能臆測結果與反應,認清著眼點,抓住重點。
4. 工具的準備:報社記者須注意帶紙筆,電視記者須檢查底片、錄影帶及電池,攝影機是否正常運作等。

三、採訪的進行:
1. 新聞訪問:採訪事實,凡有關新聞報導的訪問都是。
2. 意見訪問:屬於較有深度的訪問。為對於一件事實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之新聞深入報導。
3. 人物特寫訪問:屬偏軟性的寫作,有輕鬆趣味與文藝的特點,對象以人為主,態度須謹慎與誠懇,採訪前的資料準備不能馬虎。所採訪對象除表象上的描述外,其內在應為發掘重點。
4. 團體或組織訪問:綜合多數人的事件或意見的訪問。
5. 記者會:
(1)節省時間、集中記者。
(2)以新聞資料發布給各單位。
(3)順便建立友好公共關係。
(4)重要事務與政策的發布。
(5)有關單位的例行記者會。
(6)某些組織的宣傳手法。

◎記者會注意事項
1. 保證紀錄與會議的內容一致,要熟練使用錄音機及學會速寫。
2. 注意會議上主要人物的個人特點,講話人的身體狀況、個人背景。
3. 注意周圍的情況,如聽眾反應,出席人數多寡及會場內外情形。

四、訪問的技巧:
1. 態度:誠懇的態度,尊重對方
2. 行為:若受訪者產生心理緊張與膽怯,應以頭腦記憶,重要數目字或專有名詞才以紙筆記錄。
3. 語言:指說話的語意修養與技巧。先說明來意與採訪重點,再視對象採取合適方式。
4. 發問:
(1)問題不能離譜,使對方不能回答。
(2)問題不能不著邊際,無法有具體答案。
(3)採訪要獲得更多資料,才能深入報導,應讓受訪者有暢所欲言的機會。
(4)問題要新鮮。
5. 禮節:要放低身段,不能有階級觀念。
6. 機智:要能立即判斷新聞線索是否具有新聞價值,而採取應變措施。

五、獨家新聞的要素有哪些?
1. 勤於追蹤:應注新聞的連續性,必須要有敏銳的新聞感,就是新聞學上所謂的新聞眼、新聞鼻、新聞耳。
2. 敢冒風險:在問題採訪中,為了能贏取獨家新聞,有時還要使出渾身解數,冒一些必要的風險。許多記者為新聞採訪而冒險犯難,如戰地記者。
3. 責任為重:拼獨家新聞,不但要有獨到的見解和切入點,而且更要新聞責任感強。這種責任感,不僅是勇氣,還包括新聞發布必對社會可能發生怎樣的影響加以考量。

六、獨家計畫性報導
1. 可預知的,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性或非事件性新聞:此類新聞事件因重要性而備受矚目,必須要經由新聞企劃增加新聞的廣度和深度,有能算獨家新聞。
2. 非可預見的,有重要社會影響的突發性事件:國際突發性重大事件,國內新聞媒體無法親臨採訪時,需要新聞企劃彌補不足。
3. 新聞媒體自己設立的重要問題性報導:良好的企劃要針對新聞線索進行開發,設立自己的重要問題性報導。

七、媒體威望低落的原因
1. 大牌記者有名又有勢,造成媒體人員自我膨脹,使得新聞界價值觀發生變化
2. 多數人認為新聞報導不正確。
3. 認為新聞記者主要在追求名利。
4. 新聞記者受同行競爭壓力以及媒體老闆要求提高媒體聲望排名的壓力。
5. 「製造」、「導演」新聞的事件嚴重損傷媒體威信。

第五章
一、新聞寫作與文學創作的不同
1. 新聞作品具有時間壓力,文學作品則經得起時間考驗。
2. 新聞必須照實寫,文學作品可以憑空虛構。
3. 新聞寫作的篇幅受限,成品能否發表要看:(1)新聞寫作的優劣;(2)新聞價值;(3)與其他記者相比。
4. 記者撰寫新聞受雇於企業組織,須聽從指派和分配,也受限於素材;作家創造性較記者自由。
5. 新聞媒體都有服務對象和社區,走離社區多少會失去其價值;文學著作能超越時空,永垂不朽。

二、新聞基本結構主要有哪幾種?
1. 倒金字塔式
(1)為新聞寫作的入門,大部分新聞都用此寫法。
(2)寫作方式為頭重腳輕的安排新聞材料。將最重要、最有價值、最高潮的部分放在新聞開頭,文中內容重要性依次遞減。通常第一階段的導言即為摘要。
(3)新聞導言中必需要放入6何因素──Who(是誰)、What(什麼事)、Where(發生地點)、When(發生時間)、Why(發生原因)、How(如何),讓閱聽人在閱讀時能盡快得到解答。
(4)優點:簡明扼要、開門見山的提出重點,便利讀者閱讀。
(5)缺點:為單一寫作方式,易流於單調、形式呆板,使作者原創性受到限制。
2. 金字塔式
(1)以「時間」為主,在導言中交代新聞大要,正文中以順序法描述新聞事件的發生。
(2)優點:保持事件的完整性,適合用於人情趣味有「故事性」的新聞,依事件發展情節推進,具感染力。
(3)缺點:新聞高潮在文章最後,閱聽人必須閱讀全文後才能了解重點及全貌,現代人因生活壓力,較缺乏耐心詳細閱讀。
3. 鐘漏式
(1)為「倒金字塔」及「金字塔」式的結合。
(2)新聞內容的上半部採倒寶塔式寫作,在導言中概述最重要的新聞事件,或表明新聞的大事,在新聞內容的下半部採金字塔寫作方式,依新聞事件的發生順序,詳細且完整的交代新聞事件,可給人事實具體,敘述清楚,更完整的感覺。
(3)寫作方式為頭重腳輕的安排新聞材料。將最重要、最有價值、最高潮的部分放在新聞開頭,文中內容重要性依次遞減。通常第一階段的導言即為摘要。

4. 鏡頭式
(1)即在導言裡提綱挈領介紹新聞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2)像鏡頭一樣,為新聞事件中的細節部分做特寫。
(3)新聞除了要深入、真實之外,還要「鏡頭化」。
(4)鏡頭化的寫作方式,可以適時突顯新聞事件的特性,增加具體感,使新聞活靈活現。

三、導言的構成條件
1. 必需要放入6個要素──Who(是誰)、What(什麼事)、Where(發生地點)、When(發生時間)、Why(發生原因)、How(如何)。非每則新聞皆由五個W和一個H構成,若存在,則必須完整。
2. 找出新聞的特色加以表現。
3. 指出或暗示新聞來源。
4. 表明事件中每一人物每一事件的身分。
5. 用吸引力的文字,引導讀者。
6. 符合新聞寫作的要求。

四、導言發展的階段
1. 全型導言階段:即具新聞六要素的導言,為第一代導言。特色為第一段話即把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原因等基本要素列出。
2. 微型導言階段:亦稱為部分要素導言、倒金字塔式導言、第二代導言。特色為只需突出2~3個要素,精彩短小,符合新聞寫作短小精悍原則。
3. 豐富型導言階段:即多樣化導言,特色為散文式、菱形式結構。

五、導言寫作手法
1. 敘述式導言
(1)陳述型:。
(2)概括型:又叫綜述型或摘要型。特點為將整篇新聞中的精華取出,高度概括告訴閱聽人,適合倒金字塔結構新聞。
(3)結果型:將生產成果、工作成就或獲得解決之問題的情形,以三言二語表達,引起追求根源的想法。
(4)對比型:將過去和現在情景相對比。特點是著眼當前,以過去襯托現在。
2. 評論式導言
(1)先評後敘型:在導言開端先進行議論,再敘述新聞事作,以作論據。
(2)先敘後評型:在導言中先敘述新聞事實大概作為論據,再進行評論。
3. 提問式
(1)為將新聞報導中已解決的問題先用疑問句鮮明提出,再用事實加以回答的方式。
(2)為設問修辭法在敘述性導言中的運用。設問是為引起讀者的注意與思考。
(3)設問是提問,要有明確答案,回答方式可以有所不同。有邊提邊問;有開頭提問,全文作答。
(4)要產生提問預期效果,關鍵在於提問。

