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99暑 身心靈養生 摘自教學講義  張美蘭整理 

99暑身心靈養生

空大書香園地

摘自教學講義 由鄭基良老師編製提供

張美蘭整理



第 一章 儒家的養生之學

第一節 - 孔子的養仁之學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更是傑出的養生家。他的養生思想,有八項值得我們學習效法:

第一項:生活有規律

孔子認為人有三種情形,會使他短命。第一種情形是:熬夜通宵,睡眠不足,飲食沒有節制,過度疲勞,缺少運動,壓力太大。第二種情形是:違法亂紀,欲望無窮,男盜女娼,各種刑罰隨之而來。第三種情形是:血氣方剛,逞兇鬥狠,自不量力,會死在刀槍之下。所以,孔子強調君子養生,生活有規律,飲食節制,不過度疲勞,也不過度安逸,不違背道德良知,自然能夠健康長壽。

第二項:注重飲食衛生

根據<<論語.鄉黨>>的記載,孔子非常注重飲食衛生,吃飯時不要講話,也不要吃太飽。

第三項:快樂學習

孔子自信很少人像他那麼好學,他十五歲就立志勤學,不恥下問,不斷的學習,追求新知,同時也可以抗衰老,延年益壽。

第四項:音樂養生

孔子非常喜愛音樂,好的音樂,可以提升人的道德人格,淨化人心,更能使精神快樂,達到音樂養生的功效。

第五項:君子有三戒

年輕時,氣血沒有成熟,要戒除性欲;壯年時期,氣血旺盛,要戒除好勇鬥狠;到了老年,氣血衰弱,要戒除貪得好利。

第六項:仁者壽

仁者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仁者沒有仇敵,沒有怨恨,對人仁愛,必能高壽。

第七項:體能鍛練

孔子專於駕車,更專於射箭,射箭是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

第八項:追求有益身心健康的三種快樂

以遵守禮節,欣賞好的音樂為快樂;以稱讚別人的善行為快樂;以多交賢德益友為快樂,這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三種快樂。

孔子的養生之道對我們有兩點重大的啟示:

1. 快樂學習: 學習新知有無窮的快樂,尤其對中老年人特別重要,依現代醫學的看法,大腦的開發,有無窮的潛力。英國哲學家羅素享壽98歲,他說:多讀書可以抗衰老。

2. 仁者壽: 孔子最特別的養生思想,是強調仁者壽,仁是愛,仁者愛人,愛人者恆愛之。養生與修養道德密不可分,養生的前提是修身,修養德性,陸賈《新語、道基》說: 調氣養性,仁者壽長。



第二節 孟、荀的養心

孟子和荀子的養生,都強調養心的重要。如何養心?孟子有三點主張:

一、養生喪死無憾

孟子將個人養生,基於王道仁政的思想,提升為國家的全面高度,是執政者對所有國民的照顧與愛護。

二、養心莫善於寡欲

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寡欲就是減少欲望。孟子說:他四十歲就不動心,不動心就是孔子四十而不惑。積極修養有四:

1.、知言

聽到歪曲的話,知道說話的人被私欲所蒙蔽;聽到放蕩的話,知道他的內心沉迷;聽到邪惡的話,知道他偏離善良;聽到閃躲的話,知道他窮於對話。一個人的內心有這四種毛病,一定會危害他的身心健康。

2、培養浩然正氣

浩然正氣就是秉持良知的道德勇氣和不屈不撓的忠貞情操。文天祥以救國救民為己命,為浩然正氣

3、存養清明的良知

孟子要我們每天清晨存養良知,一言一行秉持良知。如果昧著良知欺騙,就禽獸不如。

4、存心養性,修身立命

孟子強調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只要不斷培養這四個善端,就可以存心養性,修身立命。慾望矇蔽善的本性,人性本善,只要順著本性的善端,就可以為善。有道德人格的善人,就是存心養性。

三、追求三種精神的快樂

君子有三種快樂:

()父母健在,兄弟姊妹和睦。

()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更不愧於人。

()作育英才的快樂。

荀子的養心工夫,有四點說明:

一、節欲

荀子認為人的欲望不可能去除,也不可能完全滿足,可是,要節制欲望。人有無窮的欲望,當不能滿足慾望時,社會混亂、人心不安,這是縱慾的不良後果。用心來節制慾望是不可少的養身之道。

