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健康心理學   期末考重點整理

健康心理學重點


ching 留言時間 2004-06-03 13:38:12

健康心理學 期末考重點整理


一、管理憤怒情緒的策略
(p.214)(1)接納氣憤的事實。
(2)怒而不動聲色。
(3)運用說寫方式宣洩情緒。
(4)暫時離開現場調節情緒。
(5)改變自己不適當的想法。

二、健康信念模式的內容
(一)態度與信念方面的變項:(p.227)
1.疾病易罹患性:
2.罹病嚴重性:
3.行動的利益:
4.行動的障礙:
(二)行動線索: 包括大眾傳媒的報導. 醫師的提醒與親友的經驗
(三)修正因素:
1.人口變項
2.自我概念
@自我效能: 指個人對實踐某項行為的期待,當對於所從事的行為有較高期待時,會比缺乏信心者有更佳的行動效果。

三、理性行動理論的內容(p.229)
@理性行動理論:其假設人們是有理性的,大部份的行為是在意志控制之下所表現於外的。即行為意圖可作為預測行為的立即決定因素。
@行為意圖: 是指個人從事某種行為的主觀機率或可能性。
影響行為的因素:
1.主觀規範: 指個人感受實行某種行為的社會規範與壓力,以及個人順從壓力驅使動機的組合。 
2.行為的態度 指對於某行為所導致結果的信念,以及特定行為結果的正負面評價組合。

四、計畫行為理論的內容(p.231)
@計畫行為理論強調行為的意圖是由數個信念組合的結果,且注重影響個人意志的控制因素,其以知覺行為控制變項為代表。 
@知覺控制行為: 是指個人根據過去的經驗,以及內在、外在控制因素,知覺完成某種行為的困難度。
a.內在控制因素包括技巧、能力與資訊等。
b.外在控制因素指障礙或機會,以及是否需要依靠他人合作等。
@由計畫行為模式可知, 在一般情況下, 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三項因素,共同預測行為的意圖,進而間接影響行為的產生。

五、如何以社會學習模式說明酒癮或是菸癮的形成過程(p.245)
社會學習模式
1.古典制約
2.操作制約
3.觀察學習/模仿模式
4.認知因素

六、如何以疾病模式戒除菸癮與酒癮(p.251)

十一、如何由社區或是政府進行反菸的活動?(p.255)

十二、菸與酒成癮的各個階段(p.246)
菸. 酒成癮的階段
物質濫用的成癮行為分成四個階段:誘發期、維持期、戒斷期、復發期。
(一)誘發與維持期
1.吸菸的誘發與維持
@青少年吸菸的心理因素:好奇、心煩、想放鬆心情、無聊、建立自信、消除緊張。
@青少年吸菸的社會因素:父母吸菸、同儕壓力、學校的態度、父母的態度。
2.酗酒的誘發與維持
@酗酒的四個階段:暴露於成癮物質→細胞代謝產生調適→渴望成癮物質→失去控制
@酗酒可壓力減輕的假說:會酗酒的部份人士,在開始使用酒精時,
主要是為了減輕緊張與壓 力。日後經由持續的強化效果,終於成為酗酒者。
(二)戒斷期
1.戒斷過程
@行為改變的五個階段:
(1)先思期
(2)思索期
(3)準備期
(4)行動期
(5)維持期
2.促進戒斷的介入方式:臨床介入、自我協助運動、公共衛生介入活動。
(1)臨床介入: 係指透過團體或個人治療計劃,在6至12周內定期檢視戒斷效果的方法。
(I)以成癮疾病模式進行戒斷
(II)以社會學習觀點進行戒斷
@戒斷方法:嫌惡治療、情境契約程序、線索暴露程序、自我管理程序
A.嫌惡治療: 指以處罰吸菸與酗酒行為為主,使參與戒斷者感到不舒服而達到戒除目的
B.情境契約程序: 係以處罰的方式戒除,使參與者先繳金錢並簽契約,待成功後才歸還
C.線索暴露程序: 指讓參與者,暴露在各種不同外在線索中,並鼓勵其發展出因應技巧。
D.自我管理程序: 指由專家指導,運用各種技巧,協助其戒除,但需參與者自我監測。
(2)自我協助運動
@自我戒菸成功的特質: 自信心、過去吸菸量少於一包、較輕的戒斷症狀較輕、有高度戒斷動機、有持續嘗試並從錯誤中學習的勇氣。 
(3)公共衛生介入活動:
@可用策略:
(I)醫師勸誡
(II)工作場所介入
(III)社區為基礎介入計劃
(IV)政府介入的策略:
A.限制或嚴禁宣傳廣告
B.禁止在公共場所吸菸
C.增加吸菸成本。
3.住院酒癮病患與酒癮戒除的特性
(1)酒癮病患的特性
(2)酒癮病患的戒除工作
(3)酒癮患者家族治療
(三)復發期
1.成癮行為的復發過程
@成癮物質的復發預防模式,其觀點如下:
(a)成癮行為既由習得,亦可由學習而戒除
(b)成癮行為是由輕微到嚴重程度不等的連續體。
(c)成癮行為戒除後復發是可接受的。
@成癮行為的復發過程中, 可分為三個階段:復發前期、復發或不復發、違反禁慾效果。
(1)復發前狀態
(a)高危險情境
(b)調適行為
(c)正向結果預期
(2)沒復發或復發狀態
(3)違反禁慾效果:由再度開始抽菸或是喝酒, 到完全復發成癮的轉變過程
2.避免復發行為的介入活動:
(1)自我監測與調適技巧訓練
(2)復發的預想
(3)放鬆訓諫與壓力管理
(4)情境契約: 與親友簽訂戒斷契約,若成功則鼓勵,失敗則處罰

十三、造成肥胖的原因(p.265)
(一)生理理論
1.遺傳理論
2.代謝理論
3.脂肪細胞理論
(二)行為理論
1.身體活動
2.攝食行為
(三)節制飲食理論

十四、Leventhal 的疾病認知理論(p.280)
@LEVENTHOL 將病人對疾病的認知界定成五種向度:
1.確認疾病的稱呼
2.疾病的歸因
3.時間向度
4.後果
5.可治癒性和可控制性。



十五、Shuman 的疾病經驗歷程模式(p.281)
SHUMAN認為一個疾病經驗最完整的歷程包括:
(一)症狀經驗:
1.症狀的歸因:
2.症狀的嚴重性判定
3.症狀持續的時間長短。
(二)尋求醫療:
1.對病人角色的接受或排斥
2.潛在病人在尋求自我治療的過程當中, 可能會受到他人的支持與增強, 而逐漸接受[病人角色];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潛在病人在症狀經驗與認知上的變化

十六、因應技巧(著重認知、解決問題、以及情緒處理的三個層面)(p.292)
(1)著重認知的因應技巧:包括企圖去了解疾病和對定義的尋找
(a)邏輯的分析和心理上的預備
(b)認知的重新定義
(c)認知的逃避和否認。
(2)著重問題的因應技巧:
(a)尋求資訊和支持
(b)採取解決問題行動
(c)確認替代的補償。
(3)著重情緒的應付:包括管理情緒、維持情緒平衡。 
(a)情感的
(b)情緒的解放
(c)認命的接受   

十七、Taylor 認知調適理論的內容(p.294)
TAYLOR主張個人面對威脅性事件或疾病有三個過程:尋找意義、尋找支配感、自我強化的過程。為發展出一套新的信念,來改進自尊,以利適應。即認知適應過程理論。
1.尋找意義 (1)尋找因果關係(為何會發生?)
     (2)了解連帶關係
2.尋找支配感
3.自我強化的過程
4.信念的角色
5.因應過程之結果的連帶關係

十八、社會對愛滋病患的烙印(p.305)
@社會烙印: 一般民眾與病患本身把罹患AIDS, 當成是一種惡報或是業報, 而當愛滋病毒檢驗呈現陽性時, 就像是在病患身上烙印下罪犯的標誌。

十九、誘發與促進癌症的心理與行為因素(p.310)
行為因素:飲食型態、性行為、香菸、酒精的使用。
癌症的心理衝擊(p.312)
病人得知罹患癌症後,會有情緒反應與認知反應。
(1)情緒反應:包括憂鬱、悲傷、失去. 控制、震驚、人格改變、發怒、焦慮等。
(2)認知反應:(a)尋找意義與資源
(b)自我控制行為
(c)自我強化

二十、C 型人格的特質(p.312)
C型性格者易罹患癌症指內向、被動、注意力不集中、無助、情感表達不佳、自我犧牲、消極等(亦有指憂鬱、壓抑攻擊衝動、過度和藹三大特質)。

二十一、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可矯正因子(p.317)
(1) 吸菸 (2)肥胖 (3)高血壓 (4)A型行為模式 (5)壓力