六、正文的功能
1. 詳細闡明新聞事實,使內容更具體。
2. 補充新聞內容,使新聞更完整。

七、結尾:並非所有新聞都必須要結尾。
1. 倒寶塔式寫作:內容依重要性遞減排列,結尾只是輕輕點過,呼應導言,做完整的結尾。
2. 金字塔式寫作:以時間線索連貫新聞內容,故事性強,高潮放在後段,結尾內容較豐富。
3. 若正在發生尚未結束的新聞事件,不一定要作結。

八、新聞寫作的文字基礎
1. 字義問題:
(1)用字人首要把握住的問題。
(2)使用文字的客觀涵義必須與主觀想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合。
(3)文字是一種符號,必須以這種符號正確表達所要表達的事物。
2. 字音問題:
(1)若不能確切把握字音,易造成「白字」出現。
(2)國字字音重複極為常見,「音同字不同」最易誤事。
3. 字型問題:字形相近引起的錯誤,亦稱為「白字」。
4. 文法問題:
(1)行文共同準則。
(2)文章最低要求是合乎文法,是通順。
5. 修詞問題:
(1)通俗:要遷就普通讀者,內容儘可能通俗化。文字通俗化與所用字數密切相關。
(2)簡練:並非沒有限度,重要的是不因求簡練而詞不達意。
(3)協調:詞語的運用貴能相互協調,如數量的用法。
(4)概括:指綜括若干事務共有之表象成唯一種概念的過程。表達某些共同表象事物時。
(5)誇大:習慣上能容許的形容,在新聞寫作上才能使用。
(6)婉曲:使用文雅、技巧或不明顯字眼,把壞的情況說得委婉些。
(7)成語:一經成為成語,就得受使用者尊重,不能擅改。

九、新聞寫作的種類
1. 非截稿時限之寫作
2. 有截稿時限之寫作
3. 短篇新聞寫作
4. 社論
5. 評論

十、新聞寫作的認知
1. 需要有紀律:作品不是美好語詞堆積或陳述事實即可
2. 求正確:新聞寫作本質要有事實根據
3. 重視新聞寫作品質的報紙
4. 從小事體會事情的廣角意義
5. 從人性的角度對待筆下的專題

十一、新聞寫作要寫得好除基本規範外的條件
1. 操心:要把所有掌握的新聞線索放在心上,把握時間採寫。
2. 細心:採訪要細心,不要忽略各種有用的細節,不放過任何含糊概念。
3. 實心:要做到心裡有數,做到事件真實、人物真實、內容真實。

十二、新聞寫作與法律規範
1. 新聞編採人員要把法律意識貫徹到新聞實的全部過程中
(1)要熟悉及習慣查考法律規法。
(2)應及時掌握立法、司法部門新近頒布重要的與新聞報導有關的法律。
(3)要特別注意尊重和維護報導對象的合法權益。
(4)要保留自身保護性證據,建立採訪檔案,有關採訪筆錄、錄音、錄像和簽名證詞等資料,應保存2年。
2. 確保新聞報導的確真實
(1)真實是避免糾紛的前提
(2)不得根據傳言撰寫新聞,不得將存在疑問的事實寫進稿件,或採用「合理想像」手法對新聞事實渲染。
(3)新聞報導必須交待來源,重大事件必須核實三個以上來源。
(4)引用他人的話要有名有姓,符合原意;引用文件材料要有具體出處。
3. 要注意新聞報導的內容客觀性和表現形式的客觀性
(1)就輿論監督中,媒體應遵守立場和表現態度。
(2)批評性報導須聽取各方意見,客觀公正全面反應情況。
(3)不充當評判員,堅持事實說話、過程說話、當事人說話、有關部門說話原則。
(4)要注意聽取批評對象的意見,給批評者解釋的機會。
4. 批評性報導要注意做到手續完整
(1)筆錄應完整,儘可能錄音、錄影,必要時取得簽名證詞。
(2)轉發其他媒體報導要經過查證並註明出處。
(3)涉及對外關係的報導,要與對外政策和國內、國際法規相符。
5. 對重大案件和糾紛的報導:與事件當事人有親屬、朋友關係或利害關係的記者、編輯應迴避,以免影響報導的公正性。


第六章
一、特寫的分類
1. 新聞性特寫:特寫具新聞性,有時配合重大新聞,有時不需新聞即具有新聞價值。
2. 趣味性特寫:價值不大但具有趣味的新聞,常是人們愛讀的特寫。
3. 人物特寫:常見的有兩種,一為常見的顯赫人物,一為傳奇人物或趣味人物。
4. 指導性特寫:即對讀者負指導責任,例如如何生活更好等一類的問題特寫為人們關心的事。
5. 介紹性特寫:新觀念、新發明或被忽略的現象,為很好的特寫材料。
6. 季節性特寫:為配合時令或季節的特寫,視作者的敏感度。

二、特寫須具備的條件
1. 認識特寫材料
(1)要有敏銳的感覺和判斷力。
(2)對不尋常、富戲劇性、趣味性的材料,適時掌握。
2. 幽默的筆調
(1)引起讀者幽默感的特寫都是好的特寫。
(2)幽默的筆調在特寫中所占比重極高。
3. 適度的諷刺:戲而不謔,嘲笑而庸俗。
4. 同情心:有同情心才能洞察別人的希望,分擔別人的快樂或悲傷。

三、廣義專欄寫作注意事項
1. 必須簡短:須符合讀者短時間獲得最多資訊的需求。
2. 要有控制字數的技巧:根據規定字數設置文章,要善於結尾或在任何地方告一段落

四、專欄具重要性的原因
1. 專欄比新聞更有深度
2. 專欄比新聞有更強大的感人力量
3. 專欄被讀者廣大接受

五、典型的社論版種類
1. 社論一至三篇
2. 專欄
3. 讀者投書
4. 書評或其他
5. 政治性漫畫

六、社論作者激發閱聽人興趣的方法
1. 傳播者親自觀察的事件
2. 權威人士的證言
3. 統計數字
4. 引經據典
5. 生動的描繪
6. 幽默材料
7. 比較與對照
8. 寓言與格言
9. 有趣的對話
10.危言聳聽

七、通訊的形式
1. 新聞信式的通訊:將當地零碎、富趣味或有意義的新聞集合報導
2. 地方角度的通訊:將當地平凡新聞以地方角度觀點報導
3. 風土人情的通訊:掌握人類好奇心及求知慾
4. 新生活型態的通訊:人類會關心另一國家或民族的生活型態,且樂於吸收其優點
5. 政情分析的通訊:政治領袖易人或政治策略易動等政情分析
6. 重大新聞的通訊:驚動世界或轟動的大新聞,讀者要知道事件發展、當地反應及幕後發展等訊息。
八、通訊寫作與新聞寫作的不同點
1. 情節與細節
(1)新聞寫作:概括敘述,有時不見情節只有概說。
(2)通訊寫作:有真實又吸引人的情節,且將情節加以具體的、形象的描繪。
2. 結構與層次
(1)新聞寫作:有導言及主題形成「倒金字塔」等結構關係。
(2)通訊寫作:材料較多,篇幅較大,布局較深,結構方式呈現多樣、自由。

