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96上家庭生活教育導論 重點整理

94上家庭生活教育導論
peipei 留言時間 2005-10-01 20:14:00

第一章 家庭生活教育的意涵 一. 家庭教育定義的階段性:P8
1. 家庭教育的早期觀點為:家庭內的教育。
2. 家庭教育的範圍:由家中的人際關係擴展至家庭與社會的關係。
3. 近期家庭教育的定義:不再是家庭中的人事物,而以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待。
近年來「家庭教育」之定義:針對所有「家庭成員」提供有關家庭生活知能的教育。換言之,每個人終其一生均需要家庭教育。P8
二.家庭生活教育定義的重點:P9
1.家庭生活教育是以「個人」為焦點:區分出「兒童」、「青少年」、「成人」、「老人」四階段.
2.家庭生活教育兼具「問題取向」與「發展潛能」。
3.家庭生活教育包含「認知」、「態度」與「技巧」。
家庭生活教育指的是全家、全人的終身教育,包括家人關係與家庭生活經營兩個層面。P9
三.家庭生活教育的內涵:
(一)美國家庭生活教育內涵
美國家庭關係協會(NCFR)修訂家庭生活教育為9大主題:P10
1.社會中的家庭; 2.家庭動力. 3.人類的成長與發展. 4.人類的性.
5.人際關係. 6.家庭資源管理. 7.親職教育與指導.
8.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 9.倫理.
(二)我國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內涵:P10
92年的「家庭教育法」中明定家庭教育的範圍:
1.親職教育. 2.子職教育. 3.兩性教育. 4.婚姻教育. 5.倫理教育.
6.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 7.其他家庭教育事項.
(三)家庭生活教育內涵說明:P12
綜合美國與國內家庭生活教育的內涵,有下列各主題分述之:
1.性別教育:兩性生理、心理、情緒、社會、倫理等層面的知識.
2.婚姻教育:婚前教育、新婚調適與家庭計畫、夫妻溝通、婚姻衝突與危機處理等教育.
3.親職教育:父母(含單親)角色與職責、態度與責任、親子溝通與調適、子女教育等.
4.家庭資源管理:了解家庭成員或家庭,在管理時間、金錢、物質、能源、人脈、空間等資源時,有無作有效利用、明智決策、規劃.
5.倫理學:包括孝親事長、愛子慈幼、兄友弟恭、婚姻關係及子女或晚輩對於父母或其他長輩應有之態度與責任等.
6.人類發展:了解家庭中的個體生命全程發展.
7.自我與人際關係:了解自我與人際關係的發展與維持.
8.休閒教育:家有關庭成員或家庭的休閒安排與規劃教育
9.飲食與健康教育:營養知識、保健知識等.
10.社區與環境教育:包括家庭與社區關係、家庭與自然的關係、環保觀念的建立等.
第二節:家庭生活教育的沿革
一.美國家庭生活教育的沿革:P13
(一)初創期(1776 ~ 1860年):以婦女為中心,始於衣服、食物與住宿的提供;透過婦女之間的往來,而學習有關家庭生活的技藝.
(二)發生期(1861 ~ 1900年):家庭生活教育逐漸機構化,且特別重視營養與人類發展的相關知識.此階段與家政教育的發源有密切的關係。並發展出兩種關於家庭教育的思潮:
1. 以家政學為出發點的思潮.
2. 研究家庭問題與社會問題的關聯性.
(三)具體期(1901 ~ 1920年):現代家庭的雛形已產生,人們逐漸了解到家庭在社會化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92;能,而婚姻與家庭生活需要藉著教育來加強其?#92;能.
1908年第一個家庭研究專業組織「美國家政協會」成立
(四)拓展期(1921 ~ 1950年)::美國人普遍認為即將結婚與為人父母者應該接受適當的準備教育.如何預防問題的發生成為家庭教育的重點,治療性的計畫大量出現.
(五)鞏固期(1951 ~ 1990年)::家庭生活教育受到很大的衝擊,傳統的理念與內容受到質疑與挑戰,卻是家庭生活教育的本質身受當代社會、政治與經濟秩序而變動的實質寫照.
二.我國家庭教育的沿革:P15
(一)推行家庭教育辦法(1945,1968)
(二)「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五年計畫實施方案暨修正計畫(1986)
(三)家庭教育工作綱要(1990)
(四)加強家庭教育、強化親職教育?#92;能計畫(1991)
(五)推展學習行家庭,建立祥和社會中程計畫(1998)
(六)家庭教育法(民國92年通過):
(1)目的:增進國民家庭生活知能,健全國民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建立祥和社會.
(2)內容重點與影響:將「家庭教育」定義為具有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92;能之各種教育活動;並界定其範圍包括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等.
第三節:家庭生活教育的目的/目標
一.家庭生活教育的目的:P17
從我國過去家庭生活教育相關法令政策來看,目的是:
1. 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改進國民生活,以期建立現代化家庭.
2. 強化親職教育?#92;能, 結合公私立機關、學校、團體的力量,加強倫理觀念,協助父母扮演良好角色,引導青少年身心之健全發展,增進社會整體和諧.
3. 發揮家庭?#92;能、強化家人關係及家庭與社群關係, 建立現代化家庭,以促進民主、和諧、積極進取的社會.
4. 加強國民建立幸福家庭知正確觀念與能力,並進一步建立整體性家庭教育推廣工作網路體系.
5. 結合終生學習的理念,協助民眾建立現代化的健康家庭.
6. 增進國民家庭生活知能,健全國民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建立祥和社會.
**檢視美國與我國家庭生活目標:P18
1. 教育對象廣泛:不再只是限定為人父母者,應該包含夫妻角色、子女角色、祖父母角色等.
2. 終極目標以建造幸福家庭與和諧社會為主:我國能受到儒家思想「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影響,重視家庭幸福與社會和協。事實上,?#92;多的社會問題源自家庭問題,家庭問題也同時會導致個人行為的偏差.
第四節:當代家庭面面觀
家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互?#92;承諾且分享親密、資源、決策及價值」的社會基本單位。 一.當代家庭的面貌:P19
一)以世系分類
台灣地區以父系家庭為主,即家系、姓氏、財產等均由父方的男性傳遞下去.
現行的夫妻財產制可分為:法定財產制、約定財產制。
1.約定財產制:夫妻可在婚前或婚後以契約選擇「共同財產制」或「分別財產制」,作為他們的「約定財產制」.
2.法定財產制:若夫妻未約定,則適法定財產制,即聯合財產制。
3.共同財產制:夫妻將其財產及所得,除特有財產外,合併為共同財產,而為夫妻
共有財產之制度,稱為共同財產制。
4. 分別財產制:夫妻各保持其婚前與婚後財產的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收益全之夫妻財產制。此是目前最能保障妻之財產獨立的夫妻財產制。
5.在聯合財產制中夫或妻於結婚時所擁有之財產,以及婚姻關係存續中之財產,皆為夫或妻之原有財產,故亦各自保有其所有權。而不能證明為夫或妻之原有財產者,則視為夫妻共有之原有財產。P20
(二)以居住方式分類
目前大部份家庭仍是隨父居,即以男性戶長為家長。
民法親屬篇稱家者:謂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之親屬團體。家長由親屬團體中推定之;無推定時,以家中之最尊輩者為之;尊輩同者,以年長者為之;最尊者或最長者不能或不願管理家務時,由其指定家屬一人代理之。
(三)以婚姻形式分類 一夫一妻為主。
(四)以家庭形式分類
核心家庭(一對夫妻及其未婚子女所組成)是主要形式。
主幹家庭(即折衷家庭,祖父母、父母及其未婚子女,即三代同堂家庭)漸少.
( (五)以主要人倫關係分類
華人家庭以父子倫為主軸的情況仍普遍,但隨著核心家庭增加,成為多數,以夫妻倫為主的情況亦趨顯著。
二.社會與人口變遷下的家庭:P21
台灣「人口結構」已可以用「斷層」來形容;而「家庭結構」可以用「重組」來形容.
台灣社會正面對一個長遠的社會危機—人口斷層,預估10年後台灣的老年人口將超過幼年人口.
2031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個人中就會有1個年齡在65歲以上。
台灣人口老化的主要原因:壽命的延長、出生率下降.
目前台灣平均壽命已超過75歲。人口出生率已降為不到1%。
*家庭結構之變化:P22
1.外籍與大陸配偶的急劇增長.
2.規模持續縮小:小家庭 (核心家庭) 和單身家庭 成為家庭結構的主流.
三.另類家庭:P22
人們試圖透過童年玩伴、鄰居、同事,甚至網路上的交友等非血緣的方式,建立親人般的親密情誼,建立屬於自己的「另類家庭」。「沒有血緣的家庭」也會因著家庭面貌的多元化,而走入人們的概念中,從傳統「代代相傳」的血緣家庭,逐漸產生「擇其所愛,愛其所擇」的另類家庭