A型行為模式的特質, 包括:過度的競爭心、缺乏耐性、容易生氣、有敵意、具時間緊迫感

二十二、慢性病患的心理與社會問題
慢性病的心理問題(p.322)
(一) 失去控制感
(二) (二)罪惡感出現
(三) (三)自尊心低落

慢性病的社會問題(p.323)
(一)家庭生活失序
(二)社交互動減少
(三)個人成就降低

二十三、病患對於慢性病發生原因的認知如何影響其病情?
病患對疾病的認知可分為二部份:(p.326)
(一)對疾病發生原因的理解
(二)認為疾病是否可以控制

二十四、何謂遵醫囑行為?及其影響因素
@遵醫囑行為: 指病人遵從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從事服藥、飲食控制, (p.330)
影響遵醫囑行為的因素:(p.332)
(一)藥物治療因素
(二)人格特質因素
(三)親友支持因素
(四)健康信念因素
(五)醫病互動因素
@醫病互動缺乏使得醫病之間的信任度不夠, 對疾病的錯誤認知無法澄清, 容易造成病患不遵從醫囑行為

二十五、Kubler Ross對於瀕死病患五階段說的內容
瑞士精神科醫師KUBLER ROSS提出臨死者心理過程的五階段說:(p.337)
(一)否認期
@否認: 是一種故意不去完全了解疾病真象, 和暗示的潛意識, 也是患者逃避的一種防禦機制
@否認的心理功能: 保護性功能。提供病患暫時逃離現實的心理庇護, 讓病人免於在短時間內面對一連串因為治療以及死亡陰影所帶來的問題。
(二)憤怒期
(三)討價還價期(因人們相信世界應該有公理與正義,故以此法來回復心中的正義次序)
(四)沮喪期(病人此時會回憶過去的人與事,又要面對日益衰退的身心功能,此期若無親人給予支持協助,病人易有輕生之念 )
(五)接受期。


二十六、何謂身體形象?(p.327)
@身體形象: 是一種對個人身體功能. 結構與外觀的認知與評估

二十七、急性疼痛與慢性疼痛的比較(p.357)
1.原因: (急)明確; (慢)不明或不清楚
2.疾病狀態: (急)外傷急性期. 手術後疼痛. 急性炎症. 急性癌性疼痛. 生產痛; (慢)外傷慢性期. 慢性炎症. 慢性癌性疼痛
3.精神症狀: (急)少有; (慢)多伴有憂鬱症
4.疼痛存在時間: (急)數日至數月; (慢)多超過六個月以上
5.疼痛表徵: (急)銳痛. 拍動痛為主; (慢)鈍痛. 灼熱痛為主
6.疼痛的反覆性: (急)反覆性較穩定; (慢)反覆性不一
7.疼痛的程度: (急)強度; (慢)從微弱. 中度. 強度都可存在
8.對治療的反應性: (急)反應良好; (慢)頑強. 反應不佳
9.自律神經系的關係: (急)多自律神經系的參與; (慢)易有習慣化表現
@急性疼痛的生理反應,即「交感性腎上腺反應型」:
呼吸加速、脈搏增加、瞳孔放大、叫喊反應、手腳底冒汗。
@慢性疼痛之生理反應,即「交感神經性反應型態習慣化」:
睡眠障礙、興奮不安、疲勞、無力狀態、易被激怒、困倦。

二十八、對疼痛可能有的情緒與行為反應(p.362)
可能的情緒反應 可能的行為表現:
抑鬱
生氣
害怕
悲傷
興奮
憤怒
否認 退縮
用語言表達情緒—直接的或間接的
易怒
煩躁不安
如孩童樣的行為(退化)
注意力無法集中
記憶困難
自我中心



二十九、何謂出入口控制理論?(p.374)
@由梅爾賽克及華爾提出,此理論以豐富的觀察資料為基礎, 並以多元角度強調疼痛需視各種活動之間錯綜複雜的平衡關係, 並且對於心理層面上重要的意義, 即除感覺外, 很多心理因素會影響疼痛的質與量。
@其主要理念:
1.痛的定義: 痛的衝動本身不是痛, 只是周圍及中樞神經的放電活動, 痛是一種心理現象, 衝動經過腦部解釋, 可能視為疼痛。
2.輸入輸出: 表示於不同區域中各種傳入傳出的衝動
3.出入口: 在脊髓中有一區域稱為膠狀質, 作為道路機轉。
4.由於周圍神經中大纖維活動, 可活化膠狀質, 以致通路部分關閉, 減少T細胞通過, 而不致激發腦部行動系統可避免對疼痛的感覺。
5.了解膠質細胞在輸入性神經衝動與T細胞接合之前, 其調整過是重要的。
6.疼痛控制中樞
7.行動系統或疼痛反應系統是由合成疼痛特徵之神經所組成。
8.感覺機轉
9.葛西及梅爾賽克之擴展
@疼痛包含兩種成分:感覺、情緒。因此結果的產生至少包含二種神經心理過程:
(1)感覺識別過程。
(2)動機與情感的組成因素。 
@疼痛的三種形式活動:疼痛的感覺--識別. 動機--情感及中樞控制樞紐。

三十何謂自我效能?其與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控制間的關係為何?
班度拉之自我效能理論之主要觀點(p.391)
@自我效能:指個體對自己從事某種工作所具能力及對該工作可能做到的地步的各種主觀評價
@影響自我效能判斷的來源:
1.產生成就
2.代替的經驗
3.口頭的說服
4.生理的陳述
自我效能與急性疼痛控制(p.393)
自我效能與慢性疼痛控制 (p.395)





留言者 myid109 留言時間 2004-05-31 08:16:21


健康心理學【重點整理】前言:教科書採用,民國八十八年八月初版。

第一章:健康心理學導論

一、健康心理學係將心理學的原理、原則、知識與技能運用來維護與增進個人身體或心理健康的學問。亦即凡是會影響個體身心健康,無論是個人或團體行為均為健康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其目的不僅為個人健康的維護與增進、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並涵誑?br /> 國民健康管理組織、健康政策的制訂為其範籌。其屬應用心理學的一科。

二、心理學係探討個體行為的普遍性原理或原則,是研究個體「行為」的科學。將理論心理學發現的原理或原則,運用到其他心理學或實際生活上的行為科學,屬應用心理學

三、首先創立心理實驗室者是:德人憑德(其提及「疼痛」一詞)、 美人詹姆士。

四、臨床心理學係處理個人的心理症狀或行為問題,以維持或增進個人心理健康的學問。

五、可能會引導健康心理學未來發展的相關因素或變相:信念是促進健康心理學的原動力、研究與實踐仍為健康心理學的兩大課題、提高健康心理學在保健組織體系的地位、協助個人作妥善的生涯規劃、支援健康基金會或健康俱樂部的創立。

六、臨床心理學會於1917年誕生於美國,於1947年開始舉辦考試。我國於1954年柯永河在台大醫院首度開設精神科門診。

七、心理衛生學是研究個體心理健康的一門學問,為維護與增進個體心理健康的一種服務工作。此詞為英人克勞斯頓所創。美人皮爾斯最早發起心理衛生運動。

八、心理健康的意義在消極方面沒有心理疾病,在積極方面則在身體上、心理上以及社會上保持最高情況與最高效能。心理健康的目的在保持與增進正常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預防,對已罹患心理疾病者予以治療,使其恢復心理健康。

九、世界心理衛生運動係由美人皮爾斯發起的,他曾罹患憂鬱症。他於1909年組成世界第一個地方性的心理衛生協會。日本於1905年通過「精神衛生法」。我國心理衛生運動始於民國20年,由吳南軒在國立中央大學心理系開設「心理衛生」課程。民國21年在南京成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我國每年12月的第一週定為「心理衛生運動週」。

民國79年精神衛生法立法通過。台灣省衛生處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救國團設「 張 老師」諮商服務。各縣市設「生命線」諮商專線。我國於1954年加入「世界心理衛生聯盟」,每四年開會一次。我國心理衛生診療工作始於台北兒童心理衛生中心。

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疾病是可預防的、心理疾病普遍存在、心理疾病會影響個人潛能的發展、心理疾病會影響家庭社會與國家。

十一、心理衛生工作的展望:制定心理衛生法、增列心理衛生經費、建立心理衛生組織體系、設置心理衛生診療所、培養心理衛生人才。

十二、廣義的心理衛生人才包含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學者、精神社會工作者。

十三、心理健康者特徵:有工作且樂於工作、有朋友且樂於和他人交往、適當的了解自己並悅納自己、能客觀地評估他人與認可他人、能與現實環境維持良好的接觸、常保持滿意的心情。    
★1970年代起健康心理學才正式確定其研究方向與學術地位。

十四、查德克夫研究「自我概念」與「自我防衛及行為適應」之關係,獲致三點結論:凡是自我概念與實際情況愈近者,其自我防衛現象愈少。凡是自我概念與實際情況愈近者,其適應行為也愈佳。凡是適應行為愈佳者,其自我防衛現象愈少。

十五、心理衛生學與健康心理學之關係:以意義而言兩者均為保持和增進個人的健康。
就目的而言,健康心理學包含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而心理衛生學只重心理健康就範籌與工作內容而言:心理衛生學係以個人的心理健康為其研究範籌,其工作一方面設法維護個人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要推動心理衛生運動、制定心理衛生法,以預防疾病產生。健康心理學則以身心健康為其研究範籌,以舉辦國民健康活動,擬定國民健康政策,加強健康管理組織為其工作內容。
就工作運動而言:雖然心理衛生學在世界各國有大規模的運動,但健康心理學人員的地位也愈來愈受重視就今後展望而言:心理衛生學已有百年歷史,健康心理學僅有五十年歷史而已,
 雖然此二科有重疊之處,但心理衛生學仍需繼續研究發展。


第二章:系統、行為與健康

一、人體的神經系統有二:中樞神經系統:前腦(包括大腦、邊緣系統、視丘、下視丘)、小腦、腦幹和脊髓。周圍神經系統:身體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 ★小腦位於大腦的下側後方,其為控制運動與身體平衡狀態的器官。

二、大腦分為髓質白色和皮質灰色,皮質由六層神經細胞組成。胼胝體連接左右大腦半球

三、邊緣系統位於終腦與間腦交接處,其環繞著視丘。各種感官都先抵達視丘,再傳至大腦。大腦送出的運動訊息,也先經過視丘,再傳送至身體各處。

四、下視丘位於視丘的下方,掌控人類的生理動機與情緒行為,並維持身體的恒定現象。
  下視丘與腦下垂體相連結,其為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溝通的一個橋樑。

五、腦幹位於腦的中心下端,下與脊髓相連結。腦幹掌握調節心跳、血壓、呼吸、體溫及
  睡眠等弁遄C腦幹包括中腦、網狀系統、腦橋、延腦。

六、中腦接受視覺和聽覺神經的訊息,再傳入大腦。中腦可控制肌肉運動,此部位受傷會罹患帕金森症。 ★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是為身體儲存能量。且與交感神經相抗衡。

七、網狀系統由上到下貫穿整個腦幹與視丘相連,其控制睡眠、覺醒及注意等意識狀態。

八、交感神經的主要目的,是使身體具備更多的力量來應付所面臨的壓力。

九、橋腦在腦幹的底部,與脊髓相連結,其控制心跳、呼吸、血管之舒張等生命徵象。

十、人體的內分泌包括:腦下腺、甲狀腺、胸腺、腎上腺、胰腺、性腺。

十一、腦下腺位於下視丘的下方,其為連結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關鍵結構。它具管制其他腺體分泌的弁遄A故有「腺王」之稱。遇壓力時,下視丘會釋放「促腎上腺皮質素分泌」的化學物質,促使腦下腺釋放促腎上腺激素ACTH,此物經由血液流至腎上腺,而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以因應壓力之所需。

十二、腎上腺位於腎臟的頂端,其分泌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跟交感神經協同應付壓力

十三、甲狀腺位於頸部,其分泌的甲狀腺素會影響新陳代謝速率與生長速率。

十四、胰腺位於胃的下方,主要弁酮偷楖`血糖的濃度。其可分泌昇醣素和胰島素。

十五、人體內的淋巴細胞有二大類:吞噬細胞、T細胞。

十六、T細胞具有特定之免疫能力,又分為細胞免疫和抗體免疫二種。細胞免疫係攻擊遭抗原入侵的細胞,其包括四種細胞:殺手細胞:它會攻擊並摧毀體內已遭抗原入侵的細胞。記憶細胞:其具備記憶能力,會辨認曾入侵體內的抗原,亦可藉以判定曾
遭何種抗原感染。助手細胞:它會當身體被感染後,刺激淋巴球的增生。抑制細
胞:於感染末期時,它會逐漸減緩而停止細胞免疫及抗體免疫的作用,故具協調作用

十七、抗體免疫係抗體在血管、淋巴液及其他體液中,消滅尚未進入細胞內的抗原,故又稱為體液免疫。其主要執行者為抗體,是由B型淋巴球製造出來的免疫球蛋白,
它的作用有三:減緩抗原行動的速度,以增加抗原被吞噬細胞捕獲的機率。可引來其他的蛋白質附著,並穿透抗原的細胞膜,以達殺死抗原之目的形成記憶細胞,以增強個體的免疫能力。 ★吞噬細胞具有非特定對象之免疫能力,可吞噬所有的異物。

十八、藉下列健康行為來增強個人的免疫能力:哺餵母乳、施打預防注射、培養健康的生活型態、學習處理壓力、預防感染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如愛滋病等。

十九、以焦慮和社會期釣茪壎|類不同型態:低焦慮、低社會期釭怴G為真正低焦慮者低焦慮、高社會期釭怴G為壓抑性格者。高焦慮、低社會期釭怴G為真正高焦慮者高焦慮、高社會期釭怴G為防衛性的高焦慮者。

二十、A型性格指長期處於壓力之下,試圖在不足的時間完成過量的工作,且常處於與其他人及事的競爭或衝突之中。其較具敵意、攻擊行為、缺乏耐性、高度競爭性企圖心

二一、壓抑指個人情緒經驗的一種阻斷作用,常是不自覺的。其跟大腦額葉有關。


第三章:適應理論

一、因應指個人在行動和內在心理上的努力,以處理環境和內在的需求和衝突之歷程。

二、適應有三個涵義:適應是人與環境互動的連續過程。適應是人與環境互動後的結果或狀態。適應是人與環境互動時所採取的行為方式或技能。

三、適應是人在與環境互動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困擾問題或面對壓力時,為了解決問題或去除、克服壓力,而採取適宜的處事方法,俾以達到身心平衡狀態的歷程。皮亞傑指出適應亦指透過同化與調適以達到平衡狀態的歷程。

四、良好的適應有五個特徵:能體驗幸福,並維持情緒穩定性及一致性。有積極的自我觀念。擁有工作,並能體驗工作的意義及價值。能與外在社會或環境做有效及適切的接觸。生活在現實世界中,並時時與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展望相契合。

五、國外用於適應之實徵評量的主要指標:人格特質、適應問題、行為特徵、心理症狀。

六、皮亞傑認為適應的方式有二種:同化:指個體以其既有的行為模式為準,去選擇環境中的事物,或是以既有的認知結構去辨認或解釋環境中的事物之歷程。
調適:指個體遇到新的情境,既有的行為模式無法適合新事物的特徵時,或是說個人原有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的經驗時,他就改變自己既有的行為模式或認知結構以符合新的要求,藉以獲得平衡。 ★自我導向係指個體達成目標之各種技能的綜合體。

七、精神分析派認為:適應意味著在可容忍的程度下,維持個體基本的衝動。其代表者為佛洛依德、艾利克森、佛洛姆等。社會學習派認為:適應意味著對於環境中學習正確的期望,才能得到正確的社會與專門之技能。人本學派認為:能接納一個獨特自我的
人,就是適應良好的人。其代表人物為馬斯洛、羅傑斯。

八、達南特主張適應過程包括三種:生物上的適應、社會環境的適應、自我的適應。

九、獨立能力指個體成它a完成與工作和活動有關的要求所具備的能力,而此行為以社會期待和生存需要為標準。 ★適應涵誘F三個層面:適應問題、因應方式、適應狀況。

十、個人責任感指能夠完成重要工作的個人意願,及能夠對自己的決定和選擇負起責任的能力。    
★適應能力包括:獨立能力、個人責任感、社會責任感、人際適應。

十一、社會責任感指能夠接受所屬團體的應盡責任,並能依團體的期待而實踐。

十二、人際適應指在人際交往中,能接納別人、悅納自己,同時也能被他人接納。

十三、吉爾門指出適應的四個階段:個體具有趨向目標的動機、遭遇到不可理解的困難或挫折、採取嘗試錯誤的行為反應、完全或部分滿足動機。

十四、吳薛爾及郭梭斯提出適應的四個歷程:認識並接納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訂立個
   人的目標、與他人相互來往。
十五、布瑞姆斯及強生指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三個層面:認知上、情意上、行為上。

十六、馬弟將因應分為二類:逃避因應:包含悲觀的認知評價及逃避行動。轉換因應:包含樂觀的評價及精密的行動,以改變或減少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壓力。

十七、綜合來講,因應可分為三類:問題導向的因應、評價導向的因應、情緒導向的因應
十八、有效的因應方法指主動盡力去消除壓力的情境。無效的因應方法指採取被動與防衛的因應。 ★適應歷程的起源,是人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產生的問題、壓力或需求。

十九、阿寇夫認為良好適應具有九種有價值的品質:幸福感、和諧、自尊、自我洞察、自我統整、自我接納、自我表露、個人的成長、個人的成熟、個人的統整、與環境接觸、在環境中有效作為、在環境中保持獨立。

二十、卡布南認為,有效的因應策略具下列特徵:認知方面:主動探索問題,並尋求相關資訊,按步就班加以處理。行為方面:會及時調整生活步調,並尋求他人的協助情意方面:自信樂觀,會表達正面與負面的情感或情緒,且擁有適度的挫折容忍力

二一、達南特認為良好適應要符合幾個標準:良好的主觀感受、個人與社會上的成就、有能力去工作、精神病患不復需要留置於醫療機構裡。

二二、賈荷達以六種心理健康的基本觀念,作為評量適應的標準:自我態度、成長及發展的程度、人格的統整性、獨立及自主性、現實知覺、控制環境的能力。

二三、郭為藩認為心理健康的準則有四個不同的標準:通俗的主觀標準、社會符合性的標準(重行為的意義)、精神醫學的標準(結構的意義)、人格心理學的標準(弁鄋熒N義)

二四、以行為評量適應時,我們不只考慮行為本身的問題,尚須顧及二個因素:情境因素、人的價值觀。

二五、丁竇認為適應的實徵評量,可採下列五種方法:問卷調查法、他人評定法、社會計量法、投射法、觀察法。

二六、達塔、沙爾佛、戴維斯三人,將學生的適應行為分成下列四種:良好適應、沒有顯著問題、稍有臨床上的困擾、具有臨床上的困擾。

二七、國內用來評量適應時,以「孟氏行為困擾調查表」為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以調查大學僑生的生活適應為主。國內的適應評量,多以適應問題為指標。其次以生活滿意度為適應之指標。而且大多以單一指標來評量生活適應。當然以多個指標來評量的也有。國內適應對象的研究,大都集中於國中、國小與大學生上,對成人或離校者的適應情形甚少提及。

二八、適應的評量大多側重於人與環境互動後的結果或狀態層面,最常用的的指標為:人格特質、適應問題、行為特徵。人格特質的評量工具,大都在測量個人的心理健康情形。適應問題與行為特徵則是測量個人此時此地的行為困擾問題,與日常生活中的行
為表現,因此幾乎都在測結果或狀態。正確的評量應依「適應模式」來評量,亦即:適應問題、因應方式、適應狀況,三個指標來評量適應才正確,不可只重結果。


第四章:壓力與健康


一、 壓力是一種會令人產生某些負面反應的刺激事件。壓力亦指個體於自覺適應困難、自尊受貶、力不從心等威脅之情緒下,所產生的身心反應。壓力源指會引起個體壓力反應的原因或來源。  
★差別待遇指個人條件的因素而受到不同的對待或處置。
二、依壓力事件之性質來分:正面事件壓力:指產生壓力反應的壓力源是美好的或令人羨慕的事件。負面事件壓力:指產生反應的壓力源是不好的或令人急於避之的。

三、依壓力產生的效應分:劣質壓力:指就長期而言,會產生負面、消極與不好結果的壓力。良質壓力:指就長期而言,會產生正面、積極與順遂結果的壓力。

四、依壓力對個體負荷程度來分:過度壓力:指超過個體所能容忍,無法因應且會造成嚴重後果的壓力輕度壓力:指個體能夠容忍,可以處理因應且不會產生太多負面反應的壓力。  ★常用來測量壓力的方法有三:生活事件法、日常瑣事法、自我知覺法。

五、依個人對壓力的反應水準來分:輕壓力:指能激發人們變得更警覺、積極及機智的壓力。中壓力:指可能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分裂性效應的壓力。重壓力:指會令人們抑制行為,且可能會導致冷漠和僵化的壓力。

六、再適應指個體遇到生活事件時,身、心會失去平衡,再讓其恢復平衡以適應此一事件所作的努力程度。 ★折衝指利用合作取向式的討價還價,以使雙方都讓步的歷程。

七、何慕斯和雷伊的生活壓力再適應,以「結婚」事件作為對照刺激,其再適應數值為500。「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的前三位是:配偶死亡100分、離婚73、夫婦分居65。

八、在特定時間內,生活改變值LCU高於300的人會有高度的健康危機。LCU介於150至300的人在二年內,會有50%的機會發生嚴重的健康變化。LCU低於150的人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機會發生嚴重的健康變化。

九、卡納「瑣事量表」的嚴重度,1代表不嚴重、2代表有些嚴重、3代表非常嚴重。故得分愈高者表示壓力越大,得分愈低者表示壓力越小。

十、自我知覺法指測量我們生活裡整體及普遍壓力的自我知覺。得分愈低者表示壓力越小
十一、主觀壓力源指抽象不可見的,難以觀察的壓力源,即由於個體對該事件的想法或看法引起壓力。客觀壓力源指可能是具體存在且可觀察的壓力源,其常存於外在的環境因素造成的,包括:挫折、衝突、改變、日常瑣事。

十二、挫折在心理學上有二個意義:指個體對動機性行為造成阻礙或干擾的外在刺激情境。指個體動機性行為受到阻礙或干擾下,所產生的煩惱、困惑、焦慮與憤怒等各種負面情緒所交織而成的心理感受。

十三、遲延指個體無法在特定或一定時間內,滿足需求或達成某種行為或活動的狀態。

十四、引起「挫折」的原因有五種:遲延、缺乏資源、遺失、失敗、差別待遇。

十五、衝突有二個涵義:指同一時間出現二個或數個彼此互不相容的衝動、需求或目標時,個體無法使之均獲滿足,但又不願將其部分捨棄的心理失衡現象。指個體無法同時滿足多個並存之衝動、需求或目標時,所形成之進退維谷或顧此失彼的兩難困境

十六、勒溫認為趨避衝突分為:雙趨衝突、雙避衝突、趨避衝突、多重趨避衝突。

十七、雙趨衝突指同時面對二個喜歡之刺激或目標時,必須從中擇一的衝突。

十八、雙避衝突指同時面對二個厭惡的刺激或目標時,必須從中擇一的衝突。

十九、趨避衝突指同時面對一個喜歡一個不喜歡的刺激或目標時,必須從中擇一的衝突。

二十、多重趨避衝突指同時面對二個或二個以上的趨避衝突。

二一、會產生壓力的改變:與重要他人之關係的改變、工作職業生涯的改變、身心健康的改變、生活情境的改變、財物經濟的改變、生活習慣的改變、自然環境的改變、快速的時代變遷。  ★正常情況下壓力的心理反應分為三種:情緒、行為、防衛。

二二、瑣事指來自於長期的或不斷重複的生活情境,會造成小困惱、煩燥及不順心。

二三、會造成壓力的日常瑣事:家庭支出、工作與職業、身心健康、時間分配、生活環境、生活保障。 ★改變指生活事件、自然環境與時代的變化,或相異於以往的現象。

二四、艾利斯將會引起人們生理、情緒和行為困擾的想法或看法,稱之為非理性觀念,或稱主觀壓力源。其主張以ABC人格理論從事理性情緒治療。

二五、壓力反應對個體影響之時間長短,可分為:短期壓力源、持續壓力源。

二六、短期壓力源指讓個體所產生之壓力反應是即時或持續時間短暫(三、五天)的壓力源

二七、持續壓力源指讓個體之壓力反應一直進行一段較長時間(幾週或幾月以上)的壓力源

二八、極端壓力源指壓力源所產生的效應、層面或影響的時間均非常廣泛、激烈與深遠。

二九、極端壓力源有:失業、離婚和分居、死別、自然和人為的大災難、戰事及威脅個人的攻擊。極端的壓力源會引起「創傷後壓力症」,即當人經驗到或目擊會嚴重威脅自己或他人生命或身體完整之事件後,而產生強烈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受的一種心理疾病。其症狀包括:失眠、易怒、注意力難集中、警覺性過高、過度警嚇反應

三十、支配壓力反應的樞紐是下視丘,其經內分泌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來掌管壓力的反應

三一、內分泌反應的程序:壓力源→下視丘分泌CRF和TSH→腦下垂體分泌 ACTH和TTH→腎上腺分泌可體松、醛類脂醇、甲狀腺素、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可體松的作用是提供活動的能量及增高動脈血壓,讓人決定戰或逃之反應作準備。醛類脂醇的孕峎O抑制體液流失及增加血流量以升高血壓。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皆使人作應戰之準備。

三二、慕斯和史文竇將持續的壓力源分為八大類:身體健康壓力源、家庭與鄰居壓力源、財政壓力源、工作壓力源、配偶或伴侶壓力源、兒女壓力源、因婚姻而構成之家族的壓力源、朋友壓力源。

三三、一般適應症候群GAS指描述人遇壓力後出現生理反應的歷程,此歷程包括警覺反應期、抗拒期及耗竭期三個階段。於抗拒期會產生「適應疾病」,即壓力引起的高血壓和胃潰瘍,此時個體對原先壓力源的抗拒力增強了,但對其他壓力源的抗拒力卻下降了

三四、壓力影響疾病的因素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壓力破壞我們的免疫系統。第二個層面是壓力產生的激動升高了血壓,破壞消化弁遄A並引起疲累。第三個層面是人們會過於專注壓力,以致於他們疏忽了疾病的症狀。

三五、人們為緩和壓力的不適感,常採行的正當行為反應:吃喝與吸煙、笑哭或咒罵、觸摸或性活動、以工作或遊戲消除緊張、說出來和深思熟慮。

三六、防衛機轉指人們在應付挫折情境時,為防止或降低焦慮與壓力所採取的一些習慣性的適應行為。且常在潛意識狀態下運作。

三七、防衛機轉的運作具備二個特徵:它們都否認、曲解或扭曲現實。它們都在潛意識下運作,故是無法加以控制的。

三八、常見的防衛機轉有:否定作用、投射作用、反向作用、退化作用、補償作用、幻想作用、轉移作用、昇華作用、合理化作用。

三九、否定作用指個體將已發生的不愉快經驗加以否定,藉以避免或消除該經驗所帶來之緊張或壓力的歷程。即指拒絕接受已發生或已存在的事實。

四十、投射作用指個人將自己不為道德規範或社會認可的慾念加諸在別人身上,藉以減少自己因擁有此慾念或缺點而產生焦慮的歷程。投射作用的目的有二:使用比較小的危險來替代比較大的危險,藉以降低焦慮使用保護自己的方法,以表達個人的衝動

四一、反向作用指在行為的表現上,恰與其內心隱藏的慾念相反,藉以減少因慾念存在而生焦慮的歷程。 ★調整我們的環境可採三種方法:斷然處置、退縮、妥協。

四二、退化作用指個人將自己的行為改以較幼稚的方式表達出來,藉以暫時獲得安全、滿足以消除焦慮之痛苦的歷程。

四三、補償作用指個人因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導致焦慮或不適應感時,使用種種可被接受的方法以彌補缺陷,俾以減輕焦慮或不適應感的歷程。

四四、幻想作用指當一個人遇到現實上之挫折或困難時,無法以實際的現實方法來處理這些挫折或困難的問題,就利用想像的方法,將自己與現實世界脫離,存在於幻想之境界中,用想像的情感、希望與策略處理及因應心理上的挫折與困難,以得到內心之滿足與降低焦慮的歷程。

四五、轉移作用指當人的需求或慾念無法經由直接的方式去獲得滿足時,就轉移對象以間接的方式去獲取滿足的歷程。

四六、昇華作用指個人將不為社會所認可、接受的需求、衝動、慾念,改以符合社會價值標準的方式來表現行為的歷程。

四七、合理化作用指個人以社會認可的好理由,取代個人心中的真理由,藉以減少現實情境之困境或不快的歷程。

四八、心理異常即精神疾病,其大多由壓力所造成,最常見者為情感症、焦慮症。

四九、情感症指長期情緒狀態處於障礙的心理異常。由症狀來分有三大類:重鬱發作(憂鬱症)、躁狂發作(躁狂症)、混合發作(躁鬱症)。

五十、焦慮指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恐懼等感受所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狀態,嚴重到自己無法負荷的程度,且影響到正常生活之運作。焦慮症的種類:恐慌症、懼曠症、社交恐懼症、強迫症、廣泛性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

五一、恐慌症指在一不連續的期間內有高度的恐懼或不舒服感,突發下列症狀中的四種以上,並在十分鐘內達到最高點:心悸、出汗、發抖、呼吸急促、哽咽感、胸痛、噁心、感覺暈眩或頭昏、失去現實感或疏離自己、害怕失去控制或將發狂、害怕將死去、感覺異常、冷顫或臉熱潮紅。  ★壓力容忍度指個人能夠處理壓力的程度。

五二、懼曠症指置身於某些場合或情境時,會產生非預期的恐慌發作,甚至會發生可能無法逃脫或求助之現象者。 ★從眾指改變自己的理念或行為以符合團體規範的歷程。

五三、社交恐懼症指出現在公開的社交場合,會因擔心、害怕自己因行為失當而產生高度緊張感、羞辱感或困窘感者。

五四、強迫症指會不由自主的重複去做或去想某一件事,雖然當事人明知如此做或想是不好的,但是卻無法停止去想或去做者。

五五、廣泛性焦慮症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對於任何事情都會產生高度耽憂、不安或害怕者。 ★替換指尋求另一種可行之手段或目標,以滿足期望之事的歷程。

五六、壓力管理指監督、導引與控制壓力源所帶來的反應,俾以調適整個壓力的歷程。

五七、壓力管理的三種策略:運用放鬆訓練、調整我們的環境、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

五八、放鬆訓練指學習與練習放鬆自己身心的技巧,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及心理的放鬆,以養成隨時可藉放鬆自己以抑制壓力源的干擾之歷程。目的在讓人將壓力源所引起的負面反應,以身心放鬆後的愉悅轉變為非負面反應。放鬆方式有三種:肌肉放鬆法、深呼吸法、想像法。
五九、深呼吸法:採舒適的坐姿→閉雙眼與雙唇→舌頂住上顎→雙手姆指輕輕貼合且另四指輕輕交叉,將其輕置於雙腿上→以鼻輕慢地吸氣,吸至飽滿→再以鼻輕慢地呼出

六十、想像法指用最舒服的姿勢坐著或躺著,之後微閉雙眼,遐思最美好與最愉悅的情境

六一、斷然處置法用於直接去調整壓力情境本身。此法指當遇到問題時,要即時當機立斷去面對,並以合理和可行的方法處理之。其為一種理性與建設性的壓力管理方法。

六二、肌肉放鬆法是將雙手抬至水平的位置→用力向前伸直→盡力緊握雙拳→再慢慢放鬆,直到全部放鬆為止→然後雙手再漸漸放回原位→如此來回重複多次。

六三、妥協指調適相對立之理念或行為的歷程。常見的妥協方式有:從眾、折衝、替換。
六四、改變我們生活型態具體可行的方法:培養較高的壓力容忍度、改變生活步調、學習控制苦惱的思維、尋求解決問題之技能的協助、尋求社會支持。

六五、培養較高之壓力容忍度的方式:適度的體驗挫折或衝突、保持良好的身材與體能、選擇合理的目標去完成、調整期望或需求以契合現實。

六六、控制苦惱思維的方法:應了解對壓力的反應,是由於非理性觀念所造成的。知道非理性觀念的錯誤所在。去除非理性的觀念。建立理性觀念來取代非理性觀念。運用理性觀念做為思維的依據。

第五章:情緒與健康

一、情緒化指一個人的情緒表達過當,亦即太激烈或太強烈,與當時情境不適宜之意。

二、情緒是個體受到外界刺激與內在的需求所引起的一種全身激動狀態,身心導致變化。

三、情緒促動論主張個體的情緒狀態是由中樞神經系統對大腦所產生的促動作用的結果。

四、喜愛指喜歡和愛慕。喜歡是僅對某物或某人的喜歡現象而已。愛慕則不僅喜歡她,進而想接近她、關懷她、愛惜她,甚至於願意為她犧牲一切在所不惜的心理。因此,可說「喜愛」是指一種溫柔愉快情緒,也是對人的一種喜歡、關懷、愛惜和親近之情。

五、快樂是一種廣泛的輕快與喜悅狀態。人會覺得快樂之因:必須身心健康,且少有情緒困擾。必須事事如意。必須有成就感。

六、憤怒指生氣或發脾氣之意。個體的懼怕情緒始自出生後二、三個月。

七、焦慮是一種廣泛的恐懼,是受到威脅或心理衝突所引起的緊張、驚慌、急燥不安的心理狀態,其比懼怕情緒更不愉快。適度的焦慮對人有益,過度的焦慮則會影響工作成效

八、情緒的弁鄐嶼陞|種:情緒主觀說:指情緒的個人主觀經驗反應。
  情緒智力說:沙洛威認為情緒智力指個人情緒的評估與表達能力、情緒的調整能力等三種能力,常因人而異。哥列門主張的情緒智力包括五種能力:認識自己情緒的能力、妥善處理情緒的能力、自我激勵的能力、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維繫人際關係的能力。
★最早提出情緒學說的是美人詹姆士,和丹麥人郎吉。
情緒訊息說:其指出情緒對個體而言猶如一種警告信號,它能激起個體預先作適當的準備,好做出統整合一的行為與正確的反應,故情緒反應有正面價值與孕峞C理性情緒說:艾理斯認為引起吾人正面或負面情緒反應的原動力,是個人對事件的看法,對情境的想法,或內在的自我語言所造成的。即理性支配個人的情緒。

九、個人情緒的發展受到成熟和學習兩者的影響。初生嬰兒的情緒是一種激動狀態。

十、人類基本情緒的發展係由成熟而來,但對某些特定事物的情緒反應卻由學習而來。

十一、情緒的表現於外顯行為的變化:口頭表達、面部表情、聲音與聲調、動作與姿態。

十二、適應指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過程。個體為滿足其需求,而與環境發生協調作用的過程。個體與環境產生互動後,會有兩種結果,一為良好適應,另一為不良適應。

十三、情緒的發展學習係透過:自己的經驗、模仿他人、制約刺激的類化作用。

第五章第二節:情緒適應與情緒困擾         

一、良好適應要符合兩個基準:對個體而言:「需求的滿足」,緊張情緒已消除。
  依社會而言:「社會的認可」,即滿足個體要求的行為是社會認可的。
二、情緒的控制必須從認知和情感兩方面進行。在認知方面必須了解引起情緒反應的刺激,並衡量被引起的情緒反應是否適當?以培養個體對情緒刺激的容忍性與控制情緒的表達。在情感方面則在設法將情緒直接發洩的衝動,予以適當的疏導,使其衝動能平靜下來。      
★正向的情緒有喜愛、快樂。負向的情緒有憤怒、恐懼、厭惡。