九、報告文學寫作中刻劃人物的重點
1. 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徵
2. 充分運用動人的細節

十、報告文學的語言要求
1. 要有分寸: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原則決定分寸
2. 力求語言具有文學性:報告文學語言具有帶上新聞性的特點,應力求語言生動形象、有生活氣息。

十一、追踪報導可達成的作用
1. 提供第一輪報導沒有的情況:要有新的角度,能提供第一輪報導無法提供且更有吸引力的報導。
2. 挖掘出新情況:記者只有一天的勝利。
3. 提供詳情、花絮及背景:挖掘細節,使第二輪報導更有人情味。
4. 分析性報導及報導事態的發展及反應:此類報導可在導語上形成特色
(1)作分析性的導語
(2)將事實的可能發展趨勢作導語
(3)以反應作導語
(4)採訪當地對全國性事件的反應

第七章
一、新聞採訪報導作業若就新聞的內容來看,主要可以為:
1. 依主題內容性質劃分的類型
2. 依地域範圍的劃分

二、演說採訪報導的基礎結構
1. 說了什麼:演說的焦點精粹為新聞標題。
2. 什麼人說:演說者的姓名、職銜及身分背景應具體陳述。
3. 演說的情境背景:含舉行目的、背景及籌備過程,以及演說與社會影響互動關係。
4. 演說特殊不尋常的事例:須留心觀察與掌握演說的特殊意義、相關人事物是否產生互動的反應。

三、議會採訪報導準備工作
1. 是否已檢索相關資料。
2. 取得並閱讀相關資料,包括:議題議程、與會者背景、關聯的案等。
3. 擬出採訪中要提的問題。
4. 思考在會議中如何尋找出可能不尋常的事情。
5. 思考會議的結果對社會那些人產生影響。

四、會議報導採訪報導要素
1. 會議的主要內容:議題、發言、投票、決議、採納結論等資訊。
2. 會議的目的、事件和地點。
3. 會議的順序與內容。
4. 討論和辯論情況,爭論點與人物。
5. 與會者和專家的評論。
6. 與會者、權威人士和那些受決議、投票情況和政策影響的人的評論和聲明。
7. 會議舉行的背景。
8. 與議程不符的內容或突發事象。
9. 後讀會議的議程。

五、新聞記者發表會形態
1. 室內形式:
(1)在室內場所召開,一般政府機關或大型的公司組織皆設有「記者室」。
(2)記者室在設備上皆能備妥較好的支援器材,是一個理想的工作環境。
(3)集會現場或租用的會議室,較具規模的大飯店都會提供專業用的會議室出租作業。
(4)記者必須提早到達會場,以取得有利地位,及限額的優先採訪權。
(5)有關電腦作業的電源、網路孔等須事前準備。
2. 戶外形式:
(1)在室外開放空間舉行記者招待會。
(2)特色為與現場舉行的活動或典禮一併搭配舉行。
(3)屬大型空間型態,文字媒體或電子媒體採訪皆為集體製作的型態。
(4)前置採訪製作會議中,依各記者專長特性配合新聞屬性,將人員機具分組。
(5)針對特定對象及議題分別進行採訪。
(6)分項採訪所得資訊交由編輯檯的負責人處理及發送。
3. 趕集式:
(1)為台灣社會獨創特有的新聞畫面。
(2)採訪對象不分室內室外條件,記者群一擁而上及時拋出問題。
(3)採訪在競逐之下完成,難以深化新聞內涵。
(4)受訪者通常快走作答,或駐足受訪,沒有多說一句的空間。
(5)受制於場地、秩序、行走動線等客觀條件限制,無法做出有效完整的採訪品質。
(6)記者只能提出引導形式的訪問,屬於「片段偶爾」的,導致新聞發展陷入「斷章取義」的是非結局。
(7)除非整個新聞事各方參與者各有所圖,否則不應陷入這種「侵入性採訪」的亂局中。

六、新聞招待會採訪作業要點
1. 發言人的要點。
2. 發言人的名字和身分。
3. 記者招待會的目的、時間、地點和長度。
4. 要點的背景。
5. 聲明的要點:指記者會中發言人與記者間的對話內容要點。
6. 聲明的結果:(1)採用現場記者反應為依據。
(2)透過專家、學者、民意代表的電訪取得。

七、意外災難事故的新聞採訪
1. 死亡者、受傷者的個人詳細資料。
2. 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原因。
3. 財產損失的程度和折合金額。
4. 盡可能取得目擊者和有關部門的見解評論。
八、交通事故新聞價值取決因素
1. 事故的受害者;死者和傷者的姓名、年齡和身分。
2. 事故車輛的車型、車牌以及車輛受損的情況。
3. 事故現場地點與路況。
4. 發生時間(季節、時間帶的意義)。
5. 事故原因,天候狀態和公路、交通狀況等資訊,注意以官方公布的為準。
6. 其他駕車者和乘客的姓名及身分。
7. 死亡者發生的地點位置、死亡原因及後續安排處理。
8. 受傷的部位與程度以及受傷者現狀。
9. 肇事車輛的車速、起點和終點。
10.調查事故的官員、目擊者的陳述。
11.警方的逮捕或傳訊等的相關法律行動。
12.英勇的救援行為與感人的事蹟。

九、飛機失事的新聞採訪作業要點
1. 所有乘客、機組員、生還者名單。
2. 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官方公布的失事原因。
3. 飛機飛行的起點和終點。
4. 航空公司和航班號碼。
5. 飛機的型號、造價、使用年限、生產廠家及發動機等的具體數據資料。
6. 遇難者的姓名、身分、年齡和在籍地(外籍人士的國籍)
7. 死傷人數以及受傷者的名單、就醫狀況。
8. 死亡名單、無名者的遺體、衣著的特徵和發生的位置。
9. 死者的遺體、遺物後續的處置。
10.造成死亡的原因:撞擊、失火、爆炸。
11.飛機發生故障時的海拔高度。
12.天氣狀況、飛行方向和狀況。
13.飛行員的最後通話紀錄。
14.現場的警方、消防隊和救難隊的規模。
15.不尋常的事件,包括英勇的救難行為極感人的事蹟。
16.地面目擊者、倖存者的目擊陳述。
17.同一型號的飛機或是同一家航空公司以前發生過的墜機事故。
18.空中交通管制員、政府官員和航空公司的評論。
19.飛機墜毀所造成的災害破壞,以及與當地之前發生空難的比較分析。
20.航班目前是否已恢復。
21.飛機是否失蹤,飛機殘骸是否發現,以及發現救援的經過。
22.所有官方的調查行為與結果。
十、自然災難事故新聞報導有關處理技術的原則如下:
1. 死亡、傷患者的性別、年齡、姓名。
2. 求援的規模,救濟行動以及救災應變的警告措施。
3. 災區的傷亡、受災及受影響的人數。
4. 救災避難的疏散作業內容。
5. 財物的破壞損失。(住宅、道路、公共設施、自然生態等)
6. 目擊者陳述。
7. 災後社會的賬災救援、保險醫療作業內容以及治安狀況。
8. 救援使用不尋常的裝備或獨特的救援技巧。
9. 英勇救災、感人的行為與事蹟。

十一、民事訴訟新聞
民事訴訟新聞報導處理作業要點 民事訴訟判決新聞報導處理作業要點
1. 提起訴訟相關人、事、時、地、物的詳細資料
2. 損害訴訟的類型及要求補償或賠償條件
3. 起訴的特殊理由或背景
4. 雙方爭辯攻防的過程
5. 法院曾審理過的類似案件
6. 庭外和解的可能性
7. 該案件的審理是否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8. 案件起訴的重要性及社會意義
9. 審理法官在處理同類案件中的聲譽 1. 判決結果內容及其所具的特殊意義,例如高額或象徵性賠償金額等的意義
2. 原告和被告雙方辯駁主題內容
3. 法官的判決文主旨
4. 判決結果與原告指控的差異
5. 法庭辯論的時間長度
6. 相關當事人對審議判決的反應
7. 不服一方提出訴或申請的理由