第二章 家庭生活教育的現況
第一節:家庭生活教育的建構基礎
家庭生活教育的建構在下列基礎之下:P29
一.關注生命歷程中的個人和家庭
家庭生活教育方案的設計以關懷不同生命階段的人及家庭為目標.
二.以個人和家庭的需求為基礎
家庭生活教育者在設計活動方案時,要顧及學習者的學習「時機」,必須恰到好處.例如提供「婚前教育」方案最佳時機為婚前3 ~ 6個月;如何做出最佳判斷是家庭生活教育者要面臨的另一項挑戰.
三.結合多元科學領域和多元專業如:人類學、生物學、經濟學…等.
四.多元機構的共同合作如:學校、教堂、企業、社區…等.
五.教育取向而非治療取向。家庭生活教育的目標有三:
1.獲得家庭生活相關概念的知識和原則.
2.探討、了解、接受個人態度和價值.
3.發展有益於家庭福祉的人際技能.
七.家庭生活教育人員的專業要求.
第二節:國內外家庭生活教育現況
一.美國家庭生活教育現況—以美國家庭關係協會(NCFR)為例:P31
(一)家庭生活教育架構
「美國家庭關係協會」(NCFR)於1987年提出「生命全程的家庭生活教育架構」:
以人生的發展為縱軸:包括「兒童」、「青少年」、「成年」三階段,1997年修改為「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再增加「中老年期」.
橫軸包括:「人際關係」、「家庭資源管理」、「親職教育」、「倫理」、「家庭與社會」七個主題,修改後的家庭架構包括「社會中的家庭」、「家庭動力」、「人類成長與發展」、「人類的性」、「人際關係」、「家庭資源管理」、「親職教育與指導」、「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倫理」.
(二)家庭生活教育?珛{指引P32
1.社會中的家庭:使學習者了解家庭與社會中其他機構體系的關係.
2.家庭動力:了解家庭強力及弱點,了解家庭與它們的關係.
3.人類成長與發展:解個人在家庭中,終其一生的發展.
.人類的性:了解生命全程中性的生理、心理、社會等層面發展,而能有健康的性調適.
5.人際關係:了解人際的發展與維持.
6.家庭資源管理:了解個人與家庭決策,以開展或分配資源以達成目標.
7.親職教育與指導:了解父母的教育與引導,如何對兒童與青少年產生影響.
8.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了解家庭的法定意義,及法律對家庭狀態的影響.
9.倫理:了解人類社會行為的特質與品質,並檢驗倫理道德問題與議題.
(Ps.美國家庭生活教育標準與衡量準則+10.家庭教育生活方法論.)
二.我國家庭生活教育現狀
我國目前家庭生活教育推行體系約可分為四類:P34
(一)學校體系1.正式課程
(1)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領域十大指定活動之一「家庭生活活動」。
(2)高中課程:其目標為 一.增進個人現代生活知能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建立幸福家庭的信心.。 三.啟發繼續學習家政的志趣。
2.外加課程.
(二)社政體系
1.家庭教育中心:在北、中、南各有一所大學設立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2.社區大學:目標 (1)展開公共領域,發展民脈 (2)重塑生活型態,引領社會價值.
(3)培養批判思考能力,進行社會內在反省 (4)解放知識,重構經驗知
識 (5)結合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革,提升台灣整體文化.
因而在社區大學課程三大方向:學術課程、社團課程、生活藝能課程。
其中以學術課程、生活藝能課程提供家庭生活教育的內容。
(三)農漁政體系:主要是透過農漁會的「家政班」.
(四)民間機構、團體:如學術團體、基金會、宗教團體等。
第三節:家庭教育法與家庭生活教育
一.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教育P38
其思維改以冤庭教育「目的」、「對象」為核心,也就是指提供每一位學習者增加家庭生活知能,增進家庭生活福祉的教育就稱為「家庭教育」.
國內學者常將家庭生活教育與家庭教育二詞混用。
二.家庭教育法的源起與目的P38世界首創的「家庭教育法」於92年2月6日公佈實施.訂定家庭教育法的目的為:增進國民家庭生活知能,健全國民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會。
家庭教育法的立法原因有六:P38
1.使家庭教育工作於法有據.
2.使全國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定位清楚.
3.保障家庭教育中心工作人員,降低人員流動率.
4.使家庭教育中心經費有明確來源.
5.依法研定適合的家庭教育教材.
6.提供家庭教育運作體系的完整機制.
家庭教育法對國內家庭生活教育的影響:P38
(一)強調幸福家庭的重要性
(二)明定家庭教育的範圍:清楚地說明「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家庭資源管理教育」在現階段家庭生活中是重要的,也是迫切需要的,但不代表家庭教育的內涵只有這些項目。
(三)建構完整的家庭生活教育推廣體系.
(四)確立家庭生活教育是終身學習的觀念:破除一般人「家庭教育等於親職教育」、「只有大人才需要學習」的刻板印象。
(五)建立家庭是一完整系統的理念.
(六)鼓勵民間機構一起投入.

第三章 家庭生活教育的未來展望 第一節:家庭生活教育的挑戰
一.家庭生活教育工作者:P47
(一)家庭生活教育人員的養成及專業認定議題
有賴於家庭教育法子法—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認證辦法確立後,可望解決.
(二)家庭生活教育人員的在職進修議題
目前國內為這些專業人員提供的進修管道並不充足,形成專業人員進修上的阻礙.
(三)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員的人力資源議題
1.國內人力不足 2.未建立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員資料庫,形成家庭生活教育方案推出時,合適的師資難覓的窘境
二.學習者:P48
(一)學習者對家庭生活教育的意義認識不清
大多數民眾仍將家庭教育與所謂的親職教育劃上等號.
(二)沒有活動資訊阻礙民眾參與家庭生活教育活動.
(三)民眾雖認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並未有學習意願.
(四)多數民眾期望免費才參與家庭活動教育.
三.家庭生活教育機構:P49
(一)家庭生活教育機構的整合議題.
如何整合所有推動機構,發揮最大的力量與作用,避免機構的人力與資源浪費.
(二)家庭生活教育機構分布議題.
城鄉差距,交通問題,是國內亟待克服的議題.
四.家庭生活教育學術專業:P49
(一)專業化的兩難議題
如何在專業化與普及化兩極端中取得平衡.
(二)訂定專業規準議題
如何凝聚相關人員共識,形成包容性大的專業規準.
(三)專業內容分歧不一.
第二節:家庭生活教育的專業化
一.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化規準:P50以East提出之標準最為完備。
East之專業化規準:p50
1.活動為全時間的有給職. 2.在大學中提供訓練課程.
3.由受過訓練者成立專業協會. 4.具專業名稱、認證標準、核心知識.
5.來自專業團體內部衝突、及來自團體外之衝突,以獲得獨特的角色意義.
6.社會大眾對該專業的接納.
7.具專業證書或執照.
8.倫理規範的發展:以免除不道德的執業,保護社會大眾.
二.美國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化的主要工作方向:P52
根據East的8個標準為架構,探討美國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化的主要工作方向:
(一)活動為全時間的有給職.
(二)在大學中提供訓練課程:美國大專院校於1950年開始提供家庭相關學位之課程.
(三)受訓練者成立專業協會:美國家庭關係協會提供家庭生活教育師認證(簡稱CFLE)的方案。專業協會能夠確認在各專業人士之間有一共同分享的知識體系和
共同的興趣,並且提供會員與這領域裡的其他職業者有建立網絡的機會,以持續其個人的進修教育和專業發展.
(四)具專業名稱、認證標準、核心知識:家庭生活教育師認證的標準與衡量準則最早包含九個領域:(1)社會中的家庭、(2)家庭動力、(3)人類發展、(4)人類的性、(5)人際關係、(6)家庭資源管理、(7)親職教育與指導、(8)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
倫理,1991加入第10個領域—家庭生活教育方法論。
(五)來自專業團體內部衝突、及來自團體外之衝突,以獲得獨特的角色意義.
(六)社會大眾對該專業的接納:美國家庭教育,目前是由健康保險公司、法人組織、社區教育中心、教會、及學校執行。定期舉辦年會或研討會、出版期刊、書籍、錄音帶、錄影帶等,也建置網站,除提升會員的專業能力,並增加社會大眾對此專業的認知與肯定.
七)具專業證書或執照:將家庭生活教育師證照化.
(八) 發展倫理規範,以免除不道德的執業,保護社會大眾.
倫理原則保護消費者,以避免專業者提供自私、品質差的服務.
倫理規範可以幫助專業人員了解在服務社會大眾時應有的行為.
East對專業的8個標準,自我評估家庭生活教育化情形,評估結果發現如四下:
1.已完成達成項目:「專業名稱、認證標準、核心知識」、「專業證書或執照」、「倫理規範」三項。
2.已達成相當程度項目:「活動為全時間的有給職」、「大學中提供訓練課程」、「由受訓練者成立專業協會」三項。
3.尚待努力項目:「來自專業團體內部衝突、及來自團體外之衝突,以獲得獨特的角色意義」、「社會大眾對該專業的接納」二項。
三.美國家庭生活教育專業認證:P56
一、NCFR(美國家庭關係協會)的個人認證
《1》認證種類:
1正式證書
(1)專業背景.
(2)工作經驗
(3)證書有效年限:NCFR所發的正式證書,有效時間為5年,超過5年必須依規定手續提出延長申請.
2.暫時性證書
完成相關科系的畢業生(至少大學),若沒有2年工作經驗者可先申請暫時性證書。
《2》申請所需文件:
1.文件資料.
2.填妥申請表:專業課程包括10項領域 a.社會中的家庭 b.家庭動力 c.人類發展d.人類的性 e.人際關係 f.家庭資源管理 g.親職教育與指導 h.家庭法律與公共政 策 i.倫理 j.家庭生活教育方法論.
核心領域為: a.社會中的家庭 b.家庭動力 c.人類發展. i.倫理。
3.推薦信.
4.申請方式
《3》認證委員會的決策
決議主要可分為四類:1.通過 2.條件式通過 3.暫緩 4.否決
《4》認證的時效及費用
1. 正式證書:5年有效期,有效期後可申請延長.
2. 暫時性證書:最多時效為5年,不得申請延長.
《5》繼續教育
二、學校認證
學校認證係指經NCFR核准認證的系所,可授予其畢業生「暫時性」認證證書。
我國家庭生活教育的未來方向:P60 ~ 66
1.結合地區資源,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地方化
2.建立生命歷程學習概念,達成家庭生活教育終身化
3.照顧弱勢團體,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多元化
4.建立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培訓及研究,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化
5.建立家庭生活教育評鑑制度,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優質化
6.提供家庭生活教育e化學習管道,達成家庭生活教育資訊化.
7.加強家庭生活教育國際學術交流,達成家庭教育國際化
8.結合民間企業、機構與團體,達成家庭教育普及化.
一.結合地區資源,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地方化 P60
推動之體系為:以中央政策規劃為前提,三所大學研究發展為輔,透過計畫研提、審查與輔助,結合各界資源共同推動.
二.建立生命歷程學習概念,達成家庭生活教育終身化 P60
不同生命階段需面對不同議題.
(一)兒童期:學齡前兒童家庭遭遇之照顧或養育問題以「兒童休閒場地不夠」(24.28%)比率最高.
學齡兒童在家庭遭遇的教育問題以「無法引導孩子重視作業」(10.59%)比率最高.
管教問題以「父母意見不一致」(13.43%)最高.
調查結果發現,不知如何引導小孩及管教小孩、沒時間陪小孩、管教小孩時意見不一致、孩子放學到父母回家前的安置是國內家庭在養育兒童上常遭遇的問題.
(二)青少年期:逾半數的父母採民主式的管教態度.
與父親最容易發生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以「課業升學問題」(33.3%)最多.
與母親以「生活習慣」(28.0%)及「課業升學問題」(26.2%)較多.
未在學者以「交友人際問題」(27.7%)較易發生意見不一致的情形.
少年來的壓力來源「家長」(62.9%)比例最高.
少年比較信任的對象「父母」(45.2%)比例最高.
少年需要協助除課業升學之外,家人關係問題占16%,比例相當高。
結交異性朋友方面,男性少年較女性少年重視外貌,女性少年較男性少年重視身高.以下結果發現,少年較困擾的問題,
在家庭方面:為父母管教、家人關係等.
與同儕關係:為人際關係、異性感情問題等.
自我層面:則為課?~問題、對自己沒有信心、認為自已身材不夠好、性知識不足、情緒控制不好、感情憂鬱、經濟管理等.
三)成人期:對自己生活不滿意比例最高,占34.2%。
(與父母的關係、子女關係、夫妻關係、鄰居關係,多數人表示滿意.
對社會風氣、倫理道德,表示很不滿意.
成人對未來生活最憂心為「財務問題」.
對未來生活的期望「身體健康的生活」.
(四)中老年期:65歲以上老人仍有配偶者只有半數,以男性仍有配偶為多。
表示對生活不滿意最多。在退休後的規劃方面,則以賦閒在家為多。
三.照顧弱勢團體,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多元化 P63
所謂弱勢團體:係指文化不利、經濟不利、身心障礙、隔代、單親、未成年家庭、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原住民家庭、受刑人家庭等.
文化不利:指資源稀少。女性單親研究中發現有貧窮化的現象.
四.建立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培訓及研究,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化 P64
家庭生活教育師扮演一重要的角色。
五建立家庭生活教育評鑑制度,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優質化
六.提供家庭生活教育e化學習管道,達成家庭生活教育
資訊化. P65該計劃中之十大重點投資計畫的第六項為「數位臺灣計畫」。
七.加強家庭生活教育國際學術交流,達成家庭教育國際化
八.結合民間企業、機構與團體,達成家庭教育普及化.