三、控制情緒的方法如下:了解引發情緒的刺激,以防止個體對它作過度反應。
   盡量避免個體陷入危急狀態,以減少情緒緊張機會。
當個體陷入緊張時,學習保持笑臉反應,以緩和緊張情緒。
從事一些有趣且忙碌的工作,以改變由情緒所引起的注意力,並可消耗些能量。
培養幽默感,以避免情緒產生。

四、情緒的發洩指個體由某種刺激所引起的情緒能量,予以消除,使其身體機能恢復平衡,情緒也因而穩定下來。而情緒疏導是一種最有效的發洩方法。

五、情緒的發洩方法有二:身體方面:藉體力活動,來消耗情緒引起的能量。心理方面:指對已引發的情緒,予以適當的疏導。其方法有三:找知心要好的朋友或同學傾訴。將由刺激引發的惡劣情緒,先寫在日記中,隔日再作冷靜的思考分析,經自省後消除惡劣情緒。如情緒已高漲,無法控制,應將其暴力訴諸於物品。

六、情緒困擾指個體想滿足其需求、動機或慾望時,遭遇到阻礙、壓力或心理衝突,而陷入一種挫折情境,使個體感到緊張、矛盾、痛苦、焦慮等不愉快的情緒狀態。

七、個體陷入挫折情境時,會產生兩種反應方式:立刻反應、採適應機制或防衛方式。

八、羅森茲維格提出個體受到挫折可能會有三種反應:責他反應、責己反應、免責反應。

九、勒敏提出退回行為說:當個體遭遇挫折時,可能會導致「退回」行為。退回指行為的
  原始化。即其行為會以從前未成熟階段的方式來表現。例如:咬手指頭。

十、羅拉的攻擊行為:主張挫折是個體攻擊行為的根源。其分為二種:直接攻擊:指當個體遇到挫折時,為維護自尊,常對引起挫折的人或物施予攻擊。轉向攻擊:指當個體不能採取直接攻擊時,就轉向到其他的人或物,係因發現對方權勢強大或自覺能力不夠。  ★麥耶提出固執行為說:受目的指引的行為。受挫折驅使的行為。

十一、個體遭遇挫折時,會造成內在的情緒困擾,且表現於外在的行為上。通常問題行為可分為兩類:反社會行為:指該行為已構成違反社會規範、道德標準,以及法律規定者。非社會行為:指該行為雖未違反社會規範、道德標準,但卻無法與別人和睦
相處,亦不能過著愉快的生活。

十二、膚電反應指在情緒狀態或受刺激時汗腺分泌會增加,使皮膚表面的電阻產生變化。

十三、測謊器係測量生理上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測心跳、血壓、呼吸及膚電反應的變化

十四、腦波中以腦枕葉與頂葉所導出的ㄙi的振幅最大,頻率也最有規則。因此,研究情緒就以ㄙi為重要的資料。平時ㄙi呈規則狀,遇刺激時此波則變為振幅減小且頻率增多的現象。 ★心身疾病指由於心理因素、情緒或人格特質所導致的身體疾病。

十五、情緒緊張易罹患胃病。孕婦常發怒胎兒易有兔唇,且其流產的機率為別人的三倍。

十六、情緒管理目的:係管理負向的情緒,當有情緒反應時,妥當地去面對或接納、控制或抑制、疏導或發洩,促使身心恢復平靜,維護身心健康。

十七、情緒管理技巧與策略:協助正向情緒的正常發展。學習管理負向情緒的技巧與策略:敢於面對自己的負向情緒。調整由情緒引起的心身反應。善用情緒反應時的能量。運用管理憤怒情緒的策略。

十八、管理憤怒情緒的策略:接納氣憤的事實。怒而不動聲色。運用說寫方式宣洩情緒。暫時離開現場調節情緒。改變自己不適當的想法。

十九、人類最早的負向情緒是:恐懼或害怕。焦慮係由緊張、焦急不安和憂慮所引起。

二十、情緒引起的心身疾病中,被認為與病發最有關的情緒是:懊惱或氣憤。


第六章:健康行為  

一、健康行為指個人實行有益於健康,且可以避免疾病或在疾病症狀未出現前能及早發現的活動。項目包括:運動、均衡飲食、疾病篩檢、預防接種、戒菸等。

二、有七種行為與健康長壽有關:每天睡7至8小時。每日吃早嚏C不吸菸。
  三壑孜﹞皉Y零食。維持正常體重。不喝或少喝酒。規律的運動。

三、健康信念的形成有四個理論:歸因理論、健康控制理論、不切實際的樂觀理論、行為改變的轉換模式。
   ★行為意圖指個人從事某種行為的主觀機率或可能性。
四、健康控制理論:分析個人對於健康的自覺態度,是否可以自行控制或是歸究於天,還是仰賴有力人士的控制,這類認知會決定行為是否可以改變,以及個人與醫護人員的溝通型態。  ★歸因理論:指出社會所呈現的問題,皆有原因可加以解決或預測。

五、不切實際的樂觀理論:指出人們對於危險和疾病的易感受性,常有不正確的認知,以致於輕忽危險,仍繼續從事不健康的行為。 ★篩檢行為屬於一種保護性的健康行為。

六、行為改變的轉換模式:強調行為改變是連續性的過程,而非全或無定律,因此至少包括期待前期、期待期、準備期、行動期與維持期五個階段。強調行為改變效果的過程

七、健康信念模式包括:自覺威脅:包括自覺疾病罹患性、自覺疾病嚴重度。權衡行動淨效能:包括自覺行動利益、自覺行動障礙。行動線索:指消息來源。採取行動。另加修正因素:包括人口變項、自我概念。

七、態度與信念方面的變項:包括疾病易罹患性、罹病嚴重性、行動的利益、行動的障礙
八、自我效能指個人對實踐某項行為的期待,當對於所從事的行為有較高期待時,會比缺乏信心者有更佳的行動效果。 ★影響行為的因素有二:主觀規範、行為的態度。

九、理性行動理論:其假設人是有理性的,大部份的行為是在意志控制之下所表現於外的

十、主觀規範指個人感受實行某種行為的社會規範與壓力,以及個人順從壓力驅使動機的組合。  ★行動線索方面:包括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醫師的提醒、親友的經驗。

十一、行為的態度指對於某行為所導致結果的信念,以及特定行為結果的正負面評價組合

十二、計畫行為理論強調行為的意圖是由數個信念組合的結果,且注重影響個人意志的控制因素,其以知覺行為控制變項為代表。 ★乳房自我檢查的標語:六分鐘護一生。

十三、知覺控制行為是指個人根據過去的經驗,以及內在、外在控制因素,知覺完成某種行為的困難度。內在控制因素包括技巧、能力與資訊等。外在控制因素指障礙或機會,以及是否需要依靠他人合作等。

十四、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三項因素,共同預測行為的意圖,進而間接影響行為的產生。 ★內在線索比外在線索容易引起成癮行為復發的問題。

十五、我國婦女乳房自我檢查的正確率未及30%之因:最主要是指導的來源。

十六、對乳房自我檢查率過低的改善之道:加強醫護人員的衛教宣傳、訓練時以正向的鼓勵來加強學員的自信心、強調檢查的利益與價值。

十七、研究顯示乳房自我檢查率與子宮頸抹片檢查率偏低的因素以:障礙因素最為重要。

十八、子宮頸抹片檢查情感障礙中的「擔憂檢查結果」變項,常是唯一最佳的預測因素。

十九、PETER 等人分析子宮頸抹片檢查的行動障礙,又分為五種障礙:認知、情感、經濟、社會、安排障礙。其中以「認知障礙」最有相關。而「恐懼」是最大的障礙,因她
們怕對陌生人暴露性器官,其次才是怕痛。

二十、提高子宮頸抹片檢查的辦法:降低行動障礙因素、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與醫療的可近性、醫護人員要強調此檢查的重要性、對高危險群醫護人員要主動出擊加強社區衛教

二一、吸菸易導致:肺癌、慢性支氣管炎、喉癌、肺氣腫、COPD、胃潰瘍及胃炎、胰臟癌

二二、酗酒指超越傳統習慣吃飯飲酒,或社會上一般飲酒習慣的任何飲酒型態。

二三、西方國家男性一生中罹患酗酒的機會在5-10%之間,女性為1-5%之間。

二四、成癮疾病模式有三層面:先天的生理缺陷、先天的心理缺陷、後天的依賴理論。

二五、酗酒的四個階段:暴露於成癮物質→細胞代謝產生調適→渴望成癮物質→失去控制

二六、成癮行為之社會學習論:古典制約、操作制約、觀察學習或模仿模式、認知因素。

二七、物質濫用的成癮行為分成四個階段:誘發期、維持期、戒斷期、復發期。

二八、青少年吸菸的心理因素:好奇、心煩、想放鬆心情、無聊、建立自信、消除緊張。

二九、青少年吸菸的社會因素:父母吸菸、同儕壓力、學校的態度、父母的態度。

三十、酗酒可壓力減輕的假說:會酗酒的部份人士,在開始使用酒精時,主要是為了減輕緊張與壓力。日後經由持續的強化效果,終於成為酗酒者。

三一、行為改變的五個階段:先思期、思索期、準備期、行動期(做了六個月)、維持期。

三二、促進戒斷的介入方式:臨床介入、自我協助運動、公共衛生介入活動。

三三、臨床介入係指透過治療計劃,在6至12周內定期檢視戒斷效果的方法。

三四、臨床介入的戒斷方式:以成癮疾病模式進行戒斷、以社會學習觀點進行戒斷。

三五、社會學習觀點進行戒斷:嫌惡治療、情境契約程序、線索暴露程序、自我管理程序

三六、嫌惡治療指以處罰吸菸與酗酒行為為主,使參與戒斷者感到不舒服而達到戒除目的

三七、情境契約程序係以處罰的方式戒除,使參與者先繳金錢並簽契約,待成市嶀~歸還

三八、線索暴露程序指讓參與戒除者,暴露在各種不同的外在線索中,並鼓勵其發展出因應技巧。 ★我國阻礙女性做乳房自我檢查的因素:缺乏對檢查技巧的認知與自信。

三九、自我管理程序指由專家指導,運用各種技巧,協助其戒除,但需參與者自我監測。

四十、自我協助運動指對有自信心、吸菸量少、戒斷症狀較輕、有高度戒斷動機、有學習精神者,才適合以自己的力量來戒除。 

四一、公共衛生介入活動:醫師勸誡、工作場所介入、社區為基礎的介入計劃、政府介入

四二、政府介入的策略:限制或嚴禁宣傳廣告、禁止在公共場所吸菸、增加吸菸成本。

四三、成癮物質的復發預防模式,其觀點如下:成癮行為既由習得,亦可由學習而戒除成癮行為是由輕微到嚴重程度不等的連續體。成癮行為戒除後復發是可接受的。

四四、成癮行為復發前期的三種狀態:高危險情境、調適行為、正向結果預期。

四五、極易復發成癮行為的高危險情境:負面的情緒、人際關係的衝突、社會壓力。

四六、面對易復發成癮行為危險情境的調適策略:迴避、採用代替行為、利用認知方法。

四七、成癮行為的復發分為三個階段:復發前期、復發或不復發、違反禁慾效果。

四八、為避免復發行為,可介入的活動如下:自我監測與調適技巧訓練、復發的預想、放鬆訓諫與壓力管理、情境契約(與親友簽訂戒斷契約,若成市h鼓勵,失敗則處罰)四九、危害口腔的三種不良嗜好:菸、酒、檳榔。其罹患口腔癌為不使用者的123倍。

五十、目前宣傳禁食檳榔的廣告以「恐懼訴求」和「資訊訴求」為主。但適當的恐懼訴求才最能有效達到改變行為的目的。 ★父母體重正常,其子女肥胖的機率為7%。

五一、肥胖的定義與測量方式:標準體重法、身體質量指數、皮脂厚度的測量。

五二、男性多屬上半身肥胖,女性多屬下半身肥胖。上半身肥胖即腹部肥胖更不利健康。

五三、肥胖者易造成低自尊與不良形象。肥胖的信念:懶惰、不美、不快樂、不被喜歡的

五四、父母之一為肥胖者,其子肥胖機率為40%;父母均肥胖,則子肥胖機率為80%。

五五、測量肥胖以「身體質量指數」最受重視。以體重(KG)÷身高(M)的平方來估算,正常值為20至24.9之間,逾25則稱為肥胖。

五六、未成年時脂肪細胞數量會增加,當成年後已生成的脂肪細胞便不會減少了,故成人肥胖係指脂肪細胞變大所致。所以成人減肥,是縮小脂肪細胞的體積而已。  

五七、行為理論認為肥胖的原因:身體活動太少、攝食過多。

五八、體重正常者對內在刺激較有反應,肥胖者對外在刺激較有反應。

五九、節制飲食者通常體重會越來越胖之因:節制飲食會出現心情憂鬱,易造成日後攝食過多的情形。他一旦破戒失敗,常會自責或出現低自尊,而放棄節食民咫@簣。

六十、搖搖飲食指不斷嘗試減肥,但不久又回復原有的體重,如此體重返復升降的過程。

六一、減肥的最好方法:逐漸減輕體重,持久性地改變舊有的生活型態,並獲家人的支持維持減肥成效。 ★正常人的脂肪細胞有250至350億個。嚴重肥胖者高達1250億個。

六二、醫院能提供的體重控制與行為改變技術:營養與運動諮詢、監測減肥者的食物攝取量、矯正不適當的攝食線索、改變飲食行為、訂定情境契約、認知重建。


第七章:疾病認知

一、LEVENTHOL 將病人對疾病的認知界定成五種向度:確認疾病的發生及種類、疾病的歸因、時間向度、後果、可治癒性和可控制性。

二、成人認為「疾病的意義」有六個向度:覺得不正常、特殊病徵、特殊疾病、疾病的結果、時間長度、健康不見了。   ★疾病認知指病人本身對於疾病的常識及信念。

三、SHUMAN認為一個疾病經驗最完整的歷程包括:症狀經驗:包括症狀的歸因、症狀嚴重性的判定、症狀持續的時間長短。尋求醫療:病人對角色的接受或排斥、在治療過程中病人可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而接受此角色。

四、學者對疾病認知的向度分為二個:對疾病的認知向度:包括嚴重性、持續性、症狀和歸因。病人對「醫療」的認知向度:包括可治癒性、可選擇的療法、藥費負擔、選擇醫師、是否接受治療。    ★傳統解決問題的三步驟:解釋、因應、評價。

五、自我調整的因應策略有二個:解決問題的因應策略、逃避的因應策略。

六、病狀認知是個人認知是否生病了的一個初始的階段,其包括心情、認知、社會訊息。

七、疾病危機理論指出疾病是一種危機,其代表個人生活上的一種轉變。這些改變包括:身分的改變、地點的改變、社會支持的改變、未來的改變。

八、常有些特殊因素使疾病的危機更形惡化:疾病的發生常是不可預測的、疾病的資訊不明確、需要快速做出決定、不明確的意義、有限的經驗。

九、MOOS和SCHAEFER認為個人遇疾病時的因應過程是:認知評估、適應工作、因應技巧。

十、罹病時因應過程中「適應工作」上有三項:處理疼痛和其他症狀、處理醫院環境和特殊治療程序、培養及維繫與健康照顧人員適當的關係。

十一、罹病時因應過程中「因應技巧」上有三項:著重認知的因應技巧:包括邏輯的分析和心理上的預備、認知的重新定義、認知的逃避和否認。著重問題的因應技巧:包括尋求資訊和支持、採取解決問題行動、確認替代的補償。著重情緒的應付:包括管理情緒、維持情緒平衡。    ★個人因應診斷的過程:震驚、紊亂、退卻。

十二、MOOS和SCHAEFER認為適應工作和因應技巧的使用,係依三個因素來決定:人口統計學的和個人的因素、身體的和社會/環境的因素、疾病相關因素。

十三、TAYLOR主張應付威脅性的事件或疾病有三個過程:尋找意義、尋找支配感、自我強化的過程。為發展出一套新的信念,來改進自尊,以利適應。即認知適應過程理論。

十四、尋找支配感指學習發展出正面的態度,或行為技巧,以提升個人控制疾病的能力,就可達成支配感。  ★尋找意義可以從尋找因果關係和了解連帶關係中得到理解。

十五、自我強化的過程是為建立自尊,藉由跟他人作比較,找出「自己」本身世界的意義


第八章:慢性疾病與心理健康

一、AIDS主因人的T4細胞被侵犯,並減少與機能降低,致使病患的免疫系統崩潰。

二、研究顯示易成愛滋病帶原或加快愛滋病程發展之人:使用硝酸鹽與大麻者、體內血液存有簡單泡疹和巨細胞病毒者、注射毒品者。

三、於1982年起癌症成了我國十大死因之首。1997年癌症前三名:肝癌、肺癌、結直腸癌。1995年癌症的粗發生率,每十萬人中男性184人,女性154人,正好是1982年的兩倍。

四、影響罹患癌症的因素:行為因素:飲食型態、性行為、香菸、酒精的使用。壓力。生活事件:個人與家庭的改變。調適技巧:遇壓力時所採用的調適技巧是否恰當人格特質:C型性格者易罹患癌症指內向、被動、注意力不集中、無助、情感表達不佳、自我犧牲、消極等(亦有指憂鬱、壓抑攻擊衝動、過度和藹三大特質)。堅韌:其為一種好的調適方式,包括控制、承諾、挑戰三種成分。

五、病人得知罹患癌症後,會有情緒反應與認知反應。情緒反應包括:憂鬱、悲傷、失去控制、震驚、人格改變、發怒、焦慮等。認知反應分為三類:尋找意義與資源、自我控制行為、自我強化。 ★奮戰精神與焦慮、憂鬱的心情往往成反比。

六、減緩癌症症狀的策略:疼痛控制、社會支持介入、治療噁心與嘔吐、身體心像諮詢、認知適應策略(含提升自我價值、強化人際關係、提升生命意義、降低與疾病相關壓力)

七、危險因子指具有某種特質的人口,或是處於某種特殊環境的人,其擁有較高罹患疾病的危險性。   ★身體形象指一種對個人身體弁遄B結構與外觀的認知與評估。

八、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無法矯正的因子:性別、年齡、遺傳。可矯正的因子:吸菸、肥胖、飲食、高血壓、壓力、靜性生活型態、A型人格特質。 

九、A型人格特質指有強烈的自我批判與高度競爭心,有時間緊迫感、易生氣、缺乏耐性、有敵意、易被激怒,使腎上腺素分泌上升而增加血小板凝塊的形成,易阻塞心血管。

十、B型人格特質指個性輕鬆、不會阻斷他人談話、較悠閒自在。

十一、與慢性病有關的生理問題:疾病本身所產生的生理問題,影響層面極廣。治療過程中會產生釵h不適的副作用。

十二、慢性病於復建期的復健計畫目標:幫助病患盡可能使用身體所有的部位、讓病人了解所處環境的改變好作適當的調整、學習新的照護技巧與疾病新知、學習控制體能。

十三、慢性病患者真正了解其病的特性與影響,並將此病帶來的不便融入日常生活中,才可謂調適成央C  ★慢性病的心理問題:失去控制感、罪惡感出現、自尊心低落。

十四、病患對疾病的認知可分為二部份:對疾病發生原因的理解、認為疾病是否可以控制

十五、顏面傷殘者比較難以面對事實之因:因社會大眾往往將容顏的美醜與個人的人格特質聯想在一能、顏面傷殘無法掩飾,故易被排斥或想逃離及退縮。

十六、慢性病患的因應策略:否認或極小化病情嚴重性、尋找資訊、學習自我照護的醫療工作、尋求社會支持、考量未來可能發生的各式狀況以作好準備。

十七、遵囑行為指病人遵從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從事服藥、飲食控制或生活型態改變的程度。  ★慢性病的社會問題:家庭生活失序、社交互動減少、個人成就降低。

十八、LEY認為病人的遵囑行為可由三方面來預測:病人滿意度、病人的了解程度、病人的記憶。此外其他影響的因素尚有:藥物治療因素、人格特質、親友支持、健康信念、醫病互動。 ★複式醫療行為指病患自行混合民俗、中醫與西醫等方式治療疾病。

十九、使用指示性和教育性的資訊,可以提高64%的病人遵囑行為。

二十、於5歲前認為死亡是分離或睡覺一樣,仍有機會再見面。5至9歲方知死亡是一種結束,是不能復生的事實,是人被某個自然因素帶走。10歲才知死亡具有普遍性。

二一、青少年卻不願聽到死亡的事情,認為死亡跟己無關,是老人的事。

二二、成年人起初全力投入工作,欲求自我實現,先是希望死亡不要太快來臨。於成年後期,到達了人生的頂峰,漸往下走知道盡頭就是死亡,若其有目標時,會抑制對死亡的看法。 ★處於高工作要求及低工作自主性的人,較易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

二三、老年人由於已盡了社會責任,意識到生命所剩無幾,便開始回顧過去,找尋價值,倘其能接受過去的生命過程,則較會接受死亡。反之,則死亡只代表解脫而已。

二四、瑞士精神科醫師KUBLER ROSS提出臨死者心理過程的五階段說:否認期、憤怒期、討價還價期(因人們相信世界應該有公理與正義,故以此法來回復心中的正義次序)、沮喪期(病人此時會回憶過去的人與事,又要面對日益衰退的身心弁遄A此期若
 無親人給予支持協助,病人易有輕生之念 )、接受期。


第九章:疼痛控制

一、史藤巴赫由感覺性、有害性、刺激性三方面來描述疼痛。感覺性指疼痛為一種個體私自感覺的傷害。警覺性指疼痛為個體身體組織受到傷害刺激的訊號。保護性指疼痛是一種保護個體受到傷害的反應。

二、國際疼痛研究協會定義疼痛:疼痛是實質的或潛在的組織之直接傷害,或關連此傷害所敘述之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的體驗。

三、疼痛的分類:急性疼痛:指由於組織傷害所引起,當組織復原後,疼痛即消失。慢性疼痛:又分為慢性之良性疼痛:指與組織傷害無關而時間較長之慢性疼痛。慢性之惡性疼痛:指與急性疼痛一樣屬於組織傷害,且常是連續性及重複性。

四、依疼痛的性質分:末梢疼痛(包括表在性疼痛、深在性疼痛、投射性疼痛)、中樞性疼痛、精神性疼痛。

五、依疼痛的時間長短來分:急性疼痛(數日內,原因明確)。亞急性疼痛(數日至數月)。再發性急性疼痛。進行中急性疼痛。慢性、良性、非癌性疾病(疼痛逾六個月)。慢性難治性疼痛症候群。  ★處理與自我有關的基模,謂之自我基模。

六、急性疼痛的生理反應,即「交感性腎上腺反應型」:呼吸加速、脈搏增加、瞳孔放大、叫喊反應、手腳底冒汗。慢性疼痛之生理反應,即「交感神經性反應型態習慣化」:睡眠障礙、興奮不安、疲勞、無力狀態、易被激怒、困倦。

七、疼痛的概念:含生理感覺、心理情緒的複雜現象。有感覺、刺激及反應的現象。影響疼痛之因十分複雜。疼痛忍受度因人而異。每一種疼痛有其特殊的生理機轉。疼痛分為急性、慢性或良性、惡性。疼痛的紓解不僅靠醫療模式,亦可藉心理調適方法。疼痛是一種多元性的科際整合問題。疼痛具有警告與保護作用。
對短期疼痛的治療與慢性疼痛的控制,已受重視。

八、醫療護理模式疼痛評估指標:評估病人主、客觀的疼痛經驗、行為及語言。由人類基本需求辨認與疼痛的關係評估影響疼痛經驗相關的個人因素。評估疼痛引起的心理反應。評估個人對疼痛的感覺。對疼痛做有系統的評估,並收集相關的資料。評估疼痛的特徵: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生理反應、行為的反應與情緒的反應。

九、疼痛的感覺受下列因素影響:個人神經系統的完整性、個人的意識狀況、年齡、身體狀況、情緒狀況。 ★梅爾疼痛量表評估感覺、區辨與動機、情感與認知等三元向度。

十、對疼痛單一向度的概念模式:感覺──生理觀點:指以生物醫學評估,主張疼痛之感覺現象由於組織受傷害及機體之病理有關。其目的為提供組織受傷害之指導,為找出引發疼痛之因並建立病理學之基礎;亦藉各種檢查方式建立有關的評估系統。對痛覺強度之評估:欲建構客觀可量化的疼痛等級。精神分析取向之疼痛評估:指無組織傷害或機體病變,病人仍產生慢性疼痛,是非真實的,人格特徵呈現精神異常。
行為取向的疼痛評估:指個人對疼痛的觀點與意義,會顯示在行為上,觀察得到。

十一、特異性理論指人體內有某一特殊的神經受體,對有害的刺激會產生反應,且這些有害的刺激大部分解釋為痛。 ★憂鬱症患者通常在社會拒絕及失敗的基模下獲得訊息。

十二、強度理論:任何刺激只要夠強,就能夠接受疼痛,並不需特定纖維。

十三、模型理論:疼痛係由於刺激強度之聯合效果,而這些衝動精密的總合於脊髓之背側角,即衝動是可累加的,而於皮質接受為疼痛。故其提出「重加作用」。

十四、出入口控制理論由梅爾賽克及華爾提出,其主要理念:疼痛之發生取決於感覺輸入控制中樞向(腦部)道路控制系統輸入,兩者間的相對平衡。

十五、詹郎二氏理論:疼痛是原發的感覺,而動機和認知過程是繼發的或對於疼痛的反應

十六、通路控制理論:疼痛是否會產生,乃取決於至通路控制系統的感覺和中樞的輸入之間的平衡狀況。 ★焦慮症患者通常以恐懼和危險的觀念之基模來作訊息的處理。

十七、疼痛包含兩種成分:感覺、情緒。其包含二種神經心理過程:感覺識別過程。
 動機與情感的組成因素。 ★壓赫釋釩k痛感可因專注感覺而壓誘F後面疼痛感。

十八、疼痛的三種形式活動:感覺。識別與動機。情感及中樞控制樞紐。

十九、疼痛的三個心理學觀點:疼痛是發怒或壓抑怒意的後果。疼痛是某種人格型態的表示。疼痛是整個身體受到威脅的結果。

二十、認知基模影響我們:資訊的注意方向、組織方式、資料連結及資訊處理的步驟。

二一、疼痛基模包含一組有害之刺激,伴隨著情緒、感覺、意象等,藉由有害刺激呈現。

二二、疼痛的特徵:交感神經的反應、副交感神經的反應、行為的反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