十一、刑法訴訟傳訊新聞報導處理的作業要點:
1. 檢察官偵查結束正式的起訴。
2. 進入準備程序中的被告的抗辯。
3. 保釋金的額度,及其反應的意義。
4. 辯論程序中的被告的言行。
5. 公訴人、辯護律師、法官的陳詞與評論。
6. 終局判決中的總結宣告內容。
7. 災後社會的賬災救援、保險醫療作業內容以及治安狀況。

十二、體育新聞的撰寫內容:
1. 賽程報導:這類報導要求有比賽得分、關鍵比賽和選手、比賽對排名的影響、比賽轉捩點以賽後訪談。
2. 人物小傳:關於新選手個性的報導、賽季表現突出的選手、比賽明星、教練。人物小傳要求有背景、大量的引語和運動中的個人。
3. 非法的和不適當的活動:大學選手的薪水、吸食毒品、種族主義、教練和校方違反教育規範、對學校的懲罰。
4. 其他:選手選拔、薪水、私生活以及回憶。
5. 公訴人、辯護律師、法官的陳詞與評論。
6. 終局判決中的總結宣告內容。
7. 災後社會的賬災救援、保險醫療作業內容以及治安狀況。

十二、體育競技新聞報導處理的作業要點:
1. 比賽的名稱、賽程及人、時、地的詳細資訊。
2. 比賽轉捩點勝利、失誤的關鍵原因。
3. 表現突出的運動員。
4. 對名次、排名、個人記錄的影響。
5. 得分:重要投籃、射門和跑壘等的細節。
6. 個人或球隊的連勝和連敗紀錄。
7. 賽後評論,這包括技術、體能、團隊精神、教練的用兵戰術等。
8. 外部因素的影響,包括天氣、交通、觀眾。
9. 看台觀眾席上的反應情況。
10.運動員的傷病情況及後果。
11.記錄統計資料。
12.相關的賽程以及接續的比賽時間地點。


第八章
一、廣播新聞的優勢:
1. 節目製作的優勢:
(1)廣播記者可以一人單機(錄音機)作業,不受地形空間與場地環境設施的限制。
(2)電波強大透力,無遠弗屆。
(3)是唯一能突破自然條件及人為設限條件的媒介。
2. 節目內容有效多元的優勢:
(1)廣播內容情境,可以隨著記者自由機動性的移動。
(2)最大優勢為「直擊新聞現場的核心」。
(3)透過連線可以連結新聞核心人物、相關的意見領袖、專業的權威人士及閱聽大眾,讓新聞內容的多元結構機制,在一個開放的新聞平台上檢視。
3. 傳播功能形式上的優勢:
(1)先天具有快速傳播的特性。
(2)不受電力、交通中斷等外在客觀環境因素及條件影響。
(3)遇重大自然災害導致電力、交通中斷時,能持續傳播訊息的是收音機。
4. 廣播新聞節目經營上的優勢:
(1)較其他媒體有成本低、高普及、低設限的特性。
(2)追求「機動、即時、真實」,使新聞節目成為「類型化電台」經營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節目內容。
5. 閱聽眾收聽便捷的優勢:
(1)有六成五以上聽眾是「邊聽廣播邊做事」,具有「手耳分際」的使用特性。
(2)報紙報導「昨天」的新聞,電視報導「今天」的新聞,廣播報導「現在」的新聞。

二、廣播新聞的基本原則:
1. 每一分鐘都是新聞的態度,使得新聞的「編輯控制」採行「連續不斷的截稿時間」的作業模式。
2. 必須達到以「正面控制」取「負面控制」,創造「精準新聞」的目標。
3. 新聞部主管須依電台屬性或經營宗旨,如政府經營電台,必以宣導政令為主;勞工取向電台,必以與勞工有關新聞為重點。
4. 新聞時段編排,大多數以整點播出為主;新聞內容除國內外新聞、天氣狀況外,最重要以路況為主。
5. 廣播記者必須做最完整、公平且正確的新聞報導。
6. 廣播的「可聽性」對電台而言是廣播新聞成功與否的關鍵。

三、廣播新聞可聽性的經營:
1. 結構包括片頭設計撰稿的簡潔性、主播口語化、語態親切度、內容權威性、議題的選擇,及訪問帶的剪輯、段落安排、音效製作與節奏明快等。
2. 線上記者日常採訪,以及編輯編製播音工作品質的控管。
3. 週末假日時會出現新聞資訊不足情況,此時須加重採訪或補足背景資料,甚至墊檔新聞。
4. 遇突發因素或重大新聞時,須特別指派支援人員追踨或至現場掌握新聞來源。
5. 遇有疑點,需求證或要求正反兩面觀點,以期新聞的公正與客觀。

四、廣播新聞的資訊來源:
1. 廣播新聞訊息的來源分為國內及國外兩部分。
(1)國內:由電台記者親自採訪,依採訪路線分類。
(2)國外:各大通訊社,如美聯社、合眾社、路透社等,以及按件計酬的特約記者。
2. 由電台自己的記者採訪所得新聞較有可靠品質,為了日後必要的追蹤報導和查考,凡是採訪記者所撰寫的新聞稿都需簽名留檔。
3. 通訊社的新聞稿如為官方的較可靠,若查覺有違常理時,務必在第一時間聲明更正。
4. 接受新聞來源者或特約記者提供的新聞時依循原則:
(1)新聞來源正確性與真實性,可從一開頭得知,如「總統府發言人」、「行政院院會通過」等說法。反之,則為「根據了解」、「根據權威人士表示」、「聽說」等,則多半屬於來源不明有待查證的問題。
(2)許多電台為民營商業電台,為企業、廠商或特定對象做宣傳廣播行為,如「廣告新聞化」、「置入性行銷節目」等,皆為不適當做法。
(3)新聞報導或新聞性節目,應尊重他人的隱私權,否則可能會觸犯誹謗罪。
(4)廣播新聞重在時效性的突顯,要依事實與情勢的發展改寫,並補充最新的正確資料。如消息提供士申明「請勿發表」或「暫緩發表」時,記者應予遵守,以贏得對方的信任,也是新聞職業道德的一部分。
(5)凡牴觸國家法律或足以引發社會道德、社會安全和諧等,敗壞性言論及新聞,都必須審慎檢討其播出內容的適切性。

五、廣播新聞稿的寫作:廣播新聞與報紙新聞一樣,要講究導言、主體、6何,以及奉行「倒金字塔式」:的撰寫格式。由於廣播新聞是用說的方式告訴聽眾的,所以要注意幾項原則:
1. 導言要易聽易懂:約在一句話將新聞重點寫出,字數約15個字左右。
2. 內文結構依時間順序以重點書寫形式呈現。每則新聞約在30秒到1分鐘之內,字數約200字之間。
3. 要口語化,一般人都聽得懂的內容才能達到口語傳播的效果。
4. 要達到「聽」的效果,用詞遣字及標點符號的正確性都應注意。
5. 新聞稿內容必須文詞語彙淺顯易聽,且應注意諧音字。
6. 錄音訪問帶中的內容,應截取簡短有力的重點。
7. 新聞補充性資料或最近收到消息,應寫於最後結尾處。

六、廣播新聞稿的寫作:
1. 應顧及廣播時效性,將國內外最近發生的重大新聞呈現給聽眾。
2. 要扮演「守門人」角色,報導要深入,內容要正確。
3. 不能滲入私人的感情或政治立場。
4. 要注意新聞前後的變化,隨時補充最新資料。
5. 廣播新聞頭條,編輯通常選用強有力的新聞或特別顯著重要的。
6. 將新聞分類、合併,或按前後順序排列、取捨,以及各則新聞所占比重。
7. 一則新聞需合乎「新」、「速」、「實」、「簡」的完整。

七、廣播新聞稿的播報基本原則:
1. 親自撰寫新聞讀稿:
(1)主播、記者自己撰稿是權利也是義務。
(2)能傳神表達親身實地觀察採訪真實情境,以及實地訪問的第一手消息。
2. 播音前事先熟諳稿件:
(1)務求先讀一遍為目標,才能確實了解新聞內容和情境的掌握。
(2)播報者投入適度之情意表達,有助於廣播新聞品質的提升。
3. 讀音需正確,咬字要清晰:
(1)首先端正容易發音錯誤字的讀音。
(2)利用句與句之間的斷句,以及件與件之間的間隔,讓聽眾分辨其本句或本件新聞已告完畢。
(3)新手吃螺絲是初期難以避免的症候群。
4. 注意播報速度應以新聞之屬性:
(1)不疾不徐是基本原則。
(2)播報速度約每分鐘120字為宜。
(3)語詞抑揚頓挫要準確,句逗要分明。
(4)應避免揭頁、換稿、氣音或呼吸等產生的雜音。
5. 確認播出順序:
(1)播出訪問錄音時,務必事前確認順序。
(2)新聞播報人員需事先預讀稿件。
(3)內容、文字、專業用語須融會掌握,以建構自身專業品質與新聞播報的權威性。

八、良好清晰的播報聲音:
1. 聲音清晰好聽:
(1)發音正確:勤練、反覆錄音練習。
(2)減少雜音:吞口水聲、呼吸聲等應降最低,紙張翻閱聲、筆觸聲力求避免。
(3)正確錄音:與麥克風保持固定距離、資料不要擋在嘴與麥克風之間、說話不宜搖頭晃腦。
2. 正音訓練的方法:
(1)端正發音的行為。
(2)矯正發音。
(3)播音的訓練:饒口令。

九、兩人對談型新聞節目原則:
1. 選擇適當新聞主題:
(1)選擇大家關心的主題。
(2)要具有「爭議性」的題材。
(3)複雜的題材,才能讓正反兩面呈現,讓公眾檢視。
2. 慎選訪問對象:
(1)訪問對象應具有解答或說明問題的權威性。
(2)對於事件有特殊關係的人物接受訪問,效果更好。
3. 周詳的前置作業:
(1)了解受訪者背景。
(2)蒐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
(3)交換訪問談話內容。
(4)決定受訪者訪問時間、地點及其他協議事項,如交通工具。
(5)了解對方的語言表達能力如何。
4. 訪問的技巧:
(1)先從受訪者本身或專長介紹誘導發言。
(2)再引導受訪者導入正題。
(3)親切溝通,穿插趣味性東西,使節目自然。
(4)切忌插話、搶話或主觀態度,避免生澀問題或涉及個人隱私。
(5)遇有受訪者情緒激動時,應想辦法讓其穩定。
(6)時間的控制極為重要,偏離主題時,要靠反應及智慧拉回主題。

十、圓桌論壇型新聞節目注意事項:
1. 準備與論述主體相關適宜的開場對白,同時明確宣布論述主題範圍。
2. 適宜的介紹參與座談會人士的背景與稱謂頭銜。
3. 注意座談會進行程序,並適時引導補正相關的專業術語,同時公正的給予正反雙方表述時間。
4. 維持節目和諧理性氣氛,遇有爭執時用簡潔明確態度插話化解,機智幽默是珍貴的經驗能力。
5. 時間的掌握,有效的掌控論述重點分段,預留結語時間。

十一、直播的新聞性節目型態:
1. 新聞現場談話性節目:
(1)參加聽眾為外來人員,事前準備須妥善。
(2)有贈獎性的節目,須注意來賓要公開形式的邀請及不同意見的平衡。
2. 新聞談話性Call-in節目
(1) Call-in節目成為當前主流手法。
(2)一方面增加節目參與、內容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擴展節目市場廣度,強化節目的客觀性。
(3)話題設計不良、聽眾水準不齊、主持人不具專業等,易引起不同意見團體「對立」、「衝突」。
(4)應事先宣布聽眾叩應討論的主題內容和發語規則。
(5)技術引進「延緩播送」系統,檢視惡質行為,確保節目品質與安全播出機制。
3. 注意座談會進行程序,並適時引導補正相關的專業術語,同時公正的給予正反雙方表述時間。
4. 維持節目和諧理性氣氛,遇有爭執時用簡潔明確態度插話化解,機智幽默是珍貴的經驗能力。
5. 時間的掌握,有效的掌控論述重點分段,預留結語時間。


第九章
一、新聞淺顯式結構的發展:
1. 新聞淺顯式的原因:
(1)國內新聞內容結構:國際新聞、國內新聞、氣象新聞。
(2)國際新聞與氣象新聞資訊來源差不大,無實質競爭意義。
(3)國內新聞中,社會及政治新聞為新聞部主管,智慧、經驗、能力整體呈現的指標。
(4)新聞部主管工作目標:不漏新聞、不缺內容、不失聳動。
(5)頭條八卦雜誌、娛樂周刊等相片,被奉為經典新聞的神主名牌。
(6)「官庇式新聞」法則:以作假採訪報導、拍戲劇摹擬畫面方式製作新聞。
2. 新聞畫面的感官化需求:
(1)大量採用類似「電影拍攝」或「MTV」等技法包裝新聞,只是強化「資訊娛樂化」或「感官主義」。
(2)電視新聞在創新美感的同時,不應也不必然需要犧牲新聞基本價值的追求。
(3)內容應回歸到「新聞專業」的平衡及價值。

二、電視新聞的優勢:
1. 電視新聞的特質:
(1)功能性:電視新聞文稿是供新聞主播口語訴說,幫助閱聽眾收聽或收視,故電視新聞播報內容的組織結構,是用不同於傳統平面新聞媒介的技術規則所寫。
(2)新聞結構:除地方新聞外,外電或外稿須改寫成廣播電視報導形式。
(3)技術專業能力整合能力不佳:現場連線記者「口語化」通俗過頭;主播「專業化」技巧操弄過頭等。
(4)採訪編輯作業技術出現「知差」問題,如多語新聞節目:英語新聞、台語新聞、客語新聞、原住民新聞新聞等。
(5)最經典的電視新聞功能:「瞬間受容」的傳播效果。
2. 電視新聞的結構專業原則:
(1)文稿詞彙語言應生活口語化。
(2)句子應簡潔寫短。
(3)每個句子表達一個意思。
(4)語句陳述儘量用現在時態,表述新聞內容情境。
(5)遵守一則報導,限定一個大主題的新聞內容。

三、電視新聞的來源與採訪:
1. 採訪工作性質:
(1)重大新聞後續發展的持續性報導。
(2)路線新聞例行的採訪報導。
(3)預定舉行活動新聞記者會的備忘錄。
2. 採訪工作型態:
(1)錄影採訪:錄播。
(2)現場直播:SNG連線採訪。
3. 一則有價值的新聞源自於出色的採訪。
4. 電視記者比廣播記者的工作技術複雜,特別要注意畫面需求與協調的考量。

四、專題報導、特稿或無時效的新聞分析節目
1. 包括一項訪談、無現場聲錄製、錄下事件的現場音響,以及記者對事件的概述。
2. 製作人希望用多種鏡頭中景、特寫和切換鏡頭建構畫面。
3. 幾個小時的攝製、剪輯和寫稿,播出時間只有兩三分鐘,此為電視新聞製播作業的複雜。

五、新聞訪談技術性原則:
1. 不提引導式的問題:如是或對,非或不對,或選擇性問題。
2. 不提冗長複雜的問題。
3. 不提具有誘導暗示性答案的問題。
4. 以回答訪問事件的核心答題作為訪談基礎。
5. 嚴守一次提問,只問一個問題的原則。.
6. 掌握答話時間的控制技巧,重複或偏離主是時,要適時切斷。
7. 訪談拍攝錄影前,應營造和諧心情:
(1)清楚說明提問問題涉及範圍。
(2)在不違反技術倫理前題下,給予被訪者自主表意的空間。
(3)訪談開始前以相關題輕鬆對話,消除緊張情。記者應表現出對主題對象的興趣。
(4)記者切忌顯示對訪談事象的熟知度,故應作好準備工作。
(5)每項訪談進行前,要清楚知道所要的目標。
8. 訪談的提問,必須限定在主議題範圍之內。
9. 針對政治人物訪問時,不要預期對方能直言不諱,應奉行「輕重有量、緩急有度」的原則,特別是對「直接提問」形式的掌握。

六、改寫通訊社新聞稿:
1. 「突發新聞」的有效掌握:遇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透過「連續發稿」的形態,高頻率處理新聞發展最新結果。
2. 融合「影音資料」撰寫新聞播報文稿:
(1)電視新聞稿寫作結構,建立在新聞「影音資料」中,影音相互融合的呈現方式。
(2)最大特質是將「導言、原音、靜音、配音」等,這些建構電視新聞影音結構的基本元素,作最佳的編輯製作。

七、句子結構及用詞字彙撰寫原則:一主、一謂、一受
1. 必要時以消息來源對象直述形式,作為新聞導言或標題的內容,有助於新聞公正性呈現。
2. 避免在開頭語中出現分詞、短語或從句形式。
3. 使用普通的單音節字。
4. 避免使用形容詞、副詞等不確定用語。
5. 運用動詞豐富活力的魅力:多用第一人稱主動語態,不用被動語態。
6. 內容情境應以現在進行式或現在完成式時態。
7. 使用社會通用的複合詞。
8. 寫作平實直接明確,刪掉虛詞。
9. 用通俗易懂的語體用語寫作。
10.使用某人表意時,應直接指出其「原話、原文」,避免使用引用語。
11.新聞人物的官稱、頭銜、職位等,不宜用縮寫稱謂。

八、有效掌握文稿書面修辭用語品質原則:
1. 句子的長度:每行字數保持相同長度
(1)國內新聞:播報速度約150字/分。
(2)英文新聞:播報速度約220字/分。
(3)日文新聞:播報速度約300字/分。
(4)篇幅上以一則新聞一頁為原則。
(5)較長新聞,段落要保持簡短明確,不要將句子卡在分頁處。
(6)超過一頁的新聞,要編上頁碼,以及在每頁底端標註「轉頁」、「下一頁」,結尾要使用大而清晰的結束符號。
(7)若文稿須配合影像時,要標記開始及結束,影像長度須精準標記。
2. 標題、導言、字幕,務必簡明犀利:短小語句能引發牽動受播者閱聽新聞的心理。
3. 讀稿審視:功能為檢視錯誤、過時、專業用語的正確性。

十、新聞照片使用形式:
1. 特寫照片
2. VCR定格處理的照片
3. 一般拍攝的現場照片

十一、語音畫面的組合
1. VCR資料帶的處理:
(1)攝影者是提升新聞作品品味的重要指標之一。
(2)影音資料長度是以「視覺倫理」的技術為基礎。
(3)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溝通與默契,讓鏡頭的語言與記者的播報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4)資料帶重播:包括鏡頭重播、片段重播等,是台灣電視新聞奇特現象。
2. 新聞照片使用原則:
(1)內容呈現的主題意義與新聞內容的契合度。
(2)主播不應解釋照片內容與意義。
(3)讀者理解照片內容時,會有什麼不同的解讀。
(4)照片是在什麼情境下拍攝的。
(5)照片在這則新聞中的價值性。
(6)照片內容是否能符合社會文化的尺度。
(7)照片播出後其正面的效果應該大於負面效果。
3. 字幕:
(1)新聞標題或主播旁白顯現的字幕。
(2)插播式的字幕,俗稱「跑馬燈」。

十二、失焦的新聞重點:
1. 整點新聞播報中,新聞內容結構須依據:
(1)新聞屬性的「輕重緩急、遠近疏離」。
(2)考量所在地域社會文化的背景特性。
(3)考量電視台自身的經營風格與特質,編序播出照片。
2. 編輯、主編基於理念,會壓縮新聞的背景資料,或為追求真實原音本意呈現,而刪減訪談內容。
3. 為增加新聞的價值性與完整性,編輯製作會加入部分有意義的「灰色時段」。

十三、電視新聞主播的角色與功能
1. 應該是在一種職業「道德、紀律、法律」的意識下,謹慎的執行資訊傳遞者的角色與功能。
2. 要小心防止被他人利用,作為傳播特定資訊工具的陷阱。
3. 提供「公正、完整、精確」的新聞事象報導,是記者職業中最基本的工作態度。
4. 處理地方新聞的作業規範,所牽涉的每項細節,都會對地方社會大眾的生活產生質變的影響,故處理技術需謹慎。

十四、如何判斷「犯罪新聞」取捨基準:
1. 新聞事件是否對社會公共安全產即時的威脅。
2. 對社區社會的社會秩序有重要影響。
3. 需要凝聚換起共同行為的意識。

十五、有利與不利因素
1. 專業是一切作為的基礎
(1)閱聽人對於主播應注重其專業的職業人格特質。
(2)就職場內部機制來看,每天首先要拋出的問題是:「今天大家在談論什麼?」
(3)新聞畫面是電視新聞的主體,重要的訓練是在於報文字稿與畫面、錄影資料間介面整合能力。
2. 消失中的好奇欲求
(1)現今培養新聞專業的學生都欠缺對周遭事務的好奇心。
(2)成為成功記者的重要條件之一是「敏感的好奇心」。
(3)媒體新鮮人對主播記者的認知為光鮮服飾、時髦髮型,是一個會說話的明星。
(4)媒體新鮮人酷愛娛樂性節目,對於深化新聞的製作不感興趣。


第十章
一、網際網路的定義:(美國聯邦網路委員會)
1. 通過在網際網路協定下所定位唯一的IP網址,連結後所有經由協定加入的網址資源。
2. 經由網路協議及傳輸控制協議等的約定,結合與其他具有兼容性IP間的傳輸網路。
3. 在基礎的傳輸環境中,建立提供開放或專屬的全球化資訊傳輸服務。

二、網際網路具備哪些傳播新聞的強大功能?
答:(1)電子郵件;(2)網路新聞組;(3)全球網路瀏覽系統;(4)網路論壇;(5)網路部落格。

三、網路媒體
1. 相對於傳統形式的媒體,又稱為「新媒體」。
2. 由於訊息傳輸透過數位訊號傳播的特點,也被稱為「數位媒體」。
3. 就媒介形勢發展歷史而言,是繼報刊、廣播、電視三種大眾傳播媒體之後產生的新媒體形式,故也稱作「第四媒體」。
4. 1998年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年會中,正式提出第四媒體概念,並將其定義為「資訊高速公路」。
5. 第四媒體定義:
(1)廣義:通常指網際網路。
(2)狹義:指基於網際網路這個傳輸平台,作為新聞資訊的傳輸網站,作為「通過傳送文字、聲音和圖像的新聞傳播工具」。
(3)部分學者認為,網路媒介提供實現了「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共融的溝通情境,因此稱其為第三代媒介。

四、網路媒介的結構的特質
1. 訊號數位化有效整合媒介資訊
(1)數位技術是網際網路系統生成技術的基礎。
(2)所有網路介面呈顯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媒介符號,都是透過「0」、「1」兩個數位元信號的壓縮技術來合成表現,在技術形式上獲得統一性。
(3)數位革命的意義在於便利複製和傳送,及有效整合不同媒介形式間,資訊信號相互轉換傳輸的介面。
2. 新聞資訊即時全球同步傳播
(1)網路傳播具開放性特徵,所有資訊鋪上網後,所有知的權利屬於全人類,故有「全球化同步執行」的功能特性。
(2)所有網路介面呈顯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媒介符號,都是透過「0」、「1」兩個數位元信號的壓縮技術來合成表現,在技術形式上獲得統一性。
(3)數位革命的意義在於便利複製和傳送,及有效整合不同媒介形式間,資訊信號相互轉換傳輸的介面。
(4)網際網路媒體全球化特徵,主要體現傳受雙方,即資訊傳播的全球化和資訊接受的全球化。
3. 資訊內容的延伸使用
(1)網路媒體就資訊內容形態而言,具有龐大的多元性。
(2)透過畫面結構的延伸,可將傳統報紙等媒介,在時間結構和空間所接有的資訊內容作系統化結構展現,並透過資料庫儲存功能作為延伸檢索的資源。
(3)網路媒體能延伸使用的資料,無論是當下、過去、橫向、縱深而言,都具有延伸使用的特性。
4. 資訊資源無限使用
(1)資訊社會系統運作能量速率的基本要素是其所建構的資源空間,它是由許多不具重量與質量的知識資訊元素。
(2)此一資源空間在運作傳播的過程中,完全不存在著時空的屏障設限,其能量也不因使用程度而有所消耗消失。
(3)在網路情境中,會隨著使用量的交流傳輸而建構出無限豐富的資源價值。
5. 檢索資料迅速便捷:網路資源世界隨著無限運算「U化」的引領下,更深化掌控資料檢索的便捷性。

五、網際網路媒體的傳播特性
1. 迅捷的即時性
(1)特別是報導突發性事件和新聞事象持續發展下,第一手新的新聞品質上功能上。
(2)以「即時新聞」、「即時更新」的滾動播出最有成就。
2. 介面的多媒體化
(1)內容結構融合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媒介所有的優勢。
(2)將報紙的文字意境、廣播的音效、電視的神韻等傳播符號,創造了資訊傳播三度空間的情意組合。
3. 傳輸接收的互動性
(1)指網路媒體的傳播行為模式,有效突破傳播媒介傳輸間距離上的限制,創造「傳、受」一體互動的情境空間。
(2)就大眾傳播本質而言,為傳統行為模式中傳播者「推」轉變為受播者主動「拉」的過程。
(3)網路資訊成為涵蓋世界性市場範圍的「資訊商品」,使用者可透過互動形式各取所需。

六、傳播行為中傳播者與受播者關係特徵:
1. 多元化
(1)傳播主體:不是一家傳播媒體獨有,就屬性而言,政府、企業網站或個人網站都可發布新聞,成為傳播新聞的主體。
(2)全球化:決定其文化的多元性,通過超連結、超文本的串聯形式,將全球各地資訊資料庫結成網路聯結在一起。
(3)傳播方式:傳統形式為一單點對多點面,而網路媒體則還包含點對點、多點對多點等傳播方式。
2. 自主化
(1)受眾在完全自我自主的意識下,選取、接納所認可的新聞資訊。
(2)主動閱聽人:為在自主意識形態下進行的閱聽行為。
3. 個性化
(1)就整體而言,新聞內容必須源自受眾市場許多不同個體需求的滿足。
(2)就個人轉介、轉述新聞而言,所具有的個人風格特性,會引發、凝聚與其看法、論點近同者的迴響。
(3)網路媒體傳播的新聞最具個性化、最具人情味。
七、網路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的影響:
1. 新聞傳播的主體發生變化
(1)傳統的新聞傳播主體:是指報紙、廣播電台、電視台、通訊社、新聞電影製片廠及新聞性期刊等。
(2)網路新聞傳播主體:包含利用網路媒體傳播新聞的傳統新聞傳播媒介、從事新聞傳播的非專門性機構、及利用網路媒體發布新聞的個人。
2. 新聞傳播的載體發生變化
(1)傳統:報紙以紙質為載體、廣播以無線電為載體。
(2)網際新聞:以電子技術、數位技術以及ICP/IP協定等為載體。
(3)最大差異為收受雙方,都必須極力維持載體安全有效運作。
3. 新聞傳播的形態發生變化
(1)傳統的新聞傳播:傳播者為主動積極資訊供應者角色。
(2)網路新聞傳播:閱聽人依自己需求等主觀因素搜尋新聞資訊。

八、傳播載體與傳播形態的變化
1. 網路新聞傳播形式的「超文本方式」結構,對傳統的新聞採訪、編輯、新聞發送等的運作方式,正帶動持續性的演變變革。
2. 針對網際網路的電腦輔助新聞報導,對傳統的新聞採訪、編輯、新聞發送等的運作模式,正帶動持續性的演變變革。
3. 網路媒體的交互性傳播的特徵,有效的突破了新聞媒體傳統的單向傳播,及滯後式反饋行為模式帶來重大的變革。
4. 網路新聞多媒介傳播形態,對傳統新聞的單一媒體傳播模式帶改變。
5. 網路新聞的超文本鏈結的新聞傳播方式,對傳統新聞媒介接收方式帶來了新的改變。
6. 網路直播新聞,對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直播的型態帶來了新的改變。

九、網路新聞的類型
1. 公部門領域的網路新聞:指政府機關、宗教團體、社會公益組織等架設的網站。
2. 商業部門領域的網路新聞:凡以營利為目的所架設的業務經營網站屬之。
3. 個人所屬領域的網路新聞:即個人基於自身之理念所架設的網站,現行流行的個人部落格網站即為代表性的個人新聞媒體經營形式。

十、網路新聞內容的結構
(一)標題
1. 網路新聞標題的功能:
(1)具體表達新聞內容。
(2)引發、誘發閱讀動機。
(3)論述評價新聞事件。
2. 網路新聞標題撰製的原則與特色:
(1)標題文本分欄建置。
(2)謹守單行字數空間。
(3)看句知意忌用虛辭:用字遣詞簡潔有力,直接表達新聞事象的最真切的結果。
(4)巧用字型、字色、標號:標題首要功能是讓閱聽人在快速流覽檢索新聞資訊的「第一時間」誘發其閱讀的需求動機。
(二)導言、摘要
1. 功能:誘導閱聽人進入文本結構內容。
2. 基本撰寫原則:「一句話」的精準度。
3. 結構:要交代必要曝光的「人事時地物」元素內容。
(三)文本
1. 只需將關鍵元素「人事時地物」做結構性關係的介紹。
2. 版面空間受限制,且視窗空間不適合作長時間的閱讀。
3. 透過「超連結」點選系統,相關背景或背景資料都可無限延伸發展。
4. 開放性延伸特色,突顯網路媒介新聞優勢。

十一、網路新聞視窗畫面的結構
1. 視窗畫面色彩。
2. 色彩的生理反應。
3. 文字企畫。
4. 圖案、略表。
5. 影像資料。

十二、色彩傳達的意義及生理反應行為
1. 紅色:熱情、浪漫、火焰、暴力、侵略。紅色幾乎在所有的文化生活中都表示危險、禁止,用於警告或禁制某些行為動作。
◎生理反應:表示自己在努力辛苦後,無法獲應有肯定或回報,呈現出挫折與無力感。
2. 黃色:明亮、光輝、尊貴、疾病、懦弱。
◎生理反應:顯示悲觀主義論者的心境,行為出現頑固舉止,生活中缺少對理想與美好事物的願景。
3. 藍色:恬靜、保守、忠誠、安全、冷漠、悲傷。
◎生理反應:深為自己所處的不幸處境而憂慮,雖想改變卻無法立下行動決心,只能寄望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憧憬。
4. 綠色:自然、成長、穩定、忌妒。
◎生理反應:對周遭的人有莫名的反感,高度肯定自我的能力。但難以獲得同儕認同與肯定,充滿孤獨無奈。
5. 紫色:神祕、創造、忠誠、稀有。在某些宗教文化中與死亡有關。
◎生理反應:高度重視率直和誠樸的行為實踐。非常排斥做表面工夫,基本上限於一種沉默而孤獨的狀態。
5. 黑色:能力、精緻、現代感、死亡、病態、邪惡。在某些宗教文化中與死亡有關。
◎生理反應:凡事抱著抗拒的態度,強烈反抗要限制或支配你行為的人。唯一思考的事是「自我」。
6. 白紫色:真理、和平、聖潔、天真、潔淨、冷漠、貧乏。在某些文化中代表喪亡。
7. 褐色生理反應:高度試圖彰顯個人身份,期能獲得外人注意,處於渴望他人的認同狀態,排斥優柔寡斷的人。
8. 灰色生理反應:代表心境處於「無聊」的狀態,渴望找到新鮮、刺激、另類的生活結構。讓人產生一種虛應生活玩世不恭的處事態度。

十三、色彩色調的使用原則
1. 基本上以簡潔為宜。
2. 配合新聞主題內容。
3. 突顯企業本身代表之色彩。
4. 配合時節變化。
5. 注意網頁版面層次之延續性。

十四、音響聽覺部分
1. 主題音樂:選擇相關連結的主題音樂為考量。在音質、音量及時間掌控上宜適度。
2. 配樂音響:必須遵守不超越覆蓋主體聲效的原則。
3. 旁白配音:以襯托表達新聞主體氣氛為目的。


第十一章
一、網路新聞照片的類型
1. 作為主頁上的主圖,主要起調劑和美化版面視覺效果。
2. 作為主頁上的頭條新聞的配圖照片。
3. 作為欄目的題圖照片,或者作為欄目標題頁的提示圖片。
4. 作為新聞正文的配圖。
5. 作為獨立的圖片新聞報導。


第十二章
一、記者工作信念
1. 對自己的良知負責。
2. 對閱聽大眾負責。
3. 對自己的媒體負責。
4. 對工作的承諾負責。
5. 對社會負責。

二、記者工作信念發展方向
(一)新聞機構通常採納的道德準則指標
1. 禁止記者接受與消息來源有關的任何價值餽贈。
2. 限制可能會造成利益衡突的活動。
3. 強調記者對社會所負的責任,以及追求準確完整、公正、獨立自主的職責。
(二)記者個人準則
1. 關懷同情與社會中不同弱勢族群者:貧窮、殘障人士等的生活權益。
2. 為弱勢所受的侵權弊害發出基於道德使命的要求。
3. 探討追究政策失敗的責任歸屬者與其原因及背景。
4. 持續的致力於自我智能的提升。

三、記者兩難的處境
1. 報導還是不報導:是所有選擇最常見的最大標的。
2. 平衡的價值觀:讓新聞的價值彰顯在對社會「最大化」價值平衡的處理。
3. 以生活為參照:

四、記者道德行為的架構
1. 忠於事實:
做為一個人,一定會有情感上喜怒哀樂情緒性的對應行為。不過對於身處新聞事象中的記者而言,顯然你必須收斂起上述的反應行為,謹記新聞事象的撰著不應有是非好惡的引述,否則就喪失了職業人格的信譽。
2. 參與真實的社會生活:
直接去體驗或分享社會真實的生活,實質的參與互動才會產生同理的感情,和公正準確的思考,而這些是新聞價值的基礎之一。
3. 有能力將自己與經驗分離:
處於這樣一個高度資訊多元互動的環境中,記者要能有超脫個人的生活環境的能力,但不能輕視自己所處的環境,更不能認為自己已凌駕於環境超脫了。
4. 具有超然的好奇心以及探索事象真諦的態度:
唯有要求記者具備超然的態度,才能忠實的依據證據和可信的邏輯結構去推理論說。不過要記位這裡所指的並非「冷血或麻木不仁」。
5. 勇於存疑:
新聞事象的事證未具體呈現前,記者應堅持懷疑同時永不休止的向已出現證據所指的方向去探求真相,切忌在新聞發生之初,就「經驗性的」提出可能的結論。在新聞事象採訪的過程中掌握各種論點,將它們視為支持假設的條件而非例證,它只是眾多不同的論證理由之一。當然記者應對自己所追求探索到的議題例證,保有高度的興趣、信心和熱情。
6. 尊重社會共同的價值觀、文化規約、生活準則:
這樣的態度可以促使記者隨時掌握所面對的社群、階級、族群……等行為結構的特質。這樣的行為有助於記者的工作與成果,能夠獲得社群意識的認同歸屬。
7. 相信自己的經驗:
要相信自己所具有的明智能力,將自己的經驗轉化成一種新聞報導呈現事象真實的技巧。
8. 尊重社會共同的價值觀、文化規約、生活準則:
任何一種客觀性的思維,都極有可能會導致不自覺的紛擾和引發無謂的衝突。引用那些「毫無意義」的客觀性因素,除了複雜化新聞的內容和喪失焦點之外,更嚴重的是他會讓媒體與記者的角色立場為之淪喪。
9. 認清自己的責任與侷限:
一篇完美的報導不等同於整個事實真相的呈現,記者一定要清楚的了解,並掌握自己所寫文章將能產生的結果與影響範圍,這將是嚴守下筆分寸、真實虛偽間的最佳界線。
10.奉行新聞專業的技法:
基本記者不能棄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法於不顧,然後再去求助於他業方法。因為新聞專業的技法,一定是贏得社會共享式內容的最大公約數。
11.理解自己所寫文字的影響力:
記者一定要對自己所有的撰述結果,承擔起所作所為最後完全責任的認知。
12.積極的去行動,而非消極的接收:
一位美國新聞主編指出,美國新聞事業的第一大問題是過於依賴消息來源,由於這些消息的來源大多是官方權力的性質。所以處在資訊多元形式的社會中,無論是媒體或是記者本身,一定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有效掌握,受消息來影響干擾的作業制度。除了確保自身新聞的品質之外,更重要的是這將敦促媒體與記者必須深入社區的基層,去發掘並解決社會的問題;讓新聞的內容去追究、追究、再追究真正的核心所在。

五、訴訟案件必包含以下條件:
1. 影射、暗示某人所犯的錯誤罪行。
2. 試圖壞某人的工作。
3. 影射、暗示某人罹患重病惡疾,通常是令人排斥的、或可能導致被孤立的疾病。
4. 破壞某人的社會信譽。
5. 影射、暗示之事,會引發公眾對當事人的嘲笑或藐視。
6. 指陳某人缺乏智慧或公正執事的行為能力。
7. 影射、暗示之事,會引發公眾對當事人的嘲笑或藐視。

六、誹謗案發生的導致原因:
1. 一時粗心大意的疏忽。
2. 誇張的或過分激情的報導。
3. 沒有事實依據的論點。
4. 官員或消息來源者,在法律授權條件之外所做的陳述。
5. 未能充分查證相關過程內容的細節。
6. 未向誹謗的當事對象作必要查證作業。
7. 上述各項工作環節內容,務必留下可稽的紀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