第四章 性別教育 第一節 性別教育的發展及現況 P75
其領域早期多半是由家政系的課程所提供。
由於家政及家庭生活教育一向被界定為女性教育,兩性間的課題-性別教育,在家庭生活教育發展的初期是不太受到重視的。
性別教育逐漸受到重視有其重要的社會背景因素,也就是女性主義的興起。
女性主義的興起讓社會重新思考兩性角色、權力及傳統的價值,也讓家庭生活教育者檢查其相關課程中傳統的價值及兩性的行為,以及自身對兩性角色認知的偏差P76
隨著社會及學者對性別教育的重視性提高,也就促使性別教育成為家庭生活教育新領域的因素之一。P76
第二節:性別教育的意涵與理論觀念
一.性別教育的意涵 P77
性教育:主要是從兩性的生殖器官出發,主要偏重在性行為的生理、心理、社會面,以及生育、生殖、婚姻與家庭之兩性互動,因此,性教育在兩性教育中可說是以較狹義的層面談兩性互動。P77
二.性別教育的理論觀點 P78
社會學習論:強調性別角色的形成是透過社會化的過程,將社會及家庭的價值觀內化成個人的價值體系,並表現在外在的行為.
道德發展論:強調個人表現的性別角色特質是受到不同道德發展階段的影響:
第一階段是兒童期,道德主要是避免處罰。
第二階段是青少年及成年期,道德是從人際互動中習得,性別角色成為是維持社會秩序的行為及想法。
第三階段是跳脫社會規範,並重新檢視現有的性別角色模式。
發展論:強調生理及心理的發展及改變,主要放在個人層面來論述。
女性主義論:強調社會的影響及限制,主要從家庭及社會的層面來分析,以期家庭生活教育者能有層級性的理論觀點來建構性別教育的內涵概念。
性別教育的理論觀點:
(一)發展論
著發展論基本上重在生物體從出生到死亡整個過程改變的情形,強調人類整個發展的歷程多半循著一定的順序,有相近的時間表。P78
發展觀點提供了很重要的「最佳時間」的概念,在什麼階段給予學習者適當的性別教育內容,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如:
小學階段:適合給予認識自己到認識異性的生理結構課題.
中學階段:對於第二特徵的認識、性行為的意義、兩性相處,皆是適當的主題.
進入中老年階段:對自己及配偶生理心理改變的接受調適,學習安排退休後兩性的相處等.
老年階段:心理層面的親密性需求,生活相互調適及分工,彼此尊重和分享等.
一些預防性的方案,則需要在學習者還沒有面對時,先給他們打上預防針.P79
(二)女性主義論
認為兩性天生的不同,並非造成兩性在社會地位上如此大的差異,而是社會及政策及男性為主控的角色,並透過法律、教育、各種管道將此觀念深植於文化社會價值觀之中.P80
真正的平等應是回歸到每個個體內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將兩性平等的觀念深植於社會文化的價值中.
反對傳統家庭結構及分工模式為單一的家庭價值觀,了解多元家庭的差異,彼此學習及相互尊重才是女性主義認為家庭領域應有的架構.
女性主義也挑戰所謂「和諧家庭」的偏差社會概念,母性往往扮演著犧牲自我、成就家庭其他成員的角色,以維持家中「表面的和諧」。
女性主義對家庭生活教育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有:P80
1.不論在家庭或社會、自己或他人,在其關係及權力上應是平等及公平性的.
2.應從社會歷史文化的脈絡中,了解家庭的變遷及個人和家庭的問題.
3.多元家庭的類型,應被社會所認可,且具合法性.
4.在家庭、家戶及經濟的歷史結構關聯性上,「有給」及「無給」工作的價值似乎是兩性平等的核心問題.
5.對女性及家庭而言,其經濟的自我滿足是很重要的,尤其影響著家庭權力的結構.
6.家庭的經驗中,個人的差異性應被容?#92;的.
7. 對家庭成員而言,具多重性別角色特質者,比僅具單一傳統刻板性別角色者,有較佳的潛在利益.
第三節:性別教育的方案與實施 P81
性別教育主要內容包括:
1. 性教育 2. 約會擇偶及關係的發展 3. 為人父母及子女養育
4. 工作與家庭生活 5. 家庭的變遷 6. 家庭的危機與衝突.
一.性教育 P81
目前有關性教育針對未成年方案中,最常見的有:青少年未婚懷孕的預防、AIDS的預防、兒童性侵犯預防等,這些方案除了多半針對未成年的孩童外,其實施目的多以增加自身的知識、能力及自我評價來因應此類事情的發生。
如何給兒童及未婚青少年正確的性價值觀,也是一種間接預防未婚懷孕、性侵犯等的方法之一.
對於自我的評價、學校表現良好等,也間接影響性價值觀及其行為的表現.
女性主義強調性教育應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學習兩性在性行為上的正確及公平的態度,而非延續社會所期望的不正確觀念.
二.約會擇偶及關係的發展 P82
女性在適當的年齡內,有對象才屬正常,但自我卻沒有主控權;男性則有更多的彈性及自主性來挑選對象,延遲更表示具有工作能力及責任感.應從兩性平等的角度看他們選擇,而非使用不同的標準來評量兩性的態度及行為.
三.為人父母及子女養育 P83
父親的參與並非在「協助」的觀,而是「分享」及「我的責任」的觀點。
四.工作與家庭生活 P83
研究發現,不論女性就業的時間及收入的增加,女性仍是家務的主要負擔者,但很少女性會期望能從丈夫那兒得到真正的協助.
家務工作屬於女性的職責早已透過社會化,成為女性的內在價值觀.
五.家庭的變遷 P84
有兩項值得特別注意的:1.是家庭結構的變遷 2.是家庭生命週期史的改變.
家庭結構的變遷:如傳統社會視核心家庭及主軸家庭為主要家庭的類型,
以性別分工的方式一男主外、女主內,來分擔家庭發展及子女成長的主要責任。
認識家庭的多樣性面貌,不應從性別來界定角色的分工。
家庭生命週期史的改變:現代的社會中有?#92;多家庭選擇沒有子女,或是先有孩子才結婚,亦或是等事業有成之後才有孩子,這些的改變使原有家庭生命週期的概念受到挑戰,固定的角色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今社會的需求。
新的個人及家庭發展模型,強調的是兩性平等、角色彈性及生活型態的選擇性,認為兩性在家庭的生活中是透過不斷的溝通、調適、協商追求彼此的滿意,且在不同家庭階段中有不同的追求目標。
.家庭的危機與衝突 P85
孩子出生、離家、失業、退休、離婚等皆為家庭的危機之一。
過去認為女性就業後的經濟獨立,是造成家庭危機的主要原因,相反的,有誰能完全否定,是有可能離婚率增加,才使得女性就業的增加.
當社會再討論女性單親家庭是形成社會?#92;多的貧戶時,誰能否認兩性工作的不平等,才是使女性單親家庭落為貧窮戶的因素之一.
社會對再婚家庭也有著更多的迷失與無知,如繼父母的角色,繼手足間的關係等.

第五章 家庭教育(一)婚姻教育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台灣的婚姻現況 P93
一.婚姻概況
二.初婚年齡:國內初婚年齡逐漸提升,民國91年男性的初婚年齡為31.0歲、女性則為26.8歲,相較於民國60年,男女均提高近4歲。
三.婚配狀況:以「年齡」、「教育程度」分析
四.異國婚姻
五.婚姻趨勢:1.結婚趨勢:以粗結婚率來看,亞洲國家結婚率高於歐美國家(美國
除外).針對亞洲各國分析,各國結婚率皆有逐年下降趨勢,尤以新加坡、南韓最為顯著。台灣的結婚率維持穩定,且比日本、新加坡、南韓、中國大陸來得高.
﹝粗結婚率:每千位年中人口之結婚總對數,除以當年平均人口數.﹞
2.離婚趨勢
我國婚姻現況呈現幾個值得關注的議題:p98
(一)初婚年齡提升,晚婚趨勢形成:男性31歲,女性26.8歲.
(二)婚配條件:「婚姻斜坡」現象仍存在,但逐漸淡化:傳統中國人的婚配,偏好「年齡」男大於女,「教育程度」男高於女,即所謂的「婚姻斜坡」現象。婚配觀念已逐漸改變,主要是教育普及、女性教育程度提高、擇偶觀念改變等。
(三)異國婚姻比例逐年升高,兩岸通婚比例最高:平均每8對新人中就有一對異國聯姻,其中大陸配偶約占2/3;東南亞國家約占1/3.
(四)離婚率高升,結婚未滿5年者比例最高:粗離婚率,南韓最高,我國居次。
第二節 婚姻教育的定義與發展
一.國外婚姻教育的發展 「預防」的觀點,成為美國這一波婚姻運動的討論焦點。
二.我國婚姻教育的發展P100
台北市家庭教育中心早期稱為「幸福家庭輔導中心」,是國內較早的一般性婚姻輔導機構。民間機構則以各地區張老師中心與生命線為主。
民國92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法
中所稱之「家庭教育」,係指具有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92;能之個種教育活動,包括: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等。
家庭教育法規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針對適婚男女,提供至少4小時婚前家庭教育課程,以培養正確之婚姻觀念,促進家庭美滿;必要時得研訂獎勵措施,鼓勵適婚男女參加」整體來說,我國婚姻教育的推動,早期主要以宗教團體為主,70年之後,教育部於各縣市設立之家庭教育中心,開始執行婚姻相關之推廣活動.期後,大專院校設立研究中心,積極投入研究、教材發展、人員培訓,使我國婚姻教育之推動奠立了本土化的基礎。92年,家庭教育法通過,更進一步確立了政府推動家庭教育之法源基礎。
三.婚姻教育的定義與取向 P101 (一)婚姻教育的定義
. (二)婚姻教育:以「預防」取向出發婚姻輔導、婚姻諮商、婚姻治療,主要是以「問題」取向,旨在協助夫妻面對並解決婚姻問題。
婚姻教育:是以「預防」的觀點提供教育活動協助人們提升經營婚姻生活的能力。
就「預防」的三個層級來分析,認為:P102
第一級是協助人們了解婚姻關係中潛在的問題,並提供早期的介入。
第二級則是針對已面臨若干問題處於危機的夫妻。
第三級則是針對嚴重的關係問題,以防止問題持續惡化導致婚姻解組。
婚姻教育包括第一級與第二級的預防,但第三級則不屬於教育對象,而是婚姻諮商、治療的範疇。
教育取向針對的對象是:並未處於婚姻危機,但希望能強化婚姻關係的夫妻。
婚姻治療則是:針對婚姻關係不穩定,需要協商的失?#92;能夫妻。
「婚姻教育」強調是「婚姻關係的強化」,多以結構的、方案的形式出現。
「婚姻治療」則是以個別夫妻之問題為核心,採治療性的問題解決模式。
討論「預防」與「治療」取向之主要目的,並不在於嚴格區分彼此,而是提醒:
「從事婚姻教育之工作者,應基於婚姻教育以預防取向出發之本質,以『強化』、『增能』的觀點提供教育方案、活動等,以達成增進夫妻及家庭的穩定與?◎N,進而改進夫妻及家庭關係品質之目的」。P103
第三節 婚姻教育的相關理論與應用 P103
家庭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是:教育方案應植基於學術研究之基礎。
就婚姻教育相關理論,可以由兩大方向切入探討:P103
1.是與「婚姻關係的建立與維繫」有關之理論.
2.是與「婚姻教育方案發展」相關之理論.
一.「婚姻關係的建立與維繫」相關理論
「形成」、「維持」、「結束」三個階段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結果。
(一)婚姻關係的形成:擇偶
婚姻關係建立之理論歸為三大類:
1.相容模式:包括互補、相似、結果過濾,三種理論.
此模式強調:婚前關係中兩個人的個性、價值、社會人口變項(年齡、種族、宗教等),致的重要性。.
2.社會交換模式:擇偶理論中之公平模式、投資模式,均屬於社會交換模式。
此模式強調:兩人關係的發展是植基於雙方對交換的報償感到滿意。
3.人際互動模式:則焦聚於擇偶過程之人際互動歷程。視「一致」與「交換的報償」均為擇偶之重要因素。更強調:兩人的關係發展過程中之互動。
擇偶的過程是肇因於雙方因外貌或相似的興趣等產生的相互吸引,便進入了「最初吸引階段」,交往過程中重要他人(如父母、朋友等)對倆人交往的反應,以及雙方的自我揭露、關係的和諧,則導引進入「深層吸引階段」,此時對方是否符合自己所設想的「婚姻角色的期待」,則是考量進入婚姻的重要因素.
擇偶的歷程中「替代性吸引」與「障礙」也是重要因素。所謂「替代性吸引」是指的是其他的對象,「障礙」則是指關係維持的障礙(如:父母反對),或關係結束的障礙(如:訂婚後縱使察覺彼此並不適合,但限於傳統規範,雙方難以分手)。
(二)婚姻關係的形成與維繫:婚姻品質與穩定
「成?#92;的婚姻」:主要包括兩個概念:一是「婚姻滿意」、「婚姻幸福」、「婚姻品質」,指的是個人對婚姻的主觀評價,婚姻是否滿足個人的期望、需求。二則是:目前婚姻關係仍存在,稱之「婚姻穩定」.P104
有關婚姻品質與婚姻穩定的命題:P105
一.經濟資源與家庭品質
1. 家庭社會經濟適當性越高,婚姻品質越高
2.社會階級越高,婚姻品質越高.
3.丈夫有較高的職業身分,婚姻品質越高.
4.家庭所得越高,婚姻品質越高.
二.夫妻角色分工與婚姻品質
1. 夫妻的角色越互補,婚姻品質越高
.2.夫妻共同分擔家務,婚姻品質越高.
三.夫妻價值認同與婚姻品質
1. 夫妻間價值越有共識,婚姻品質越高.
2.夫妻對各項家庭價值之共識程度,與夫妻之團結力有正相關.
四.夫妻互動與婚姻品質
1. 夫妻互動越多,婚姻品質越高
.2.夫妻互動越輕鬆自在,婚姻品質越高.
五社會支持與婚姻品質
1. 朋友網路越多的夫妻,婚姻品質越高
.2.夫妻間互相情緒依賴越大,婚姻品質越高.
六.夫妻同質性與婚姻品質
1. 社會經濟地位差距越大之夫妻,婚姻品質越低
.2.夫妻身分相差越大,婚姻品質越低.
(三)婚姻關係的結束
離婚的轉變歷程可劃分為三階段:P107
1.離婚前階段--個人感覺到婚姻關係發生問題,導致個人和配偶決定分居或結束婚姻關係.
2.離婚階段--做出分居或離婚之決定,離婚階段即開始.
3.後離婚階段--改變人際網路,開始與他人約會.
如何克服離婚的傷痛,關係解組的四階段概念模式:P107
1.內心階段:個人由於對於關係的不滿意,所產生內心混亂的情形.
2.雙人階段:和配偶相互磋商瀕臨瓦解的婚姻關係.
3.社會階段:告知家人和朋友離婚的事實.
4.哀悼後整裝再出發,恢復常態.
理論與實證研究,有助於我們由「擇偶歷程」、「婚姻滿意」、「婚姻幸福」、「婚姻品質」等不同層面,整合發展出婚姻教育的目標與內涵,包括:對婚姻的認知、價值觀、實務技巧與能力等.P108
探討婚姻關係結束的歷程,對婚姻教育可能的貢獻是:P108
1.透過教育幫助個人或家庭走過離婚調適期.
2.提供相關知識,以預防婚姻關係之瓦解,及修復婚姻關係.
3.作為發展再婚準備方案之參考.
二.「婚姻教育發展」相關理論 P108
(一)家庭發展理論-家庭發展理論中,擷取了人類發展中「個人發展任務」的概念。
所謂「個人發展任務」指:在個人生命中的特定階段,會有順序性的出現一些問題、困難,導致個人行為的改變。
家庭發展任務的概念中有兩個重點:P108
一是任務的出現除與個體生理及心理成熟有關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文化對於個人行為或改變的預期.
二是「任務」一詞,凸顯了:對於改變,個人或家庭所必須的回應行動.
家庭發展任務的概念對於婚姻教育,實際的應用上有二個重要原則:P109
1.學習者的「可教時機」:考量不同情境,及早的、適時的提供婚姻教育.
2.各階段的發展任務:發展任務可區分為三類:(1)夫妻雙人關係的適應.
(2)家庭生活的適應. (3)社會參與(如職業生涯等)
發展任務可作為發展婚姻教育內涵之重要參考,以期透過婚姻教育強化夫妻經營婚姻生活能力。P109
二)預防性教育方案的相關理論
預防性教育方案理論在婚姻教育之應用:P109
理論 應用於婚姻教育之觀點
人本取向 1. 強調情緒、情感表達及人際關係對個人福祉的重要性,以及創造良好婚姻關係的必要性.2. 關注個人及夫妻關係潛力的發揮.3.主張婚姻教育應提供一個安全有同理心的環境,讓參與者可以自由地表達感受與個人經驗.
系統取向 1. 強調婚姻關係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2.關注婚姻關係中的穩定和改變,及如何求取平衡,提供了架構以了解婚姻關係的發展.
(經驗理論 1. 此理論假設:人們從「做中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2.主張透過婚姻教育的團體歷程,產生經驗學習的環境.
社會學習理論 1.為達改變態度與發展技巧,教導夫妻新的溝通與解決衝突技巧互動模式,亦可矯正其不足。
*認知行為理論 1. 此理論強調:示範或行為的反覆練習、激勵、增強等方式2.運用在婚姻教育中,主張針對態度與其他認知?#92;能進行再教育
三.相關理論對婚姻教育的啟示
「婚姻關係建立與維繫」及「婚姻教育方案發展」相關理論,對於發展婚姻教育的啟示,由「對象」、「內容」、「方案設計」三方面說明:
(一)對象
婚姻教育方案應掌握學習者的「可教時機」,考量學習者的需求,針對處於不同家庭發展階段的夫妻,提供適合的婚姻教育方案.
(二)內容
1.「婚姻關係建立與維繫」相關之理論,有助於我們由不同層面整合婚姻教育的目標與內涵,由婚姻的認知到實務技巧與能力的學習,由一個人的價值觀到兩人的互動模式.強調雙方的觀念能彼此協調,互動方式能相輔相成.
2.「婚姻關係結束」相關理論,提供了預防婚姻關係瓦解的相關知識,進一步可應用於發展教育方案以協助個人或家庭走過離婚調適期,及作為發展「再婚準備方案」之參考.
(三)方案設計
婚姻教育是以「預防」的觀點提供教育活動,協助人們提升經營婚姻生活的能力.
發展設計婚姻教育方案時,應釐清所依據之理論觀點,並依循理論精神執行方案,方能使教育方案達成?#92;效.

第六章 婚姻教育(二)一婚前教育的方案與實施
婚前教育的重要性 (婚前教育的益處) P117 ~ 118
(一)透過婚前教育傳播婚姻的重要性及承諾的價值
婚前教育應傳遞的重要訊息:1.婚姻的價值 2.婚姻此一盟約並不僅對個人是重要的對整個社會亦是 3.婚姻的品質取決於兩人的態度與行動
(二)學習「婚姻是可以學習與求助的」
「婚前教育」的益處之一是使夫妻瞭解當其日後面對婚姻問題時,有人可以求助。多數的婚姻惡化發生於婚後5 ~ 10年。
(三)透過婚前教育,降低婚後面臨婚姻危機
預防強調的是:「降低重要的危機因素及有害的影響」。
二.婚前教育的目標 P118
「婚前C、P、R」:婚前C、P、R的概念,說明婚前教育的目標,
應包括三項:
1、「C」,澄清婚姻遠景與承諾.
2、「P」,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3、「R」,獲得經營婚姻與家庭生活的資源.
三.婚前教育之對象 P119
實施婚前教育之對象包括:高中、大專院校學生、適婚年齡之未婚者以及將婚者等各類對象。
第二節:婚前教育的內涵 P119
一.由理論觀點分析婚前教育的內涵
可以就「婚姻品質和穩定」及「新婚階段的婚姻發展任務」兩方面來看:
(一)影響婚姻品質和穩定性的相關婚前因素
就「個人生活背景」與「兩人互動關係」,此兩大面向,預測影響婚姻品質和穩定性的相關婚前因素。
(二)新婚階段的發展任務 ,十項任務可分為三類
一.夫妻雙人關係的適應: 1.提供配偶情感支持 2.調適彼此的性格.
3.協商性別角色 4.性生活的調適 5.發展溝通技巧
二.家庭生活的調適: 1.建立婚姻與家庭角色 .2.協商家庭與工作
3.管理家庭收支等財務 4.建立親屬關係.
三.社會參與:1.參與社區活動.
二婚前教育方案之內容 P122
不論發展「將婚階段」、「交友階段」婚前教育時,建議應涵括「婚前遠景與承諾」
第三節 婚前教育方案的發展與實施
一.對婚前教育的態度與需求
(一)民眾對婚前教育的態度與需求 P126
女性贊成的比例均多於男性;年齡越大者越認為婚前教育有其必要性;教育程度不影響對婚前教育的態度.對婚前教育的實施多數受訪者認為:4~8小時、以電視宣傳方式為最恰當.吸引適婚男女參加課程以「課程內容具實用性與吸引力」為首.
(二)家庭教育中心工作人員對於推動婚前教育的看法 P126
推動婚前教育可能的困難與問題:1.參與者:民眾對於婚前教育的認知不足、對於婚前教育的重要性看法不一、民眾態度保守,影響參與意願、男女共同參與的可能性小
2.課程的規劃與執行:4小時課程所能提供的教育內容有限、內容設計如何生活化,以免流於說教、執行單位及人員的能力與在職訓練需求如何因應、活動訊息如何使民眾便於獲得、如何有效宣傳
二.發展與實施婚前教育方案的原則 P127
就「介入時機」、「活動形式」、「活動時間」、「方案評估」加以說明.
(一)婚前教育的介入時機--婚前教育亦具有「延緩時間」的效果,避免「閃電」式的婚姻,至少是婚前3~6個月進行
(二)婚前教育之活動形式
婚前教育不應是「教導與婚姻有關的事」,而是「提供有關婚姻的教育」。
婚前教育活動之設計與進行時,應避免落入「性別刻板」。
活動形式包括:演講、座談、營隊、討論團體、錄影帶、書面資料等。
(三)婚前教育之活動時間--婚前教育「至少」應為4小時(是下限而非上限)。
(四)「婚前教育」方案的評估--方案評估可分為二類:1.成效評估 2.「行銷觀點」探討。
1.婚前教育方案的成效--成效評估有幾個重點
(1) 研究設計. (2) 研究工具. (3) 評量的指標.
2.婚前教育的參與者滿意評估 5P
(1) 產品 (2) 價格 (3) 地點 (4) 行銷宣傳 (5) 人員
三.婚前教育的推動策略 P131
1.與各縣市集團結婚(聯合婚禮)活動結合
2.透過社區大學實施婚前教育
3.將婚前教育列為軍公教人員進修訓練活動之主題

四.新加坡推動婚前教育之策略 (一)新加坡婚姻教育的實施策略 P132
五大發展主軸:1.增進單身者的社交及互動 2.提倡婚前教育 3.提倡婚姻教育.
4.提倡婚姻制度 5.進行婚姻相關研究.
(二)新加坡婚姻教育的特色 P133 1. 結合民間團體與企業共同推動.
2. 運用大眾傳播媒體與社會行銷. 3. 尊重多元文化. 4. 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發展教育方案.
5. 政府、地區性機構、國際性機構連結形成服務網絡.
6. 資訊化的婚姻教育.

考古題
「考古題」(ㄨ)目前家庭教育生活強調的是「家庭中」的教育。
【考古題】(○) 家庭生活教育是以「個人」為焦點,而非「場域」。
【考古題】(○) 家庭生活教育定義的重點包含「認知」、「態度」與「技巧」。
【考古題】(ㄨ) 美國家庭生活教育的初創期(1776 ~ 1860年)是以兒童為中心,教導親子間互助技巧與能力。

【考古題】(○)我國民國92年通過家庭教育法的目的:增進國民家庭生活知能,健全國民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建立祥和社會。P17

【考古題】「候鳥家庭」:是台灣近十年來新呈現的家庭型態,其直接肇因是兩岸投資往來的日益熱絡。有人稱之為台灣家庭的「新分居時代」。P22

【考古題】(ㄨ)所謂「沒有血緣的家庭」指的是一群沒有血緣的人被安排住在一起成為一個家庭結構。P22

【考古題】(ㄨ)家庭生活教育的建構基礎中,主要是依據「家政」此一學門的概念。P29

【考古題】(○)家庭生活教育的建構基礎,是以「教育取向」而非「治療取向」。
【考古題】(○)美國家庭生活教育架構,於近期1997年修改中,將人生的發展階段增加「中老年期」,以回應人們長壽命延長的社會現象。P32

【考古題】(ㄨ) 我國目前家庭生活教育推行體系約可分為學校、社政及農漁政體系三類。P34

.【考古題】(○)家庭教育機構在未來所面臨的挑戰,以資源的「整合性」及機構設制的「分怖性」為主。P49

【考古題】(ㄨ)家庭生活教育的內容雖是很「專業化」,但強調的是「普及化」的學術定位,而非「專業化」。

【考古題】(○)我國家庭生活教育的未來結合政府推動「數位臺灣計畫」,應提供家庭生活教育e化學習管道。P65

考古題】(ㄨ)從女性主義論的觀點來了解性別教育,是強調女性個人層面生理及心理的改變。P78
【考古題】(○)對家庭生活教育人員而言,發展觀點應用在性別教育上也提供了很重要的「最佳時間」的概念。P79
【考古題】(ㄨ)女性主義重視「和諧家庭」是家庭中本質,女性的犧牲在其家庭中是有其必要性。P80
【考古題】(ㄨ)性別教育理要方案多圍繞在「性教育」及「約會擇偶」的議題上。
【考古題】(○) 我國婚姻現況呈現出初婚年齡提升,晚婚趨勢形成的情形。P98
【考古題】(ㄨ) 我國婚配條件中由於觀念的改變,傳統「婚姻斜坡」現象已不再存在。P98
【考古題】(ㄨ) 婚姻教育以「治療」取向出發,「預防」取向為輔。P102

【考古題】家庭教育法對國內家庭生活教育的影響:
(一)強調幸福家庭的重要性
(二)明定家庭教育的範圍:清楚地說明「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家庭資源管理教育」在現階段家庭生活中是重要的,也是迫切需要的,但不代表家庭教育的內涵只有這些項目。
(三)建構完整的家庭生活教育推廣體系.
(四)確立家庭生活教育是終身學習的觀念:破除一般人「家庭教育等於親職教育」、「只有大人才需要學習」的刻板印象。
(五)建立家庭是一完整系統的理念.
(六)鼓勵民間機構一起投入.

【考古題】我國家庭生活教育的未來方向:P60 ~ 66
1.結合地區資源,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地方化
2.建立生命歷程學習概念,達成家庭生活教育終身化
3.照顧弱勢團體,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多元化
4.建立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培訓及研究,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化
5.建立家庭生活教育評鑑制度,達成家庭生活教育優質化
6.提供家庭生活教育e化學習管道,達成家庭生活教育資訊化.
7.加強家庭生活教育國際學術交流,達成家庭教育國際化
8.結合民間企業、機構與團體,達成家庭教育普及化.

【考古題】性教育:主要是從兩性的生殖器官出發,主要偏重在性行為的生理、心理、社會面,以及生育、生殖、婚姻與家庭之兩性互動,因此,性教育在兩性教育中可說是以較狹義的層面談兩性互動。P77

【考古題】性別教育:是從兩性教育的廣義層面來說明,其所強調的是社會所建構的兩性關係,並探討造成兩性差異與限制的各項因素,重新思考及反省社會所造成的不當兩性差異,以期能達到真正兩性的平等。P77
「性別」在家庭生活教育中所強調並不只是生物上的性別,更包含了社會結構性的概念:女性特質及男性特質
【考古題】生物社會模型:視人類的行為及發展同時受到生物性及社會性因素影響。P77

【考古題】?痚穇B姻現況呈現幾個值得關注的議題:p98
(一)初婚年齡提升,晚婚趨勢形成:男性31歲,女性26.8歲.
(二)婚配條件:「婚姻斜坡」現象仍存在,但逐漸淡化:傳統中國人的婚配,偏好「年齡」男大於女,「教育程度」男高於女,即所謂的「婚姻斜坡」現象。婚配觀念已逐漸改變,主要是教育普及、女性教育程度提高、擇偶觀念改變等。
(三)異國婚姻比例逐年升高,兩岸通婚比例最高:平均每8對新人中就有一對異國聯姻,其中大陸配偶約占2/3;東南亞國家約占1/3.
(四)離婚率高升,結婚未滿5年者比例最高:粗離婚率,南韓最高,我國居次。

【考古題】「婚姻教育」:其目的在於增進夫妻及家庭的穩定與滿意,並改善夫妻及家庭關係之品質。P102

【考古題】「婚前教育」:其定義為對於未婚者,提供有關婚姻的相關課程與活動,藉此促使其瞭解婚姻的意義與內涵,並提昇經營婚姻生活的能力,藉以達成進夫妻及家庭穩定與滿意,進而改善夫妻及家庭關係品質之目的。P102

【考古題】2.社會交換模式:擇偶理論中之公平模式、投資模式,均屬於社會交換模式。此模式強調:兩人關係的發展是植基於雙方對交換的報償感到滿意。
3.人際互動模式:則焦聚於擇偶過程之人際互動歷程。視「一致」與「交換的報償」均為擇偶之重要因素。更強調:兩人的關係發展過程中之互動。

【考古題】「成?#92;的婚姻」:主要包括兩個概念:一是「婚姻滿意」、「婚姻幸福」、「婚姻品質」,指的是個人對婚姻的主觀評價,婚姻是否滿足個人的期望、需求。二則是:目前婚姻關係仍存在,稱之「婚姻穩定」.P104

考古題】婚前教育的重要性 (婚前教育的益處) P117 ~ 118
(一)透過婚前教育傳播婚姻的重要性及承諾的價值
婚前教育應傳遞的重要訊息:1.婚姻的價值 2.婚姻此一盟約並不僅對個人是重要的對整個社會亦是 3.婚姻的品質取決於兩人的態度與行動
(二)學習「婚姻是可以學習與求助的」
「婚前教育」的益處之一是使夫妻瞭解當其日後面對婚姻問題時,有人可以求助。多數的婚姻惡化發生於婚後5 ~ 10年。
(三)透過婚前教育,降低婚後面臨婚姻危機【預防強調的是:「降低重要的危機因素及有害的影響」。
【考古題】「婚前C、P、R」:婚前C、P、R的概念,說明婚前教育的目標,應包括三項:1、「C」,澄清婚姻遠景與承諾. 2、「P」,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3、「R」,獲得經營婚姻與家庭生活的資源.
【考古題】5P (1) 產品 (2) 價格 (3) 地點 (4) 行銷宣傳 (5) 人員



家庭生活教育導論期未整理7-12章重點

留言者 Gini Rabbit 留言時間 2005-09-12 00:02:33
第七章 親職教育

一、親職教育:經由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案和活動,提供和教導現在或未來成為父母親與照顧者,擔負父母
親角色責任和教養子女的能力,以成為有效能的父母親,最重要是培養身心健全的下一代。

二、歸納親職教育在定義上的演變:
1.實施對象:從早期提供給父母親,後來延伸給將來會為人父母者,現在更擴大提供給多元家庭之
父母親及擔任孩子之照顧者。
2.實施目標:從先前提昇父母自身親職的能力為主,到後來也重視孩子的發展及福祉,認為應同時
注重父母親自身親職的能力為主。
3.實施內容:從早期提供父母親一套標準化的親職知識和技能,到現在重視不同文化之教養觀和多
元家庭型態的需求,提供父母照顧者的增能。

三、九頂關於親子關係及親職教育的重要假設:
1.父母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影響人物。
2.透過親職教育的努力,能夠正向地影響父母的教養態度、知識、技巧和行為。
3.父母的親職教育與教養技巧是可以透過學習和經驗而增強的。
4.當父母能主動積極地參與親職教育方案時,親職教育將更有效果。
5.親子關係會受到多元社會和文化系統的影響。
6.親職教育的方案需隨著不同類型的父母而有所彈性?峟蚰縑A以回應父母的需求。
7.有效的親職教育能夠藉由不同的方式達成。
8.親職教育應符合父母以及孩子的需求。
9.親職教育的目的是藉由增強和教育父母或照顧者,增進其照顧孩子的能力並能促進孩子的身心
健康和能力發展。

四、國內親職教育的沿革
(一)中國早期傳統的親職教育:
1.我國自古就重視母教、胎教和幼兒教育。
2.教子之道的傳遞,多半透過家中長輩的口述或是家訓。
3.秦漢時期有一些家庭成員共同遵守的「家約」和專門教子弟的短語箋言。
4.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有系統的總結個人治家、教子經驗的著作。
5.父母教養子女方式和內涵儒家思想影響最深,提出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及一些立身處事的格,以提供給後世父母用以教養子女的方針。

(二)近代的親職教育
1.34年教育部公布「推行家庭教育辦法」中,提到由各級學校推動親職教育。
2.75年由各縣市設立「親職教育諮詢中心」推動親職教育工作。
3.82年「兒童福利法」中明文規定,當父母親未盡父母之責,或讓孩子遭受到危難時,必須強制接受親職教育輔導。
4.92年「家庭教育法」頒布,具體將親職教育列在家庭教育的範圍中。

五、美國的親職教育沿革
1.正式的親職教育開始於18世紀。
2.18世紀初在美國的緬因州的波特蘭市成立「母親協會」,主要目的是想發現及分享有效的親職方法以教養孩子。
3.1897年是親職教育很重要的里程碑,由慈善組織團體所推動的國家母親大會,是美國親師會的前身,傳達教養子女知識和方法。
4.1925年密蘇里州的哥倫比亞市的大學院校首先開設親職教育課程。
5.1946年「照顧嬰幼兒」一書,改變?#92;多美國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
6.1960年親職教育的重心與對象由中產階級轉移至貧窮及有需求家庭之父母親。
7.1990年初,開始重視多元文化對親職與家庭教育之影響,強調尊重不同文化之教養觀。

六、親職教育的理論 p149~152
1.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2. 行為與社會學習理論
3. 當事人中心理論4. 阿德勒理論5. 系統理論
6. 氣質理論7. 教養型態觀點8. 學習型家庭

七、父母教養之重點包含溫暖與管教,區分為:
1.放任2.權威3.民主

八、父母教養方式分為四個類型:
1. 獨斷型:高度權威而不溫暖。
2. 威權民主型:既權威也溫暖。是對孩子發展最有益的類型。
3. 放任冷漠型:既不權威也沒有溫暖。
4. 寬容溺愛型:非常溫暖而不權威。

九、親職教育方案進行方式中,可分為三種模式:
1.個別模式:父母親尋求在教養子女上的個別諮商與輔導。
2.群體模式:針對一個團體進行親職教育。
3.大眾媒體模式:利用媒體,如報紙、電視。

十、家庭生活教育常見使用的六種群體模式:
1. 行為理論親職教育訓練2. 人文策略親職教育模式
3. 溝通分析親職教育模式4. 父母效能訓練
5. 父母效能系統訓練6. 主動教養方案

十一、常見的行為改變技術:
1. 增強:指當某一個行為出現後,隨之而產生具有強化行為的後果。
2. 懲罰:當負向行為出現時,給予孩子嫌惡的刺激,以減少行為的出現。
3. 隔離:將孩子短時間與原先環境隔開,以使他們的行為能受到控制和改善。
4. 代幣法:利用積點、積分和貼紙等方式累積,負向行為可扣回,累積到一定代幣後可換禮物。
5. 社會技巧訓練:父母教導孩子學習如何表現合宜的社會行為,也就是與人溝通、交往和建立良好的關係。

十二、促進親子間良好溝通的重點:
1. 與子女溝通應能相互尊重及善用技巧。2. 不過度給與增強和鼓勵。
3. 說時避免威脅和諷刺。4. 試著讓孩子去承擔自己行為的責任。
5. 引導孩子表現好的行為。6. 避免體罰。

十三、溝通分析親職教育模式的基本概念:
(一) 人格結構::三種「自我狀況」所組成:
1.父母:早年由父母身上所內化的價值觀,具有保護和關懷的作用。
2.兒童:是個人內在生物本能的狀態,為直覺、創造及開朗。
3.成人:是能夠過理性和邏輯的思考,隨著環境的變化有效的採取適當的行為。

(二) 人生地位:人生從幼年期開始與他人互動,並產生自己與他人互動的關係。可分為四種形式:
1.「我好-你好」:相信且積極的面對自己和他人。
2.「我好-你不好」認為自己好但不相信他人善良。
3.「我不好-你好」自我貶抑認為自己沒有價值。
4.「我不好-你好」悲觀的看待世界,覺得自己和他人甚至整個世界都無意義。

(三) 溝通型態:三種人際間常出現的溝通型態:
1.互補溝通:直來直往,有話就說。
2.交錯溝通:反應與預期不同。
3.曖昧溝通:不明確,溝通訊息隱含了其他意義。

(四) 生活腳本:是指一個人常會受到其人生地位及父母成人指令的影響,而累積一套屬於自己的
生活方式和其表現的情形,也就是個人的生活腳本。
十四、父母親在父母效能訓練上需具有三種角色:
1. 積極傾聽:完全投入孩子的世界和心情,在談話過程中,不斷給予反應,正確接受孩子訊息。
2. 我訊息:正確的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對他人所帶來的影響,並負擔改變自己行為的責任。
3. 不敗的方法::親子衝突產生時,讓親子產生雙贏的溝通方式:
(1) 認清並界定衝突(2)尋找各種解決的方式(3) 評估這幾種方法
(4) 決定何種方法最適合(5)尋求實行此一方法的途徑(6)追蹤評估實行後的效果

十五、父母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必須從兩個角度來看:
1. 孩子的情緒反應,是引導孩子在整個不合適行為的經驗和事件中的重要因素。
2. 要能準確的判讀孩子的行為成因。

十六、想改善孩子行為可運用兩種方式:
1. 自然結果:指兒童面對自己不良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受到教訓後自己改正。
2. 邏輯結果:是父母去形成一個合宜的情境,邏輯的面對子女的行為,並堅持自己的立場,讓孩子自然受到教訓。
十七、父母效能系統訓練是以系統化方式,其步驟包含:
1. 了解孩子的行為和不適當行為的成因與動機。
2. 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為成因與動機。
3. 讓孩子能用正確有效的方法替代錯誤的目標及方法。
4. 鼓勵孩子建立正確的目標。
5. 教導孩子自然和邏輯的結果。
6. 利用家庭會議討論家庭的規則及問題。

十八、兩種常見的評估方式:
1.親職教育評鑑模式2.親職教育評鑑方法
十九、過程評估與結果兼具量與質的資訊並重,應是適合評估親職教育方案的方式。

第八章 家庭資源管理教育
一、 家庭生活教育強調:協助家庭中個人及整體有能力去達成其需求。
二、 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
1. 造成家庭資源的困頓、缺乏或失去。
2. 無法提供充分的物資源給予其中的成員。
3. 無法有精力與時間去照顧及關心家人。
4. 資源應用的限制。5. 家人互動品質下降。

三、 家庭資源與家庭資源管理的主要目標:
1. 透過認識資源及學習管理的過程,可獲得新的技巧,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能。
2. 學習如何在家庭需求與實際資源的差距中,尋求最大的利益。

四、 家庭資源管理內涵的主要前提:
1. 資源管理提供個人及家庭在生活中具有相當程度的自我控制,並對目標的選擇及資源的安排,亦有相當的自由度。
2. 資源管理會隨著不同的家庭,在問題的解決方法及決策的過程中而有所差異。
3. 資源管理是充滿在家庭中的各個面向,從每天的例行活動、到得少發生或令人困擾的問題。
4. 資源管理依據文化環境、決策情境、家庭目標及資源的差異,提供不同的應用方式。
5. 資源管理需要了解家庭經濟?#92;能在社會及對個人的相互關係及影響。

五、 家庭資源管理的定義:是透過管理的知識及技巧,有效的使用家庭資源,以滿足家人發展的最大需求。

六、 家庭資源的主要概念:
1. 問題:當結果並非所預期的狀況時,要分析狀況及採取行動以改變現況,以符合預期或調整期望。
2. 價值觀:價值觀是動機的來源,有些價值觀是社會共同建立的指引著人際的互動,有些則是受到個人成長的家庭、學校及朋友的影響。
3. 目標:目標是我們努力追求的價值,將目標分為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及長期目標,以協助家庭及個人在目標執行上更有效能。
4. 標準:不論標準太高或太低,都需要重設定,包括客觀的量的標準及主觀的質的標準。
5. 資源:是指一種可協助我們達成目標、維持標準、解決問題的「能力」。
6. 決策:是一種有意識且非固定的比較、選擇、決定及評估的過程。
7. 計畫:是一連串家庭生活的規劃安排,以達成家庭設定的目標。

七、 家庭資源管理的主要過程:
1. 問題解決:是在追求目標時,企圖改變、結束或克服障礙和困擾的過程。
2. 決策形成:追求所期望的滿意度時,評估現在的客觀資源並從?#92;多的可能決策中分析過濾。
3. 選擇:在可能的方案中,選擇一最佳且最適合的決策。
4. 決策實施:將決策付諸實行的過程。

八、 家庭資源管理教育主要的理論: p174~177
1. 人類生態理系統構:主要分析人類社群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性。
2. 習慣性問題解決架構:指一些長期存在我們家庭中的問題,因為普遍現象,會視為理所當然。
3. 批判性思考架構:主要指的是使用有推理及反省能力的思考,以決定什麼是我們的價值或行為。

九、 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方案推出要件:從五個W出發來考慮:
1. 對象(who):可以是小孩、青少年、成人或老年人,亦可能是針對男性或夫妻一起參與。
2. 場所(where)可在正規學校系統,亦可在非正規組織中進行。
3. 時間(when)選擇最佳的時機教育,比過早或過晚給予更重要。
4. 內容(what)除了知識、技能外,一些預防性、諮商性、互動性及介入性的方案皆可推出。
5. 實施方法(how)可真實帶領學習者走入市場,而非僅限於教室或課堂中的操作
十、 家庭資源管理教育內容的整合性三種方式:
1. 清楚的陳述資源管理的定位
2. 強調資源管理的真正意涵
3. 資源管理的意涵是可以調整

十一、家庭資源管理教育者的挑戰:
1. 就教育者本身:家庭的需求太多,但資源太少。
所以教育者本身應具有?#92;多其他基礎學門的知識,並知道如何將知識變成行動過
程,調整教學的方式及內容。
2. 在學習方面,對於家庭資源管理教育者而言:應是如何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
如何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習者,發展出與其生活相關的主題,並將家庭資源管理的
知識及技能融入其中。
3.對家庭資源管理教育者:文化、價值、性別及個人的差異。

第九章 家庭倫理教育
一、家庭倫理教育的意義:
(一)在古書:「倫」是指人類的生活中,與世界萬物一樣必須符合自然界的秩序與節奏。
「理」引導家人生活關係的規則,使得互動中有合理的秩序感,也就是倫理之意。
(二)在儒家思想中:「倫」就是類,有條理、道理、秩序、次序的意思。
「倫理」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合理秩序、道德關係以及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
(三)禮記:倫理教育:探討人與人之間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相處方法的學問。

二、五倫:
1.父子有親:是指親子原為血緣關係,在人身上,發展出倫理親情,親子之情經由維繫與發展,不僅是倫理親情,也是倫理美德。
2.君臣有義:
3.夫婦有別:指夫妻在生理與社會角度上,是有區別且各司其職的,然而在人格尊嚴上,是平等的,夫妻關係恆其貞德。
4.長幼有序:是指兄友弟恭,兄弟姊妹必須盡悌,在同輩分之手足由年齡序列,形成倫理親情與美德。
5.朋友有信:

三、家庭倫理教育:是指透過教育方式,教導人們遵守這些倫理規範,在古代也就是所謂家庭中的禮法,透過家訓、家規世代相傳,以讓整個家族能持有良好的家風。

四、「禮」包括:
1.尊上:是指臣子對君主的尊敬和服從。<>2.親親:是指家人之間的父慈、子孝、兄友以及弟恭。

五、儒家思想中的家庭倫理,有兩個向度:
1.不同輩份、年齡之間的關係,基本倫理規則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為子綱等老少高低之別。
2.不同性別之間的關係,基本倫理規則為男尊女卑、男女有別、夫為妻綱等男女內外之分。

六、傳統社會,透過三種方式來習得家庭倫理及禮法:
1.學習古代禮書上對於家庭、家族的理想模式。
2.具有時代或地區風俗之家庭、家族禮俗。
3.各家特別所著的家訓、家規等

七、在儒家文化中,家庭的人際關係是以三倫為根本,在家族中以父子為倫理關係中最重要的主軸。
八、家訓:是記載家族內的長輩對於晚輩的一些教誨或教訓。

九、傳統家庭倫理關係:
1.親子關係:強調「父子有親」,父慈子孝的倫常系統。
2.夫妻關係:夫妻之間是「夫為妻綱」:婦女對待丈夫必須非常恭敬,且依從其要求不可違抗。
3.手足關係:除了親子和夫妻之倫外,一切同輩分者之間的關係,皆可通稱之。
4.姻親關係:包括婆媳、妯娌等。

十、親子關係及倫常特色:
1.孝親觀:子女對父母應盡子職。
2.尊卑觀:子女應當尊敬順從父母長輩。
3.親疏觀:子女對待父母,必須能夠區別出父母受到的是子女最好等級對待。

十一感激之情是指子女要以不傷父母的心為主要準則,就算父母有過失,在規勸過程中,需要婉轉以對。

十二、孝親的部份可歸納三大重點:
1. 經濟的奉養2. 精神贍養3. 祭祖思親,光大宗門

十三、日後家庭倫理教育的新方向:
1. 使個人的潛能可以獲得充分發展
2. 家庭成員之間能相互關懷,建立家人間有意義及良好的互動關係。

十四、現代親子關係的發展:
1. 現代父母對子女的相處模式,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
2. 尊重子女是獨立個體,會以孩子的需求為考量。
3. 衡量孩子的個人興趣與能力,讓孩子能得到自然發展的機會。
4. 父母的角色從傳統的塑造者轉變為協助者,讓子女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
5. 重視與孩子的溝通和互動,並會直接表達對孩子的感情。

十五、現代父母在教養模式與親子互動的觀點上:
1. 加入平等的解讀。
2. 父母不是經濟的主宰者,影響其家長權威。
3. 孝親的型式轉變,子女會表達對父母感恩與孝意,但不是所謂的愚孝行為。
4. 子女為了追求更高的個人成就,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與機會,大大減少。
5. 過去老年父母與子女同住之必然規範,轉而以老年父母的健康為考量之有條件同住
6. 過去子女敬佩父母的權威與知識,現在轉而互相學習。
7. 老人與其成年子女之間存在著相互協助與互惠關係。

十六、文化反哺現象:父母願意向子女學習新的資訊或是知識性的訊息。也會在其它方面受到子女的影響,如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對消費和金錢的看法、對審美和生活情趣的部分等。

十七、現代親子關係趨於平等及尊重的互動,經過轉化的孝親,有幾點與傳統不同:1. 孝親僅屬於家庭倫理範圍
2. 親子的個體是自主、獨立及對等的,沒有尊卑貴賤之分。
3. 親子的依賴性大幅減弱,彼此以情感文流及經濟資助的互惠為主。
4. 父母應尊重孩子的權利,考量孩子的最佳利益。

十八、共親職:雙薪家庭中的父母親,共同參與教養子女。

十九、兄弟手足之間的倫理可分為兩個階段:
1. 童年期與青少年期,稱為「兄弟之情」。
2. 成年期,各自建立家庭,稱為「兄弟之義」。

二十、台灣民眾的家庭價值觀,可分為:
1. 感情因素:年長者較重視。2. 規範因素:年齡較輕者較重視。

二十一、家庭倫理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在於對個人家庭互動中有適度的約束、控制與調節,避免非理性與
偏激的個人行為,對於個人發展與社會穩定有很大的?#92;用。
第十章 其他家庭生活教育相關領域
一、 休閒的定義:
3. 時間:休閒可視為一種「自由自在的時間」。
4. 活動:休閒為一種可依自己的自由意識所從事並帶來滿意感受的活動。
5. 經驗:強調休閒的自由自在感受,不論所做的事為何,能達到此一經驗感受即是休閒。
6. 行動:強調自由行動的決策力,個人可選擇自己行動的自由。

二、 休閒教育:是一種提供給全民學習透過休閒能力的養成,達到有助於個人及家庭生活品質的教育活動

三、 休閒教育的理論: p210
1. 古典休閒論2. 社會階層休閒論3. 休閒的遊憩活動觀
4. 休閒的自由時間觀5. 綜合性的理論觀
四、 透過教育能培養學習者在休閒方面的七種能力: p211
1. 擁有休閒的自覺力2. 具有休閒的欣賞能力3. 了解休閒的自主性
4. 具有休閒參與的決策力5. 善用休閒的資源6. 了解有效的社會互動能力
7. 休閒活動參與的技能

五、 依據休閒教育方案規劃模式概念,應注意幾個方向:p212
1. 培養學習者休閒技能2. 培養學習者自我決定的能力
3. 增加學習者社會互動的技巧4. 避免學習過程中的無助感產生
5. 提高休閒的內在動機6. 培養樂在其中的人格特質
7. 培養學習者休閒資訊收集的能力

六、 休閒教育活動規劃與實施,應注意: p213
1. 活動結構2. 實施程序3. 實施時應注意的事項

七、 健康:包括了生理、心理及社會三個面向的健康。

八、 健康教育:透過教育的過程,促使人們健康知識及行為的增進,以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

九、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兩者的差距:
1. 在執行層面上:健康促進涵?#92;了健康教育,並融合了政府、經濟、法律,以及環境等各項因素的整合性策略。
2. 在發展時間上:健康教育發展在先,1790德國及1830美國即有衛生教育課程。
健康促進1970年代才開始。
3. 都是在協助人們改變其行為及生活型態,以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
兩者皆強調「預防」?#92;能,屬初級及二級預防範疇。

十、 飲食所具有的五大營養成分: P.216
1. 碳水化合物2. 蛋白質3. 脂肪4. 維生素5. 礦物質

十一、飲食與健康教育方案實施家庭生活教育人員應注意之處:
1.專業人員的資格及限制2.方案設計的整合概念
3.參與對象的內容需求4.參與對象的限制5.其他

十二、環境教育:是指對環境認知價值及澄清概念的一個過程,主要是發展認識及重視人類、文化及環境互動關係的技能與態度,同時也承擔關切環境品質的決策,及自我的行為規範。

十三、環境教育:
1. 整體性概念:環境教育考慮的應包括自然和人為的環境,亦應包括生態的、政治的、經濟的、技術的、法律的、文化的各層面。
2. 科技整合概念:環境教育應結合不同的學門才能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
3. 它是一項終身學習的教育,強調主動關心及參與環境教育的事物,並協助解決環境的問題。

十四、環境教育最常被提到的三個主要觀點:涵?#92;三個主要元素:美學、實證、倫理。
1. 從環境中教育2. 教育有關環境事物3. 為環境而教育

十五、環境教育除了三個元素外,另一個重要元素是:整體性元素。
十六、整體性元素:強調三個觀點間的互動性及重疊性,形成學習者對環境應具有關懷、體驗及參與。

十七、三個環境教育觀點的核心:「知識」、「情感」、「技能」、「課程設計概念」

十八、環境教育的方案與實施,從鉅觀到微觀不同的角度,特別應考慮的地方:
1. 方案應結合經濟、文化、政策等不同面向的因素
2. 地域性的方案特色
3. 教育的多元化
4. 環境教育強調從個人著手

第十一章 家庭生活教育方案之發展過程
一、 方案:是一個仔細考量需求與目標,綜合運用嚴種資源,創造並提供學習經驗的一個歷程。

二、 Maslow需求階層分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主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三、 需求評估:是利用有系統的方法來蒐集相關資料的一個連續過程,也是減少現狀與需要或期望狀態之間差距的工具。

四、 兩種不同的學習需求概念架構影響方案規劃者進行需求評估:
1. ?#92;能性觀點:將需求視為可測量的,可藉由實證方式獲得客觀的資料。
2. 賦權增能觀點:重視民眾主觀認知的需求,藉著主觀需求的建構及對社會現況的反省、批判,方案規劃者希望協助民眾獲得賦權增能的啟發,以改變現行的社會體制。

五、 泰勒將學習需求視為是一個人知識技能的現況與特定標準之間的差距。
六、 泰勒將個人需分為兩類:
1. 是指需要或欲求,是屬感覺需求。
2. 是指在某客觀標準下有所不足或缺乏的狀態,是屬規範的需求。

七、 Arcus等人提出三種基本類型的需求:
1. 感覺需求:是非常個人化,而且是建立在學習者對於該主題有關的經驗上。
2. 規範需求:指在可欲的標準與實際存在的標準間,存在一種不足或差距。是真正的需,隱含價值
判斷。
3. 未來需求:是提供兒童及成人在進入生命全程下一階段時,對於所面臨的任務及預期性發展轉變
預先做準備。

八、 家庭生活教育需求評估的三個W:
1. who:參與者、學習者。
2. what:指學習者的需求,特別是有關家庭生活教育內容的學習需求。
3. whom:界定者,由誰來決定學習內容。

九、 需求評估的歷程三要素:
1. 詢問2. 學習3. 觀察

十、 需求評估的方法:
1. 焦點團體法2. 問卷調查法3. 訪談法

十一、方案:是考量需求與目標,綜合運用各種資源,發展並提供學習經驗的一個歷程。

十二、方案涵?#92;三要素:
1. 意圖:方案的目標或目的。
2. 活動:指為達成方案目標所進行各項活動內容。
3. 資源物質:達成方案目標所需各項資源、安排等。

十三、方案具有以下特徵:
1. 彈性化2. 有次序3. 持續的4. 包含一個以上的活動

十四、課程:進行一段探究的歷程,現代課程的定義認為課程的概念是包括了完整的學習情境。

十五、方案發展:方案規劃者透過資料的分析,考慮機構的目標與資源,經過一連串溝通協調過程,確立了計畫的方案內容,並付諸行動的過程。
十六、進行方案規劃時,必須考慮的三種情境要素:
1. 方案所要服務的個人2. 贊助機構或組織3. 社區或社會需求

十七、方案規劃模式:是提供給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員的一個思考方式,由於個人的行為深受其思考方式的影響,片段思考將造成片段的規劃,整體系統的思考,則可形成比較統整的規劃。

十八、規劃家庭生活教育方案須考慮下列問題:
1. 適用性的問題2. 複雜性的問題3. 周延性的問題

十九、系統:是由一組彼此影響的元素所組成,這些彼此互動的元素是為達成共同且特定的目標所組成。

二十、系統化教學設計:以系統化的觀念在訓練、推廣或教學的過程,訂定分析教學的目標,設計、發展教學內容,執行與評估教學活動,並根據評估的結果修正該教學系統。

二十一、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的五個階段:
1. 分析階段
(1)問題分析(2)需求評估(3)方案目標訂定
2. 設計階段:
(1)訂定各課程單元學習目標(2)設計教學策略與活動
(3)選擇教學某體(4)設計評量方式
3. 發展階段:
(1)編寫教材或講義(2)發展教學媒體與教具(3)編寫學生手冊(4)發展評量工具
4. 執行階段:
(1)實施前的準備(2)實施教學課程(3)實施學習評量
5. 總評鑑階段:
(1)分析階段的工作與評估(2)設計階段的工作與評估
(3)發展階段的工作與評估(4)執行階段的工作與評估

第十二章 家庭生活教育方案之評鑑
一、評鑑:是透過蒐集資料、分析資料、發現證據、判斷結果、並提出建議的系統化過程。
二、新的評鑑概念:
1.評價是價值或優點的判斷。
2.評鑑可以對現象作質的和量的描述。
3.評鑑不只是為評定績效,更可以作決定。
4.評鑑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方案或行政措施。
三、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評鑑:
1.系統化過程2.分析資料3.發現證據4.結果判斷5.提出建議

四、家庭生活教育評鑑的對象
(一)鉅觀的分類
1.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評鑑2.家庭生活教育政策評鑑
3.家庭生活教育組織評鑑4.家庭生活教育產品評鑑
5.家庭生活教育工作者個人評鑑
(二)微觀的分類
1.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計畫評鑑2.家庭生活教育方案執行評鑑3.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追蹤評鑑

五、評鑑人員需遵守下列五項準則:
1.系統性探究2.足夠的能力3.完整/誠實4.尊重他人5.一般及公共福祉的責任
六、評鑑模式作分類,其目的是為了瞭解不同評鑑類別有其特殊目的與應用。
七、評鑑模式分類
:(一)依評鑑時間分類1.前置性評鑑2.形成性評鑑3.總結性評鑑
(二)依評鑑系統分類1.行為目標模式2.背景、輸入、歷程、成果評鑑模式
八、CIPP模式結合四類評鑑,這四類評鑑可以分開執行,也可以整合起來依序實施。1.背景:旨在提供確定目標的依據。
2.投入(輸入):在確定如何運用資源以達成目標。
3.歷程(過程):在提供實施過程中的定期回饋給予方案執行者。
4.成果:則是在瞭解教育系統產生的結果。

九、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評鑑的?#92;能:
1.增加相關人員對方案的瞭解2.檢討方案目標是否達成
3.修正或發展新的方案4.改進組織運作的過程
5.提昇組織的士氣6.做為人事考核的參考7.繼續爭取經費補助

十、家庭生活教育評鑑結果的應用
1.作為工具用2.作為概念用3.作為說明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