二、以心節欲

人有心、性、情、欲,要用心來管理性、情和欲,心是我們生命的主宰,也是身體的總樞紐。專心、靜,大清明的心就能知善惡,以心節慾,不會動搖本心較倒李義的道理,涵養大清明的心。

三、以禮和義養心

以禮節和道義養心,因為人一旦沒有禮節和道義,就和禽獸差不多了。尊重師長、多行善、以真誠的心待人,歡樂多長壽。養心最好的方法是『誠』。

四、音樂養生

優美典雅的音樂,可以調節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的傳導,降低血壓,延年益壽。

孟子的養心思想: 人生有欲,以心節慾,以禮養心,輔以音樂善化人心,臻於中正平和,延年益壽。



第三節 董仲舒《循天之道》的法天

董仲舒的法天養生,有六點說明:

一、遵循天道─循天之道以養其身

董仲舒強調保養身體,要效法天道,遵循天道,也就是不違背天地的自然法則。董仲舒以為天有五行,又有陰陽之氣。人要效法自然就是養生。

二、中和養生─以中和養其身,其壽極命

中和是<<中庸>>的思想。董仲舒認為天道的中和是不變的自然法則,而人道的中和是永恒的道德法則。人要以天道的中和以及人道的中和來養生。

三、愛惜元氣─養生之大要,乃在愛氣

養生的重點是愛護人的元氣,意念要善良,精神要平靜,減少欲望,生活安靜,可以養氣。

四、得到天地泰者,其壽引而長

男女要身體強壯時才結婚生子,飲食最好選擇當季盛產的蔬果,避免憂愁恐懼,常懷歡喜心。人須按照自然法則,才可養育健康的下一代。人要效法天道,才會長壽。養生者長壽,縱慾者短命。

五、仁者壽─仁人多壽

仁者正道而行,正其誼不謀私利,大公無私,只問是非善惡,這就是孔子的義利之辨。以仁義養心。

六、保養精氣─治身者以積精為寶

精氣是管子的思想,董仲舒以虛靜保養精氣。人的精氣須保養,使氣血通暢。養生和養氣合稱養生。



第四節 荀悅《申鑒》的養性

荀悅其養生思想是養性,有七點:

一、養性兼中和,節宣其氣

荀悅養性,包括養神和養體,強調養性要持守中正平核之道,使身心達到和諧的境界。

二、 食和羹、聽和聲、納和言、履和行

和羹:為調和五味(辛、酸、鹹、苦、甘)的飲食,注重營養均衡;和聲:是多種樂器和諧演奏的音樂;和言:是廣納善言,博採和言以平和政治;和行:是合乎天道(道德法則)的言行,實踐和行以平和他的道德。

三、 善志氣者,猶禹之治水

主張善於治氣的養生者,要像大禹治水,以疏通引導的方法培養人體之氣,人體的氣主要有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四、 養性以節制為主

荀悅的養性,強調以節制為主,服藥、針灸、火灸的治病都須小心謹慎,避免傷害。養性者不多服也,唯在乎節之而已矣。

五、 仁者壽

荀悅以為仁者不傷害自己的本然善性,不傷害人世間的事物,能夠中正平和,中庸之道,身心健康,身體與精神和諧為一,這是仁者壽的原因。

六、 神仙之術荒誕

荀悅強調神仙方術荒誕不經,是末流思想,並非正道,如子曰: 『子不語怪力亂神』。

七、 君子不憂、不惑、不懼

道德修養是重視精神生活,並以養神為貴,精神與道德都能夠中正平和,通達事理而不惑,就能夠保住自己本真善性,臻於不憂、不惑、不懼的境界。



第五節 呂坤《呻吟語》的養德

呂坤<<呻吟語>>的養生,有四點說明

一、遠離多與美

呂坤認為帶給人災難的原因是多與美。

二、養德是養生的主要工夫

1.以寡欲為四物湯 2.以飲食清淡為二陳湯3.以清心省事為四君子湯。

三、仁者壽、默者壽、拙者壽

仁者愛人,默者安靜,拙者真誠,皆可以長壽。

四、保養精氣神─自愛自全精氣神

避免耗損精、氣、神,可以延緩老化,延年益壽。

保養精、氣、神 是呂坤的養生之道。



第二章 道教的養生之理

第一節 老子《道德經》的攝生

老子屬於道家,有關老子的養生思想,簡述七點:

一、善攝生者,以其無死地

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懂得養生

只有少數人懂得調養身心,不會時常憂慮、煩惱,沒有太多嗜好和欲望,又懂得避開風寒、太熱、太冷和潮濕,又能夠避免各種刑罰,災難和意外死亡,所以,能夠健康又長壽,這是平常重視養生的結果。

二、少私寡欲

老子強調善於養生的人,要堅持純真的心,生活樸素,減少自私自利的欲望,使欲望減到最少。

三、無為

無為是沒有私欲的作為,有私欲的作為是妄為。真正養生的人,要無為而自然,無事而清靜,無味而恬淡。無為是一種「致虛極,守靜篤」,虛是空靈,靜是寧靜。

四、柔軟─守柔

柔軟勝過剛強,老子以水比喻柔軟,養生的人,要學習水的柔軟、謙虛,不可剛強粗暴。脾氣剛強粗暴的人不能長壽。

五、保持三寶

老子說他時常保有三種寶貴的養生工夫,一是憐憫同情別人,二是節省而不浪費,三是不敢爭先,不與人爭。

六、知足、知止、不爭

道德經強調禍害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足,罪過最主要的原因是貪得無厭,知道滿足的人,永遠都不欠缺。

七、愛惜精神─守嗇

最好的養生方法是愛惜精神,也就是養神

老子以「赤子」譬喻嗇神的最高境界,稱為精之至:表示精神飽滿實的境界與和之至:表示純真和諧的赤子之心。



第二節 莊子的繕性養神

莊子是先秦道家,他的養生思想,簡述十一點:

一、天下人殘生損性

天下人為名利而殘害自己的生命

自從三代以後,多數天下人以世俗的價值標準,擾亂內心的清靜,傷害了健康,也犧牲了生命。

二、悅其志易,養其壽命

追求精神快樂

莊子強調只有清靜無為,才是真正的快樂。

三、逍遙無待,無名無利

沒有名利之心,消除對權位、富貴的追求,可以得到自由,這種絕對的自由,稱為逍遙。

四、去刑罪,除二患

養生的一個前提是不犯法,消除各種憂患,避免遭受刑罰。

五、虛己以遊,少私寡欲

養生的人,要消除世俗的各種約束,超越各種世俗的價值。

六、無為無情

莊子認為人世間的價值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真理,很難客觀評定是非對錯,面對相對的人間價值,最好的方法是無情。無情是指人不要以自己的好惡而損傷身心健康,過著無為的精神生活。

七、無勞汝形,無搖汝精,可以長生

不要過度疲勞,不要勞累形體,不要消耗精神,可以長壽。

八、綠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盡天年

人要效法自然的道理,順從自然,生活簡單,精神寧靜,凡事不強求,這是養神的方法。

九、善養生者內外兼養

養生不能只偏重內心而忽略外在環境的危險,也不能只偏重外在禮節而忽略內臟疾病的危險,必須內外兼顧。

十、才全德不形

所謂「德不形」是我們要效法水的平靜,休養心性,使心性圓滿平和,心性休養達到與萬物和諧一體的境界。世俗的得失,不必計較,使內心保持平靜喜樂。

十一、吹昫呼吸,吐故納新,導引養形

呼吸吐納,行氣導引…莊子雖然重視養神,也主張養形,包括各種運動、氣功、深呼吸,有健身的效果。





第三節 嵇康〈養生論〉的形神相親

嵇康是竹林七賢之一,他的養生思想,融合老莊和神仙道教,簡述六點:

一、享盡天年

享盡天年是養生的主要目標,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

二、養生有五種困難

()追求名利。

()過度的情緒反應,喜怒無常。

()聲色的享樂。

()口腹之欲。

()精神的耗損。

三、形神相親

形體和精神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協調,兼顧養形和養神。

四、養神

()淡泊名利。

()避免大喜和大怒。

()知足自得。

()音樂養生。

五、養形

養形就是調養身體:()重視外在環境。()節制飲食。()呼吸吐納。()上藥養命。

六、養心

()心不存乎矜尚→不要自以為是。

()體諒心達→不自欺、不隱瞞。

()虛心無措,君子之篤行--虛心坦蕩。

()任心無窮,不議于善而後正。君子無論自處何時何地,言行都是真心誠意的表現,合乎自然大道,人道與天道相貫通。

()值心而言→言行合乎自然天道。想什麼就說什麼。



第三章神仙道教養生之法

第一節 葛洪《抱朴子》形神兼養

葛洪<抱朴子>的養生思想,稱為神仙道教,簡述五點:

一、生可惜死可畏

死亡令人害怕,人生苦短,生命值得珍惜。

二、養生以不損傷身體為根本

養生一定要從生活的小細節做起,日積月累,就有明顯的功效。葛洪認為人之所以死亡,有六種傷害:

()由於各種欲望損傷人的氣血。

()自然的衰老。

()各種疾病的傷害。

()毒蟲野獸的咬傷。

()各種不正常氣候的侵襲。

()風寒,包括各種病毒、病菌的傷害。

三、養生方法

()無過與不及。

()情志養生。

()節制飲酒。

()治病不如防病。預防勝於治療。

四、神仙可學致→養生可以成為神仙

葛洪的神仙思想,除了受到莊子的影響外,也受到<列仙傳>的影響。他認為只要把握三個原則,可以成為神仙:

()拜師勤學,長期修練。

()行善積德,以仁愛忠孝為根本。

()學習各種方術。

五、學仙之法→學習成仙的道術

成仙的主要道術有四種:

()行氣。

()少私寡欲,知足守一。

()修練房中術。

()服食仙藥。

葛洪的神仙養生,有五點意義:

()我命在我不在天。

()形神兼養。

()養生以不傷不損為主。

()祭祀鬼神不能延年益壽。

()金丹大藥,燥熱有毒,不可目然嚐試。





第二節 陶弘景 《養性延命錄》的養命

陶弘景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道教學者,深受梁武帝的尊寵,有山中宰相的美名。他的養生思想,簡述六點:

一、教誡

教誡是養生的原理原則,主要內容有五項:

() 人的壽命有長短,並非天生自然。

() 養性之道在中和。

() 養生都契十二少→養生的關鍵是減少。

() 罪莫大於淫,或莫大於貪,咎莫大於讒→淫亂是最大的罪惡,貪念是最大的禍害。

() 養生的十項重要方法:

(1) 珍惜精神。

(2) 行氣吐納。

(3) 保養形體。

(4) 導引按摩。

(5) 少說話,謹言慎行。

(6) 調和飲食。

(7) 節制情欲。

(8) 反對世俗的貪念。

(9) 注重醫藥的治療。

(10) 不犯各種禁忌。

二、食誡

食誡是飲食的規範,主要內容有三項:

() 食不過量,宜少不宜多。

() 飲酒不可過多。

() 凡食皆熟勝於生→熟食勝於生食。

三、雜誡忌禳害祈善

雜誡是日常生活的各種禁忌,主要的內容有四項:

() 悲憂喜樂會損傷人。

() 過度歡樂使精氣消散。

() 不要用棉被蒙頭睡覺,屈膝側臥。

() 每天梳頭、叩齒、吞食唾液。

四、服氣療疾→吐納行氣

吐納行氣就是深呼吸,主要內容有三項:

() 五勞生百病。

() 行氣的重點是意念平和專一。

() 行氣的方法是以口吐氣,以鼻吸氣。吐氣有六種方式:吹、呼、唏、呵、噓、呬。

五、導引按摩

導引按摩和行氣吐納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尤其是五禽戲,流傳深遠,影響迄今。

六、御女損益



第三節 司馬承禎《坐忘論》的得道成仙

司馬承禎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學者,主要著作<坐忘論>,論述道教的養心工夫,這種修煉工夫,分為七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深信不疑,虔誠信仰。相信坐忘是修道的重要方法。

第二個階段是斷緣。捨棄世俗的雜務,司馬承禎的一生,實踐斷緣,靜坐專心,超脫世俗。

第三個階段是收心。司馬承禎強調真正的收心是清除世俗的紛擾而不停止對大道的修煉。

第四個階段是簡事。面對人間事務,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五個階段是真觀。善於觀察吉凶禍福的因果關係。

第六個階段是泰定。泰定是達到虛靜的精神境界。

第七個階段是得道。得道就是成仙,得道成仙的人,長生不死,這是神仙道教最高的理想。

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主



第四章《黃帝內經》的養生之方

第一節 陰陽與五行

<<黃帝內經>>是彙集古代醫學而編修成書的第一本中醫經典,包含<<素問>><<靈樞>>兩個部份,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

陰陽五行是<<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的哲學基礎,也是中醫知識系統的思想範疇。

陰陽具有四個意義:

一、陰陽是相對而統一的具體事物,相對而不敵對。

二、陰陽是抽象的思想範疇,所有相對思想的稱呼。

三、陰陽是指陽氣和陰精,每一個人都有陰陽。

四、陰陽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相互轉化。

養生的關鍵是「陰平陽祕」,陰氣()固守於體內,陽氣緊密保衛於體表,抵抗病毒、病菌的入侵。

陰陽五行是一宇宙論,或稱天道觀,認為構成宇宙的五種基本元素是木火土金水,董仲舒說: 天地之氣,合為一體,分為陰氣和陽氣,排列成五行,判別為四季。

()、比相生和間相勝:

比相生是指鄰近的兩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間相勝是指間隔的兩行互相剋制,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相生相克是正常的自然現象,維持自然的平衡。

()、相乘、相侮:

意指乘虛侵入的意思。例如木過於強盛,克土太過,造成土的虛損,稱為木乘土。相侮:又稱反克。例如木原本受金克制,但是,當木太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反克,稱為木侮金。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現象。

()、五行生剋:

五行之間相生相剋,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人體的生理與心理平衡。

()、陰平陽秘

平人就是陰陽平衡之人,平人不病。



第二節 天年與精氣神

天年是指人的自然壽命。<<黃帝內經>>的天年是一百歲,不過,現代醫學認為人的天年有一百二十歲。<上古天真論>強調腎氣的重要,腎氣是生命的先天之氣,相當於人體的各種機能。

內經認為氣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氣表現生命的現象,氣是人體的生物能量。當人體內的生物能量降低時,整個人就喪失了活動能力而容易生病、衰弱和死亡。

氣主導人體生理機能的運作,尤其是元氣或稱真氣,是人體最重要的氣。除了元氣,還有宗氣、臟腑之氣、衛氣、營氣、水穀之氣等。

精是構成人體生命來源的先天物質,因為生命的由來是來自於父母的基本物質,這個物質,稱為精。人的先天之精,稱為腎氣,還有後天之精,稱為水穀之氣,就是營氣,也就是各種營養物質。

內經的神,不是宗教信仰的鬼神,而是人的精神、意識、思維、心意、情志。神是生命內在的原動力,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各種情緒反映。



第三節 四時與日常起居養生

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是:春天和夏天養護陽氣,秋天和冬天養護陰氣,也就是春夏養生長之氣,秋天和冬天養護收藏之氣。

一年四季相應人體不同的臟腑,春天相應於肝,夏天相應於心,秋天相應於肺,冬天相應於腎。所以,春天要養肝,夏天要養心,秋天要養肺,冬天要養腎。

除了四季養生外,日常生活起居養生有四點說明:

一、維持固定的規律生活:人類的生物時鐘應該是白天活動,夜晚休息,這是生理時鐘,又稱為晝夜節律。

二、勞逸適中,冷熱適中:不要過度勞累,內經強調「生病起於過用」。所謂過用,就是超過正常的範圍,例如吃太飽,走太遠等。

三、謹慎男女關係:傳統養生家都主張寡欲和珍惜陰精,避免酒醉和飽食後行房,既傷脾胃又傷腎。

四、作息要有規律:早上不要賴床,假日不要補眠,維持規律的上床和起床時間,晚飯後散步一小時,睡前不喝刺激飲料,臥房應有適當的光線,早上起床後曬曬太陽。



第四節 飲食與情志養生

五味(各種食物)入口,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也就是說,肝喜歡酸味,心喜歡苦味,脾喜歡甘味,肺喜歡辛味,腎喜歡鹹味。日常飲食,三餐食物,以五穀雜糧為主食,以各種蔬菜水果為輔,少肉多菜。吃太多酸味傷筋,吃太多苦味傷氣,吃太多甘味傷肌肉,吃太多辛味傷皮毛,吃太多鹹味傷血。吃太多大魚大肉,容易造成消渴症(糖尿病)

如果身體有病要忌口,例如氣虛的人不宜多吃辛味;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宜多吃鹹味;有骨骼疾病的人,不宜多吃苦味;有肌肉疾病的人,不宜多吃甘味;有筋脈疾病的人,不宜多吃酸味。

不管多吃或少吃,節制飲食是養生的原則,有五個內涵:

一、 不過飽不過飢:不要吃太多,也不要吃太少。

二、 食物的冷熱要適中:不要太燙,也不要太冰冷。

三、 定時定量:三餐定時定量,不要吃宵夜。

四、 愉快進食:飯後刷牙,慢嚼細嚥。

五、 飯後散步:幫助消化,可以養神。

內經強調「謹和五味」,有兩個原則,一是食物的屬性,二是個人的體質。飲食要注重個人體質適合何種屬性的食物,每天至少要吃五種以上不同顏色的蔬果,達到均衡飲食和均衡營養。



第五節 現代意義

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是中醫的預防醫學,內經稱為治未病。具有三點現代意義:

一、以人為本:內經強調「道無鬼神」,排除鬼神巫術的迷思,以人的身心為主體,並以陰陽五行的辨證論治,針對個人不同的體質、年齡和環境,而有不同的具體作為。養生必須兼顧飲食、生活作息、季節、環境、職業、情志、性別、年齡、體質、個性、疾病等因素,不應隨意進補或隨意服用藥物,更不可冒然使用所謂的秘方或偏方。

二、人有天年,沒有不死仙丹:內經強調人有天年和自然的衰老死亡。沒有不死的仙丹,只有平時注重養生,自求身心健康,才有百歲的天年,誠如五臟別論篇說:相信鬼神的人,無法跟他談養生。

三、傳統與現代並重,主觀與客觀並行:傳統醫學和現代西醫的差別是西醫重視客觀檢驗,中醫偏重主觀的辨證。我們談養生,必須主觀和客觀兼顧,傳統與現代融合,我們應該定期健康檢查,有病及早就醫。至於內經的四季養生,順應自然,調和陰陽,培固元氣,謹和五味,起居有常、安臥有方,不妄作勞,調攝情志,清靜養神,心平氣和,少私寡欲等方法,迄今仍然具體可行,值得在日常生活中精思力踐,追求身心靈的健康,其目的在享有健康快樂的天年。



第五章 天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的定慧之道

第一節 具緣、謌欲、棄蓋、調和

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師主張止觀的養生工夫,止觀也是初學佛法最重要的法門,更是歷代祖師修習定慧的法要。他強調止觀是轉迷成悟,達到涅槃的法門,止是停止忘念和煩惱,使心安定入靜的基本方法;觀是斷除迷惑的正確工夫,使心清靜有智慧的法門。修止名為定;修觀名為慧,所以,止觀又稱為定慧。換言之,止是定的原因,慧是觀的結果,止觀成就禪定和智慧。

止觀坐禪的工夫如下:

一、具緣

凡是修習止觀的人,要具足五種助緣:()持戒。()衣服和飲食具備充足。()居住清靜地方。()暫時拋開人世間各種雜務。()親近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人。

二、訶欲

清除五種欲望:()美色的欲望。()美聲的欲望。()香氣的欲望。()美味的欲望。()身體接觸的欲望。

三、棄蓋

捨棄五種煩惱:()貪念。()憤怒和怨恨。()睡眠。()懊悔。()疑惑。

四、調和

調和身心有五項:()調和飲食。()調和睡眠。()調和身體。()調和呼吸。()調心。

五、方便行

具備五種方便法門:()立志。()精進。()正確的觀念。()精巧的智慧。()明白分辨。

六、正修行

正修行有兩種:一種是在禪坐中修行。另一種是接觸外界時的修行。

七、善根發相

善根發相就是善心和善行的表現,分為外善根和內善根。外善根包括: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和兄長、供養佛法僧三寶等。

內善根有三種境界:

()明辨五種不同的善根。

()分辨真假禪定。

()長久涵養各種善根。

八、覺知魔事

魔有四個種類:

()煩惱魔。()五蘊魔。()死魔。()鬼神魔。

前三種魔都是個人內心所生的魔,稱為心魔。

九、治病

初學止觀的人,有時會有地水火風四大失調而生病,有時不能調和身心、呼吸而生病,只要不斷禪定,能夠調和身心、呼吸,各種疾病自然消除。必須注意的是,初學止觀的人,有病及早就醫,由合格醫師診斷治療,比較安全。

十、證悟的果位

證悟的果位有三種境界:

()是慧眼。()是法眼。()是佛眼。

智者大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有四個特微:

()止觀雙修、定慧雙開。

()止觀三境界: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

()三諦圓融:空假中三諦在一心中同時存在,圓融無礙。


()靜坐禪定有益身心健康,可以養生。
































沒有留言: