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96下諮商理論

諮商理論的重點
https://lhl.nou.edu.tw/~research/study_forum/list.php?b_area=190


留言者 cc 2004-09-30
這是之前我修諮商理論的重點整理.貼上給同學參考用.同學一定要再整理過.因為.我不知道今年的版本與上次是否相同

修諮商理論的重點.
第一章 諮商的基本概念
諮商的基本概念
一、諮商的意義
『諮商』:就是諮商員與案主間一連串有系統的接觸,及共同思考學習的過程。
目的─使案主能對問題作明智的選擇、決定或解決,改變行為及態度,更有效適應環境,並達到自我領悟的境界。

二、諮商、輔導及心理治療的不同:
『諮商』:就是諮商員與案主間一連串有系統的接觸,及共同思考學習的過程。
『輔導』:即輔導員透過一對一的輔導,協助受輔導者了解自我,促進其自我成長,適應環境,以達自我實現的歷程。
『心理治療』:即臨床心理師透過治療協助病患處理情緒問題,減輕心理症狀及困擾,改正偏差行為、並促進其人格積極發展與成長的歷程。

※依服務對象及時間區分此三者間的不同:
1.從廣度上看─輔導涵義最廣
2.從深度上看─心理治療層面最深
3.從服務對象上看─
諮商─一般正常人或適應困難者
輔導─學校學生
心理治療─有心理疾病者

三、教導、諮商、輔導及心理治療的關係:(圖1-1,P.9)

四、綜合學者意見,諮商的特質:(89期中正問答1)
1.諮商是系統與有目的的接觸
2.諮商是諮商員與案主間面對面的溝通
3.諮商是以改變案主行為與態度為目標
4.諮商是共同思考學習的過程

五、諮商目標與目的:
指諮商活動的方向或指針
諮商目標─較概括、抽象,不易達到者。
諮商目的─指分析性,較具體且易達成者。

六、諮商的立即、中程及終極目標:(89上期中副問答4)
1.立即目標
指諮商員能在過程中的每一瞬間,了解、接納並滿足案主當下的需要。
2.中程目標

即案主期待達成的目標。
3.終極目標
即依據諮商學者對人的哲學觀所建立的目標

七、綜合學者看法,諮商的目的:
1.協助個人了解自己,並自我成長。
2.協助個人解決問題
3.協助個人改變行為及態度,更能適應環境。
4.協助個人滿足需求,並達到自我實現。

八、諮商的原則:
1.建立良好的諮商關係
2.說明諮商架構
3.協助案主逑說問題
4.了解及接納案主
5.和案主共同思考問題
6.適當引導案主
7.使案主達到自我領悟階段

※說明諮商架構的優點:
1.維持案主持續接受詒商的動機
2.提高案主再談的意願
3.避免案主對諮商過程的誤解
4.消除案主的負面感受
5.澄清雙方對諮商過程的期待

※諮商架構的5w1h
How to talk-怎麼談
How to say-怎麼說
When-何時談
Where-哪裡談
Why-為何談
Help way-協助方式

九、諮商心理學
即一門研究求助者心理現象的學問

第二章 心理分析諮商法(一)
一、心理分析論
1.創始人─佛洛依德
2.心理分析的意義:即一套有系統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
3.心理分析論─即由佛洛依德所提出的人格理論。
4.理論要義─包含人性觀、意識層次與潛意識、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發展(分為口腔、肛門、性器、潛伏及兩性等五大期)、焦慮、防衛機轉(壓抑、否定、投射、反向、退化、補償、幻想、轉移、昇華及合理化作用)

(一)意識層次
包含意識層、前意識層及潛意識三個層面
※意識層面─即人所能知覺的部份
※前意識層面─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是人在現實環境中無法知道的觀念及思考,但卻能被回憶起來或記憶到。
※潛意識層面─是人類心理結構的最底層,涵蓋了人己遺忘及無法回憶到的觀念、記憶,與人與法知覺到的部份。
* 推論潛意識存在的方法:夢、說溜嘴或筆誤、遺忘及催眠後的言語陳述

(二)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構成本我的主要成份是天賦的本能(生、死的本能)
唯樂原則─趨樂避苦、立即性的追樂去苦、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達到趨樂避苦目的的本我歷程─
反射動作及原始性思考程序
*反射動作─即天生、自動的反應
*原始性思考程序─即許多相當複雜的心理反應
*原始性思考程序的特色─
1.對一切事情的因果變化,均以情感、慾望為原動力,不考慮邏輯。
2.沒有時、空的觀念,所以不受其限制。
3.一切事情均以動作來表現
4.對各種情感均未仔細分化
5.因對事物之劃分不明確,很容易產生凝縮、轉移等現象。

※自我的功能:
1.獲得基本需求的滿足,以維持個體生存。
2.調節本我之原始需求,以符合現實環境的條件。
3.管制不為超我所接受的衝動
4.調節並解決本我與超我間的衝突

※現實原則─
1.判斷是否存在、而非空想
2.考慮是否可能、合不合現實、並考慮後果
3.在必要時控制慾望,延遲滿足時間。

※衍生性思考程序的特色:
1.以邏輯為思考步驟,應用邏輯解釋事情的因果關係。
2.以言代替動作
3.各種情緒及觀念都仔細分化,不再含糊不清,混為一體。
※超我的重要部份─自我控制、自我理想及良心
*超我的功能:
1.阻止本我的衝動
2.說服自我以道德目標代替現實目標
3.鼓勵人們奮力追求完美?

(三)人格發展分期:
1.口腔期(0-1y)
★口腔性格:就是在口腔期不能獲得滿足,或過於滿足所造成的情緒性障礙。
2.肛門期(2-3y)
★肛門性格:即因雙親的衛生訓練過於嚴格所留下的負面影響。其特徵為─蓄財、頑固、吝嗇、冷酷或極端潔癖。
3.性器期(3-6y):
★戀親情結:
戀父情結:即女童以母親為競爭對象而愛戀父親的情況戀母情結(89期中正解釋名詞1)即男童以父親為競爭對象而愛戀母親的情況
4.潛伏期(7-12y)
5.兩性期(12-18y)

(四)焦慮─即一種情緒狀態,也是一種動機。
焦慮的來源:
1.本我、自我及超我在爭奪心理能量時衝突的結果
2.幼年發展中,留在潛意識記憶裡的死恐懼感。
3.本我的危險衝動
4.來自超我的罪惡感
5.自我處理衝突時,所感到的不足感。

* 現實性焦慮:指對外在世界的不安所造成的焦慮
* 神經性焦慮:指對本能將失去控制的恐懼,及害怕會去做些使自己受罰的事。
*道德性焦慮:即對良心的恐懼
*出生創傷:即在出生時所受的心理性創傷

(五)防衛機轉:即一種由自我運作,為保護自我而來的心理機制。
防衛機轉的特徵:

1.否認、曲解及扭曲現實
2.都在潛意識下運作 其主要的種類如下:
1.壓抑作用:即在個人無法知覺的情況下,將痛苦、不愉快的經驗或心情,及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達成的慾望,有目的性的忘掉。
2.否定作用:即拒絕接受己發生或己在存在的事實
3.投射作用:即將自己不被道德規範或社會所認可的慾念加諸在他人身上,藉以減少自己因有此慾念或缺點所產生的焦慮。
4.反向作用:即藉由與事實相反的行為,來減少因慾念存在所產生的焦慮。
5.退化作用:即將行為以較幼稚的方式表現出來,藉以暫時獲得安全、滿足,並消除焦慮的痛苦。
6.補償作用(89上期中副解釋名詞1)
指因生、心理缺陷所產生的焦慮或不適應感時,採用種種可被接受的方式來彌補缺陷,以減輕焦慮或不適應感。

7.幻想作用
即當個人遇到困難或挫折時,無法以覝實方式解決,而利用想像的方法來逃避現實,企圖以想像中的情感、希望、策略處理及因應心理上的困難與挫折,以得到內心滿足與降低焦慮的歷程。

8.轉移作用
指個人在慾念或需求無法直接獲得滿足時,就轉移對象,以間接方式獲得滿足的歷程。
※移情關係
即個人在不知不覺中,將對雙親或重要他人的感情,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的情形。

9.昇華作用
指個人以合於社價值標準的行為表現,取代不被社會認可、接受的需求、衝動及慾念的歷程。

10.合理化作用
藉由社會認可的好理由取代心中的真理由,減少現實情境的困擾或困難的歷程。

二、諮商歷程
(一)探索潛意識的方法(89上期中問答2)
1.熟知原始性思考程序
2.認識潛意識的存在
3.應用防衛機轉的知識
4.從過去了解現在
5.觀察與應用移情關係

(二)心理分析法的諮商歷程:
1.開始階段
2.維持分析的架構
※分析的架構:進行心理分析的程序、步驟及所運用技術的範圍
3.自由聯想
4.解析
※解析的策略:提示、說明與教導

※解析的功能:
促使案主自我吸收新資訊,並迅速揭露潛意識所隱含的意義。

※解析依內涵可分為:
(1)澄清性解析(89上期中副解釋名詞3)
即用通俗語言向案主作摘要性指點與解釋,使其領悟自己問題的性質,並意識到癥結所在,及了解其從末了解到的行為意義。

(2)比較性解析:
即把前後不同的兩件或數件事實取出,放在案主面前加以比較說明,使其去了解其在不同場合的習慣性反應。

(3)因果性解析:
即向案主解釋其潛意識的動機與慾望,並協助其領悟到其與情緒、行為反應的因果關係。

5.夢的分析
※夢的層次─顯夢、隱夢

6.抗拒分析:指任何反對諮商過程的行為及對案主表示潛意識素材的抑制
※抗拒作用的來源:
內在性抗拒(來自案主本身)、外在性抗拒(來自諮商員或諮商關係)、其他(如疲倦、智力不足、語言隔閡及心理疾病)

7.移情分析:指案主將情感轉移到諮商員身上
※正移情作用(89上期中解釋名詞3)指案主將情感(如愛意)轉移到諮商員身上
※負移情作用:指案主將對他人的負面情感轉移到諮商員身上

8.修通過程
指諮商員要不斷的重覆指點案主,使其能真正領悟自己問題的根源,並達到智能性及情感性領悟的歷程。
.
三、不適用心理諮商法的對象:過度焦心、精神病患及監獄患者

第一章 個體心理諮商法
一、理論要義
1.創始人─阿德勒
2.理論要義
(1)人具有主動性─人會主動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限
(2)真實世界的主觀知覺
※主觀現實/內在邏輯:指個人的內在知覺、信念、結論等主觀認知系統
(3)『目的論』的人生取向
(4)自卑與超越
※自卑心結─自卑感、自卑情結
*自卑感:指當個人想改善一些情況時,會自然產生一種不如人或自慚的感覺。
*自卑情結由長期的自卑感所累積而成
(5)生活方式(89上期中解釋名詞4)指個人達成生活目標的過程
(6)社會興趣
(7)出生序及手足關係
(8)主要概念
※人本的 ※完整的 ※現象學的
※場地論的 ※社會取向的 ※操作性的
※目的論的

阿德勒諮商法的基本假設:
※人類活動背後隱藏的基本力量,是一種由負面情境到充滿希望的正面情境,由自卑到超越的奮鬥。
※每個人的奮鬥是朝向獨特目標或理想自我邁進。
※人很難看到目標的全貌
※目標是了解個人的關鍵
※人的內心並非亂無章法
※意識與潛意識間的分界並不明顯
※人對自我與世界的知覺,及對這些知覺的統合,都是生活方式的不同面向。
※個體不能從社會分割出來
※所有重要的生活問題都是社會問題
※社會化的過程是必需發展的內在能力
※不斷增加的自卑感造成了不良適應

二、阿德勒諮商法的諮商目標:
1.養成社會興趣
2.降低自卑感及克服沮喪
3.修正個人生活方式
4.改變價值或錯誤動機
5.鼓勵案主體認人生而平等
6.協助個人成為有用的人

三、阿德勒諮商法的諮商過程:
(一) 建立諮商關係
阿德勒學派在建立合作諮商關係上的特殊做法:
(89上期中問答3)
1.以鼓勵優點代替處理缺點
2.進入案主主觀的內心世界
3.以簡單清楚的問話代替自由聯想
4.全方位的了解當事人
(二)評量與分析
1.家庭氣氛與星座 2.出生順序
3.早期回憶 4.夢
(三)頓悟與解釋
(四)重新定位

四、特殊諮商技術:
1.演出”彷彿”
2.迴避糾纏
3.自制
4.幻想
5.矛盾意向法(89上期中解釋名詞5)即刻意擴大或加強案主覺得困窘的行為
6.濡湯以沫
7.按鈕技術(89上期中副解釋名詞2)
即一種讓案主交替幻想最近發生的「愉快經驗」與「不愉快經驗」,並同時體察隨著這兩種經驗而來感受的技術。

第四章 存在主義諮商法
一、創始人─傅朗克
二、理論要義
1.意義治療─靈性層面的關懷
※人所生存的三大結構空間─身體、心理、靈性
2.生命的意義
(1)創造性價值(89上期中解釋名詞6)
指個體能給外在世界,具有創造性的價值,如藝術創造等。
(2)經驗性價值(89上期中副解釋名詞4)
指從親身經驗世上真善美當中,賦予生命的意義。
3.死亡的意義
傅朗克─人類生命的根本特色,也是構成生命所有意義的實存要素→終結性、短暫性
4.受難的意義
在保護生命體,使其不至於流於冷漠與精神上的僵硬。
5.工作的意義
6.焦慮的意義
※正常焦慮:指一種潛在的力量,也是面對刺激時的反應。
※神經性焦慮:即一種無法覺察卻會使人動彈不得的心理狀態。
※存在焦慮:即一種可以刺激成長的建設性正常焦慮

三、存在主義諮商法的與最終目標:(89上期中副問答4)
任務─:教導案主傾聽己經知道的自己,即使過去並不曾如此專注於此。

最終目標─
協助案主了解自身的存在任務,以最可能的專注與最大的犧牲,去創造一個以統整與意義為表徵的實存方式。

三、存在主義諮商法的諮商過程:
1.協助案主澄清及確認其對生存世界的假設
2.鼓勵案主進一步更仔細的檢視自己價值體系的來源與權威
3.鼓勵案主將新的領悟轉化為車際的行動

四、諮商技術─矛盾意向法

五、存在主義諮商法最受爭議的地方:
1.心理治療的原理與實務,缺乏有系統的陳述、嚴謹的方法,特別是科學的方法。
2.在療效方面,也缺乏客觀的評量指標。
3.其概念釷本上是抽象的,不易應用於治療實務上

諮商理論 期末整理5-10 章

留言者 Chan Elaine 2004-11-16 11:20:44

第五章 個人中心諮商法
一、創始人─羅傑斯
二、理論要義
(一)理論基礎:(1)自我實現
(二)人性觀
(三)人格理論:
1. 人格結構
2. 人格發展
3. 不適應行為的發展
三、個人中心諮商法的目標
四、個人中心諮商法的諮商過程
五、個人中心諮商法的缺點

第六章 完形諮商法
一、創始人─波爾斯夫婦
二、理論要義
(一)基本假設
(二)人性觀(帕森思認為完形諮商法對人性的看法)
(三)完形諮商中健康的正向特徵
(四)不健康的特徵
(五)完形的不良功能與困擾:
(六)以現在為中心
(七)自我調節
(八)自我覺察
(九)有機體的功能
(十)虛偽
(十一)創造性的適應
(十二)對話
(十三)夢的工作
三、完形諮商法的目標
四、完形諮商員的角色與功能
五、健康的完形過程
六、阻礙完形接觸的界限干擾
七、完形諮商法諮商歷程的基本原則
八、完形諮商的專注焦點
九、完形諮商的歷程
十、增進自我覺察的實驗
十一、其他特殊諮商技術
十二、應用完形諮商法的注意事項

第七章 理情諮商法
一、創始人─艾利斯
二、理論要義
(一)人性觀
(二)非理性觀念
(三)ABC人格論
三、諮商目標
四、理情諮商法所要培養案主的特質
五、為達成理情諮商法,案主須完成的任務
六、理情諮商法的諮商過程
七、為達成理情諮商法的目標,諮商員須完成的任務
八、諮商技術
九、理情諮商法的貢獻
十、理情諮商法的缺點

第八章 認知諮商法
一、創始人─阿隆貝克
二、基本原則
三、認知三角
四、認知曲解
五、相關徵候
六、認知諮商法的諮商目標
七、認知諮商法的諮商技術

第九章
一、創始人─柏尼
二、理論要義
(一)人性觀
(二)自我狀態
(三)溝通
(四)渴望
(五)撫慰
(六)心理遊戲
(七)生命腳本
(八)心理地位
三、諮商目標
四、溝通分析諮商法的目的
五、溝通諮商法的諮商歷程
六、溝通諮商法的諮商技術
七、溝通分析諮商法的優、缺點

第十章
一、 創始人─華生
二、理論要義
(一)人性觀
(二)理論特徵
(三)行為的學習
(四)古典制約
(五)操作制約
(六)社會學習論─班度拉
(七)增強作用
(八)消弱作用
(九)懲罰作用
三、諮商目標
四、行為諮商法的諮商歷程
五、行為諮商法的諮商技術
六、行為諮商法的貢獻與受批評處


第五章 個人中心諮商法
一、創始人─羅傑斯
二、理論要義
(一) 理論基礎
1.現象學說─強調『現象我』
※ 現象我:指個人所知道的我
2.有機體學說
(1)自我實現(89上期中副解釋名詞5)
指個體因展現內在潛能,而使其成為真正所要成為的自我。
3.人際學說:溝通人際關係最重要的行為因素─
(1)保存個人原本與直樸自我的一致
(2)以了解同情對待他人的同理心
(3)積極尊重對方獨立完整的性格
(4)將積極尊重延伸為『無條件尊重』

(二) 人性觀
1.人的特徵
(1)人是自我實現者
(2)人是社會性與理性的動物
(3)人的情緒發展和認知發展一樣重要
(4)人基本上有向善的可能

羅傑斯對人性持續積極樂觀的觀點─
(1)個人尊嚴的信念
(2)主觀的基本優勢
(3)自我實現的趨勢
(4)人是誠實的個體
(5)人比其智慧更聰明

2.自我實現的詮釋:一個充分發揮功能的人所應具備的特質:
(89上期中問答5)
(1)對經驗的開放
(2)享受存在的生活
(3)對自己充滿信心
(4)具自由感
(5)具創造性

(三) 人格理論
1. 人格結構:有機體、現象場、自我
※有機體:指個人整體,它在任何時候都是個整體性,有組織的系統。
※現象場:即個人經驗的全部。
※自我:即由一連串知覺與有關「我」的種種價值所組成的人格結構中心。
2. 人格發展:有機體的評價歷程、別人的積極尊重、自重、價值條件及正常發展的適當條件
3. 不適應行為的發展

三、個人中心諮商法的目標:(89上期中副問答5)
1.提供一個安全且有利於當事人自我探索的氣氛
2.釋放個人潛能
3.協助當事人降低自我防衛

一個天賦能力發揮到極致的人所具備的特性─
對經驗開放、過著誠摯的生活、信任有機體及有內在評價系統

四、個人中心諮商法的諮商過程:
1.案主來求助
2.諮商員說明詒商結構或情境
3.鼓勵案主針對問題自由表達感情
4.諮商員接納、了解並澄清案主的感情
5.案主充分表達負面情感後,開始表現有助於其成長的積極、正面情感。
6.諮商員接納並了解案主所表達的積極情感
7.案主「自我了解」及「自我接受」的領悟表現,是諮商過程的重要關鍵。
8.案主可能接受的行為及可能做的決定
9.案主開始有微小的積極行動
10. 案主有勇氣更深入的省思其行為,並獲得更正確及完整的自我了解
11. 案主表現更多統整性的積極行為
12. 案主求助的需求降低

五、個人中心諮商法的缺點:
1.忽視智慧、認知及理性對行為的影響
2.不太重視諮商技術的訓練
3.心理諮商條件太少
4.以案主為中心,諮商員失去其獨特性。
5.諮商員必須很自然的表現其獨特性
6.反對諮商員扮演教師的角色
7.這些研究未能達到嚴格的研究方法論上的標準及概念。
8.改善現有理並發展新概念是必要的
9.結構性諮商
10. 積極探索


第六章 完形諮商法
一、創始人─波爾斯夫婦
二、理論要義
(一)基本假設
1.完形諮商認為人所具有的特點
(1)人有追求封鎖完整的傾向
(2)人依當前的需要組成完形
(3)人的行為是整體性的
(4)人的行為要從生活整體的內涵去了解
(5)人透過「形與景」的原則來經驗所處的世界

2.基本假設
(1)人會主動從現象場中找尋各種有意義的完形
(2)任何現象場中的事件,在任何時刻都可能由「景」分化成「形」。
(3)「形」的意義取決於其所存在的知覺背景
(4)事件是否成形,取決於人的需求。
(5)個人對現象場觀察能力的高低,會決定其知覺及行為的正確性。

(二)人性觀:帕森思認為完形諮商法對人性的看法
1.人是統合的整體
2.人是環境的一部份,無法脫離環境而活。
3.人是主動的行為者,並由其決定反應的形式。
4.人有充份的潛能可察到自己的感覺、思維、情緒及反應
5.人能經由充份的自我覺察來做抉擇,並對內外在行為負責。
6.人持有基本能力及潛力
7.人只能經驗現在
8.人基本上是中性的

(三)完形諮商中健康的正向特徵(89上期末簡答1)
1.成熟能自我支持,激發潛能,取用自己的內在資源
2.負責能承擔自己的經驗及責任
3.自我實現→成其所是
4.真實內外一致、開放經驗、對現實環境有良好的覺察
5.接觸良好完全和自己及現實有良好接觸

(四)不健康的特徵
1.焦慮→對未來的因應沒信心
2.接觸的干擾→減敏感、內射、轉向、迴射、混淆及自我中心
3.操弄→即由操控環境及自我來尋求環境支持
4.遺留未完成的完形→用壓抑的方式產生許多未完成的事件
5.憂鬱

(五)完形的不良功能與困擾:
1.缺乏覺察
2.拒絕為自己及自己的生活負責
3.未能和環境接觸
4.未能完成完形
5.不當的否認自己的需求
6.將自我兩極化
(4)具自由感
(5)具創造性

(六)以現在為中心:將過去與未來納入當下的方法:
1.將過去現在化
2.收回被遺棄的部份
3.分辨過去與現在
4.經驗未完成事件
5.將「when」現在化
6.將「if-then」現在化
7.分辨未來和現在
8.覺察以過去經驗預測未來的恰當性
.
(七)自我調節
(八)自我覺察
(九)有機體的功能─有直觀的智慧、能自我調適維持平衡、極化與認同及分化與統整
(十)虛偽
(十一)創造性的適應
(十二)對話
(十三)夢的工作

三、完形諮啇法的目標:(89上期末問答1)
1.由他人支持變成自我支持、自我負責並發揮潛能
2.統整自我發展內在中心
3.提高覺察能力

四、完形諮商員的角色與功能:
1.他是個人
2.以自己為工具
3.是教育者
4.是反應者
5.是催化者
6.是引導者

7.是參與者
8.是觀察者

五、健康的完形過程:
休息→需求浮現→掃描→選擇→接觸→最後接觸→滿足→退回

六、阻礙完形接觸的界限干擾:
1.減敏感
2.轉向→轉離直接與人接觸的方式
3.內射(89上期末解釋名詞1)
指未經自己咀嚼及消化就完全接受他人的觀點、想法及規則
4.投射:將自己不被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推諉給他人的行為
5.迴射:將原本要指向外界的行為,改變方向使其轉回自己身上。
6.自大:即個人以旁觀或評述者的姿態來看待自己與環境的關係,並以控制方式來阻礙自發性的機制。
7.匯集:指個體不能和環境彼此分化區別,而使自我和環境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

七、完形諮商法諮商歷程的基本原則:(89上期末副問答1)
1.完形諮商是現象學的,唯一目標是覺察,方法為覺察的方法。
2.完形諮商是建基在對話式的存在主義
3.完形諮商的概念基礎或世界觀是完形

八、完形諮商的專注焦點:
1.專注於目前行為
2.專注於未完成事件
3.專注於核心的自我概念
4.專注於生活所作的決定
5.專注於新行為

九、完形諮商的歷程:
1.感覺期→主要處理減敏感問題
2.覺察期→主要處理轉向問題
3.動員期→主要處理內射問題
4.行動期→主要處理投射問題
5.最後觸期→主要處理迴射問題
6.滿足期→主要處理自大或自我中心的問題
7.退回期→主要處理混淆與匯集的問題

十、增進自我覺察的實驗:
1.對此時此地的覺察
2.對自我的覺察
3.對語言行為的覺察
4.對非語言行為的覺察
5.對非語言行為常用的問話

十一、其他特殊諮商技術:對話練習、幻想與扮演及夢的工作

十二、應用完形諮商法的注意事項:
1.諮商員要尊重、關心、了解及接納案主的整個人
2.諮商員本身最好也有完形諮商的體驗
3.諮商員也是個真實的人,要能面對自己的情緒。
4.要徵求案主的同意
5.要適當使用完形技巧


第七章 理情諮商法
一、創始人─艾利斯
二、理論要義
(一)人性觀
1.人生而同時具有理性及非理性特質
2.人有理性思考的潛能,也有非理性思考的傾向。
3.人的困擾來自非理性思考
4.人運用理性思考時,會產生正向、積極的情緒;用非理性思考時,則會產生負向、消極的情緒。
5.不好的情緒會帶來不好的行為;而好情緒則會帶來好的行為。
6.人單憑思考及想像,就能形成觀念或信念。
7.人具有改變認知、情緒及行為歷程的天賦能力。

(二)非理性觀念(89上期末問答3)
1.每個人都必需獲得每個重要他人的喜愛及讚賞
2.一個人必須有完美的能力及豐碩而良好的成就,才有價值。
3.有些人是卑劣、罪惡而敗壞的,必須受到嚴厲的斥責及懲罰。
4.若事情不如己願,就會是場可怕的災難。
5.不幸總是來自外在因素,個人無法克服,且很少有人能控制隨之而來的憂傷或煩悶。
6.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或可怕事物,應給予嚴重關切,並考慮它可能會發生。
7.逃避總比面對容易
8.人應依賴他人
9.過去的經驗和事件,是現在行為的決定因素,過去的影響是無法消除的。
10. 人都應為他人的困擾或難題而煩惱或緊張
11. 人所遇到的問題都應有正確、妥當及完善的解答

(三)ABC人格論
ABC人格論的架構
A←──B──→C

D─→E─→F

A→事件
B→觀念或信念
C→觀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緒及行為後果
D→勸導干預
E→治療或諮商結果
F→治療或諮商後的新感覺

三、諮商目標:
1.近程目標(消極目標):協助案主減輕或消除情緒及行為障礙與症狀
2.遠程目標(積極目標):使案主能以理性思考處理生活事件,過一個身心和諧
的適應性生活

四、理情諮商法所要培養案主的特質:
自我興趣、社會興趣、自我引導、容忍、彈性、接納不確定性、科學化思考、自我接納、冒險、非理想主義者、自我負責

五、為達成理情諮商法,案主須完成的任務:(89上期末問答1)
1. 接受自己製造困擾,並有能力明顯改變的事實。
2. 了解其人格問題主要源自非理性與絕對性的觀念
3. 學習偵測、了解其非理性觀念並予以駁斥
4. 運用認知、,情緒及行為的改變方法

六、理情諮商法的諮商過程:(89上期末副問答2)
1.說明情緒及行為困擾不良不是某個事件引起的
2.指出情緒及行為困擾的根本原因─非理性觀念及思考
3.讓案主了解其想法及對事件的看法是非理性的
4.指出非理性觀念的錯誤所在
5.說明理性觀念及思考的真義
6.去除非理性觀念
7.建立理性觀念,並以此取代非理性觀念。
8.運用理性觀念做為思考方法的依據

七、為達成理情諮商法的目標,諮商員須完成的任務:
1.鼓勵案主發覺導致行為困擾的非理性觀念
2.激勵案主確認其觀念
3.向案主揭露其非理性思考的性質
4.運違理及幽默的方式質疑案主思考的不合理性
5.運邏輯分析策略以減少案主的非理性觀念
6.向案主說明那些非理性觀念為何無效,及它們如何導
致未來的情緒及行為困擾。
7.向案主解釋如何用具實徵基礎的理性觀念取代非理性觀念
8.教案主如何運用科學取向的思考,使其觀察並減少目前或未來的非理性觀念及不合邏輯的推論。
9.使用多種情緒及行為方式,協助案主直接處理情緒並對抗困擾。

八、諮商技術
(一)紀文祥
1.建立親善關係:真切的問題及了解、尊重、重視案主關心的事、立即反應及真誠
2.教導與說服:指出問題根源、反宣傳法、鼓勵與勸誘、分析與說明、提供理性觀念及闡釋ABC人格論
3.家庭作業:聽錄音帶、讀書、有系統的書寫家庭作業

(二)柯瑞
1.認知方法─駁斥非理性觀念、認知的家庭作業、改變一個人的語言及使用幽默
2.情緒技術─無條件接納、理情想像術、角色扮演及示範
3.行為技術

九、理情諮商法的貢獻:
1. 提出ABC格理論,使人們了解情緒及行為的主因。
2. 將所獲得的頓悟放在行動中,使知行能合一。
3. 強調範圍廣泛與折衷的諮商練習

十、理情諮商法的缺點:
1.過於強調理性,忽略了情緒因素的重要性。
2.重視個案態度的改變,但技巧上卻用對錯誤態度的攻擊,是不適當的。
3.忽略諮商員和案主的關係


第八章 認知諮商法


一、創始人─阿隆貝克
二、基本原則
1.一個人建構情境的認知方式,決定反應的行為與感覺。
2.人對環境事件的解釋,是主動且持續不斷的歷程。
3.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敏感度及脆弱性,所以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苦惱。
4.個人敏感度的差異,會受其人格組織影響。
5.壓力對認知組織的正常活動有非常不好的影響。
6.一般心理症狀,通常都包含了特異內涵的過動基模,彰顯一般症狀的特性。
7.與他人互動時的壓力感受,會產生一種不良適應認知的相互性增強循環。
8.個體在受到威脅時,會表現出相同的軀體反應,無論這個威脅是實體的還是象徵的。

三、認知三角:
1.自己對自己表現的負面評價
2.他人對自己表現的負面評價
3.對自己未來表現的負面評價

四、認知曲解:
1.武斷的推論:即在缺乏足夠證據或相關資料的情況下所作的結論
2.選擇性判斷:即在下判時,只根據小事作判斷,而忽略了整體事件的意義。
3.過度類化:指以極少的資料做過多的推論,或以一次成敗論英雄。
4.誇張或誇大:指將一件事做過度的解釋。
5.個人中心化:即把和自己無關的事硬和自己扯上關係。
6.二分思維:指對凡事都以「好、壞」及「成、敗」二分的兩極化思維方式來做判斷。

五、相關徵候:(89上期末副問答4)
1.與日俱增的依賴
2.游移不定
3.意志麻痺
4.自殺念頭
5.其他行為

六、認知諮商法的諮商目標:
1.改正案主錯誤的訊息處理方式,修正功能偏誤的信念。
2.消除因這些認知結構所造成的偏差行為及負面情緒

七、認知諮商法的諮商技術:(89上期末簡答2)
1.分析自動化思考
2.認識認知曲解
3.驗證合作式經驗療法

※ 蘇格拉底式對話的程序─
1.定義用語
2.確定規則
3.找出證據

※ 合作式經驗療法:
即一種由諮商員和案主合作,以驗證假設的方式,重建案主認知內容的心理療法。


第九章
一、創始人─柏尼
二、理論要義
(一)人性觀
1.對人性的看法是「反決定論」,認為人可以超越外在環境的制約及早年經驗的限制,自由選擇其生活方式及行為,並重新決定及指引未來的生活方向及方式。
2.溝通的主要概念─「溝通」、「自我狀態」。

(二)自我狀態:
即一種思想和感覺的系統,此系統可直接影響一組相關的行為型態;可分為父母、成人及兒童。
1.父母自我狀態:
指個體在幼年時由父母行模仿而來,常以偏執、批評及撫育等行為形之於外,可分為「撫育的父母」及「批評的父母」。(89上期末簡答3)
※撫育的父母:多以撫養、照顧及關懷的姿態出現,言語上常用「可以了,休息一下吧!」、「多吃一點」、「早點回來」等。
※批評的父母:以批評、訓誡及禁止的姿勢出現,常用的言語為「怎麼這麼笨」、「不可以」、「不應該」等。
2.兒童自我狀態:即先天的本能行為及後天的經驗感受。包括「自然兒童」、「適應兒童」及「學者兒童」。※自然兒童即未經後天環境影響或燻陶,最原始、最真實的一面。

※適應兒童:即所謂「聽的乖孩子」,是經外界修正及刺激而調整的孩子,其行為特徵為以模仿或順從來同意父母、以退縮方式適應外在世界及父母的要求及用延緩來適應。

※學者兒童:即所謂「早熟的孩子」,行為特徵為有創造、操控及直覺的能力、富好奇心、冒險性,並能察顏觀色。
3.成人自我狀態:是個人客觀、理性的部份,常用的語彙為「讓我想想」、「根據」、「看情形」、「為什麼」等。

(三)溝通:是人際互通的單位,可界定為兩人自我狀態間的刺激與相關反應的聯結互動。包含社會、心理兩層次

(四)渴望:即人們心中的慾望,通常依所冒的險以獲得撫慰程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退卻、儀式、消遣、活動、心理遊戲、親密。

(五)撫慰:指人們可藉由彼此交往及接觸所得到的感受,可分為正撫慰及負撫慰。
※正撫慰即鼓勵、奬勵、接受微笑、一句好話等。
※負撫慰即打駡、責備、吵架、埋怨、惡言相向等。

(六)心理遊戲:指兩個或更多人在溝通後,某一方或雙方都感到不愉快,而這種獲得負撫慰的情形常常重演,幾乎成為行為的模式,常見的有喧囂、是的…不過、扯自己後腿、這回我終於逮到你了。

※心理遊戲要成為溝通方式所需具備的條件:
1.由社會及表面上看,是相當合理的。
2.其真正含義為曖昧溝通
3.玩心理遊戲的目的是達到預期中的結局,並填補時間空檔,引起他人注意。

(七)生命腳本
即從個體出生起,由父母教養及環境影響所形成的幼年經驗。

(八)心理地位(89上期末副問答5)
即個人對人、己關係的看法,是主導人際溝通與人格發展的內在動力。其有下列四種型態:
1.我不好─你好
2.我不好─你不好
3.我好─你不好
4.我好─你好

三、諮商目標:
協助案主了解其日常生活行為及生活方向的運作情形,使其能自由並重新決定生命腳本。

四、溝通分析諮商法的目的:(89上期末問答4)
1.分析個人內在父母、成人及兒童等自我狀態間的交互關係,從而協助其自我了解、建立統整和諧的人格特質。
2.分析團體中人與人間在父母、成人及兒童等自我狀態的相對關係,從而輔導案主能自知、知人,並培養其在社會生活中能扮演適當的角色。

五、溝通諮商法的諮商歷程:
1. 訂定諮商契約
2. 結構分析
3. 溝通分析
4. 遊戲分析
5. 腳本分析

※結構分析的目的─協助案主了解其自我狀態
※溝通分析的方式─互補溝通、交錯溝通及曖昧溝通
*互補溝通(89上期末解釋名詞2):即一種刺激與反應相互平行,適當且良好的溝通
方式
*交錯溝通:即當發出刺激的人對接受刺激的人有所期望,但卻沒有收到預期的反應。
*曖昧溝通:指相互溝通的兩人,表面上以社會可接受的方式表達,但卻暗藏其他的意思。

※遊戲分析的目的:
○1透過分析使案主了解自己介入心理遊戲的狀況,及其對自己與對方的影響與遊戲時所採取的溝通方式。
○2使其能知道如何停止遊戲,並放棄接受負撫慰及給予負撫慰的角色。
○3學習與人發親密的溝通,並隨時都能對他人付出正撫慰且接受他人的正撫慰

※腳本分析的功能:
在分析案主問題的成因,若不妥時,可鼓勵其改變此生命腳本,以尋求更好的適應。

六、溝通諮商法的諮商技術:
1.強化鬆散的自我邊緣
2.去污染
3.再傾洩
4.澄清
5.重新定向
6.其他─如空椅子、角色扮演等

七、溝通分析諮商法的優、缺點:
(一)優點:
1. 理論及基本觀念都相當明確易懂
2.強調諮商契約
3.可經由重新檢視早年經驗,來讓案主再做修正。
4.理論易懂,實施過程亦不難,使其應用層面相當廣泛,且有良好的成效。
5.強調人的自主性、選擇性及責任性
(二)缺點:
1. 涉及太多專有名詞
2. 因過於強調「分析」,而忽略了案主的行為改變。
3.因過於強調理論的解析,而缺乏諮商員與案主間的良性互動。
4.缺乏具體可行的諮商技術
5.因過於強調問題或行為的分析,而缺乏情緒面的關懷。


第十章
一、 創始人─華生
二、理論要義
(一)人性觀:人的行為模式或人格特質都不是先天的,而是經由後天學習而來,所以人性無所謂善與惡,是中性的。
※行為論及人本論的整合趨勢:
1.注意行動向
2.行為諮商法者越來越重視透過認知過程,來改變乐主行為。
3.越來越強調個人行為的責任

(二)理論特徵
威爾遜
1.許多被認為是疾病或疾病症候的異常行為,如今常被解釋成非病態的生活問題。
2.大部份異常行為都能運用行為程序處理
3.行為評估重視行為的最近因素,不分析先前的歷史經驗或事件。
4.處理問題前需將問題分為好幾部份來分析
5.問題處理策略非常重視個別性
6.要產生行為的改變,不需去了解心理問題的根源。
7.涵括科學取向的方法

柯瑞
1. 植基於實驗而來,能有系統協助人們改變不良的適應行為。
2. 強調案主的現在問題及影響他們的因素
3. 強調外在行為的改變
4. 諮商員以具體、客觀的用語來列述諮商目標
5. 諮商員必須系統性的堅持問題的明確測量性
6. 為提供有效諮商,並越現有措施,從事矼究是必須的。
7. 本質上多為教育性的
8. 程序可隨時改變

(三)行為的學習
※學習:指因經驗而使行為或行為潛勢產生較持久改變的歷程。其定義為:
1.行為或行為潛勢的改變
※行為潛勢:即已產生學習,而未能在行為上表現於外的現象。
2.較持久的改變
3.學習因經驗而來
4.學習有多種類型

(四)古典制約
古典制約的三時期與四階段
制約前 1 UCS ──→ UCR非制約刺激 非制約反應
2 CS ──→引起注意, 制約刺激 但無唾液分泌反應
制約中 3 CS制約刺激 UCS──→UCR非制約刺激 非制約反應
制約後 4 CS───→CR制約刺激 制約反應

(五)操作制約
※正增強:即以實質奬勵來增強良好行為的歷程。
※負增強(89上期末解釋名詞3)即為避開某種東西,而一再去做某種反應的歷程。
(六)社會學習論─班度拉:指兩個或更多人在溝通後,某一方或雙方都感到不
(七)增強作用:即在學習歷程中,強化或影響某特定反應,所建立的措施或條件。
※正增強:指凡給予某種刺激後,就能增強某種反應頻率的歷程。可分為立即、延宕、連續及部份增強。
*立即增強:當個體出現反應時,立即給予增強。
*延宕增強:當個體出現反應時,隔一段時間後才給予增強。
*連續增強:當個體每次出現反應時,都給予增強。
*部份增強:當個體出現預期的反應後,有時給予增強,有時則不給。

※負增強:即為避開某種東西,而一再去做某種反應的歷程。
※原增強物:指可直接影響個體的刺激物
※次增強物:經學習而來,間接影響個體的刺激物。

(八)消弱作用
(九)懲罰作用
※懲罰:指施予個體厭惡刺激,以去除其不良反應的過程。
※懲罰與負增強的不同:(89上期末副問答3)
1.懲罰是給予厭惡刺激,負增強則是消除厭惡刺激。
2.懲罰是在遏阻或禁止不良行為的發生,負增強則是在增加良好行為的發生。
3.懲罰是消極的,負增強是積極的。

三、諮商目標:
幫助案主創造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以協助並訓練其改善目前的症狀及反應。

四、行為諮商法的諮商歷程:
1.確定並評估問題
2.評估問題的方法
3.引導想像
4.角色扮演
5.記錄生理狀況
6.自我監控
7.行為觀察
8.實施心理測驗與問卷
9.選擇適合的處理技術,並開始實施。

五、行為諮商法的諮商技術:
1. 系統減敏感法
(1) 建立焦慮階層
(2) 實施放鬆訓練
(3) 實施系統減敏感
2. 交互抑制法
3. 厭惡制約法
4. 代幣法
5. 示範法

六、行為諮商法的貢獻與受批評處:
(一)貢獻:
1.諮商目標具體而明確,且所用的技術以系統化的方式逐步實施。
2.所發展出來的理論、技術及諮商成效,均可加以驗證或評鑑。
3.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4.針對問題做處理,非常強調實做功夫,故在短時間內就能看到成效。
5.諮商技術易學、易懂、易做,非常適於推廣應用。

(二)受批評處:
1.只改變外在行為,而非內在情緒。
2.因過於強調提供機械式的協助,而忽略了案主與諮商員間的關係。
3.只改變外在的問題行為,而未提供案主領悟的機會。
4.忽略案主的背景因素及行為症狀的原因
5.較適合處理低層次的問題
6.否定人的自由、尊嚴及意志
7.理論基礎過於狹隘,忽略了人本及認知論對人性的觀點。

yann 2004-12-16

第十一章現實治療法之發展
現實治療法之三個R即責任感、現實感、做的正確,分述如下:
1. 責任感 Responsibility
「你」是自己的主人,擁有選擇的自由能力,因為面對困境時,只有你自己能做最佳之抉擇,也必須做選擇,並為此負責。
2. 現實感:Reality
面臨困境之際,最重要的是「當下」、「此時此刻」能做的,而不是浪費精力於無可挽回的過去經驗,惟有把握並改善現況才有機會展望未來。
3. 做的正確:Right
我們必須評量自己正在做的事,是否做得正確,是否對自己有幫助。

心理健康與下列三點有關︰
一、體與環境
二、人類基本需求
1. 愛與被愛的需求
2. 價值感的需求
三、個體的需求
3. 歸屬感的需求
4. 樂趣的需求
5. 自由
角色自我認同取向者或成功的自我統整,是關心自我角色之發展,為了自我滿足或自我實現而努力,追求自我價值感的足。
角色認同與目標導向之社會︰認為現代社會是角色導向之社會,因之稱為角色認同之社會,人人追求的是自我實現之角色,由於物質之豐足、人權之被受到重視,強調活出自己及成功之認同,以別於物質匱乏之社會,人所追求之工作目標為求溫飽,稱之為目標導向之社會。

主要觀點︰
1. 強調責任︰凡個人滿足其需求,但以不妨礙他人實踐其需求的方式,而達到自我滿足之行為。
2. 強調合現實的行為︰現實治療注重現在,而不注重過去。
3. 強調正確的行為︰當我們做錯事時,必須要即時修正,做對時要自我激勵。
諮商目標現實治療之目標在協助個發現更有效的方法,以獲取其歸屬、權力、自由、樂趣、價值咸等需求,即協助當事,恢復對其生活中意識行為之控制權,以使其能得有效率的生活。
行為改變的三條件︰
1. 建立共融關係
2. 諮商員之行為及特徵
3. 態度改變

諮商步驟︰
1. 與個案建立共融關係
2. 焦點集中於現在行為中之行動部份—現在你在做什麼?
3. 協助當事人對其行為之自我評估,(你做的對你有幫助嗎?)
4. 協助當事人擬定計劃達到自責的行為
5. 承諾
6. 不找藉口
7. 不處罰
8. 不放棄

諮商技巧—吳布丁
1. 使用熟練之問答藝術
2. 個人成長計劃之自我輔助技術
3. 適當幽默技巧的使用
使用予盾意向的技術
諮商技巧—國內其他學者11種
1. 人際共融
2. 設定限制,並組織適宜之諮商情境
3. 緊迫釘人技巧
4. 角色扮演
5. 討論
6. 幽默
7. 面質
8. 擔任示範及教師之角色
9. 擬訂負責的行為
10. 幫助當事人了解及接受自己
11. 教導當事快樂
現實治療法之適用範圍︰有任何心理問題者,包括輕微的情緒煩悶者到完全的精神退縮者,無年齡限制,唯一限制是應用時諮商員之專業技術是否是夠勝任。
由於現實治療法需要靠雙方口語溝通,所以使用上亦有限制,如自閉症患者,不會說話的小孩,沒有語言能又之智障者,但熟練專精之現實治療者亦能治療不願說話以及心智不足的患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